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3 09:40:3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三年级课外阅读方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小学三年级是孩子分化的年级,课程难度加大,孩子开始习作,孩子的试卷上不再是皆大欢喜的一百分。习作中,很多学生或东拉西扯,或三言两语,或表情达意不准确,流畅、生动更是无从谈起。归根到底是此阶段的孩子正处于知识的临界点,正需要大量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规范的语言经验。古人云:“为学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三年级学生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儿童阅读学的研究也表明,孩子如果在三年级还没有养成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在以后的学习中很难再有阅读习惯。可见有效指导三年级孩子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上学期,我们三年级语文组已经意识到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开展了《有效开展课外阅读的实践研究》,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率。
本学期,我接手三(7)班,听到班里大部分孩子喜欢阅读,我不由得暗喜。可当我留意观察却发现,课余时间一部分学生,尤其是男生时常沉浸在一些搞笑的漫画书里,看得津津有味,貌似喜欢上了课外阅读,状况却令人担忧。如果不正确引导,孩子的阅读质量和阅读水平就无从保证。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如何把学生的视线从肤浅引向经典呢?开学初,受到语文教材以专题形式进行单元整合,并从三年级起安排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启发,我开展了 “主题式”课外阅读活动的有效性实践与探索,以期激发孩子们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促使学生课外“悦”读起来。
所谓 “主题式”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之外,围绕某一主题展开的一系列阅读活动。布卢姆目标分类学启迪我们:“知识犹如浩瀚的海洋,一个学生要学习与某种特定领域有关的所有具体知识是不可能的事情,为了便于对学生进行教育,必须对具体知识进行精选和分类”。的确,小学生正处于学语言,长知识的黄金时期,他们的阅读活动除吸纳并加工语言文字所负载的信息量外,还要学习阅读材料中典范的语言模式,积累各种各样的语言素材,从中获取表达的经验。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带着明确的主题去读书,他们就有了清晰的猎取对象,再指导他们读思结合、读写结合、读书与社会实践结合,那么,每次阅读也就容易在思想认识、思维方式、语言积累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有所收获。
本学期,我紧扣语文教材八个单元教学专题设定了与之相关的课外阅读的主题活动;相继穿学校、年级组活动主题阅读活动。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阅读活动,使孩子们受益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如何有效地开展“主题式”课外阅读活动呢,我引领孩子们拉响了课外阅读协奏曲。
1、激发阅读兴趣,引学生想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首要的是要激发和保护他们刚刚萌发的阅读兴趣。
为了取得家长和孩子们的信任与配合,在开学初的家长会上,我和家长交流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阐明了孩子从小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以及课外阅读的益处,推荐了一组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读的书目,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和配合。
接着我发动孩子们向班级捐献自己最喜爱的图书,组建班级图书角,制定详细的图书管理制度,选出两名负责能干的图书管理员负责班级图书的借阅工作。每天,这项工作都在井然有序地进行。
预习时,我引导孩子们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如,学生搜集了“书犹药也,善读则可以医愚。”“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等多个热爱读书的名人名言。然后组织交流,并由轮流值日班长每日在黑板左上角的“名人名言”栏内写上关于读书的名言;课堂上我会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讲述高尔基、鲁迅、等古今中外名人如饥似渴读书的动人故事;平时,倡导并鼓励孩子们“走进教室、与书为伴”,积极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崇尚读书,追求读书的神圣感。
我还鼓励孩子们坚持“每日三读”活动:每天晨读十分钟,或吟诵古诗,或诵读美文;午后静心阅读、写读书笔记;晚上睡前阅读30分等。现在,孩子们走进教室,大都能安静地读书看报,品尝读书带来的快乐,搞笑的漫画书没有了生存的土壤。
及时表扬班里喜爱阅读的孩子,请他们介绍读过的好书,自己好的读书方法,课外阅读的收获等,增强其成就感,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阅读,这也大大地激发了其他孩子课外阅读的兴趣。
读写结合,读练结合,并积极把孩子们的优秀习作向校内外刊物投稿,张贴于教室墙报,让学生互相学习,看到别人的优点,发现自己的不足,孩子们不甘落后,个个摩拳擦掌,爱读书的氛围更浓,读书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
2、指导阅读方法 教学生会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当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就必须重视读书的实效性,注重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才能激发起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以及大量阅读的渴求,真正达到活跃思维、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目的。
每周一下午第一节为我们班固定的阅读课时间。阅读课前期,我以指导阅读方法为主。指导孩子们学会几种课外阅读方法:对浅显易懂的书采取泛读的方法:或通过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扑捉有用的信息;或采取浏览、略读,速读、跳读等不同方法,了解大致内容,以求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知识。实践证明,浏览、速读等方法有利于识字率的巩固、理解力的提高。同时能快速捕获更多的的信息,可以突破头脑中原有的思维模式,促进智力的发展。对名篇名著和优秀的读物,则要采用精读法,静心细品,体会主题思想,欣赏好词佳句,好的文章片段做摘抄,写批注,反复读,甚至熟读成诵,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积淀。
引导孩子们将课文中学会的读书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之中: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学会边看边想,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作上批注,不懂之处画上相应的符号;精读时要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对于一些精彩片段,还要体会作者怎样观察事物、积累材料、合理表达。
当大多数学生具备一定阅读能力并已养成阅读习惯时,我就逐渐缩减乃至取消阅读指导课上的阅读方法指导,继而把阅读指导课转变为读书检查、读书交流、趣味活动等。
3、开展多元实践,让学生悦读
心理学告诉我们:“好表现”是学生的天性。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望读有所得,又希望得到老师、家长的认可与赞许。本学期,我班开展了一系列主题式课外阅读多元实践活动,如,结合语文教材专题的读书心得交流会、读书笔记展评、故事大王PK赛等;结合学校“国学经典诵读”和年级“课外阅读”活动,开展了古诗诵读,图书漂流,同读一本书、评选阅读之星等活动。
