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城乡规划重要性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2 09:36:4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城乡规划重要性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城乡规划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地学思维 本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长期以来,地理学已逐步从人们认识周围世界的有力工具发展成为改造世界的科学,它已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为一系列勘测、设计和规划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以解决重大的国民经济问题。①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教育部先后于1998年和2012年对地理科学专业进行了调整,在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中,地理学下属学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被拆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这一专业的拆分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对学科的要求。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作为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其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地理学。因此,笔者认为作为地理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经典地理学思维和素质的培养。

1 地学思维

传统地理学提倡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和类比方法等,是地理学中最重要也最普遍的科学方法。②现代以来,地理学有了更强的整体性观念,更多地从地域系统的整体出发,注意从理论假设出发进行演绎,使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能够相互补充、辩证统一,并积极引进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逐步形成了一种复杂系统科学的思维方式。③

从具体研究方法来讲,现代地理学综合研究的两大方法为区域法和因素法,④即以区域为基础的综合研究和以要素基础的集成研究。但无论是区域法还是因素法,都要借助系统科学的方法论和辩证思维,以探究地理综合性问题的求解途径,这类研究方法和地学思维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2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发展现状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是理学地理科学大类下面的二级学科,前身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012年教育部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依托于地理学、城市规划和管理科学,侧重于应用领域,着重培养我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规划与管理的专业性人才。⑤城市规划一般依托建筑学平台建设,侧重于技术领域,重视物质规划和形态设计,如建筑设计、住区规划与设计、旧城改造、城市设计、景观规划与设计、市政工程规划等,其毕业生大多就业于大城市的设计院、政府部门、城市建设咨询和研究机构。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设立的目的是希望将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城乡规划和管理之中,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之需且具有资源、环境与规划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从专业设置学科背景看,全国大部分高校资环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前身)是在地理学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南京大学黄贤金⑥等人于2011年对98所开设有该专业的高校开展了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98所高校中67所是以地理学为学科背景,占68%;11所高校以地质学为科学背景,占11%;以农学和测量学为学科背景的各为4所,分别占5%;其他以建筑、环境、林学、经济学等为学科背景的高校11所,共占11%。然而,在一些开设该专业的普通高校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专业重复建设、盲目扩大规模、人才培养缺乏特色、学科定位不明确、⑦⑧尤其是轻视对学生地学思维的训练,过分注重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培养目标向建筑类倾斜,无法凸显地学特点、展示专业特色,导致学生就业方向不明确、就业情况不乐观。

3 培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地学思维的重要性

3.1 有助于学生理解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科背景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跟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也最具活力,该专业面向全球性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等,综合性与应用性都很强。⑨学生只有具备了全局与系统、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类比方法等地学思维方式,才能有效地理解并接受相关理论,对于学习中遇到的关于区域、空间、尺度的概念有具体认知和理解,在遇到具体问题时才能得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3.2 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在生态环境问题凸显的背景下,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这也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有全局与系统、分析与综合等地学思维方式,而学生仅通过城乡规划的理论、技术、方法的课程的学习是无法得到有效训练的,因此,需要重视地理学经典的理论教育。

3.3 有助于学生完成个人职业规划和目标的设定

有效的职业规划对于促进学生实现其人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地学思维的特色之一在于训练学生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而这一点在学生制定个人职业规划和目标时尤为重要,有助于学生综合地思考问题,明确自己的前进方向,客观全面地面对人生的每个阶段并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

第2篇

关键词:控制性详细规划;作用;控制因素;总体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重要作用也随着城市规划管理的发展日益凸显。作为一项法定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有关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理论

1、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含义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为根据,重点是有效的使用土地,对建设用地的性质做出了详尽的规定。对空间环境和土地的使用强度以及确定城市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及其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等都有不同的要求。特别注重规划设计与管理的相连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对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也有指导意义。

2、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

(1)战略层面规划以及操作层面规划是我国城市规划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控制性详细规划是这两个层面规划的中间环节,是城市用地规划管理的根据,有效的将总体规划的原则、思路、上层的调控转变为对城市土地乃至三维空间定量、微观调控。因此控制性详细规划蕴含着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的双重属性,它在整体调控范围内,又能根据实际用地情况灵活发展变化

(2)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实现了规划理念、设计与规划管理的契合。侯全华指出控制性详细规划需要与城市设计融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城市土地建设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注重城市规划的延续性。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政策为依托,在其编制和实施过程中蕴藏着众多的城市政策内容。比如:城市产业结构和用地构成、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情况、政策鼓励开发和建设、城市环境保护问题,并且传达政策方面的信息引领城市的社会、教育、经济、环境保护、城乡结合等协调发展。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因素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的控制指标内容:建筑密度、人口密度、人口容量、容积率、绿地率和空地率等。基于对良好的城市环境质量的考虑,必须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容纳量和人口聚集量作出综合的考虑。城市建设用地的建设量受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的影响。人口密度制约了建设用地上的人口聚集数;绿地率和空地率显示公共绿地和开放空间在建设用地中所占的比例。

2、土地使用的控制:

土地使用控制是对城市用地上的建设内容、面积、方位以及边界范围等做出具体的规定。实际控制内容包含城市用地的性质、用地使用的相容性,甚至包括用地边界以及面积大小。

3、对建筑建造的监控与规定

实行对建筑建造的监控有两个主要的作用。第一,从技术规定方面,建筑物的布置以及建筑物的群体关系需要实行监控;第二,安全和合理利用空间方面,对建筑建造的监控和实施利于优化生产和生活外在的环境。例如:建筑建造的监控包括对建筑之间的实际距离、空间高度、建筑群在沿路边的高度规定、建筑群与建筑群之间空间规定等;在人文理念设想安全方面还包含如应急消防、抗震施设、卫生管理、日常安全维护与预防、防洪防雷等设施,此外还有些特殊的建筑场地规划需求,如飞机场的周围空间清空、微波以及通信过道等特殊专业规定。

