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2 16:10:3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第1篇

【关键词】 多向互动与动态生成 对话教学 反思性实践 学生优势智能

【中图分类号】 G6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1-062-01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根据具体情境,运用一定的教学理论去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谋略,它既包含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教学理论,又包含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带有规律性的教学方法。

一、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多向互动与动态生成”的教学策略

由于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分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因而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自主、合作与探究成为炙手可热的关键词。事实上,自主、合作、探究并不是各自孤立的学习方式。“新基础教育”的研究发现,分析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单位不是“教”,也不是“学”,而是教与学如何“互动生成”。这里的互动,不只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或“一对多”,也包括学生个体和群体,小组之间的各种教学活动。这是人人参与的网络式互动,作为网络中节点的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重组者、传递者和生成者。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都处于多元变动之中。教学中的“生成”,一是指因开放式的互动产生了新的教学资源,我们称其为“资源生成”;二是指对新生教学资源的及时分析与重组,形成新的、不同于教学设计原定的内容或程序,产生新的过程,称为“过程生成”。

正是这种“多向互动”与“双重生成”,改变了课堂教学作为预设教案的执行过程,使“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质量呈现出“开放”和“弹性”,师生思维活跃,随时可能面临新的情况和意外挑战。正是学生与教师一起成为课堂生活得创生者,使课堂本身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二、课堂教学艺术的“模仿——独立——创造——个性化”的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艺术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不断提高的过程。模仿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练就的起点;独立阶段是课堂教学艺术形成的关键阶段;创造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创造的重要时期;个性化阶段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日趋成熟的标志。

在模仿阶段,教师若缺乏教学实践经验和独立教学能力,在讲课中的教学行为过分依赖于教学方案,他们身上的从众,平庸举止随时可见,其教学水平可能会始终停留在消极模仿的阶段。

在独立阶段,教师的教学艺术发展到关键阶段。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和自觉意识与能力的增强,他们能够独立地设计教学和处理教学重点,恰当处理教学难点,追求教学活动的节奏感,有意识地揣摩语言艺术,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创造阶段,教师身上表现出强烈的追求创造性劳动的意向和行为,在教学方法,教学环节设计,教学节奏调控中追求新颖性和独特性。与之同时,教师还能深入研究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努力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在个性化阶段,教师开始刻意追求教学活动方案的最优化,有意突破自己的定见与教学惯例,在教学活动中注入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三、理解、解释和体验的对话教学策略

新教学观视角下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和课程文本之间的理解与对话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课程文本时当然的“资源”,对话将“教学三点”三个“顶点”要素以及重要的两条“边”——“学生—文本”和“教师—学生”连接起来,发生相互作用。这以教学策略强调师生的相互理解和共同体验,师生之间的合理交往以及师生的共同发展。

对话教学的要素主要有:(1)目标。在教学目标上特别关注对话过程中即时性的体认,即感悟的目标。(2)场景。对话教学中的场景应体现民主、平等、自由、开放、沟通、合作等特性,营造这一场景可从改革课堂常规,建立课堂礼仪切入。(3)问题。对话教学中问题的确定可采取“师生协商”的策略,即先行预习,小组讨论、组际交流、合理统整、展示问题。(4)评价。对话教学的评价应是以生成师生双方的反思能力为终极目标,而“协同自评”恰恰是以缄默认识模式为基础,凸显参与者自我审视、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一种评价模式,

四、反思性实践的教学策略

源于西方的反思想教学理论,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性实践”及其构成因素——行动与反思。反思性教学理论确认学习是一种社会,因而主张教与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对话关系,是师生之间合作的,整体的,注重个性的过程。反思性教学理论的实施需要具备如下条件:(1)教学过程中当事人双方主体意识的确立;(2)对平等对话的主体的理解和宽容;(3)教学主体具有自觉反思的意识和较强的反思能力;(4)对现代教育中工具理性的无限扩张所产生的对教育本质的危害和对人性的侵蚀有清醒的认识。

[ 参 考 文 献 ]

[1] 陶·哈斯巴根等.《对创建“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思考》.

