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校园德育文化建设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2 16:10:2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校园德育文化建设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校园德育文化建设

第1篇

我校这些年来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教育主线,不断努力探索德育新途径。回顾这几年我校创建市级校园文化示范校的点点滴滴和对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德育的探索和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对促进学校的德育能发挥重要作用,下面我从四个方面简要谈谈认识和体会:

一、用科学的规划实施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

合理的校园布局、完善的设施、独具特色的绿化和美化,将有助于陶冶老师和学生的情操,约束不良行为。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给学生可感知的美的形象。校园中富于象征意义的雕塑、名言警句、名人肖像,都有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开拓进取精神的作用。

1.统一规划校内教学楼、宿舍楼、食堂、校内道路、运动场所及绿化区域,使布局合理、规范、整洁、美观。如教学楼名的命名,校园要有保护环境的温馨提示牌,时刻向学生传达环保思想。树木花朵要悬挂相关的生物知识牌,介绍其名称、科目及生长特点,尤其是具有深刻意义的校树、校花。

2.设计好校园的“墙体文化”,努力让每一块墙壁说话,凸显学校作为育人环境的文化氛围。可以在楼体表面、围墙及校门等处的墙面上,制作或悬挂各种宣传牌匾、浮雕等,体现办学理念、校风、教风、学风,对师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科普教育、安全教育、养成教育等。

3.利用校园中的走廊,创造具有文化熏陶意义的文化走廊。展示师生艺术作品、经史子集、科学人文、行为养成等,目的是让学生真正陶冶情操、弘扬传统文化,反映学校办学内涵,激励学生勤奋上进,志存高远;对师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和德育影响。

4.构建人人参与的班级文化。教室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在教室布置时,应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才华、挖掘潜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学校要让全校学生共同参与班级文化建设。教室建立图书角、学习园地,创办黑板报,名人画像、名言格言、学生书画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学习园地”展示的学生各类优秀作品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知识的魅力。班级信息栏内有班训、学生、班主任及科任教师信息等。

二、建立科学的德育管理机制,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的制度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做到民主制度管理有章可查,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及宗旨等写入学校章程,让其深入人心,指导全体师生的行为,促使全体师生为了共同目标而奋斗。在管理中,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民主管理、校务公开和民主决策,发挥校监委会和教代会的作用。同时,学校德育机构领导下的学生组织如文明礼仪监督员和学生会按文明礼仪规定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的学习、学风、纪律习惯、行为礼仪、卫生、饮食、安全等进行全方位督查,快速提升校风的转变,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学校的管理文化要体现出催人奋进、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学校制度建设要包含章程、岗位职责、核心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党群工作制度等部分,从办学理念、目标、方向、工作职责、教育教学教研管理、新课程改革、安全管理、校园建设等方方面面都做出系统而科学的规定,学校工作以制度为依据,实现规范化、科学化、高效化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三、积极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和德育活动,用精彩纷呈的活动体现行为文化建设的特色

素质教育倡导“我参与、我快乐、我运动、我健康”的运动理念和“我欣赏、我创造、我展示、我成功”的艺术思想,让学生参与自己喜欢的体育和艺术项目,培养学生对体育和艺术的兴趣爱好。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在活动中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内化,逐渐形成文化积淀和底蕴,让活动教育人、感染人、培养人、塑造人,丰富育人途径,提升育人品质。

以文明礼仪教育、感恩教育、法制教育、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为主线,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扎实开展德育工作。如在校园显著位置设有文明礼仪墙,精选文明礼仪标语、礼仪常识、公示礼仪之星、制作活动剪影,营造文明礼仪教育氛围。设置文明礼仪监督岗,随时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言行、向榜样学习,昭示同学们人人学习礼仪、懂得礼仪、践行礼仪、做文明中小学生,每学期评选出“礼仪之星”“学习之星”“进步之星”,在全校师生中倡导懂文明知礼仪,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操。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是学校最底线的生命教育,为了做好这一工作,学校要聘请法制副校长,每年聘请公安、交警部门和社区举办法制、交通安全报告会;每学期在校园举行“远离”“拒绝”的主题教育讲座活动;学校要制定各类安全应急预案,并且在教学楼每学期各举行一次紧急疏散演练,提高师生应急处理的反应和能力;治安室、总务处按照学校制度定期或随机对校园安全隐患不断排查,及时处理,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学校重大财物安全;针对一些学生由于家庭或性格因素存在的心理障碍,学校心理辅导师要经常给予心理疏导,引导他们健康向上,有效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这些举措,为校园安全保驾护航,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四、要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一所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因此,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抓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办学内涵,提炼办学精神,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科学管理,规范治校,全面提升师生文明素养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促进学校健康和谐发展。良好的风气能够形成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从而产生一种“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第2篇

一、校园文化和道德教育的联系

1.本质相同校园文化和德育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为校园文化是为了能够给学生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身心在校园中都可以得到健康的成长,而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学生的健康思想之上。因此德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又是最本质的部分,从校园文化的角度进行道德教育,能够让形式丰富,影响更加深刻。

