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语文教学小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2 16:10:1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语文教学小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初中语文教学小结

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高效课堂 情境 导入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63-01

不容否认,语言学习是一门重要的学习,初中语文学习更是重中之重。初中语文教学决定了学生的语言基础和文学素养,对学生把握汉语精髓和国家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丰富了语文教学活动,但是由于有的老师上课过于追求形式的新颖,虽然使得教学课堂气氛不错,但教学结果却没有想象当中的那么好。有时候甚至导致教学内容脱离了文本,所教导的知识游离于课文之外去拓展延伸,与课堂的教学目的毫无关联,使得语文教学课堂效率低下。基于此,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笔者对于新时期初中语文高校课堂合理构建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 积极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

学生在有效的教学环境中听从教师的指导,才能很好的学习。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构建过程。知识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展示出它独特的美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上设立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好奇去学习,和理解教材。从而增强教学效果。和谐性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根据教学的目标与任务,结合学生实际水平,通过营造特定的教学场景,使学生在情绪和情感上得到共鸣的情况。让师生之间以心有灵犀,民主平等地和谐前进。使学生对学习的压抑感觉和厌恶感逐渐消失,慢慢地接受,开心的学习,以获得成就感。直观性情境主要包括实物情境和模拟情境,他足根据教学所需,从而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利用实物、幻灯片、图像图表、实验咀及多媒体等形象手段,激发学生情感,把学生引进知识的殿堂,全面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创设质疑性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课堂中设置一些使学生似懂非懂,但又能通过自身独立思考、判断,提出自己一些见解的问题背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联系生活进行教学,将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愉快的生活实践中学习知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2 学会导入,高效课堂构建的关键

课堂能否抓住学生,很可能在课堂一开始就注定了,一个有效的课堂开局,一个瞬间能够抓住学生的课堂,其所能带给学生的学习欲望是巨大的,当然这样的课堂必然也会是高效的。以往,我们的课堂由于很多原因的影响,一方面是为了赶进度,另一方面是为了腾出时间让学生多做几套“模拟题”。教师基本上都是开门见山地给学生讲课文,讲语法,讲写作。久而久之,学生面对这种课堂倒也习惯,但基本上都处于一种麻木的地步,机械地记忆着教师传授的东西,这种课堂的效率肯定不能说是高效课堂。如果非要说是高效,那只能说是在特殊的教学制度下形成的知识的高效记忆的课堂。其实,初中学生都有或多或少的好奇心、叛逆心,而且缺乏耐性,但是他们却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追求新奇的欲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因势利导地利用学生的这些心理,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学生的想法,让学生感觉课堂有趣、有意义,符合他们的“审美观”。

3 重视板书书写

即使在多媒体教学广泛应用的今天,初中语文教学依然离不开板书。课堂板书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教学的艺术,需要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效果受到教师板书设计的影响。一般来说,运用板书来表达讲课的标题和重点、专业名词和陌生词汇、图表和必要的诠释要比运用口头语言表达效果好。在这里需要教师注意的是,教师设计的板书应该清晰、明朗,能够突出重点、把握全局,板书应该能够将文章的结构、脉络、重点明确的呈现出来。板书字迹零乱、不易辨认,那么教学效果则不会理想;板书的结构布局不合理、教师书写板书速度太慢又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先讲后板书,还是先板书后讲,抑或是边板书边讲,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重点自行决定。通过一系列板书,从而有助于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合理构建。

4 重视教学评价

第2篇

根据系统论理论,如何研究“衔接”, 如何做到“最优化”,下面我就谈谈对“衔接”在三个方面的认识:

一、研究大纲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语文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的运用,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阅历和素养的参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认为低年级应着重于工具性,而高年级再侧重人文性也不迟,那问题就是要如何做好这阶段过程的衔接工作。如初一年在小学识字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字,更加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书写,并引导学生去认识书法家练字的经过;还有背诵默写等等都不能一下子松开。正如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他在起始年段也曾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某一方面给予大胆的出其不意的肯定,从而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是从小学到中学“衔接”的典型,同时也是语文教坛一个佳话。发现两个大纲之异同,我们就能了解新大纲的意图所在了。

二、研究教材之间的衔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一)、熟悉中小学教材,处理好衔接,明确教法学法。

