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2 09:37:0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

第1篇

一、音乐兴趣的作用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其特点是在从事学习活动或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伴随有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这是一种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部动机。对于音乐教学而言,学生对音乐是否有兴趣,是音乐教学成败的关键。

二、影响音乐兴趣的因素

音乐兴趣主要受两个方面的影响:有些人生来就对音乐特别敏感,有超强的音乐识忆力和感受力,而且从小就表现出很高的音乐天赋,先天性因素在人的音乐兴趣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兴趣又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心理学对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概念是这样描述的:直接兴趣是对事物或活动本身引起的兴趣,如对看电影、小说、音乐的兴趣;间接兴趣是由认识事物的目的和结果所引起的兴趣。如对某项劳动将取得的成果或掌握某门知识后的作用所发生的兴趣。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的兴趣,更多的是直接兴趣;培养得来的兴趣有直接兴趣,也有间接兴趣。

三、音乐兴趣的培养

有一位古罗马教育家曾经说过:“学生不是一个需要添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在我们的音乐教育中如何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重视环境因素对中小学生音乐兴趣的影响作用

日本的铃木镇一的音乐教育思想很具有人文主义色彩,他认为:“如果让一个儿童从降生之日起就听美好的音乐并自己演奏,就可以培养他的敏感、遵守纪律和忍耐等性格,使他获得一颗美丽的心”。当然,有人认为:胎教能有效的提高孩子的音乐天分和能力。也就是说我们不能肯定孩子在娘胎里能否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后天的环境对一个人音乐爱好、音乐兴趣有直接的而且是紧密的联系。

(二)要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

恰当的表扬与鼓励能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教师的期望会传递给被期望的学生并产生鼓励效应,使其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

我们知道物极必反的道理,因此说表扬也要有个度。如果一味的表扬,那么激励的作用就失灵了。教师应该根据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因材施教”,这样才能真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

(三)在教学中还要引入竞争机制

如何能使学生在轻松而愉快的环境中展开竞争,我想这是每个音乐老师在音乐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解决的问题。我认为解决这样的问题理论上有三点:(1)按能力分组;(2)按项目分组,使不同特长的学生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3)鼓励学生与自己竞赛,不断超越自我。

(四)利用美的直观事物、综合多种艺术形式来激发音乐兴趣

儿童好奇心强,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色彩鲜明的事物很感兴趣,容易引起注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直观事物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艺术形式。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上,也是强调在分科基础上的综合,音乐课的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主题,每一个主题都渗透了舞蹈、戏剧、诗歌、散文、绘画等多种艺术。

学生认识音乐主要由视觉和听觉来完成。美丽的挂图与设计优美的板书能令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忘情的学习。

(五)教师要注意自己在教学中对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重要作用

新的课程标准有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于是,有的人常常把这种教学理念理解为教师在教学当中的作用在减小。其实,正相反,我认为无论教学理念如何变化,教师在教学中永远都起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孩子们的心情和行为举止。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老师应该是美的化身,爱的使者。这种美和爱,单纯而又天真的学生,最能体会得到。

除以上五种策略以外,当然还有很多有效的方法。比如:在音乐课上,营造宽松、开放的教学氛围;加强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校、市演出、比赛,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技能在大庭广众中进行表演,不仅能增加他们的成就感,而且还能提高学习兴趣,陶治学生的情操,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四、结语

第2篇

关键词 音乐教育 中小学 素质教育

一、何为“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他所追求的不是分数和升学率,而是育人,这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其次,素质教育是人类以自身的身心素质为对象的再生产和再创造,是人类运用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成果去开发,塑造和完善年轻一代身心结构与功能的社会实践方式,开发的是受教育者的身心潜能,完善的是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我们在各种资料中可以看到对素质教育的内涵有许多不同的意见和看法,而我个人认为,素质教育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素质教育是对全面教育发展方针的体现和深化;第二,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教育,而不是只为少数学生的英才教育;第三,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重视个性发展与创造力培养的教育;第四,素质教育是强调内化的教育,即要求受教育者把那些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于自己的身心,形成一种稳定的,基本的,内在的个性心理品质。

综上所诉可以让大家对素质教育有一个大致了解,那么在了解其基本概念之后,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是怎样更好地将“素质教育”在音乐教育中体现出来,使两者充分的结合,以其推动素质教育这一方针的全面发展,在我国,基本音乐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懂音乐,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欣赏音乐的人才,要想提高全民的音乐素质,就必须从小学和中学的基础音乐抓起,面向全体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音乐艺术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是学生成为“合格加特长”的人才,这就是全面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全部内涵。

二、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起到的特殊作用

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在“传道 授业 解惑”上有着共同之处,但音乐作为一门声音和感情的艺术,它主要通过其生动的内容,优美的音乐旋律和鲜明的音乐形象来达到感染人多目的,从而使他区别于主要以逻辑思维为教育手段的数 理 化等学科。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音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作用表现为:①音乐可以制造良好的氛围,陶冶性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②发展人的形象思维,丰富和培养青少年的想象力,创造力,形象思维(艺术思维)和逻辑思维组成了人类的思维体系,而形象思维是人类获得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前提,其实,天才的特征并不是他们的智力,而是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的超群。③有利于优化学生的认识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三、如何使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更好的结合

(一)制造氛围,陶冶情操;注意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1)上课前要注意创设一种美好的音乐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潜移默化的接受音乐美,感受音乐美,从而理解美的音乐,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这种情境是多方位的,可听 可看 可想 可动,他对学生的身心起到一种包围,熏陶,浸染的作用,所以,在音乐教室的环境布置上,做到整洁,幽雅,装饰一些与音乐教学有关的图案及著名音乐家的头像,每节课前教师在钢琴上弹奏与课堂教学内容吻合的曲子,使学生一进入音乐教室就感染到音乐的气息,诱发音乐对音乐和音乐学习的兴趣。

