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统计学分析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2 16:10:5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多元统计学分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多元统计学分析

第1篇

关键词:《多元统计分析》;教学改革;统计学专业;农林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4-0135-02

《多元统计分析》是高等院校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是统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非统计学专业财经管理类、农林类专业研究生重要的基础课程。这门学科发展到今天,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军事科学及工农业生产等诸多领域中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各个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本科学生实证能力的培养、学术研究基础的奠定至关重要。文章对非统计专业《多元统计分析》课程教学展开了积极有意义的探索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特别针对农林类统计专业该课程的教学研究尚不多见。目前,很多综合院校、财经院校开设有统计学本科专业,有些农林院校也设有该专业,教学内容及手段各有不同。基于此,本文结合我校统计专业培养模式,以及近年来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经验,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其教学体系改革的内容、方法和途径,为同类院校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科学的参考和借鉴。

一、统计学专业《多元统计分析》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2006年开始,我校统计学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统计素养,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数据,能在企业、事业单位、经济、金融等管理部门及资源与环境统计监测部门从事数据分析、信息提取,进行推断、预测和决策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也为科研教育部门培养从事统计学研究和教学的复合型人才。对这一新办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体系的研究实践成为我校当前教学改革工作的重点问题。《多元统计分析》不仅是我校统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更是一门极具专业特色的主干课程。该课程共计3个学分,60学时(其中理论课50学时、实验课10学时),一般设置在四年级上学期或三年级下学期。也是部分非统计专业研究生专业的学位课程,学生的专业背景差异很大,有工科以及林学、生物、经济学等专业。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为避免多元统计复杂的理论推导,弱化模型性质的分析,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在重应用的前提下,统计专业教学和非统计专业教学无差别对待,教学内容一刀切,采用的基本上是相同的教学大纲和多媒体课件,矫枉过正,这种大而统的授课模式,对于统计学专业学生而言,丧失了其数理基本功的优势,甚至抹杀了积极探索科学问题的精神。

二、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明确教学目标

当前的高等教育任务是“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传统的教育理念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已无法满足当代的需求,我们应在教学过程中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创新教育为核心”,融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为一体,把教学重点引入到《多元统计分析》思想的理解以及知识的运用上,加强学生应用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学习者学习为主体、教师教学为主导,通过多元立体化的通识教育平台、专业基础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及独立实践教学环节学习,实现“学”与“导”的有效互动。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

三、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法,夯实基础,提升教学层次

课程内容是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以“精简、拓宽、实用”的原则重组、整合知识结构,同时适当拓展课程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反映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和新兴应用,构建全新的教学体系。统计学专业的《多元统计分析》教学必须结合统计学专业背景进行设计,既要求理论上的深度,也要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良好的教学设计思路。(1)经典的教学内容:多元统计分布,多元统计推断及多元回归这个在数理统计课程中已经有过一元的学习,可以通过类比与归纳法,选择较高的知识平台进行教学;(2)对于主要的多元统计方法:判别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可以结合黑匣子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诱导教学法,引导学生从统计思想入手,先明白方法要解决的问题,怎样做,层层递进,再把每一步的理论知识点导出,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懂、学透,决不能仅仅局限于会软件操作而已。

四、基于项目导向的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统计专业的教学强调理论的深度,也强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多元统计理论内容过多,学生学习易感到枯燥乏味,缺乏使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与体验,学习积极性就会不高。农林院校有着优势的教学资源,过硬的教学平台,这为统计应用施展才华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设计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方案成为必然也是可行的。我校统计学专业多元统计教学水平已达到非统计学专业研究生的水平,而且很多统计专业的学生在进一步攻读硕士学位时,都会跨学科发展,选择经济或农林类等应用学科,本科课程的学习为以后从事研究性学习打下良好的数理基础。从学生学习的阶段性角度来说,多元统计教学起到了本硕衔接的作用,所以在实践教学中,有必要让研究性教学与项目有机结合,教师根据课程的内容,演示典型的案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用调研、讨论、查资料等多种方式分解各个知识点,归纳知识体系,强化教学项目的针对性,提升教学项目的有效性,实现以项目为核心的实践性学习,将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践。体现“教、学、做”于一体,适合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具体可通过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创新实践训练活动等使学生亲身感受用所学的统计理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酸甜苦辣。“做然后知不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不断积累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增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通过课程体系优化、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实践教学等,逐步形成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相辅相成、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立体化教学体系,实现各种教学方法手段的有机结合。《多元统计分析》课程占有重要学科地位,应用性极强,在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专业教师以及学生不断收集反馈信息资料,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估,完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董志清,廖正琦.《多元统计分析》课程的教学体会及探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82-84.

[2]沈菊红.关于多元统计分析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学科教学,2008(9):113-114.

[3]傅丽芳,邓华玲,张战国.多元统计分析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大学教育,2014,(3):117-119.

[4]朱辉.《应用多元统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立足于“学以致用”视角[J].统计与咨询,2012,(3):38-39.

[5]肖枝洪,郭明月.研究生多元统计分析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9,(1):100-103.

[6]李昌兴,丁正生.概率论与随机过程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14(6):164-167.

[7]张尤佳,栾娜娜.财经类高校《应用随机过程》课程改革的探讨[J].时代教育,2014,(15):87.

[8]史书良.统计思想教育重于统计方法教育[J].中国统计,2008,(2):56-57.

[9]陈佩林,马以桐,王康乐,蒋建国.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索朱道立[J].辽宁教育研究,2007,(12):55-58.

Colleges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tatistics Professional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Teaching Exploration

JI Zhi-rong,HE Dong-jin,LIU Jin-fu,CAO Yan,CHEN Hong,TENG Zhong-ming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002,China)

第2篇

关键词: 多元统计分析 案例教学 教学方法

一、多元统计分析课程的特点

多元统计分析是近几十年来从经典统计学中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是一种综合分析方法,它能够在多个对象和多个指标互相关联的情况下分析它们的统计规律。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及统计软件的普及,多元统计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生命科学、经济管理和社会科学领域,同时也促进了理论的发展。

多元统计分析属于是概率统计的一部分,复杂的数学推导、论证,繁琐的矩阵、线代计算,深奥的概率知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是这门课程的特点。如果有的学生学习在高等数学和概率统计的过程中没有打好基础,在最初看到该课程中大量的数学符号、公式推导时,就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配合各种统计软件包如SAS,SPSS的操作,通过简单的操作和计算,可以使学生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更为简单方便,而适合的案例教学更能够将多元统计的理论和方法呈现于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分析方法的认识和理解。

二、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于1870年首创的教学方法,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郑汉姆推广,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在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引入我国,逐渐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并被广大教师认可。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中,通过讨论或者研讨的方式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对案例进行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通过实例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说,案例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案例的目的性。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分析、讨论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案例的真实性。案例所描述的问题应是真实、客观的,不应加入编写者的主观想法。通过对真实案例的认识,学生根据自身对问题的理解,自觉利用所学的知识,得出自己的结论。