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第一期。

[2] 谌启标.《论理解与对话的教学观》.载《上海教育科研》,2003年

第4期.

[3] 陈顺洁,华卜泉:《对话教学的概念与要素》,载《现代中小学教

育》,2003年第2期。

[4] 范明林.《试论反思性教学及其基础和条件》.载《上海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课堂;高效教学;实施策略

一、基于校情分析对高效教学的认识

我校地处从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脚步加快,有相当一部分生源是城乡结合区域的子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们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差距很大。教师在教学中,为提高教学“质量”,拼体力,拼时间,高消耗、重负担、低效率,投入多,产出少。一句话,落实目标“少、慢、差、”。为此只有与时俱进,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高效教学,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真正实现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什么是高效课堂呢?即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有超常提高,有超常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二、构建小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效率成了教师的重要任务。教师要通过做好课前教学设计、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提高教师个人魅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策略,努力构建小学高效课堂教学。

(一)充分研究学生

我校学生学习态度还不太端正,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相当部分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如:学生缺乏课前复习旧知的习惯;课堂上有自己的想法但不讲出来,或没有自己的想法只听取老师和同学观点;没有课后马上复习习惯;我们深知,只有清楚学生“现有发展区”,找准“最近发展区”,以此作为教学的起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升教学层次,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

(二)明确教学目标

首先要在教学预设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即尊重文本,接受文本,确立具有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实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学理念。其次,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知识的、技能的东西是外显的,我们可以用讲授的方法传授,用动手实践的方式训练;而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则是隐性的,它们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同时又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没有过程,就没有体验和感悟,没有过程也形成不了技能。因而,落实三维目标,整合三维目标,才能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三)优化教学策略

恰当灵活地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精讲精练,及时反馈、有效调控,切实提高教学活动实效。

1.激发学习兴趣从导入开始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设计导入可以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作为教育先行者应在原有的教学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新的教学理念来开展教学活动,使一堂课在积极、愉快的气氛中拉开帷幕。

2.用好教材,拓展空间

我们要求教师不再是去“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去教”,不但积极主动地选择教材内的教学资源,还要自主开发教材以外的教学资源。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能用好教材呢?

首先是尊重教材。课前“吃”不透教材,课堂上徒留遗憾与尴尬。因此,我们要求教师要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研读教材:了解教材整体结构及前后联系,明确例题的地位和作用,弄清习题与例题的关系,揣摩插图的编排意图,钻研提示语和旁注。

其次是理解教材。我们针对本校大部分学生家长辅导孩子作业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r,着重在开发习题资源方面进行研究。教师有习题资源的意识,将教材中的习题拓展为一个个值得学生探究的数学问题,利于拓展学生的探索空间,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让习题增值。

第三是创生教材。要求教师能够站在与教材编写者同样的高度去审视教材,能够读懂学生、读懂教材,寻求学生认知规律与教材编写意图之间的契合,对教材科学合理地整合、重组和超越,使加工后的教材更加丰富多彩,更具实效性、现实性,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首先要成为一部非常生动、丰富和深刻的教科书。

3.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方法要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由单一转向多样,由片面学习转向全面学习,让学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游中学、听中学、思中学、合中学,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让身体的更多器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综合素质全面提升,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四)坚持教学反思和行动研究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有鉴于此,我们要求老师写教学反思从对教学观念的反思、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和对教学反馈的反思这五方面的内容来展开。

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长期的追求。但研究的困惑和问题也是必然存在的,从学校整体层面看,师生教学方式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部分课堂教学的创新意识还不够强;如何解决进一步完善教师成长机制,促进每一位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自主地开展日常形式的教学研究。

第3篇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 兴趣教学 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课程最大的区别是实践性很强,如果只是进行理论教学,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我们要从这一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出发,从多个方面研究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认识:

一、学好信息技术的关键要动手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没有技能训练的过程就如同纸上谈兵。必须把培养信息技术的基础操作技能作为主要任务,那么如何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呢?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要想办法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一旦把操作练习布置下去,就千万不能放任自由,而是对此进行巡视和指导。在指导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动手,勤于动手。告诉他们有些操作比如打字练习,只要我们坚持长期练习,打字速度和准确率就会极大提高,同时激励学生坚持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巨大动力,从而更好地推动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有些知识内容只要亲自动手试一试,实际操作一下,就会从内心感觉到计算机并不那么神秘。长此以往,即便学生每天动手操作能够有一点点小小的收获,有一种日见成效的感觉,随之信心会大增,学习劲头自然会越来越足。

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创新奠定基础。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往往来自电脑游戏,但是如果在课堂上让学生玩游戏势必就影响教学,上课时是不是就禁止学生玩游戏呢?这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而定,虽然我们在上课的过程中让学生玩游戏,但是有时可以把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比如我们在讲解指法练习的时候,如果老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那么学生不但学得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不能强迫学生练习。

鉴于指法练习知识内容本身的特点,我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里的“警察抓小偷”游戏,同桌之间互相比一比,看谁打字速度快。由于很多的同学刚接触键盘不久,对字母的位置不是非常熟悉,因此打字的速度很慢,甚至个别学生只会用一个手指按键盘,不一会就被打字速度快的学生抓到。有学生会问老师怎么提高自己的打字速度?我及时提出记住指法的重要性,再给他们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这样为学生创设了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以爱为出发点,从而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时学生犯了错误,我们在批评教育之前要先思考,假如学生就是自己的孩子,我们会用怎样的方式和语气和他进行交流,千万不要因为学生某一方面做得不好或某一件事情做错就气急败坏或大发雷霆。这样会让学生产生恐惧感,不利于学生和我们进行真诚的交流与沟通。学生的自尊心一般都很强,需要用真心呵护。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好孩子。”教师的爱是教育的推动力,要热爱学生,认真执教,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协作学习是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从事学习活动,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便于学生按照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合作精神。

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指法训练的时候,盲打是我们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难点所在,因为这一技术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老师必须想方设法地让学生自主学、主动练,但是往往一个人练习就显得比较枯燥,所以在综合训练时,我让同组的两个同学配合好,一个同学操作时,另一个同学帮助指正错误码。学生间更贴近,更能沟通,互教互学。在他们练习了一段时间以后,我们再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好胜心,随之他们的自觉性、自信心也随之增强,并更好地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协作。在这种协作学习的方式下,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不仅仅是竞争对手,更是促进学习的帮助者。协作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

如何讲授小学信息技术知识,这不仅是我们工作的需要,更是培养信息素养高和创新意识强的人才需要。鉴于小学生的特点,我们要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信息技术课堂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参与文献:

第4篇

新课程标准构建化学课堂教学策略,要充分激发学生思维,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创造快乐气氛,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让学生学会学习。对此谈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1. 及时审视自己的教学,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从不审视自己的教学是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不关注学生的不参与是否与己有关。当学生出现与课堂教学不一致的行为时,只是怨学生,甚至是批评学生,而不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应了学生的心理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感到学习是满足求知欲的一种快乐,而不是枯燥无味的艰苦劳动,学习过程中不应伴随任何一种外部的精神压力。处于轻松、快乐状态下的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最有利于激发一个人的超强记忆力。这时人接受信息的能力最佳,思维力最强,学习效果也因而最好。因此,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新奇、愉悦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多一些“兴奋剂”,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的。在讲石灰石时,我做了以下尝试,上课时首先问学生“你知道于谦的《石灰吟》吗?”同学们兴趣高涨,一起背诵“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此时话锋一转,这首诗蕴涵着哪些化学反应?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教师再因势利导,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完成学习任务,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学生获取一种结果,远远比不上他获取这个结果的过程重要。怎么样让我们的孩子在化学上有所发现,有所体验,这就在于他研究知识的过程是否有思考,是否经过自己本身积极的探究才发现了这个结果。如果是这样,他对化学的体验是快乐而自信的,这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

