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农业技术的应用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2 09:34:1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业技术的应用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农业技术的应用

第1篇

我国人口众多,过半人口居住在农村,并且多部分靠农业生活。因此,农业机械先进农业技术水平对我国的发展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不断的引进先进的农业机械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先进技术,是我们今后一段时间要努力的工作。

1.农机技术对农业的重要性

我国有着广袤的耕地,但是人口也十分庞大,那么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呢?这就必须提高耕地的单位产量,达到“尽地力之效”的目标。农机的推广可以提高产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机械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实施先进农业科技的载体,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具有促进现代农业文明,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农机的使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体现。农机得到有效的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中的机械化水平,使得土地上人力的劳动减少,这部分人可以从事其他行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促使我国农业结构得到更好的调整,实现农业现代化。在一些偏远的地区,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都外出打工,农村只剩下“三八六一九九部队”,所以大量农田都被荒废。如果在这些地区实行农机推广,减少劳动力地需求,可以更好地促进农业的发展。

2.先进技术及机械化农业概述

2.1 先进技术。先进农业技术包括多种技术类型,对农业种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其中比较常见的先进农业技术包括无公害蔬菜栽培种植技术、先进水产养殖技术等。无公害蔬菜种植过程中,要重视地基选择,病虫害防治,肥料的正确使用,为蔬菜生长创造良好条件。地基选择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远离采矿区和交通繁荣区,并保证土壤和水质满足要求,然后用农业机械整平土地,为蔬菜种植创造条件。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要注重化学农药的规范使用,不得使用高毒性农药,并严格按要求使用。根据蔬菜不同生长期合理使用肥料,增施有机肥,满足蔬菜生长需要,改善蔬菜营养结构,提高蔬菜种植效果。又如,在先进水产养殖技术应用中,要注意水产品最适宜的生长环境,对水的酸碱度适应性进行考虑,注重利用与水产品培植相关的机械设备,确保良好的水质环境。重视水质消毒和水产种苗的检测,合理利用疫苗,提高水产品的机体免疫能力。适量增添微生态制剂,提高水产品免疫力。

2.2 机械化农业。

机械化农业指的是农作物种植,农业生产过程中,应该注重机械设备应用,对农产品和畜产品进行机械加工和处理。农田建设机械用于场地平整,水渠开挖等工作,禽牧机械用于家禽养殖工厂化,农产品机械加工用于刚收货的农产品加工。要重视农业机械的推广,做好演示、培训工作,向农民讲解农业机械的优势和特点,推动农业机械得到更好应用。

3.先进技术在机械化农业运作过程的应用

机械化农业运作过程中,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撑。具体来说,主要包括节水灌溉、农产品加工、农田保护技术等。

3.1 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农业种植需水量大,但目前水资源普遍紧张,为节约用水,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是十分必要的。在农业节水灌溉过程中,通过农田排灌机械的应用,不仅能促进农业灌溉各项任务顺利完成,还能清除农田的多余水分,为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条件。其中最为常见的节水灌溉技术为滴灌和喷灌,这两种节水灌溉技术以压力为动力源,根据农作物在不同生长时期提供适量水分,不仅能有效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还能取得良好的节水效果。此外,节水灌溉过程中还能进行病虫害防治,做好施肥及管理工作,节约时间和劳动力,提高农作物种植效果,有利于农作物种植和农业发展。

3.2 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应用。对刚收获的农产品需要进行加工和处理,该项工作也离不开农业机械的应用。例如,刚收获的玉米需要脱粒机和剥皮机加工,以获得更为优质的玉米。又如,稻谷收获之后,利用谷物干燥设备加速谷物干燥,确保谷物不会受到污染,避免谷物发霉而影响质量。茶叶采摘之后,在茶叶初制和精制阶段,利用机械设备进行加工,既能减少劳动量,还能提高茶叶品质,增加茶农收入。

3.3 农田保护技术的应用。农业种植过程中,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会带来环境污染问题,不仅污染水源和土壤,还会导致土壤肥力降低,农业单位面积产量降低。为转变这种情况,今后应该合理使用农田保护技术,重视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例如,利用秸秆还田技术能提高土壤肥力,保证农作物高产增收,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而农业机械的应用能让秸秆还田更为有效,同时可以避免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但如果应用不当反而会导致土壤病菌增加,农作物病虫害现象加剧。在农业机械设备的支持下,能将直立的秸秆粉碎,然后抛洒在地表,进而翻入土中,使秸秆在土壤中腐烂并化解为底肥,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减少化学肥料使用量。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是一项新的农田保护技术,对农业种植具有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

4.先进技术在机械化农业运作过程的应用保障措施

为促进先进技术得到更好应用,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今后应该完善技术推广体系,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生产和发展。

4.1 完善技术推广体系。

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发挥引导作用,让农民参观和学习,使他们认识到机械设备在农业种植的重要作用,增强农业机械化意识,接受和使用机械设备。开展技术宣传和技术培训活动,让广大农民掌握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方法,提高思想认识和应用技能,将农业机械设备和农业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之中。

4.2 营造技术推广环境。

当地政府要重视农业机械和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提高思想认识,加强规划和引导,加大资金投入,培养专业人才。创新工作方法,争取多方面支持,完善技术推广体系,认真履行职责,扩大先进技术的影响力。健全法律法规,发挥技术和人才优势,重视技术宣传和推广,增强服务意识,拓宽服务渠道,更好适应实际工作需要,为农业技术发展,农业机械设备推广创造便利。

第2篇

    由于采用物理农业技术,在蔬菜大棚中生产的蔬菜较对照温室提前10天上市,黄瓜较常规种植增产30%;发病率降低83%,辣椒较常规种植增产25%,发病率降低85%;达到的绿色的标准,西红柿较对照棚相比亩产提高16.7%,提前15天上市,全生长过程中未施用农药,实现了蔬菜的绿色无毒化生产,对照棚中施用了7次农药,较对照棚节省农药施用费70元;同时,由于示范点采用现代物理农业技术生产的绿色蔬菜由于无农药、化肥残留,品质好,在阿勒泰市直接进入超市,实现了“农超对接”,销售价格高于普通蔬菜20%以上,为种植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2技术推广中采取的主要做法

    2.1成立项目领导、技术小组及时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领导小组,负责机具的选型、引进、适应性改进、技术指导、组织实施、宣传培训等工作,为该技术的推广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和技术人才支持。

    2.2多方位加强宣传和技术培训工作组织技术人员编写了《现代物理农业化技术》培训教材,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用于技术培训及宣传。通过“科技之冬”、技术培训、新闻媒介等形式对现代物理农业技术进行培训、宣传,培训农民400余人次,培训农机技术人员60余人,发放培训教材200余份。通过强有力的宣传,使现代物理农业技术得到普及。

