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3 09:40:4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礼仪的差异性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摘 要 军事礼仪象征着威武与力量,商务礼仪代表着效率与时尚。礼仪与仪式又是企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企业军事化管理的制度的推行,军事化管理中的军事礼仪也愈发广泛的被企业文化体系所借鉴与吸收,使原有的商务礼仪发生了转变。笔者以差异化表现形式为主要视角从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差异的表现形式两方面对军事礼仪与商务礼仪进行比较性分析。旨在完善军事化企业内部的企业文化体系。
关键词 军事礼仪 商务礼仪 差异性
商务礼仪,就其学理层面而言,可被界定为商务人员在其商务交往中所应恪守的行为规范。 根据商务礼仪的定义,笔者认为军事礼仪可被认为是军事人员或其他人员在进行社会交往时所应坚持的行为准则。通过对商务礼仪与军事礼仪的差异性分析为实现二者有机转换提供理论依据。
一、差异性原因分析
礼仪背景方面。军事礼仪旨在强化部队这一集体内部的等级意识,从而提升礼仪客体的权威性。商务礼仪则不尽相同,其主要通过“律己之规”表现对礼仪主体的尊重。
礼仪主体方面。礼仪的主体,指的是礼仪的操作者和实施者。军事礼仪的主体大部分按照军衔等级的高低次序,通常情况下由军衔低者扮演。商务礼仪的主体则一般由主人或邀约方扮演。
礼仪客体方面。礼仪的客体,又称礼仪的对象,他指的是礼仪的承受者与指向者。军事礼仪的客体大部分有军衔等级较高者扮演。商务礼仪的客体则由客人一方或受邀约一方扮演。
礼仪的社会环境方面。礼仪的环境,指的是礼仪活动得以进行的特定的时空条件。军事礼仪的礼仪社会环境定格于等级森严、军纪严明的武装部队,强制性特征明显。商务礼仪的礼仪社会环境则定位于自由平等的商业社会,自主性特征突出。
二、差异性内容分析(礼仪媒体分析)
(一)等级次序的不同
1.方位次序不同。商务礼仪中强调“以左为尊”原则,即礼仪主体的相对位置要处于礼仪客体的右侧的原则,以此体现对于礼仪主体的尊重。在军事礼仪中,由于其政治性特征明显,则采用“以右为尊”的准则,即礼仪主体的相对位置要保持处于礼仪客体的左侧,以此体现对于礼仪主体的服从。
2.先后次序不同。商务礼仪中在对职务相同时二者进行排序之时会考虑到礼仪客体的年龄、资历等要素。甚至有时处于理解需求,按照姓名笔画数或姓氏首字母进行排序。军事礼仪则略有不同,在对职务等级相同的礼仪客体进行排序之时,第一要素,衡量礼仪客体的军衔高低,军衔高者优先。第二要素,军衔相同时衡量礼仪客体的军职待遇等级,待遇较高者优先。第三要素,礼仪客体军衔与军职待遇等级相同时,按礼仪客体是否有立功经历进行排序,立功者优先。其中,曾荣获一等功者优先,二等功者其次,三等功者次之。若所立功等级一致,则按立功次数进行排序,立功次数多者优先。第四要素,立功经历相同时,按参军时间(军龄)排序,军龄长者优先。第五要素,若礼仪客体军龄相同,则以是否参与过重大活动如战争或内卫活动,参与者优先。
(二)礼貌用语不同
总体上将军事礼仪中的礼貌用语较商务礼仪中的礼貌用语要显得更加简单与硬朗。
1.问候方式的不同。商务礼仪中礼仪主体对礼仪客体打招呼时多使用“您好、你好”等词语。军事礼仪中礼仪主体对礼仪客体进行问候时多使用“报告,首长好”等词语。
2.回复方式的不同。商务礼仪中礼仪主体对礼仪客体意志的回复多使用“好的,我明白了”等词语。军事礼仪中礼仪主体对礼仪客体的回复仅使用“是,明白”这一类表示服从的词语。
3.词语长度、风格不同。商务礼仪当中,礼仪主体通常较为委婉的表达对礼仪客体的较为不利的消息,或通过华丽的辞藻修饰对礼仪客体的赞美。军事礼仪中则大为不同,礼仪主体通常较为直接的表达主要意思。如:报告,我是A,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报告完毕!而且,军事礼仪当中很少通过形容词的连缀表达赞美,通常上级对于下级的赞美只是“非常好,做得不错”这里富有极简主义色彩的词语。
(三)社交礼仪不同
1.社交风格的不同。商务礼仪中礼仪主体与礼仪客体的关系以一种互相尊重的观念为原则,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风格。军事礼仪中则主导一种严明的等级关系,下级对于上级绝对的服从,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风格。
2.问候礼仪的不同。商务礼仪中礼仪主体与礼仪客体表示友好的方式通常以握手礼为主,作为礼仪媒体的握手动作是在同一时间进行的。倘若实行西方商务礼仪,男女双方行贴面礼之时,动作也是同时发生。且节奏较为缓慢,通过舒缓的节奏使人礼仪主体倍感放松。军事礼仪中则略有不同,礼仪主体一定要先于礼仪客体行军礼,礼仪客体待礼仪主体将礼仪动作实施完毕后进行回礼,具有短暂的时间间隔。另一方面,军事礼仪中的礼仪动作讲究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
3.通讯礼仪的不同。商务礼仪中,通讯讲究完备的程序与体系;在通话时间方面,工作上的事情出于礼貌的需要,应指定在工作期间进行通话;通话内容方面则强求通过语言的修饰使得礼仪客体感受到备受尊敬的感觉;在通话结束时,处于礼仪主体与礼仪客体的相互尊重,可能再互相谦让中挂下电话。军事礼仪中,通讯本身所具备的程序与体系并不复杂,过多的精力被投放在通话内容的保密工作上;通话内容方面,则要求用尽量简单清晰的语言将问题的要点概括明白;在时间方面,工作上的问题是要24小时与上级联系,但切记拨打办公室电话;在通话结束时,尽可能的等待礼仪客体先挂断电话。
4.着装礼仪的不同。商务礼仪当中,在正规场合中要求礼仪主体穿着西装(或套装)、佩戴领带(胸针)、佩戴手表(首饰);在进餐过程当中,要求礼仪主体穿着正装;无论男士还是女士可以通过服装的颜色搭配不同颜色的皮鞋(高跟鞋)或领带、领结(项链)。军事礼仪当中,在会议场合要求礼仪主体必须穿着军装,佩戴军功章、军龄牌、肩章、臂章、名牌等军装配饰,但是礼仪主体禁止佩戴首饰如造型夸张的手表、戒指等;在进餐过程当中,礼仪主体需穿着作训服用餐;无论是男士还是女士都只能穿着黑色皮鞋,并佩戴深蓝色领带。商务礼仪当中,礼仪主体可以根据需要定制修身风格的西装或套装,
5.餐饮礼仪的不同。从上菜顺序上来看,商务礼仪按照“凉菜、酒水、甜品、炒菜、主菜、汤菜、主食”的顺序进行上菜。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军事礼仪当中更加倾向于“主食、汤菜、凉菜、酒水、甜品、炒菜、主菜”的上菜顺序。从座次安排上来看,商务礼仪按照主宾最高位的原则进行座次安排。但是在军事礼仪当中,座次的安排更加倾向于按照军衔等级的不同进行排位。在男女的座次排位方面,商务礼仪当中讲究“女士优先”原则和“男女搭配原则”,在夫妻的座次安排上多采用“家庭式”的座次,即以家庭为单位安排座次。军事礼仪中,“军嫂”具有绝对最高位次,“女性军属”具有第二最高位次,当有多名军嫂时要以“军嫂团体”为单位进行座次的安排。“军嫂团体”内部按照其丈夫的等级序列进行排位。当“军嫂团体”整体到达部队探亲时,该部队的最高领导(政委或部队指战员)需要列席作陪,将尊重献给伟大的军人的妻子。上述现象在边防部队表现的尤为突出。
三、结语
商务礼仪与军事礼仪并无正误与优劣之分,二者仅是特定礼仪环境下所实现的礼仪内容。从礼仪的主体、客体、环境方面分析了商务礼仪与军事礼仪产生差异的原因,以礼仪媒体为主要视角从等级次序、社交礼仪、仪态礼仪三方面论述了二者的差异性。分析差异性的初衷在于实现二者的有机转换,尤其是处于企业文化亟需“强文化”引领之际。大型企业军事化管理的趋势已经逐渐清晰,如此而言,礼仪作为企业文化中的重要一环也许即将拉开改革的大幕,商务礼仪军事化或许会成为一个热点的礼仪方向。
参考文献:
[1] 金正昆.商务礼仪简论[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15-20+24.
