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3 09:40:4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高校精品课 建设 存在问题
一、发展比例
1.院校发展比例
我国高等学校系统整体呈“金字塔”形结构,在这里暂且把我国高校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进入教育部“211工程”建设的高校。第二层次,至少拥有独立的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本科院校。第三层次,除以上之外的其它高等院校,包括没有独立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本科院校、各类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成人高校、“五大”校及已经取得办学资格的民办高校等。他们处于我国高等学校系统的最下一层,构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坚实基础,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力量。从院校分布来看,教育类国家精品课程在211重点大学发展得较好。位于中间层次的本科院校多是教学型大学,以培养工程型的应用型(学士、硕士)人才为主,在整体水平上与211层次高校尚有一定差距。职业技术型高等学校以培养技能型的应用型人才为主,以传播知识和技能、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为最终目标。虽然承担大众型教育任务的高等学校也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但侧重于知识和技术的应用研究,这种研究主要是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的,因而在精品课程数量上的研究发展有所逊色。
2.专业和课程发展比例
从国家精品课程的数量上,对所有学科的课程门数进行统计发现,理学和工学类占了绝对优势,占了48%,而法学、教育和艺术类等课程很少,尤其是适合大众的人文教育学类学科。文史、艺术及其他所占国家精品课程的比例为15%,教育学课程只占了3%。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名发展,促进公民整体素质提高,人文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予以重视,促进其发展。
二、教学队伍整体水平
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创建精品课程的保证。任何一门精品课程的建设并持续发挥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教师团队中既有主讲教师又有辅导教师:各种职称层次、年龄层次、学历层次比例适当;由科学合理的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并要有实际效果教师应参与教改、教研课程研究并有经过鉴定或阶段性成果。
三、教学管理方法
目前,国家精品课程还没有建立动态的评价体系,只有为数不多的精品课程为学习者提供了网上评价的平台,并且这种评价都只是提供了对该课程内容和教学效果方面简单的调查问卷。此外,精品课程普遍缺乏对学习者自身的评价和同伴的评价,尤其是过程性评价。各院校要对各项精品课程建设的状况和质量进行监控,不断完善评估体系。
四、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在国家精品课程所放映的问题中,多数院校是由于精品课程课时限制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某些教学内容无法在现有课时中充分讲解,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第一,可以将课堂讲授和专家讲座结合起来;第二,充分利用网络教学互动性,通过互动交流,弥补教学内容不足的缺陷。
五、教学实践建设
教学实践活动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目前,各大院校实践教学的比例也正在逐渐加大,但在学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现有的实验室设施建设还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不配套,致使产学结合特色不明显,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够强,尤其是高职院校,更应注重实践实训教学环节,与企业紧密联系,高度合作,真正做到把课程搬进企业,建设适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实践地基,让学生在校外汲取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六、教材建设
教材是培养人才最直接、最全面、最关键的要素。教材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材不完善、实验指导书缺少以及辅教材的建设不够等。一方面由于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本科生的结构发生了变化,目前的教材尚不能满足不同专业方向本科生的教学需要,应该进一步以前瞻性和实践性为引导,尽快完成新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另一方面,教材的编写没有跟上国内外研究发展的步伐,因此需要及时根据国内外研究的发展状况,修订教材和参考资料,保持教材和网络课程在全国的新颖性和先进性。另外,每位课程教师都有着自己的学术领域,在研究方面有突出的特点,应该及时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尽快全面地反映到教材中。
七、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的关键和切入点,应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教学过程应该贯彻“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目前不少精品课程建设没有体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变革和创新,即使创作了网络课件、电子书、视频等,也只是书本知识的搬家。
八、课程资源
从教育学精品课程的课程资源建设看,其中电子教案、课件和教学录像成为课程的主干,其他教学资源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部分课程提供案例展示、站点资源、文献书目、插件和软件程序平台以及图片、流媒体等教学资源,课程的电子教案、课件、授课录像以及教案的呈现形式多样,在形式的选择上没有统一的标准,随意性较大。各高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积极开发显性课程资源,但对一些重要的隐形课程资源却视而不见。从资源的交互性上来看,大部分精品课程都重视知识的单向传输,忽视教育学的交互性。许多精品课程在网络资源开发中受“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法的影响,比较强调“教”的实现,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文亚,林佳树.试论高等学校分层及其意义[J].煤炭高等教育,2002,(5):l -21.
关键词:网络课程 问题 改进建议
一、引言
网络教学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一环,是建设高水平高校的必要条件。北京城市学院于2010年引进了由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开发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主要是作为全日制本科生的补充教学手段,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之外为师生之间交流与互动搭建的教学平台。平台中包含了我校全部本科生和教师的用户数据,并定期更新每个学期的课程开设情况。我校于2010年、2012年、2013年、2015年和2016年分别启动网络课程建设立项项目,目前系统中的课程数量已超过6 000多门,部分课程已经在积极利用平台、开展教学互动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网络课程在建设与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二、W络课程建设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网络课程的定位不明确
网络课程是以网络为表现形式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网络课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
网络课程不是简单的“书本搬家”“课堂搬家”,并非是课堂教学的机械移植,而是通过网络表现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所以,解决网络课程与课堂教学的关系,是网络课程定位中必须加以明确的。网络课程既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补充,也是实现个性化教学的重要平台,它不能完全代替传统课堂教学,但是也不是可有可无的教学摆设,更不是为了应对教育部门检查与评估的一个手段。
(二)教学资源的使用过于单一
当下网络课程的教学资源不够丰富,呈现方式比较单一,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主要是PPT课件、教案和讲稿的电子化和课程视频,没有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特点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缺乏教学活动设计,缺少图、文、声、像的综合运用和其他多方面交流形式。这种枯燥和单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很难长时间集中精神,不能完全让学生保持高度渴求的学习状态,从而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授课经验和教学水平无法得到展现,最终导致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无法得到完全的实现。
(三)师生之间互动环节的效果有待提高
目前,很多网络课程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较差甚至缺乏互动。网络课程是一种模拟教学,师生之间不能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所以学生无法像课堂教学那样能得到教师的及时指导和答疑,学生课下自主学习,也不能和其他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和探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或对某一知识点有疑问时,缺少一个快速解决的平台。虽然可以在网络课程的答疑讨论专区留言或者通过电子邮件寻求教师和学生的帮助,但都有滞后性,甚至根本得不到解决。
(四)网络课程日常维护管理和后续更新不及时
网络课程的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反复、不断更新的过程,因此网络课程需要持续的管理与维护,才能保证它的有效运行。然而很多网络课程一旦制作完成投入使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持续使用,后续更新速度跟不上。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表没有及时修订,视频的录制大大滞后于现实,维护与更新的不及时,造成网络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改进建议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网络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因此,要建设优质的网络课程,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充分调动教师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加大教师的网络技术培训力度,创造机会让教师深刻理解网络课程的概念,消除教师对新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陌生感,让教师积极参与到网络课程的设计、建设和实施中来。
(二)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建设理念
