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2 16:10:3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土木工程学科发展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土木工程;发展现状;未来趋势;可持续发展;海底建筑
纵观土木工程发展史,土木工程建设在和自然斗争中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3个历史时期,从最初的萌芽时期和形成时期到如今的发达时期和成熟时期。从最初的简陋住房到如今的多功能超高型建筑,可以说,土木工程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土木工程行业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土木工程中越来越体现了技术与创新的作用,谁能在世纪之交把握住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谁就能在知识经济时代开创土木工程学科的新纪元。
1土木工程的涵义
土木工程是指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的总称。土木工程的含义可从两方面去理解。一层含义是指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有关的各类工程设施,如建筑工程、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局坝水电和水利工程、铁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工程等。另一层含义是指为了建造工程设施应用材料、工程设备在土地上所进行的勘察、设计、施工等工程技术活动。
2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
自从20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土木工程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这时期的土木工程拥有良好的现代科学技术,先进的工程设施体系和持久耐用的建筑材料,并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高,也为土木工程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此当今的土木工程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①工程功能化;②交通高速化;③施工过程工业化;④理论研究精密化。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世界各国都建造了很多标志性建筑,例如我国上海的环球经融中心大厦,楼高492米,还有中国台湾的台北101大厦高508米,它们的出现都是当代土木工程师们智慧的结晶,如今,我国新的高楼大厦、展览中心、铁路、公路、桥梁、港口航道及大型水利工程在祖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被大力研究、开发和应用。发展之快,数量之巨,令世界各国惊叹不已。
3土木工程的发展趋势
3.1高性能材料的发展
随着未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钢材将朝着高强、具有良好的塑性、韧性和可焊性方向发展。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已经把屈服点为700N/mm2以上的钢材列人了规范;如何合理利用高强度钢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单一的材料将难以满足要求,复合材料也就应运而生,另外,材料的功能也将从单一的功能向多功能方向发展,并且为了适应土木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材料的使用也必须节能和环保。
3.2计算机应用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普及和结构计算理论日益完善,信息和智能化技术将全面引入土木工程,计算结果将更能反映实际情况,从而更能充分发挥材料的性能并保证结构的安全。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将对土木工程领域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改善,其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改善,分别为信息化施工、智能化建筑、智能化交通、土木工程分析的仿真系统。人们通过计算机技术将会设计出更为优化的方案进行土木工程建设,以缩短工期、提高经济效益。
3.3环境工程
进入21世纪以来,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气候问题更是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土木工程与环境工程必将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城市综合症、雾霾、土地荒漠化、气候变异、冰川消融、海水上升等一系列问题无不与土木工程息息相关,对于当代土木工程师来说,如何有效合理地解决大型乃至超大型建筑建设对环境的污染等问题,必将是土木工程师们在未来重点研究和思考的课题。
3.4建筑工业化
随着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业发展较快,物质技术基础显著增强,但从整体看,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不大,质量问题较多,整体技术进步缓慢。为确保各类建筑最终产品特别是住宅建筑的质量和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速度,改善劳动条件,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已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适应土木建筑领域快速高效的发展,实现建筑工业化是必然的趋势。它的发展有四个重要方向:建筑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施工化,施工机械化和组织管理科学化。
3.5海底建筑
2010年4月26日,随着中国大陆第一条海底隧道厦门翔安海底隧道建成通车,中国海洋这片美丽而又神秘的领域,在中国土木工程师伟大的探索与创新下,逐渐揭开了面纱,在今后的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海底建筑将会是一种全新的建筑形式,有效利用海底空间是未来土木工程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同时也对土木行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较为出名的海底建筑有马尔代夫的海底餐厅、迪拜的水铁饼酒店,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奇特的海底建筑出现。
3.6结构形式
随着当今计算理论和计算手段的进步以及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为结构形式的革新提供了有利条件。土木工程中一些复杂的结构工程的计算将得到解决,空间结构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不同受力形式的结构融为一体,结构形式将更趋于合理和安全。
3.7新能源和能源多极化
能源问题是当前世界各国极为关注的问题,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工业生产正处速发展阶段,对能源的需求和消耗都很大,为此如何解决和处理这些问题,这对土木工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此外,由于我国基础设施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所以在基本建设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在一些工业生产和污水排放方面,都应考虑可持续发展,另外在能源方面,开发新能源和节约能源都将是土木工程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例如风能发电,开发太阳能和水资源循环利用,还有一些垃圾废物的处理与回收。
关键词:高职院校;土木工程;概论;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192-03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是土建类各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职业基础课程,在整个课程的设置体系中起着先导和启蒙作用,肩负着把完全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学生引入到土木工程行业的大门,使学生从综合教育跨入到土木建筑专业教育的重任。通过《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土木工程行业的基本情况,了解土木工程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树立专业思想,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程理清思路,指明方向。因此,《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在整个土建类专业的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主要特点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主要讲授土木工程的各个层面的知识和内容,较为详尽地介绍了土木工程各个分支学科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和知识,其课程的主要特点如下。
1.课程内容范围广泛。《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内容非常广泛,其涉及的教学内容囊括了土木工程专业的所有领域,甚至包括了土木工程专业的许多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1]。由于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引导课程,编写《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材者往往在教材编写时涵盖的内容非常宽广,但知识点的内容却非常浅显,很多内容如基础工程、港口工程、交通工程、建筑材料等在内容的安排上基本上都是点到为止。因此,在《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取舍教材内容,是每位任课教师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2.教学内容以理论实践相结合为主。《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虽然浅显,但与工程实际联系又非常密切,教材内容应该以工程案例为切入点,全面展示土木工程的经济技术、建筑风貌和所采用的新型建筑材料,以及土木工程中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从而适度地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学生了解专业、学习专业知识以及确定学习目标和方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和补充。《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所涉及到的课程内容往往与现有的工程实际紧密相关,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的不断壮大,我国的建筑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却不能如建筑工程的发展一样快速进行更新,导致很多内容滞后于工程实际。如出现在许多教材中的世界排名第一高楼:台北101大楼,现早已被迪拜的迪拜塔所超越。教材内容的滞后使得学生不能及时了解到建筑界新的发展,极大地阻碍了学生与工程实际的有效接轨,不利于学生的有效成长。因此,如何在教材内容滞后的情况下,要求教师密切关注建筑界的发展动向,灵活地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和工程案例,是每位承担《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任课教师的职责和义务。
二、《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现状
1.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在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在读学生,甚至极个别任课教师都片面地认为:《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仅仅是土建工程类专业的入门课程,是一门新生刚刚入学后的专业思想教育课程,其作用仅仅是学生了解到本专业的概况和基本风貌,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和热情。该课程的主要学习目标见下页图1。这种片面的认识导致很多高职院校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将《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仅作为专业的职业选修课程,课时量极少(大多数院校该课程为32学时,2个学分,个别院校该课程仅仅为24学时,1.5个学分),为了将《土木工程概论》中的众多章节(一般该课程共计15章左右,涵盖了土木工程的各个领域,如土木工程发展史、土木工程材料、基础工程、建筑工程、交通工程、桥梁工程等)都讲完,绝大多数教师以纯理论的授课形式蜻蜓点水般地完成《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枯燥的教学任务,缺少非常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这和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将土木工程法概论课程作为土建工程类各专业的先行引导课程,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及热爱度的初衷发生了一定的背离,久而久之学生将会慢慢产生一种对专业的排斥心理,这对培养学生有效的学习专业技能课程的兴趣极为不利,甚至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2.教材内容更新较慢。教材对于任何专业任何课程的学生和教师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没有了教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很难实现,而教学中优秀的教材是促使学生快速掌握知识并引领学生入门的最佳途径。目前我国《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材很多,但是大多数教材中不乏许多“十二五”规划教材,内容涉及面极广,但教材内容仅仅涉及专业知识的表面问题,对深层次的专业知识接触甚少,而对于建筑领域中的新工艺、新产品及建筑的前沿学科的介绍普遍偏少,教材内容比较陈旧,不能反映当今社会的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这是因为当今我国的土木建设发展速度极快,无论是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还是超长的隧道工程和地下工程的结构形式、施工工艺以及建筑材料的发展速度都是日新月异的,然而教材的更新远远跟不上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速度[2],任课教师如何根据时代的发展及时补充教学内容是《土木工程概论》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
3.教学安排不尽合理。(1)课程的重视度不够,教师安排缺乏考虑。许多高职院校对《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不够重视,在该课程教师的安排上,往往认为任何教师都可以上,更为严重的是很多高职院校将该课程交给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负责讲授,由于教材本身的缺陷,再加上青年教师教学经验和工程实战经验都不足,在教学过程中,难以用理论联系实际,这样就会导致教师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讲授内容,讲授过程找不到章节的相互联系性,导致授课章节相对独立,课程的整体性较弱,使得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课程内容体系的掌握不足很容易造成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良的结果。(2)教学学时不够,考核方式过于简单。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很多高职院校《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授课课时普遍偏少,授课课时最少的院校只有16学时,大多数都在30学时左右。由于《土木工程概论》这门课程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并且部分内容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很难再涉及到,若按专业课程的标准进行讲解,如此少的教学时数,怎能达到教学计划设置本课程的预期教学目标。同时,在走访中了解到,很多高职院校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考核方式基本上都过于简单,有的院校通过做作业的形式完成,有的院校因为课程内容过多,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完成,有的院校以期末对本课程的总结完成,有的院校以闭卷记忆性基础知识为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并未突出专业的基本特色。众多的考核形式,仅仅限于一些基本的常识,使得考核流于形式,学生经过这样的考核,基本上全部过关,这就给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造成一种错误的认识:学习不学习都能过关,学好学不好都是一样[3],这种错误的认识使得很多大学生缺失了学习热情,得过且过,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这与我们开设本课程对学生所学专业起到启蒙、引导作用的初衷发生背离。
4.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调查表明,大多数高职院校《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很多任课教师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课堂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为主,辅以简单的工程案例教学法;课堂上,任课教师陶醉于自己的讲授内容中,讲课讲得口干舌燥,而讲台下的学生却听得耐性全无,睡觉的睡觉,说话的说话,开小差的开小差,玩手机的玩手机;师生之间缺乏应有的互动以及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时间和动手训练的机会,结果使得教师“一厢情愿”的陶醉于自己卖力的课程讲授中,而学生始终不知所云[1]。此外,教学手段也过于单一,传统板书教学和播放课件的教学手段已难以满足当前《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多元化教学方式的需要,使刚进校的学生学习兴趣急剧降低,始终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中,不利于今后专业课程的教学。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建议
1.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高素质的任课教师来保障。由于《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涉及的土木工程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建筑工程、交通工程、桥梁工程、港口工程、地下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相关知识,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仅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更应当积累一定的工程管理和工程处理的经验以及扎实的专业知识背景。因此,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建立起一支稳定的,老中青相互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提高并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同时,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的施工手段和新型材料不断出现,而教材往往滞后于现代科技很长一段时间,因此,各高职院校应要求任课教师平时注意知识的搜集、积累、整理和总结,及时将现代土木工程领域中的新的知识、新工艺、新材料及时地补充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及时融入到社会中,跟上时代的发展。
2.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常常以理论偏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对一些极为专业的、抽象的教学内容很难理解甚至不理解。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充分备课,在课堂上用简单、易懂、简明的教学方法使初学的学生能够尽快地消化和理解教学内容。
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任课教师应不断尝试和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如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一系列教学方法相互融合的多元化教学方法[4],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很多教师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及讨论式,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还原学生原来的科学思维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5]。其教学方法的应用见下页图2。
3.提倡多元化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采用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为教学手段的授课方式,很难生动地讲授《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因此,各高职院校应提倡任课教师积极探索先进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网络、投影等。通过图像、声音、文字、板书等几方面的有机结合,把教学内容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弥补采用传统教学手段授课带来的不足。《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另一个重要手段就是任课教师应及时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尽行有效地反馈,可通过作业、答疑、测试,跟学生网上聊天等各种渠道和形式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情况,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疑惑,这样任课教师就可以及时引入新的教学手段来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另外,在考核方式上,任课教师应不断探索,寻找并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课程考核是检查任课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有效地提高《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对现行的以期末闭卷考核为主的教学评价体系必须进行改革。探索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如,开卷和闭卷相结合、平时小论文和期末综合论文相结合、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相结合等多种考核方式,逐步形成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能力培养的新的考核评价机制[1]。
四、结束语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是土木工程各专业的一门职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多、涉及面广,这就要求任课教师采用合理的、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出适合当今时代需要的专业技能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佘睿,巩学梅.土木工程概论类课程教学探讨[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06).