4、城市的总体规划指导

在城市的建筑设计引导中,对于历史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最重要的。怎么样把历史文化景观依托城市建筑空间艺术和建筑美学的原理结合是一个难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筑部分)也是城市发展应该正视的议题。城市的设计引导是在这种空间环境中平衡建筑单体和和群体(集群)的关系,有效的指导大型综合性建筑的设计,为一个城市的人文景观发展提供参考。

5、成熟的建筑配套设施要求及调控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配套设施是人性化的建筑设施之一。但是配套施设是按照国家和地方的实际要求做出具体的规定,因为它是顺利进行生产以及生活的保障。对配套设施的监控包括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仓管用地以及人居用地等方面的设施,除此之外还有行政公共管理方面的设施,如市政公共设施的配置等。

6、行为活动的控制的概念及其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位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行为活动控制主要是基于外部活动环境下,具体监控环境保护措施和日常交通安全活动。第一:从保护环境层面,遵循国家有关污染物排放量的规定,严格依据特定的标准防治在建筑建造或者其它生产活动中排放的“三废”甚至是有毒物质,另外特别注意噪音、响震、颠簸辐射等。第二:从日常的交通安全方面,在规划的地块中限定人、车的方向和数量,特别是对于车的类型以及设计停泊位置数量、装卸用地的面积、位置、空间大小以及出入的设计等。最大限度的利用有效空间,提高地块的利用率。

三、建筑建造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计划的契合

1、城市用地的总体规划的概念及地位

城市用地的总体规划的概念: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期内按照社会和城市发展的要求设计和规定各项建设及其要素的总的要求。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发展建设与管理的重要依据,以城市扩张为依托,是城市进步与规划编制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规划着一个城市的的未来走向。

2、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依据是城市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其控制指标是根据城市建设所在地区的土地规划使用的性质机及其使用强度效率来确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道路以及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监控。总之,控制性详细规划手段必须依托于城市总体规划,从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建立并发展。

3、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互相包含关系探析

从哲学方面考虑,这两者的的作用是相互包含和依赖,相辅相成。城市总体规划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依据,决定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方向;因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发展依赖于城市总体规划,不能超越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必须服从于于城市总体规划,因为城市总体规划的总体部署地位决定了它的规模和发展方向。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对城市总体规划与补充,两者密不可分。

四、有关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任务以及内容要素

1、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的准则

控制指标为建设所在地区的城市土地使用性质以及使用强度状况,确定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特别对建筑空间环境状态控制有详细规划要求。这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关键任务。

2、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要素

(1)根据详细规划的规定,在范围内各种不同城市使用性质用地的边界以及在合理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允许建设建筑类型;

(2)对控制指标的规定方面,包含:建筑空间高度、建筑与建筑之间距离控制、建筑的最大容积率、建筑密度范围、绿地率的控制、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的设置、机动车的出入口方位的设置等);

(3)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对红线位置、各级支路、点坐标和标高的监控;

(4)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以及管径、工程管线的方位走向是根据规划的容量来确定。

(5)制定法律法规方面,必须明确建筑建造土地使用及管理规定。

五结束语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随着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发展而出现的,是一种新的城市规划管理理念,也是我国城市规划管理过渡到动态控制的过程,符合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对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研究对城市的规划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能提高城市规划实施质量,而且揭示和剖析控制性详细规划自身的运作过程和实施结果,不断地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自身的调整和完善,从而巩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社会地位,促使城市规划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常军,城乡规划的控制探讨[J]..城市规划,2010(3)

[2]夏南凯,田宝江.控制性详细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3]张志斌.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效性的探索[J].现代城市研究,2011(3)

第3篇

【关键词】 归经理论;中药;肺经

归经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清代名医徐大椿曾言:“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必无捷效。”[1]归经理论的研究已经成为近年来国内研究的热点,目前,许多学者从有效成分体内分布、微量元素体内分布、信号传导水平观察、药效观察等多个方面对中药归经理论进行了探索研究,其中对归经中药化学成分与其归经作用的关系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化学成分是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而中药所含化学成分很复杂,每一种单味中药都含有多种化学成分类别。这些成分是中药临床治疗作用的基础,如青蒿中抗疟的青蒿素,黄连中抗菌消炎的小檗碱,麻黄中平喘的麻黄碱等;而且这些有效成分与中药归经作用有密切联系。已有学者对中药的有效成分在人体脏器的分布与其归经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药物有效成分的脏腑分布与其归经所属脏腑基本一致或大致相符合的占87%,而与其归经所属脏腑无直接联系的仅占13%[2]。但是,这些研究多局限于少量样本,或单味中药中单个有效成分归经作用的研究,不能从根本上阐释中药归经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归经作用与中药化学成分类别构成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亦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以大样本量的归肺经中药作为研究对象,对归肺经中药所含的整体化学成分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归肺经中药化学成分类别构成规律,初步探讨肺经中药归经作用的物质基础,以期为中药归经理论的研究提出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

1 研究方法

1.1 样本筛选

所选中药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3]所收载,主要归肺经的药物共计129种。

1.2 资料检索

129种归肺经中药的基本资料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3];化学成分类别构成的文献资料来源于清华同方全文期刊库、重庆维普全文期刊库以及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分别以129种归肺经中药的中文名、英文名、拉丁名进行化学成分及类别的资料检索。

1.3 统计方法

对129种归肺经中药基本资料、化学成分构成进行文献检索,将资料输入计算机,建立129种归肺经中药的化学成分信息数据库,对129种归肺经中药的化学成分类别构成情况与其归经作用的关系进行研究,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主要进行频数与排序统计。