(2)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和动力,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林曾说过:“成功的秘诀是兴趣,对少年儿童所从事的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已经形成,他就会磁石般地吸引着少年儿童去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学习兴趣就成为学习积极性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因素,这是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音乐教育是人们最早接受到的素质教育,也是最有效的教育之一,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使之逐步形成爱美的情感,爱美的品格,比如,在教学中可以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唱的方法,把乐器和舞蹈带进课堂,通过教师的组织和指导,让学生自己探索识谱,自己用乐器伴奏,自己上台演唱,自己想象和编排舞蹈动作,并经常训练学生即兴表演,学生边演边唱边乐边舞,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开发了创造思维,这种寓教学于游戏之中,寓艺术于表演之中,才能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小主人。由此,课堂气氛得到活跃,学习效率越来越高。现在已有不少康复学校在教学中,把要学的内容谱写成一曲曲简单的歌曲,让学生学唱,经常反复的教 唱使学生在唱会歌曲的同时,学会了以前听课所学不会的内容,学弹琴的方法来开启孩子的智慧之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是其他学科教育所无法达到的。

(二)注重认识过程,发展思维的综合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迪学生思维,激感,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认识,使教学过程成为指导学生科学的认识过程,思维综合能力的训练和发展的过程。

1.音乐教育是培养形象思维的阶梯

音乐作为一门最富于想象力的艺术,最根本的优势就在于能发展人的形象思维。七个音符虽然简单,但通过不同的组合变化,形成了不计其数的音乐作品,表现了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抒发了人类最为复杂的情感,正是这门奇妙的艺术,吸引人们去细心思索,反复体会,大胆想象,从而丰富了人们的想象力,发展了人们的形象思维。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阶梯,”试问,缺少了这个“阶梯”,素质教育还能有什么作为?

音乐是时间艺术,它在时间流逝的过程中并非变化莫测,而是根据感情的需要张弛有序,强弱快慢 抑扬顿挫 色彩浓淡 层次分明的变化着,所以音乐能表现出一定的形象,表达出丰富的情感,根据音乐的这一特性,我们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就应去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发展音乐乃至各种事物的分析 鉴别能力,例如,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及特点,运用他们生活中的感知,在丰富的音乐形象中把抽象的音乐变成感性的认识,引导学生去捕捉音乐发展思维。

在小学阶段,当刚开始接触音乐的基本要素——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这些概念是,我们可以不用一味的单调的讲述理论,可以举一些学生们熟悉的生活中的例子,比如说,我们可以让学生比较打公鸡的啼叫声与母鸡啄食的“咯咯”声有何区别,并让学生亲自模仿这些叫声,就能很快辩出哪个是高音,哪个是低音,通过类似的方法,又能辨别出火车鸣笛声长,而汽车鸣笛声短;飞机在跑道上起飞的马达声震耳,即使强音,而飞上高空我们听到的声音是弱音;拖拉机发出的声音难听,而琴声好听等,这样一一渗透后,就会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激发学生善于动脑,培养其形象思维的能力,对于小学阶段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种形象教学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2.注重“教”与“学”的结合,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思维的综合能力里不仅仅指形象思维,还包括创造思维,素质教育的根本在于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在21世纪我们能否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关键是创造力的竞争,因此培养创造型新一代应当成为我们时代的主旋律。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根据中小学阶段,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善于模仿性,再现性强的特点,把生活画面构成一个创造思维的环境,是创造性因素通过“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结合,在音乐教学中渗透。

如初中教材中有一节《动物狂欢节》的欣赏课,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不仅可以让学生使用听觉,而且可以通过积极的联想和想象,加工视觉 触觉的活动去感受 去把握 去创造一些联想的形象去表达,他们听后会认为是笨重的大象,顽皮的狗熊 敏捷的猴子等等,再让学生按自己的想象做动作,在音乐的伴奏下创造自己的形象。这样不仅帮助学生进行多种感觉器官综合运用的训练,也把音乐这一时间艺术和造型表现等空间艺术结合起来了,有利于学生再造性想象能力的训练,发挥他们在音乐欣赏中的主体作用和个性特点,但是,学生创造性思维习惯的养成,光靠教师努力是不行的,必须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创造,在创造中学习,这样才能加强效率性。

(三)注重良好情感品质的培养,注重课外活动的开展,从而深化素质教育

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态度的端正,学习效果的提高,而且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这也是实现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基本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学生的“认识”这个单一学习的心里过程,而忽视情感和意志对“认识”过程的调节和优化作用,这种教学把“教书”与“育人”分开,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对情感和意志等品质的培养,因此,这种教学不仅教育不高,而且大大的削弱了教学过程的教育作用,因而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品质,逐步提高他们有效的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就成了我们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1.怎样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情感与意志的作用,保证学生高质量,高速度的学习,为了使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和意志品格得到培养教师必须做出榜样,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应始终以饱满的精神,丰富的情感投入教学活动,运用自己的积极情感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情感导向,以激起他们相应的情感,形成师生和谐 融洽 感人的课堂气氛。

例如,学习《每当我做过老师窗前》这首歌,学生听老师的演唱后很受感动,自己如何表达呢?经教师引导学生领会到整首歌曲要表达出老师对学生内心所蕴藏着的无限的爱及学生对老师的一片深情和尊敬的情感。然后逐步分析进行教学,歌曲开始“静静地深夜群星在闪烁”及曲调,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意境之中,可能学生开始演唱音量还不够弱,经教师提醒学生马上体会到怎样表达。第二句“老师的房间彻夜明亮”及音乐形象使学生仿佛看到“老师还没有睡,还在为我们而操劳!”内心受到感动,紧接着是“每当我轻轻走过你窗前”,“明亮的灯光照耀我心房”,这时学生们的情感在逐步深化,认为这一句表现一定要轻手轻脚地走过,老师学生头脑中的视像就与歌曲情感逐步融合了,变成了听觉形象。经过这个分析阶段,学生比较有情感的演唱了,如果还用什么环节不够清晰,就需要教师进一步“导”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用教师的导思启发发展学生的思维,一次一次的表演之后,高于后来的认识水平,情感更丰富了,这样不仅有利于优化学生的认识过程,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品质。

2.注重课外活动,深化素质教育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除了进行科学的课堂教学外,我们应重视和搞好课外活动,这是由素质教育的本质特点所决定的,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和补充,有其独特的作用和功能。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组织学生课外活动,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音乐视野,提高音乐素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特长,以及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课外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成立音乐兴趣小组,根据学生自己的爱好,使他们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尽情的发展乐器小组可以选择一些适合中小学生的简单器乐,如电子琴 竖琴 口琴等,通过乐器的学习能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活跃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达到素质的全面提高。

