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固定资产风险管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2 16:10:2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固定资产风险管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固定资产风险管理

第1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530.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0-0118-05

在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下,近年来,建筑市场日益呈现出建设规模大、质量要求高、技术标准新的特点,这就需要施工企业在稳固原有市场的前提下,理性分析建筑行业技术发展的前景,以市场为引导,走科技兴企的发展之路,整合相关资源,适度购置施工设备,提升装备水平,将为顺利、高效完成工程承包合同、实现企业收益提供必要的基础,推动传统型施工企业向技术型专业化施工企业转型。

一个施工企业,如果没有数量匹配的现代化装备,就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适当增加在固定资产方面的投入,对于提高现阶段施工企业资产质量、施工能力、开拓市场能力、保持市场占有率将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大额固定资产投资对施工企业经济效益能够产生重大影响,也关系到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目前大量施工企业陆续购置了大直径的盾构设备,大吨位的混凝土箱梁的制、提、运、架等设备,无缝长钢轨焊接设备,无碴轨道生产和施工设备,有碴轨道道床摊铺、长钢轨铺设、机械化养路设备,恒张力接触网架放线设备等大型专业施工设备,在装备结构方面有了很大改善,在这样的建筑市场和施工技术发展环境中,大型固定资产投资越来越成为对施工企业发展有全局性影响的重大投资。但相对于建筑市场环境的发展趋势而言,设备数量和结构仍难以完全满足施工生产和占领新市场领域的需要,并已成为制约业务发展的瓶颈。并且,大型施工机械设备虽然高效、先进,但其单项资产价值动辄数千万元、甚至数亿元,造价昂贵,设计、制造周期长,管理要求高。投资额巨大的现代化施工机械的决策,对施工企业来讲,如同一柄双刃剑。在这种背景下,施工企业在进行重大设备投资时应充分考虑投资风险,并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

一、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

按对施工企业长远发展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分成战术性投资和战略性投资两大类。战术性投资是指不涉及整个企业前途的投资,战略性投资是指对企业全局有重大影响的投资。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行为的目的,与其他形式的投资相比,固定资产投资具有投资内容独特、投资数额大、影响时间长、发生频率低、变现能力差和投资风险高的特点。

1.固定资产的投资回收期长。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一经做出,便会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企业,一般的施工机械和生产设备投资都需要五至十年的时间才能收回。

2.固定资产投资的变现能力较差。固定资产投资的实物形态不易改变,专用性强,转场使用或二次出售都有一定的困难,变现能力较差。

3.固定资产的资金占用数额相对较大。固定资产投资一经完成,在资金占用数量上便相对稳定地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而不像流动资产投资那样能够经常变动。

4.固定资产投资的实物形态与价值形态可以分离。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投入使用以后,随着固定资产的磨损,固定资产价值便有一部分脱离其实物形态,转化为货币准备金,而其余部分仍存在于实物形态中。在使用年限内,保留在固定资产实物形态上的价值逐年减少,而脱离实物形态转化为货币准备金的价值却逐年增加。直到固定资产报废,其价值才得到全部补偿,实物也得到更新。

5.固定资产投资的次数相对较少。与流动资产相比,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发生频次较少,特别是大型施工生产设备投资,一般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才发生一次。而每一次这样的投资,对于企业来说,都意味着企业主业类型、核心市场、技术水平、生产能力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它在为施工企业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风险也相伴而生。

6.往往涉及新技术、新工艺,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占领市场有较大影响。

二、固定资产投资对施工企业的财务影响分析

固定资产投资的组织管理体系复杂,所引发的环境影响、社会影响较大,对施工企业发展亦有重大影响,并且对于施工企业的财务影响是全方位的。因此,研究固定资产投资对施工企业带来的影响时,不仅要分析其对企业资产总额和当期利润的影响,还有必要分析其对企业未来价值等方面的影响。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而言,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

(一)对施工企业资产规模的影响

在安装调试期,全部以自有资金投资的设备,企业资产总额不会因投资决策而变化。但是,这种情况不常见。一般来说,耗资如此巨大的投资项目总是要以负债方式筹集部分资金,即使投资本身没有直接增加负债,施工企业也会因自有资金用于设备投资而在其他生产经营增加部分负债,企业资产总额就会随之增加。

设备正式投入适用后,由于一般也总是要以负债方式筹集部分流动资金,企业的资产总额一般会随项目投产而增加。施工企业的净资产则会根据工程项目盈利或亏损情况而相应增加或减少。

(二)对施工企业当期的盈利水平的影响

在安装调试期,施工企业必须为所投资固定资产投入大量自有资金,从而失去自有资金其他的潜在盈利机会,或为相应增加的债务资金承担财务费用。因而,在安装调试期甚至在正式投入使用初期会产生降低企业的利润额和盈利水平的影响。

正式投产并取得利润后,企业利润绝对额得到增加;但工程项目如出现亏损,企业利润将会因此而减少。至于企业整体盈利水平是否得到提高取决于企业原盈利水平和工程项目盈利水平的相对高低。如所投资资产的自有资金内部收益率高于企业的原净资产收益率,企业整体盈利水平将得到提高;反之将降低。

(三)对施工企业未来的利润增长点的影响

企业良好的成长性不仅体现为每股收益和利润总额的增长,还体现为具有现实或潜在盈利能力的资产的增长和盈利能力的提高。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看,正常经营的企业其利润的增长或盈利能力的提高最终必然带来净资产的增长,利润增长和企业资产增长是同向的,利润或资产(净资产)的增长都是企业成长的具体表现。但是,这并不是说,利润或资产的任何一方面的增长都可以完全反映企业成长性的高低。在一定时期内,出于不同的经营目的,有可能舍弃某一阶段的利润以换取企业资产价值或盈利能力的提高,而固定资产投资恰恰是施工企业在资产价值、利润、盈利能力方面不同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固定资产投资提升了施工生产能力,扩大了市场影响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会因此而增强,从而影响企业成长性和未来的获利水平。

(四)对施工企业资信评价、融资条件的影响

在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实施过程中,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使施工企业资产负债结构和现金流量发生变化,资产规模的扩大使企业短期盈利水平降低,从而影响企业债务偿还能力、盈利能力及相应的财务指标。这会促使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信重新做出判断,从而引起融资条件发生变化,影响企业的资金供给条件和数量。

三、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现状

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较多,更需要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去规避风险,保证效益、质量、进度三大目标的实现。但是,目前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状况不容乐观,无论从政策层面还是施工企业内部,都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法规不完善

近年来,财政部、证监会、国资委等一些政府部门出于加强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监管的需要,陆续出台了一些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内部控制法规,如《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这些法规的目标定位还主要停留在纠错防弊、保全资产层面。作为内部控制的目标,与国外目前已相对科学的定位相比,还有较大的距离。另外,这些法规在实务上的可操作性也有待提高。

(二)缺乏良好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内控环境

在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由于投资规模大,涉及的现金流巨大,经济利益涉及方方面面,从而对施工企业高层管理者的道德操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现实情况是高管违规事件频发。另外,管理者的经营理念、对待风险的态度和对管理的重视程度,会对控制环境有极大的影响。目前不少企业的管理者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只注重上规模、上项目,缺乏花大力气加强内控、练好“内功”的长远眼光。因此常会采取不考虑企业风险和长远发展的短期行为(如,做出投资决策时,仅围绕当前利益而动,较少考虑工程项目竣工后的设备闲置或转场使用费用),并常常导致严重后果,最终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三)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程序的设计欠合理

内部控制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防范舞弊,减少损失,提高盈利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对固定资产投资业务而言,建立健全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更显得十分重要。现实中很多施工企业在内部控制具体环节的设计上不完备、存在控制“盲点”,控制程序欠合理、存在缺陷,导致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常出现各种问题,给施工企业造成重大损失。有些施工企业不惜成本聘请专业的咨询公司制定了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执行中流于形式,内部控制制度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行为极端化

即使在管理水平相对较高的大中型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实务中,通常也缺乏完备的风险管理机制,仅以“风险管理体系”或“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替代。实际工作中,常出现两个极端,或形同虚设、毫无“刚性”;或僵化死板、缺乏“弹性”。而风险管理机制应当是指围绕风险和风险组合管理的一套固化的运行机理和方法。首先,它有别于“风险管理体系”。因为所谓体系是一系列静态要素的系统组合,而风险管理机制则是“活”的,是将这些静态要素按照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运行起来,并落实到企业管理和各项业务活动中。其次,它也区别于“风险管理解决方案”。解决方案一般指在具体情景下针对具体风险的具体解决办法,而风险管理机制则是自动运作、自我学习的,它能帮助使用者根据风险的变化,灵活调整,或重新制定和执行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并进行反馈。因此简单地说,风险管理机制就是风险管理体系要素和风险管理流程在实际管理业务活动中不断运行、不断调整的运作机理。

