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礼仪成果展示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2 09:36:4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礼仪成果展示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礼仪成果展示

第1篇

关键词:外贸区成立后;中国国际贸易;发展模式

自贸区成立后,中国外贸模式的变化主要体现如下:

第一:经济的日益变化,企业要适应全球经济化新走向,着重调整我国各行各业产业分工,改变企业原有的“大而全”“小而全”“专而精”,除进一步加快制造业和产业的分工,也要改善制造业生产的专业性,以及行业系统化和外部的和谐发展。使得企业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合体分工,对市场充分细化,与此同时,企业也要提升自我竞争优势,加强技术积累与人才资本的积累,加强企业业务的核心环节,也逐步完善企业核心业务,辅助业务重新进行外包业务。渐渐的构造属于现代信息科技的高效管理链体系。

第二:同时也加强国家产业在技术创新,财务税收,金融政策的发展。全力推进行业在企业培育基于创新上面的核心竞争力。支持各生产产业和服务业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前行。在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企业在生产供应,市场营销,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管理与企业管理模式之间的相互对应。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变”的而商业战略模式,提升企业在管理经营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具有企业自我特色的自主创新能力模式

第三:主要致力于推动以生产为主要模式的企业在生产的发展和升级,打造供应商在生产线的专业性强度,提升我国生产企业。在国际生产链与价值链中的地位。推动中国参与到国际的竞争中,发展形成属于自己的战略模式。更好的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产业和供应链管理能力,主要致力于培养以生产为主的服务供应商,逐步步入国际产业链的高端环节。第四:国际环境中,建立自己的国际营销环境,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营销能力。通过政策深化企业在市场营销的格局,以提高营销人员的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的素养,完善市场营销的环节结构,从而建立健全能够“发现市场、创造需求、引导创新、优化管理”的市场营销平台。

第五:提升企业设计和品牌打造能力,全力支持企业打造属于自己的出口品牌。着手研究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创设,制定扶持研发的政策。同时也加强完成信用贷款和保险政策,从而推动企业产品的创新,支持国内中小企业秉承产品精益求精的追求去开发。推动产品设计创新和品牌建设能力,强化企业信息的高效性,快速建立企业的评价管理体系,以帮助产品在市场中找准定位,从而成功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优势。国家也应支持有实力的而企业走向世界,国内与国外的技术,管理人才和其它资源,推进建设创新体系。

一、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促进我国外贸发展的对策

据上海海关统计显示,自上海自贸区成立,新注册的企业总数高达1.5万家。企业在健康崭新的政策和业务环境下成长,更加注重企业的发展,激发进出口的潜力,也注重企业功能的挖掘和拓展,注重诚信培育。也通过提升企业的业态素养来悄悄改变中国外贸发展模式

(一)海关创新:先进区、后报关

从自贸区实行制度创新两年来,上海海关一起推出31项海关监管制度,且全部顺利实行。后期自贸区在海关制度创新上出现制度创新的叠加成熟效应,功能的拓展延伸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一线城市“先进区、后报关”、二线城市“批次进出、集中申报”的政策、区内“自行运输”为标志,从而上海贸易区也随之建立“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的新模式。

据了解,上海比较突出的是在保税维修制度创新的基础上,又实行工单式核销,由于区内自由运输先免区,后报关的叠加,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用简化备案,船上监督管理,网络监控等。也为靠近深水港提供不停航政策,填补国内空白。

(二)跨境电子商务:多批次、小批量、碎片化、全天候

在上海自贸区域里,外贸发展的模式体现在很多方面,即改变了代表传统贸易领域的海空运集装箱模式,也在兴起的跨境电子商务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针对跨境电子商务“多批次、小批量、碎片化、全天候”在线通关特点,上海贸易试验区全面升级,深化信息监管水平,推出了商品“当时备案、自动审批核实、实时验收放行”,以及行邮税“电子支付、自动清算、担保验放、汇总征税”等举动措施措,大大缩短通关时间。

(三)营商环境:进阶国际化与法治化

根据2015年的负面清单,以及54条拓宽开放措施为企业的拓展新领域,开发新业务提供了强大后台力量。随着上海自贸区营商环境的不断完善,向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让更多企业靠近。在其中54项放大开放措施中,服务业有37项,目前累计已有1037家企业落地。许多企业通过自贸区的各项制度创新,改变了产业模式,制造业从之前的加工业慢慢转向产业链融合发展升级,而主要以开发科学技术,维护检测,以及技术咨询服务为主的服务行业,还有医药行业得到深化和拓展而即将来的是,保税区片区将持续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便利化优势,进一步做强总部经济,拓展国际贸易和航运功能,同时推进亚太运营商计划,启动筹建10家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市场。