从以上几点看出,在今后的音乐教学中要始终围绕四个教育这个目标,从学生认识实际出发,既重视基础教育的学习,又要注重兴趣 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不同的角度,采取不同的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曹里.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J].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3篇

关键词:音乐脱盲 普通学校 音乐教育

一、前言

早在20世纪20年代,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严厉抨击政府:为了培养少数音乐专业人才,而向专业音乐学院大量投资,却使大多数普通匈牙利人沦为牺牲品,被贬为音盲。人民得不到足够的音乐教育,音乐学院培养的优秀专业人才因缺乏听众对象而流失异国,在这种背景下,通过以民族基调为课程内容的音乐教育以培养理解匈牙利、理解匈牙利人民的新一代,发展民族文化,巩固和加强民族意识和民族团结,便成为柯达伊音乐教育的基本目标。由此可见,面向普通人的音乐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当前,造成音盲现象的主要原因如下:农村学校音乐教育大面积缺失,使占全国中小学生大多数的农村学生难以接受普及性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一些专业学校的音乐教育过于注重专业音乐技能的培养,忽视音乐文化、音乐理论等方面的教育,使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素养不全面:许多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对音乐脱盲知之甚少等,因此,音乐脱盲,尤其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音乐脱盲工作取得的效果一直不是很理想,极大地影响了社会文化氛围的提升。笔者认为,实现音乐脱盲最好的途径就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二、何谓音乐脱盲

音乐脱盲,是一个较新的课题,相关文献颇少。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中认为:“如果一个人对音乐艺术了解很多——它的历史,它的技法,它的很多风格,它的主要实践者,到哪去找它的优秀范例,如何去找,如何对它做出明确的判断,如何对它做出恰如其分而且有感染力的反应,就可以认为他在音乐上脱了盲。”:郭声健等在《音乐教育新概念》中提出“音乐脱盲”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在音乐上脱盲了的人并不一定是一位高素质的人,但实现音乐脱盲应该成为衡量国民素质高低的一项指标。”另外,就识谱与音乐脱盲的关系进行阐述的相关论文散见于近几年的期刊中。如罗红艳、王志勤在《简论音乐脱盲与识谱之关系》一文中认为“识谱与音乐脱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识谱能力为音乐脱盲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喻娟在《识谱等于音乐脱盲吗》一文指出,“音乐脱盲绝非仅指对乐谱的了解和运用能力,它包含着更深层次的含义——一个人只有当他能从音乐的各个方面欣赏并真正体验音乐的无穷魅力时,才可以说他或(她)在音乐上真正脱盲了。

何谓音盲,据笔者思考有如下悖论:如果说双耳辨别不出声音,称为音盲,那么,晚年双耳失聪但是音乐造诣极高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也算是音盲吗?如果说文盲是不识字的人,音盲就是不识谱的人,那么,中国民间艺人大多不识谱,但以大量音乐积累为基础,具备很强的乐感,可以演唱、演奏、即兴演唱(演奏)很多优美动听的民歌、乐曲,他们也算是音盲吗?很明显,上述问题的答案均是否定的。

故笔者认为,具有一定的音乐表现、音乐欣赏、音乐创作、音乐理解能力,就可以称为在音乐上脱盲了,其具体表现为达到如下基本要求:1.能较为准确地演唱或演奏。2.能够辨别音高、音色、节奏、节拍等音乐基本要素。3.具有较为准确的模唱能力(音高、旋律、节奏等方面基本准确)。4.对音乐具有一定的感受力,能够体会音乐所表达的内涵,5.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6.能创作一些简单且优美的旋律小调。而至于认为双耳辨别不出声音、不识谱等,只能判定为某一方面的音盲罢了。

三、普通学校音乐教育——音乐脱盲的主阵地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若以十七岁的人的智力发展为一百,则儿童四岁时已具备百分之五十,八岁时达到百分之八十,剩下的百分之二十,是从八岁到十七岁的九年中获得的。这也证明了学校教育,是人的一生智能发展的关键,无论在德智体美方面都其决定的作用。莫扎特、贝多芬之所以成为音乐大师,不仅是由于其先天过人的音乐禀赋,而从小接受良好系统的音乐教育也同样是其成才必备的条件。

在人的发展、文化传承、社会进步的历程中,音乐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能力的作用。普通学校音乐课是提高国民音乐艺术体验的基本途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是音乐脱盲的主阵地,对实现全民音乐脱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实施音乐脱盲的主要途径

(一)识谱是音乐脱盲的必备条件之一

对于现代人来说,识谱本身不是一种音乐技艺,但识谱是人们掌握音乐、通向音乐脱盲的一种途径。虽然也有一些特例,但并不是普遍现象。比如说民间歌手,他们不识谱,但并不影响他们的音乐实践活动。当然,他们不是我们探讨的对象,我们研究和探讨的主要阵地是普通学校,进行的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研究,研究对象是专业音乐院校之外的普通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当代社会,若学生具备了识谱能力,就可脱离老师进行一些音乐表演与创作。对普通学生来说,学习体现多声部音乐的五线谱确实有一定难度,而简谱易于学习和掌握,便于非音乐专业人士的音乐入门。笔者认为,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应大力提倡简谱学习。了解乐谱对于音乐脱盲的重要性之后,就要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不断强化识谱教学,通过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并注重激发学生学习乐谱的兴趣,必然使更多学生喜爱音乐、乐意接受音乐教育,从而达到音乐脱盲的目的。

(二)培养听音乐的耳朵是音乐脱盲的基础。

音乐审美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美育价值,是学校教育的美育学科之一,它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对推行、实施素质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一般教师习惯于只用语言和通常的思维逻辑及思维方法去对待音乐和音乐教学,而认识不到音乐思维本身的存在极其价值,从而更谈不上对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启迪和引导,不仅要培养学生听“我文化”音乐的耳朵,还需要培养听各种风格与流派音乐的耳朵,尤其是在现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多元文化背景中,尤其需要聆听“他文化”音乐的体验,唯有如此,学生音乐体验越丰富,才能真正实现音乐脱盲,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因此,笔者认为,普通学校音乐课应强调非语言化的教学(即音乐审美教学),学生需在老师的指导下多听音乐,随着音乐欣赏曲目量的积累,必然使音乐审美感受力得到质的提升。对一般人而言,音乐听多了自然就有所感触,随之引起心灵的触动,产生一种美的感受,即审美享受。