(五)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内部审计监督机构不健全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合规、合理和有效的独立评价机构,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目前,大中型施工企业一般都成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在审计依据方面,固定资产投资缺乏科学、客观的审计标准,审计中以主观判断为主,风险难以控制;在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方面,由于大部分内审人员为财务或审计专业,对固定资产投资业务不精通,很难行使其监控职能;不少施工企业为争项目、赶进度,而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内部审计大多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独立性方面,由于大部分内审部门都是在总经理或分管财务副总等的领导之下,独立性不强,其监督力度也大大受到限制,尤其对高级管理人员的舞弊行为常常是无能为力。

四、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问题的基本对策

(一)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法规

第一,进一步完善投资宏观调控体系,按照职责分工,相互协作,调控全社会的投资活动,保持合理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第二,加强投资统计工作,改革和完善投资统计制度,进一步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全社会固定资产存量和投资的运行态势,为投资宏观调控提供科学依据;第三,建立各类信息共享机制,及时政府对投资的调控目标、主要调控政策、重点行业投资状况和发展趋势等信息,引导全社会投资活动;第四,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全社会投资进行以间接调控方式为主的有效调控;第五,建立投资风险预警和防范体系,加强对宏观经济和投资运行的监测分析;第六,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责任追究制度。行为主体对行为负责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准则,相关的部门、人员要对固定资产投资支出的计划、行为和结果负责,在这方面,可以借鉴西方一些国家的做法。如澳大利亚注重强调投资决策和执行的责任与透明,其联邦、议会、监察专员公署、国库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都可依《1982年信息自由法》、《1997年财政管理和责任法》、《1997年总稽核法》、《1999年公共服务法》以及有些大型工程项目的预算单独立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日本的《人事院规则》对投资决策和实施当事人违法违规行为的情节规定十分详尽,并且处罚标准对应、明确,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因失言、失职、腐败、违法、渎职等行为承担经济、刑事责任,受到法律、纪律追究。

(二)营造良好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内控环境

施工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存在于一定的内控环境之中。内控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施工企业其他控制能否实施或实施的效果。它既可增强也可削弱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比如,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中的某些程序由不值得信任或不具备胜任能力的员工执行,可能使特定的管理失效。

一般说来,施工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内控环境具体包括:管理者的思想和经营作风;企业组织机构;管理者的职能及对这些职能的制约;确定职权和责任的方法;管理者监控工作时所用的控制方法;人事工作方针及实施措施;本企业业务的各种外部关系等。

由于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涉及的现金流大,因而风险也更大,所以,对于施工企业来说,营造良好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的内控境更为重要。实务中,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研究相关的法规政策,准确把握政策变动方向,预测可能发生的变化,降低因政策变化给施工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其次,企业管理层应当对经济形势、经济周期、行业态势进行深入研究,提供决策支持,以游刃有余地应对固定资产投资风险;再次,企业管理层应当研究市场发展趋势和竞争对手的实力情况,以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最后,制约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特定条件下,内控环境要有一定的弹性空间。

(三)科学设计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程序

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程序通常包括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科学的设计内部控制程序需要做好:第一,职责分工控制。施工企业要根据企业发展战略,按照科学、精简、高效的原则,合理设置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岗位,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便于考核、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企业在确定职责分工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制衡要求。第二,授权控制。要根据职责分工,明确各岗位办理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业务与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等内容。相关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且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 第三,审核批准控制。要按照规定的授权和程序,对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业务和事项的真实性、合规性、合理性以及有关资料的完整性进行复核与审查,通过签署意见并签字或者盖章,作出批准、不予批准或者其他处理的决定。 第四,预算控制。要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等各环节的管理,明确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采取改进措施,确保预算的执行。 第五,资产保护控制。要求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资产的接触和处置,采取财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资产保险等措施,确保固定资产投资的安全完整。 第六,会计系统控制。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施工企业的会计控制系统,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以及相关固定资产投资信息披露的处理程序,规范会计政策的选用标准和审批程序,确保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 第七,内部报告控制。要求施工企业建立和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内部报告制度,明确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处理程序,及时提供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全面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增强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内部报告方式通常包括例行报告、实时报告、专题报告、综合报告等。 第八,经济活动分析控制。要求施工企业利用因素分析、对比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定期对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活动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查找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应对措施。第九,绩效考评控制。要求施工企业科学设置固定资产投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对照预算指标、投资回报率、风险管理目标等,对相关人员进行业绩考核和评价,兑现奖惩,强化激励与约束机制。

(四)建立“韧性”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机制

施工企业应当建立科学、规范的“韧性”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机制。面对新的管理架构、组织方式和运营模式,应该积极调整管理策略,加强内控建设,从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三个环节入手,健全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既强健又有一定的弹性。首先,事前防范是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的基础,主要通过系统建设、制度建设、组织建设等方面来完成。一方面应着重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规章、流程、制度的梳理,制定统一的规范,突出关键控制点,剔除不必要的过度控制,保证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工作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模式和管理架构的作用,既保证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效率的提升,又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其次,对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的事中控制应当通过“法治+人治”的方式实现。这是由固定资产投资的单件性和管理事项的不可预见性决定的。 “法治”是指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制度对业务的约束,“人治”是指对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业务负责人的履职授权和管理行为。

(五)健全固定资产投资的内部审计监督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在施工企业在管理实践中至关重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是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部门应当独立地对投资项目全过程的管理、内控及财务收支及其他技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监督。这是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主要内容,应当成为施工企业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范围,概括地说,就是审计投资项目所涉及相关的领域。它不仅涉及到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业务的财务收支,更重要的是涉及到决策、规划、设计、采购、招标、安装、调试等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有关的管理活动;它侧重于管理活动的检查和评价,目的在于督促和帮助企业堵塞管理漏洞、完善控制、提高管理的效率、效果和经济性。因此,内审人员接触的资料除了会计资料外,更多地接触到投资项目的建设方案、设计图纸、该预算书、质量和评估投资效益等方面的内容,因为内审要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技术经济指标、设备质量进行评价。

五、结束语

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的复杂性涉及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等众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如何衡量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的成功度,并没有一个可以参照的、成熟的、绝对的标准。此次研究所做的,只是对企业的现行做法进行了总结,查找不足,提出改进建议,这些研究结果还有待实践的进一步检验。在后续的研究中,将对此展开验证,以更加充分地发挥风险管理的效用。

参考文献:

[1] 高正阳.我国上市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南京:江苏大学,2007.

[2] 朱平辉.投资风险管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3] 朱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分析[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1,(4):38-39.

[4] 翟胜宝.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下转123页)

(上接121页)

[5] 王晓耕.中国融资租赁业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2010,(6):36-40.

[6] 刘红梅.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企业导刊,2011,(7):52.

[7] 刘跃珍,王鹏,于长春,夏成才,应唯.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操作指引与典型案例研究[M].大连:大连出版社,2010.

[8] 张志贤,陈文芳.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有关问题探讨[J].商业经济,2010,(21):36-37.

[9] 赵仁龙.改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会计思考[J].财会月刊,2011,(7):21-22.

[10] 祁奕青.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1,(22):38-39.

[11] 吕秀萍.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研究[D].北京:北京工商大学,2007.