[2]吴萱,董俊.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03).
[3]王清标,等.大土木背景下《土木工程概论》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研究,2012,(04).
[4]郭旭红.浅谈“启发式教学法”[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3).
[5]林龙镔,等.《土木工程概论》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体会及其对教学启示[J].福建建筑,2012,(02).
[关键词]:房地产,高等教育,工程管理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marketeconomyandtrendsglobalization,thereisanincreasingneedsforthehighlyeducatedpersonnelinChina''''srealestateindustry.Basedonahistoricalreviewofrealestateeducationinchina,thispaperprovidesyouwithageneralpictureofrealestateeducationwithintheframeofconstructionmanagementprograms.Inconjunctionwiththeexperiencesinofferingrealestatecouseinconstructionmanagementprograms.attsinghuauniversity,theauthorindicatesthatrealestateandconstructionmanagementarethetwospecializationwithverydifferentfoundations,andthenationalcodesofsubjectinstallmentcontrolpolicyarethekeyissuesrestrictingtheproperdevelopmentofrealestateeducationinchina.Inviewofthefuturedevelopmentofrealestateeducationinchina,weshouldpayagreatattentionforthedifferentsofrealestateandconstructionmanagement.Forthemutualrecognitionofaccreditedprogramswithoverseasprofessionalbodiesinrealestateandconstruction,theauthorbelievesthatitwouldberelativelyeasytosigntheagreement,buthowtoeducatechinesestudentswithinternationalknowledgeandexperienceswouldbethekeyofthismutualrecognition.
Keywords:RealestateHighEducationConstructionManagement
一、房地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房地产业是从事房地产开发、投资、经营、管理与服务的行业。具体包括: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各类房地产开发、土地开发、房地产投资经营等活动)、房地产管理业(住宅物业管理、土地批租经营管理和其它房屋的管理活动)、房地产经纪与业(房地产与经纪人服务、居间买卖、租赁服务、房地产交易保证服务、房地产估价等)。日益发展壮大的房地产金融保险业虽然不包括在房地产业中,但其在人才需求上也与房地产人才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房地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兴起,经过近20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000年末已经达到20,5平方米(户均住宅建筑面积64平方米),农村达到27平方米。据有关部门预测,201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5%左右,城镇人口达到6.3亿人,比2000年净增1.7亿人。如果到2010年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按25平方米计算,将需要新建城镇住宅建筑面积56.1亿平方米,平均每年约5.6亿平方米。如果再计入非居住建筑的建筑面积,未来10年中国胸地产市场发展潜力巨大。2000年,城镇住宅与房地产业增加值约5400亿元,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了6%左右,在国民经济、尤其是国民经济增长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到2001年末,中国共有房地产开发企业2.7万个,从业人员100多万人,房地产估价和土地估价机构8000余家,从业人员约15万人(其中取得房地产估价师、土地估价师执业资格的人数30000人),房地产经纪机构约2.7万个,从业人员30多万人:物业管理企业2.5万个,从业人员260多万人。此外,如果加上在政府从事房地产行政管理工作、房地产教育研究机构、房地产信息服务与咨询机构、房地产投资顾问与策划机构的就业人数,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就业总人数预计超过550万人。
房地产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其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是来自城市规划、建筑学、土木工程、建设管理、投资与金融等相关专业,真正受过系统的房地产专业教育的人才只占很小的比例。上海市教育考试院提供的消息表明,目前上海包括信息产业、金融保险和房地产在内的一类专业,最受考生青睐;《深圳晚报》在未来人才市场上最走俏的将是金融、保险,高级管理、物业管理等13类经济专业人才。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对北京市有关高校房地产专业毕业生的调查显示,30.77%的同学认为就业前景非常乐观、毕业生供不应求,69.23%的同学认为就业前景一般、但是可以找到合理的工作,没有同学认为就业形势不好。
二、中国高校房地产专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1、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教育的变革
1989年,经过国家教委批准,中国高等学校开始设置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到1998年教育部颁布新的专业目录为止,全国设置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的高等学校达到了114所。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原有专业讲行了调整,专业种数由504种减少至249种,将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调整到工商管理类的工商管理专业。各高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于1999年开始对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的归属进行了调整,部分高校将该专业并入工程管理专业,也有部分高校并人了工商管理专业。
建设部作为中国建筑业与房地产业的行政主管部门,于1994年成立了“全国高等学校建筑与房地产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在1998年过渡到“全国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过程中,继承了原对房地产专业教育指导的职责,并将“房地产经营管理”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一个方向延续至今。将“房地产经营管理”并人工商管理专业的院校,目前尚没有纳入“全国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的范围。另外,目前中国专科教育的专业目录中,目前仍然保留有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和物业管理专业。
2、中国高校与房地产相关的本科教育
到2000年底,全国共有77所高校开设有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工程管理专业。此外,还有一些本科生专业与房地产教育相关。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共有以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在内的32所高校开设了地理学学科门类下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该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地质学、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国土规划、地图学、遥感应用、管理科学、环境科学、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水资源计算与管理、生态环境规划、环境化学、地理信息系统、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等。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等工作。
城市规划:共有以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等为代表的43所高校开设了属于建筑学门类的城市规划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理论与城市发展史、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行政法规与城市规划管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在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管理、决策咨询、房地产开发等部门从事规划设计与管理,开展城市遏路交通规划、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园林游憩系统规划,并能参与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市开发、房地产筹划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研究等方面工作。
土地资源管理:以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为行表的34所高校(以农业类院校为主)开设了公共管理学科门类下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土地资源学、土地规划学、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地籍管理学、测量学、土地信息系统。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工程管理专业房地产类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
1、课程设置
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方向之一,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与工程项目管理等其他专业方向一起,共同使用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平台。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方向的专业方向课程包括: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估价、房地产开发和房地产市场营销。在培养目标上,要求该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房地产经济理论问题的能力,具备从事房地产开发与评估、房地产市场营销、房地产投资与融资、房地产估价、物业管理和房地产行政管理的基本技能。
2、各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内容
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经济学概述、房地产经济学基本理论、房地产制度(土地制度、住房制度)、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与价格、市场特性与功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因素、市场运行规律)、房地产市场的依存基础(区域和社区分析、城市发展模式、土地利用分区、土地价值)、分类房地产市场(住宅市场、商业房地产市场、工业房地产市场、其他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市场中的空置问题、房地产市场与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中的政府干预(宏观调控、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耕地保护、房地产税收)。
房地产估价:房地产估价概述(概念、作用、估价制度、估价标准、房地产估价与资产评估)、房地产估价基本理论(市场价值与价格、影响房地产价值的因素、房地产估价原则)、房地产估价程序(程序、估价目的与价值类型、房地产类型及其特点、房地产价值时点)、市场区域和邻里分析(市场区域与邻里的含义、市场环境分析的主要内容)、估价对象的确认与描述(估价对象的范围、政府法例限制与权益性质、场地描述、场地使用经济性分析、建筑物及其它地上改良投资描述)、市场法、成本法、收益法、土地估价、房地产部分权益估价、估价结果与估价报告、信息技术在房地产估价中的应用。
