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2 09:37:0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生命责任感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1家庭教育的概念
家庭教育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而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教育和影响。本文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这个教育和影响可以是有意的,无意的,有形的,无形的,宏观的,微观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为人处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有形无形潜移默化中影响教育着子女,而父母要让子女接受自己的言行观念,会有意无意的做出榜样以规范自己的双向影响与互动过程。
1.2家庭教育的优势与局限性
1.2.1家庭教育的优势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也有明显的差异,如教学内容、教育形式、教育重点等各方面。所以父母不能简单地把家庭变成教室。家庭教育有着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这表现在:①早期性特点:家庭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也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孩子所实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②感染性特点:家庭教育是润物细无声,是耳濡目染,是一个感化过程。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在教育工作中有着特殊意义。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是无可比拟的,所以,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情感的这种感染性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③权威性特点: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家长的权威性,主要体现在:家长的教诲,子女能听从;家长的批评,子女能接受;家长的意图,子女能心领神会;家长所希望的,子女能努力做到、做好;家长所反对的,子女能克制自己的欲望。总之,家长的意志对于子女的言行有较大的制约性。这种制约性,要比其他人对孩子的制约性更大。④针对性特点:相对来说,家庭教育的针对性更强。针对性强的前提条件是充分了解教育对象。人们常说“:知子莫如父。”最了解自己孩子的是家长,是父母。这种说法不无道理。父母之所以能如此了解子女,并不仅仅是由于长期共同生活,更重要的是由于父母和子女有特殊的关系———血缘关系和根本利益一致的关系。⑤及时性特点: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的细微变化,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父母通过对孩子言行举止的及时掌握,发现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以做到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⑥连续性特点:孩子出生之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德、谈吐举止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孩子,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
1.2.2家庭教育的局限性
但家庭教育也有他的局限性,这表现在:第一,家庭教育里家长缺乏教育者角色意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作用十分重要,但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发挥家庭教育的有利条件。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是承担着双重角色的,即父母和教育者。但很多时候,家长只强调了自己作为父母的角色,而忽视了作为教育者的角色,在对子女的教育中重视作为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与照顾,甚至于溺爱,缺乏缺乏作为教育者的目的性,针对性,科学性和有序性。第二,家庭教育易感情用事。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时常缺乏应有的理智,容易感情用事。这是家庭教育中最容易也是最经常发生的偏向,是家庭教育不易突破的难点。大部分家庭教育的失败,都源于此因。父母感情用事主要表现在:行为易走极端;娇惯溺爱;简单粗暴。第三,家庭教育比较封闭。家庭是相对封闭的社会单元。家庭教育是家长对子女在家庭范围内进行的教育。教什么、怎么教,用什么作指导,这取决于家长的兴趣、爱好、意志、思想水平、教育能力等。而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家长的素质和能力,都是有局限性的,这势必影响到家庭教育的成效。总之,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重身轻心的抚养方式,使青少年自我中心主义膨胀。重知轻德的教育方式,使家庭教育学校化。急功近利的价值观,诱发了父母过高的期望值。重他律轻自律的行为养成方式,造成孩子言行不一。
2.1生命的含义
生命,从文学的角度讲,就是性命,就是活命。从生理学角度讲,生命必须是有心脏跳动、有呼吸、有大脑活动等条件。从法律上讲,生命是指法律主体始于出生,终于死亡的整个过程。从医学角度讲,生命就是活着的状态,具有新陈代谢、生长、繁衍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所表现出来的特征。《辞海》中对生命的解释是:由高分子的核酸蛋白体和其他物质组成的生物体所具有的特有现象。能利用外界的物质形成自己的身体和繁衍后代,按照遗传的特点生长、发育、运动,在环境变化时常表现出适应环境的能力。可见,到目前为止,人们对生命的定义还没有达成共识。但综合起来,本文将人的生命描述为:人的生命是自身繁衍、生长发育、新陈代谢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遗传变异以及对刺激反应等的复合现象。它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是两者的统一体。