(3)案例的综合性。教学中应用的案例应具有丰富的内容,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灵活的技巧来处理。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的成功的和失败的管理经验,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管理结论或管理原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他人的观点来拓宽自己的视野,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

(4)案例的实践性。通过教学案例,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接触并学习到社会实际问题,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在案例分析中,不存在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可以独立思考,建立独特的、适合于自己的思维方式。

(5)教学的互动性。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到案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贯穿其中,促使每个学生主动地探索知识,寻求规律,自觉地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可以很好地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必要的理论知识。这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加快了知识向能力的转换,在能力培养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案例教学在多元统计分析教学中的应用

多元统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只有密切联系实际,学生所学的知识才能得以巩固和加深。由于学生平时很少有参加实践的机会,因此理论和实践难以紧密结合,更谈不上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案例教学则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思考、剖析和辩论等一系列交互式探索,对分析问题做出明智判断,同时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聚类分析时,老师布置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出发采集数据,要求样本量不低于30个,指标不低于5个。有人收集学生在某学期的各科考试成绩,有人收集学生的日常消费数据,还有人收集学生使用网络的相关数据,等等。根据收集到的数据特点进行聚类分析,在聚类中可以考虑不同的类的个数(如三类或四类),也可以考虑不同的聚类算法(系统聚类法或快速聚类法)进行聚类操作,还可以考虑使用不同的距离公式来计算,从而得到多组分析结果。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方法得到的聚类结果进行分析,可以比较出究竟是哪一种方式最适合实际数据,得到的分类结果最理想,从而引导学生理解聚类的原理和思想,掌握各种算法的异同。在这个过程中,会涉及指标的选择、问卷的设计、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整理、方法的选择、结果的分析与比较。各组学生通过合作和讨论,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在学习因子分析方法时,老师给出的案例是根据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评价。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可以通过上网查找获得,使用十分方便。在初始分析时,老师使用统计软件SPSS的默认设置进行操作,通过得到的结果引导学生思考:按照默认操作得到的两个因子能否涵盖原有内容的大部分信息,满足分析要求?每个因子代表哪些原始指标,是否具有可解释性?如果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就可以使用软件再次计算,并根据需要修改设置,比如提取因子的个数、旋转的方法、因子的得分,等等。对于新的结果再次进行分析,特别是根据公因子所代表的原始指标考虑其命名,使因子具有可解释性,比如体现资金实力的因子、体现盈利能力的因子、体现管理能力的因子。通过深层次的分析,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软件的操作方法和分析实际数据的能力。

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老师可以提出类似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分析,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具体做法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由3至5人组成,要求各小组仿照教学案例自主选题,从实际问题出发,学会应用多元统计方法来分析和处理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数据收集、选取、整理、计算、分析、决策,最终形成分析报告,这种练习既锻炼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又培养了撰写报告的能力。

四、结语

多元统计分析的教学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实践我们发现,案例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非常适合于该课程的教学。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学生摆脱了理论学习的困惑,自觉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探索性学习,是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重要内容。案例教学对案例资源的选择、实验设计、考核方式等均有较高的要求,在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我们只有总结经验,不懈努力,才能争取更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刘琳,丁琨.案例教学在多元统计分析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农业与技术,2009(6):129-131.

[2]薛薇.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

[3]刘银萍,安丽微.多元统计分析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96-97.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模型 大学生起薪点 大学生就业率

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了国内的热点问题,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逐年快速增长,提高平均国民素质的呼声越发高涨的环境下,不少大学成功实现扩招,但出乎意料的是,在看似有利于大学生发展的国内经济和政策下,却出现不少大学生难以就业,甚至出现“毕业等于失业”的势头。

目前关于研究中国大学生就业的文献,大多围绕着中国产业转型、大学生自身素质、高校人才培养结构等角度入手分析,本文章则主要从探求大学生的现实起薪点与GDP和大学生本科毕业生人数的联系,并调查大学生平均期望起薪点,比较大学生期望起薪点与现实起薪点,通过了解其差距的大小,归纳分析大学生期望起薪点对其就业行为的影响,对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和行为提出建议,指导大学生建立合理的期望起薪点,降低其就业的苦难性,从而达到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目的。

1.相关理论回顾

大学生严峻的就业情形已成为中国近年来的热点问题,最近,浙江工业大学理学院的周凯、吴婷、朱杭军、单莉丽几位学者,通过研究大学本科毕业生人数和国内生产总值对平均大学本科毕业生平均起薪点的影响和联系,建立了一个多维统计分析的大学生就业研究模型:

yn=c1×GDP■■+c2×GDP■■+c3×rn+c4

其中,yn为大学本科毕业生的起薪,GDP为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rn为当年大学本科毕业生人数。

根据模型,有目的地收集相关的数据,如2004年~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2004年~2010年大学本科毕业生的起薪点、2004年~2010年大学本科毕业生人数,整理和分析数据后,通过软件绘制出散点图,找出所求表达式的特性,拟合出数据图像,建立统计回归模型,得出具体表达式,预测得出2011年大学生平均起薪,并对此预测做出显著性评估。

2.模型的分析和预测结论

毕业生起薪点、毕业生人数、国内生产总值和年份数据查询如图1。

年份n与本科毕业生人数的曲线图如 图2所示。

年份n与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曲线图如 图3所示。

根据图2和图3我们可以看出年份n与本科毕业生人数、年份n与国民生产总值GDP的线性关系,对于模型

yn=c1×GDP■■+c2×GDP■■+c3×rn+c4

通过R软件,我们输入数据发现得到以下结果:

Call:

lm(formula = y ~ x1^2 + x1 + x2, data = new)

Coefficients:

(Intercept) x1 x2

8.727e+02 3.999e-03 -9.133e-05

> summary(new1)

Call:

lm(formula = y ~ x1^2 + x1 + x2, data = new)

Residuals:

1 2 3 4 5 6 7

94.052 70.526 -155.134 -204.490 209.426 3.734 -18.114

Coefficients:

Estimate Std. Error t value Pr(>|t|)

(Intercept) 8.727e+02 2.987e+02 2.922 0.0432 *

x1 3.999e-03 8.739e-04 4.576 0.0102 *

x2 -9.133e-05 1.518e-04 -0.602 0.5799

---

Signif. codes: 0 ‘***’ 0.001 ‘**’ 0.01 ‘*’ 0.05 ‘.’ 0.1 ‘ ’ 1

从以上各项系数的P值可得,当我们设定P值小于5%时为显著时,系数C4和X1(即国内生产总值)对模型影响较大,而系数X2(即毕业生人数)对模型影响较小,不显著。模型拟合效果可从以下结果得到:

Residual standard error: 176 on 4 degrees of freedom

Multiple R-squared: 0.8454, Adjusted R-squared: 0.7681

F-statistic: 10.94 on 2 and 4 DF, p-value: 0.0239上面的R可决系数和修改的R可决系数都比较大,接近于1,表明模型拟合的还不错。F检验也表明P值小于5%,模型显著。