[2] 张瑾俏.论商务礼仪在商务谈判中的合理利用[J].青年文学家,2013.23:214+216.
[3] 王文丽.商务礼仪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商贸,2011.29:195-196.
[4]田静,张婷婷.基于企业成长视角的商务礼仪探究[J].商场现代化,2012.11:52-53.
大型会议、茶会,由于出席人数较多,入场也较集中,一般不采用高杯端茶的方法,而是提前将放有茶叶的高杯摆在桌上,在活动开始前,由服务员用暖瓶直接在桌前往杯中倒水。采用这种方法上水的优点是快捷、便利,但要注意防止出现漏倒空杯的情况。服务员倒过水后,要逐杯加以检查。检查时,可用于触摸一下杯子的外壁,如果是热的,表明已倒过水,如果是凉的,说明漏倒水了,要及时补倒。
续水,一般在活动进行30--40分钟后进行。如果往小茶杯中续茶水,应将一把茶壶茶,经过滤倒入另一把茶壶,然后再续水。倒续水时瓶口要对准杯口,不要把瓶口提得过高,以免溅出杯外。如不小心把水洒在桌上或茶几上,要及时用小毛巾擦去。不端下茶杯,而接在桌上或茶几上往杯中倒水、续水,是不符合操作规范的。
在往高杯倒水、续水时,如果不便或没有把握一并将杯子和杯盖拿在左手上,可把杯盖翻放在桌上或茶几上,只是端起高杯来倒水。服务员在倒、续完水后要把杯盖盖上。注意,切不可把杯盖扣放在桌面或茶几上,这样既不卫生,也不礼貌。如发现宾客将杯子放在桌面或茶几上,服务员要立即斟换,用托盘至托上,将杯盖盖好。
倒水、续水都应注意按礼宾顺序和顺时针方向为宾客服务。
来源:海景美食
关键词: 英汉语言文化差异 礼貌原则 差异性
1.引言
众所周知,通过语言表达礼貌是最常用的手段,它的确是成功交际的一条十分重要的原则。礼貌作为人们交际活动的基本准则,是维系人际和谐的工具和手段,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成功交际的基本条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然而,礼貌虽然是人类言语交际中的普遍现象,但不同的文化对礼貌有不同的解释和侧重。
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用方面所受到的制约有诸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因素的制约。英国语言学家Leech根据英语文化的特征列举了六条礼貌原则,而顾曰国先生在《礼貌、语用与文化》一文中分析了汉文化的礼貌持征,归纳了五个礼貌准则。将顾先生与Leech的礼貌准则作比较可发现英、汉语的礼貌准则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科学地分析、对比这些差异是防止语用失误、促进交际顺利开展的有效途径。
2.英汉文化背景下的礼貌原则
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决定了人们言语行为方式的不同,也决定了表达礼貌方式的差异。因此,要讨论礼貌原则在英汉语言文化中的差异,首先有必要了解两种文化的主要价值取向。
2.1以英语文化为背景的礼貌准则
封建制度桎梏对英语语言文化的影响时间较短,基督教文化和西方哲学思想体系是英语国家文化的主体。在英语言文化中具有“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价值”的特点,相信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以个人的工作和成绩来评定人(包括自己)。英语语言文化没有传统的贵贱之分,平等意识较强,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己,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同时,人人都能充分地尊敬他人。
根据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前人做了大量研究。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戈夫曼(E.Goffman)就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面子行为理论”,建立了礼貌模式。1987年英国学者Brown和Levinson根据Goffman的解释提出面子论。他们把它分成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两种,这样礼貌也就随之分为积极礼貌和消极礼貌。
20世纪8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Leech在“合作原则”的基础上,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著名的“礼貌原则”。Leech的这一原则也是本论文的一条主线。他的礼貌原则概括地说就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不礼貌信念的表达减弱到最低限度,把礼貌信念的表达增大到最高限度。Leech的礼貌原则包括六项准则,每项准则都有两条次准则。
(1)策略准则:a)尽量少让别人吃亏,b)尽量多让别人得益;比如:“I would like to borrow your bike,if you wouldn’t mind.”用完之后往往要说:“Thanks a lot.”(尽量夸大自己所得到的利益)。若直接说:“Lend me your bike.”就显得不礼貌。
(2)慷慨准则:a)尽量少使自己得益,b)尽量多让自己吃亏。如:“You can use my bike.”“Have another sandwich.”比“Hand me the newspaper.”“Got a cigarette?”更礼貌一些。
(3)赞誉准则:a)尽量少贬低别人,b)尽量多赞誉别人。如教师用语中批评学生“你是个榆木脑袋”“你是个笨蛋!”这样的对学生全盘否定,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做人的信心,引发对立情绪,无法为学生接受。
(4)谦虚准则:a)尽量少赞誉自己,b)尽量多贬低自己。如:A:Your performance was outstanding.B:Yes,wasn’t it!又如:Please accept this large gift as a token of our esteem.以上两句都认为是不礼貌的,因为都违反了礼貌原则中的谦虚原则。
(5)一致准则,也叫赞同原则:a)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b)尽量多增加双方的一致。例如:A:It was an interesting exhibition,wasn’t it?B:No,it was very uninteresting.以上B的回答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6)同情准则:a)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b)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如:A:English is a difficult language to learn.B:True,but the grammar is quite easy.以部分同意代替完全不同意,显示出礼貌。
可以看出,以上各项准则的两条次准则含义相当,只是说话的着重点不同。Leech认为所有的语言均要遵守他所提出的这一礼貌原则,礼貌是世界上所有语言具有的共同特征。这一论断有些偏颇。因为世界上的语言毕竟千差万别,迄今为止,我们也无法穷尽对所有语言的研究。学理论研究本族语的具体问题,就必须在其理论的指导下,深入了解本族语的具体语言事实。本着这一原则,中国的许多学者也提出了适合汉民族语言的礼貌原则,其中以顾曰国先生的五个原则最为显著,以此与Leech的礼貌原则相呼应,也从另一角度证实了礼貌原则的普遍存在。
2.2以汉语文化为背景的礼貌原则
我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长期以来提倡“礼”的精神思想。“礼”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中国学者在吸取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和Brown & Levinson的“面子保全论”的合理部分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汉民族独特的礼貌现象,并提出了更符合汉文化的礼貌原则。徐盛桓(1992)在他的礼貌原则中修正了Leech的礼貌原则,用“通常倾向于”等字眼替代“最大”和“最小”等词,对礼貌的得体性有所考虑。另一位学者L.R.Mao比较了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异后提出了“相对面子指向的构想”。何兆熊(2000)认为,西方文化中的礼貌,是指向理想的个人自主性,而汉语文化中的礼貌是指向理想的社会同一性,这是中西方礼貌内涵差异的本质特征。顾曰国先生根据汉语言文化中的礼貌特征在Leech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研究汉语中的礼貌现象,总结了汉语言文化有关的礼貌准则,在此基础上他于1992年又提出汉语礼貌五准则。
(1)称呼准则:用适当的称呼问侯对方。它体现了汉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称呼语的改变往往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称呼语必须体现尊重原则,是“上下有异,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等在现代文化中的积淀和反映。例如:对比自己年长的人我们用尊敬的语言,比如我们不能直呼老师的名字,而对比自己年幼的人往往没有这种等级差别。
