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保护环境的途径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2 09:36:5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保护环境的途径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保护环境的途径

第1篇

关键词: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对策

一、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定义

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是指在环境保护领域,公众有权通过一定的途径参与公众环境利益相关的活动。是指公众及其代表根据环境法赋予的权利义务参加环境保护,是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环境决策行为、环境经济行为以及环境管理部门的监管工作,听取公众意见,取得公众认可及提倡公众自我保护环境”。

因此,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是政府及有关环境监督管理部门按照依照相关的法规规定,引导或依靠公众的智慧和力量,参与制定环境政策、法规、规定和规划,确定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可行性,并监督环境政策的实施,调处污染事故,保护生态环境,平等的参与与其环境利益相关的一切活动的制度。

二、国外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途径

世界环保事业的最初推动力量来自于公众,没有公众参与就没有环境运动。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发表了著名的《寂静的春天》一书,指出过量使用农药对环境和生物具有巨大破坏作用,这是现代环保思想的开端。1970年4月22日,美国2000万群众参加了环保游行,这一天被称为“地球日”而得到永久性纪念,这是现代环保运动的开端。对于公众参与,美国1969年制定的《国家环境政策法》第1节第3款规定:“国会认为:每个人都应当享受健康的环境,同时每个人也有责任对维护和改善环境做出贡献。”同时,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也引进公众参与,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第102条规定,美国联邦政府的所有机构的立法建议和其他重大联邦行动建议,在决策之前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而且需要向公众公开,征求公众的意见。

目前较为完善的国外环境保护基本法主要有美国1969年颁布的《国家环境政策法》,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开辟了公众参与制度的先河,随后为许多国家所效仿。日本经重大修改并更名的1993年《环境保护基本法》,英国经两次重大修改并更名的1995年《环境保护法》,加拿大经连续修改后的1999年《环境保护法》,瑞典1999年《环境法典》,俄罗斯2002年颁布的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法国1998年《环境法典》及最近制定的2005年《环境》。

三、国外公众参与环保的主要措施

1. 将公众参与作为环境法基本原则进行直接确认或间接体现。法国1998年《环境法典》第110.1条明确规定:从事相关对环境有影响的行为“……必须在有关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遵照下列原则进行……”第四个原则就是参与原则,并进一步指出“根据第1项指出的参与原则,人人有权获取有关环境的各种信息,其中主要包括有关可能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危险物质以及危险行为的信息。

2. 确认公民在环境保护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对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等社会团体的行为进行规范。公民的主体地位集中体现于环境公益诉讼领域,美国和加拿大分别为实践和立法领域的先驱。美国还通过判例法实现公众参与,其私人检察总长、公共信托、环境权、妨害公众等理论为国内环境法学者所关注。

3. 确认公民环境权的基本权利地位,赋予公民知情权、异议权、环境公益诉讼等司法救济权。法国甚至通过宪法保护公民环境权利。2005年法国《环境》第1条指出“人人都享有在一个平衡的和不妨害健康的环境里生活的权利”。对于公众参与的具体权利,俄罗斯2002年《环境保护法》第11条规定:“每个公民都有享受良好环境的权利,有保护环境免受经济活动和其它活动、自然的和生产性的非常情况引起的不良影响的权利,有获得可靠的环境状况信息和得到环境损害赔偿的权利”。

4. 设专门章节详尽规定公众参与的具体实施,并通过法律条文或判例法确立程序性规范。加拿大1999年《环境保护法》设立了第二章“公众参与”,规定了公众的环境登记权、自愿报告权、犯罪调查申请权、环境保护诉讼和防止或赔偿损失诉讼等内容;法国1998年《环境法典》专设第二编“信息与民众参与”,详细规定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目的、范围、途径、权利和程序。

5. 明确政府促进公众参与的主要职责,并将公众参与提升到全民环保理念的高度。法国2005年《环境》第8条强调了环保教育与培训“环境教育和培训应该为实施本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作出贡献”,第9条则有关科研和改革“研究和改革应当有帮于环境的维护和利用”;日本1993年《环境保护基本法》第二章“关于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规定了政府组织有关环境保护的教育、学习,促进非政府环保组织的自发活动的措施。

参考文献

1、潘岳.环境保护与公众参与[J].理论前沿.2004,(13)

2、NGO:环境保护运动中一支不可或缺的积极力量.社科纵横[J],2007,(7)

3、邓庭辉.论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法律制度[J].环境科学动态,2004,(2)

4、姚慧娥.论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J].上海环境科学,2003,(22)

5、陈叶兰.论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6、李艳芳.论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信息公开制度[J].江海学刊,2004,(1)

第2篇

[关键词]自由贸易;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4-0024-02

一、贸易与环境问题的提出及实质

(一)贸易与环境问题的提出

贸易与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贸易与环境之间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环境保护逐渐成为各国控制国际贸易的手段,而国际贸易也被各国及国际社会用以解决国内以及区域环境问题。由此产生贸易自由化与全球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和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加强,保护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各国政府对环境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全球环境保护的“绿色浪潮”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各方面都产生了日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二)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实质

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程度还不高,希望通过扩大对外贸易来推动经济发展,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相关法制还不健全,环保意识还很淡薄,环境标准的要求不是很严格,没有足够的资金支付高昂的环境保护费用;而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并且具备较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在生产销售的各环节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因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环保意识存在一定差距,在不同的利益驱动下双方的矛盾也日益尖锐。不难看出,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改变旧的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新的、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二、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影响

(一)环境保护对自由贸易的影响

在实施环境保护政策时,各国的标准不一会给贸易造成一定的障碍和限制,影响贸易的自由化,其主要表现在对自由贸易中的市场准入与企业竞争力、贸易结构和贸易条件等产生影响。

1.市场准入。国际贸易中的市场准入是指一国允许国外的货物、劳务与资本参与该国国内市场的程度。在具体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时各国的市场准入条件不同。发达国家对环境保护要求高,对产品标准要求相对严格,其市场准入条件就高,从而抬高了市场准入的门槛,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产品因此难以进入发达国家。相反,发达国家产品进入发展中国家就很容易,这在一定程度上与自由贸易产生冲突。

2.企业竞争力。自由贸易要求企业经营应不受政府的干预,在市场上公平地获得竞争机会。但是各国不同的环境保护措施会令企业在商品包装、废水污水处理,垃圾分类等方面进行调整,导致企业成本上升。环保成本的提高导致出口企业的国际市场价格优势弱化,令企业的竞争力受到影响。