第2篇

固定资产是保证公司正常运转和经营活动有序进行的基本前提,因此,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不仅能有效降低公司的经营成本、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益,更能有效减少公司资产的浪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完善市场运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虽然企业治理结构的日臻完善,但是仍无法避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不善、监管不严造成的损失。究其实质,均是由于内部控制不完善造成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是公司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对于保证公司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固定资产的流失、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降低公司的管理成本、促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公司固定资产管理中的主要风险分析

(一)固定资产预算的风险

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要求现代企业在其生产、投资等经营活动过程中根据要求提出对固定资产的需求报告,并在相关管理部门的审核通过后编制并执行预算。但是,就目前的现状来看,由于公司内部各部门实行模拟独立法人核算,各部门业务各不相同,部门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缺乏固定资产管理意识,预算编制的可行性分析不到位,对固定资产的需求经常超过自身业务的需求,一些新业务在市场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就对固定资产大量投入,从而造成公司固定资产的预算出现失误,对公司的经济效益带来损失。

(二)固定资产采购与验收的风险

固定资产的购置是公司重大的投资事项,因此固定资产的投资必须符合公司产业化的需求,同时购置固定资产对公司的现金流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加强固定资产购进环节的控制,例如,固定资产购进时对供应商的选择,而对供应商的确认上没有有效的监督;获得固定资产的付款凭证不及时;预付款自己占用的时间较长;对固定资产的验收不认真而导致一些不合格的固定资产流入企业;对固定资产档案的建立不完善、不准确而导致账实不符。

(三)对固定资产的日常使用、管理、维护与保养、改造等带来的风险

在固定资产的日常使用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维护保养不及时、改造不到位等造成的一系列风险。例如,在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中,由于部门产业调整和人员流动,造成固定资产保管不当而发生盗窃、丢失等问题,使固定资产损失严重;由于在固定资产的使用过程中,工作人员操作不当而使产品的质量大大下降;由于保养不及时使设备出现毁损或者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由于对固定资产的改造缺乏合理性而导致生产线老化、重复建设等问题的发生;由于未能及时为给固定资产办理完整的保险而为该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些风险的发生不仅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更大大削弱了公司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四)对固定资产清查与处置时发生的风险

在企业会计法中已经对固定资产的清查与处置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公司一定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并对报废的固定资产及时进行处置。但是,在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与处置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由于对固定资产的清查不准确而产生账实不符的风险;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处置时,有的部门的领导不按规定的要求处理,导致固定资产流失的风险;对于报废的固定资产没有按公司的相关规定统一管理、统一处置,使公司不能及时收回残值。

(五)固定资产财务核算中的风险

企业会计准则中要求,企业应将固定资产进行分类记录,并定期按照提取方式对固定资产的折旧进行核算,并将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额计入成本与费用中,对固定资产的处置增减变化情况应随时进行财务核算、记录、处理。但是,由于公司近年来机构变化快、产业调整迅速,使得固定资产的原始凭证在传递的过程中有出现不及时、记录不准确、计算有误等问题,最终导致公司固定资产的核算出现不规范、失误、账目记录不真实、账实不符、提取折旧存在误差等问题,这些失误和问题最终引发公司成本费用核算中存在差错,会计报表信息严重失真,不能将公司的固定资产的真实情况反映出来,大大降低了公司的管理水平。

三、加强对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有效防范管理风险发生的措施

(一)加强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

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的基本前提。因此,必须尽快完善公司的内部控制环境,为公司固定资产的风险管理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公司的管理者应具有战略发展的眼光,加强对该公司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对公司的发展规律进行积极探索和总结,在公司内部建设一个能够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效贯彻执行的环境。例如,加强公司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重视,不要将固定资产的管理内部控制成为一句空谈;加强对公司内部控制文化的建设,提升公司内部全体员工的内控意识。

(二)加强并进一步优化资产内部控制的流程

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的流程能够进一步简化一些不必要的工作环节,实现内部控制流程的优化,以实现业务流程的规范化,并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司的绩效。从固定资产的取得、使用、到最终的处置是一系列的业务流程,在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不同环节中,要有针对性地对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流程进行优化,从而实现固定资产管理业务流程的明晰化。例如,对于该公司重大固定资产的购买一定要由公司的使用部门提出申请,并填制“固定资产请购单”,并将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时附上。再例如,对于固定资产的报废,一定要填写一式三联的“固定资产报废单”,并将固定资产卡片上记载的所有内容、报废单价、预计处理的费用、可回收的残值等内容进行详细填写。

(三)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风险意识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公司固定资产的管理,公司必须加强对固定资产风险管理意识,具体而言可以从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保养、对固定资产的租赁、对固定资产的投保等方面着手。例如,加强对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与保养,切忌不能以维修代替保养,制定固定资产的保养检查周期计划,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保养、检查,并及时测试固定资产是否存在问题,如果发现问题一定要及时上报。

第3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 风险管理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概述

2012年《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出台变更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方式,在固定资产确认、分类、折旧、绩效评价上细化了处理规则,为事业单位强化固定资产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确认上,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将原来500元的基础标准上调至1000元,专用设备价值上调至1500元,缩小了固定资产管理范围。分类上,变更了“一般设备”、“图书”、“其他固定资产”,转为“通用设备”、“图书、档案”、“动植物及家具类”等。折旧上,引入“虚提”,新设了“累计折旧”等科目,规定了折旧年限,促使了固定资产价值化管理的实现。此外,新会计制度还增加了绩效评价任务,使得固定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单位领导层,强化了职能建设。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风险点

(一)管理工作风险

一是资产购置,缺乏市场调研及可行性分析,重复购置问题依旧存在,新制度规定,对有规定配备标准的资产,应当按照标准进行配备;对没有规定配备标准的资产,应当从实际需要出发,从严控制,合理配备。财政部门对要求配置的资产,能通过调剂解决的,原则上不重新购置。二是日常管理流程建设不足,在管理职责划分上不明晰,不少单位未将固定资产管理统一化,未制定专人进行管理,容易导致资产闲置、流失。三是处置程序不规范,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应当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处置,高价值资产核销必须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后开展,而当前处置过程中单位通常不开展鉴定评估程序,上报工作不规范,资产流失问题严重。

(二)会计工作风险

新制度明确要求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要实现账实相符,当前,事业单位账务处理还存在仅对单价满足入账标准的进行管理,大批同类物资管理不足,不做账面处理;违规构建资产发票原值与实质价格不一致,部分资产未计入资产账;损毁、报废资产未登记,导致价值虚增;部分事业单位由于编制人员限制,或思想疏忽,没有组织资产清查小组开展资产清查工作,数据准确性不高,部分固定资产虽然已过报废期,但无法在账上找到原值,资产报废及盘亏损失申报工作不全;账实不符问题依然严重。

(三)制度性风险

体现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重视程度不高。表现在:

一是意识问题,新制度虽然讲固定资产管理责任指向了单位领导层,但实际工作中上级部门并不具备充分了解固定资产管理状况的能力,监督弱化,致使事业单位意识不足,日常管理上主观性、随意性较强。

二是制度建设问题,如固定资产明细账设立缺失;报废、领用台账设立不全;卡片、账目实际不匹配。管理制度建设不足直接弱化了管理工作的效能,是导致管理工作不到位的重要原因。

三是缺乏动态管理。集中于资产信息收集与传输上,资产发生变动时,并不按照实际情况登记资产信息,如购置、入库、领用等,容易导致管理脱节。

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风险防控措施

(一)突出内部控制功能,强化工作执行效果

内部控制是单位风险管理的主要线条,与固定资产管理存在众多契合点。事业单位应当强化内部控制职能,注重固定资产管理的岗位职责设置、人员分工、风险评估、流程强化等工作,在全单位范围内构建固定资产管理氛围,建议构建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助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主管固定资产的日常验收、保管、处置工作,分价值、实物两种形式管理固定资产。同时,要强化内部控制的反馈机制建设,绩效评价已经成为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途径,事业单位应当借助这一契机,利用内部控制效能强化资产管理,不断完善固定资产管理流程。

(二)强化账务管理水平

一是要明确主管部门职责,负责重大资产管理、固定资产分类及归档、监督与配合、严肃财经纪律等;二是要完善领用与借用,严格按照固定资产登记表编号,分长期借用、短期借用管理,使用出现问题时,需承担相应责任;三是要做好资产购置与验收,经主管部门、报批主任、综合办公室流程申请购置,由办公室验收并建立固定资产卡片;四是严肃调拨与转移,任何部门、人员都不能随意调拨资产,必须上报审批;五是强化资产盘点与清查,明确固定资产清查日期、责任人,查明资产盘盈、盘亏原因,由负责部门出具书面并上报处理;六是要强化资产报废流程,规定限额以下的资产处置报主管部门审批,主管部门应将审批结果定期报同级财政部门备案。

(三)提高信息化水平,保障资产信息质量

制度建设及流程建设的基础上,保障固定资产安全的重要条件就是要提高信息质量。信息化已经是当前事业单位内部建设的重要方面,要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建立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切实将固定资产统一纳入管理范围内,强化财务部、上级财政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把控力度。此外,建议事业单位引入固定资产条码扫描设备,避免手工登记引发的错误,避免舞弊现象出现,保障固定资产的账、卡、物相符。

