时间:2023-10-12 09:34:0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心理学的科学性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研究方法
被试非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开放式问卷的被试110人,预调查问卷的被试440人。
研究过程第一对87名本科生和23名研究生进行开放式调查和访谈,让他们填写或回答在他们心目中的心理学的形象是怎样的,并用4—6个句子、短语或者形容词描述他们心目中的心理学的形象。第二把收集到了423个条目进行整理,首先邀请5名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对收集到的条目进行筛选评定:根据条目的内容,把明显不是体现大学生心中心理学学科形象或者意思模糊的条目删除,然后根据条目所表达的含义,把意思完成相同或者大致一样的条目归为一类,再根据条目的频次,删除频次小于3的条目,最后得到63个条目。第三把这63个条目以随机的形式呈现在问卷中,并用采用Likert五点量表让被试对63个条目所表达的含义进行认同程度的选择,1=完全不认同,2=比较不认同,3=不确定,4=比较认同,5=完全认同,最后形成了非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心中心理学学科形象结构探索研究的调查问卷。第四在广州、江西多所高校共发放440份问卷,收回的有效问卷404份,有效率为91.8%。
研究工具和统计方法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
研究结果
1项目分析
首先,对问卷项目进行区分度分析区分度(戴海琦,张峰,2008)是指测验项目对被试心理品质水平差异的区分能力[8]。在心理测量学中,通常以临界比率作为区分度的指标。临界比率的获得首先要根据被试获得的问卷总分进行高低排序,得分高的27%被试定义为高分组,得分低的27%被试定义为低分组,然后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高低两组被试在每个项目得分的平均分检验其差异是否显著,所得的T值就是临界比率CR值。一旦CR值达到显著水平,则说明该项目能有效区分得分高和得分低的被试,也就是说该项目具有较好的区分度(鉴别力)。如果T值不显著,则删去相应项目。本研究中,研究者先计算被试在63个项目的总分,并按总分的高低对其进行降序排列。得出总人数的27%所对应的分数分别为238和209,所以总分高于238的被试被划为高分组,总分低于209的被试被划为低分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高低两组在63个项目上的得分差异。结果显示,在这63个项目中,V47、V52和V60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其余60个项目高分组和低分组平均数的T值都差异显着,具有鉴别度,所以把V47、V52和V60这3个项目剔除,保留剩下的60个项目。其次,对各潜在变量的测量项目进行深入分析,剔除信度较低的项目。Churchill(1979)提出,在探索性因素分析前需要对测量项目进行净化来剔除“垃圾测量项目”,从而防止多维度的结果,导致很难解释每个因素的涵义[9]。本研究利用α信度系数法(ThecronbachAlpha,简称α系数)检验测量项目的信度,对于删除后将导致α系数值增加的项目予以删除。即假如删除某个测量项目α系数增大,则表示可以删除该项目[10](卢纹岱,2002)。从表1.3中可以看出,在这60个项目中,其中V14、V15、V28、V29、V30、V35、V41、V48、V50、V51、V54这11个项目删除后的α系数大于问卷整体一致性α系数0.931,剩余49个项目删除后的α系数均小于或等于问卷整体一致性α系数,因此,把V14、V15、V28、V29、V30、V35、V41、V48、V50、V51、V54这11个项目删除,保留剩余的49个项目。
2探索性因素分析
探索性因素分析适合度检验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之前,要利用KMO值和Bartlett’s球形检验的卡方值进行因素分析适合度检验[11](张文彤,2004)。如表4所示,本次调查样本的KMO值是0.920,Bartlett’s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8415.380,自由度为1176,显著性水平为0.000,小于0.001,非常显著。通过以上分析表明,对本次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因素分析是可行的。
因素提取对49个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因素,以正交转轴法进行因素旋转,并结合项目分析,参考各项目的共同度和因素负荷值,对项目进行筛选。以特征根大于1为截取因素的标准,参照碎石图来确定项目和因素。逐步删除对公共因素贡献小的项目。项目删除的标准定为:(1)共同度小于0.40,(2)在两个因素上负荷都大于0.40,(3)最高载荷小于0.40。经过多次的探索,最终获得了5个显著的因素,总方差解释量62.263%,问卷最终共保留了16个题项,5个因素结构清晰,各项目均在相应因素上具有较大载荷,处于0.636~0.825之间。从共同度指标来看,16个项目的共同度在0.451—0.753之间,说明16个项目在五因素模型中都可以得到比较满意的解释。从碎石图中可以看出,从第一个因子到第五个因子,碎石图的坡度很陡,层次分明,而且这五个因子的特征根都大于1,从第六个因子开始碎石图的坡度变得平缓,特征根都小于1。
因素命名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非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心目中的心理学学科形象包括了五个方面的维度,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和各因素所包含的项目,对各因素做如下命名:因素1:对心理学的态度主要内容包括对心理学的喜爱,对心理学的关注以及进一步加强对心理学的了解的愿望。因素2:心理学的价值主要涉及的是心理学对个人的精神感悟、健康的心理和乐观的生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因素3:心理学的重要性主要涉及的是心理学在当今我国中小学教育和社会上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因素4:心理学的特性主要涉及的是心理学的科学性、内容的深奥性和逻辑性。因素5:心理学的本质主要描述的是心理学是什么。
信度分析通过因素分析探索出的这五个因素以及相应的项目组成的初测问卷后,还需要对其可靠性做进一步的分析,本研究最后形成的初测问卷各因素和问卷总体的内部一致性信度α系数见表6。根据Henson的观点,如果研究者的目的在于编制预测问卷或测量某构思的先导性研究,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5至0.6已足够[12](吴明隆,2003)。从表中可以看到,心理学学科形象问卷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都在0.5以上,问卷总的α系数为0.827,而五个因素的内部一致性信度α系数分别达到了0.830、0.663、0.712、0.655和0.574,说明心理学学科形象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效度分析从以上五个因素的具体内容来看,这五个因素代表了非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心目中心理学形象的不同构面,但它们能否反映同一主题,还需作进一步的结构效度检验。根据心理测量理论,问卷的各个维度之间应该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一个良好的问卷结构要求各维度与总分的相关在0.3-0.8之间,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在0.1-0.6之间[13](钱志亮,顶攀攀,2002)。因此,可以用各因子之间的相关、各因子与问卷总分间的相关来估计问卷的结构效度。
分析和讨论