第2篇

[关键词] 创意产业 创意地产 必要性及条件研究 建议

一、创意产业与创意地产

创意产业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行业集群。富有创新性是其核心力所在,这种创新既是宏观层面的也是微观细节的,可贯穿始终也可是整体产业链的关键环节。

创意地产是将地产项目融入到一个文化产业的氛围中,是在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投入大量创意因素的房地产运作模式,是多元文化理念与房地产整合营销的有机互动。地产为创意产业服务,创意产业为地产发展拓展空间,因此创意地产是房地产业与创意产业融合的交叉产业,具有双重隶属关系。

二、城市化过程中房地产业与创意产业的发展分析

1.房地产业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密度在大幅度增加,带来了房地产的刚性需求,给房地产业带来了更广的发展空间,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但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调控政策,旨在抑制房地产过热。因此目前房地产业是机遇与挑战、利益与风险并存。

2.创意产业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创意产业正成为迅速崛起的新兴产业,其在规模、产值占GDP的比重等方面虽仍然偏小,但已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目前,北京市已形成十个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另有八个正在规划建设中。在西方发达国家,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美国,创意经济现在每天创造的产值正以14%的速度递增,英国为12%。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将给中国一个良好的契机,使其不仅因举办奥运会盛典而声名远扬,更会借此机会发展其文化,推动其创意文化产业向国际化发展。

三、房地产业与创意产业有机结合的必要性

1.城市发展角度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的发展也需要有创意。创意时代的城市更新不再简单地拆除和重建,而是在充分保留城市的记忆、发展的足迹和历史的文脉基础上的城市空间再造。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与设计时,就需要了解情况、预见未来并做出相应的创新。这样房地产业的运作自然而然也需要有创意,其结果是产品的“同质化”趋势明显减弱。

2.创意产业发展角度

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有责任心的企业在政府支持下找到恰当的切入点推动产业的发展,而创意地产或通过老建筑文化资源的发掘,或通过新建筑文化形态的创新塑造其灵魂,它还注重时尚消费文化经营,积极打造创意产业的重要空间载体。

3.房地产发展角度

创意地产作为房地产业与创意产业的有机结合体,由于突出了创意的先导作用,使房地产的策划、设计可以避免“同质化”。另外,创意贯穿于项目的各个流程,是一种集知识化、信息化、服务化、生态化、非物质化于一身的创新过程,有利于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并带动整个房地产业的发展。

四、创意地产发展的条件研究

1.丰富的人才资源

创意地产所需的人才须具有卓越的创造力和想像力,同时要兼备房地产专业技术能力。中国吸引了国内外大批优秀人才,聚集了方正等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高科技企业,微软、Intel等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了研发机构。各类专业人才聚集中国,不断开展各种创意活动并推出新作品、新观念,使得中国创意地产充满活力。

2.有力的政府支持

近年来,中国对创意产业及创意地产的发展给予了足够重视。2006年1月,“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组成立。2006年3月,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公布支持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四项措施,另外,北京市计划每年拿出5亿元人民币,建立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

3.旺盛的消费需求

在创意产业比较发达的城市,文化消费已经成为居民消费性支出中仅次于食品的第二大消费项目,并向多元化和自主选择方向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此外,中国对于世界各地的文化消费群体也具有较强吸引力, 因此创意地产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五、实施建议

1.注重产品的后期经营

目前市场上打着创意地产旗号的项目并不在少数,目的是利用创意地产的招牌促进项目的销售,创意地产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不可避免地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和靠自己摸索,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极易出现问题。对于地产项目来说,要真正地称为创意产业的一个平台,需要在产品的后期管理上下工夫,打造文化创意企业和聚集区品牌。

2.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一个区域的环境设施是区域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创意地产当隶属于创意产业时,它需要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创意环境;当其隶属于房地产业时,它需要相应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如医疗、交通等,以提升其产业价值。

3.抓紧制定创意地产聚集区规划

聚集区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政府在规划建设聚集区时,应以市场机制为导向,充分考虑企业的意愿和需求,采用市场化模式规划园区产业发展,努力吸引国际知名企业入住园区,形成产业发展生态链。

参考文献:

第3篇

探究;过程;迁移应用

“积极参与、注重过程、形成方法”是高中地理课程目标的关键。在课堂中,常见到教师偏重于学生“知识库”的建设,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结果,不重视探究地理问题解决的过程。这种教学方式掩盖了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方式上所存在的问题,导致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上较为薄弱。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重视暴露地理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和学习方法形成的思维过程。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热情,使他们在学会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应用的能力,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一、丰富地理表象的感知过程

地理表象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外部特征,是地理概念形成、本质属性认识的基础,通过对地理事物与现象的感知而建立。直观的材料易建立正确的表象,采用直观的、容易感知的材料或实验,丰富学生的感识,形成一个清晰的地理事物、现象的表象是形成理性认知的 前提。

