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3 09:40:3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村思想道德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0-0148-01
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而小学阶段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初步形成的基础阶段,因此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在党的教育事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1.重智轻德的不良家庭教育现象严重
在农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家长都存在“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其他的都无所谓”的错误思想,因此他们平时过分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忽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作为社会主体“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育子女方法上出现了两种极端:一种是对待孩子“过分溺爱”。例如,有些父母为了孩子集中搞好学习,一切家务劳动都由父母包办代劳,只要孩子发奋努力,考出好成绩,对孩子提出的各种要求一味迁就,有求必应。这些孩子取得了好成绩,却养成了不爱劳动、爱享受等恶习。另一种是“打骂”型,以打骂代替了对子女的批评教育。例如有些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每次考试一定要子女考好成绩,以便将来能考上大学,可是一旦孩子考不好,轻则狠骂一顿,重则肉体惩罚,恨铁不成钢。殊不知,这样往往使孩子产生严重逆反抵触心理,甚至出走,与社会青年同流合污,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和单方长期外出务工,将孩子交由长辈抚养、教育、管理的未成年人。随着社会的竞争日趋激烈,父母的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也日趋突出。由于家庭环境的特殊性,造成了留守儿童家庭温暖和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产生了一系列普遍的诸如无人照管自我放弃、情感缺失冷漠内向、读书无用打工有理等现象。部分农村家庭中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在家务农,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重,力不从心,认为只要孩子有饭吃、有书念,就没有什么问题,对孩子的学习、内心世界从不过问,放任自流。还有的父母双双外出务工,形成老人在家照顾孩子,老套的隔代教育模式和“保姆式”看管局面,子女与父母之间缺少沟通、关爱、亲情,容易引起少年思想的封闭,影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对外交流能力的发展。
3.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师资配备和重视程度明显不足
在我们学校以及周围一些农村小学中,几乎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思想道德教育人员,任何一位老师都可以上思想政治课。而且由于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处处以分数论英雄,成绩好的学生,“一俊遮百丑”,大部分学校德育教育流于形式,思想政治课成了摆设,至于学生受教育程度、教育效果,基本无人问津,只是告诉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让说教代替德育实践或把德育实践当成说教,不能把课堂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不重视或根本就没有教会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教育对于农村大部分小学来说仍然是一副空壳。
4.言行举止不文明
一些农村小学生不懂得尊重长辈与教师,不懂得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现象较严重。言语粗俗、随意破坏公共财物、浪费水电、不爱惜粮食、乱丢垃圾,环保意识淡薄。例如,在我们学校不远处有一条河流,夏天,有一部分调皮的学生就去河里捉鱼,虽然他们在课本上学习了自然知识,但是他们还是不懂得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二、加强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措施
1.了解特点,对症下药。
要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就必须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促进学生改正缺点,健康成长。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自己所带班级的学生,清楚哪部分学生是受到家庭过分溺爱的,在平时的生活中应多让他们参加一些班级劳动,引导他们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对于父母爱打骂的那部分学生,要给他们多讲道理,告诉他们父母的想法,让他们学会尊重和理解父母。对于留守儿童,应多给予他们生活、学习上的关爱,教会他们合理利用时间,鼓励他们多向老师请教不会的功课。
2.建立有效的班级运行机制
建立有效的班级运行机制,是班级管理的基础,它可以使班级凝聚力强、学风正,治而不乱,学生守纪、友善、主动、开朗、服从、协作、大方、集体观念强,有责任心。我班班长实行轮流制,安排处理当天的班级事务;所有班干部的工作全班同学监督;定期召集班干部到办公室召开会议,了解情况,教他们如何做好工作。我还在班里设置了好人好事记录本,把好人好事记在本上,开班会时,老师给予表扬。这样的班级运行机制,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使班级呈现积极向上的态势。
一、不良表现
当前,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遍使用,各种不良的社会现象对农村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着冲击,一些落后的意识给他们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价值观混乱。多数家长“有钱才是大哥”的金钱价值观,造成学生个人价值取向功利化,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上厌学,态度不端正,学业成绩初中学生不如小学生。行为习惯差。课堂上无组织纪律,校园内外学生流言蜚语、举止粗鲁,乱扔垃圾,雪白墙面留着泛黄足迹,平滑课桌伤痕累累。不懂尊重别人、不会感恩,对同学、老师、长辈无礼貌。辨别能力差。抽烟、逃学、赌博、酗酒、上网、早恋屡禁不止。抗挫能力差。生活学习上一旦遇挫便无所适从。
二、追踪溯源