(三)参与音乐实践是音乐脱盲的关键

音乐是最具表现力的艺术,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它不能停留在纯知识传授阶段,感受音乐、鉴赏音乐都必须以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为基础,在柯达伊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都把大量精力放在表演上,主要是通过唱歌(奥尔夫教学法还把精力集中在动作和器乐表演上)。究其原因,即使电子音响设备(录音机或电脑等)再先进,在音乐上给人们带来的感官体验也远不如参与音乐表演实践那样更为深刻。笔者认为,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课程中,音乐表现是核心内容,音乐表演是音乐表现领域的一种重要方式,要想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真正实现音乐脱盲,让学生具备一些最基本的音乐表演能力,参与音乐实践是十分关键的。如演奏一些简单的乐器,唱唱小曲儿,就是广泛意义上的音乐表演。当然,参与音乐实践不仅表现在唱歌、弹琴上,还表现在一些互动游戏中,学生参与其中,既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增强师生、同学之间的交流,还能深入到音乐去,促进音乐脱盲的实现。

(四)了解音乐文化是音乐脱盲的重要内容

在音乐新课程标准中,音乐教育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当前多数普通学校的音乐课中,师生更注重的是音乐表层的教学与实践,如音乐技艺等,很少着力于音乐作品的文化根基、历史渊源、内涵及文化审美心理的挖掘、理解及表现。在普通学校的音乐课教学中,关于音乐的背景知识,演出情况等,教师应多做介绍,让学生深入了解。如在播放《春江花月夜》过程中,介绍乐曲的背景文化、文化内涵、审美意境等,学生在感觉到音乐美的同时,领略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和壮观,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笔者认为,在欣赏音乐的前提下,了解与音乐相关的文化,会让音乐焕发出更多的文化色彩,对音乐脱盲颇为有益。

第4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音乐教育教学;流行音乐;引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267-03

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它不仅能调节学生的紧张情绪,舒缓学习的快捷节奏、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智力、情意、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培养,也有着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功能。音乐教育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该贯穿音乐教育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一种全球化的文化现象――流行音乐。相比较而言,流行音乐更重视个体性、时代性、通俗性,这些特征恰恰符合了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和张扬、好奇的性格特征。因此,在音乐教育的课堂上,教师怎么都“抵挡不住”流行音乐对学生的吸引,与其一味压制、贬抑,倒不如进行细致的研究、科学的引导,从理念和形式规律上,认识流行音乐存在的合理性及其艺术价值,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接受。

一、流行音乐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吸引

流行音乐,古代人称为“世俗音乐”,现代人称“流行音乐”或者“通俗音乐”,从它的产生到现在都是众说纷纭,支持者和反对者两种意见争论不休,在我国,孔子极力批判“郑卫之音”;师旷也认为师涓演奏的“濮水之上音乐”为靡靡之音;二三十年代时《何日君再来》被认为是“黄色音乐”;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邓丽君延长的“嗲声嗲气”被认为是低级庸俗,乱七八糟。甚至在西方国家华尔兹的问世之初,也遭到了许多国家的抵制,认为它败坏社会风气。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一些流行音乐渐渐被大家接受并且掀起一股喜爱的热潮,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政治和经济上的宽松和社会的安定,为音乐的流行和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从港台流行音乐风靡大陆,到我们的“西北风”,中国的流行音乐正在走进大众的生活。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20年间,我们中国的流行音乐创作的队伍也在迅速的增多,流行音乐的作品也越来越多,一些媒体和电台的排行榜很受关注,流行音乐和流行音乐歌手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喜爱和追捧,尤其是年轻人和在校的学生,追星成了一种时尚,若谁不知道现流行的音乐和音乐的时尚个性,或者歌手的名字,就被同学耻笑为落伍。这种状态和现象在大学校园中一直持续到今天。

在职业院校,这种想象更加的突出,学生喜爱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追根溯源,大多数学生觉得音乐课本的歌曲陈旧、内容单调,不能跟上他们敏感的追逐时尚的步伐。教材的内容与导向与学生的兴趣和审美需求之间存在矛盾。每周好不容易盼来的两堂音乐课上他们就成了主角,“老师,上课能听点流行歌曲吗?”、“我们想听流行歌曲”、“老师,能别听课本上的歌吗?我们不喜欢”、“老师,我们听听XXXX歌曲吧”,这祈求的语气意味着同学们对流行音乐表现出的极大兴趣,满足他们的要求就成了老师课堂效果的重要条件了。

现在职业院校的学生,他们一部分来自农村,对音乐的了解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上,甚至连基本的乐理都不懂,对音乐的认识仅停留在好听和不好听的层面上,大部分学生认为社会上最流行的音乐就是最美的音乐。由于流行音乐自身的特点迎合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决定了流行音乐在学生中盛行的现象。而流行歌曲因其语言通俗、节奏明快、贴近生活等特点,占据了现代人音乐文化生活中很大一部分市场。学生是流行音乐最忠实的追捧者。但是我们的音乐教师大都是专业音乐院校毕业的,或者是有一定的音乐专业基础和技能的,所以在讲授音乐教育的时候,往往受到专业音乐教育思路的影响,过于注重讲解乐理、分析作品结构、传授演唱演奏技巧,忽视了审美能力与素质的培养。甚至用艺术歌曲、歌剧、传统的音乐来让学生聆听,来进行分析,认为只有这些高雅音乐才能教育好学生,显然学生是不会配合的,最后的结果就是课堂纪律差,学生意见大,课堂效果以失败而告终。流行音乐引入课堂,让学生跟上流行的时尚,与时俱进,是现代音乐教育课堂成功的为关键,也是势在必行。

