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2 09:34:1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说明:竞赛时间为40分钟,满分为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34分)
1、人们为何称妇女为“巾帼”?(A)
A、妇女戴的头饰叫巾帼 B、妇女善于织造
C、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女子的典故 D、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地方
2、在中国名山中,五岳占有显著的位置,其中“中岳”指的是:(D)
A、泰山 B、华山 C、恒山 D、嵩山
3、北方人年夜饭要一般都要吃饺子,其象征意义是:(C)
A、团圆美好 B、年年有余 C、更岁交子 D、五福临门
4、四书包括:《论语》、《大学》、《孟子》、( B )
A、《礼记》 B 《中庸》 C、《周易》 D、《春秋》
5、中华民族的摇篮是:( C )
A、黑龙江流域 B、松花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长江流域
6、“青梅竹马”取自下列哪个典故( A )
A、李白《长干行》 B、白居易《长恨歌》
C、李煜《虞美人》 D、李商隐《无题》
7、苏轼的《题西林壁》如今刻在( A )
A、西林寺 B、东林寺 C、庐山 D、龙虎山
8、孔子是哪国人( B )
A、秦国 B、鲁国 C、卫国 D、宋国
9、以下哪个历史人物不属于唐宋家的是(D )
A、韩愈 B、欧阳修 C、曾巩 D、柳永
10、中国有一个传统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过“小年”,通常人们要吃:( B )
A、元宵 B、饴糖 C、腊八粥 D、饺子
11、七月七日长生殿,( C )
A、夜深无人私语时 B、相逢何必曾相识
C、夜半无人私语时 D、相见时难别亦难
12、耳环最原始的作用是( B )
A、女性身份的象征 B、约束女性的行为 C、装扮作用 D、表示女性已婚
13、“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 C )
A、三个月 B、三年 C、三个季度 D、三十年
14、唐代诗人中别称为诗鬼的诗人是:( B )
A、 李白 B、李贺 C、白居易 D、杜甫
15、“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最早是汉代人杨震说的,他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 A )
A、拒绝收礼 B、劝人投案 C、替人投案 D、向人发誓
16、“交头接耳 ”这个成语出自下列哪部作品( A )
A、《水浒传》 B、《三国演义》 C、《红楼梦》 D、《西游记》
17、“阳关大道”原是指通往那里的道路?( B )
A、东海 B、西域 C、南国 D、中原
18、我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源自于以下哪个历史故事? (C)
A、文姬归汉 B、霸王别姬 C、苏武牧羊 D、楚汉相争
19、下列哪个不是中国六大古都:( A )
A南昌 B开封 C西安 D洛阳
20、七夕节,中国人通常吃什么?( B )
A、蒿饼 B、巧果 C、汤圆 D、竹筒饭
21、我国传统表示次序的“天干”共有几个字?(B)
A 、8 B、 10 C、 12 D 、14
22、“回光返照”这个成语出自哪部作品( A )
A、《红楼梦》 B、《陈涉世家》 C、《烈女传》 D、《三国志》
23、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汉字称作:( B )
A、隶书 B、小篆 C、楷书 D、行书
24、长城的长度为( A )
A、6300公里 B、6000公里 C、6800公里 D、5500公里
25、蹴鞠盛行于那个朝代(B )
A、隋朝 B、唐朝 C、五代十国 D、宋朝
26不属于中国四大佛山的是:(B )
A、普陀山 B、武当山 C、九华山 D、峨眉山
27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是指多少岁?( C )
A、 60岁 B、 100岁以上 C 、80---100岁 D 、70岁
28下列不属于我国四大传说故事的是:( D )
A、《牛郎织女》 B、《孟江女》 C、《白蛇传》 D、《山海经》
29我们用“羞花”来形容历史上哪位美女? ( B )
A 、西施 B、杨贵妃 C、貂禅 D、王昭君
30、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这里的“一寸”是用哪种古代计时器量出的时间单位?(B )
A、圭表 B 、漏刻 C、日影 D、漏壶
31、“文武二圣”指的是( D )
A、孔子 曹操 B、老子 关羽 C、孔子 刘备 D、孔子 关羽
32、“小李杜”指( C )
A、李白 杜甫 B、李白 杜牧 C、李商隐 杜牧 D、李商隐 杜甫
33、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是在:( A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唐中宗 D、唐玄宗
34、三冥节指的是( B )
A、鬼节 五月节 下元节 B、清明节 中元节 下元节
C、鬼节 端午节 中元节 D、重阳节 冥节 下元节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4分)
1、「孟母三迁的故事里,孟母最后搬到哪一个地方旁边 学校
2、「环肥燕瘦中的「燕是指谁 赵飞燕
3、韦小宝是哪一部金庸武侠小说作品中的人物___鹿鼎记
4、三国演义中孔明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进出的是( 金牛道 )。
5、被称为国家经典的儒家著作是( 论语 )。
6、相传“推敲 ”一词出自唐代诗人( 贾岛 )的诗作。
7、我国的四大名著分别是(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红楼梦 )
8、一首「七言绝句总共有几个字__28字____
9、《诗经》分为(风)(雅)(颂 ))三大类共305篇。
10、诗文中的四君子是哪四种植物__梅兰竹菊。
11、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
12、二八佳人是几岁的女孩__16岁____
13、蚂蚁想摇动大树。比喻不自量力。该成语是___蚍蜉撼树_____
14、一甲子是几年___60年_____
15、科举制形成于唐 朝
16、什麼场合、状况可以用「弄璋之喜来祝贺他人_生子_____
三、问答题(共42分)
1、“岁寒三友”指的是什么(5分)?