    2.3责任到人,跟踪服务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农机技术人员各负其责,严格按照所分管的工作履行职责。深入示范点,实地考察大棚情况,根据所选大棚面积确定了机具的型号,技术人员从设备安装调试、作物生长前期、中期管理、后期生长等各个环节进行技术指导,及时解决各个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保障了设备的正常运转及效果的正常发挥,同时做好对比测试数据的收集整理等。

    3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通过技术推广实施,虽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的认可存在一定难度。现代物理农业技术改变了以往农民所习惯的化学农业模式。相对于化学农业的直观、见效快的特点来说,物理农业技术中的空间电场的效果,在农民看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农民接受此项技术还需要一个过程;二是推广应用见效周期相对较长。物理农业技术相对于其他农业技术来说是一个见效周期较长的技术,在一个生产周期结束时其增产、防病效果才可得到充分体现;三是技术服务不能满足农民需求。现代物理农业技术是一项科技含量较高的技术,机具一旦出现故障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维修或更换配件,目前的售后服务不能满足此项要求,且配件更换需从生产企业发货,需要的时间较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机具的使用效果;四是机具价格较高,农民一次性投入成本大。一个蔬菜大棚中将物理农业装备全部配齐需要投入上万元,农民接受此价格存在一定难度。

    3.2对策

    3.2.1与农业合作社配合推进此项技术的推广速度。农业合作社在农民中的影响力较大,借助农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可大大加快现代物理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

    3.2.2通过媒体、举办现场会、培训班等方式加大现代物理农业技术的宣传力度,一方面使农机技术人员掌握该项技术,另一方面让更多的农民了解、认知此项技术。

第3篇

中图分类号:DF413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精细农业及精细农业技术

精细农业是(Precision Agriculture, Precision Farming, Site-specific Farming Agiculture)等名词的中译,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即,进行定位的“系统诊断、优化配方、技术组装、科学管理”,调动生产力,以最少的或最节省的投入达到同等收入或更高的收入,并改善环境,高效地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精细农业由十个系统组成,即全球定位系统、农田信息采集系统、农田遥感监测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智能化农机具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系统集成、网络化管理系统和培训系统。其核心是建立一个完善的农田地理信息系统(GIS),可以说是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全面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精准农业并不过分强调高产,而主要强调效益。它将农业带入数字和信息时代,是21世纪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精细农业技术是将“3S”技术、通讯、自动化技术与地学、生态学、农学等集成,实现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动态管理,在GPS技术和GIS技术集成系统支持下进行农田作业操作,以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精细农业的主要支持技术包括: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技术,DSS―作物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ES―专家系统,VRT-变量控制技术,采集与处理技术,IAT―智能化农业机械装备技术等。

精细农业已经在很多国家实施,虽然世界上有关精细种植技术的研究仅有20多年的历史,但其发展的速度之快令人吃惊。精细农业已经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成为一种高新技术与农业产业的结合的产业,并且经过检验是适合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最有效途径,这无疑将成为21世纪领先的技术。美国八十年代初提出的精细农业的概念和设想在九十年代初进入生产实际应用,目前还处于研发阶段,部分技术和设备已趋于成熟,但由于其发展是本着实用、经济、效益、的原则进行的,所以仍有许多方面还不够健全。除此之外,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巴西等都有开展精细农业的研究。日本也将精细农业的研究列入了“21世纪农业机械紧急开发课题的研究”。国际上对这一技术的开发研究有广泛的认同,精细农业必将成为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的重要内容。

我国对精细农业的研究是建立在一批专家引进国外的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传统的“精耕细作”的经验开始的。随着精细农业的研究的深入,我国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研究。但总体上说我国对精准农业的研究,还没有形成较系统的学术思想和技术体系。

我国是一个约有9亿农业人口的大国,我国现有耕地约1.3亿公顷,但每年损失耕地近43.3万公顷。如何保护耕地,提高耕地质量,已关系到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21世纪是知识和信息的时代,给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无限的生机。精细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理论和实践,以农田作物的时空变异为基础,在区域内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最优化的变量投入,实现最高的产量、最优的品质、最低的农业环境污染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精细农业的关键是准确地绘制农田信息的分布图,发送给田间作业农业机械,针对该地域的情况,因地制宜进行作业提高效率和收入。只有将精细农业技术思想引入信息关系的研究中,利用GPS和GIS技术研究信息的采集与表达,定性和定量地研究,绘制空间分布图,研究确定了合理的插值方法和采样方案,结合数学方法,定量地确定了各因素对产量的影响,掌握这些影响规律,从而准确地预测产量,并经济有效地进行农业生产的精细管理。

但目前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应用于切实的农业生产仍存在巨大障碍。土壤数据采集仪器价格昂贵,性能较差,大面积高密度土壤取样化验成本太高,很难推广应用;而遥感技术由于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问题,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随着高分辨率遥感卫星(1~3 m)、飞机航空遥感、田间高架遥感服务的提供,加强遥感光谱信息与土壤性质、土壤养分关系的研究及土壤养分在线实时检测技术的研究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DGPS 的定位精度已完全能满足精细农业的技术需要,但与自动化机械的结合还存在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今后要研究自主知识产权的控制系统,安装在国产农业机上,降低成本,有利于推广使用。

精细农业是为适应集约化、规模化程度高的作物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其经济效益与经营规模成正相关,据有关文献报道,适用于精准农作技术实践的经济可行的最小面积约为85.6公顷。机械化大农场的运作模式,是推动精细农业发展的有益尝试。

精确变量施肥技术在我国发展的前景

虽然我国农村自然条件差异大,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低,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素质较低,经营单位小而分散,机械化水平低,全面实施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尚需要一个发展过程,但是精确变量施肥追求降低生产成本与避免环境污染同样适合中国国情。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精细农业变量施肥的发展道路。当前,我国发展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具有以下几方面有利条件:

(1)推广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的人才队伍基本形成。农民是科技进步的基本力量,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新技术的推广。由于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推广,年轻农民基本达到初中文化,还有一部分农民具有高中文化水平。另外,由于高等院校的扩大招生和每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农村已有一批高素质人才队伍可以承担科技普及和推广任务。

(2)土壤和植株速测已基本实现。土壤和植株的测定分析是精细农业变量施肥的技术的基础工作,过去这些工作必须在设备先进、条件优越的实验室进行,费用较贵,影响了实用先进技术的推广。现在,便携式移动测试设备的应用,为推广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提供了技术支持。