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去学化学,这是我们教师必须要做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课堂中去体验化学的魅力和活力。如在讲金属镁、铁、锌、铝和酸发生反应制取氢气的实验中,为什么选取金属锌是最合适的?同学们动脑思考,得不出结果,再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化学知识,不仅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自主探究,都有所发现、创造,都有成功探索的体验和感受,增强了他们学好化学的信心,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

3. 在质疑中放手让学生学化学

放手让学生学化学,有很多种办法,如给学生创造好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参与机会等,这都是放手让学生学好化学的重要一环。我觉得,让学生在课堂中互相质疑,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质疑,对学生化学思维的发展也是有利的,而其中蕴涵的教育价值是多向的,它可以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被激活的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先“设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确定思维方式,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不是简单地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如在讲金属和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实验,有的同学就提出,为什么一定要用稀硫酸,用浓硫酸可以使反应更快,为什么不行?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就更贴近学生自身的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去探究。

4.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深化自主探究的层面

在学生学习研究化学问题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个很好的形式。一道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这时,思维活跃的孩子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孩子,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给自己的同桌讲讲,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如在总结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学生讨论探究实验室制取气体所选用的反应发生装置,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有关,反应物的状态是固态和液态,反应不需要加热,选用和氢气、二氧化碳相似的装置;反应物的状态是固态,反应需要加热,选用和氧气相似的装置。收集气体的装置,与气体的溶解性和密度有关。难溶于水的气体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可以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这样经过讨论,使学生在更深层次上认识了所学内容,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调控能力、评价信息的能力和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都有积极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控教学策略以引导学生更好、更深入地进行探究,同时还要对学生的认知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和调节,特别是对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方法要作适当的评价。

5. 应该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课

这堂课有几项活动,怎样安排,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等,这些都应该是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

教学程序的设计不应该受固定模式的限制,要具有开放性,要根据不同内容、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设计。教学设计的重点是设计出有梯度、有较高思考价值、富有启发性、有深度和较大思维空间的新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不同梯度的问题,重在让学生都有成就感,激发全体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要改变用“对不对”、“是不是”的简单问题提问的旧习惯,避免学生齐答的场面。精心探索提问的内容、方式,要锤炼设问语言和激励评价语言的艺术性。要热情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提出不同的答案。特别是要高度评价有创意的学习,对于答错的学生要引导慢慢思考,自主发现错误的原因和纠正的方法。教学程序安排以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学习为目的。如分小组讨论,反馈意见后针对性挑选学生辨析,同桌互相交流等。教师的每一个安排都要落到实处,更要关注不爱说话及后排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力争营造团结互助,轻松愉快,全员参与的课堂气氛。

6. 不仅需要事先备课,还要学会事后备课即进行教学反思

第5篇

关键词:职校;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7-0057-01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其有效性既体现“教”的有效性,更体现“学”的有效性。课堂高效就是要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大的效益。那么,如何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呢?