3.贸易结构。在环境保护意识已成为主流的今天,绿色消费成为一种时尚,原有的贸易结构必然会发生变化。全球绿色市场的出现与逐步成熟为贸易增长带来新的亮点。

(二)自由贸易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如今,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环境日益恶化,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遭破坏,淡水资源日趋短缺,森林覆盖面积大幅减少,大量生物物种濒临灭绝,沙漠化严重等问题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及健康,人类不得不采取一系列的行动改善生存环境,而自由贸易对环境保护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世界上大部分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要尽可能地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自由贸易使各国出口本国资源丰裕型产品,进口本国资源稀缺型产品,从而优化资源在全球的配置。自由贸易使资源和产品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进口稀缺资源来替代本国开采和生产此类产品。

自由贸易促进经济增长,间接为政府和企业防治污染以及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同时,自由贸易对环境保护也会产生消极影响。

1.可能扩散环境污染

自由贸易给危险工业废物和其他污染物的跨国转移创造了条件,多年来工业废物一直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2.加大了环境资源的压力

自由贸易带来了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带来大量的物质消耗,给全球的资源环境带来压力:世界淡水、森林和能源等资源不断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却不断增加,环境承载力不断降低,环境负担加重。

3.运输增长对环境造成损害

运输是贸易活动的基础,也对环境带来一定影响。交通运输设施的修建必然会改变附近的生态环境,使动植物资源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运输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并不可避免地要排放大量废弃物,释放严重的噪音以及其他污染物。

三、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

近年来贸易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冲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出口产品结构

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出口是以对本国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为代价的,而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资源,以低于资源价值的市场价格向发展中国家购买初级产品。资源开采过程中和资源以外的损失均由发展中国家承担,由初级产品加工而成的制成品又高价卖给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从中获取高额利润,从而使发展中国家资源消耗得不到补偿,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状况的恶化。

(二)污染转移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发达国家的环保标准较高,为了规避国内较严格的环保法规,发达国家将某些高污染产业以及国内限制或淘汰的技术或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不仅加重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恶化,还使他们的经济利益受到巨大损失。

(三)绿色贸易壁垒

发达国家利用环保标准、环保标志和市场准入等作为贸易保护的借口,形成一种隐蔽性的“绿色贸易壁垒”,把发展中国家的许多产品挡在了门外,使其贸易状况进一步恶化。

(四)环保市场竞争地位

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实力进行垄断,而发展中国家的环保技术刚起步,处于竞争的弱势地位。

四、我国贸易发展影响生态环境的原因分析

(一)外商投资产业投向不合理

首先,外商对我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按我国统计划分标准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建筑业。第二产业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排放大量的工业废物和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危害较大。

其次,投资的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外商主要投资在第二产业服装、纺织业、塑料及食品制造业等加工工业,这些都是高污染、高排放、产品附加值较低的行业。外商通过投资将对本国环境有影响的产业转移到我国,虽然目前对我国经济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二)我国的外贸出口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出口产品中以纺织原料、纺织制品、化工原料、化学品和皮革毛皮为主,污染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加剧了我国的环境污染。

(三)直接进口洋垃圾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了洋垃圾倾销地。进口的洋垃圾主要是国外的电子垃圾、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医疗垃圾及化工垃圾、放射性废物等有害物质,对环境危害巨大。

五、对策建议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通过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完成从“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减轻资源环境压力。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和健康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经济增长方式应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二)建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障体系

合理开发和集约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资源承载能力。增加国家用于生态建设、环境治理的投入,逐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强重点江河水域的水污染综合治理,加大力度防治大气污染,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通过开展退耕还林、还湖和还草工作,恢复与重建生态环境。使全国大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基本遏制了生态恶化的趋势,重点地区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得到基本恢复,农田污染状况得到根本改善。

(三)建立并完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

政府应建立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并加大监管力度。对企业生产中产生的有毒物质,存放和排放以及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相关信息向国家有关部门定期报告,并定期向公众披露。通过社会的有效监督,促使厂商采取更为环保的生产流程,以减少环境污染。

(四)大力倡导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包括使用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和生产清洁的产品三方面内容。实质是不断将生产需要的物料和能源消耗降到最低,将产生的废物减量化、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清洁生产可以促使工业生产活动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积极参与制订贸易与环境保护的相关国际法律法规

防止中国成为发达国家的免费污染“避难所”,最根本的途径是努力使自己成为“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中国应积极参与有关国际环境和贸易组织的活动和谈判,了解世界和各国环境保护发展的新动态,提升中国在国际环保立法和贸易立法的谈判地位,阻止国外高污染项目向中国转移,避免污染转嫁,维护国家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厉以宁.开放经济与世界经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2]李仁真,秦天宝,李勋.WTO与环境保护[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第3篇

关键词:水土保持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水是生命之源,水资源枯竭就意味着生命的灭绝,就会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隐患。土是万物之本,土壤是世代相传的,是人类所不能出让的生存条件和再生条件。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最基本、最必要的基础,是农业和农业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制约因素,是社会和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资源。没有水和土,农业和人类就失去存在的条件。

1水土保持的重大意义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把水土保持工作作为我国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这足以证明它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水土保持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工程和一项宏伟的事业。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互为依托、密不可分、相得益彰。它是生态环境建设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是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主要途径。水土保持能保护和培育水土资源,减少水旱灾害,它可有效调节地表径流和区域小气候,净化空气,防风固沙,减少沙尘暴等恶劣天气的发生。

水土保持的目的是改善人居环境,保障生物群落所依赖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以及保护水土植被资源永续利用保持水土资源和土地的生产潜力,是农业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出路。水土保持可促进生态环境和农村经济朝着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正确认识和把握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对于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土地质量,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以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

2水土流失的基本现状

土壤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巨大财富,目前全世界97%的粮食生产仍依赖于土壤。中国作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约有1/3的国土面积存在着水土流失问题。每年土壤流失占世界总量的1/12,每年陆地入海泥沙占世界入海泥沙总量的1/2。建国以来,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而且分布的范围越来越广,尤其是水蚀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的116万K㎡扩大到1996年的182.6万K㎡,而且侵蚀类型多,危害十分严重,建国以来共治理78万K㎡,待治理的达113万K㎡。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耕地减少,土地沙化,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剧各类灾害发生,导致贫穷和环境恶化,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世界著名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 43万K㎡,占土地总面积的67.2% ,每年流进黄河的泥沙16亿t,年平均侵蚀模数2371.2t/K㎡,流失严重程度为世界之罕见。近年来,随着城市开发建设的加快,城市水土流失问题也愈演愈烈20世纪80年代全国因森林砍伐、开荒、公路铁路建设使水土流失面积又增加了 1.5万K㎡,在1990年之后,情况虽有所好转,但也不下1万K㎡。我国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上游,长江流域多数山丘地区坡度陡、雨量大、土层薄,极易流失。黄土高原地区,大部分陡坡地仍在继续耕种。据调查山西省有25%以上的坡地66.67万h㎡仍在耕种,全省年均向黄河输送泥沙3.66亿t。 陕西省有25%以上的坡地42万h㎡,也在耕种,年均向黄河输送泥沙4亿t以上。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占国土总面积的37%,严重的水土流失平均每年使土壤流失量达50亿t。