就拿刚刚进行完的三年级下册的 “神奇的科技世界”这一单元来说吧,孩子们围绕这一主题,有的上网查找文字、图像或音像资料,有的查阅图书,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展示阅读成果:有的搜集或制作实物,有的办了手抄报,有的动手进行了小发明、小制作,有的还展开大胆丰富的想象,画一画,写一写自己想象的未来的机器人。
关键词:中段阅读;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260-01
小学三四年级属于中段,中段是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我执教三年级语文,到济南听两节历下区中年级月展示课:法蓓蓓老师执教的《18 开天地》和孔明珠老师执教的《18 颐和园》,对中段阅读教学有了自己的思考。
一、字词教学精而有效,体现音形义三位一体
一二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识字教学。“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使之逐步形成自主识字的能力。识字方法主要包括:1.加一加,如“口”加“十”就是“叶”。2.减一减,如“熊”去“四点底”就是“能”。3.分析结构,如“蛙蛙:左右结构虫字旁蛙”。4.组词,如再(再见)。5.猜谜语,如“两人坐在广场的土堆上”,谜底是“座”。6.象形字,如明,就是“太阳”和“月亮”合起来。7.形近字比较法,如“已”与“己”。8.生活中识字,如“银座商城”中的“座”。
通过一二年级的识字学习,学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形成了自主识字能力。三年级的阅读教学更重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知,所以字词教学必须精而有效,抓住重点和难点进行突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如:《18 开天地》强调让学生自读词语,自己观察说发现:形声字“肌肤、肢”、多音字“血xuè液”、近义词“逐渐、缓缓、慢慢、渐渐”、反义词“轻―重、浊―清、上升―下降”。《18 颐和园》注重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横槛”,降低识字难度。 同时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我们在预习中布置学生查字典,词典,理解字词意思。
二、重视整体感知,学会概括全文
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阅读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18 开天地》法老师抓住中心句,理出各部分意思,学生知道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18 颐和园》孔老师让学生划出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既让学生了解了作者游览的景点,又知道了作者的写作顺序――游览顺序,还知道了文章的结构――总分总,一举三得,值得借鉴学习。
三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整体感知,学会概括全文。方式有两种:一是复述课文,让学生用简练的话把课文讲了什么说出来,重在组织语言;二是概述课文,三年级可以出示词语,给学生以提示,借助词语概述课文。
三、突出中年级的训练重点
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阅读的要求是“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18 开天地》法老师让学生通过“抡”与“拿”的对比,体会“抡”的力气之大。通过“逐渐、缓缓、慢慢、渐渐”四个近义词体会时间的漫长与艰辛,同时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而不重复。《18 颐和园》孔老师让学生通过“直立”与“耸立”的对比,体会佛香阁是高高地直立;通过比喻句“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让学生体会昆明湖的绿和静。
三年级的课文篇幅比二年级长,难度增加,老师不能面面俱到地讲解,让学生去体会,可以有三种方式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课文。一是让学生在预习时,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如《7奇怪的大石头》学生预习完课文,提出疑问“大石头为什么奇怪?奇怪在哪里?”二是能抓住关键词语进行理解。如《5灰雀》,第一自然段体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从“每次…都要…还经常…”三个词语中可以体会到。三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如《11 秋天的雨》学生读了第二自然段,联系上文知道了“五彩缤纷”的意思,同时知道第一句话“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是本自然段的中心句。
四、注重领会表达,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中年级要求学生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8 开天地》法老师通过句式的练习,“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让学生体会排比句的作用。《18 颐和园》孔老师通过长廊的数字体会长廊的长;通过“滑”字让学生体会昆明湖的静,以动衬静,并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学生学到的修辞方法有比喻和拟人,结构方式有总分总、总分、分总,句式有排比句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在课文学习中遇到的,帮助自己理解课文,并体会作者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也可以在自己的写作中学以致用。
五、重视课外阅读,积累好词好句。
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课外阅读的要求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上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找准学生兴趣点,以点带面地推动学生的阅读。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励同学们热爱读书。例如:利用班会课开展以课外阅读为主题的班会,以黑板报、宣传栏等形式,宣传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组织学生捐献图书,在班里设一个图书角,在墙壁上悬挂读书格言,每个同学制作小书签,等等,总之要创设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热爱读书。
三、四年级小学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因此,课堂上老师在开展各种有益的读书活动时,要注意多鼓励学生,给予肯定,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以此来带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运用各种方法,给予学生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
小学三、四年级是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阶段。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非常重要。
1. 粗读法。
因为小学中年级的孩子随着知识的增长,对于大自然的种种现象感到新鲜好奇,又迷惑不解。所以,我就引导他们购买了南方分级阅读丛书。我在引导学生读这套书时,先让他们欣赏封面,以及对作者的了解,对目录、内容提要的了解来浏览全书,看开头和结尾,然后顺着层次看下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那些内容比较多的,重在故事情节比较曲折,但描写一般的小说故事,我们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读。这就是粗读法,也叫速读法。其实,我们在上课时,在分析文章前总习惯让学生浏览课文一遍,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时我们用到的就是这一种粗读法。我们要把课内的引申到课外去。