1.4 化合物分类标准

参考《中药化学》[4]、《天然药物化学》[5]、《天然产物化学》[6],结合中药有效成分的特征,分为萜类、黄酮类、生物碱类、甾体类、苯丙素类、醌类、酚类、糖苷类、酯类、氨基酸、多肽类、蛋白质、芳香族、含硫化合物、含氧杂环、脂肪族类化合物。

2 研究结果

2.1 基本资料

2.1.1 归经构成情况

129种归肺经中药其归经的首位均为肺经,其中单归肺经的19种,占14.7%;归两经的63种,占48.8%;归三经的41种,占31.8%;归四经的5种,归五经的1种。

2.1.2 药材来源情况

129种归肺经中药为植物来源的116种,占89.9%;动物类药6种,占4.7%,矿物类药7种,占5.4%。

2.2 化合物频数构成情况

共收集化合物总频数6 107次,其中植物类肺经中药化合物出现频数5 873次,动物类肺经中药化合物频数是234次,矿物类肺经中药0次(无机盐未计算入内)。各类化合物在肺经中药中出现的频数见表1。表1 各类化合物在肺经中药中出现的频数(略)

从表1可以看出,肺经中药中化合物类别出现频数最高的是萜类化合物,占所有化合物频数的26.41%,其次是脂肪族、黄酮类、生物碱类化合物,这4种类别的化合物累计频数占到62.34%。

通过非参数Chi-Square 检验,各类化合物期望频数值为325,卡方值为9 353.997,自由度为17,P=0.00<0.01,可以认为各类化合物频数值差异是有统计学意义的。萜类化合物实际频数比期望频数高出1 288次,表明萜类化合物的频数明显高于期望值和其他化合物类别的实际频数。

2.3 含各类化合物类别的肺经中药情况

129种肺经中药中有124种有化合物构成的报道;含各类别化合物的肺经中药种数情况见表2。表2 各类别化合物在肺经中药中出现的种数情况(略)

从表2可以看出,大部分肺经中药(68.22%)含有萜类化合物,其次是脂肪族、甾体、生物碱、黄酮。

通过非参数Chi-Square 检验,含各类化合物肺经中药种数的期望值为42,卡方值为289.799,自由度为17,P=0.00<0.01,表明各类化合物在肺经中药中出现的种数值差异是有统计学意义的。而萜类化合物的出现频数值明显高于期望值。

2.4 不同归经数中药化合物类别构成的对比(见图1)

2.5 含萜类亚类的肺经中药情况

在129种肺经中药中有88种肺经中药含有萜类化合物,含萜类亚类的肺经中药情况见表3。表3 萜类亚类在肺经中药中出现的频数情况(略)

表3显示,三萜类化合物在肺经中药中出现的频数是最多的,接近一半肺经中药含有三萜化合物,其次是倍半萜、单萜,二萜最少。

3 讨论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肺经中药中萜类化合物出现频数最高,其中又以三萜(尤其是五环三萜)最为多见;而且萜类化合物的出现频率随肺经中药归经数(除肺经外出现其他经)的增多而降低,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此外,脂肪族、甾体、生物碱、黄酮类在肺经中药中出现的频数也很高。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萜类化合物对肺经系统疾病具有明显的药效作用,Shin CY等[7]对桔梗三萜类化合物的祛痰活性研究表明,桔梗皂苷D和D3通过雾化给药,能增加大鼠上皮细胞中黏液素的释放,而且比阳性对照药品ATP和Ambroxole的作用更强;缪氏等[8]发现,艾叶提取物α-萜品烯醇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及外周血Th1/Th2平衡具有积极影响;唐氏等[9]发现单萜类化合物具有良好气管扩张和抗变态反应作用;李氏等[10]发现土贝母苷甲对肺部肿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大于其他部位的肿瘤细胞。

生物碱类化合物同样是肺经中药中一类重要的有效化合物。如麻黄中麻黄碱具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血管和升高血压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反应、鼻黏膜肿胀及低血压等病症的治疗;山豆根中氧化苦参碱可显著减轻哮喘小鼠血管、气道周围炎性细胞浸润, 改善黏膜上皮坏死脱落情况,消除哮喘的主要病理基础,起到抗炎,平喘的作用[11]。

但萜类化合物、生物碱类化合物与黄酮类化合物是否就是归肺经中药的物质基础,肺经中药中所含的萜类化合物、生物碱类化合物及黄酮类化合物是否都对肺经系统的疾病具有特异性治疗作用,而且是通过什么途径、什么作用机制发挥归经作用,和有效成分在肺经系统的靶向作用和富集,以及体内第二信使,细胞受体特异性作用是否密切相关,其生物学规律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尚需进一步的实验来验证和阐释。

本研究以大样本量的归肺经中药整体化学成分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检索、化学信息统计等方法对归肺经中药的化学成分类别构成规律进行研究,得到归肺经中药化学成分类别构成的一般性规律。此方法简单可行,资料翔实,结论科学,符合中医药理论的整体观和对宏观规律的认知特点,为研究中药归经理论提供一种新的方法与思路。

参考文献

[1] 徐大椿.徐大椿医书全集(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2] 陆光伟.中药归经及其成分在体内的分布[J].中成药研究,1984,(5):38.

[3]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4] 李 端.中药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5] 姚新生.天然药物化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6] 徐任生.天然产物化学[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7] Shin CY, Lee WJ, Lee EB, et al. Platycodin D and D3 increase airway mucin release in vivo and in vitro in rats and hamsters[J]. Planta Med,2002,68(3):221-225.

[8] 缪卫群.艾叶提取物α-萜品烯醇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及外周血Th1/ Th2平衡的影响[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9] 唐法娣,王 砚,谢强敏,等.单萜类的气管扩张和抗变态反应作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9,15(6):8-10.