2.2责任感的含义
责任感是主体对于责任所产生的主观意识,也就是责任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形式。责任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责任”和“责任感”有着本质的区别,责任是人分内应做之事,还需要一定的组织、制度或者机制促使人尽力做好,故“责任”有被动的属性;而责任感是一种自觉主动地做好分内分外一切有益事情的精神状态。把责任感定义为一种精神是恰当的,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其范围要比表示情绪和感情状态的“心情”一词广泛得多,能够涵盖“责任感”的丰富内涵。作为心理学概念,责任感与一般的心理情感所不同的是,它属于社会道德心理的范畴,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人的责任感的形成和增强除受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外,主要靠教育,包括自我教育。责任感从本质上讲既要求利己,又要利他人、利事业、利国家、利社会,而且自己的利益同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相矛盾时,要以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为重。
2.3生命责任感
生命责任感,就是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提升生命价值的一种自觉的责任意识,这种自觉意识,不单是对自我生命,还包括了对他人的生命。
3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生命责任感影响
3.1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导致对大学生生命责任感教育的缺乏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受到父母、长辈的过多关心呵护,在家中是“小太阳”“、小皇帝”。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条件也变得越来越优越,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中。很少有父母能够对子女进行挫折教育,也很少有父母对子女进行生命教育,因为他们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应试教育与特长培养上,父母看到的是孩子将来大学毕业后进入社会的竞争硬件,与学习、与成绩没有直接关系的基本都不在父母的关心范围内。父母的不良教育方法是导致大学生缺乏生命责任感的重要因素,溺爱娇纵的家庭教育,会使子女自私任性、傲慢无礼、贪图享受,而粗暴专制的家庭教育会使子女冷酷暴躁,缺乏同情心。
3.2家庭不和谐导致对大学生生命责任感教育的缺失
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是终身的,家庭关系和谐,父母相敬相爱,尊老爱幼,能给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心境,就会使子女从小受到良好全面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养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尊重自我、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习惯。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不统一,当着孩子的面唱对台戏,让孩子无所适从,教育的作用相互抵消。家庭结构缺损,家庭关系不和,子女就得不到父母的悉心调教和关怀,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不可能树立良好的生命责任感。
3.3父母自身生命责任感缺失造成对大学生生命责任感教育的缺位
不可否认,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因为父母文化素养的差异,教育水平的高低,思想观念趋利化,有不少父母本身是比较缺乏生命责任感的,就更谈不到对子女进行生命责任感教育;在对子女的教育中,一味地追求理论学习,追求高分,忽视了子女的全面发展,认为素质教育是学校的事,子女只有考取名牌大学,只有学好专业知识,才是步入社会竞争的砝码,不能引导子女建立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不会让子女关心自然、关心社会,不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4构建和谐家庭教育,增强大学生生命责任感
4.1转变教育理念,培养大学生生命责任意识
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子女一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科学的教育理念,能够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片面的不科学的教育理念,培养的子女很难成为合格的人才。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家长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对子女要从小进行生命责任感教育,首先要教育子女关注“个体”,改变传统的“无我”、“无私”的思想,正确看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个人生命价值、利益同样应该得到重视。要教育子女珍爱自我生命,因为“自我”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自我”联系着父母,联系着家庭也联系着社会。其次要教育子女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生命。对他人生命的尊重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价值体现。作为父母,要让子女从小就知道,人世间最宝贵的就是生命,而且生命只有一次,尊重生命,就是尊重一切。要让子女从小就能认识到生命的可贵,认识到生命的责任,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自爱且能他爱。
4.2提升自身生命责任感,以身作则,强化大学生生命责任感