2. 精读法。
精读是指正常的或较慢的阅读速度,按照文章的顺序,从头到尾、逐字、逐词、逐句、逐段地阅读,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深入钻研全书内容,了解文章结构,以求对全书内容有全面透彻的理解。
我要求三、四年级的学生在精读文章时要利用工具书查出不会读或不理解的字词,并注音、注释,扫清字词障碍。三年级刚从二年级升上来,对他们的要求我不敢很高,怕孩子们有畏惧感,所以我一般要求三年级在一边精读文章时,一边要求划出精彩部分,划出好句子,圈出好词语。而面对四年级的孩子,我除了要求他们边读边划出好句和精彩的部分时,还要求他们写批注,把自己的感受写在句子的旁边。其实这就是我下面要介绍的另一种读书方法――批注法。
3. 批注法。
批注法就是对自己感兴趣的、认为写得好的句与段进行圈点,在字行间释词释义,予以批注,写上一两句对该段的理解和评价。这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阅读方法。长期坚持,不仅能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必然能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写作的技巧。
三、借力家长,为中年级小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经过调查,大多数家长没有跟学生交流读书心得。原因可能是:家长没有时间,或是没有共同的读书爱好,或是其他的原因。如果父母有阅读习惯也会影响孩子爱读书,所以家庭方面也须加强教育。
1. 作为家长首先对课外阅读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要以为孩子读课外书就是“读闲书”,反而要鼓励孩子多看书。
2. 要保证学生的书籍来源,让孩子有书可看。
3. 有条件的家庭可为孩子提供阅读的空间,爱看书的家长也会直接影响孩子养成爱看书的习惯。
最后,家长还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和了解,帮助孩子们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图书,向他们推荐优秀的书籍。
【关键词】阅读理解能力;存在的问题;方法与对策
一、背景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应该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要跟上时代步伐就要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和信息,这就需要较强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感受能力、记诵能力。其中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中最基本的成分。
(一)三年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指不仅能顺利地读,还要能较充分地正确地把握阅读材料的中心以及理解字词句篇和初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那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又该具备哪些阅读理解能力呢?一般来说有:对文段内容的概括能力;抓关键字词理解文本的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字词的能力;质疑解疑的能力等。
(二)目前三年级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存在哪些薄弱之处
1.从日常学习情况来看
(1)阅读速度慢,读不懂意思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三年级学生关于默读的要求是:“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发现很多学生不会默读且读不懂意思。表现在:学生默读文章往往读一遍两遍就不想再读了,开始东张西望,交头接耳。讲读课文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并批划出答案,很多学生会画一些毫不相干的句子,或者找到其中一点就不再去读了,读书不够深入。
(2)阅读方法少,不会阅读
在日常学习中学生缺乏阅读的方法,阅读的习惯也没有养成,如: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一边读,一边圈、点、画、记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阅读课外书的习惯等。由于没有好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所以从学生平时的学习中反映出质疑解难的能力非常低下。
2.从测试情况来看
从调查卷的情况来看,小学三年级学生具有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掌握的阅读方法情况不太理想,学生阅读题得分不尽人意。
表一:三年级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调查情况汇总
表二:三(4)班阅读《翠鸟》选段各题得分率统计表
从表一可看出三年级学生阅读题失分严重,得分率低,从侧面反映出学生整体阅读理解能力有待提高。
从表二统计的数据和卷面呈现的现象看,学生在答理解类的题显得吃力,得分不高。可见学生对一些基本的阅读理解方法和技能没有很好的掌握,如词句理解的方法,要点概括的方法,质疑解疑的方法,整体理解文章的方法,积累的方法等,在需要运用这些方法回答题目时就显得无能为力。
以上数据反映出学生理解关键字词的能力、要点概括的能力、质疑解疑能力、抓关键字词理解文本的能力都有待提高。
二、原因分析
(一)关于学生自身原因
1.地域方言音影响学生阅读速度
我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以广东地区东莞本地生居多,学生面对文章要将文字由本地白话方言转化为普通话再读出来必将影响阅读速度。阅读速度低下,导致阅读所得低效。
2.刚从低年级升上来的三年级学生,由以识字为重点的学习过渡到段的学习也需要一个适应和转化的过程,由于积累的词汇量少导致阅读面窄。
(二)关于教师教学原因
1.忽视阅读兴趣的引导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而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内容上旧、窄、死、繁,没有与时俱进;指导上读书、感悟少,提问、分析多;学生自主发现少,教师“牵”“引”求同多。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兴趣、态度、习惯的培养。学生阅读没有兴趣,阅读能力提高也就成了老师的一厢情愿。
2.重书本知识轻方法指导
教师教学过程中方法僵化,语文实践活动不够丰富,教学途径、渠道封闭,把语文的本质掩盖起来,割断了与现实生活、大千世界的联系。这样把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仅仅局限在对课本的学习范围内会让学生丧失学习语文的动力,缺失学习语文的方法。
3.有方法意识无环节落实
部分教师有渗透阅读方法的意识,却苦于种种原因,环节落实不到位,如只在分析课文时渗透方法,没有后续的练习巩固;或者是当堂课上有方法指导,但是缺乏课后的用法练习……导致学生对于方法掌握不到位,无法灵活运用,即不能很好的用法阅读相关的其他文章,阅读仍处于萌芽状态,能力难以形成。
这三点原因都将导致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难以形成。
三、采取措施
鉴于以上认识,我认为要有效培养小学三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习惯以及教会学生阅读理解的方法入手。
(一)广泛阅读,为形成能力奠基
兴趣是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吸引力和推动力,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投入到书的海洋中去遨游。但兴趣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培养,教师必须利用多种机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冲动。
1.从课文引用的段落着手,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原著的兴趣
通过阅读原著,使学生理解课文节选段落在原文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节选段落的真实含义。如:《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是出自《战国策》中的一个小故事,内容简单道理却深刻,学了这一课定能激发学生课外自主阅读《战国策》中更多的故事。