房地产开发:房地产开发及房地产开发程序、政府对房地产开发过程的管理(投资计划管理,项目规划与设计管理、土地管理、项目开工及建设期间的管理、项目销售与产权管理、项目竣工及入住管理、市政及配套设施管理)、房地产开发企业与组织(房地产开发企业、组织形式、价值链,发展战略)、房地产开发项目策划(宏观因素分析、市场研究与投资机会、场地选择、产品功能定位)、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房地产开发中的项目管理、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资金融通、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市场营销、房地产开发经营税费、物业与资产管理(房地产开发与房地产资产管理、物业管理、设施与设备管理、资产管理、组合投资管理)。
房地产市场销售:市场概述、市场营销、市场调查、市场分析、市场营销战略、房地产项目前期策划、房地产定价策略、房地产分销与促销策略、市场营销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四、清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房地产课程教学的实践
1、与学校、学院教学平台的关系
清华大学的工程管理专业设置在土木工程学院。为了体现通才教育、拓宽学生知识面的总体要求,在培养计划要求的总共140个学分中,有70个学分为校级教学平台提供(包括数理基础、外语、计算机等,本专业要求的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法律基础等课程也由该平台提供),有35个学分由院级教学平台提供(包括建筑材料、工程测量、工程力学、工程结构等土木工程技术课程,也包括本专业要求的工程经济学、施工技术与组织等),与工程管理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占35个学分。为了体现贯通教育的宗旨,清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没有再进一步细分专业方向。
2、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中房地产课程设置
由于历史的原因,横跨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挂靠在土木工程学院,该研究所的教师与工程管理研究所教师一起,组成了目前隶属于土木工程学院的建设管理系。因此,清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虽然没有细分专业方向,但也纳入了一定数量的房地产相关课程。目前面向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设置的房地产相关的课程包括:城市与房地产经济学(经济类专业基础课,2学分)、房地产概论(专业主干课,2学分)、房地产评估理论与实务(专业选修课,3学分)、物业管理(专业选修课,2学分)。
近10年的实践表明,面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开设房地产课程,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在保证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较强的专业技术基础的同时,强化了其经济、管理类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性。
3、房地产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
城市与房地产经济学:宏观与微观经济学分析;区域增长;城市发展与土地利用;房地产市场的宏观经济学分析(讨论课题目:中国主要城市房地产市场的预期变化及比较);土地市场与土地价格;住宅市场(讨论课题目:住宅市场需求预测);商业房地产市场(讨论课题目:写字楼市场的租金与空置);工业房地产市场;国际房地产市场;(讨论课题目:中外房地产市场发展特征的比较分析);住房政策(讨论课题目:政府住房补贴与住房支付能力);城市增长与房地产开发;城市发展与房地产市场中的政府干预。
房地产概论:土地制度与土地政策、住房制度与住宅产业、房地产及房地产投资、房地产市场及市场研究、房地产开发及项目评估、房地产市场营销、房地产金融(开发项目融资、抵押贷款、证券化)、中国房地产主要税制、中国房地产法律制度(法规体系及其分类、土地管理制度、开发管理制度、市场管理制度、使用管理制度、金融管理制度)。
房地产评估理论与实务
物业管理:物业管理概述、物业管理与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公司与业主委员会、房屋修缮管理、房屋设各管理、物业管理综合服各、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收益性物业管理的主要内容、收益性物业管理中的财各与成本管理、写宇楼物业管理、零售商业物业管理、工业物业管理。
五、发展中国房地产专业教育的建议
房地产专业是重要的专业科目之一,这是由社会经济生活中对房地产专业人才的广泛需求和学生的良好就业前景所决定的。政府和半政府机构、金融机构(含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债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投资管理公司、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和财产保险公司等)、房地产投资和开发企业、物业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以及房地产咨询机构(含房地产评估机构、机构、投资咨询公司、信息公司、产权保险公司、建筑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等)均对房地产专门人才有着巨大的需求。
从中国房地产业对人才需求前发展趋势及中国越来越融入全球化经济体系的角度看,中国必须逐步建立起满足市场需要的、与国外高校基本一致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建设管理与房地产的学科设置
工程管理(建设管理,下同)与房地产分别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在国外,建设管理专业通常设置在工学院与土木工程相关的学系内(如得克萨斯奥斯订大学土木工程系、斯坦福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也有些学校在工学院中独立设系(如佛罗里达大学建设管理学院、英国里丁大学建设管理与工程系)。房地产专业通常设在商学院,有时独立设系(如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房地产系、麦迪逊威斯康辛大学商学院房地产与土地经济系),有时与金融、保险等为同一个系(如纽约大学商学院金融系、佛罗里达大学商学院金融保险与房地产系)。
从学科领域覆盖的内容看,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在建筑技术与管理技术方面有所交叉,只是前者强调技术与管理,后者强调金融与投资。因此,英国多数大学及受英国学科设置影响较大的大学,通常将房地产和建设管理设在同一个学院或同一个学系中。例如,但英国里丁大学城市与区域学院(Faculty)分别设立有建设管理与工程学院(shool),由建设管理与工程系与工程系合并)和土地管理与开发系,香港大学在建筑学院设立有房地产与建设系,新加坡人学在设计与环境学院分设建筑管理系和房地产系。
目前中国与房地产专业学科设置的模式,英国模式相似,但随着中国房地产业从开发建设阶段逐渐过渡到资产运营与管理阶段,对开发、建设方面人才的需求会减少,而对投资、金融方面的人才会逐步增加。因此各高校从房地产专业学科设置上,应该关注这种市场环境的变化,适时做出调整。
2、研究生层次的教育是房地产专业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
房地产专业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如果要求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广泛涉及经济、管理、法律、金融、环境和技术等方面的课程,很难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也很难使学生具备某一方面的专业能力。当前房地产业最紧缺的,是那些在某一领域有较坚实的基础,又在更多的领域有广泛知识和素养的人才。以房地产开发投资企业为例,在其所管理的整个开发过程中,需要市场分析、投资分析、规划设计、工程管理、市场营销、物业与资产管理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如果企业的工作人员对各专业领域的内容都是一知半解,则这个团队是没有竞争力的。企业所需要的员工肯定是对某一两个专业领域比较精通,对其他相关领域有基本的解,能够形成优势互补的团队共同工作,这样组成的开发队伍,才有竟争力。
为了适应这种需要,高等学校应该面向房地产相关专业背景的学生,开设房地产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含MBA)课程。为其提供“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金融”、“房地产投资”、“房地产创业学”、“房地产资产管理”、“房地产案例分析”、“城市公共政策”、“房地产法”等比较深入的房地产专业课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家虽然没有设立房地产专业,但该专业方向的研究生教育,完全可以借助经济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城市规划、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和土地资源管理等多个专业平台来完成。当然,由于专业方向所在的学科分散,也为房地产学科建设带来了比较大的难度。
3、妥善处理好与工程管理专业的关系
虽然目前我国工程管理专业内包含房地产经营管理方向,但并不表明工程管理学科就是房地产的上级学科,也不表明我们的工程管理专业房地产方向就等同于国外的房地产专业。从目前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建议的培养方案看,与建造技术、土木工程相关的课程占据了50%以上的比例,房地产经营管理方向的学生得到的实际上也是一个营造师应该获得的专业基础,不是房地产专业所需要的社会、经济、金融、投资和工商管理专业基础。
从国外房地产学科发展经验来看,房地产学科更多地属于工商管理学科。例如,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房地产系房地产专业,是美国排名第一的房地产专业,其本科生课程计划中的37门课程中,有33门课程与沃顿商学院其他18个专业的要求一致(含9门工商管理基础课程),房地产专业的4门专业课中(“房地产法律、金财与开发”、“房地产金融:投资与分析”为必修,在“城市房地产经济学”、“住房金融与住房政策”、“高级房地产投资与分析”、“国际住房比较”、“房地产开发”、“国际房地产比较”等课程中选修2门),没有涉及任何工程技术类课程。英国里丁大学土地管理与开发系的土地管理、房地产投资与金融专业本科生课程,也是以社会、经济、管理、法律和房地产类课程为主,对城市规划和建筑技术相关课程只是少量涉及。
国内财经、师范类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多是由原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转化而来,在遇参照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建议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制订培养方案时,就到了很大的矛盾:遵循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性意见,这些学校不具备开设土木工程技术类课程的条件;不遵循这个指导性意见,又找不到一个有效的专业出口。在未来的工程管理专业评估过程中,这个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例如,天津商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中,将土木工程概论、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建筑测量、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列为主干课程,但实际上该校并无土木工程专业,任课教师要从天津理工大学聘请。
4、关于房地产专业执业资格与国际互认问题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事管理制度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革。国家对专业人员的管理逐渐从专业技术职称、职各的管理,转向对专业技术资格的管理。这就为社会评价学校、制约学校专业设置的方向和规模成为可能。房地产专业本来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出现的新兴专业,如果以改革和向前看的姿态对诗这个专业,让市场对房地产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来制约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充分发挥行业学会、协会在评估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将对房地产专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房地产专业的执业资格,目前有房地产估价师,正在筹备中的资格包括房地产经纪人和物业管理经理。目前美国的CCIM(CetifiedCommercialInvestmentMember)在中国与有关单位合作,颁发“商业房地产投资分析师”资格。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RICS)也有一个庞大的中国会员发展计划。当然,CIOB也将在工程管理专业评估结果方面,中国NBCMA的评估结果互认。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具备在国际建筑与房地产市场上工作的能力(主要是语言问题),互认的结果很可能是国外的“洋资格”,伴随着中国国内服务市场的开放,逐渐占领国内的市场。但中国的相关专业资格,几乎不可能凭借互认的机会走向世界,而且还有可能失去国内的市场份额(因为中国的客户大多具有“求洋”心态)。因此,如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人才,是专业资格互认过程中,能否从“名”到“实”的关键。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桥梁工程;课程教学;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TU99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5)06008604一、桥梁工程课程绪论部分内容的重要性