松竹梅
2、元代四大戏剧是(5分)?
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
3、十三经分别是指(6分)?
《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
4、我国汉字的六书是指(5分)?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5、“六艺 ”是指(6分)?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6、“北宋四大家”指的是那些人(5分)?
黄庭坚、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7、“唐宋古文家”指的是那些人(5分)?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 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关键词】初中教学 语文 古诗词 传统文化 途径 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49-01
教育部“十二五”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中说明,目前国家提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少应该包括国学经典、传统艺术和民俗文化三部分。因此,虽然初中生的语文教育一直都是教学重点,但在新时代也要多加创新,不仅培养学生的理解诵读能力,更要让他们多通过亲身体验增加对国学的了解。
一、新时代的初中教育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
1.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它具有韵律和谐、朗朗上口、画面感强的特点,因此相比于散文、辞赋更易于被初中生接受,也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关于这点,刘晓晴认为可以做到以下三个方面:“扩大学习范围,增加传统文化知识;利用知识竞赛,提升传统文化认识;倡导阅读名著名篇,直观渗透传统文化[1]。”
2.就教师的教学方面而言:(1)教师自己要注重古诗词的积累,扩展阅读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向学生讲授并补充课外知识。(2)细读文本,不仅仅是关注文本本身中的字词句、把握文章精髓,也要关注作者当时的创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3)注重审美体验与情感共鸣。古诗词是一种言简义丰的体裁,简短的几行字中包含着无限的情感内蕴。教师要要求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细细品味诗作的意境,体会作者表达感情时的心情。”[2]这是帮助学生认识世界、体验情感、形成正确的三观和健全的人格的重要方式。[3](4)要求学生用情欣赏诗词,慢慢培养他们用心写作的能力。初中生的写作材料一方面来源于生活体验,另一方面来源于阅读积累。古诗词不仅可以提供大量古代文人的素材,更可以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审美标准与写作水平,正如赵剑和卞酉霖所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欣赏诗词,写一点比较短小的现代诗歌,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4](5)多增加课外实践活动,如举办古诗词知识竞赛、诗歌创作大赛、经典诵读活动等,或参观名人故里、观看相关节目、欣赏改编音乐、体验传统民俗。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扩展他们知识面的重要途径。
二、新时代的初中教育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
在外来文化不断入侵、并被越来越多中小学生接受的今天,在语文学科中,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来弘扬传统文化可谓意义匪浅。(1)就民族文化而言,:中国古人创作了灿烂辉煌、曾在全世界都处于领先地位的传统文化,它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都不可以断绝,否则中国将无以立足于世界之林。(2)就学生本身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对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初中生具有重要的熏陶作用,也是帮助他们明白事理、形成健全人格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张元媛曾说:“在起点上通过阅读打开一个足够辽阔的文化空间,进而达到精神空间扩展,这对其终生发展中生存空间的扩展,无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5](3)就社会而言:只有青少年在学生时期接受了正统教育、形成了健全人格,那么这部分群体才会具有稳定性,从而不仅有利于他们自身的发展建设,更有利于社会整体的繁荣和谐。
小结: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形式美和内容美,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具有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全人格、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新时代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担当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让学生能与圣贤为伍、与经典通行,除了基础地解读文本、分析意蕴、要求诵读之外,也要多创新教学方式,扩展学生知识面,使学生真正接受并热爱,从而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晓晴《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天津师范大学,2014年3月1日
[2]何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中国校外教育》期刊,2015年6月
[3]黄春英《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应用探析》,《都市家教》,2015年12期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困境;思路
一、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困境
1.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关注度不高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思想文化交流越来越方便快捷,文化的种类和传播途径也得更加丰富多元。许多学生心态浮躁,功利化思想严重,热衷于追逐“快餐文化”,难以静心研读国学经典,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当代一些大学生民族意识淡薄,缺乏文化认同感。
2.教育者本身缺乏专业素养
除了开设专业课、选修课,许多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是依托辅导员、班主任等群体开展的,部分教育者不具有专业背景和专业素养,自身对中华传统文化了解不多,文化底蕴不够,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只是照本宣科、敷衍了事,对传统文化缺乏基本的尊重和热忱。还有的教育者由于对传统文化认识不足,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失误,可能连基本概念都无法准确讲解,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3.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缺少吸引力
许多教师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没有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仍用“满堂灌”的单一授课形式,按照固定思路向学生讲解传统文化,导致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在授课内容方面,许多教师没能主动发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没有把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学习、工作和生活有效结合起来,导致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印象中只是存在于历史课本里的名词。
二、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改进思路