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要突出网络学习的特点,强调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出发,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考虑学习对象的基础知识水平和对新知识的认知、接受能力,因材施教,深入浅出地将理论知识以简单易学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作业内容的设计要帮助学生消化吸收新知识,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能够“少而精,拿到手”,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可以是传统的闭卷,也可以是开卷、大作业和课程论文等方式。
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体现新颖性、实用性,以弥补教材内容的滞后性和课程设置不合理等薄弱环节,起到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拓展学生知识面和视野的作用。所以,网络课程需要重新组织原有教材内容,可以采用模块式设计,分模块讲解,同时将各个模块之间的联系突出出来。模块式的教学内容编排方式既适应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结构,也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促使教学资源多样化
网络课程中,应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料,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从而提高网络课程的教学质量。
1.使用集文字、图片、动画和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授课,实现图、文、声、像的综合运用,这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
2.可以给学生提供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让学生对本门课程从宏观的角度进行整体把握,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本门课程的重点、难点的分布,提前做好学习准备。
3.布置合理的作业库和试卷库,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练习,确保他们理解、掌握新知识,从而实现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
4.给学生指明网络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参考教材及文献,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本行业、本部门内的前沿知识以及国内外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等。
5.可以将教师的教案、讲稿等提供给学生,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巩固消化知识,从教学的角度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6.可以将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制作成光盘,这样既可以减少网络传输的负担,又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成本。
7.网络课程的教学资源应该丰富多样,既有传统课堂教学的书本,又有现代高新技术下的多媒体的使用。
(四)模拟真实的教学情境
教师授课的视频多是独自坐在摄像机面前,没有学生的配合,没有黑板的板书,缺乏生动的教学情境。实际上授课视频最好在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录制,也就是说要模拟真实的教学情境。这样,学生通过网络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上课时,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录像中学生的一员,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课堂一样,紧紧跟随教师的讲课进度,积极主动的思考,并且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教学情境生动有趣,富有变化,学生时时刻刻能够保持注意力,可以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状态。
(五)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师生之间能就学习问题进行交流与互动是网络课程强大的生命力,网络学习突出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学生不可避免地遇到学习困难,目前网络课程中师生之间互动的平台主要是答疑讨论专区、电子邮件等方式。可是由于教师平日工作比较繁忙,投入到网络课程中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可能造成学生的疑问不能及时解答,电子邮件不能及时回复等问题,给学习带来很大的困扰。我校的做法是每周固定一个时间、一个地点安排师生见面,面对面的交流;成立专家团队检查督促教师及时为学生的答疑解惑,将其作为评价与考核网络课程的一个重要指标,从而让网络课堂真正地活跃起来。
(六)强化对网络课程的维护管理与更新
网络课程在管理过程中遇到最棘手的问题就是服务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问题,一方面提高服务器的性能,提高后期管理的效率,需要专业技术人员从网络技术等方面开发出更适用于教师教、学生学的先进的网络教学技术平台。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网络课程更新换代,课件视频更新录制,并且模拟真实的教学情境。在教材改版后,由于理论知识发生较大变化,要及时更新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表,让学生清楚了解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方便学生的学习,使网络课程发挥最大的教学效果,充分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与沟通。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优质的网络课程建设与实施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通过具有较高科研水平与教学经验的主讲教师和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媒体设计与制作研发人员的共同努力,可以较充分地发挥网络课程的教学效率,提高网络教学质量,但是在网络课程建设与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我们研究和反思。针对这些问题,要不断地总结、分析并着手解决,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力度,努力开发高水平的网络课程,实现网络教学效益的最大化。Z
参考文献:
[1]祝小兵.网络课程概念与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J].开放教育研究,2004,(5).
[2]张贵英,张先杰.网络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7).
作者简介:
关键词 高职高专英语 精品课程 存在问题 再认识
0 引言
教育部2003年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启动了“质量工程”,其中“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指出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就高职高专院校而言,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建立能够切实反映高职教育特色的精品课程。所以,高职高专英语精品课程就要突显其“实用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特色,以区别于大学英语精品课程。建设好该门课程是提高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实施教学改革的前提,也是对课程进行宏观管理、促进该课程整体教学水平全面提高的重要举措。
1 高职高专英语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院校建设英语精品课程,更是对英语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实施英语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建设英语精品课程,英语精品课程建设是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而如何建设这门精品课程,是我们每个高职高专英语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1.1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决定了一门学科的质量,所以课程体系的设定和教学内容的选取至关重要。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谨慎设定课程体系,方能培养出符号行业标准的高技能型人才。教学内容选取方面应从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出发,理论联系实践,合理选择课程教学内容。应选取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即教学内容源于课本,超越课本,应是对书本内容的浓缩,难易度适当,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需求。而不是教材编写者完全脱离现实,盲目选择与学生距离遥远的素材。
1.2 师资队伍建设
职称、年龄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质量好、教研能力强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和保障。由于高职的培养目标是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进行的,高职英语教师也应向“双师型”方向发展。然而目前高职英语教师大都毕业于英语专业,缺乏行业实践经历,对学生专业的目标岗位知之甚少。师资力量一直以来都是高职英语教育的薄弱环节。
1.3 教材建设
目前,各个高职院校相继建立院级、省级、国家三级英语精品课程,而教材的建设一直是其软肋。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所以高职高专英语教材建设并没用完全脱离本科院校教材的模式,简单地说,就是把本科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没有考虑到高职教育的应用性、实用性及实践性。高职英语教材编写还有待完善,尽量选取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权威性高的国家规划教材。
1.4 实践教学建设
高职英语教育的实践性,不但是高职教育的目的,也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中。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学习,也只有通过实践,语言能力才能得以提高。因为,语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技能(skill),而非知识(knowledge)。语言不是教会的,而是学会的。所以,应尽可能地让学生跳出课堂、跳出课本,涉猎更广阔的知识面,同时应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1.5 教学方法与手段
现代外语主要教学方法有口语法和情景教学法、听说法、交际法、全身反应法、沉默法、社团学习法、自然法和暗示法,虽然这些方法可以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穿插使用,但它们不能完全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色。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创建了以社会需求为中心(Society-centered),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以学习主题为中心(Subject-centered)的3S教学法。这三个中心体现了高职英语教学与普通英语专业教学的本质区别所在,也是多年高职英语教学经验的精炼概括。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对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英语水平,培养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6 课程资源后续更新