因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地理事物与现象的全部直接展现在学生的视野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采用直观教具、图像等现代技术手段,培养学生根据主题细致地观察地理事物或现象,发挥想象感知地理表象。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往往是容易感知的,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勤于观察、思考,有利于积累丰富的地理表象。如“哪些自然原因使三江平原沼泽广泛分布”教学。为了让学生对沼泽地有感性认识,可以出示“沼泽地景观图”和文字材料:“沼泽地是指长期受积水浸泡,水草茂密的泥泞地区。土壤剖面上部为腐泥沼泽土或泥炭沼泽土,下部为潜育层。有机质含量高,保水性强,透水性弱,干燥时体积收缩。经排水疏干,土壤具有良好通气性,有机物得到分解,可提高肥力。”通过图文呈现地理信息,使抽象的信息具体化、直观化和生动化,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概括的地理表象。

二、暴露探究问题的思维过程

理性的地理知识反映了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需要在对地理事物表象感知的基础上,在思维加工之后才能形成。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暴露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简单地把结果呈现出来,那么学生获得的知识很难与原有的知识结构建立内在的联系,这样的教学无疑是低效的。相反,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对提供的地理信息进行自主地感知与表征,展示探究问题的思维过程,揭示知识形成的方法。可使学生在体验知识形成和学习方法获取的过程中获取新知,不断体验成功感和自我满足感,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首先,围绕知识点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中,明确要研究的问题。引导学生感知地理表象,根据原有的知识,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逐步尝试解决新问题。如此,学生就在期待的心态和轻松的氛围中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并最终形成思路清晰、因果关系明确的条理化知识,增强了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综合能力。

其次,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在问题解决中出现的不同想法。根据问题表征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分析问题,教师通过观察、反馈的手段,深入了解学生在分析过程中的思维表现。点明学生错误思路形成的原因,指引学生纠正错误的思路,在不断校正思维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最后,帮助学生归纳:如何寻找问题解决的思路;当思维出现障碍时,通过哪些方式进行转化;如何对原有思维进行整合与优化,从而寻找到更为简捷的思维途径。通过思维的碰撞,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让学习走向思维的具体化。

第三,对于抽象、难懂的地理原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它分解成几个循序渐进的有机联系的小知识点。降低思维的跨度,让学生思考后,能正确理解每个小知识点,最后整合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呈现地理原理、规律形成的整个过程。

在讲授“荒漠化”的概念时,先出示几幅不同类型荒漠景观图和教材文字作为情景,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与活动来展示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问题1:根据提供的景观图片,说出这种景观有哪些特点。(设计情境,正确表象。)

问题2:请类比城市与城市化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异同,描述荒漠化的概念。(利用已有知识,初步明确问题。)

活动3: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①土地退化②干旱③半干旱地区④气候因素⑤人类活动⑥沙漠化。(利用素材,激发思维,培养语言概括能力。)

问题4:按照你对荒漠化含义的理解,你认为荒漠化的本质属性是什么?(激发学生进一步思维,挖掘深刻内涵,上升到一般的原理。)

问题5:通过以上问题分析,你是否思考了这样的问题:荒漠化就是沙漠化?(发现相关事物间的联系,形成正确的概念与原理。)

通过这样层层分析,展示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在见“事”见“理”后,师生一起归纳知识构建体系。

三、巩固新学知识的内化过程

当新的知识形成之后,知识就提高到了理性阶段,但学生对知识掌握,可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还需及时让学生将探究所得的知识和技能融入到原有地理认知结构中,激发认知冲突,再用事实或理论去化解冲突,形成新的知识结构,达到所学知识的有效内化。通过知识的内化,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得到升华,并进一步发展形成能力。

首先,教师要适时展示相关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明确知识内化的方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将所学的知识快速、准确地融入到旧的认识体系中,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在不断内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思维。如:对世界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及成因的教学。教师提供“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感知热带雨林的分布特征,学生不难发现热带雨林气候存在赤道低气压带的地带性分布与信风带的非地带性分布的差异,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其成因。通过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比较、归纳,使学生把气候的分布、成因融入到全球大气环流和地形对降水的影响的旧知识体系中,所学的新知识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内化。 其次,充分利用教材体系中所蕴涵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教师要深刻揭示教材编写者的思路和意图,把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思维过程,使孕附于知识体系中的潜在方法变为学生学习的直接对象。

第三,引导学生对知识全面理解和学习方法获取方式的反思。通过反思,发现思维过程中的不足,进而优化解决问题的思路,使知识更深入地得到内化。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在条件不断改变的基础上,探究问题在不同情境中的解决途径,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批判性。