在心理学的学科形象上,国外的学者主要是从学科的科学性这个角度去研究的,而国内学者主要考虑了心理学的价值、科学性和态度这三个方面,虽然比国外学者考虑得更全面,但是依然没能体现整体的心理学学科形象的结构维度。而且国内外的学者对于心理学学科形象的研究都是先确定研究的角度,对特定的维度进行研究,这样得出的结果必然比较单一,也无法全面地了解到心理学的学科形象。而本研究收集到的条目是建立在访谈和开放式问卷的调查结果基础之上,并结合了前人的研究和自己的观点。研究遵循了从内容归纳到探索性因素的过程,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在非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心目中,心理学学科形象包含了五个方面的结构:对心理学的态度、心理学的价值、心理学的重要性、心理学的特性和心理学的本质,从整体来看这五个因素基本上涵盖了有关心理学学科形象的所有内容,并且也已经涵盖了之前许多学者所研究的角度。在这五个因素结构中,第一个因素与总分的相关最大,解释率最高,说明态度问题在心理学的学科形象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包含的四个项目分别是:我很喜欢心理学、我很喜欢看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我经常关注心理学和我想了解或进一步了解心理学,这四个项目包含了态度中的情感和行为这两个主要的部分。因此,心理学的学科形象就可以通过人们对于心理学的情感反应和行为意向体现出来。在前人的研究中,有些研究涉及到了人们对于心理学家和心理咨询的态度,这些研究对心理学学科形象的研究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心理学家是从事心理学研究的专家,而心理咨询是心理学一个主要的应用方向。这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方面为心理学的学科形象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另一方也证明了本研究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得出的这个态度维度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第二个因素是心理学的价值,这个因素对于反映心理学的学科形象也至关重要。一门学科价值的重点就在于学科这个客体如何更好地满足主体的需要,适合于主体,服务于主体[14](李燕丽,2012),所以心理学的学科价值就在于如何更好地满足人类这个主体的需要,如何适合于人类和服务于人类。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社会各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化越来越大,工作、学习、生活的压力日益增加,人际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和复杂,环境的污染和气候的改变,各种自然和人为的灾难性事件都使人们心理疾病增多,心理健康状况出现恶化,这些都使人们感到需要心理学,而这个时候心理学的价值就可以得以充分体现。而心理学价值的体现是离不开心理学的本质的。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学,是关于认识人的本质的学问[15](蔡笑岳,于龙,2005),这是心理学的本质,也是心理学学科形象的第五个因素,正是由于心理学这种“人学”的本质,帮助了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更好地调节自我、处理人际关系,从而生活得更乐观、更幸福。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认识到了心理学的价值,认识到了心理学在当今社会生活以及教育中的重要性,而对于重要性这一点也是心理学学科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
结论
关键词 行动导向教学法 幼儿心理学 中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2.043
Application of Action-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Child Psychology" Curriculum
CAI Wen
(Guangzhou Normal School of Pre-school Education,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0)
Abstract Action-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is based on professional activities as a direction to the goal of teaching ability, the purpose is to develop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ies. Based on the action-oriented teaching meaning, understanding "child psychology" action-oriented teaching pedagogy from the direction of the goal, and then analyze action-oriented teaching in vocational "child psychology" course applications, primarily teaching method, role play application method, case studies law, the final analysis application process issues should be noted.
Key words action-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child psychology;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1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含义
行动导向教学法源自20世纪80年代,是由德国提出的教育理念,能够代表当今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在1983年流传到我国。行动导向教学法是是根据某一职业活动需要的行动、保持行动需要的环境设计、实行、评价职业教育的一种教学活动,它注重学习的过程,核心就是将学习与行动结合在一起,强调学习是行动的一部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咨询者、协调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执行者,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进行互动,通过实践来学习,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心、手、脑的统一,以便于掌握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增加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与专业能力。①
行为导向教育法以职业活动为方向,以学生行动为目标的教育方法,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当包括获得信息、设计方案、决定结果、方案实施、质量控制、评定成绩等步骤,这些步骤构成了教学过程。它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具体的方法,是有一系列教学方法所组成的,主要有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角色扮演、模拟教学、头脑风暴、引导文教学、张贴版教学等方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具体方法。②
2 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认识幼儿心理学教学目标
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幼儿心理学教育,教师应当用专业的角度审视课程的目标与定位,将知识传授转向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突显出幼儿心理学在中职教学中的重要性。③教学前,师生应当接受心理教育,达到以知识增加智慧、以智慧增加情感,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为步入社会后的幼儿教育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在幼儿心理学的教育过程里,教师应当以“适合幼儿心理进行教育”的目标进行教育,把理论知识和幼儿园教育经验进行整合后,给学生讲解,例如,可以设计“实例说明幼儿感知觉影响因素”、“如何发展幼儿观察力”、“收集儿童区域,明确幼儿思维特点”、“用绘画分析幼儿的想象力”等实际任务,把理论知识中的学习和任务、实践相结合,把抽象知识转变成学生能够想象的对象,让学生轻松接受这些抽象的知识,使得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幼儿心理特点、了解分析幼儿心理特点的方法,学生还能深刻理解理论知识,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
