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2 16:10:2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网络艺术的特征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 国内网络微喜剧的发展历程
(一)发展初期
我国第一部网络自制剧“Y.E.A.H”2008年9月在凤凰网首度出现在荧屏上,在网络自制剧发展初期,国内网络自制剧内容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仍然不够完善,视频网站运营趋向于无序化,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网络自制剧制作素材和故事情节都趋向于成本低与周期短的短片。[1]在网络自制剧发展初期阶段制作短片缺少完整的故事情节,并且故事情节时间低于10分钟,极其缺少文化艺术美感,其创作情景剧情只是为了迎合广大网民的需求。但是正是因为该类影片符合互联网市场网民大众的基本需求,所以在互联网浪潮下得到了快速发展,网络视频制作也得到了不断规范,具有独特艺术特征的网络微喜剧也因此发展起来。
(二)发展阶段
我国第一步网络微喜剧是《潘磕惺俊罚该部微喜剧主要由搜狐视频投资制作的,其中网络主持人大鹏担任该片制片人和主演,在2012年10月首度搬上荧屏,自从上映后受到社会群众的广泛支持,成为国内网络微喜剧获得较大成功的经典剧作。为了推进网络微喜剧的快速发展,2014年3月搜狐视频和华裔美国电视媒体相互合作,成功将该部网络微喜剧引进美国市场,在美国电视媒体上映后收视人群超过7000万,成为网络自制剧拓展海外影视市场的经典之作。
自从《潘磕惺俊吩谒押视频上映后受到了社会群众广泛好评,类似于《潘磕惺俊返耐络微喜剧也得到了不断发展,譬如由搜狐视频制作的网络微喜剧《极品女士》与《我的极品是前任》,由优酷网自行制作的《万万没想到》等,在网络上都获得良好反馈,网络微喜剧市场不断拓展,并成为推动网络自制剧发展的重要影视题材。
二、 分析网络微喜剧快速发展的因素
(一)社会环境影响因素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和信息时代不断深入,互联网新媒体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主要介质之一,并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新媒体发展俨然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衡量指标。
为了推进新媒体快速发展,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并在2012年7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的通知》文件,积极鼓励投资者投资互联网视听节目和服务企业,积极鼓励互联网视听节目开拓创新服务业务,创作更多健康而优秀的影视节目,从而推动着网络影视行业的发展。
(二)网络视频内容不断创新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下传统喜剧剧情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大众的情感需求,传统喜剧风格受到社会群众诟病,严重影响着现代喜剧的发展。[2]部分喜剧创作者轻视喜剧艺术的独特特征,认为喜剧中有关悲、喜元素必须要分离开来,受到传统喜剧不能混杂观念的影响,许多经典的现代喜剧受到喜剧界部分同志指责,这对于现代喜剧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浪潮下,网络喜剧得到不断发展。当前来说许多网络影视剧的制作团队大部分是年轻人,许多制片人也投身到网络影视剧的创作中去,作为互联网受众他们更加了解互联网网民特点和需求,借助于互联网多媒体媒介来创作出具有创新性的影视作品,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将影视剧作生动形象展现在观众眼前。此外,网络影视与传统电视播放形式也有着很大差异,传统电视需要在固定时间段里播放,而且传统电视播放受到固定空间限制,网络视频和网络影视可以根据观众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点播”,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对推进网络微喜剧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 探讨网络微喜剧的主要特点
(一)人物形象接近现实生活
相对于传统喜剧来说,网络微喜剧更具有吸引力,网络微喜剧中的各个故事情节都属于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或者社会群众的人物形象,网络微喜剧就是将日常生活同平常的事情通过夸张演绎并呈现到观众眼前。在网络微喜剧《潘磕惺俊分校主人公大鹏有时扮演着面临高考的高考生,有时是肩负育人责任的教师,有时是生活在大都市的小白领,有时是不谙世事的程序员,有时是为人算命的算命先生,在该部网络微喜剧中他的人物形象始终停留在“草根”阶层;《万万没想到》主演王大锤更是扮演着社会生活中的底层人物,在情境故事中他所经历过事情和面临生活都是日常生活中普通人可能会遭受的挫折,这些人生挫折可能是来自于工作,也可能是来自于生活,情景剧中的困难和挫折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情。大鹏在面临着生活中的困难和突发状况时显得尤为无助和无奈,这是现代生活的真实写照,更具有时代意义。
(二)叙事结构较为简单
网j微喜剧与传统影视剧有着很大差别,传统影视剧一般情况下是使用线性叙述结构进行情节构造,将时间和空间作为故事发展线索,而网络微喜剧在叙述结构和情节线索上不同于传统影视剧,以小人物作为影视切入点,在很短的时间内不断改变故事主题以及故事情结,网络微喜剧没有结局也没有主题中心思想等,而是营造拼接感相对强的叙事氛围,该种类型喜剧没有刻意去表达影视主题,缺少确定性,叙事方式和创作内容也是非常创新,相对于传统影视剧来说没有受到内容限制,故事情节也相对夸张和惊奇,网络微喜剧通常以“吐槽”“恶搞”等形式展现出故事内容。网络微喜剧的叙述方式和叙事结构都相对简单,使得影视导演和影视制片人在创作时能够运用发散思维,创作出更具有创新特色的影视剧品,给导演和制片人以及演员等创造着更广阔的发挥空间。
(三)具有创新叙事风格
随着互联网多媒体迅速发展,网络微喜剧为了迎合互联网发展和满足网络民众基本需求,网络微喜剧想要在较短时间内叙述故事,则故事情节便会显得尤为紧凑,并且在短时间内将大量故事情节信息展现出来仍然是具有很大挑战,受到快节奏叙事风格的影响,网络微喜剧对剧中人物角色声音以及语言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当前来说网络微喜剧的主要叙事风格是“恶搞”“自嘲”,同时还是网络微喜剧的主要艺术特征。通过“吐槽”等方式来表现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困境,通过“幽默”话语来表现出人物内心真实想法,当前来说“吐槽”俨然成为社会潮流文化。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转变,社会底层面临着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吐槽”形式无疑使得草根阶层获得情感释放。其中“吐槽”内容相对广泛,包含有社会热点、广告用语、网络热词等,目前许多网络影视作品都设置有“弹幕”,让更多观看者吐露内心真实想法,其中“弹幕”停留时间仅为1秒,不会对观看者观看视频遭称影响,这些吐槽“弹幕”可能是表达自身对影片的感受,也可能会和剧情没有关系的幽默言语等,对于网络微喜剧来说“弹幕”使得影视剧更具有幽默性和创新性。
四、 网络微喜剧所处的社会环境
(一)视觉文化发展迅速
所谓视觉文化,指的是人类“看”后的情感体验和感悟,我国很早就已经有了视觉文化,随着互联网迅速发展和信息时代进程深入,信息传播手段接连不断出现,社会群众对于视觉文化认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国内视觉文化主要以电视剧、电影以及广告等多种视觉形式呈现,并逐渐成为国内视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视觉文化主要以书记、文字等形式呈现,现如今多媒体信息媒介已经逐步取代传统信息媒介,对人们日常生活和艺术审美体验以及消费方式等都产生很大的影响。[3]伴随着视觉技术快速发展,社会人群对于视觉性文化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为了满足社会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各种创新视觉形式也在不断出现。视觉文化让社会人群有了更多消费形式,而社会人群的消费又会带动着视觉文化的快速发展,视觉消费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消费的重要形式之一。
实际上,视觉消费也属于社会群众体验式消费,其中视觉消费不但是指对商品与服务的视觉关注,还包括有对商品于服务本身关注。
(二)我国社会文化转型阶段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我国在国际社会上身份和地位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国社会文化和社会经济都有了全新转变,国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社会群众对于精神文化和情感需求提出更高要求。社会阶级结构也出现很大转变,社会阶层已经从传统工人和农民转变为更加复杂的社会阶层。在我国社会阶层不断解构和重组过程中,大众文化得到了不断发展,正是在社会文化转型过程中衍生了许多新兴媒体介质和信息传播形式,让社会群众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从而推进社会的快速发展。
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群众对于精神文化提出更高要求,在这种趋势下大众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大众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源于大众与服务大众,对于社会中的大众来说,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都在发生很大转变,从集体主义转变为个人主义,从提倡节俭转变为鼓动消费,从无私奉献转变为拜金主义等。在社会转型阶段过程中大众文化充斥着社会人群的感官体验。网络微喜剧是大众文化发展的阶段产物,该种类型影视剧以幽默搞笑的形式出现在荧屏上,获得了社会群众的热切追捧。
结语
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影视创作者充分借助于互联网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来创新影视作品,并形成全新的影视形式,也就是当前引起社会潮流的网络自制剧,是信息化时展的新兴产物。虽然网络自制剧在制作形式和传播方式以及术特征等多方面需要加强改善,但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市场,社会群众非常喜欢网络自制剧的创作内容,网络自制剧将会成为推进影视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温冠男.利用新兴媒体 展示地方历史[J].黑龙江史志,2015(22):34-35.