四、结束语

当前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事业单位应当紧密依靠《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等文件开展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严控会计质量,严防资产风险。

参考文献:

[1]柴伟.内部控制视角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探讨[J].当代会计,2015,02:43-45

第4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 风险 措施

固定资产作为维持一个单位正常运转的物质保障,是每个单位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以科研及公益性为存在目的的事业单位从事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的重要手段。建国以来,我国的事业单位资产大多以科研项目经费形式下拨或直接调拨形成,缺乏相应的机制对资产进行管理和监督,资产被挪用、盗窃或者滥用的事情屡有发生,国有资产损失和浪费风险较大。当前,加快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对进一步深化财政管理改革、细化部门预算编制、加强预算管理, 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高效, 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做好固定资产控制意义重大。笔者根据当前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要求,就其风险点及相应的控制措施,谈点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21世纪以来, 国家加快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进程,我国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和改革取得很大进展, 法规制度建设不断加强,基础工作也成效显著,特别是伴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两个管理制度的出台实施,我国首次构建起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管体系,我国行政事业固定资产管理开始步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仍不容乐观,还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购置不符合资产配置标准或未纳入预算;固定资产购置程序不符合相关规定;缺乏必要的验收程序、导致资产质量不符合要求;入账不及时,造成账实不符;虚构资产购置业务,套取财政资金;资产管理松散,日常监督乏力,资产流失严重,资产收益在失控中挥发等等。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风险点及控制措施

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重要而且复杂的工作,涉及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和处置等多个方面,固定资产要达到很好的控制效果,需要资产使用部门、资产管理部门、主管领导、财务部门等多个部门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固定资产从使用部门请购,到管理部门组织论证、制定计划、购置、录入管理台账,主管领导决策,财务部门编制预算、付款、记账、定期盘点,与管理部门管理台账核对,最后使用部门处置申请,管理部门审核、领导决策到移交资产、组织处置等等,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风险点,现就固定资产控制过程中的风险点进行分析及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一)购置不符合资产配置标准或未纳入预算

事业单位改革后,保留事业单位性质的大多数是公益性科研单位,而此类单位申请的基金、课题项目较多,这些经费很大一部分会用于仪器设备等购置支出,而此类性质的单位的仪器设备购置范围有限,导致重复购置,不符合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造成了资产的闲置和浪费。同时,尚有很多事业单位进行经费预算时,只对固定资产购置修缮进行经费预算,未对购置的资产的类别和数量进行详细预算,这就会出现资产使用部门没有严格按照固定资产的需求进行请购,特别是有些业务部门申请的基金课题、专项项目经费较多,资产购置时经费是从专项课题支出,资产购置并未纳入年初经费预算,资产购置审批部门履行审批程序时就没法真正按需配置,从而导致购置不符合配置标准,造成闲置。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可以采取的控制措施:

(1)对资产管理人员进行岗位培训,确保经办人员及时全面掌握资产配置标准规定和预算指标。

(2)单位设置岗位职责时,确保资产请购部门与内部审核审批部门相分离。

(3)加强部门间联系与沟通,内部审核审批的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单位固定资产购置申请的审核,对不符合资产配置标准规定的严格给予制止。

(4)大宗设备采购适用议事决策机制,领导班子集体审议。

(二)固定资产购置程序不符合规定

现有大多数事业单位未成立专门的资产采购部门,未采取政府采购程序,很多业务部门根据自己部门的课题、基金项目自行采购,未纳入年度预算,且存在购置固定资产不讲求使用效率,很少进行绩效评价,全面评价资金的使用效率及固定资产投资的可行性,普遍存在重复、盲目、无计划性购置固定资产,导致许多固定资产购置完之后无法发挥作用,使用效率低下,处于闲置、半闲置状态。

控制措施:

(1)将固定资产购建纳入统一预算,将所有上级部门调拨的和单位自筹采购的固定资产资金纳入年初财务预算,制定合理的固定资产配置标准,实行政府采购。

(2)对外购的资产加强采购控制,制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成立专门的资产采购部门,由业务部门提出资产采购申请,采购部门实行统一采购,加强管理。

(三)验收程序不规范、导致质量不符合要求

一直以来,我国的事业单位过多依赖于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科研活动和社会服务,想方设法向上级部门争取更多、更先进的固定资产,同时国家在固定资产购置、领用、管理等方面的相关法规滞后或不完善,约束监督机制薄弱,固定资产的采购、调拨、报废等各环节应有的管理措施和监督手段缺失,特别是固定资产购置、建设等的验收程序没有严格的制度规范,造成单位普遍存在固定资产质量不符合要求。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规模在贪多求新、重复购建,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情况下不断增长,但是大部分的单位过多地强调资产的公益性和无偿性,而不讲求保值增值及使用效率,最终导致了效益提高与规模增长之间偏离不断加大。

控制措施:

(1)固定资产购置由业务部门提出申请,经领导审批通过后,由采购部门负责采购,增设固定资产验收程序,设备到货后由资产管理部门会同技术部门及资产请购部门共同组织验收。

(2)由资产管理部门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对价值较高,专业化程度较强的仪器设备参数进行收集,进行信息比对。

(四)入账不及时,造成账实不符

账实相符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准确的基本要求。造成账实不符的原因,一是固定资产采购调拨时或工程建设完成未交付使用的,未及时入账,形成固定资产实物比账目价值多;二是固定资产已被占用或者丢失,但缺乏相应的报废程序,账上价值一直存在;三是会计核算不及时,对已丧失使用价值的应报废,实物不存在的固定资产未及时进行账务处理。以上原因就造成了单位资产虚增,或者虚减,不利于国家进行资产的清查统计,资源配置。单位本身也不利于进行资产管理和效益的提高。

控制措施:

(1)内部审计定期清查或不定期抽查。建立资产盘点制度,内部审计部门组织资产管理部门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确保实物和账目相符。

(2)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及合同管理部门定期沟通。财务部门要定期与资产管理部门进行账账核对,一经发现不符,及时查找问题,落实整改,确保资产台账和会计账相符。合同管理部门也要定期与财务部门及资产管理部门针对资产购置进行核对,避免资产购置入账不及时,形成账外资产。

(五)虚构固定资产购置业务,套取财政资金

对于有大量课题基金项目的科研单位,经费由项目负责人申请,造成了经费可以任意使用的错误观念,普遍存在项目资金使用相对宽松,项目负责人甚至直接虚构设备、仪器的购置业务,套取科研基金;或将自己家人用的通用电子设备开具单位发票直接套取财政资金。

控制措施:

(1)加强原始凭证审核,审核的重点是各类经济事项是否真实,凭证是否合法,审批手续是否完整,经费来源,资产购置是否符合单位的资产配置原则。

(2)进行实物验收,保存所有文件及技术资料,适时查验和比对。

(3)加强内部审计,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提高项目负责人的风险防控意识。

(六)固定资产保管或使用不当,造成丢失、毁损等情况

不少单位资产管理松散,具体体现在核算不严、领用记录缺失,使用、交接手续不全,资产保管不当或毁损的责任不明;固定资产没有进行定期盘点、清查,账上有实物无、实物有账上无的现象严重;人员岗位调整或离退休时不将手上的固定资产交回单位,造成很多公用的资产如笔记本电脑、相机等长期被当作私人财产使用而无法收回;固定资产丧失使用价值、调拨、处置、报废等不按规定的程序上报审批,自行处理等等,以至于有部分固定资产早已不存在,会计账上一直存在,长期挂在账上,虚增资产。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及管理漏洞,导致事业单位资产核算无法全面和完整地反映固定资产全貌,造成资产的严重流失。

控制措施:

(1)明确固定资产使用和保管责任人及其职责,使用人和保管责任人如果保管不当导致资产毁损的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2)实行定期盘点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健全和完善资产登记制度,做好资产入库、领用、移交、交回等登记工作,人员岗位变动要及时进行固定资产的使用人变更工作,财务部与资产管理部门及资产使用部门要进行适时沟通,做好日常监管工作,定期进行盘点。每年应当进行一次全面清查盘点,保证账实相符。对于尚未制定盘点制度的单位,建议截止一个时间点,对本单位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彻底清查,逐项造册登记、摸清家底。

