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财务风险应对策略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2 09:36:5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财务风险应对策略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财务风险应对策略

第1篇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 分析与应对策略

一、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1.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国家宏观经济变化。宏观经济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其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例如2008年年底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我国宏观经济受到了重大的冲击,使我国的企业,尤其是出口型生产企业和外贸类企业财务危险加剧,表现在坏账风险和现金流量风险等;二是利率、汇率变动的影响。由于企业负债的利息率一般是固定的,如果未来利率呈下降趋势,企业仍然要按原合同约定的利率水平支付较高的利息,从而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如果未来市场利率呈现上升趋势,企业尽管只需按原合同约定的利率水平支付较低的利息,但随着市场利率的持续上升,货币升值压力增大,一旦货币升值,公司债券可能遭到赎回的压力,则企业还本负担加重,从而加大了企业财务风险;三是产业政策变化。国家对某些产业进行优惠、鼓励和倾斜的同时,也会对另一些产业进行限制。产业政策对企业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由于政府对产业的政策会因经济状况的变化而调整,企业的财务决策也处在不断变化中,企业财务决策的变动也会产生财务风险。

2.企业财务风险的内部原因。企业财务风险的内部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财务决策缺乏严肃性。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由此而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如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过程中,有的企业由于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个人素质不高等原因,导致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使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二是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不顺。单个企业与内部各部门之间或企业集团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三是资本结构不合理,财务治理制度不健全。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缺乏有效的财务预警机制和健全的财务治理结构,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由此产生财务风险。有效的财务预警机制能及时防范财务风险,做到未雨绸缪。

二、企业财务风险应对策略

1.企业要构建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明确企业财务风险监管工作程序,分清监管职责,落实好分级负责制。建立和规范企业财务风险报表分析制度,搞好月份流动性分析、季度资产质量和企业负债率分析以及年度会计、审计报告制度,完善风险监测技术,建立敏感的风险预警系统。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以及资产评估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在财务风险监管中的积极作用,减少决策失误。企业在进行筹资决策时,要进行系统而科学的论证,做到慎之又慎,充分估计未来各种不确定因素对企业获利水平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重视资金成本管理和分析;企业负债规模要适度,储备库存要合理,决不能为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使企业过度负债。

2.企业要构建财务风险内部会计控制机制。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建立健全授权控制、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会计记录控制、财产保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并对未决诉讼、担保业务等潜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监控。为了有效防范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企业必须从长远利益着眼,建立和健全企业财务风险防御机制。主要措施是包括加强企业内部审计控制。内部审计控制是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一个企业内部经营活动和管理制度是否合规、合理与有效的独立评价机构,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其他控制的再控制。内部审计在企业应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应独立于其他经济管理部门,最好受董事会或下属的审计委员会领导;积极参加社会保险,建立健全企业风险转移机制;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建立健全企业风险分散机制,及时分散和化解企业财务风险;建立健全企业坏账准备金制度,适当提高坏账准备金的提取比率;建立健全企业的积累分配机制,及时足额的增补企业的自有资金,壮大企业的经济实力,提高企业抗击财务风险的能力。

3.企业要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财务风险预警就是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相关经营资料及收集的外部资料为依据,采用各种分析方法,将企业所面临的经营波动情况和危险情况预先告知企业经营者和其他相关利益关系人,并分析企业发生经营波动和财务危机的原因及企业财务运营体系隐藏的问题,为企业管理决策层提供决策和控制依据。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财务风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与之相对应,预警机制的建立应是多元的。降低风险法可以采取以下三种策略:一是通过支付一定的代价减少风险损失出现的可能性,降低损失程度;二是采取措施增强风险主体抵御风险损失的能力;三是通过制定有关的管理制度和办法来减少损失出现的可能性;分散风险法。即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元化经营及对外投资多项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转移风险法。即企业通过某种手段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自保风险法。自保风险,就是企业自身来承担风险,即企业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分析,预先制定一套自保风险计划,平时分期预先提取专项的风险补偿金以补偿将来可能出现的损失。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要树立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处理机制,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防范财务危机,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加强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及收益分配的风险控制,加强资产管理,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2010年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

[2]吴少平,李小燕.谈财务危机预警分析指标的确定标准.金融科学,2000.

第2篇

摘要本文以企业财务风险为研究对象,针对如何应对企业财务风险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阐述。文章主要从建立财务风险管理的组织系统、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以及建立企业财务信息系统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对策。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相关领域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应对策略

一、建立财务风险管理的组织系统

财务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为了能较好地实现风险管理目标,企业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对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进行具体的规划,以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控制。风险管理组织就是指通过确定一定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关系,使企业各个部门成员协调工作,从而保证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企业应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主要包括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和法律事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职能部门、业务单位的组织领导机构及其职责。企业应建立健全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依法履行职责,形成高效运转、有效制衡的监督约束机制。

企业应设立专职部门或确定相关职能部门履行全面风险管理的职责。该部门对总经理或其委托的高级管理人员负责,主要履行以下职责:研究提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报告;研究提出跨职能部门的重大决策、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要业务流程的判断标准或判断机制;研究提出跨职能部门的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报告;研究提出风险管理策略和跨职能部门的重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并负责该方案的组织实施和对该风险的日常监控;负责对全面风险管理有效性评估,研究提出全面风险管理的改进方案;负责组织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负责组织协调全面风险管理日常工作;负责指导、监督有关职能部门、各业务单位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

二、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1.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意义

企业出现财务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但其财务危机与财务失败都有一个逐步累积、逐步显现、不断恶化的动态过程。因此,财务危机与财务失败是可以预防的。这就是建立财务预警系统的初衷之所在。财务预警被有关经济学家称为“触按经济脉络的手指”。财务预警则是指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相关的会计资料为依据,利用比率分析、比较分析、因素分析及多种统计方法,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财务活动等进行分析预测,以发现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潜在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并在危机发生之前向企业经营者发出警告,督促企业管理当局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潜在的风险演变成现实的损失,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财务预警系统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对潜在的风险进行监控的一个系统,它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

2.财务风险预警Z分数模型

在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选择上,可以在分析、借鉴国外学者对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采用Z分数模型作为基本分析模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的许多著名学者就已经对企业财务危机的预警模型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美国的爱德华・奥尔曼教授(Edward Altman)建立的Z分数模型。该模型是爱德华・奥尔曼在经过大量的实证考察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于1968年提出来的。Z分数模型是采用多元线性函数的模式,运用五种财务比率,进行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分(即Z的数值),来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预测的一种模型,初步实现了经济学家关于财务预警的梦想。

三、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体制

1.健全企业财务决策机制

企业财务决策包括筹资决策、投资决策、经营决策和利润分配决策等,财务风险是财务决策的结果。企业的决策者应本着“成本―效益”原则进行科学的决策,尽可能将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因而在财务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借助于定量计算方法并运用科学的财务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要认真分析评价,从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如对固定资产投资应采用科学方法计算各种投资方案的投资回收期、投资报酬率、净现值及内含报酬率等指标,并对计算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在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选择最佳投资方案。

2.改进企业财务预算控制机制

企业要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必须搞好财务预算控制。财务预算控制是为了实现企业既定的经营发展目标,通过编制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等预算,并以企业内部控制保证决策所确定的最优方案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贯彻执行。一般企业均应编制全面预算,进行预算控制,其内容可包括经营预算、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现金流量预算等。

企业财务预算控制是一项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管理工作,除事前编制预算外,事中主要通过将期中预算与经营业绩进行对比并据以实施例外控制管理,事后则通过年度预算与经营业绩对比并据此奖优罚劣。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强化企业监督控制作用。

