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2 09:36:4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儿童音乐启蒙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儿童音乐启蒙教育的意义
1.1促进文化精神的传承,强化民族归属感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儿童音乐启蒙教育中,对文化精神的传承十分有利,同时对于民族归属感的增强也十分有利。融入传统文化属于先进的学前教育理论,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入幼儿启蒙教育中,极大的激发孩子们的音乐灵性,强化幼儿对国家的认同感,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得以有效的传承和发扬。开展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一定要立足于幼儿实际,学习方式的选择一定要认真加精心,与幼儿的发展需要以及心理发展成熟程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才可以强调学习积极性的促进。
1.2激发音乐潜能,让儿童获得情感体验
激发音乐潜能,让儿童获得情感体验。学习音乐本身是一种审美体验。儿童想象力丰富,感官灵敏,对音乐本身的理解力强。开展音乐启蒙教育,将合适的情境融入到其中,对幼儿的音乐体验很好的丰富,将幼儿发自身体内部的音乐潜能有效的激发出来。
2.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儿童音乐启蒙教育的途径
2.1传唱民间童谣
很多童谣幼儿都比较熟悉,同时童谣也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代表,民间童谣朗朗上口,韵律感节奏感强,正是由于这些特征,使得民间童谣的传唱率很高。民间童谣的旋律相对简单,趣味性十足,幼儿更容易接受和喜爱。因此开展幼儿启蒙音乐教学,高效发挥民间童谣本身的教育价值,在合适的条件下完成应用,对于幼儿学习兴趣的点燃百利无一害。在选择民间童谣的识别必须紧密结合幼儿音乐教学目标,选曲要特别注意,尽量选择思想性,教育性,音乐性都兼具的童谣。例如让幼儿传唱《卖汤圆》不仅对幼儿音乐情感体验有很好的丰富效果,同时还可以让幼儿充分了解元宵节的传统风俗习惯。再例如学习歌曲《二十四节气歌》《凑十歌》等可以让幼儿在音乐中学习到科学知识,对于幼儿知识记忆,理解效果的增强都十分有利。
2.2将民间舞蹈融入到其中
将民间舞蹈融入到儿童音乐启蒙教育中,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的一种方式。儿童天性好动,喜欢表现自我。所以将民间传统舞蹈融入到其中可以让幼儿更加深刻的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幼儿多样化的艺术兴趣,促进其综合音乐素养不断提升。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肢体动作是传统民间舞蹈的基本动作,例如点头,击掌等。因此,对幼儿开展音乐启蒙教育可以引导幼儿用这些简单的肢体动作对音乐情境进行模仿,例如双手散开由上向下来回摆动模仿下雨的情境,模仿鱼儿游动的情境,将音乐同这些基础动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幼儿肢体的协调性提升很有帮助,同时还能够极大的增强幼儿对这些音乐节奏的感受力。例如在学习《北京的金山上》这首歌的时候,可以将一些藏族舞蹈基本动作融合进去,通过这些舞蹈动作的融入,幼儿对音乐的节奏,韵律的感受更加深刻了,同时还可以让幼儿深刻体验民族文化的魅力。
2.3制作节拍器
失去了节奏的音乐就等于失去了灵魂,或者可以说没有节奏的作品称不上音乐,音乐在表现具体形象以及具体的情感的时候必须依托于节奏。因此,促进传统文化的融入,幼儿教师将自身的引导优势发挥出来,引导幼儿制作节拍器,对幼儿节奏感的培养十分有利,同时还能够将幼儿的音乐生活极大的丰富。例如沙锤,风铃等都是简单的节奏器。深化幼儿对音乐节奏的感知,例如《幸福拍手歌》就是一首节奏感十足的各期,在这首歌的传唱中,让幼儿借助自己制作的节拍器为其配乐,还可以借助现代化教育模式,尝试着创新节奏,让幼儿感知到节奏的神奇,同一首歌换一个节奏就有了完全不同的演绎,完成音乐节奏的深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的得到了提高。物质层面在得到满足的同时,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逐渐的展开,其中以对儿童钢琴启蒙教育最为明显。钢琴逐渐的走入了寻常的百姓家,学习钢琴的势头在不断地上升。但是钢琴学习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对钢琴教育方法和措施如果不加以规范,儿童很难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此教师要尽可能的掌握多种音乐教学方法和技巧,而且要充分了解儿童的特点和学习的心理,从而设计出适合儿童学习钢琴的教学方法,能够与儿童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相适应。下面对儿童钢琴启蒙教学中的几种音乐教学方法的应用与研究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儿童钢琴启蒙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儿童阶段的孩子,性格是活泼好动的,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对做任何的事情都很容易产生“三分钟热度”的情况。因此,在钢琴启蒙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无法吸引孩子学习钢琴的兴趣。
二、儿童钢琴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随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家长十分的关注孩子的成长。通过大量数据表明,钢琴启蒙教育对儿童智力的开发和体力的训练有着重要意义。钢琴的学习形式多种多样,不仅仅是需要用手指去弹奏,也可以用心用耳朵去聆听和感受,有时候唱歌也是表达音乐的一种方式。钢琴不仅仅简单的是一种乐器,更大的作用是人类心灵表露的窗口。通过钢琴演奏能够很好的和心灵进行沟通,从而达到净化心灵和陶冶情操的效果。
三、儿童钢琴启蒙教学中的几种音乐教学法的应用和研究
儿童的钢琴启蒙教学方法可以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个人条件等方面为出发点,设计出适合儿童启蒙教育的音乐教学方法。可以对下面几种教学方法进行借鉴。
(一)儿童钢琴启蒙教育要注重培养儿童的乐感
对音乐的乐感也是需要进行学习的,虽然音乐感觉本身是比较抽象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通过教学培养孩子的乐感还是有一定的方法的。培养乐感主要从声音和节奏开始,具体的方法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1)对学习过的每一首音乐,都要详细的介绍作者创作的背景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等因素,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加容易的融入到音乐中,加深印象。
(2)教导孩子通过掌握触键的力度和快慢不同所表达的情感不同的方法,以及手腕的力度和手指对触键的掌控等,让孩子反复的练习,用心去感受音乐,用心去想象。
(3)教师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多听音乐和唱歌,类型可以是校园青春,也可以是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等。但必须有歌词,这样便于对音乐的内容理解。认真的练习唱歌,唱出音乐的旋律和情感。与此同时想象用手指在琴键上面弹奏歌曲,更加的有感染力。
(二)培养兴趣,提高儿童钢琴启蒙教学的质量
培养儿童的钢琴学习的兴趣可以从教师和家长或者其它的方面进行分析,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内容:
1.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儿童的特点以及学习的心理制定教学方案,儿童正好处于活泼好动的阶段,学习东西很容易三分钟热度,而且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这样对孩子能够有一个引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2.家长在课后对孩子进行督促和辅导,对学习钢琴也是有很大作用的。家长要根据孩子和自己的时间安排好练琴的时间和内容,并不是要每天都安排新的内容,要注重弹好,让孩子养成两哈的练琴习惯和毅力。家长还可以为孩子请专门的钢琴教师,由专业的教师上课能够学的更扎实。