虽然网络公证已经在一些国家开展了数年,并非我国独创,譬如美国、西班牙等国都开展了网络公证,但笔者强调网络公证对电子商务的特殊意义,是以我国的国情为基础而提出的,至少有以下几点理由:
其一,从我国企业的信用状况来看,网络公证将对电子商务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电子商务认证解决的是交易当事人之间的信用问题。由哪些实体来担任认证机构,则是每个国家和地区,在发展电子商务时所必须做出选择的问题。西方一些大企业具有长达上百年的历史、上千亿资产数额,已经在消费者中取得了较高的信誉。并且它们有一套较完善的信用评价机制,企业可以发行股票、债券,甚至可以受政府委托发行货币。所以这些国家的企业在本国获得授权作为认证机构,而在电子商务交易者之间架起信用的桥梁,是很正常的事情。而我国的情况是,企业进入市场化竞争较晚,企业资产规模、信用度普遍较低,并且行业自治、自律能力较差。一些在西方发达国家可由企业所经营的业务,往往不能直接推广到我国的企业中。多年来,我国企业(主要指国有企业)的信用,往往需要政府予以补充,实际上就是以国库的财产来担保。尽管经济体制改革之后,上述情况已有所改观,但要让企业在无形的电子商务市场上充当交易信用的中介人,确实还要有一个市场接受的过程。而公证机构凭借其专职进行法律事实证明的位置与经验,以及被为大众所接受的优势,开展网络公证业务,对于我国电子商务的普遍推广而言,具有一般企业提供的认证服务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其二,从利益关系上看,公证机构作为中立第三方,有明显的优越性。
银行、电信系统或网络公司,本身是服务性营利企业,并且自身在电子商务交易中是服务提供者,是广义的电子商务交易人,具有与其他电子商务交易人相冲突的利益。由它们来担任电子商务认证机构,很难出于完全中立之地位(金融机构内部的认证业务具有封闭性和行业自律性,另当别论)。加之,多年来我国银行、电信系统处于垄断经营地位,其服务常常是价高而质次,消费者对之早已意见纷纷,虽说这些机构近年来转变机制,面向市场经营,但它们在社会大众中的印象尚未彻底改变。公证机构专门以法律事实的证明为己任,并不向电子商务交易人提供其他的商业化服务,不仅处于无直接利害关系的第三方,而且从情感上也容易被网络交易各方当事人所接受。
其三,从职能上看,公证机构介入电子商务认证,有利于缓解我国现行法规与电子商务发展相冲突的状况。
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立法较为滞后,调整电子商务合同的专项法律、法规尚未出台。虽然合同法规定了数据电文条款,但涉及书面交易形式要件的票据法、证据法等相关法律并未修正,因而对于电子商务的推广,仍有许多法律障碍。如果公证机构开展网络公证业务,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些困难。我国的公证业务与英美国家的公证有所不同,即我国实行的是实质性公证审查,不但要对事实的真实性做出证明,还负有对行为合法性的审核,要求比较高。这表现在公证程序的完备和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等方面。通常由我国公证机构做出的公证证明,法院都直接作为有效证据采信,除非有相反的证据予以推翻。尽管目前证据法尚未赋予在线公证证明与纸面公证具有同等效力,但法院在审查这些经过实质审查的证明时,其证据采信程度可能会更大一些。所以网络公证有可能从实践上为电子商务交易各方提供较为妥当的证据保障形式,从而弥补我国电子商务立法不足的状况,
本文绝不认为网络公证是我国电子商务认证的唯一可行方式,也毫无反对其他行业、或企业提供电子认证业务的意图,只是说明网络公证有其优越性,应当深入研究、积极试点,其成功与否,最终要由市场来决定。笔者必须指出的是,在研究、抉择我国的电子商务认证模式时,决不能脱离中国的社会体制、人文因素,以及相关的配套环境。许多在西方发达国家可行的事情,不一定就完全在我国适用。正所谓“桔生淮南则为栀”。譬如,我国期货市场(实际上是一种电子商务的具体形式)的盲目发展就是教训。92-94年我国从南到北商品期货交易所纷纷上马。从卫星通讯、路透社信息、电脑设备等硬件看,国内期货交易所的条件很好,但是与之相配合的软环境不完善,未能使期货业走上良性运转的道路。尽管当时国内有几十家规模较大的交易所,但由于管理跟不上,操作不规范,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不够,从合同、支付、产品质量、信息的准确性到交货期都没有保证,欺诈行为屡屡发生。由于国内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交易技巧明显低于国际同行,致使中国成为国际期货市场最大的输家。短短几年间,我国在期货市场建设上的浪费和经营中的亏损达千亿元。再以最早使用电子手段的银行业为例,美国银行的硬件目前并没有我国的先进,它们大都使用的是七、八十年代的通讯、计算设备,但是由于有完善的个人信用和联行业务机制,其运作效率远远高于我国同行业。而我国银行业由于实行地域、行际业务分割,即使安装的是九十年代的新设备,却在低效率的运行中。这些例子都说明,任何技术的应用,都离不开经营体制等软环境的配套。
[关键词] 动画艺术;网络媒介;互动发展
动画艺术是由文学、美术、戏剧、音乐、电影多种艺术门类相互结构融合而成的综合艺术样式,它以图像和声音作为影像的媒介并综合多种艺术元素在运动的时空中完成信息传达。因动画艺术的外在表现隶属于影像文化范畴,使其具备了克服时间、空间限定的传播能力,并借此成为全球化艺术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动画艺术在现代数字媒介技术的介入与参与下展现出了全新的样貌,并在技术先导的结构中建构着自身的文化新特征。
一、基于网络发展的动画艺术转型
数字媒介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强大的整合力量突破了传统媒介间的壁垒,形成了多种不同媒介整合的新形态。这作为新时代的媒介文化的重要特征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引发了动画艺术从表现形式到创作观念的流变。网络作为媒介整合新样态的典型代表,经由文字界面转向图文界面、由静态界面走向动态界面的持续的发展,形成了动画艺术可以栖居的全新技术环境,促成了动画艺术基于网络媒介的转型,并在对传统动画艺术的赓续与发展中展现出有别于传统动画艺术的新特征。
首先,传统动画的叙事性是其主要特征之一,不论创作之初的动画剧本,还是最终的动画作品都展现出强烈的文学叙事性。当动画作品呈现在人们面前时,人们总是可以通过对动画作品的欣赏来解读它背后的故事,并在接受视觉审美影响的同时也通过故事获取文学性的审美启迪。这种先天性的文学渊源既是传统动画艺术的功能之一,也是其本质特性之一。而栖身于网络的动画艺术是在网络媒介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在视觉文化主导的环球语境下、在人们乐于关注直观现象而惰于阅读与思辨的现实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这决定了完整的叙事性特征将在网络动画中让位于更为纯粹的视觉、感官愉悦,并逐渐发展成为跳跃性、片段化为主导的叙事特点。
其次,传统动画与绘画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艺术家创作的动画形象本身就具有造型艺术所独具的视觉审美功能。同时,也因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艺术审美追求使得动画作品融入了精英艺术气质并成为其重要的特征之一。现代基于网络的动画发展与网络动画创作技术进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技术进步降低了动画创作所要求的艺术技巧的门槛,使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动画创作中来。同时,基于技术发展的动画创作也受到技术本身的约束和限定,展现出较为独特的艺术样貌。因此,栖身网络的动画基于技术限定、大众参与和广泛传播展现出了有别于传统动画艺术的审美特征,使精英艺术气质隐退于愉悦大众的视觉需求之下。
第三,传统动画片是在影院中播放的,影片的播放方式创造了独特的体验环境。观众在黑暗所营造的半梦情境中,内心世界与情感完全沉浸在作品所带来的审美体验之中。而栖身于网络的动画艺术是以网络终端作为自己的播放介质的,借以数字化技术构建的虚拟剧场环境彻底告别了传统动画的体验环境,使观众不仅得到了点播的权利,也使欣赏的过程具有即时往复的可能。体验环境的改变给动画创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吸引观者目光、引起好奇成为创作必须关注的要素,而符合一般大众审美、紧跟时尚节拍、创造新奇视觉效果则成为创作的基本规则。这种改变使基于网络传播的动画作品告别了传统动画对经典审美范式的执著追求而走向游戏于大众审美的视觉快餐之中。
我们看到,科学技术改变信息传播方法与途径是现代网络媒介发展的基础;现代经济的高速增长是现代网络媒介不断进步的保障;对信息高速、广泛传播的需求更成为网络媒介迅猛发展的动因。而由此引发的基于网络媒介的动画艺术的繁荣也必将伴有基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创作手段革新,甚或是革命,为其能以全新面貌登上时代的舞台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动画行业在数字媒介中的发展提供保障。同时,动画艺术也以自身独有的艺术魅力不断吸引着网络媒介的技术关注,并逐渐形成动画艺术可以栖居的全新技术环境,促成了动画艺术在网络媒介中的成功转型。
二、网络环境中动画艺术的社会功能拓展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信息传播技术的普及应用以及网络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信息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及便捷的途径,使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须臾不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声音、图像及动态影像技术在网络中的嵌入,也使信息传播过程变得更加多姿多彩。人们在接受信息数字化传播的过程中也表现出更乐于沉醉在新技术所带来的多样审美体验,这为动画艺术在网络环境中发展提供了前提保障,而动画艺术也借此实现了自身社会功能的拓展。
首先,栖身于网络媒介中的动画艺术确定了与传统动画完全不同的发展空间,动画家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介的技术特性并发挥想象力,创造出富于个性的角色和表现角色活动的场景,同时还要给角色赋予生命,把人们的幻想与现实通过交互式的手段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引发观众强烈、奇妙和出人意料的心灵共鸣,这是一件基于网络环境进行传播的动画作品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决定了作品品质的重要内容。对于创作者而言,满足观者相对于传统动画更为强烈的审美期待,既是迎接动画在传播媒介中转型的巨大挑战,也更是拓展其创作空间、实现艺术理想的机遇。借此,动画艺术在网络媒介强大的技术力量和创作者积极投入的合力推动下不再拘泥于动画的传统样式,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生动、多样及持续的蓬勃发展态势。蓬勃发展必须要基于受众的广泛参与,这成为动画艺术在网络环境中实现自身社会功能拓展的基石。