桥梁工程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其内容主要是各门专业基础课知识在桥梁工程中的综合应用,是一门实践与理论并重的专业技术课[1]。桥梁工程课程实践性很强,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对桥梁工程课程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此外,课堂教学还应注意与工程背景相结合,以提高教学质量。“绪论”是课程的开始,良好的绪论教学是课程教学的良好开始。在桥梁工程课程绪论部分的教学中,通过优化整合桥梁的定义与功能、分类、跨径发展、桥梁美学与造型、技术创新、灾害与应对措施以及全球交通网络等知识点,可以让学生对该门课程有个整体的认识,了解桥梁工程的发展历史与发展现状,激发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同时,适应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需要,结合桥梁工程自身特点,在课堂讲授中整合与优化绪论的讲解内容,改善教学手段,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二、桥梁工程课程绪论部分内容的整合优化
(一)桥梁的定义与功能
按百科全书的定义,桥梁是跨越障碍(河流、峡谷、道路等)的结构工程物。桥梁在学科分类上,属于土木工程专业的一个分支,是道路工程的关键部位与核心工程;在环境美学上,桥梁往往又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物。相对于隧道,桥梁固定于地表各处,形体庞大,构造各异,承受交通荷载及自然环境的影响。桥梁的本质特征为用自身的跨越能力实现连接,跨越行为是桥梁结构的本质。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学校周围或本地的桥梁来讲述桥梁的作用与重要性。
(二)桥梁的分类
高等建筑教育2015年第24卷第6期
曾勇 ,等桥梁工程课程绪论部分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
桥梁的分类很多,按桥梁用途来划分,有公路桥、铁路桥、公路铁路两用桥、人行桥、农桥、运水桥(渡槽)以及其他专用桥梁(如用作通过管路、电缆等的桥),当然主要的是公路桥与铁路桥。随着轨道交通的发展,公路铁路两用桥也日益增多。按跨径大小分类,依据中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桥梁可以分为特大桥、大桥、中桥与小桥。多孔跨径总长L>1000 m,单孔跨径Lk > 150 m,属于特大桥;多孔跨径总长100 m≤L≤1 000 m,单孔跨径L k > 150 m,属于大桥;多孔跨径总长30 m(40 m)
由于桥梁分类众多,课堂讲授时应突出重点,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抓住主要的分类方式,如按结构体系、建筑材料、用途等进行分类的方式应作重点讲解;而把按行车道的位置划分桥梁的内容放到拱桥章节去讲授,因为拱桥的主要分类方式是按行车道的位置来分类的。在后续讲授斜拉桥或悬索桥内容时,也会涉及到按材料进行桥梁分类的知识点。同时,授课时还应注意各个分类之间的组合,如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等。
(三)桥梁的跨径发展
近年来,中国的桥梁建设发展迅速,桥梁跨径不断增加,许多桥梁建设达到世界水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建成的著名桥梁有:主跨1 088 m的苏通长江大桥(钢箱梁斜拉桥),2012年前是世界第一跨度斜拉桥;主跨1 650 m的舟山西堠门悬索桥(世界第二跨度悬索桥);主跨550 m的上海卢浦大桥(钢箱拱桥);主跨552 m的重庆朝天门长江大桥(钢桁拱桥)。这些著名桥梁代表着中国桥梁建设的水平,受到世界桥梁界的高度赞誉。课堂讲授时,应该对不同桥型展开讲授,并注意内容的侧重点,抓住几种有代表性的桥型进行讲述,力求简单明了,与生活贴近。如,钢悬臂桁架梁桥的主跨在19世纪初超过500 m,而后极少修建,该类桥梁中国也较少见,课堂讲授时一般仅简单提及。钢连续桁架梁桥19世纪50年代至今,单孔跨度控制在200 m~300 m之间,向更大跨度发展的可能性较小,课堂教学时,可以结合武汉长江大桥与南京长江大桥来讲授。中国混凝土拱桥,即万县长江大桥,则在1997年达到了420 m,超过了克罗地亚主跨390 m的KRK-1号桥。钢拱桥在20世纪30年代就超过500 m,发展相对平稳。进入21世纪后,在中国出现了2座主跨500米以上的钢拱桥,即主跨550 m的卢浦大桥与主跨552 m的朝天门长江大桥。钢斜拉桥从1950年主跨约200 m到今天主跨超过1 000 m,钢悬索桥主跨从1930年主跨约1 000 m到今天约2 000 m,发展都很迅速。
课堂讲授时,应重点突出中国桥梁在跨径上的突破,并配以相应的桥梁图片,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桥梁的美学与造型
相对隧道而言,桥梁的直观性强,造型优美,视觉效果较好,往往给人以较强的震撼力;相对道路而言,桥梁是交通的关键部位,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对桥梁的美学与造型应给予重点关注,讲授桥梁的跨径发展时,也需要借助图片或动画予以讲解。桥梁是土木工程皇冠上的明珠[2-3]。桥梁结构的形式与造型多种多样,为桥梁工程师们的设计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也最能体现桥梁工程师们对桥梁结构的理解和热爱[2]。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美学思想,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桥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桥梁的技术创新与发展动力
桥梁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技术创新史。最早的桥梁可能源自雷击而倾于河上的树木。拱是曲线中最优美的线型,中国文字“桥”即是“木”与“拱”象形复合而成的。因此,绪论部分的课堂教学应重视这一内容的讲解。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建于公元610年,是位于中国河北的一座著名石拱桥,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保存得最完好的大跨度单孔敞肩坦弧石拱桥。赵州桥圆弧拱的跨度大,通航净空大。这种跨度大、扁平率低的单孔1/4圆拱桥梁结构,是桥梁史上的一个奇迹。赵州桥被誉为“国际土木工程里程碑建筑”。
桥梁结构设计分析理论、电子计算机技术、建筑材料、施工工艺、行业竞争等因素的发展和进步,是推动桥梁工程发展的内在动力[4]。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和技术创新,为桥梁工程提供了所需要的设计计算理论、计算手段、建筑材料、机械装备、施工技术等,对桥梁工程的发展有着直接的支撑作用。
英国工业革命后,世界钢铁产量快速增长,以钢材为主要承重材料的工程结构得到较大的发展,钢桥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后,美国为了经济的恢复和持续增长,修建了大量高速公路,钢拱桥和钢悬索桥由此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二战后,由于钢材短缺,混凝土桥梁大量出现,斜拉桥、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混凝土塔、挂篮悬浇、预应力技术、连续刚构、钢砼组合结构等新的结构和技术应运而生,并出现了许多先进的施工技术,如悬臂拼装、顶推、移动模架、大型浮吊整体吊装架设等[4]。日本经济的发展,推动了高速铁路的发展,相继建成了多座世界级的大跨度斜拉桥和悬索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经济的腾飞促使公路铁路迅猛发展,桥梁建设成就辉煌,建成了大量连续刚构拱桥、大跨斜拉桥、大跨度悬索桥等世界级的大跨度桥梁。
(六)桥梁灾害事件的发生与应对措施
尽管桥梁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是不时出现的桥梁事故与灾害仍无法回避[5]。古今中外发生的桥梁灾害事故很多, 2007年8月,美国《时代周刊》杂志评选了百年世界十大最恶劣塌桥事故。每次事故都是一个血的教训,重要的是应思考导致桥梁事故发生的原因。
1940年11月7日,在风中振颤的塔库马大桥在八级大风荷载的动力作用下,经过剧烈扭曲震荡后,吊索崩断,桥面结构解体损毁,半跨坠落水中,桥梁最终倒塌(见图1)。当年人们未能全面认识悬索桥受力体系,也没有足够重视空气动力对桥梁的影响。塔库马大桥的倒塌促使桥梁风工程学的诞生,推动了桥梁工程的发展,至今仍有警示意义。
魁北克大桥在施工中先后出现2次工程垮塌事故(见图2)。这座桥主跨度为549米,是当时全世界最长的悬臂桥。1907年8月,大桥杆件失稳引起全桥倒塌,19 000吨钢材落入水中,造成75人死亡。1916年9月,中间跨度最长的一段桥身在被举起过程中掉落水中,11名工人被夺去了生命。垮塌的原因之一是南锚跨靠近主墩的下弦杆的压屈导致大桥在施工过程中倒塌。稳定问题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桥梁失稳事故促进了桥梁稳定理论的发展,桥梁技术的发展使桥梁稳定问题更显重要。
1970年,位于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座钢箱梁桥(密尔福德天堂桥)倒塌。钢箱梁桥本来已有很长的历史了,由于二战后钢结构焊接与安装技术的发展,钢箱梁桥跨度做得越来越大,箱壁尺寸越来越薄。最终由于钢箱梁板件的焊接残余应力、几何缺陷发生失稳,导致该桥倒塌。工程师从该桥的垮塌中认识到薄壁箱梁的剪力滞后效应,由此推动了薄壁构件设计理论的发展。
湖南凤凰桥在拆除桥上的脚手架时发生垮塌,事故造成64人遇难。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大地震,均造成道路、桥梁损毁严重。位于震中的汶川县附近道路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其中桥梁震害最为典型和严重。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适时引入桥梁灾害事故的介绍,并适当进行评述,既完成了教学内容的讲授,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拓展了学生的工程视野,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这些桥梁灾害事故案例,与后面章节教学的内容是相关的,在绪论部分引入这些章节,为后面章节的教学提前作好铺垫。
(七)全球交通网络
加拿大人类学家费利克斯―菲兰德将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等机构的人类出行数据与地球夜景照片进行叠加,形成了地球上错综复杂的交通网络。从中可以看出,空中交通与海路交通已相对完善,但是陆路交通还较匮乏,尤其是洲际公路中跨越海峡的桥梁建设较薄弱。
由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的发展,跨海工程也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宏伟蓝图,21世纪或将迎来世界范围内更大规模的桥梁建设[6-8]。著名海峡通道方案有白令海峡工程、直布罗陀海峡工程、墨西拿海峡工程、厄勒海峡工程、马六甲海峡工程、大带海峡工程、博斯普鲁斯海峡工程等。中国交通运输部已制定了“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规划,其中“二纵二横”已基本连通。全部工程要求2020年前完成五个跨海工程,自北向南依次跨越渤海海峡、长江口、杭州湾、伶仃洋、琼州海峡。其中,渤海海峡与琼州海峡跨海工程尚在规划中,长江口与杭州湾跨海工程已经建成通车,伶仃洋(粤港澳)跨海工程正在建设中。
通过这部分知识点的讲授,帮助学生认识到作为土木工程的桥梁工程建设是一项大有可为的事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学生们毕业后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由此使学生感到学习桥梁工程不再是一门枯燥的事情,而是跟自己的事业发展和自身的生活密切相关,学习桥梁工程课程还能与世界相联系,从而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
三、结语
良好的绪论教学是桥梁工程课程教学良好的开始。在桥梁工程课程教学中,应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和桥梁工程课程的自身特点,优化整合绪论部分的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培养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桥梁工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水兴.桥梁工程[M].2版.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2]陈艾荣,盛勇,钱峰.桥梁造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3]曾勇,谭红梅.桥梁工程教学中若干能力培养的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2):66-69.