2.组织课外阅读的交流比赛活动
首先课外阅读交流活动激活了学生的心理状态,为学生提供了表达自己读书收获的机会。其次,课外阅读交流活动可以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形成“阅读情感场”,使那些本没有兴趣参与课外阅读的学生受到这个“场”的影响,产生谐振。再次,课外阅读交流活动可以渗透教师对学生所交流内容的评价,大大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3.采取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是最开放、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使其成为一泓活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如:诗歌朗诵会、故事擂台赛、办手抄报、各项奖励以赠书的形式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健康的阅读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坚持阅读,阅读的习惯才会养成,知识的积累才能更丰厚。
(二)课堂悟法,为形成能力扶植
预习 有的放矢
1.问题引路
三年级的学生,面对着生字多多、篇幅长长的课文,难免会有畏难情绪,如果通过预习扫除了课堂学习中的知识障碍,一定会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和信心,提高听讲效率。于是我让学生带着预习的要求和问题有目的地进行预习,即“三读一思”,以便在真正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更快,更好的掌握知识。具体为:(1)初读课文两遍理解重点字词意思。(2)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初知文章大意。(3)圈点勾画重难点,在不懂难学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落实
三年级的孩子毕竟年龄还小,学习自觉性不强,在预习习惯没有养成前需要家长和老师的督促和提醒。通过家长初查、教师再查等家校合力共同督促中,日复一日,学生便养成了带着问题认真预习的习惯,他们的阅读速度加快了,思维敏捷了,能较快地发现问题和抓住问题的本质,看问题也深刻些。
堂上 步步夯实
1.读思结合重感悟
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读”是对信息的输入,“思”是对信息的吸收处理,培养学生边读边思的读书习惯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不仅预习时需要带着问题去初读课文,阅读理解中更需要带着问题去品读感悟。《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目标中也首次提出了“感悟”这一概念。所谓阅读中的“感悟”是指学生凭借对语言和语境的直觉获得一定印象和意义的心理过程。图式理论告诉我们,读者的知识背景是阅读感悟的重要因素,新知识的感悟和吸收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多积累生活中的知识;另一方面,在阅读中结合思维训练激活潜伏的图式系统,使学生对材料的感悟更加深刻。
2.讲练结合授方法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理解文意的的过程,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体现在捕捉信息的多少以及对材料内容的概括整理上,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不同的文本类型因材施教,让学生在阅读课上的品读感悟中形成阅读理解能力。
(1)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训练
①紧扣“题眼”巧概括
课题是文章的标志,内容精髓,有的直取事件、有的直呼其名,有的揭示中心,有的汲取人物话语,有的表明行文线索等,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课题下手,巧妙设疑,引导学生缘疑而读,既能解题,又能了解课文思想内容,继而巧妙概括主要内容。如直取事件的课文名有《3、爬天都峰》《16、找骆驼》《30、一次成功的实验》等,我们可以用 “谁+课题名+感受/启示/道理”整理成句来概括文意。例:《16、找骆驼》课文写了老人帮助一位商人找骆驼的故事,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直呼其名的课题有上册的《5、灰雀》《6、小摄影师》下册的《1、燕子》《5、翠鸟》等可以用“课题名+事件/特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②抓住“文眼”活应用
“文眼”是文章灵魂的体现,中心内容的浓缩,阅读训练的窗口,有的课文篇首“开门见山”统领全文;有些课文结尾“画龙点睛”揭示主题;有些课文中间部分为行为架桥引渡。语言凝练,意蕴丰厚,均有点睛之意。如《13、花钟》《14、蜜蜂》《15、玩出了名堂》《19、赵州桥》《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25、矛和盾的集合》《26、科里亚的木匣》等课文都有很明显的“文眼”即中心句,只要指导学生找出了中心句便可以稍加修改灵活的用于概括段意或者是全篇的大意。真可谓是一眼窥全篇,不仅能净化阅读路径,提高阅读效率,还能培养学生快速理解课文的能力。
(2)理解关键字词的方法训练
文章的精彩体现在语言,语言精彩体现在重点关键词,理解关键词不仅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中心,领会词韵,还能让学生
熏陶情感,享受语言的优美,学会精读细研,进而形成阅读理解能力。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
在《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二段理解“五光十色、瑰丽无比”这两个词的教学片段:
师出示文段: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
师:海水有什么特点?(五光十色,瑰丽无比)你从哪里知道?
生:因为海水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所以……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标红句子,这种方法就叫联系下文理解字词。
片段二:《30给予树》第3自然段……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亚沉默不语。……
此处要体会金吉亚的心理活动,理解这个 “沉默不语”是关键,而老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第2自然段)以及下文(第3自然段下面的文字)加以理解,在品读上下文的过程中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②结合语境理解关键词
在《孔子拜师》第2自然段“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的语境中理解“风雨兼程”一词。
(三)运用方法,为形成能力助力
1.当堂学当堂练
如学《秋天的雨》一课,学生有了寻找中心句概括段意的意识了,我趁热打铁,在课堂上即刻出示类似结构的文段让学生用法练习,将用中心句概括段意的方法得以巩固。
2.课后及时小练笔
在学了《风筝》一课后,我布置了围绕中心句写一小段话的练笔家庭作业,目的就是让学生对类似结构的文段了解更深,对巧用中心句概括段意的方法迁移运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课堂的方法渗透很关键,及时的训练巩固也很重要,通过一些课堂练习,课后小练笔加以巩固,让学生学以致用,真正形成能力,并将阅读理解能力迁移到阅读其他更多的文章,拓宽视野,品尝“语文味”,提高语文素养。
小学教育是人生教育的第一步,在这个阶段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去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和信息,会让学生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朱作仁.朱作仁学科教学研究文存[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2]《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年6月份期刊和7月份期刊.
【关键词】指导;农村;三年级;小学生;起步作文
指导小学生写好起步作文是老师感到烦恼的一个问题,学生缺乏写作常识、词汇贫乏,甚至不知道如何下手,对农村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那么,怎样改变这种现状,让农村小学生从作文起步开始就不害怕写作文?