四、注重知识应用的迁移过程

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知识。在学情调查中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课本内容识记得很好,但考试成绩不如意;或是在考试中没有思路,但在给出答案后,他们发现这些答案在头脑中的记忆是清晰的。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学习只是掌握地理知识的静态结果,不会把获取知识的方法迁移到其它新情境中去。地理知识迁移应用就是将已经掌握了的地理知识应用到新的地理情境,解决新问题,从而获取新知的过程。而高考重“能力立意”命题,关键就是要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并将其应用到新情境中。

第4篇

1、从1978年党的到党的十二大之前,是理论体系初步孕育和萌芽的阶段,初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

2、1982年党的十二大至1987年党的十三大,是理论体系基本形成的阶段,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化;

3、党的十三大之后至党的十五大,是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了新的科学概括,包括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九个基本方面;

4、党的十五大之后到党的十七大以来,是理论体系进一步丰富、发展、创新的阶段,科学地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

入世与中国改革开放同步推进

“应该说,入世对中国经济的腾飞确实有影响,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如果看得更透彻些,入世谈判和中国不断扩大开放、深化改革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这个过程让霍建国的履历变得丰厚起来。

上世纪80年代国内关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讨论时,刚研究生毕业的霍建国,对此产生了浓重的兴趣。1993年,国务院经贸办更名为国务院经贸委,霍建国在这里工作了10年,参与了财税、金融、外贸外汇三大改革。“这几大改革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内容。而这些改革同入世谈判的要求是紧密相关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发展,因为我们已经认可了要走市场经济这条路,虽然说还是初级阶段初步的市场经济的框架,但也是按照市场经济在设计、在推进”。霍建国认为,从1993年建立市场经济体系到2003年这1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一个基础性的作用。

也是在1993年,霍建国参加入世代表团的工作,和同事代表国家经贸委协调制定工业品关税和重要工业品的市场准入等工作。

“入世的过程是与中国改革开放同步推进的过程,而且入世后中国经济之所以会有强有力的发展和快速的增长,那是因为在前期改革的基础上形成了国企、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三股经济发展的主体,也就是说市场上的经济主体已经开始明确了,这三类主体同时都处于最佳的发展状态”。霍建国特别强调不是简单的入世就把中国经济拉到外向型,中国经济就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了,入世前深化改革的过程、培育经营主体的过程以及营造经营主体竞争所需的公开透明法治的营商环境“非常关键”。

全球治理滞后于经济全球化

“如果不加强全球治理,世界经济只会越来越糟。越糟大家就越算计,越算计就越怕吃亏,就越保守,最后就更难合作”。在霍建国看来,经济全球化的问题不在全球化本身,而在于相对于全球贸易投资的快速增长,全球治理机制的滞后。

霍建国细致地对全球化做了自己的分析: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看,它是构建一个全球统一大市场的过程,要求的是减少边界的限制,方便货物商品和资本的自由流动,这样可以带来最佳的发展效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全球化真正的要义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发展的质量效益,通过优化配置资源,节约成本、减少投入,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

形形的区域自贸协定(FTA)也是国际贸易领域最突出的现象之一。区域合作机制有可能会使区域内受益,但霍建国认为,区域自贸协定一定要强调公开透明,不能搞封闭,也不能搞排他,否则失控的区域自贸协定可能会走向区域集团化,造成区域对抗,给世界带来灾难。

中国需要积极地参与并引领全球治理

今年9月召开的杭州G20峰会就促进更加强劲的贸易和投资达成了广泛共识。这彰显了中国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决心和担当。

“中国确实是要积极地介入参与全球治理”,在霍建国看来,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应从全球事务治理的薄弱环节入手。“现在全球的IT产业以及电子商业发展那么快,但还没有章法。另外就是投资,现在全球投资发展那么快,而且有助于经济增长,但是投资没有全球统一的法律,严重影响了全球贸易投资的发展,导致全球经济长期低迷”。

另一个需要中国发挥力量的是WTO多哈回合谈判的走向。“发展中国家都很关心,中国能不能发挥积极作用,是让它了结还是促成它达成一个阶段性成果,然后再启动新的谈判”。

在霍建国看来,中国要想引领全球化还面临许多挑战,从参与到影响到引领直至主导,这是不同的四个发展阶段,也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国现已进入第二阶段,正在发挥着积极的影响力。从现实发展角度看,需要我们在复杂的国际事物面前先做有益的贡献,树立威信、影响力,要学会和其它国家协商办事,兼顾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最终通过点点滴滴的成功汇集成较大的影响力,并形成中国的主导能力。

“‘一带一路’代表了国际经济合作的新模式,是中国强调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理念的真实体现,其实也是构建将来全球治理基础性的内容”。但无疑,“一带一路”要想真正落实下去或者发挥预想的作用,面临着艰巨的发展过程。霍建国认为需要特别注意并处理好以下问题:

第6篇

一、东京:以本国企业和资本扩张为动力的国际化策略和多中心的空间扩展模式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京作为国际城市的地位得到了空间的强化。目前,东京拥有的世界最大的跨国公司和银行的数量都超过了纽约和伦敦,位列世界第一。在以欧美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为基础的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作为一个本土文化和社会制度与西方存在一定差别的城市,东京的国际化策略可概括为:发展建立在政府和企业紧密合作的组织体系上的、以产业部门尤其是强大的制造业为基础的综合经济功能(而不像传统的国际城市伦敦、纽约那样,以金融业为基础),建设以市场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的全球城市(Kamo,2000;Hill&Kim,2000,转引自SAITO&Thornley,2001);依赖本国跨国公司成长为世界级企业,进入国际城市行列,但外国资本的集聚程度相对较低(Rimmer,1986)。

在这样的国际化策略指导下,吸引国内大公司总部成为东京都政府的首要目标之一(Machimura,1992)。原先总部设在关西地区的大企业,为便于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如通产省(MITI)、财政部(MF)、经济计划署(EPA)的联系,纷纷将总部移至东京。如住友银行1958年明确提出以东京为重点的发展战略,将关西地区分行移至东京重新开张,并于1959年建成新东京住友大厦,为大阪、东京双总部制作准备,伊藤忠商社1967年将东京分社升级为东京总部,实行为大阪、东京双总部制。眩外,四大贸易商社的公司也大部分集中在东京。

战后人口的恢复性增长和大企业纷纷向东京集中,使得东京人口、产业占全国的比重进一步提高,过度拥挤和城市蔓延的情况相当严重。1945-1965年东京人口年均增长率为5.8%,而日本全国的年均增长率为1.6%;东京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4.8%提高到11%。其中,市区23个区占东京人口的比重由1945年的79.6%提高到1955年的86.7%。显然,历史形成的以日本桥、银座为核心的单中心城市结构难以适应东京国际化策略带来的城市规模扩张。因此,转移城市结构,由传统的单中心城市向多中心城市转变,从而控制城市规模过度扩张,防止人口、产业和城市功能向核心区过度集中,成为战后东京历次城市规划的中心任务。

在1958年分布的第一次首都地区总体规划中,仿效1944年大伦敦规划,试图通过在距东京市中心半径16公里处,设置5-11公里宽的绿带,阻止城市无限制地蔓延。同时计划将新宿、涩谷、池袋建成综合性副中心。在绿带外围设立城市发展区,建设13座卫星城。但由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东京地区的人口及就业增长速度远超过规划估计,郊区居住区的建设侵占了大量绿化用地,导致建设绿化带的设想基本落空。1968年的第二次总体规划建议将生、周转功能和教育、研究设施向东京外围地区疏散。继续建设新宿、涩谷、池袋等副中心,分散老商业区丸之内、有东町的压力。1976年的第三次总体规划再次强调分散中枢管理功能,建设多中心城市,提出在更广阔的地域范围内建立多中心结构。通过向周边地区疏散工业、大学和大型综合服务机构,合理安排功能,适度增加人口,并以此为依托建设副中心,减轻对东京中心区的依赖。副中心一般选择位于交通节点、有大量未利用土地、未来有发展潜力的地区。副中心不仅是商业中心,而且应成为高度独立的具有多种功能的地区综合中心,尽量满足地区的职住平衡。在最新一轮规划中,东京港滨水区被规划成第七个副中心,面积大约为4.4平方公里,计划建设世界最大的电讯港(Teleport)、东京国际中心(TIC)和东京科学园(TokyoAcademicPark),包括办公、休闲、会展等多种功能。

目前,大东京都市区正在形成中心——副中心——郊区卫星城——邻县中心构成的多中心构架,各级中心多为综合性的,但又各个特色,互为补充。在传统中心区域,专门发展作为世界城市须具备的国际金融功能和国内政治中心功能,并向其它级次中心疏散资助级职能。新宿、涩谷、池袋等七大副中心,位于距中心10公里范围内,主要发展以商务办公、商业、娱乐、信息业为主的综合服务功能。新宿经过近30年的建设,已成为以商务办公和娱乐功能为主的东京第一大副中心,池袋、涩谷等中心也已基本形成。郊区卫星城以多摩地区的八王子、立川和町田为核心,距中心约30公里,以居住功能为主。在东京外围县确立川崎、横滨、千叶、筑波等8个邻县中心,距中心约50公里。其中,位于茨城县,距东京约60公里的筑波自1963年起,只接纳从东京建成区迁出的科研教育机构,建设以研发为主的科学城。