3.强化企业财务操作运作过程控制

强化企业财务操作运作过程控制:一是加强业务管理,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做到债务有人认,债权有人接,库存有人管,加强客户档案管理;严格控制结算方式,设定放账额度;规范业务操作。重视客户资信运用信用保险,减少贸易风险。二是建立核算跟踪体系,改革业务考核办法。核算到人,建立资金跟踪监控体系,以收付实现制考核业务员的经营业绩。三是强化责任制,健全逾期账款催收制度和奖惩办法。

4.强化企业的财务监督机制

财务监督机制主要由财务检查与内部审计两个方面构成。财务检查主要由财务部门对所属单位进行的财务检查。检查的重点是国家财经法规、政策的执行情况,公司重大经营计划、方案的执行情况等。对于检查出的财务问题,要求纠正并限期反馈纠正情况,涉及个人责任追究问题,按规定程序进行处理。

审计监督是内部监督的第二道关。审计部门可将不同部门的业务、所属企业的遵纪守法情况进行风险评估,然后确定审计单元清单,安排循环审计。审计工作的重点是评审某一项目或单位对财经法规和企业内部各项制度、决议、决定的执行情况,并提出改进的要求,以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四、建立企业财务信息系统

企业面临信息失真、信息滞后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通过在内部建立大型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将各系统的资金流转和预算执行情况都集中在计算机网络上,使其能够随时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实时监控其经营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高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另一方面,应建立完善的内部信息报告制度,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生产流程及价值增值的关键点制订信息报告模式,规范信息的质量,并明确各级责任主体对信息的真实、及时应负担的责任。

财务风险预警是基于一定的财务指标比率进行的,财务指标比率的基础是会计信息,所以,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财务预警机制的成败。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网络,是正确识别和分析风险的前提条件,也是风险管理成功的基石。企业只有在及时、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基础上,才能够对企业财务状况作出恰当的评价。建立财务风险信息管理系统,使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与管理信息有了交合之处,保证完备的追溯线索,使企业的财务预警能对财务征兆作出调查分析,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能否掌握充分的信息,抓住机遇是企业驾驭市场的关键,也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条件。因此,企业还应该收集行业有关部门数据,将企业置于整个市场去考虑,与同行业中的国内外其他企业相比较,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和本企业在行业中所处地位变化。企业应明确有关财务风险信息的传递路线,使信息传递畅通,反馈及时。开辟多方面的信息渠道,提高信息的加上程度,为进行风险预测和衡量提供数量多、质量高的财务信息,把企业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以获取尽可能大的收益,实现企业预期的目标。

企业应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风险管理的各项工作,建立涵盖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和内部控制系统各环节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测试、传递、报告、披露等。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能够进行对各种风险的计量和定量分析、定量测试;能够实时反映风险矩阵和排序频谱、重大风险和重要业务流程的监控状态;能够对超过风险预警上限的重大风险实施信息报警;能够满足风险管理内部信息报告制度和企业对外信息披露管理制度的要求。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实现信息在各职能部门、业务单位之间的集成与共享,既能满足单项业务风险管理的要求,也能满足企业整体和跨职能部门、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综合要求。

参考文献:

[1]刘秋萍.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2010.03.13.

[2]许谨良.风险管理.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第3篇

关键词:财务分析;风险现状;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155-01

一、公司财务风险的概念及分类

(一)公司财务风险的概念。由于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造成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和降低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就是公司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从理论上讲不可能完全消除所存在的风险,所以企业管理者对财务风险只能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风险。(二)财务风险的分类。财务风险遍布于企业经营的的各个环节,我们可以根据资金运动的过程将财务风险划分为筹资风险、偿债风险、短期、长期投资风险、经营活动风险、资金收益分配风险等。

二、有关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可能导致财务风险的因素有很多,我们通过对一些企业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造成公司财务风险的原因目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资本结构缺乏科学规划,负债比重过大。企业全部资金来源于所有者权益资金与负债资金的比例决定了公司的资金结构。由于我国企业对于科学的筹资规划的不重视,导致了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大量存在,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例过高可能会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企业的偿付能力受到了严重消弱,由此产生财务风险。(二)企业内部之间缺乏清晰合理的财务关系。在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由于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没有明确的权力和义务划分,造成了管理混乱的现象,这无疑会造成资金缺乏高效的周转率,大量的资金流失,威胁到资金的安全性。(三)忽视科学的经营管理,加大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忽视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也会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例如,在存在的大量应收账款的企业中,有些应收账款很可能肯本收不回来。变成坏账的应收账款将大大减少企业的现金流入,严重的话就会使企业资金链断裂,导致企业关门破产。(四)经济环境的的变化也会导致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经济环境方面的变化将会对相关企业的带来一定的影响,如经济周期、利率、通货膨胀、经济宏观政策等。企业以不恰当的方式式进行了融资,可能会导致融资成本过高,会使企业蒙受不必要的损失。比如企业在当前利率水平将要调低时,仍坚持以较高的利率水平进行了债券融资,企业就会负担较高的成本。

三、针对公司财务风险防范的措施

(一)企业战略与财务战略要相互匹配。企业战略的实现,需要与其相匹配财务战略,两者如果无法协调一致,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为了规避风险的发生我们就要跟据企业的战略配置适当的资本结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资金来源在资金总来源构成中的相互关系,最佳的资金结构是指企业融资的综合资本成本最低。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应根据企业战略与企业资金结构相结合的原则,对不同来源的资金进行合理配置,减少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可以依据实际的经营规模、盈利能力水平、财务成本等方面确定负债经营的程度,适度举债。(二)健全企业风险控制机制。公司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防范制度:①为使管理者真正负担其风险责任,必须给予管理者相应的风险管理权,并使权力和责任相配合。②从结构和经济上明确划分管理者所应承担的风险责任③风险管理者应得到相应的报酬,按照权力、责任、利润三者相结合的原则,风险管理者和承担者应享受一定的风险补偿。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激发风险管理者工作热情,减少企业陷入财务风险的可能。(三)公司应该加强对其财务活动的控制。从财务活动的全程看,财务风险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是客观存在的,由于存在各种意外情况的发生,企业的实际和计划收益率就会产生差距,致使企业蒙受损失。1、筹资风险的控制。(1)确立合理的资金结构。企业可以通过降低负债资金比重,优化资金结构,从总体上降低企业的债务风险;在进行债务融资前,企业应该对资金收益率与负债比率进行比较,根据企业需要确定融资的规模和综合成本,确定合理财务杠杆,减少企业债务风险。(2)确立合理的筹资、投资计划。为了减少筹资风险,企业应避免采取一次借款,一次还清的方法合理安排资金收支;合理的资金投向应根据资金用途和资金效益的的大小来安排,只有确定了正确的投资方向才能选择恰当的筹资渠道和方式。2、投资风险的控制。企业在考虑进行投资时,一定要把握稳健性原则。一方面,企业要敢于获取超额利润,另一方面,必须保持适度的谨慎性,在尽可能降低风险的前提下,追求收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有效控制投资风险的发生。3、经营活动风险的控制。科学合理的经营活动帮助我们确立赊销与资金回收风险的最佳平衡,为达到良好的效果,要密切关注以下工作:注意评估对方的净现金流状入况;注意评估对方的财务状况和还款信用;加强对销售货款的催收。4、收益分配的控制。公司在进行收益分配时,要处理好资金成本和投资者积极性的平衡。需要强调的是,企业对留存收益进行高比例的分配,不但会降低企业偿债和筹资能力,而且会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不恰当的收益分配还会给企业带来声誉下降和企业股票价格下跌等风险。因此制定出既符合投资者利益又符合企业长远利益的最佳分配方式。通过寻找一个最佳平衡点,来保护投资者和企业的利益。(四)构建完善的财务分析体系,加强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财务风险预警的作用就是在财务风险实际发生之前,通过观察各种指标细微的变化,提醒企业经营着可能会发生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两类:定性指标,指能够对有可能要发生的财务风险进行预示的指标,如经济政策调整、利率的变化、汇率的波动、信用评级降低、非标准审计报告等等;定量指标,主要是指反映公司财务风险的财务指标,如流动比率、经营净现金比率、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应收账款周转率、等。