(3)盘点过程中出现的盘盈、盘亏的资产应及时汇报单位领导审批,根据相关财务制度进行账务处理。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对资产从购置、领用到报废进行全过程动态管理,保证固定资产总账和明细账做到账账相符,明细账和实物账要做到账实相符。

(七)固定资产处置未经过审批,处置收入流失或未按规定处理

单位公务用车或其他固定资产出售、转让或报废时不按规定的程序办理相关手续。具体表现在:不聘请中介机构对有关出售资产进行评估,擅自定价转让,或实物已进行报废手续,会计核算却未进行账务处理,造成有账无物,在财产清查时形成财产损失。处置资产的收入未按规定上缴,自行使用,更有甚者,将资产当作废品变卖,收入直接归经办人所有。

控制措施:

(1)单位应制定相关制度明确不同价值固定资产处置的审批权限。

(2)对转让不用固定资产,应当聘请中介机构对有关出售资产进行评估,按评估价进行交易;对丧失使用价值,但有残值的资产则由资产管理部门会同技术部门对处置资产的残值进行评估。

(3)资产管理部门对有残值收入的,统一入账上缴上级部门。

参考文献:

[1]高建强.《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探讨与研究[J].经济师, 2006.9

[2]陆伟坚.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9.7

[3]周碑,何志红.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会计之友, 2004.5

第5篇

电力企业资产风险包括自然风险、人为风险、责任风险以及财务风险等,具有不可确定性、可变动性、综合表现性等特点。近几年电力企业获得较大的发展,但企业在资产风险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不足。

1.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现在:(1)固定资产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岗位设置不完善。电力企业没有明确或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协调,固定资产管理管理不全面。同时企业固定资产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分别为企业财务部和技术部,部门之间管理职责不清晰,导致管理过程中出现漏洞或管理重叠等现象发生。(2)实行管理工作与制度文件存在偏差,管理工作不到位。电力企业基层单位未及时修订本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细则,或者未按照上级公司要求制定管理职责,导致管理工作实施不规范,管理效率低。

2.固定资产记录、入账、折旧管理不到位

企业在购置或新增每一项资产均要进行相关信息的记录、资产价值的入账、使用损耗的折旧进行管理,是企业进行资产状态维护和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但电力企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细节管理不到位,极大不利于企业资产风险的预防和控制,主要表现在:(1)固定资产卡片信息不完整和不准确。比如固定资产卡片未记录附属设备的信息、设备维护情况、资产性能情况等,影响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以及资产折旧计提的计算,同时容易造成资产清查时出现虚拟盘盈或盘亏现象。(2)固定资产入账信息与实物信息不符。电力企业财务部门依靠FMIS系统进行资产价值管理,实物管理部门或生产技术部采用生产MIS系统或资产台账进行实物管理,当资产进行维护、更换或改造时,MIS系统的信息发生变更,但财务系统信息未能及时更新,导致账实不符。(3)电力工程竣工后实物管理部门未及时进行增资申请,直接影响到企业对资产折旧计提的核算,不利于企业对资产折旧管理。

3.企业固定资产实物管理手段落后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企业信息化管理程度不断加深,但部分电力企业仍未建立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极大影响企业管理效率。电力企业资产种类繁多,涉及的资产信息量十分庞大,比如资产管理过程包括资产清查、信息统计、资产分类、折旧计提、信息录入等各方面的管理工作,采用传统的粗放式手工方法进行管理不但任务繁重,且管理效率低。同时传统的管理模式仅仅提供资产总体财务信息,未能提供资产详细的信息,不利于资产数据的查询、资产清查、折旧处理、数据统计等,严重阻碍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

4.报废资产处理程序不明确

企业资产使用达到寿命期限进入报废处理期后,企业应当及时进行报废处理。报废处理流程包括报废申请、技术鉴定、审批、报废资产处置、财务处理等,但在各个流程控制点中,由于资产报废过程管理不到位,容易出现技术鉴定不合理、申报程序不规范、部门责任不明确。比如基层部门申报报废固定资产时没有明确的依据,未签署审批报废意见;或者部门申报固定资产报废申报、鉴定、审批、财务处理等程序滞后于实物处理程序。

二、电力企业加强固定资产状态维护和风险管理措施

众所周知,固定资产是企业所拥有或被企业所控制的、预计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资产,是企业获得效益、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运行状态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益。因此,企业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减少风险损失。

1.完善固定资产风险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确保固定资产良好运行

电力企业应当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及时更新和完善企业资产管理制度,制订管理工作实施明细则,明确各部门单位的职责或工作内容,规范管理行为,制定本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流程。同时各实物管理部门应当依据本行业标准制定规范的岗位操作规程、维护规程、管理方案、故障维修流程以及安全操作流程等,将各个管理工作细致化,提高设备资产使用效率,确保企业资产发挥最大价值,创收最大利益。此外针对企业委托、受托资产制订《固定资产委受托管理实施细则》,对具体业务来往项目、管理要求、资产赔损等内容作明确的规定,加强委受托资产的管理力度,确保企业资产安全、良好运行,为企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2.建立固定资产实物管理信息系统,促进资产价值和实物管理的良性互动

电力企业在运营生产过程中采用生产MIS系统对各类输变电设备进行实物管理,并逐步形成固定资产管理子系统,基本上实现固定资产从面到点的精细化管理。然而企业中其他的小配件、小型资产等未形成系统细心管理体系,不利于企业内部资产的控制。企业应当将全部资产纳入其他资产实物动态管理中,形成资产实物管理信息系统,并不断提高系统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不但方便了企业对固定资产进行日常维护或管理,实现精细化管理;同时通过资产实物信息和价值信息的系统集成可以实现总系统和子系统的良性互动,促使企业完成固定资产动态管理,达到资产良性运行,降低资产风险成本。

3.建立固定资产盘点常态机制,实现企业固定资产高效管理

固定资产盘点是企业进行资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企业全面掌握资产状态的必要手段。电力企业是资产密集型、设备分散型的企业,企业资产日常管理难度较大,容易出现资产遗失、资产损毁、资产变旧等风险,给企业造成不良经济损失。通过资产盘点,企业可以全面掌握资产运行状态,以便于企业做出及时调整或处理,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因此,电力企业应当充分结合电力资产的特点,制定资产盘点常态机制,包括定期或不定期盘点、全面或局部盘点等方式,依据资产管理需要,比如对重点设备或重点区域内进行专项盘点,及时核查企业资产账目和实际资产是否一致,促进资产日常管理有效实施,防止帐外资产扩大、账实不符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减少企业资产风险,实现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有效实施。

4.加强固定资产调整和维护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企业运营过程中对闲置设备处置不及时容易导致资产的浪费,极大影响企生产效益,不利于企业成本回收。因此电力企业应当加强资产的维护和调整管理力度,及时处置闲置设备或报废资产,主要措施有:(1)企业应当充分对现有资产进行价值评估和鉴定,判断各项资产能否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如果不能则将资产列入闲置资产或报废资产,并按照相关程序及时处理。(2)企业应当对技术落后、经济效益低的资产进行降级处理,调配使用,充分利用其残余价值。(3)企业应当建立明确的资产调配使用和报废处理制度,明确资产在采购、调出、修理、报废等业务环节中相关管理人员的职责,防止资产责任缺失而造成经济损失。

三、总结

第6篇

国际内审协会(IIA)修订版的《内部审计职业实务标准》定义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这一新定义表明现代管理强调总体管理概念,把总体管理控制系统与组织的长远目标联系起来,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内部审计的目的是帮助企业防范风险,实现经营目标。

随着企业所面临风险的增加,风险管理成为了企业管理的核心。面对管理环境的变化,内部审计需要及时调整自身定位,改变过去只是作为企业财务监督者的定位,将职能确定为向企业提供保证和咨询服务、评估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作为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个环节,内部审计需要将审计关口前移,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在事前和事中审计中及时发现提前预防,将风险降至最低。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固定资产投资竣工决算审计领域应用的现实意义

(一)降低审计风险,实现“零审减”目标的需要。

当前,内部审计要实现由账项审计向风险审计转变,利用风险评估的结果,围绕重大风险制定审计工作计划、确定审计重点。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竣工决算审计中,围绕预期目标,利用风险模型确定项目面临的风险,并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进行评估,将风险分析贯穿于审计的每一环节,在实现审计目标的同时也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零审减”是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涵义包括国拨资金不审减,审定决算不小于批复的建设规模,严格按照批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建设,没有节余和因审减建设内容造成的尾工工程,竣工决算各项费用列支合理,不虚报建设内容。