2.对象相同校园文化和德育的对象是相同的,建设校园文化的主力军是学生,德育的对象也主要是学生。学生是整个校园的主体,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不论他们是主动也好,还是被动也好,都在里面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而德育虽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榜样的带动,但是同样主要受到影响的人还是学生。

3.形式相似校园文化和德育对学生的影响都是从心理方面反映到行为之上的,所以它们的形式是相似的。校园文化是高中校园的灵魂和精神,是学生通过日常行为表现出来的一种“力量”。不论在校园的哪个角落,不论在谁的身上,都表现出了这样的精神力量。德育更是对学生精神的教育,是通过是非观和价值观的树立来帮助学生修正自己的行为,是一种不可视的精神力量。

二、道德教育如何在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进行渗透

道德教育和校园文化的相似之处,决定了两者之间可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好的道德教育能够培养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又可以带动道德教育。两者的共荣和相互辅助,让学生可以在一个健康的氛围中和心理下,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1.德育要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在校园文化中进行德育渗透,就要重视以德育为主题的文化建设,比如设立相关的口号,充分发挥宣传栏、黑板报、广播台和阅览室以及教室、宿舍、墙壁等各个角落。因为文化建设就是有这样无声无息的功能,只要我们愿意,可以让文化分散到校园的每个角落和细节,做到“每个角落能悟人,每个角落能育人”,让校园成为一个无声无息的道德教育的传播地。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可以让德育无声无息地渗透到学生的生活细节当中,在潜移默化中产生良好的影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的措施可以表现在校园活动上面,如开展各种融合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校园活动,以积极健康的思想状况为主题,使全校师生可以积极参与,精神境界得到提高,思想感情得到熏陶,境界得到升华。

2.用校园文化中的社团力量进行渗透社团是一种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而且灵活可变,是非常好的一种宣传和教育方式。德育的渗透也可以借助社团活动进行,能够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经常性地举办“校园剧、课本剧”的活动,体现德育主题,让学生积极参与。无论是观看者还是表演者,都能从中学到点什么,领悟到点什么。社团是高中一个无形的力量,它是学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地方,也是他们放松自己的空间。在这个环境中,他们更容易接受一些德育的传播,教育效果要更好。而且校园文化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社团,他们的良好氛围是聚集成灵魂的个体,从而得到升华和提高。

3.用创新将两者联系起来创新性是我们教育的一大原则,而在新时期的道德教育过程中,以创新为出发点,巧妙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会起到良好的效果。校园文化的构建需要以创新作为动力,不断充实学生的校园生活,让学习过程也变得轻松简单,或者可以从挑战中学习到什么。用创新将文化建设和道德教育联系起来,在文化建设中采用创新性的德育元素,在德育过程中又渗透到文化建设当中。比如,征集学生的好点子,然后举办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写自己在思想道德方面的所得,再进行交流思考。用创新将校园文化和德育联系起来,不会让学生的思想“故步自封”,而是不断接受新的观念,又能保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3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生活德育;文化建设

在深化德育改革多年后的今天,对传统德育实效性的反思使越来越多人逐渐认识到,只有在学生的现实遭遇中,在学生的生活体悟中,在其内心灵魂的价值冲突中,才蕴藏着弥足珍贵的教育契机,才能挖掘出学生道德人格生成与发展的魅力源头,德育回归生活成为人们的共识。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以活生生的文化方式存在的,生活德育的实施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内在统一性。

一、生活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

1.生活德育的内涵

生活德育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源远流长。陶行知先生就曾说过:“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

所谓生活德育是指学校和教师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按照一定的品德规范来生活,从而养成一定品德的教育。它注重的是在生活中培养道德的主体性与自主性,用人文的精神,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道德,真正领略到道德的内涵、生活的本质、做人的意义和对他人关心爱护的重要性,达到知情意统一,表里如一,把道德要求内化为道德品质,达到高尚的道德人格境界。

2.生活德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理念

校园文化,归根结底是指学校这个特殊场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向主体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着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制形成并与之共享的,以文化冲突与精神情感为表征的文化系统。它不仅体现在包括校园建筑、文化设施和环境布置等有形环境上,更多地则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文化生活、集体舆论、心理气氛以及校园群体观点、信念等无形环境中。而校园精神和校园价值观等德育观念形态的东西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内容,对于整个校园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可以这样说,贯彻着德育内涵的校园文化就像校园的神经中枢和潜意识,是其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

校园文化建设坚持育德方向不是让道德空泛化、德育说教化,而是让道德具体化、德育生活化。对学生而言,最基本、最普遍的生活就是校园文化所反映及承载的生活,以生活德育来指导校园文化建没,加强校园文化的育德、育人实效,是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3.校园文化建设是生活德育的载体