一、用爱心点燃学生写作的激情
爱,如阳光,能融化冰雪,滋生万物,沟通师生的心灵。农村小学生留守儿童较多,父母与子女交流较少,家庭教育较贫乏,作为三年级学生一方面年龄较小,另一方面自觉学习能力较差,他们需要老师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亲其师而信其道”,只有学生喜欢上老师,他才会喜欢上这门课。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只要学会适时引导,用心点燃学生写作的激情,相信他们会自觉地爱上写作,快乐地写作。
二、在模仿中积累语言
人们学习语言首先是从模仿开始的。在教学中,抓住一些典型的、常用的句式,让学生模仿练习说话。先给了学生一根“拐杖”,再根据训练要求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逐步把别人的东西融合积累写出自己的作文,所以,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农村孩子在这点上较薄弱,为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积累好的语言。
首先,课文内容是学生积累优美词句的最好资源。语文课本上的每篇课文都是编者精心挑选出来的,其中好词佳句相当丰富。我们可以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他们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积累语言材料。
其次,课外阅读也是积累语言材料的好资源。农村孩子在课外阅读上较薄弱,为此,我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报刊、杂志等,每天至少阅读课外书半小时以上,要求家长监督配合。当然在选择课外读物时,要求必须是健康向上的,适合我们小学生的课外书,相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最好还是选一些让学生读起来通俗易懂,而且感兴趣的书籍,如可以是一些成语故事、儿歌、童话、寓言;还可以是谚语集、歇后语集、名言警句集等。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要做好笔记,摘抄好词佳句,并且要熟读成诵。坚持让学生写读书笔记,要求学生把所学的好词佳句要尽量运用上。班里有计划地每月组织开展读书交流会、习作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由此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和积极积累语言积极性,并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运用的印象;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领悟,去积累,比如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或外出时留心观察并做记录等等来积累语言材料。
三、注重兴趣的培养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为此,每次揭示习作题目,我总是以实物、谜语、故事、图画、情境等各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们班利用每周一班会时间在全班学生面前演讲,朗读学生优秀习作的习惯,这对激发写作兴趣有很好的效果。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老师要做到多鼓励、少批评。《语文课程标准》并未对三年级学生的作文提出过高要求,主要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为主,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文。如果教师都按标准来打分、写评语,学生就会感到作文高不可攀,没写作文几次热情就会减弱。所以,对学生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作文,老师应以肯定为主,尽量挖掘出作文中的闪光点给予表扬。这对学生来说,是一次大的促进。当然一味表扬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因此,指出作文中的不足也是必要的。在指出学生作文中的不足时,我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与他们共同探讨修改的方法,让学生觉得老师尊重他们的意见,他们就会去想如何修改。在这样的一次次的修改中,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了,兴趣也相应增加了。
四、指导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练习写作
农村小学生和外界接触较少,听到看到的新鲜事更少,而对身边的事周围的景物又不感兴趣,因此提起笔来无话可说,无事可记,无情可抒。其实农村生活丰富多彩,而且更贴近自然,有很多美的素材可以写,学生缺乏的只是生活的洞察力。比如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都是他们写作的源泉。带孩子去田野、果园观察日出、日落,花、鸟、虫、鱼,蓝天、白云,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指导学生有顺序、有重点的观察,引导他们把观察到的说出来,然后再让他们按照要求写下来。如在教学“我喜欢的小动物”这一习作时,要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写,学生很难把自己看到的写具体,写生动。所以我分几步对学生进行指导:①让学生先观察。(要求:提前认真、仔细观察动物的模样)②观察到哪些方面?(生用笔先写一写,越详细越好)③抓住动物的外貌、形态、颜色、声音、动作来写具体。④说出你喜爱这只小动物的原因。(说说自己与小动物之间发生的有趣的事情)⑤观察动物时按什么顺序呢?(从整体—部分,从头—尾,师板书)这样的指导,学生很容易就能把自己看到的写了出来,也就不会出现无从下手的现象。
为了丰富学生写作的素材,我还利用课间走入学生中间,与他们一起交流生活见闻。另外我还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培养观察能力。如指导《一次买书的经历》时,学生虽然买过书但大多数是由家长带着买的,没有独自买书的经历。针对这实际,我先不急于让学生写,而是先组织一次活动,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尝试着自己买书,学生一起活动。有了亲身经历,学生就乐于表达活动中的真情感受了。
五、注重讲评和修改
作文讲评是习作修改的继续和发展。农村三年级学生还不具备评价同学作文水平的能力,因此作文讲评以教师对作文的讲评为主。每次作文我都会根据作文训练的要求,对学生本次作文有一个整体全面的了解,把多数同学习作中的优点和问题一一出示,然后重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习作片段与学生一起分析,好在哪里,不足之处在哪儿?然后针对不足一起帮忙修改。
一、 深入钻研教材,积极践行“高效课堂”
学期初我就积极参与教研活动、掌握教材体系、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抓住主线、明确重、难点,搞清要点,把握关键。精心设计教案。每课教案要做到“五有”: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有连贯而清晰的教学步骤;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教法;有合适精当的练习。我针对对照高效课堂四个要件认真备好课,明确一节课的实际教学目标,能让大多数学生获得什么知识,获得多少知识,估计能用多长时间获得,课前需不需要预习,课后有没有必要留作业去做,还要考虑用什么样的方法更容易让学生获得知识。我觉得“先学后教”的方法比较适合低年级学生,因为他们好表现自己,喜欢给别的小伙伴当小老师,教师不妨放手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想法和发现,或许那些智力超常的孩子能说到点子上呢,老师适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他们会更有兴趣和热情的,就算有些孩子说得不对的话,也能锻炼他们的胆量和口头表达能力,如果有难度学生实在想不出的话,老师再教给他们方法。最后在上完课后要检验一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是否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标。平常我在课堂上一般都留有10分钟左右的时间做作业,先做完的学生就先当面批改,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这种做法也许有些局限性,就是可能只是找到部分优秀的学生存在的一点问题,因为先做完的一般是优等生,其他学生还有什么错误当堂就看不到了。不过我会把没来得及面批的学生作业收起来再批改,集中改完后就汇总整理一下学生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再上课时在全班反馈纠正错误。但有些学生可能速度非常慢做不完或者不会做的,我就只能采取补救措施找时间辅导他们了。即使这样做,还是离高效课堂所说的“堂堂清”、“人人清”、“步步清”差很远,就是不能继续坚持下去,真正落实到位落实到人,有些困惑。