现在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种种迹象表明了,小学生升初中后,往往觉得小学学过,初中还在学,甚至于高中还学,教材内容的重复性,因而使学生产生厌学畏惧心理,这些表明了小学与初中、高中等在教材的衔接上出现了不应有的“软”的问题。这就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这往往也造成一种怪异现象的出现:大学厌高中,高中厌初中,初中厌小学;小学厌初中,初中厌高中,高中厌大学的恶性循环现象。其实,问题就在于“衔接”上,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正如飞驰的火车,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就象一节节车厢,如何使之能与火车头一块向前奔,这每一节车厢的交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后果就难以设想了。这次新大纲很明显就给予了一定的考虑: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进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与想象的关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课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50%;高中加强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在整套教材的选文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约占课文总数的60%,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这就使三个层次的教学侧重有所分清,再也不会出现那种高中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小学学,小学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高中学的不大正常的现象。简而谈之,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教学生画知识树又何尝不是如此的想法呢?在画知识树的同时,实际理清了各知识之间联系。这正如新大纲所说的“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意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境之间的联系。”应该说在这一点上,新大纲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

早在某市语文教改课题“课内外衔接”的实验中,将此概括为“内引,外联,对比”,充分肯定了课内外衔接的好处和作用,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双冀”。究其实质,语文四种能力的培养无不与生活联系。新大纲特别注重这点“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班渠道,增强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同时,大纲也提出“小学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有问题提出来,能与别人商量;初中要求阅读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高中要求学生能对课文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是需要建立在对生活有着直接感受与间接感受的基础上的。为此,我大胆在课内外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三、研究学生是做好衔接,提高质量的重要因素

第3篇

一、熟悉中小学教材,处理好衔接,明确教法学法

小学生升初中后,往往觉得小学学过,初中还在学,教材内容的重复性,因而使学生产生厌学畏惧心理,这些表明了小学与初中、高中等在教材的衔接上出现了不应有的“软”的问题。这就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这往往也造成一种怪异现象的出现:大学厌高中,高中厌初中,初中厌小学;小学厌初中,初中厌高中,高中厌大学的恶性循环现象。其实,问题就在于“衔接”上,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正如飞驰的火车,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就象一节节车厢,如何使之能与火车头一块向前奔,这每一节车厢的交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后果就难以设想了。其实,大纲给予了一定的考虑: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进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与想象的关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课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50%。在整套教材的选文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约占课文总数的60%,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这就使三个层次的教学侧重有所分清,再也不会出现那种高中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小学学,小学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高中学的不大正常的现象。

二、初中阶段教材之间衔接问题的再认识

教学大纲对三个阶段体现着互相衔接,逐步递进的学习程序。第一阶段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学习和把握运用语文的能力;第二阶段,进而分解为三种表达方,使对实用文体学习得到提高和逐步加深;第三阶段,从文章的学习过渡到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样,由简及繁,由浅及深,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这样,三个阶段的过渡衔接很显然地突出来了。这可关系到学生学习递进和加深,因此,教师应从宏观角度入手,及时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并将之施于教学备课中,充分考虑课堂各个环节的衔接,正所谓:有所侧重才能有所收获。

三、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

大纲提出“小学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有问题提出来,能与别人商量;初中要求阅读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这是需要建立在对生活有着直接感受与间接感受的基础上的。为此,我大胆在课内外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根据速读的要求,即一分钟要500字左右,我适当选择了课外材料为内容,开展了听力训练。由缓而急,由简而繁,逐渐地使学生认识到听力训练单靠课本材料是不够的。如今经过一阶段的训练,部分同学的听力能力很明显地进步了。

2、根据课本中安排的活动课材料,进行了多次语文实践活动。如以家乡为题,写《我爱美丽的家乡——×××》、《欢迎你到×××来做客》的文章;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过去,我让学生就姓氏的来源作为调查,写题为《我从哪里来------“寻根问祖”姓氏来源调查活动》的报告;对中小学生错别字尤其严重的情况,我就开展了《请讲普通话 请用规范字》的活动;对中小生看电视非常严重的事实,我就开展了《关于中小学生看电视利与弊》的书面争论等等,不一而足。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对生活的再认识,体现生活主人翁的作用,使所学的不是死知识。