目前高职高专英语精品课程建设和资源并不理想,很多精品课程是为了申报精品课程而建设,不是从实际需求与改革的立场出发,申报之前,颇费心机,一旦申报成功便不再重视内涵的建设和资源的更新与共享,成了摆设,没人维护,资料陈旧,无人访问。更谈不上以评促建、以评促改。
2 对精品课程的再理解
精品课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高质量、能共享。
(1)定位特色化。精品课程应是“名牌课程、示范课程”,即要具有自己的特色与风格。所面向的是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岗位群,同时也兼顾某一特定的学科领域。具体而言,精品课程应该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有利于带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2)建设整体性。要素全面,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教学理念、课程体系等。精品课程不仅仅指教材、书本、教师,也不单指教学手段。而是在此基础上的宏观延伸。也即是说,在考虑精品课程建设时,必须要有整体性、全局性的宏观视野。其次,精品课程建设还包括潜在课程,即教学计划外的非正式、非正规的课程。在建设精品课程时,这一点也必须考虑进去,才够完善,并使精品课程持续发展。
(3)层次多元化。从水平层次看,重点大学、一般大学、高职高专、中等学校都有自己的课程体系与特色,存在不同层次的精品课程,“精品”不是重点的专利。从等级看,有校级、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旨在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4)资源公开化。国家对建设精品课程投入了大量资金,其目的就在于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实现资源交流。突出以信息技术引入课堂为导向的模式,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先进化。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免费开放,是基于精品课程优质的教学资源与教学经验,为其它高校的教师提供在线学习的场所,同时使更多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理工类高校文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其实施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从已有的研究和笔者的经验而言,目前理工类高校文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既存在着普遍性的问题,也存在着个性化的问题,本文着眼于共性问题的分析。
一理工类高校文科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同质化,鲜有特色
理工类高校文科专业课程设置的一大弊端是各高校间的差异程度弱,同质化程度高,培养目标雷同,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近似,缺少特色。
我们以山东省理工科高校的广告学专业为例,对比分析山东理工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和青岛科技大学等5所高校的广告学专业培养计划,不难发现这5所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雷同,课程设置上相似,主干课程基本没有差别。胡丹蕾对湖北6所地方工科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调查表明,6所高校的教学计划中,相同的课程占64%,必修课程中相同课程占77%,选修课程中相同课程占42%。
2课程体系单一,培养目标固化
课程体系单一是指课程体系的最终教育目标单一,课程体系不具备培养多元化人才的功能。培养计划是一个专业建设的指导性章程,培养计划的设计和实施必然要落脚到课程体系上。课程体系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因此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之间具有目标一致性的特点。目前理工类高校文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单一化,已经导致了培养目标的固化。课程体系的单一,制约了高校提供多元化人才培养的能力,加剧了学生的被动适应,激化了个性成长与标准化教学体系的矛盾,造成人才的单一化。
3课程体系封闭,融合度低
从高校内部来看,理工类高校文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开放程度不够,甚至自我封闭,与理工科专业的课程融合度低。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学科之间的分化与融合已经成为趋势。各学科在发展过程中,互相借鉴,互相渗透,从其他学科借鉴内容和方法,甚至交叉形成新学科。这种趋势在新世纪体现更为明显。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理工类高校在开办文科专业的过程中,往往会以“小文科”理念来指导办学。以“小文科”视野指导专业课程建设,结果就是将专业局限在狭隘的范围里。使得新办文科专业只能遵循按部就班的老路子,难以形成超越常规的跨越式发展。以“小文科”视野指导专业课程建设,结果必然是忽略学科之间的融合互补,自动放弃理工类高校的特色,放弃大量优秀的专业外办学资源。
4课程比例失衡,缺乏灵活性
课程体系的结构表现为课程结构呆板,课程比例失衡,缺乏必要的灵活性。首先必修课比重过大,较多理工类高校的文科专业的培养计划,必修课的总比重约为70%,其中公共必修课的总比重约为25%。其次,选修课的性质存疑。在大部分非完全学分制的高校,选修课往往沦为“必修选修课”,同一年级的所有同学有可能都要选修同样的课程。课程体系的呆板结构,使得教学计划的执行变得机械,不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更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5规范化程度低,随意设置课程
课程体系的建设缺乏科学论证,迫于各种因素制约,具体课程设置存在随意性。一方面,新开办文科专业的理工高校,会大量借鉴其他高校同专业的培养计划。这种借鉴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往往缺少充分的调查和论证。另一方面,理工类高校在开办文科专业时,一般着眼于那些应用性强的学科,为了能将“应用性”落到实处,确保毕业生就业,就会盲目倾向于“实用类”课程;而开设长线类文科专业的理工类高校,发生了同样的问题,甚至造成专业名称与课程体系之间不相符的情况出现。最后,迫于办学资源匮乏等现实因素,存在因人设课和无人开课等情况。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1文科专业在理工科高校中的定位不科学、不准确
仔细剖析理工类高校办文科专业的动机,可以发现,理工类高校的“综合性大学”创办文科专业是为建设综合性大学而服务的。创建综合性大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现实情境之下,文科专业的建设就必然地带有功利性色彩。别敦荣和徐警武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一针见血。他们在分析理工科高校的文科专业发展遭遇到的困境时,总结了四个原因:(1)高校在建设综合大学过程中,学科种类发展贪多求全,把“学科门类齐全”作为综合大学的标志。(2)学科门类的发展采取“拼盘”方式,忽视了大学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3)旧瓶装新酒,导致学科畸形发展,新增学科难成气候。(4)为综合而综合化,偏离了综合性大学的根本办学宗旨。
如此一来,文科专业在理工类高校中的定位就会失准,直接导致文科专业课程建设问题层出不穷,这是根本性的原因。
2教育管理部门管控过严,使高校失去办学自主性
教育管理部门的管控过严,是理工类高校文科专业课程设置诸多问题产生的制度性因素。教育管理部门规定专业的学科性质和归属,规定专业的主干课程和培养目标,设定人才的培养框架,规定专业的招生规模,甚至决定专业的生死存亡,在高校的专业建设方面形成了“一刀切”局面。
3理工类高校办文科专业基础差、底子薄
缺乏经验,缺乏人才,是理工类高校开办文科专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文科专业的课程建设与完善,要依靠一代代文科人的努力,依靠经验的不断积累,依靠知名学者和团队的不懈坚持,承认理工科高校开办文科专业时存在的不足,承认客观条件的差距,是正确解决理工类高校中文科专业课程建设诸多问题的理性基础。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建议
1课程体系建设要坚持开放、融合的原则
理工类高校文科专业的课程建设一定要善于利用所在高校的优势,积极整合各方面资源,突破常规,采取兼容并包,融合发展的策略。要明确专业办学的理工科大背景,通过开放和融合的课程体系,确定学科的基础走向和服务的范围领域。
首先,文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要结合学校的优势学科,明确专业特色与发展方向。其次,课程设置要文理、文工互跨。“均衡教育”理念要贯彻到文科专业课程的建设中,要根据发展定位,结合学生兴趣,有针对性地开设适合文科专业学生的理工类课程。再次,课程建设既要服务专业发展,又能促进理工类高校人文素质的提升。理工科高校开办文科专业,不能为专业而专业,还要负担起全校人文素质提高的任务。
2建设个性化的课程体系
高校在办学时会采用不同的课程观来指导专业课程设置,进步主义课程观认为,“高校课程的选择、组织、实施、评价应该心理学化,与学生的兴趣相联系,以学生的兴趣、需要为基础。高校应采用一种适切性课程,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在学生兴趣和实际生活经验基础之上、适合学生自由发展规律的课程。”方文彬认为,“就大学课程体系而言,应回归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积极创造良好的开放自主环境,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上课时段与教师、自主选择专业方向、自主安排大学的学习进程”
建设个性化的课程体系,落实到操作层面,即在完全学分制的基础上采用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在确保专业特色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选择空间。学生可以跨年级、跨专业、乃至于跨校选择课程。专业课程模块建设,以社会实际需求或特定技能的养成为导向,将学生的能力加以专项深化培养。
3建设有实效、有特色的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对文科专业学生成才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可。如何建设有特色,能产生实效的实践课程体系,则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摸索。
实践课程建设一直是文科专业办学的软肋。首先,高校对文科专业实践课程建设欠账较多。其次,如何构建文科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经验缺乏。第三,文科专业的实践课程同理工科专业确实存在较大不同。以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来说,工科专业的实习基地一次性接纳学生的数量多,课程集中度高,便于管理和考核,而文科专业实习基地一次接纳学生的数量多在个位数,实习分散,管理难度大,考核也难。
面对上述种种问题,文科专业在构建实践课程体系时,要注意开发适合本专业的实践考核标准,建立文科专业实践管理章程,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面形成独到的体系。实践课程体系的具体框架,可以从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展开。在校内,注重文科实验室建设,发掘课堂教学潜力,充分利用校内各种实践教学资源;在校外,要积极引进校外智力资源、技术资源,开发建设优质的校外实习基地,形成校内外联动的格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理工类高校文科专业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文科专业的课程建设,肯定能够客服困难,有效解决诸多问题,办出特色,办出实效,促进专业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蔡磊砢.跌宕起伏的文科[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9(2):58.