幼儿心理学是一门介绍幼儿心理特点与规律的学科,教材内容按照涵义、规律、应用三大内容展开,将知识教育与专业技能作为课程主体,这种教育结构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教材虽然也注重幼儿园实际教学,强调知识的作用,但是由于概念抽象,学生缺少实际经验,使知识空洞、抽象,行为导向教学法注重知识的运用,不是理论的进行计算与分析,教学中突出了教、做、学统一的特点。④对于本课程教学,只需要简单介绍心理的概念及种类,把教学重点应当放到增强幼师生教学训练上,例如使用幼儿感知规律,中职学生可以设置教具或是讲授内容,要展示中形象性与具体性。在“记忆”的一章里,教师可以增加对学生记忆策略训练,让学生设计幼儿英语单词巧记法,可以编出“Plastic婆婆后面的卡是塑料的”、“Crown乌鸦的礼帽像是一个王冠”等记忆方法。学生设计记忆力游戏,可以设置变颜色、找物体、飞机降落等游戏,在游戏中体会心理学的价值,其他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3 行为导向教学法在中职幼儿心理学课程中应用
幼儿心理学是幼儿师范学校主要课程,这门课程中名词术语比较抽象,内容概括性较强,中职学生没有接触过幼儿,幼儿心理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比较空洞,学生既不感兴趣又难以理解。如何使中职学生更好地学习幼儿心理学,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提高学生实践的能力。⑤
中职院校教学方法必须要从教师与教材的角度转向学生行动导向教学的方向,行动教学意义在于:教师能与学生互动,使学生通过实践过程,掌握心理学知识,构建知识体系;不仅培养了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还强化了与人合作交流的社会能力。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和开发学生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取决于教师对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学方法主要有项目教学法、角色表演法、案例研究法等。
3.1 项目教学法
一个项目的过程包括设定目标、实施方案、评估和反馈。教学过程中的项目教学法,需要学生花费课余时间完成项目,教师要随着对学生进行咨询与指导,在“儿童心理健康”的一章中,针对儿童行为的偏差进行矫正,可以将学生划分成小组,六人一组。
第一步,由组成员分析项目的任务,利用各种方法收集相关信息,每个小组还要根据成员自身能力确定项目的目标,有的学生选择进入幼儿园焦虑、有的选入攻击行为、有的选入社交恐惧等,这一期间小组要明确任务的要求,对任务有初步了解,还可以到幼儿园内选好目标。
第二步,拟定实施项目的方案,分配成员任务,制定任务计划表。实施者要针对幼儿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制定个性化方案,方案中包括:制定活动的总目标和层次目标,将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培养良好品质作为总目标,层次目标可以有单元目标、动机目标、情感目标、认知目标;活动的步骤,可以使用主体单元等系列方式;选用的方法最好是游戏法,游戏中的玩具和情境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游戏中的规则是幼儿容易接受的约束,在轻松的心理氛围下,能够让幼儿保持在自然状态里,不知不觉了解幼儿的行为问题。
第三步,以小组完成项目的计划,定期进行检查,例如利用游戏发现社会退缩幼儿干预中的问题,幼儿在游戏内外的表现会不一样,如何在真实生活中引进游戏情境?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象征性维度分析角色游戏、构造游戏、表演游戏的特征,将它们划分成不同层次,学生可以利用游戏情景增加与幼儿之间的接触,减少幼儿退缩行为。⑥
第四步,评估和反馈。师生可以共同评估项目完成的质量和效果,主要有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共同探讨项目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之间的关系;对幼儿问题调查、矫正训练等经验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意见。
3.2 角色表演法
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的要求,可以使用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把学生带入事件现场,用照片、文字、视频等形式呈现出案例的过程,组织学生分析、研究、讨论,要注意的是:案例应当是对实际情境的描述,情境中可能包括许多疑难问题,也有可能包括解决问题的办法;案例展示时,教师要把学生与案例的环节进行结合,提出挑战性问题,让学生在认知方面得到探索;教师要启发学生提出评价方案与培养的策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⑦
3.3 案例研究法
角色扮演法是对角色观察和模仿的方法,由于模拟的情景具有真实性、形象性,能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学到知识,增加了实践的能力。在“幼儿同伴关系”一节中,“如何解决幼儿之间的控告与争吵”,教师可以在课前设计幼儿争吵的情景,在课堂中重现争吵的情景,学生现场处理后,再请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幼儿园场景再现,可以给学生一个实践的空间,增强学生发现、探索的能力。
4 在幼儿心理学中应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4.1 项目选择具有可操作性
教师在选择项目之前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项目的难易程度,让学生尽量自主完成项目中的任务。项目可操作性要求尽量贴近工作过程,最好是学校能与幼儿园进行合作,有利于学生查阅更多的数据。
4.2 正确利用教材
幼儿心理学教材是对知识进行系统性规划,更注重理论知识,行动导向教学法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所以,必须打破原有教材体系,教师要依据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环境、目标、要求,设计幼儿心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步骤,使用合适的教材,正确地利用教材中的内容。⑧
4.3 转变教师角色
行动教学法中,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理论基础,还要具有实践的经验。中职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增加自身的整体水平。中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转变角色,从教育主导者转向教育活动的咨询者或是引导者,从而达到行动教学法的效果。
5 总结
行为导向教学法在中职学前教育中没有十分成熟的指导方法与理论,在幼儿心理学课程中更少,但是根据行为导向教学法特点及本质上来看,它比较符合中职院校教育的规律和性质,因此,应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对中职幼儿心理教学有着重要意义,对中职教学改革有着深远影响。
本文是广州市幼儿师范学校校级精品课程《幼儿心理学》资助项目
注释
① 文代君.《幼儿心理学》实施行动导导向教学的实践探索[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3.15(3):13-14.
② 刘佳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应用探究[D].南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3.
③ 井绪伟.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3.
④ 毕银彦,朱宏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电工电子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电子世界,2014.12(15):177.
⑤ 冯社鸣.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中的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4.26(13):159.
⑥ 黄春艳.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Flas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1.11(12):97-98.