(三)通过游戏的形式学习音乐的识谱
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最终导致学生对识谱课程十分的反感和厌烦,学习钢琴的热情大大降低。通过游戏的方法学习五线谱能够满足学生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游戏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教师可以将五线谱变成口诀,然后通过做游戏的方法记忆,既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有很轻松的记住了五线谱。
关键词: 儿童音乐教育 情感调控 调控对策
一个成功的人,不仅要有较高的智商,还要有较高的情商。儿童音乐教育,正在于培养孩子的早期情感智力。但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某些学校和教师低估了情感因素对于儿童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以及对于音乐教育活动的影响能力。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孩子的情感智力,推动儿童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必要增强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的情感调控能力。
一、儿童音乐教育现状的分析
在目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存在只注重音乐技能和审美能力,忽视对儿童情感调控的现象。久而久之,孩子们的个性形成和情感智力的发展均受到阻碍,如此缺乏情感、毫无人性化可言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儿童音乐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困难重重。据有关研究表明,情绪愉悦的儿童身体健康,表现积极乐观,能勇敢面对生活困难,并且想方设法地解决。而具有消极情绪的孩子则更容易遭受打击,缺乏把握机会、取得成功的信心,这对他们以后的身心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为了使儿童教育不丧失其原本的意义,让孩子们变得积极乐观,具有坚强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勇气,以及完美和谐的人际关系,从现在开始,就应该注重儿童音乐教育中情感智力的培养和开发,不再只教授音乐技能,为孩子的情商发展设置障碍。
二、运用心理教育与音乐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调控儿童的情感
针对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现状不难看出,在孩子情感智力的调控这一方面做得并不到位。情绪情感实际上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人们的心理活动将直接反应在行为举止上。所以,情绪情感与心理变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那么,如果在儿童音乐教育当中,我们采取将心理教育与音乐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开发、培养和调控孩子的情感和智力,是否会达到良好的效果呢?在传统音乐教育中,儿童心理教育一直处于辅助地位,当真正把它运用在实际音乐教学中,往往会解决很多疑难问题。教师首先在这当中应该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主动在以音乐教学大纲要求为中心的前提下,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找到音乐教育当中存在的心理教学意,使两者有力地结合到一起,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某儿童音乐教育课堂,教师让孩子进行音乐欣赏,当活动进行时,教师故意调整两段音乐的速度,使其一个快、一个慢,很好地营造音乐氛围,让孩子们学会认清不同节奏和速度的音乐曲目给自己带来不一样的心理、情绪上的感受,很好地培养其调节情绪的能力。
三、调控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情感的有效对策
(一)为儿童制定相应地情感教育培养内容
音乐教师在按照教学要求认真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要进一步关注和培养孩子情感情绪的变化和调节能力。儿童音乐教育作为孩子的启蒙教育,在很大意义上影响其一生的情感和智力发展。那如何教会儿童识别、调节自己的情感呢?教师应该先从教学课本入手。在备好课的同时,注重融入一些相关的情感教育培养内容,让孩子们正确识别自己的感情变化,在音乐环境中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使心情更放松、思想更积极乐观,继而形成良好的性格。在具体操作,老师可以收集有关音乐情感方面的素材,或者准备一些情绪调节方面的儿童视频资料,营造不同的情绪氛围,举办各式各样的音乐活动和游戏,将视频资料放映给孩子们看,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情感并学会适时有效地调节,从而达到培养情感智力的目的。例如:某教师在儿童音乐教学中精心编制了一套音乐游戏《小狗跳舞》,引导孩子们热情参与,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孩子们随着音乐节奏舞动身体,尽情嬉笑玩闹,当教师把大狗和小松鼠做客的故事情节加入后,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模仿,玩得不亦乐乎,真正让孩子进行情感的宣泄和释放,并有效开感智力。
(二)通过情绪变化来开发、调控儿童的情感因素
每个儿童都处于了解这个世界、社会和自身的成长初期。情感因素的良好调节,对于音乐教育活动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教师们要对每一个孩子进行悉心观察、细致照顾,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喜欢做什么,有什么理想和愿望,等等,这正好与我国提倡的素质教育、以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为了使每一个孩子都有良好的身心发展,进一步提高其情感智力,老师们可以准备一些带有明显情绪变化的人物脸谱图片(如高兴、伤心、愤怒、平静等显示人物心情变化的图片),在课堂上展示,使他们更直观、清晰地认识和了解情感的变化,从而达到学会调节情绪、擅长控制消极情绪的目的。例如,某儿童音乐教师经常给孩子们放不同类型的音乐,同时允许孩子们跟着音乐节奏唱歌、跳舞,充分表达此时此刻的内心情感,并在结束后要求每一个孩子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这种做法不仅使孩子们明白在不同环境氛围下的不同情感要忠实于内心的表达,而且使其学会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让不良消极的情绪远离自己,时刻保持愉快的心情。
(三)将积极向上的情绪带入音乐教学当中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教书育人首先要懂得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所以,在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老师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起模范带头作用,在日常教学中要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积极肯定的眼神及真诚亲切的教育态度鼓励孩子、培养孩子。长此以往,孩子们就会潜移默化地被老师影响,不自觉地模仿和学习,从而变得更有自信、更具活力、更真诚。那么,自然而然就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对培养孩子的情感智力起到不小的作用。
四、结语
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情感因素的调控是发展音乐教育改革、提高儿童情感智力的重要任务,要大力全面地贯彻实行。本文通过分析儿童音乐教育现状,指出情感的调控对音乐教学的重要作用,并提出相应教学对策,为教师们指明教学方向,对未来儿童音乐教育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裴静.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注意幼儿情商的培养[J].文教资料,2008,09:151-153.