生活德育是全面渗透、全时空覆盖的德育,必然是囊括学生在校生活方方面面的载体;必然是“教、学、做合一”从而实现知、情、意统一的载体;必然是关注集体生活、社会交往的载体。校园文化作为生活德育的载体恰恰是最富有生活气息的,文化生活几乎涉及学生生活的每时每刻,并且由于其生活性、生动性、参与性、广泛性和同龄化,其影响方式具有强大的潜在性、渐进性、渗透性,能在熏染中完成同化。

校园文化的德育渠道不仅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课,也包括了其他所有课程;不仅包括了第一课堂教育,也包括了学术科技文化活动等第二课堂教育;不仅包括了教学育人,也包括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不仅包括了被动的接受承载,更包括了主动的探索实践。

二、以生活德育为指导发挥校园文化的育德功能

1.在生活德育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发挥校园文化塑造健全人格的功能

生活德育不是把人当作一种有生命的“材料”,可以任由他人雕琢和剪裁,而是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和独特发展的基础上,以塑造健全人格为目的。

在参加校园的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活动中,学生可以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个性潜能。作为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学生社团活动和课外活动,对满足学生交际、结伴、归属的需要以及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开阔知识领域,完善认知结构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自由、活泼、新颖为特征的文化娱乐活动,能起到调节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健全学生的心理平衡机制的作用。

2.在生活德育的主导性原则的指导下发挥校园文化导向性、规范性的功能

生活德育是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结合的德育。在多种复杂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并存的今天,没有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就可能失去方向。人的品德的社会化过程,实质上是人对各种社会品德规范不断选择的过程。解决好品德规范的选择问题,也就解决了品德教育中的关键性问题。

校园文化大都是教育者按照社会需要有意构建和创设的。当其一旦形成,就会建立起自身系统的价值体系和规范标准,对学校整体和师生个人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产生引领和规范的作用。当个体成员的价值取向、行为取向与校园文化主导价值观念对立时,个体在周围文化环境的强烈影响下就会与主导价值观念逐渐趋同。在潜移默化中选择并接受共同观念,使个体与周围的价值取向逐渐和谐一致。

3.在生活德育实践性原则的指导下发挥校园文化实践锻炼的功能

在实践中开展品德教育,是由学生的“反教育性”和“受暗示性”特点决定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伴随着自主意识的增强,会产生一种对外部教育的抵抗心理,这要求我们的教育要淡化人为设计的痕迹。同时,人具有可暗示性,即与他人交往时有一种下意识地模仿别人的语言或行为的倾向,使得群体背景下的行为带有明显的依从性。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体现在师生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中,更体现在师生参与和创造校园文化的交往活动中。校园为学生提供了各种表现自我的舞台,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亲身参与实践,通过效仿、体验、感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教育状态,使品德规范要求悄然进入学生的心灵。真正做到教育目标的内隐性和过程的无形性。

第4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 德育工作

实效 成长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A-0061-02

学校的发展不仅体现在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上,更体现在反映时代气息和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上。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平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校园文化具有无形的教育功能,对学校师生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行为习惯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优秀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它能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心智得到改善,品位得到提升。因此,各级各类的学校都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重视打造自己的特色校园文化。近几年来,我校逐渐认识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的重要性,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积极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下面笔者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就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德育工作实效谈谈我们的做法。

一、清晰的办学目标是成长的引领

办学目标是学校发展前景的形象设计,是学校未来要达到的质量水平标准。办学目标一旦确定,就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我校依据惠州市博罗县2015年中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聘请北京师范大学张含东教授亲临学校指导校园文化发展规划,惠州市博罗县教育局局长、副局长,德育指导中心主任等人多次亲临我校指导工作,并结合学校领导班子、全体教师及社会知名人士的意见,制定了园洲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发展规划图,使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更具总体性、目标性。在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并遵循有关专家领导的指引后,我校确定了校园文化建设主题――“成长”。成长是每一所学校的追求,是教育的本质目标,而在园洲中学,“成长”是最热门的词汇,全体园中人对“成长”有着很强的认同感,它既是我们的理想,又是我们的目标,我们更执着追寻这一目标。

在此基础上,我校确立了“把园洲中学办成师生共同成长的摇篮”的办学理想,确立了“抓品质,育特色,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办学目标,确立了“正气在园,才学越洲”的校训,校训嵌入“园洲”这一地域名词,旨在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一身正气、才艺双馨的人,让莘莘学子走出园洲,走向世界。我们赋予了成长的内涵,即“平安、健康、个性、优质、幸福成长”。

二、优越的育人环境是成长的保障

育人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是学校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基础,更是一所学校校风、学风的外在体现。我校为每间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平台,有实验室、电脑室、声乐室、舞蹈室、美术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心理咨询室等功能室40余间,建设了校园局域网、校园演播系统。目前学校规划设计并准备搭建师生艺术展示厅、校友聚会活动室、两大主题公园(正气园和才学园)、成长大道、圣贤堂、百善廊及两条文化长廊(“学会做人”文化长廊和“激励成长”文化长廊)。各种场室齐全,符合现代、规范、优质的办学要求,成为惠州市规模最大、设施一流的初级中学。结合近几年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实践,我校围绕“抓品质,育特色,促进师生共同成长”这一办学目标,扎实有序地完善了校园绿化、美化等建设,学校设施设备日趋完善,各种道路文化、雕塑文化、石头文化、橱窗文化等也都紧紧围绕“成长”这一主题得以逐步完善。