3水土流失的危害性

3.1破坏土地资源,降低土壤肥力

水土流失严重破坏土地资源和地面完整,使其支离破碎,沟壑纵横,自然降水也不能被充分利用,导致土地退化,水源涵养能力和肥力降低,土壤沙化理化结构变坏,土地日益瘠薄,有效养分迅速减少,质地变粗,通气性变差,土壤蓄水保墒能力衰减,粮食产量低而且极不稳定,甚者绝产。土地生产力随着侵蚀程度的加快而降低,生产条件严重恶化,致使水源减少。

3.2生态环境恶化,生活质量降低

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粮田植被 草场遭到严重破坏,森林蓄积量聚减,地面覆盖率降低,径流改变方向,生态环境失调,遇到暴雨后,洪水肆虐,极易形成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造成山洪涝等自然灾害,导致下游江河湖库泥沙淤积,加重洪涝灾害,致使当地农业生产条件严重损坏,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影响,群众的生活环境质量明显降低。

3.3水土流失使水资源平衡破坏

水土流失不仅破坏土壤本身,而且使土壤退化,草场沙化,生态环境失调,阻碍植被的恢复,直接影响了水资源的再分配。随着植被的破坏,截留降水、涵蓄水源、滞缓径流的功能便失去,使地表径流大幅增多,地下径流逐渐减少,由于二者之间的水量平衡关系被打破,造成土壤储水库容降低,形成土壤水分和作物需水量之间的关系改变,旱灾次数不仅增多,而且频率加快。

3.4水土流失导致山体滑坡

由于表层土壤,形成大量的泥沙下泄,而地表径流流入水库、江河,造成了下游河道淤积加重,沟渠江河河床抬高,水位随之上涨,水库蓄洪、防洪的能力被削弱,致使洪水渲泄不畅,水利工程的效益因此而降低,水库的使用寿命迅速减少。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水污染严重,江、河、湖、库淤积,增大了江河泛滥的威胁。一旦发生暴雨时,雨水来不及下渗,陡涨陡落,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将遭受严重损失。

4加强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

4.1控制水土流失,恢复生态系

加大保护现有植被的力度,严禁毁林毁草开荒,努力增加植被覆盖率和光能利用率,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制定相关保护政策,减少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调整产业结构,有效调节地表径流和区域小气候,防风固沙,降低风速,减少沙尘来源,提高环境质量,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涵养水源。建设优质高效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系统,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促使整个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保障生物群落所依赖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4.2加强水土保持,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不可替代的基础资源。没有水和土,就没有农业和人类。水土保持是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举措,是农业最根本的物质基础,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

肥沃的土地是人类永久的财富,防治土壤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长期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要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发挥土地的生产潜力,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科学的综合治理,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水土资源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水土保持有利于保障农业稳产高产,增加植被、地表林草覆盖率和增强土壤有机质抗蚀力,涵养水源,构筑生态修复,发展生态农业,调节小气候,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的增收,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基础条件。

4.3水土保持可改善城市环境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是生活质量提高的必要条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使城市资源得以可持续发展,它可减少城市水土资源的污染,改善其环境,保护城市的绿化、美化和生物多样性,能调节城市气候,净化城市空气,优化生存条件。这些伴随着城市水土保持的开展而进行的各项工作,最终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5结束语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和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的供给和保障。而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保护环境和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手段,它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前提和基础。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将会在更多的领域里紧密配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结出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发展战略研究丛刊27土壤侵蚀世界经济的隐患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陈雷 中国的水土保持 中国水土保持

第4篇

1、盘活存量(营造建设用地)。据不完全统计,__市各类需治理废弃矿区面积在300公顷以上,目前这类废弃矿山多被荒弃,既影响了矿山的生态效果,又使土地资源在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得不到合理有效利用。为此,该市从20__年开始,积极利用废弃矿区整治盘活存量土地、营造建设用地。20__年至20__年两年间,全市通过废弃矿区项目整治,已盘活存量土地1300余亩。如袍江工业区在20__年9月对斗门镇盐仓娄村金鸡山废弃石料场地实施治理,目前工程已基本完成,通过整治已新增用地186亩。__县在20__年下半年开始对安昌镇大和山废弃石料矿、钱清镇前梅废弃石料矿、马鞍镇大鱼山石料矿、钱清镇广基建材场、兰亭镇谢坞石料矿等废弃矿区进行整治,工程完成后已新增加用地约1160亩。又如袍江工业区内荷湖建筑石料矿废弃场地平整工作已经开始,预计完成后可新增用地300余亩,新民热电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用地选址就位于此废弃矿地内,目前该项目用地审批手续正在办理之中。可以说,通过对废弃矿山的场地实施平整来盘活存量土地、保障发展用地,对用地大市、资源小市的__来说,这种方式一定时期内将会是一个必然选择和趋势。

2、整理土地。__市通过废弃矿山整治进行土地整理主要集中在废弃砖瓦粘土矿整治上面。砖瓦粘土矿素有"吃地老虎"之称,对土地的破坏较为严重,前几年__市通过对废弃砖瓦粘土矿的整治,新增了约1000亩的耕地,又为经济建设筹措了约700亩的土地整理折抵指标。如__县通过土地整理已对相当一部分废弃砖瓦粘土矿进行土地整理,新增耕地近200宙。该县夏履镇通过对废弃砖瓦粘土矿进行土地整理新增耕地50余亩,获取土地整理折抵指标30多亩,为该县南方集团急需厂房扩建解决了用地指标。目前上虞市、诸暨市等地也对市域范围内的废弃砖瓦粘土矿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预计通过整理可新增耕地约500亩左右,可获取土地整理折抵指标约350余亩。