[4]李亚东.桥梁工程概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5]阮欣,陈艾荣,石雪飞.桥梁工程风险评估[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6]万明坤,等.桥梁漫笔[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
[7]唐寰澄.世界著名海峡交通工程[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8]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分会.面向创新的中国现代桥梁[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On the teaching of introduction content of bridge engineering course
ZENG Yong1, TAN Hongmei1,WU Guoxiong1,2,DONG Lili1,3
(1.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 P. R. China;
2.Chongqing Jianzhu College, Chongqing 400072, P.R. China;
3.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 P.R. China)
关键词: MIT 发展战略 办学特色
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MIT)在众多大学排名里,均位列世界前五位。2013―2014年最新排名中Q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及全美第一;其世界声誉排名自2011年首次以来,都一直将其列作世界及全美第2(仅次于哈佛大学及斯坦福大学)。研究MIT的办学特色对我国理工大学的建设有很好的借鉴意义[1]。
一、学校简介
MIT是美国一所研究型私立大学,位于马萨诸塞州(麻省)的剑桥市,查尔斯河(Charles River)将其与波士顿的后湾区(Back Bay)隔开。至2009年,先后有78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或工作。MIT的自然及工程科学在世界上享有极佳盛誉,其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政治学、语言学也同样优秀。
二、发展战略
在对未来社会、科学和大学自身研究的基础上,MIT制定了新的发展战略。第一,吸引最优秀的学生和教师,给他们提供有刺激性的和有效的生活与学习环境。第二,致力于研究基础科学,但应在把研究、学习和行动整合成一体的新模式中处于领先地位。第三,开拓新的财政来源,增进公民、联邦政府和商业界对科学、技术、研究和高等教育的理解与支持,吸引私人投资。第四,麻省理工更加注重全球化的发展,进一步加强其在国际上的产学研合作。
三、办学特色
(一)“小而精”的发展战略――院系和学科门类少
根据专业的分类,MIT被分成了如下六个学院:建筑及城市规划学院(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建筑学、媒体艺术与科学、城市研究与计划;工程学院(School of Engineering):航空太空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化学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电机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资讯科学、核子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交通物流研究所;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School of Humanities, Arts,and Social Sciences):人类学、比较媒体研究、经济学、文学、历史学、语言学、哲学、音乐与戏剧艺术、政治学、女性研究、写作计划组;阿尔佛雷德・P・斯隆管理学院(Alfred P.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金融博士、会计博士、MBA和金融学硕士;理学院(School of Science):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脑与认知科学、地球科学;维泰克健康科学技术学院(Whitaker College of Health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二)注重加强国际合作
2007年,MIT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达成协议,共同建设马斯达尔科学技术研究院――世界上第一所专注研究另类和可持续能源、培养研究生的高等院校。2009年与浙江大学、新加坡达成协议,共同建设新加坡技术与设计大学,2011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2011年与俄罗斯斯科尔科沃基金会达成协议,共同建设斯科尔科沃技术大学,2013年投入运行。2003年与西班牙阿拉贡政府、萨拉戈萨大学,在欧洲最大的物流中心萨拉戈萨市成立MIT-萨拉戈萨物流研究院(ZLC)[2]。2011年,马来西亚政府和麻省理工达成协议,共同创建了MIT-马来西亚供应链创新学院(MISI)并招收MIT-马来西亚供应链管理硕士研究生(MSCM)。
(三)重视理工科学生人文社科通识课程教育
MIT向来重视对理工科学生进行通识课程教育,注重教学与科研、应用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MIT主要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有效地对学生进行通识类课程的教育。数学、科学与技术共9门,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必修课8门,交流必修课4门,体育必修课4门,专业课16门左右。从课程设置可以看出MIT不仅培养学生对艺术的交流形势及敏感度,而且重视体育教育及交流课程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课程时有强健的体魄,也能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及口头表达能力及写作水平;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全面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使学生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及企业要求。我国要不断引进MIT的先进的通识教育理念,明确通识教育的目的,完善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建立通识教育的组织机构,推进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理工院校通识教育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曹艳红.我国“985工程”高校定位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1(05).
关键词:岩土工程;发展;趋势
国际金融危机使企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也面临着观念的转变和知识的更新。工勘施工引进SMW工法管理,是岩土工程深基坑施工中的又一次管理上的进步,它是一种新兴基坑围护工艺,具有挡水性强、对周围地基影响小、环境污染小、多用途、工期短、造价低等各种优势,特别是对江西软土地区的深基坑施工十分有益,具有利润高、成本回收快的特点。
一、岩土工程勘察取得的有效性进展
岩土工程在本国已经有十多年的发展史,相继取得以下几个方面的有效性进展:
1)地基处理水平大幅度提升。这几年来,为了满足岩土工程建设需求,我们不断吸取、发展各种地基处理管理的实践经验。对于地表大部分都松散,地表厚度大小变化大,地表相变较为剧烈且成分复杂的第四纪地基的处理管理已经有了凸出的表现。
2)把勘察与设计、施工试行性的结合起来,初次形成了设计、施工、监测为一体,的岩土工程体系。
3)我们已经达到管理要求,并能够解决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岩土工程。相关的规定、标准,标志着我国岩土工程勘察已经在实践积累下一个较为稳定的管理水平。
4)多样化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已经逐渐取代单一的取样、试验、报告、钻探的模式。螺旋板载荷试验、超重型动力触探、预钻式和自钻式旁压试验、孔隙水压力测试等的创新管理相继出现,不仅提高了地基水平的评估工作,还推动了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效率和精确度。还有室内土质工程检验中的高压圃结试验、三轴压缩(剪切)试验等方法,使土力学理论与勘察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此外,在桩动力试验上也列出了规定与操作手册;土质的动力性质测验方法也不断增加:岩土测验的必要性已经现重要。
二、管理进步促进地勘单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表明,管理进步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的最重要因素,也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基础。管理进步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如采用新的管理、改进生产设备、加强企业管理、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职工素质以及社会专业化生产水平的提高等,而这些因素对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进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可以说管理进步不仅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而且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力量。
三、国内岩土工程体系已基本形成
在建国初,我国开始引进国外的勘测管理,把只负责查明工程场地的地质、评估地质条件等等的工程地质勘察演变为岩土工程勘察,由原来的不参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或具体办法的状态,逐渐转型为勘察工作报告中还要涉及拟定工程地基基础的合理方案、相关的注意事项、选定施工方案的理由等等工作。因此,它既不作出指导性的建议,也不用走进基层工作中,导致其工程勘察工作范围比较狭隘,其发展也比较缓慢,“重前期轻后期”的现象令勘测工作与工程设计和工程实际施工不相符,也令勘察成效在工程整体操作流程中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但在当时国内岩土工程体系已经逐渐形成。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专业体制岩土工程在发达国家已有40年左右的历史。它要求勘察与设计、施工、监测密切结合:要求服务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要求在获取系统准确资料的基础上,深入论证岩土工程利用以及整治方案;要求提出管理可行、经济合理的具体建议。因此,这种体制与工程实际更贴近,更注重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从而要求管理人员具备全面的知识,贡献出最大的力量。十几年来,岩土工程专业体制在建设部和工程勘察协会的大力推动和广大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在我国已基本形成,但并不完善。它将会成为工程建设领域中一个非常有活力和良好经济、社会效益的行业之一。
四、岩土工程研究的几个趋向
1. 多层次、多尺度研究
岩石材料力学响应的复杂性不仅和加载途径与地质环境相关,还与研究对象的层次和尺度有关。在微观(含细观)的层次和尺度内,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岩石断面在不同激励下,裂纹起始一分叉一发展一断裂一破坏一卸载的全过程。围绕这个课题,不仅深化了岩体损伤、断裂的研究,还带动了相关的加载设备、实时测试、数值模拟的发展。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介入这项工作,在微观、细观、宏观和巨观等不同层次上进行大量富有创新的探索工作。
2. 耦合分析
岩石力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它涉及的因素很多,既有内在的,也有外来的。所以在研究岩石力学问题时,我们必须把有关的各种因素放在一起加以考虑,研究它们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进行多因素的耦合分析。