父母是对人一生影响最先、最深的人,也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对象。托尔斯泰说“:全部的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古人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培养大学生生命责任感,父母首先要注重自己的修养,有高尚的品德,有积极的人生观,有强烈的生命责任感。其次,在行动上,要重视对子女的示范作用,以身作则,能够做到知行统一。
4.3强化与学校联系互动,形成大学生生命责任感教育多方位辐射机制
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社会责任是指:生物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和社会息息相关,老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参与个人和社会事务的讨论,用自己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去解释和判断事务,培养学生尝试解决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乐于传播生物学知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的习惯,激发学生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经济的发展,树立建设祖国和家乡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物学科、关心和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
1.教材分析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节的内容。本节主要包括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等内容。
神经冲动的传导和传递以及膜电位变化曲线与离子运输是比较抽象的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学习新课的时候一部分同学理解不透彻,导致不能很好地运用这部分的知识点解决问题,也无法运用学过的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生命现象。所以本节复习课中,兴奋的传导、传递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运用相关知识阐明电位形成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神经冲动的传导和传递增强学生的思维和推理能力,在讨论探究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神经调节的重要作用,明白、镇定药和兴奋剂等药物的作用,了解的危害,渗透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悟自己所能肩负的社会责任。
3.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由于本节课内容重点、难点众多,且大多数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所以本节课采用“学习前置,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将导学案提前发下去,让学生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完成导学案上所有的预习问题,并且尝试探究几个重难点问题。同桌之间互相检查,纠正导学案中出现的错误,并统计出出错率最高的几个知识点。
(2)导入:展示本节课所学所有知识的网络图,简单介绍本节课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点,然后根据学生统计的出错率最高的知识点之一――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播放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过程的视频,请学生认真看完视频后回答导学案上的相关例题。
设计意图:利用刚看过的视频解决问题,理解并学会运用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这个基础知识点。
(3)探究问题:请根据看过的视频讨论探究问题1膜电位变化曲线与离子运输以及探究问题2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给学生5分钟时间讨论,并请小组代表分别讲解自己对这两个知识点的理解。
讲解完毕,请其他同学质疑或者补充。有质疑,再请刚才讲解的那个小组派代表来解决这个质疑,解决不了的,请其他小组回答。所有同学都解决不了的,老师再追问引导大家思考,将问题的本质通过层次化的问题暴露出来。最终复习这个知识点,达到彻底理解。
设计意图:利用看过的视频解决后面的重要知识点,应用了视频中的知识点来解决问题,促进对该知识点的理解,促进学习的发生。及时做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体会学以致用的成就感,也可以加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同时让学生体会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是神经元的膜结构决定的,神经冲动的传导与传递也是由神经元的特点和突触的结构决定的,可以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中的结构与功能观。
(4)当堂检测:请学生完成导学案上对应的当堂检测,并及时公布答案。请大家思考自己的错题并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巩固学习的效果。
(5)总结:给出兴奋剂、麻醉剂和的图片,请同学们课后分析这些神经系统的药物是如何起作用的。为什么吸毒的人难以戒除毒瘾?这些如何打破人体的稳态的平衡?再次请学生思考稳态与平衡观、结构与功能观。
布置作业:总结知识框架图、总结高考常考的题型、总结错题;搜集用于神经系统的药物并分类、宣传的危害;了解神科医生的工作。
4.教学反思
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坤明作出重要批示:吴斌同志在危急时刻用生命履行了职责,为我们树立了坚守岗位、舍己为人的光辉榜样。向“平民英雄”致敬!
■铁块从天而降
5月29日中午11时10分,吴斌驾驶杭州长运浙A19115大型客车从无锡返回杭州。11时40分左右行驶至锡宜高速公路宜兴方向阳山路段时(江苏境内),突然有一铁块从空中飞落击碎车辆前挡风玻璃再砸向吴斌的腹部和手臂,导致吴斌肝脏破裂及肋骨多处骨折,肺、肠挫伤。
车载摄像头记录下了全过程,画面显示在危急关头,吴斌强忍剧烈的疼痛将车辆缓缓停下,拉上手刹、开启双闪灯,完成一系列完整的安全停车措施,之后,他又以惊人的毅力,从驾驶室艰难地站起来告知车上旅客注意安全,然后打开车门,安全疏散旅客。当做完这些以后,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的他,瘫坐在座位上。