【关键词】新课程 化学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58-01
自从新课程进入课堂教学后,我们感受到了新课程带来的新理念、新思路,并亲身体会到了一些新变化。新课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正统一起来,使每一位学生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 如何使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有效教学是解决此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仅从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见。
一、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偏差,使“熟能生巧”的理念逐渐演变成“熟能生厌”的现实,其结果就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教学效率低下。教师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和家长不得不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来弥补课堂教学没有完成的任务,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应着力改变单一被动的接受式教学状况。教师的教学方式,重要的是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学活动具有创造性,可以结合课堂的具体情境和学生的兴趣即兴发挥;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不必将知识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
(一)让学生参与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知识是直接给的,还是你引导出来的?“给”永远只能给死的东西,而“导”却能激活活的源泉,每个新知识的教学关键在于教师怎么教,怎么去引导。新课程渴望更多精彩的回答从学生嘴里说出来,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提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更多的需要我们教师耐心地、适时地引导。我认为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探究过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动手实践,经过碰撞、启发,自己去发现问题。长期坚持下去,将不断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启发学生思维、挖掘学生想象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即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变“单一个体地学”为“相互合作交流地学”。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编写风格及新课标的理念,都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常见的教学方法有:①实验法。②设疑法。③竞争法。④开展课外活动法。
(三)利用多种资源,实施信息化教学
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则必须实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不再是信息简单机械的接受者,而要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运用者,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施信息化教学要注意:①内容不再只局限于化学课本内容,要紧跟化学发展研究的步伐,让学生及时了解世界上化学发展动态和化学研究新的成果。②形式不再局限于口授耳听,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辩证、采访、上网、观看有关化学知识的影片和参观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等等。③授课者不仅是教师,也可以是工程师及研究人员,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可见课堂教学活动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生非常需要老师的爱,教师只有情感投入,把爱的甘泉洒向他们的心田,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崇敬、信任和亲近,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高昂学习情绪,挖掘学生创造潜能的直接因素,它不仅会引起学生对教师尊重和信任,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讲授的学科上来。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而不是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因而主动性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这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是学生对学习产生了一种内在的需要,是一种主动的独立学习,而不是外在力量的干涉或强制。
自主学习的关键是学生学习有没有主动性。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般表现为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起你强烈的求知欲,鼓励你不断探索。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习才不会成为一种负担,而会成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基于这种兴趣,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另外,独立学习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就是激励大家独立思考,善于思考。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
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并非是完全的局外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顾问、学生学习的支撑者、学生学习的推动者,他能够在计划的完善上,方法的选择上都可以提出建议,在学习内容上提供支援和建议,精神上提供鼓励,过程上提供引导,而不是帮助确立目标、计划和方法、规范学习的内容,强制改变学习的进程。 当然,教师也要做好监控和指导,不能放任学生。
(二)探究学习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经历和体会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实施探究性教学要注意在实验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获得体会。要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学生获得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具有探索、接近自然以及未知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和一些探险活动的特点比较相似.通过探索活动的方式学习物理知识旨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时候,要将遇到的困难看成是探险和挑战,学生应该要把物理学习看成是一种挑战、探险的学习方式.考试时很多的学生都有一种抵触和厌烦的心理,物理教师可以把考试解释成一种探险活动,因为探险活动和物理考试一样都具有一定的风险以及具有一定的挑战.学生把物理考试看成是物理探险活动中的一个部分,学生能够以一种比较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考试,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还可以养成一种比较积极的心态,那就是探险和冒险的精神比最终的考试成绩更加重要.采用探险活动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去面对困难的人格特点,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学生成长过程当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对于学生学习物理的动机激发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在初中的物理教学中,指导学生采用冥想的方式学习
冥想就是集中注意力.在积极心理当中,冥想是促进心理积极和健康活动的一种方式.物理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冥想的学习方式指把冥想的技术融合在物理的教学当中.采用冥想的学习方式的时候,学生要在非常放松的情况之下入静,然后对物理的概念和现象进行理解和想象.如教师讲完牛顿第一定律之后,采用冥想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印象和理解.学生应该先入静,然后教师通过一些语言的描述表达出在一个没有摩擦力的空间中,物体的一些运动情况,然后学生要认真想象这些运动情况.学习物理知识的采用冥想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的性格更加乐观和沉稳,学生对于一些物理概念的理解会更加深入,对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能够有一定的提高.
三、初中物理教学中,采用爱心互助方式指导学生学习
爱心是一种非常积极的情感,在积极心理学当中,爱心是一个主要方面.爱心的情感包括了自爱、接受爱以及传递爱三个方面.爱心的情感中,自爱是基础,当一个个体自爱的时候,爱就会很自然的散发出来.同时接受爱和传递爱也一样的重要,个体在接受爱的时候也应该传递爱.初中物理教学利用爱心互助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可以通过很多的教学手段表现出来,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是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帮助那些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而且最主要的是在学习之后进行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互助在个体心态积极向上发展的过程当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采用互助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得学生养成比较乐观和积极的性格,可以让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还学习到自爱和接受爱,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在团队合作方面也有提高,最终可以使得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好.
四、总结
1 自由创作课
每学期设四节课,并集中起来使用。之所以集中起来使用,是基于以下考虑:即许多成年人都不能很好地利用零散的时间,十四五岁的孩子就更不用说了。为了提高利用效率,我们做了这样的安排,在实际的操作中也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自由创作关键是“自由”两个字,它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创作体裁的自由。学生在这些课上,既可以创作历史论文、历史手抄报、编演历史课本剧、历史小说、创作历史漫画等,也可以做历史调查报告、历史探究、仿制历史文物等;②创作心灵的自由。在学生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灵是自由的、安全的,任何人包括老师都无权中止学生的创作活动,也无权指责和批评学生的创作活动,同学和同学之间更不准随意打扰别人的创作,更不得对别人的创作品头论足、指手划脚。为指导学生更好地创作,教师可以提出参考意见,提出一些基本的创作要领。当学生的创作活动结束后,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探讨创作过程中的得与失,总结创作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以利于以后更好地开展创作活动。同学之间也可以进行类似的探讨活动,但不准使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在自由创作课上,教师并不是无事可做,他可以通过创作技法辅导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举办优秀作品展览唤起学生的创作欲望,通过播放音乐来放松学生紧张、压抑的神经。通过这些措施,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2 角色体验课:
初中生年龄小,喜欢模仿和表演,我们尊重学生的这种爱好和选择,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引进这种课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形式主要用在人物类的教学中,如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我们引导学生编写了历史课本剧《商鞅舌战》,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了表演。通过表演课本剧,不少学生明白了应该如何说服别人,如何减少改革的阻力,同时也比较深刻地理解了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取得成功。这种教学形式还有助于培养、发现特长学生,把艺术教育和历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后不少学生反映“上完课后,我觉得更贴近历史了”。
3 历史探究活动课:
【关键词】新理念;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1“情境”是数学教学亮丽的包装吗?