总而言之,对于企业的财务风险我们应该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一方面给企业带来损失,威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但另一方面也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创造了机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职责就是认真寻找财务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并制定出制定出解决方案,将危机消灭于萌芽状态,使企业得以健康稳定的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投资集团燃料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戴维FR.战略管理[M].李克宁,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

[2]尹平.经营风险与防范.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8~20.

[3]李秀华.企业风险管理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建筑大学,1999.

第4篇

关键词:创业板;财务风险;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2-86 -03

创业板在我国创业板特指深圳创业板,其地位仅次于主板。它是为短期内不能在主板上市的新兴企业提供融资平台和成长空间的场所。创业板是对主板市场的重要补充,在资本市场中地位也不容小觑。创业板和主板市场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上市门槛、信息披露、监管制度、交易者条件、投资风险等方面。其目的主要是帮助处于新兴企业快速成长,为小企业提供融资平台,为建设资本市场添砖加瓦。我国创业板的定位很明晰,科技含量高、成长性高、商业模式新等。

一、创业板市场的基本特征

由于创业板市场的独特性,其具有以下几项特征。

(一)上市标准相对宽松

证券交易出于为保护投资者利益考虑,会严格规定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虽然新兴成长性企业发展前景很被看好,但在起步阶段也很难达到主板市场的上市标准。创业板市场因为对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赢利能力等规定较松,从而把那些无法在主板市场上市的公司吸引到创业板上市。从交易类型来看,主要是以不能在主板登记上市的证券和定期还本付息的债券为主。从发展趋势来看,交易种类日益增长。

(二)交易机制灵活

创业板市场的交易基本是券商与券商、投资者与券商双方之间的直接交易。价格方面,一般交易之间都是按净价基础来确定,不收佣金。交易额方面,零数交易和大额交易都可以,并没有数量单位的限制。市场参与者方面也没有限制,机构和个人都可以。良好的流动性才能保证创业板市场发挥其功能,而新兴企业的小盘股便常会遇到流动性不强的问题。

(三)产业构成以新兴行业为主

创业板市场以新兴高科技公司为主,其现代化的交易、低门槛和较好的服务,都让高科技公司认为创业板市场是上市交易所的不二之选。

(四)投资者构成以机构投资者为主

创业板市场的高风险决定了该市场的主要投资者为机构投资者,而不是向所有投资者开放。个人投资者主要通过其他途径间接参与市场,最终创业板市场中投资者市场便呈现出投资机构化的倾向。

二、创业板企业的财务风险

(一)创业板企业的风险概况

创业板企业风险包括来自市场的风险和来自创业板本身的风险。类似于主板市场存在的诸如:上市公司经营风险、诚信风险、盲目投资风险、股票大幅波动风险、市场炒作风险、中介机构不尽职引发的公司质量风险等,这些创业板市场都会存在;另外,创业板本身也存在风险:由于创业板市场上上市公司资产规模相对较小,大多仍处于创业成长期,发展并不成熟,所以相对于主板的风险,创业板的风险会较高。例如:

1.公司经营上的风险,由于创业板公司规模比较小,更容易受到市场的影响和冲击;

2.技术上存在的风险,创业板企业虽然有着较强的种种创新能力,但不能避免会遇到技术失败或被其他企业技术替代的糟糕情况,更严重的是可能出现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等问题;

3.规范运作方面的风险,创业板市场中不乏很多民营企业或者家族企业,这类企业中独大的现象很常见,较易出现运作方面的风险;

4.股价波动的风险,创业板上市公司因为普遍股本较小,股价就很容易纵,就会引发股价波动的风险;

5.创业板企业估值的风险,创业板因为出现了很多新的经营模式甚至新行业类型,但市场上却没有相应的评估体系,这就可能导致对创业板企业估值不准确,所以此类估值也存在着较大风险。

(二)创业板企业的财务风险

在经历十年的长跑与冲刺之后,2009年10月23日,创业板终于迎来了第一批二十八家企业的挂牌上市,自此创业板交易正式开始,此举成为创业阶段的企业寻求融资的快捷途径。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创业板一方面被人民赋予高期望,但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及各机构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评估方法,所以评估模型各不相同。与此同时,2009年6月我国实施了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按照新规采取竞价方式购买新股,竞价抢购,价高者得。

创业板开盘之初,各家机构竞投使得首批股票的发行价越来越高,导致创业板发行出现了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募比例的三高现象。具体情况是第一批二十八家公司上市发行的平均市盈率为56.7倍,28家创业板公司实际募资资金合计154.79亿元,而预计募集资金仅为约70.78亿元,实际比预计超募84亿元,超募比例高达119%。原因是发行价上升,直接导致市盈率和超募比例的上升。所以市场的风险显而易见。

此外,创业板企业自身的投资风险、经营风险、流动性风险及再融资风险都会给自身的财务管理带来风险。

(三)与其他板块风险的比较

创业板是高科技、高成长企业的摇篮,也是低门槛、高风险但同时监管严格的股票市场。

根据证监会提出的管理办法,主板和创业板即沪深股票市场主要有三大区别。第一是财务指标要求低。创业板对拟上市企业的财务指标要求是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5000万元;而主板要求最近3年营业收入不低于3亿元。创业板要求拟上市企业连续2年赢利,总额不低于1000万元;而主板要求连续3年赢利,总额不低于3000万元。不难看出创业板门槛比主板要低不少,但是风险控制要求方面,却比某些海外创业板要高。三是对投资人要求高。管理办法中提到,创业板市场应当根据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建立投资者准入制度,并且向投资者充分完全的提示风险。虽然相关细则还未出台,但预计创业板市场某些方面将会比主板更加严格,比如投资者资金要求和涨跌停板限制等方面。

整体来看,虽然某些风险可控,但创业板风险仍比主板风险高出很多。

三、创业板企业财务风险的应对策略

创业板公司在经过三高发行后,投资者便开始担忧起风险来。首批发行企业市盈率和超募比例都出现了惊人的高值,这必然会加大企业日后的经营活动或投资的风险。

针对财务风险,提出如下应对策略:

(一)应对投资风险的策略

投资风险是指企业所投资的项目没有收到预期效益,继而影响企业盈利水平和偿债能力的风险。企业投资风险有以下几种情形:

1.投资项目未能按期投产或是虽已投产但亏损,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2.投资项目不亏损但盈利低,利润率甚至低于银行存款利息率。

3.虽然没有出现上述两种情况,但仍然低于企业目前的资金利润率。

创业板公司上市发行的目的就是为了筹集资金,实现公司创新和发展的目标为规避风险,谨慎科学的决策如何使用募集资金尤其是巨额募集资金,是极为重要的。上市企业应制定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实施有效的投资管理,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切忌主观臆断,需尽量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制定出可行性方案;在决策执行的阶段,当发现投资项目的盈利能力可能会与预期背道而驰时,或者出现超预期的长时间的亏损,以及投资与回报难以匹配时,应该适时终止执行,充分考虑不利因素带来的不利程度,及时制定应对方案。