由于吴斌的肝脏损伤实在太严重了,按医生的說法,他的肝脏已经像一座被掏空了的山,输入的血已经相当于给全身的血换了一遍。需要度过最关键的5天排异观察期。6月1日凌晨零点十三分,吴斌病情突然出现恶化,呼吸加快,心率加快。虽经医院全力救治,吴斌还是于2012年6月1日凌晨3点45分过世,享年48岁。
■还原最后40秒
根据杭州长运提供的车载视频,我们来还原惊心动魄的最后一分钟。
11点39分24秒,一个块状物体,穿过挡风玻璃,击中吴斌腹部。吴斌似乎被这突如其来的“块状物体”弹了一下。先用右手捂住腹部。挣扎着将右腿伸长,踩住刹车;11点39分52秒,吴斌解开安全带;11点39分55秒。停车,左手拉手刹;11点40分05秒,想努力站起来,告诉乘客注意安全。
■10年零投诉
记者从杭州长运集团获悉,作为一名专职驾驶员,吴斌自2003年进入杭州长运客运二公司担任班车驾驶员起。就视手中的方向盘为生命线,把旅客的安危放在首位,他刻苦钻研驾驶技术,认真做好每次出车任务,以良好的心态、过硬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赢得了无数赞誉。
他驾驶客车已经安全行驶10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近30圈,却从来没有发生过一起交通事故和旅客投诉。作为一名窗口服务者,他始终把车厢作为自己的“家园”,以诚待客、以心交心,十年来,旅客投诉为零,而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的好人好事数不胜数。
据无锡高速交警大队的警官介绍,5月29日乘坐吴斌开的大巴的乘客笔录做得非常特别,因为很多旅客都写得声情并茂。特别是对吴斌安全操作细节的描述相当仔细。还有不少旅客对于吴斌在千钧一发之际能如此冷静地停车而动容。要到医院看望吴斌。
■负责的好男人
他的岳父汪先生告诉记者,吴斌非常有责任心,做出这样的举动,他一点都不意外。而且吴斌还是个十分孝顺的孩子。出车之余总还要帮忙做些家务。陪老人去看看病;他是女儿眼中的好爸爸。平时会带读高二的女儿出去打打羽毛球。缓解她的学习压力;他还是妻子眼中的好丈夫,很顾家。疼爱妻子。
而吴斌姐姐的眼里,这个弟弟爱好运动,平时也注意锻炼,身体很棒。“要不是棒棒的身体,估计他在关键时刻都无法挺住。”吴女士在第一时间得知弟弟病危时,还一度寄希望他能战胜死神。但是最后的结果,让她悲痛欲绝,“他这一生都很平凡,但在最后一刻却做了件最伟大的事。”
■老婆,我爱你一生一世
那天小雨簌簌,我和摄影记者买了一束,骑着自行车,来到吴斌家。吴斌家不大,70平方米左右。生前,他和妻女、父母一直住在这里。吴斌爸爸今年74岁,妈妈72岁,担心两位老人触景生情,吴斌妻子让老人家暂时先住在宾馆。吴斌的女儿。今年18岁,读高二。在宾馆陪着爷爷奶奶。
昏黄的灯影下,悲伤无处躲藏。吴斌妻子。模样清秀,很瘦,缩在灵堂吴斌照片的身后。穿着一件黑色针织外套,可手心依然冰凉。說起丈夫,她忍不住在生人面前呜呜哭着。“本来,我们准备31日坐飞机去云南。吴斌工作很忙,天天在外面,这是我俩第一次要坐飞机去旅行。可29日,突然就听說他在路上出事故了。
“吴斌吸烟,但是他从不喝酒,即使过年,他也从不喝酒,因为他是司机。他对工作很负责,对我和女儿也一直很好。每年我过生日。都给我买玫瑰花。”吴斌开车时,妻子从来不敢给他打手机,“他每天的班次我都知道,我都会算着时间,等他到杭州,再给他打电话。”
吴斌妻子无名指上戴着刚买的金戒指。上面刻着“520”,另一只戒指刻着“131”,“虽然吴斌不在了,但我还是要给他戴上。这对戒指是我俩之前商量要一起去买,当结婚纪念礼物的。我爱你,一生一世。”
■交警流着泪做笔录
6月1日,吴斌的遗体被送回杭州朝晖五区的家中。吴斌的同事、朋友、被救的乘客,还有素不相识的杭州市民甚至外地人纷纷赶来悼念。数百个花圈。上千个鞠躬。表达了人们对英雄的敬意。“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这是前来吊唁的人說得最多的一句话。
“我们当司机的知道,那样快的速度,被那么重的铁块击中,要完成这一系列的动作,稳稳地停车是非常难的。一般的司机可能就直接冲下路基了。”杭州一位客车司机看到吴斌的报道后,特地带着女儿赶到吴斌家吊唁。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是责任感。”,对工作、对家庭、对亲人、对朋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肩负着责任感,一个人责任感的强弱决定了他对待工作或生活是尽心尽责还是浑浑噩噩,而这又决定了他做事的好坏程度。
98年洪水泛滥的时刻,那些英勇的人民子弟兵手挽着手用身体抵挡着洪水的入侵,这是他们的职责,同时,也是对于人民给予信任的那股责任感让他们无畏灾难的恐惧,哪怕为之付出生命,一句“人在堤在,人亡堤亡”的口号,所展现出的不仅仅是对于抗灾自身所必须承担的责任,而是对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无上的责任感。
“责任重于泰山。”当我们对自己的事业充满责任感时,就能从中得到更多,救助他人的同时也升华自己,当然,这种习惯或许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懒散敷衍不负责任成为一种习惯时,做起事来往往就会不诚实。
举国震惊的三鹿奶粉事件,反映出在利益和制度面前三鹿集团高层对于责任感的忽视,以及对于人民食品安全责任感的沦丧,而这种行为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自身的。
同样都是中国人,有的人为了别人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有的人为了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别人的生命,这不是人与人有多大的差别,而仅仅是因为有些人失去了责任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世哲学,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为人之道,只是,不管怎样,穷也好,富也罢,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肩负着责任感,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才会让人敬重,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才会步入成功的殿堂。
一、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增强的积极表现
第一,爱国热情高涨。
在现实生活中,中学生彰显了忠诚爱国精神品质,具有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献身祖国的责任感和坚强意志,他们希望祖国发展日益强盛,希望人民生活安定幸福。他们热心参与公益活动,积极关注国家大事。
第二,学习意识增强。