(3)农户精细农业变量施肥平台已经建立。精确施肥技术的核心是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系统(RS),它是在西方农业大规模经营和高度机械化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我国农业状况与西方一些国家差异较大,发展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受到一定限制。但是,近几年来辽宁省农科院环能所科技工作者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发了一套适合家庭土地承包经营的变量施肥技术系统软件平台,可以满足以农户为单元的精细农业变量施肥的技术要求。

(4)把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物化到产品中,使之成为实用技术。通过GPS定位系统采集农户土壤样品进行土壤养分测定分析,在确定目标产量的前提下,利用变量施肥系统平台提供肥料配方,以单质肥料为原料配置复混肥料或BB肥,把这些高科技含量的肥料提供给农民,将达到变量施肥的目的。

(5)建立网络连接实现技术、数据共享。建立和健全农业信息网络,并与其它网络相连,形成全方位的农业资源网络系统。在一定范围内,开通精确施肥土壤养分信息管理体系,严格执行精确量化施肥和科学化管理,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指导农民施肥。

综上所述,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是一项先进使用的技术,利用该技术不仅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而且还可以增加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在提高化肥利用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合理的利用化肥资源,达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是应该大力发展普及的技术。

结 论

第4篇

1影响水稻种植大户应用节约型低碳农业技术因素的理论分析

水稻种植大户对低碳农业技术的需求受农户自身因素、生产环境因素、经济和外部政策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本文假设影水稻种植大户响影响应用节约型低碳农业技术因素有以下3类:

(1)农户基本特征

农户基本特征主要包括户主的文化程度、农户的性质、是否外出打工。从理论上说,户主的文化程度与其技术应用行为呈正相关,决策者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技术学习能力越强,对相关技术的掌握和了解可能越全面,因而应用新技术的可能性越高;就农户的性质来看,本研究将稻农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稻农,另一类为科技示范户或村干部,作为科技示范户或村干部可能拥有比普通稻农更多的社会资源来优先获得和掌握新技术;农户外出务工可能会拓宽其视野,增强其对新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同时由于外出务工很可能会提高收入,因此其对新技术的投资具备一定的资金积累。

(2)农户生产特征

本文研究的农户生产特征有土地种植规模、家庭经济收入和土地所在地的地形。土地种植规模是影响农户技术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规模成本递减的原理,一定规模的耕地面积会降低农户投资农业科技的成本,从而学习和采用新技术的需求越强,农户规模偏小会阻碍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但也有研究发现只有当农户家庭耕地自有面积超过一定规模时才会实现规模成本递减,进而成为影响农户科技投资的因素[15];种植土地由于地形的差异会导致稻农在应用技术时的基础设施、信息的通畅条件等不同,进而影响到农户的技术行为。

(3)农户技术应用的政府政策环境

由于低碳农业技术具有正外部性、农户应用新技术的困难,因而在推广低碳农业技术的过程中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这种支持既有资金也有制度的扶持。

2影响水稻种植大户应用

(1)调查数据显示,样本农户中有63.70%的农户只有初中文化,20.98%和2.97%的农户分别具有高中和中专及以上的文化水平,12.39%的农户只有小学文化。从年龄来看,49%的户主在41—50岁之间,另外处在30—40岁和51—60岁的户主分别为22%和24%;另外样本农户中有24.51%的农户是更容易接触到新技术的村干部或科技示范户,有6.28%的农户具有外出务工经历。

(2)从农户的生产特征和政策环境来看,样本农户的土地种植规模、家庭经济收入的平均值分别为201.69亩和17.67万元,有59.14%农户的土地位于平原地带;在被调查的农户在采纳低碳农业新技术的过程中接受过政府支持的占比达到了66.39%。4.1.5回归结果与分析。根据上面的实证模型,本研究运用Eviews6.0软件对1069个样本进行Logit模型估计,结果见表2。从模型结果中的赤池信息量、施瓦茨信息量以及平均最大似然值看,模型的整体效果良好,检验结果LR值为65.62,在1%水平上显著;模型的McFaddenR2值为0.059,由于样本是横截面数据,所以模型的估计结果是可以接受的。根据估计结果,除土地所在地地形系数不显著外,其他系数达到了较高显著性水平,农户应用低碳农业技术的行为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第一,户主文化程度变量在1%的统计检验水平上显著且其系数为正。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户对低碳农业技术的需求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助于农户获得、使用和掌握新技术。但是总体来看,在已经应用低碳农业技术的266户农户中,由于整体文化程度偏低,知识水平不足,导致现代生产要素在传统生产应用中的低效或无效,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传授心得科学配方施肥时,农户掌握得慢或不能完全掌握,导致滥施化肥、农药等现象常有发生,在应用了技术的226户农户中48.9%的农户在应用技术后认为其对生产经营效益的作用不显著。

第二,农户性质变量和是否外出打工系数在1%的统计检验水平上显著且为正,说明科技示范户或村干部比普通稻农在技术的获得和使用上更具有便捷性,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无论村干部由于其政治地位的特殊性而更容易获得政府或企业的技术支持,而科技示范户由于其本身的经济实力强、能力强而成为技术应用的先锋代表;外出务工能够起到开拓农户视野,提高其对应用新鲜事物如技术的认知能力,进而有助于农户在生产中采纳新技术。

第三,农户规模变量系数在1%的统计检验水平上显著且为正,说明种植规模越大越有利于降低新技术应用的成本,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土地地形变量的系数为负,但不显著,说明地形差异对江西水稻种植中低碳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影响不显著,原因可能是调查的农户种植规模都在50亩以上,其耕地的地理位置都不会太偏,或因达到较大规模而具备一定的基础设施条件,因而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显著。

第四,政府的政策支持变量系数在1%的统计检验水平上显著且为正,说明政府的低碳农业技术推广政策发挥了作用,这些政策包括制度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在已应用了低碳农业新技术的226户农户中,有74.56%的农户获得过政府的支持,76.2%的农户对政府的技术推广政策满意或非常满意。由此分析可看出,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还是以政府推广体系为主,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其他技术服务主体的服务功能还未能建立完善起来的问题。

3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3.1主要结论

(1)文化程度越高越有助于低碳农业新技术在水稻种植中的应用,但水稻种植大户总体的文化水平偏低,不仅制约了农户对技术的有效需求,而且还影响了低碳农业技术的应用效果;同时外出务工具有拓宽农户视野的作用,说明正规教育和非正式培养都有助于提高农户的技术应用能力。