此外,超募资金如何使用才能提高投资回报的问题也值得深思。在决策投资方向方面,需坚持发展主业,这不只是证券监管部门对募集资金用途的规定,更是创业板公司对自身发展壮大的内在要求。深圳证券交易所要求创业板公司在六个月内明确超募资金用途,作出使用规划,并要追踪监管超募资金。因此,为合理高效的使用这笔资金,创业板企业应在提升创新能力等核心竞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配合科学有效的决策和执行能力,企业才能最大限度降低投资风险。

(二)应对流动性风险的策略

补充流动资金往往是创业板企业在募集资金的重要用途之一,这更加突显了企业加强流动性管理的重要性。企业流动风险可控,在一定程度上就需要企业最大可能的减少坏账损失,加快应收账款的回收,现金和库存量都在合理的范围内,同时加速资产周转,实现企业盈利能力的目的。

(三)应对再筹资风险的策略

不断地资金流的支持才能使创业板公司发展壮大,仅仅一次的上市发行并不能满足企业对资金流的需求,企业日后还可以通过类似方法来筹集到资金。我们文中所讨论的是创业板公司首次发行后再融资的风险应对,如果企业没有能将首笔募集资金合理有效地使用,没有将其发挥最大效用,股东对实际收益不满意,这肯定会对企业日后的筹资活动产生不利影响。所以企业不能为了追求大而全就乱投资,而应该立足于发展主业。应该通过企业自身挖掘和技术改革,研发新产品新技术等方式实现长远发展;再用过新设立分公司、子公司或者收购兼并等方式扩张自己,使超募资金的用途得以真正发挥出来,在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投资者不仅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还能使企业在债权人和投资者的心目中留下好印象,为企业今后的再融资提供便利条件。

(四)应对经营风险的策略

经营风险是指由于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动、经营方式的改变或者是经营决策的失误等所产生的风险。其他因素固定时,市场对企业产品的需求与企业未来的经营收益成正比,稳定的需求带来稳定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经营风险才越小。因此企业应该先深入调研市场,根据产品在市场中的适销程度,来决定是否要大力生产该种产品。有些企业对单一客户的依赖性过强,这类企业更应该认真看待募集资金投向的问题,认真考虑通过投资运营新项目是否能过规避或者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管理者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是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还是经营风险。此外,创业板中有很多企业属于民营或者家族企业,这类企业内部容易出现独大现象,所以更要完善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决策机制,确保企业规范高效的运转,才能规避运作方面的风险,进而规避企业可能出现的经营风险。

(五)应对收益分配风险的策略

创业板公司在经过三高发行后,加上二级市场的爆炒,首日收盘的市盈率便超过100倍,最高的更是达到200多倍,这看似利好无数,但面对现实,上市公司本身和理性投资者并不对虚高的价格有所期待,因此,创业板公司更加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股利政策,避免因为不当的收益分配给企业的后续经营管理带来不利影响。应对收益分配风险的策略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1.合理发放盈余,过度发放或者以现金形式发放盈余,都会对企业的流动资金和偿债能力产生不利影响;2.投资者的积极性会因为企业受益过度留存而打消,股价不涨反跌,同时对企业日后的筹资活动产生不利影响。企业的投资报酬率长期是呈逐渐下降趋势的,因为企业规模扩大市场竞争激烈,当企业的投资报酬率不能满足股东期望时,他们的积极性便会被打消,又因为对未来收益如何不能确定,股东会更加重视自己的短期利益而忽略长期利益,这种情况下,股东会因为企业不分配或者少分配收益而更加不满,这对企业未来的发展百害而无一利。因此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自身的科学合理的股利分配政策,才能更好地规避企业收益分配带来的风险问题。

四、关于创业板的进一步思考

创业板企业的三高发行并不是市场和投资者们所期待的,对这个问题,必须从制度层面对此作出规范。

首先,可以让更多符合条件的新兴的、高成长型的企业在创业板上市,使供应量增加,满足市场需求;其次,通过建立合理的统一的估值体系来降低创业板企业的估值风险,使投资者通过合法渠道获得目标企业的评估价值,促进理性投资;最后应出台针对超募资金该如何使用的制度,对超募资金的使用用途作出安排。

第5篇

【关键词】 病患陪护; 劳务推介; 民事纠纷; 财务风险

一、病患陪护服务推介企业的产生背景及主要问题

(一)病患陪护服务推介企业的产生背景

病患陪护服务推介企业是近年顺应我国老龄化社会发展、依托住院患者数量和需求、以专门向住院患者推介专职临床生活护理和家庭陪护人员为主要业务的新兴企业。这类企业能够充分缓解患者及家属需求多元化与我国现存护理人员配置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

我国已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物质文化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和优质化发展趋势。但是,生活和工作压力、环境污染以及职业病等因素,导致住院病人数量明显增多,其中需专人陪护的病患比例也在不断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病患陪护服务既有需要,又有条件承担。因此,推介业务方兴未艾,具备较强的有效需求支撑。

(二)病患陪护服务推介企业的主要问题

1.从业人员构成问题

在我国,陪护行业准入门槛低,从业人员80%以上为外地农民工,文化程度和专业素养不足、个人素质和职业道德良莠不齐、与企业不存在劳动关系、日常管理难度高,是诱发企业经营管理风险、加剧财务风险上升的重要因素。

2.经营管理规范问题

现阶段,由于此行业产生时间不久,缺乏行业规范引导和管理经验累积,致使企业经营形式多样、账务处理方式多变,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流程不合理、风险控制不力,易引发企业的财务危机。

3.民事纠纷多发问题

目前,民事纠纷多发是这类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企业管理不规范、部门监管不到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容易引发民事纠纷进而引发财务风险,并且其后果和成本是难以预见和测算的。

诸多问题导致的相同结果,即引发企业的财务风险上升、经营状况恶化。因而,关注并有效规避财务风险是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财务风险是病患陪护服务推介企业的主要风险

当前我国陪护业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在缺乏投资主体和融资渠道下,企业的经营运转资金完全依靠收入的实现,收支平衡是企业能够持续经营的保证,因此财务风险通常居于首要地位。

在引发企业财务风险的诸多因素中,后果最严重、影响最恶劣、事发最突然的当属民事纠纷引发的资金风险。

(一)由民事纠纷引发的收入减少风险

资金是企业的命脉。由民事纠纷引发的收入风险,可能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严重影响企业经营性现金流量,直接引发企业的财务危机,动摇企业持续经营的根本。

(二)由民事纠纷引发的支出扩大风险

面对日益严峻的赔付形势,以及民事诉讼较长时期性的影响,企业的财务收支在短时期内大幅度波动,会加重企业的资金负担,对于这些小规模企业甚至会影响其正常运转,直接濒临破产。

以一家集体所有制病患陪护服务推介企业为例,2008年至2010年,企业主要财务指标如表1:

其中,2010年发生一笔39万余元赔偿款于当年5月执行完毕,自患者提讼至法院判决执行完成,历时半年有余。判决执行完毕当期期末,企业银行存款余额仅为17万余元,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财务风险骤增。