【关键词】启蒙阶段;钢琴;音乐教学;教学强化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206-02
在当今文化的熏陶下,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在启蒙阶段中融入钢琴这门音乐课程的重要性。所以为儿童提供科学合理的方法,增强其学习钢琴的能力非常必要,能够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打牢基础。钢琴学习属于音乐教学范畴,在启蒙教育阶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每个人的音乐素养都应该从小开始培养,但是很多家长和教师都误认为学钢琴就是反复练习,这种做法反而使得儿童产生抵触情绪,本文通过分析儿童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以提高儿童钢琴学习的兴趣。
一、钢琴教学中影响儿童音乐兴趣的因素
(一)孩子沦为学习的机器
在中国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所有家长都有共同的思想,即望女成凤、望子成龙,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家长们在孩子启蒙阶段就给孩子报很多的培训班,一个孩子可能要同时上4到5个培训班,包括:音乐、美术、奥数、国际象棋和语文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彻底沦为学习的机器,对任何科目的学习都产生厌倦情绪,即使孩子原来对钢琴感兴趣,也没有精力和心情去学好。
(二)教学模式落后
相对于国外,我国在音乐启蒙发展上比较晚,而且目前使用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适用于现阶段钢琴的学习。如今,我国钢琴教学使用模式主要是一对一,即一个老师教导一个儿童,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够给儿童提供针对性的教学,但是却不利于培养儿童创新能力,很多儿童对于这种按部就班、手把手教学的模式不感兴趣。
(三)师资力量薄弱
启蒙教育阶段,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是教师,因此,在儿童钢琴学习,其启蒙老师非常重要。但是,目前国内儿童音乐教师师资力量比较薄弱。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当今社会对钢琴启蒙老师需求大,而启蒙钢琴教师缺少,很多启蒙培训机构和家长找不到优秀的老师,只能退而求其次,导致很多没有受过专业启蒙教育培训和素质较低的人成为钢琴启蒙老师,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儿童音乐兴趣培养的欠缺。
二、培养儿童钢琴学习中兴趣的必要手段
(一)培养儿童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家长在面对儿童的启蒙教育时,应该保持理智,不跟风不随波逐流,听从儿童意见,给儿童合理报培训班。钢琴是乐器之王,其优美的旋律会吸引很多儿童的注意,促使儿童学习乐趣的培养,只有这样,儿童才能够对钢琴的学习抱有积极的心态。
(二)丰富教学模式
我国的钢琴启蒙老师,应该摒弃陈旧教学模式,不断思考、不断学习、不断摸索、不断创新,以丰富钢琴启蒙教学模式。例如,钢琴启蒙老师可以以日本铃木音乐教育理论为创新基础,铃木教学法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三大音乐教学法之一,在20世纪中叶,由日本著名音乐家铃木镇一创立。该教学法强调使用乐器有效的表达感情,培养儿童的音乐素养以及完善儿童的人格,同时,该教学法认为钢琴的学习不是单调的反复练习,而是应该为儿童多创造听的机会,即以听为主,促使儿童先学会模仿和听,这样孩子才能更深入的接触音乐、认识音乐和学习音乐,进而激发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
(三)打造具备专业素养的教师
教师专业素养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专业知识素养、教学素养、师德素养和心理素养,因此,打造具备专业素养的教师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该引进国外优秀的钢琴教师,以培养出更具有专业知识素养的教师。其次,借鉴国外优秀理论,用来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例如,降奥尔夫音乐教学理论运用到钢琴教学中,该理论极具独特性,认为音乐教育应该采用全新、反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同时,该理论认为,儿童不应为学而学,应以提升自我的音乐修养为目标,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音乐表现力,教师如果能够灵活运用这套教学理论,那么一定能够使孩子的钢琴启蒙受到更好的教导。再者,教师一定要把自我师德培养好,尊重儿童,不因任何原因有差别的对待儿童。最后,教师应该加强心理素养,秉承着教书育人这个神圣的使命,同时,以豁达的心态、健全的性格、愉快的心境、百折不挠的勇气、乐观向上、乐于助人等品质影响儿童,并以热爱生活、积极的人生态度带动儿童。
(四)创新培养儿童音乐兴趣教学模式
1.合理编排课时。钢琴课程设置一般为每周2个课时连续授课,从单次学时来说,90分钟教授一个内容是很充分的;但是从周课时来说,大部分儿童认为一周只有2个课时时间相对较少,使得每次学习结束,并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技能复习与练习,导致儿童新内容忘了旧内容,教学效果不能得到很好的巩固,不利于儿童的发展。因此,在不影响其他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增加钢琴教学的周课时,例如,每周增加一个课时或者每两周增加两个课时,专门抽出一些时间安排旧内容的复习、练习,提高教学效果。
2.优化教学组织实施方式。教学的组织实施形式关乎儿童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学目标是否能达成,因此需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例如,儿童性别、钢琴功底、儿童的接受能力以及教学计划安排等。具体教学组织过程中,对基础不同的儿童,因材施教,实施分层式教学,使每个层次的儿童在其能力范围之内都能学到最多的钢琴知识。对钢琴功底较弱的儿童,将其单独编组进行多次、重复教学,通过强化训练提升其能力。
3.拓宽教学内容。现阶段,大部分的儿童均认为,钢琴课程内容是偏向技能训练,对音乐美学、艺术欣赏等与钢琴有关的周边内容涉及较少,这对于培养儿童钢琴教学中音乐兴趣的目标是不相符的。因此,教学中不但要重视钢琴技能学习,也要增加理论知识教学,例如选择一些钢琴欣赏、音乐欣赏等内容,使得儿童能够趋向于全面发展,有利于其学习兴趣的培养。
4.创新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手段,在重技能的同时也能增加教学趣味性。以音乐为切入口,引导儿童深入感知、体验各类音乐,进而伴着音乐节奏做出有节律的肢体动作,使其能充分感受钢琴之美。另外,可以采用观看歌舞剧或钢琴游戏等方法,激发儿童对钢琴的学习欲望,达到将“要我学”转变“我要学”的教学目的。
钢琴启蒙教学不再单纯以学为主,而是以培养音乐欣赏能力和兴趣为主,教师们可以让孩子在游戏中联想、模仿,从而激发其兴趣,调动其学习主动性,促使孩子体会到钢琴之美。钢琴的启蒙教育属于音乐领域,所以,为了强化儿童钢琴教学兴趣的培养,教师应该从音乐入手,首先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其次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体现教师的专业素养,促使孩子把儿童钢琴学习当成兴趣爱好来学习,而不是强逼的去枯燥、反复练习。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把孩子的钢琴教好。
参考文献:
[1]李荣辉.浅析音乐教学中游戏的意义和作用[J].辽宁教育,2010(06).