对教学情境的关注是新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中的核心话题。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于是,在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中,华丽的包装加上精彩的语言,再借助媒体的辅助,“情境”成了扮美课堂的亮点。细细品位有些情境,总让人产生异样的感觉。
在《有趣的图形》教学中,有位教师先用课件出示了一副美丽的森林场景图,然后师声之间展开如下的对话:
师:同学们,在美丽的森林里,住着三个可爱的好朋友。大家想认识他们吗?
(在学生不知教师所指何物时,课件演示:草地上跳出一个“长方形”、荷叶上蹦出一个“正方形”、树枝上冒出一个三角形、林荫路上跑出一个圆形来……,课件演示的同时,教师还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旁白描述)
师:大家喜欢这些图形吗?
生(集体大声地):喜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为什么要从森林里跑出来呢?学生真的喜欢这些莫名其妙的不速之客吗?静心反思,这样的情境除了外表华丽花俏、吸引无意视线外,对于激发学生的有效兴趣、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诱发学生的探究潜力是毫无裨益的。于是,人们不尽要思考:情境只是数学教学亮丽的包装吗?
什么是情境?情境是联系生活现实与数学逻辑之间的重要桥梁,是将凝固的课程知识转化为鲜活的生命形态的重要载体。笔者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依托情境的创设必须达成以下三个目标,即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探究的积极情感、提供学习的智力背景。鉴于这样的考虑,教师在预设课堂情境时应避免步入“形式化”的倾向,特别关注那些对学生而言是富有现实意义的、同时又与教学内容具有关联的问题事实。把这样的问题事实借助适当的载体呈现课堂现场,便能构建一种真实开放、动态生成的问题情境。可想而知,当学生发现情境内容与自己密切相关时,意义学习便会油然发生。
2“生活”是数学内容唯一的底色吗?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现实”。因此,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课堂里,数学和生活得到了有效的融合与链接。但是,有的数学课堂中,“数学”和“生活”的本末似乎有些倒置,“生活味”在一定程度上淹没了“数学味”。
一位老师上《找规律》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搭配的价值,组织了如下的教学活动:(1)引入:出示周一的菜谱(肉丸子、青菜、南瓜)让学生进行一荤一素的搭配,初步感知搭配的意义。(2)展开:出示周三的菜谱(排骨、黄鱼、白菜、豆腐、芹菜)再让学生一荤一素自由搭配,体验有序搭配的优势。(3)巩固:出示周五的菜谱(肉丸子、虾、白菜、豆腐、冬瓜)让学生思索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有什么规律?(4)应用:超市购物(在众多商品中选一瓶饮料、两样主食、三样副食)
应该说,整节课弥漫着浓郁的“生活味”。然而,尽管学生始终在现实的生活情景中研讨数学,但是研究排列方案时学生为了写下这些菜名、交流排列方案时老师为了板书学生的搭配结果费去了大量的时间。试想,这些时间花的值得吗?整堂课看到的是菜名,说出的是菜名,写下的还是菜名,学生由于这些美味所引起的生理性条件反射可想而知。尽管学生在选择搭配时显示出了灵性和活力,课堂的学习氛围也洋溢民主和平等,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数学的应有价值在这种趋向变异的生活化课堂中,显得苍白无力。难道,“生活”真的是数学内容唯一的底色吗?
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但并不等于把“生活化”作为数学教学的唯一追求。既然说“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课标语言)那么,数学教学过程就可以实现如下的模型概括:生活问题――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数学问题――生活问题。这就是说,数学教学需要一定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但这里的生活化情境应该是有选择的?因为“数学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课标语言),所以,“生活化”应该散发浓郁的数学味,避免步入虚幻空洞和纯粹稚拙的形式化误区。
3“生成”是顺利执行教案的障碍吗?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再是机械的执行预先设定的教案,而是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富有创造性和差异性的真实发展历程,从而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立足学生现场思路,灵动组织教学进程,真正满足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需要。可是在实践操作中,很多教师的潜意识里还是信任自己的预设程序、害怕学生的现场生成。他们认为学生在课堂现场的即时生成,会成为阻挡预定方案顺利推进的障碍。
有位老师教学《认识人民币》时,问学生:“小朋友,你们能不能把桌上的人民币分分类?”学生个个兴致勃勃,各抒己见。
生1:“我是这样分的,纸做的分一类,硬币分一类。”
师:是这样啊,也可以。(老师眼中似乎有些失望)
生2:“我是这样分的:一分的归一分的,二分的归两分的,一角的归一角的,一元的归一元的……”
师(迫不及待的):“你可能没有听明白老师的要求,还有不同的分法吗?(生2的小手依然高举,似乎还有话要说)
生3:“老师,我是把这种的放在一起(似乎是按版本),那种的放一起。”
师:“可以这样吗?”(老师愈发失望)
生4:“老师,我是这样分的,把元的分一类,把角的分一类,把分的分一类。”
师(双眼放光):“啊!你说的太棒了,你的想法与老师一模一样,大家给他鼓鼓掌。”(兴奋、激动溢于言表)
解读学生的个性化分法,笔者最深的感受是这里闪耀着智慧磨擦的火花、绽放着思维灵动的光芒、喷薄着探索研究的趣味。但是,这些精彩真实的现场生成,由于教师现代设计观念的缺失,被轻描淡写地化为乌有了。对这位教师而言,只有符合他原先预设的分类思路,才是有效的思路,才是教学进程顺利推进的枢纽契机。那么,“现场生成”真的是顺利执行教案的障碍吗?
如何看待生成?钟启泉教授曾作过这样精彩的论述:“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这说明,当课堂真正还归学生的时候,一堂课究竟需要怎样的教学过程,已经远远不是在备课的时候就能完全了然于胸、把握在手的。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围绕课程目标精心设计教案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调整教学进程,这样一来,课堂教学才能充盈生命成长的人文韵味。
5“合作”是学习方式最佳的摆设吗?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由于其在丰富课堂交往方式、扩展信息交流维度、培养沟通协作素养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受到了新课程教学方式的眷注与青睐。然而,由于理念的缺失和操作的异化,有些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正逐渐走向“标识化”!