另外当我们去掉C4时,模型的显著性结果如下:

Coefficients:

Estimate Std. Error t value Pr(>|t|)

x2 0.0001894 0.0001861 1.018 0.35545

x1 0.0052522 0.0012058 4.356 0.00732 **

---

Signif. codes: 0 ‘***’ 0.001 ‘**’ 0.01 ‘*’ 0.05 ‘.’ 0.1 ‘ ’ 1

从以上结果发现X1的P值见效了,显著性提高了。

Residual standard error: 278.7 on 5 degrees of freedom

Multiple R-squared: 0.9832, Adjusted R-squared: 0.9765

F-statistic: 146.4 on 2 and 5 DF, p-value: 3.652e-05以上的可决系数、修正的可决系数都变大了,而且F检验的P值见效了,由此可见模型的拟合程度也提高了,起薪点拟合数据和拟合图如图4和图5所示:

根据模型的拟合,我们可以估算出2011年本科毕业生人数和国民生产总值GDP(如图6):

进而进一步估算出2011年本科毕业生的起薪点为2583.378元。

3.应届本科毕业生平均期望起薪点和实际平均起薪点对比结论

根据德国著名的调研机构trendence与GTI Media联合一项调研结果,调查始于2010年9月份,对象为大三、大四学生、研究生以及毕业不足一年的毕业生。报告重点调研了2010年中国毕业生对于第一份职业工资的预期,称每月工资期望值为4379.5元,男生为4700元,女生则为4100元。

根据多元统计分析的大学生就业模型预测,2011年的本科毕业生平均起薪仅为2583.378元,由此对比可知,中国应届本科毕业生平均期望起薪点和实际平均起薪点相距较大。

根据以上结论,我们可以得出,中国应届毕业生在寻找工作时,会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期望起薪点与实际相距过大,导致大学生在本来严峻的就业形势中,给自己再增添了一道栅栏。

我国目前现状是,GDP每年快速增长,但产业转型始终未完成,我国还处于以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因此,企业对大学生的需要虽然持续增加,但始终跟不上高校扩招的速度。从1999年实现的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每年以60~70万增加。

并且,随着国内物价的上涨,我认为,应届毕业生的期望起薪点将不断提高,实际起薪点和期望起薪点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将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难以与企业正式签约,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下降。

4.根据结论得出的提高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的几点建议

4.1从多元统计分析的大学生就业模型中我们可以得知,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实际起薪点与国内生产总值和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相关,因此,我认为,大学生应在制定期望的起薪点时,应参考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应届大学生毕业人数,通过详细分析数据后,再得出合理的起薪点,这将有利于应届毕业生在寻找工作时不会因过高期望的起薪点而失去良好的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

4.2大学生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不妨先在低起薪点的职位就业。根据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在就业10内薪酬提升速度远高于没有就读大学的人,因此,在一个低起薪点的职位开始,有利于大学生先解决就业这一燃眉之急的问题,保证自己的生活所需,并且,从基层做起,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深入了解自己所就任的职位技能和企业架构,为将来大学生的职位升迁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4.3政府应颁布一些政策保障物价的稳定。应届大学毕业生期望起薪点地快速提升,有相当一部分源自于我国目前持续高涨的物价水平,倘若政府再不及时颁布稳定物价的政策,将会导致应届毕业生的期望起薪点与现实完全脱节,从而导致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材,大量岗位空缺,大学生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应届毕业生失业率上升,企业利润下降等不利情况的发生。

4.4大学生可转变思维,变就业为创业,近些年来,政府对大学生创业颁布了许多优惠政策,大学生创业环境的改善,将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但我国大学生普遍的创业意识较薄弱。因此学校应当在常规教育中向学生渗透相关的市场信息,及相关融资、法律等知识,并通过开设专门的创业课程,解剖案例,让学生慢慢树立起自主创业的意识与信心。

5.展望

本文基于大量的调查数据分析,根据模型的求解预测出实际本科毕业生平均起薪点,通过与现实应届毕业生的期望起薪点的对比,从而发现应届毕业生关于起薪点的期望值和实际值的脱节将会恶化大学生的就业环境,为此,我提出了缓解这一现象的几点建议,本案例的调查研究将有利于大学生更透彻地了解自身所处的就业环境和指导大学生合理的就业计划制定,从而有效提高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

我认为,在进一步分析中,我们可以从本模型研究出发,深入分析全国各地不同城市的起薪点和大学生就业率,从而为指导大学生流向需要的城市和地区,有效地进行全国各地大学生人才分配和流动,从而为保障大学生就业,平衡这个国家人才分配,促进全国各地经济的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凯、吴婷、朱杭军、单莉丽.《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大学生就业模型研究》

[2]厦门人才网《2011大学生入职期望工资》

第4篇

【关键词】多元统计分析 三段式科技创新

一、前言

多元统计分析是一门研究统计应用方法的统计课程,是高等院校统计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对于训练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与统计应用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统计软件的开发,多元统计分析课程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该课程本身具有理论推导繁琐、计算强度大、实际操作复杂等特点,不仅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使得其理论方法难以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从而失去了多元统计分析课程应用性的作用。

为培养学生对多元统计分析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多元统计统计真正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发挥其应用性课程的作用,本研究将以学生为主体,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实施面向科技创新活动的《多元统计分析》“三段式”应用教学模式的研究。分别包括:一段:统计案例的构建,重点阐述在科技活动中如何构建统计模型;二段:问题情景设计,让学生对科技活动的实际问题进行情景模拟;三段:统计创新实战,组织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竞赛,辅助以专门的技能培训。

在国外大学的应用统计专业课程中,案例教学是主要的教学模式之一。案例教学法是将实际问题提炼并模拟。因为实际问题的复杂性使得提炼出的案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这恰恰符合统计学课程的应用性和操作性的要求。因此,为了增强学生面对实际问题的统计应用能力及操作能力,应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种竞赛。通过竞赛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撰写科研论文及归纳总结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学习沟通,表达等基本技能。

二、“三段式”应用教学模式的内容

(一)研究内容

本研究以科技问题为引,以三段式立体教学模式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为目的,改革传统的《多元统计分析》教学模式。

一段:统计案例的构建,重点阐述在科技活动中如何构建统计模型;

案例教学法是将实际问题提炼并模拟。因为实际问题的复杂性使得提炼出的案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这恰恰符合统计学课程的应用性和操作性的要求。通过对各类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讲解,即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提炼,进而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

我们在借鉴国外案例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以我国实际背景出发,进行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最终学会思维、分析和推理、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统计思维能力。由于《多元统计分析》旨在学生统计能力的养成.而统计能力又主要体现在统计思想、方法的应用上,因此统计的教学过程不应局限于基本理论和方法的介绍.应注意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多提出“what”、“why”、“how”等系列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并当堂回答,采取这种学生参与式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能力,不仅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敏捷反应,答辩口才,更能进一步明晰解决问题的思路,对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合格人才是非常有益的。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科技创新方法、增强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及文献检索与收集能力。