(2)贬己尊人准则:“贬己尊人”是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指谓听者或与听者有关联的事物时要“抬”要“尊”。例如称自己为“小弟”“下官”,称自己的妻为“贱内”,而称对方妻子为“尊夫人”等。
(3)雅言准则:出言高雅,文质彬彬往往被人认为是懂礼貌。这一原则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修养和自身的文化素养。例如:我们为回避忌讳,对“死”字可以用“长眠”、“老了”、“安息”等委婉语表达,否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4)求同准则:这与“脸”、“面”有关。所谓求同,就是注意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要保持相称,说话双方力求和谐一致。即交际双方尽量减少不同之处,尽量和谐一致,满足对方的要求,赞同对方。像下面这组对话就违反了这一原则:“A:周六图书馆开门吗?B:只有才会这么问。”
(5)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他人的利益。这个原则反映了汉文化中“有德者必有言”以及“君子耻有其词而无其德,耻有其德而无其行”的传统思想。
3.两种文化中的礼貌原则对比与分析
3.1英汉文化礼貌原则的共同处
从Leech的礼貌原则的提出到目前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曾有人对其存在的普遍性提出疑问,但从跨文化的角度上来讲,Leech的六准则仍带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将六原则与顾日国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礼貌五准则相比较,不难发现,两者都是对人类言语行为礼貌的概括,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兼容性和普遍性。根据惠和损关系,我们可以看出礼貌交际的核心是注意到人们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坏话,因而这两者都是“投其所好”,实质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对别人胃口。它们都是达到交际的“社会目的”的手段,而这样做恰好也是为达到交际的“真正目的”:扫除障碍。
3.2英汉文化礼貌原则的差异
尽管Leech的礼貌原则与顾曰国的有中国特色的礼貌原则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共性,但具体到不同民族、文化,或者说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礼貌原则的个性便会显现出来。
(1)准则侧重方面。英语文化把礼貌看成是处理人际关系的策略手段,很多情况下,它要求言语是真实的。因此利奇强调,策略准则是最重要的准则,构成了英语语言文化礼貌原则的核心。而中国文化则把礼貌看成是道德的修养问题,主要表现为“仁者爱人”也就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重视伦理关系和人情。“自卑而尊人”是汉语言文化中的核心成分,具有较长的历史渊源。因此在顾曰国先生的准则中“贬己尊人”是核心。
(2)称呼方面的差异。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在东方,血缘宗亲关系复杂,称呼讲辈分,长幼有序。而英语国家的家庭称谓一般较笼统,而且只讲辈分不讲长幼。如:aunt,既可指叔叔又可指舅舅。对中国人来说,礼貌意味着对别人要体现出尊敬。如果一个孩子直接喊其父亲的名字则被认为是完全不礼貌的,甚至是荒唐可笑的。
(3)礼貌行为的态度和使用上存在差异。很多场合,同一情景,所采用的礼貌方略会因文化而异。在中国,人们在打扰别人时常采用“指示性”言语行为来表示礼貌,而西方人则习惯用“抱歉”性言语行为以示礼貌。最为明显的是对于“感谢”(Thank you)这一礼貌行为的态度。“Thank you”在美国生活中已经成为一种公式化的习惯性的行为,然而在中国却有不同的概念,它总是和因“蒙恩”“受惠”而表示感谢相连,人们只在感到“受恩”有义务向对方表示感谢时才用此言语行为。比如:
a.A:Your coat is very beautiful.
B:Thank you.
b.A:你的钢笔坏啦,用我的吧!
B:好的,谢谢。
(4)隐私问题方面的差异。中国人在互相闲聊时,经常谈论并询问对方的姓名、工资、子女等问题,而西方人很忌讳谈论这类话题,认为这些是个人隐私。这与中西文化、价值观念有关。中国人与西方人交谈时要尽量避免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否则会认为是不礼貌、不尊重别人的行为。例如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入门时,必须掌握的简单句型包括:
A:What’s your name?(你叫什么名字?)
B:My name is Li.(我姓李。)
A:How old are you?(你多大了?)
B:I am forty.(我四十了)
上述这段对话从形式上说是正确的,但在西方人看来,是典型干涉对方私事的问题。“隐私”在不同的文化中定义不同。汉语言文化对隐私这个词的含义理解较为狭窄,一般认为是“不愿告人的或不愿公开的事”;英语言文化中认为“privacy”“几乎包括一切涉及个人和家庭的私事”。由此看来,汉语言文化中认为是符合礼貌原则的语言,在英语言文化中很有可能被视为侵犯了隐私。
(5)价值观念的不同。在中国,个人主义被认为是自私的表现,带有贬义色彩。中国注重子孙满堂。而在西方,个人主义是褒义词,他们崇尚自由。其价值观念是建立在个人行动的自由、权利和独立基础上的。正如跨文化交流学者拉里・阿・萨穆瓦所说:“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是至高无上的,个人主义是首要的和肯定的价值观。”在西方社会,强行邀请别人被认为是侵犯了他们的自由。而在中国社会,这被认为是善意的表现。例如,当邀请别人就餐时,劝对方多吃,有时劝他们吃所不喜欢的食物,这显然违反了礼貌原则。
(6)思维模式上的差异。西方文化从古希腊开始就注重逻辑,注重分析,重理性。亚里士多德把演说的篇章概括为:开头,提出问题,分析论证,结尾。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一般是直线形的,说话、写文章习惯开门见山,把话题放在最前面,先表达中心意思。中国人受儒家、道家与佛教哲学思想和“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重视悟性和事物之间的联系,讲含蓄,语言有一定的模糊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自觉、具体为特征,思维活动多是螺旋式地绕圈向前发展。如中国人打电话,通常开始都不谈自己的意图、目的(除了急事重大的事情外),而总是谈些关心对方的话,最后才说出打电话的真正目的。而西方人则习惯于开门见山,先说出打电话的目的和要谈的正事,然后再细说和谈些其它的事。因有此差异,西方人往往觉得听中国人的话很费劲,难以理解,太嗦,把简单事情复杂化,认为不太礼貌;而中国人又觉得西方人说话太直接,一点也不礼貌。
4.结语
礼貌现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因中西方文化中民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不同,各自的礼貌原则可能兼容,也可能有相互抵触之处。礼貌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须遵守和维护的准则,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具有不同的礼貌规范。只有对英汉语言中体现的礼貌原则作出比较,才能使我们更好地感知语言的社会文化差异,保证言语行为中话语的得体性和礼貌程度,从而促进人们交流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Brown,P.,Levinson,S.C.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e[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3]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空间认知,心理旋转,性别差异 分类号:B842
1 引言
在1971年,Shepard和Metzler明确提出心理旋转(mental rotation)的概念并进行了三维旋转的实验。结果发现,被试的反应时间与所需旋转的角度之间成线性关系,即旋转的角度越大反应时越长。在之后的研究中人们不断的改进和重复该实验,很多结果表明男性在心理旋转任务中的表现明显好于女性。近年来,探讨心理旋转任务中的性别差异成为一个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对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行为研究、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Resonance Imaging,fMRI)研究和脑电(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研究的总结,描述了性别差异在这些实验中的表现,概括了可能导致这种性别差异的原因。
2 心理旋转行为实验中的性别差异
2.1 任务时限与性别差异