3、垦造耕地。由于__市原先部分矿山开设时位于山区或半山区,矿区位置、坡度都相对偏高,不可能像土地整理一样达到路、林等配套要求,不适宜于进行较大范围的土地整理,为此该市也积极利用这部分资源开展造田造地活动,进行耕地垦造。目前这部分资源也为该市新增了大量的零星耕地。如越城区对该区鉴湖镇芳泉村一个废弃煤矿用地进行耕地垦造,已增加新地22亩。嵊州市对该市甘霖镇建安废弃石料矿进行整治垦造耕地,通过整治可新增耕地近40亩。

4、恢复生态。生态恢复是废弃矿山整治的一个基本要求,前几年实施治理的项目目前都已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恢复效果。20__年至20__年两年时间里,__市结合生态市建设进一步加大了生态治理力度,特别是对城镇周边、高速公路沿线、国道沿线第一视线范围内的废弃矿山开展了以生态恢复为主要内容的整治,目前部分项目已初见成效。如诸暨市暨阳街道桃花岭废弃石料矿位于诸暨市火车站北的城市中心区块,矿山废弃多年,山体,影响了诸暨城市的市容市貌,为此,诸暨市在20__年下半年对该废弃矿山进行工程招标实施治理,目前该项目已全部完成,达到了生态恢复的预期效果,极大地改善了诸暨城市的形象。又如诸暨市牌头镇牌轩下废弃石料矿位于杭金衢高速公路边,矿山宕面山体,严重影响高速公路边的视觉生态。20__年诸暨市投入资金数十万元,把该废弃矿区分作6个台阶种上松树、竹子等植物进行整治,生态恢复已初见成效。

5、再造景观。__市已有利用古采石场造景的成功范例,如东湖有天然"水石大盆景"美称,吼山以其"残山剩水"独具特色,羊山以石佛享誉江南,柯岩则更以大佛、云骨著名中外,这些都是__市利用废弃矿山打造矿山公园、再造生态景观的生动先例。近年来__市结合实际,在这方面也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新昌县投资1000多万元,对位于大佛寺景区内的一个矿区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废弃矿山进行景观再造,已前该项目利用废弃矿山进行景观再造工程已成为新昌大佛寺景区二期的一个主要景点(磐若谷)。又如__县对位于柯岩风景区内的彤山废弃石料矿山进行了整治,也使之成为柯岩风景区二期建设的配套工程之一,建成后吸引了不少游客观赏。

第5篇

关键词:水土保持;水土流失;生态环境保护;作用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一个十分关键的构成部分就是水土保持,其在生态环保中发挥着巨大的现实作用。科学的水土保持,不但可以缓解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也可最大程度降低对人体带来的危害,同时也可更好建设环境友好社会,其亦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有效推进的重要举措。说过:“绿水青山即为金山银山”,强化水土保持,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改善,实际就是把绿水青山转变成了金山与银山,据此可知,我们需要提升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视,提高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更好助力于社会可持续繁荣发展。

1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

1.1水土流失严重

根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2011年我国水土流失面积294.91万km2,占我国陆地面积的30.7%,水力侵蚀主要集中在蒙滇川陕晋甘黔黑等省(自治区);风力侵蚀主要集中在西部的新蒙青甘藏等省(自治区)。我国虽然土地辽阔,资源丰富,但由于长期的开发利用,特别是随着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大规模频繁的生产建设活动,地表和植被不断遭受扰动,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水土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现已成为我国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我国作为全球水土流失问题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约1/3的土地资源面临着水土流失问题。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且不同的地区水土流失的表现各不相同,解决水土流失要根据地区特点进行针对性治理。我国已经加大对水土流失问题的重视,采取了多方位的治理对策,然而部分地区仍然没有解决,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水土流失一方面破坏了土地资源,降水不能被充分利用,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对水资源也造成破坏;另一方面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植被、森林遭到严重破坏,地面植被覆盖率降低,径流改变方向,生态环境失调,遇到暴雨后,洪水肆虐,极易形成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造成山洪涝等自然灾害[1-3]。

1.2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严重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居世界第六位。虽然水资源丰富,但是由于人口众多,地区分布不均匀,水土资源组合不均衡,造成水资源严重短缺。此外,由于水量年内及年际变化大,大部分水资源集中在汛期,以洪水的形式出现,通常难以利用,反而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南方在伏秋干旱,北方在冬春干旱,此时降水量少,河流断流甚至枯竭,造成旱灾。水旱灾害不仅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也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1.3土地荒漠化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进行生产生活活动必要的一项自然资源。地球上约1/3的土地是干旱的荒漠地区,以沙漠为主。由于对沙漠边缘地带的不合理开发,导致流沙向外侵蚀,造成土地荒漠化,引起更多土地良田被侵蚀。目前土地资源被破坏和毁灭的问题十分严重,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土地沙漠化。根据大量数据显示,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达总面积的1/3,形势不容乐观。土地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导致的土地退化,任由其不断发展扩大,就会演变成大面积的沙尘暴。

2水土保持生态服务作用

2.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为生态系统运行中的一项十分关键的内容,现如今的生态系统中,部分林草及有关水土保持工程作用就是提升土壤下渗力及对降水的拦截,还有增补水源和缓解地表径流等,尤其是有大规模洪水及降水情况出现时,生态系统可通过自身具备的功能对洪水流速及流量进行缓解,以实现灾害危害性的降低。尤其是干旱的季节,林草可对地表径流进行有效蓄积,进而更好的对水源进行涵养,进而更好调节河流水位。与此同时,通过林草蓄积的水分会向大气中进行再次蒸发,进而使水分进行良性循环,最终以达到生态系统平衡发展目标。在水土保持、土壤固结力增强、防止土壤侵蚀等方面有巨大的作用。降雨时林草的林冠位置可以更好拦截一些雨水,避免地表被雨滴直接侵蚀与冲击,以防土壤被冲走。并且土壤中的腐殖质也有极强的透水性与蓄水性,可避免土壤流失。同时,因林草根部盘根错节,进而可以更好固结土壤,有效防范滑坡与泥石流。

2.2改良土壤

对于水土保持工程而言,通过治理坡面,进而实现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进一步改善土壤性质及肥力。尤其是那些高黏性或砂质多的土壤,坡面治理后,能够将土壤肥力与养分进行改善,最终实现土壤质量及生产力的提升。