一、融洽师生关系,创建高效氛围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亲其师而信其道”,如果学生喜欢一个老师,自然而然也会喜欢他的课。教师在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当中要多关心学生,对学生热情而有耐心。心理学家发现:人在轻松的氛围中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教师在上课时应善于运用一些策略,比如精彩的导入、教唱英文歌曲、小游戏、师生快乐互动以及幽默等,还要多使用激励性语言,如Wonderful、Good、Well done、You are very clever、Would you please。要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树立自信心。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其思考能力和认知能力都会增强,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优化课前准备,明确目标任务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功夫,而且老师和学生都要做好准备。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是要吃透两头,兼顾教材和学生。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内容,熟悉教材知识结构,准确把握重难点。通过对教材的理解和升华,对教材进行有效的整合,再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和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并且写出切实可行的授课计划和导学案等。除教材外,教师还应善于挖掘生活中的英语资源,并把它们恰当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拉近英语与生活的距离。另外,制作好教学所必需的教具或课件、学生操作的学具等,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学生作为课堂的另一大主体,在课前最充分的准备就是自主预习。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端正态度,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并且在预习过程中要积极思考大胆设疑;其次,巧用导学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再次,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善于学习。这样,能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激发求知欲,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优化教学方法,实现高效课堂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活化课堂教学。下面,介绍几种在教学实践中常用的方法。第一,直观教学法。实物、挂图、模型、幻灯片和简笔画等形象直观,可缩短不必要的解释时间,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任务型教学法。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鼓励学生“在做中学”,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第三,情境教学法。模拟现实生活中的环境或文化背景,创造有趣的教学情境,增强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趣味性,使知识“易学”、学生“乐学”。第四,听说法。播放听力材料,内容可以是课文、小故事、情境对话甚至是英文歌曲等,听过之后再进行模仿训练,鼓励学生学以致用。第五,讲授法。向学生讲授一些基本知识和重难点知识是必要的,但讲授法并不是死板、生硬地照本宣科,而是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并和其他的教法相结合。第六,角色表演法。教材里的对话大多是很好的角色表演的范文,如果能够将其改编成小品、相声,或者把词语、句子放在生动的短篇戏剧中,让学生role-play,必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七,小组合作法。pair work、group work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学习英语,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

四、巧用多媒体,提升课堂效率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通常只有文本教材、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要让学生突破某一教学难点,非常困难,往往要带上一堆教学挂图,还要写上几大黑板。结果往往是老师汗流浃背,学生昏昏欲睡,课堂效率低下。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是提升课堂效率的福音。多媒体技术集声、像、动画于一体,可以直观、形象、生动地再现教材的内容,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也可以利用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等编写课件,为学生动态地展示所讲内容。而且,多媒体课件呈现信息的速度很快,可以随时调出所需的资料,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较容易地理解某些较难用语言解释清楚的内容。所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高密度、大信息量地进行知识传授,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益。

五、结束语

教而无效,学而无获,在时间和精力上对职校师生来说都是一种浪费。开展有效教学,促进教师有效的教与学生有效的学完美结合,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还需要职校英语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管锡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新课堂教学的理论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第6篇

关键词:小班化;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大众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关注愈加重视,而班级授课制作为学校教育的组织形式,主要通过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强调学生的共同进步。以往的班级授课制大多采用的是大班化的教育,既增加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又无法保证学生的真正参与,使得教学工作的质量得不到保障,而小班化教学模式的出现及时解决了这些弊端,使得教育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因此,加强学校教育小班化的教学工作,能够有效地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

一、小班化课堂教学的优势

1.实现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在实行小班化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人数减少,使得教师能够有充足的时间了解学生,从而能够更加准确地分析学生自身能力的差异,并在尊重这种差异的基础之上,为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促进其自身潜力的发挥。

2.实现了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

在小班化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人数减少,为学生在课堂上提供了更多参与以及表现的机会。再加上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提问,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身的自信意识,减少学习过程中的消极影响,从而提高课堂的主动参与度,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挥。

3.实现了教师主导性的展现

小班化教学中学生人数的减少,使得教师的教学负担大大减轻,减小了教学心理压力,使其能够把更多的时间以及精力放到对学生以及教学过程的关注上去,从而能够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把教师在课堂当中的主导作用展现出来。

二、小班化课堂教学的策略

1.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在小班化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改变以往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从而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人。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全员参与的意识,利用课堂学习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面的指导,给予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逐步培养出学生的参与意识。

2.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采用的是“教师教,学生记”的教育教学模式,久而久之,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而采用小班化的课堂教学模式,由于学生人数较少,教师就可以把自己更多的情感投向学生。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逐步营造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得教师能够走进学生的世界,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课堂学习。

3.注重分层教学工作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由于班级人数多,教师不能很好地注重学生个性的教学。而在小班化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人数的减少,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采用分层教学的模式,并根据学生的个性不同,注重因材施教,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从而让学生都能受到重视,保证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4.建立激励评价制度