不良社会现象影响。如成人思想上的虚无颓废与现实的物欲横流,使青少年在吃、穿、用、行等方面追风逐势,造成对暴力打杀解决问题的效仿,对吃喝赌玩等享受主义的追求,对为钱财的不择手段尔虞我诈,对损人利己视而不见等不良行为产生。家庭教育的失当。家庭是青少年受教育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其第一任教师,家人的言行举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他们品德的形成。可家长受文化水平、思想素质的限制,对孩子教育的认识不足:对孩子的溺爱,导致了好逸恶劳,贪图享乐,自私自利。犯错时的粗暴教育,致使孩子人格自卑和逆反心强,或放任的教育使孩子沾染不良习气。家庭结构失调,导致留守儿童和单亲子女(孤儿)难以形成健康心理。学校教育拘于形式。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主要场所,直接影响青少年的成长。当前一部分农村中小学校、教师对思想道德教育认识不足,存在着片面的成才观,虽有工作计划,却未贯彻落实。有的校领导说起重要,干来次要,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只停留在文件要求上,以宣传说教为主。有的老师认为是领导的事,是班主任的事, 工作为教学而教学,未把德育融进教学,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视而不见,当发现学生违纪时,严厉训斥、一吼了之。中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被搬到墙上成了装饰品,很少组织学生对照学习。班会课成了训话课,对一些违纪学生没有深入教育引导,忘了班会课是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阵地。部分教师言行不讲场合,有的酗酒闹事,参与赌博等,严重损坏为人师表形象,不能言传身教。在农村学校普遍存在师资缺乏、大班办额、超课时跨学科的情况,老师一天既要完成教学常规工作,又要参与学生营养餐改善办食堂,还要迎接检查和学习,对学生的生活关心较少,与学生、家庭、社会沟通也少。
三、教育对策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关系到未来的发展。如何正视困难,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一是强化工作措施。协调联动,加强行政措施与执法力度,坚决铲除、取缔对青少年儿童有害的书刊、杂志、影视录像,净化文化市场,净化校园周边文化环境。强化宣传教育,协调司法部门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教育,让学生远离黄、赌、毒等是非场所。坚持家访,加强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联系,把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情况与家长交流,向家庭普及教育知识,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听取家长对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意见建议,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联系起来,有效地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学校要树立人人抓德育的全局思想,特别注重把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各科知识教育融为一体。建立教师德育教育考核机制,把教师德育教育纳入年终绩效考核。强化监督落实,确保思想道德工作真正抓落实。监督教师对思想道德工作的实施情况,那些对学生违纪视而不见、说话不注意场合、常酗酒、参与赌博的教师要加强批评教育,限其改正,严重的影响极坏的要给予必要的处分。以整顿校风为突破口,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这样,把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融为一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学生的政治素养会得到提升。
在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全国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会议精神,各地、各部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下,我市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在不断地深入发展,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最近文明委发出浙文明[2009]6号《2009年“春泥计划”实施意见》文件,省关工委发出了[2009]9号《关于开展“十万‘五老’结对关爱农村未成年人”活动的通知》,实施“春泥计划”的目标任务是:以农村行政村为单位,以丰富农村未成年人文化生活为切入点,充分利用学校寒暑假期、传统节日和双休日等课余时间,依托农村行政村现有的各类活动场所,开展道德实践、社会体验和文娱活动,着力改善农村未成年人的校外文化生活,切实为他们提供公共服务,不断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为进一步推进我市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加强农村青少年活动基地的建设
农村未成年人工作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开展课外科技文化和法制教育活动,提高农村未成年人的科技文化素质,教育他们学法、知法、守法,远离违法犯罪,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等;根据要求,首先要以农村行政村为单位,创建一批农村未成年人学习、活动阵地。我们要以建设农村青少年活动基地为抓手,切实实施“春泥计划”,广泛开展省关工委提出的“十万‘五老’结对关爱农村未成年人”活动。后吴村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利用旧祠堂,建设了青少年活动基地,基地内加强了“五室”(关工委办公室、未成年人办公室、图书室、电脑室、会议培训室)的建设。各行政村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必要的改造,创建青少年活动基地。在基地的基础上,整合全村各类可利用场所,广泛地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要把青少年活动基地的建设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实践。
二、加强农村关工委组织建设
农村的老村长、老支书、老党员、老教师、老妇联主任、老民兵连长、老转复退伍军人、返乡离退休人员和老科技人员的居住地。发挥这些老年人的政治优势、威望优势、经验优势、科技优势、时空优势,是培养教育农村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是一支特殊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农村党支部教育青少年的参谋和助手。农村关工委组织是最基层的关工委组织,大量的关心下一代工作要落实在村级关工委来开展,加强村级关工委班子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工作,至关重要的工作。而如何建设好村级的关工委组织,使其发挥作用是需要进行不断探索的,希望各镇街区都能拿出自己的经验来。
三、加强关心下一代工作队伍的建设