在全体园洲人的努力下,我校被评为惠州市一级学校、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学校、惠州市书香校园、惠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篮球)、惠州市安全文明学校、博罗县名校。在教育改革浪潮中,我校已成为博罗基础教育一颗璀璨的明珠,优越的育人环境成为师生成长的保障。

三、书香校园的创建是成长的抓手

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国民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学校应加强学校特色建设,努力营造“书香校园”,走内涵发展之路,为学生创建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为教师搭建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2011年,我校被评为惠州市书香校园,是博罗县内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乡镇初级中学。而早在2007年,我校便着力开展书香校园创建工作。首先,我校加强书香校园外在环境的建设。汇才路、海容路、书香路等校道错落有致,孔子像伫立在综合楼大堂,廊柱上悬挂着反映传统文化的格言警句,橱窗里展示着学生的书法、绘画、文学作品,名人塑像分立在成长大道两旁,校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每个角落都弥漫着浓郁的书香。其次,我校建设了开放书吧,学校图书馆对学生开放,各班建有图书角。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定期举办读书报告会、读书征文比赛、“书香班级”评选活动、班级文化评选活动等。“好读书,读好书”蔚然成风。再次,学校语文科组2007年开展“引导学生走进名著,丰富学养,完善品格”的课题研究,其研究成果在2014年10月被评为惠州市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最后,各班都有自己的班级文化名片、奋斗的口号,借以凝聚班集体力量。通过书香校园创建,学生陶醉在文学的王国,变得灵秀文静、好学上进,校园书香日渐浓郁。阅读,为学生的成长增添力量。

四、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成长的载体

校园活动是建设学校精神和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使他们在参与活动时体验到校园文化的精神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道德水平。学校要努力打造校园活动精品,做到推陈出新,常抓常新,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引领学生成长。我校举办一年一度的运动会、艺术节,每学期组织一次学生社会实践,每天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为师生成长搭建平台。素质教育捷报频传,舞蹈《夏日里的滴滴调》荣获惠州市二等奖,合唱《在太行山上》荣获惠州市三等奖,器乐《步步高》荣获惠州市三等奖,男子、女子篮球队分别荣获惠州市青少年篮球锦标赛第五、六名。张金阳同学荣获“广东省规范汉字书写大赛”软笔二等奖,李芷游同学荣获博罗县“明日之星”才艺大赛舞蹈组第一名,杨文勇、何洁、陈淑芳三位同学勇夺博罗县英语演讲比赛一等奖……

五、生成长档案是成长的印记

57年栉风沐雨,57年上下求索,57年成长之梦,57年一路凯歌!57年的办学历程,师生成长档案记录着园洲中学师生成长的印记。我校每学期完善教师成长档案、学生成长档案,每学期更新大堂的成长印记宣传栏。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的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全面地提高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同时,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落实也有力地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实践、总结、反思、创新和完善。为了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园洲中学将继续前行,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第5篇

一、创造品味高雅的校园物质环境,积极熏陶道德情感

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的基础部分,主要包括校园的建筑布局、空间构造、人文景观等,是人们能够直接创造和使用的,并且能够反映出某种价值文化形态的客观存在物。高校应该注重校园的物质环境建设,完美的校园布局,合理的建筑规划,精心设计的空间构造和人文景观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所以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子的乐生思想在这则故事中一览无遗,那么这种乐生由何而来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环境美。在这样的环境中,众弟子各言其志。可以看出,品味高雅的环境有利于树立远大的志向,能够积极熏陶人的道德情感。恬静、整洁、优美、精致、充满生气的校园物质环境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感。一方面,校园物环境是物质的,它的可塑性依赖于人在实践活动中的本质力量和理性精神;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环境的道德实体,校园文化环境需要以物质环境来表现自身。“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所谓“里仁为美”,是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是完美的,肯定了环境对人的品德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应该着眼于未来,整体规划,积极探索校园物质环境的构建与营造,努力建设一个能够净化学生学习和生活、陶冶高尚道德情感的校园物质环境。