[2]黄亚萍.学前儿童钢琴教育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11).
[3]李艳.浅谈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特点与音乐教学方法的改进[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0).
[4]夏炜焱.儿童学习钢琴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7(04).
[5]卢蕾.论儿童学习钢琴[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S1).
在我国,很多人在观念上还仅仅将音乐教育看作是德育或智育的附属,过分的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片面强调音乐在开发智力方面的作用,甚至在胎教音乐中也注入带有着强烈功利性的因素,导致人们对音乐本身意义的背离,这种现象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学前音乐教育工作者给予足够的重视,还给孩子们音乐本来的面貌。当然,音乐确实有着启迪智慧,教化人类等种种了不起的功能,但是首先必须让孩子们喜欢音乐,学会倾听音乐,能够理解音乐,从听觉和心灵都沉浸在音乐之中。这样才能真正感受音乐中流淌着的智慧和力量,才能真正被音乐打动,从而使灵魂得到升华,实现音乐对人教化的最终目标。因此在儿童音乐启蒙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努力摸索和探寻最有效的方法,引导孩子们通过对音乐的倾听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二、多元文化与学前音乐启蒙
(一)哈尔滨学前音乐教育的普遍现状
根据笔者对哈尔滨城市各类型学前机构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在哈尔滨城市主要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公立幼儿园、私立幼儿园以及一些私立早教机构。这些教育机构的规模大小及师资实力各不相同。相对来说,公立幼儿园在办园条件和教师素质相对优于私立幼儿园。另外,近几年新出现的大量的早教机构,也以其比较新颖的形式,较好的环境和较新的理念逐渐的受到了幼儿家长的认可。笔者在对这些早教机构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目前哈尔滨学前音乐教育工作者还没有一个统一观念,到底要让孩子们欣赏什么音乐、怎么欣赏音乐。当然其中一部分机构也在进行着相关的研究,比如在尝试性的探索和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开展相关音乐教学。但是限于科研能力和现实情况等因素,研究进展和实施都比较慢。我们有必要通过努力,逐渐改变这一现状,让孩子们欣赏到更加优质的音乐,从而实现良好的音乐启蒙。
(二)从多元文化视角看学前音乐启蒙
首先,幼儿是对所有的事物都具有着强烈的认知欲望,这是一种很好的天性,但是由于他们的自身知识结构比较简单,因此他们对事物会缺乏正确的判断。而此时如果教育工作者或者是幼儿家长跟风选择一些不适合儿童的音乐来让儿童欣赏,这样是不适合孩子自身成长和认知规律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选择适合孩子们的音乐呢?美国当代著名的音乐家和教育家贝内特•雷默在其儿童音乐教育思想中曾提出应该让儿童从小就接触丰富多样的音乐艺术文化。在雷默看来,只有在丰富多样的音乐艺术滋养下,儿童才有可能拥有更为宽广的艺术视野,获得更为全面的艺术发展;反之,如果过于强调某一种艺术风格,忽视其他的风格,那么它只能培养出艺术视野狭窄、心怀偏见的儿童。然而,后一种情况却在幼儿音乐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2012年教育部下发了《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其中对学前儿童艺术方面做出了方向性的指导“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如:经常让幼儿接触适宜的、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丰富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带幼儿观看或共同参与传统民间艺术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动”“有条件的情况下,带幼儿去剧院、美术馆、博物馆等欣赏文艺表演和艺术作品”。从《指南》中这些对幼儿音乐艺术的教育指导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对幼儿的音乐启蒙教育中需要从多元文化层面着手,以开放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去引导幼儿形成更加全面和正确的艺术视野。
三、多元文化理论对音乐启蒙教育的指导作用
从多元文化角度来讲,不同国家、地区、地域、民族的音乐都具有其独特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的文化内涵。这些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通过其各自的旋律、和声、节奏、特有乐器音色、表现方式等要素形成了各种音乐风格。作为学前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秉着一种开放的态度,从众多的音响资料中收集到简单易懂、生动形象、风格各异,适合幼儿欣赏的优秀作品,逐渐在幼儿音乐启蒙中应用。但是,由于幼儿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因此在选曲和欣赏的过程中,先不建议融入过多的知识性内容,如民族、文化等背景,毕竟幼儿在知识结构和思维上还达不到理解这些比较复杂的内容的要求。我们要尽量从聆听欣赏和感受音乐的角度去进行引导,以单纯的音乐元素作为基础,让孩子感受不同风格音乐的特点,感受各种音乐带给他们的情绪,从而逐渐从感性上把握各种各种文化的音乐风格。
四、总结
关键词:实施;幼儿;音乐启蒙教育
重视幼儿的音乐启蒙教育,对幼儿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指出:“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和情感,可以鼓舞人的进取精神,应该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发展幼儿的音乐才能”。如何对幼儿实施正确的音乐启蒙教育,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1 注重音乐环境与氛围的创设
《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教育环境的内涵是广泛的,它不仅是物质上的,也是精神上的。教师通过有意识的精心创设,让孩子每天都接触音乐、感受音乐,生活在充满音乐的环境中,用良好的音乐环境,去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极大促进幼儿音乐潜能的发挥。
2 将音乐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之中