二、对于流行音乐的审美价值的理解

无论是那种音乐作品,它的本质都具有审美的价值,所以在进行流行音乐的引入时,作为音乐教育的主导者教师是不能排斥的,要正确理解流行音乐审美价值所在。我在接触一些院校的音乐教育老师发现,有些老师很排斥,认为流行歌曲演唱简单,歌词随意,艺术性不强,坚决反对流行音乐进课堂,这显然是跟不上发展的需求的。现在的学生新科技的了解和使用已经大大超出我们的想像,课堂上不让他们去听,他们就会用手机,用电脑,网吧等各种途径去接触他们所喜欢的流行音乐,这无形中就是把学生赶出课堂,所以我认为老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并且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流行音乐的审美价值,用流行音乐和学生产生的共鸣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挑选流行音乐的标准,要遵循“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向学生传授音乐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鉴赏力,提高学生素质;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便于课堂教学。在遵循上述“三个有利于”原则的前提下,还要从流行音乐作品的艺术性、题材、风格、认知度、传唱难易程度等方面来考虑。

有的流行音乐的歌词就是年轻人的生活写照,可以就一些励志的歌词让学生理解人生,了解社会,明白做人的道理,真正让音乐产生价值。比如:刘欢深情演唱的《从头再来》是一首反映工人下岗后重新振作起来的歌曲,希望人们努力工作。教师可以从分析当前的就业问题着手,说明社会需要以知识技能和创新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教育学生把握现在的大好时光,努力学习。而歌曲《隐形的翅膀》简单好唱,歌词娓娓道来,告诉了学生人生的道理。

而有的流行音乐的歌词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和故事中产生的,它具有特定性,不能断章取义,片面的理解,违反了作者的本意,传达了不好的结果。比如:韩红演唱的歌曲《天亮了》就有一段不同寻常的创作背景。庾澄庆演唱的《军训日记》用调侃说唱的风格,表现了军训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有过军训经历的学生欣赏后,会产生许多愉快的回忆。

当然,流行音乐的审美价值是双向的,并不是所有的的流行音乐都适合学生,有些流行音乐向人们传达了不健康的人生,以及悲观厌世,消极忧郁;有些流行音乐本身艺术价值不高也不成熟,音乐创作水平也不高,商业味道浓,娱乐性强,歌词大多是成人诉说情爱的;有些流行音乐只是在烘托一种气氛,本身就没有多大的价值,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流行音乐都适合学生。比如:《你究竟有几个好妹妹》《马桶》等歌曲没有任何的教育意义所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选择适应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容。

荀子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是说音乐可以使人快乐,是情感所不能缺少的。喜欢流行音乐的人们大都有这样的体验,不管你是在忙碌的工作中还是在闲暇的休息中,尽或者在严寒的冬日,炎炎的夏日,只要你参与到流行音乐中,你就会不由自主的融入其中,享受那份动感的音响,独特的律动,宣泄自己的内心深处的那份寂寞和需求,和着歌词作者的感受来联想自己的情感和人生,此时的流行音乐的价值,已经被客观的诠释了,它的价值就真正切切的体现了。

三、怎样把流行音乐引进课堂

《音乐课程标准》上明确表示:音乐教育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

学生有了兴趣,关键是教师怎样把流行音乐引进课堂。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个人之见:

(一)教材结构合理化,可建立流行乐库

教材的编写者可以根据情况选择性地吸纳一定数量的流行音乐(包括歌曲和器乐),还可以引进一些学生喜欢的“校园歌曲”。通过在教材中增加流行音乐的比重,使教材结构合理化,并为多数学生所接受。另外,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织一些国内的音乐教育专家进行对流行音乐作品的遴选,形成一定的标准,定期进行曲目的新老更替,建立音乐乐库,是在职的音乐教师很好的资料引用源。

(二)提高教师音乐素养,对在校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和交流

作为音乐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其观念也应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教师应当走在学生的前面,主动地对流行音乐进行接触、感受和深入了解,从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中遴选精华,吸取营养,并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的理论来指导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音乐教学的需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流行音乐,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对在职的音乐教育的教师进行定期的音乐培训,使音乐教师系统的了解和掌握流行音乐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让他们了解当前的流行音乐状况和发展趋势。对于课堂流行音乐作品的选择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三)充分利用学生资源,集思广益

充分利用学生资源,集思广益,让学生参与一些作品的筛选中,然后音乐教师把关,把优秀的流行音乐留下,不适合的流行音乐作品让学生明白它为什么不适合,这样对学生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比如:奥运会期间,在我的音乐课堂上,有很多学生就建议放些奥运会的歌曲,我立即响应,同学兴奋极致,课堂效果好。比如:《北京奥林匹克好运》、《和梦一起飞》、《超越》、《北京欢迎你》、《人类是一家》,这些歌曲或意义深远、或铿锵有力、或积极进取,让人在音乐中联想到运动健儿的拼搏奋进的执著和努力,极大的激励了学生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我觉得就是特别好的途径之一。

(四)流行音乐的引入要有度,适量即可

流行音乐的引入要适量,不能独占课堂。因为流行音乐不能完全的替代传统音乐和世界古典音乐的作用。而且不利于学生全方位的获得音乐知识,不利于学生提高音乐鉴赏能力,不利于音乐的普及和继续发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可以根据一节课的主题思想,适当地选择相关的流行音乐参与教学,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综上所述,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是很有必要,也是切实可行的。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结合教材有选择的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不仅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还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巩固了音乐文化知识,促进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无形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它将对调动广大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推进职业院校音乐教育改革的进程,让学生感到学习和生活就像音乐一样美好,让学生的音乐素养在多元化的音乐教育中得到更大的提高和发展,在音乐的伴随下健康快乐的生活。

参考文献:

〔1〕管建华.跨文化的音乐交流与多元化的音乐教育[J].音乐教育,2002(3).

〔2〕杨和平.时尚与传统的碰撞[J].音乐与表演.南京: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编辑部,2007(1):80-84.