Vandenberg和Kuse在1978年设计了一个经典的关于心理旋转的测试(mental rotation test,MRT),在该测试中,每个测试项(trial)包含5个类似于Shepard和Metzler设计的由小立方体构成的三维图形,第一个图形为标准图,后边四个图形中有两个为标准图旋转一定角度之后的结果(旋转一定角度之后能够与标准图完全重合),要求被试选出这两个图形,并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数目的测试项,被试每选对一个图就会多得一分。在这种测试中,男性的得分往往高于女性。
然而Goldstein等人在1990年研究发现,当不对该测试设置时间限制时,性别差异就会消失。他们进行了两个实验,在实验一中要求被试执行有时限的MRT任务,但是采用两种计分方法,一种是总得分,一种是得分率(判断正确的项数与完成项数的比值)。结果发现男性的总得分明显高于女性,而男性的得分率与女性没有差异。在实验二中,被试分别执行有时限的MRT和无时限的MRT。结果发现在有时限的任务中男性得分明显高于女性,在无时限的任务中无性别差异。因此Goldstein等人认为,心理旋转任务中的性别差异与实验实施的因素有关。
但是之后类似的研究并不支持Goldstein等人的观点。如Peters在2005年的研究结果发现,当把MRT任务的时限延长到两倍时仍然有相同程度的性别差异。Resnick在1993年的研究表明,MRT中的时限并不能充分解释性别差异。Voyer等人在2004年分别用5种和3种时限来研究性别差异,发现性别差异并不会随时限的延长而消失。Delgado和Prieto在1996年的研究也没有发现时限对性别差异的影响。Masters在1998年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计分方式和有无时限的测试都有相似的性别差异。这些结果表明,时间限制并不是造成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
2.2 任务维数和刺激材料对性别差异的影响
Collins和Kimura在1997年对三种任务进行研究,一种是三维的MRT任务,另外两种分别是难度较小和难度较大的二维旋转任务。结果表明,对于难度较大的二维旋转任务,性别差异程度与三维MRT任务一样,而难度较小的二维旋转任务中的性别差异没有那么明显。
Peters等人在1995年对MRT任务和一种改进的难度更大的MRT任务(需要围绕两个轴旋转)相比较,结果发现两种任务中性别差异程度相似。
以上研究的结果表明,二维旋转和三维旋转任务都有性别差异,二维旋转中的性别差异与任务难度有关,三维旋转中的性别差异可能与难度无关。
2.3 性别差异的精密计时研究
另外一种研究心理旋转中性别差异的方法为精密计时法。具体方法为:同时给被试呈现两个图形,其中一个相对于另一个旋转一定的角度,让被试判断二者为同一图形还是关于镜面对称。Cooper和Shepard认为被试的反应时间是以下过程的总和:刺激编码,心理旋转,旋转后比较刺激,做出选择并执行。当把旋转角度作为x轴,反应时作为y轴时,研究人员认为反应时与旋转角度回归线斜率的倒数是旋转速度,在y轴的截距就是感知比较过程所需的时间。
精密计时的研究得出的结果并不清晰,因为不同的实验性别之间在信息处理上有差异。有时候在斜率上有差异,表明男性旋转速度快。有时在y轴的截距和斜率都有差异,有时只截距有差异,表明男性在感知上强于女性。
最近研究表明,截距不仅包含感知比较的时间,还包含对旋转的准备时间。如Ilan和Miller曾探讨旋转过程是否是简单的插入了其他过程中。他们设计了两个序列的实验,第一个序列中都是方位差为0度(旋转0度)的两个图形组成的刺激,第二个序列中既有方位差为0度的两个图形组成的刺激,又有方位差大于0度的两个图形组成的刺激。研究者的思路是:如果两个图形相差一定角度,则会发生下列过程:1)辨识刺激的感知过程;2)心理旋转;3)判断两个图形相同还是互为镜像;4)做出反应。当两个图形的方位相差0度时只有1、3、4三个过程发生,当两个图形之间的方位差大于0度时,如果过程2是简单的插入过程1和过程3中,那么被试对每个序列中方位差为0度的两个图形组成的刺激的反应时间应该是相等的。但是,结果发现被试对第二个序列中方位差为0度的两个图形组成的刺激的反应时明显长于第一个序列中刺激的反应时,因此研究者认为,反应时的截距可能是感知比较和对旋转的准备时间之和。反应时截距的性别差异可能是感知对比或其与旋转的准备时间混合结果的差异。
Jansen-Osmann和Heil用字母、数字、PMA(primary mental abilities)图形、动物图形、多角形和三维图形作为刺激材料来研究旋转速度和旋转的准备时间的性别差异。结果发现,只有对多角形的旋转速度和旋转的准备时间才有非常明显的性别差异。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在心理旋转任务中,旋转速度和信息处理(感知比较和旋转的准备时间)都有性别差异,而且这种差异与刺激材料有关,原因还不是很清楚。
3 心理旋转中性别差异的IMRI研究
近年来,fMRI被成功的用在认知神经科学中,这使得人们能够很方便的研究心理旋转神经机制的性别差异。但是很多研究者认为利用fMRI进行研究时需要消除行为上的性别差异,这样才能避免把
脑激活模式的性别差异归因于行为表现的不同。
Jordan等人用fMPI对心理旋转(用到三维图形、字母、二维抽象图形三种刺激材料)过程中的脑激活进行研究,发现女性在双侧顶内沟、顶上叶、项下叶、颞下回和运动前区有显著激活。男性在右脑顶枕沟、左脑顶内沟、左脑顶上叶有显著激活。男性和女性在运动前区都有激活,另外男性在左脑的运动区也有激活,而颞下回没有激活。他们认为男性和女性在心理旋转任务中的脑激活模式不同可能表明男性和女性在任务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策略。
Hugdahl等人对经典的三维旋转任务研究发现,顶叶(BA7)和双侧额下回(BA44/45)有大量激活,男性在项叶有更强激活,女性在额下回有更强激活。研究者分析认为,这些结果可能表明男性侧重于空间的坐标(coordinate)处理过程,女性侧重于序列(serial)的类属(categorical)处理过程。
Butler等人也用tMRI对经典的三维旋转任务进行研究。发现女性在前额叶的背内侧和其他较高级的皮层比男性有更强激活,表明女性以更费力的自上而下的方式执行心理旋转任务;而男性在初级感觉皮层和学习、心理表象相关的脑区(基底核、楔前叶)有更强激活,这贴近更自动的自下而上的策略。功能联通分析结果与行为数据结果结合表明,正确的行为与顶侧.脑岛前庭皮层的负激活关联。研究者认为这些结果也许表明男性在心理旋转任务中使用了一种有效的、下意识的自下而上的神经策略,而这可能是男性具有更强的视空间能力的一个原因。
虽然利用fiVIRI技术人们可以很直观的研究在心理旋转任务中脑激活的性别差异,但是迄今人们还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4 心理旋转中性别差异的EEG/ERP研究
EEG是另外一种在认知神经科学中应用比较广泛也很成熟的技术,Robets和Bell用EEG功率谱分析对心理旋转中神经电生理的性别差异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他们发现在二维旋转任务中男性更侧重于左脑项叶,女性更侧重于右脑顶叶。而在更复杂的三维旋转任务中,男女都侧重于右脑顶叶。对于行为结果,三维旋转中男性好于女性,二维旋转中男性和女性没有差异。这表明,男性和女性在二维和三维旋转任务中采用了不同的神经机制。当分别对小孩和大学生进行研究时,发现男性大学生在顶叶和颞叶后部比女性大学生有更强激活,而小男孩和小女孩在项叶和颞叶后部的激活没有差异。进一步对不同刺激材料旋转的研究表明,在二维的字母数字旋转任务中,男性大学生在左脑颞叶后部有激活,在二维小人图形的旋转任务中,男性大学生和男孩在左脑顶叶都较女性大学生和女孩有更强的激活。在三维篮球运动员图形的旋转任务中,所有被试在右脑顶叶的激活都强于左脑顶叶。研究者认为这些结果有助于了解儿童到成人脑激活和认知发展的变化。
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potential,ERP)是一种通过叠加提取出由刺激诱发的脑电位的技术,它的主要优点是具有很高的时间分辨率,能够与具有较高空间分辨率的fMRI技术互补。然而心理旋转中性别差异的ERP研究很少,据我们所知只有对二维旋转任务中ERP性别差异的研究。如Desrocher等人在1995年用字母和PMA图形作为刺激材料探讨了心理旋转任务中ERP结果的性别差异,潜伏期结果表明,对于PMA图形,角度差越小旋转开始的越晚;对于字母,角度差越大旋转开始的越晚;女性对刺激的辨识开始的更早一点。波幅结果表明脑前部皮层参与了字母的辨识,右脑枕叶后部参与了PMA图形的辨识,与之前关于左右半脑、电极和角度的影响结果一致;女性在辨识后期和旋转前期正波的波幅更大。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Gootjes等人进行了一项二维心理旋转任务中性别差异的ERP研究,他们发现一个早期成分(130~400ms)和一个晚期成分(400~700ms)与任务相关。对于经典的与旋转本身相关的晚成分,男性要比女性大约早出现100 ms,行为数据结果表明,男性的反应时大约比女性短100 ms,这些结果说明男性的旋转过程要比女性开始的早。另外发现男性比女性更侧重于右脑,作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男性在心理旋转中使用了整体的策略。
以上研究的结果表明,在心理旋转过程中男性和女性有不同的神经电生理特征。
5 总结及展望
认知的很多方面都存在性别差异,如男性的数学和空间认知能力往往强于女性,而女性的语言认知能力往往强于男性。心理旋转是空间认知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类任务中的性别差异更具有普遍性。与心理旋转任务中的性别差异有关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生理因素,如:性激素、大脑的大小:还有社会、环境、大脑功能的偏侧化、性取向等因素。还有人认为任务过程中男性和女性分别采用了整体旋转和局部旋转的策略是主要原因。