3、就课内而言,我主要围绕课文开展有关衔接工作,如学习了《数字杂说》,我就让学生写《也谈数字的妙趣》,(可填对联、谜语、诗词等等);学习了《皇帝的新装》,我就让学生编话剧(曾在校五四晚会上演,效果还好);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我就让学生写《浅谈闽南农谚》等等。应该说这“读”,就是让学生投入到别人的直接的感受中去,对学生来说这其实是间接感受,因此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否则的话,只能又回到那种令人生厌的学习中。而“写”是一种直接感受的表白,这就需要学生很真实地再现了。如何衔接,实际是离不开生活的。由此可见,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是必不可少的。

四、 研究学生,做好衔接

1、心理学告诉我们;研究好各阶段学生的特点,各年段学生,各类学生的特点,这包括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年龄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现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给如何做好衔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只有正视这一点,才能做好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因此,教师应考虑这些环节的衔接。教育是没有小事,因为事事都有可能在今后给学生产生这样那样或好的或坏的影响。

2、作为语文教师,了解学生各个阶段学习语文水平,帮助他们做好思想、感情、知识等的衔接。特别是中下生应侧重于基础的再现与反复,优生可着重从拓展、加深方面考虑。

第4篇

1、教学目的

早在80年代初,我国很多地区的小学都开设了英语课。但当时全国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也没有统一的教学要求。教师只知道小学开设英语是形势所需,却不知道小学生通过三年的英语学习应该打下什么基础,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更不知道小学之后学生应该怎样继续学习英语。

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浙江省教育厅推出了《关于积极推进我省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在此意见中,明确提出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是要使小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培养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使其形成初步的英语语感,为其打好语音、语调基础,最终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通过学习英语,丰富他们的社会生活经历,开拓其视野,树立他们的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也就是说,小学英语教学必须从枯燥的语言知识的讲解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中解脱出来。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喜欢学习和运用英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使学习敢于大胆开口说英语,并获得一定的英语感性知识,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为他们进一步学习英语奠定初步基础。

2、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也是儿童发展接近英语本族语语言和语感的最佳时期。这是由这一时期的儿童身心特点决定的。儿童在这一时期可塑性强,活泼好动,爱听爱说,而且善于口头模仿。这就要求教师通过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大部门教师能做到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尽可能地使学生喜欢英语课,在英语课堂上学得轻松有趣。主要有情境教学法、游戏活动法、交际教学法和第二课堂教学。

不容否认,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小学英语教学方面也不是事事尽如人意。许多教师都意识到小学英语教学必须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也就是必须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听、说、读、写训练。但是,在教学上即还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等问题。在强化听说的同时,忽略了对学生读写方面最基本的训练。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有把学生智力水平“低龄化”和“弱智化”的趋势。在对学生活动的反馈上,有的教师比较注重在课堂上给学生纠正语言错误。殊不知,这种有错必纠的做法往往是最会挫伤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当然,还有些教师只看重形式上的漂亮、热闹,仅在直观兴趣和表演上下工夫,没能设法帮助学生记住英语,学到英语。这于小学英语教学是很不利的。

此外,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的最佳时段。教师如能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点点滴滴的渗透中西文化背景知识,有意识地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语言习惯,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3、教材

现在国内已有相当数量的小学英语教材,目前在我省各地使用的教材也不下10余种。这些教材大致有三类。一类是中国人自编教材;一类是中外合编;再一类是引进教材的改编本。据使用的教师反映,这些教材是各有利弊。中国人自编的教材一般比较符合教学实际,但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够活,语言不够真实、自然和地道;引进的教材语言材料较真实、自然,方法也较活,但一般比较难,反映中国文化的少。中外合编的教材则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选择教材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尽可以百花齐放。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来自不同小学的学生汇集于一所中学,由于小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这些都已给中学英语教学带来困难。这一棘手的问题已十分迫切地摆在广大中小学英语教师面前。

二、初中英语教学现状

1、教学目的

九年义务制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从这个角度,大家不难看出,初中英语教学大纲上对教学目的中有关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的要求与小学是完全统一的,都是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中心。兴趣是学好语言的强劲动力。如能把兴趣培养成一种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需要,学生才会变被动的“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逐渐养成自觉自愿主动学习英语的习惯。而现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最严峻的问题,即是初中生经过小学几年的学习,兴趣往往不如刚开始学习英语时那么高,对英语的好奇心也不那么强烈,再由于某些教师一成不变的教法,课堂气氛的平淡死板,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就容易转移和中断,学习意志不坚定,对英语产生厌学情绪,直接导致英语成绩的下降。由此看来,初中英语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还是要围绕大纲教学目的中的“培养兴趣”展开。