第5篇

【关键词】情感体验;创设情境;激感;调动情感

音乐艺术是凭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乐由情起”,音乐也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音乐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借助我们的心灵抒发自身的喜怒哀乐;音乐是一种灵魂的语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

情感体验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欣赏作品或演唱作品时引起的一系列情感反应。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好的音乐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共鸣、激动、联想、想象,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着人的心灵,使人受到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熏陶渗透,从而达到优美崇高的思想境界。

情感体验是音乐教学中所不容忽视的,所以我想就这一问题谈以下几点:

一、情感体验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从心理学上讲,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它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从艺术价值上看,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的,并能很好地体现个人的修养。从实践教学中,情感体验是可以获得和培养的。因此,在音乐课中,学生可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得到情感的体验、抒发,产生一定层次的认识、评价、鉴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修养水平。情感体验疏通了教师与音乐,学生与音乐,教师与学生之间多方面的渠道。情感体验是引导式与自然流露相配合,与音乐紧密相联,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创设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心理因素做了生动具体的描述:“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者一种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会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由此可见,情感在我们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上音乐课时首先要先调动学生的情趣,使学生进入一种理想的状态,充满对音乐课的期待,充满对老师的期盼和渴望,从而更好地进入音乐的情境中去。

例如,人音版四年级音乐上册《牧歌》这首歌曲,在教这首歌之前,先让学生欣赏一些关于草原上的图片,营造出一幅美丽的画面,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情境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激发,学习歌曲的热情一下子就被激发了。在讲《摇篮曲》之前,先给学生讲关于作曲家舒伯特的经历,伴随着还有他是如何创作这首歌的,这样把学生自然而然的带到了这种情境中,对学生理解这首歌曲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讲解创作背景,激发学生情感

优秀的音乐作品往往凝聚了作曲者的思想感情,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精神的更高层面,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音乐作品去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内心对音乐作品的渴望。我们音乐教学中可以通过作品要表现的音乐形象,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欲,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讲人音版四年级下册舒伯特《摇篮曲》时,学生由于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体会不到作曲者连填肚子也填不饱的那种感受,就是在那样的情况下,他无意间看到一首小诗,从而创作了这首《摇篮曲》。所以在讲这首歌时给学生找了大量关于舒伯特的音像资料,让学生通过它们从而走进作曲家的世界。这样很快就打开了学生内心的那把钥匙,为歌曲的学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学生体会到应该用怎样的速度、力度以及情感去演唱这首歌曲,从而更好地把握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

四、教师用自己的情感去调动学生的情感

充分调动学生的音乐情感才能提高音乐的课堂效率。每个孩子都很可爱,可是有的孩子总是有意的去封锁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愿意让别人走进去,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去帮他们打开这把内心的钥匙,让他们彻底解放出来,敢于大胆的去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讲《摇篮曲》这首歌时,提问学生想对你的妈妈说些什么,可是得到的更多是不张口。通过激励他们,他们一一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如(自从你出生的那一刻,母爱就一直伴随着你,她一直无私的奉献着,从来不求回报,只希望你能健康、快乐。)学生回答(其实一直想对妈妈说“您辛苦了”、“妈妈,我爱您”,可是总是羞于表达。)通过这首歌的学习,对妈妈的那种情感一下子就被激发了,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最后在这首歌伴奏中结束了本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音乐的本质在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感情生活。在教学中,我们通过“以情施教”会达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才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才能真正的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在音乐的世界里尽情地享受。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字】小学音乐 审美教育 重要性 经验

人们常说:音乐是没有没有国界的语言,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元素,我们很难想象如果生活中没有音乐会是怎样。小学音乐是音乐教学的初级阶段,教学内容相对较为简单,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更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因为这正是培育学生美学素养的基础阶段,教学成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音乐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更是一个创造力培养的过程,是一个能力培养的过程,所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我们:

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是一种美的艺术表达形式,小学时期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有限,加之他们的审美水平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层次,特别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审美感知的教育,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美,让他们在音乐中发现美,在生活中发现美,进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生活热情。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需要通过听觉来培养审美感知,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学生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所以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去发现、探索音乐作品中的美。

例如在教学《美丽的草原》这一课的时候,我就先问大家心中的草原是什么样的,让大家讲述各自不同的见解,有些人说草原上有很多草,有人说草原一望无际,有人说草原上有很多牛羊,甚至有同学想起了“天苍苍,地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课文,然后根据大家的讲述,我给大家总结了草原的特色,并告诉大家,草原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那里地势宽阔、牛羊遍地,在同学们充分受到感染的时候,我就引入课文,“红梅朵朵开,绿水绕毡房,远处是冰峰,近处有牛羊。河滩飘炊烟,风儿送茶香,围坐在花毡上,阿肯在弹唱”,歌词用简单的话语把哈萨克草原的美丽景色和哈萨克牧民的生活描写的非常贴切,先让学生感受一个环境,再引入歌词进行分析、学唱,这样就能很好的在课堂上培养他们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

我们常说:“想象是创造的源泉”,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就会给他们带来审美享受,同时也可以激发起他们的思维活动,让他们对音乐有着更深一层的理解与感悟。可以说学生每一次审美想象的过程,都能使他们迈向一个更高层次的音乐审美想象的阶梯。所以,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给与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同时做好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比如在教学《春天在哪里》这首歌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想一想春天来的时候有哪些体现?春天哪里最美?是花还是树,还是草?然后引入歌词“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

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春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

映出红的花呀,映出绿的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春天有了自己的见解,还学习到了更多知识,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表现能力

小学时期正是学生综合情感的形成时期,也是他们各种情感表现的学习时期,音乐课由于有着丰富的学习素材、学习机会,可以利用音乐课培养学生的审美表现能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去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同时也要去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经常体会到参与表现后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感,这样学生们才会敢于表现、善于表现。

例如在学习《卖报歌》的时候,我就鼓励学生进行表演,首先是演唱,然后是根据歌词可以自己主动的做一些动作,看谁对歌词理解的好,看谁唱得好、跳得好,并让同学们作评委,对不足之处予以改进。之后还要进行课堂总结,通过学习明快的《卖报歌》,让我们也感受到了其他人的童年生活,这让我们懂得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学习。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创新、创造力的培养要从孩子小时候抓起,我们常说的审美创造力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的过程中按照审美规律进行创造性审美活动的能力,对创造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点,特别是在音乐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比如在教学《蜗牛与黄鹂鸟》这一课的时候,我就先让同学们思考歌曲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它应该是用什么样的情绪演唱的?请大家讨论歌中有几个角色,每个角色演唱时在音色和语气上有何区别?然后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演唱歌曲,这样以来,一首歌就会有几种不同的味道,同学们就会学到更多的知识,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审美创造的一个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多运用这样的方法,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五、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