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即使未设置传统文化类专业,也可引进具有传统文化专业背景的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类的公共通识课或选修课,系统讲授传统文化知识。或是邀请校外专家到校为学生开展传统文化讲座,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更充分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辅导员、班主任也担负着一定的传统文化教育任务,因而对辅导员、班主任也要进行相应的传统文化知识培训,使他们深刻领会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这有助于辅导员、班主任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科学把握教育内容,灵活选择教育形式,保证教育效果。
2.广泛利用网络新媒体开展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
如今QQ、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普遍应用,众多高校也建立了校级、院级、系级等多个层面的网络公共平台,利用网络公共平台资讯、开展宣传、进行思想引领等,教育者可充分利用这些网络平台,每逢传统佳节或历史事件纪念日,向学生介绍其起源、内涵、意义等,讲述相关故事。也可在网络平台中播放传统文化相关视频和图片,利用网络平台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来促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加以关注与加深了解。
3.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提高传统文化吸引力
校园文化活动是教育的良好载体。高校可广泛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诗词朗诵会、传统艺术作品展等活动,吸引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走近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学校可鼓励组建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的学生社团,为社团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向社团活动提供政策和经费支持,定期对社团活动情况进行考核评定,保证社团能够真正发挥效用。
4.发掘和培养学生群体中的“传统文化之星”
大学生易受到朋辈群体的影响,也往往会对朋辈群体中的佼佼者更为关注,高校可广泛发掘在传统文化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对这些学生予以奖励,或为其提供更多展示才华的平台。这样,既可鼓励该部分学生充分展现自身风采,同时也可激发其他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带动更多人去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内容呢?中国是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提到传统文化,人们就会想到“仁、义、礼、智、信”的做人教养;提到传统文化,人们还会想到十分成熟的、准确、丰富而优美的熟语;提到传统文化,人们还会想到风、骚、赋、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提到传统文化,人们还会想到辉煌灿烂的古代科技;提到传统文化,人们还会想到“文死谏,武死战”,“不、不屈、不移”的民族骨气和浩然正义;提到传统文化,人们还会想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
但是,从对中学生进行的调查来看,我们发现,现在许多学生不能正确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价值,有的学生缺乏起码的常识。眼下不少学生不知道元宵节在正月,也不知道端午吃粽子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秋节已不敌外来的情人节、圣诞节;传统食品汤团、粽子、水饺不如肯德基、麦当劳。有位著名特级教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受西方文化冲击程度之烈为亘古未有。
如今因特网的出现、网吧的开设,极大地冲击着传统文化。当然网络里健康的可学的东西甚多,这毋庸置疑。但是学生很大程度上是进行网上聊天,看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寻求视觉刺激。更多时间是在虚拟世界里生活,以至表现为不懂得起码的做人道理,不懂得起码的尊老爱幼,甚至表现为对父母不尊重,轻者出言不逊,重者离家出走。还表现为追星热,只知道周迅,不知道鲁迅;只知道张柏芝,不知道毛润之等等。更谈不上知道孔子、孟子、韩非子是何许人也。
那么作为一名当代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师理应让学生明确认识传统文化,积极学习传统文化,提高传统文化素养。让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我们教师身上得到传承,得到发扬光大。语文是直接与传统文化打交道的学科,语文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学是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语文教学承担育人的任务,它要培养人的修养,它要为社会造就有用之才;语文教学要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己任,在学生人格塑造、思想启蒙、人生导向、精神修养方面都要有所作为。原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著名学者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了语文学科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方面的作用,提出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
语文教学中又该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呢?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现有的教育资源,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已经有不少承载传统文化的篇章。如高一年级的《寡人之于国也》、《劝学》、《阿房宫赋》等;高二年级的《逍遥游》、《五人墓碑记》、《陈情表》等;高三年级的《报任安书》、《屈原列传》等。这些篇目既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辉煌的文化成就,也传递着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我们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一手资料。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用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来启发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对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热爱,以及对杰出历史人物的爱戴和崇敬,使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的陶冶。
二、利用阅读课及课外时间,读经典。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现代语文教学承担的任务也是十分繁重的。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可能都放在课堂上来完成。因此,必须利用阅读课及课外活动时间来读经典。例如《诗经》、《论语》、《庄子》、《孟子》、《离骚》、《左传》、《史记》、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等,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们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我们应该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来熏陶现在的青年一代。
关键词:工科类高职院校 学生教育 人文素质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制造业的迅速崛起,工科类高职院校毕业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毕业生的就业率远远高于文科类高校。但社会及用人单位也反映,拥有一技之长的许多工科类高职学生,却缺乏最基本的人文素养。人文素质的缺失,一方面难以满足用人单位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也限制了高职毕业生的后续发展。因此,如何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工科类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工科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分析