[2]胡丹蕾.我国地方工科高校文科专业改造研究[D].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11.
[3]别敦荣,徐警武.我们为什么要办综合性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2000(6):92-96.
[关键词] 网络课程建设 医学院校 对策 问题
网络课程是在现代信息化环境下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支持网络教育的软件、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其具有共享性、协作性、开放性、交互性、自主性等方面的特点。尽管网络课程建设开展多年,网络课程建设在不断完善,网络课程教学形式不断丰富,但在网络课程建设中仍然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网络课程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网络课程概念不清
网络课程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基于Web的课程,需要教师根据网络课程的特点进行优化选择。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认为网络课程只是辅助手段,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网络课程投入的精力相对比较少,常常简单的把电子教案、课件放到服务器上作为网络课程;网络课程内容不加筛选,罗列材料不讲效果,把网络课程建成资源库,直接录制老师课堂讲课搬到网络课程上,仅仅把网络课程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学习者仍然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容易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
2.教师信息化水平低,缺少合作
医学院校的网络课程建设者大部分是医药学专业的教学工作者、专家、学科带头人,但大部分教师没有网络课程制作的相关技术和经验,网络课程制作水平低。而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医药专业相关课程内容不熟悉,开发出来的网络课程不符合教学规律,常常无法直接应用于教学。医药专业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之间往往也缺少合作,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网络课程建设的质量。
3.网络课程缺少互动
网络课程的互动性差甚至没有互动。网络课程没有像传统课程那样面对面的教学,因此学生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及时得到老师的指点与同学的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或对某一个知识点有疑问时,没有相应的交流平台来解决。学生对某个问题有不同见解时,也没有相互交流和发表想法的地方。有些网络课程设有答疑和讨论的平台,但是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不能及时回答。网络课程的测验很多都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没有给出的质疑分析、评语,学习者只能靠自己猜测。在这样的网络学习条件下,容易形成教与学的脱节。
二、完善网络课程建设的对策建议
1.明确网络课程定义
网络课程建设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指导,因此必须加强教育技术培训,帮助教师改变观念,认识到网络教学的重要性。要建设高质量的网络课程,首先让教师转变学习新信息技术的态度,理解网络课程的概念,消除教师对新信息技术的抗拒,让教师了解网络教育,了解新信息技术,并积极参与到网络课程建设。
2.加强技术合作
学校应该鼓励自主开发网络课程,但如果教师缺少相应的计算机知识,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深入掌握网络课程制作的专业技术,就难以开发出高质量的网络课程。要搞好网络课程的建设,高校教师需与专业的网络技术人员紧密合作,才能开发出高质量的网络课程。医学院校网络专业技术人员往往比较少,当开发大型网络教育平台或网络课程的时候,学校的技术人员常常也达不到要求,或者技术达到要求,但开发周期过长。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与专业网络公司合作。但无论那种合作方式,教师都要积极地参与到网络课程设计和开发中来,才能保证网络课程的质量。
3.根据医学课程的特点,采用丰富的表现形式
医学网络课程应该紧紧围绕教学对象进行教学设计,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网络课程可以完整操作规范、手术程序,提供典型的病例、视频演示等。网络课程中抽象的理论知识应形象化、具体化、动态化、趣味化。根据课程特点,体现医学特色,图文并茂。医学网络课程在内容上要涵盖各知识要点,课程内容应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课件、教学录像、临床录像、虚拟实验室、在线复习测试、互动问答等方面。在素材选取上所使用的标本、切片等图像最好为教师自己拍摄制作。比如,中医院校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其理论性强,知识抽象、枯燥,且以文字表达为主,学生难以理解。而在教学中直观的图、影、音往往会比老师口头的描述更易于学生理解,更便于学生对疾病的临床表现有更直观的认识。因此其网络课程可以采用图形、动画等直观、形象的形式来表达病因病机等内容,采用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形式来表达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针对阴阳失调的问题,可采用太极图、柱状图、动画等不同形式来表达。又如,针对医学教学中一些实验环境差、危险性高和费用昂贵的实验课程可以使用虚拟技术,使网络课程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替代部分实验课,既提高了学生临床的安全性,又省去了一大笔的费用,意义非常重大。
4.加强网络课程的互动性,实现个性化教学
网络课程系统构建应该足够灵活,学生可以课程网站导航的指引下,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进度、时间,真正实现自主学习。教学系统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方便的实时互动。使得教师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就学习情况提出针对性的学习建议。网络课程系统对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和阶段等可以实现完整的跟踪记录、存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教与学系统可以根据系统记录的资料,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个性化学习建议。设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检测教学效果。如调查问卷的形式,在线测试等方式,最终的学习效果检测可以从学生作业和考试成绩来进行分析。
三、结束语
网络课程建设需要不断跟踪当前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领域中的新思想和新方法,不断总结经验,从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出发,改进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提高网络课程质量。医学网络课程经过多年的发展,有其它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优势,也有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网络课程还不能完全代替临床实践操作。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医学院校网络课程建设将会有一个更大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李兴敏,李亚秋.许晓琼国内网络课程评价实践问题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9).
[2]杨爱华.加强互动交流区管理 促进网络课程建设[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7).
Abstract: The status and function of teaching video in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excellent courses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but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does not have detailed requirements or production standards. Each university carries out the relevant work according to own conditions in teaching video recording, and how to produce teaching video of meeting the requirements becomes the research topic which university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pose own views for reference.
