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渔业产业发展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2 09:36:4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渔业产业发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渔业产业发展

第1篇

信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对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正在改变着传统的生产、经营和生活方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渔业信息产业(fisheries information industry)是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而发展的,在近二十年有了长足的进步,已经成为渔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渔业持续稳定增长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渔业信息产业一般包括渔业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和这些技术在渔业生产上的应用(information application)。主要研究渔业信息处理的标准化技术、渔业基础数据库和信息网络建设、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渔业中的应用等内容,通过建立渔业基础数据库和信息网,提供渔业经济、科技和管理信息服务。

一、渔业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

渔业信息技术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美国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ofwashington)的l.j.bledsoe(l.j.贝尔德森)设计了北太平洋渔业模型,并在计算机上运行,得出不少运行结果,大大提高了数据处理速度。到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在北美有关的渔业研究所和渔业学院中广泛使用,但是这个时期计算机技术尚未过关,使用计算机的人员大部分是软件编制人员,和渔业专业人员相分离,使用的编程语言是basic和pascal语言,具有内存小、运行速度慢、人机对话能力差和可应用的软件少的缺点,致使计算机在渔业上的应用仍然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到20世纪90年代,像字处理软件包、lotus、dbase这样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大量应用软件的开发成功,为渔业信息的处理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的运行效率,计算机作为主要工具在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发达国家通过计算机网络、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来传递、处理渔业信息,特别是在渔业资源的评估和预测方面进入了实用阶段。

随着我国渔业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渔业信息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与其它行业相比,我国渔业信息化建设无论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建设,都起步较晚,发展较慢,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与我国渔业快速发展极不相称,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在渔业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技术方面的起步和国际上其它渔业大国基本同步,相差也就在几年之内,都是随着信息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并得到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扶持的结果。现阶段我国的信息收集和处理技术主要集中在编制了大量的渔业应用软件,像饲料配方的优化选择、放养密度模型、渔政管理软件、财务办公软件、水质管理软件、渔业资源模型等等,在数据的处理速度、科学性、数据库的智能化和数据资源共享方面和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也是我国渔业信息产业努力的方向。

二、渔业信息技术在渔业生产上应用的现状

渔业信息技术在渔业生产上的应用包括渔业生产的自动化、高效远洋捕捞、渔业数据库、互联网及渔业智能化专家系统等,这些方面构成渔业信息产业的主体。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渔业信息技术逐步在渔业生产上应用,涉及的方面很多,对渔业生产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渔业生产自动化(fisheries automation)

传统渔业的特点是周期长、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因此减轻渔业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是渔民多年来的梦想也是新时期对渔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自动化是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的关键措施之一。以工厂化养鱼为代表的现代渔业,其核心内容就是养殖的自动化。通过把智能化的专家系统和相关的仪器、仪表相结合,通过计算机控制实现加水、控温、增氧、投饵、捕捞等自动化管理,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同时也减少了人为误差而造成的损失。

国际上渔业自动化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有一个较大的发展,我国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经济发达地区和沿海的一些渔场建立了不少工厂化养鱼车间,这些工厂化养鱼车间都是以自动化为核心建立的。

2、高效远洋捕捞(far-ocean fishing)

远洋捕捞的成本和效率取决于能否及时发现鱼群。把卫星定位系统(gps)、飞机拍照和海岸声纳探鱼技术相结合,运用计算机对信号滤波和图象加以分辨和模拟,实现鱼群的跟踪和分辨,从而实现海洋捕捞的高效化。我国对此项技术只有个别捕捞船加以应用,而在发达国家已广泛运用在捕捞上。例如日本水产厅和海洋资源研究所建立的海洋鱼情卫星监测网,利用美国在太平洋上空的7号气象卫星对各海域进行红外扫描,再将接收信号传输到计算机中心 ,从而迅速、准确地在海图上绘出鱼群的分布位置,然后由设在千叶县的中央渔业专用电台播发,分布在各海域的渔船通过接收相关信息就可以准确地判断何处有鱼及鱼的种类和鱼群大小,然后再利用卫星定位系统进行鱼群跟踪,从而提高了捕鱼量。

3、渔业数据库(fisheries data base)的建立

建立数据库是实现渔业信息共享的基础。国际上最著名的渔业数据库是水科学和渔业文摘(aquatic science fisheries abstract)数据库,覆盖了全世界海淡水资源、水环境科学、养殖技术、政策和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性文摘。这个数据库的建立为全世界的渔业工作者分享渔业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对查阅和检索渔业文献及课题立项和成果鉴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速度快、效率高、权威性强的特点。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综合信息研究中心建立的《中国水产文献数据库》,收集了我国国内主要水产刊物的文献,是我国水产领域最大的专业数据库。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还陆续建立了一些其他渔业数据库,如鱼病防治、工厂化养殖、渔业信息、水产养殖技术等数据库,这些数据库的建立为渔业信息的传播和分享、更好地为渔业科研、教学、生产、经营等部门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4、渔业互联网(fisheries netwowk)

互联网技术作为一种新兴信息技术,历史也很短,20世纪80年代末传入我国,1995年6月起我国通过邮电部正式向民间开放,此后互联网技术在我国快速发展,1999年被称为中国政府上网年。

与之相呼应的是与渔业有关的网站也迅速涌现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像农业部的中国农业网涵盖了渔业部分,其他与渔业有关的网站有中国水产网、中国水产资讯网、国家水产网、中国海洋信息网等等。

渔业互联网和渔业数据库相结合,为渔业信息的快速传播、了解国内外渔业发展动态、市场信息、养殖技术、渔业政策法律法规、查阅文献资料及行为决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5、智能化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

把数据库技术和模拟人类活动规律相结合,构造具有一定智能行为的专家系统。这样的专家系统通过友好的人机对话对于渔业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可用于水产养殖的技术咨询、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水质管理等等。在我国,这样的智能化专家系统正在不断开发,已经建成的专家系统主要有病害防治系统、养殖工程系统、工厂化养殖系统等。

三、渔业信息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尽管我国渔业信息产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由于技术创新不足、人才缺乏、经费短缺和体制、机制等问题,制约了我国渔业信息产业持续稳定快速地增长。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技术创新不足。“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技术创新对一个产业的发展犹为重要,渔业信息产业的技术大都借鉴信息产业的技术,有渔业产业特点的创新技术不多,而渔业产业又是一个特点鲜明的产业,由于渔业环境复杂、鱼类活动不易监测、经验在生产中占重要位置导致行业而导致行业规范性差、劳动者素质较差等等,这样的特点要求在开发和使用渔业信息技术时要具有简单易操作、又有很强的针对性的特点。

第二,人才缺乏。我国每年培养了大量的渔业专业人才,但是既懂渔业,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很少,特别是还要具有一定的经营意识和管理能力的人才是少之又少;人才的缺乏直接导致技术落后和创新能力下降,渔业信息产业基本上引用和套用信息产业的技术,制约了渔业信息产业作为一个独立产业而持续快速的发展。

第三,机构设置重叠和经费短缺。各省渔业信息机构设置重复,布局不合理,渔业信息工作大多为看摊和重复无效率的工作,有限的经费又被撒胡椒面了,经费短缺可以表述为“惨淡经营,苦苦支撑”。经费不足制约了渔业信息产业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另一方面,等靠要的思想仍很严重,向市场要效益既缺乏手段,也缺乏思路,现有的体制也难以消灭等靠要的观念。

四、发展渔业信息产业的对策

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对我国渔业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出以下对策:

1、管理创新、开拓思路、多方面筹集资金。管理最重要的方面是配置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认清了渔业信息产业关系到渔业的现代化、关系到渔民和渔村经济的发展,是现代渔业的发展方向之后,就应该把人力、物力和财力向渔业信息产业倾斜,增加政府对渔业信息产业的投入;同时主动出击,一方面申报项目,通过项目获得财政支持,另一方面向市场要效益,发挥渔业信息部门的比较优势。渔业信息产业具有多层次性的特点,这是因为渔业生产经营的空间不仅有水域,还有陆地,及与之相关联的其它产业和渔业文化等,所以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拓展思路,开辟财源。例如信息咨询,充分发挥它的占有信息多、信息反馈快的优点,为中国渔业企业走出国门提供咨询,包括当地的渔业资源、市场情况、政治经济社会风险状况等;为国外渔业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咨询,提供包括中国市场环境、消费习惯、自然条件和养殖品种选择、养殖地区选择、优惠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等等。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获取相应的报酬;为相关政府和企业提供渔业园区规划,包括园区布局、养殖品种选择、养殖工艺设计、工厂化养鱼设计等等;为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提供可行性论证,在论证的同时,获取一定的报酬。

渔业信息部门还有一个重要的优势就是创办文化产业,主编信息类杂志,我国有这么多的渔民、这么多的养殖单位,如果把相关的渔需物资如养殖大棚、苗种、饲料、药品、设备等信息加以汇总和不断更新,通过广告和杂志销售,一定能获得不小的收益;主编养殖用渔业书籍,自编发行,也会有不小的收益。

2、树立人本思想,培养复合型人才。再好的思路,再好的管理,能否取得成功,最关键的是人。现代渔业信息产业是一种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的综合,其深度和广度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人员的素质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渔业信息产业主要的任务是跟踪、收集、开发、传播和利用新的知识信息,尤其强调知识化、智能化,这就要求信息人才向多元化发展,掌握一些渔业信息处理的标准化技术,既要有专业知识,又要快速掌握国内外渔业信息产业的发展态势,实现信息处理的有序化、矢量化,达到信息产业的最大增值和最优服务,因此,渔业信息产业能否快速持续发展,关键是看能不能培养一批既懂渔业,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所以一定要树立人本思想,在分配住房、奖金、培训、出国、项目等向复合型人才倾斜,加快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

3、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要针对渔业的特点,多上一些项目,购置和研制开发适合我国渔业特点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培训专业人员、建立模拟系统等。在当前渔业信息技术创新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可考虑引进一些国外成熟的渔业应用软件和数据库。