2、教学方法

要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目前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们也基本转变观念,首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主体活动式”模式。

当代教学论对教学本质的认识已趋向一致。伊·阿·凯洛夫说过:“教学一方面包括教师的活动(教),同时也包括学生的活动(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教育活动。教师是教育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是教育的参与者和承担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而不是把学生看成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英语中有这样一句谚语,“You may take horse to the river, but you can’t make him drink.”,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

课堂教学程序,使课堂教学活动化,情境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归纳起来,不外乎有这么几种,演讲会话型、情景型、操练型、层次型和合作竞争型。通过这些教学程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当前初中英语教学中也还存在着种种弊端。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们往往热衷于“满堂灌”,采取“填鸭式”,搞“一言堂”,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教学模式。即使在教育改革的今天,许多人往往还只是注重研究如何“教”。换句话说,他们更注重学生的有意学习,忽视了学生的无意学习或自然学习。具体来看,有以下几种表现:

教师过于强调学生对词汇和句型的背诵,过于要求学生对语法规则的学习和理解。这恰恰是违背初中学生的记忆规律的。他们所需要的不是对语言规则的理解,而是大量的语言信息的输入和输出活动。 转贴于

还是有教师不以学习为中心,不用教具或用得很少。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讲到底。过多地要求学生机械朗读,教学过程枯燥无味,课堂气氛沉闷。

忽视初中生与高中生或成人不同的一些心理特点:初中学生较喜欢表现,有较强的好奇心,对事情喜欢刨根问底。教师若不对这些心理特点加以保护和鼓励,自然会削弱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好奇心。

重视课堂教学,忽视课外第二课堂的建设。这一点与小学形成鲜明的对比。初中各学校名义上也都有各种兴趣班或兴趣小组的设立,但碍于升学压力,这些班或小组渐渐地都转形为各种学习活动,仅仅是课堂教学在课外时间上的一种延续,对学生毫无兴趣、乐趣可言。

三、对中小学英语教学有关衔接问题的几点思考

当前,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和研究“小学与初中的衔接”问题。从传统意义上来说,衔接主要是指知识体系的衔接,如语言、词汇、语法等教学内容的衔接。只要小学英语教材没有统一,甚至在统一的情况下,已学内容的不同或不同层次的学生存在,衔接问题必然存在。目前,我们应更多地从广义角度去理解中小学英语的衔接问题。从上述的现状分析来看,它不仅仅是知识体系的衔接,更重要的是衔接学生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有效的学习策略;衔接正确的语音、语调、语言的感受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鉴于此,笔者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1、密切关注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对初中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现代教育研究成果表明,评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下,往往不在于智力水平,而在于某些非智力因素。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针对小学毕业生进入初中后,对英语不再有很强的好奇心,兴趣受到影响这一普遍现象,初中英语教师应采用各种手段,使学生对英语有持久的兴趣。教师可以采用激励艺术,正确评价学生,使其不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兴趣,达到提高英语能力的目的。创造良好的课外学习环境,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介绍补充读物,开阔眼界,加深兴趣。

英语学习是一项长期的脑力劳动。初中学生如果只有对英语的兴趣,没有学习英语的坚强意志,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一般地说,意志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决心、信心和恒心。“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合;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一般而言,初中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意志较为薄弱。教师和学生都要重视意志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地位。作为教师,要清楚每位学生的心理状况,对于意志不坚,易于退却者,则应采取鞭策与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在他们取得进步,稍有松懈时,应及时给予提醒。

2、密切关注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的改变

对于小学英语教师来说,在继续课堂教学生活化、游戏化、交际化的同时,还要意识到教学具有使小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语音、语调、书写和拼读的习惯的使命。尤其在书写和拼读方面,要使小学生刚一接触到英语时,就给他们留下正确的印象和方法,通过各种练习手段,慢慢地给他们打下扎实的基础。

而从初中英语教师的角度来看,任重而道远。作为教师,要做好衔接,必须了解学生。在小学生进入初中时,初一接班教师应该向小学教师了解小学的英语教学情况,并要对小学生的英语学习进行调查和评价,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以使学生逐步适应初中的教学要求。