当代中学生十分看重自己所肩负的学习责任,他们学习的使命感更高了,他们的竞争意识更强了,学习的劲头更大了。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拓宽知识视野,花费更多的财力、物力和精力去学习专业知识以外的很多新的知识。
第三,继承了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绝大多数的中学生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认为孝敬父母是自己的首要责任,而且也在用实际行动履行孝敬父母的义务,其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刻苦学习、掌握本领,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以回报父母的殷切希望。
二、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的表现
毋庸置疑,当代中学生是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的影响,还有部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值得引起重视。
1.价值取向上过于崇尚“自我”。
现在的中学生价值取向趋向多元化,并且更加崇尚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更多地注重现实和功利而不是理想;他们更多地注重金钱的价值而不再是无私奉献;他们崇尚自我,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追求自我实现、完善自我价值”。他们的目光定格在个人的努力、拼搏上,当集体与个人发生冲突时,只强调个体,并以“我”为主;当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矛盾时,则以个人利益为重,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牺牲的精神。
2.理想追求上更加重视个人理想。
有的中学生仅仅考虑个人理想的实现,而没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联系起来。他们认为社会理想太远、太大、太空,可望而不可及,难以把握,是虚幻的;只有现实的才具体实在,且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是最实惠的。因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关心更多的是自己的命运,更多的是关注自身发展的状态和现时的利益。
3.感恩意识淡薄。
如今中学生伤害生命和生命被伤害的事件屡有发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大学生漠视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他们既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对生命不负责任;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缺乏感恩之心。
4.盲目崇拜西方文化。
当前,不少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西方文化略知皮毛,反而盲目崇拜,造成他们在心理上的不成熟、对社会的责任感减弱,认为只要是西方的东西就好。
上述种种现象无一不折射出中学生的责任缺失问题,它们正在侵蚀着中学生纯洁的灵魂,损害着当代中学生的形象。
三、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的原因分析
1.社会背景的消极影响。
第一,传统文化遭遇断裂危机,社会责任感传统无从继承。个性、自由的展示,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个人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包括中学生在内的国人社会责任感都有不同程度的淡化。
第二,适逢改革转型,社会多元化趋势加剧。由于青年学生本身的不成熟,他们过多地强调个体的权利,忽视了应尽的义务,只看到别人为“我”做了什么,而不愿去想“我”应该为别人做些什么。
第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个人主义滋生。市场经济负面观念使中学生片面强调自我价值,而极少考虑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同时,党风、社会风气不正,少数领导干部、贪污受贿、崇尚奢糜等腐败之风的存在也使得中学生对社会产生了不信任感,对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第四,互联网快速发展,弊端日益凸显。由于互联网的不健全、网络法制的薄弱,其中也隐藏着很多负面影响,为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设置了障碍。
2.家庭教育存在缺失。
现在的中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优越性使他们习惯以自我为中心, 习惯于从父母那里索取财富, 习惯于从老师那里索取知识,习惯了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经常考虑的是别人应该为自己做些什么,而很少考虑自己应该为父母、家庭和社会做些什么,社会责任感较差。
3.学校教育重视不够。
现在的教育多为应试教育,多数学校存在着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简单的问题。为了考试,分数成了衡量教育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尺。相比之下,学校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安全教育、挫折教育等内容相对匮乏,导致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责任、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对老师的尊敬之情、对挫折的砥砺作用认识模糊。
【关键词】责任感教育 学习积极性 家庭教育
当前,孩子的学习受到家长前所未有的重视,学习积极性作为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家长极为重视。虽然家长经常对孩子进行学习积极性教育,甚至软硬兼施、威逼利诱,但孩子却把这些视为耳边风,依然故我。对此,许多家长很无奈,感叹孩子“少年不知愁滋味”。笔者认为,转变观念,进行责任感教育,是培养、提高孩子学习积极性的必要措施。
一、缺乏责任感导致缺乏学习积极性