第2篇

一、树立忧患意识,增强水产加工业发展的紧迫性

水产品加工是渔业生产活动的延伸,只有发展了水产加工业,提高了水产品的附加值,才能带动整个水产行业持续稳定发展,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加快发展水产加工业,既是满足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又是加快水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增强水产业发展后劲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入世贸组织,参与国际竞争,增强出口创汇的要求。更是充分利用资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我国尽管是渔业大国,但水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很弱,其主要原因便在于精深加工不够、品牌少、质量低。面临着国际化程度不高、质量保证体系滞后、出口市场单一等诸多不利因素。加之信息体系落后、进出口组织化程度较低,使水产加工业发展之路更加"山重水复"、坎坷不平。目前我国水产品加工量约占水产品总量的10%左右,且95%以上为海水鱼,淡水鱼加工量不足5%,其他大多只能鲜销。因此,我们要树立忧患意识,抓住入世之机,从推进渔业产业化发展的高度,大力加强水产品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这不仅符合国际水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潮流,也符合我们自身的发展要求。只要我们能够创造性地利用渔业大国优势,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发展水产加工业,就一定会迎来"柳暗花明"的那一

天。

二、加强技术创新,促进水产品加工业向纵深发展

当前我国水产食品的深度加工发展仍然较慢,出口品种仍以速冻品、鱼类罐头、干品及鲜活品为主,加工增值不明显。因此,加强水产加工的技术创新,是发展的必然要求。据专家研究表明,当前国内外水产品加工发展趋势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加快低值水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二是开发合成水产食品;三是开发水产保健食品;四是提高优质水产品深加工的品位和档次;五是开发美容食品及新型水产饮料食品和调味品,这也是当前水产加工业的发展方向。相对于我国来说,要根据行业特点,立足市场,开发和生产适应不同消费层次需求的水产加工品,重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优质传统加工品,如利用银鱼、鲚鱼、沼虾等小型鱼、虾采用干、熏、糟等加工技术,生产盐制、干制、熏制、糟制水产品;系列冷冻保鲜品,如冻全鱼、冻鱼块、冻鱼片等;保健食品和模拟食品,如鱼糕、鱼丸、鱼卷、鱼饼、鱼香肠、仿虾仁、仿蟹肉、仿扇贝等鱼糜制品;罐头制品,如将传统的荷包鲫鱼、豆豉鲮鱼、熏鱼、爆鱼、茄汁鱼、凤尾鱼等按需要制成硬罐头或软罐头;还有水生植物加工品及综合利用制品等等。

围绕这个方向,可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第一,要联合科研院所,实行产、学、研结合,不断开发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加快高精水产品的加工;第二,在大众化、现代化、方便化、快捷化方面做文章,发展科技含量高的休闲食品及快餐水产食品;第三,重点研究解决淡水鱼加工综合利用及加工过程中的蛋白质冷冻性、鱼肉中泥土异味和脱腥、海水中上层鱼类深加工、贝类产品的净化加工等难题;第四,加快技术成果转化,不断提高水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如开发海洋药品、保健品和功能食品等;第五,要重视发展产业化经营。一方面要抓好加工龙头企业建设,组建龙头企业集团,带动水产加工业发展;另一方面要开辟生产基地,以基地带农户,以基地联市场,走渔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之路。

三、借鉴国际经验,全面提升水产加工业运行质量与效益

1.建立完善水产品加工质量保证体系水产品加工向深度发展,产品质量标准要求越来越高。国外,美、日等国早已开始实施haccp质量保证体系,凡进入这些国家的水产加工品均须符合haccp质量要求。目前,我国已成立了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认证中心,农业部渔业局已组织制定了《水产品加工质量管理规范》,今后,水产加工企业应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建立自身的质量保证体系,将质量认证的范围逐渐扩大到养殖领域以及饲料和鱼药等生产领域。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要会同水产、环保等部门及有关水产科研机构,逐步对水产养殖环境进行全面临控,以全面提高水产品质量,应对入世挑战。

2.加快健全水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系统水产品的国际贸易迫切需要及时、可靠的国际市场动态信息作为保证。为此,我们要以中国的渔业贸易信息咨询机构为中心,强化信息咨询体系建设,以提供及时、可靠的国际市场动态信息。既要抓好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又要注重信息的质量,争取的信息能引导渔农以销定产,并有利于出口企业捕捉国际商机,生产适销对路水产品,保证水产品货畅其流。这一方面需要研究国际市场的商品供求信息、出口政策及卫生质量法规、标准等内容;另一方面需要搜集国内特色水产品、水产产业化龙头企业信息,促使双方及时、快捷地进行交流。

3.创造性地开拓新兴水产加工品出口市场要努力开拓新兴水产加工品出口市场,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要在稳定现有市场的条件下,致力于多元化市场的建设。尽管我国水产加工品出口已逐步走向市场多元化,但日本、美国、欧盟、韩国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仍然是我国水产品出口的主要目标市场。近年来我国对上述五大市场出口的水产品占出口总量的90%左右。出口市场的过于集中,极易产生市场依赖性,从而影响出口效益。因此,我们应在提高水产品质量的同时,针对各地区市场分布的特点,因地制宜开发出符合当地消费者口味和时尚的水产品,选择和开发多国市场,以减少个别市场波动给水产品出口带来的影响。

4.尽快建立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要采取优惠政策,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鼓励私人资本和外资进入水产领域。进一步开放水产品市场,鼓励各类资本直接进入水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领域;积极培育大中型现代化渔业企业,以承接大规模的外商投资;鼓励私人资本和外资参与中西部地区的生态渔业建设和水产产业化经营,特别是水产品的深加工。

5.积极推进渔业标准化各级渔业管理部门和渔技部门要把渔业标准化作为从传统单一渔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渔业转变的重要技术条件,围绕优势水产品和特色水产品,精心制定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的水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要以加强产品质量管理为重点,努力提高我国水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必须高度重视水产品食用卫生安全,严格按照国际规范对水产品生产加工进行控制和管理。目前应当以水产养殖和加工为重点,加快建立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和生产技术操作规程,重点搞好haccp、iso9000等国际质量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和国际环保认证,切实加强对渔业生产、加工、出口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确保达到国际标准。

6.提高水产业组织化程度我国近年来水产品出口综合单价持续下跌,且出口屡屡受阻,这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有关,但也与行业竞争无序及行业自律欠缺是分不开的,它充分暴露了行业组织化管理落后的弊端,更为重要的是落后的行业管理将很难赢得未来的水产品国际竞争。在面临反倾销、反补贴以及所谓的紧急限制进口措施的情况下,行业组织的协调和管理就显得更为重要。一方面,应建立多种联合经营组织,采取松散型或紧密型的契约合同方式,形成集生产、加工出口于一体的组织群体。同时,应建立行业协会、商会,调节进出口,维护行业利益和国家利益。另一方面,应培植龙头企业,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将小规模的生产经营与大市场联结起来,充分发挥行业自律和经济互补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防范和抵御市场风险。

四、抓好引导调整,促进水产加工业快速健康发展

1.政府要高度重视,增加水产加工业的投入一方面要给水产加工业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对其研究、试验等攻关项目要提供经费;在土地使用、城建规划、税费减免及外贸扶持等方面努力创造条件,扶持其发展。另一方面,在资金投入上要发挥导向作用,并且引导金融部门及社会资金广泛投入,争取多元化投资发展水产加工业。如解决出口水产加工品收购资金,对出口水产品各项税费征收标准进行清理,做好出口退税工作,对大宗水产加工品出口提供信用担保等。

2.要放开搞活水产加工企业,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要以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提高渔业生产、加工、流通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以提高经营效率为中心,进一步盘活水产加工企业,更好地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

第3篇

论文关键词:产业经济;海南;蔬菜产业;发展;理论

海南,我国最南端的一个岛屿,也是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省,同时又被国务院批准建设国际旅游岛。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文件内容中,要把海南建设成为全国冬季菜篮子基地,从中可以看出,海南的蔬菜产业对于全国蔬菜产业的重要性。不过,要真正使海南成为全国冬季菜篮子基地,就必须要紧紧抓住海南自身的实际情况,同时与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为指导的产业经济理论相结合,在理论的指导下去实践与完成。因此,形成属于海南特色的理论,对于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显得尤为重要。

一、产业经济理论

(一)指导思想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想发展市场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人民认识到经济的重要性,那么产业经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产业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必须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为基础的,也就是以经济理论为基础,确切地说,产业经济理论要以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为指导的。马克思在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分析的过程中指出,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中,把社会的总生产分成了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生产两大类,并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并指出这两大类之间必须要保持一定的数量关系,只有这样,我们的生产才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因此,对于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理论,不仅仅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同样对于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也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对于中国产业经济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产业经济理论的定义与意义

产业经济理论的定义,其实就是我们俗称的产业经济学,就是以“产业”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探讨资本主义经济在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中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产业内的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规律、经济发展中内在的各种均衡问题等。产业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产业的经济学,是区别去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被称之为中观经济学。通过研究为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为制定的产业政策提供经济理论依据。虽然产业经济理论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但是我国也是市场经济,同样适用,因此,了解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经济理论,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有同样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产业经济理论的意义,了解产业产业经济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意义是:通过对产业经济理论的研究,可以有利于统一的经济学体系的建立;通过对产业经济理论的研究,可以有利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沟通;通过对产业经济理论的研究,可以有利于应用经济学的学科建设。实践意义是:通过对产业经济学进行研究,得出其中的产业经济发展规律,可以有利于建立有效的产业组织结构;通过对产业经济学进行研究,得出其中的产业经济发展规律,可以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通过对产业经济学进行研究,得出其中的产业经济发展规律,可以有利于产业的合理布局。

产业经济学既然是以产业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那么,我们根据国际旅游岛文件的精神和内容,研究和建设海南全国冬季菜篮子基地就必须要充分了解产业经济理论的精要,结合海南建设基地的实际情况和主客观因素,找到切实可行的建设措施,为海南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海南蔬菜产业发展的优势和现状