第4篇

论文摘要:合理的城市规划就是要利用与改造这些自然环境,使城市的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使之与自然资源环境达到最佳配置。本文从城市的经济发展、人居生存、社会主义和环境效益方面阐述了城市规划的主要性。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战略在空间上的落实和具体化,是城市各种建设的总体部署与安排,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而人类生存环境的含义极其广泛,既包括自然环境,又包括人工环境或建筑环境,也包括社会、人文环境。科学的城市规划,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人居生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规划发展的新理念

人类已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趋于全球化,使世界范围的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城市的发展不仅面临国内其他城市的竞争,而且还将遇到经济实力强劲的国外城市的挑战。如何从城市规划角度奠定城市发展基础,创造城市发展条件,提高城市效益和竞争力,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意义,也是城市规划高标准、严要求的新课题。

1.从城市整体布局出发;审时度势,量体裁衣,系统整合。城市规划必须具有战略眼光,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要根据城市未来的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人口规模、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历史人文环境,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包括海港、空港、公路、铁路、通信、供水、供电等方面的发展,以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科学的预测和规划。每个城市必须以自己的优势为依托,走发展特色经济之路,塑造城市鲜明的个性和形象,以避免城市之间的重复建设,减少城市之间的无序竞争。城市规划往往要通过建筑语言来表达,为此要充分发挥人的智慧,发挥建筑师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使自然、环境建筑、文化等融为一体,形成城市的独特风格。

2.加强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形象设计,实现具有自身个性化的园林城市;注重突出自己的特色、风格和品位,依托自然和人文景观,挖掘文化内涵,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承接传统又求新意,传统风格与时代气息并重;园林规划、建设、管理三者并驾齐驱;巧用造园造景艺术手法,以绿为主,以美取胜。北京是首批园林城市,北京在创建园林城市中,着力保护古都风貌,用绿化来体现古都的庄重和历史文化风范。传统风韵与时代气息并重,古典与现代融合,实现了古都风貌与时代精神的巧妙结合。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城市规划搞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城市总体功能能否有效发挥,关系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能否协调发展。城市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制定好城市规划,要按照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统筹兼顾,综合布局。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进行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历史遗产等一系列关系。通过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工作,促进城市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制定城市规划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特别要听取专家的意见,多方比较,反复论证,经过法定程序审批,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规的权威性,必须严格执行,任何人不能随意更改。

二、人居生存环境——生态城市的产生

18世纪末到19世纪,工业革命给城市带来的人口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等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人们要求与大自然融和、恢复良好生态环境的愿望日益强烈,如傅立叶的“法郎基”、欧文的“新协和村”、霍华德的“明日的田园城”等无不体现了这一美好愿望,但没有得到很好实施。后来人们又提出许多理论,如意大利嘎涅的“工业城”、法国柯布西埃的“光明城”、赖特的“广亩城”等,其基本思想都体现了生态规划的原则,实现城市的生态良性循环。而真正进行有意识、有组织地系统性的研究始于近代20世纪20~30年代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复兴于60~70年代的环境和资源危机引起的系统生态学的研究,繁荣于80~90年代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1981年前苏联科学家由此衍生出“生态城市”的概念,提出“生态城市”的理想居住模式,生态城市建设才开始真正走向其实施阶段。 转贴于

生态城市的含义就是指生态上健康的城市。它是技术和自然地充分融合,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这里的“生态”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二是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协调。换句话说,就是指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即高效、和谐的人类栖地。从目前的认识水平和建设生态城市的需要出发,可以将生态城市的含义作如下理解:(1)从生态哲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实质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生态城市的价值取向所在。且只有人的社会关系和生态意识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才能实现;(2)从生态经济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经济重在质的发展,而不仅仅是量的增长;(3)从生态社会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教育、科技、文化、道德、法律、制度等都将生态化;(4)从城市生态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合理、功能稳定,达到动态平衡状态;(5)从城市规划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建筑广泛应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城市景观成为城市文化的空间构成与表现;(6)从地理空间角度看,生态城市是一城市化区域、城乡复合体,城与乡融合、互为一体,这里城与乡只是分工上的不同,与传统城市和乡村对立的二元经济模式有本质区别。

生态城市是一种以和平为功能的建设观。建立生态城市不仅仅涉及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改造和建设,还涉及到人们的观念、意识、伦理和生活方式,因此需要各学科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综合分析、系统进行。

三、剖析城市规划与人居生存环境相结合的必要性

第5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改进策略

一、引言

随着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为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提供了依据,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城乡规划建设中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软实力方面,相关部门有时候一味的注重城乡规划建设中的硬件问题,往往会忽视城乡规划建设的软实力,这些问题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乡规划建设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对城乡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统筹的归纳和总结,期望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提出改进策略,从而促进城乡的进一步发展。

二、城乡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良好的城乡规划建设才能有助于我国城乡规划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对于现阶段城乡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城乡规划建设没有“因地制宜”。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城乡规划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些城乡规划建设没有遵照自身的基本特点,提出切实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案,而是一味的照搬照抄,盲目的遵循其他的城乡规划建设的良好经验。虽然说,刚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现,随着设施的投资加大,相应的运营和维护成本逐渐升高,这样一来最终必将导致东西部的地域差异更加明显。

其次,城乡规划建设必须从全局出发,把所有主客观因素都考虑在内。城乡规划建设是一件关乎生计民生的大事,因此在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必须统筹规划,以全局出发。对于我国目前的城乡规划建设工作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全面性考虑欠缺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注重个别地区的片面性发展,虽然当时能见到效益,但是只是注重眼前的利益,对于长远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城乡规划建设一味的强调城乡规划建设的唯一性,而忽略了长久的发展,导致多元化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