二、利用激励教育,实验实施“日记课题”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生语言能力和思想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写日记,对小学生来说,是引发其写作兴趣的一种极好的练笔方式。但三年级的孩子们一提写日记,就皱起了眉头,似乎遇到了多大的困难。所以我在这个学期就尝试消除学生对日记的畏难心理和抵触心理,教给其方法,让孩子们真正感觉到:日记其实并不难。我创设各种情景,教给学生写日记的方法
1、先说后写
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我积极地指导学生进行说的练习,从而为写好日记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有计划地让学生说说今天在路上看到了什么,从别人那儿听到了什么,从电视和广播中都看到听到了什么。由于这些事都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出发,学生基本能把话说通顺、说完整,再加上老师的鼓励,学生说的兴趣浓。这时再让学生把口头语言变为书面语言,学生就能轻松地接受。
2、先看再写
三年级的孩子好奇心强,根据这个特点我有针对性地对小学生进行怎样观察事物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初步有目的、有顺序的观察。并且知道了观察不仅仅限于用眼睛看,还可以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手摸,用嘴巴尝……教师的有意指导,学生的细心观察给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惊喜,更多的还是收获。通过指导和练习,学生学会了写景写小动物的方法,以后毛茸茸的小鸡、急速飞翔的燕子、淅淅沥沥的小雨、银装素裹的冬天,都成了孩子们愿意看愿意写的事物。
3、先做后写
三年级孩子活泼好动,对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记忆深刻。所以我采取先做后写的办法,引导学生写日记。如玩“擂台赛”,让学生主动上台献艺:唱歌、跳舞、武术、诗朗诵……孩子们台上台下十分投入,活动结束后,大家静静地坐下来进行回味:活动的时间、地点、谁参加了活动?有哪些同学参加了擂台赛?表演了哪些节目?比赛结果如何?你有什么感想?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使学生愉快地完成了日记。以后在开展“运动会”、“庆元旦”等活动中后,我采用同样的方法指导同学写日记,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日记的写法。
三、引领课外阅读 讲求方法过程
一、着眼于“趣”,广泛阅读
三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以趣为切入点,但是这个趣不是指只读有趣的,有故事情节的作品,只有在教师或家长指导下广泛阅读,学生才能达到博览群书,厚积薄发。培养趣,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打通课内外阅读,营造阅读氛围。
我采取以课文为依托的方式,向外延伸,通过有关的课外阅读,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或是运用课内中学到的知识。这种方式及时,直接、速效,而且也具体可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了激趣、质疑和背景延伸等方法。
首先是激趣在日常拓展阅读中的使用。有趣的课文往往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通过课文的学习,激起了学生的兴致。比如《蜜蜂》一课,在学习中,学生了解了法布尔对蜜蜂的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后,激发了对蜜蜂的求知欲,想进一步了解更多关于蜜蜂的知识,于是,我顺势给学生一个查阅资料的建议,让学生在学了课文后,又想去了解课外的知识。
其次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他们的质疑。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经常会有一些疑问,有的问题可以用来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去解决,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自学能力。比如《赵州桥》一课的学习中,学生看到如此雄伟的赵州桥,全部用石头砌成,有同学提出这样的疑问:“赵州桥的整个桥面全部是用石头一块块拼砌起来的,这是在大体水平方向上的拼接,而不是像墙壁那样在竖直方向上砌起来,但却不垮?”我将这个问题抛回给学生,让他们去看看课外的资料,在读中找出相关的解释。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主动从课外阅读中获得了所需的信息,进一步了解到修建赵州桥的古代石匠的精湛技术。
课文中的背景资料对于课外阅读也是有方向性的指导,它既可以解决理解的难题,又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如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景色优美、物产丰富的美丽的地方,为了让学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西沙群岛,对于学生的爱国情感的培养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我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介绍了相关的阅读文章《西沙群岛简介》《西沙群岛自卫反击战》,学生阅读后,更深一步地去理解与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与此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兴趣角度。
因此,在课内的阅读指引中,我的指向性在于培养孩子如何选择课外阅读的书籍,指导他们如何去进行阅读。让孩子和家长共同选择适合他们看的健康,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好书,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从短篇入手,给他们更多自由选择的余地。在课外阅读方法方面,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把有疑问的地方做个记号,对阅读文段的品评写在书页的空白处,做摘录,记录好词好句来提高个性阅读能力。
二、立足“动”,提供交流平台
我所说的动,第一层含义先是动笔写。“劳于阅读,逸于作文”,大量的阅读对动手写作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反过来说,读写并是不单线的,他们是双赢的。为了让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形成紧密依存,循环上升的关系,最有效的就是让阅读积累成为学生作业的主要内容。
在学生作业中,我主要的做法在于体现鼓励他们阅读的部分,第一部分是建立好词好句本,每天摘抄好词好句,自己认为有必要解释的词语进行着重的介绍;第二部分是读书练笔,运用积累的词语造句或仿写好的句子,对于自己阅读的文章写几句收获;第三部分是日记本,运用积累的词句,方法抒发看法、体会或情感。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很精心地去选择和设计自己的好词好句本,体现了每个学生不同的特色,在积累中,学生也在不断的使用,在他们的读书练笔、日记、作文中不时出现所写过的优美词句,他们的写作水平在阅读量的增大中不断地提高,随着写作水平的提高,老师的肯定,班级的展示,他们也越来越喜欢读书,喜欢阅读。尤其是在日记方面,我发现写日记是一种很好的自省的方式,中年级的学生在写日记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自觉意识。日记不仅能够让学生记住做过的事,见过的人,用过的物,更重要的能够总结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教训。而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会收获自己的知识,会得到间接的体验,也会有自己的思考,基于此,我发现要诱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如果能够充分地运用学生的写日记的方式,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日记可长可短,由学生自己把握,但是要坚持不懈。