国务院国发[2009]44号《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把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建设作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六大战略定位之一,充分发挥海南热带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热带现代农业,使海南成为全国冬季菜蓝子基地、热带水果基地、南繁育制种基地、渔业出口基地和天然橡胶基地。因此,对于海南建设蔬菜基地,国家给予了政策上的指导,也是提高海南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一个好的机遇。

(一)海南蔬菜产业发展的优势

1、国家政策和海南体制优势

海南被批准建设国际旅游岛,并且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海南在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对于海南未来发展又一个新的契机。因此,在海南未来的发展中,国家给予了海南更加优惠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国务院各部门包括农业部、科技部都会给海南农业发展方面更多的政策指导和科学技术支持。

海南是全国唯一一个省级经济特区政府,实行的“小政府大社会”,同时实行省直管县的行政体制,这对于海南在政策制定和落实方面,更能针对本地实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监督,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的人民。

2、海南的气候、土地、生物资源和水资源优势

海南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长夏无冬,光温热充足,雨量充沛,东湿西干,南热北冷,入春早,升温快,日夜温差大,光合潜力大。

海南面积约为3.4万平方千米,占我国热带土地面积的3.4%,海南土地资源丰富,土地适应性较广,绝对大部分土地都能被农业所利用,开发潜力大。

海南河流径流充沛,多年平均地表径流深875mm,径流量达297亿m3,人均5380m3。独流入海的河流有154条,水库面积5.6hm2。海南水资源总量为375亿m3,水资源极为丰富。

(二)海南蔬菜产业的现状

海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全省人口的一半以上,农业一直都是海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力量,农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海南经济、社会的发展。海南蔬菜产业的发展,经过对于本地实际情况的认识,调整蔬菜产业结构,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投入,制定蔬菜种植的多项优惠政策,在这种情况下,蔬菜产业在海南农业发展过程中也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转贴于

虽然海南现有的蔬菜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距离海南建设全国冬季菜篮子工程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和足多问题的。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海南本地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起步晚,发展缓慢。由于之前海南的地理位置和政府战略计划所限,海南在1988年建省以后,工业基础薄弱,人民生活水平低,信息闭塞,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低,各方面发展相对比较慢;在建省之后,海南的发展也是一波一折地,因此,对于农业省来说,这样极其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因而造成了海南现在农业的发展落后于其它省的农业。

其次,农业中农村发展落后,农民文化素质水平低,干部观念落后,相关的农业科技人员少。农民素质的高低水平直接关系到海南农业的发展,因为农民是蔬菜的直接的种植者和管理者;以此同时,科学的管理,政策的支持也是蔬菜种植的重要的外部因素。海南是一个边陲小岛,与外界的联系被琼州海峡隔断,一些先进的生产文化和生产力不能在第一时间进入人们的视线。另外,海南本地的农民受文化教育程度低,仅有少部分人接受过小学文化的教育;有些干部思想落后,责任心不强,存在消极工作的现象,这些直接影响到政策的落实;海南经济发展水平低,在农业方面的科技人才少,不能很好地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最后,与蔬菜产业相关的企业发展缓慢,不能形成一定的竞争力和生产力,不能很好得形成产销相结合的先进发展模式,从而导致了海南蔬菜产业的发展落后。海南蔬菜产业类的企业比较少,而且企业的规模、科研水平、项目资金的水平都是很低,与农户之间没建立相关的合作关系,使得企业后劲不足,不能很好地起到龙头的作用,一方面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没有带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造成两方面在发展上的的滞胀。

三、结合理论与实际发展海南蔬菜产业

(一)加快蔬菜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海南蔬菜产业结构调整,很重要的就是要加大对于蔬菜产业的资金和科技投入,结合海南实际的土地、气候、水资源、生物物种方面的情况,在人员方面充分运用现有能力和资源分批次、分阶段派人去外地学习和培训,借鉴我国其他先进兄弟省份的蔬菜种植和管理经验,加大科技投入,培育新型的蔬菜种植品种,推广新型的蔬菜种植模式和管理模式,推进蔬菜产业结构调整,使蔬菜的生产方式发生极大的转变,提高蔬菜的综合生产能力,从而达到蔬菜产业不断发展,菜农收入不断提高,海南农业不断得到发展,农业社会不断得到稳定的最终发展目的。

(二)加大蔬菜产业组织的发展

蔬菜产业组织涉及的方面比较多,这其中包括蔬菜的种植阶段、收购阶段、销售阶段等,组织的发展好坏直接关系到蔬菜产业发展的好坏,因此,蔬菜产业组织必须切合实际,并且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对于蔬菜种植阶段,可以设置农业科技服务站、农业科技和农业气象服务网络组织、农民蔬菜种植培训班等,通过这些组织提高蔬菜的质量和品种,加快农民种植水平的提高,防止不利于蔬菜种植情况的发生;在收购阶段,可以采用蔬菜中转站,通过中转站实现农民和企业的无缝转换;在销售阶段,加强对于企业的支持和监督,创造和宣传自身品牌,发挥品牌效应的作用,提高销售收入,从而为企业和本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也会海南蔬菜组织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结构模式参考。

(三)合理规划蔬菜产业的布局

合理布局蔬菜产业,可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节约能耗,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更大的回报。在海南蔬菜产业规划中,确立了琼北苦瓜、茄子、辣椒优势产业带,琼东辣椒、黄瓜、冬瓜、青瓜产业带,琼西南瓜、西瓜、辣椒优势产业带,琼中苦瓜、黄瓜、野菜发展优势产业带,琼南豆角、苦瓜优势产业带。这些产业对于海南蔬菜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起着重要的推广和带动效应,为海南未来的蔬菜产业在市场发展中做大做强提供了资源储备。

(四)制定符合实际的蔬菜产业政策

第4篇

(讨论稿)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农业“十大产业”的要求,充分发挥我区特殊的气候、地理和区位优势,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培育特色产业,打造都市型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全区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扶持重点农业产业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扶持产业

结合实际,重点扶持蔬菜、马铃薯、畜牧业、经果林、红豆杉产业发展。

二、扶持对象

在全区范围内实施连片规模化生产(加工)的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承包大户和个体农户。

三、发展计划和目标

从2013年起至2015期间,重点农业产业发展计划如下:

(一)蔬菜产业:在抓好已有1.2万亩商品蔬菜基地的基础上,每年新增商品蔬菜基地2000亩。2015年我区蔬菜播种面积达到7万亩,其中商品蔬菜基地建设达2万亩,即xx镇6000亩,xx镇5500亩,xx镇5000亩,xx乡1000亩,xx乡1500亩,xx街道、xx街道及xx街道共1000亩。

(二)马铃薯产业:稳定现有的15万亩马铃薯播种面积,积极推广脱毒马铃薯种植,并逐步扩大马铃薯高产示范商品基地建设面积,每年实施10000亩马铃薯核心高产示范基地建设,2015年脱毒马铃薯推广种植达到90%,马铃薯产高示范商品基地建设面积达到4万亩。

(三)畜牧产业:以生猪和家禽养殖为主导产业,调整养殖结构,以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为重点,促进养殖规模化;以科技为支撑,促进养殖标准化;以加工为突破口,延长产业链,加快畜牧业发展,巩固现有规模养殖场,引导扶持每年新增1个万头标准化生猪养殖场,1—2个万羽标准化肉鸡或蛋鸡养殖场;建成肉猪加工厂和禽类加工厂各1个,全区规模化养殖的比重达60%。

(四)经果林产业:每年新增经果林种植20000亩,其中核桃种植15000亩,葡萄种植3000亩,其它水果2000亩。

(五)红豆杉产业:每年新增红豆杉种植5000亩,建设红豆杉产业示范园2000亩。

通过2013至2015年的发展,养殖业方面:全区万头标准化生猪养殖场达10个,万羽标准化肉(蛋)鸡养殖场达20个,年出栏生猪30万头,年出栏家禽300万羽,年产蛋5000吨,畜牧业产值达8亿元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5%以上。种植业方面:全区蔬菜种植10万亩,其中商品蔬菜基地(常年)达3万亩;马铃薯高产示范基地2万亩; 建成经果林基地10万亩,其中核桃基地8万亩;葡萄基地1万亩,其它水果基地1万亩,建成红豆杉基地3万亩。全区农业产业发展达到“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经济效益高、农民增收快”的目标。

四、保障措施

(一)资金保障

1、从2013年起,区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用以扶持重点农业产业化发展,并建立逐年递增机制,并将上级投入的产业发展资金、区级支农资金及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相结合,统筹支配,补助标准如下:

(1)蔬菜产业:新建300亩以上集中连片的商品蔬菜基地(常年),对基地内所必须的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全额补贴;新建10栋以上连片标准钢架大棚,每栋补助3000元;新增50亩以上连片商品蔬菜基地种植(常年),实行连续三年补贴,每亩每年补助300元;对原有100亩以上成规模的蔬菜基地给予每年每亩200元补助;流转土地100亩以上种植蔬菜(常年),每亩每年补助土地流转费100元。

(2)马铃薯产业:每年新增4000亩马铃薯核心高产示范基地,并对每年实施的马铃薯核心高产示范基地,每亩每年补助100元。

(3)畜牧产业:新建成年出栏1000—1999头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小区),每个补助投资15万元;年出栏2000—2999头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小区),每个补助投资20万元;年出栏3000—4999头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小区),每个补助投资30万元;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小区),每个补助50万元;对新建成规模达到年出栏商品肉鸡5—10万只或年产蛋300—600吨的肉(蛋)鸡养殖场,每个补助10万元;对年出栏商品肉鸡10万只或年产蛋600吨以上的新建肉(蛋)鸡养殖场,每个补助20万元。年出栏300头以上肥猪的养殖场,按实际出栏量每头补助50元;肉禽常年存栏3000只以上,年出栏10000只以上,按实际出栏量每只补助0.5元;蛋禽常年存栏2000羽以上,按实际产蛋量每吨补助100元;牛常年存栏100头以上,年出栏100头以上,按实际出栏量每头补助80元;羊常年存栏100只以上,出栏100只以上,按实际出栏量每只补助50元;提高村级防疫员补助,每人每月报酬提为500元,由区、乡(镇)财政各承担50%,由乡(镇)管理发放;对引进的良种畜禽进行补贴,对新引进纯种公猪每头补助800元,纯种母猪每头补助500元,二元母猪每头补助300元;扶持畜禽加工厂建设,按照招商引资优惠条件,引入企业投资建设,帮助企业做好项目前期、中期、后期的跟踪服务,带动全区畜牧业的发展。