(三)民事纠纷引发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

1.风险意识淡薄,事前控制缺失

企业在推介行为发生之前,缺乏有效合同明确各方责任与义务,未表明企业自身第三方身份的地位与义务,一旦雇佣方与被雇佣方产生民事纠纷,企业往往被作为陪护服务的主体与赔偿主体提讼,进而引发财务风险。

2.账务处理不当,事中控制薄弱

企业收入来源主要是按陪护员劳务价值的一定比例收取的推介服务费。在账务处理和结算方式上,企业通常作法是将预收患者的陪护员劳务费和企业的推介服务费全部纳入营业收入进行核算,按月以工资形式结算陪护员劳务费,计入营业成本。

(1)患方预付陪护费时,企业账务处理为:

借:现金或银行存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推介费收入

――陪护费收入

(2)按月结算陪护员劳务费时,企业账务处理为:

借:主营业务成本――陪护费收入

贷:现金或银行存款

应交税金――应交个人所得税

上述账务处理和结算方式导致雇佣方认定陪护服务的全部费用均为企业收入,造成视企业为陪护服务的实施主体、陪护员为企业员工的误解,一旦雇佣方与被雇佣方产生民事纠纷,企业收入尚不确定,但是在账面上已全部确认为收入,处理方式明显不当,并且企业也因此被作为陪护服务的主体与赔偿主体提讼,从而引发财务风险。

3.风险控制不力,事后控制匮乏

因陪护服务满意度主观性较高,加之从业人员能力与素质的局限性影响,企业在推介服务行为发生之后,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和预警机制,一旦产生民事纠纷,不能保证资金安全,甚至引发财务收支在较长时期内不能达到平衡,严重威胁企业的生存能力。

三、病患陪护服务推介企业防范化解财务风险的对策

防范化解此类企业的风险(包括财务风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主管单位、企业自身的多方参与,共同解决。但是现阶段,由于新兴产业的经营形式多样,短期内形成明确细化的规划和政策也不现实,为规避企业的财务风险,尤其是民事纠纷引发的财务风险,企业最有力、最直接的方式即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优化内部控制流程,加强内部控制力度,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风险防范机制。

(一)订立三方合同(事前控制)

合同或协议的订立,能促使企业形成有效和完善的防护性机制,使企业防患于未然,避免因民事纠纷引发的法律责任。

1.居间服务合同

本合同应由甲方(居间人),即病患陪护服务推介企业,与乙方(委托人),即陪护从业人员双方共同签订。甲乙双方应在合同中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如:甲方为乙方报告需求信息并提供媒介服务,由乙方支付报酬;乙方委托甲方收取陪护费用并向甲方交纳服务费用,并按甲方要求参加甲方组织的培训等。

居间合同旨在向接受陪护服务的一方明确甲方在推介服务过程中的第三方身份,与乙方非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由此规避由于陪护服务雇佣方与被雇佣方发生劳务纠纷时甲方即企业的连带赔偿责任。

2.委托收款协议

本协议是在签订居间服务合同的前提下订立,应由委托人(即陪护从业人员)与受托人(即企业)双方共同签订。本协议应包含以下两项内容:

(1)委托事项:委托人委托受托人代收接受陪护服务的一方应支付给委托人的陪护费。

(2)委托期限:与本协议双方签订的居间服务合同起止时间相一致。

本协议旨在进一步明确委托人与受托人非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规避企业的连带赔偿责任。

3.住院陪护合同

本合同应由陪护服务推介企业为合同的甲方(接受陪护服务的患方),与乙方(陪护从业人员)签订。合同内容应明确甲方与乙方在陪护服务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以及陪护费收费标准、结算方式和因本合同所引起争议的解决方式等。

本合同旨在明确陪护服务的责任主体,规避因身份误解而导致企业作为赔偿主体而承担的法律责任。

(二)优化结算方式(事中控制)

企业的事前控制,已充分表明企业作为中介的第三方身份与地位,与此相应,在账务处理上也需要改进和优化结算方式,以预收保证金的形式实行陪护费预付款制。

企业财务账面应在“预收账款”科目下设“预收保证金”二级明细科目,将住院陪护合同中乙方委托企业收取和结算的应由甲方支付的陪护费全部纳入该科目进行核算。

1.患方预付陪护费时,企业账务处理为:

借:现金或银行存款

贷:预收账款――预收保证金

2.陪护服务终止,结算陪护员劳务费及企业推介服务费时:

借:预收账款――预收保证金

贷:主营业务收入――推介费收入

现金(陪护费)

应交税金――应交个人所得税

3.发生预付款退款时,企业账务处理为:

借:预收账款――预收保证金

贷:现金或银行存款

企业按上述结算方式及流程进行账务处理,可以充分发挥中介服务第三方的作用,即形成陪护费在企业的第三方资金托管作用。既可以防止患方在不满意陪护服务情况下资金的损失,又可以避免陪护方服务完成后不能得到回报的风险,进而可以防范因患方和陪护方双方发生纠纷时企业收入不确定的风险。

(三)计提风险基金(事后控制)

企业支出不确定的风险,可以通过计提风险基金来规避,加固企业的自我防护机制,保证资金安全。企业可以借鉴新《医院会计制度》“医疗风险基金”的作用和计提方法,即在预算资金内留存一定数额的资金专款专用,以加强资金管理,防范财务收支风险。

1.企业按当期收入额的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基金时:

借:经营费用――风险基金

贷:其他应付款――风险基金

累计提取的风险基金达到企业测算的最高限额时,不再计提。

2.实际发生陪护纠纷赔偿或民事诉讼赔偿时:

借:其他应付款――风险基金

贷:现金或银行存款

所提取的风险基金的最高限额不足支付时,按照超出部分的金额补提,借记“经营费用”科目,贷记“其他应付款”科目(风险基金)。

我国“十二五规划”已明确指出病患陪护服务是国家鼓励发展家庭服务业的重点之一,并且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推动经济增长、安置农村闲散劳动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不断出台各项“小微”企业的财税优惠政策,“风险基金”的作用在企业的落实,需要国家财税政策的支持与扶持。建议从政策层面明确企业“风险基金”的作用、计提比例和核算方法,以推动我国服务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小方,李武平.住院患者对专职陪护需求的调查[J].现代护理,2004(1).

[2] 蒋艾伶.护理纠纷投诉原因分析与对策[J].华夏医学,2005(5).

[3] 江平.合同法精解[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4] 高立法,虞旭清.企业经营风险管理实务[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5] 杨小舟,等.货币资金风险管理[J].财务与会计,2009(6).

[6] 王灵蕙.刍议企业内部会计控制[J].财会研究,2006(9).