(二)提高审计效率、完成审计目标的需要。

随着企业快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也随之增多,对内部审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而内部审计的资源有限,这就需要提高审计效率,完成既定审计目标。风险导向审计通过风险分析和评估识别重点审计内容,无疑为提高审计效率提供了保障,使得内部审计工作由账项审计、制度审计向风险导向审计转变。

三、风险导向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模式的构建

开展风险导向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首先要进行周密细致的审前调查。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访谈、调查问卷、收集资料等方式了解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明确是否具备审计条件,获取背景信息,如行业状况、监管环境、建设模式、建设目标等,掌握相关的法律和政策规定。

在对被审计对象整体了解的前提下,依据相关规定,明确审计目标,识别风险,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分析和评估风险,确定被审计部门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中容易产生重大风险的环节,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审计工作方案,实施具体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提出管理建议。风险导向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模式如图1所示:

四、开展风险导向固定资产投资竣工决算审计的主要内容

固定资产投资竣工决算审计是指审计部门对建设项目全部投资认定情况的审计,主要包括批准的设计方案和工程实际竣工情况;竣工验收和遗留问题的处置情况;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和其它投资的完成额以及交付使用资产结转情况;竣工决算报表的真实、合规和完整情况等。

(一)明确审计目标。

企业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正式接受上级单位竣工决算审计和验收之前,内部审计部门往往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制度和批复文件对项目基本建设程序执行情况、组织管理情况、资金到位使用情况、投资完成及概算执行情况、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情况、资产交付情况等方面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计,目的是发现和揭示影响投资项目完成的风险,进而提出管理和改进措施,促进建设资金合法、合规使用,改善和提高投资项目的管理水平。

(二)识别风险。

固定资产投资竣工决算审计风险的识别需要建立在对被审计单位宏观了解的基础之上,通过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咨询,明确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以前发生过的重大风险,达到规避、转移或缓解风险的目标。

以对某企业某项固定资产投资竣工决算审计为例,通过对项目实施审计,结合审前访谈、调查问卷以及通过收集资料等方式了解的项目及建设单位的内部控制、财务管理等情况,我们识别的风险主要囊括了内控制度、招投标、设备采购和安装、合同管理、工程造价以及财务管理等六个方面。

(三)分析和评估风险。

在识别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风险的基础上,我们需要进一步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和评估。可以通过提炼总结风险因素调查问卷、查阅相关项目审计报告和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背景资料等方式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

以上述某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竣工决算审计为例,通过对识别的六方面风险进行评估,最终确定了不同的风险等级:招投标、工程造价、财务管理的风险等级最高,合同管理、设备采购和安装的风险等级次之,内控制度的健全有效性的风险等级最低。

(四)确定审计重点。

风险评估的结果为固定资产投资竣工决算审计重点的确定提供了直接依据,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我们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确定相应的审计重点。

1.招投标管理。

企业开展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应重点关注项目是否按照批复文件中规定的方式进行招投标、招标机构是否具有相应的资质、招投标过程是否合规、招投标工作中形成的各类文件是否留存完整。在审计过程中重点审核以下内容:

①招标方式是否合规,属于公开招标或者委托邀请招标方式,要与批复方式一致。

②招标程序是否合法合规,招标文件是否全面,开标、评标、定标等招标过程资料是否齐全,重点检查招标文件、标底文件、招标公司的资质、开标记录、评标记录、打分记录、中标通知书等文件。

③审核是否存在人为肢解工程项目、规避招投标等违规操作行为。

④实行工程量清单方式招标的工程是否按《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编制工程量清单。

⑤是否存在招标活动中变更招标范围、组织形式、方式,变更后是否报上级审批。

⑥投标文件是否符合招标文件和设计图纸的要求。

⑦审查投标人报价数据的计算准确性,分析报价构成的合理性。

⑧投标综合单价及措施项目清单报价等竞争性费用是否合理,规费及税金是否按规定计取。

2.工程项目管理。

在对工程项目审计中,应重点审核:

①项目建议书、初步设计、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文件等是否齐全。

②工程项目是否按批复建设内容实施,总投资是否超概算,有无改变用途情况,是否重新报批调整。

③施工前是否取得土地使用证、建筑许可证、规划许可证等审批。

④工程造价是否真实、合理、有效,造价组成是否合规,工程的工期、质量是否符合合同规定,重点审核工程结算审计报告。

⑤工程建设其他费内容,包括土地征用及迁移补偿费、建设单位管理费、勘察设计费、监理费、招标服务费、环境影响咨询费、劳动安全卫生评价费等,是否与工程内容相关,提供服务的各类乙方单位是否具备相关的资质。

⑥工程价款的支付是否按合同条款及有关规定执行,是否按规定留足工程尾款与质保金。

3.财务管理。

审计重点包括:

①审查建设资金来源、建设资金到位情况及建设资金拨付与使用情况。

②各会计科目的费用核算与归集是否准确,是否合理计算分摊比例,拼盘项目是否按照面积所占比例分摊投资。

③各项费用支出是否按规定标准控制,建设单位管理费根据投资概算对应控制比例等。

④会计凭证的合规性,原始凭证是否规范、齐全,能够起到支撑作用。

4.合同管理。

工程成本是通过合同来确定的,因此对合同的审查至关重要。在审计中,要重点审核以下内容:

①项目建设内容是否签订合同,包括建设工程、购置仪器设备、工器具以及发生的勘察、设计、监理、招标、审计咨询等管理费用支出情况。

②合同当事人是否具有资金、技术及管理等方面履行合同的能力。

③合同内容是否与招标文件、投标书相一致,合同条款是否严谨、合法、规范,有无遗漏关键性内容,有无不合理的限制性条件,合同的基本要素是否齐全,是否明确规定甲乙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如甲乙双方基本信息、建设工期、质量要求、总价、支付方式、调整情况、结算条款、违约责任、争议解决方式等。

5.设备投资。

在审计中,要重点审核以下内容:

①是否按照初步设计或调整批复采购和安装设备。

②设备的保管、出入库手续是否符合相关制度规定。

③是否按规定留取了供货单位的质量保证金。

④设备投资原始凭证是否齐全,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6.内控制度。

审查是否建立了完整有效的固定资产投资内控制度体系,针对招投标管理、财务管理、合同管理、材料采购管理、档案管理等是否制定了专门的管理制度,有效规范固定资产投资工作。

(五)制定审计工作计划,实施审计业务。

根据上述审计重点,制定审计工作计划,在审计组内进行合理分工,明确重点审查的资料(表1)。审计实施过程中,在对重点事项审计的同时,还应对风险加以分析,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便采取对策规避风险,最终在审计报告中列出相应问题和管理建议。

五、实施风险导向固定资产投资竣工决算审计的启示

1.在内部审计项目中贯彻风险管理理念。

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个环节,需要贯彻风险管理理念,将审计关口前移,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从传统账项审计转向风险导向审计,并将风险分析和评估纳入审计程序各个环节,实施事前和事中审计,实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将后期风险降至最低。

2.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增强内部审计竞争力。

内部审计介入风险管理领域,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技能、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新的变化,企业应该为内审人员提供全面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风险管理知识的培训,为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多元化发展提供条件。此外,还要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后续考核,不断进行知识结构更新,逐渐形成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的专业审计队伍,增强内部审计竞争力。

第7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 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体系 框架构建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I标识码:B

Risk- oriented construction of the framework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of fixed assets

Suhong(AVIC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pecial Structures of Aeronautical Composites,Shandong Jinan 250023 )

Abstract :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rporate assets, fixed assets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business performance. In this paper, under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risk management of fixed assets management,we can identify the key area of the risk management and build the whole process of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framework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enterprise fixed assets management and fixed asset management performance and achieve full coverage of fixed asset management.