其次,栖息于网络环境中的动画作品,相比传统动画作品而言,可以凭借网络媒介强大的传播优势拥有了更为广泛的影响力,而负载其中的艺术情感、观念、理想等也势必对更多的观赏者产生了更广泛的影响。其生动、亲切、诙谐、时尚、新奇、幽默等人文特征表现出的亲和力和艺术特质,也在网络中引发了更多观赏者精神与心灵的共鸣。由此带来的基于网络环境的动画艺术消费行为就不再仅仅是对动画作品本身的消费,更是观赏者体现自我价值和自我意识的表现,成为消费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基于网络的动画艺术不仅在提高生活品质、促进文明建设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也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承载了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藉的重任。
第三,从美与审美的文化视角来看待基于网络环境的动画艺术创作,它不仅仅是从属于网络发展或公众事务的艺术活动,也不仅仅是对信息传播的简单理性图解,甚至不仅仅是审美经验的尝试,它同社会进步的理念,同人文哲学息息相通。它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以各种手法吸引大众的视线,艺术化地将审美咨询传达给受众,并力求以艺术化的个性表现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赢得大众的视觉好感和心理认同。它创造了一种社会功能与艺术理想共存的全新“环境”,体现着社会、文化和艺术的多重价值。所以对栖身网络环境中的动画艺术的审美关注,实则是对其社会功能的关注,即在达成其艺术目标的同时,如何实现对文化的传播和情感传递的关注。
在当下,动画艺术基于网络媒介的传播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艺术目标的实现,只有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传播途径的优势和特点并结合一定的诉求形式才能实现广泛而有效的传播。而对传播途径的充分利用和诉求形式的选择无疑与我们所处的信息环境息息相关。动画创作是一种满足大众审美的艺术创造活动,必然受到同时期艺术风格以及受众审美倾向的影响,尤其基于网络的大众传播机制更期望大众的回馈反应,期盼广大观赏者的参与对话,这就为当下基于网络环境的动画创作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即在满足广泛传播的基础之上,必须尊重受众对审美的自觉追求与理解。藉此,动画艺术与网络媒介在共同满足大众艺术审美和实现审美理想的过程中形成了互为手段、互为目的的积极互动关系。
三、网络媒介中动画艺术转型的内在动因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动因,栖身于网络环境的动画艺术与网络媒介的同步发展存在着事物发展的必然性。
(一)以大众信息传播为核心的必然选择
动画作品的有效传播是其审美理想得以实现的必要保证,而基于网络媒介的传递过程则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动画的创作必须具有明确的人群指向;其次,必须要有详尽的网络传播策略;最后才是具体传播活动。而网络媒介提供的技术环境、传播方式是动画作品传播中的限定条件;动画创作本身则是在满足上述条件前提下由受众群体进行自由选择的审美体验活动的组成要素。由此看,不论何种类型的动画作品以及对应的是何种网络传播策略,受众群决定了网络媒介与动画作品间的制约与迎合关系。同时,大众审美活动的持续与不断发展,使得二者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并逐渐成为以大众信息传播为核心的必然选择。
(二)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相互依存
首先,信息时代、读图时代的接踵而至使得信息变得更加直观,促成“形象”一词成为时髦辞令。作为信息传播手段的网络媒介就必须选择有利于受众接受的信息承载形式及更符合现代信息环境特征的信息组合模式,这成为媒介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必然需求。而大量的可视化技术的广泛采用,为动画艺术的栖息与发展提供了肇始力量。
其次,媒介技术在改变现代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所缔造的动画创作技术环境,在不同层面上满足了动画创作的艺术追求及创新需要并推动其发展。同时,随着新的动画形式、新的创作观念的不断涌现也促成了网络媒介文化的共同发展与进步,二者相得益彰。
第三,动画艺术的审美价值与网络媒介自身的存在价值在服务大众审美中得到了最大化的统一,其社会效益及各自的使命感也得到了最大化的彰显。网络媒介与动画艺术一起在反映当代审美趋向并引导大众审美消费中起到了积极的社会作用。
综上所述,基于网络媒介而蓬勃发展的动画艺术在不断扩展着人类的想象力与创作力,也在抒发人类情感的延续中不断满足着观赏者的审美期待,使网络媒介技术愿意为它的良性发展投入更为充分的关爱,使之走向成熟。同时,网络环境中动画艺术的持续发展和更为广泛的传播也给网络带来了时尚新颖、出人意料的视听效果,并借助网络无孔不入的传播优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识,在完成其预设的基本功能之外更进一步实现了对传统动画艺术的赓续与发展,并成为网络媒介文化的重要内容。网络环境中的动画艺术相对于传统动画而言以更多样的表现形式、更丰富的表现内容在更广泛、更广大的受众体验环境中践行着张扬审美的使命与责任,也在全新的生存空间中、在持续的发展中缔造了又一道全新的人文景观。
[参考文献]
[1] 阮艳萍.动画文化生存[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2] 殷俊,谭玲.动漫产业[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后现代主义艺术论文
摘要:由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而引起的网络艺术,标志着在新的文化时代,科学与艺术的又一次完美的融合。网络艺术的发展和特点的形成与后现代主义存在着重要的关系。本文从后现代主义视角出发,分析和解读网络艺术的特点。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网络艺术 特点
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迅猛的发展,这一发展带给人类文化的推动力量是难以估计的。当电影叩响艺术大门的时候,人们并未意识到它将成为21世纪所有人的艺术宠儿,随后广播电视艺术的蓬勃发展,使现代声、光、电技术一举步入艺苑中心,从而使历史久远的传统艺术为之失色。然而,最令人惊奇的是60年代以来迅猛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80年代以来的网络艺术,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挺进人类的艺术领域,使艺术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 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来源
1966年,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图里发表《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他肯定了现代建筑对人类居住空间的贡献,但指出国际主义风格已经走到了尽头,必须找到一种全新的、不同于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来满足社会生活多样化的需求。[1]
20世纪70年代,英国艺术理论家查尔斯詹克斯最早在设计领域提出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出版了《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等著作。
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斯特恩在他的《现代主义运动之后》一书中提出“所谓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一个新的侧面,并非抛弃现代主义,建筑要重返‘正常的’途径在于探索一条比现代主义运动先驱者们所倡导的更有含蓄力的途径。”[2]
罗伯特文图里、查尔斯詹克斯和罗伯特斯特恩这三位大师的学说构成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基础。
2 后现代主义的美学特征
受哲学思潮与社会文化趋势的带动,后现代主义有着独特的美学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一,传统构件的非传统组合。对传统的题材采用各种非传统的工具、技巧进行非传统的重新组合。二,理性与非理性的互补。三,历史主义。对传统的要素实行“戏弄之”的原则。四,俚俗化倾向。通常表达的主题往往倾向于通俗文化和市井文化。例如将七个小矮人的形象作为建筑立面的浮雕。五,接受美学的特征。艺术理论家沃尔夫冈伊瑟尔,在著作《本文的召唤结构》中提出了“召唤结构”的概念。他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
3 网络艺术所体现出的后现代主义特点
网络艺术由于其独特的艺术样态和传播手段,呈现出其不同于传统艺术的后现代主义特点。
3.1 无限重复创造性
网络艺术作品的题材往往都来源于传统的题材,但是以新的方式进行重新构思,通过网络传播后,具备了被无限次重复创造的可能性,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的“传统构件的非传统结合”特点。在传统艺术中,艺术作品一旦被创造出来,就被永久的固定下来了。但是在网络艺术中,艺术作品被人们进行各种重新创造,得出一些异于原始作品的新作品。例如,艺术大师杜尚在蒙娜丽莎的脸画上两撇胡子,这幅新的作品被命名为《LHOOQ》。
3.2 嬉戏性