(4)经果林产业:连片种植500亩以上的,核桃每亩补助300元,补助分三年拨付,第一年拨付200元,第二年和第三年分别拨付50元;葡萄每亩补助1800元,补助分三年拨付,第一年拨付1000元,第二年和第三年分别拨付400元;其它水果每亩补助400元,补助分三年拨付,第一年拨付200元,第二年和第三年分别拨付100元。

(5)红豆杉产业:中心城区可视范围内退耕山头,由政府统一支付土地流转金,无偿提供给企业种植,种植成本及管护工作由企业负担,种植受益归企业所有。中心城区以外连片种植5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2000元,补助分三年拨付,第一年拨付1000元,第二年和第三年分别拨付500元。

2、凡当年评定为国家级、省级、市级龙头企业,分别奖励20万元、10万元、5万元;建设交易规模在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并达到国家、省、市、区农产品批发市场规模标准经验收合格的,分别给予30万元、20万元、10万元、5万元奖励;当年获得国家、省、市表彰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分别给予10万元、8万元、5万元奖励;当年获得省级以上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绿色产品、产地认证,名牌商标、专利的企业(业主),给予申报费用50%资金补助。

3、鼓励金融单位积极向扶持对象投放贷款,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对于扶持对象为发展产业而申请的金融贷款,可给予部分财政贴息。

4、本补助标准为基本标准,随着财政增收和产业发展需要,结合上级项目资金投入情况,可适当调增补助标准。上级有专项资金补助的产业,参照本意见执行。对科技含量高,单位面积效益好的在本标准外可另行给予奖励性补助。

5、区财政每年按照发展计划划拨扶持资金,若当年产业建设规模超出发展计划,超出部分所需扶持资金滚动到下一年兑现。

(二)税收优惠                                        

1、龙头企业养殖和农林牧产品初级加工的,经税务部门核定,免征企业所得税。

2、对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农林产品初加工的所得,按国家和省政府有关规定暂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上述受风、水、火、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影响的种、养、加企业,经税务机关批准,可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一年。对农技推广、农业科研所的技术服务或劳务服务所得的收入,暂免征所得税。

3、对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农业企业销售企业自产的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对农业企业生产、销售的种子、种苗免征增值税。

4、对农业企业直接用于农、林、牧、渔业的生产用地,免征土地使用税。

(三)优化环境

1、对在区内投资兴办种植、养殖项目设施用地的,由国土部门按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兴办农产品加工项目的企业,区有关部门要积极帮助申请国家、省、市的有关优惠政策。

2、相关部门要积极帮助农业产业化企业,申报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绿色产品产地认证和省级以上名牌认证和商标、专利。

3、鼓励农业产业化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凡需在区外进行参展、产品认证、媒体宣传及产品促销等活动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区有关部门套大力做好指导服务工作,并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

4、鼓励农业产业化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开发科研项目,经信、科技等部门要积极帮助申报科技技改资金。

5、确保农业产业化企业用电用水,对农业产业化企业扩大生产需电力扩容和用水的,水利、电力部门要优先安排。

6、各乡镇、街道和区直有关部门要抓好农业产业化企业与农户的减负工作,并积极帮助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发展订单农业,对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成效突出的企业,区委区政府将予以表彰。

(四)技术保障

1、区委区政府每年将适时采取“走出去学习、引进来培训、区内交流讨论”等各种措施加强对技术业务人员、扶持对象和其他有关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业务水平。

2、区农业、林业、扶贫等有关主管部门要派出技术人员在种植养殖管理的关键时期赶赴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

3、积极鼓励基地业主向外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对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博士以上学历并签订技术服务协议的,政府可给予部分补助。区委区政府对于技术服务质量好 、效益明显的技术人员将给予适当奖励。

4、有关部门在安排农业适用技术培训时,要优先向从事重点农业产业的群众倾斜,尽快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

(五)组织领导

1、成立领导小组。区成立农业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5个产业发展工作组,各工作组由一名副县级以上的领导任联系领导、一名副科级以上干部为组长、抽调相关业务人员为成员。各工作组负责在产业规划和本意见的框架内,制定具体的年度产业发展方案,经区政府研究后组织实施。各乡镇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对本乡镇农业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工作,并因地制宜细化工作措施,广泛发动干部职工和广大群众,掀起全区重点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推进全区农业迈上新台阶。

2、强化齐抓共管。农业、林业、扶贫、水利、交通、电力等部门要针对基地布局,优化配套建设水、电、路、沼气池、兽医室等基础设施,加快夯实全区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林业、水利、扶贫、发改、财政部门要抓住机会,积极争取上级农业产业发展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增强发展力量;税务部门要认真落实好税收优惠政策,刺激产业发展;工商、质监部门要积极帮助、指导、支持业主开发名特优农产品,提升***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经贸、煤炭部门要出台以工哺农措施,发动企业采取自行投入发展和出资支持发展等方式积极参与所在乡镇、街道、社区的农业产业发展,既促进和谐矿区建设,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其他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要事司其职、通力合作,合力推进全区农业产业的大发展、大跨越。

五、有关政策

(一)基地建设必须按照规范化、科学化的要求,经区政府组织验收合格后再拨付相关补助。

(二)年度产业发展区域由区农业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确定,有关业主要按照领导小组规划的区域布局产业。

(三)鼓励企业、专业合作社或大户采取合法流转农民土地等各种方式发展规模化生产,引导农民以“股东”、“工人”或者管理者的身份参与生产和管理,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第5篇

关键词:生产业;制造业;关系

一、生产业与制造业

众所周知,制造业是指对原材料、设备、资金、技术等制造资源,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各种制造环节、工艺和过程,改变原材料的用途,将其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制造企业的主要业务活动是经过加工、制造生产的可移动的各类产品。制造业主要包括产品制造、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等业务活动。在主要从事产品制造的企业中,还包括为产品销售而进行的机械与设备的组装与安装等活动。其分类主要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造纸和纸制品业、石油加工及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其他制造业等。

制造业现已成为沈阳市乃至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沈阳市经济增长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成为就业的主要渠道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不仅如此,制造业的全面发展和优化升级使得我国确立了“制造大国”的地位,为实现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产业也称生产者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服务业被称为第三产业,其范围包括除一(农、林、牧、渔业)、二(工业、建筑业)产业以外的其他所有行业。生产业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其本身并不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的、独立的服务效用。它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

生产业包括金融、保险、法律、会计、管理咨询、研究开发、工程设计、房地产、工程和产品维修、运输、通信、广告、仓储、人事、行政等等。生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黏合剂”和“引擎”,已成为现代服务经济体系中最有活力和增长最快的部门。生产业除了具有服务业的一般特点以外,还具有自身的显著特征:一是中间投入性。二是人力和知识的高资本密集性。三是技术和产品创新性。四是产业关联性。

二、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的几种流行观点

一是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服务业则是制造业的补充。以Cohen和Zysman,(1987);Rowthorn和Ra

maswamy,(1999);Klodt,(2000);Guerrieir和Meliciani,(2003)等的观点为代表。认为制造业是服务业(生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服务业发展处于需求的遵从地位,因此服务业发展附属于制造业发展。我国学者张世贤也认为工业化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难以跨越“卡夫丁峡谷”。他认为,只有工业化和城市化都达到了一定水平,才能形成对于服务业的需求和市场,服务业才有可能获得高的要素投入回报。江小涓、李辉的研究指出,虽然过去20多年里服务业没有取得预期的高速增长,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没有显著提升,但我国却能在这段时期保持几乎是全球最高的增长速度,服务业发展滞后并没有成为增长的障碍。刘培林、宋湛认为,目前我国生产业部门从其内在属性上看,是一个相对“昂贵”的产业,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之下,将大量资金投入生产业的机会成本大于投入制造业的机会成本。

二是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是制造业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发达的生产业,就不可能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以Pappas和Sheehan,(1998);

Karaomerlioglu和Carlsson,(1999);Eswarran和Kotwal,(2001)等的观点为代表。认为生产业的发展可以提高社会分工程度、延长产品的生产链条、降低社会经济运行的交易成本,从而有助于经济增长。我国学者江小涓和李辉指出,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效率较低,已成为制约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他们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进行的一项调研表明,服务业发展滞后已成为影响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三是服务业和制造业部门表现为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补性关系。以Park和Chan,(1989);Bathla,(2003)的观点为代表。其机理是:随着制造业部门的扩大,对诸如如贸易、金融、交通、社会服务等生产业的需求会迅速增加,这将提高制造业部门的生产率;反之,生产业部门的增长也要依靠制造业部门中间投入的增加。而且随着经济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彼此依赖的程度加深。我国学者顾乃华在我国特殊的体制转型环境中,进一步考察了生产业和制造业部门之间的互动关系。他认为,在经济转型期,除了应关注生产业通过提供中间投入品发挥的对制造业的“外溢生产效应”外,也应重视生产业发挥的“外溢改革效应”。我国在经济体制的转轨――这个特殊的阶段中,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的服务业正承担起破除制造业体制改革“瓶颈”、减轻改革阵痛的功能。

四是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两者出现了融合趋势。以Lundvall和Borras,(1998)的观点为代表。该观点认为,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两者出现了融合趋势。我国学者周振华对这方面的文献做了比较全面的综述。

关于上述四种论述生产业同制造业之间关系的比较流行的观点,目前我国学术界总体看法是:“遵从论”和“主导论”都过于偏激,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缺乏对问题全面、深入的剖析;“互动论”比较切合实际;“融合论”反映的是未来的产业演变趋势。