Key words: fixed assets risk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of internal control framework

CLC number:F273.4 Document code:B

一、构建固定资产内控体系的必要性

(一)加强实物资产控制是财政部、国资委的要求

2012年财政部等五部委印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第十三条“企业应当加强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各类固定资产的管理,重视固定资产维护和更新改造,不断提升固定资产的使用效能,积极促进固定资产处于良好运行状态。”财政部印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第四十条“单位应当对资产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健全资产内部管理制度”,第四十四条“单位应当加强对实物资产的管理,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强化对配置、使用、处置等关键环节的管控”;国资委于2012年5月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第三条“立足企业实际,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固定资产作为实物资产,是科研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物资产控制是科研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构建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要求

固定资产管理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业务面广、企业内部部门多、管理环节多,经常会因管理不善、相互协调对接等原因,使得固定资产整体管理效能低下,以至于造成固定资产所产生的实际收益与预计收益发生背离,固定资产非正常贬值或损耗,从而蒙受各种损失。因此提升固定资产管理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建立一套完善的固定资产内控体系,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绩效是十分必要的。

二、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体系诠释

内部控制是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要全面实现固定资产规范、高效管理,合理保证固定资产管理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的有效使用、财务信息真实可靠,有效防范固定资产管理活动中的舞弊风险和廉洁风险,就应当系统地建立一套完善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体系,该体系涵盖固定资产管理全过程,包括固定资产管理模式、投资决策、招标、购置、验收、使用、维修、核算等环节,将固定资产各管理环节的工作内容、操作规范、工作流程、考核标准等固化到相应管理制度中去,形成固定资产全链条的从头至尾的闭环管理。

三、固定资产风险管理

对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全过程各环节进行风险辩识与分析,识别出基础管控风险、核算风险、投资论证风险、投资决策风险、采购风险、周期检定和维护保养风险、设备故障风险共七大风险类别、12种风险描述和41个风险点,并制订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一)基础管控风险

(1)风险描述。第一,企业重视程度不够。一是比较关心固定资产能否保证生产所需,即固定资产的前期购进,在固定资产管理能否给企业带来绩效等方面比较忽视;二是重视资金管理、轻视实物管理的现象比较严重。第二,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管理职责不明确或职责划分不清,从而导致固定资产管理缺位或推诿扯皮现象。第三,固定资产管理过程相关环节中,存在管理缺陷,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工作流程;管理制度缺乏科学性、操作性,未全面做到固定资产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第四,建筑物、设备等固定资产档案收集、保管不到位,不能满足固定资产管理所需。

(2)风险点。一是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二是缺乏固定资产管理专业知识、培训不到位;三是未明确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四是部门和人员岗位职责不清、不全;五是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六是固定资产管理措施不到位,特别是防范各类风险措施不健全;七是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流程科学性、操作性不强;八是建筑物、设备档案不全,不能为今后固定资产维修及管理提供相关资料。

(3)风险应对措施。一是加强宣贯,提高固定资产重视程度及管理意识;二是加强员工岗位培训,提高员工固定资产管理知识水平;三是根据单位实际,明确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四是在单位文件或制度中明确固定资产实物管理与核算管理的部门职责及相应岗位职责,做到分工明确、管理全覆盖;五是针对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制订固定资产各环节内控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内控体系;六是明确固定资产管理各环节的管理措施,特别是防范各类风险措施,并纳入内控制度;七是明确固定资产管理各环节的工作流程,固化到内控制度,保证制度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时效性;八是明确建筑物、设备档案管理工作的职责、工作要求和工作程序。

(二)核算风险

(1)风险描述。因固定资产账实不符,设备闲置、报废资产未及时进行账务处理等财务核算管理问题,导致资产状态不清,资产信息不实等现象。

(2)风险点。一是固定资产盘点不到位;二是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缺乏良好的对接,固定资产对账不到位;三是固定资产计价、折旧不到位,账务处理有误;四是未及时对报废、毁损的不良固定资产进行账务处理。

(3)风险应对措施。一是加强固定资产定期盘点清查,明确盘点工作内容、时限和责任部门及人员;二是加强固定资产对账管理,明确对账内容、时限和责任部门及人员;三是按国家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明确固定资产计价、折旧标准等要求,做好固定资产业务账务处理;四是明确报废、毁损的固定资产申报、处理流程,及时做好不良固定资产账务处理。

(三)投资论证风险

(1)风险描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因未进行充分的调查论证、评估,风险分析不全面、不到位,或论证报告(包括立项、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报告等)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合规性,论证的依据和结论与相关法律法规不符,论证的结论缺乏相关材料和数据的支撑等原因,不能为决策提供有效的、可靠的依据等投资论证风险。

(2)风险点。一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论证工作制度不健全;二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论证工作流程不完善;三是设备购置前期技术选型论证制度不健全;四是设备购置前期技术选型论证工作流程不完善。

(3)风险应对措施。一是对重大投资和工程建设项目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制定并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立项论证、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工作制度及工作流程,并通过必要的审批程序,保证论证报告的科学、合理、合规。二是对于添置设备等固定资产购置项目,制定并严格执行前期技术选型论证,并通过必要的审批程序。

(四)投资决策风险

(1)风险描述。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过程不合规、决策执行过程不规范、决策后发现问题不及时等,存在导致资产损失或形成不良资产以及资产利用率低或资产闲置的投资决策风险。

(2)风险点。一是投资决策制度不健全,投资决策流程不完善;二是决策执行不到位。

(3)风险应对措施。 一是将超过××万元(含)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工作,纳入“三重一大”集体决策范畴;二是规范决策流程,明确决策主体,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实行集体决策,防范固定资产投资决策风险;三是明确并追究决策执行不到位相关人员的责任。

(五)采购风险

(1)风险描述。一是固定资产在购置环节中,违反计划采购、招标比价、合同评审及签订、验收、入库等相关规定,导致固定资产性能或到货时间不能满足要求,或性价比低,或造成资产损失等采购风险以及等廉洁风险;二是固定资产在采购环节中,违反计划采购、招标比价、法人授权、合同评审及签订等相关规定,导致固定资产性能或到货时间不能满足要求,或性价比低,或造成资产损失等采购风险以及等廉洁风险;三是固定资产在采购环节中,违反合同专用章管理、验收、入库、付款等相关规定,导致固定资产性能或到货时间不能满足要求,或性价比低,或造成资产损失等采购风险以及等廉洁风险。

(2)风险点,主要有16项内容。设备等固定资产采购管理制度不健全,采购计划编制与审批流程不完善;违反计划采购;固定资产招标比价制度不健全,招标比价工作流程科学性、操作性不强,缺乏相互环节之间的制约机制;违反招标比价相关规定及工作流程,存在规避招恕⒎纸獠晒旱刃形;合同管理制度不健全,工作流程科学性、操作性不强;合同条款不齐全、不规范;合同未经专业或相关人员审核等;合同审核人员履职不到位;法人授权委托制度不健全;违反法人授权委托制度,比如未经授权签订合同;合同专用章管理制度不健全,盖章流程不明确;未按规定加盖合同专用章;固定资产验收不合规;未办理入库手续就交付使用;财务未按合同付款约定支付合同款;未按规定保管合同。

(3)风险应对措施,共有16种办法。建立健全固定资产采购管理制度,完善采购计划编制与审批流程;明确并追究违反计划采购的责任;建立健全固定资产采购管理制度,完善工作流程,建立相互环节之间的制约机制;明确并追究违反招标比价规定及工作流程的相关责任;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完善工作流程;根据合同类别,制定相应的合同模版,完善合同条款;明确并追究违反合同管理规定的责任,追究未履行合同审核的相关人员责任;明确并追究违反合同管理规定的责任,追究合同审核人员履职不到位的责任;建立健全法人授权委托制度,完善工作流程;明确并追究违反法人授权委托规定的责任,追究未经授权签订合同人员的责任;建立健全合同专用章制度;明确并追究违反合同专用章管理规定的责任,追究未按规定加盖合同专用章人员的责任;明确并追究固定资产验收不合规相关人员的责任;明确并追究未办理入库手续就交付使用相关人员的责任;明确并追究未办理入库手续就交付使用相关人员的责任;加强合同管理考核。

(六)周期检定、维修、保养风险

(1)风险描述。设备(仪器等)、建筑物等固定资产,因未按期进行必要的检定、保养、维修,从而导致固定资产功能下降、不能正常使用或降低使用寿命的风险。

(2)风险点。一是未制定或未严格执行设备周期检定计划;二是未制定或未严格执行设备维修、保养计划。

(3)风险应对措施。一是明确规定设备(含仪器)定期检定要求和工作程序,按要求制定设备周期检定计划,并严格执行;二是明确规定设备维修、保养要求,按要求制定设备维护保养计划,并严格执行。