二、完善校园制度环境建设,规范学生道德行为

校园制度环境是指由学校制定或自主采纳和维系的教育管理制度的体系,它对学校道德风貌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一,制度具有学校成员必须遵守的规范性优势,学校通过规章、守则、规定、条例等形式把道德原则确定下来,能对学校成员的各种行为起规范和指引作用。其二,制度对道德原则有更为明确具体的表达形式,使之成为易于遵循且带有权威性的具体行为准则,赋予情境化的道德选择以一种超越特有情境的预测性,使学校成员在面临道德冲突时,有可能作出明确的是非曲直的判断。其三,道德原则和规范被制度予以确认,就获得了执行的强制性,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保障道德规范实施的效力和刚性。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里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讲的就是法治。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讲的就是德治。在孔子看来,整治以法令,约束以刑罚,老百姓会为求免于刑罚而服从,但没有羞耻之心。如果用仁政来引导,用礼乐来约束,那么老百姓就会产生羞耻之心而加强自律。显然,孔子是主张对百姓进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教化。德育制度对受教育者的作用更应靠制度中的伦理精神和价值意义来实现,而不是靠强制性规范。这就要求我们的校园制度建设不要一味的强调校规校纪的不可抗拒性,而要注重人性化,强化德育的引导作用,使之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规范、感染、导向和推动。在制度执行方面,要树立学校德育制度的权威来保障制度的顺利执行,对待学生违反校规校纪方面,要立足于德育,从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进行教化。正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宣传、教育、管理部门应该齐抓共管,形成合力,集中各自优势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德育过程中对于那些“顽固不化”的违纪学生,也要怀着爱人之心去教化,对学生怀着一种积极的爱,对于其优点加以肯定和赞扬,正如孔子所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三、抓好“三风”建设,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精神环境

校园精神环境是指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和在一定时期内提出的思想政治要求及其在校园内形成的能够生动反映出学校精神面貌的一种表现形式。校园精神环境是学校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其精神凝聚力主要表现在校风、教风和学风三个方面,“三风”建设事关学校精神环境建设的全局。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一个国家的治理要靠道德感化,同样学校也需要用道德规范来约束学生的行为。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是说,国民人口增加多了,要设法使他们富裕起来;国民富裕了之后,要加强对他们进行道德教化。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要积极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风,同时还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努力使其受到良好的校风氛围的影响。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等四人关于“孝”的提问,而孔子却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孔子的不同回答,正是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树立良好的教风。唯此,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教书更要育人。正如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师德在学校德育体系中有着关键的作用,对校园的精神环境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树立良好的教风,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积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就要求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能够独立主动、认真地的学习。同时孔子还强调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就指出了为学所该有的精神与态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学风。“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由此可见,孔子十分重视“修己”(自我思想道德建设),自我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路径是实践,这就要求学生要敢于实践和创新。学风建设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具体的学习过程明确理想信念,形成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学习观,把握正确的行为准则。良好的学风有利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构建健康、和谐的校园精神环境。

四、优化学校文化环境,坚定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

校园文化环境是指校园在文化建设上对学生产生一种意识和习惯上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熏陶、激励、导向作用,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环境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要把握主题,体现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趣味性的文化氛围。健康、向上、活跃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对生活的兴致、正确地抒感,而且还可以教会学生正确地与人相处,同时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也有着积极的影响。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由此可见,孔子周游列国后仍不忘记礼乐,以陶冶心情,修身养性。

第6篇

中学校园文化对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也对学校德育工作具有引领作用。本文主要从中学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三个方面来探讨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

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引领

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能为中学生的身心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也能引领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的熏陶。因此,如何进行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以实现德育功能,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中学校园文化一般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三个方面,本文对校园文化建设对德育工作的引领作用进行探讨。

一、通过物质文化建设实现德育功能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最外层部分,也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包括学校中的各种硬件设施以及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物质文化能有意、无意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陶冶学生的情操,规范学生的行为。并且物质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长期的、持续的,比教师灌输式的德育教育的效果要好得多。因此,学校要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以引领德育工作的发展,实现德育功能。主要可分为两点:首先,要合理布置硬件设施,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校园硬件设施的布置要集实用性和审美性于一体,既能让学生在校园环境中有舒适感,又能让学生受到持续的熏陶。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的位置都要精心研究,烘托出知识性、艺术性和教育性的校园环境。例如要把校园公共区域进行责任划分,保持校园的整洁、干净,在显眼的校园文化墙上要张贴出学校的文化或规章制度,而在校门口可以用大理石突出学校的校训等,通过硬件设施的合理布置来对学生进行品德的熏陶,实现德育功能。其次,要有意识的利用硬件设施为德育提供服务。学校的有些硬件设施本身就包含德育功能,如图书馆、校史馆等,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些设施实现德育功能。除此之外,学校还要有意识的利用硬件设施为德育工作服务。例如学校建立文化长廊,宣扬国内外优秀人物和事迹,也展示学校内优秀学生的事迹,鼓励和引导学生提高思想品德。同时,可以在教学楼、宿舍楼和图书室的走廊上张贴国内外杰出人物肖像和简介。除此之外,可以构建特色班级文化,因为学校是由一个个班级组成的,因此可以为每个班级制作一个班牌,里面的内容包括班级概况、班风等,以良好的班级舆论引导学生。