二段:问题情景设计,让学生对科技活动的实际问题进行情景模拟;

本阶段采用学生与教师并重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挖掘和提炼能力、统计数据搜集、数据整理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教师将科研项目、社会商业项目为主,设计模拟实践,带队指导学生参与整个模拟流程,在流程的每一部分详细指导其中所用到的统计方法、统计知识、统计原理。结合实际问题,尤其是商业经济问题,适当介绍所用的经济知识,给出经济意义解释。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结合自身对实际问题进行统计调查,如对大学生网购现象调查分析、学生对课程教学改革的感受的调研、大学生创业观念及意愿问题的调查等,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将理论与实线结台,理论知识得以巩固。

培养学生的统计应用条件反射能力,促使学生将实际问题与统计方法之间建立一些直觉的联系,即学生在接触某些具体问题时,能够第一时间想到处理这些问题能够应用的统计方法。如:怎样知道这些问题,可以选用数据、图形、表格等来描述、界定这些问题;怎样了解这些问题的规律、趋势,可以选用推断统计、多元统计等方法。

三段:统计创新实战,组织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竞赛,辅助以专门的技能培训;

本阶段采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和撰写科研论文能力。每年都会有各级学科竞赛,在比赛前一个月左右时间,通知学生开始为竞赛做好准备,根据往年比赛惯例,提前构思,用1-3天的时间初步选定方向,用4-7天的时间设计调查问卷,教师鼓励学生根据各自特长组成团队参与科技竞赛,团队为主、团队完成竞赛的全程,教师为辅、只为团队提供思路、方法的指导,使教学活动由被动的执行任务变为主动的创造性劳动。

通过竞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学习沟通,表达等基本技能。

(二)研究创新点

1.打破了传统的案例教学模式。传统的案例教学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理解,而我们所进行的案例教学是希望通过案例教学培养统计思维能力、掌握科技创新方法、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和文献检索与收集能力。

2.改进了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实施以科技创新活动流程为参考,学生为主体实践教学。传统的实践教学,虽然称之为实践,但是实践的过程只是教师布置题目,学生完成论文,不能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线相结合,我们组织学生结合自身对实际问题进行统计调查,如对大学生网购现象调查分析、学生对课程教学改革的感受的调研、大学生创业观念及意愿问题的调查等,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将理论与实线结台,理论知识得以巩固。

3.以科技创新竞赛为工具,教学并重的统计专业技能培养。传统的检验教学效果的途径是考试,或者通过论文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本项目继续延续论文考核形式,并进一步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好的课业论文可以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基础。同时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和撰写科研论文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三、研究主要成果及推广价值

(一)主要成果

“挑战杯”活动在全国高校中的影响日益扩大,已成为衡量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既是学生科技训练的重要平台,也是反映高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2009年,学生参加河北省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即“挑战杯”,获得特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2010年获得一等奖一项,2011年获得三等奖一项。学生的科研能力增强,完成多篇学术论文,如07级统计专业学生王彦的文章被EI检索,06级统计专业学生魏志星发表的文章已被JICT(EI源刊)录用;

(二)推广价值

为了适应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深入开展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提出了“三段式”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挑战杯”竞赛,均取得了好成绩,这对全校的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起到了十分积极的重要推动作用。同时,在省内各高校中,我校的成绩也是屈指可数的,特别是统计专业学生在同类专业学生中表现优异,屡次获奖。说明我们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成效,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四、研究前景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即能够增强学生的科学素质,又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本研究就是将课外科技活动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课内外内容完美的结合起来,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国家的未来靠创新,创新人才的培养靠教育。

参考文献:

[1]郭玉珍,凤启龙. 对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11)

[2]冀相奎,刘文婷. 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探析[J].科技信息.2008(23)

[3]扬卫,依凡. 关于“大学创新文化”的讨论[J].新华文摘.2007(13)

[4]田喜洲. 论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2002(6)

第5篇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动物生物学;期末成绩

中图分类号:G4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1―0145―03

动物生物学是我院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校级精品课程,对其考试成绩的分析不仅可以反映出该门课程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教学情况和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效果,还可以根据考试成绩特点评价精品课程建设效果如何等问题。因此,如何科学、准确地找出影响动物生物学考试成绩的因素,合理地评价期末考试成绩,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本文为了科学地评价我院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生物技术专业民族班学生的动物生物学期末成绩,找出影响成绩的因素,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运用多元数值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学生成绩进行因子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对象

本文对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8级民族班的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动物生物学”期末考试的32名学生的6部分成绩及考试总分进行了分析。

2.方法

主成分分析的具体计算步骤参考了田开等(2009)和俞能福(2007)的方法,聚类分析的具体计算步骤参考了袁建美(1998)和王亮红等(2009)。数据处理是在SPSS 13.0 for Windows软件中进行。

二、结果与分析

1.期末考试成绩特点

生物技术2008级民族班“动物生物学”期末考试成绩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动物生物学期末考试成绩的最高分为72.5分,最低分为36分,平均分数为57.33分,平均及格率为53.13%,平均标准差为10.44。没有优秀和良好成绩,中等占15.63%,及格占31.25%,不及格占53.13%。为了进一步找出学生对不同题型的答题情况,我们计算了6种不同题型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等参数,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对单项选择和判断题的答题情况较好,答对率分别达到了78.12%和71.86%,但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的答题情况比较差,因此出现了总成绩的不合格率较高的结果。

2.学生成绩的主成分分析

现在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院生物技术2008级民族班学生“动物生物学”期末考试的32名学生的6部分成绩进行分析。

由表5可知,简答题、论述题和名词解释在第一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第一个因子解释了影响学生总成绩的主要因素;单项选择和填空题在第二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解释了影响学生成绩的次要因素;判断题在第三因子上,填空题在第四因子上具有较大载荷,说明各因子的含义更清楚。

进而应用MVSP(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package)程序,以学生成绩数据为指标和因素,作出32位学生成绩分布的二维排序图,见图1。图中,各题型成绩用带有箭头的矢量线表示,连线的长短表示学生排序图上的位置与该题型成绩关系的大小,箭头连线与排序轴的夹角表示该题型与排序轴相关性的大小,箭头所指的方向表示该题型成绩由低到高的变化趋势。

在PCA排序图中,与第一轴关系最大的是论述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其次为判断题和填空题,单项选择题与第二排序图的关系最密切。说明PCA分析排序图在二维空间上比较理想地显示出影响不同学生总成绩的各类题型,从各题型与第一、二排序轴的关系分析,32位学生成绩差异比较明显的是论述题、简答题和名词解释,而填空题、选择题的成绩差异相对较小,对总成绩的影响不大。

3.学生成绩的聚类分析

数据分类就是按照某种相似度函数或相似性准则把数据集划分成若干个类别,使同一类别之间的个体差异达到最小化,而不同类别之间的个体差异达到最大化。系统聚类法是目前实际应用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方法,它是将类由多变少的一种方法。本文以动物生物学期末考试成绩为基础,从中选取了各不同题型的分数,对其进行了聚类分析,运算结果见表6和图2。