三、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关系分析

(一)生产业与制造业相互促进、共生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 生产业的作用不断增强,特别是进入新经济时代后,生产更加全面地渗透到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相应地,经济活动也由以制造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中心。随着产品生产与服务功能的不断融合,生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也越来越紧密,特别是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呈现出逐渐融合的趋势:一方面, 制造业不断服务化。另一方面,服务产业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总之,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服务业与制造业边界相互交叉和部分重叠。这种产业融合通过产业链上不同环节之间功能的互补,提高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和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

(二)制造业和生产业的互动关系。一是发展制造业是生产业发展的前提。制造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主要标志,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近年来随着国际制造业转移的发展趋势,以及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演进的客观需求,必然要求我们在一些制造行业和区域建设尽可能多的产业规模、创新能力、出口规模的制造中心和产业基地,以期更好地使制造业全面融入世界现代制造业体系,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与现代装备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国际性先进制造业基地,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这就必然要求制造业的经济产业链向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进而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产业联系密切的诸多企业以及相关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除了包括生产销售部门、相关产业部门,还包括教育培训、研究开发、金融等服务业企业与机构,它们是产业集群的支持机构,是产业集群重要的构成要素。可见,先进制造业基地不应仅仅是针对制造业,而是应该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促进、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强化产业特色和专业化协作配套。制造业对生产业发展的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制造业内部不断将一些非生产性活动逐步外包,进而促进服务业比重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制造业的结构转型,使得生产过程中对中间投入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建设先进制造业是生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可以促进生产业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是生产业的发展是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有效依托。目前,在我国制造业发展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而生产业的发展和创新,能有效加速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集聚化趋势形成后,生产业能够与高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等其他产业形成良好的融合与互动,对高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等产业的发展产生渗透作用,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三是发展生产业是促进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基础。制造业只有借助先进生产业特别是高水平的研发和市场营销能力,才能取得生产网络和价值链中的支配权,获取动态竞争优势。发展生产业不仅能够降低制造业的交易成本、优化制造业发展的制度环境,而且能够提高制造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和效益,优化制造业的增长方式,强化价值链的核心环节,更好地实现产出的服务功能,打造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结论:实践证明,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业的支撑,而制造业的发展也为生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生产业的发展是随着劳动分工深化、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关系并非是一种简单的分工关系,二者之间更多地表现为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内在联系。制造业与生产业是并行发展的关系,制造业的发展会拉动生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而生产业的发展会促进装备制造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二者缺一不可;制造业与生产业之间是动态的互动发展关系,国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二者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金鱼产业;发展优势;存在问题;对策;福建福州

中图分类号S965.8;F32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1-0373-02

福州金鱼饲养历史悠久,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水族文化走向社会、美化生活已成为一种时尚休闲趋势,目前金鱼在国内外市场上需求量与日俱增[1],福州市金鱼产业正进入一个发展的新时期。笔者就福州市金鱼产业发展优势与存在的问题、对策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今后福州金鱼产业发展和建设金鱼生态经济休闲园区提供参考。

1福州市金鱼产业发展优势

1.1地理人文条件独特,气候条件优越

福州市地处闽江水系流域,饲养金鱼已有逾300年的历史,地理气候条件独特,水质柔软而洁净,矿物质丰富,天然鱼食来源充足,很适合金鱼养殖。在福州民间,涌现出一批又一批金鱼养殖艺人,凝聚金鱼文化不朽的神韵。

福州气候适合金鱼的养殖,渔场主要分布在仓山、闽侯“十八重溪”、“三叠井”景区与长乐漳港等地[2]。近年来福州金鱼养殖业发展较快,养殖方式由家庭小规模的盆养迅速发展到水泥池饲养,金鱼养殖已从当初的小规模农家式扩大到大规模养殖,金鱼从业者的生产水面已不是以前的10~100 m2,如今大都是0.67 hm2以上、甚至6.67 hm2以上水面养殖。养殖技术也得到普遍应用,大型的金鱼养殖场多备有增氧机、苗种培育温棚、饲料加工等养殖设施,民间金鱼专业户靠养殖金鱼致富的例子也不少,从粗放式养殖,逐步向养大规格精品鱼转变,金鱼从业理念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改革开放以来,福州金鱼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福州金鱼养殖场已发展近60家,面积达66.67 hm2以上,年产各类成品金鱼1 000多万尾,其中80%精品鱼出口到几十个国家,出口产值3 000多万美元。

1.2金鱼品种繁多、品质优良

福州金鱼以品种繁多、质量优良、色彩艳丽、体态优美、鱼体健壮而著称。经过长期选育和杂交育种,建立了遗传色型稳定的品种群,常见品种达160多个,除传统的龙睛类、高头类、绣球类、珍珠鳞类、琉金类、蝶尾类、水泡眼类、望天龙外,还有许多新近培育出来的奇特精品种,如福州的兰寿金鱼,在体型、色型、肉瘤、游姿等方面都超过了日本兰寿,主要品种有红白兰寿、红兰寿、樱花兰寿、红黑兰寿、五花兰寿等,色彩更丰富,体态雄壮,被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鱼迷称为“福寿”。又如“熊猫”金鱼则属“福州特产”,身体基调为白色,腹部为白色,侧体有1~2条黑色竖线,眼、嘴、鼻膜为黑色,尾鳍黑色,因颜色黑白,眼睛、模样色型分布酷似熊猫故而得名,称为“国宝”。还有“皇冠珍珠鳞”、“鹅头红”等,成为耐于观赏的金鱼[3]。

福州精品金鱼近年来在国外各大比赛中屡夺大奖。福州金鱼1989年荣获花卉博览会一等奖;1993年10月福州的皇冠珍珠金鱼在无锡举行的中国金鱼展览评比会上获得金奖;第七届中国花卉博览会,7条金鱼参赛赢得了2金4银1铜;“红白皇珍珠”获中国广州国际观赏鱼“神阳杯”大赛冠军。笔者于2010年9月组织福州金鱼参加北京举行的第四届全国金鱼・锦鲤大赛,该次比赛福州金鱼包揽了全场总冠军、总亚军、总季军,并分获10个单项组的5项冠军和最具人气奖,稳坐全国精品金鱼首位。福州金鱼成为了福州市的光荣和骄傲。

1.3福州金鱼市场广阔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和生活品位的提高,爱好愈加广泛,对色彩艳丽、体态端庄、游姿典雅、沈静温柔的金鱼更加宠爱,因而出现了饲养金鱼的热潮。福州金鱼占国内高端金鱼出口量的90%,年出口量800万尾,为全国第一。国际市场要求不断有新的金鱼品种供应,好、大、稀的品种尤为畅销,以市场为导向饲养质量上乘的品种和产销对路的优质金鱼品种,其效益可观。福州金鱼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福州金鱼“游”向全球,出口到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欧美等几十个国家和国内的北京、上海、广东、台湾、香港等地区;一尾精品金鱼能卖几百至几千元,一尾高品质的“熊猫”金鱼市场价则可达2 600元以上。近年来,福州兰寿金鱼养的好、卖的也好,获大奖的兰寿金鱼甚至能卖几万元。一些鱼友专门成立了金鱼俱乐部,也有人像玩股票、收藏寿山石一样,把养金鱼当作一种爱好和投资[4]。

2存在的问题

2.1养殖规模偏小,种质保护滞后

虽然福州金鱼产业发展前景很好,但近几年福州金鱼养殖总体规模扩大得不多,究其原因,由于城市化建设,渔场面临拆迁、拆除,使原本就为数不多的金鱼场被“挤”掉不少。其次,福州地区规模较大的金鱼养殖场比较少,仍有不少金鱼养殖场至今还停留在农家式的养殖、经营方式,大大落后于北京、天津等地规模化、专业化的经营模式。长期以来,各金鱼养殖场沿用传统的生产技术和经验进行生产,种质资源保护措施相对滞后,金鱼品质和产量常不稳定。因此,规范人工繁育技术、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已经成为稳定福州金鱼遗传性状[5],提高福州金鱼品质,引导金鱼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技术保障。

2.2宣传力度不够,物流不够畅通

虽然目前福州金鱼在国际上享有声誉,但还是处于“墙内开花墙外香”,国内很多人,甚至很多福州当地人都不知道福州有这么好的观赏鱼,有这么好的一个产业。把福州这一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金鱼养殖业广为宣传,重点扶持,以充分展示福州金鱼的文化和良好的产业发展前景,是促进福州金鱼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一般金鱼在充了氧气的包装箱内,最好在30 h内就要送到国内外终端买家手中。但是,由于是生物体出口,按规定完成检验检疫和通关手续往往需要1周时间,给产品的安全、顺利出口带来了一定的制约,有的场家甚至因地区间的手续便捷与否,而直接通过其他口岸辗转出口。加之生物体进出口监管措施严格,许可条件要求高,很多养殖场并不具备直接出口的条件,只能看着一大部分利润被中间商拿走,降低养殖户的收入,影响养殖户积极性。希望相关部门能为福州金鱼出口开辟绿色通道,使之顺畅地直接出口。

3对策

3.1优化产业发展政策

根据现代渔业特点和社会消费需求,发展以福州金鱼为龙头、集旅游观光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观光型渔业,并以此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提高渔业经济发展质量,使之形成渔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应当成为当前和今后福州地区渔业经济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与一般休闲渔业一样,福州金鱼业虽然也具有第三产业的一些特征,但仍属于农业范畴。因此,应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扶持、促进福州金鱼产业发展壮大。要制定福州金鱼发展规划,支持发展福州金鱼产业。福州近郊、闽侯、长乐等金鱼养殖较为集中的地区要在土地、水域利用等方面优先支持发展金鱼养殖,因建设需要征用现有金鱼场,除了按照规定实施补偿外,还应提供相适应的土地、水域予以置换、搬迁;要把金鱼养殖水域纳入水产养殖水域加强管理,凡符合条件的养殖场,应予发放养殖证。要加强金融机构与发展项目的协调与联系,争取金融机构向福州金鱼业提供更多、更优惠的资金支持;同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重点发展项目的投资补助和贷款贴息。金鱼产业是现代都市农业的一种形式,仍应享受农业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有关的税费要做到能免则免、能减则减、能缓则缓;对发展金鱼项目的水电供应,应按农业水电价格政策执行,以扶持福州金鱼产业的发展。