市关工委目前有7支工作队伍,有些镇街区关工委也建有工作队伍,并且都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最近市关工委青少年摄影工作站开展了组织延伸的尝试,现有5个镇街区也已经建立了摄影工作站,从运行的情况看,效果良好;最近,还要做好网吧“五老”义务监督员队伍的建立工作,关工委组织建立工作队伍来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是我市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一大特色,工作队伍的延伸,又是值得探索的工作,各镇街区关工委要加强工作队伍建设工作。村级关工委在建立青少年活动基地的同时,必须建立一支负责未成年人校外活动策划、组织、帮扶、助教的辅导员队伍,并且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实施“春泥计划”,充分发挥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小学教师、村干部、“五老”人员、大学生村官、志愿者、能工巧匠、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党团员等各类人员的作用。
四、加强工作制度的建设
加强“春泥计划”实施工作的规范化建设,确保每周都有一个以上的活动方案;做到活动安排经常化、内容大众化、题材多样化,形成道德实践、社会体验、能力提升、志愿服务、文体娱乐、学业辅导等相结合的活动模式,寓教于乐,使未成年人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提升素养。建立台账登记、档案保存、书刊器材使用、安全防范等管理制度,做到有工作计划、有活动记录、有档案资料、有规章制度。逐步探索建立工作人员职责、人员培训、资金管理等相关配套制度。
关键词: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解决对策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1】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剩余劳动力凭借自身的优势外出打工,孩子就与隔代亲人生活在一起,调查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为4000多万人【2】。他们是一个需要社会关注的特殊群体。
一、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存在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因为其生长,学习,生活等环境的特殊性有着自身特有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政治观念淡漠
农村留守儿童对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等政治理念概念不清,爱国主义情感薄弱,他们对于国家政策方针等方面的学习只是为了达到现今应试教育的要求,这是在于形式上的传承,思想上没有足够的认识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价值观念出现偏差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做事大多随波逐流,对于自己的人生毫无规划,时间在毫不自知情况下流逝了。更为严重是他们中的有一部分人掉入了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的谜谭中。
(三)农村留守儿童有着诸多的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是与自己的隔辈生活在一起,自身的心理状况很少受到关注,因此对自己缺乏信心,以为在各方面都不如人家,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总把自己看得比别人低一等,抬不起头来。这种自卑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并且斤斤计较,心胸狭窄,不理解别人,爱钻牛角尖,当别人比自己好时,表现自然、甚至有敌意,更有甚者竟用打击、中伤手段来发泄内心的嫉妒等心理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产生有诸多原因。结合我国的国情具体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方面: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和学生父母之间的联系不及时,父母无法随时获知孩子在学校的真实情况,因此在遇到问题时,双方无法配合解决。另外一方面,留守儿童学校大都在农村,环境闭塞,外面世界的变化对此影响不大,加之很久以来受国家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的分数太过看重,对于学生的爱国主义方面教育不重视,学生理想与信念方面没有正确的引导。
(二)社会方面,一方面因为留守儿童为未成年人,心智尚未发展成熟,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侵蚀,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严重,且留守儿童大多生活不发达地区,容易受到影响。另外一方面,国家对于网络资源监管力度较小,各种消极消息屡禁不止,许多娱乐场所监察不力,青少年容易混迹其中,受到错误思想的侵蚀。
(三)家庭方面,首先,留守儿童父母多在外地工作,不能随时给予孩子关爱,许多家长就选择了金钱弥补的方式,过于溺爱自己的子女,有求必应。容易使孩子产生唯我独尊等错误思想。在另外一方面,留守儿童多与自己的隔辈亲人生活在一起,监护人受身体,学识等方面的限制,孩子学习遇到问题时,不能给予帮助,而当非留守儿童在父母帮助之下解决问题时,两者形成鲜明对比,长此以往则会影响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形成自卑心理。
(四)留守儿童自身方面。留守儿童每天和隔辈亲人生活,父母对其管教很少,留守儿童为未成年,自控能力较差,心智尚未发展成熟,不能抵制错误思想和行为的诱惑,并且留守儿童处于一个生理心理发展成熟的重要时期,极易产生逆反心理,在逆反心理的支配之下,容易走上弯路。
三、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解决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的国民素质水平的提升,解决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问题已迫在眉睫。解决此问题的话要多方面的配合
(一)学校方面,孩子大多时间在学校度过,学校是影响其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留守儿童大多为未成年的学生,此现象更为明显,因此学校要对自己的重要性有一个充分,正确的认识。并且切实付诸实践。其次,学校不能一味重视应试教育,对于学生的政治觉悟以及理想信念等方面要在课堂教学以及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重视起来,学校的老师和领导要以身作则,为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榜样,再次,要建立健全家校联系制度,设立家校联系手册,以保证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与家长及时取得联系,积极配合,使学生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二)国家社会方面,国家首先要重视对于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问题,其次在认真分析留守儿童的情况后采取对应措施。例如国家可以建立扶持乡镇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数量就会减少,其次国家应该加强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力度,纠正人们对于价值观的错误认识,努力纠正社会上拜金主义的不正之风。再次,国家应该提高对于网络资源的监察力度,加强对于娱乐场所的管理力度,使得留守儿童有一个健康的网络以及现实生活的生长环境。