根据聚类图,将6个不同题型分成如下三类:第一类包括论述题、简答题和名词解释,特点是对学生最终成绩的影响最大的题型;第二类包括判断题和填空题,对最终成绩具有次要的影响;第三类包括单项选择题,对最终成绩的影响不大,聚类结果和主成分分析结果保持一致。

三、小结

在学生考试成绩评价中,为了尽可能地反映被评价对象的情况,往往需要选取不同的评价指标。但是,过多的指标不仅会增加评价的工作量,而且会因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造成评价信息相互重叠,相互干扰,从而难以客观地反映被评价对象的地位。因此,如何用少数几个不相关的新指标代替为数较多的且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相关关系的指标,同时又能尽可能多地反映原来指标的信息量,这是教学成绩评价中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

多元统计分析是统计学中非常重要的分支,在经济、医药、金融、生物等领域应用较为广泛,近年来在教育领域开始应用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其中,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是通过对原始变量相关矩阵或协方差矩阵内部结构关系的研究,利用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形成几个综合指标 。因此,比较适合于解决学生考试成绩的定量分析问题。

本文我们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生物技术2008级民族班的动物生物学期末考试成绩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判断题和选择题对考试成绩的影响不大,而影响学生考试成绩的主要题型是论述题、简答题和名词解释。我们认为生物技术2008级民族班的学生多数来自新疆南部地区,汉语水平比较差,虽然通过一年的预科培训提高了汉语听、说能力,但是语言表达、写字速度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在两小时的考试中他们无法完全完成论述题、简答题等题型。同时,动物生物学课程包括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动物生理学、动物生态学等内容,学习内容多,课时量少,学生无法掌握所有的名词,所以名词解释的答对率也比较低。另外本学期学生期末考试的课程较多,考试安排不合理,复习时间较短等因素也影响了学生期末考试成绩。

[参考文献]

[1]蒋翔,倪建,覃恒,姚波.考试成绩统计分析与教学改革[J].统计教育,2006(11).

[2]徐海,温国宇.论我院考试成绩现状及考试工作的改进[J].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88(02).

[3]范贺方,攀顺厚,白春玲,刘军利.主成分分析法在学生成绩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4).

[4]田开,郑宗培等.主成分分析法在学生成绩分析中的应用[J].大众商务,2009(12).

[5]俞能福,陈邦考.主成分分析在学生成绩分析中的应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1).[6]袁建美.聚类分析法在学生成绩评估中的应用[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01).

[7]王亮红,宋代清,徐娜.聚类分析在学生成绩分析中的应用[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9(04).

[8]周蕾.聚类分析在学生成绩分析中的应用[J].农业网络信息,2010(05).

第6篇

关键词:西瓜(Citrullus lanatus);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产量;多元回归分析;通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S651;Q244;S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0-4953-03

Multiple Regression and Path Analysis between Chlorophyll Content, Fluorescence Kinetic Parameters and Watermelon Yield

HUANG Xiang,HONG Juan,ZHANG Li-hong,GE Mi-hong,YE Li-xia,WANG Lei,CHEN Tao,CHEN Gang

(Wuhan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Wuhan 430345, China)

Abstract: Taking the watermelon variety Zaochunhongyu as experimental material, effect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nitrogen on photosynthetic traits change and yield of watermelon leaf, leaf chlorophyll content an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kinetics parameters were investigat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nitrogen concentration and yield were analyzed during seedling, cranberry and blossom period, swelling frui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very significant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nitrogen concentration, chlorophyll content,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kinetics parameters and yield, with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Y=

-3.018+0.012 Xnitrogen -0.004 3 XSPAD-0.017 0 Xthe initial fluorescence -0.001 0 Xvariable fluorescence -0.002 8 Xmaximum fluorescence +0.015 0 Xpotential activity+5.070 0 Xconversion of light energy efficiency. Nitrogen concentration, potential activity, energy conversion efficiency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yield. The initial fluorescence, SPAD, variable fluorescence and maximum fluorescence had negative correlaed with the yield. The influence of each parameter on watermelon yield ranking from big to small as follows: energy conversion efficiency, the initial fluorescence, maximum fluorescence, nitrogen concentration, variable fluorescence, SPAD, potential activity. The effects of energy conversion efficiency,the initial fluorescence and maximum fluorescence on yield were direct. The effects of potential activity, variable fluorescence and SPAD were indirect. Nitrogen concentration had strong direct action and indirect action on yield.

Key words: watermelon(Citrullus lanatus); chlorophyll content;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dynamics parameter; yiel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path analysis

西瓜(Citrullus lanatus)为一年生蔓性草本植物,果实甘甜,清爽解渴,是盛夏佳果;不含脂肪和胆固醇,含有大量葡萄糖、苹果酸、果糖、番茄素及维生素C等物质,是一种营养丰富、食用安全的食品[1]。目前,叶绿素荧光作为光合作用研究的探针,在农业上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2,3],前人在作物营养元素上也做过大量类似研究[4-7],但有关西瓜叶绿素含量及荧光动力学参数对其产量的影响报道较少。因此,拟通过不同氮浓度下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与产量之间的回归与通径分析,研究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对西瓜品种早春红玉产量的影响,分析各个参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的大小,旨在为西瓜的高产稳产、合理施肥及营养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及试验设置

供试西瓜品种为早春红玉。将西瓜种子置于塑料瓶中晒种12 h,清水冲洗干净,在35 ℃恒温培养箱中催芽3~4 d。2012年4月5日播种,待种子发芽后,选取萌发一致的种子播种于塑料钵内(钵内装满细沙)。播种7 d后出芽,14 d后开始施营养液,用改进的Hoagland营养液配方[8],营养液用去离子水配制,各种养分元素均用分析纯试剂。

设8个施氮浓度(纯N):50(N1)、100(N2)、150(N3)、200(N4)、250(N5)、300(N6)、350(N7)、400(N8) g/L,每处理4次重复,完全随机区组设计。

1.2 叶绿素含量、荧光动力学参数及产量测定

每份材料选取生长一致的3片功能叶,分别于苗期(6月10日)、伸蔓期(6月24日)、开花期(7月9日)和膨果期(7月23日)采用SPAD-502 DL叶绿素仪(日本美能达公司)测定叶绿素含量(SPAD值),用OS5-FL调制式叶绿素荧光仪(美国Opti-science公司)测定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3片功能叶的平均值为该处理的测定值。测定叶绿素荧光时,叶片预先暗适应20 min,然后直接读出初始荧光(Fo)、可变荧光(Fv)、最大荧光(Fm),计算代表PSⅡ潜在活性的参数(Fv/Fo)以及代表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的参数(Fv/Fm)。待果实成熟后,每个株系混合收获,称量果实总重量。