激励能够让人产生前进的动力。在实行小班化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建立一种激励评价制度,对于一些表现良好学生进行相应的鼓励,使得这部分学生继续保持学习的上进心;对于一些表现较差的学生,教师也要给予公正的对待,不能歧视,要尽可能地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意识以及学习的自信心,让这部分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帮助尽快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同时,也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公平的点评,并把评价结果进行公开,让每一个学生对于自身都能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最终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了以往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使其更加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规律。小班化的教学模式通过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及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进行的分层教学工作,能够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来,并通过对学生的不断激励,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最终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杨翠琴.农村小学小班化课堂教学策略初探[J].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14(04):20―21.

第7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况及提出背景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指教师组织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课下网络资料收集,课上进行学生互联网学习成果展示;学习小组间交流学习资料,互相取长补短;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给予辅评价和方法性指导。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借助互联网的信息化资源优势和互动性体验优势,将教师由以往的课堂主宰者变为课堂教学参与者,学生也由以往的课堂教学的被动接受者变为课堂探索者、自主学习者。虽然之前也有关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探究,但是自从互联网技术真正融入学生课堂学习与课下生活以来,“互联网+”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才做到了有效融合。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主动思考知识,发现自己的困惑与学习知识的乐趣,这也与互联网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自身的特点息息相关。首先,相比传统意义上的纸质学习资源,互联网上的学习资源形式更加丰富,如音视频学习资源,甚至游戏式学习资源等。近年来互联网上日益多样化的游戏式学习软件,颠覆了传统意义上呆板枯燥的学习资料模式,符合青少年兴趣特点和认知特点。另外,互联网学习资源的更新速度较以往学习资源更快。调查显示,互联网信息更新速度要远超过纸质媒体信息的更新速度,这就决定互联网学习资源具有更加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优势。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当今社会知识量巨大,更新速度快,学生如果仅靠学校所学知识已经难以满足社会需求,所以相比掌握知识,课堂教学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如运用互联网课下收集知识资料的能力,依托现代传媒设备展示自我的能力等。这也符合新课改提出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教师的课前设计要引导学生参与

在“互联网+”背景下,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离不开教师精化、科学化的课前教学设计。第一,互联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拥有丰富资源量的同时也具有许多固有的弊端。如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适合青少年学习。第二,学生受制于自身知识局限,在课前准备过程中能否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学习也是一个问题。所以,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必要的信息收集技术指导。

课堂上的互动是互联网+教学模式以及翻转课堂的精髓所在。为此,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必要的交流环境,充分尊重学生在交流互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且贴合教学的方式进行网络学习成果交流,避免教师的过分干涉,真正将课堂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

2.加强“互联网+”模式下师生间交流互动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高效良性互动的过程。首先,“互联网+”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资源的获取条件已经充分具备,所以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更应注意突出重点,注重学习方法传授和指导。其次,“互联网+”教学模式也为师生间的课下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社交平台在课下固定时间段进行学习交流。为了师生间良性互动的展开,教师要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心理状况,拉近师生间的感情距离,这样,学生才会愿意与教师展开互动交流。

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突出与教师辅助作用的发挥

首先,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师生平等是师生对话的前提保障,只有在师生关系上实现翻转,才能在具体教学中实现翻转。其次,“互联网+”的精髓在于鼓励创新,课堂教学的创新不仅在于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更在于以头脑引领创新。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鼓励学生积极创新,从而使教育教学符合未来社会的人才需求。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背景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最终趋势,为此,教师要重视“互联网+”教学模式,深刻领悟“互联网+”的精神内涵,即创新、互动、平等、有效,在此基础上借助现代互联网教学技术手段促进教学创新,适应未来社会人才的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16(2).