fMRI和EEG/ERP的研究结果表明,心理旋转任务中的神经机制存在性别差异,而且部分研究具有相似的结论。如fMRI和ERP研究结果都表明,男性和女性可能在心理旋转任务中采用了不同的策略导致神经机制的不同。经典的三维旋转任务中的性别差异更具有普遍性,但是用ERP技术对三维旋转中的性别差异进行的研究还很少,因此进一步探讨三维旋转中ERP的性别差异将是很有意义的工作。
迄今为止,用脑成像技术对心理旋转中性别差异进行的研究中,绝大部分用的都是融合了几个过程(辨识刺激的感知过程;心理旋转;判断两个图形相同还是互为镜像;做出反应)的任务范式,这使得我们不能明确地知道性别差异究竟发生在了具体哪一个过程。而最近的一项研究中,Lamm等人用fMRI对一种全新的,把各认知过程分离开的旋转任务下的脑激活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很有意义的结果,但是他们并没有进一步分析性别差异。我们相信,如果利用这种新的任务范式来研究性别差异将会得到很有价值的结果。
[关键词]中国 美国 利率差异
一、利率政策不同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官定利率,利率很大程度上仍然取决于央行及相关部门的政策导向。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是指美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主要是隔夜拆借利率。这种利率的变动能够敏感地反映银行之间资金的余缺,是一种市场化的利率水平。以市场为基准,确定利率水平,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这种制定利率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利率水平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二、利率风险结构不同
按照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应该是风险越大,收益越高,风险越低,收益越低。
中国利率水平与风险并没有存在负相关的关系。在我国,国债风险很低,接近无风险,而商业银行存款相比国债风险较高,但利率水平却呈现了与风险正相关的关系。我国2009年10月15日至2009年10月31日发行的凭证式(五期)国债利率为2.60%,而同期存款利率为2.25%。利率与风险脱钩,容易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利率调节资金配置的作用,容易使资金供需双方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而美国利率结构充分反映了利率与风险的关系。联邦政府或地方政府的资信度很高,其发行的国债风险很小,而美国商业银行市场化程度很高,存在着破产和倒闭的风险,风险相对较高。美国2009年12月的国债利率为0.43%,而同期存款利率为0.50%。
三、变化频率和幅度不同
1.美国利率变化频率比中国利率变动频率大
美国实行的是市场化利率,利率水平能够随着市场的变化进行相对及时的调整,平均每2-3个月,利率水平就会变动一次,而2001年全年,利率水平变动了12次,仅1月一个月就变动了3次(2001年1月3日:5.75%,2001年1月4日:5.50%,2001年1月31日:5.00%),极少出现利率水平1年不变的情形。而中国利率即使在变动最频繁的2007年,也只变动了6次,而在1994年、1995年、2009年三年,中国利率水平一直没有变动。美国及时变动的利率水平,能够较好地反映经济水平,并对经济进行调节。中国实行的是官定利率,对利率水平的调节相对具有滞后性,并不能及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调整利率,利率的效果有时不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率。
2.美国利率变动幅度比中国利率变动幅度小
由于美国利率变动的频率相对较大,每一次变动的幅度相对较小,从2006年6月29日的6.25%降到2008年12月16日的0.50%,用了12次的调整时间,而中国从1993年7月11日的10.98%降到2002年2月21日的1.98%只用了8次的调整时间。
四、原因分析
由于中美利率的形成机制各不相同,我国的利率传导机制有其特殊性,需要根据现实国情对资金的供需双方和金融市场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分析。在金融市场中,合理的货币价格,即利率,要由资金的供、需双方来决定。在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居于垄断地位,是资金的主要供给方,而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资金的主要需求方,二者的现状都不容乐观,存在着很多问题,从而影响了利率政策的有效性。
1.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重过高,虽然已有1.3万亿元的不良资产被剥离,但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并无根本上的改观,这已严重威胁到了金融体系的安全;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尚未完成,“国有”色彩还很浓重,基本不自负盈亏,独立性很差,在运行中还要受到各级政府的干预,导致银行贷款积极性不高,“重城市和大企业,轻农村和中小企业”,而对不应贷的款却迫于压力不得不贷。这样商业银行的利率传导就偏离了央行的货币政策导向,削弱了利率政策的有效性。
2.国有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中的主体,但国企中多年来积累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国企对银行过度负债,其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利率的提高必然会加重企业的利率负担,加大国企破产、倒闭的风险,利率的制定会因社会的稳定性而无法真实反映资金的风险;由于国企缺乏“预算约束”,融资时很少考虑成本,对贷款利率的变动不敏感,在政府的扶持下大胆借贷,而不考虑还贷的问题,产生了货币资金的虚假需求,资金供求所形成的利率是不真实的。
3.我国金融市场起步晚,体制不健全,参加交易的资金量不大,信用工具种类也很有限,致使利率不能通过市场有效传导,不能适应货币政策传导的需要,降低了利率的宏观调控效能。
五、对策及建议
1.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本着先外币后本币,先贷后存,先大额后小额的原则,逐步放开利率管制,使利率既能够反映金融商品的价格,又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
2.建立和完善金融市场,健全市场管理体制和风险防范机制,逐步扩大市场规模,增加交易品种,加快发展票据贴现市场和国债市场,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交易主体的需要;同时,加大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加强各类市场间的联系与协调,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治理结构,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彻底解决国有企业沉重的债务负担;切实实行政企分开,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形成预算和债务约束,使企业贷款时衡量融资成本,减少资金需求的泡沫。
参考文献:
[1]江春 刘春华:利率平价理论的分析与探讨[J]经济管理,2007,(20)
[2]王淳:美国与中国利率―汇率传导机制的比较分析――兼论对中国汇率机制改革的启示[J]金融经济,2007,(22)
[3]王爱俭张全旺:论不同经济体制下利率与汇率的联动性[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3,(09)
【关键词】性别;学历;行业;单位属性;就业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更加重视科学地对员工的薪酬进行管理。从用人单位的角度看,一个好的薪酬管理体系不仅仅具有保障功能、更具有激励员工配合企业战略实现企业愿景、提高工作效率,以达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积极作用。从员工的角度看,充分了解薪酬管理体系,可以检验个人付出是否得到相应回报,使自己明确工作的奋斗目标。薪酬管理总体上分为经济性报酬与非经济性报酬。经济性报酬大体包括月基本工资,奖金以及各种福利。非经济性报酬包括发展报酬,心理报酬和保障报酬三个方面。本文依据经济性报酬设计的问卷调查,因此得出的数据也只是依据经济性报酬为准。
本稿所指的男女薪酬对比是相同学历下的对比。学历是指我国国民教育系列和在职、继续教育系列中初中及以上学历,具体包括初中、高中(含中职、职高、技校等)、专科(含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本科和研究生等学历类型。本次调查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在大连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样本960份,回收率96%。有效样本904份,问卷有效率91.4%。行业覆盖16个行业。在被调查者中,男460人,女454人。高中35人,专科120人,大学本科615人,硕士研究生124人,博士研究生20人。各个学历中男女人数基本相等。本稿试从以下几个不同的角度对性别差异加以分析。
一、2014年大连男女薪酬总览