第6篇

关键词:海外工程;施工项目;财务风险;风险控制

一、海外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的来源

与国内工程项目相比,海外工程项目具有一些特殊性:跨国别,国际形势复杂,对当地社会经济状况、政治状况等难以做到完全了解;工期较长,工作量大,不确定性因素众多,成本核算困难;经济政策、税收法规等与国内可能存在差异,为财务核算带来困难;地理条件、物流状况复杂,难以进行精准管理,等。鉴于海外工程项目的特点,本文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分析其财务风险的来源。

(一)宏观层面的财务风险

宏观层面的财务风险主要存在于政治、文化、税收、汇率等导致的风险。

政治风险:政治风险是国际投资风险中最具特点的一项,海外工程项目的政治风险主要是指工程项目所在国家政治状况的影响,例如政治变革、民主活动、军事战争等给工程项目财务状况带来的不确定性。我国的海外工程项目一般都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很多国家正处于经济转型期,政治状况、经济体制等不太健全,因此政治风险的不确定性,不可控性最大,在宏观上来说是最大的风险。

文化风险:文化风险是指海外工程项目所在国与企业所在国之间关于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所带来的不可预期的经济上的不确定性。相比政治风险,文化风险具有长期性,在工程项目施工期间,文化风险发生巨变的可能性很小。因此,防范文化风险的重要一点,就需要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前期展开对当地文化的深入调研工作,在项目规划时就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风土人情。

汇率风险:汇率风险主要是指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以及海外工程项目所在国的收入兑换成美元等结算货币的汇兑损失风险。近年来,人民币升值使得海外工程项目承担了越来越大的汇兑压力,加之海外工程项目一般回收投资款周期较长,就使得企业对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更大;很多海外工程项目的结算款选择美元,而有些工程项目所在国的货币受国际货币市场影响很大,抗击金融风险能力很差,导致海外工程项目又面临着不确定的汇兑损失风险。

税务风险:税务风险是指海外工程项目所在国的法律、规章等在税务问题上与本国规定存在的差异导致的经济上的风险。尤其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增值税问题是重中之重,由于各个国家关于增值税涉及的税基的计算、进项税的抵扣规则等存在显著差异,大大加重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

(二)中观层面的财务风险

中观层面的财务风险主要是由国家间的会计环境不同,而企业的自身制度建设、账务处理等与海外工程项目所在国会计及税法体制不相符,国内应对财务风险的做法与当地环境不相适应。

成本控制风险:海外工程项目在项目成本测算时,一般都会考虑到设计、施工等环节可能发生的意外成本支出,导致财务成本得不到有效控制,而保留出一定的不可预见费支出。这些意外成本支出可能包括监理对程序的要求和对结果的评定,或是国外员工要求的社会保障等,都可能因为与国内的不同,造成成本控制上的不利影响。

筹资风险:相比国内工程项目,海外工程项目所需投资金额一般较大,工程预付款条件更加苛刻,施工周期更长,工程量更大且更加复杂,这就导致企业很难依靠自有资金,而需要通过不同渠道进行融资。

进口货物清关风险:海外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需要从国内进口工程机械及材料的情况,而设备物资的清关环节也是非常重要。若是对清关环节重视不够,很可能会导致设备无法转场或高额罚金等问题。

(三)微观层面的财务风险

微观层面的财务风险主要存在于企业的管理水平、人员的素质高低等导致的风险。

企业对海外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水平:海外工程项目距离国内企业管理部门较远,因此管理起来存在难度,一旦项目出现财务方面的问题,国内的管理部门很难及时作出应对措施,也就无法有效解决财务风险。因此,海外项目财务风险的来源在一定程度上也跟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有关,这就需要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健全,监督能力强,各个岗位之间能够相互制约,同时要求企业派往工程项目所在国的财务人员素质高、能力强。

海外工程项目财务人员弊端:建筑行业内财务人员普遍还是存在“重决策执行,轻决策参与”的现象,严重影响工程项目的财务决策,而财务决策在企业决策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对于海外工程项目来说,往往还会涉及到投融资、税收方案等,若是财务人员参与决策意识不强,对项目的运作流程关键节点掌握不够,也会带来潜在的财务风险。

二、海外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的应对策略

(一)合同风险应对

公正完善的合同条款是海外工程项目能够成功实施的基础,因此,在项目投标阶段,就需要对合同进行认真研究,这不仅包括合同内容所涉及的法律法规,还应当包括合同执行时可能涉及到的法律法规,以及对合同条款中涉及的工程范围、价款、结算等进行审查,做到对合同条款逐条认真研读,全面深刻地了解海外工程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根据情况,该修改修改,该补充补充,尽量降低工程风险。此外,签约前的谈判也应当重视起来,否则也可能会给承包商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外汇风险应对

前面介绍海外工程项目由于存在着外币兑换业务,导致外汇风险随时存在,规避外汇风险,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对国内外资金的合理组合和调配,利用资金归集管理的思路和模式,从宏观角度运营资金,尽量不在当地形成大量资金余额,将海外工程项目资金汇兑额控制在可控范围内;持续关注人民币的国际形势,在项目开始阶段就要根据人民币的国际汇率趋势制定合理价格,确保在项目前期就能将外汇风险控制住。

(三)税务风险应对

企业在海外工程项目开展会计工作之前,就需要对所在国的会计制度和准则、税收政策、会计核算方法等进行了解和熟悉,派遣熟悉当地税法、工作能力强、责任心强的财务人员,从合同管理的各个环节做好税收管理工作。

(四)成本控制风险应对

成本控制是财务管理的关键,始终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之中。材料控制是成本控制的重点,材料控制应当从两个方面来把握,即材料用量的控制和材料价格的控制。在季度末,核实材料的使用情况与预算之间的差异,找出原因,分析是否还存在节约的空间;在材料管理方面应当重视起来,尽量避免存放、保管过程中的不合理损耗;相对于预算储备稍多的材料,防止海外工程项目所在地材料价格市场的动荡带来的风险。

(五)清关风险应对

清关问题可以包括在成本控制中,是海外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重难点。企业需要了解项目所在国家的贸易管理制度和贸易投资管理部门,单据确保完整齐全,专业税务人员或者专门清关公司对清关贸易进行分析,怎样做到报关时减免税的目的。

(六)优化财务管理模式

海外工程项目在施工全过程中,财务管理模式必须能够根据当地政治、经济、人文等情况进行优化,以适应当地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活动,规避海外工程项目的财务风险,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和效果。在工程项目运行过程中,应当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适当调整,例如对会计核算口径和发放的调整,促使财务管理制度能够适应工程的进度和结算需求。一般来说,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包括海外工程项目财务管理办法、人、料、机管理办法、工程结算规定、考核监督办法等内容。

参考文献:

[1]刘黄辉,赵宗申.我国海外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J].会计之友,2014(26).

第7篇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财务管理制度

在竞争剧烈市场环境下,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发展的因素很多,而财务风险是一个企业能否健康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因素,通过对大多数企业的财务情况调查及分析,不难发现大多数企业存在的共同弱点:

1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

1.1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内部弱点

1.1.1没有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管理者对财务目标的设定不明确。在现今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当中,管理者往往都是制定模糊的财务管理目标,而没有形成科学化、数字化、系列化的财务比率指标体系,比如资产负债比率,应收账款回收率,存货周转率等等,没有根据行业和自身企业的财务状况设定适合自己的财务比率最佳点和危险临界点,只是根据管理者自身的决策和经验,这也暴露出我国专业财务风险管理人才缺乏的不足。

1.1.2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由于第一点原因,导致企业管理者对对财务风险认识水平较低,往往都是在企业已经处于财务风险中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企业缺少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缺少有效的财务预算、决算及控制制度,完全凭借领导层的决定,偏重主管因素而忽视客观指标,如果遇到激进式的财务决策和变化较快的市场环境就将企业前景处于高风险环境下。

1.1.3缺少专业财务风险管理人才现在大多数企业没有专职的财务风险管理人才,都是由财务人员和企业管理者兼任,没有专业的财务风险知识和实践经验,即使有新招聘的应届财务管理类大学生,由于经验的缺乏也很难胜任需要应对复杂变化的市场环境的工作。

1.2外部环境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困扰

1.2.1企业融资环境不稳定

资金是客服企业财务风险的最大支柱,但是企业的资金来源在我国比较单一,企业主要采用融资方式是借贷,如果不属于国家政策支持的企业,或者遇到经济放缓发展的情况下,所能借贷的资金非常有限,在这种情况下获得的资金也往往会使企业背负沉重的负担,可能会对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将会形成威胁。