教师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和谐、富有音乐气息的活动空间,如富有音乐特色的主题墙及音乐内容的墙饰,音乐互动墙等,同时,还经常为婴幼儿播放一些欢乐、优美、节奏感强的音乐,如幼儿来园时,教室里播放轻声悦耳的音乐;吃饭时,听些优美活泼的音乐;睡觉时,给幼儿听摇篮曲;玩的时候,给他听欢快活泼的音乐,让幼儿一进入幼儿园就进入了一个温馨、舒适的音乐环境之中。这些耳濡目染的画面、音乐的刺激,在视觉、听觉上极大丰富了婴幼儿对音乐的感知,使他们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尽情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激发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3 创设丰富多彩的音乐区域
教师为婴幼儿提供多种操作材料,如打击乐器,各种发出声响的玩具,各种乐器的图片及老师自己制作的乐器,如装沙子的饮料瓶,液体装在瓶子里自制乐器,可以敲击的筷子等,让婴幼儿通过亲手摸摸、敲敲、动动、打打、玩玩,发现声音的奥秘,感受音乐的魅力。
4 注重游戏化的音乐活动组织形式
用音乐帮助孩子成长的过程应该是快乐的,幼儿期的孩子应该在玩中学,在快乐中学,整个过程都需要快乐。各种有趣的游戏活动是培养幼儿音乐能力的有效手段,有趣的音乐活动能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使其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充分发挥想象,表现出他们不同的感受和创造。因此,教师要把音乐同幼儿的生活、玩融为一体,通过唱唱、跳跳、动动、玩玩的游戏活动轻松愉快地学习,在游戏中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给幼儿更多的想象空间。
5 因材施教,教学内容符合幼儿天性
尽管每个孩子的聪明才智和先天禀赋都基本相同,但每个孩子的个性是不一样的,他们在音乐学习方面的特点也不一样,而且在音乐学习中的接受能力也是强弱不一。通过音乐教育可以使幼儿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陶冶其情操,产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为将来良好个性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音乐游戏、歌表演、律动等不同形式,使那些胆怯、自卑的幼儿在音乐舞台上找到自信,变得勇敢、自信、坚强,敢于表现自我,形成自尊、自立的性格。因此,教师要尊重孩子之间的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其次,在教学内容、教材的选择与确定上,应该多样化,内容应该从幼儿的实际出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一些幼儿熟悉并喜爱的民歌、谚语、童谣和幼儿游戏等。因为只有来自幼儿生活的教材,才可能是最符合幼儿天性的、最自然的、最富有生命力的东西。
6 注重幼儿学习主动性、创造力的培养
教师必须有创造教育的意识,有强烈的创新精神,有全新的人才观、教育观,要注重幼儿学习主动性、创造力的培养。教师的教育也应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改为思维训练、潜能开发的过程。以幼儿为中心,教师只是引导者,发掘幼儿潜在的创造力,帮助他们产生创造的欲望,实现创造的结果。在音乐活动《大鼓和小铃》中,老师演奏2种乐器,引导幼儿听两种乐器的音色是否一样,幼儿听辨的同时还发现了大鼓的声音像打雷的声音,有个孩子还说打鼓像狼走路的声音,小铃好像小鸟在飞,于是,教师就引导幼儿听这两种乐器的声音做动作模仿。游戏开始,只见全班的幼儿都主动地参与到模仿游戏中,在游戏中增强了听辨乐器的音色的能力。幼儿只有拥有了参与活动的主动性,才能感受美妙的旋律,才会对音乐充满激情,才能更自由的翱翔在音乐的世界里。
7 注重情感、人文素质的渗透
音乐的情感性特征决定了在音乐教育中必须注重情感交流。作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充分运用自己的体态语、手势语、节奏语来感染幼儿,增添音乐教育的特有情趣。用眼神、笑容、身体接触等无声语言肯定幼儿的积极行为,幼儿从这种鼓励的态度中获得强大的推动力,使他产生对音乐的向往,调动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与愿望。如在《拔萝卜》音乐活动中,它本身就是一首非常具有游戏性的传统儿歌,而且教育意义也很深刻,那我们如何让孩子们感兴趣呢?根据歌曲的角色特点,可以让孩子们模仿各角色的声音,这时,孩子们的兴趣就会被调动,特别是有些较调皮的男孩子更会高兴,模仿起来也会有声有色,很自然地就把歌曲学会了,也知道了团结力量大的道理。
综上所述,音乐启蒙教育是要让孩子在玩乐中去了解音乐,感受音乐,这也是一个系统、全面的教育过程。音乐启蒙教育不是为了学习音乐而进行教育,而是为了开发幼儿大脑的潜能,陶冶幼儿的情感,提高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提高语言能力及促进其德育的发展。让孩子在玩耍中接触音乐,让音乐尽可能的去开发幼儿的创造力、挖掘心灵的潜能。
参考文献
【关键词】音乐;兴趣;启蒙
1关于学前教育中音乐启蒙的思考
新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我国学前幼儿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变革。目前我国在学前音乐教育发展领域,为了更好的启迪儿童对音乐的喜爱,以及焕发出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多是借鉴国外的幼儿音乐教育模式。其中所涉及到的音乐教育流派包括有,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罗兹等。但是本人根据自身在该领域的探索研究坚持认为,以上这几种音乐教育流派,在现阶段并不适合国内幼儿音乐启蒙的教育建设。个人认为蒙台梭利宣扬的音乐教育启蒙思想应当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和关注。在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体系下,它是基于对音乐现实的思考,这一点比较接近生活,因为音乐本身就来源于生活,音乐在演唱的时候,包括意境、情感、思想,字里行间都是人对生活的一种感悟。这一点完全符合当下国内音乐教育领域特别强调的“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这两个目标,同时这种理念正是当下国内音乐启蒙教育中却严重欠缺的。当前国内在该领域的发展和建设,突出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就是“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简单举个例子,对于一些4-10岁的儿童而言,正是发育的关键时期,在他们的内心处时刻渴望着对情感的倾诉,但是在接受音乐教育过程中,包括家长和老师在内,几乎都表现出对“成绩”、“能力”的片面倾向,过于看重儿童学习的结果,过多忽略掉学习的过程。以培训老师为例,对自己的学员(儿童),唱歌能力好的学生,予以鼓励,对唱歌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不闻不问,只是“轻描淡写”般的代过;其次是家长,以结果作为评判标准,对孩子予以奖励区分,没有过多的问及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在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体系下,最为核心的一项理念就是“感受”,如果缺乏“感受”的过程,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2关于音乐启蒙教育的科学化建设