1.3 数据记载及处理

生长期间进行田间观察记载,所测定的项目编码如下:氮浓度(X1)、SPAD(X2)、初始荧光Fo(X3)、可变荧光Fv(X4)、最大荧光Fm(X5)、代表PSⅡ潜在活性的参数Fv/Fo(X6)、代表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的参数Fv/Fm(X7)和产量(Y)。数据使用Excel 2003和SAS 10.0进行整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氮浓度、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与产量的回归分析

通过回归分析得出氮浓度、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与产量的回归方程为:Y=-3.018

+0.012 X1-0.004 3 X2 -0.017 X3 -0.001 X4 -0.002 8 X5 +0.015 X6 +5.07 X7,P

2.2 氮浓度、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与产量的简单相关与偏相关分析

通过相关分析得到氮浓度、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与产量的简单相关系数及偏相关系数(表1)。从表1可以看出,氮浓度、初始荧光、潜在活性参数、光能转化效率参数与产量呈显著相关,而其他参数对产量的作用较小。在这些显著性参数中,氮浓度、潜在活性、光能转化效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而初始荧光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从表1还可以看出,在偏相关系数中,只有氮浓度对西瓜产量的偏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表明氮浓度对产量的间接作用也较大。

2.3 氮浓度、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相关性分析结果反映了各指标在其他因素的协同作用下对产量的综合效果,不能真正反映各指标对产量的直接或本质的作用[9,10]。因此,有必要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通径分析,对相关系数进行剖析,估算出氮浓度、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对产量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进一步揭示这些参数与产量相关的原因。

通过对氮浓度、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与产量的通径分析(表2),从表2可以看出,各参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是不均等的,作用从大到小为光能转化效率、初始荧光、最大荧光、氮浓度、可变荧光、SPAD值、潜在活性。在所研究的参数中,光能转化效率、氮浓度、初始荧光和最大荧光对产量的通径系数较大,表明这4个参数对产量的影响力较高;氮浓度和光能转化效率对产量的通径系数为正,表明它们对产量的正效应比较明显;初始荧光和最大荧光对产量的通径系数为负,表明这两个参数对产量有明显的负作用。

3 小结

试验结果表明,氮浓度、光能转化效率和初始荧光是对西瓜产量影响较大的3个参数。保持合适的氮浓度,提高植株光能转化效率,降低初始荧光,有利于西瓜产量的提高。光能转化效率、初始荧光和最大荧光对产量主要是直接作用,间接作用影响不大;潜在活性、可变荧光和SPAD值与产量的相关主要是由间接作用产生,直接作用较小;氮浓度与产量的相关是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共同的影响,但直接作用大于间接作用。表明此研究所涉及的参数对西瓜产量的影响具有综合性,在实际生产上应采取多种措施改善植株的生长环境,提高西瓜产量。如适当的氮用量,特别是营养最大效率期氮肥的用量,提高其氮肥的利用率;提高植株的光能转化效率,增强植株光合效率,这些变化都有利于西瓜的高产稳产[5,11,12]。

试验仅考虑了西瓜生育期内氮浓度、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对产量的影响,剩余通径系数仍然较高,表明还有其他影响产量的外界因子没有考虑进来,外部气候条件、土壤情况、试验环境的不同等均有可能对产量造成影响[6,13],具体还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郑高飞,张志发.中国西瓜生产实用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 李 晓,冯 伟,曾晓春. 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及应用进展[J]. 西北植物学报,2006,26(10):2186-2196.

[3] 徐德聪,吕芳德,潘晓杰. 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在果树研究中的应用[J]. 经济林研究,2003,21(3):88-91.

[4] 夏 乐,于海秋,郭焕茹,等. 低钾胁迫对玉米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 玉米科学,2008,16(6):71-74.

[5] 王 伟,李兴淘,綦左莹,等. 低钾胁迫对不同效应型大豆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J].大豆科学,2008,27(3):451-455.

[6] 谭雪莲,郭天文,张国宏,等. 氮素对不同小麦不同叶位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调控效应[J].麦类作物学报,2009,29(3):437-441.

[7] 马博类,徐礼根. 供氮水平对香根草光合特性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 园艺学报,2007,34(2):469-472.

[8] 陈 钢,黄 翔,洪 娟,等.氮对西瓜生长及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J]. 果树学报,2011,28(4):657-661.

[9] 汪宝卿,张礼凤,慈敦伟,等.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J].大豆科学,2010,29(2):255-259.

[10] 汪修奇,邓小军,李晓忠,等.湖南烤烟化学成分与焦油的相关、通径及回归分析[J].作物杂志,2010(2):32-35.

[11] SHANGGUAN Z P,SHAO M A,DYCKMANS J. Effect of nitrogen nutrition and water deficit on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an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in winter wheat[J].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2000,156(1):46-51.

第7篇

问题的提出:充分学习理论知识,用以指导新课改十分必要。只有从理论基础上理清思路,改变观念,才能自觉地在高效课堂教学中更好地运用当代最前沿的教育方法和中国传统教育理论。在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和二元智力理论的影响下,“填鸭式”教学模式急需改变。

【关键词】认知理论 合作学习 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16-03

中国教育改革顺应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站在世界范围内和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高度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新课改要求教育家们要有新思想、新办法解决我国教育中长期存在的痼疾――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不足。

当今世界,各国以教育立国,以教育兴邦之识已成大势,各种教育改革理论方兴未艾,其中不乏已成为各国学习模式(如美国的教育改革经验)。中国近年来,大力提倡课改,运用高效课堂模式,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改革之路,已经在理论准备和技术层面取得一定效果。尤其在技术层面,各种方法已经日臻成熟,已经从临摹阶段逐步向“自习”阶段发展,而我们最终走向“自创”。

因此,只有从更深的理论层次方面弄清楚其来源,知其所以然,才能在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设计更合理,分组合作学习更符合学生特色,评价标准更加完善。并且,能够使教师、学生向更高、更深层次开拓智力空间,才能尽快从“临摹”阶段走向“自创”阶段。

一、分组合作学习的概念及特征

1.组:“组”字从“系”,从“且”,“系”指丝绳,“且”意为加力、使劲,二者合起来,指用力编织绶带。在教学中,“组”就是由学生、导学案(问题)、教师串起来的一个合作团队。

2.学习小组:是高效课堂进行教学的一个基本单位,它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基础,是学生主动合作学习的平台,是以异质分组为基本形式的学习共同体。

3.分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形式,综合运用教

学动态因素,以学生为核心,通过学生、教师各层次之间的互动,促进学习,提高自我学习能力,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4.分组合作学习的特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各种智力水平(一般个体智力分为8种),以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为主线,体现以“生”为本理念,把学生情况、学习氛围、师生、生生关系有机组合到一起,培养学生健康人格、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知识的超市,兴趣的狂欢。

二、分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而指导实践的是经过验证的理论。当今,高校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受两大理论体系的影响,而这两大体系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注重人格培养,尊重个体差异,人人享有平等教育,造就不同能力的人才,以及多元的评价标准。