2.3净化空气

水土保持工程中通过种植大量的林草等植物措施,能够有效地起到吸尘及降噪作用。特别是当前工业迅猛发展及城市汽车尾气排放不断增多,空气受到严重的污染,这种情况下林草植被能够对大气中一些有害物质进行充分吸收和降解,具有净化空气的重要作用。同时水土保持植物措施中的林木、灌木等还能够利用自身的体型有效减缓城市及周边地带的风速,降低粉尘扩散,同时植物表面还能够吸附及空气中滞留的粉尘,通过成体系的植物措施的布设,可以大大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粉尘、污染物的含量,有效改善空气质量[4]。

2.4防风固沙、保持生物多样性及维持地表景观

通过种植各类林草植被,不仅能够实现保水固土的作用,同时也可降低风速与改变风向,发挥防风固沙作用,且林木根系也可有效固结土壤与沙,可更好的防范风沙。通过水土保持措施体系建设能够实现对水土资源的有效保护,为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及微生物提供生存所需要的养料和空间,有利于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另外,水土保持采取的梯田、保护林及坝塘水库等措施,已成为地表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景观格局的规划和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3加强水土保持的有效对策

3.1加强水土保持的监管工作

对水土保持的监督管理工作应当与城市管理结合起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水土流失负有一定责任。城市化必然要占用土地资源,因此许多农田被毁,加剧了生态系统的负担,而且城市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工业的不达标排放、森林的乱砍滥伐以及资源的过度开采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使得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对城市治理造成了很大困难。因此,在进行水土流失的防治工作时,应当与城市管理相结合,针对不同城市的不同特点对症下药,对不合法不合规的污染环境的行为加以惩治,向城市居民宣传环境保护的紧迫性,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将城市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为了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要积极植树造林,选取生存能力强、适应性良好的植被进行覆盖,减轻水土流失的状况[5]。

3.2完善管理体系

俗话说“三分治,七分管”,健全的管理体系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完善管理体制对加强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健全的管理体系包括很多内容,首先是工程规划,在进行生态修复工作前,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理规划,通过后方可进行行动;其次是工程进行中的监督工作,对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水土保持工作不合理行为要及时发现报告、及时解决,在发现有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情况时要及时止损,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最后是在修复结束后要再一次对工程进行审查,坚决杜绝环境污染行为的发生。此外,进行规划时要进行实地考察,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判断规划是否科学合理,再进行动工。

3.3提高综合治理能力

经济要发展要进步,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环境不能无限制的被破坏,严重的水土流失状况必须加以解决。因此,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有关部门应当结合现代科技和成功的治理经验,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方案进行水土保持工作。如大面积被开垦的地区要退耕还林,水资源紧缺的地区采取小流域治理等,同时地方政府也要积极欢迎科研人员到当地做研究,根据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更加了解自己脚下的土地,从而可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水土保持措施。

4结语

在当前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同时全面开展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加大生产建设活动水土保持各项目防治体系的落实也逐渐成为社会共识。生态文明建设及水土保持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多举措实现建管并重,加大对水土流失的有效防治,全面推进水土保持工作的有序开展,从而打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李建,王慧铭,李文俊.浅谈水土保持的生态环境监测方式[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2013(10):56.

[2]王红岩.论水土保持对生态环境建设的促进[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17):183.

[3]张利超.江西水保院为县级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宣讲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知识[J].中国水土保持,2019,443(02):12.

[4]王治川.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269(23):158.

第6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保护;作用;发展途径

监测环境污染物一般不仅仅是对它的成分与含量的测定,还要对它的结构、形态以及分布的规律进行监测。对于生物污染以及物理污染的因素也要进行相应的监测,唯有如此,才能对环境污染进行全面的确定,确定对生物及人群的生存带来的影响,才能作出准确的环境质量评价。以下就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与发展途径进行探讨分析,旨在加强环境保护中的环境监测作用。

1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目前环境监测新技术和新设备的配备,因此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在环境监督管理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监视与监督企业污染物的排放情况,以便对环保的法律法规进行落实。除此之外,环境监测还把一个地区的环境状况充分的反映了出来。

1.2在总量控制与排污许可证的发放中所起到的作用,通过相关的监测,国家有关部门就能对一个地区的功能区的污染物的排放量进行核定,并发放排污许可证,实行的原则是超量减排,削减交易。

1.3在制订环境标准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其主要基础就是生态基准以及人体健康的基准,制订此标准主要是依据环境目标的需求及各种环境的不同功能与技术的可靠性。

1.4在排污统计与征收排污费的工作中所起的作用,通过相关的统计,对一个单位或一个地区的排污量进行估算,根据单位具体的排污情况来征收排污费。

1.5在科学的研究中所起到的作用,第一生产力就是科学技术,包括节能科研以及工艺改革的环境监测等。如果把这方面的环境监测做好的话,对于科学研究以及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1.6在纠纷仲裁中所起的作用,在生产的过程中,也是有可能发生环境污染的事故,这需要相关的仲裁监测来处理,进行实地的取样并加以分析,才能对污染来源作出准确的判断,才能有效的避免生活或经济上的损失。

2环境监测的发展途径

2.1完善环境监测预警系统

要解决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改善环境和保持当地可持续性发展,需要创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监测事关经济可持续发展,要从实际出发,多种举措并举,全面带动环境监测管理工作。在改革发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中要进一步明确环境监测各岗位上的职责,加强质量监督和考核。要以严谨的态度投入工作,确保数据监测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判断监测范围的环境危害是环境监测的重要任务,监测需要依据危害的大小作出判断。对危险信号的预警是监测工作效率的重要体现。要健全和完善环境监测预警系统,根据危害等级做好预警等级分类。工作中要善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作出预测警报,为做出处理方案,采取正确治理措施提供第一时间的依据。

2.2实现环境监测领域的技术创新

科学技术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使得各种新的技术不断地应用于环境监测中。环境监测鼓励各级监测部门在监测工作中采用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新技术、新方法之前要经过验证后方可使用。仪器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境监测中使用的仪器相对落后,监测仪器不足及老化现象时有发生。目前,我国环境监测仪器多为中小企业生产的中低档仪器,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监测仪器寿命、降低监测仪器的制造成本、保证其使用性能,是环境监测技术创新的一个主要方面。 环境监测的技术方法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实现动态监测,动态监测可以掌握各种污染物的变化动态及途径;其次,提高预警应急监测能力;同时,单纯的地面环境监测与遥感环境监测相结合;最后,现场快速分析技术和连续自动化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五是生态监测技术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2.3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管理制度

环境监测工作应该严格按照《环境监测管理办法》执行,当按照数据准确、代表性强、方法科学、传输及时的要求,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体系,为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途径,及时跟踪污染源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各类环境突发事件等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各级环境监测部门应该加强检查和抽测,严肃处理监测过程中弄虚作假、谎报数据、修改数据等失职读职行为。加强对环境监测工作的监督管理,支持监侧过程中的各种技术创新行为,加强环境监测与其他各项环保政策的合作。