(一)工科类高职学生人文知识普遍贫乏,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更注重自我。从调查资料和近几年我校举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包括文学常识、历史知识、哲学知识、传统礼仪知识等了解不多。我校最近两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结果显示,数百名学生参赛,及格率不足20%。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学名著、古诗词等关注很少。图书馆里,文史哲类的书籍少有人问津,许多学生更喜欢网络文学作品,用快餐式的作品取代了古今中外高品味的文学作品。
高职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变化,折射出他们对传统哲学基本原理的认可度发生了变化。大部分学生能够认同助人为乐、心系国家、为社会作奉献等传统美德,但也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对“自私是人的本性”、“有钱能使鬼推磨”、“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等观点持赞同态度,反映出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比较模糊,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有比较大的市场。
总体来看,工科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比较差,许多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些偏离,他们更加注重自我,更加现实,在讲奉献的同时不忘索取,在重集体的同时也注重个人。部分学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比较严重,他们缺乏远大理想,意志比较薄弱、缺乏爱心、缺乏审美情趣。
(二)工科类高职学生对人文教育的需求比较迫切
尽管工科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普遍偏低,但他们对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愿望比较迫切。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对于自身及高职学生整体的人文素质的现状满意度不高,对加强人文教育的愿望较为迫切。但对如何弥补自身的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质有着不同的看法。很多学生带有比较强的功利主义思想,学习目标不明确、主动性不强,希望通过参加一两次活动,听听讲座来达到提高自身人文素质的目的。对如何提高人文意识,通过自身不断学习积累来达到提高人文素质的认识不够。
二、工科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偏低的原因分析
(一)应试教育背景下工科高职学生人文知识缺乏,人文意识不强。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膨胀,就读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人文素质有所下降。而工科高职学生绝大部分是学理科的,在中学接受的人文教育有限,人文常识贫乏,人文素质普遍偏低。
(二)教育理念出现偏差,重理轻文,重技能、轻人文现象比较普遍。当前,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已成为一种共识,以就业为导向来进行专业设计和课程设计是一种普遍现象。众多以工科为背景的专业和课程设计者认为只要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能胜任未来的工作岗位就达到了教育目的。因此,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主要以专业为中心设置课程,导致重专业知识,轻人文知识;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素养,突出强调专业课的地位,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地位。
(三)工科高职学生受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想影响,价值观发生一些偏差。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想对高职学生的影响很大,他们在专业选择,知识的获取及择业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急功近利的倾向,只重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一些偏差,呈现出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短期化的特点。价值主体自我化弱化了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导致了高职学生对是非的判断出现一定的偏差,对金钱和物质享受的追求,弱化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弱化了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价值目标的短期化使得高职学生弱化了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出现了精神空虚,迷失了人生方向。
三、加强工科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切实重视人文素质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产生的时间虽然不久,但其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在规模上已真正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一种新的类型,高职教育还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系统的教育理论。一些传统的陈旧的教育理念仍在束缚着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高职院校,特别是工科类高职院校必须克服“功利主义”、“专业至上”、“重技能轻人文”的思想,要确立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把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中,将其纳入整个教育体系,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考核。
(二)充分发挥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示范、辐射作用。目前,一百所全国示范性职业院校中,工科类院校占有比较大的比重。教育部在评估示范性高职院校时,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将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同等对待。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是一种标尺,通过其示范作用带动其他高职院校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健康发展。
(三)增设大学语文等人文类课程,使人文素质教育走进课堂。课堂应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要按一定比例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如大学语文、文学欣赏、艺术欣赏、美育、历史、哲学等。特别是要从国家战略高度来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教育,通过大学语文等课程,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人文精神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不断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四)通过专业教学渗透人文素质教育。高职院校教师要充分挖掘专业课中的人文精神元素。正如“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一样,每门专业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元素,每一个教师都有义务教书育人,成为人文精神的传播者。因此,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侧重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品质,发挥专业课在提高工科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作用。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道德品质,净化学生的心灵。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其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如人文知识专题讲座、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礼仪知识、演讲、辩论比赛、文艺演出等活动,使学生从中学习知识、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娱乐身心,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荀国稳《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成因分析》《前沿》2002年第11期