责任感是孩子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源泉之一。只有当学习者深切地体会到自己的生活道路要由自己脚踏实地地走,负责任地生活时,他(她)才会明确学习目的,树立个人理想,进而产生学习的间接兴趣,表现出学习的积极性。现在的许多孩子在家庭中过着一种缺乏责任感的生活,无论对家庭成员还是对自己,无论对现在还是对未来,都缺乏责任感,用“不劳而获”形容他们再恰当不过了,因为在家庭生活中,除了学习是孩子的社会责任外,他们几乎没有别的责任,养家糊口不需要他们,家务劳动也不需要他们,只要他们学习好了,家长就满足了。就是学习,许多孩子也体会不到太多的个人价值,因为他们学习与否、学习努力与否、学习好差与否,都没有事关当前生活的现实意义:冷了有衣穿,饿了有饭吃,没零花钱了家长就给,学习不努力、学习不好顶多挨家长的唠叨、训斥,习惯成自然,天长日久,家长的责骂也就无足轻重了。许多孩子,除了感受不到学习对当前生活的现实意义之外,也体会不到学习对自己未来的意义,很多孩子觉得,将来实在虚无缥缈,再说将来的个人生活已由家长负责安排了,住房由父母盖(买),结婚由父母出资,工作由家长来找,有了孩子父母还会帮着照看,父母死了自己还有遗产可以继承,何劳自己操心未来?某教师批评一个上课玩手机的学生时说:“你现在不努力学习,将来怎么生活啊?”学生振振有辞地回答:“俺爹给俺积攒的钱,俺一辈子也用不完。”教师竟哑口无言。可以这样说,现在的许多孩子过着“在家靠父母”而心安理得的日子,独立自主地生存与发展的意识淡薄。这种缺乏责任感的人生态度使他们缺乏理想,难以明确学习目的,难以产生学习兴趣。
二、孩子缺乏责任感的原因分析
从传统文化角度分析,下面的观念对孩子责任感的缺乏不无影响。
1.生命永生观
中国儒家文化将子女的生命视为自己生命的存续,这就是儒家的“永生”说。这种生命延续观在儒家的精致文化中不限于它的生物学意义,还十分重视作为文化的、社会的等生命的延续。因此,中国家长特别重视子女教育,以图通过子女的繁衍、教育而达到生命的“永生”,这是中国人的终极价值关怀和价值追求。[1]
在传统文化的生命永生观的影响下,中国人的家庭关系是以亲子之间的纵向关系为轴心的,亲子关系体现为界限的模糊(以父辈意志取代子辈意志)、感情的越界(父母在子女身上倾注了过多的爱,消解甚至取代了夫妻间的爱)[2],于是“中国父母差不多半生都在为了孩子忙乎着,从孩子出生到抚养长大,到上学、工作,到生儿育女,全过程都恨不得全部承包”。中国亲子关系的一种典型的共依存行为就是对孩子责任的替代(父母代劳),家长完全代替了由子女独自承担的责任,孩子过着一种无责任的生活。孩子在这种氛围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麻木不仁的生活。
2.以慈养孝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养儿防老的观念。养儿育儿不单是为了孩子今生的生存与幸福,也是为了使儿女能够赡养父母,这种赡养既包括物质的供养,也包括精神的抚慰。子女将来能否尽孝养老既取决于子女的赡养能力,又取决于他们的孝道和赡养意愿。传统观念认为,实现养儿防老的手段是家长以慈养孝,即父母施慈更多地是为了激发子女尽孝的热情,增加子女更多的孝行,父母以慈养孝、儿女以孝报慈,父母老来有靠。
从社会交换理论来看,“以慈养孝”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往往导致家长们错误地解读“慈”及“以慈养孝”,认为“慈”就是父母承担家庭生活的一切责任,子女无事一身轻、无忧无虑、快快乐乐,“以慈养孝”就是前半生父母做牛做马、子女作威作福,后半生子女为父母做牛做马、父母安享晚年。这种错误观念会导致亲子之间界限不清,使子女过上缺乏责任感的生活。许多中国父母对他们在子女成年前与成年后所应负的责任范围往往是不加区分的,如大部分中国家长都愿意继续承担成年后子女的教育责任,永远充当子女保护者的角色,父母责任心的“超重”容易造成子女责任心的“失重”,许多子女都将理应由他们承担的责任,如自理生活等都诿之父母。
3.学习至上的价值观
学习至上的价值观由来已久。历史上,有学问的人、科举之士总是受到社会尊敬,传统的官本位文化渗入到老百姓的精神世界之中,对“官”的向往与追求成为历史上中国人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因此“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观念盛行,家长极为重视子女的读书、学习。在某些家长看来,“学而优则仕”的现代阐释是“读书—考大学—上名牌院系—读热门专业—挑好的职业、岗位”是人生最佳的奋斗路径。
中国家庭教育文化中学习至上的价值观使家长们把学习看成是孩子唯一的责任,把孩子应当承担的其他责任看得无足轻重,甚至视其为影响孩子学习的累赘。于是在家庭生活中,家长仅指望孩子学习好,至于其他事则由父母包办代替。由于孩子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没有受到良好的责任感教育,他们不懂得自己应该对自己、对父母、对家庭、对社会负责,缺乏对现在、对将来的责任心,于是学习责任也成了孩子的额外负担,成为限制其自由生活的羁绊。
根据心理学研究证明: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着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几种基本心理成分。中学青少年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在家庭、学校的道德教育和社会舆论与风尚的影响熏陶下,通过与周围的人、事、物发生交互作用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从社会发展和祖国建设上看,需要责任感教育;从学生当前的实际状况来看,需要责任感教育;从我国教育目标来看,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我国教育目标、爱国主义纲要,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从我校教育工作实际看,责任感教育与我校素质教育具体目标相一致,与创造教育相互补。
在品德教育工作实践中,我在我班试行了“认识——情感——行为”的实践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提高认识——培养责任感的目标意识
道德认识指个人对社会行为规范及行动效果,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个人的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观点、观念和相应的判断能力,它既是人们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信念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道德行为的先导。要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感,非常重要的就是中学生责任感的意识,强化其对责任感的认识。
二、诱感——解决责任感的内化问题