2014年全国经济增速放缓,大连市上半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953.2亿元,增速为7.3%,下半年房地产市场形势更加严峻,经济运行困难较大。薪酬涨幅较小。大连对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北部的就业人员有较大吸引力,就业压力大。供需矛盾突出,对工资有下拉作用。
(一)2014年大连市从业人员薪酬调查情况(样本总数904个,单位:元/月)
平均值:4800
中位值:4600
众数:4605
最大值:16000
最小值:1300
标准差:1558.67
2014年大连职工薪酬呈正态分布,即多数职工工资在平均值以下,职工工资低于4800元的占59.9%。1-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以上年同期价格为100%)为102.0%。
(二)2014年大连职工薪酬总体分布(分位数)情况(单位:元/月)
众数:男4995,女4491
平均值:男5006,女4501
75分位:男5207,女4700
中分位:男4804,女4097
25分位:男4503,女4102
最小值:男1300,女1300
最大值:男15000,女12500
对比男女职工薪酬数值,低薪酬段男女薪酬相近。依据是问卷调查中走访了男性大学毕业生在星级酒店从事服务生及部分小微企业管理培训生的工作,女性大学毕业生在一些科技公司从事前台接待和部分小微企业从事基础文职工作,这些工作岗位大部分属于低薪酬。而相对于男女职工薪酬的高薪情况的人员构成看:男性高薪者比例明显高于女性高薪者,这和男性多从事于高科技行业的科研工作、担当企业领导工作有关,而女性在这部分的岗位的数量低于男性。对比男女薪酬的各个分位数指标,薪酬普遍差值约为10%~15%。
二、学历构成对男女从业人员薪酬的影响
从市场反馈信息来看,大学毕业进入工作后的前两年,基本情况是薪水高低与学历水平高低有着密切的关联。具体表现在是改制后的国有企业,需要逐步重构完整的薪酬体制,一定时期内仍然借鉴原来的工资体系,即根据毕业生的学历来考虑工资水平。而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也在逐步完善独立的公司薪酬体制的同时,一部分公司也会参照国有企业的工资标准体系,将毕业生工资与学历相挂钩。即使是外企,新入职的毕业生薪金水平目前也是按学历标准进行划分。
(一)男女从业人员(毕业5年)依据学历差异的每月薪酬对比
男初:3830
女初:2840
男高:3590
女高:3020
男专:4060
女专:3450
男本:5050
女本:4800
男硕:9000
女硕:8200
男博:15000
女博:12500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1.初、高中学历者,男性比女性工资高出较多。粗略分析:男性中一些从事重体力劳动者(如建筑工人、物业保安),其工资要比销售工作者(如营业员、保洁员)工资高。
2.大专学历者,男性比女性工资高出较多。究其原因,男性大专毕业者有好多技师,会操纵自动化或全机械化的设备;另外,一些营销岗位的管理者,男性居多,他们带动了大专学历的男性工资。
3.本专科学历者,男女从业人员所从事的工作性质接近,岗位差异性不大,收入差较小。
4.研究生学历者,男性明显比女性工资高,究其原因:现在的公司企业高管和中层干部,科研事业单位,高校医疗行业的领军人物,男性占较大比例,有研究生文凭和硕士、博士学位者居多,他们是高收入者。
(二)男女大学毕业从业人员按照所学专业大类薪酬对比
哲学:男5600,女5300
经济:男6708,女6408
法学:男7021,女6724
教育:男6263,女5809
文学:男6518,女5850
理学:男6834,女5899
工学:男6812,女6024
医学:男6636,女6501
进入工作岗位的具有本科学历的男性所做的工作并不见得比高中和大专生更复杂,具有工学专业和理学专业文凭的男职工薪酬明显比同样文凭的女职工高。其余专业文凭的男女职工薪酬相近。相比于大学扩招带来的本科生数量的增多,专业过于宽泛笼统,而一些高中生、大专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其培养方案中重点放在培养应用型的专业技术知识。所以纵观各个层面的毕业生在实际岗位中的表现,本科生、大专生和高中生各有优势,或者说,本科生不具有压倒性优势。在企业中时有发现,刚刚进入工作的本科生往往年轻气盛,而且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中,青年男性肩负着结婚买房买车等生活压力,正是生活压力大的时候。同时相比于周围的大专生和高中生,觉得自己受过高等教育,所以工资水平应该高于高中生和大专生。但是工资并不是由学历一个因素决定的。本科生应该多充实自己,认识到本科是素质教育,不是研究型教育,脚踏实地地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
研究生学历者,综合素质高。收入比低学历者有很大提升。但是在毕业后的几年中,年龄已到,成家立业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有充沛的精力和体力去应对科研或教学工作和较高层次的岗。这个阶段男性在身体、精力方面比女性有优势(女性还受生儿育女和家事的影响分散精力),所以,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从业人员,男性和女性薪酬差异较大。不难发现,从学历的角度看,男女从业者薪酬比例最为接近是本科文凭,其次为专科文凭。
三、行业差异、企业性质差异对男女薪酬的影响
国家统计局2011年标准,分别收集了制造业等9个行业的薪酬数据。对男女薪酬进行比较发现,金融业和文化体育行业薪酬较高,住宿和餐饮业薪酬最低。各个行业中,建筑业是男女薪酬差距最大的行业,这和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大多为男职工有关。男职工负责设计,负责现场施工指导,经常置身于工地,建筑业男性薪酬较高,制造业中也有这种现象。教育是女性薪酬同男性薪酬基本持平的唯一行业,这说明女老师顶起了教育的“半边天”。
(一)我国男女从业人员按照职业类别的薪酬对比
制造业:男7334,女6583
建筑业:男7252,女5332
批发零售业:男5794,女5748
住宿和餐饮:男4916,女4574
金融业:男8332,女7834
房地产:男5650,女4970
公共管理:男5667,女5547
教育:男6833,女6804
文化体育:男7505,女6666
男性员工在外商投资企业的薪酬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员工。外资企业除了要求专业知识技术以外,还要求流利的外语,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对西方文化的认同感等等。由于外资企业的高层员工需要经常性地出差,充沛的体能和智力成为外企员工的看家本领,因此收入也相应地增加。总体来说,由于西方文化的男权主导意识,男性员工薪酬高于其它性质的工作单位约1/3左右。
女性在不同性质的工作单位,并没有像男性一样在薪酬方面显著的差异。相比于男性外资企业员工的高收入,女性外资企业员工收入并不高。外企女性员工从事高端领域的工作的比例较少,只有外小部分的女性员工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工作,大部分的女性工作岗位定向为咨询接待、前台服务等,因此拉低了外企女员工的整体收入。
(二)男女从业人员按照单位性质划分的薪酬对比
股份制:男8287,女7039
国有企业:男8509,女6818
事业单位:男6599,女6724
民营企业:男8280,女5854
外资企业:男12562,女5899
其他:男7043,女4809
四、形成男女薪酬差异的多种原因
不可否认,因为男性与女性在生理及心理方面有本质上的差异而产生的思维模式等诸多方面不尽相同,所以他们掌握的技能的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必有不同,因而适合各自从事的职业必有不同。男性比女性有着更好的体力,更能适应某些高强度的工作,某些高端领域的高强度高竞争性的工作中,男性要比女性有着更大的优势,薪酬远远高于女性。
现代社会提出的男女平等,女权主义等理念对于人们的影响也许只存在于表面。中国人潜意识里还是男性要在工作中出任更高的职位,获得更高的报酬,取得更大的成就。所以不管从学历,专业,单位的工作性质哪个角度分析,男性的平均收入都要高于女性。关于这一点,在大学生毕业方向的选择上可见一斑。影响男生选择职业地点的首要因素则是未来所从事职业的发展前景,约占三分之一男性毕业生选择留在家乡找工作,而大部分的男生认为好男儿应外出闯荡,志在四方。由于社会经济的转型,男性在现代社会中承受更大的社会压力使得他们更多关注职业发展带来的薪酬回报,正式这种期望鼓舞着男性追求高薪。
相对于男生更实际、更理性,更开放的就业选择,而女生则相对于感性和保守。女生的工作观则更期望从工作中获得经验与发展,“求稳”成为大多数女性毕业生首选的职业规划,所以像某些福利待遇较好,又不需要高强度劳动,不存在高强度竞争的教育、医疗、事业单位等领域吸引了女性求职者。“过得去”的薪酬使得女性对工作岗位的稳定性更加偏重,而不是高薪酬,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男女薪酬在赋予挑战性领域差异之大,而在稳定性工作领域差距较小。
五、结语
绝大部分工作中男性的薪酬要高于女性,尤其以理工类毕业生最为突出。男女生应当在认识自身的各方面差异,预测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根据自己对未来人才市场的预期并针对自己的人格气质类型,选择适合本人未来发展的专业。大学毕业生们如果只关注就业市场的歧视,抱怨薪酬低,而忽视自身为企业带来的价值是不符合经济规律的。一个企业公平的薪酬制度一定关注员工是否真正创造了价值,创造了多少价值。从业人员更应该自省的是为企业带来多少有效付出就会获得多少回报,这才是真正公平的薪酬制度。
参考文献
[1] 大连市统计局.2014年1-10月份大连统计月报[EB/OL].http:///aview.jsp?docid=21582.