曾听一位教师上《克和千克》,课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师:请四人小组合作称量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话音刚落,小组里忙活起来。组员们开始为称什么东西而争论不休,“我想称文具盒”、“我想称钢笔”、“我想称校牌”的喊叫声此起彼伏。好不容易达成一致意见后,一些人开始称物体的重量,另一些人却开起了小差(讲空话、摆弄天平等)。小组合作就在这样无序杂乱的景况下逐渐延续……)
师:哪个小组汇报自己组的称量结果?
生1:“我们称的是竖笛,它的重量是8克。”
师:“竖笛的重量只有8克吗?”
生1:“好象是85克。”(在组内同学的轻声提醒下,生1终于说出了合理的答案)
这里的合作学习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深思:一是为什么小组内会为“称什么”而费煞周章?很清楚,这些学生的潜意识里还是将自己看作单独的学习个体,根本不具备参与合作的心理状态;二是为什么小组称量物体重量时会有人开小差?小组汇报时连竖笛究竟是8千克还是85千克也弄不清楚?个中原因定然是小组内没有合理分工,即没有专人看刻度、没有专人做记录。没有分工,因而没有真正的合作,合作学习最突出的价值就被抹杀了。从中留给我们的思考是,“合作”只是学习方式最佳的摆设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中指出:新课程理念下的合作学习需具备四个基本要素,即积极互赖、个体责任、有效沟通、评估反思。笔者认为,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合作学习的本质优势,教学设计应着重关注以下四条策略:①精选合作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是内涵空间宽泛的、需要学生在思路交流中逐步感悟的;可以是容易产生歧义的、需要学生在争论思辩中逐步澄清的;可以是具有较大难度的、需要学生在讨论商议中逐步掌握的。恰当的内容,能够引发学生参与合作的内部需要,是促成有效合作的前提。②明确合作分工。应该使每个学生在合作的始终均有清晰的任务,而且个体任务的完成优劣会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的质量高低。这样一来,就不可能出现类似案例中“开小差”、“竖笛究竟是8克还是85克”这样的尴尬场景。③细化合作组织。以一句“请四人小组合作……”的简单指令来代替合作学习的程序组织,是对课堂教学的不负责任。笔者认为,从提高合作实效的角度看,教师应预设“独立思考”――“观点碰撞”――“交流评价”――“成果汇报”的细化步骤,真正使合作学习朝着稳健有序的方向迈进。④重视合作指导。“合作学习”需要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更应重视教师的有效主导。教师的适度指导、巧妙点化、向导引领,是推动主体合作深层进发的可靠保证。
5“赞扬”是数学课堂不变的声音吗?
传统教育过分的着眼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课堂评价似乎更多的是批评、指责和否定。新课程则强调课堂评价的“激励”功能,将视角更多的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于是,“棒极了”、“真了不起”的叫好声成了新课程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有时,表扬似乎太廉价了。
这是一节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老师问一个学生:“黑板上的这个图形有几个角?”学生回答:“两个。”老师热情表扬道:“棒极了,说得太好了,大家为他鼓掌。”伴随着富有节奏和韵律的掌声,教室里响起“嗨、嗨、嗨,你真棒”的夸奖声。与此同时,学生的脸上被贴上好多寓示着赞扬和奖励的“金星”,看起来像唱京剧的。
课后,笔者与执教教师之间有一段简短的对话:
笔者:“您采用这种方式组织教学,究竟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呢?”
教师:“‘嗨、嗨、嗨,你真棒’对学生而言意味着肯定和表扬,我这样教学的初衷是让课堂激励促进数学学习!”
笔者:“课堂激励是新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的。那么,您为什么要频繁地采取鼓掌、贴金星的方式进行激励呢?难道教师对学生的微笑示意、点头首肯不是表扬激励吗?
教师:“对小学生而言,微笑、点头的鼓励方式力度欠大。我认为,鼓励的力度越大,学生的学习才会越积极。”
谈话结束了。但这个片断、这次对话却引起了笔者深刻的反思。“一个图形有几个角”这是数学教学中最为基础的知识点。对于学生的正确回答,教师给予肯定的评价无可厚非。但是采取案例中那样由“集体鼓掌”、“口号呼喊”的精神激励加上“金星装点”的物质激励构成的表扬阵势是否有些过了?难道说,“赞扬”真的是数学课堂不变的声音吗?
作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堂评价以鼓励为主体现了数学课堂予以学生主体的人文眷注。但是,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一概以“真棒”、“很好”进行笼统评价,这样做的结果真的能促进学习吗?笔者认为,教师过多的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评价,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促动,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的浮躁心态和随意应付的缺失品格。在学生发言后,为了提供更为广阔的交流空间,教师以“鼓励性评价”取代“倾向性评价”的做法是可取的,但要把握操作的分寸。同时,针对学生发言中表露出来的不同的思想观点、不同的行为表现,教师要抓住“小结点拨”的契机表明自己具体的意见、鲜明的观点和准确的答案。新课程理念下的“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这样的课堂评价,才能给予学生有效的激励点化,从而积极地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融合度。
为什么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有时会走入误区?笔者认为,最深层的原因是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有失偏颇。所以,在新课改不断迈向深入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解读理念的实质、借助自身的反思、通过实践的历练,真正走出新课程教学的种种误区,创造出“真实、开放、生成”的绿色新课堂。
参考文献
[1]林婷.对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中学数学杂志,2009(03).