“动”的第二层指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具体实施的步骤有:(1)开办学生的阅读主题活动,如“动物生活习性”,请学生去图书馆,书店或是网上搜集,查阅有关动物生活习性的资料,精心设计并写成“动物名片”,把优秀作品贴于教室公布栏,这类活动方式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兴趣,也营造了班级的读书的读书氛围。(2)作为语文老师,利用班主任的职务之管理全班学生的便利,利用吃早餐前的十五分钟时间,开展朗读活动。每天3人,全班轮换,要求学生当众朗读所读课外书籍中的精彩片断。(3)在下午的放学时间,组织学生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教室一角,或是津津有味地看一本故事,或是手舞足蹈地说着自己昨天看过的书,或是展示自己的新书,时间不长,但是给他们一个交流的平台。(4)利用班会课时间经常开展“读书演讲会”“课外读物推介”“读书练笔评比”。除此外,读书活动和学校开展的活动相结合。如本学期学校开展的“书香伴我行”,“读书书签制作比赛”“阅读之星评选”等活动,为学生创设自我的舞台,在活动中体会读书成功的喜悦。
通过组织类似的班级和学校的读书活动,不仅提供了学生交流的平台,更营造了书香的氛围。
三、多用“心”,常态推进
学生阅读兴趣的常态发展,需要制订相应的制度进行监督,这对于激励学生更加主动地去阅读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我制定了一系列的激励学生课外阅读的制度,采取计分制的方法。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1)设立班级课外阅读档案袋,设计一份“每周阅读表”,内容包括登记周一至周日的读书的日期,读书的时间段,书或文章的名称,读后体会。(2)学生将阅读表留底复印,每周用一张,登记好后于周日放于学生的个人阅读档案袋中。(3)管理小组成员于周一收集档案袋放学后进行统计,每天坚持读书的同学计分1分,读书体会真实、认真的每次计2分。一周达到十分以上者的,将评为本周“读书之星”并公布于班级宣传栏进行表彰。
为了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的阅读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量”的要求,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校选取了“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旨在搭建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桥梁,把课内阅读作为点,把课外阅读当作面,寻找结合点,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使阅读走向真正的大阅读教学,促进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作为实践者之一,我以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走进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 为例,在完成了这个单元的教学后,我对如何以课内课文为依托,架设课外阅读的桥梁,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有了自己的一些感悟和体会。
一、 架设桥梁,找准阅读衔接点
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但是课外阅读应建立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之上,教师的参与不仅体现在对课内阅读的方法指导上,更应该体现在对课外读物的把握与引领中。
我校各个年级均立足于学段特点,选取各具特色的阅读衔接点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我所执教的三年级,选取了下册第八单元“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为实验蓝本,本单元有《古诗两首》《女娲补天》《西门豹》《夸父追日》四篇课文以及“语文园地”中的成语故事《画龙点睛》等内容。每篇课文或体现了神话故事想象的神奇,或体现了民间传说中人物品质的美好。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到两种类型文章的特点,结合课文我们推荐给学生诸多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如学习了《乞巧》和《嫦娥》这两首古诗后,我们推荐了与之相关的神话故事《牛郎织女》《嫦娥奔月》;学习了《女娲补天》后,我们带领孩子阅读了《女娲造人》;学习了民间传说《西门豹》后,我们推荐了《西门豹罢官》;学习了“语文园地”中若干与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有关的歇后语后,我们又推荐了《八仙过海》《包公断案》等故事、传说,还推荐了《西游记》《三国演义》等长篇故事的片段。此外,《后羿射日》《神农尝百草》《鲤鱼跳龙门》等都是教师在学完本单元课文后的推荐篇目,学生畅游在课外阅读的海洋中,从而进一步体会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的特点。
二、 立足课堂,激发阅读兴趣
在课题的前期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并不爱看书,他们是因为老师和父母的规定而不得不读。只要不在老师和父母的视线范围,他们宁可发呆也不愿拿起书本,即使捧起书本,也不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这种阅读兴趣的丧失,造成了阅读量少,语言的吸收和积累不够,阅读质量不高的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兴趣的丧失,是学生阅读的最大敌人。如果我们的老师费尽心机,寻找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兴致勃勃地推荐给孩子,却发现孩子们压根不愿意去阅读,那将是一件多么扫兴的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如何调动学生的前期阅读兴趣,是我们老师需要直面的问题。老师要想解决这一问题,第一阵地应是课堂。
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单元专题为“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我在执教这一单元的课文时,感慨于人教版教材编写者的匠心独运。《古诗两首》是本单元的第一组课文,编排了《乞巧》和《嫦娥》这两首古诗。诗中写道:“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人们为什么要在七夕这天抬头仰望星空去“看碧霄”?牵牛织女是谁?他们为什么要“渡河桥”?嫦娥为什么会偷灵药?灵药有怎样的作用?偷了灵药为什么会后悔?课堂上,孩子们预习完古诗后的一个个问题,就是促使他们进行课外阅读的最佳时机。我在还没有执教这两首古诗的时候就下发了阅读材料《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嫦娥奔月》,让学生带着自己初读古诗的感受和疑惑去课外阅读这两篇神话故事,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对古诗相关的神话故事有了了解的基础上,再让他们在课上说说这两个故事,带着阅读感受进行古诗学习,不仅学生的疑问豁然开朗,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的情感,诗意的表达,课内阅读收效显著。
当然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仅与课前留疑、课前激发有所联系,更和课后交流、展示评价息息相关。教师要保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乐读、爱读,让课内外阅读互为补充,阅读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何愁语文能力得不到提高?