再者,城乡规划建设没有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在一些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政府相关的人员在对城乡进行基本规划的过程中,由于进行民意调查太复杂,而且过程比较繁琐,因此就主观臆断,选择性的忽略民意调查的重要性,这样的城乡规划建设没有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从而导致城乡规划建设没有按照群众的需求实现,这样的结果就会导致城乡规划建设没有按照群众的意愿进行,无法对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全面提高,甚至造成怨声载道的局面。

最后,没有彻底的考虑基础设施的设施。随着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为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提供了依据,城乡规划建设利益逐渐由单一化的利益向多元化的方向进行发展。但就现阶段而言,城乡规划建筑过程中,没有考虑基础设施的设置,只是一味的进行主题的建设,这样造成的局面就是城乡规划建设无法适应现代化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以在考虑主体设施的同时,适当的考虑基础设施的设置。

三、城乡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的改进策略

我国现阶段的城乡规划建设的基本工作仍然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因此来说所面临的问题依然非常多。为了有效的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的效率,我们必须针对现阶段城乡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从而实现我国现阶段城乡规划建设快速的发展。

第一,坚持城乡规划建设“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对于这一原则必须经过紧身的考虑和分析,必须基于某地区的城乡规划建设进行考量,而不是一味的照搬照抄,盲目的遵循其他的城乡规划建设的良好经验。这样虽然道理漫长,但是未来是非常光明的,这样经过一些比较繁琐的考察工作,得到的结果是此地区的城乡规划建设得以快速健全的发展。

第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依据。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指导思想。在城乡规划建设中也是如此,我们不要知识一味的注重当前的利益,必须以长久的发展为最终的目的,因此来说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依据,对城乡规划建设进行统筹的安排分析,从而尽可能的适应科学发展管的要求。并且严格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对城乡资源进行科学配置,从而尽可能的促进城乡规划建设的以最有序、规范的姿态发展。

第三,城乡规划建设严格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在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政府相关的人员要自始至终坚持在对城乡进行基本规划的过程中,意识到民意调查的重要性,切实为人民服务。这样通过对娱乐设施、安全防护设施的设置就会最大程度的提高全民的生活质量。

最后,始终贯彻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使城乡建设有过去的单一化发展向现在的经济和文化共同发展的转变,这就需要在城乡规划建设的过程中不仅仅实现工业与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这样提高城乡的经济竞争力,而且要注重城乡的文化建设,注重城乡的文化氛围建设。通过对城乡的经济和文化的建设,不仅能提高城乡规划的质量,而且提高了城乡的知名度和国际竞争力,使城乡规划建设逐渐向现代会、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的品味。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的城乡规划建设的基本工作仍然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因此来说所面临的问题依然非常多。因此,对于城乡规划建设人员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进行全面思考,“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城乡的基本特点进行分析,这样通过城乡规划建设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才能实现我国城乡规划建设快速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城乡规划建设必将走向国际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赖宇骄.基于城乡统筹的成都地区城镇化实践模式与规划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

[2] 崔立烨.都市区内县(市)域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探讨[D].河北师范大学 2010

第6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 学科设置 行为转变

一、学科升级是对城乡规划行为的肯定

学科升级不仅仅是学科领域本身研究方向和内容的变化问题,它还涉及后续的职业制度设计、职称制度调整、统计项目调整、职务与岗位设置等一系列问题,明确学科升级,就是肯定此类学科在国民生活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其突出的社会地位。当然,学科领域本身也应该珍惜这种荣耀,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和内容,打破原有积习,跳跃式思考,以其作出更大的社会贡献带来更丰富的社会成果。

(一)学科调整的积极意义

将城乡规划学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进行设置和建设,是我国国情所在,是从传统的建筑工程类模式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综合发展模式的需求,是有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在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纲要》中,将国家“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列为重要的领域。近30 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使我们的国家竞争力不断增强。在未来的发展中,大中小城市和广大的乡村,都急需城乡规划学科的专门人才。将城乡规划学科调整为一级学科进行建设,这对于解决学科发展被制约的困境,推进当代我国城乡规划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促进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城乡规划领域仍为对学科调整带来的变化做好应对策略

城乡规划学科的升级问题探讨了将近十年,各种行为转变探讨也较为充分。然而,学科调整毕竟是教育领域的问题,源头上的调整完毕到最基层工作行为的转变还是有相当漫长的落实过程的。

二、学科升级后城乡规划行为应该主要思考的问题

学科调整后城乡规划行为需要思考探索的问题繁多而细致,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第一,升级——社会需求使然。我国从1952年设立城市规划专业,其作为工学门类下建筑学一级学科之中的二级学科,已经经历了近60年的发展历程。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建筑工程类的知识面已无法应对城乡综合发展的复杂性与多元性。规划工作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和市场经济体制下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城乡规划学的知识结构和职业需要已经远远超出了以建筑学为专业主体的传统内容,学科升级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第二,反思——“供需”尚有差距。庞大的需求推动了规划学科和规划行业的发展,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反思,社会对学科的需求有哪些。作为“供给”方,学科的知识构成与社会需求紧紧相连。第三,发展——紧抓核心内涵。城乡规划学升级为一级学科,无疑是让其有了一个更大的发展平台。如何在这个平台上更多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服务公众是我们应该特别审视的一个问题。发展平台越大,研究领域越广,我们越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核心价值,把握住学科的内涵。保证城市土地和空间的集约利用、综合协调各方利益应该是城乡规划学的核心价值。综合协调是城乡规划学的核心方法,土地和空间利用是其载体。

三、学科升级后城乡规划行为工作原则

第一,城乡规划要为社会、经济、文化综合发展服务。实施城乡规划与城乡综合发展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据的。没有城乡的不断发展就不可能为实施城乡规划提供物质基础。在编制城乡规划时是否有利于区域综合发展、长远发展,应当成为我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也是检验城乡规划工作的根本标准。