2、吴鹏《如何提高新时代高职生的人文素质》 《商情》 2007年第12期
一、双语教学的定义
双语教学最初兴起于欧美国家,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改革的深入,为了“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各地高校纷纷开设双语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对于双语的研究,国外大都是用“bilingualeducation”(双语教育)这个概念,国内则普遍使用“双语教学”。根据《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双语教育是指在学校里运用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知识性科目。而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对于双语教学则指“采用了外文教材并且外语授课课时达到该课程课时的50%及以上的课程(外语课除外)。”在本文之中,双语教学指的是用两种语言(英语和汉语)作为教学语言,对非语言类课程进行授课的教学模式。
二、中国文化双语课程教学的问题
《中国文化》双语课程是一门英语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开设对象为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采用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英语语言知识,提高英语水平。这是一门跨专业课程,跨越多门学科知识,涉及中国历史、文字,哲学、宗教、文学、戏剧、音乐、绘画书法、建筑、医药、旅游、饮食、手工艺、民俗等十多个领域。通过英语讲授这些跨学科的知识一方面对于学生了解,扩展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有直接的作用;另一方面对培养其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认同,积极外传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也有重大意义。
对于双语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其实自课程开展以来,就一直伴随其左右。首先,从目前高校双语教学总体发展情况来看,在学科类别方面,目前国内高校开设的双语课程以理工类课程为主,文科比例偏少。由于理工类学科的理论框架和知识架构与国外大学同类课程差异较小,开展起来阻力较小,同时也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结合更紧密,其课程建设、教学实践等远远超过人文学科。在发展程度方面,各高校开设的双语课程数量、原版英文教材的使用情况、全英文授课的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差异。在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方面,对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也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是语言而非知识是双语教学的难点,有的认为是学生因素,特别是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基础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最主要因素,有的则认为学生的学习态度影响力最大,英语水平次之,专业基础最小。
而对于语言学院开设的《中国文化》双语课程,也存在其特点及所相应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
国内相关研究对双语教学的目的尚无统一的认识。对此也存在一些争议。大致上分为三类,一是强调语言能力,二是注重知识讲授,三是两者兼顾。有观点认为对于英语这个语言类专业学生,课程目标首要是强化语言运用能力,提高语言水平,而专业知识的掌握则顺而求其次。对教学目标达成共识是双语课程的开设和成功的关键。
(二)教材选用
大多数双语教学研究认同一个观点,即双语教学最好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如此不仅可以保证教材的质量,专业知识的前沿性,也能够使学生学到地道的英语。而对于《中国文化》而言,这一标准同样适用。虽然中国文化是中国学生的母语文化,但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缺位使得英语专业的学生缺乏母语文化知识,也难于用英语正确表达母语文化知识。目前国内的使用英语编写的中国文化教材数量匮乏,质量参差不齐,内容各不一致,术语表达标准不统一,难以满足教学需要。
(三)师资
理想的双语教师首先需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其次能够熟练地运用目的语进行授课。但是目前学院的教师均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英语的能力虽然符合要求,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缺少系统性的掌握,在深度和广度方面仍然多有欠缺。
三、文化课程双语教学改革探讨
(一)课程体系
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系统化输入不可能单单依靠一门《中国文化》课程就可以完成的,课程的体系化是有效教学的前提之一。因此需要开设辅助类选修课,在中国哲学、文学、语言、历史方面进行“点”的补充。更为灵活的方式也可以选择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对学生举行专题讲座,以弥补由于文化课程课时偏少,难于完成充足知识输入量的不利情况。
(二)教学目标
就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语言能力的提高固然重要,但是鉴于双语课程的特殊性,专业知识的学习更为重要,语言是学习的工具和手段,双语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提高语言水平而开设,教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使用英语获取专业信息并进行专业沟通的能力,所以首先是保证学科知识的讲授,其次是注重语言能力的提高。在《中国文化》的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就混淆了双语教学与语言教学的目的,将课程作为语言类课程教授,以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为教学重点而相对忽视了内容的重要性。同时,学生也需要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如此“教”与“学”才能有机地结合,为同一个目标而协调一致。
(三)教材选用
即使授课内容是学生的母语文化,但考虑到双语教学的特点和国内教学材料的实际情况,仍然建议优先使用国外原版教材。当然,也需要挑选优秀的国内中英文教材结合课程的授课内容进行配套使用,特别是作为教辅材料进行有效补充。
(四)教师素质
对双语教师而言,能否胜任其教授的课程,专业素质首当其冲。一方面,可以选择中文专业出身,具备流利英语表达能力的优秀教师。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现有的英语教师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和进修,使其不断丰富学科知识,加强专业素质,成为专业、多能的教师。
(五)教学实践
在双语教学中语言与内容是不可分离的两个组成部分,失去内容的语言无法承担传递信息的作用。教学实践中应该遵循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理念,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英语为工具,利用多种形式,例如主题讲座、知识竞赛、演讲等,教授专业知识。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利用本地传统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参观、考察著名文化景点,以最直观的形式促进学科知识的吸收和运用。
四、结语
关键词:中医 传统文化 调查 图书馆