(三)家长方面,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留守儿童的家长要做到与学校积极的联系,随时掌握孩子在学校的真实情况,严格要求,配合学校有错必究,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家长要认识到用金钱弥补的方式是不正确的,可以采取其他方式解决,比如多给孩子打电话等等。
(四)留守儿童自身方面,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不要流于形式,要真正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找到一条正确实现自身价值的道路,坚定不移的走下去。而且要努力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提升自身水平,提高自身判断力,做到能够明辨是非,坚定自己的信心,坚决抵制不良思想和行为的侵蚀。
近年来 , 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国内外中小学道德教育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之一,加强德育工作是全世界家庭、学校、社会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的紧迫任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学校,留守学生,存在问题,教育策略
我国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所以留守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他们将孩子委托给年迈的双亲或寄养于他人照看,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落――农村留守学生。
1.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
留守家庭是一种特殊的家庭形态。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的长期缺失导致了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必然会对学生的心理和性格产生一定的影响。
1.1 隔代教育的弊端。
由于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大多由年迈的祖辈代为监护,隔代教育、祖辈只负责孩子的饱暖,而对于如何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并不重视。很多老人过分溺爱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导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差,怕苦怕累,使她对学习产生了畏难情绪,是祖辈中文盲和文化程度低者所占的比重大,根本没有能力辅导、帮助孩子的学习,无从过问孩子的学习,更谈不上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也从来不与老师联系、沟通,将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对于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大多数祖辈也只是走个形式而已,起不到教育作用。
1.2 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
父母外出,造成了亲情教育缺失,这对于正处在思想、性格形成关键时期的中学生来说,其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他们要面对青春期发生的一些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另一方面,升上中学后,学习任务越来越繁重,还要面临激烈的升学压力。在最需要父母关心引导和帮助的时候,父母却不在身边,这让他们不知所措。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常常会因为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心理,在物质方面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却没想到因此养成乱花钱的陋习;有些父母则刚好相反,由于工作不顺利,生活艰难,很少过问家里的孩子,有时连生活费也未能按时寄回来;一些孩子则因为没有父母的管教约束,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气。
1.3 留守学生的性格和心理便出现了问题。
由于长期享受不到亲情的关怀,缺乏家庭教育,久而久之,这些留守学生的性格和心理便出现了问题:有的胆怯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有的则冲动易怒、感情脆弱、自暴自弃,在行为上自控能力差;有的甚至成了“问题学生”。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平时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缺乏来自父母的激励,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造成一种心理上的畸形。尤其是中学生正处于青春萌动期,亲情的缺失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茫然,他们中有的寻求精神寄托,染上了抽烟、喝酒、上网成瘾等不良习惯,甚至出现早恋现象。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1.4 留守学生的学习普遍较差。
家长对孩子学习介入过少。一方面,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父母外出,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有的逃学、厌学,上课纪律性差,学习成绩较差比例之大令人担忧。
2.对留守学生存在问题应对策略
2.1 学校要积极落实教育监管、心理疏通等措施。