网络艺术的“嬉戏性”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对被奉为经典题材的戏弄,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的“历史主义”特点。在网络上,许多人在“据说已经完成”的艺术作品上,进行各种数字化操作,将作品随心所欲地涂抹和删改。例如《CEO李煜的悲惨世界》、今何在的《悟空传》,众多古代文学名著中的人物都在网络文学中被改写和戏弄。约翰杜卡斯在《艺术哲学新论》中说:“有些美的东西并非是艺术品,而有些东西是艺术品但却不美。依此看来,无论美与艺术这项活动之间的关系在现实中多么密切,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任何本质的关系。”[3] 可见在网络艺术,不美的艺术品越来越多,显示出当代人的审美范围不断扩大的倾向。
3.3 大众化
在传统艺术中,精英文化处于主导地位。网络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为网民提供了自由平台,网民可以相对自由地畅所欲言。网络艺术不再是艺术家的专利,一元话语霸权被解构。
网络艺术的大众化特点使公众成为艺术的主体创造者,同时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的俚俗化倾向。创造者考虑到作品要面向大众,网络艺术的主题往往倾向于通俗文化。例如在第17届韩日世界杯期间,大小网站遍布足球的“酷评”。当中国队冲击16强出线未果时,网上出现戏仿任贤齐经典歌曲《心太软》的球评:“你总是腿太软,腿太软,把所有好球都射不进网,头脑总是简单,配合太难,不能出线,就别勉强。”
3.4 互动性
互联网结束了艺术审美的私密空间,却创造了交互共享的网络艺术。在作者、作品和欣赏者这个三角形中,欣赏者不再是被动的,是形成作品的又一股力量。
弗杰姆逊曾说,现代主义本质上是一种时间性的模式,而后现代主义则是一种空间性的模式,从时间向空间的转变使时间的历史感被挤压到平面中,导致历史深度感的消失。[4]这种后现代时空观的变化在网络文学中得到鲜明的印证。网络文学没有时间的概念,它将时间化为空间,用在线空间改变或延伸时间。网络文学没有终止的概念,因为作者失去了终止自己作品的权力,而是把这种权力交给了在线空间的网民。
这种互动性同时还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理论中的“接受美学”特点。接受是读者的审美经验创作作品的过程,它发掘出作品中的种种意蕴。创作者通过作品与欣赏者建立起对话关系。网络艺术的互动性引起读者的接受审美,引起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总之,网络艺术所独特的无限重复创造性、嬉戏性、大众化和互动性,都在各个方面体现出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可以说,在上述的这些特征中,网络艺术是后现代主义的必然延伸。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去看待网络艺术,更加有利于认识和分析网络艺术。
参考文献:
[1] (美)罗伯特文图里著;周卜颐译.《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 (美)罗伯特斯特恩.《现代主义运动之后》,原文见《建筑师》15,第204页
一、交互媒体的内涵及特征分析
(一)新媒体艺术的内涵
随着时代不断的变化,新媒体概念也在不断的变化。陈玲教书在《新媒体体术史纲》中指出:“所有使用媒介和技术手段创作的艺术作品都是新媒体艺术。”书中的媒介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词汇,在历史的不同时期中,以不同的面貌出现的。它包含了各种技术和各种新的材料,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一门以综合性和跨学科为主要特征的全新学科。因此。新媒体艺术具有不确定性,是利用相对于传统艺术交心的媒介,与时代科技相结合,不断变化发展着的概念和艺术形式。
(二)交互媒体的内涵与特征
交互媒体是新媒体的一部分,新媒体主要包括交互媒体和非交互媒体。一般信息理论中,交互媒体的定义是能够建立用户双向沟通的媒体,是指用户能够主动并积极参与的一种媒体形式,被定义为一种协同媒体。交互媒体比传统媒体更具有开放、共享、兼容的特征,其设计是针对交互式的数字媒体产品、软件、服务而进行设计的活动,交互媒体对传媒自身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首先,现代网络系统中,交互媒体具有虚拟性,能够借助声音、音乐、光线等,打造出数字化的虚拟时空,同时要能借助电子影响、机械互动装置等,通过“虚拟展厅”的形式,呈现出虚拟的空间和环境。其次,在现代网络系统中,超链接和搜索引擎的出现,扩大了受众浏览的自由度,使大众不再受制定的反馈信息和浏览路线的限制,使交互媒体具有了不受限性的特征。同时,由于交互媒体相对于传统大众媒体来说,受众的反馈变得直接和便捷,具有双向互动的功能,具有互动性和共享性的特征,这与传统信息使用的模式不同。
二、数字媒体科学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关系
科技和艺术的发展是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决定性因素。科学是为了揭示自然和客观规律,运用逻辑进行推理,属于理智型活动。而艺术是一种主观性的创造活动,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认知的同时评价生活和表现情感。两者虽有不同,但艺术和科技两者都是在揭示人类进步的真理,不能相互取代。互为矛盾体的艺术和科技可以共同带来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不断的前进。
在新媒体中,数字媒体技术是为了使信息图、文、声并茂,能够输入、输出、传输、存储和处理多种文字、声音和多种图像信息,更加具有可视性。数字媒体技术具可以将人的理性思维同艺术的感性思维融为一体,以数字科技和现代传媒技术为基础的一种新艺术形式,可以作为数字技术的表现手段。在表现形式、内容、传播形式上二者融为一体,都依赖于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因此,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门以艺术学、设计学、视觉艺术、数字媒体文化以及传播、数字媒体的技术系统相互交叉的学科,数字媒体是它的表现形式。数字媒体艺术的传播形式主要借助数字媒体进行的,如:互联网、手机等交互媒体。其内容主要是数字媒体形式下的美术作品和设计产品。
三、交互媒体应用下的科技与艺术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传统媒体设计中,艺术的表现只是为了单纯的装饰。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人们想赋予艺术更新的高度,开始批判这种矫揉造作的艺术。其次,虽然交互媒体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是用交互媒体设计的科学技术来支撑,但是,它会把受众带入一个混乱的状态中,不能光依赖于技术的本身。另外,数字化时代数字媒体中的交互媒体设计涉及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如:软件界面设计、手机界面设计以及艺术馆、博物馆等触摸屏界面设计等等。
(一)交互手机媒体
早期,交互手机媒体是一种便捷的语言通信工具,而目前,交互手机媒体已经成了一种新型的媒体样式,如:apple把网络、购物、电影等集成一体。2009年,我国正式上市了3G技术,更加方便了多种媒体形式,如:图像处理、视频流、网页浏览等多种信息服务。同时,2013年我国进入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技术,通信行业进入4G时代中。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型手机层出不穷,手机已经成了一种消费符号。从传播学角度上来说,交互手机媒体的出现使传统的受众角色地位变得模糊,但是却具有及时、定向、分众、互动的特征。同时,也使传统的大众传播者变得模糊。手机屏幕和分辨率可以与计算机和电视屏幕不相上下。但是,交互手机媒体的吸引力最终是成败的关键所在。为了能够把购物和旅游更加完美的结合,如何激起消费者内心的情感体验,需要用户某种精神上得给予,如何能够把娱乐和移动更加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用户愿意为这类服务买单,是交互手机媒体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是根据计算机的程序处理,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实景技术、多通道交互,通过眼、数字摄像头、红外线感应等多种采集工具,借助机械数控装置打造出沉浸环境,将手中的语言、表情、动作或其他肢体语言等,实现与受众的对话。虚拟现实技术是以生产一个具体逼真的三位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综合了多个领域的新成果,如: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等模拟的现实环境。为了构成三位信息的人工环境,它以计算机软件、硬件以及各种传感器,使用户投入此环境中,即可与之交互作用,是可实现和不可实现的物理和功能上的事物和环境,即虚拟环境。虚拟现实艺术常用于博物馆、公共空间展示、艺术场馆等,是一种新兴的沉浸式交互设计。为了使受众沉浸于虚拟计算机交互环境中,达到情感交流的用户体验活动,它通过计算机捕捉人的多种感觉和动作通道,通过视、听、触、嗅等感觉手段,借助接触式,通过智能化艺术作品,实现即时交互。
(三)网络媒体
[关键词]网络 传播 网络艺术 审美观念 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B8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07)11-0143-04
互联网络是报刊、广播、电视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因其具有数字化传播的特点,被称为数字媒体,又因其具有广义的媒介平台的效应,被称为泛媒体。基于多媒体技术之上的互联网络,建立在数码载体上,具备复合性和集成性,即多种形态的感知信息要自然地复合成一体,不同形态的信息互补强化,协同发挥1+1>2的综合作用;集成性是指将处理不同感知信息的部件集成在一个设备中,使其具有综合表达的性能。同时,互联网络的一个突出特性是其具有交互性,即作为用户和对象间进行双向实时的信息交流。[1] (P163) 互联网络的发展,不仅是艺术传播媒介的又一次伟大的革命,在最大可能的范围内以最快的速度推动艺术发展,促使艺术大众化,极大地加速了艺术的平民化进程;而且给艺术带来新的表现手段和表现方法,创造了新的艺术样式――网络艺术,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内容,从艺术的传播渐渐渗透到艺术创作、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更新了艺术观念。
一、 网络传播造就新艺术