(2)土地经营规模在低碳农业新技术的应用中同样存在规模经济效应。

(3)政府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主体,但另一方面暴露出其他服务主体还未能有效发挥服务功能。

3.2政策建议

一是加强以农民职业培训为主的农村教育,努力提高水稻种植大户的教育水平,以提高农业新技术采纳比率及其利用效率,减少农业资源的投入,提高水稻生产的技术水平程度。同时重视在农村高中教育,尽快将免费义务教育延伸到农村高中或职业教育,此外通过短期培训、科技讲座、函授等方式,通过示范引导、进村式品种技术推广等多种手段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利用各类传播媒介,为农户接受和掌握新技术提供常态化的平台和服务,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充分发挥科技对粮食增产的支撑作用。

二是把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作为推动水稻生产技术进步的基础条件,引导农户家庭经营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鼓励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适度规模经营。例如鼓励农户采取联合与合作、与涉农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等方式,采取政府引导、能人带动的方式,利用市场机制等诸多管齐下共同促进土地流转规范运行,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家庭农业经营体制,大力提高水稻生产的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

三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建设,将构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纳入政府农村社会公共品建设规划体系之中,发展到以政府推广体系为主,农业科研教育部门、农业企业、专业技术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共同参与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同时加大对农业推广体系的软硬件设施投入力度,如农业生产信息提供和宣传等软件的投资;提高农技服务体系的效率,在实现农业的低碳转型过程中,有效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把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广作为推动水稻生产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努力提高水稻单产和质量。

第5篇

关键词:物理技术;农业;增产;优质

农药化肥虽然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但是长期使用会导致土地对农药化肥的过分依赖,甚至导致土地本身的营养不断下降。大量实践证明,近年来自然环境被污染、农作物的品质指标在不断下降,直接影响了人们生活品质,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为此,笔者结合实际,提出尽可能地将更多的物理技术应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1电磁场效应在农业中的应用

1.1提高种子发芽率

利用电磁场处理农作物的种子能够增强种子的呼吸度,增加种子的根系活力,提高种子的发芽率以及发芽效果。同时还能够净化环境,但是将电磁场效应应用在农业中,还需要考虑到不同类型种子其自身的品质、成熟程度等有着一定区别,种子中所蕴含的化学成分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在对种子进行电磁场效应时,一定要了解种子自身的导电率、电阻率、电容等一系列特征,明确在同一静电场运动过程中,种子的运动轨迹会有所差异。结合上述参数对该品类种子的电磁场能够去除破碎的种子,并且清除杂质,获取更多高品质的种子,使得种子的纯度得到提升。与此同时,利用磁化水浇灌农作物,也能够增强矿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效果,提高营养物质和水分的吸收速率,对于农作物在生长发育以及增产抗逆能力中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2]。实践证明,对小麦进行电磁场处理,能够增加小麦的产量,同时也能够去除小麦种子中品质低劣的种子。利用电磁场对农作物或种子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在使用时利用磁场处理水,将种子放在磁场中进行磁化作用,由于微弱的磁场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激发种子中各种不同酶的活力,进而提高种子的发芽效果,种子的幼苗也会不断地茁壮成长,其整体根系会十分发达。磁化水不仅能够增强小麦的处理效果,同时也能够帮助种子进行有丝分裂,确保细胞体积增大,增强了作物在水肥吸收过程中的效果。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电磁场一直以来都是不可或缺的条件,更是整个植物生产过程中的最重要物理环境因素之一。如果直接把植物与接地用的细金属网连接起来,会导致该金属网直接屏蔽了大气电场,植株就无法实现正常的生长和发育,但是如果在植物中添加适宜的电场,则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和发育。一直以来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电磁场对其的作用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电磁场对于植株生长而言,其所带来的作用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由于物理环境因素多样且复杂不同,因此在利用电磁场增加植株的生长质量时,不仅要考虑到电磁场的作用效果,还需要考虑其他的综合因素。

1.2减少病虫害

很多研究人员都在利用电磁场本身的作用使得电场发生定向移动,可以将电场直接附着在作物表面或者是地面、墙壁等等,起到的作用就是在第一时间阻碍病虫害的传播,降低病虫害对农作物带来的负面影响[3]。无论是水肥的吸收或者是光合作用能力均会在此得到增强,能够有效地提高种子抗病虫害的处理能力,使得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更加健壮,进而实现农作物的增产和高产,而适当地利用磁化水浸泡小麦、水稻等一系列作物,能够确保自身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声波效应在农业中的应用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声波助长技术也是近几年新兴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农业高新技术。该技术在科技发展中展现了其独特的效果,声波助长仪可根据不同植物本身所具有的声学特性,提高植物自身的光合效率,提高植物的产量。

2.1促进植物健康成长

利用音箱发出对该种植物所产生的特定的声波,这种声波频率能直接增加植物内活细胞电子流的运动速度,同时也可以通过声波促进植物对各种不同营养元素的吸收、转化以及输入,也可以加快茎叶等营养器官的生化反应速度,促进植物健康成长发育。并且可以针对同一营养物质增加植物的吸收量,使得植物的果实或者是营养体在形成的过程中合成数量不断增多,促进在植物体内出现大量的有机物质。例如蛋白质和糖的合成,使得植物本身的细胞一直以来都处在较高的氧化水平,而如果出现了毒素则具有极强的破坏作用,能够确保植物自身的能量供给以及中间产物的产量。声波的存在如同电磁场一样,能够发挥出极强的作用,并且增强植物在进行代谢时的代谢质量,提高植物的活性。事实上,声波作为一种物理技术,应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时间较早。

2.2减少病虫害

声波助长仪的作用是让植物在短时间内快速地生长,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增加各类不同的营养物质,增强植物本身的抗病能力,有效地去除植物中的敏感虫害,实现提早开花、提早结果,延长植物的储藏时间[4]。对某一些植物而言,还能形成隔离区,能够确保出现植物病虫害时,病虫害得到有效的控制。这些植物声波也可以让一些本身相对敏感的害虫在听到植物声波后产生厌恶感和恐惧感,不会出现在植物上繁殖的状态,甚至有一些害虫会主动离开,以此达到有效去除敏感害虫的功效。根据植物本身的发生状态,实现自发声,这种自发声具备极强特殊的声波,利用声波共振技术让声波仪模拟出与植物自发声相同的声波,提高植物自身的光合效率,提高植物的产量[5]。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声波助长物理技术的实施能够进一步完善当前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促进农业发展。