二、通过制度文化建设实现德育功能

制度文化是学校教育理念、规章制度和管理方式的有机结合,对于德育功能的实现有重大的影响。要通过校园制度文化实现德育功能,首先必须要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制度的制定要以人为本,要在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在对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制定出系统的规章制度体系。其次,要保证制度的可操作性,并促进制度的落实,实现制度文化对德育工作的引领作用。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实现德育功能的基础,然而若不能保证制度的落实,必然会大大削弱德育的效果,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有的中学制定了完善的制度体系,然而教师却不能认识到严格执行制度的意义,在学生违反制度后不能按制度进行惩处,在学生的行为应该受到奖励时也是一带而过,长此以往就造成学生对制度的忽视,认为制度可有可无,制度中规定的内容也无需重视,这样制度文化的德育功能就被破坏。例如学校制度规定要按时上课,对迟到的学生要给予批评,但很多教师在学生迟到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按照制度规定办事。这样,学生就认为迟到不是什么大事,就很可能养成不守时的不良品质。因此,制度文化建设中要注重制度的落实,保证制度执行的公平性。最后,校园制度中要突出育人的功能。通过规章制度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其根本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因此规章制度要凸显出育人的功能,既能让学生认识到制度的权威性,也能让学生认识到制度内容的正确性,主动遵守制度。例如在制定班级制度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学生对制度的认可度,并结合班级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制定出实用的班级制度,实现德育功能。

三、通过精神文化建设实现德育功能

精神文化是指学校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等精神层面的内容,它是校园文化的最里层,也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部分,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对学生的影响是具有持续性的。因此,要重视精神文化建设,以实现德育功能。首先,要加强校风建设,弘扬校园精神。要通过集体大会、班级会议等方式向学校师生宣扬校园精神,使学校师生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念,增强中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使师生紧密团结起来。其次,要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利用校园主题活动来进行精神文化建设,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德育功能。可以通过雷锋月、爱心捐献日等传统文化主题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品德,也可以开展司法报告、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来引导学生弘扬正气,传播正能量。最后,要发挥榜样的模范作用。教师要以身作则,注重自己言行对学生的影响。中学生的心理还不成熟,很容易去模仿教师的言行。若教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不好的表现,就会为学生提供错误的示范,不利于德育功能的实现。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为学生提供正面的示范。同时,对学生中品德突出的事例进行宣传,并可以邀请一些品德高尚的成功人士来为学生讲课,通过模范的作用来促进学生提高自身品德。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社会上各种思潮已经影响到中学校园。因此,中学生德育教育在这一时期就变得异常重要,学校要积极进行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发挥校园文化对德育工作的引领作用,促进德育功能的实现,提高中学生的整体品德。

作者:殷会玲 李目坤 单位:金乡县化雨中学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德育;理想境界;无痕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1-0010-01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起着引导、推动、导向的作用。校园文化是文化的亚文化,它是在学校内部形成的能为全体师生认可和共同遵守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思想作风的总和。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德育工作中深层的文化积淀与特殊的教育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影响着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和思想转化的过程,它对学校德育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本文试着从人的需求角度对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的理想境界做一浅显的界定,并指出实现这一境界的途径。

校园文化和德育体现的是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校园文化厚实的学校里,每个师生都懂得尊重自己──他不是只顾眼前,得过且过;每个人都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每个师生都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持续的生命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上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等;安全的需要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的实力的欲望;社交的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这种需要一旦成为推动力,就将会令人具有持久的干劲;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成就感与成长欲不同,成就感追求一定的理想,往往废寝忘食地工作,把工作当是一种创作活动,希望为人们解决重大课题,从而完全实现自己的抱负。

每个人的骨子里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在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其优势地位将不再保持下去,高层次的需要会取代它成为推动行为的主要原因。这五种需要不可能完全满足,愈到上层,满足的百分比愈少。任何一种需要并不因为下一个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告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与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比重减轻而已。

试验证明,当人呆在漂亮的房间里面就显得比在简陋的房间里更富有生气、更活泼、更健康;一个善良、真诚、美好的人比其他人更能体会到存在于外界中的真善美。当人们在外界发现了最高价值时,就可能同时在自己的内心中产生或加强这种价值。

一个真正具有文化内涵和品德高尚的人的最高境界应当是:他能够从五个层面上满足他人的需要,同时使自己得到五个方面的满足。即,他的存在,能够为他人和社会提供生活和生产所需的物质资料;他的存在能够使他人感到安全,使自然界感到欣慰――如果自然界也有感觉和知觉的话;与他交往能够使人感到愉悦和舒适;他对其他人在各个方面表现了充分的尊重,尤其是与他意见不一致的人;他的言行常常能够包容和肯定他人,能够给人以启示,他自己也常常处于愉悦幸福之中,他与外界处于和谐之中!