网络艺术是以网络为载体、依托、手段,以网民为接受者,具有不同于传统艺术特点的新艺术样式。它是涉及文学、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建筑、雕塑、摄影、电视及电影的最广泛的综合艺术,不仅可以照相式地再现绘画、雕塑、建筑等空间艺术,也可以动态式地展示音乐、文学等时间艺术,还可以完美别致地凸现舞蹈、戏剧、电影、电视等综合艺术。网络艺术包括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美术、网络影视、网络博物馆、网络广告、网络游戏等等。
网络艺术样态分为三类:一类是经过电子扫描技术或人工输入等方式进入互联网络的已经存在的艺术作品;一类是直接在互联网络上“发表”的艺术作品;一类是通过计算机创作或通过有关计算机软件生成并进入互联网络的艺术作品。网络艺术具有个人性、综合性、动态性、交互性、短暂性、瞬时传播性、虚拟性和可下载性。[2] (P120) 概括地说,网络艺术属于一种交融性的综合艺术,其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而其最大范围内的开放性和随意性又吸引了更多的网民进行个性化创作,并在互动交流中得到完善,使艺术创作成为集体交流的结晶。系统的开放性与全球性、信息的广容性与集成性、传递方式的交互性、信息表现形式的多媒体综合性、媒介使用的富于选择性和平台性,[3] (P71) 使艺术的传播有了极大的突破,并促使网络艺术快速发展。
经过电子扫描技术或人工输入等方式进入互联网络的已经存在的文学艺术作品,即传统艺术形式的网络化,是艺术与网络结合的第一个阶段成果。目前绝大多数网络艺术作品都是传统艺术作品的数字化、网络化的成果。通过网络这个新兴媒体,人们可以广泛接触、享有人类五千年文明流传下来的无数艺术瑰宝和思想文化遗产。传统艺术作品上网,使历史久远的艺术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都得到了延伸,使人们更加方便地接近艺术、了解艺术、享有艺术;在艺术家与艺术家之间、艺术家与非艺术家之间的广泛交流中,促进了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互联网上有数字化的各种图书、博物馆、艺术馆、书屋、画廊、展示厅、音乐会,既可以静态地展示全方位的传统艺术作品,也可以动态地展示传统艺术作品的历史演变和发展;网络上也有通俗的武侠小说,新式的大众文化样式――相声、小品作品的荟萃以及时尚的流行音乐,还有网络游戏、邮票天地、影视长廊、时尚服装、古玩字画等数之不尽的站点。丰富的艺术作品除了网站主办者扫描输入外,有很多是网民主动输入、粘贴上去的,这使得传统艺术样式在网络上具有极大的集成性。同时,互动性的平台,使网络信息的价值在被浏览的同时因“二度整合”而显得越来越高。
网络传播的存在,使传统艺术的传播发生了质的变化。(1) 在形式上:网络是多媒体、数字化的媒介,把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使传统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达到了图、文、声、像并茂,满足了人们享受艺术的各种感官需求。在网络上,通过简单的剪切、粘贴、拼凑,各种传统艺术形式交融在同一主页上,从而建立起从一种艺术样式到另一种艺术样式的超文本链接。(2) 在内容上:传统艺术是一种被动观看的静态艺术,而网络艺术是一种主动交互式的动态艺术。每一位网民都可以为网络艺术增添色彩,从而使得网络艺术成为最全面的“四库全书型”的艺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从事网络艺术整合的人员素质的提高,网络艺术的分类将越来越细,网络艺术的专业性也将越来越强。(3) 在传播上,艺术在网络上的传播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使传统艺术作品得到最大的整合并获得最快的速度。同时,网络为艺术的传播提供了新方式:“上网――下载”。通过这种传播方式,使每一位网民都可以建立自己的艺术宝库,享有艺术一对一的欣赏,在最大程度上促使艺术的大众化发展。(4) 在创作方式上:计算机智能软件的开发,使得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创作或通过有关计算机软件生成网络艺术作品。电脑创造的音乐、电脑三维动漫、电脑小说,包括几十位作家甚至数百位网民共同创作的接力小说等等,都有赖于电脑智能化的发展。无疑,注意力是网络艺术所翘首期望的,新鲜的网络艺术确实能吸引更多的目光。不可否认,这些艺术传播与创作方式的出现,促成传统艺术向网络平台的全面进军。
二、新氛围成就新审美观念
网络传播与生俱来的独特与优异性,成就了传统艺术的普及化、平民化,也使网络艺术新形态新样式呈现了蓬勃发展的大好趋势。同时,在后现代主义等西方思潮的影响下,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网络艺术的独特魅力日益彰显,逐步形成新的艺术审美观念,造就了网络艺术创作、审美的全新时代。
西方后现代艺术大致肇始于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期。自诞生起,它便是一个撕裂于现代艺术母胎、毁誉交加的文化幽灵。50-60年代,后现代艺术以强烈反叛的怪异形态,震撼西方艺术界;70-80年代,后现代艺术更是声势夺人,冲击着传统艺术形式和观念,成为当时最喧哗的文艺潮流;90年代以后,后现代艺术因过度的狂躁发泄而呈疲惫之势,逐渐式微。如今,后现代艺术在经历了几十年的沉淀、淘汰、选择,已形成某种相对程式化的当代艺术模式,它仍然是西方艺术家对社会危机与矛盾的文化反思之利器。[4] 后现代艺术呈现的主要特征有:否定理性价值、反对人本主义、拒绝历史深度和消解艺术形态。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形成的物质社会,构成了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与背景。科技的发展,促使知识领域更加具体化,随着分工的细致化与专业化,导致了各学科之间出现互不通约的状况,以至于不同学科间无法找到共同的语言。“可通约性的消失,构成了一种特有的后现代背景。”[5] (P139) 国内已经出现了后现代文化的种种表现,在电影、诗歌、话剧、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以及小说之中,都有了各自的同步性展示。如某些追求“不加编排、体现原始”的“状态电影”及一些“无厘头”电影与电视剧;又比如一些以“先锋、实验、超现实、怪诞”为名的小剧场话剧和前卫的绘画、雕塑;还有一些冠以“无调性”、“无主题变奏”之名的音乐篇章,以及近年来涌现的“纯感官性舞蹈编排”、“新感觉小说”等等。
网络艺术的大众化走向,可以说是在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大背景下催生出来的。在信息时代,大众文化艺术走到了社会生活的中心,也走到了大众生活的中间。当代社会与文化艺术的一个突出变化即是审美的日常生活化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今天的审美活动已经超出所谓纯艺术的范围,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艺术活动、审美活动、商业活动共展并存交错进行,高雅文化与大众通俗文化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网络艺术从一开始就是“最大众”的艺术,它与大众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平民性视觉的直观性,甚至它的瞬间易逝的特征,都显示了它作为大众艺术的本相。与当代中国的文化环境息息相关正是网络艺术的“民间化”走向。网络的出现,为民间文化的表达和传播提供了更广泛开阔的倾诉空间,打破了信息由少数人流向大多数人的这种定式格局,使民间记忆重新从潜意识深处浮起。创作者在网络艺术上的创作立场和资源取向都处于民间立场,这使得网络艺术多多少少具有民间化、本土化、民族化倾向。
同时,网络艺术文化又是一种时尚文化。时尚文化兴起于当代都市,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是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以现代传媒(主要是电子传媒和数字传媒)为介质而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小康社会)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它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的产物。[6] 时尚在网络艺术上的体现是创新,其核心是创意。迈克尔・格德哈伯(Michael Goldhaber,1997)在《注意力购买者》(attension shoppers)一文说,我们在网上拥有的是一种“注意力经济”,每个网上的人所极力争取的一种稀缺资源就是“注意力”。无疑,要想在纷繁的网络作品中脱颖而出,靠的就只有吸引眼球注意力的艺术创意内涵。
在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大背景下,在网络艺术走向大众化、民间化、创意化的进程中,新的审美观念逐渐形成,具体表现有三点。(1) 审美视像化。可视的图像可以使人十分具体、直观地看到事物,增加了事物的真实感,使我们能够直接认识到事物的现状,全方位地了解事物的外观特征。视像审美成为人们进入网络艺术审美的第一步。(2) 审美情绪化。由于视像化导致了人们对网络艺术审美的直观性,淡化艺术的厚重含蓄,人们更加趋向于艺术的表面化和情绪化欣赏,艺术的审美也就变得比较感性化和随意化。这种审美取向是有一定的社会背景的,主要是人们对审美和艺术内涵追求的偏离、审美和艺术的反思性的丧失,而代之以直接的感觉体验和情绪化表达。在这里,现代都市的浮躁也渗透进人们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审美观念中。(3) 审美个性化。有人说过,美是自由的象征。网络艺术的多样化和自由选择性真正实现了艺术自由和个性化的精神内涵,艺术的自由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艺术成为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艺术审美随之变得丰富起来,更具有多样性。[7] 审美的个性化,也削弱了专家的权威性,使每个人都拥有艺术鉴赏的权利,使艺术真正成为大众的艺术。
艺术审美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网络艺术的发展,造成了艺术价值上的“迷乱”。[8] 可以说,作为一种全新的艺术样式,网络艺术一方面丰富了艺术内容,另一方面改变了艺术观念,并在新的艺术氛围中自我消解、完善和发展。
三、产业化突破艺术传播模式
网络艺术的发展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然而其背后有一股巨大的力量促使网络艺术的发展比之前的艺术的发展更为迅猛,这股力量来源于大量的商业资本。资本的融入形成了网络艺术商业化运营模式,从而使网络艺术传播呈现了产业化的态势。