(1)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要彻底改变过去“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方式,充分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代教学多媒体幻灯、投影、电影、录像、电脑等,运用了现代化科技成果,发挥了声、光、电、形、色等多重元素的功能,充分调动了视、听、说、手、脑等多种官能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思维、记忆、联想和反馈,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使教学形式更加活泼,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2)增加英美文化背景教学。新教学大纲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正确认识世界,增强对英国文化的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握好教材,还要仔细琢磨课文所反映的英美文化、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3)增加与学生生活实际有关的材料。在课文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文体增加类似的材料,以此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如英文广告、报刊文摘、歌曲欣赏、人文地理、名著欣赏等。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教师可以精选各种体裁的文章,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历史地理、风土人情、名人逸事、广告文艺等,学生对内容新颖、可读性强的文章兴趣非常浓厚,英语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4)增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要形式有话剧、小品;值日、演讲与辨论;朗读、背诵;学唱英文歌;英语角;影视欣赏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把趣味、游戏、音乐、美育和情感带进课堂,达到陶冶情操、激发兴趣、增长知识和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读写;有效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3.3

目前,读写的有效结合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生在初中阶段,语文的学习过程即为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文化的过程,将读写有效结合能够使学生更深层次的对我国文化底蕴进行把握,从而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为此,本文对初中语文教学中读写的有效结合情况、价值与途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希望能对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一、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情况介绍

初中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是指有机整合阅读和写作,旨在对初中生的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进行提升。目前,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仍无法完全突破传统教学理念与模式,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部分学校只重视对升学率的追求。这就体现在在语文课堂中,阅读时间相对较少,学生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做语文习题或听课上。虽然一部分初中学校已经增设了语文阅读课,但任课教师却未能将阅读与写作有效的结合起来,使得阅读课的教育功能无法充分发挥出来。

另一方面,传统的初中阅读课堂教学,任课教师教学目标较为单一,即将写作当做唯一的教学目标,并给学生的写作方向、内容等进行了诸多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带着一定的压力去进行阅读,直接削弱了其阅读的兴趣,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与此同时,任课教师在阅读课上为学生提供的阅读素材均是围绕着考试来选择的,包括作文和课本等。而对于一些意蕴深厚、较为经典的文学名著却从不在选择的范围,即使有部分教师抽出单堂课进行这些文学典范的阅读,也是少之又少的。长期以往,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成效降低,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阅读能力的培养于提升均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读写的有效结合价值

语文主要由文学和语言两方面内容构成,写作和阅读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文学,而说的过程即是对语言的应用过程。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听说读写是作为根基存在的。为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任课教师要在全面实施现代化语文教育理念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语文基本功的训练进行不断的强化,从而使初中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均得到高效的培养于发展。

针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运用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能够调动学生的阅读学习主动性,并使学生理解阅读与写作的必要性以及意义,继而激发其阅读与写作的热情。通过有效的阅读,学生能够在其中找寻的写作灵感,由于阅读与写作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关联,为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读写结合教学模式,不仅顺应了新课改教学思想,还能够对语文育人的功能进行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而使初中生对语言运用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最终实现全面培养初中生的语文素养目的。

三、优化初中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主要途径

1.在阅读过程中写作能力的培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的有效结合是指将阅读与写作整合为一个整体,在读写结合的阅读教学中,既能够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培养,能够使其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得到深化。与此同时,针对于学生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其所阅读文本可以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只有从中不断的学习到文本的写作技巧,并对这些写作技巧进行灵活的运用,继而激发其写作灵感,使初中生的写作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初中语文任课教师教学目标的设定一定科学化,应兼顾实现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提升的教学目标。在阅读课的教学的过程中,任课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梳理文本的内容,继而掌握课文的主题思想,使学生能够对文章的具体结构以及情感走向进行科学的把握,再通过一系列可行的方法,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课文写作的方法与目的,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日后的写作。

例如,在人教版教材《我的母亲》一文中,文章主要人物情感进行了刻画,对作者与母亲之间情节进行了描述,颇为典型。目前,初中生在描写人物情感时,普遍存在着缺乏感彩,文章乏味的现象。通过对该文章的进行细致的阅读后,使学生对文章的思路走向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以该文章作为切入点,在文章的阅读过程中寻找写作技巧,继而使初中生的语文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2.在写作过程中阅读能力的培养