3. 新的算法与程序
由于岩石工程的复杂性,一般难以用封闭形式的解析公式定量地求解问题,在这方面。60年代以后陆续问世的有限元法、离散元法、边界元法及其各种耦合算法和程序充分展现了各自的长处,在很大程度上有力地促进了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发展。现在出现了一些新的算法和程序,如刚性有限元法、广义有限元法、运动单元法、界面元法、块体理论、DDA、流形元法、FLAC无网格法以及模拟退火算法等等。
4.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近30年内,地下空间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以激光导向技术和GPS定位技术为代表的地下施工技术,以遥感技术与地质雷达为代表的地下勘探技术,以及地下掘进及衬砌的自动控制施工技术给岩土工程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5. 环境岩土工程的研究
关键词:测绘;实验室;开放;探索
0 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经济发展需要。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是技术技能型。这对于应用型测绘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测绘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生产一线需要的管理者和组织者,掌握本行业生产原理和操作技术以及管理运行技术的人才,以面向基层,服务工程为出发点,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和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实践技能培养在应用型测绘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开放实验室是培养测绘应用技能型人才最有效的途径。
1 测绘工程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实践技能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把应用型测绘工程学生应该具备的的实践技能概括为:基本实践技能,专业实践技能和综合实践技能三个方面,其中,基本实践技能主要包括测绘仪器的基本操作和测绘软件的基本使用,侧重于仪器软件动手操作,它是进行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训练的基础;专业实践技能则是在完成理论课的学习之后,在课程设计和集中实习中具体进行理论和实际结合的训练,要求学生在仿真工程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和仪器操作及相关软件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专业实践技能注重测绘技术的应用性;综合实践技能是培养学生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强调对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训练,主要体现在集中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中技术方案的论证、设计及应用,综合实践技能侧重综合实践性。
2 开放测绘工程实验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需要
测绘工程专业的实践性非常强,实践教学在应用型才培养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离开实践教学,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应用技能型人才。我校2013、2014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明确本专业培养掌握测绘工程学科必备的基础理论,掌握测绘工程专业必需的专业技术知识,具有较强的测量与放样、计算、绘图能力,能在测绘工程、冶金矿山工程和土木工程等行业从事工程测量、矿山测量的设计、施工、组织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良好的测绘工程职业综合素质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对测绘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提到了新的高度,实验学时占总学时之比达到20.1%,实践教学周数占总教学周数达37.1%。而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又都与实验室密切相关,所以开放实验室是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现实需要。
(2)切实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需要
从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过程看,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主要从课堂实验和课程实习两个实践环节获得,但由于受课时、仪器套数及师资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这两个环节所获得的实践能力提升很有限。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一些,动手的机会就多一些,学生懈怠一点,操作仪器的机会就少一些, 我们每个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同样的一个班,学生的理论课成绩可能差距不大,但动手能力差距却很大。无论是实验、设计,还是生产实习结束,每个人的收获大不相同,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实习、实验报告雷同的现象。鉴于此,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开放测绘工程实验室,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是提高测绘工程实践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3)有效开发资源提高仪器利用率的需要
测绘科学的发展史其实也是测绘仪器的变迁史,从传统模拟测绘仪器到现代高精尖测绘技术设备,测绘手段、测绘产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对于培养应用技能型测绘人才的高校,让学生了解测绘基本原理,掌握基本测绘技能的教学环节还必不可少,所以传统的测绘仪器还有用武之地。以我校为例,测绘工程实验室下属测绘工程基础、工程测量、空间地理信息三个实验分室,主要设备有Trimble GPS 5700两台套、Ashtech GPS两台、南方GPS接收机十台套,topcon GPS接收机五台套,trimble net R9连续运行卫星定位系统(单基站)一套,Leica、Topcon、Pentax、Nikon、南方、科维、中海达等厂家的全站仪56台,常规测绘仪器达到180台套。测绘工程实验室大多数除了承担了测绘工程专业从大一到大四所有实验实习项目外,还承担土木、道路、采矿非专业测绘课程实习实验任务。对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而言,仪器设备的生均拥有量一般可以满足开放实验室的需要;测绘仪器一般都用充电电池,野外作业便于携带,危险性较小,便于学生练习;此外,通过开放实验室可以整合实验室资源,有效提高测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
3 开放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1)建章立制,规范实验室管理
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是开放实验室的基本前提,为了确保仪器设备高效使用,最大限度减少损耗,实验室必须要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如《实验室管理规定》、 《仪器操作规程》,要求学生要按规定借用仪器设备,规范操作仪器,避免发生任何人身和设备的损坏。实验室的管理人员,要热情接待来实验室的教师和学生,认真解答各种问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供所需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帮助制定实验方案,指导学生正确使用仪器,协助完成实验任务。
(2)整合资源,合理使用仪器
实验室开放首先要确保课堂实验教学和课程实习任务,在此基础上,统筹资源,合理调配,充分利用闲置的仪器设备,在课余时间采取提前预约的方式,满足学生学习和使用仪器的需要,尤其是对在课内没有完成的实验,可以在课后开放实验室的时段内完成,实验教师负责指导指导学生完成相关实验项目,并做好记录,这是保证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3)依托社团,实现互惠双赢
我校的测绘与导航定位技术协会自2007年成立以来一直挂靠在测绘实验室,几年来的实践证明,依托专业社团室实现开放实验室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测绘实验室的常规仪器有180台套,加上配套的脚架、对中杆、棱镜等配件,保证实验正常运转维护的量很大,单靠实验教师维护,无论时间还是精力都难以保证。
(4)以赛促学,提高综合素质
近几年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个高校的都非常重视学科竞赛,测绘类技能大赛全国和省级赛事都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影响。这是因为学科竞赛是一项专业性、技能型的比赛,通过比赛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测绘学科竞赛必须以仪器设备为基本硬件支撑,基于此,我们从2007年开始,依托测绘工程实验室,每年都组织学生举行测绘技能大赛,通过前期培训,后期的笔试初赛、水准测量复赛、数字测图放样决赛,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提升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比赛,锻炼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从而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择业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大数据时代,社会对测绘人才需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测绘工程实验室已不适应当今时代对测绘人才的培养,开放型测绘实验室也将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开放测绘实验室是应用型测绘人才培养的基本需要,应该成为职业教育转型发展时期,实验室创新发展的新平台和机遇,开放型实验室也将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基地。
参考文献:
[1]宁津生,翟诩,宋伟东,等.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首届全国大学生测绘技能比赛"经验总结(J).测绘通报,2009(10):1-4.
[2]徐子东,王崇倡,任东风.综合实践技能竞赛在学风建设中的引导作用(J}.矿山测 量,2011(6):100-102.
[3]焦明连,周立.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J ).测绘通报,2012(1):102-104.