中国的艺术文化产业化问题到20世纪80年代才被提上议事日程,而其实践则出现在90年代以后。根据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总报告课题组的研究,根据实际消费量统计,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是5300亿元,距离理论需求(10900亿元)还有5600亿元缺口。如果继续以目前每年10%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仅能达到29460亿元,距离理论需求(42400亿元)的缺口将达到12940亿元。
艺术产业是按照一定的工业标准来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艺术产品和服务的。艺术形成产业必须具备一定的形态条件,包括具有一定规模和生产标准,具有独立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在艺术产业内部生产行业形成完整而相互联系的产业链。同时,艺术产业包括了物质形态可成批量生产的艺术产品,如书画、摄影、音响、拷贝、乐谱、歌词、工艺制品等,与精神技术交流形态的艺术信息、艺术设计、艺术策划、艺术评奖、艺术演出、艺术经济等行业的整体商业服务活动。精神形态和物质形态的相互依赖形成于网络传播,网络传播的独特优势使网络艺术自然地构成艺术产品需求与供应的链条,并吸引资本的渗入,因而,随着日益明显的商业化运营,网络艺术产业化态势越发彰显出来。
网络游戏即可以清晰地呈现网络艺术的产业化轨迹。中国大陆网络游戏的真正发展,应该从2001年开始算起,中国的网络游戏公司一开始就是以商的身份进入网游市场的。2001年7月,盛大公司正式引进韩国网络游戏《传奇》,并于当年11月开始运营,仅半年时间同时在线人数已经突破了10万人,创造了巨大的效益。2002年一年,《传奇》就为盛大带来约6亿元人民币收入,超过国内三大门户网站的收入总和。随后,盛大意识到在产业链中仍然受制于上游的开发企业,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研发自己的游戏产品。2003年5月,盛大斥资4000万美元开始开发《传奇世界》,打出了自主开发网络游戏的独立宣言。2006年1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文化蓝皮书《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对中国网络游戏的发展进行了分析预测:2006年全球网上游戏营业额将达到56亿美元,而中国网络游戏的市场规模也将达到80.3亿人民币。文化蓝皮书认为,未来五年,娱乐市场的格局将发生巨大变化。游戏将成为主流,全球游戏市场规模可成长71%,达到860亿美元,而“通过宽带网络和无线上网的方式为客户提供视频游戏和互动娱乐”将成为这一市场的主流。据预测,2006年全球网上游戏营业额将达到56亿美元,网络游戏市场的年增长率在100%以上,增长潜力巨大。[9] 这一切让中国的网游业充满了无限想象。如今,网络游戏已成为继绘画、雕塑、建筑、文学、音乐、舞蹈、戏剧和电影这艺术之后的第九种艺术。游戏艺术不仅为都市人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在线娱乐生活方式,也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从艺术市场的角度来说,网络游戏所创造的效益也已远远超过电影,并造就了陈天桥这样的中国首富和一批新贵。同时,作为新兴的艺术文化产业,网络游戏产业已渐渐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引擎”产业。
显而易见,以网络游戏为代表的网络艺术的产业化发展已经突破了传统艺术传播模式,在最大程度上促使网络艺术作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使网络艺术的审美新观念逐步渗入人们的思维,促成了艺术的大众化潮流,并造就了一个全新的网络艺术时代。
[参考文献]
[1]谷时雨. 多媒体艺术[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王强. 网络艺术的可能――现代科技革命与艺术的变革[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3]杜骏飞. 网络传播概论[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4]费新碑. 撕裂历史选择叛逆――西方后现代主义解析[C]. 艺术视像与后现代思潮. 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5]陈默. 影视文化学[M].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6]概念来源:/news/displaynews1.asp?id=1212.
[7]姚君喜. 网络时代审美与艺术的特征[J]. 兰州商学院学报,2005,(2).
[关键词]网络时代 审美教育 转变
一、 网络视觉时代的审美特征
毫无疑问,当下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互联网带来的革命性变革已经深深影响到生活的所有角落。从审美与艺术角度来说,德国美学家本雅明提出的“文化工业”的概念高度概括了“机械复制时代”的审美方式的转变。[1]在以网络为核心的技术时代,审美与艺术的特征随之发生转变,艺术这种个体化特征非常明显的行为也真正成了工业的奴隶,可以大批量地、无休止地、标准化地生产,使得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网络时代的审美特征。
1.审美感知方式视觉化
从人类传播信息的媒介角度来说,印刷媒介是农业文明时期的主要手段,视觉媒介则是当下网络时代的主要媒介手段。通过互联网,任何信息都可以转化成为视觉元素,视觉影像已经介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视觉媒介利用直观的图像可以使人具体、方便、直白地看到事物,增加了事物的真实感,使受众能够一目了然的了解食物的特征。视觉化对应于人的感性思维,在这一点上与审美、艺术活动时的心理感受相仿。艺术的展现最终是通过形象化的感性的方式展现。网络视觉时代,通过“看”的方式感性的直观地传递信息,这种文化传播特征吸引了当下青年的眼睛,青年是视觉文化的主体,他们既是视觉文化的策划者、制造者,又是视觉文化的传播者、吸收者。视觉时代用形象传递信息,所以,视觉文化颇受青年的喜爱和青睐,成为青年追求时尚和前卫的文化形态。
2.审美体验方式虚拟化
利用网络世界,人们营造了一个一个虚拟的世界,并且虚拟的世界已经逐渐倾入到真实的世界。网络时代人们现实的生活也趋向于虚拟化,从虚拟的电子游戏到虚拟的电子支付,人们在网上精心构筑虚拟世界,把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理想寄托于网络世界,人们通过虚拟的体验,完成了精神的满足,在虚拟化这一特征上,网络构筑的世界和艺术世界具有共通性。审美与艺术的世界也是一个超越现实的想象的虚拟世界,艺术家把自我的感受,无法在现实中得到的满足,无法实现的理想, 通过艺术化的方式展现给我们,文学艺术构筑的世界总的来说是一个想象的虚拟的世界。受众接受艺术世界的方式是通过审美体验的方式来完成,这种体验方式也是通过想象虚拟的体验,很多时候受众通过虚拟体验艺术世界当中的角色完成一次次精神之旅,在这点上,网络世界与艺术世界给受众带来的参与方式都是一致的,都是通过体验虚拟来感知不一样的世界。
3.审美情感的个性化与自由化
网络生活最大的特征就是可以自由展现地展现个性,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平等的进行表达,正是在这一点上,它延续了后现代所倡导的艺术精神。就审美和艺术而言,艺术的自由和平等的审美精神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现。有人说过,美是自由的象征,网络时代也真正实现了艺术自由和个性化的精神内涵,艺术的自由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艺术不再是任何外在的工具,任何人也很难把艺术为一种工具去利用和掌握。艺术成为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在自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我的情感表现,则成了艺术的根本性问题。艺术从产生起,就是种自我情感的表达形式。
二、 当下高校审美教育的缺陷
在网络视觉时代下审视高校的审美教育方式就会发现,传统的审美教育方式已经很难与符合当下的时代特征。
1.教学定位不明确
高校审美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以及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目的。目前,许多高校开设的审美与艺术类课程趋于边缘化,学校开设类似“电影欣赏”、“文学欣赏”、“艺术欣赏”等课程大多以选修课的方式上课,说白了教学的定位是为了完成教育部门的检查,从学生角度来看,学生选修类似课程并不是想获得审美相关的知识,而是为了凑学分。由于教学定位不明确,造成课程质量低下。而美术类、艺术类专业的审美教育又以纯粹的技能技法教育为主,偏重于方法的训练,而忽视了人文内涵的修炼,这导致学生产生了浮躁心理,很难感受到艺术真正的精神,体会到美术的内涵。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出的学生只会是对美术一知半解、不懂欣赏美和发现美的庸才。
2.教学方式错位
我国的教育一直都是使用社会本位模型,传统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高度统一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这种僵化的教育模式严重地制约着学员的积极性,使学员陷入一种机械式的学习和思维模式。当下高校中的审美教育方式大多为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这种封闭于教室的教学方式是难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的。审美作为个体化、情感化、自由化的感知世界的方式,如果不开放环境,不让学生成为审美探索的主角,学生就无法理解文化内涵,无法摆脱思想的禁锢,无法达到老子所谓的“逍遥游”的境界。
3、教学内容局限
当下高校的审美教育主要集中在传统的艺术教育,比如美术、音乐、电影等,实际上审美的范围极为广泛,除了门类艺术之外,自然美、社会美等内容都属于审美的范畴。高校审美教育必须积极拓展审美范围。以对大自然的欣赏为例,古今中外许多艺术家都喜欢走进自然,在对自然美的体中获得心灵的陶冶和启迪,从而激发出旺盛的创新能力,“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2]庄子对于天地大美的言论是极为精当的。
三、网络时代的审美教育方式
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困扰,严重抑制了学校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我们把实施审美教育作为提高学校学生全面素养的切口,激发学生欣赏美的热情、创造美,有效的把美的欣赏、感受转化为对美的创造。