第8篇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综合材料;策略

一、初中综合美术教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生比较喜欢绘画课,对“综合美术”认识不够。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喜欢上绘画课,因为容易动手操作,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只有少数同学选择喜欢综合美术课。甚至有些学生不知何谓“综合美术”追其原因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学生对材料的认识不够,学生选择最多的就是卡纸、橡皮泥等,基本不考虑其他材料的应用。他们没有多元的思考问题;没有耐心去讨论问题。

第二,初中美术教学中存在为美术而美术,缺少学科的整合。有些美术教师在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学科内部没有尝试过整合,不敢尝试、不愿尝试,如在《唱脸谱》一课中,美术老师只讲如何画脸谱,音乐老师只教唱脸谱。知识重复出现。这种教法单一,手段陈旧,忽略学生情感、个性的培养,学生不能感受到京剧的魅力。

第三,综合材料的运用对老师要求比较高,教学中运用很多技巧,许多老师没有接触到综合材料这方面的内容,加上有些农村学校基础条件差,部分老师普遍认为绘画容易操作,教师示范学生临摹似乎成了习惯;加之对于农村初级中学的学生来说,材料很难准备齐。一方面是学生学业太重,没时间去寻找材料,另一方面是思想上也不重视。教师自身投入精力也不够,认为在应试教育的情况下学美术课上不上都行;部分老师提出需要的材料没有放置的固定场所,学生制作立体的作品不便储藏。

二、初中综合美术课堂教学应对策略分析

(一)创新艺术创作方式,充分调动创作潜能

所谓“综合美术”就是使用各种材料进行艺术创作,是近年来艺术家进行创作的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如我们常见的废旧材料、低碳材料、现成品材料等等,这种综合美术的材料是综合性、广阔性和不受限制性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受传统美术课影响,只有少数同学选择喜欢综合美术课,但也只是一些简单的小模仿品。笔者认为应该从改变材料观入手,对材料的灵活运用将会成为初中生创作新意的一条途径。一是让学生接触多元的艺术创作形式,研究多材料多手段的综合创作方式,唤醒学生对外部事物的艺术感知,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潜能。二是利用乡土资源,开发综合美术教学。

(二)鼓励自主探究,强调亲自动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强调了课程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在实践中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要处理好传授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培育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关系。艺术创作对于方向的把握需要智慧的,方向的选择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探究。此时教师应该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共享、互动。引导学生自主地选择探究主题,为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创造空间。例如在教民间艺术的时候,布置学生看看当地的文化遗产,学生会带着问题寻找有关知识,设置一个“中心问题”、一个“主题”或者一个“单元”,强调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利用辅助工具,培养艺术思维

美术课不但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上,掌握最简单,最基本、最易操作的绘画造型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运用绘画形式进行自我表达的意识。其次,利用“过程性作品”手段,表达学生作品的思想情感。过程性作品是指收集学生学习及创作过程中所有作品,包括草稿、评论稿、计划,最后作品等。就是用美术的、视觉的方式进行的研究、解决种种问题,也具有相似的过程。最后,利用“个案研究法”,选取典型成功案例解决青少年心理危机。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想法多、能力强,观念上更接近现代,原来的绘画比较传统,技巧性高,反而不宜操作,作为一名美术老师就要有意识引导学生进入现代的创作观念,让学生知道美术创作不仅仅是画画。

(四)开发课程资源,培养创新能力

综合美术教学是一种综合探索活动,现代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美术与其他学科间的互相渗透和融合。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美术课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整合多学科的知识,打破美术与各学科之间的壁垒,突破学科界限,学生的知识得到了统整。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效果,也有利于学生综合思维与综合研究能力的培养,各科学习也需要美术的参与。美术已是视觉文化时代重要的语言形态,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可以与任何学科的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发挥其独有的视觉感知、思维、表达和交流的作用。教师平时按照教材的要求进行教学,缺乏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通过研究,给教师提供了开发、创新课题的机会,在实践研究中,教师创造性教学得到发展,提高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并且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废旧资源在美术创作过程中的制作方法,以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为今后的废旧资源利用教学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李红艳.浅谈综合材料在绘画中的表现艺术[J].《职业技术》2010年第3期.