学校要建立留守学生管理档案,对留守学生的学习情况、身心健康状况、家庭情况、流动情况等方面进行动态收集记录。教师要根据这些情况因材施教。并建立“家长”队伍。学校对留守学生中的“问题学生”,重点教育监管,让有条件的教师充当家长,落实责任,针对学生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经常性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心理矫正工作,帮助留守学生疏通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弥补家庭亲情缺失,给问题学生营造家的氛围,让问题学生也能享受“家”的温暖与幸福。学校教育中,班主任应该想办法,最大限度弥补他们情感上的缺失:首先应积极与家长进行交流,随时了解、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学习情况,教师与家长合力教育才有成效。现在通讯非常发达,班主任应积极主动与家长进行联系,特别是这些经常在外地工作的家长,对孩子各方面的情况都不清楚,班主任与这些家长保持联系,能够帮助他们及时了解孩子的动态。因此在做学生教育工作的同时,还要兼顾做家长的思想工作,让他们认识到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家长的职责之一,家长应该腾出时间,对孩子多一些关心,争取每天都能打电话到家中与孩子沟通,用亲情填补留守子女孤寂的心灵。学校也可以利用集体的力量,尽最大可能消除这些留守学生的寂寞孤独感。
2.2 各级政府机关要共同关爱留守学生。
各级政府机关要携起手来对留守学生进行关爱帮教,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健全各种联络机制。
政府要经常与学校老师、村干部进行沟通,了解留守学生的思想状况,并不定期与留守学生家长进行电话联系,反馈留守学生在校、在家信息,为家长实施“远程教育”提供了必要的信息资源,从而实现学校、家长、村干部、联络机制。同时完善安全防范体制。积极组织、学校保卫干部、乡综治巡逻队进行治安巡逻;集中清理整治校园周边的软环境;密切关注校外留守学生,对问题留守学生进行重点帮教。强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以网吧、网络、网游的整治为重点,严格执法,标本兼治,提倡连锁,加强监控,继续推进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为留守学生创造绿色网络空间。切实加大对城乡网吧尤其是农村网吧的整治力度,规范网吧经营市场,杜绝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现象,为留守学生营造了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总之,让我们携起手来,发动各方面的力量,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把对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实现做到让留守学生幸福留守,为这群特殊的孩子撑起一片纯净明美的蓝天。
参考文献
一、课前编写导学案
导学案的质量决定了课堂学习的质量,一份好的导学案应该是有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能够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的导学案。导学案的编写力求精练、完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问题应明确、有一定梯度、环环紧扣,才能使学生容易接受,学生预习才会充分、深入。
1.标明学习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堂课教学的出发点,是教学过程的路标和教学检测的标准,教师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依据,应贴近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2.设置问题,列出导学提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能够体现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问题。结合学科特点,设计的问题要注意趣味性,灵活、新颖、形式多样、简明扼要,通过这些问题来引导学生自学。
3.设计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学习是为了运用,针对性练习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练习的内容应围绕“导学案”的学习目标、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学习可能存在的疑点、反映社会热点,然后把不同的知识点转化为形成性的练习题,以便于学生掌握,并且对理解运用的知识点可设计辨析题、分析说明题,引导学生在思辨、分析问题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课堂有效利用导学案
1.“导学”与自学。导学案编写好后提前1天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要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本课的学习重、难点。有疑难问题的,同学间可以通过互相交流、探讨方式解决。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能用符号对自己所预习的内容进行分类标记的好习惯,这样在听课时就会有的放矢,减少无效劳动。
2.为了保证导学案的有效运用,教师应对课前预习的情况进行检查,并做适当的激励。
3.课堂上导学案应用的主要方式是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把整个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六人,分组合作时,教师可以将不同梯次的学生安排在同一小组内,便于发挥优生的辐射带动效应。可将任务平均分配到小组,一般每组完成一项即可。教师点出本节课要合作探究的课题。各小组在教师指引下通力合作,使部分学生在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成功、体验快乐,又能让部分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通过“传、帮、带”的方式较轻松地接受新的知识。
(2)小组交流展示。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然后进行小组展示。随机抽取2—3组通过展台,展示合作探究的成果,并由另外小组成员进行点评。对于表现优异的学习小组,要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3)重点讲解。对学生学习中的共性的问题或疑难问题,要善于在解决的方法上给予引导,让学生自由更正,各抒己见。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小结、上升为理论,指导运用。
(4)效果反馈。教师对学生学习进程进行掌控、引导、管理。对学生课堂集中暴露的问题教师适时给予点拨、引导、升华。
三、导学案的课堂评价
导学案的使用给学生搭建了平等竞争的平台,竞争是一剂课堂兴奋剂,这种好胜心理会驱使学生乐于参与比赛活动,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面有很大的作用。我们看到平时不太喜欢思想品德课的学生也表现得很积极,组员之间更是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督促,团队意识得到了极大提高。在课堂上,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积极引导,采用一些激励性的评价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导学案的课后反思