2.4环境监测队伍实现专业化

全面提升环境监测水平、实现环境监测事业的科学发展,离不开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更离不开掌握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的专业人员。各级环境监测站应加强对环境监测专业人才的培养,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加强综合分析、实验室分析等方面的技术骨干。各级环境监测站应努力在培养方案上创新并建立一支专业化、高水平、反应迅速的环境监测队伍。首先,要求监测队伍提高应变和机动能力,能够对突发重大环境事故做出迅速响应;其次,要求监测队伍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代表性、科学性、准确性以及真实性。环境监测是技术执法和技术监督的过程,监测队伍是否具备专业水平直接关系到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2.5建立国家级监测网络及改进环境监测技术方法

国家级环境监测网络应包括环境各要素监测业务网络(包括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噪声、土壤、固体废弃物等监测网络),环境管理监测网络(包括国家、省、市、县四级监测网络)以及监测信息网络(包括在线监控、数据报告、数据传输等)。 构建国家级环境监测网络,有助于环境监测工作向着全面化、精确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其次,监测网络的构建能够更好的掌握环境质量情况,对于及时发现环境问题、积极治理环境污染、保证环境质量状况起着积极作用。我国环境监测的工作任务比较重,且工作量很大,如果单靠使用现在的设备和手段难以满足,只能通过深入地改进相关的监测分析方法和技术要求,使其更加简便、灵敏、快捷,才能够从根本上改进和提高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水平。

结束语

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同时环境监测的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对工业污染源的监测,而是走向了一个更大的环境监测。监测的对象不只是对环境质量带来影响的污染分子,还有对生态以及生物变化的监测。环境保护早已不仅仅是我国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问题,根据时代的进步和改革开放的稳步发展,环境的监测已经成为维护环境的关键一环,我们要意识到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将有关资源科学分配,使环保事业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第7篇

【关键词】农业资源;环境保护;途径

1我国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1压力不断增大农业资源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一直以来,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就是维护粮食安全,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粮食生产总量每年都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长量,但是从农业生产总体来看,依然还保持一种总体平衡、结构紧缺的现状,具体来说就是农业粮食产量增幅跟不上刚性增幅,在国际领域来说,近些年来,作为主要的粮食生产以及销售大国,我国的农业生产正面临不断严峻的资源环境保护压力。1.2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相对粗放过于粗放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导致我国的农业资源整体利用效率过于地,农业生产经营效果总体很不乐观。从我国农业生产的总体状况来看,首先和农业生产相关的基础设施以及其他相应的技术支撑仍然比较薄弱,现阶段仍然是以粗放的经营方式为主,其次从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来看,国内很多地区农业生产中,仍然坚持使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非常低,再者农业生产中化学肥料的不合理使用严重的污染了农业环境。1.3工业发展对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约束性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在推动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对于我国城乡矛盾的加剧有很大的影响,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城乡争地争水矛盾,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我国整体的耕地数量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趋势,国家农业生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再加上我国水土资源本来就存在严重的空间不合理性,使得农业资源不匹配这个矛盾不断激化,与此同时,农业资源还面临着环境污染、自然破坏、质量下降以及耕地质量退化等方面的威胁,工业发展和农业发展两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

2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途径

2.1把握农业资源保护的基本原则

2.1.1必须立足现状,坚持农业资源保护和农业生产经营相协调的原则将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放在突出的地位,着力于改善不同地区粮食生产中不计代价投入资源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坚持农业生产和资源保护相协调的道路,逐步提升农业土地产出效率、资源利用率以及生产效益,住不得实现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双丰收。2.1.2坚持内源污染治理和外源污染防控相结合对于农业生产内外源污染的治理和防控,一方面要不断的强化对农业污水灌溉、垃圾以及重金属等内源污染的集中防控,大力发展农业清洁生产以及节能减排工作开展,帮助农村更好的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另一方面尽量将农业生产中的内源污染解决在生产过程中。2.1.3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的有机结合政府和社会的结合要坚持“破坏者治理、保护者受益”的原则,政府部门要强化自身的政策扶持,不断的提高公共服务职能,做好农业生产相关的科普宣传工作,同时也要重视社会力量的作用,以政府为主要引导,逐步构建社会企业、农业合作组织以及个体农民之间的多元化参与的资源环境保护机制,坚持宏观调控和市场的相结合,不断创新市场运行机制,逐步的推动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和第三方治理的协调发展。2.2切实把握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工作重点2.2.1切实做好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首先必须将农产品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落到实处,加快相关分析测试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切实做好农产品土壤样品分析和数据统计工作,为农业土地污染修复工作提供可靠地数据支持;其次要重点做好重金属农业污染土地的修复和治理工作,将现阶段全国范围内重点9个农业污染修复技术示范点作为重点治理对象,通过对各种修复治理技术的成效对比,加快探索一套适合不同污染类型的治理修复技术体系;再者在此基础上,加快探索农业耕地重金属污染防治长效机制,以重点区域为例,构建农产品产地环境相关质量数据库,对不同类型的农业土地实行分级管理,构建重金属污染防治应急管理措施,强化重点区域农产品土壤重金属污染应急处理能力,构建重金属污染监测防治网络,及时全面的掌控农产品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发展动态。2.2.2推进农业面源综合防控常态化发展首先要重点强化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工作,实施主要流域尺度污染监测,及时准确把握农业面源污染指数,及时《全国农业面源污染情况公告》,逐步实现农业面源污染动态监测和常规化预警;其次要突出重点农业领域面源污染减排工作,这一方面要重点做好农业病虫害污染防治、测土配方施肥以及生态拦截工作,提高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效率,最大限度的降低农二与生产中氮磷等污染物的排放。2.2.3提高农业秸秆综合利用效率首先要逐步的加快农业机械化还田力度,尤其要重视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技术的使用,有节奏发展农作物联合收割、储存运输机械化运作,建立农业秸秆田间处理体系;其次要加快推动农作物秸秆循环利用技术的使用,例如发展以农业秸秆养畜为一体的农业循环生产,提高秸秆的利用效率,也可以在重点农业区域构建示范点,实施农业秸秆全量化使用,最大限度的解决农业秸秆焚烧污染问题;再者可以结合农业秸秆循环利用技术,在农村地区重点发展秸秆能源和原料加工技术,逐步推动秸秆炭化、秸秆沼气等分布式能源的产业化发展,积极发展农业秸秆相关系列产品,提高农业秸秆的综合使用效率。2.2.4做好农业物种资源保护工作首先必须做好重点农业区域和重点物种的保护工作,尤其是要做好对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有重要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同时对于农业遗传资源富集区域、生态系统典型区域以及关键物种分布地区要开展重点保护;其次加快构建农业野生植物原生态环境保护区域,积极引导相关科研团队开展重点区域的物种资源深度研究和保护工作,深度发掘可以支撑新品种选育的优质资源;再者要积极探索农业野生植物保护以及合理使用机制,加快构建人工培植技术体系,推动农业物种资源可持续利用。

3结论

总的来说,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和落实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必须立足现状,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重视节约型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加强农业环境保护,提升农业资源保护工作的成效,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发展道路,逐步的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洪远,张灿强.强化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5):33~41.