第二,城乡规划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从根本上讲,城乡规划的目的是用最少的资金投入取得城市建设合理化的最大成果,对于国外的先进经验和优秀的规划设计范例,也应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吸收其精髓实质,而不是盲目追求它的标准和形式。

第三,城乡规划应当贯彻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城乡规划必须树立贯彻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对于每项城市用地必须认真核算。落实各项节水措施。要大力促进城市综合节能,鼓励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完善城市供热体制,重点推进节能降耗。

第四,城乡规划应当贯彻建设人居环境的要求,构建环境友好型城市。城市的合理功能布局是保护城市环境的基础,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各项特定的环境要求,都可以通过适当的规划方法和环境门槛的提高,把建设开发和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第五,城乡规划应当贯彻城乡统筹、建设和谐社会的原则。城乡规划不仅要考虑城市设施的逐步现代化,同时要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深入研究日益增长的城市居民各种层面的利益需求和矛盾关系,为建设和谐社会创造条件。要建设和谐社会,还必须处理好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四、学科升级后城乡规划工作行为内容转变

第一,由“城市规划”到“城乡规划”,一字之差,调整的对象即从城市走向城乡,从而将原来的单体研究对象转变为城乡统筹考虑。第二,从坚持的原则来看,升级后的行为措施应更注重资源保护、统筹协调而不是原来的单一强调技术手段。第三,从方法上来看,升级后的行为措施应注重规划的实施和监督,而不是原来的老编制和审批,这也是城乡规划自我发展的必须和前提。第四,作为更加独立的学科建设体系,学科升级后的城乡规划行为的法律责成体系必将更加完善。第五,作为刚刚独立的自由学科,以前工作强调规划部门的作用应转变为强调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以保证其行为措施与受众对象亲密结合。第六,独立完善的学科建设必将有配套的法律支持,这就注定规划执法行为更加明确、执法手段更加丰富,当然也更加科学和适用。第七,在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新的规划行为必须充满弹性,才能动态地适应城市的快速变化。

第7篇

些对策,期望为城乡规划档案管理人员提供可行的参考。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逐渐加快,然而一味的寻求发展速度,忽视规范化管理,往往会事倍功半,不利于城乡健康稳步的规划和发展。城乡规划管理档案作为为新农村建设、规划、发展提供重要依据,其在管理上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同时受到规划部门、建设部门、土地部门以及环保部门等的影响,缺乏健全的管理模式,此外由于乡镇档案管理的条件有限,没有规范化的管理设施,缺乏专业素质高的专门档案管理人才,使得城乡规划档案管理存在杂、乱现象。不规范的城乡规划档案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而,新形势下认清城乡规划档案管理工作中的现实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改进对策显得极为迫切。

1 城乡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现有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城乡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相对偏低,与城乡规划建设事业的高速发展不相适应,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城乡规划档案管理工作规范性缺失。据调查,城乡对于规划档案管理的相关法律知识知之甚少,不能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科学的管理城乡规划档案。《城乡规划法》第七条规定: “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 是城乡建设和规划管理的依据, 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规划一旦经过审批通过,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落实,不能随意篡改规划内容。但事实上,一定地方的领导仍旧存在认识错误,凭着主观臆断,随意更改已经通过审批的规划内容,导致不合理规划频频出现,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同时,由于宣传不到位,使得规划档案不能真真的惠及大众,人民对档案规划的管理的参与度普遍低。

城乡规划档案管理模式与方法落后。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很多要求和标准都根据相关的实际情况得到进一步提高。但城乡规划档案管理方面仍旧处于一个初期发展阶段,在专业人员配备、技术支持等方面不尽人意,很多地区的规划档案仍旧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缺乏信息化、数字化管理。传统的档案管理的技术性和功能性都相对简单,信息技术外包能够满足其需求。但是信息化和数字化的规划档案管理系统对技术和功能的要求很高,相关的标准不能满足其需求。

城乡规划档案管理人才素质层次不齐。目前,城乡规划档案管理缺乏强大的信息技术,不能支撑起规划档案的信息化各项内容,同时专业的管理人才匮乏。规划档案涉及到城乡建设的方方面敏,资料繁多,没有现代化的档案信息管理技术,会使得档案管理杂乱无章,容易导致查无所处,容易流失。此外,由于对其管理重视不够,管理力度不够,专业的技术性档案管理人才匮乏。目前,很多城乡通过教育培训的方式,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但事实上,教育培育在提高基本的档案管理方面具有作用,但在档案系统建设、维护等信息化管理方面仍旧效果不理想。

2 新形势下城乡规划档案管理工作改进策略

新形势下,要解决城乡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现有问题,并提升城乡规划档案管理工作成效,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提高认识,认清形势。城乡规划档案主要包括城乡规划审批管理、勘察设计、各种工程技术资料等,城乡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城乡规划档案的有效利用。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经济发展速度逐年加快的今天,城乡规划档案资源的价值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城乡规划管理和项目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作用,逐渐受到城乡规划部门、开发商、建设施工单位的重视。在此背景下,强化城乡规划档案管理工作改革与创新,提升城乡规划档案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并充分发挥相关档案资源的价值,显得尤为重要。对此,城乡规划档案管理人员应加深对档案资源价值和作用的了解,认清新形势下自身工作的重要性,适应城乡规划档案管理事业的新趋势和新要求。

节约经费,提升效率。近年来,城乡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改革逐渐步入正轨,使得城乡规划档案部门经费相对紧张,为了弥补经费不足的现状,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可通过共享资源信息的途径减小档案收集、归档和管理成本,并缩短档案建设周期,进而提升经费的有效利用率;其次,可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技术和资源, 积极提供好服务,降低有关成本,缓解城乡规划管理档案工作经费不足的压力。