正所谓“学以致用”,在课堂上我们学习到的知识应该是为以后的运用服务的,同样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用的东西,在课堂上我们也应该进行学习,比如教会学生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能力,也就是对是非美丑的一种综合理解与评判。小学时期是学生各种审美能力、评判能力、是非对错认知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候对他们进行审美评价能力的培养可谓意义重大,比如我们在每节课上都可以让学生对教师的授课进行评判,或者对同学们是表现进行评判,或者对同学的表演进行评判,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综合评判,长此以往,相信同学们的审美评价能力会得到一个质的提升。

小学时期正处于学生身心发育的初级阶段,学生学习的知识对于他们以后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严谨治学,充分提高自身的素养,为学生提供丰富、科学的文化大餐!

【参考文献】

[1]叶玉侠.谈对“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解与尝试,《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第5期

第7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教育;趣味教学

随着我国教育课程的改革,小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小学音乐教育应该是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之前由于追求文化课成绩而忽略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都说人生要赢在起跑线上,因此教育也应趁早,而德育教育也理应如此。在小学德育教育中,音乐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重视小学生的音乐教育。

小学生基本都具有活泼好动、天真好奇的孩童性格。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小学生或许对陌生而又美妙的音乐产生O大的兴趣,但随着长时间的接触也可能对其失去好奇心,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就要根据以上特点,探索可以引起小学生对音乐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提升音乐教学的水平。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育还不成熟,无法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不能努力高效的学习。因此,为了激发小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效率,解决教学中面临的种种难题。

一、利用生活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不懂事理的小学生而言,如果对一件事物没用兴趣,就会产生一种抵触心理,从而无法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力。音乐对小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小学音乐教育首先要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享受音乐艺术给人们带来的愉悦与美感,让小学生从音乐中感受生活的乐趣。正因如此,小学音乐教师一定要结合兴趣教学,不断探寻小学生对音乐的敏感点与兴趣所在,只有使用正确的教学方式,符合小学生学习的特征,才能做好小学音乐教学的工作。趣味教学对于小学音乐教学来说非常重要,因为趣味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小学生也会因此对学习音乐产生兴趣。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呢?经过研究表明,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将平时生活中有趣的事情融入到教学中,利用情景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只有让学生切身体验到音乐的乐趣,才能让音乐课程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小学生也会因此主动融入到音乐的学习当中。

音乐教师在规划教学课程时,一定要注意教学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不能为了使用情境教学方式而引用不恰当的生活事例。例如,小学生在刚刚上课时无法快速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小学音乐教师就要结合小学生的这一基本特点,在开始授课前让学生欣赏一曲优美的田园风格的音乐,通过这种音乐让学生静下心来,将学生引进音乐教学的气氛中。此外,音乐教师还可以根据小学生喜欢小动物这一特点,给小学生播放与动物有关的歌曲,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还可以吸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小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此外,音乐教师还可以利用做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可以让学生猜测音乐中各种动物的声音,并让学生进行记录,最终谁的正确率高就给予该学生一定的奖励,此方式既可以锻炼学生手脑共用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欣赏能力。音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在播放音乐的同时用多媒体播放对应动物的图片,利用这种综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乐趣,也有利于音乐教师展开教学工作。

二、利用游戏进行教学

当音乐教师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之后,教师要迅速的转入授课模式,介绍本节课程所要教授的基本知识与任务,紧接着给小学生演示该节课程相应的歌曲或舞蹈,让小学生记住本节课所学重点之后进行初步的自由练习。有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为了避免学生因为困难产生焦虑或紧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引入一些小游戏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让学生体会游戏的乐趣。如此一来,学生就不会因为学习中的困难而产生较大的压力,不会对学习失去兴趣,还可以主动掌控学生学习的节奏,让学生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学习中。

在音乐教学中,一定要科学合理的选择游戏,因此课堂游戏一定要符合教学的基本环境与现实状况,只有在恰当的时候引入恰当的游戏才能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利用游戏帮助学生完成音乐课程的学习任务。利用游戏进行小学音乐教学,既可以进一步引发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此外,游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既在教学过程中减轻了学生紧张的学习负担,还可以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不仅要引入趣味性的游戏,还可以在课堂中融入竞赛类型的游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比如,音乐教师可以设置“摆擂”方式的游戏,让学生通过音乐或舞蹈方式竞选擂主,最终获胜的学生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在这个游戏环节,音乐教师既可以考验学生上节课的学习程度,同时还可以挖掘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旨在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给所有学生一个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让音乐给学生带来乐趣,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束语

音乐是艺术的造作品,不仅可以让人们感受到音乐的美感,还能陶冶情操,全面提高人们的综合素养。对于小学教育而言,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完成德育教育的目标,还会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的艺术天赋。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情趣,只有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小学音乐课程。

参考文献:

[1] 袁田. 小学音乐课堂音乐基础知识环节师生互动对策[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1)

第8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情感教育;教学

在小学教育中,音乐是一门必修的课程,小学阶段的英语为今后的音乐教育打下了必要的基础。在小学阶段通过音乐教育让学生初步形成对音乐的认识和喜爱,对待音乐有积极的态度,能推动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陶冶小学生的情操修养。本文初步分析了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优势及做法。

一、音乐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作用

1.有助于培养思想素质

在小学时期进行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非常重要,因为小学时期是人生的起点,学生的人性主要在这一阶段形成。小学音乐教师要重视音乐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在学习的音乐过程中能显著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音乐教学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一些优雅的音乐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还能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实现自我升华。当学生沉浸在音乐世界中的时候,学生能尽情享受音乐艺术的美妙,感受音乐所体现出来的真、善、美。音乐教育在很大层面上能提高学生发现美和欣赏美的能力,使得学生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再对美进行诠释,甚至能自己创造美。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情操修养还没有完全成熟,音乐教育可以实现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以及帮助学生树立个人信念。例如,在进行一些与祖国有关的歌曲教学时,教师应当建构与歌曲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此加深学生对歌曲内容的理解和对歌曲情感的感悟。小学音乐教学中加入爱国歌曲的教学,能直观地向学生展现祖国的壮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