以古代多学科知识为背景的中医学,体现了科学性与人文性的丰富内涵,具有很强的人文特征,综合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医药大学生传统文化的底蕴和修养是学好中医学专业的基础和条件。中医药高等教育要培养坚持中医传统理念,具备传统医学知识和技能的中医人才,培养真正把握中国传统思维方法,真正体悟中医真谛和实践中医的人才,就要形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教育模式。提高中医药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是中医教育体系中重要的内容。然而,实际教育中重视西医、轻视中医,重视专业业务、轻人文素质,重西方时尚文化、轻中国传统文化的状况令人堪忧,中医药大学生存在专业思想不牢固、中国传统文化缺失、中医思维未养成,中医技能不熟练,文字书写错别字多,不工整,标点不规范,语法逻辑混乱,语言表述的知识肤浅、语词匮乏及条理不清等缺乏“文化”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中医药高等人才的培养和中医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图书馆是高校文化教育的重要机构,在提高中医药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教育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现状,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2011年4月,我们三校图书馆对云南中医学院(简称云中)、湖南中医药大学(简称湖中)、长春中医药大学(简称长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对于帮助图书馆制定辅助和促进教学的方案和措施,寻找更多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加强中医药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质教育,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以下就调查结果和如何发挥图书馆应有的作用等问题作分析和思考。
1 调查问卷情况分析
此次调查主要针对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素质方面的基础和认识,以及欠缺和需求的方面,获取知识的途径等设置问题,三校共发出问卷900份,每校300份,收回825份,其中云中294份,湖中300份,长中231份。理科学生占55.6%,文科学生占41.57%,调查的几个主要问题结果如下:
1.1 “进入大学前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选项中,有3.27%的人选择“系统丰富”,20.46%的人选择“较为丰富”,64.29%的人选择“常识性了解”,11.99%人感到“非常欠缺”。说明新生进入中医药院校时与专业相关的文化积淀明显薄弱,不足以满足中医药专业学习的需要。
1.2 “你认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选项中,认为“非常紧密不可分割”的有56.92%,认为“有一定关系”的占38.96%,认为“没有关系”的占4.13%。说明多数学生对此问题的认识较为明确,但还有极少数学生对中医的学科特征认识不清。
1.3 “你认为你目前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对学习中医学”选项中,49.88%的人“比较欠缺”,8.76%的人“非常欠缺”,34.67%的人“能触类旁通”,只有6.69%的人认为“已经足够”。在“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需求”项,14.8%的人“非常需要”,53.31%的人“还想深入了解”,29.96%的人“需要,但不知道怎么学习,学习哪些”,只有1.93%的人“不需要”。以上说明多数学生能够感到自身此方面知识的欠缺,有普遍的学习需求,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学生想学习,但不知道怎么学,学习哪些。这为我们教育者提出了问题,应当筛选出中医药大学生必须学习和了解的传统文化知识,并开辟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帮助他们获取知识。
1.4 “在专业课学习中,授课老师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情况,13.84%的学生感到“很注重、经常性”,61.25%的学生感到“一般性、内容不多”,有23.33%的学生感到“很少”,还有1.69%的学生感到“从来没有”。这说明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虽然有,但还不够,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课时紧,不允许教师展开更多教材外的内容,考试也不会涉及;还有教师的教学意识不够强,自身知识底蕴不够丰富,收放自如的能力有限等原因。
1.5 “你现在获得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什么”,37.2%的人是通过“阅读书报杂志”,31.64%的人是在“专业类课程学习中”,15.17%的人是在“人文社科类课堂教学中”,还有12.09%的人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得。说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相关知识的比例不低,图书馆应当是他们学习资料的主要提供者。
1.6 “你最熟悉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哪一方面的内容”,按比例高低依次是:古代诗歌占37.73%,古代历史占28.42%,古代文学占17.29%,古代哲学占11.85%,书法占3.14%,无兴趣不了解的占1.57%。说明学生从幼儿教育阶段到大学前教育阶段接触到的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代文学艺术作品相对较多,比较熟悉;义务教育阶段学习过中国古代史。对于与中医学有很深渊源关系的古代哲学知识反映出非常缺乏,是大学阶段需要重点加强的内容,不成“大儒”,将难成“大医”。
在三校学生的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差异,各校在调查中比例较高的选项有:长中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认为“系统丰富”和“较为丰富”的共有126人,占本校被测的54.55%;云中有49人感到“非常欠缺”,占本校被测人数的16.67%。“进入大学后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增加”的情况,湖中有93人认为“几乎没有增加”,占本校被测的31%。“在专业课学习,授课老师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情况,湖中有118个学生认为“很少”,占本校被测人数的39.3%。“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需求”,云中最多,56人表示“非常需要”,占本校被测人数的18.67%。“你现在获得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知识的主要途径”,湖中有165人是通过阅读书报杂志,占本校被测人数的55%,长中有136人主要是从专业类课程中获得,占本校被测人数的58.87%。云中有8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无兴趣,占本校被测人数的8.27%。
2 以图书馆为主导,搭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平台
对于调查反映出的状况,是早已存在的,稍作搜索便可得知。同道们在担忧的同时,不断发出呼吁和建议,不少高校一直在努力,优化课程设置,尽可能地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等相关课程,加强教材和教师队伍建设,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等等。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形成教育体系,全方位、多途径地培养与中医学相适应的文化素质。但以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为主体的体系构架,要彻底创新和改革,面临着诸多矛盾和冲突,在五年的本科教育中,同时要完成中医和西医二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学内容,课程科目多,课时满,有的学校甚至不得已将中医四大经典课程压缩,很多重要内容讲不深学不透,若要再增加传统人文课程几乎没有空间。那么,要努力弥补教育的缺失,除了对现有课程进行优化、教材改革、师资建设等,还应将着重点放在学生课堂之外的自主学习上挖掘潜力。作为拥有诸多资源的图书馆,在学生课外学习活动中应当发挥应有的作用,搭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平台,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和系统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质,为专业学习夯实基础。
2.1 图书馆的优势和条件
人文修养既是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学好中医药专业的重要条件。系统全面地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图书馆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义不容辞。组织学生学习并非完全要求图书馆员站到讲台上去授课,而是充分利用各种优势和手段,通过筛选、整合、加工资源,制作分门别类的“学习库”;组织开展各种综合学习活动来提高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质,具有可操作性和良好的效果预期。