[2]陈凡相.关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1(07)
【关键词】科学认识论 建构主义
科学认识论是在科学领域中学生个人认识论,包括学生对科学本质与科学学习的认识。学生个人认识论,即学生对知识和学习所持有的信念和态度。大量研究表明,个人认识论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的个人认识论不仅影响到他们对学习信息的解释和评价、学习策略的选择、学习目标定向以及最终的学习结果,而且对学生的终身学习有重要作用。对物理知识而言,成熟的认识论包括:物理知识是一个连贯、一致的知识体系;物理知识是暂定的,不是绝对正确的真理;物理知识也不是永远不变的,它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之中;理论、规律、猜想等形式是物理知识的呈现形式,不同的物理知识需要不同的形式呈现;而物理学科的学习是对已有经验的精细与再构建的过程。对于在校学生,绝大部分知识来自课堂上老师的传授,因此课堂上老师的行为对学生科学认识论的形成和发民展有重要的作用。
一、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科学认识论形成的影响
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师道尊严”。 传统的教育理论,包括中外传统教育理论,都把教师置于教学过程中的至高无上地位,而学生完全置于被动地位。是教师任意塑造的对象。这种理论在西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在中国古代到近代基本上是以这种理论为主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和“严师出高徒”等传统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在我国广大农村老师甚至与“天地君亲”等神供奉在同一位置,对“师道尊严”的推崇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严加管束,而学生必须对教师绝对服从,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等。课堂上,教师高高在上,学生也习惯坐着安静地听课,学生不能和教师有不同观点,更不能和教师争辩,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的个人表演。这种做法对学生获得较稳定的系统知识,确实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它忽视和压抑了学生的能动性,只看到学生的受动性,严重阻碍了学生自身能力的发挥。对于物理教学而言,绝大部分教师是经验主义者,或者有的教师名义上打出构建主义的幌子进行所谓的探究式教学或合作式教学,却不由自主地陷入经验主义的窠臼。导致所教的物理知识与实际应用严重脱节,降低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比如在进行物理实验的教学时,教师为了得到预期的实验结果,往往在实验前就对学生实验的方法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实验完全变成学生对老师讲解的实验方法的简单重复,甚至把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偶尔出现的新奇想法置之不理,或斥之为“不务正业”,泯灭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上,教师强调误差的客观存在性,却没有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误差的数据同样是有意义的。使学生对物理数据的可信度产生置疑,从而养成编造实验数据的陋习。不利于学生科学认识论的形成。
二、新课程教学理念对学生科学认识论形成的促进作用
物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建构主义思想。这种思想既重视知识与经验的传授更重视知识的建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做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 “图式”,也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由以上所述的“学习”的含义可知,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以《曲线运动》这一节的内容来说传统的教法是老师在介绍了什么是曲线运动之后,在学习曲线运动方向的相关知识时即通过列举了转动的伞边沿的水滴沿伞的边沿的切线飞出、运动员投出的链球沿切线飞出、从转动的砂轮中飞出的铁屑沿砂轮边沿的切线飞出三个实例之后就得出了结论:曲线运动瞬时速度的方向是沿曲线的切线方向的。这样通过三个曲线运动的实例得出的结论推广到所有的曲线运动,这样的结论是不可靠的,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没有哪条物理规律是通过对几个有限的实例的总结得出的。而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师生在进行曲线运动的研究时同样首先列举了以上三种曲线运动的实例,可目的并不是为了据此得出所有曲线运动的方向,而是为学生提供建构曲线运动问题的“情境”,然后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提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问题,最后师生共同设计实验研究曲线运动中瞬时速度的方向,得出结论。值得一提的是新课程中还增加了课后体验的环节,这是原来教材中没有的。这个环节对学生科学认识论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三、对于新课标物理教学中促进学生科学认识论的形成的建议
(一)建立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是师生进行双边交流、积极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创建多维互动的师生关系,不仅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还要注重小组群体间、个人与小组间的互动,也要重视教学客体间的互动。建立这种互动交往的教学机制,对学生来说就意味着整体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彰显和创造性的解放,对学生科学认识论的形成是大有裨益的。
(二)形成开放性教学的策略
教学活动的过程是动态发展变化的,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堂需求应成为高效课堂活动进程的基本依据。为此,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最大空间这就要求教学活动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也可以由课内向课外甚至校外延伸。为学生科学认识论的形成提供广阔空间。
【参考文献】
[1]熊梅,李红霞. 主体性、人的发展与启发式教学观[J]. 教育学,2007( 7).
[2]宋兵波. 简论教师主体[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
[关键词]交叉学科;学习动力;激励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030―02
交叉学科是众多学科之间的交叉所形成的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是知识体系的融合,是知识、技术、方法的集成,是不同思维、观点、理论的碰撞。交叉学科已经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是创新思想的源泉。回顾百年诺贝尔科学奖,从获奖成果的性质看,获奖率居于首位的往往是交叉学科成果,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由最初的36.23%发展到47.37%,20世纪最后25年交叉数量近50%。由于该类专业课程体系正处于逐步完善阶段,仍存在诸多不足,专业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策略也还不够清晰,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因此激励学生学习动力,促进交叉学科稳步、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 新型交叉学科学生学习动力差的原因
影响新型交叉学科学生学习动力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许多交叉学科在我国现行的学科管理体系中找不到相应位置,其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得不到相应的重视,社会知名度较低,公众对其认可程度偏低,发展前景与成长空间得不到理性的认可,没有形成完备的就业体系。另外,学科建设基础相对较差,起步晚,学科群单一,学术队伍不强,学科和专业的生长点少,教育教学发展空间狭窄。大部分学生考入该专业后,都一定程序地存在自卑和忧郁,影响了他们学习的动力。
2 由于就业压力等使学生形成了不适当的过度焦虑和心理压力。在求学过程中他们常常采用强迫的方法学习,甚至用超时间超强度强迫自己学习,或者采取逃避的消极态度回避学习,久而久之,产生了厌学心理。
3 当前大学教育面对的对象主要是90后。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他们的思想和理念与老一辈有着很大的不同,同时有着不同于前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相对发展,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不断广泛而深入,他们富于个性与创造力,是充满自信的一代人。但是,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亲情观念淡薄,容易产生孤僻与自我意识。他们的消费观念超前,欲望更强,更多的把钱多钱少作为衡量事物好坏的标准,钱和获得钱的渠道的重要性或多或少的被过分强化。传统的教学方法方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但是当前的教育体制改革还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其专业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法、师资素质水平、质量评价标准等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这都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投入。他们对未来抱有很高的期待,但缺乏社会实践,当看到现实与理想相差甚远时,心理很容易受到沉重打击,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希望一蹴而就,扎扎实实沉心于理论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少。