3纳米能量效应在农业中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的纳米肥料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纳米技术的出现也能够有效地改变种子中存在的微小裂口和破损,纳米包装可以更快速地适应不同环境的发展需求、不同环境的状态,在食品变质时第一时间提醒消费者。纳米技术也可以改善包装的渗透,能够提高阻隔性,改善耐热和抗损技术,阻止食物变质。在纳米技术应用过程中,其应用在包装技术上,对功能产品以及互动食品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利用纳米包装能够促使这些食品为人体提供更加有效、更加科学的营养[6]。在分析农业技术中应用纳米技术时,我们发现其具有以下优点。

3.1提高种子的出苗率

出苗率一直以来都是农产品提高产量和质量的重中之重,利用纳米技术处理后的种子可以直接吸收自然界的光波,将光波直接转化成为电磁波接入,使得种子体内的大分子团渐渐分离,成为小分子团。如果在空间没有出现改变的情况下不断增加这一条件,能够使得分子团的运动速度更加剧烈,并且分子团与分子团相互碰撞时,其概率更大,活性也会随之增加,能量也会不断地增强,其对种子的破土能力而言,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3.2促进植物的新陈代谢

通过纳米处理后,幼苗的长势飞快,并且幼苗本身的根系发达,利用纳米处理技术能够对种子进行有效的调节,加快植物体内的新陈代谢,提高植物的抗逆性,促进植物的生长,根系活力得到显著的提升。通过大量的实验分析,发现植物的根系活力甚至可以达到82.3%。在农业上利用纳米生物农药也能够使得植物的生长速度得到提升,而这一种农药不溶于水的复杂体系属于非均相体系,其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也会在第一时间内出现改变。

3.3减少病虫害

利用纳米技术可以让植物的细胞壁出现破壁的情况,脂溶性和水溶性的杀虫物质也能够释放,直接作用于害虫,提高了农药在使用时的药效。纳米物质的表面效应十分明显,这是由于粒度越小,表面就越大,减少农药使用量[7]。随着纳米技术发展,促进农业系统环境的监控能力得到提升,确保农业实现精准生产,可以有效地挖掘植物中存在的潜在营养物质,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以及农产品的附加值,而使用纳米农药精准改变杀虫剂,有效地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农药的残留,最终能够实现绿色农业发展,提高农业发展的整体质量。同时,去除土壤中存在的有害物质,清洁水质,保护我国农业生态属于生态健康状态。

4等离子处理技术在农业中应用

等离子技术也是农业发展过程中常见的技术之一,而使用等离子技术能够通过物理方法提高种子在使用时的活力,激发种子自身的潜能,实现提高种子发芽率,达到增产的效果。通过大量的实验分析可知,将等离子技术应用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大豆平均增产12.2%,玉米平均增产11.3%,而水稻则能够增产11.5%,这是一种以单项的技术就能够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农业技术[8]。等离子技术为我国粮食安全、粮食品质保障带来了极为正向的影响,而物体的存在状态与物体的温度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温度的变化能够直接改变物体存在的状态,而物体存在的状态也会改变物质本身的特性。通过等离子技术能够让种子具有极强的抗逆性以及生命力,将使得农作物的产量得到提升,有效改善农作物品质,但是在使用等离子技术处理种子时需要考虑已经萌动的种子一定不可以利用等离子处理技术,等离子处理种子的目的和意义是打破原本种子的休眠状态,使得种子自身的活力得到增强。已经萌动的种子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种子,其内部物质已经出现了改变,种子已经变成了一个生命体,正在进行生命发展,而在这一阶段应用等离子体对其进行刺激,并不会对种子的生长、发芽带来正面影响,反而会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会直接影响到种子的出苗。利用等离子处理技术不能处理有杂物的种子,这是由于等离子机在处理种子时,是根据种子的粒度处理,即能够流畅地确定各种尺寸,机器结构在满足最大力度通过的情况下间隙最小,只有保证种子在机器内部能够实现多次有效的翻转,并且获得充分的照射,才能提高处理效果[9]。但是如果在处理种子过程中存在杂物则有可能会导致杂物直接进入到机器内,使得机器内部出现堵塞的状况,等离子技术在处理种子过程中要保证种子的流通状态顺畅,按照正常的流动速度进行设计,才能够获取最佳状况,如果流速处理不当,会影响到在后续处理时的处理效果[10]。等离子处理技术自身的科技含量高,实用性强,具有非常多的综合优势,能够满足我国农业发展需求,既能保护环境,也可以增加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

5小结

第6篇

关键词:农业技术;农机具;推广应用;生产效率

农业对一个国家有着重要的意义,直接决定了国家的综合水平。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新型的农业技术和机具的推广势在必行[1-2]。但是纵观我国各个地区,在推广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通过对目前我国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具的推广与应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了改善措施。

1新型农业技术和农机具推广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推广新型农业生产技术是我国农业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我国农业工作效率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我国属于传统的农业大国,在农业生产中,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很多人在生产时仅仅依靠多年的经验,而不是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守旧思想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2个方面。(1)我国农业生产者的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对于新型技术和设备的排斥心理较强,素质水平有待提高;(2)我国传统农业研究不符合新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和需要。很多科研机构在研究出全新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后,并没有在实际生产中进行实验,大多都是在文献中进行介绍,导致这些研究都成为了技术储备。有些生产技术和设备即使具备一定的实践性,但也大多没有使用过。

2加强新型农业技术和农机具推广与应用的主要措施

2.1逐步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

想要加强新型生产技术与设备的推广,必须要先让农业从业人员接受,只有当工作者接受了,才能真正的应用到实践中。因此,根据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现状,首先就要加强对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使其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能够自如的运用新型设备。根据我国农业生产地的情况来看,一般年轻人都会选择出外劳工,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都是一些中老年人、妇女以及儿童等。总的来说,文化水平较低,对于新型的技术和设备了解较差。因此,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强对新设备和技术的推广力度,同时对农民进行培训,加强其科学意识。可以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发放宣传、开展讲座、科学示范、操作指导等多种方式,加强农民对新型技术和设备的了解,转变传统观念,将其应用到真正的农业生产中。此外,政府部门还要出台相关的政策,对新型农具的采购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留住青壮年人才,加强农业生产,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农业生产效率。

2.2加强同研究机构等的交流与合作

除了要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之外,还要加强和相关研究部门的交流,让研究部门也加入到宣传的过程中,提高新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力度。很多农业从业人员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之下,接触新技术和设备的机会不多,对其的了解自然也比较少。根据这种情况,在宣传时可以着重介绍新技术和设备的优点,让农业从业人员认识到设备的优势,从而更好的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因此,研究机构可以加大对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的投入成本,将实际生产和理论结合起来,通过研究来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在研究的过程中,要注意技术和设备的便民化,尽量便于农业从业人员的理解,这样在推广时也更加轻松,更容易得到农业从业人员的认可。此外,高校也可以鼓励学生在实践训练中和生产一线多多接触,将新型技术和设备的使用方法带入到普通农业从业人员中。这样不仅达到了推广的目的,还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检验了理论,提高了学生的全面能力。