1.课堂教学的网络化
借助多媒体设备及网络审美教学资源为,组建网络化的课堂,充分发挥课程教学资源、网络文化资源等实践教育资源。尽可能的发挥课堂审美实践活动。这一部分教学实践可利用网络超链接功能制作多媒体网络课件,提供直观的图片、逼真的声音创造审美情境,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理解一件作品的内涵、创作技巧、背景知识、创作过程等。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给学生提供大量哲学美学、艺术哲学、美学交叉前沿学科类的资源网址,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查询资料进行学习。另外,通过构建课程的专题网站,方便学生随时查阅浏览资料。
2.充分利用影像艺术
网络视觉时代,是一个影像的时代,影像艺术是现代科技与文学艺术结合的产物,本身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结果,具有综合各类艺术的特点。在影像艺术中,集中了文学的情节与形象、绘画的构图与色彩、雕塑的形态与律动、音乐的节奏与旋律等等,可以说是传统门类艺术的综合,这种多样的综合艺术,较有利于培养人审美的感觉与审美趣味。另外,从接受方式来看,随着微电影等形式的流行,借助网络与手机等终端,随时随地的观看与欣赏,更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3.课外教学的体验法
以课外活动作为审美教育的第二课堂,以校园文化作为审美为载体,指导组织各种学生社团活动,如文学戏剧社、影视鉴赏沙龙、音乐协会等;组织学生参观各类展会,定期到艺术展、博物馆等场馆实地考察;组织文化创意大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审美主体的协作交流与自由表达
审美教育的过程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中各类艺术类BBS、论坛、微博、微信,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与资源的丰富性,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搜集各类资源;通过自由参与,在选择、评价、讨论等过程中,互相激发提高鉴赏能力,增加创作灵感。鼓励和指导有兴趣致力于创意产业创新的学生纳入创新创业体系,设计相关选题、指导、评审和奖励制度,并投入一定资金加以支持,着重培养学生理论转换世间的能力。
本论文为2013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年度课题“审美经济核心特征及美育转向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N095
[参考文献]
[1]《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 (德) 瓦尔特本雅明.王才勇 (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2
网络文学首先,我们应认识到,网络文学不是简单的网络+文学,并非是对把写好的文字通过网络出去的过程的概括。网络文学由于其形式和特点,成为挑战传统意识形态和传统文学的一个阵地。世界上有多少人有话要说?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有话又能到何处去说呢?说给谁听呢?网络文学为“沉默的大多数”提供了平台,述说,在这里成为过程和目的。因此,网络文学实质的意义是:网络通过文字把话语权交给了每一个有话要说的人。在网络世界里,没有什么外力可以钳制作者的想象力,说什么和怎么说的权利真正掌握在作者手里。作者可以因为好玩;或为逃避现实;或为了消磨时光;为了完成诉说;为了寻找认同,在自我情感宣泄的同时确证青春尚未远去及生存的体验与价值。③在这里,没有意识形态信息霸权的渗透,没有功利目的性的牵动;在这里,体现着网络所标榜和追求的自由、平等、无权威、无中心的价值。另一方面的特点则是,网络文学是一种超文本创作。超文本(在一定数据库中可以任意互相连接的文本)因为真实连接了目标文本,文本的结构由此与传统文学不同,叙事的方法也得以变化。网络文学的创作和阅读过程的多样化和因跳转所带来的快餐化使得网络文学赋有这个时代最典型的特征:虚拟、交互、小众、快餐、世俗。或者说,正是因为数字与网络,使我们这个时代具有了如此的特征。网络游戏网络游戏是由消费者自己扮演、具有分支结局的艺术。在网络游戏中,每个人都是主角,都有决定结局的能力和权力。而结局的多样性使人和社会的发展与结局成为可变的和可选择的,这也许就是网络游戏的吸引源,也使网络游戏具有了最大的优势:人人可以是上帝,有主宰他人和事件结局的能力。在网络游戏中,有故事的背景、事件的脉络、各式的角色,是一个真正虚拟的现实。消费者沉陷其中,获取现实生活中所不能的所有体验,“实现”着自身的价值。游戏替代了生活本身,现世的生活是那么单调,自身是那么无能,既然这样,那还有谁愿意回到现世呢?这就是网络游戏最大的问题,也是最原始的吸引。
综前所述,数字媒介艺术的基本特征:虚拟性、互动性、去权威化、游戏性和快餐化已经显露出来。这些特征普遍存在于数字媒介当中,参与者被它们簇拥和环抱着,心理和行为逐渐产生了变化,最终弥漫至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社会群体的意识形态。反之,社会群体的集体意识,又将指导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在数字媒介艺术的生产和消费领域进一步地产生影响。虚拟数字媒介艺术的虚拟性主要表现在:1、根据消费者的虚拟需要造就“真实”;2、生产者直接制作现实而且比现实更“现实”;3、营造虚拟的物理空间或网络空间促使消费者产生幻觉。虚拟,是数字媒介艺术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消费者身处其中,“真实”的幻觉和幻觉的真实时常相互交替,最后难以辨别,到底是应该相信眼前所见之物,还是怀疑?数字时代,太多的虚拟现实充斥着我们的文化与生活,虚拟性所带来的虚幻假象铺天盖地,数字媒介参与者身处其中,将习惯用怀疑一切的态度来看待周遭之物,从而导致别样的行为和思维产生,不知这是属于科学精神的普及,还是诚信的逐渐丧失?
互动互动,是数字媒介艺术另一个典型的特征。互动的无处不在,使数字媒介艺术成就了一个公众全面参与艺术领域的时代。数字技术不但带给数字艺术参与者更多的话语权,还帮助公众对数字艺术的创作过程进行全面参与。高度有效的协同创作与欣赏环境、高度灵活的互动参与模式、高度个性化的艺术品传播过程,使形形的消费者在一件数字艺术作品的初创、分发、共创、传播等环节中更多地发现自己和他人的存在和价值,这也是数字媒介艺术的普世价值。④数字媒介艺术的互动性激起受众的主动行为,由行为带来的思考也隐现其中,大量受众由此成为某一问题的积极思考者与行动者,自身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不断被强化,最终对社会整体的变化和人类的进步带来积极的影响。去权威数码摄像机、计算机、网络这些数字平台为每个普通的人提供了自行创作数字艺术作品的条件,他们的创作没有任何权威意识形态和“把关人”审美眼光的制约,说什么和怎么说的权利真正掌握在自己手里,艺术创作中某种意义的话语权平民化真正得以实现。因为互动,数字媒介艺术的生产者同时也是艺术消费者,他们的身份是模糊的,在这里,没有主配角的区分,谁都不具备权威性,所有人的关系都是平等的。去权威(专业)化的艺术,美的内涵就突破了精英的意义,艺术创作者的审美细胞由“以精为美”进化到了“以真为美”,创作过程的真实性本身,构成了整个作品的美。因此,对虚幻的追求体现在“真”的过程中,数字艺术消费者再次模糊在真假辨别之中,最终也不能决定到底是需要“真实”还是迷恋“虚幻”。
数字媒体艺术是指利用计算机为核心的数字信息处理设备,通过各种软件,硬件创作平台,对艺术创作理念进行描述和实现,最终完成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艺术作品的创作和传播。追溯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历史,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人们根据数控机床的原理,将用绘画笔代替数控机床上的刀具这一设想变成现实,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平板绘图机,从此便打开了由计算机辅助绘图仪代替人工绘图的历史大门。数字媒体艺术发展到现在已经进入到艺术形式更为普遍且为大众所接受的新的发展形态。与传统艺术形式的区别在于,数字媒体艺术是基于计算机技术进行各种创作的,例如已经相当成熟的数字绘画艺术、数字影像、3D动画、数字音乐等艺术,都是依托计算机技术进行创作。众所周知,大多数依托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领域本质上提供给我们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数字媒体艺术也不例外。用专业一点的术语来讲,数字媒体艺术采用了区别于传统的艺术创作手段——数字化,并且将这种创作依托互联网技术,使得艺术接受者或者说欣赏者通过网络感受到一种全新的艺术世界,这一全新的艺术世界本质是一个虚拟的数字化世界。了解了数字媒体艺术的基本概念,不难归纳出数字媒体艺术的一些基本特点。1.1数字媒体艺术依附于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于数字媒体艺术的这个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就是“数字性”。不管是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基础还是作品的创作质量,都高度依附于数字技术的发展。换句话说,数字技术的发展程度基本上决定了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程度。数字媒体艺术已经不再像传统艺术那样,完全依赖于艺术家本身的艺术创意和艺术家将自己的创意通过自身动手物化成艺术作品的创作能力。一句话概两者的差异性就是传统艺术更多的是“人的艺术”,而数字媒体艺术更多的是“技术的艺术”。1.2数字媒体艺术具有更强的可交互性。数字媒体艺术基于数字技术存在,然后依托互联网呈现给这一艺术的欣赏者,这一点与传统的艺术创作方式一样。除了这个特点外,数字媒体艺术还具有传统创作艺术不具有的特点,那就是交互性。传统的艺术创作具有很明显的单向性特点,即艺术家们创作,创作的结果呈现给作品的欣赏群体。数字媒体艺术则使得依托数字化技术创作出的产品往往能够和欣赏群体产生交互的过程。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都有过点击、打开网页的经历(网页设计和开发是数字媒体艺术中的一个具体应用实例),你每进行一步点击鼠标的操作,界面都会产生相应的响应,如点击打开一个视频的播放键,那么该界面就会响应你的这一操作即播放视频。这种交互性大大提高了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欣赏者的参与积极性。1.3数字媒体艺术具有虚拟性的特点。数字媒体艺术的虚拟性很好理解。一方面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离不开互联网这个虚拟的平台尤其是在现如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另一方面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呈现过程是通过互联网这个虚拟的平台呈现给大众的。