写作是指通过对语言文字符号的灵活运用,实现对客观事物的反应、思想感情的表达以及知识信息的传递等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写作源于读,而阅读能力的强弱均能够在写作中体现出来。在初中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中,通过对文章的阅读,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产生一种新的创作思维,这彰显了学生在阅读文章内容时对知识消化能力,继而使学生自身的写作技巧得到有效培养,同时,也反馈了学生在写作中的阅读能力,使其对阅读的理解得到深化。例如,同样在的《我的母亲》一文,待阅读结束后,任课教师就可以与之相关的题目,安排学生进行写作,从而使学生对该篇文章进行更深入的理解,而这种方式,也客观的反应出了学生的阅读情况。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将读写进行结合势在必行。它能够使学生更快的掌握阅读知识,使学生的阅读学习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调动。此外,读写结合法的应用也能够使初中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教学特色,符合新课改教学思想,从而实现了初中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而通过读写结合法可以使初中语文的课堂容量增加,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将得到培养,在写作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将培养,以此来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任巧稚.读写结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

第6篇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小说解读的分析

第一,以教材为基础,对小说进行解读。对于高中语文小说解读任务而言,不仅需要学生能够细致地对教材进行分析,还应有丰富的解读思路,通过二者之间的融合,实现小说解读的目的。例如:《老人与海》中,教师可通过人物性格的方式,描述小说主题。

第二,解读应与文学相结合。现阶段,利用文学理论对小说进行解读,只在大学课程中得到广泛应用,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仅占小部分,根据相关数据的统计,在近百篇小说解读过程中,虽然关于文章“三要素”的解读率占据100%,但是文学理论解读却尚未起到任何作用,例如:在《祝福》中,教师主要对祥林嫂的特点与肖像进行详细阐述,利用祥林嫂肖像的变化说明她的命运。

第三,叙事理论在高中语文小说解读中的应用。通过叙事理论的运用,能够有效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教师可采用第三者的角度,利用李小二夫妇分析林教头被谋害的过程中,这种方式的运用,不仅能够为小说设置悬念,还能使小说能够更加地形象生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高效性。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小说解读的有效措施

(一)对教学的关键点进行合理掌控

对于高中语文小说教学而言,其主要的目的在于对小说重点的解读,即在达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小说解读教学中,应对教学关键点进行合理掌控,具体的方法如下所示:第一,对小说解读教学的内容、设计以及过程等进行整合,利用思考和分析的方式,体现教学原则。第二,注重对教材内容的应用,即利用文本解读的方式,实现教学内容抽象化向形象化的转变,彰显小说解读教学的原生价值,进而促进高效课堂的发展。第三,加强对高中学生的关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学生是小说解读教学的主体,只有利用自身的探索能力,实现对小说的完美解读,才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将自身的位置定义为学生的引领者,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实现高中语文小说解读的目的。

(二)合理应用最新小说解读

第一,在高中语文小说解读过程中,应将诠释学作为解读的基础,从作者的角度对小说主题进行思考。在此过程中,学生自身的观点要实现全面化地尊重,同时还能从文章背景的各个角度中,使学生对小说构思与写作背景、历史环境等进行合理化指导。第二,关于小说解读教学内容的开展,教师可通过文本借鉴的方式,扩展小说解读的全新思维,实现实证性和具体性的运用。另外,在小说解读中,还应注重与小说内容中的语言形式和语文环境以及留白等进行结合,让学生从细微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第三,教还可采用叙事性原则,对小说解读的构架进行详细划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小说作为叙事的主体,利用视角、人称以及节奏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对小说文学的鉴赏能力。

(三)注重语文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在小说解读教学中,教师的主观因素是导致小说解读质量的关键性问题。因此,在实际的小说解读过程中,应对教师专业水平进行有计划地提高,利用培训以及晋升等方式,提高教师的自信心。对于教学经验较多以及教学质量较好的高中语文教师,可自行加深对小说知识和文学知识点的积累,增加自身的阅读量、优化教学方法,进而实现小说解读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文学类著作和语文期刊的查阅以及阅读,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语文教育的动态,积极从事各种教育研究工作,不断地对知识点进行吸收与借鉴。由此可以看出,想要实现高中语文小说解读教学的高效性,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必然的途径与手段。

第7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新课改

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知识更新的加快,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初中语文的学习作为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对学生未来学习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初中语文教学的科学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必须看到社会发展的趋势,顺应教育发展的潮流,不断对语文教学进行改革,加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让学生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和素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要求,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一、有效教学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有效教学,就是要求语文教师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和空间内,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语文课堂教学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实现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对教师与学生的配合要求更多。有效课堂讲求的是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配合教师的引导,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得学生高效吸收所学知识,教师高效传授所讲知识。