校园文化和德育工作的优劣在学校个人身上的体现:学校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所表现出的整体气质和修养,给人一种宽松和舒适还是相反;校园中,他走过林荫中的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大街上,一只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公众场合,电梯门打开,他是谦和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挤入;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是否会搀盲者一把;他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他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他怎样对待来城市打工的农民、他如何对待与他意见和观点不一致的同学或同事、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是否心平气和。

我们的学校文化和学校德育,承载着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尊重他人、包容万物、勇于开拓、善于创新的合格公民的历史重任。一位教育专家曾言,对中国一千多万教师来说,目前教育方式的改变要比教育内容的改革更为重要和紧迫。这句话尤其值得德育工作者去思考,学校德育,目前正面临着一场教育方式或者说教育观念的变革。

第8篇

【关键词】加强 校园文化建设 促进 德育发展

学校,不仅是教书的场所,更是育人的场所,这里拥有浓厚的文化气息,生活在这里的学生时刻吹拂着文化的春风,聆听着伟人的教诲,汲取着进取的动力。

学校德育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以及心理素质综合教育的简称。实施德育的过程就是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的循序转化和协调发展,而完整的德育过程还必须通过认知领域、情感熏陶和行为养成训练等环节才能达到道德训练和道德行为的统一。而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在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全力营造形成的、为全体师生所认同的校园精神和物质形态,是学校办学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优化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理性化的育人环境、形成良好的环境育人氛围无疑是实施德育、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和养成规范行为的重要途径,以至于柯尔伯格认为它“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是一种比其他任何课程更有影响的课程”。

我校长期以来,始终围绕学生德育发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一、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德育主题教育活动是发展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增强学生责任意识,培育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重要载体。主题教育活动既可以利用重要节日、纪念日、重大事件等契机组织开展,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如学校每年都要组织的学雷锋活动、开展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活动等。主题教育活动也可以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如“拒绝,珍爱生命”主题班会等活动。这些活动将时代的主旋律和学生的思想状况作为德育的内容,突出德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活动必须坚持以师生发展为本,开展内容丰富的活动,不断创新形式和载体,拓展活动的空间和渠道,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师生情操,提高师生综合素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把活动文化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建立有专门的领导组织网络,有规划和计划,有实施和评价的细则。

二、组织多彩文化活动,陶冶学生道德情操

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校园文化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有利于推动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让学生在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获得知识,娱乐身心、陶冶情操、塑造良好个性,养成优秀的品德。我校每年在国际六・一儿童节都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已经成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靓丽风景。

我校还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和特长,让学生对每次活动勤于总结、自我评价,积极地总结每次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汲取精神食粮、完善道德情操、提高自身修养方面得到最大化的收获。

三、校园文化是学校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充满诗意和美感的校园环境就如空气之于人,水之于鱼,使学生耳濡目染,促进其在深层心理结构中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从而提高文明程度。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恶丑行。”对于启蒙教育的小学阶段,优美、整洁、规范、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环境,对小学生兴趣的诱发,思维的活跃,知识的增长,技能的培养,行为的规范和心理的和谐,从而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都有不可低估的直接作用。校园文化建设中包含了异常丰富的德育因素,又体现社会和学校对学生品德培养和发展的要求。

1.要加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导向作用。一是强化外显文化的视觉冲击力和感召力,使学生心灵经常受到震撼,思想认识上受到启发。如在现有的整洁美观的校园中增设几个名人雕塑,更以直观的形象熏陶着学生,使他们明确了学习的榜样和人生的目标;如在教学楼走廊墙壁上设计制作融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为一体的文化长廊,让学生耳濡目染导其行。通过文化长廊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品德及行为规范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做到寓德育于物质建设之中,使学生在物质环境美的享受之中不知不觉受到教育,实现了物质环境与人的发展的和谐统一,真正实现了环境育人的目的。

2、要组织开展课余文化教育活动,创设活动育人环境,发挥校园文化的培养雕塑作用和娱乐释放作用。一是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各类主题教育活动的感染,可以使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了解国情,使学生提高素质、丰富阅历,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在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我们要在学校原有的传统的主题教育活动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主题教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二是继续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通过组织多姿多彩的娱乐型和协作型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使他们调剂精神,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起到“以乐醒人”、“以美育人”的作用,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还要组织如素质拓展、体能训练等有利于增强学生团结协作意识的活动,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总之,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模式对学校德育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外可展示出学校的风采,对内可折射出办学的效益。学校应不遗余力地把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投“资”建设,从而使校园文化充分地发挥出引导学生奋发向上、勇于攀登的德育功能,培养出一代代社会主义事业的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周光礼.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的教育学断想―――兼谈隐性课程的实现[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l

第9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以德育人;爱心文化

一、高校爱心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必要性

(一)紧迫性。

(1)高校爱心文化建设现状令人担忧。

爱心意识的缺乏。我们经常在大学校园内外看到大学生做出的种种不文明的行为。如经常发生的有图书馆占座,对公共设备的不爱惜,践踏草坪等。校外经常发生的行为比如有在公交车上不给有需要的人群让座,以及新闻上频频报道的老人跌倒,却无人帮扶等。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的接班人,本应该是素质比较高的群体,但从我国现阶段大学生整体素质的现状表现来看,不容乐观,时常做出有悖社会公德的行为。作为培养大学生人才的高校来说,不得不在爱心教育方面,引人深思。