[2]韩淑英.当代艺术背景下的综合材料教学实践[J].艺术教育,2011年6月。

第9篇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5-0042-02

作者简介:顾舟山(1967―),江苏盐都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盐城市时杨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在改变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如何坚持以生为本,以学生的主动带动学生主体,以教师的主导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当前的形势来看,解决这些问题是比较困难的。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面对这些问题,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提出有效的策略来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一、新课改的理念

作为教师,首先需要充分理解、掌握新课改理念。当前,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无非是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倡导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语文课堂回归生活,充分体现“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 “回归生活”,则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实现学以致用。当然,新课改内容并非只有这两点,但是以上两点可以从一定的角度将新课改要求的全貌展示出来。新课改积极推崇解放学生,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转移到学生手里,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最终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将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充分体现出来。

二、新课改背景下,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策略

(一)做好课堂设计,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进入高中以后,学生所接触到的知识与以往知识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基于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以及学习需要,学生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完成了启蒙阶段的学习。然而高中阶段的学习压力较大,对学生自己来说具有一定程度的挑战性。高中语文知识具有一定的人文性、生活性、复杂性以及综合性,高中生身心发展也日渐成熟,也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知识文化积累。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他们思考问题的深度及广度,让他们增强探究的意识及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探究语文知识,是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老师应多在课堂设计上下功夫,根据每个单元、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学习实际,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教师可站在学生角度,拓展教学思路,合理设置问题,注重对课堂的总体把握,做好新旧课的有效衔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帮助他们理解知识;此外,还应根据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知识点。

(二)优化课堂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

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强化,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而学习的真正主体是学生。以前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对学生主体性认识不够,导致学生学习热情极难提高。新课改提倡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发挥其主体性。当老师关注学生时,学生心里就会暗暗下决心,激励自己一定要好好表现,进而形成融洽的课堂氛围。这也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要求语文课堂形式应丰富多彩、贴近生活。比如,在课堂上采用演讲、话剧、辩论等形式,进一步丰富课堂形式,提高学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思维,将学习与兴趣有机地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参与活动时,自然而然地掌握语文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拓展与沉淀。

(三)引导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往的高中语文课堂常常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习过程。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便是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视,其中,合作学习模式的引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探究知识,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团队合作意识。教师首先要做好小组的分组工作,注重学生间的差异性,将好、中、差生合理组合,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性格、感情等因素。教师可进行指导,鼓励他们认真去探究知识,鼓励他们善于坚持自己的观念,与人辩论,但也要虚心接受他人的正确意见。同时,在实施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必须及时察觉学生各自存在的学习优、缺点,从而使指导更有针对性。

(四)渗透人文精神,体现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新《课标》别强调了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人文性,也就是语文教学应体现生活美、生命美。这不仅能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还能丰富他们的情感思维,从而能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面对生活,这也正是语文课的根本目的。基于这一点,语文教师应以新课改为契机,重新认真研究语文教材,尤其是要对某些经典篇章加以有效利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能反映出人性的真、善、美,因此,教师应加强对这些素材的运用,将美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五)注重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如何真正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所在。通常一节课结束之后,教师要布置一定量的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去解决作业中的问题,并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作业的设计上,我们要充分注意到内容的延展,注重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感悟。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让学生开始密切接触网络。而教师应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与特征,在作业的布置方式上与时俱进,尽可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又不失教育本质,进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材中所提供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而学生最终是要进入社会的。为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网络中寻找与学习有关的知识,满足自身的需要。这些是课后的学习任务,但是教师应该将它划入学习范畴当中,这样不仅仅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教学改革的目的是要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心灵,让学生得到主动、生动的发展,让学生的生命充满生机与活力,最终实现提升学生创新品质的目标。课改的立足点在于学生个体的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作为教师,应该积极研究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将其真正融入教育对象之中,贯彻到教学活动当中,进而改善教学手段,寻找更多积极有效的方法,以此促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