[2] 大连市统计局.2013年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大连日报,2014-03-31.
[3] 郭慧君.浅析男女同工不同酬[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1(06).
[4] 孙雪梅.树立和践行群众观 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2009年3月某日,我中心疫情管理人员在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络上监测到 我县 一学校发生多例流行性腮腺炎 。我们及时赶赴该校进行了调查处理。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定义凡有面部腮腺一侧或双侧肿大,因含食酸性食物胀痛加剧者视为流行性腮腺炎 。
1.2调查该校及其附近本次疫情发生前2~3周内有否流行性腮腺炎患者
1.3 对每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了解其暴露情况,密切接触者;
1.4 所取标本于摄氏4度以下送实验室检测。
1.5 收集该校的背景资料,包括人数,预防接种情况,卫生设施,卫生习惯等。
1.6 分析病例的三间分布及导致本次疫情发生的相关因素。
2 结果
2.1 背景资料 该校距县城西北方35公里,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校内环境卫生状况一般。学校设有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三个班级共122名儿童;小学部一至六年级18个班级共1O14名学生,全校共计学生1136人,均为当地居(村)民子女,其中住校247人,在校就餐45O余人,教职员工39人。系全日制公立学校。
2.2 传染源 首例唐某、男、11岁、该校五年级(3)班学生,3月4日出现发热(39.7℃)、畏寒、头痛、乏力、咽痛等症状,5日下午双侧耳下腮腺肿胀,且含食或咀嚼酸性食物时腮部疼痛加剧,遂与其母一同到村卫生站就诊,乡村医生初诊为“流行性腮腺炎”,并对症治疗,病后仍坚持上课。
2.3 传播途径 在寒冷季节的教室中上课窗户一般关闭,因而形成了一种相对密闭环境,患病学生或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携带者通过接触或气溶胶等方式将流行性腮腺炎病毒传播易感同学,进而酿成学生之间流行性腮腺炎相互感染。
2.4 三间分布
2.4.1 时间分布 截止4月20日全校累计发病学生 66 例,累计罹患率58.09/1000(66/1136)。66例流行性腮腺炎患病学生中,3月4日发病1例、6日3例、7日29例、8日28例、9日5例。
2.4.2空间分布所发生的病例中, 五年级(3)班3例,六年级(1)班2例,幼儿班大一 8例,大二班12例,中一班11例,小一班16例,小二班15例。
2.4.3 人间分布所发生的病例中,15岁1例,14岁学生3例;13岁6例,12岁8例,11岁12例,10岁8例,9岁6例,8岁6例,7岁6例,6岁3例,5岁2例,4岁2例,3岁3例;男性36例,女性30例,男女之比为1.2∶1。
其他班级无病例报告、无教师发病;66例均居家治疗、无合并症(重症)及心肌炎、虚性脑膜炎及死亡病例发生。
2.4.4 临床症状体征:患病学生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T38.5℃~39.7℃) 、头痛、咽痛、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不适症状,一侧或双侧腮腺肿胀轻度触痛,含食或咀嚼(酸性)食物时,疼痛加剧,余未见异常。
2.5 疫情控制措施
2.5.1传染源管理措施 所有患病学生即离校回家隔离治疗9天, 向患儿家庭免费发放消毒药品及宣传资料,并指导进行预防性消毒。对所有居家隔离治疗的学生实行日随访制,及时掌握病情及疫情发展情况。隔离期间患病学生不要随意外出走家窜户,外出要戴口罩,不要随地吐痰,打喷嚏或咳嗽时应掩着口鼻,要勤洗手、勤换衣、勤开窗。
2.5.2一般防控措施
2.5.2.1 及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 网络上进行疫情初次报告、进程报告和终结报告。
2.5.2.2 所有患病学生即离校回家隔离治疗9天, 向患儿家庭免费发放消毒药品及宣传资料,并指导进行预防性消毒。对所有居家隔离治疗的学生实行日随访制,及时掌握病情及疫情发展情况。
2.5.2.3 学校每日组织开展对学生晨检、午检,强化请假和登记管理制度,以“早发观、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患儿。
2.5.2.4 环境消杀 开展校园内环境卫生整治,清除卫生死角,清理垃垃圾,然后用漂白粉上清液液,对校内的教室、办公室、学生宿舍、食堂、厕所、及幼儿班所用玩具、餐具等消毒;对教室、办公室、宿舍用食醋进行密闭熏蒸消毒;对幼儿园的个人用具、玩具等用拍哦百分液进行浸泡或高温煮沸随时消毒。
2.5.2.5 所有学生服大锅药2天。 做到送药到手,看服下肚,服了才走。
2.5.2.6 健康教育 教育学生讲清洁,爱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不到病家串门。教室和卧室开窗通风。
3 讨论
3.1 传染源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人是主要传染源。本起疫情是由谁引起,由于条件限制无法查清。仅调查到首例。首例之前接触过谁,谁是患者或带毒者或隐形感染者难以查明。传染来源也无法找到。
3.2 传播途径 既往研究表明,流行性腮腺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呼吸道,接触、气溶胶等也可作为本病的传播途径。但本次疫情由何种途径引起尚难判断。推测疫情初期为呼吸道传播,中后期为混合传播。
3.3 易感人群 如文献报道,人群对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普遍易感。成功接种了流行性腮腺炎疫苗者有免疫力。由于流行性腮腺炎系二类疫苗,要自己缴费接种,而农村大多经济不富裕,能缴费接种者很少,所以人群免疫力低是导致本次疫情发生的主要原因。本组患者,仅1例接种了流行性腮腺炎疫苗。
3.4 隐形感染 文献报道,人群隐形感染率30%-50%,限于条件,此次未对学生进行流行性腮腺炎隐形感染率调查。
3.5 病原体 目前认为,仅一种病毒引起流行性腮腺炎,但不知引起本次疫情的流行性腮腺炎是否发生基因突变,有无新的突变病毒株引起本病,尚待研究。
参考文献
[1] 谢晨 刘应麟主编,流行性腮腺炎《传染病学》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专科教材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年第3版25次印刷 44-46.