道德情感是作为品德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青少年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并不意味着会立即接受它,且自然而然地付诸行动,还存在着一个他们愿不愿意认同并付诸行动的问题。只有认识与积极的情感相结合,才会形成正确的行为态度,使道德认识得以内化。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非常重要的就是要解决其内化在问题,以诱感作为媒介,如认识和行为架设一座桥梁。
三、指导行为——形成责任感的关键问题
道德行为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与外在监督而能自动实现的行为方式,它的养成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俗话说:“习与性成”、“美德大多存在于良好的习惯之中”。许多教育家也强调,教育就是要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培养中学生责任感的关键,还是要在提高认识、诱感的基础上指导行为,使学生将责任感内化为自己的要求之后,再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
以上三者是循环往复的一个整体。正如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在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中,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智力的发展和道德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我们在培养中学生责任感特别是高段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从这样的整体性角度去考虑。
遵循知情意行统一性原则,按认识——情感——行为的教育实践模式,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把教育学生“凡事考虑后果”作为实验的突破口,侧重研究“以教育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方法,力求把责任感教育真正落脚到“导行”之上。本学期是实验的第一阶段,侧重从“提高对责任感的认识和激感共鸣”抓起。
一、血的事实,让孩子们猛醒
当今的中学生生在新社会,长在改革中,朝气逢勃,开拓进取,他们经历的是一帆风顺,幸福的生活不易让他们产生深层次的思考。实验之初,通过摸底,我们深感学生对责任感问题缺乏热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转贴于 于是,我利用班会活动时间精心设计了这样一次讨论。首先,我向同学们推荐了《是谁把他引向不归路?》这样一个故事。故事讲述了潘金海从小仗势欺人,胡作非为,虽然多次被抓,但有父母保驾,最后被判死刑,临刑前咬掉生母耳朵。这个血的教训。那么,究竟是谁把他引向不归路呢?激烈的讨论开始了,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指责父母对他的娇宠,指责公安机关的徇私舞弊。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学生认识到了他自己从小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才是造成今天惨痛结局的根本,可见,一个人的责任感是与其生命紧密相连的。这血的教训,使孩子们猛醒,深思,并进而认识到对日常学习的重视和平时对集体、对亲人的关心是中学生最起码的一种责任。 通过讨论,学生积累了道德经验,促进了道德认识的内化,提高了道德分析能力,达到了德育活动的认识功能。
二、书海漫步,进行责任感的熏陶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启迪学生"责任感"的良师益友。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他们的精神气节令人赞叹不已,归结起来,都源于高度的责任,在书海中漫步,不失为提高学生对责任感的认识、激发责任感在内心升腾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开展了“读书月”活动。活动中,大家了解了富兰克林等无数科学家为人类崇高的事业而执著追求的精神。为现代学子魏高原为祖国之崛起而刻苦攻读所感动;受外国人士白求恩坚守阵地、救死扶伤的精神所陶冶,被无数关于责任感的名人名言所鼓舞……
三、社会调查,明确责任感之重要
责任感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有什么重要意义呢?学生在前面的活动中有一定的感悟,但如何让他们迫切地感受责任感的重要,不容半点忽视,从而产生强烈的内驱力,在大小巨细的事情中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呢?同学们通过讨论,决定开展“社会调查”大行动。孩子们通过走向街头巷尾,通过网络查找了解各行各业中有关责任感的典型事例。
其中,公安人员冒着生命危险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个体户张司机几十年如一日安全驾驶等事例令同学们啧啧称道,而设计人员错写了三千瓦为三瓦的事例、电力安装工人粗心少写了一个“不能合闸”的警示牌而造成四十万元的损失等惨痛教训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责任感对于各行各业显得多么的重要啊!这是大家的心声,也是同学们从小抓起,培养高度责任感的强大动力。这次活动是促使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信念的动力,是促使学生从知到行转化的动力。
四、生活聚焦,深感责任感并非高不可及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伟人的可贵,令人敬佩,身边的榜样,最让人鼓舞。我认为,重视对学生身边榜样力量的挖掘既是很好的行为的导向,又能消除学生认为责任感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的偏见。于是,我重视把各种日常教育及常规活动作为契机,活动前重视指导,阐明如何尽到自己责任的目标;活动中重视点评,利用及时激励方式强化学生良好的具有责任感的行为;活动后重视总结,倡导具有责任感的良好风气。半年来,班风班貌得以很大改观。
Abstract: Some problems of how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are analyzed and som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how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are put forward.