摘要:校园建设的优劣,与校园规划设计的水平直接相关。本论文分析了当前国内校园规划存在的问题。并从现代教育理念、校园规划理论与实务等层面,探讨了太原大学校园整体规划的一些问题。通过分析太原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从校园的总平面布局、建筑单体设计、环境景观等方面,剖析现阶段太原大学校园的规划方式及其发展趋向,以期达到改善并提高太原大学校园环境品质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校园规划;太原大学;圈层式布局;城廓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domestic campus planning. From the concept of modern education, campus plan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levels to explore some problems of the overall planning in Taiyuan University campu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aiyuan University campus planning and design, from the overall layout of the campus, single building design, environmental and landscape approach to analyze this stage Taiyuan University campus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tend, in order to achiev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iyuan University campus environment purpose.Key words: university campus planning; Taiyuan University; circle layout; castles
中图分类号:G47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3-0020-02
一、引言:
当代大学正在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研究性大学是在我们现在所处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趋势,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动力来自于高等教育,因此大学已然成为一个综合中心,联系着社会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大学不再是从前产品和用户的媒介,而成为生产产品与提供服务的机构,改变了传统的生产使用方式。历史上,大学从来都是由聚到散,再由散布升级至新的聚合的过程。但是新的聚合只是一种叫法,从实质上来说,新的聚合具有聚和散两种特点,并不断优化的形式,即在权衡过功能分区的基础上,更高一层的聚合方式。在现代,大学正在经历后一个过程,成为一个教学、研究、服务三位一体的综合大学,不断扩大、发展校园规模,不断调整校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在现在信息爆炸性的时代,只有顺应时展,才能有更好地前景。
二、太原大学现有校园存在问题
太原大学校园从最初的租借,到落脚九中,在九中窑洞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建设,形成旧校区13栋单体建筑,再到现代化的新校区建设三期总体规划,一期工程顺利完成,历经三十多年历史,其从无到有再到跨越发展的校园建筑发展史,是一个高校发展的完成脉络。其研究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从太原大学建筑理念变迁中看到山西乃至全国教育理念的变迁与逐步成熟过程。这种成熟、变迁的过程中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也暗藏着文化发展的一些规律。
太原大学成立于1984年,是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太原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一所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从客观实际情况来看,将学校老校区多年缺少详细、连续的总体规划,建设的随意性相对较大,使得整体校园缺少统一的风格,甚至总体功能组织划分关系也模糊不清,建设很不完善,而现有土地越来越紧张的情况下,缺少基本的办学条件,直接影响使用,因此学校实现了搬迁建设。
三、太原大学演变历程
学校初始建校地点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坝陵北街2号,四面临街,地处城市中心位置。太原大学最初选址为太原九中的窑洞建筑。历经三十年规划经历了一个生物进化的完整版。1984年时只有一座大楼,仿佛单细胞生物。建校初期,随着教学楼、宿舍新建等,到了1990年则变成了一个多细胞积聚体,宿舍楼的建成,使得学校中轴南移,生物体因此生成了第一条脊椎;2001年学校中轴脊椎越发硬朗清晰,南北骨架南大道基本成形,环形道见了端倪,食堂、操场等这些功能区器官也大体有了雏形。教学主楼和图书馆的建成,加强了脊椎的稳定性和强度,生物体生长速度趋缓。到了学校搬迁之前,学校道路骨架更为清晰硬朗,各个功能器官已经发育得更为饱满。学校的生活区扩张完毕,新建校舍只能在学校外沿和老建筑间隙建造,由于用地开始紧张,故而特别注重地区建筑之间的关系、环境营造以便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整个生物体己经完全成熟,并且在进一步向外扩张,直至新校区的建成。纵观三十年的规划建设,从校园建设这一点就可见城市化进程,各项工作都在正常轨道上,学校的发展伴随着城市化原则,校园生物体的生长速度呈几何级数增加。太原大学新校区拟规划于太原汾东教育城,按全日制在校生20000人规模的高等职业综合性大学进行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155.9公顷,校园建筑总面积约为52万平方米(不含教工生活区)。太原大学新校区采用了圈层式的布局,中间以“城廓”构筑中央教学区,环绕体育休闲“绿环”,周边布置各个功能组团,既保证了各功能组团的明确分区,互不干扰,又能通过绿化廓道空间使师生活动保持在舒适的步行联系范围内。按照太原大学发展规划所确定的办公区、教学区、实验实训区、学生活动区、学生生活区、教师生活区、服务区等七大功能区的要求对校园空间进行功能分区,主要规划形成教学核心区、校前区、学生生活区、实验实训区、体育休闲活动区、教师生活区、预留发展区等七个部分。功能分区科学的考虑师生日常活动的使用要求,着重处理好教学、实验、学生生活和体育课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实现分区明确,布局合理,动静分离,各分区又可以通过户外公共空间进行便捷联系,相互促进,开放共享。
四、太原大学校园规划构思
大学时光是人们一生中最青春的时光,人们也必定会记住这段难以忘怀的岁月。校园是一个人们享受生活的场所,因此,学校的建筑以及环境的设计意义就非常重大,建筑的外观以及功能的关系,操场和宿舍以及教室的安排布置,窗台、栏杆这一些细节的设计,都会对人们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学院规划的原则是:
1.突出“以人为本”的校园规划设计理念,以人的尺度和行为方式为标准进行合理的功能布局。校区空间必须学习和吸收优秀传统校园的空间要素,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步行优先的原则,满足教师和学生教学、科研、学习、生产、生活的需要,形成优美宜人的学习生活场所和具有时代气息的舒适校园环境。
2.充分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设计原则,以汾东新区的发展为契机,统筹考虑区域资源条件和空间特征。立足学校建设的实际要求,集约使用土地,充分考虑校园规划建设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发展性,优化校园空间结构,预留未来发展空间。在进行合理设计分区的前提下,校园按照高标准、高起点统一规划,分期逐步建设完善,力求远期发展和近期建设的平衡,保证校园功能及空间在各建设阶段和最终效果的完整性,实现学校校区发展的有机化和发展型学校的建设要求,同时体现出设计的时代性、经济性和操作性。
3.发挥三晋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环境特色,与城市发展相协调,塑造一个具有时代特征、地方风貌特征的个性化校园主题形象。以整体的景观空间环境设计为原则,创造多层次、多元化的良好校园学习场所和交流空间,通过轴线控制,圈层空间渗透,融汇自然景观等手段,传承良好校园空间的构成因素,采用适应地域气候特征的建筑群体组织形式,创造丰富活泼的独特校园景观环境。
4.突出现代化校园的建设目标,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和高质量的原则,把握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顺应高校改革发展的要求,创建高品位的现代的、一流的大学。校园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场所,同样也是知识的汇聚场所,校园规划采用集中的教学楼布局,合理进行动静分区,有利于学科交叉,充分体现太原大学产学研结合,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院校这一特点,加强校园内学科互动和资源共享,营造多层次交流空间,通过课堂内外交流环境的潜移默化,促使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适应大学向社会开放的要求。
5.体现生态环境意念和绿色校园文化的内涵,强调人与自然共存,利用当地气候特征和植被,营造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适当布置水体和绿地,并尽可能满足节能通风要求,形成整体化的生态型校园格局。建筑布局考虑高效、节能、环保的要求,建成绿色、和谐、具有优质景观生态的校园环境,力求实现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结合,创造有利于师生学习、活动、交流的生活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环境。
6.创造适应山西本地气候,同时包含着山西传统建筑意蕴的当代校园风格。为了适应当地气候,因此,运用敦厚质朴的建筑体型,并由此形成校园建筑的统一风格。建筑形态既充满个性,又积极配合整体环境只需要求,力求建筑立面根据内部功能简洁实用,以统一的母题和尺度彼此协调。强调建筑群体的外部空间的层次感及虚实对比,塑造群体建筑不同空间的独特意境。
五、校园规划空间结构
太原大学校园从城市规划、建筑学、景观建筑学的整体观念出发,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强调校园功能和交通的合理组织,注重反映山西地理气候特征,突出太原大学的科技人文特点,传承三晋历史文化和古城大院建筑的风格内涵,致力于创造具有鲜明地域气候特征和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人文空间和自然景观。
1.圈层式布局
本规划空间结构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圈层式的布局,中间以“城廓”构筑中央教学区,环绕体育休闲“绿环”,周边布置各个功能组团,既保证了各功能组团的明确分区,互不干扰,又能通过绿化廓道空间使师生活动保持在舒适的步行联系范围内。同时,圈层布局通过十字形轴线进行整体控制,保持校园空间清晰的方向性和仪式感。在保证明确核心区的前提下,圈层式布局在各系馆的组合分布和内部构成等方面也有相当的灵活性和弹性,可根据校园实际发展的需要进行组团功能的互换和补充,形成多种变化发展的可能性。
2.城廓
教学核心区采用城廓式的四方城形式,隐喻传统山西古城的建筑形成风格,构筑具有浓烈地方气候特点和文化特色的教学空间。城廓中心围合校园核心的绿化广场,形成中心感明确、厚重典雅的静态书院空间,体现学术气氛浓厚的传统校园空间意象,并满足群体仪式性活动的需要。教学科研楼采用适应地域气候特征的建筑群体组织形式,以院落式单元化的组合方式,形成自成一体的良好交往空间,并通过庭院、广场、廓道等要素与中心绿化广场相互渗透,形成相互支撑、资源共享的教学综合体。单元式组合生长模式也非常适合太原大学分期建设的逐步发展要求。
“城廓”西北角局部打开,向北延伸出一个树木覆盖、气氛安逸的学术文化公园,供师生课余休憩及交往,既打破了传统方院过于封闭的空间感,也与开放式的核心广场相互补充,形成的多层次户外交流场所。
教学核心区中央以图书馆作为统率,形成为方院的中心,凸显校园空间的文化意境。图书馆采用四角方体的组合形式,成为纵横十字形轴线的焦点建筑。考虑太原地区缺水干旱,规划仅结合主要公共空间局部布置蜿蜒转折的曲水景观,并在图书馆广场南侧和入口区形成较为集中的水景。曲水景观有利于加强各公共绿化空间之间的环境联系,在庄重严肃的方院空间背景中烘托出一道丰富于生气、生动清新的自然景致。
3.绿环
绿环绿带围绕在教学核心区之外,实验实训、学生生活组团外环区之内,是学生课余活动的主体空间。圆环弧形的主题景观形象与方城取得形式上的对比,隐喻中国传统文化“天圆地方”的空间概念。考虑学生的活动特点,绿环提供的是与方院空间所区别的动态活动场地,与静态的方院空间相互补充,满足学生休憩游玩的需求。因此,绿环内除绿化外适当穿插部分体育场地,结合树木,草坡等人造绿化景观要素,通过校园空间组织,以及流线交通安排,共同形成独特的“体育公园”式的园林环境。弧形景观骨架以体育中心圆形建筑作为空间收束,并合理利用高压走廓用地,形成完整而舒展的景观构图。
4.轴线关系
校园建筑群落以十字形轴线进行控制。南北向为教学区主要景观轴,从仪式性南入口向教学区纵深发展延伸,通过轴线上主要建筑群的围合和空间变化,组织对景和标志性建筑,使各层次公共空间节点形成良好的联系和呼应,形成“起承转合”的空间节奏和景观序列。重要节点包括:南侧入口广场、教学区核心广场、图书馆前广场及曲水景观,学术文化后花园、体育场等收放有序的空间层次,在校区中展示了一副具有传统三晋历史文化特色的景观画卷。东西向轴线主要连接校园主、次入口,并利用图书馆标志性核心建筑,构筑整体连贯、层次分明的校园空间架构。