东京多中心城市结构的形成,改变了原有的单中心模式,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通过建设副中心,集中容纳国际控制功能,扩散次级功能,控制城市规模过度扩张,建设国际城市的设想。但是,有两种矛盾倾向一直交替主导东京城市发展的规划。当经济景气,就业增长带动人口向东京集中,城市发展面临的压力增大时,主张分散功能的意见占上风,此派多为规划人员和迫于国土均衡发展政治压力的中央政府;而当经济不景气,市级财政紧张时,认为首要任务是在全球化中保持东京在经济、金融领域的领导地位,担心过度分攻功能将影响东京的竞争优势,主张强化东京国际商务功能的声音则很强,此派多为产业界人士、房地产商、大土地所有者和东京市政府。20世纪90年代以来围绕着“迁都”问题,两派展开了激烈地辩论,以至于1990年日本国会通过的迁都决议,1996年通过的迁都决议修正案,至今仍停留在纸上,无法实施。保持东京国际城市地位和控制功能过度集中引起的城市规模膨胀始终是一个两难矛盾,而中央政府及其与大企业财团的联盟在东京国际化策略和日本经济发展中的支配性地位,应是症结所在。

二、巴黎:轴向空间扩展模式

巴黎传统上就是法国和欧洲的中心。20世纪后半期,欧洲城市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欧盟东扩后,巴黎位于由伦敦——法兰克福——米兰构成在的欧洲核心区以外,这使巴黎的欧洲中心地位受到严峻的挑战。因此,城市发展规划调整成为保持巴黎国际城市地位有效措施之一。

从内部空间发展来看,1958年在市区外规划建设了副中心拉德方斯,使巴黎城市的历史轴线向西延伸,自卢浮宫小凯旋门(1808)——协和广场方尖碑——凯旋门(1836)伸展到拉德方斯大拱门(1989),长度达8公里;从整个城市的发展方向来看,1960年代在城市外围规划建设新城,欲对以往无序蔓延的城市化空间进行重整。通过新城建设,大致在已有的建成区南北外侧,沿塞纳河、马恩河、卢瓦兹河河谷方向,形成了两条平行的城市发展主轴,将城市空间扩张限制在这两条平行的城市发展主轴之间,即通过轴线引导规范城市的空间增长,通过副中心和新城的建设组织城市的功能布局。

第7篇

IFA大展长年来与美国拉斯维加斯CES各据一方,争夺全球第一大消费与家用电子展会的桂冠,而CE China 2016的开场亮相,与CES上海展再次在中国对垒,两大展会的竞争蔓延到中国,战火继续升级。看来,无论是CES还是IFA,看重的都是中国高速增长的消费市场,尤其是爆买全球的中国消费者已经成了欧美巨头的香饽饽,势在必得,正如IFA执行董事何彦思所说,CE China的决策与CES竞争无关,是深研中国市场多年后作出的自然选择,因为“到2020年,全世界2/3的中产阶级将生活在中国。”

推动创新

中国吸引众多行业巨头折腰的还不仅仅是超强的购买力,而且中国消费者偏好创新,已经成为消费电子和家电行业技术创新的推动力。根据GfK的市场调查,无论是家电还是消费电子,中国消费者对创新技术的认知度和接受度都在全球领先,譬如中国电商很发达,而消费者也习惯在线购买和手机支付,相关比例都领先于其他市场。在4K超高清电视上,GfK预测2016年亚太地区销售将由上年的1,600万台激增70%到2,700万台,而中国一骑绝尘遥遥领先。

另一家市场调研公司IHS的预测数据也完全支持GfK的观点。IHS认为,当前4K和HDR等技术的应用已经蔚然成风,而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中国消费者对新技术的偏好,而这又得益于中国得天独厚的强大电子制造业,为中国消费者的创新爱好提供了基础。它预测,到2019年4K超高清电视的销售量将达到2.9亿台,而中国将一直占据最大比重,作为单一国家市场,远远超出其他地区(如下图所示),成为4K超高清市场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增长亮点

一年一度的IFA全球新闻会是全球消费电子和家电新闻媒体记者最大的聚会,IFA柏林展通过与GfK和IHS及全球领先制造企业的合作,技术和市场趋势,引导行业发展。按照GfK的报告,大家电销售台数仍将增长,而小家电前景看好,全球家电及消费电子行业仍将受到持续增长的人口及中产阶级扩容的支撑,城市化、联网、健康意识将成为突出的趋势。然而,由于美元的强势,尽管大家电销售数量增长,但销售金额却会有所下降。可喜的是,小家电市场却势头强劲,尤其是中国,将达到32%的超高速度,而扫地机器人、电饭煲和空气净化器等成为明星增长品类。手机的增长继续保持势头,而智能家居、智能娱乐也将成为家喻户晓的词语。