健全制度,改进方法。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城乡规划档案管理制度,就档案分类、收集、归档、共享、利用等各个事项作出全面的规定,并制定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流程,制定相应的工作验收和绩效考核制度,使新形势下复杂的城乡规划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均能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其次,要转变以往“重藏轻用”的档案管理观念,重藏轻用的观念,从传统的以档案接收带动事业发展的模式,向以信息服务带动事业发展的新模式转变。强化信息化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以不断提升城乡规划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确保档案管理效率和质量。此外,应根据档案管理方法的改进及时开展人员培训工作,使城乡规划档案管理人员及时适应信息化环境下的档案管理工作方法和相关要求。

第8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公众参与;分析

在我国的城乡规划管理中,公众参与不仅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公共事务管理内容,同时也是整个国家在进行全面政治民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体现。和其他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进行公民参与工作的开展实施发展较为缓慢,且其往往更多注重的是,我国的各项资源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能够与公众的集体利益产生密切关联的各大领域中。从我国城乡规划中公众参与的现状来看,公众对于城乡规划中的各项重大管理决策的影响作用还一直处于一种比较低下的水平,从而导致其并不能真正全面的在我国的城乡规划管理中发挥其自身的有效作用,使得其自身的各项正当权益与利益得不到全面而又完善的维护。

一、城乡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一)能够全面弥补城乡规划中的缺陷

现阶段,我国在进行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时,所遵循的往往都是先进行总体的规划,然后再进行详细设计的基本原则,其通常需要对整个城乡规划内容进行宏观的分析,之后再进行微观的合理布局,并由相关的规划人员,来对其所了解与获取的各项城乡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与严密的推算,进而总结出一个更加完善而又科学的城乡管理规划目标与标准要求,并最后将该计划送至相关的决策部门,来开展具体的实施工作[1]。然而,在这一整个的决策管理过程中,其通常都是由特定的专业人员来独立完成的,这就非常容易使得规划内容出现一定的漏洞与缺陷。而作为我国公共资源的直接获利者,公众的参与不仅能够全面的代表社会的需求,同时也能将市场的实际发展信息进行全面的反馈,来进一步弥补城乡规划决策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从而进一步提升城乡规划的可操作性与科学性。

(二)能够完善公民对政府决策的监督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仍然存在部分的政府管理部门,在进行城乡规划管理时,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招商引资工作,而过分的注重开发商的经济利益,使得公民的公共利益受到不小的影响与冲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公众参与我国的城乡规划管理,其实也是一种公民对政府进行有效监督的重要体现。通过公民的全面参与,不仅能够帮助政府与公民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促使公民对城乡规划的管理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能更加方便公众为政府的管理决策出言献计,确保政府能够全面的维护公民的权益与利益,提高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合理性与可靠性,从而进一步促进其能够更好的开展实施。

(三)能够合理的促进规划决策的实施

由于在实际的城乡规划管理建设过程中,其内部的决策信息与公众之间往往不能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沟通,使得公众对于我国城乡建设的重要目的和主要目标等不仅进行合理的了解与掌握,进一步导致其自身对于城乡规划的理解出现偏差,从而出现了各种群众阻碍呈现规划实施的问题。所以说,我们只有在呈现规划的过程中,合理的提升公众的参与意识与参与力度,全面提升公众在我国城乡规划管理中的作用,来帮助公众对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有一个明确的了解与正确的认知,才能确保其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对城乡规划中的各项管理决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进一步支持国家的城乡规划工作,确保城乡规划的各项管理决策能够全面的开展实施。

二、我国城乡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的优化策略

(一)努力提升公众的参与能力与水平

在我国的城乡规划管理中,公共利益最重要的受益主体就是公众,所以说,要想全面优化我国城乡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工作,就要求我们必须努力提升公众的参与能力与参与水平[2]。因此,政府与相关的管理部门要对我国的城乡规划工作进行合理的宣传工作,将公众的实际参与方式通过宣传的方法来传递给公众,并进一步将城乡规划中的各项管理与编制知识在公民中进行有效的普及,来进一步提升我国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中公众参与的实际深度,来努力地提升公民对于城乡规划工作的参与积极性,合理的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从而促使更多的公众与团体全面的参与到城乡规划工作的决策过程中。此外,政府与相关的规划管理部门还要定期的开展城乡规划的专题讲座,来确保公众能够对城乡规划工作有一个长期而又有效的了解与关注,从而进一步提升公众在城乡规划工作中的实际参与能力。

(二)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

简单来说,公众参与在我国城乡规划中的具体体现,指的就是相关部门在进行城乡规划管理的过程中,对于规划决策中能够对公众利益产生重大影响的决策部分,以及其他能够与公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决策内容,则要求其必须让公民全面的参与到决策的制定与优化工作中,确保其能够合理的参与城乡规划的讨论与编制。因此,各级规划部门在进行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时,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确保公众能够以决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全面的参与到城乡规划的决策与规划过程中。此外,政府与相关的规划管理部门在进行城乡规划的决策过程中,也要不断的完善与之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及时的运用各种媒体进行充分的宣传,让城乡规划的公众参与机制与公众参与制度能够更好的深入民心,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并进一步提升公众对我国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参与能力与参与水平,为我国的城乡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不断创新与发展公众的参与形式