关键词: 网络;教学;视频
Key words: network;teaching;video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2-0246-02
0 引言
从2003年的两个文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教高厅[2003]3号文)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补充规定的通知》下发开始,教育部推出精品课程建设以来,全国精品课程建设突飞猛进,到2011年,已建设了上千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及上万门省级精品课程,以及数十万门校级精品课程;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视频的录制又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学课程录像是参加高校精品课程评审的重要指标,教育部在精品课程的评审要求中明确规定“参加评审的课程必须至少3位主讲教师(包括课程负责人)且每人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授课视频,用于评价主讲教师个人的实际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
随着教学视频在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地位作用越来越重要,各校对硬件及软件的投入都在不断加大;教育部并没有详细的规定或制作标准,在教学视频的录制中各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开展相关工作,由于水平参差不一,制作的视频也就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制作符合要求的教学视频已成为各校应重视的研究课题。
现根据视频录制普遍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 网络教学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
实施网络教学实质上是对高校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的深刻变革,它意味着不仅要改变学生惯用的学习工具、学习环境和学习过程,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文化。在网络教学中,学习成为一种内在需要,而非外在的逼迫或驱使。
当前我国学生的学习方式已从以往的课堂讲授逐步过渡到混合式教学、网络式教学、开放式教学,学习的方式已侧重于自主学习、个性化教学,开放课程已从世界传播到了中国。
精品课程就是学生在网络上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能区别于课堂教学,方便学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又能反映一所学校的教学水平、研究水平,同时它是公开的,各所学校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展示、竞争,所以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学校的教学情况。
2 教学视频是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指标)
教学视频是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教学视频的准备、录制、后期制作、网络等工作是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优秀的教学视频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最大程度的利用网络多媒体资源进行预习、学习和复习,帮助老师进行沟通交流、提高教学水平,更在推动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教学课程录像是参加高校精品课程评审的重要指标,教育部在精品课程的评审要求中明确规定“参加评审的课程必须至少3位主讲教师(包括课程负责人)且每人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授课视频,用于评价主讲教师个人的实际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现场授课视频是精品课程申报的必备条件之一,是专家对课程进行评审的重要内容。
因此我们说课程录像是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为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促进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举措。
教学视频作为网络课程教育最主要的模式之一,使学生真正转变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其把指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教学过程中的最重要的内容,旨在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让学生时刻处于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旺盛而强烈的求知欲,而且能促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自学方法和技能。在网络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自主地完成各门课程的听课学习,还可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自练、自检、自测、自评,教师则可以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学习能力、学习需求和学习效果进行必要的指导,有针对性的为学生答疑解难。
3 教学视频录制的方式和参照标准
优秀的教学视频的录制不是一件容易之事,要做好课堂录像的工作,每个环节都需要特别注意,拍摄前的准备、拍摄过程及后期制作等都要正足功夫。选择好教学环境,合适的课型,多机位拍摄,景别的选取、镜头的合理运用、片头片尾、老师包装、压缩格式、课件画面和图形演示等后期处理的操作都关系着课堂实录的。
各校在录制过程中由于条件不同,所以录制的方式也不同,有的使用专业的录像制作部门,如电视台;有的使用教学录播系统;有的则使用普通摄像机进行录制,通过后期处理后上传至网络。
录制标准尽管可参考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和11项试用标准(简介)V1.0版》,以及国家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制定的《平台与媒体标准族谱(CDLTS-17)》,制定了教学录像的各方面标准:录像环境的标准、音频素材采集的技术要求、视频素材采集的技术标准,视频上网标准。当然由于硬件条件不同,所以在录像制作过程中不能对照标准进行,我们知道,制作的教学录像主要是供同学在网络上学习,上网则受网速、电脑等硬件所限制,如果录像制作后播放时对硬件要求过高,遇网络播放时必然不流畅,就会失去网络教学的意义。
纵观各高校网上的精品课程,大部分采用多机位拍摄,包括老师课堂授课,学生回答提问与多媒体课件演示界面想结合的录制方法,通过后期剪辑制作,导出流媒体格式的文件在网上。
4 教学视频录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 内容上不规范 在制作视频时的问题主要有题目过大,标题中规中距、不具视觉冲击力,数据不全,老师信息不准确,课程水准不一致,教学的背景(不是最好的老师),每一讲的时长不一致,教师讲课比较随意(在网络上要考虑话题的敏感性、严谨性),不注意PPT的字体、风格不一(不注意把握内容的政治立场、政治思想倾向),口语化出现在PPT中,只谈自己的学术观点,观点过于片面,话题过于绝对,有口误(应严肃认真对待);拍摄方式不注意,出现错别字、繁体字,有学生镜头时出现学生上课睡觉的画面,拍摄的设备太少(只有一套或两套拍摄设备),字幕不规范;在技术指标方面,音量不一致,出现版权纠纷(教师与学校未签协议);摄像两面模糊(摄像机最好用标清摄像机(专业级),不注意身体语言的使用。
4.2 技术上参差不一 有的学校由专业制作部门录制(如电视台),会出现录制的画面偏重于新闻报道式,与教学不同步,如画面过多侧重于人物,该出现教学内容时没有出现,教师所讲内容没有及时出现在画面上,教师对于专业录制的场景不太适应,不能很好地进入角色,制作周期长等问题;而各校自建有录播系统,自己使用录播设备录制时,虽然能自己控制画面,可多次反复练习、录制,又会出现声音时大时小,面部的明亮度不好控制,灯光、拾音设备控制、协调比较困难;有的学校自己使用普通的录像机,相对来说投入成本低,但效果显然差强人意。
4.3 上传到网络的文件格式及大小不同 常见的有avi、mov、asf、flv、swf、mpeg等多种格式,这些格式的视频文件各有特点,文件的大小也有较大差异,45分钟的教学视频在100M~2G左右;在播放时流畅程度、清晰度、效果也大不相同。
4.4 只是为了评选应付性制作 实际上精品课程只是一个过程,真正的目的就是为了以后能顺利过渡到网络教学平台,这一点可从国家后续推出网络教学、视频公开课等可看出;它还具有留下优秀教学资源的重任,如一个教学名师退休或离开岗位,在现阶段学校就失去重要资源;而如果有了网络教学这一平台,学校就可永久保留该教学名师的宝贵的教学资源,这对学生、学校、教师三方来说是共赢的局面。
5 解决办法
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大的方面来说,一是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教师能主动地参与进来,需要有调动或激励机制;二是专业教师要与技术人员要组合,形成一个课题研发小组,在网络教学方面开展的情况,主要使用的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情况。精品课程以专业教师为主,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合理的资金投入,讲课与制作分离,走专业化发展道路,组建专业建设团队。