1.安排练习应从精务实。练习原则上当堂完成,设计应做到有层次,对中等生和学困生应紧扣课本,对优等生可适当增加发散性思维的训练题。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精选材料,精选认知策略,精收反馈信息,用好教学手段,在抓“重点”、攻“难点”、解“疑点”上下功夫,在提高学生能力上下功夫,在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上下功夫。
3.教师要精益求精,要对导学案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反思、总结,使导学案不断完善,让导学案的设计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更能显著提高课堂效益。
关键词:留守;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152-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中学生的许多方面都烙上了时代的印记,留守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那么,对[1]缺失了品德教育的留守中学生,他们又会走向何方呢?本文从两个方面来作简单的论述:一、当前对留守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不利状况及原因分析;二、对策建议。
一、对留守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利现状及原因分析
学校教育是各种教育的中心,学校道德教育显得更为突出,然而传统观念下的思想道德教育却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对身心迅速发展变化的中学生来说更是十分脱节。
1、思想道德教育不利现状
(1)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单一,“唯智倾向”显得苍白无力。德育是一种触及心灵深处的教育,是“唤醒唤起的教育”。目前学校德育在指导思想上的“唯智倾向”导致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苍白的道理说教,其结果可能导致知识高深却道德败坏的现象,要使中学生拥有美好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和完善的人格,必须尽快使学校德育走出单纯传递德育知识的误区。(2)中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缺乏针对性。长期以来我国道德教育中存在理想化、空泛化、形式化的缺点。青少年只知道一些空洞的大道理,但对最初的道德要求却不清楚,不实行;不能判断现实生活中丑恶的东西,有的甚至还受到社会上丑恶行为的影响。(3)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缺乏实效性。就目前学校有关道德教育的政策来说,有的还是很具有科学性和可实施性的。然而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由于教师个人教育方法、社会、家庭环境、传统教育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加之时代的发展知识观念的更新,导致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大打折扣。
2、思想道德教育不利现状产生的原因分析
(1)教育体制的限制。社会的飞速发展,思想的不断进步,知识的不断更新,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而教育体制却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创新,调整。从而限制了学校,教师的一系列创新的教育方式方法。(2)传统观念的束缚。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已有些岁月,已往一些一线教师总结出了不少有效的教育观念及方法。为后来教师所沿用,这些教育理念不乏为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但是在当今知识经济环境、经济全球化情况下却显得有些落伍,也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3)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的不当。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大多以说教道德知识传授为主,学生获得道德知识却不能实行道德行为,那也算道德教育的失败。而孩子道德行为的养成是需要实践活动来培养的,脱离了现实,再高的道德意识也是无稽之谈。
二、对策建议
笔者通过对新课程改革内容的学习和教育实践感悟,浅谈两点思想道德教育的建议。
1、情景中悟醒
所谓情景中悟醒,简单说就是在特定的情景下通过启发,引导让受教育者以主体身份自己领悟出思想道德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训练项目,这些训练项目根据学员需要解决的问题量身订做,针对留守中学信任意识淡薄,培养他们相互信任、团结合作的意识。如设计“信任背摔”或团队合作性较强的项目(如:篮球比赛,足球赛等)。通过参与这些活动项目,每个学员都谈谈自己的所受所想,真诚地相互交流。而学生在活动中达成的共识也易于接受,也更易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活动中导行
教育家皮亚杰认为,道德教育不仅仅是提高道德认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选择道德实践的能力。新课改倡导的活动中导行的教育方式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有很强的趣味性,但其并非是一种简单的游戏,而是体验下的感悟、震撼下的理念,活动的引导,是对正统教育的一次全面的提炼和综合的补充,它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体验和感悟,即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感悟言行,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最根本的特征,符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易于中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发现道理,纠正言行。(如:针对有的留守中学生寡言少语、性格孤僻,教师可以先了解情况,然后选择一个较为轻松的环境,找到他们共同的爱好、兴趣设计一个活动项目。之后再作积极恰当的鼓励,让他们树立自信一步一步的走进集体的生活中去)。
结束语:
教育理念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方法需要不断改善,这样方能为祖国培养更好的接班人。本文对留守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作了简单的梳理,期待对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起到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叶敬忠.关注留守儿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农村外出劳动力在家子女受教育状况研究”课题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成长的影响及应对策略.2001.
[3] 朱科蓉.农村“留守学生”学习状况分析与建议.教育科学.2002(8).