3.2成立福州金鱼协会,制定金鱼行业标准

成立福州金鱼协会,把福州地区的金鱼业者联合起来,自律自强,不断提高金鱼种质意识、品质意识,推广先进实用技术,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克服低品质低层次的无序竞争,切实提高福州金鱼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水平。通过制定福州金鱼人工繁育、养殖、流通、观赏的行业系列标准,来规范业者行为,保证福州金鱼遗传性状的稳定,提高产品的品质和观赏价值,争取更多的行业话语权,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权益。

3.3弘扬福州金鱼文化

要通过各种媒介,运用各种方式,面向广大城镇居民,广泛宣传福州金鱼文化。要把福州金鱼业和旅游业有机地结合,开发集科普教育、旅游观光、观赏为一体的旅游项目,同时要在打造品牌、强化整体包装宣传等方面下功夫。要通过举办和参加地区或全国行业性展会、赛事和拍卖活动,邀请国内外金鱼界、学术界专家、行业知名人士、企业家举办水族论坛,开展科普教育等措施,大力弘扬福州金鱼文化,提高福州金鱼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产业发展。

3.4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产业

将福州金鱼列入福州现代渔业发展的重点项目,鼓励技术部门、科研单位,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养殖技术,着重提纯复壮历史悠久、性能稳定、市场行情好的品种,并运用生物学、遗传基因学等手段,开发优良新品系,进一步提高福州金鱼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创建一个具备种质资源保护功能的金鱼良种场,采用杂交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进行金鱼品种和种质改良,培育出高抗逆、耐出口运输、耐驯养,体形、色彩、动态更富神韵、更优美的新品种[6]。

3.5打造物流绿色通道

目前,东南亚是福州金鱼的主要市场,香港市场上更有90%的金鱼产自福州,因此福州金鱼的出口形势很好。金鱼为非食用性生物,出口环境相对比较宽松,其检验检疫、隔离暂养及出口等的相关工作要在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通关等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努力打造福州金鱼物流的绿色通道。

3.6建设生态休闲经济园区

建设生态经济休闲园区是促进福州金鱼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性措施。在闽侯等适宜地方选址建设“福州金鱼主题公园”,将现有分散在闽侯、仓山、闽清和长乐的金鱼养殖场整合入驻金鱼主题公园。园区将构筑人鱼和谐图景,打造融合金鱼技术研发、人工繁育、营销贸易、物流配送、出口检疫、观景赏鱼、旅游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的现代金鱼文化休闲基地,成为我国金鱼研发中心和全国最大的金鱼出口商贸集散地。园区建设可主要分为5个功能区:展示交易区、研发服务区、物流配送区,包括标准化养殖、种苗繁育、种质资源保存及进出口隔离暂养的设施养殖区,包括科技馆和国际钓联基地的休闲观光区。项目建设要本着政府扶持、政策引导、企业运作、市场化经营的原则,以提高品质、构建品牌、促进发展、和谐社会为目标,将项目纳入建设规划和重点建设项目,通过招商引资,由入驻企业承建运营,使其尽快发挥应有的功能。通过建设“福州金鱼主题公园”这一金鱼产业的生态经济休闲园区,带动产业发展,把产业做大做强,使福州金鱼成为福州走向世界的又一张烫金名片。

4参考文献

[1] 姬鸿.金鱼庭院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23):328.

[2] 侃扬.扬州观赏鱼产业现状[J].现代渔业信息,2006,21(1):31.

[3] 赖金炎.福州大兴家庭金鱼养殖场[J].科学养鱼,1986(6):22.

[4] 赵惠康.金鱼养殖产业化的江苏应加速接轨国际出口市场[J].中国观赏鱼,2007(1):59-60.

第7篇

关键词 渔业;问题;对策;云南石屏;异龙湖

中图分类号 F3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328-02

水产业按水域可分为海洋渔业和淡水渔业;按生产特性分为养殖业和捕捞业。广义的渔业还包括直接渔业生产前部门(渔船、渔具、渔用仪器、渔用机械及其他渔用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部门)和直接渔业后部门(水产品的贮藏、加工、运输和销售等部门)[1]。鱼是人类重要的食物,也是膳食中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之一。在人口增加和耕地减少的双重压力下,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既要重视粮食安全,更要着眼于更大范围的食物安全。为此,在重视粮食、畜牧生产的同时,合理利用水域资源,发展渔业,对保障食物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石屏素以产鱼著称滇中。尤其是境内有异龙湖、赤瑞湖2个湖泊。异龙湖位于石屏县城东郊,是云贵高原著名的湖泊之一,也是珠江水系南盘江西源头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按科学发展规律发展渔业、保护好异龙湖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1 石屏县异龙湖渔业资源概况

1.1 水域资源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异龙湖地处南亚气候带,气侯温和,属富营养型湖泊,呈东西向条带状,湖区内地势平坦,微向东南倾斜,属珠江水系。具有良好的水产养殖条件。异龙湖为云南五大湖泊之一,小于滇池、洱海和抚仙湖,大于杞麓湖,排列第4位。异龙湖位于石屏县城异龙镇东南1 km处,为断陷构造湖,面积44.4 km2。湖西有3个岛,南有九曲72个港湾,称“三岛九曲七十二湾”。入湖河流主要有城河、城南河、城北河及一些溪流,湖周有泉眼22处,多分布在西岸,也是湖水的重要来源。

1.2 鱼类资源

已知旧时异龙湖有杆条、鲭鱼、邦鱼、花鱼、黑鱼、鲤鱼、鲫鱼等18种特产鱼种。前4种为石屏四大名特鱼种。杆条据说系明末龙在田由贵州水西引入,1970年后绝种。近几十年来,由于水质污染、修建水利水电工程、引进外来鱼类、过度捕捞、围垦涸田及放水发电、鱼类栖息地减少等原因,导致云南自然水域鱼类资源发生了明显的变动,表现为:土著鱼类渔获物产量减少,外来鱼产量增多。土著鱼种类减少甚至濒临绝迹以至消亡,外来鱼种类增多甚至成为局部水域的优势种群。今尚有鲤鱼、乌鱼、江鳅、鳝鱼等土著鱼类。引进外来鱼类品种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武昌鱼、革胡子鲶、滇池高背鲫鱼、尼罗罗非鱼、淡水虾(日本沼虾)、荷包红鲤、元江红尾鲤等14种[2]。

1.3 其他水生生物资源

一是浮游生物。浮游植物有7门,9纲,19目,81属。浮游动物共43属,95种,动物量平均为2 197.8个/L,资源量194 t。二是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共15种,隶属27科,植被率90%以上。水生沉水植物有亮叶眼子菜、马来眼子菜、轮叶黑藻等,遍布全湖。三是底栖动物。底栖动物平均为182.5个/m2,腹足类现存量929 t。

2 渔业发展历程

2.1 自然繁养阶段

异龙湖属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之一。具有调节气候、工农业用水、防洪抗旱、水产养殖、提供海肥、风景旅游等多种功能。湖中盛产鲦鱼、花鱼、青鱼,特别是鲦鱼,鱼肉细腻,味道鲜美,是鱼中珍品。异龙湖及湖畔,风景名胜特多,包括大瑞城海潮寺、小瑞城后乐亭及来鹤亭、白浪水月寺、龙港广映寺、五爪山罗色庙和湖北边的乾阳山。泛舟湖上,游湖观景吃湖鱼,是石屏人的休闲生活。

1952―1985年,异龙湖一直处在原生态状态,湖中鱼类和各种生物都是自生自灭。湖周边鱼塘大力发展水产养殖。1955年,在异龙湖北岸吴家庄建鱼种繁育场,逐渐从外地引进鱼类品种14种,同年从元江引进红尾鲤鱼。1957年从湖南长沙市引进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县鱼种繁育场利用青鱼湾水面围栏试养四大家鱼获得成功,于1958年在湖内放苗。1977年引进蒙自渔场的兴国红鲤,同年还引进云南省水产研究所的武昌鱼。1978年,引进散鳞镜鲤。石屏县鱼种繁育场用江西元县的荷包红鲤与元江的红尾鲤鱼杂交获得成功。自此以后,荷元杂交鲤鱼成为石屏县当家品种。

2.2 人工养殖阶段

异龙湖1985年开始网箱养鱼,养殖效益可观,10年间发展迅速,至1996年网箱达1万个,达到35.95 kg/m2的产量。改革开放以来,在开放过程中不遵循自然科学规律,大搞网箱养鱼,由于网箱养鱼需要向湖中投入大量有机饲料,致使异龙湖自身的纳污自净能力降低,加速了水质的恶化,直接导致湖水水质变为地表水劣V类标准。1998年依照《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异龙湖管理条例》,取缔网箱养鱼,围栏建筑。此后,水产养殖转移到水库、坝塘、稻田上来。2003年大闸蟹在异龙湖试养,2006年成功大面积推广养殖66.67 hm2,产值达5.25万元/hm2。2008年异龙湖生态养殖项目启动,历史上第1次禁湖,于11月9日至12月10日为开湖期。2011年10月,退塘还湖658.80 hm2。自2011年县政府投入50万元放养鱼苗逾55 t,形成良性循环生态链。2008―2011年异龙湖连续4年进行生态养殖,异龙湖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水质景观得到有效改善,水质接近地表水环境质量Ⅳ标准。2012年3月至2013年1月历时10个月建成异龙湖湿地木栈道,起于石屏县城湖滨路异龙湾,由西向南止于全益港。