2.3加强农技推广队伍的建设

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的推广是指通过实验、演示、培训等多种方式,最终达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目的。我国大多数农业技术推广单位都属于公益性质,主要的职责是为基层的农业生产活动提供各方面的帮助,其中就包括对新型技术、设备的应用与推广。但是,基层农业生产活动的环境比较恶劣,因此很多高素质的人才不愿意深入到一线进行研究,导致其不够了解基层农业生产活动,农技推广效果不高。此外,由于很多单位是公益性质的,因此在资金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工作开展过程中难度较大。因此,我国应当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引进高素质人才,改变传统的观念,鼓励人才深入到基层农业生产活动中,了解农业从业人员的实际需求,根据需求制定相应的推广方案。同时,加大对农业推广单位的资金投入,保证推广活动的顺利开展。

3结语

根据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农业发展正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活动已经取得了可观的进步,同时也奠定了我国农业大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从供需情况看,目前的农业生产基本已经满足了大多数人的需求,一些主流的产品甚至还出现了结构性、地区过剩的情况。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高效一直成为研发机构的基本原则,因此,如何加强新型农业技术和农机具的推广力度,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点因素之一。必须要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使其意识到新技术与设备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业从业人员在实践中应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农业生产效率。

作者:唐祖述 单位:重庆市永川区红炉镇人民政府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农业技术;创新;扩散;传播

1农业技术创新概述

农业技术创新是在农业科技者、农民在农业生产的实践过程中运用科学技术、生产经验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发展新的技术的过程,是促进现代化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改善以及农民增值增收的一项农业活动,从农业技术创新的特点上看,农业技术创新具备以下特点:一是技术的相对优越性,既然是创新的农业科技技术,必然在技术上与传统技术比较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进农业生产设备,改进农业生产的步骤、程序等多个方面,在优越性的结果方面,主要体现在降低劳动成本、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等方面,在农业生产实际过程中,农业技术创新能够为农业、农村、农民带来其中一项或者几项的改进,就说明农业技术创新的成功,同时也证明了农业创新技术相对于传统技术、通用技术的优越性。在农业技术创新的实践中,重点应体现在相对于传统技术的优越性方面,如果仅仅是改变原有的技术,使用另一种技术的农业技术创新,缺乏相对的优越性,则不能称之为农业技术创新。二是利益的一致性,农业技术创新的内容、过程、结果应与农业、农村、农民的实际需求相一致,换言之,应符合农业、农村、农民的根本利益,使创新技术与农业、农村、农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这种一致性主要是农民认为创新的农业技术同现行的价值挂念、以往的农业生产经验以及潜在采用者的需求、需要程度的吻合度,吻合程度越高则对于创新的农业技术的传播与扩散越有利,更能够为众人所接受,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与传统的农业技术的吻合度与提醒的效率与质量之间的关系,中国最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几千年形成的农业生产习惯、农业生产认知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因此在农业创新技术方面应从现有的农业生产技术入手,从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的角度出发,确保农业创新技术与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农民需求的利益保持相对的一致。三是创新活动的复杂性,农业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技术的复杂性,相对于传统的相类似技术,在创新技术的研发、掌握、实施过程中,创新技术必然具有相对于传统技术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表现在认知的难易程度、掌握与应用的熟练程度以及研发的系统性复杂程度等多个方面。技术掌握的复杂性,对于新技术而言,由于知识程度的差异、认知程度的差异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差异,导致对于农业创新技术的理解、掌握、使用、操作的不同,这直接体现在农业技术创新接受者对于农业创新技术认知的复杂性上,因此,在农业创新技术的扩散与传播过程中应对创新技术的复杂性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才能够真正的将农业技术扩散和传播。四是创新活动的可试验性,农业创新技术在生产和应用环节中具备了一定的可试验性特征,在农业创新技术的传播与扩散过程中,接受者从认识、理解、掌握到应用有一个系统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简单直接应用显示是不可取的推广方式,因此在实践中多是采取试验性推广的方式,因此在农业创新技术中可试验性是一个显著的特点,通过试验能够使农业创新技术的受众者较为直观、直接的认识、了解和掌握新技术的特性、特点、优势、效益等方面的知识和内容,从而利于农业创新技术的扩散和传播。五是创新活动的可观察性。农业创新技术的可观察性是在农业创新技术的可操作性技术上的又一特性,通过农业创新技术在实际农业生产中的试验性应用,从而直观的让农业创新技术受众能够看到新技术到来的优势和机遇,从而激发农业创新技术的受众者积极的学习创新技术、掌握创新技术,从而使农业创新技术更为广泛的扩散和传播到农业生产实践中。

2农民对农业技术创新认知与应用的过程

农业创新技术归根结底是要为农民认知和采用,在农业技术创新的传播过程中,农民对于农业创新技术的认知和采用一般分为认识阶段、兴趣阶段、评价阶段、试用阶段和应用等几个阶段。一是认识阶段,对于农业创新技术,在传播和扩散的过程中,首先应从农民对于农业创新技术的感性认识入手,使农民对于新技术的概况、性能、特点、优势等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二是兴趣阶段,通过对于农业创新技术的感性认识,从新技术的优势、创造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介绍,使农民对于新技术产生兴趣,为进一步的传播和扩散打下基础,三是评价阶段,对于新技术在感性认识、兴趣培养阶段后,应从技术的推广者与技术的接受者两个角度分别对新技术的优势、特点等进行客观评价,从而赢得农民的信任;四是试用阶段,通过一定范围内的试用使受众能够切身、真实的学习、体会、感受新技术带来的好处、益处,从而真正从内心认可农业创新技术;五是应用阶段,在前面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完成后,作为真正符合农业、农村和农民需要的农业创新技术将在实际生产中得以应用,从而为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改善农村生活质量,提高农民收入贡献力量。

3农业技术创新认知与应用的建议

第8篇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 农业生产 技术研究 问题 方法

引言: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计算机技术在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现在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离不开的重要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引用技术机技术在发达国家已经流行开来,但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还为得到普及,因此,我国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引用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