GfK全球消费电子总监Juergen Boyny还特别关注无人机市场,他估计2015年430万台无人机被交付使用,销售额高达17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67%,有着惊人的市场潜力。一些大企业也在投入无人机,并开发出创新应用。亚马逊用无人机投递2.5公斤以下的包裹,而EasyJet则用无人机进行飞机的安全检测,既可以降低成本,还能提供效率效益。作为消费品,无人机市场也显示了充沛的活力,2015年的销售额便达120亿英镑,仅礼品一项,就十分可观。当然,无人机市场尚未成熟,譬如缺乏夜视,电池时间较短,负载不大,所以依然有许多挑战需要克服。

VR受关注

VR系当前科技与投资界最受关注的热点,这也顺理成章地成为IFA全球新闻会的焦点。像素的提高,画质的改善,手机尤其是手机视频的迅速普及,外加全景照相摄影手段,为廉价插卡式 VR提供了可能。但如果廉价插卡式VR盛行,破坏消费者对VR的感观和认知,专家们担心却可能给这个方兴未艾的市场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IHS首席分析师Paul Grey预期VR既不会沦为3D式的泡沫,但也不会成为下一个大爆品,VR将会逐渐找到一些扎实的有效的行业尼基应用,目前趋之若鹜的插卡式VR眼镜将难以持久,新的VR技术会出现改变前景,而其中VR内容的制作将至关重要。他介绍,Magic Leap对视网膜投影的资本高达14亿美元,开发与现实重置的AR互动,相处两地的研发人员可以共享科研,开发商可让客户虚拟选房,佳节可以跟远方的亲人共处,异地相恋的牛郎织女们也找到了更逼真的幽会手段,这是否会成为现实生活中的游戏呢?

Paul还指出,由于奈飞之类的非传统玩家的出现跟随互联网走遍世界,视频内容呈现全球化的趋势,这带来了全新的版权与营销的问题与挑战。

Juergen Boyny同样认为全球性的电视互联网呼之欲出,他引述奈飞共同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瑞德哈斯庭说,到2019年,80%的因特网流量都将是视频,消费者将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任何设备观看任何电视,而智能电视网络电视到2018年将高达20亿台,其中一半为平板电视。中国及其香港地区所售电视,80%以上已经都能够上网。时移电视(15%),视频点播(21%),以及流媒体视频(29%)正在不断攻城略地,传统广播的份额只占35%,远远不足一半。人们观看的不再仅限于电视节目、电影,专业视频,甚至业余视频都在广泛传播,而且在年轻群体里,兴趣爱好更广泛。多屏化观看也成为时尚,电脑、平板和手机等非电视屏的观看时间在18-34岁的群体已经达到51%,超出传统电视机。

任重道远

IFA新闻会不远万里来到了中国,云集了几乎全球所有的相关媒体,中国自然要有所表现。中兴通讯作为会的合作伙伴,再次给大家带来了非常精彩的演讲,全球第一的专利申请量,不断推陈出新的产品,扎扎实实的销售业绩,的确为中国企业长了脸,为IFA全球新闻会锦上添花。

第8篇

不可否认,房地产投资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组成部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和城市化经验已经充分证明房地产开发对城市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房地产开发不是城市化发展的全部,更不是唯一的动力。城市人口的多样性决定了就业的多样性、消费的多样性、生活方式的多样性。由此决定了城市产业的多元化,形成合力,以顺应城市的协调发展。当然,每个城市都有自己历史、人为、资源、基础的不同,就应当有各自不同的产业规划和设计,必须战略思考、可持续发展。中央政府的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思想切中时弊,应当坚定贯彻。

城市化必然带来人口涌向城市,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的人口。不可否认,城市化进程需要农村人口的加盟,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成果蕴含着农民和城市新移民的辛劳和智慧,但是,农村和城市的差异客观存在,农民对城市是否具备必要了解,是否从物质上和心理上做好了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准备?城市是否准备了接纳农民的制度和管理上的准备?

每一个城市都有历史文化的沉淀和传承,也都有多年形成的规范和习惯,城市发展需要创新,但也不能过度稀释他的“精髓”。人口结构的不合理还是社会治安和刑事犯罪的严重隐患。据此,城市人口应当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结构上的配置,并保持其主体部分的相当稳定。

城市需要严格管理的,必须承认,城市管理对于我们国家来讲是一门新课程,很多政府机构并不具备完善的管理机制,也缺乏高层次的管理人才。近年来,城市管理中乱象丛生,案件频发。急需解决的是官员腐败问题、权力制约问题、干部选拔问题、服务政府和责任政府的建设问题、人浮于事问题等等。政府是城市管理的主体和核心,必须从制度上完善政府运行机制,其重点是“依法行政”。

第9篇

关键词:横店 影视基地 发展模式

一、中国影视基地的发展背景

我国的影视基地在建设之初,往往与当地政府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一般选址在风景优美、交通便利的地方,将影视剧明星效应与伴生的旅游效益相辅相成。