(一)中国传统的教育理论体系影响

中国儒家传统的教育思想以孔子为代表。春秋战国时期是孔子生活的时代,思想活跃,各种思想流派层出不穷,且具有兼收并蓄,容纳百川的积极的思想学术氛围。各诸侯国为了立国治国展开了人才争夺,有德有才之人成为那个时代的“潮人”、“达人”。为了满足治国平天下的需求。大儒学家、教育家孔子创办了当时中国最大的学校,培养了大批适应当时社会急需的“人才”。概括孔子的教育思想,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

1.孔子把教育确立为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他认为,庶――富――教是立国的根本。“庶”就是劳动力(生产力),“富”就是发展生产经济,“教”就是教化、教育。因此,教育成败关键看教育在治理国家、社会的地位如何。

2.有教无类,打破不平等。他打破只有贵族是聪明人、贵族具有学习能力的不平等教育思想,认为,天赋人心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因此,孔子的学生中,有穷的吃不上饭、住不起房的,有士大夫,有有钱人,只要愿意学习,他都以宽怀接纳。

3.兼收并蓄。不论你是天资聪明,还是愚笨,不管你有超常智商,还是智力平平,孔子都来者不拒,他认为“肤良医之门多病人”。

4.开放式教学。教学时间因人而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不分地域、不分种族。

5.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教材选择自主性。学有四教:文、行、忠、信。授有“六经”、“六艺”。“六经”侧重文化知识,“六艺”侧重才能、技能培训。

6.教学实践。学以致用,带诸学子游历列国,考察国情、民意,验证所学。

孔子的教学方法(技术层次)也是灵活多样。其核心是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云“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是教学方法的核心。重视个体差异,因其自身特点施教。另外,孔子还有一些很好的课堂教学技法。例如:①谈话、讨论、探索式。(个别谈,聚众谈)②学而知之,知行统一。③启发诱导,循序渐进。(自学(独学)――诱导――领悟――表达――再思考――再领悟(提高))④明确标准(成人,立德),目标、标准深入人心。(评价灵活)⑤举一反三,学无定论。⑥争论、质疑。畅所欲言,质疑老师。⑦教师、学生平等。⑧寓教于乐。教《诗》配乐。

(二)国外在上世纪80年代,对教育改革理论进行行之有效的探索

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他综合运用心理学研究方法,对传统的智商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进行扬弃,提出了人不仅具有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而且还具有音乐――节奏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自省能力,交往――交流能力,自然观察能力。①每一个体智能各具特点(同时独立拥有8种智能)。②个体智能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和制约。(环境、社会、自然、教育条件)③智能强调的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解决、创造)。④多元智能理论重视的是多维看待智能问题的视角。

根据中外教育理论,为了充分展示学生的个体特点,发现、培养、激活个体智慧(智力),把高效的教学设计与培养不同能力的“人”紧密结合,方式、方法很多,当前流行的小班制,分组合作学习法、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社会实践法等都在向同一个目标发展――培养有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和有社会交流能力的人。

但是,存在的问题是单一的讲授法,成了“任我行一统课堂”,不能因材施教,对分组合作学习法理解不够,运用不恰当,热热闹闹,达不到目标,课后还得靠作业压,不能体现个体差异;讨论法,漫无边际,没有主线,知识教授不到位;社会实践法走了过场,效果无法评价等等。

只有把中外教育理论与导学案的设计、分组合作学习以及评价方法紧密结合,才能事半功倍。

导学案的设计,核心是既要把知识设计好,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导学案要有层次,有充分展示不同特点学生的内容设计。问题设计要有开放性,体现多元性,目的是发展多元智能。

导学案是高效课堂的两个重要支柱之一,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线。加德纳认为:人类天生具有独立的八种能力,即使是脑损伤的人,也只是一种能力受到了损伤,现代科技证明,人的大脑皮层分别管理不同的能力,每个人有与众不同的优势智能和关键智能,教育就是要激发这种能力。如果导学案设计脱离课堂主体 ――学生,仅就其知识内容而设计,那就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也背离教学的终极目标――造就不同能力的“人”。导学案的好坏决定了教学目标的是否达成,导学案的高度就是教师水平的高度。

导学案设计体现差异性的主要方法是分层次设计,就不同智力的学生设计相同或不同的问题,设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不同的答案。孔子在差异性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智能的学生,设计了因人而异的解决办法,同一问题,却因特点不同的学生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三、高效课堂的第二个重要支柱就是分组合作学习

分组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充分得到尊重,让他们的智力差异和人格得到充分的展示。加德纳认为,每个人的智能潜力各不相同,都会通过不同方式得到展示和实现,都会通过某种对应符号表现为一种能力。因此,分组合作学习绝对不能成为一种形式主义,而必须成为课堂教学实现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使每个学生的优势智能得到展示。

(一)分组合作学习,首先要建立在学生独学、独立思考、独立完成预习的基础之上

课堂教学顺利与否,关键看学生对导学案理解的深浅。如果没有充分的课前独学,课前的预习,并通过预习,保证课堂教学中涉及的重点、难点及主要掌握的知识点,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就无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这节课就是失败的。预习,也是锻炼学生自学能力,发挥个体智能差异性的一个具体行为,为课堂教学打下一个良好基础。

(二)分组合作学习,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分组合作学习是教授法、探索法、讨论法、实践法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教学时,根据课堂的不同阶段,分别利用不同方法。

第一阶段:(引入导学案):教师要以充满激情的语言 ,诙谐而不失本意的表述,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启发式和讲授法起主导作用,把本节课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的目标清晰地告诉学生,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入问题的探讨阶段。

第二阶段:(讨论、争论),组内、组间进行讨论。教师在其中穿针引线,点拨、组织课堂,主体――学生展开争论、讨论。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心,采取讨论法,引入竞争机制和探索模式,方法灵活,发现疑点,解决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各个层面进行交流。为了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要注重一个氛围――热烈,对抗而又有序;两个关系――师生关系,教师导演,学生演员,师生平等;生生关系――同层次对学,不同层次帮学。本环节是充分展示个体智力,人格差异的主要阶段。教师要以赞许、鼓励的方法,让每个参与者都有展示才智的机会,教学秩序自由度要高,提出问题层次要强,解决问题干净彻底。通过争论、探讨,锻炼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在本阶段,中国传统教育理论的畅所欲言、质疑、举一反三等方法得到运用。

本环节用30分钟时间。但是,教师在掌握进程时,要把握学生的讨论状态和导学案的理解情况,可再拿出5分钟进行初评,纠正一些不正确、低效率的做法,以便在评价阶段能有好的效果。

第三阶段:在争论、探讨的基础上,教师要适时引入点评。点评阶段是探索法的延伸,也是提高阶段,展示各层次的成果。教师应当以不同层次的代表分别进行点评,允许抢评。根据孔子对谈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一对一对评,让不同个体智能差异有展示机会,也可以更深入了解个体智能差异。在点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教师在点评时,多用肯定的语气,少用否定的语气,不用轻慢的语气。