初中语文对于学生来说是为未来学习打基础的阶段,基础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高,教师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兴趣难以激活,甚至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反感,教学效率自然难以提高。随着社会教育的不断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初中语文教育,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有效教学以其灵活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势必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活力。因此,有效教学的实现对初中语文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二、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主要构成因素

对于初中有效教学的主要构成因素无非有两点:

1.教师为主导

教师作为语文课堂的组织者和设计者,在语文教学与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在课堂上,教师的讲课风格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果教师讲课风格幽默轻松有趣,学生就会产生较高的学习兴趣,大脑思维就会活跃,对教师讲授的语文知识就更容易接受。反之,教师讲课风格死板,学生积极性无法调动,就会容易走神,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学效率自然不高。所以说,教师作为语文学习的引导者,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其教学行为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率和有效教学的实现。

2.学生为主体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中,要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如果学生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教学工作就难以进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很难实现。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不仅仅要注重语文知识的讲解,还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谐的师生关系将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便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从而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措施

初中语文教学的实现,要求教师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时间,取得最好教学成果。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实现多媒体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方便了教育工作者。教师可以在课前进行PPT课件的制作,将课本枯燥无味的文字知识转化成配之以图像的PPT课件展现出来。这样一方面,节省了教师板书的书写时间,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语文知识的讲解;另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鼓励学生进行课前演讲

在语文课开始前,鼓励学生站在讲台上进行3分钟或者5分钟演讲活动。课前演讲并不在于时间的多少,而是让学生通过演讲活动调动起语文学习的气氛,同时通过课前演讲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其语文学习的自信心。那么,教师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也就可以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进行语文课堂知识讲解。

3.多样有趣的课后作业

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学习更多的语文知识。课后作业的设计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同样会对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中要配合语文有效教学的目的进行设计与布置。比如,让学生自己进行课前的预习备课,然后课堂上转变角色让学生上台讲课等等。这些作业的设计,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讲解前课本中的语文知识有所了解;另一方面通过让学生自己上台讲课,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对实现有效教学很有帮助。

总之,初中语文有效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观念,更是一种实现教学改革的动力。实现初中语文的有效教学将使初中语文教育发展实现质的飞跃。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呼啸.关于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若干思考[J]文教资料.2011.

第8篇

关键词: 小升初 语文衔接教育 学习习惯

每当七年级上学期开学没多久,总有学生会问我:“老师,初中语文怎么学?怎样提高我的语文成绩?”“老师请你帮帮我。”面对这些迷茫又充满期望的眼神,我们要思考并解决这个问题:如何做好小升初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

一、为什么要进行衔接教学?

据调查,我市很多家长曾经让自己的孩子上过衔接班,目的就是接近小学和初中之间的跨度差距,让孩子对新的学习生活有一个适当的了解和心理适应过程。“小升初”是学生学习生涯中很重要的转折阶段,也是孩子从儿童开始跨入青少年的阶段,无论是从心理还是生理上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而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也会有很大的改变。小学教育主要以兴趣为主,孩子会有许多的时间进行娱乐活动;而初中教育则更注重孩子的理性思维和系统知识的培养,教学内容也更专业和系统。许多孩子进入初中后,一时无法适应新课程学习,导致学习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现象。因此,衔接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二、如何有效地进行衔接教学?

如何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做好衔接工作呢?我就下面几个方面的尝试,在此与大家交流,请给予斧正。

(一)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

新课程标准在初中三个阶段作了如下安排:第一阶段,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学习和把握运用语文的能力;第二阶段,分解为三种表达方法,使对实用文体的学习更深入;第三阶段,从文章的学习过渡到初步欣赏文学作品。这样,三个阶段的过渡衔接很显然地突出来了。因此,教师了解了教材的意图,教学时就有了准绳,有了依据,教学时才会注意每个环节的衔接,每个阶段的教学都有所侧重,而有所侧重才能有所收获。

同时我们也要熟悉中小学教材,处理好衔接,明确教法学法。小学课文贴近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与想象的关系;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课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50%,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在此情况下,七年级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及对该课程的特点、知识要点和学习方法的掌握上,为顺利进入新的阶段学习打下基础。学生从七年级获益的,除了知识以外,更多的是一种学习上的启发和掌握好的学习方法,这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阶段更快地适应,学得更轻松。

(二)注意习惯的衔接,养成良好的习惯。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初中阶段必须让学生“坚守”住小学养成的良好习惯。如果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好了,就能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终身受益。