资源优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浩如烟海,孕育和熏陶中医学的不仅有哲学、历史、文学,还有天文、地理、社会、宗教、军事等。在教学计划中不可能设置大量的课程来学习这些内容,学校的师资也有限,只有通过课堂之外的学习来补充和提高,这些学习资料在图书馆大多都有馆藏,并且可以根据需要不断补充和建全。信息载体的多元化,如图书、期刊、视频、图片、课件等,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在问卷调查中,40.81%的学生是通过阅读书报获得相关传统文化知识,反馈出图书馆资源是满足学生学习的主要信息源。尤其是近几年专业公司开发的学习视频库,如《超星名师讲坛》、《网上报告厅》等,其中很多国内一流专家学者的讲座,任何一所学校都不可能聚集所有,视频库却足不出户就能接触到高水平的教学,应将这些优质资源整合为我们的网络课程内容供学生学习。
网络和信息优势:每个图书馆都有自已的局域网,所有的馆藏资源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检索入口查询借阅。图书馆本身作为信息中心,收集和信息是常项工作,图书馆在整合馆藏资源的同时,及时收集网络虚拟资源,信息传播最快。图书馆的信息管理职能要为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供技术支持。
环境优势和多功能:图书馆是学校最具学习氛围的场所,很多学校近几年陆续地建成新馆,功能全面、合理分区,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普遍设有书报阅览室、自修室、电子阅览室、学术报告厅、展览区、检索课教室、讨论区,以及专题研究室、书吧等,是一个综合的文化建筑体,在这里开展各种静态和动态的学习活动容易产生广泛效应和良好效果。
公益优势:图书馆的资源为全校师生共用共享,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各专业、各年级的学生可同在一室学习,跨学院跨专业的师生也容易在这里汇聚交流。图书馆应当充当起联系师生、学生之间的桥梁作用,联系资源与需求者的纽带作用,即传统意义的“为人找书”“为书找人”。图书馆开办各种形式的文化学习活动能惠及全校学生,信息传递最快,媒体手段最多,参与面最广,受众面最大。
2.2 图书馆搭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平台的主要内容
在图书馆网站上专设“中国传统文化自主学习平台”,其中的内容包括:
(1)根据专业学习的需要,筛选出对中医药具有重要影射作用以及中医药大学生必需具备的知识内容,编成《中医药大学生必读传统文化推荐书目》、《馆藏中医文化书目提要数据库》等,放在网站上供学生查询,方便借阅,并且要求在校学习期间应当达到一定的借阅数量。在整理馆藏的基础上,提高图书的利用率,同时还能发现馆藏不足,进而有目的的补充。
(2)将不同载体的资源整合制作成一个个专题资料库和“立体化学习库”,开设网上学习课堂。以文献的种类建设特色库,如“中医文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传统文化素质教育专家讲坛视频库”;以学科内容建设专题库,如根据中医学的多学科内涵特点,建设中国古代哲学、历史、文学、诗歌、古代天文、地理、历算、古代军事等学习库,充分利用海量的互联网资源,通过图书馆后台的搜索、整序、链接,以专题目录网提供给用户,各取所需;汇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网站”,方便浏览。建设网络考试题库和考试平台,随机组卷考试。
2.3 图书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学习活动
配合网上自主平台的学习,图书馆要尽可能多地开展专题读书活动,活跃学习气氛、提高学习兴趣、检验学习效果。如“读名著,品中医”活动,将作品中的有关疾病知识、医林人物、养生防病等内容挖掘出来,譬如读过《红楼梦》之后找出其中的中药方剂和药名,并分析处方用药时的人文意境;读过《三国》之后联系思考周瑜、曹操、华佗等人物情节中的中医药治病知识;在唐诗中学习中医药知识;读《孙子兵法》等联系想象“中医方剂君臣佐使配伍、用药如用兵”等战略思想。通过品读文学作品,不仅能直接学习到古代医学知识,还能充分感受到“医艺同源”和中医药学的多学科背景,彰显出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
围绕中医古典医籍开展教学辅助活动。以中医四大经典为代表的古典医籍是中医大学生的必修课,其中孕含的医理医道和文字的音韵美是中华文化的高度结合,对经典的熟读熟记也是学好经典、用好经典的基础,图书馆联合相关的教学部门组织开展围绕经典的课外活动非常有意义,如经典条文、段落的诵读比赛,知识竞赛、书法比赛等等,加深、加强学习的效果,学生将受益终生。
图书馆专辟宣传栏、文化墙展示传统文化的内容,适时更新,使人们一进入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就能感受到独特的文化氛围。还可通过馆办刊物、举办讲座、学术报告、读者报告会、展览会等多种途径和方式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2.4 学习效果的管理和认定
目前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学生的自主学习完全能够象选修课一样纳入学分制管理。自主学习并非自由学习,需要制定学习的范围任务,并建立考核机制。图书馆联合教学管理部门,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将学生传统文化素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学习的方式以自主学习为主,根据学生网上学习的时数和完成相关的测试情况、借阅推荐书目的数量、积极参加专题读书活动考勤、学习竞赛的得奖情况等,各项综合计算学分,自主性和规定性相结合,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4-0052-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人民的共有精神家园,根植于人民群众的内心深处,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当前社会形势和时代背景下,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从中吸收丰富养分,否则就很难有生命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本文以天津商业大学为例,依托“百书研读”,具体探讨学校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的举措,促进学校学风建设,培养大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知行合 一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百书研读” 活动自1993年开始运行,至今已有23年之久,创建之初是作为学校加强学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一直致力于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保证读书质量的同时也确保读书数量,旨在增强学生的读书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学习和思考的习惯,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优化校园内的整体学习风气。
学校鼓励学生每两周读1本书,每月读2本书,每年读24本书,大学四年至少阅读100本书籍。“百书”既是实指,要求学生大学期间读够100本书,同时也是虚指,目的是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拓展学生读书的领域,自觉做到博览群书。
“百书研读”活动启动后,学校定期为学生们推荐经典书目,引导学生撰写读书笔记,并坚持每月一次组织学生分享读书笔记、交流读书感悟,创建了学生刊物《益思集》。
一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举措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即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因此,学校依托“百书研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通过开展品读经典书籍、重视传统文化宣传、学生社会实践三大活动举措,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开展“百书研读”活动,加强文化熏陶
建立经典书库。学校投入建设经费开辟了图书阅览室,定期购置优秀传统文化书籍,目前书架共有《诗经》《楚辞》《论语》《大学》《孟子》《中庸》《左传》《史记》《二十四孝》《资治通鉴》等经典书籍1000余册。
研读《弟子规》等经典书籍。为扣好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第一颗纽扣,在大一新生初到之际,就进行研读优秀传统典籍如《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了凡四训》的学习教育活动。
开设专家讲坛。每月定期开展一次读书心得经验交流会,围绕“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展开交流,邀请专家做专题讲座,为学生解疑释惑。
开展读书主题讨论会。针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开展以“电车难题之何为公正”“倒地老人扶不扶”等为主题的讨论活动。
成立经典书籍漂流驿站。2014年,学校依托天津市举办“书香天商・浸润成长”优秀读书案例活动的契机,以优秀传统文化书籍阅览室为基地,成立了图书漂流驿站。