一、计算机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现状

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走现代化农业的道路,当时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国农业部首次开始将计算机农业发展研究作为农业发展的前景列入一项专题,经过近30年以来的发展,我国已经基本从传统农业生产走入到现代化农业生产。计算机技术作为一项高科技技术,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已经得到广泛使用,但由于我国的计算机技术不成熟,农民素质不高,知识量不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不高,因此,计算机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普及范围不广,使用率较低。当前,我国的现代化农业生产还存在许多问题,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许多差距,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还有许多道路要走。

二、计算机技术对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农业产量的提高。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基数大,因此对于粮食的需求量也大。传统农业生产靠人力牛耕为主,基本上靠天吃饭,因此农业产量不高。当前我国在农业生产中引用计算机技术,可以从各个方面检测农业的生产,对于农作物的生长能够做到了如指掌,因此,可此提高农产品的产量。2、有利于节省人工。传统的农业生产主要是靠人来耕种,农民一年四季被捆绑在土地上,这样就大量的浪费了人力,到收成的时候还不一定能够有好收成。在农业生产中使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更多地减少人力,减少人为因素对于农业产量的影响。3、有利于确保粮食的安全。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虽然我国的国土面积广阔,但可耕种土地面积不到国土面积的十分之一,大多都是山地和荒漠土地,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一亩。因此,保障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在现代农业生产中使用计算机技术,有利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通过计算机技术,可以更加科学、有效的选育种子。4、有利于确保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的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其中尤其以耕地污染破坏更为严重,截止到2010年统计,我国的受污染破坏耕地约为1.4亿亩以上,这些被污染的耕地大多是污染水灌溉,不合理科学的耕种,固体废弃垃圾填埋引起的。为了促进耕种土地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我国耕种土地安全,我们应该在农业生产中使用计算机技术,更加科学安全的耕种土地。

三、计算机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1、农业生产者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不高。当前我国的农业生产者大多素质不高,知识层次不足,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不高,在农业生产中实用计算机技术,首先要在农业生产劳动者之间进行推广和普及,要先使农业生产者能够使用计算机技术并且会用计算机技术。2、普及度不高。由于我国的贫富差距太大,行业差距太大,计算机技术还没有完全普及到千家万户,在农业生产中更是普及度不高,即使有的农业生产者拥有计算机,但由于文化程度不高,不会使用也不会维修计算机,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的普及度并不高。3、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不足。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作用就是资源共享、普及传播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当前,我国的农业科学研究系统还不完善,农业技术研究人才太少,建立的网络农业技术信息库不完善,科学的农业生产技术共享率不高。国家对于网络的农业生产信息监管不到位,这也使得一些不科学的错误的农业生产技术在网络上传播,误导了农业生产者。

四、计算机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应用解决措施

1、大力普及和推广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生产中能够起到巨大的作用,当前我国应该大力普及计算机技术,政府应该加强对于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加快安排计算机技术人才以及农业生产研究人才到基层农村宣传计算机技术以及农业生产技术。2、加快我国农业技术研究。政府应该大力研究农业生产技术,培养更多高素质农业技术研究人才,要边研究边发展边普及。要把农业生产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及时做好风险的预测,及时规避风险。3、加强对于农业生产者的素质教育。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普及不高的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农业生产者素质不高,接受新鲜事物能力不高。政府应该加强对于农业生产者的素质教育,要让农业生产者能够认识到计算机技术对于农业发展的巨大作用,加快在农业生产者之间的计算机技术普及,使更多的农业生产者能够使用计算机技术,并且能够维修计算机。4、提高资源共享率。计算机技术的最大好处是能够资源共享。我国应加强计算机网络建设,加强农业生产信息库建设,开放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的资源共享率。

五、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引用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计算技术的应用必将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的方式,对农业生产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参 考 文 献

[1]张升堂,刘音,郭传金.中国农业生产现状及发展节水农业必需性分析[J].西北水力发电,2013,18(4):50-52.

第9篇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数字媒体技术的主要通讯手段是以网络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过声音、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等媒体信息,实现数字媒体的表示、记录、处理、存储、传输、显示、管理等各个环节,使抽象的信息变成可感知、可管理和可交互的一种软硬件技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科研、农业推广与农业教育作为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是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必不可缺失的关键因素。我国农业相关部门在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的第2条明确指出:“农业技术的相关推广产业,主要是以指导、培训、试验、示范和咨询服务等综合业务,在农业生产3大主要阶段(即产前、产中、产后)将农业技术通过多方面渠道普及、融入其中。”

2 数字媒体技术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应用优势

2.1 打破常规,吸引农民兴致

利用数字媒体技术传播农业技术,学习者不只是传统的看,还要听、触、参与进去,成为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的一个积极要素;学习者要做的就是体验,进行视觉、听觉,甚至是触觉,乃至心理上的全新体验;培训者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欣赏者。

2.2 讲解更直生动、直观,图文并茂

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数字媒体技术的优势,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添加大量声音、图片及视频片段。在以往的农业技术培训中,一般都是相关科技辅导人员在台上讲,在面板上写,将原理草图在面板上进行演示,往往由于教育宣传程度不够彻底,导致技术普及问题不能得到普及。但是在充分利用电脑的情况下,就不会出现类似情况,实现语言及资料一对一的交流,从而使讲解变得更直观、生动。相对于传统艺术而言,数字媒体技术融合了电影、电视、摄影、网络等艺术方式之长,集图、文、影像、声音于一体,强调互动,创造出具有强烈现代感的视觉效果,给人以新鲜、奇妙的感受,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魅力。

2.3 能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效率

利用多媒体投影、网络等数字媒体手段进行农民培训,能够节省时间,传播丰富的农技知识。从而提高了培训效率。在利用数字媒体教学时,可以使图片、文字、声音、音乐等各种呈现教学信息的手段同时进行,使培训者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接受教学信息,开拓学习者的视野,丰富学习者的知识,形成互助合作的优良素质。例如,分块复习阶段,在培训过程中要进行知识总结与巩固训练等活动,若使用数字媒体,既省时、省力、便捷、有效地减轻负担,又加强了农技训练密度提高了效率。

2.4 遵循个性化标准

农业技术推广的专设电脑程序一定要简洁,且富有人性化,从而使广大学习者更能深入的体验整个技术交流过程。学习者可以按照其个别差异进行个性化学习,实现个性化发展;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水平自定学习速度;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等特点选择学习内容,满足个人需要。此外,教学还具有友好的人机交互方式,使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教学的表现方式具有多维性和直观形象性的特点,更加便于学生学习。