关键词:社会责任感;中学生;道德教育;健全人格
Key words: social responsibility;middle school student;moral education;perfect personality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5-0255-01
0引言
当今的中学生,相当一部分人社会责任感淡薄,他们享受了家庭和社会对自己的厚爱,但对父母、对社会却不知道尽责,更有甚者是冷漠无情。那么什么是责任感?责任感是一种自觉地把份内的事情做好并愿意承担相应责任的情感。社会越发展,就越需要负责任的公民。从个人的成长,人际之间的交往,到社会的正常运行,都离不开责任。责任感和负责人的态度是我们能否获得成功的条件之一,它能催生智慧和能力,促使人去做好事情,由此获得尽责的喜悦和满足感。
在培养责任感方面中学生面临以下一些问题:一是责任概念的模糊。有的同学把责任看成是对成年人,职业人员的道德要求,似乎与青少年没有关系,有的同学对责任范围的认定比较狭窄,认为只有法律规定的才是责任,其他的都不是。二是一些同学不能全面认识到承担责任既会有回报也会有付出,在承担责任时有很大的盲目性,获得回报时兴高采烈,一旦付出代价而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就垂头丧气、后悔不已。同时面对责任有的同学能躲就躲,能逃则逃,不能清楚的认识到逃避责任的后果,如失去人们的信任,受到谴责、甚至受到法律的惩罚等。三是对责任的回报斤斤计较是对承担责任所获得的回报斤斤计较,一旦不能如愿则怨天尤人。四是一些中学生不能正确理解自由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片面强调个人的自由而忽视或否定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有没有勇于承认错误、自我检讨的勇气,是衡量中学生是否具有责任感的重要标志。中学生独立意识日益增强,希望摆脱成人的管束,获得更多的自由空间。但自由与责任是统一的。在现实社会中,一个人拥有更多的自由,并不意味着他可以随心所欲,而是意味着负有更大的责任。一个人只有在承担责任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获得自由。一些中学生往往只强调个人的自由而否定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在犯了过失或错误时,缺乏承认错误的勇气。因此,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自我反省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站在学校的立场,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呢?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关注学生自尊体验,帮助学生提升责任感
责任感的形成往往有赖于学生内心体验和认同,教师应尽可能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责任感。自尊是一种个人的价值判断,他表达了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这种态度表明个体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自尊心的满足是形成社会责任意识和责任感的前提条件,相反自尊心的丧失是社会责任意识形成最大的情感障碍。因此教师在教育中首先要爱护和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需要、权利和选择,同时要引导孩子明白,自己要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任,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理解、感悟生活中的责任,并且主动地用行动去承担责任,无论事情的结果是好是坏,只要是自己独立行为的结果,就应当敢做敢当、勇于承担责任,而不是由别人尤其是家长替他们承担后果。
2着力培养学生形成对社会对集体负责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和对集体的责任感
集体主义是一种人生价值观念,它使人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找到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个体对所在集体强烈责任感的充分发展,将为形成对国家、民族以至整个社会的责任感提供坚实的基础。对于初中生而言,最直接的集体就是班级和学校。因此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学校、班级的热爱和责任。
3注重运用基于生活基于案例基于过程的方法,引导学生对伦理道德等问题的关心
目前无论在家庭还是学校都存在着“唯智”的教育倾向,无形当中对学生产生价值误导,致使学生只顾埋头学习,漠视伦理道德问题,缺少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对真实生活的体验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极少去关注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单调的学习生活,养成了学生从小到大,其直接目标就是升学,至于以后要做什么,为什么做,并不十分明确。这样的教育环境使学生行为方向不明确,难以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会把社会责任当成是外在的、他人的、与己无关的东西。如果听任知识技能对生命的无情挤压、学生完整而鲜活的生命被肆意分割,那么我们的年轻一代只能是知识越来越多而智慧却越来越少、社会责任感越来越淡薄。
4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
只有在实践的大课堂中,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才能感受到个体与外在世界的息息相关,从而更客观地评价自我、他人、社会,判断、选择、承担其所应承担的责任,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取对履行社会责任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学科渗透。学校教育中,政治课教师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肩负重任,但各任课老师的责任也是义不容辞的。因此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只是思想政治课老师的事情,各科教师都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要注意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和影响。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培养全人的教育,而非人格分裂的教育。
5潜移默化,榜样教育
1、用心做事,用积极的心态对待每件事。
2、勤奋工作,细致踏实,热爱岗位。
3、抱着为参保人负责的心态,抱着对自己的工作负责的心态,认真学习,虚心接受,整改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