一、要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有强烈的实效意识
目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较低,其原因主要有:思想政治教材的有些内容脱离学生实际,脱离学生所关注的社会政治热点问题,在许多方面要求学生理解连成人甚至学者也难以回答的问题,由此产生了高要求和低效益的矛盾;理论教育与行为训练脱节。偏重学生认识的提高,而忽视行为规范的训练:应试教育倾向的干扰,学校把思想政治中政治理论知识的考核当硬任务,而把思想道德教育当软任务,缺乏对思想道德教育质量和效益方面的评价和考核,不追求教育活动的最终效益;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大,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道理与在实际中看到、听到、得到的现实存在较大反差,致使学生是非界限模糊,价值观念失范。上述原因归结到一点,就是在指导思想上没能牢固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实践中确立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意识。在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增强实效意识是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实效的前提条件。有了强烈的实效意识,才有可能进一步追求教育活动的合目的性程度,做到在开展活动之前认真考虑一下,该项活动到底能使学生受到什么教益;在开展活动之后认真总结一下,学生是否受到了这样的教益,从而不做表面文章,不图形式上的轰轰烈烈。有了强烈的实效意识,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教育内容的科学化水平,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实际,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必须看到,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具有多层次、多维度的特点。它既有显性和隐性之别,又有近期和远期之分。有时候,教育的成效能立即见之于学生的行动;有时候,教育的成效要到一定的时期才能显现(如舍己救人);有时候,教育的成效在学生身上潜移默化地发生作用,虽受用终身却无明显的行为表现。追求思想教育的效益,不能仅仅满足于即显效益、短期效益,还要重视隐性效益、长远效益。要注意避免和克服急功近利倾向,着眼于长远,从较长的时间跨度和较大的空间范围来规范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二、要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根据学生特点分层次开展教育
高中年龄段的学生,因教育程度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生理心理成熟程度不同,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也不同。因此,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必须根据思想政治教材内容,对学生分阶段、分层次、有步骤地实施。理想教育一直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把个人成才同国家前途、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就如同送他一个人生的太阳。只有区分高初中学生的不同特点,理想教育才能收到好的成效。高中学生已从少年迈向青年,对未来的追求和向往十分强烈,理想教育应紧紧围绕“立志成才,志在四方,报效祖国,为国争光”展开,从而激发他们为实现理想而奋斗。另外,高中学生喜欢实实在在的能唤起激情、增长知识、增长才干的活动,我们应根据高中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挖掘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同时,多开展社会考察、演讲辩论等富于理性的活动。还有,每个学生所受到的社会影响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在进行群体教育的同时,还要做好深入细致的个别疏导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和风细雨,循循善诱。
三、要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敢于触及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
中学生思想活跃,思想的触角指向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对某些问题非常关注。一部电影,一本书,一盒磁带,一则消息,一场球赛,都可能成为他们关心的热点、议论的中心。他们热心某一问题的时机,正是我们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契机。所以思想道德教育不能仅仅在课堂上进行,还应把握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从而使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真正做到学生心坎上,真正起到激励、导向、强化的作用。老师应多接触学生,多了解学生,及时发现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主动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在此基础上,还要及时开展书评、影评、新闻分析、热点透视等活动,理顺学生的情绪,疏导学生的认识。另外,对高三毕业班而言,毕业后的去向几乎是历届学生关注的永恒的热点。抓住这一带有共性的热点问题,坚持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舞台中寻找适宜于自己担任的角色,寻找有利于自己成长的途径,促进学生实现自我选择和社会选择的一致,主观愿望和社会需要的一致,就会收到较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效果。
关键词: 中国 德国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 比较 借鉴
一、中德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比较
(一)教育目标比较
受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国一直以推崇“圣人”、“圣人与我同类”,圣贤人格“学而至之”为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在《孔子家语・五仪》中,孔子将“圣人”描述为:“所谓圣人,必须达到自身的品德与宇宙的法则融为一体,智慧变通而没有固定的方式。对宇宙万物的起源和终结已经彻底参透。与天下的一切生灵,世间万象融洽无间,自然相处,把天道拓展入自己的性情,内心光明如日月。”由此可以看出:“圣人”既具有教化民众功能,又具有提升人格功能。于是,“学为圣贤”便成为中国两千多年来一贯的价值追求和德育目标。当然,社会的变化必然导致德育目标的变化,发展到今天在“四有新人”基础上提出的德育目标,就已全面涵盖了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素质的要求。
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任务是由法律明确规定的。但德国由于高等教育的多元化与多样化,目前尚无统一表述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目标。《联邦德国教育总法》对学校在德育方面的目标是这样规定的:“培养学生在一个自由、民主和福利的法律社会中……对自己的行为有责任感。”“使学生具有必要的思想品质和行为标准,使他们具有为发展社会生活、发展科学技术而献身的精神。”[1]在巴伐利亚州法中规定,对18岁以后的学生,要求培养“尊重人的尊严、自我克制、责任感、乐于负责与助人,能接受一切真善美的胸怀,以及对自然和环境的责任心”。综合来看,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爱国主义、民主、自由、诚信意识、守法精神,做事严谨、崇尚人性,有自尊心的、负责任的,以及德意志民族精神的可依赖的自由公民、劳动者。”
(二)教育内容比较
在私有制社会里,中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有明显的阶级特征,如封建社会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而当代中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则具有全新内容。增强了科学性,减少了政治化、抽象化的空洞说教,突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内容比较贴近社会现实和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