[2] 段恕 流行性腮腺炎 《实用内科学》1990年第8版第30次印刷 人民卫生出版社83―85.
翻译作为不同语言之间人们交流沟通的工具,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的翻译事业迄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光辉灿烂历史。一般认为,有历史记载的中国翻译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的佛经翻译。而且自此之后,产生了四大翻译时期,并产生了许多杰出的翻译家。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在公元前3世纪前后,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了《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圣经》。因此可以说,西方的翻译活动至今已有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期间,西方的翻译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六次。随着时间的发展,特别是到了近现代,西方的翻译论理和流派日益科学化和系统化,处于领先的地位。
一、中西译论差异的原因探究
中西翻译的历史同样悠久,并都有着丰硕的成果,但是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与西方的翻译理论比较起来显得相对滞后。本文对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与西方的翻译理论比较起来相对滞后的原因做出分析:
第一、历史原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翻译事业发展的形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和进步。与此同时,中国从二战结束后到改革开放前期这一段时间里,翻译事业乃至各项事业发展的大环境是封闭的,是停滞不前的,这与同时期突飞猛进的西方翻译是远不能相比的,差距由此拉开。
其次,中国的思维方式也是造成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相对滞后的原因。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习惯重综合,西方人的传统思维习惯重分析。表现在翻译理论上面,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大都是经验式的总结,其中很大程度上是主观感受。而西方的翻译理论大多都是成理论体系的,体现了较强的科学主义精神。在当今重视科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时代,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比自然显得相对滞后。
再者,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习俗来看,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习俗趋于保守,而西方自文艺复兴以后则显得开放、自由。中国人极端尊重传统,这种思维定式使得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缺乏开拓性,失去了进步的动力。而西方所倡导的人文主义主张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翻译活动深人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
二、中西译论差异的具体表现
第一,中西方翻译理论意识的差异。西方的理论研究有着很强的广度和深度,是多维度、立体式发展的。在同一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就出现了不同学派的翻译理论,同一理论在不同地域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如操纵派、文化派、多元系统派则跟翻译研究学派是一脉相承的。我国翻译理论,缺乏对事物进行科学论证和系统总结的习惯,谈论翻译标准仅限于随感式、印象式的,由于这种学术传统,加之中国人务实、重实践、讲究实用的社会心理,使得理论研究远不如西方那么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
第二,中西方翻译理论基础的不同。西方翻译标准大多建立在某种理论或思想基础之上,自觉的理论意识和科学传统使得他们的译论容易形成流派和体系。如纽马克的标准属于语言学派,奈达以信息论、符号学为理论基础。而我国对翻译标准的讨论仍然缺乏系统的理论依据,近年来,情况有了改观,但我国翻译家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仍然大多是西方的翻译理论。
第三,中西方翻译理论译者的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西方译论强调客体意识,注重保持“物”(文本)“我”(译者)之间的距离,注重对文本进行冷静、客观的解析。而中国传统译论强调译者的主体意识,以“人”为出发点,重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
第四,中西方翻译理论表述的含蓄性与明确性。西方翻译理论以西方语言之间的翻译为研究对象,在用来指导西方语言文字之间的翻译时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并且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明确性。中国传统译学理论的倡导者注重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意境,给予人们较大的联想和领悟空间,但无法给翻译实践作出精确的规定,具有含蓄性。
第五,中西方翻译理论立论的实用性与理论性。中国的传统译论注重于实用性,关注翻译理论是否有实际的作用,能否指导翻译实践,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与中国传统译论相比,西方更为重视翻译理论的抽象性、条理性和系统性。他们认为重点在于描述翻译实践后面存在什么样的理论,在于如何从理论角度去认识翻译、解释翻译。
三、中西译论差异性比较的意义
首先,通过比较,使我们认识到各自翻译标准的特点和发展轨迹,知己知彼。中同方的翻译理论有其相同的地方,也有差异性。其差异主要由中西语言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并非反映人的主观愿望和要求。传统的中西翻译标准都离不开“信”或“忠实”,以原文为依据,同时并不忽视读者的接受水平和译文的艺术和审美价值,只不过在用词上有区别而已。
其次,认清我们同西方译论之间的差距。现代中西翻译标准都呈现多元发展的格局,但在研究思路和学术视野上,西方似乎更显开阔。西方理论家将翻译置于原文和译文的多维文化空间,善于从不同角度进行考察。另外,他们有较强的理论意识,任何研究都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充分运用相关学科的成果,使翻译标准的内涵(指翻译标准本身)和外延(研究方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化。因此,西方翻译研究成果更丰富多彩。
第三,学习借鉴西方译论。如果说中西翻译标准真正存在差距,那主要是时间上的先后,西方起步早于我国。尽管目前对西方译论仍处于引进、消化阶段,但是,借助网络媒体和各种现代化信息传递技术,掌握西方先进理论的速度越来越快,而且有了西方的理论作为借鉴,可以避免走弯路,能够在理论上取得更快的进展。当然,应该注意学习西方理论中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批判地接受,而不是盲目照搬。
四、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的对策
通过对中西方翻译理论的比较研究,找到了中西翻译理论差异的一些原因,明确了差异对比的意义,这一切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好中国自己的翻译理论,提出相应的对策,使中国翻译理论有所提高和进步。
为了赶上西方的翻译理论,中国的翻译理论应该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对汉语语言学的研究。我们应该从对汉语言的研究人手,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创立适合中国需要的现代翻译学。因为,语言是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对象和媒介之一。没有对语言的研究,要研究该语言的翻译理论就是缘木求鱼。
第二,改变传统思维方式,大胆创新,与时俱进。我们不能局限于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研究的范围和模式,而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认真研究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不足,结合中国的实际,探寻弥补的对策,建立我们自己的翻译理论体系。
第三,进一步提高翻译的地位,充分认识翻译的作用。应该将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一步提高翻译的地位,推进翻译工作。
第四,加强中国翻译人才的培养,扩大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的队伍。只有这样,中国的翻译事业才能繁荣昌盛、继往开来。
人民法院在查封、扣押、变卖执行标的物或者变更执行主体时,经常出现案外人或被变更的执行主体提出执行异议,认为侵害了第三人权益或被诉侵害第三人权益。虽然不排除执行人员主观上的因素,但应该说执行工作自身的特点已经决定了这种情况的不可避免性。对执行异议审查与处理的程序和规定,法律上又没有详尽,造成提出异议的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得不到及时保护,对执行人员违法执行案外人财产的监督,一直体现不出较强的监督力度,为此笔者为了使执行异议的审查与处理更趋合理、完善,谈谈以下观点:
一、执行异议由谁负责审查民诉法第208条规定对案外人的异议,执行员应当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审查,但这个“法定程序”究竟是什么程序,法律、法规没作明确规定。导致人民法院在审查案外人异议时无章可循,各行其是。主要有这样几种做法:一是将执行异议交原审判庭审查,执行机构以审判结论为准,来处理执行与否的问题;二是将执行异议交原承办该案的执行员审查;三是交由承办该案以外的执行员组成合议庭进行审查。笔者认为第三种做法比较好,因为原承办的执行员对异议审查,只能是自我的复查,有的原执行员对案外人异议不作认真审查,甚至根本不予理睬,不能体现真正的司法公正,所以执行异议应由承办该案以外的执行员另行组成合议庭进行审查。
二、执行机构的审查是初步审查还是终局审查民诉法规定由执行员对案外人异议进行审查,以判明是否确有理由。审查时,执行员通过询问异议人,让他们如实陈述对执行标的主张自己实体权利的理由和根据,然后,分别向本案双方当事人核实。执行员也可以进行必要的调查或取证,最终确定了当事人之间在实体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如果案外人单独在执行程序之外,对执行标的归属问题提起了诉讼,不服一审判决时,是可以上诉的,而通过执行异议,执行法院的审查即为最终审查。这样做不能保障案外人的实体权利和程序上的权利充分实现。因此建议对执行法院的审查裁决,应当允许异议人向作出裁决的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一次,当然还可以通过执行监督方式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