(2)高校自身和谐校园构建,需要强化爱心教育。

戴国立老师的《爱心教育与校园和谐》中也指出我国高校在智育与德育的问题上,明显重智轻德,对于学生的道德培养上也过于笼统,加上高校贫困生的存在和独生子女人群的出现,对高校的德育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著名教育家梁披云先生也曾说过“不仅要教他们知识,还应把他们塑造成真正的人”,“我们要有理想,有纪律,还要有爱”。某些教师对爱心培育的理解也存在偏差,所以爱心教育更应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而高校也有义务有责任强化爱心教育,切实为构建和谐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必要性。

(1)是国家和社会的所需人才也体现出了现阶段对于高校爱心文化建设的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对国家社会所需人才培养做出了指示,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就要求了高校立德树人的基本导向,在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中,爱心文化尤其应成为高校和谐校园道德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

(2)是素养教育对学生自身的要求。

有调查表明,大部分成功人士的成功来自于他们良好的个人修养和细致的个人习惯。许多的大学生都有远大理想,但是,不少大学生,一边谈论自己的理想远大、目标宏伟时,却将手中的垃圾随意的丢在地上,为少走几步路而翻越栏杆,看见身边的人有困难却未能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等待。一个人想要成功,富有爱心很重要,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往往要比那些落井下石的人成功的几率大很多。

二、“以德育人”推进高校爱心文化的意义和作用

(一)“以德育人”推进校园爱心文化建设的含义。

爱心意识的培养涵盖在一个人的德育休养之内,那么高校从德育着手,去培养学生的爱心意识,营造校园爱心文化氛围就显得多么重要。

“以德育人”指教育者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美德、高尚的品质、良好的思想素质去熏陶学生、感化学生,进而达到教育培养学生的目的。而爱心,它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体现出高尚的道德人文休养精神,具体体现在每一个关心、爱护和帮助他人的行为举止上。“以德育人”推进校园爱心文化,指的是育人者将爱心意识融入德育教育中,从德育角度培养学生以尊重、关心每一位有需要帮助的人为基本出发点,积极弘扬爱国奉献、乐于助人、尊老爱幼的民族优秀传统和道德情操。

(二)“以德育人”推进高校爱心文化建设的意义、作用。

通过“以德育人”的方式去推进校园爱心文化建设,(1)有助于构建和谐校园建设。(2)有利于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爱心培养、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道德素质水平。(3)有益于繁荣校园文化,增强学校的文化力与竞争力,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三、高校里“以德育人”推进高校爱心文化的有效途径

我们认为,高校爱心文化建设,其主体是学生,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把“以德育人”作为推进高校爱心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能够增强学生个体的道德自觉性。

(一)“以德育人”要求在进行校园爱心文化建设时要以学生为主体,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主观能动性。

爱心本身具有极大的教育性与感染张力,奉献爱心必须源自学生内部。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而且通过他们积极主动地设计爱心活动,也能促使他们成为教育者。所以,就爱心文化建设而言,应当树立“人人都是教育主体、人人都是受教育对象”的理念,要感召学生自觉实践爱心行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增强学生的爱心意识,自觉地去奉献他人与服务社会。

(二)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对爱心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

爱心文化的建设既能形成精神财富,也能有助于良好的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良好的校园文化也同样有利于促成校园爱心氛围的形成,使学生在爱的氛围中督促着自己去变成一个同样具有强烈爱心的人。有调查表明,增加爱心活动的文化性,并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浓郁的爱心文化氛围,会让身居其中的成员自觉受到熏陶,在无形中产生爱的行为。

这些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是多样的,比如校园内外以学生为主体的各种爱心活动、爱心基金、主题教育班会、爱心讲座、爱心个案等等。从具体的活动形式、物质形态中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同时也培养学生爱心意识,从而也营造学校爱心氛围。

(三)以“以德育人”从精神层面去对学生进行教育时,爱心文化建设也必须要有平台和载体这个物质层面去保障。

一个良好的平台或载体,对于高校爱心文化建设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校除了聘请相关爱心专家或者有名的爱心志愿者到学校进行言传身教外,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或从学校层面,去建立一个相对管理规范、运作透明的爱心文化组织。比如高校爱心社,它应当成为高校学生社团中相对比较固定的常设社团,以利于爱心文化的建设。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里各种爱心活动以及社会的公益组织中去,从而让他们在更大的社会环境中去感受爱心教育。

比如组织敬老院之行,为贫困山区、受自然灾害地区,捐资捐物,组织全校师生为校园内特殊困难、突发重大困难学生提供帮助等等。

总之,“以德育人”校园爱心文化建设,有利于国家、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它是贯穿大学生思想、行为乃至价值观教育的全过程,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效举措。各高校要站在德育高度,抓好校园爱心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为社会主义发展培养出思想道德品质高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爱心教育与校园和谐》(J).中国青年研究,2008,(3)

[2]《大学生爱心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3)

[3]《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M).人民出版社,2008.

[4]《校园行为文化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1999(3).

[5]《大学生网民不道德行为,网络法律意识淡薄》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