从小的方面来说,要做好教学视频的录制,需要考虑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5.1 建成几个录播教室,设备最好分成两个层次,最少有一个是正式录制教学录像时所用,相应的灯光、录播设备、配套设施要齐全、有一定水准,最好有三个以上机位,并使用电子白板,保障录制的质量;另外的录播教室可作为一般录制或练习用,可使教师能够熟悉、适应录播环境,较好地把握教学;
5.2 录制时预先做方案,能够组建团队,包括技术人员、教师相关领导,将时间、设备、人员协调好,最好能一次成功,再进行后期处理时容易操作;
5.3 由于是教学,学生必不可少,但也不在多,挑选部分优秀学生即可,避免出现学生不能控制自己,影响录制效果,如果有发言最好是有预见性,语言清晰;
5.4 由于主要用于在网络上播放视频,所以一般建设不要采用mpeg(如果是在校园网内部,使用mpeg没有问题),因为视频文件要放在互联网上,文件的大小要受限制,45分钟的教学视频最好在100M左右,所以建议最好使用swf、flv、asf等格式,因为Flash视频适用性广、交互性强、压缩率高等特点,同时为了保证视频的流畅,可将其分为多个小的视频文件;
5.5 把握好内容的尺度,学生的画面不能太多,教学课件在切换时最好能及时出现在画面中,语言精练、准确,避免口误;避免干扰。
参考文献:
[1]周文婷,艾尼瓦尔·吾买尔.论教学视频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
关键词:网络示范课程;教学视频;资源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经历着开放教育资源的全球变革。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开启开放式课件(MIT OCW)计划,引领了开放教育资源运动[1](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OER)。从2003年起,我国各高校陆续开展了国家、省市、学校3个层次的一系列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新乡医学院于2009年启动了网络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确定该项目的指导思想、建设目的和方案,突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提出“三层次教学设计”[2],满足学生自学和辅助课堂教学的需要,建设方便学生自学、交互和考核的网络课程。
经过近3年的建设,笔者近期对我校网络示范课程视频资源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并进行分析,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1 视频资源建设的实践
我校建设的网络示范课程均为医学基础、主干课程,影响范围广、受益面大,教师在建设过程中注重教学设计和应用效果,为学生提供表现形式丰富、设计科学的视频资源。视频资源的获取方式有多种,可以通过网络免费下载、购买及受赠等,这里主要讨论学校自建的教学视频。
1.1 严格要求,提高教学视频质量 在建设过程中,教学录像与精品课程中的要求不同,并非仅仅录制几节示范课,而是对课程全程录像,涵盖了理论课和实验课;对重要的知识点录制问答录像;为拓展学生知识面,还录制讲座录像,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录制前对多媒体课件进行审核,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视频中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非常重视,从2006年开始每年对全校多媒体课件进行审核,使教师制作水平逐步提高,多媒体课件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和教学管理部门及同行的认可。多媒体课件合格率从2006年的29.83%上升到2011年的73.64%。
同时,对教学时间、教师仪表等方面也做出了具体要求和规定,录制过程中严格把关,对每个教学视频都设置了目录索引,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1.2 扩增自动录播系统,扩建教学资源库 学校设有专门的录播教室,布置较为专业的摄制环境,营造现场授课氛围。教学视频采用当前先进的自动录播设备制作,将教师视频、声音、教师电脑屏幕同步录制生成“流媒体课件”,具有制作周期短、分段导航、降低对网络带宽的需求等特点,充分发挥设备性能,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录制模式,避免“画面单一”、“头像搬家”等问题。同时,扩建教学资源库,扩大用户和课程注册数量,适应大规模应用,方便资源浏览、查询、下载、上传和评价。
1.3 师生评价 为进一步分析建设效果,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对145名学生和多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二年级学生(在所学课程中至少有1/2主干课程上网)65名,三年级学生(在所学课程中至少有1/2主干课程上网)50名,一年级新生30名(学习的课程以基础类课程为主,全部上网);教师10名(副教授以上职称、参与教学并且主持建设网络课程)。调查结果显示,师生认为教学录像栏目中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整合的是否充分86.7%,学生对教学录像中设置的目录索引满意度达90.50%。另外,调查还显示,学生认为“课程资源”、“课程录像”和“学习纲要”是3个最重要的学习栏目,所占比例分别达到22.70%、19.15%和16%。
调查结果表明网络示范课程建设凸显教学录像和多媒体学习纲要两大建设重点,能突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体现课程整体、章、节(单元)三层次教学设计,实现自学、交互、自测等功能,总体评价:基本成功、比较满意、值得推广。网上自学课程是与课堂教学并列的一种教学形式,对于学分制、弹性学制的实施和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有重要意义。
2 视频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由于学校重视,建成了一批特色鲜明、媒体表现形式多样、功能齐全的网络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调查和研究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部分人员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在建设过程中,大部分人员能够按照要求参与网络示范课程建设,进行教学视频的录制,但也有部分人员积极性不高,可能存在如下原因:
2.1.1 教师“晕镜头” 在录播室中虽然尽量模拟教室环境,录制过程中也让学生听课,营造课堂氛围,但毕竟和真实的上课情形不同,特别是青年教师,“晕镜头”的情形很常见,在镜头面前不自信,瞻前顾后,缺乏激情,课程录像的互动效果不如真实的课堂教学;若备课不充分,通常需要多次录制才能达到要求,影响其积极性。
2.1.2 在建设过程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参与摄制、后期制作的技术人员和工作人员加班工作成了常态,而工作量如何计算等问题,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较好的解决办法,靠行政指令要求完成教学录像任务的情形教多,也影响了参与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2 对教学视频艺术性关注不够 学校对网络课程及教学资源建设非常重视,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相关设备,提高建设质量和效率,但对人力资源的投入有限,从事教学录像摄录编任务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承担,中心工作繁杂,其工作人员一般都身兼数职,对教学视频进行深加工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对医学专业内容又不熟悉,加上受“速成开发理念”[3]的影响,往往对教学视频加上片头片尾,去掉教师录制过程中有误部分就上传至服务器。
关键词:教师预设;课堂生成;小学语文教学
Abstract:With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has exposed many problems, unbalance between presupposition and the generation of classroom teachers is one of them, this unbalance is shown as: traditional way of teaching to focus on classroom preset and relatively lightly generative, Teachers grasp the generative teaching and ignored the presupposition and the grasp of language classroom teaching generative deviation generated and false teachers also easily into the generated by mistake. Reasonably use dynamical generated teaching resources. Teaching students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quality, and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to put humanity and instrumental unifies, teachers should strive to improve their own quality and professional level is an effective solution strategy.