成立于1987年的央视无锡影视基地是国内最早的影视拍摄基地。上世纪80年代末,基地建造的第一个人造景观——“西游记艺术宫”对外开放后游客爆棚,此后央视高层因势利导,相继成功开发了唐城、三国城、水浒城等,迅速将无锡影视基地发展为中国规模大、游客多、效益好的影视拍摄基地和旅游景点。而后,中山影视城、横店影视城等纷纷建立,在促进电影业发展的同时也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助推器。然而,也有一些影视基地仓促上马、盲目投资,处于闲置和亏损状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影视基地的建设格局在新形势下也悄然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影视基地开始思考探讨未来的发展模式和上升空间。

二、横店影视城发展浅析

(一)浙江横店影视城简介

被誉为“东方好莱坞”的横店影视城,地处浙中黄金旅游线上,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历史场景而被评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区。横店影视城在影视、旅游界颇具影响,并荣获多项“全国之最”,是目前国内拍摄场景最多、配套设施最全、历史跨度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在这里诞生了《》《汉武大帝》《英雄》《无极》《木乃伊3》等七百多部优秀影视剧。

(二)横店影视城的发展模式

1.建设高效产业链。建设产业链并非简单的要素汇聚,更不是影视城的盲目扩建,其关键在于各要素部门形成和谐、顺畅、高效的市场化运营。

横店影视城不仅仅提供拍摄场景这一单一功能,而是将产业链和盈利点从服务领域向内容领域拓展,通过突破产业链界限促进大电影产业集聚,影视基地的盈利能力也大大增强。横店影视基地于1996年由横店集团投建之初,是上世纪惟一一家背景单纯的民资影视基地,这意味着它背后缺乏源源不断的剧组资源,市场化运营成了惟一出路。上世纪90年代横店影视基地经营惨淡,但随着影视制作的日渐市场化,在2000年横店集团宣布“免场租”后,众多影视制作企业纷纷涌入横店。1996到2005九年间,影视基地从每年只有三五个剧组到累计接待剧组近三百个,迅速发展的背后是影视制作市场化和产业化的结果。

2.发展复合化盈利模式。横店影视城的发展已经摆脱了单纯的影视拍摄盈利模式,开发出影视旅游的特点与功能,以影视主题公园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横店影视城共有主题公园,分别是秦王宫、屏岩洞府、梦幻谷、广州街香港街、明清宫苑、大智禅寺、清明上河图、宁波凤凰山海港乐园。除了这些可以用于外景拍摄的主题公园,横店影视城还建起了横店集团展览馆等一批文化教育馆园及度假村等休闲娱乐场所。横店的旅游发展更加关注游客的娱乐性、参与性和体验性,以高科技手段和新颖的艺术表现方式,创造了新奇、富有吸引力的感官效果。

3.突出基地的文化内涵。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日益成为一个重大课题,影视基地的发展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基地内的景点建设最初基本都是为了方便影视剧拍摄的外景服务,并没有深入挖掘景点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或历史事件的文化内涵。而建设影视基地的文化内涵,使其真正成为文化产业的有效组成部分,才能获得长足的提升。

横店影视城坚持“影视为表,旅游为里,文化为魂”的经营理念,随着横店影视城旅游文化资源的不断整合,旅游产品的不断升级开发,横店影视城已成为新兴的旅游目的地。现有大型影视特技节目《暴雨山洪》,高科技影视项目《梦回秦汉》以及全球最大火山实景演出《梦幻太极》等各类演艺节目一百多个。其中《梦幻太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思想用大型歌舞形式加以演绎,美轮美奂,壮丽恢弘。在世博会来临之际,横店影视城更是隆重推出了2010年的新版演绎,使游客享受到了更加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

4.整合资源,加强协作。2004年8月,浙江各地最有知名度的34家影视拍摄基地和旅游景点共同签署协议,自发组成浙江省影视拍摄基地联合会,这是中国首个影视拍摄基地协作体。其首批会员单位包括横店影视城、桐乡乌镇、楠溪江等知名影视拍摄基地。

整合现有资源,在信息和资源上互通有无,有利于提高综合竞争力,使协作体内所有成员互惠互利。同时,影视基地大多处在城市边缘甚至农村地区,作为落户当地的文化产业项目,影视基地理应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横店基地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将基地利益与当地人民的整体利益密切相连。目前,横店已有村民群众演员一千多人,每月收入在800~10000元之间不等。在开发影视基地经济效益之时,不能忽视当地社会和人力资源等重要因素。

此外,影视基地还可以和其他机构合作活动以扩大宣传效益。在2008年,横店影视城联合校内网重磅推出“第一届民间奥斯卡”DV大赛,最后评出金牛奖最牛影片、最牛编剧等奖项。自活动开展以来,共有二百多支团队报名参赛,活动相关网页点击率达到一百七十多万人次,极好地推动了横店影视城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