第四阶段:评价应当是清楚而明白的,应当有一个基本体系,不同科目有不同的标准。必要的定量是可以实行的,但是,不能给学生贴一个好或者不好,优秀或者差生的标签。即使打分,也不要当堂公布,尊重个体的人格,是评价方法的重要点之一。

第五阶段:课后作业。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但又不拘泥于课堂内容,要有开放性、选择性、自由度,作业以社会调查、手工制作、参观学习、读书心得等内容为主,把课堂与社会、家庭联系起来,锻炼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和观察能力等。

四、科学评价

1.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多元的,相对独立的通过不同符号表现出来,是独立的不是以整体形式表现出来的。据此,加德纳和费尔德曼教授用10年时间的研究实践,对学习活动评价方法进行设计,目标是为了发展一种新的方法,评价学生的认知能力。

第8篇

【关键词】 食源型霍乱;流行病学特点;流行因素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983-02

近年来,食源型霍乱在我国频频爆发,对人们的生命健康以及社会的稳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由于其扩散强度较大,该病已经在近年来发展成为某些地区霍乱流行的一种主要的方式[2]。为了能够探讨食源型霍乱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流行因素,本研究主要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16起食源型霍乱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现将具体的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中全部疫情病例资料均源于我市各县(区)卫生防疫站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资料。

1.2 分析方法 对本研究中的全部病例资料经审核编码之后,将其信息输入至计算机之中,采用相关软件对其进行统计、处理。

1.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的全部数据均由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及分析,流行因素主要采用Pearson单因素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

2 结 果

2.1 疫情发生情况 根据调查与探究的数据,得出如下关于本研究中的16起疫情发生情况:本研究中的16起食源型霍乱疫情,共计诊断霍乱患者数为82例,带菌者为118例;病例主要分布两个年龄段,即20-30岁与40-50岁年龄段,分别占总病例数的29.00%(58/200)与21.00%(42/200);病例性别构成为120:80;患者及其带菌者中,主要为工人、学生、农民以及餐饮人员,分别为38.00%(76/200)、34.00%(68/200)、14.00%(28/200)及14.00%(28/200)。

2.2 影响食源型流行病学的因素分析 经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的方法,最终确定聚餐、水污染、食物污染及生活接触四个方面的因素为影响食源型霍乱流行的主要因素,见表1、2。

3 讨 论

控制食源型霍乱疫情。在我市霍乱控制中十分重要。尤其是霍乱流行期在疫区举办任何大的聚餐都有可能引起食源型霍乱暴发[3],因此,应该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劝阻在疫区内举办大型聚餐,劝阻无敷时卫生防疫人员应及时到现场监督检查,必要时对高危人群实行预防性治疗[4]。本研究主要观察指标包括:疫情发生情况、影响食源型流行病学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中的16起食源型霍乱疫情,共计诊断霍乱患者数为82例,带菌者为118例;病例主要分布两个年龄段,即20-30岁与40-50岁年龄段,分别占总病例数的29.00%(58/200)与21.00%(42/200);病例性别构成为120:80;患者及其带菌者中,主要以工人、学生、农民以及餐饮人员较多。经单因素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最终确定聚餐、水污染、食物污染及生活接触四个因素为影响食源型流行的影响因素。综上所述,影响食源型霍乱流行的主要因素包括聚餐、水污染、食物污染及生活接触等方面,因此应该注意上述影响因素,做好疫情的预防与监督工作,降低食源型霍乱病例的扩散以及控制该病的蔓延。

参考文献

[1] 杨树勤,主编.卫生统计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2] 邹志霆,潘忠伦,吕太富,等.贵州省1998年食源型暴发霍乱的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0,16(6):528.

第9篇

量化研究一般指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自己关于该事物的某些假设的研究方法。行政管理中的量化管理,从狭义的方面说涉及两部分:一是针对管理人员自身的管理工作的量化,即内部效率;二是针对所处理事务的效率评估量化,即内部外部效率的综合评价,针对不同的部分,应有不同的量化管理对策。本文是从狭义方面来分析量化方法在行政管理中的运用。

二、量化研究方法在我国行政管理中的运用

在公共政策科学化的背景下,以理性分析为基础和根据的定量分析是当代公共政策分析的主流。这是由公共政策分析的学科任务所决定的。量化研究在行政管理中运用的基本步骤是:第一,建立一个关于行政管理的量化研究模型;第二,收集所要研究问题的数据,即量化的进程;第三,将收集到的行政管理资料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诠释;第四,总结,得出量化的结论;第五,将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结合起来,用定性方法来诠释所要研究的问题,用定量方法来做结论。

三、中外行政管理量化研究的差异

第一,从研究方法上来看,目前我国行政管理量化分析的研究主题以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为主,而该类主题相对而言更适用于统计分析方法。美国对于行政管理的量化研究已较为深入,使用的方法也比较多元化,结合了计量经济学分析法、统计学分析法、数学分析法等,更为详尽的研究了行政管理。

第二,从研究的内容上来看,我国的行政管理量化研究一般集中在政府的绩效研究,有很多内容难以量化,有的甚至不能量化,而需要量化并可以量化的内容的研究,要求研究者有较扎实的数学、统计学、运筹学等自然科学功底,这导致我国的行政管理量化研究只局限在一部分的内容里,不够全面。美国的行政管理的研究内容则较为广泛,对量化研究方法的研究起步早,研究者熟知量化方法,对行政管理的多个方面都有研究。

第三,从研究的规范性来说,我国行政管理量化研究从量化内容到量化程序等,没有规范化,随意性大。美国早已形成量化的研究制度,有组织性,统一性,规范性相结合的量化研究模式更有利于行政管理工作客观全面的研究。第四,从研究的体系来看,我国的行政管理量化研究的体系不科学。以绩效评估为例,尚未建立和健全遵循国际惯例、适合我国国情的包括评估原则、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模型、评估依据、评估技术与方法、评估程序等在内的完整有序、切实可行的政府绩效评估的理论、方法和实践体系,而美国已建立了科学完善的量化体系,有标准的量化指标,理论和方法。

四、加强定量研究方法在我国行政管理研究中应用的应对举措

第一,研究方法上,要力求多样化,将运筹学分析法、系统科学分析法、计量经济学分析法、统计学分析法、数学分析法结合起来,实现各种研究方法的融合荟萃。

第二,在研究内容上,力求做到全面,深入,将公共政策问题、构建公共政策、制定公共政策、执行政策评估与监控、公共政策变动、终结与周期纳入量化的范围内,应该适时实现跨越,发挥研究领域的“后动优势”,发展好我国的行政管理,实现后来居上。

第三,在研究的规范性上,获得配套法律的支持,例如在政府的绩效评估中制定专门的政府绩效评估法案,对政府绩效评估的目标、内容、步骤、结果应用等内容作出明确的规定,使绩效评价更加规范化。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服务与支付
发表咨询 润稿咨询 文秘咨询 购买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