Key words:teachers presetting classroom building Chines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课程,既要有大量准备的教学预设,又要有不可预见的、灵活的生成性,两者构成课堂教学的基点。因此,教师不但要在课前精心预设教学,更要关注并捕捉课堂上师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情况、重新调整教学结构,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一、概念界定
(一)教师预设的内涵
预设即教学设计,教师的课堂预设即是教师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对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通过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的等等因素的系统化设置。它包括把握课标,解读和处理教材,全面了解学情,准确确立教学目标,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恰当选用教学载体,合适安排教学步骤,精心选择教学方法,科学分配教学时间,充分预计教学困难等。[1]教师预设需要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教学原则,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的展开教学活动。教师预设是备课的一部分,体现在课堂前的就是课堂的规划、假设、安排;教师预设体现在课堂中则是课堂按照预设的计划有序展开;教师预设体现在课堂结果上则是预设目标的实现,学生获得相关的知识且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无形熏陶,教师完成教学计划。
(二)课堂生成的内涵
所谓生成性教学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作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它以动态生成的观念来认识课堂教学,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教师即时处理多种反馈的方式来推进教学过程,从而建构起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2]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对文本的外在和内涵的把握和由此结合个体的生活经验的个别化的自我建构,这样的自我建构很多时候是在教师的预设之外的。教学并不是一步到位、标准化生产的过程,而是教师的预设的“给予”与学生在课堂中生成性的“选择”相结合的过程,是课堂教学推进中的真实、丰富的过程,是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作者、编者之间真实对话的过程。[3]课堂生成是开放的、建构的、动态的随着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结构、审美需求、接受水平不断的升华和丰富教学内容的过程。课堂的生成具有强烈的现场性、完全的过程性、难以预测的不确定性的特点。
(三)教师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
教师预设与课堂生成之间的关系是指教师预设与课堂生成之间的内部联系,二者可能是相互制约或者相互促进的关系,这取决于教师如何把握好两者的平衡。教师预设与课堂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但是生成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亦有弊,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总是在努力追寻着教师预设与课堂生成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
理性地看待“教师预设”和“课堂生成”,预设要有弹性、有留白的空间,以便在目标实施中能宽容地、开放地纳入始料未及的“生成”。对学生积极的、正面的、价值高的“生成”要大加鼓励、利用;对消极的、负面的、价值低的“生成”,应采取更为机智的方法,让其思维“归队”,回到预设的教学安排上来。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充实。
二、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中二者关系失衡的表现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预设性和生成性之间的关系好比一个天平的两端,无论是重预设轻生成还是重生成轻预设都无法让这个天平达成平衡,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问题的原因大多是没有把握好语文课的预设性的生成性的关系,现将语文课中预设性和生成性失衡的主要表现综述如下:
(一)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于课堂的预设性而相对轻视生成性
教师上课前做好教案,设计好每个教学环节,上课的时候按照教案一板一眼的完成。这样的教学方式当然有其合理之处,它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性,使每个教学环节都能按部就班的完成,然而这其中恰恰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教学中处于客体甚至是的位置。这样一种线性的预设课堂教学环节的方式,关注教学内容的完成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生成的教学方式在过去甚至是在现在都是很普遍的。叶澜教授说:“要从生命的角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去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二)教师把握了教学的生成性而又忽视了预设性
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教学主题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在课堂的导入、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学习成果的呈现上需要教师的组织,学生在教学中的固然是主体,但是教师却不应该失去教学中主导的身份,因为小学生由于其自身认识水平和认识角度的特点在分析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需要老师必要的引导。语文学习自身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有些课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进行分析和教学,这样的知识迁移可能是小学生所不具备的,而且在教学中有时需要涉及到联系教师、社区、家长、发掘学习资源等,这些事情需要老师来组织,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坚持自己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本位。
(三)在把握语文课堂的生成性时教师还容易走进偏差生成和虚假生成的误区
语文教学本身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生成性的特点再加上小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思维不成熟、个体差异大的特点,如果把握不好就容易出现学生生成不广、生成不精、生成不深、生成别样等现象,当生成偏差出现时需要教师必要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形成有意义的生成。还有一个误区是虚假生成,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将课堂上的“生成”也预设了,在上课时忽视不符合其预设的“生成”的问题,将学生提出的“不在计划内”的问题闲置一边用各种暗示使学生问出自己计划好的问题然后形成虚假的生成,之所以说这样的生成是虚假的是因为在这样的教学中虚构了一种更教学民主、架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异化成为教师借学生之口说出自己想听的话,学生猜老师的底牌说出老师暗示他们的话的心理游戏。
三、如何正确把握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
教师必须要准备预设课程,课前对课堂有整体规划。尤其是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制定明确的课堂目标,备好教案,准备好课堂材料,完成既定目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使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
(一)合理利用动态资源生成教学。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旅程。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浙江省永康市人民小学某语文教师在谈论如何利用课堂动态资源时,处理的很好:巧妙捕捉“意外”资源,曲道引导错误资源,细微观察即逝资源,开发利用这些生成资源,语文课堂将绽放无限的精彩。[4]课堂教学是需要预先设计的,但是课堂真正的活力往往产生于教师预设所激起的学生中的有效生成。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感受、认知生成的新想法、新意见,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教师合理的解答和引导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自由表达的自主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生成遵循学生最近发展区原则
根据学生现有能力经验水平生成,根据文章作者本来意愿挖掘思想。在讲到课堂生成时,一般学生是课堂生成的主体,其实教师也有主动生成。教师课堂生成有几种情况。一是教师深入挖掘文章作者的中心思想。这是目前语文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成具有语文学科的特点,即生成的过程以语文实践活动为基石,以语言交流为载体,充分彰显师生的生命活力,并在此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获得语文素养的发展,引感的体验和思想的共鸣,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这才是小学语文课堂有效地教学生成。[5]
(三)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注重过程性、理解性、体验性、探究性知识,注重学生良好学习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这是课堂生成的前提。在实践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是不愿意把时间花在生成性课程上的,因为有些生成性课程和升学率无关,或者要花费很多时间。但是却与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发散性思维、良好的品性培养有关。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进行取舍,我们主张教学必须着眼学生的终生发展,而不仅仅是眼下的成绩。
(四)语文课堂教学要把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
这是合理预设和生成的隐性要求。一直以来,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都是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热点问题,不同的教学研究和实践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都不一样,但是无论如何,争议只是围绕着二者在语文教学中的比重问题,绝非是不共存的问题。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看似和教师预设和课堂生成没有太大关系,实则不然。因为如果一个教师合理处理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关系,就会对学生课堂的生成关注、重视、共同参与、合理引导探讨。因此,语文课程应凸显教师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文化个性的重视,把人文精神的养成作为一种课程价值取向。[6]
(五)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
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学识、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快速的课堂反应和驾驭能力、较高的口才即出众的口语表达能力。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教学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整,不具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诚的态度和和为学生服务的心与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平等对话,并根据自己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感受、兴趣与需要等做出及时判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思路做出机智的调整,以使教学对话深入持久的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 代玉梅.让“预设”与“生成”和谐共生――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观察思考.2009年3月
[2] 林春曹.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享受――关于小学语文课堂现状的分析与思考.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3年10月
[3] 同[1]
[4] 沈慧静,施玲英.捕捉动态资源促进精彩生成――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读与写杂志.2009年4月