2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阶段
2.1计算机自动绘图成为可能。在介绍数字媒体艺术的概念时提到过利用计算机辅助绘图仪代替人工绘图的世界上第一台自动绘图机,这一历史性的发明是数字媒体艺术的起源。它实现了由人创作到利用计算机程序控制的自动创作。这一发展阶段中另外一个具有突破性发展的要数在1963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伊凡•苏泽兰提出的使用键盘等输入设备通过计算机程序实现一系列绘图等操作,最终在计算机屏幕上输出所绘作品的绘图模型。特别是最终这一理论模型称为世纪可操作的技术之后,为后来计算机辅助绘图技术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尽管这一阶段已经基本实现了利用计算机代替人工进行自动绘图,但是这一阶段创作的图形仍然是以二维为主,并且还未使这一项技术可以成为艺术家们通用的创作手段,就更别说在大众中发展开来,当时能够操作这一技术进行基本绘图的只能是那些技术研发人员。2.2发展与应用均走向成熟。虽然说在第一阶段的初步探索中,使用计算机进行艺术创作的人员中大部分还是科学家和工程师,而且作品还是以平面几何图形为主。但是第一阶段的初步探索为后期数字媒体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相当大的贡献,因为数字媒体艺术的模型已经成型而且有了一定程度的实现。后来个人计算机面世,这就为数字媒体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技术性支持。有了这个技术支持,制约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的就是它的“艺术性”还不够成熟。随着大量研发人员投入到新的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系统的研制中去,成果以突破了之前的二维创作限制进入到全新的三维创作时期最为突出。三维创作的大门被打开之后,利用计算机进行艺术创作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成熟阶段。在这一阶段,除了大批的商业性图形图像设计和排版软件面世,数字媒体艺术也进一步影响到传统的美术绘画领域,促进了计算机三维动画迅猛兴起。随着计算机动画的不断向前发展,数字媒体艺术还渗入到影视制作领域,尤其对影视特效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一阶段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字媒体的艺术创作已经非常成熟,这就为数字媒体艺术在新时代—互联网时代结合时代特征发展与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3网络时代的发展。对互联网的认识首先要意识到互联网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一个虚拟的世界。数字媒体艺术的独特魅力也正是因为它借助了互联网的这个平台并且依托高超的数字化技术进行创作,让数字媒体艺术在现如今这个已经离不开互联网的世界大放光彩。互联网使得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更加趋向于大众化。随着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内容在互联网上得到普遍应用,而且随着具有更强交互特点的网络技术的出现以及现如今移动设备的高速发展都使得为数字媒体艺术的大众化普及提供了条件。以上是从纵向的角度分别介绍了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的三个阶段,有了这三个阶段的了解,就可以对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进程有一个总体的认识。此外,通过数字媒体艺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实例让大家对数字媒体艺术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在这样一个依托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包括日常几乎每个人都要用到的网页信息浏览、各种游戏的娱乐、网络动画的欣赏等都是数字媒体艺术的体现。此外,数字媒体艺术还在数字绘画、数字印刷、数字影视制作、影视特效、虚拟现实艺术、数字音乐、新媒体与数字装置艺术等方面均有卓著成就。
3数字媒体艺术的五大技术支持
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对数字媒体艺术本身应该有了整体的把握和认识,作为数字媒体艺术本身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数字化”,下面就着重介绍一下实现数字化创作手段的五大技术支持:文字的数字化、数字图形图像、数字音频、数字视频、网络与通信。3.1文字的数字化。文字是人与计算机交互过程中最基本的信息,要使计算机能够识别、处理、存储文字信息,目前采用的技术是对文字进行编码。最早的编码表示美国的《美国标准信息交换码》,简称ASCLL。常用的汉字编码采用GBK码,共收录了21886个字符其中汉字21003个。后面又出现了Unicode统一编码,从理论上讲Unicode编码能够覆盖几乎任何语言的编码表。解决了文字的在计算机与人交互过程中的最基本的存储与转换的问题,就要考虑如何采取合适的方式将文字信息输入。最早的文字输入方法是键盘输入方式,随着技术的发展,文字的输入方式也得到了丰富的发展。例如智能手机中的手写输入、语音输入等。3.2数字图形图像。数字图形图像是指由图像输入设备如数码相机、摄像机、扫描仪等,并以数字化方式存储在计算机中的信息,可以是绘图、照片等。除了数字存储的特点外,数字图形图像的另外一个重要参数就是图形图像的色彩,色彩不仅要求强调色彩的亮度、色调、饱和度等基本属性还要注意不同的色彩空间。3.3数字音频。数字音频是相对于传统的模拟音频而言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已经逐步取代了模拟信号处理技术。数字音频是一个表示声音强弱的数字序列,通过计算机及相应的数字音频设备以二进制数字组合的方式记录和编辑声音,实现音频信号的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转换,最终以数字信号存储到计算机中。当需要这些音频信号时,计算机还可以将存储的数字信号还原为原来的模拟信号然后输出用户所需要的音频。3.4数字视频。同模拟音频与数字音频之间需要转换实现,数字视频也是需要将传统的模拟视频通过一定技术实现转换为数字视频。设计原理同数字音频与模拟音频之间的转换一致。3.5网络与通信。网络最初只是作为一种用户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更加注重与用户之间的交互作用(互联网的交互性在上文已有介绍)。可以说数字媒体艺术的“艺术交互性”要很大程度上以来网络的这种“技术交互性”。最早的移动通信是依赖无线电的发明,如今已经发展到现在的4G时代。
4数字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
数字媒体艺术作为数字时代新兴的媒体形式,是科学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与传统媒体艺术相比,数字媒体艺术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创作手法和艺术审美特征。特别是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媒体艺术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成就斐然。有些人会惊叹其发展的成就,陶醉于欣赏颇丰的艺术成果,有的人却发出了反对的声音,认为数字媒体艺术并不能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高度依托计算机技术的数字媒体艺术能够进行艺术创作吗?如果计算机能作画,那么要画家干什么?诚然,科学技术人员现在已经能够利用计算机,将自然界或者真实世界中的物象模拟得十分逼真,但是从艺术的角度来讲,从美术创作方面也只能说是美术创作上写实性绘画的成就。艺术的灵魂是创造,而创造的灵感来自于哪?肯定是来自于艺术家本身的艺术创意或者说是一种艺术创作冲动。因为有了创意,创作才成为了可能。其实创作就是将创作者的思维和意识物化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讲,技术手段是永远不可能代替人的创造性思维,进行艺术创作的。数字媒体艺术同样不例外。我认为,认识数字媒体艺术千万不能只片面的认识到其“数字性”的特点,同时还要把握其作为一门艺术的“艺术性”。这不光是艺术家们对数字媒体艺术的特征的把握应有的认识程度,也是在如今数字媒体艺术更加趋向大众化发展的今天对大众的要求。时刻要认识到数字媒体艺术离不开人的审美意识才是我们对数字媒体艺术本质把握应该持有的态度。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深入领悟到数字媒体艺术的审美艺术特征?在前面的论述中,已经说明数字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离不开数字媒体本身的特征。首先,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经典艺术相比是缺乏规范的,比如,在数字媒体艺术是带着娱乐性质的,例如,很多网民在网络上进行网络艺术创作,创作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娱乐自己和他人。数字媒体艺术还有一个特点是:从审美的角度讲,数字媒体艺术吸收了传统艺术中的美学特性,同时又深刻地影响着传统艺术的传播及艺术表现形式。数字媒体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以及媒体传播形式的深刻改变使得数字媒体艺术更加大众化和平民化,这就引出了数字媒体艺术的另一个特点:具有较强的参与性。与单向的由创作者到受众群体的传统媒体艺术相比,数字媒体艺术更加鼓励人们参与进来。这种双向的参与是离不开技术层面的支持,比如:人机交互的发展。
作者:潘威 单位:浙江海洋大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