对于儿童来说,对音乐音响的感知体验,是他们扩展对音乐语言理解力的最佳途径。这里所提到的音响感知体验,就是前文中所提到的“感受”,其中重点强调“感知”,因为对于幼儿来讲,他们可能并不会知道“音乐音响”是什么意思,也可能无法理解这一内涵,但是这种对音乐音响的感知却是真真切切存在着的,是客观存在于他们的潜意识下的。此外,在音乐启蒙教育中,听觉是幼儿相对最为敏感的一个器官,同时也是幼儿用来感知客观世界发生作用最早、最多的身体器官,因为在人的大脑右侧半球处,存在着能够对空间图形、色彩、声音有较强处理能力的物质,而我们在音乐启蒙教育研究领域,其中一个目的就是通过对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来促进两个半球机能的和谐发展,从而提高记忆力和思维能力。这对于幼儿在整个学前教育健康学习、舒适成长,以及对未来的小学、中学学习生涯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通过上述一段观点阐述,相信很多人清楚的明白了音乐启蒙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音乐启蒙教育并不是纯粹的注重对孩子从小音乐感知能力的锻炼、培养,它们只是一种方式、一条路径,最终的目的则是促进幼儿心智的开发、思维的焕发。正如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理念所提倡的注重“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感受是人类固有的一种思想,欣赏代表着一种兴趣,表现则是指学习/教育的过程,而这些因素共同致力幼儿创造力思维的焕发。所以,在音乐启蒙教育中,最忌讳的就是“重结果轻过程”这一现象的出现,这种错误的思想严重背离了音乐启蒙教育的最初本质。针对这一问题现象,本文在这里基于音乐启蒙教育的科学化建设,简要表述以下观点认识。
(1)第一步,感受。“感受”是学前教育音乐启蒙的第一步,正如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课程中所宣扬的那样,对孩子而言,最为重要的就是聆听、感受和表现。这一点需要老师和家长特别注意,转变传统落后的观念认识,重新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对于幼儿而言,他们不同于我们成人,特别是那些3-6岁的儿童,包括思想和心智,还没有得到健全发展,家庭就是他们眼中的社会,而这一阶段的教育,基本上都是属于被动接受的教育(也可以明确的说就是一种被动式教育)。换言之,在这一时期,家长对学前教育教师的角色要重要。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家长认为孩子还小,根本不懂什么叫音乐(这是事实),也不会欣赏音乐(有点片面),所以不怎么重视孩子的音乐启蒙教育;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自己孩子的音乐启蒙教育处在零状态,从小就开始让孩子学习音乐,从幼儿圆到小学再到中学,一直逼迫、渴盼着自己的孩子成为下一个贝多芬。上述提到的这两种情况都是建立在完全忽视孩子自身感受的基础上。基于这一点,在学前音乐教育中,应该以注重孩子“感受”为主,包括家长和老师在内,摒弃那些功利的心态,将当孩子是一个生命来培育,进行一些简单的听觉训练,反复训练,可有效改善幼儿对听觉刺激的感知能力,这有助于后期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2)第二步,兴趣。对于学前教育的教师而言,要懂得学前教育的真谛,或许有的孩子对音乐存在一些天赋,也可能有些学生对音乐极度反感,但是都要平常对待,一切以保护儿童对音乐的兴趣为主。基于上述提到的感受所进行的反复性训练,主要是听觉上的训练,因为这一时期幼儿还不具备完整的读写和动手能力,听觉是他们认知客观世界最本初的一种感官体验。因此,在兴趣培养阶段,要切实掌控和处理好听觉训练重复性的效果,不可让幼儿过早的学习乐器。
(3)第三步,创造。前面提到了,在音乐启蒙教育阶段,不可让孩子过早的接触乐器,但是可以寓教于乐,可为幼儿提供一些丰富性的音乐“工具”,也可以称其为教具,类似于幼儿日常玩耍的那种玩具,此外,必须要设有专属的“活动室”,通过一定的规则教化,让幼儿自由、合理的操作这些教育。
参考文献
[1]梅胧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音乐启蒙教育的几点思考[J].艺术科技,2014(11):39-39.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 幼儿音乐启蒙教育 音乐教学选材 音乐教材教学过程
音乐教育已经成为了人类生活和学习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音乐教学中所开展的音乐实践活动,是音乐教学的重点之一。这是把重视音乐实践作为音乐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把音乐的教学过程看做是音乐实践的过程。我们在幼儿小时候,给予他们关怀,在他们成长、学习的同时,给他们加入了一些有关音乐的教育,来促进孩子们控制情绪,开发他们的大脑,使得他们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对于儿童们的音乐启蒙教育不仅是为了给予他们一个音乐方面的技术训练,因为作为教师不能就只是为了把孩子们都培养成音乐天才,我们是为了让这些孩子在接触、学习的时候,可以感受到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让他们能感觉到音乐是美好的,让孩子们可以开心快乐的成长。
一、儿童音乐启蒙的重点
(一)音乐启蒙教育的重点是挖掘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让儿童学会如何去欣赏音乐、学习新歌曲,并且去演唱等,对儿童的心理上会有一种别的活动不能比的刺激感,让孩子在情感上受到更强烈的启发。而这样的感受,对儿童的智力发育有着深刻的推广与促进作用,进而能够激发孩子的潜力并且有着更大的创新思维。
(二)音乐启蒙教育能促进儿童听力和记忆力的提高,儿童在去欣赏音乐的同时,对于他们的听力会有一个很好的帮助和促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不光是为了给他们听,也要让他们可以记住那些歌词或者是一些动作,这样的话,才可以继续学习歌曲和律动练习,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大脑的发展和记忆力的增强。
(三)利用音乐陶冶儿童的情操
幼儿通过感知会把一些听到的音乐传达给大脑,从而就会有一种很不一样的感觉,不是普通的那种,兴奋和孩子的积极性都会有所增加。孩子们经常接触音乐,感受音乐的同时,可以使孩子们觉得很开心和安心。
(四)音乐启蒙教育有利于幼儿德育的发展
对于儿童们的情感锻炼,是可以通过音乐的教育来培养出来的。实现思想教育,不是对孩子们实行强迫性的举动,而是用生动的音乐本身,通过环境影响而来的。
二、儿童教育存在的误区
(一)家长们的随波逐流
受从古至今而来的传统观念和现如今激烈竞争的社会影响,许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都会成为人上人,或是孩子自己希望自己可以成为“第一名”。家长为了孩子,省吃俭用,给孩子们去买那些昂贵的乐器,想让自己的孩子当新一代的“巴赫”或者是“贝多芬”,可是他们却忽略了自己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有的父母并不是自己孩子的引向标,也不了解自己孩子到底喜欢什么或者厌恶什么,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去学习这个学习那个,自己的孩子明明不喜欢,却强迫孩子去学习。在教育儿童的时候,如果盲目跟随,不符合现实,让孩子们没有快乐,那么,这就是不合格的教育;同样,如果孩子们不愿意去学习,压根就不喜欢,那么他们什么都不会学到,有时候会让孩子引起叛逆心理的。
(二)老师眼中的一视同仁