六、结语
“以人为中心”将是校园规划设计遵循的基本准则。大学校园应全面考虑到师生的物质、精神需求,必须关心到他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
本论文从校园规划理论、现代教育理念以及实务等层面,探讨了太原市内大学校园规划的问题。通过分析太原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从校园的总平面布局方面,清楚剖析了现阶段太原大学校园的规划方式及其优缺点。并将各种规划方式的优点加以总结,使之达到改善并且提高太原大学校园环境品质的目的,以促使规划者、执行者、决策者与使用者认清自己所担任的角色以及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以便于增加规划的可执行性、理想性以及可信度。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理念下的大学校园规划发展探析 倪茜 - 《长安大学硕士论文》- 2009-04-02
关键词:中国艺术;西方艺术;山水画;风景画;艺术作品;色彩意识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正在走向现代化的今天,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的关系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而这个问题的背景与实质是中西文化的关系。中西文化的关系问题一直深受中国学术界关注,中西文化的比较已经成为当今的显学。文化比较有宏观与微观两个维度,宏观的维度是将两种文化体系的整体进行比较,而微观的维度则是将两个文化中具有可比较性的具体问题进行比较,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则是文化比较研究的高级形态与最终目的。在文化比较研究中,微观的比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所以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山水画与西方传统风景画进行比较,以说明中西文化精神的差异,为我们正确对待中西艺术的传统以及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寻找理论依据。
中国古代山水画与西方传统风景画具有很强的可比性,因为他们研究的对象都是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民族文化中最基本的关系问题,它表现着该民族特有的、深层次的文化气质。我们通过对比,能够从这里观察到中西两种文明的本质差异。在研究方法上,我们既不能以西方二元文化思维模式为基础对二者进行比较,也不能片面地以中国传统文化旧有的视角进行研究,而要以融会中西文化精华的、现代的观念对其进行分析。
山水画和风景画的比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较好理解中西方文化特点的切入点,宗白华先生曾指出,“各个美术以它特殊的宇宙观和人生情绪为最深基础”①。艺术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最直接的显示方式,民族文化最深刻的特质通过艺术而澄明。所以山水画和风景画尽管在各自的文化整体中都是比较小的问题,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发现两种文化的不同,进而把握两种艺术观的不同。
现在都知道这样一个现象,西方绘画重色彩,中国绘画重水墨,以至于根据它们的这个特点出现了彩画、水墨画这样的名称。中国人与西方人都是面对绚丽多彩的大自然,其绘画为何产生如此大的差异?学者们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我们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中西对世界本体的理解不同。人们最早面对五彩的世界而产生表现的欲望时,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是一样的,不管是题材、形式、色彩,反映在作品上都非常相似。但是,随着各自世界观的完善,其艺术作品的风格、样式的距离出现越来越大的差距,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中国古代山水画和西方传统风景画的透视方法不同,还表现在对色彩的运用之不同。
山水画理论的成熟远远早于山水绘画,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是理论成熟的标志。绘画作品的记载虽然很早,但是从传世的作品看,第一幅山水卷轴画应该是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宗炳首先认为山水的形质是作为道的显现之用的,而能体味到这一点的当然是“澄怀观道”的贤者。徐复观认为《画山水叙》论述的中心是“以玄对山水”所达到的意境。“在山水所发现的趣灵、媚道,远较之在具体的人的身上所发现出的神,具有更大的深度广度,使人的精神,在此可以得到安息之所。……而山水画之终于替代了人物画,成为而后中国绘画的主流的信息,也透露出来。”②王微进一步指出山水画产生的基础,认为在山水画中人们可以得到“神飞扬、思浩荡”的精神解放。之所以得到精神的解放不是因为“判躯之状”,而是在于“玄牝之灵”、“太虚之体”,“玄牝门,天地根”。他们提倡的山水画是玄学也即生活世界的本体之学的在绘画中的表现。
玄学是魏晋时代由何晏、向秀、王弼等发挥老庄思想揉合儒家经义而形成的一种思辩哲学,它左右着当时的艺术美学思潮,这个时间成熟的山水画理论当然受它的影响。“玄”原意为黑中带红,“黑而有赤色者为玄”(《说文》)。引申为黑色,“玄,黑也”(《小尔雅》)。所以有“遗思在玄夜,相与复翱翔”之语(汉末刘桢《公宴》),故玄学也称黑学,老子有“知其白,守其黑”的说法,就是知道现象界诸物(白)而守护无形无象的本体(黑)。玄字还有天的意思,“玄,天也”(《释言》)。礼天之官被称为“共玄官”(《管子・幼官》)。所以玄学又称天学,但是这里的天不是人格神,而是本体之别称,与道、无、玄同义。另外,玄字还有神妙莫测、深奥难解的意思,“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第一章),这正是本体不可言说的特征。
中国画的本质在于通过对现实景象的描绘表现玄远的本体精神,是借有(形)写无(形),所以其重点并不在于客观物象的逼真性,如果过于逼真,其眼光就局限于现象诸物,而不再能够超越具体之物。中国画贵在似与不似间,太似就落入现象界,不似则本体无以显明。这种思想表现在色彩上,就是舍弃了可以描绘现实物象真实色彩的彩色,而选用了与真实色彩不同的墨色,以利于体现玄的精神。
《游春图》作为现存最早的山水画作品,从技法上看并不是成熟的作品,山水画的成熟当始于唐初李思训(653-718)、李昭道父子,他们在设色方面所采用的是“随类赋彩”、“以色貌色”,所以说早期山水画在色彩方面受到了自然物真实色彩的左右。二李以金碧青绿入画也是为了弥补当时皴染之不足。所以张彦远说“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是金碧青绿完成了山水画的形象,使之从初创走向了成熟,但这种山水画在色彩上过于近似现象界之物的颜色,显得太真实,使作品与欣赏者停留在了现象界的层次,无法显示中国文化最深刻的本体问题,这样,远离现实景物颜色的水墨取代青绿而成为山水画色彩的主流也就成为了必然。所以,水墨的出现应晚于金碧青绿,《历代名画记》“王维”条下说“余曾见破墨山水,笔迹劲爽”。荆浩《笔法记》说张璨“气韵俱盛,笔墨积微;真思卓然,不贵五彩”。王维(701-761)、张躁(生卒不详,中唐)稍晚于二李,此时的水墨并未排斥色彩的应用,纯水墨山水画的出现一般认为在晚唐。
虽然山水画在初生时期以青绿为主,而以“玄黑主张色彩静寂,从视觉感官色彩的。无,生出心理色彩的‘有’,在黑色中发现极简的色彩审美品性”③的水墨山水画紧随其后出现并在色彩上取代青绿、在门类上取代人物画。对水墨的肯定在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进一步得到体现,“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无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绿之彩。云雪飘,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解。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意在五色”是采用了自然界物象的真实色彩,这样的物象在色彩上就过于真实,从而影响了对超越现象的本体的表达,所以称之为“物象则乖矣”,物象“乖’’与“不乖”的判定准标不在于物象是否像西方绘画那样具有科学性的真实,而在于是否传达出了玄远的本体之境。总之,中国画在色彩上的特点是由中国文化的特点所决定的,中国画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超越现象诸物的本体之境,由之,“墨分五色”的审美情趣成为历代文人画家追求的目标。
西方传统风景画是在人物画高度成熟的16世纪后期才独立的,从西方绘画传统观念上看,重素描、轻色彩的观念相当顽固。康德曾经说过:“色彩往往受到对美的形的要求的颇大限制,并且,即使是在容许色彩刺激的场合,也只有通过形才能提高色彩的作用。”自然科学的发展使绘画进入真正的色彩时代,画家把当时自然科学各领域发现的成就充实于绘画,透视学、光学、物理学、化学、以及生理学和心理学各学科均有涉及。再现自然先河的大师当是文艺复兴的达・芬奇,今天我们常乐道于他的绘画作品,而忽略了他的其他身份,他还是很有成就的科学家、工程师,并在物理学、生理学、地质学、土木工程学等领域提出创造性的观点。因此西方绘画表现出在科学的指导下而确定了道路。在他的画论里指出“绘画是一门科学”,他虽然没有留下风景画,但在他的笔记里记载了对这种艺术形式的观察所得,“应该依靠自然,而不应该抄袭那些已是向自然学习的大师”。在西方绘画题材始终以人为中心的情况下他提出了“画家的能力不能仅限于描绘人,也应及于风景、云雨和星星等”。此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奠定的西方绘画美学思想的轨迹发生了偏移,以数学几何方式入手的审美标准,以表现物体质感和体积、准确的描绘光影效果的古典主义风格被以吸收新鲜科学知识的绘画风格代替。乔尔乔内实践了达・芬奇的理论,在他的《暴风雨》中把自然当作主要的关照对象,虽然忽略了人物的细致刻画,在构图上也过于平淡,而充满画面的光和空气将大地、树木、城市和人物都融为一体。乔尔乔内只活了三十几岁,提香接过了他的画笔,把色彩发挥得淋漓尽致。“这种至高无上的技艺使他能够无视任何久负盛名的构图规则,却依靠色彩去恢复被他拆散的整体。”④
风景画经历了17世纪的荷兰海洋风景画派、18世纪的英国风景画派、19世纪法国枫丹白露画派直到赋予风景画在题材谱系中最高地位的印象主义的道路。在这个道路上,科学一直伴随着它的发展。牛顿在1676年用三棱镜折射出阳光的七色光谱。西方人开始确证了色彩在自然界中不是独立存在的。我们看到的色彩是不可确定的幻影,色彩的显现是光的缘故。科学的色彩学是在19世纪才出现的。1816年叔本华发表了论文《论视觉与色彩》,1810年龙格、歌德也发表关于色彩的论著,1839年赫尔姆霍茨(1821-1894,德国科学家)出版了《论色彩的同时对比规律与物体固有色的相互配合》。在这些学术理论基础上,科学的色彩学逐渐建立。科学家们确定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测出各色光线的频率与波长。物理学家把可以引起人们视觉色彩反应的频率范围称为可见光谱,在光波为400-800纳米之间人们的视觉可以观察到紫、靛、蓝、绿、黄、橙、红七色。印象派画家通过外光写生,掌握了光与色的奥妙。科学家通过仪器掌握了波长与光谱。正当以马奈为首的具有新思想的画家们讨论外光写生时,赫尔姆霍茨发表了《色调的感觉》;谢弗勒(1786-1889,法国科学家)根据太阳七原色的解剖完成《色彩及其在工艺美术上的应用》一书,随后一年马奈的《奥林匹亚》参加Salon展。当时的一位学者亨利主张用光学和色彩学的新知识来实证印象派画法的真理,使得印象派的外光写生向更深一层的理论迈进,最终达到新的艺术境地。
总之,西方的绘画色彩的发展始终和科学的进步密切联系在一起,体现出(自然)科学性的世界观,而中国的水墨艺术的发展却一直是和中国的传统哲学密不可分的,直至今日。(责任编辑:徐智本)
① 宗白华著《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22页。
② 徐复观著《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2页。
③ 李广元著《色彩艺术学》,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第143页。
④ [英]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艺术发展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81页。
Chinese Ink Painting and Western Color Painting: Color Consciousness of Ancient
Chinese Mountains-and-Waters Painting and Traditional Western Landscape Painting
TAN Yi-bing
(School of Fine Arts, Shandong College of Arts, Jinan, Shandong 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