学生自主编撰《益思集》。每次“百书研读”运行结束后,收集学生阅读经典书籍的心得稿件和学术论文,在稿件收集后,组织人员对稿件进行一审,选出相对较好的稿件,再交由特约专家审稿小组进行二审,选出优秀读书心得稿件和学术论文。为了把活动成果有效利用并总结凝练,先后共出版了13辑《益思集》。
(二)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活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举行优秀传统文化观影活动。新生入学教育,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前提,每年组织大一新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观影活动,已成为入学教育的常规举措。
开展传统典籍主题朗诵评比活动。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运行“百书研读”活动基础上,开展“学经典・用经典”的主题朗诵比赛。
举办中华传统美德知识竞赛。围绕“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传统文化精髓,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开展“道德1+1”暨中华传统美德知识竞赛。
开展学生干部传统文化修养培训。学校重视学生骨干队伍建设,以知行团校为平台,定期开展以“百善孝为先――中华传统美德”、“做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等为主题的学生干部礼仪规范培训。
举行经典书籍报告会。学校倡导学生每两周读1本书,每月读2本书,根据学生阅读的传统经典书目,定期开展以“何为礼”、“自私自利――西方价值观的危害”等为主题的传统典籍读书报告会。近200名学生通过参加报告会,激发了学习国学的热情和兴趣,领略了国粹的独特魅力,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实践育人
定期组织下社区活动。为发挥学生的专业知识优势,解决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问题,学校每学期组织学生至少下6次社区,开展以“解决邻里纠纷,共建和谐社会”、“敬畏传统,明礼守信”、“以法治为基,建和谐社区”等为主题的经典文化宣讲活动。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赴敬老院、孤儿所、智障学校等社会机构,开展公益志愿服务,关心空巢老人、残疾人、智障儿童等弱势群体。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经验及改进思路
学校以开展“百书研读”活动为核心,以班级党团活动为抓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阅读经典中涵养心灵、浸润思想、陶冶情操、提升境界、丰富生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主要成效
学校重视加强对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通过开展“百书研读”、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三大措施,共计2700余人次参加各项活动。开展的读书心得交流会活动,不仅是分享交流的平台,更是学生思想碰撞的平台。在读书心得交流会上,通过提供好的主题、好的契机、好的情境,用视频、图片或是文字材料来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同学们相互间的争论、辩驳,起到了通过交流分享擦出思想火花的重要作用。在“百书研读”活动运行的同时,更注重读书成果的提炼和汇总,在向学生发放研读书目时,要求每一名同学对所阅读的书籍撰写读书心得或专业论文。这样不仅督促学生仔细阅读专业书籍,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真正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学生们的读书心得和学术论文,都由资深专业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刊登在《益思集》上,并在同学中广泛传阅,形成了良好的读书、学习氛围。
先后有500名学生在经典书籍阅览室现场阅览和借书,品味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近400名学生参加研读传统典籍活动并撰写读书感悟,坚定了理想信念;300余名学生参加讲坛活动,增强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近200名学生参加主题讨论会,增强了友善互助意识。到目前为止,学生撰写的读书心得和学术论文累计达数十万篇,共出版了13辑《益思集》。300余名学生参加观影活动,感受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洗礼;近200名学生参加传统典籍主题朗诵评比,提升了思想境界和人格素养;200余名学生参加中华传统美德知识竞赛,提高了道德修养;先后有100名学生骨干参加培训,增强了“尊重师长,正派做人,甘于奉献,争当先进”的崇高意识;近200名学生参加传统典籍读书报告会,领略了国粹的独特魅力;200余名学生在下社区活动中为居民解疑释惑,增强了公民自由平等、诚信友爱、和谐互助意识;先后100余名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增强了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确保“百书研读”活动质量,满足学生自主阅读的需求,学校投入专项资金建立了学生图书阅览室,目前共藏书5000余册;该阅览室在借阅书籍、提供自习场所、开展学术活动等方面,与学校图书馆相比更为方便且贴近学生需求,深受学生欢迎。
(二)经验总结
以“百书研读”为平台,追求以文化人。依托“百书研读”激发学生品读经典书籍的兴趣和热情,督促学生撰写读书笔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学校每月定期开展一次读书心得经验交流会,交流会上邀请参加学术论文征稿的优秀作者做心得分享,邀请专业老师或优秀校友做点评和指导,并播放启迪学生读书的经典视频。
以“百书研读”为载体,助力以文育人。专业理论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是学校全方位育人的主旨所在,是高校加强学风建设的有力举措。依托“百书研读”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和培育,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加强社会实践锻炼,不断磨砺自己,在砥砺前行中成为社会可堪大用的人才。
(三)改进思路
一、朱熹的养成教育介绍
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把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他说:“古人之学,因以致知为先,然其始也,必养之于小学。”为了说明蒙学(小学)的重要性,他还把蒙学阶段的教育形象地比喻为“打坯璞”阶段,认为此阶段的任务就是培养“圣贤坯璞”。同时指出,“蒙养弗端,长益浮靡”,若儿童时期没有打好基础,长大就会做出违背伦理纲常的事,再要弥补,就极为困难了。因此,朱熹认为蒙学教育对一个人得成长非常重要,必须抓紧、抓好。在朱熹看来,蒙童德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先入为主”。他认为蒙童思想单纯,独立性不够,辨别是非能力不强,最易受社会上各种思想影响,一旦接受了“异端邪说”,就难以改变。朱熹强调幼儿的早期教育十分重要。长到6岁,要教以数目、方名等浅易知识。8—15岁为小学阶段。“人生8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大学章句》)朱熹主张家长对蒙童必须严格管教,切不可使其娇生惯养。因为“从幼便骄惰坏了,到长亦凶狠”(《小学•嘉言》)。所以家庭教育不可有丝毫放松。为便于教育从幼年抓起,朱熹亲自为儿童编写了一本《童蒙须知》作为教材之用。
二、朱熹养成教育的现代心理学剖析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蒙童的感知已逐渐完善,其方位知觉、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发展,观察事物更加细致有序。其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朱熹的《蒙学须知》中对蒙童读书有严格要求。小学生注意力不能长久集中,看书时难免会少看、多看,“逐字看”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点难。但是若长久这样要求,就培养了他们认真细致的习惯,注意力也得到加强。养成教育,不仅仅在孩童时代,更事关人的一生。民间有谚“三岁看小,六岁看老”就是这样一个意思,故不能掉以轻心。从心理学角度看,儿童年幼,学习能力很弱,自制力又差,对其读书学习做出规定对他们的学习习惯养成很有帮助。要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须有相关的规定,但规定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不要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学校,教师要监督学生;在家里,父母要监督好。如此长久下来,儿童就会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了。
三、践行朱熹养成教育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