二 激励新型交叉学科学生学习动力的可行方法
学生学习动力的强化主要是一个心理问题。采取积极的心理辅导,矫正正确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学习动力持久地发展,主要办法有以下几点:
1 采取生动、丰富的专业介绍,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介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时,如果只是简单的介绍为其前身是数学专业,结合信息技术形成的一个新型的交叉学科。虽然数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素养、信息素养和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普遍认为数学无用论,将来找不到好工作,从而对它产生不了兴趣,不喜欢学习,甚至自暴自弃。因此在做专业介绍时,可以举几个案例,如展现几张带有噪声的图片,对它进行去噪、滤波等一系列处理,告诉学生在进行这一系列处理时,都是用到了不少的数学知识,学习这个专业就是用数学知识为基础,为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建立模型,从而解决问题等,以生动丰富的介绍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
2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学生入校之后,最关注的事情就是该专业的就业率,如果该专业的就业率好,许多学生就能积极的去学习,反之就是厌学。在当代这种信息社会,一个人一生从事的工作也许是换好几个公司,甚至是好几个不同性质的工作。大学的专业学习并不是显得那么重要,应该是学习和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端正学习态度,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求知的刻苦性和意志品质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
3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过紧张的高考之后,进入了暂时没有压力的大学,许多学生因而放松了学习,日子就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了。因此,在适当的时候要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采取多种组织方式,如自我总结等,适当的敲敲警钟,拉回学习的缰绳。
4 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创新能力。信息与计算科学,由于其结合了数学和计算机专业,所学课程数目相对较多,学生的空闲时间较少。任继愈先生认为,课程排得太满是抑制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生只有有空闲才能学得活,学得博。大学生的学习应该主要是靠自学,这种灌输式教育不利于培养和形成学生自学能力,不利于学生接受初步的科研训练。因此需要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这种满负荷填充的教学模式亟待改造。可以直接减少学分总数,去掉可有可无的课程,或者是课程不少学时减少;或者是修改教学方式,增加实践教学等。
5 改善教学方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笔者曾经和学生有过这样的对话,问:“你们的英语老师对你们要求严格吗?”学生答:“我们又不想学,要求严了我们就不和他玩了。”严师出高徒,对现在的学生,尤其是将来的90后的学生已经不是那么显著了,他们拥有更多的判逆,喜欢顺着自己的想法办事,单纯的理论教育已经吸引不了他们,你对他们的苦口婆心,也许会是收效甚微。因此,需要改善教学方案,运用教学技巧,如学习程序设计语言时,示范几个动画等生动的实例,多注意色彩效应,多联系实际应用,以提高其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的动力。
6 改进现行的评估体制。现行的大学教育评估策略大多还是采取期末考试方式,然而,现在的学生对考试的不合格越来越麻木,并不会觉得考试不及格会是一件羞耻的事情,只要在大学四年之后,能够按时拿到毕业证就行了。因此,有必要制定一个完善的评估体制,更多的考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促进学生学习。
7 搭建技术、科研平台,改善研究条件,加快师资队伍培养,促进学科发展。只有有了坚强的后盾,强健的师资力量,才能更好的丰富学科内容,准确定位研究方向。只有教师自身的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因此,改善研究条件,提高教师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在全国的广泛开展,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小学数学教学倍受人们的关注。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因此学生学数学普遍感觉沉重、困惑。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对学生发展过程关怀、负责,如何体现"一切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主体性在课堂上真正得到落实的新课程理念,这要求教师在落实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实践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探索小学数学新的教法上多研究,力求做到。
1.在游戏中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儿童以游戏为生命,游戏具有种种教育教价。把单调、重复、类同的数学知识游戏化是调动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的好方法。例如,在教学概率这部分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上课时教师宣布:"现在请同学们先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个游戏,好不好?"(话刚说完,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好!")这里的袋里放的两个全是白球或两个全是黑球,有的袋里放的是一个白球和一个黑球。每个同学一次只能摸一个球,看一看是什么颜色的球,摸好后继续把球放在袋子里,另一个同学继续摸,每组选一人记录。学生感到新奇,便产生了兴趣,合作学习便不知不觉地展开了。活动结束后,每一个小组汇报摸球结果,教师很自然地引出"可能,不可能,一定"等概念。实践告诉我们,丰富多彩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其注意力和观察力都有明显的加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容易被调动起来。
新颖的操作实践,不仅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而且使学生在动脑、动手的活动中培养操作能力,激活思维。一年级教材中有一内容《比较》,要比较出一组物体的长短,太小等。课一开始,笔者拿出2根绕成团的绳子问:红绳子与蓝绳子比较,谁比谁长?谁比谁短?怎样能比较出来呢?学生跃跃欲试,笔者趋势鼓励他们自己先动手尝试。然后,师生共同边操作并归纳比较长短的方法。第一步,把两根绳子打开、拉直;第二步,把两根绳子的一端对齐,看另一端,第三步,得出结论。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比较长短的方法,在以后的比较铅笔的长短,人的高矮时就得心应手了。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动手,即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知识,积累了生动的表象,更激发了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精神。
2.在生活中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因此,只有让学生接近生活,接近现实,学生才会感兴趣。例如:笔者在第一学段教学整数加减法时这样设计(以本班同学模拟)车上原有10位乘客,到了某站有3人下车,现在车上还有多少位乘客?如果后来有2人上车,这时车上还有多少位乘客?下一站将会出现什么情况?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互相说一说。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就调动起来了。
再如,教学《搭配中的学问》中,笔者设计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餐厅配菜的教学,让学生模拟大师傅配一荤一素的菜、配搭衣服、进肯德基配套餐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展现数学的魅力。由此可知,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充分依据教材内容,紧紧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只要学生踏进数学大门,就会随时发现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趣味的数学,就会亲身体验到"生活中数学"的乐趣。
3.在探究中学数学
《新课程标准》强调:"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探索性学习中,教师要让每个学生成为活动和探索的主体,要让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围绕探究的问题决定探究的方向,选择合适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要给学生足够的创设自由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