由于不同的公众群体对于城乡规划信息的获取方式不同,且各个公众之间的实际参与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进行城乡规划的公众参与工作的开展实施时,要求我们必须要合理的依据规划项目自身的实际特征,来选择更加恰当的参与方式,全面优化公众的参与渠道,并进一步创新公众的参与形式,来为不同的公众群体提供不同的参与途径,从而在确保我国的城乡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工作能够全面而又顺利的开展进行[3]。此外,政府以及相关的规划管理部门要合理的对其所形成的各项规划技术成果进行简化处理,并将规划中的重点信息以文字或者图纸的形式展现出来,确保公众能够对复杂的城市规划工作有一个明确的认知与了解。同时,还要求重视媒体与网络的重要宣传作用,确保公众能够全面的参与到城市规划的各个决策阶段,来使得城市规划的内容与最后决策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公众与社会的实际需要。

结语:

随着我国政治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城乡居民自身的法制意识也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升,这就使得社会公众对于各项重大社会决策的参与意识也不断加强。城乡规划中的公众参与不仅能够全面弥补城乡规划中的缺陷,同时也能完善公民对政府决策的监督,并进一步促进规划决策的实施,因此,我国的政府与相关的规划管理部门在实际的规划管理过程中,要努力提升公众的参与能力与水平,且要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并进一步创新与发展公众的参与形式,来确保公众能够全面的参与到城乡规划的管理决策过程中。

参考文献:

[1]李应宾,蒲颖.城乡规划中的公众参与[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4):1-2.

第9篇

关键词:课程微信号;城乡规划;地理类课程;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6-0174-03

在国家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背景下,城乡治理模式转变对城乡地区发展空间的布局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区域综合分析与宏观规划布局把握方面的能力要求向新时期规划从业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并为城乡规划专业高等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1 地理类课程微信号的构思溯源

目前城乡规划专业在多数高校的开设类型大体为两种:一是“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背景下的城乡规划专业,多由建筑学专业发展裂变而来,修学年限为四年或五年,属工学学位;一是“地理学”一级学科背景下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过去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传承于地理学专业的教学传统,修学年限为四年,属理学学位。前者因其沿袭了建筑学专业培养传统,因而更加注重城市物质形态空间的规划设计,强于设计;后者因其衍生于地理学,因而更加注重规划对象的综合分析及地表事物的空间感知培养,更加倾向高层次专门化人才的定制式培养和区域宏观空间结构和社会经济分析为主的政策咨询,强于分析[1,2]。鉴于规划专业高等教育肇始于土木及建筑高校的历史渊源,导致工科学历背景在当前规划从业人员中相较于理科学历背景占据绝对优势,因其地理基础知识背景欠缺所导致的对规划区所依托的本底要素缺乏理性认识,深刻影响着规划从业中的业务质量,并且难以适应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规划需求。

尽管已有部分高校在工科城乡规划专业不同程度地涉及了地理类课程的教学安排,然而,受制于教师专业背景、学生的思维习惯等因素,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地理类课程教学具有很高的开放性,与时俱进的信息摄取是学习地理类课程的关键,也是找准最新问题导向并形成良好规划素养的关键,传统课堂教学无法做到课内知识讲解和课外知识拓展的兼顾并重,尤其是课外内容拓新因其时效性强、信息海量,依赖单一的课堂教学进行知识拓新收效甚微。因此,探索如何将其快速、及时、精准地传递给学生,进行课堂知识课外延展成为地理类课程教学中值得深思的重要问题。

根据腾讯公司的2015年业绩报告,微信目前已有超过6亿注册用户。从年龄分组看,18~25岁的微信用户占45.4%;从职业构成看,学生占19.7%;从使用频率看,61%的用户每天登陆微信超过10次。由此可见,微信已成为信息时代人们沟通交流的主要通信平台之一。并且,微信号服务模式已在商业、政务、公共服务、学术期刊等领域已有较为广泛应用,同时,在英语、医学等学科也开始不断尝试将微信引入课程教学,通过微信平台,每周推送典型案例、典型图片、练习题以及咨询讨论等课外延伸学习内容来进行应用型实践教学[3-6]。而地理类课程教学中,此类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学平台应用却鲜有涉猎。微信号的出现,恰好为地理类课程教学的质量提升提供可能的途径,因此,在当前高校校园网络化覆盖日益扩大的背景下,通过课程微信号教学平台的构建与使用,来帮助学生巩固课内知识、拓展课外知识、提升专业素养,提升城乡规划专业地理类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2 核心概念解析

1)城乡规划专业中的地理类课程

地理类课程包括《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区域分析与规划》和《GIS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5门课程。上述课程对于理科性质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来说,是专业核心课程,而对于工科性质的城乡规划专业来说,多数学校仅选择其中几门定位为专业方向课予以开设,对其重程度远远不够。鉴于工科学历背景的城乡规划专业毕业生存在理论思维与宏观视角滞后于专业技能的普遍共性,而地理类课程分别讲授人地关系作用机制、农工商业选址、城市发展及其空间结构、区域要素分析与规划方法以及城市规划中的科学方法与前沿技术等内容,提供了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中由微观到宏观,由理论到实践,由普通推及个案的完整脉络体系,尤其贯穿其中的GIS技术更是当前城市规划领域辅助决策的关键前沿技术,因此认为工科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提升地理类课程的渗透程度。

2)微信号

微信号是指可以通过手机网络免费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可单聊及群聊的手机通信软件,通常简称微信。本文所述微信号包括公众号、微信群和个人号3类。地理类课程存在图形知识信息丰富多元、地理差异性与过程动态性等特点,而微信号所具备的传播速度快、操作便捷、信息传输精准且内容丰富,以及大众普及度高等特点,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中时间、空间和师生精力限制带来的知识内容有限、教学内容延展性差,以及师生、生生交流互动行差等缺点,为该类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提供了可能。

基于上述考虑,立足于当前微信号在大众日常生活中的高度普及和城乡规划专业地理类课程重要性的基础上,考虑引入课程微信号教学平台进行辅助教学,作为创新城乡规划专业地理类课程教学手段的新尝试。

3 基于微信号教学平台的地理类课程教学设计要点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