(七)设备故障风险

(1)风险描述。设备发生故障或因未定期进行设备大中修,可能导致设备不能正常使用、设备功能下降或降低使用寿命的风险。

(2)风险点共有5项。未进行设备周期定检;未进行设备保养、维修;设备质量问题;设备违规使用;设备使用寿命到期。

(3)风险应对措施共有5项。对设备周期检定计划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对设备维修、保养计划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加强采购风险的防范措施;明确设备使用规则,并严格考核;明确设备报废程序,并严格执行。

四、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体系框架构建

结合企业实际,将上述固定资产辩识的风险点和风险应对措施,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相结合,构建一套固定资产内控制度框架,至少包括如下18个管理制度,见表1。

在制度编制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内部控制方法,包括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归口管理、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单据控制、信息内部公开等控制方法,完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与此同时,还应考虑固定资产业务内容存在交叉、业务量大小等情况,结合工作流程对制度进行统筹设计,例如可将防范设备投资论证风险和设备采购风险融合在一个“设备购置管理办法”中,可将固定资产实物管理与核算管理融合在一个“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中。

五、结束语

固定资产管理是全过程的,只有每个环节都管理到位,实现固定资产管理全覆盖,才能提高固定资产整体管理绩效,防范固定资产各类风险。

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相结合,促进并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构建,使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体系的全面系统性得到提高,实现固定资产管控全覆盖。

⒖嘉南祝

[1] 吴建华, 基于价值链管理的航空公司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研究[J].交通财会,2013(12):16- 18

[2] 蒋芳,杨翠萍,关于施工企业固定资产内控制度建设的探讨[J].交通标准化,2011(23):116- 118

[3] 朱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分析[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1(4):38- 39

第8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固定资产;管理

在企业的非流动资产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固定资产,它促使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得到实现,推动企业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那么对于企业来讲,就需要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来对固定资产管理进行规范。

一、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相较于以往,在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很多方面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强化;但是我们依然需要注意到,在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

1.没有完善的控制环境

目前,在固定资产的采购和使用方面,很多企业都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但是制度体系中存在着诸多的漏洞。比如,由一个人来完成固定资产的采购和审批,同一部门执行采购、验收、处置等业务,那么固定资产不相容岗位分离的原则就没有得到贯彻和落实。如果是由一个人或者一个部门来担任任何一项业务,那么错误和舞弊行为就很容易发生,并且这些舞弊行为还可能会被掩盖。

2.没有健全的风险评估

目前在风险评估方面,很多企业都比较的薄弱,没有对统一的风险预控体系进行构建。在固定资产业务风险方面,没有足够的意识,没有充分认识社会风险、经营风险以及财务风险,缺乏足够的手段和预测和评估企业风险,在预防和处理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在决策时候,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那么就会出现一些错误。

3.控制活动的针对性较为缺乏

对于企业来讲,只是追求高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没有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盲目上马,决策环节轻率,没有全面真实的反映投资项目经济信息,没有足够的认识风险,容易出现投资决策失误的问题。那么就无法如期完成建设投资项目,无法实现预期收益,对企业的正常发展起到较大程度的制约作用。

二、从加强内部控制角度谈如何规范规定资产管理

1.从环境控制的角度

具体来讲,企业在各个内部控制关键点、关键人员的组织机构以及行为准则就是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在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方面,管理层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对组织机构进行合理的构建,对采购、验收以及预算部门进行设置和完善,对岗位职责进行明确,独立起来,互相监督和制约。对各个部门职责进行明确之后,管理者要将制定的内部控制要求给坚决执行下去。要想将内部牵制作为不相容职务分离的核心,要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部门和人员来处理每一项经济业务,这样每一个部门或者人员都需要接受其他部门人员的监督。固定资产管理人员需要将不相容职务的相互分离制度给执行下去,对工作岗位合理设置,这样资产的安全完整性就可以得到有效保证。

2.从风险控制的角度

重大风险事件的发生,都是因为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和工程项目实施中,没有较强的风险意识,风险管理工作奇偶位薄弱。那么,就需要将风险管理给全面的开展起来,将企业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给充分纳入考虑范围,只有这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才可以获得较为稳定和持续的发展。要对企业发展目标进行明确,初步分类可能面对的风险,有针对性的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在将全面风险管理实施下去的过程中,通常可以从四个阶段来进行,分别是计划准备、实施运行、检查评价和监督比较。

3.从控制程序的角度

不管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决策,还是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都有着较为完善的业务流程,要对业务流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这样方可以对业务人员的具体工作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对业务执行过程中的风险控制点进行科学的识别,切实执行人工审批流程,避免遗漏了某些程序。在工作过程中,要严格依据相关的程序来进行,避免没有统一操作标准,而将随意性体现于业务处理中,影响到正常的工作进程。

4.从内部监督的角度

首先要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绩效考核机制进行构建,企业做好全面经济核算的同时,对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和完善,要科学合理的进行绩效评价,对奖惩机制进行全面的构建;其次,要对内部审计机制进行构建,对监督体系进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如稽查、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效率进行评价以及提交相关的审计报告。

三、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固定资产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调查研究得知,在如今大部分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不够规范,那么就需要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来进行考虑,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对固定资产管理进行规范。本文简要分析了从加强内部控制角度如何规范固定资产管理,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索芳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对策研究[J].财会研究,2009,2(4):123-125

第9篇

1.1固定资产帐实不相符合

根据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相关规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取得或构件,应建立实际成本的记账,而这种会计核算的方式使得事业单位无法如实的将固定资产实际的价值反映出来。事业单位在使用固定资产时,不得从中提取累计的折旧,而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会因固定资产受损而出现虚增的现象,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准确和完整。2.2.2缺乏定期盘点固定资产的制度大多数事业单位在实际的工作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重购置、轻管理等现象,而这种现象会导致资金浪费、闲置或流失。由于事业单位大量的购置固定的资产,造成资金浪费、资产闲置;轻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使得固定资产账实不相符合,导致固定资产的流失。

1.2政府采购制度不合理

事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的同时,要严格按照政府采购的制度来执行,这样不仅可以避免腐败的现象发生,还能提升资产采购的透明度。但随之而来的是,政府的采购制度执行当中,由于采购时选择的范围较小,而对于资金的需求程度大,因此出现了审批的周期长以及采购的范围不大等问题。

2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中财务风险管理不当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财务风险管理主要是对支付风险进行管理,但执行预算的过程中,各项经费的整体结构比较分散,甚至出现经费不足的情况,事业单位只能挤占或挪用其他项目的经费来弥补工作中资金的缺口,保证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使单位预算收支能够平衡。

3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对策分析

3.1强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对预算的管理

3.1.1提升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度

事业单位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应严格按照预算的批复,将预算管理的指标进行细化,切实提升预算执行的管理水平,保证预算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执行过程中,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管理,保证专款专用以及专帐管理,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以及有效的预算管理制度。

3.1.2建立科学的编制预算

强化事业单位领导层对财务编制预算的认识,加强对预算管理的领导,定期部署、落实编制预算工作,并形成科学化、精细化以及规范化的管理机制。通过对预算的相关数据进行核实后制定出预算编制具体的实施方案以及工作流程,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责任,才能保证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工作能够有序的进行。加强预算管理,完善预算管理的制度,并制定出事业单位对预算管理的办法,树立节约意识,才能避免预算执行和编制出现“两张皮”现象[3]。

3.1.3完善预算执行考核和监督的机制

事业单位应完善预算绩效的考核以及执行的监督机制,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以及调整等环节进行有效的监控。建立预算管理以及预算资金使用的机制,制定预算以及专项的资金使用评价方案和办法,并开展或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的考核机制,保证预算及专项资金的使用安全、规范以及高效。

3.2提升事业单位对资产的管理

3.2.1改进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模式引入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增加事业单位累计折旧的项目,并将固定资产作为调整的项目,如实的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净值情况反映出来,减少固定资产虚增现象。改进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模式,不仅能够对固定资产以及成本核算进行管理,还能保证其信息的完整与真实[4]。

3.2.2加强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

遵循固定资产采购的原则,事业单位购买固定资产时应考察是否是急需的项目,再按照资产的需求来采购,从而减少资金与资产浪费的现象。与此同时,事业单位还应定期进行盘点,确保账实、帐帐相符,避免资产流失。

3.2.3健全固定资产采购的制度

扩大政府资产采购的范围,并简化采购审批流程,从而提升政法采购的能力和效率。完善资材采购的审批制度,增强物品采购的透明度并强化经济核算,以最少的投资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3.3加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管理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