1.非智力因素习惯的培养。

进入初中,学习难度加大,学习任务加重,竞争也比小学更激烈,学生遇到屡次的失败和挫折是难免的。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修养性情,磨炼出坚强、乐观的性格,在磨炼中不断成长。我们在培养学生良好性格的同时也要不断改变自己不良的性格。老师不能将情绪带到教室,而应该心胸开阔,为人师表,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影响,与学生一起形成坚强、开朗、乐观的健全性格,从而勇敢地面对今后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2.智力因素习惯的培养,也就是学习习惯的培养。

(1)要求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减少学习的随意性,使学生的学习逐渐由自发转为自觉。我们还要求学生在学期各阶段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确立学习竞争对手,激励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获得进步。

(2)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鼓励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养成上课主动做笔记的习惯。记笔记要求学生记重点、记难点,而不是照搬板书。

(3)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教会学生怎样做好知识整理与归纳;怎样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学习文言文,我们会在假期里就提前布置学生试背下册语文书上的文言文,并且把文章抄誊在笔记本上,有能力的可以先解释字词义,或试着翻译,这样不仅能减轻学生在新学期的负担,还能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更明确,效果更好。

(4)养成读课外书的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书目,给学生的阅读提出了较为清晰的阅读要求。七八年级每班每周都安排阅读课,老师带着学生到阅览室,事先挑选好书,让学生尽情地阅读。也会安排学生阅读语文书上推荐的名著,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给予指导和检查,如做相关的读书笔记,使之养成习惯。有时进行大话名著的讲故事比赛,优胜者有奖励,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注意研究学生,做好衔接、提高质量。

1.《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人格形成主要受学校、社会、家庭、年龄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给如何做好衔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只有正视这一点,才能做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2.语文教师要了解学生各个阶段的语文水平,帮助他们做好思想、感情、知识等的衔接。特别是中下生应侧重于基础的再现与反复,优生可着重从拓展、加深方面考虑。

3.无论在哪个阶段,教师都应及时计划,及时总结,及时反馈,多与学生探讨,找出衔接的问题所在并给予解决。

综上所述,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训练学生须考虑层次性和连贯性,促使各个环节的衔接联系,是学生整体优化、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总之,无论是怎样的教学方法,都应“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经过积累、感悟、熏陶,从而从根本上实现中学语文人文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0.

第9篇

【关键词】阅读;写作;读写结合;高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和写作是对等的两回事,可不是彼此不相干的两回事,认真阅读有助于写作。”阅读是理解,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表达,又得益于阅读,两者密不可分。那么怎样实现读写结合的高效课堂教学呢?

一、语文课堂上鼓励学生在读中感悟.

语文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探求者;教师的主要职责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发挥组织作用和启发引导作用,让学生能充分地发表意见。教师要采取多种多样的阅读方式,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如默读、诵读、有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精读、略读、速读、泛读等。教师要深挖教材,引导学生幽径探秘。教材是阅读教学的载体,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和语言”,于细微之处发现重大问题。这样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才能得到“真”发展,这个“真”既是语言感悟的“真”,也是写作表达的“真”。

二、抓住契合点读中学写,以读促写。

有效的读写结合,不仅为课堂增色,而且有效训练学生的能力,达到高效的语文课堂。如何设计读写结合,这需要教师必须认真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设计出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有新意的训练内容,当然在训练环节中还要注意优

化指导,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能真正有话可说,有话善说的境界。读写结合要在学生在充分理解感悟课文的内容之后,产生新的认识,获得新的体验,这时让学生练笔,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在学完后,以《游行大典结束以后……》为题目让学生进行想象练笔。补充式的读写结合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想象,加深对人物的体会,有效把课堂推向。用适宜模仿的课文进行片段练习,或者整篇文章的练习,是一种教学常态。只要把握得好,是能收到实效的。但是我们不能图形式,走过场,为读写结合而读写结合,而不管课文内容是否适宜模仿。模仿对象没选好,不仅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反而浪费时间。如《云南歌会》第三段的描写的肖像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云南妇女的,而是脸谱化的肖像。如何描写,老师不进行分析指导,如果让学生进行个性的写作就会很难。

读写结合,要看读的和写的能否结合,不能结合,不可勉强;能够结合,要寻找二者的最佳契合点,还要注重方式方法的指导。

三、课堂教学中注重学习方式的培养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于是出现了一种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学生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