3数字媒体技术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复合型人才

一个地区发展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人才是关键。我国农村农技推广人员素质参次不齐,部分农业推广技术人员知识体系更新缓慢,未能将新型技术的主导内容有效地深入到广大学者中去,没能将农业技术的大范围普及实施到位。农业技术的相关推广人员应切实做到深入到基层,与群众文化相融合,只有切身感受到广大人民所需,才能制定合理的农业技术推广计划,提高推广、宣传质量。各地区应大力培养农业技术复合型人才,为我国农机技术的相关推广工作添砖加瓦。

3.2 资金有限

农业技术推广有着较强的专业性,既对推广人员的传播技能、农业技术和信息技术是一个考验, 还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应用方便和功能的完善做出了具体要求。现阶段,基于一些市、县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认知程度还不够深入,针对具体设施建设开展的资金投入有限,导致信息服务工作开展跟不上时代主旋律。农业技术推广的施行,需要一定的软、硬件设施的支持,需要一定的保持正常运转的费用以及支持服务的费用。而这些软、硬件设施的配置,需要资金的投入。即便是当地政府主管部门认识到农业信息工作的重要性,但也拿不出钱来投资,许多地方没有足够的办公人员和办公电脑,没有人对农业信息的收集、鉴定、区别、整理和推广,农业技术推广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虽然,部分地区已经有足够的办公人员和设备,但缺少相应的支持服务费用,要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也很困难。大部分的参与部门工作开展积极性欠缺,虽然在前期过程中有一些全新的数据库及应用模式的开发及应用, 但由于投入有限,开发进度停滞不前,对网络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造成了一定的限制,从而造成农民在接受新技术的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对传播者的知识和技能无法进行快速有效的吸收,造成农业技术传播效率低下,传播质量不尽人意的局面发生。

3.3 地区间发展不协调

地区间发展不协调, 致使大量的科技资源、科技成果、信息基础设施和科技人才在少数城市中集中整合,加大了城乡“数字鸿沟”。根据我国现阶段情况来看,主要实施的是将工业发展放到首位这一战略,在乡镇和城市首要发展的选择上,更加倾向于城市,从侧面来看,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打破了农村的整体发展平衡,对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文化教育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使城乡差距进一步增加,农民的发展受到了局限。新时期以来,虽然缓解了城乡发展不均衡这一矛盾,但由于长期投入不足,资源匮乏,使得农民的生活贫困,教育水平落后,对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影响颇深。城乡之间的差距,在一段时间内,仍然很大。农业信息网站建设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城市具备较好人力、物力资源环境,更有利于网站的建设。由于农村现阶段信息通讯基础设施并不发达,且信息推广整体水偏低。在对现有设备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农民还是以电视机为主,极少数有电脑。对村里的信息技术推广站进行调查发现,虽然完善了相应的硬件水平操作设施,但关联的网络技术还不成熟,无法满足现阶段农业技术推广的需求,从而影响农业信息技术的提高和发展。

4 推进数字媒体技术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应用

4.1 将政府作为主导,切实跟随国家发展脚步

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有着涉及部门多、学科多,且综合性较强等特点,各地政府大力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起到充分的领导作用。从管理协调、政策扶持、国家立法和资金投入等方面对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4.1.1 服务全方位、具体化,普及和推广农民对网络的认知程度

加快农村及农业的发展脚步,将农村社会和各个市场主体的具体要求了解并服务到位,作为国家对农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持的重要手段。根据各地区的不同实际情况,开发新的适合方式。

4.1.2 完善乡镇、村信息站的建设

利用信息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种植养殖大户和农村经纪人带动农民上网,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化法制、法规并注重立法、监督,依法保证信息质量真实性、有效性及知识产权等,维护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化主体的权益,并积极促进信息的共享。

4.1.3 制定并完善数字媒体网络技术

制定并完善数字媒体网络技术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重要发展战略,针对目标,有计划的制定相应的信息化的中长期规划,并把部分目标作为具体实施对象、重点突破,做好信息市场的法规和法制建设,切实打造一个有着一系列制度性和运行性规则的专营体制,对市场各方面的行为进行相关约束,以达到市场有序发展这一目标。

4.1.4 高政府投入力度,摒弃传统的“重硬件、轻软件”这一理念

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还需做好对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和多种信息产品的研制开发、协作和服务的支持,进一步提高全国农业信息科学的学科建设,将投入方式向着多渠道多元化的方向进行改进。

4.2 确立信息中服务的主导地位,完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作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各级农业信息中心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各级信息中心要充分认清自身的位置,进一步明确目标和任务,牢牢抓住时代赋予的发展机遇,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首要任务是要加强各级信息中心、信息服务与业务的协同工作,把信息中心的工作同各级农业主管部门的重点工作融合在一起,建立农业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将服务工作进行到位;同时要调动市场运营机制,将现有的社会涉农网站进行整合,以期发挥各自的作用。随着现代农业事业对信息需求日益增长和信息资源的不断累积,各级农业信息中心应该做好协同服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已经是迫在眉睫了,尤其是针对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地区,完善科技信息共享机制这一目标,可以有效地对资源的建设进行控制,节约投资,提高信息的快速传播渠道,提高科技信息利用效益。其次,通过实现各级信息中心的信息资源共享,加快提高数据处理分析预测、网络信息宣传导向能力、信息工程实施管理能力、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能力、应用系统的需求分析能力和电子政务运转支持能力等,共同把农业技术推广建设带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4.3 加强农业设施信息化建设

加强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网络技术推广设施的建设,将农村地区的通信便利程度带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提高农业资源的管理水平等。有效地开展信息服务,不仅可以将各个信息载体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 还能满足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个性化需求,将信息服务内容形象化、立体化的同时,大大提高信息服务覆盖面。对农民有强的带动能力,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强烈,也有能力比较好地运用信息技术,是今后农业信息交流的主要渠道。

5 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日益发展成熟的数字媒体技术以及网络通信的不断普及,数字媒体技术在农业技术推广领域的作用将会变得愈来愈重要。完善数字媒体远程咨询系统、数字媒体远程诊断系统,可以为农户带来更为极致的技术推广体验,进一步优化数字媒体信息,相关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任何地方都应该提供高质、高效的农技推广服务。特别是随着虚拟农业科研项目的不断发展,未来将会涌现出很多采取虚拟农业概念设计出的虚拟作物、畜禽鱼等系统产品,有效地利用各种传感设备,科研人员或农户在对机模拟的农业环境中进行虚拟实践,进行计算和可行性预估,有效减少现实实践中的投入或经济损失,从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 马进宝.数字媒体技术及其相关应用探讨[J].海峡科学,2010(2).

[2] 郭怀礼.论现代传媒在农业信息服务中的应用[J].四川农机,2011(4).

[3] 廖桂平,肖芬.智能化农业信息系统与农业推广[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12):4-7.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