德国高校德育的内容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以诚实、自尊、责任感为主的道德教育;民主、自由、平等、和平统一的政治教育;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自由主义思想教育。
德国高校以伦理道德观念的教育为起点,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和理性思维,因而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等课程地位显著。德国高校重视解决学生面临现实问题,以理解现实社会、理解现实自我为起点,理解他人,进而培养诚实、尊严、相互谅解、乐于协作,追求真、善、美的道德理性。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是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向往崇高、自强不息、思维严谨、富有尊严与责任感是德意志民族精神的特质。德国在普鲁士复兴时期,就建立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传统,这种传统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断得到加强。[2]追求个性自由是传统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而当代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则以国家和民族意识的培养、纪律观念和责任意识的建立为侧重点,充分实现了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功能。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多种途径灌输爱国主义思想,培育和弘扬新时代德意志民族精神。
(三)教育途径比较
中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高校辅导员工作、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等。
而德国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则是多渠道、全方位的。在德国高校文、理科各专业的教学中都渗透了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教师要求学生不仅从学科角度,而且从人文和伦理学角度进行专业知识的研修,并重视对该学科领域内社会问题和伦理道德问题的探讨和思考。德国高校重视将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与各专业知识内容有机结合,实现了思想道德教育目标与专业教育目标的全程结合和有效统一。
与此同时,德国高校非常重视心理咨询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德国几乎所有高校都设有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卫生类机构,其中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心理学或教育学学位并受过专门训练。这类机构有固定的编制、充足的经费和严格的工作制度及规划。心理咨询人员向学生进行生活指导、学习指导、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等全方位指导。
另外,德国还非常重视发挥社会团体或机构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在德国,不仅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都设有专门的政治教育中心机构,而且有大量从事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团体和公共机构。如阿登纳基金会、天主教联盟、联邦青年联合会、农村青年联合会、德国志愿服务队等社会团体和机构。这些机构与组织的主要功能就是对德国民众进行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伦理学及心理学教育,以及宣讲国内外社会政治实事。
二、中德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分析与借鉴
(一)思想道德教育目标趋同
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圣人”追求,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人对于高尚人格的向往和推崇。中国当代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四有新人”要求,也集中体现了对于大学生的道德人格的塑造渴盼。其中,“有理想”更是体现了对大学生的不断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要求。
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爱国主义、民主、自由、诚信意识、守法精神,做事严谨、崇尚人性,有自尊心的、负责任的,以及德意志民族精神的可依赖的自由公民、劳动者。”实质上也是要求高校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素质,从而达到人格完美。
因此,中德两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是趋同的,可以相互借鉴,从而更加丰富和完善。在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中,值得我们借鉴的是其中对学生“做事严谨、崇尚人性,有自尊心的、负责任的、以及德意志民族精神的可依赖的公民、劳动者”的要求。这些内容可以充实我们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要求,并使其更加具有操作性。
(二)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借鉴
德国高校重视培养学生道德理性和批评能力,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何谓道德理性?道德理性作为一种独特的人类理性,属于价值理性的范畴,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对道德及其追求的自觉意识,它诉求的是善,是心灵的秩序、生命的秩序、社会的秩序。主要意指人的普遍意义“理性”在道德领域内的体现。而中国儒家伦理实质上是一种特殊主义的血亲情理观念,与普遍主义的道德理性精神有着本质区别。因此,儒家伦理精神实质是一种“情理”精神而非“理性”精神。亲情伦理只是人类伦理中的一种特殊伦理,血缘亲情也不能涵盖人类的所有情感,因而血缘亲情伦理不能作为心灵的秩序、生命的秩序、社会的秩序的唯一标准,因此不具有普遍性的理性精神。
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还包含政治教育。德国政治教育分为知识积累和政治修养两方面,政治知识积累在大学前已基本完成,因而大学阶段政治教育主要以政治修养的锻造为主。大学青年由教师引导开始体验式地参与政治教育实践,由实践活动及实践总结中提升政治修养。在教学方式上,注重“实例式”和“研讨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引入德国社会现实问题的探索与研讨,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态度及责任感。形成了“入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形成判断”的教学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德国政治教育在大学阶段以前较中国超前,在大学阶段则较中国更具实践性和实效性。因此,德国的政治教育模式值得中国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和借鉴。
(三)思想道德教育途径借鉴
德国高校心理辅导是思想道德教育中一个重要途径。而中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育和辅导员教育。而课堂教育多以知识灌输和应试为目的,辅导员教育则以管理为中心和重点。心理辅导,并未成为中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的和普遍的途径。许多高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也缺乏经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人员,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经费。有些甚至只是学生工作部门中某一两个工作人员在其主要工作以外所兼的一个可有可无的职责。因此,借鉴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以心理辅导作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极其重要的途径,明确规定高校心理辅导专门机构的规模和心理咨询专门人员的师生比,充分而且切实做好中国高校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并以心灵为契机,做好中国高校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