[2]薛梦瑶.农业循环经济影响下的农业资源环境保护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6(04):291~292,341.

第8篇

关键词:公路;土建施工;环境保护;影响

随着国民经济不断的增长,我国的公路总里程也在不断的增加,其在国民经济综合运输体系中所占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但是,公路的建设施工会对周围的环境和生态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了环境;再则,现代公路污染也是一个明显的问题,这些影响和问题不得不让我们去分析和研究如何在加强公路建设的同时保护好公路和周围的环境,这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此分析和探讨了相关的保护措施,以更好的避免和减少公路的环境污染、减少相应的生态损失,这也是我国现阶段公路建设过程中给相应的建设者和管理者赋予的一个艰巨重大的任务。

一 公路施工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世界环境保护组织已经提出了要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由于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保护就是人类有意识的去进行自然资源的保护,并且让其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有效利用,防止自然环境遭受破坏和污染,对一些已经被破坏和污染的自然环境我们要予以保护并做好综合治理工作,最终创造出适合于我们工作和生活的环境。

目前,公路的运输在国民经济综合增长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在不断加快公路的建设发展。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相应的存在一些问题。公路的建设造成了公路的污染以及影响到了周围的环境。环境问题就是环境中出现了一些严重影响人类发展和生存的不利现象。公路从工程开工建设到最后的运营管理,整个过程周期都会对环境造成一些不利的影响。例如:公路的连线不当就会对沿线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公路带状的延伸就会对公路周围的自然风貌造成破坏,导致环境损失;公路建设防护不当就会造成泥沙沉淀和坡面侵蚀等水土流失的现象;在挖填方的过程中会破坏周围的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公路的施工建设就会造成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动物的栖息地也要遭到破坏,彻底影响了生态平衡;公路在通车运营的过程中,沿线的环境会遭到污染和破坏等等。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和制止,那么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永久性的破坏,严重的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 公路施工阶段的环保措施

1.生态环保措施

(1)在公路土方开挖时应尽量避开雨季,雨季来临之前应及时做好开挖面边坡及截水沟、急流槽,以防止雨水对开挖面的冲刷。并及时处理好回填路段的碾压整性、形成路拱。

(2)在施工取土时要采取平行的作业,边开挖、边平整、边绿化,计划取土,及时还耕,及时进行景观再造。

(3)如果公路建设地区的雨水比较充沛,就要及时设置公路两旁的排水沟及截水沟工作,避免由于雨水堆积而引发边坡崩塌和滑坡现象。

(4)在公路的两傍以及周围要加强植被的种植和绿化;在雨水的地面流径处进行路基的开挖时,尽量及时的设置好临时的沉淀池,这样才能及时的把泥砂拦截住,等到路基建成后要及时将沉淀池回填整平,回复原貌,整平后可以进行植被绿化或者是还耕。

2.噪声防治措施

在施工的时候要积极的和公路附近的单位进行协商,如果给周围环境造成影响时就要及时调整相应的施工时间,或者制定相应措施有效的防治由于施工噪音对周围单位、学校、村民造成工作和生活的干扰;建设单位要重视机械的保养,让机械的声级水平保持到最低水平,安排相关人员轮流的操作机械,尽量减小和高噪声的接触时间,如果工人在声源附近工作较长的时间的话,要采取一定的自身保护措施。

3.大气污染防护措施

公路施工现场的拌合站和堆积物要放在空旷的地方;对于沥青路面的施工,一定要把沥青混凝土拌合场设在远离学校和居民区等环境,这样不仅方便生产,也符合卫生要求;在施工便道要进行定时的降尘洒水工作,对粉状的建筑材料(如机制砂、矿粉等)一定要搭棚覆盖,防治污染环境。

三 公路营运阶段的环保措施

首先,对于公路附近的工厂、学校和相关单位来说,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制定噪声的防治措施,可以在附近修建高的围墙,设置固定的声屏障,在公路的两侧要密集的进行植树绿化,建筑物也要设置双侧窗或者做成封闭式的走廊以更好的减少噪声的污染。另外,在公路的主要出入口附近也要相应的设置声监控站,不断加强交通运输的管理工作,尽量减少或者禁止公路上的车辆噪声。

其次,对于车辆排放检验的制度也要相应的严格执行,在收费站对过往的车辆进行排放状况的抽查,对于排放尾气严重超标的车辆要严禁上路;另外,对于一些散装、泄露和超载的车辆要进行重点的防护,如果是运载危险品的车辆必须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监控,避免造成这些有害物质的散失而造成公路周围的水体污染。

最后,在每年的洪涝季节,相关部门要加强和气象水利部门的紧密联系,提前收集各种气象信息,做好相应的防御工作,确保在洪水期间车辆的安全行驶。

四 总结

在国民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公路的建设也在迅速的发展。公路的运输对于国民经济的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所占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大力发展公路建设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经济的可持续永久发展,要想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必须做到保护自然环境。对于公路的建设来说难免会引来一些环境的问题,只有我们有效的解决发展和环保之间的关系问题就能有效的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公路的环境保护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它是相关的领导者、建设者和决策者共同的事情,只有做到防患于未然,不断提高环保的意识,才能有效的发展我国的公路建设,才能更好的推动我国公路建设良性发展,最终促进经济的更快增长。

参考文献:

[1]田延军.公路施工环境保护与控制[J].交通标准化, 2009/09

第9篇

    在全球倡导环境保护的大气候下,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在追求住宅安全、经济、适用的同时,人们对住宅环境的要求日益强烈。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和绿地规划已成为项目审批的重要指标,越来越多的小区被冠以“绿色小区”、“生态小区”的标签。有人误认为只要多种一些花草树木,达到较高的绿化率,就成了生态健康小区。更有甚者,为了追求视觉的美感,将原有的树木砍伐清除,而栽种低矮的灌木,种植人工草皮,这种封杀本地植物生存空间的“绿化”行为,破坏了生态平衡,取悦视觉并非保护环境。按照空间尺度的大小,可以将城市人居环境划分为三个层次:城市环境、社区环境、居住环境。对于每个开发企业而言,针对每一个小区的环境建设已得到人们的认可,然而,站在整个城市的高度来看待环境保护问题,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善。对于个人的居住空间来说,装修材料是环境保护的主要影响因素,虽然有些装饰公司宣传自己的漆是“健康涂亮未来”,“材料取之天然”等,但事实上不能完全达到安全环保。从住宅建设的全寿命周期看,设计阶段尤为重视环保,其他阶段同样也应该加强环保。在住宅建设施工阶段:占用绿地施工、夜间施工的噪声、强光污染等;在住宅建设的使用阶段:装修污染、垃圾处理不当等;在住宅建设的拆除阶段:拆除后的废弃物处理、资源的浪费等也都对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二、住宅建设全寿命周期的环境保护

    (一)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是整个住宅建设过程的起始阶段,从城市建设(宏观)全局的角度出发,住宅设计应该根据城市发展远景规划,按照规划分区进行设计,这不但要求政府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更需要大量的科研人员进行研究,作出符合发展需要的城市住宅建设规划。住宅设计不应过分追求标新立异,更不能全盘照搬世界知名建筑的设计,比如北方城市不假思索地引入香港、新加坡的设计理念,大窗户、落地玻璃幕、开敞的阳台平台等,这些不尊重气候条件的盲目引用在很大程度上消弱了住宅的外墙保温隔热能力,从而增加了住宅的采暖制冷负荷。而住宅的采暖制冷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直接影响空气清洁度。此外,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开发成本,多数开发商打造的是高层、高密度住宅,譬如点式楼、塔式高层等,房屋布局采光面小,进深宽大。这样就会直接影响自然日照和自然通风。人们为了正常生活需要,不得不采取集中供暖、空调等方式人工采暖和制冷,直接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因此,住宅设计要注意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善于利用共生资源,使整个住宅小区乃至整个城市像一个整体。住宅设计同时要考虑文化遗产的保护,历史的沉淀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保护历史同样是环境保护的一个层面。人文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发展速度,住宅设计应该充分体现历史的痕迹,当然现代化的住宅同样会给城市带来勃勃生机,这种新老结合的住宅设计,也正是反映了城市的发展历程。住宅设计还要注重节能要素,节能60%对于住宅设计来说,虽然还处于试行阶段,但它对环境保护的贡献不言而喻,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就是最好地保护环境。

    (二)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最主要的污染为噪声,噪声污染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公害之一。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干扰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统称为噪声。噪音轻则影响人的睡眠和休息;重则影响人的听力和健康。长期工作或生活在90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会严重影响听力和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任何一个机械的声级都不小于施工噪声限制最高值85。为追赶工期,施工单位夜间施工,噪声更为明显,再加上夜间用的强光,现场扬尘,附近居民的生活环境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降低噪声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主动降噪和被动降噪。所谓主动降噪是指采用先进的施工设备降低噪声,采用先进合理的施工方法降低噪声。所谓被动降噪是指将可能产生噪声的设备、部位进行封挡,阻止噪声的蔓延,或降低噪声的分贝。同时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政府加大对施工企业的管理力度,加强群众监督。

    (三)使用阶段

    小区环境建设最好能展示某种主题文化,这种文化包括住宅的风格、树木的种类、人文的气息等。广场、绿地、流水、喷泉……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营造出回归自然的感觉,小区绿化中植物品种的多样化可以丰富景观,高低不同显出层次感,乔木与灌木、常绿与落叶组合,力求四季常青、鲜花常开,增加生活情趣。规划者努力营造生态住宅,改善和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要从注重绿化布局的层次开始,谱写各种不同植物和谐共生的浪漫,让植物的生机映衬出建筑的美丽。同时,最大限度的尊重自然,追求质朴。好的居住环境未必是雍容华贵,但必须是舒适和宁静的。为保护小区环境,必须合理处理垃圾。装修产生的建筑垃圾,小区业主应当按物业管理部门的统一要求,按指定地点堆放,物业部门及时联系环卫所用垃圾处理车对垃圾进行清运和处理,业主应积极配合物业管理部门。此外,小区的垃圾筒应当按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分类回收。对垃圾的处理,需要密封存放的必须袋装密封,需要集中焚烧的必须按环保要求集中焚烧处理。同时,每个业主应当爱护小区环境,提高环保意识,严格按照物业要求和环保要求,堆放和处理垃圾,给自己的家园一个整洁安全的环境。

    (四)拆迁阶段

    目前,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建住宅的增多,建设工地的废弃物排放量越来越大。这些废弃物如果不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任意堆放,势必污染水源和土地,影响生态环境。同时,废弃物的不合理堆放,将占有和浪费土地资源。如果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就可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浪费问题,还可以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本、美国、德国等大多施行“建筑垃圾源头削减策略”,对垃圾进行焚烧、分离,使其具有再生资源功能。我国在废弃混凝土再利用的理论研究上已经卓见成效,将废弃混凝土块经过破碎、清洗、分级后,按一定比例混合形成再生骨料,部分或全部代替天然骨料配制的新混凝土,这种技术有效地节约了能源,保护了环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必将大规模应用。

    三、住宅建设和环境保护,必须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一)人均住房面积控制在合理范围,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需要

    从目前的现状看,我国面临着土地资源严重不足的严峻挑战。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是一件好事,但是不能单纯的以人均住宅面积作为小康社会的指标来宣传,人均住宅面积应该控制在合理的范围。目前,我国的人均住宅面积已经超过了不少发达国家,应提倡居住适度的面积,而不提倡过度奢华。如果我国人均住房面积过大,就会无形地“掠夺”有限的土地资源,透支后代的土地资源。

    (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环境保护的需要

    城市土地是城市建设的载体,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资源。据专家预测,我国到2050年,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70%,在未来50多年中,将有约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家属进城,变为城市人口。随着大量人口涌进城市,给城市的住宅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城区外延扩张速度加快,正在渐渐的吞噬着周边的耕田和绿地,绿地的减少,致使出现了“城市荒漠”。为了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应大力提倡土地节约集约化利用,来提高城市土地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延缓城市外延扩张的速度,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