三、 归纳总结,运用阅读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在课内,阅读的是国文教本。那用意是让学生在阅读教本的当儿,培养阅读能力。凭了这一份能力,应该再阅读其他的书,以及报纸杂志等。这才可以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并且,要阅读什么就能阅读什么,才是真正的受用。”这便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我们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确,我们教会学生读通、读懂文本不是目的,学生是否能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来进行自主阅读,提高语文能力,服务于未来的生活、学习,方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因此,我们在课内进行阅读教学时就得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和渗透,以服务于学生的课外阅读。
仍以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单元专题“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为例,我在执教这一单元时,为达成目标中提出的“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感受故事的神奇”,“学习故事中人物优秀的品质”等目标。经过一个单元的教学,我结合每课教学的目标,引导学生归纳出阅读此类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的一般方法为 “划句子”“想画面”“写感受”。“划句子”即标注出能表现出故事的神奇的句子,如《女娲补天》中“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补好了。”《夸父追日》中“夸父伏下身子,去喝黄河、渭河里的水。咕嘟咕嘟,霎时间两条大河都给他喝干了,可是还没止住口渴。”然后结合这些神奇的描写,引导学生“想画面”,大胆想象当时的情景,在深入讨论中感受主人公不怕困难、为民造福的优秀品质,最后“写感受”,表达自己个性化的体验。
此外,对于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常见的疑难问题,如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词语,我也指导学生运用“查字典”“跳过去”“猜一猜”等方法去解决,运用课内方法,疏通课外困难,指导学生自主阅读。
四、搭建平台,交流阅读成果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要让儿童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大量课外阅读之后,要给学生搭建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让学生体会阅读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以学校大组计划为指导,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促进全组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善,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反思能力与实践水平。努力把学校工作计划中所提出的一系列教学工作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二、情况分析:
三年级有10个教学班,学生约600人,语文教师10名,各担任1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两年的学习,基础知识部分学生掌握较牢固,在阅读理解上,大部分学生们能根据问题找到有关的语句做出相应的回答,课外阅读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概括能力还处在相对较弱的阶段,需要重点指导。习作部分,进入三年级,就要求学生进行习作的练习,这包含“写话—写段”的跨越,要求学生能写片断和短文,做到有顺序、有中心,内容具体,语句通顺,并有一定的速度。
三、工作目标:
1.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学习活动,在本组形成教研之风、互学之风、创新教育之风,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狠抓创新教育,切实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和良好习惯培养,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歧视、压制、挖苦学生。
四、工作措施
(一)以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切入口,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绩为目的,聚焦课堂,积极开展网络教研活动,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1、认真组织组内成员积极参加各项教研活动,及时了解语文新动态。围绕我校语文学科特色主题开展活动,本学期除每月两次的大组活动外,在每周的本组教研活动中组织专题研讨,案例剖析,课例研讨和集体备课活动。就课堂教学效益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问题,积极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对策,力争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
2、定期检查教师教案修改、作业批改情况,加强随堂听课力度,落实好各项检测和质量分析,全面了解本组语文教学情况,把好质量关。
3、结合学校的工作内容,根据中年级学生特点,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写字比赛,古诗文诵读以及学校组织的读书节等活动。
(二)规范语文教学常规管理。
1、强化常规管理,提高教学效率。
(1) 备课: 每位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情况做正确的评估,在备课中,充分体现自身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要立足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不管是自己备课还是使用现成教案,都要在上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心中有数,要注意对教案的修改。
(2)上课:根据自身的教学条件,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真上好每堂课。努力提高教学艺术,做到:求实、求真、求活、求新,充分利用现有的电教媒体,利用网上信息资源,拓宽学习时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语文课要做到下要保底(合格),上不封顶。必须做到:激发兴趣——加快节奏——讲究方法——提高实效——讲究魅力——注重实践(基础知识)。课后要认真总结得失,养成及时反思的习惯,并记录下来。反思要有一定的质量。
(3)作业: 作业设计要“精”,批改要“细”,要规范、及时,注重纠错及情况反馈。书写作业要做到书写规范,本子整洁。对于练习题的布置注重分层分类,力求每个层面的同学都能在作业练习中得以提高。指导学生根据要求积累好词好句,能熟读成诵,并创设合适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能将积累的好词好句加以灵活的运用。
(4)评价:平时评价与定期评价相结合,知识能力评价与情感、习惯的评价相结合。对于平时教学中发现的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要重视分析、考核及反馈。本年级段学生现存在的共性问题为:阅读理解上,对文章的关键词语的理解仅停留于表面,对前后文的联系不够,碰上要自己加以提炼、概括的内容就无从下手。习作方面,表现为语言不够生动,文章立意不够新颖。
(5)辅导:因材施教,善于捕捉学生闪光点,热情鼓励,补差提优,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关注学习困难学生,重视补缺补差,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并及时做好跟踪记录。同时认真组织和辅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语文教学方面的比赛、配合各条线老师做好各级各类的学生征文比赛。多为优等生创设条件,鼓励他们参加各类竞赛,切实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2、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做好测验、批卷、质量分析、反馈等工作,进一步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3、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特别要重视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审题、阅读、写字等习惯的养成,采取切实的措施经常抓,反复抓,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注重课外阅读,有效开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重视课外阅读,各班要利用好《亲近母语》《古诗文诵读》等书籍,开展古诗文背诵大比拼活动。有计划的背诵“新课标”里小学三年级学生必背古诗和选定的必读书目进行课外阅读,同时也可以有所拓宽。
2、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开展语文阅读指导课。可以向学生推荐优秀文学作品,也可以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还可以是读书后的感悟交流。总之,阅读不能仅是让学生拿着书读,重要的是要读有收获。
3、加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试行课前两分钟读书交流、古诗词吟诵、名言警句积累等训练。充分利用校图书室和班图书角,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并使学生在读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思想教育。加强平时小练笔的指导,鼓励学生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