3 异龙湖渔业产业发展措施

3.1 各级领导的重视,政策倾斜力度大,社会各界广泛支持

近年来,红河州和石屏县采取了生态修复、生物净化、物理除污和人工调控等措施,实施了县城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县城垃圾处理工程、异龙湖流域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等27项点源、面源、内源整治工程,完成投资1.35亿元。“十一五”以来,石屏县启动了异龙湖新街海河整治、小流域治理、退塘还湖、生态养殖等18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达5 211万元,有效遏制了异龙湖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异龙湖水质及周边生态环境明显改善[3]。仅2001―2002年,政府就投资7 904.26万元,实施九大工程治理异龙湖。未来3年,红河州主管部门预计再投入资金8 302万元,从改造城市排水系统开始,再兴建污水处理厂1座;完成湖泊浅水地带和湖岸地形数字化测量,打捞水葫芦400 hm2,疏挖湖泊污染底泥100万m3;人工造林1 500 hm2,封山育林2 300 hm2,治理水土流失30 km2。同时,为减少湖泊区内森林较少地区的薪柴消耗,还将专门修建4 000口农村沼气池,满足湖边村民对燃料的需求。

3.2 渔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并举

保护异龙湖就是保护渔业资源,因此应实行禁渔制度,组织查处非法捕捞行为,开展资源增殖放流,实施捕捞许可制度,建设水生动植物保护区,进行渔业水域环境监测和查处渔业污染事故,有效养护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为保障和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3 做好异龙湖资源养护工作

异龙湖历来是调节气候、保持水热平衡、维持生态良性循环、调剂农田灌溉、发展水产养殖和提供牲畜饲料的天然宝库。2007年6月完成了异龙湖水域边界界桩埋设工程,并埋设永久性界桩461根,更好地保证了异龙湖水域面积[4]。在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坚持每年增殖放流不少于50万尾优质鱼苗鱼种,其中土著鱼类占有一定比例。实施占地4.03 hm2的城河污染控制湿地工程,日处理污水2万m3,实施湖周城河人工湿地补充完善工程、城北河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大水片区农业废水转移处理工程。

4 存在的问题

一是发展水平不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渔业产值占农业农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低,水面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突破人工驯养繁殖技术的土著鱼类少,如鳝鱼、黑鱼、本地江鳅、泥鳅等规模化养繁开发不起来。二是渔业基础设施脆弱,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差。渔业发展支撑和服务体系硬件设施较差,监管和服务能力不强。三是渔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较少。渔业技术推广普及率低,科技成果应用转化速度慢。渔业从业人员总体素质较差。四是水产品加工产业薄弱、落后。没有水产品加工厂,只有家庭作坊煎鱼,没有冷冻设施。

5 渔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5.1 有利条件

多样性的生态条件和丰富的鱼类资源为渔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广阔的水域条件为发展水产养殖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为发展渔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多姿多彩的民族渔业文化和快速发展的旅游业丰富了渔业产业的内涵。

5.2 制约因素

节水型社会建设将严重制约粗放式养殖业的发展。随着规模化、工业化、城镇化和节水性社会建设的推进,水资源的稀缺程度将大幅增加。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难以适应现代渔业建设的需要。以水产站为主体,加挂渔政站(大队)、船检站、检疫站等牌子,硬件差、资金缺,机构不强、队伍不稳、素质不高、力量不足,较难适应现代渔业发展的需要。

6 对策

6.1 发展水产健康养殖业

一是创收水产品养殖。温水性鱼类养殖:以罗非鱼和斑点叉尾为主导品种,形成罗非鱼、叉尾优势养殖区域。如蔡营水库养斑点叉尾,考虑在湖边试养罗非鱼。二是土著鱼类养殖。发展条鱼、泥鳅、本地江鳅等鱼类。三是以四大家鱼、鲤鱼、鲫鱼为主要品种,在湖周边地区发展池塘养殖,形成“菜篮子”供应基地。四是发展以观赏鱼、虾类、蟹类为主导品种的特种高效水养养殖。尝试养一些名贵鱼种,如云南“六大名鱼”。五是突出生态优势,积极发挥“特色”、“绿色”、“生态”和“原产地”等多种优势,培育省级名牌水产品,打响滇产水产品品牌。建设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促进水产品流通[5]。

6.2 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

用现代化的新技术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大力发展面向新服务领域、新服务模式和高文化品位、高技术含量、高增值服务、高感情体验、高精神享受、高消费服务质量的现代服务业。

6.3 发展旅游文化渔业

以绿色健康水产品为载体、增加旅游内容,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开发旅游新产品。依托异龙湖渔业产业发展,打造生态旅游格局。湖产鲜鱼供应旅游餐饮,满足高中低档消费者的需求。以游船公司为龙头的周边生态村农家乐,因拥有砂锅鱼头、生鱼片等的招牌菜而得名,饭后泛舟湖上,游览湖景及湖畔风景名胜,听海菜腔,跳烟盒舞等。建议成立专管异龙湖旅游的机构,促使其有规模的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开发一些益智娱乐竟赛游戏如水上垂钓、沙滩游乐园、自助下水捞鱼烹鱼等水上娱乐项目以吸引游客;引导农户养殖高档观赏鱼、水生植物,加强观光性水生生物及其附属设施建设;建好荷花园,为游客提供源源不断的时鲜湖鲜,如莲米、莲花、莲芽、莲叶、海菜、海草、菱角、草芽、鲜藕等;在湿地公园增殖放流一些土著禽类、鱼类等动物,可适量捕杀以供市场食用。木栈道可设置一定量的商家进行旅游贸易,如:民族文化饰品、纪念品、土特产、地方特色小吃等;建设大型成人游乐园。

6.4 推进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业

将水生生物自然保护、水产种质资源保护与增殖放流相结合,统筹推进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体系建设,建设水生生态文明。有计划地增殖放流淡水经济鱼类及濒危土著珍稀物种鱼苗,使水域生态环境逐步得到修复,渔业资源衰退和濒危物种种类增加趋势得到基本遏制。

7 参考文献

[1] 邱家荣.云南省渔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云南省渔业产业发展,2012(12):2-3.

[2] 云南省石屏县志编纂委员会.石屏县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126-128.

[3] 彭绍贤.石屏县异龙镇渔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320-321.

第8篇

关键词:支柱产业;产业结构;产业集群

一、四川支柱产业现状分析

1.现阶段支柱产业遴选结果

考虑到各个经济部门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本文选择利用《2012年四川投入产出表》数据计算以增加值占比为权重,加权感应力系数与加权影响力系数都大于1的双高产业作为四川的支柱产业。得出四川省目前的支柱产业,有11个,分别是: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煤炭采选产品、食品和烟草、化学产品、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建筑、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金融业。其中第一产业1个,第二产业7个,第三产业3个。

2.四川支柱产业总体状况

2012年,四川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872.8亿元,其中支柱产业增加值为13735.16亿元,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四川全部产业增加值的57.53%,具体见下表。

从支柱产业内部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为24.01%,第二产业为50.42%,第三产业为25.57%。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反映出四川支柱产业具有产业结构高度化不够的特点。

3.四川支柱产业发展水平分析

(1)农林渔牧业发展水平分析

农林渔牧业内部来看,农林牧渔业发展主要依靠农业和牧业,2013年四川农业和牧业的总产值依次为2903.48亿元和2267.56亿元,占比高达92.07%,其中2006-2014年平均增速最高的是农业,高达22.49%,比四川农林渔牧和服务业年平均增速高6.4个百分点。见图1。

由此可见,第一产业中的农业和渔业对四川经济增长贡献率较大,而农业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程度较低,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可以适当调整,其生产效率和增加值有待提高,从而提高产业结构高度。目前来看,四川第一产业其内部产业规划不够合理,导致产业集聚效应不是很明显,产业群规模不大,产业与产业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产业链较短,产品附加值低。

(2)第二产业支柱群发展水平分析

第二支柱产业群内部来看,就工业总产值水平方面,总产值最高的是建筑业,第二位的是食品制造和烟草加工,化学产品排第三位,通讯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紧随其后,接下来依次是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煤炭采选产品总产值最低。2013年,建筑业总产值高达7277.41亿元,煤炭采选产品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为934.51亿元。从增长速度来看,年增速最高的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年增速为44.49%。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增速排第二,煤炭采选产品增速排第四,建筑业和化学产品增速相当,排在第四位,增长最慢的是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建筑业总产值高居首位,其增速排第四位,是七大支柱产业中支撑力最强的产业。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最快,总产值排第四,是其中最有增长潜力的产业。食品制造和烟草加工总产值排第二,增速排第二,其总产值水平具有稳步提升趋势。化学产品其总产值排第三,增速排第四,其发展动力有待提升,见图2。

由此可见,四川现在阶段第二产业中的支柱产业较为传统,多为劳动密集型与资源消耗型,新兴产业正在发展但发展动力不足,产能过剩产业正在淘汰,但淘汰过程经行缓慢。

(3)第三产业支柱群发展水平分析

从第三产业支柱群内部来看,支柱产业中的批发和零售、住宿与餐饮皆属于传统服务业,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只有金融业符合选择标准,像旅游业、信息服务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等都没有达到此标准,导致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结构单一,不能形成关系牢固的产业群,价值链,经受不起经济危机的考验,也不能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抢占全球价值链中上游的优势位置。技术创新力度不够,现代服务业相关规划及基础设施跟不上,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太大,导致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

二、四川支柱培育与发展中的不足

产业结构高度化不够与战略化新兴产业发展不足

从整体看,四川省产业结构高度化不够。本文选出的这些支柱产业中,传统产业居多,低效率、高能耗是其基本的表现。既不像重庆市积极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努力打造新兴产业和环保产业,也不如上海市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与多样性,形成较大较集中的产业群聚,发展现代服务业。选中的支柱产业中大部分的GDP占比虽符合国家队支柱产业的标准,但都属于传统的产业。四川的六大战略新兴产业很多都尚未成为四川的支柱产业,目前的支柱产业中第三产业占比较小且多为传统产业如批发零售、餐饮等。传统的工业产业仍然在支柱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主要表现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四川省的产业结构形式依然是“二三一”模式,第二产业不仅占据了国民经济的大部分份额,而且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相比于上海较低,产品加工程度低下。2012年,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占比13.8%,第二产业占比51.7%,第三产业比重为34.5%;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从选择出的支柱产业看,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占比为24.01%,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占比为50.42%,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比为25.57%。在对四川省国民经济的支撑力中,第三产业支撑力明显不足。第二产业中,煤炭采选业、金属加工以及建筑业这些相对更加传统的老工业的增加值较高,对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增长贡献相比其他支柱产业较大,这表明四川省工业化水平进步缓慢,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略显不足。