在现实中,一些教师压根不注意孩子年龄差,都是单一的教学方法,且遵循相同的模式。这样的后果是除了少数的儿童能取得成功,很多孩子都是毫无收获。家长们不仅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那花费的资金就更不用说了,可这样,那些孩子还是在音乐殿堂的门口,而没有达到音乐那个广阔天空里。作为老师要很清楚自己每个学生的品性和性格爱好,这样才能“对症下药”,知道孩子们的潜力在哪,才能激发他们那些自由想象的空间。同时为了避免单一枯燥的教学过程,要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培养儿童的爱好,加强他们有关音乐上面的乐感和思维能力,让他们有一个开心的音乐之旅。
三、如何将音乐有效地融入幼儿教育中
(一)改变音乐教育中那些老的观念
现在幼儿园里面的音乐教学都和一些小学很相似,只是去训练音乐的技能,兴趣爱好都不是重点了,儿童整日围着教师转,机械记忆着不感兴趣的东西,如一个个机械的儿童。而老师们也都是直白的教授知识,以课堂教学与课堂活动为基础,其实都是很认真的在教孩子们唱歌、记歌词、记那些歌曲的情感什么的。但作为幼儿园老师应该更加注重的不是歌唱的技巧,而忽略孩子们应该如何单独的去学习的培养,所以,那些老的教育观念,已经严重的阻碍了孩子们思维的创新发展。
(二)音乐教育选取书本的重要性
在教孩子一首新的歌曲的时候,首先要去看这首歌能不能带动孩子的兴趣,让他们会有想学的欲望。在书里,会有很多歌曲,可是不是每一首都适合儿童去学习的,因为有些歌的歌词孩子并不能够全部理解意思,而一些歌的内容和儿童平日生活的情景都相反,所以选择好歌曲是很重要的。在笔者看来,只要让孩子们能感觉有趣,让他们能够喜欢,开心的去学习,这些也就够了。除去一些儿童常常听的儿歌,还可以给他们加一些国内外都比较流行的歌曲,甚至可以教他们一些电视剧的插曲,也是比较适合儿童并且更容易让他们接受。孩子在对待新的事物时会比大人敏感的多,而这些歌曲放出来,儿童就会表现出高涨的情绪,然后我们在教育他们的时候适当的改改歌词也是不错的,这样能让他们可以自然而然的进入学习音乐最好的状态,提高儿童的审美观点,让他们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会更快乐。所以我们应该有针对性的选择儿童歌曲,因为儿童也是社会的人。
(三)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有哪些认识
常常会听到一些老师抱怨,说孩子们在学习新歌的时候记不住歌词,也不知道歌曲所表达的意义。所以在教孩子们学习新音乐的时候,我们应该用丰富多彩的办法,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兴趣,挖掘出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表达能力,创造出一个和谐快乐的学习环境。
1.角色探究法
找一些有故事的歌曲,让孩子们在听音乐的时候感受歌曲中不同的角色和感情。继而可以激发儿童想去继续学音乐的兴趣。例如《拔萝卜》、《数鸭子》这些类型的歌,里面的角色或者场景都是孩子们喜欢的,这样在学习歌曲的时候,他们就会深深爱上音乐。
2.音画转换法
儿童的特点若是喜笑颜开和感情极易外露,平时孩子也不容易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在此时,老师就可以用一些卡通图片来帮助孩子去理解新的歌曲,这样与孩子互动,就可以帮助他们快速的记住歌词和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感受,也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情景互动法
将音乐放出来的时候,给小朋友说说这首音乐的背景,然后将孩子们带入到这个场景中,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带着孩子在情景中做游戏、对话。如《老师,让我亲亲你》、《祝福歌》等。
4.畅想生成法
对于一个较为可以简单理解的歌词,不要直接教授,可以去引导孩子们,让他们自己通过以往学过的知识去想象,改编新的歌词出来也行,这样能培养出他们的创新性思维。例如《摇篮曲》、《长江之歌》、《夏天的雷雨》等歌曲,使孩子在有效的激励和唤醒下去感受、欣赏和表达,让孩子用他们的积极性学会学习、去创造、去发现和探索,这是一个很好的训练。
(四)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在儿童音乐教学中不可以照本宣科,尽量减少和要求的约束,引导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有丰富的情感,首先,要对孩子们有较为强的影响力。教师上课的时候要尊重孩子们,对待每一个孩子都是平等的,教师和孩子的互动是快乐和轻松的,这样就会有一个很温馨的环境。老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有倾听孩子心理表达的欲望,然后去满足他们一些基本要求,继而就能发现孩子们在音乐中的创造能力,然后给予鼓励。同时如果孩子们有疑问,就让他们提出来,并且和他们一起探讨解决,不要训斥他们的好奇心,要保护他们的自信心,以一个真正的支持者的身份和孩子一起快乐成长。
四、要怎样才能更好去实施儿童有关音乐的教育
在给儿童教授音乐的时候,方法是很重要的,如果用了不正确的方法,不仅不会有任何帮助,还会起反作用。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们学习音乐的时候应该有正确的理念,要明白教育孩子去认识音乐的重点在哪。以下有几种方法:
(一)情境教育的方法
老师和家长在教孩子音乐的时候,老师和家长要去有意的布置些场景,引导孩子去主动接触音乐,让他们心生喜欢,继而就能学习到新的知识。比如,在早晨起床的时候,家长可以放一些温馨的儿歌给他们听;在他们做游戏的时候又可以给他们放一些活泼可爱的音乐;到了晚上该睡觉的时候,就可以放一个很安静的催眠曲。另外,家长也可以带着孩子去听一些较为热闹的演唱会或者音乐晚会,让孩子们生活在音乐的天空下,时间长了,孩子就会爱上音乐。
(二)音乐游戏的方法
在给孩子们音乐传送知识的时候,老师们可以使用做游戏的方式,这样可以激发孩子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同时,家长可以去营造一个很舒适的音乐环境让孩子们去感受、去体会。常常的给孩子们放一些音乐听,去让他们感觉音乐带给他们的是舒适、快乐。并采取以儿童心理为特点的行动,引导孩子愿意去听音乐、喜欢唱歌和跳舞,让音乐和游戏可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这样,儿童在听音乐的时候,会不自主的打着节奏,有时会去哼这首歌。
(三)引导鼓舞的方法
为了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音乐上,家长可以在听音乐和唱歌的时候,用手划出拍子,或帮助孩子们做一些比较有节奏性的动作。此外,家长应该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实施要从简单到困难,耐心是主要的。当孩子完成了一个音乐动作时,老师和家长们要积极的表扬他们,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
五、音乐教育对孩子们平日的影响
儿童音乐教育,从根本上说,应开展的工作是对儿童能力的培养训练,以对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等为重点,纠正那些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培训和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一些片面的做法。将理论、实践经验和自己的经验相结合,阐述了音乐教育实践中一些典型的非智力因素在培养儿童的时候,帮助儿童渐渐有一个审美的标准,进而促进他们心理上或是性格上的全面提高和发展。