1.2.2经济法规政策不断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带来经济法规政策的变化和完善,比如公司法,税法,等很多法规政策十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动。很多企业往往不重视法规政策的变化所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也不分析经济法规政策变化所包含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意图,企业的发展被动落后于法规政策带来的变化之后,必将使企业的业务发展不能扩大甚至走入歧途,企业的资金不能快速循环,而使得企业财务风险加大。

2规避财务风险的几点建议

对于以上突出存在的几点财务风险问题,笔者认为企业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解决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问题。

2.1企业内部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管理指标机制

在此方式下企业需要着手两个方面规避财务风险:一方面企业需要聘请专业的财务管理人才,或者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人才的培训,财务风险管理是与时代的变化发展以及社会的情况紧密相关的,所以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要时刻保持对国家政策和经济信息的关注度,企业管理层也要不断丰富自身的财务管理知识,提高财务风险意识,建立适合企业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制定指标明确,分工细化的财务管理模式和风险预警机制。纵向来讲,企业需要建立从上到下的逐步分解的财务目标,需要搜集从下到上严谨真实的财务数据,制定适合行业企业自身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并严格遵从。横向来说,企业要对客户的信用等级建立严格客观的评价机制,果断放弃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的客户,完善自身的信誉度,建立良好的商业信誉,配合拓宽市场渠道。

2.2委托专业机构管理财务风险进行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的逐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专业财务公司不断涌现,企业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寻找新的合作模式,通过委托专门的财务风险管理机构实现对公司专业化、规范化、合理化的财务风险管理模式,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尽管很多企业担心将财务状况外泄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但是随着我国相关配套法律制度的健全,可以更加明确委托方和受托方的权责义务,倚重专业财务管理人士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分析,以解决企业暂时财务风险管理人才不足或者经验不足的情况。

2.3结合宏观环境进行多元投资

第8篇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控制因素的作用,使实际财务收益与目标财务收益发生背离,因而蒙受经济损失。企业的财务风险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收益分配风险等内容,其中筹资风险是由于筹资过程和环境的复杂性以及筹资运用效果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风险。投资风险是企业在投资过程中由于投资环境发生难以预料的变化,而使实际投资利润率小于预计投资利润率的风险。可以说,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几乎都是在风险和不确定的情况下进行的,离开了风险因素,也就无法正确评价企业报酬的高低。

我国企业集团发展至今,已经达到经济规模化、经营多元化、管理复杂化的阶段,也因为此,风险有呈扩大化趋势。在这样的经济全球化大潮中,我国企业既可能踏上鲜花与黄金铺成的七彩路,也可能坠入黑暗的市场陷阱与沼泽中,如何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最佳轨道,构建有利于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系统,是每个企业都面临的现实而迫切的问题。

二、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不同的财务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我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很多,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一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但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例如世界原油价格上涨导致成品油价格上涨,使运输企业增加了营运成本,减少了利润,无法实现预期的财务收益。财务管理的环境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外部环境变化可能为企业带来某种机会,也可能使企业面临某种威胁。财务管理系统如果不能适应复杂而多变的外部环境,必然会给企业理财带来困难。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建立的财务管理系统,由于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基础工作不够完善等原因,导致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缺乏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具体表现在对外部环境不利变化不能进行科学的预见,反应滞后,措施不力,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二是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负债资金比例过高。在我国,资金结构主要是指企业全部资金来源中权益资金与负债资金的比例关系。由于筹资决策失误等原因,我国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例过高。很多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30%以上。资金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三是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不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不顺是我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企业与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

(二)主观原因

一是风险意识淡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在现实工作中,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显然,风险意识的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财务决策缺乏严肃性。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财务决策的科学化。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由此而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如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过程中,有的企业由于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个人素质不高等原因,导致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决策失误使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三是企业赊销比重大,应收账款缺乏控制。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市场已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变成为买方市场,企业普遍存在产品滞销现象。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三角债在当时一度成为企业的通病。一方面由于企业在赊销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造成应收账款失控,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另一方面资产长期被债务人无偿占用,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四是企业存货库存结构不合理,存货周转率不高。目前我国企业流动资产中,存货所占比重相对较大,且很多表现为超储积压存货、存货流动性差。一方面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另一方面企业必须为保管这些存货支付大量的保管费用,导致企业费用上升,利润下降。长期库存存货,企业还要承担市价下跌所产生的存货跌价损失及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对策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企业要敢于冒风险。风险与收益同在,风险越大,收益也就越大,高风险必然带来高收益。企业不敢于冒风险,那可能会失去很多契机,因为风险的存在,也会给企业带来获取高额利润的机会。但同时,企业一定要学会控制风险,增加抵御风险的能力。针对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控制财务风险:

(一)要有强烈的风险意识

企业冒险总会存在风险,企业不能为了持续的追求高利润,不计后果,大肆投资举债,增加财务负担,利润多少不是衡量一企业强与弱的唯一标准。过度负债不仅会背上沉重的利息包袱,而且一旦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中断、阻塞、资金周转发生困难,不能按时偿债,企业将面临丧失信誉,负责赔偿的风险,甚至导致破产。企业首先要考虑的是生存,然后才是高额利润。应排除一切不利于生存发展的各种因素,不能冒生存受威胁的风险,要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来控制风险。

(二)选择最有利的资本结构

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对企业最有利的资本结构,以最低资金成本,最小风险程度,取得最大的投资收益,在风险和利益之间寻求最佳配合。在好的市场环境中,采取进取型策略,并对可能的风险有充分的估计和准备,可以适当多借入资金;在不利的环境中,应谨慎从事,耐心等待有利时机的转化,以此组织调整资本结构,并做到胸有成竹,机动灵活,可以有效地控制财务风险。

(三)选择正确的筹资方式

在综合考虑资金成本、财务风险、信息传递等各种因素,企业应选择以下投资顺序来控制财务风险,使企业财务风险降到最低。首先,企业筹资应选择内部积累,这种方式筹资难度小,风险小,保密性好,能为企业保留更多的借款能力。其次,如果企业从外部筹资,应首选发行一般公司债券,其次是发行股票,因为普通股票发行成本高于债务发行成本,外部筹资最后的选择是向银行借款,把还本付息的财务压力降到最低程度。

(四)采取适宜的借款策略

企业在借入资金时,不应将其作为一种简单的财务实践,应慎重考虑。虽然有时借款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有时可以改善现金流量,然而,不管在任何情况下,应明确在多变的企业环境中借款的预期收益。预期收益无法确定,企业就无借款的充分理由,企业必须知道何时应该借款,何时不应借款,只有这样,才会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不致因盲目借款而导致财务失败。

(五)保持盈利能力

如果盈利不能满足企业资金需要,企业就要靠减少现金余额,出售短期金融资产,或借入更多的债务等手段来弥补资金缺口,增加企业财务风险。因此,保持盈利能力,增加资金,减少债务,才能控制企业财务风险。

(六)保持资金的高度流动性

第9篇

关键词:政策干预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应对策略

纵观全球房地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由于该行业具有资金投入相对比较大、投资回收期长且变现能力薄弱等特点,导致其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财务管理的风险隐患。尤其是我国房地产行业,因为受到既定的政策干预,所以风险因素更多。若想让房地产企业能够在风云变幻的国内市场获得稳定长足的发展,关键就是要寻找最有效的风险应对策略。