从网络教育的办学实践看,根据教育部颁布的“网络教育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改进现有网络课程,参与网络教育精品课程的申报和评审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但是,建设好一门网络课程,使它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断提高网络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好的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这才是网络教育机构真正需要关心的问题。
本文结合网络课程建设的实践经验,分析了当前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中应关注的若干关键问题,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对策措施。
一、教师队伍建设
在传统学校教育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职能一般包括:组织和传递教学内容,监督并指导学生的学习。但在网络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教师不需要直接传递教学内容,也不需要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些职能通常由教学传输系统来实现,教师更多的作用是组织教学内容,并指导学生的学习。或者说,在网络教育中,教师是课程学术质量的把握者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
这种变化并不意味着教师工作量的减少。在网络教育中,师生分离的特征决定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不方便,也不及时,教师从学生身上获得的信息很少,相反也是如此。这就从客观上决定了网络教学中的师生需要建立更多同步或异步的交流途径,以弥补师生交互的缺失,而教师则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与学生进行交流,如解答学生疑问,指导学习过程,组织网上教学活动等。
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中,教师在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很容易成为一个问题。网络教育的教师通常由学校教师兼任,教师的主业(学校教学)和兼职(网络教学)之间经常发生矛盾。教师们通常感到网络教学的工作压力太大,工作时间太少,客观上则是对远程学生提供很少的指导,实现很少的交流,网络教学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问题。要妥善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保证网络教师在其岗位上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因此明确区分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两种角色,根据角色定位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分工明确的教师队伍是一个基本的对策。其中,主讲教师主要负责课程的学术质量,包括:制定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设计,录制课程讲解,设计考试试题等。辅导教师主要负责教学过程的指导与支持,包括:课程信息,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习过程,答疑讨论,布置和批阅作业,批阅试卷等。
主讲教师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课程建设的前期,因此可以聘任该学科领域的知名教授来兼任,这样既能保障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也不会过分增加教师的负担。辅导教师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他要负责与学生不断交流,因此应聘请该学科领域的年轻教师来专职担任。实践表明,主讲教师与辅导教师明确分工,相互配合,能够有效保障网络课程的学术质量和教学质量。
二、教学资源建设
在网络教育中,教学资源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主要学习对象,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基本途径。根据教学资源的作用,可以把教学资源分为两大类:教学内容和扩展学习资源。教学内容是系统化的课程材料,是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它相当于一般意义上的“教材”,但比“教材”更丰富,包含了更多的媒体元素和教学策略。扩展学习资源是超出教学内容之外的各类学习资源,如报刊文章、影片、案例等,它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深入理解课程,或者强化学习效果,属于选修内容。
在网络课程中,把教学资源系统化的提供给学生,就需要制作网络课件。网络课件是目前网络教学的最主要的资源形式,它通常包括课程教学内容和一部分扩展学习资源。那么,什么样的网络课件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这首先要明确网络课件在网络教学中的作用。在网络教学中,教师不直接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网络课件不宜制作成一部静态教材,它应当承担更多的功能,包括:系统化呈现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根据这些要求,网络课件需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设计要素包括:学习内容设计:选择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打破课程内容的线性章节结构,设计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组织结构,如网状的知识组块结构。
教学策略设计:设计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使用方式,如文字呈现、教师讲解、动画演示、效果对比、模拟操作等。
动机策略设计:设计富有激励性的学习环境,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技术的新颖性、界面的艺术性、反馈语的归因导向、学习伙伴的伴学等。
学习指导设计:设计学习指导的内容和呈现策略,包括学习的重点、难点、学习方法的建议等。
学习评价设计:设计学生自我评价的内容和评价策略,如自测练习、模拟考试、学习游戏等。
学习资源设计:设计并提供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扩展学习资源。
由此反观目前流行的一种网络课件制作方法:使用IP课件作为网络课件。IP课件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流媒体和超文本的教学课件,它模拟播放教师讲课的ppt演示文稿,同时伴有教师讲课的视频图像和声音。学生在使用时可以随意点播,像回放电影一样。IP课件的制作方法简单,教师在演播室里模拟讲课,录制过程即可。但IP课件实际上相当于采用了“传授教学策略”的静态教材。实践表明,在缺乏课堂教学氛围的情况下,传授教学很难吸引学生参与学习,教学效果大打62折扣。因此,IP课件更适于作为课程复习的学习资源,在网络课件中,它只能作为一种教学策略提供,而不能用来代替网络课件的设计和开发。
三、网络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是为了达到特定学习目标而开展的师生操作的总和,它是在教师主导下开展的师生交流活动。既然网络教育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那么,开展网上教学活动还有多少必要性?这首先需要明确教学活动的作用。教学活动主要有四方面的作用:①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②促进能力的培养;③促进态度的变化;④督促学习过程。可以说,通过网络教学活动,更加充实了网络教学的过程性,提升了网络教育的内涵。
在我国,开展网络教学活动尤其具有现实意义。国内的网络教育学生普遍存在外在动机强、内在动机弱的特点,他们参加远程学习的动机主要来自职业发展或生存需要,很少是自我能力发展的需要,因此更加注重学习结果(如学位、文凭)而轻视学习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开展必要的网络教学活动,促使学生重视学习过程,提高教学的质量。
在设计网络教学活动时,通常应考虑以下要素:教学活动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如对知识的理解,对能力的培养,或态度的转变;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而需要完成的具体的活动任务;教学活动的成果形式,如报告、作品、学习日志等;活动开展的时间期限;活动开展的组织形式,如个人完成、小组协作或集体参与;对活动过程和活动成果的评价方法;对活动过程的监管方法,如奖励哪些行为,禁止哪些行为,违规怎样处理等。
在上述要素中,活动任务是网络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也是最难设计的要素,其他要素(除了学习目标)都应围绕活动任务进行设计。实践表明,教学活动在设计和实施中应遵循以下原则,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
(1)明确活动目标。教学活动的基本目标是加强学习的过程性,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不是为了系统讲解教学内容或者进行考前辅导。明确这样的活动目标,教师才会自觉的把教学活动的重心放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上,通过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过程,更好的达到教学活动的目标。
(2)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不仅要全程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更要在教学活动的组织、监督、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可以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避免教学活动流于形式。
(3)设计综合性的活动任务。综合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单个活动任务应体现对知识、技能、方法等的综合运用;二是指课程所有活动任务的设计应具有整体性,总体上达到课程总目标的要求。综合性的活动任务符合知识运用的实际情景,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
(4)与教学评价相结合。教学活动一般都会产生活动成果,对活动成果的评价应计入学生的课程成绩。这样可以在客观上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同时,为了避免部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抄袭或者舞弊,教学活动的成果形式应设计成具有鉴别性,即不会产生一致的活动结果。
四、学习支持服务学习
支持服务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它是“各种信息的、资源的、人员的和设施的支助服务的总和”。或者说,学习支持服务就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习支持服务可以分为两大类:学术性支持服务和非学术性支持服务。学术性支持服务是与课程学习直接相关的各类支持服务,如答疑、指导、作业、资源提供、教学实践等。非学术性支持服务是指学术性支持服务以外的支持服务,如通知、选课、选考、评优、技术支持、校园文化活动等,它大体相当于传统学校教育中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支持服务的水平制约着网络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因此在网络教育中,学习支持服务一直都深受重视。网络教育开展这么多年,办学机构对于学习支持服务的作用、范畴、方式等已有深入的认识,在服务提供的广度上没有太多显着差异。目前的关键问题是学习支持服务的质量差异,尤其是服务的规范性问题。例如,服务意识是否正确,服务态度是否周到,通知是否保证学生及时收到,答疑和作业评价是否及时反馈给学生,是否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别化的学习指导和建议,等等。
实践表明,网络教育的学习支持服务都有一个从松散到规范的发展过程。为了促进学习支持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制度建设来规范服务是有效的途径之一。首先,应建立培训制度,对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的课程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定期开展培训,培训的内容、时间和效果都应做出明确规定。新入职的教师和工作人员在没有经过培训之前应该不允许直接进入工作岗位。其次,应建立激励制度,利用奖惩机制对教师和工作人员的服务行为进行激励和约束。
五、学校政策支持
学校的政策支持是指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对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给予的政策支持。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中,网络课程的主讲教师主要来自学校的二级学院,学院对教师的行政管理,以及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都可能阻碍教师全身心投入到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上来。因此,学校的政策支持对于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学校的政策支持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成立专门的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机构,由学校领导挂帅,统筹和推动网络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第二,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例如:把网络教学工作量纳入到教师评价体系中;对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提供经费支持;鼓励教师申报网络教学改革立项;鼓励教师在普通本科教学中使用网络课程等。
六、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