2.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成为主体是四川省产业结构的长期态势,新兴产业的发展劲头不足。在所选出的7个第二产业支柱产业中,大部分的产业都属于传统型的工业。提出需要培育的新兴产业中,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尚且支撑不起四川省经济的发展,多数不在支柱产业行列。而与四川省毗邻的重庆,早在2007年,在支柱产业的选择方面,就逐步开始淘汰传统产业;实施一系列的财政优惠举措、行政法规等等,到2013年,重庆市支柱产业主要围绕着新兴产业和环保产业展开。

三、四川支柱产业培育及发展建议

1.提升产业结构高度

对于第一产业,四川省应该大力发展农业服务业,调整产业内部结构,从原来重农重牧到同时注重发展农业服务业。利用技术创新,带动农业发展,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对于第三产业,要注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大力发展金融业,打造区域金融圈,只有搞好金融业才能搞活经济,实施创新驱动,大兴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信息服务业及其他高附加值现代服务业。对于第二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实施创新推动,大力发展高技术、新能源、环保产业,利用技术进步倒逼产业转型,产业升级推动技术进步。对于一二三产业,政府应该有针对性引导、扶持,充分利用好金融行业的资源配置功能,加快实现产业结构由“二一三”到“三二一”的优化升级。

2.加强培育新的支柱产业

支柱产业的选择和培育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调整改变的,每个时期国家和省内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目标都不一样,但不变的路线是要不断培训新的支柱产业。在加强和做大做强传统和特色优势支柱产业的同时,为了适应经济新元素的出现,及时抓住经济增长点,必须结合区位情况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培育新的支柱性产业,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加强高新技术投入

不管是生物技术、新能源还是新材料产业,甚至是生态健康和环保产业,都需要依靠科技的力量,运用高新技术才有发展的动力。企业自身要加大科研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有目的有计划性的引进发达地区和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政府加大高新技术人才的定向培养,引进和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促进金融网络完整,完善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建设。

(2)拓宽融资渠道。

培育新的支柱性产业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以及资金的快速周转。单纯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或者税收优惠是很难长期发展的,企业成长会愈加困难。可以采取以政府组织领导、企业出资融资的形式,运用不同的更加新颖的融资方式,向社会各部门招商引资,同时打造具有吸引力的产业园区,吸引外资的入注。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向银行贷款,对于回收期短、回报高的项目来说,融资容易,而回收期长、投入大的长期项目,如水利工程、新能源工程等项目,银行部门会考虑到资金回收的安全性,不轻易放贷给企业,政府部门应该起着担保的作用,为企业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出力。

参考文献:

[1]肖广岭.集成相关资源培育特色产业――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的主要特色与机制[J].中国农村科技,2008(4).

[2]四川劳动保障.根植信息产业培养技能人才建设省级示范――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技能人才培养之路[J].风采,2015(6).

第9篇

[论文摘要] 近年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发展较快。但是针对这几年水产养殖业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养,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等存在制约问题。通过加强水产养殖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养殖生产管理,加大科技投入,抓好试点示范和技术培训,增加科技含量,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取得明显成效。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养殖品种结构等措施。使得水产业发展走上稳定、走向规模、走出效益。

近年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发展较快,据2008年统计,全县养殖水面达24400亩,其中山塘水库养殖面积12330亩,池塘养殖面积12168亩,网箱养鱼面积1500平方米,淡水水产品总产量达6717吨,比2007年增加571吨,增长8.5%,实现产值4338万元,占农业产值的1.58%。水产品产量每年以8%左右的速度递增,己逐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

一、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

鹿寨县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地处桂中稍偏北,属亚热带向中热带过渡地带。气候温和,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太阳辐射多,光热、水量基本同步,年均降雨量为1672毫米。全县有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条,全长1100公里。面积7万多亩,山塘水库1812处,面积2万多亩,池塘面积1.3万多亩。现有河流鱼类资源丰富,共有鱼类11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近40个品种。贝类、甲壳类、两栖爬行类、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植物、陆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渔业生产有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

二、渔业生产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渔业生产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以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全县养殖水面由2000年的2.2万亩增加到2007年的2.75万亩,增加了0.55万亩,增长25%;养殖产量由2000年的4776吨增加到2008年的7617吨,增加了2841吨,增长59.48%;单位面积产量由2000年的217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275公斤,增加58公斤,增长26.73%;水产养殖劳力由2000年的0.65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0.76万人,增加0.11万人,养殖渔民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4408元增加到2008年的5710元,增加1302元,增长29.54%;全县人均占有鱼量由2000年的12.56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19.3公斤;2000年全县水产品总产值2865万元,2008年全县水产品总产值4338万元,增加1473万元,增长51.41%,占农业产值的1.58%。

“十五”期末以来,我县水产养殖业发展变化很大,在养殖方法和措施上不断更新。由科学养殖取代了天然养殖,提高了养殖产量;由投放大规格鱼种取代小规格鱼种放养,提早起捕商品鱼;由多层次、多品种的立体养殖取代了单一品种养殖,提高了水体中饵料利用率;由养殖名贵鱼逐步取代部分常规品种鱼,提高了渔业经济效益;由单一追求养殖数量逐步向数量和质量转变,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逐步建立了一批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规模养殖基地,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二)主要经验及存在问题

1、主要经验

(1)政府重视,加强领导。水产养殖业作为大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把它作为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抓,并提出了适合我县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和鼓励政策,鼓励农民利用非基本农田保护外的低洼低产田和荒地进行鱼塘改造,充分利用原丢荒的山塘水库进行科学养殖,积极调整水产业内部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综合开发大水面养殖,全县水产养殖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

(2)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科技含量,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取得明显成效。多年来,我县不断加大渔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2003年参与了“柳州市池塘万元水面养殖项目”实施,2005年我县实施了“罗非鱼标准化养殖”等项目,以科技项目为依托,不断推广各种新技术、新成果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又推广了大水面积综合利用化肥养鱼技术; 80:20养鱼技术及配合全价颗粒饲料养鱼技术等。由于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全县渔业总产量稳步增长。

(3)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养殖品种结构,推广优良、优质新品种。近年来,我县在品种结构调整上下功夫。坚持保大宗推优良的原则。在保留大宗品种草、鲤、鲢、鳙鱼养殖的基础上,加大优良、优质品种鱼的引进和推广,积极引导广大渔农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发展优良、优质品种鱼类养殖,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培育引进优质品种近20种。其主要品种有黄沙鳖、黄桑鱼、大口鲶、杂交鲶、本地鲶、本地塘虱、光倒刺鲃、倒刺鲃、银鲫、东北鲫、湘云鲫等,逐步形成了以养殖黄沙鳖为主的养殖基地。

(4)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渔业主管部门及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加强对养殖户的培训及技术指导,提高整体养殖技术水平,并实行技物结合,推广各种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或调运各种渔用物资。加强向渔农提供渔业政策、生产信息、流通信息、鱼病防治、安全生产等有关方面技术和信息,推动了我县渔业生产的发展。

2、存在问题

(1)水产养殖业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基础设施仍十分薄弱,池塘老化严重,基本上属于泥基塘,池塘淤泥过深;未有良种繁育基地,示范工作难度较大;很大部分池塘山塘水源来源于天然降水或自然沟水,缩短了养殖周期,降低了产量。

(2)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我县水产养殖基本上是以个体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养殖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标准化养殖程度低,致使水产品食用安全未有保障。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面积还不够大,尚未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程度仍较低,所有这些都不能适应现代渔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3)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科技推广经费几乎为零,各种项目经费的投入较少,制约了渔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4)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有待解决。近年来,由于一些企业超标排污造成渔业水域污染而发生鱼塘和江河死鱼的现象时有发生,给渔业生产带来了较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渔业水域环境污染,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十分突出。

三、渔业生产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潜力

(一)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水产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低质廉价水产品过多,优质产品比例不高,效益偏低,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养殖生产者的积极性;区位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品牌产品未有创出,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没有形成。标准化养殖程度低,水产品质量安全未能保障,渔业基础设施、科技推广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不高,产品流通不畅,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都有待于解决。

(二)发展潜力

1、改造低产池塘,提高池塘产量,发展潜力较大:我县浅水塘、漏水塘占的比例还较大,如能加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底质改造使其形成深水塘,保水塘则可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加快提高渔业科技水平,在养殖模式、饵料选择、苗种培育和品种选择上做好文章,提高产量及效益方面潜力还很大。

2、江河网箱养鱼、水库养鱼及水库网箱养鱼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县有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条,全长1100公里,主要河流有洛江、洛清江、石榴河等,洛清江是县境内的主要干流,县境内己建成黄冕电站、江口电站、龙兴电站,每个电站筑坝后上游水流平稳,库容量增大,适宜于一定容量网箱养鱼,同时全县有蓄水工程883座,其中较大的水库有18个,有可利用水面近10万亩,综合开发大水库,发展网箱养殖潜力较大。目前,我县水库养鱼产量相对较低,只要增加科技含量,加大投入仍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3、稻田养鱼发展潜力较大:我县稻田养鱼有着忧悠的历史,建国初还形成一定的规模,后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等原因,养殖面积和产量一度下降,到2008年养殖面积不到1000亩。目前,我县有保水田15万亩,只要采用科学的生态养殖技术、稻田养鱼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4、开发地方优质种养殖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县水产品资源丰富,本地鳖、黄桑鱼、鳝鱼等优质水产品肉质品位好,价格高,市场供不应求,养殖前景好,只要开展深入研究,采取科学的仿生态健康养殖方法,保持肉质品位,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养殖产量,并上规模、上档次,形成生产优势突出,商品供给能力强的区域化生产格局,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水产品养殖具有较强的潜力。

四、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重点

(一)总体思路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县渔业生产,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和发展优势品种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推进水产养殖业产业化经营。依靠科技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提升养殖水产品质量,增强水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稳定政策,强化管理,依靠科技,完善服务,增加投入。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