音乐教育能帮助学生陶冶情操,提高个人修养,音乐教育通过向学生传授美的音色、节奏、和声及旋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情感品质。学生在欣赏教师播放的美妙音乐的过程中,身临其境地进入到了音乐所描述的画面,充分领悟音乐的美好,能加深对真、善、美的理解。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中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融入情感教育,来对学生进行情感启发。

3.有利于提高道德修养

由于小学生思想不成熟,假若直接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通常无法取得成效。但音乐教育相比于传统的道德教育更为委婉,教师在音乐教育中可以融入爱国信念、集体意识等的教学,帮助小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二、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

1.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由景生情,创设一定的情境对情感的流露起着催化作用,音乐课情感渗透的前提是要有相应的音乐情境。教师可以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创设不同的音乐情境,渲染音乐气氛,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音乐情境,在音乐情境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得到个人素养的提升。小学音乐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时,要有创设良好的音乐和教学氛围的能力,能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真正实现音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让音乐教学仅仅停留在技能、技巧教学上,而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创设音乐情境,渲染音乐气氛,以此来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

2.巧设问题,激感

优秀的音乐作品是创作者高尚思想感情的高度浓缩,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丰富的精神食粮,能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因此,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要注重对音乐中蕴藏的情感的挖掘,让学生在体验美妙的音乐的同时,能深刻感悟到音乐中的情感,并从中受到情感启发。在各种歌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3.师生互动,交流情感

在课堂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起着极大的影响。音乐教师可以通^合适的教学方式,用自己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情感来引发学生的共鸣。情感教育过程需要师生间的双向交流才能取得效果,因此师生需要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保证情感教育的顺利进行。情感教育过程同时是学生的审美过程,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指导示范后,小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音乐展开丰富的想象和再创造,进入十分活跃的情感状态。当教师的审美诱导发挥作用时,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审美期待,从而学生的感知、理智、想象、情感和理解会被充分调动来进行对音乐的审美。而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的范唱,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音乐作品,激发学生歌唱兴趣。

三、总结

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十分重要,音乐凝结了创作人最真挚的情感,感情是音乐的核心。因此,小学音乐不仅要教给学生最基础的音乐知识,还要通过音乐对小学生进行感情教育。在音乐教育中融入感情教育,使学生能利用音乐进行情感表达,释放自我情感,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实现自身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孙立国,孙洪磊,姜红艳等.论情感教育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34):4424.

第9篇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和发展,单纯的音乐课已不能满足孩子们对“美”的追求与向往了。他们需要一个更广阔的天地来感受蕴藏于音乐中的“美”与快乐,他们想用更多的方式来表达这份美与欢乐。于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被提出,音乐课需要与多种艺术形式综合。舞蹈作为一种以人体动作为基础的表现性的艺术活动,一开始就被孩子们所接受。如果你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孩子在开心时都会手舞足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孩子们在聆听音乐时,都会管不住自己的小手情不自禁的随音乐舞动,一副陶醉的样子。舞蹈这种直观性的艺术,非常符合孩子们的天真活泼、好动好奇、模仿性强等生理心理特点。

奥尔夫认为:“音乐进一步发展的出路便是回归原始,将音乐与舞蹈、舞台表现、动作、语言表现结合起来。”音乐与舞蹈像一对孪生的姐妹,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所以在音乐课堂上融入舞蹈,将孩子们好动的天性挖掘出来,培养他们的表现与表演能力,这将为音乐课堂的有效教学做出巨大贡献!用舞蹈这一特殊形式来教育学生,比课堂上单纯的语言表达显得生动、具体、形象,很容易被学生接受,本文就小学舞蹈教学和音乐教学的关系简要解读如下。

一、融入舞蹈的音乐教学更具磁吸功能

单纯的坐着唱歌,很多学生容易感到乏味,特别是低年级的小朋友,注意力集中时间只有10分钟,如果加入动心又动身的舞蹈,让大家边唱边跳,那他们会觉得很开心,自然注意力就集中起来了。高年级的同学,我尝试在后半节课加入舞蹈,他们的注意力分散时间比低年级的要久一些,我就运用前半节课时间把歌曲教会他们,在掌握歌曲的前提下,融入舞蹈,让大家边唱边跳,表演好的人或小组还可以上台展示,既完成的音乐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表演的兴趣。

二、融入舞蹈的音乐教学更具益智功能

舞蹈有助于提高加深学生的记忆力和快速反映力。舞蹈本身是由许多人体动作组成的,它同时还包含着许多数的概念。如一个动作做几次,几个八拍等,都要熟记,不得有半点马虎。特别是演出时,面对观众能做到不慌忙、表演自如,确实是不容易的事情。用舞蹈这种特殊形式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记忆力和快速反映力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舞蹈表演,既要求学生身体各部位协调一致,又需要思维和听觉的完美统一。所以,孩子们每学习一个舞蹈节目,就是对他们智力的再一次有效开发。

三、融入舞蹈的音乐教学更具创意功能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孩子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老师心里想的首先应该是孩子,其次才是音乐,孩子比音乐更重要。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去实践,按照他们自己的想象、利用他们自己的各种可能性去安排。老师给他们一个任务,每个孩子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去做他愿意做的事。教学的活动,主要是孩子的活动;教学的最终结果,要从孩子身上体现出来。如,让学生欣赏一段低沉、缓慢的乐曲,让孩子们插上思维的翅膀去想象。他们听后,会认为是笨重的大象、顽皮的狗熊、懒洋洋的肥猪及慢吞吞的乌龟等。他们的想象是正确的,因为这些动物都是笨重而缓慢的。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去动作,孩子们在音乐伴奏下手舞足蹈,表现各自想象的动物。这样,不仅帮助学生进行多种感觉器官的综合运用,也把音乐这一时间艺术和造型、表现等空间艺术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再造性想象能力的训练,发挥他们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和个性特点。所以说,我们只要从孩子的生活范围里选取适当的内容,把这种内容告诉孩子们,他们便能够理解,只要要求他们用音乐来表现这些内容,他们就能够自己去进行音乐的创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