一、政策干预下国内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由于国内房地产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导致了房价久居不下的局面无法轻易改变,并进而造成了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经济现象,给行业发展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与此同时,不少房产开发商为了迎合房产市场的主流需求,将更多的资金都投入到了房地产开发中,这样,不仅造成了房屋的大量囤积,更使得资金无法进入后续的市场运作。为了规范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国家先后出台了很多干预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结果致使房地产开发商不得不面临着资金回笼变慢以及融资无渠道等现实问题,必然的制约了自身的良性发展,最主要的就是给财务管理带来大量诸多意想不到的风险。这是因为,在利用政策干预进行市场调控的大环境下,某些房地产公司由于缺乏风险应对策略,无法按照计划实现资金的后续运作,导致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资金断链现象,使得很多正在进行中的项目工程成为名副其实的烂尾楼,甚至最终不得不遭遇企业倒闭或是被兼并的危险。

二、政策干预下房地产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由于国内房地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愈发激烈的竞争,所以在变化多端的房地产市场上,很多难以预测和不可控制的因素都有可能导致企业出现财务风险,甚至会最终破产倒闭。具体说来,造成房地产财务风险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低下带来的风险

由于国内的房地产行业在发展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导致了房地产企业自身缺乏应有的风险意识,既不注意完善财务制度,更不注意提升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这样松散的体制必然会导致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不少从业人员因为自身行业知识缺乏,不能意识到财务预算管理以及监督管理的重要性,因而在管理过程中无法对成本实施科学有效的控制。这给房地产企业的高层管理决策造成了困难,更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诸多风险。

(二)新信贷政策造成的风险

为了进一步规范国内房地产的市场行为,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采取了系列的政策干预,其中比较重要的举措就是通过不断提高信贷成本的方式,来有效实现对房地产行业的干预,这也同时给房地产行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风险。这是因为,由于政策强行降低了信贷资金在房地产市场的流通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情绪,进而也造成了销售资金的回笼变慢局面的形成。这样一来,房地产企业不得不面临着资金结构失衡、负债比率过高的风险,严重者还有可能遭遇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其次,政策还硬性对那些购买第二套住房的消费者作出相应的首付和贷款利率标准(首付款比例不低于70%及以上,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并且还进一步加强了税收的征管,而对于那些购房时间在5年以内的打算交易的,也按照售房收入全额标准征税。上述这些信贷政策的出台,一方面是为了强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购房者的购房成本,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必然地会影响到房地产交易市场的产品成交率,给房地产行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财务管理风险。

(三)新的税收政策带来的风险

另外,随着国家相关房地产政策的进一步出台,房地产企业的土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预征率也不断提高,这就导致了企业因为必须要提前多交税款而牵制了企业资金的正常流动。特别是国务院出台了五项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政策措施后,对于房地产行业的市场调控更为明显,最主要的就是表现在大力推广房地产的税收工作试点,对于开发商而言,他们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可以随意地将交易税转嫁给购房者。这样的税收调控政策无形中便是增加了开发商的交易成本,同时也就导致了开发商的财务风险。同时,由于税务部门根据相关政策为房地产企业制定出了建安成本线,这在无形中加大了房地产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成本,高投入必然也会带来高风险,这也是目前房地产行业不得不面临的财务管理的风险之一。

(四)新的土地政策带来的风险

当然,在一系列的干预政策中,不可小觑的还有土地政策。近年来,国家为了控制开发商扩张开发,随意滥用国有土地资源的不良现象,相继出台了很多控制开发建设用地的相关政策。此举的重要目的就是在落实保障性住房的前提下,进一步增加土地的有效供给。同时,对其自己来源也实现了严查制,就是为了更有效地防止某些房地产企业擅自改变土地的使用性质。特别是对于那些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行为,国家还会坚决地依法查处并给予一定额度的罚款。为此,房地产开发企业必然地会因为获取土地资源而支付大量的资金,进而导致因为资金周转不顺畅而影响了工期,造成二度的经济损失,严重者还有可能会因此失去土地的继续使用权,给自身的财务管理造成了极大的风险。

三、降低房地产财务风险的有效策略

为了保证房地产企业能够更稳步发展,有必要在进行企业管理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策略来有效降低房地产的财务风险。

(一)创新融资形式,提高应对风险能力

由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对于信贷资金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因而,在面临着时下愈演愈烈的房地产市场竞争形势下,注定了房地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利用商业地产融资并同时将商业地产进行出售或出租等多元化的方式对资金进行及时有效的回收。随着国家相关的干预政策陆续出台,房地产企业必须顺势而行,紧紧抓住国家相应的保障房政策,采取有效而多样化的融资形式实现对资金流的适时补充。同时,还需要更具市场大环境灵活改变公司的营销策略与手段,采取调整户型结构的方式,尽可能推出小户型以吸引那些经济不是特别充足的无房者;或根据市场实际适当降低产品的销售价格,尽早地顺利地推出产品。也可以采用以价换量的形式,更好更快地实现资金快速回笼的目标。事实证明,只有从市场需求出发,不断创新融资形式,才有可能不断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

(二)完善管理制度,有效发挥财务监督职能

很多房地产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表现出比较明显的意识淡薄现象,常常因为过于关注工程的工期和质量而忽视了对财务规范化操作的监督和管理,因而必然导致了实际效益与预期效益出现极大反差的现象。所以,在进行财务管理的时候,作为房地产企业必须首先建立健全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将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与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变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务必要客观细致地对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做出科学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做好相应的项目预算和资本预算等工作,努力提高开发投资的准确性。同时,还要最大限度发挥财务的监督职能,对施工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资金使用情况做到跟踪调查分析,在做好过程性财务监管的同时,进一步细化对部分费用支出管理与控制工作,以保证安全合理地运用资金的同时,真正将费用支出控制在预算范围内。

(三)加强内部审计,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根据相关要求,作为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既要具备必要的房地产政策理论水平,又要具备一定的对于会计政策的精准的判断能力,更要有实施内部控制以及综合运用财务会计信息等相关能力,只有达到了上述的几点要求,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才能更为科学有效地做好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但是从目前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普遍状况来看,很多企业并未充分做好对其内部审计的过程性和主动性控制工作,所以很难真正做到对财务风险的正确估算和及时的风险防范,进而无法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此而,房地产企业有必要从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入手,不仅需要重点引导他们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更要通过多种渠道的学习形式强化对财务人员的后续培训,特别是要强化其对于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应对意识,真正让他们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合理避税,降低部分土地增值税

作为房地产企业,如果能够在不违背国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采取措施避开部分税收,的确是合理减少税收的有效途径。例如,可以通过对项目进行计算并从中找出交税较少的试用税率来巧妙减少一部分税收,或者利用对房地产增值率的控制来实现降低土地增值税的额度。当然,值得一提的是,房地产商在制定房地产的销售价格时,一定要要特别注意事前计算和筹划好销售价格和税收之间的协调关系,利用土地增值税各级距税率的临界点合理避税,所以在处理土地增值税临界点附近的情况时,务必要谨慎,以免为企业增加不必要的税收。另外,房地产企业还可以通过分散收入、捆绑销售以及合作建房等方式,巧妙地实现降低企业营业税的目的。

四、结束语

面对愈发严峻的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大环境,若想真正有效地促使整个房地产行业的良性发展,必要的政策干预自然不可或缺。那么,作为房地产企业,在面临国家的政策不断出台的干预时,理性的做法便是立足于客观存在的国家政策干预环境,冷静客观地分析自身存在的系列问题,从优化内部管理入手,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这是企业能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更是切实推进房地产整个行业发展的最佳途径。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