在幼儿3到4岁的时候,是非常好动的时候,对事物的持久性也是不强的,如果坚持让幼儿坐住,重复的去学习一首歌曲,时间一长,幼儿就会出现不耐烦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可以列出几个解决方法:要有意无意的去让幼儿听到他们要学习的乐曲,如此这样,乐曲就会在幼儿的脑海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到正式教唱的时候,音乐一响起,大部分的幼儿都已经会唱了,这样的方法让幼儿学起来很轻松。也有的人担心幼儿是否能听懂这些较为高深的音乐,其实世界名曲都来源于大自然,来源于生活,幼儿虽暂时不能理解,但是也是可以感受的。还有处理节奏时用方法讲给幼儿听,要形象直观,且并让幼儿容易理解,要让幼儿自己去想象加以模仿,要更加深刻地理解节奏。要用节奏来更加深刻地表达歌曲中故事的寓意,同时要把节奏穿插在完整的故事里去表现,让幼儿去表演其中的音乐故事情节。通过让幼儿亲身参与到音乐的故事情节当中,用幼儿自己的动作和表情来表达整个故事,体会音乐节奏中所表现出来的故事的寓意,寓教于乐。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是很好的。有的幼儿很小就表现出了非常好的听力,能够敏锐地辨别音高、音色还有音的强弱,这都说明幼儿有发展音乐才能的可能性。幼儿的音乐教育宗旨就是希望幼儿在自由的、开心的、轻松的活动过程中逐渐喜欢上音乐,收获美好的音乐感受,学会用音乐去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使幼儿在音乐教育中的共性和个性在和谐并且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得到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听障儿童;学前;音乐教育
一、学前特殊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美国著名的特殊教育学者柯克(Kirk,1983)对特殊儿童的定义是:在心智特质、感觉能力、神经动作或生理特质、社会行为和沟通能力方面,偏离一般或常态儿童,或具有多重障碍的儿童,而这样偏离的情形,得靠学校教育设施的调整,或特殊教育服务的提供,才可发展其最大潜能程度。学前教育指的是0—6、7岁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这个时期的音乐教育尤为重要,其重要性表现为:1.有利于尽早填补特殊儿童的生理缺陷;2.有利于改变和优化特殊儿童的大脑结构;3.有利于正确引导和提高特殊儿童的形象思维;4.有利于保护和促进特殊儿童心理活动的正常发展。
二、听障儿童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听觉是人类感知世界、学习语言和发展认知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听觉障碍也称为听力残疾,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听觉困难,听不到或是听不清环境及言语声音。儿童正处于听觉和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听力障碍严重的损害了儿童的语言功能,影响了儿童的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发展,导致许多听障儿童的心理发育不完善,常出现自闭、内向等性格缺陷。需要注意的是,听障不完全等于聋哑,听障儿童是可以通过助听器去感知和认识这个世界的,也是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去练习发声和正常交流的,这些儿童更需要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和关爱。不少听障儿童在学龄阶段虽然进入正常小学,但在二、三年级以后成绩不断下滑,不能达到学校的教学要求,最后父母还是选择了聋哑学校,造成这类现象出现的原因除了听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这些听障儿童在学前阶段,其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等抽象的思维能力方面没有得到全面的开发和发展,因此,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升高,知识层面的学习越来越抽象,他们无法理解,加上个人身体和心理的缺陷,导致成绩直线下滑。因此,听障儿童的教育应该比一般正常儿童的教育更早,而音乐教育可以更好地开发儿童的大脑发育,刺激和训练其听觉、语言表达和认知等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如果错过了某方面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会对儿童的康复造成很大的困难。
三、听障儿童的学前音乐教育
对听障儿童进行音乐教育,这听起来好像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事实上,虽然他们不能完全获取和理解音乐,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音乐元素对他们进行音乐启蒙教学和训练。例如:一般的儿童早期教育,教师会选择歌唱、韵律和欣赏等手段对其进行启蒙教育,但这些看似很简单的音乐活动对听障儿童来说却是很困难的。换个角度看,要让听障儿童开口歌唱或许很难,但只要方法适当,韵律活动、倾听感受音乐、音乐欣赏等活动还是可以应用到听障儿童的学前音乐启蒙教育中的。
(一)韵律活动。一般的儿童进行韵律活动是训练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而在听障儿童的音乐教育中,韵律活动是为了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节奏感和听辨能力。孩子可以通过助听器去听辨节奏的变化,在音节数量、音型、强弱、音色等音乐要素的变化中,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和听辨能力,培养其良好的节奏感,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孩子对身边声音的捕捉能力,并快速地反应出来,同时也可促进大脑的发育。
(二)倾听感受音乐。倾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听障儿童养成良好的听觉习惯。教师可通过游戏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教学,播放不同的音乐片段,让孩子告诉老师听到了什么。音乐可以是动物的叫声、乐器的演奏声,也可以是儿歌。通过这样的游戏教育形式,孩子会知道声音有大小、强弱、长短等差别,能够寓教于乐。
(三)音乐欣赏活动。音乐欣赏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聆听不同的节奏、情绪的音乐来感受音乐的内涵。这时,教师要注意音乐的选择,教师需要选择一些结构简单、节奏明显、易于理解的音乐,还可以带领孩子编排音乐剧,使其更直观地感受和理解、体验音乐的结构,建立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和欣赏能力。
四、小结
听障儿童的学前音乐教育是特殊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进行学前音乐教育帮助孩子感受环境、生活和音乐的美。但需要注意的是,音乐教育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的活动,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孩子,不要把学前音乐教育活动变成机械的康复训练。
作者:梁冬玲 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