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3 09:40:5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广告与文化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语言的差异影响广告的理解广告语言是广告的核心内容。语言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并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消费者个人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程度制约其对广告的理解。
中西方在语言的差异首先表现在社会文化心理上。耐克的那句著名的广告语“Just d0 it”,一开始翻译成中文“想做就做”,广告播出没多久,就在当地引起轩然大波,家长们纷纷投诉,认为这句话会误导青少年做事不计后果,不负责任。后来把它改成“该做就做”,才平息这场风波。一字之差,效果却迥然不同。因为在西方,崇尚自我和追求个性张扬而中国传统则主张内敛。
同时,语言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样式,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下有着特殊的含义。语言是文化的多棱镜,反映出一个民族、国家或一个时代的人们的思想观念、礼仪风俗、道德规范等文化特征。表现在广告上就有可能同一则广告在不同的地方播放,效果却大相径庭。例如肯德基炸鸡广告的口号是“香得令人舔手指头”,被翻译成汉语时就变成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把你的手指头吃掉”。布英尼夫推销室内装潢品的口号是“轻快似飞翔”,在西班牙语用听起来就是“飞翔”。等等例子不胜枚举。因此,商品营销广告必须考虑语言的差异性对影响广告的理解
二、风俗习惯的差异对广告的影响
在广告创作中,如果不注意所在地区的风俗习惯,就会引发笑话甚至惹怒当地人民,也就达不到广告的效果。据说,曾经有一种知名品牌饮料的广告画在西方各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在阿拉伯世界却惨遭败绩。原来这幅广告是由左到右的四幅画面构成的:第一个画面是炎炎烈日下干渴难耐的男子形象,第二个画面是这个男子畅饮该品牌饮料的情景,第三个画面是使该品牌产品的特写,第四个画面是喝完饮料后满脸惬意的男子的形象。但是,阿拉伯人的阅读习惯是从右到左读,所以在阿拉伯人看来,广告中的饮料正是造成那个男子干渴难耐的原因。因此,其效果可想而知。再如,力士香皂在德国的广告片中是一位明星手拿力士香皂淋浴的镜头,而英国的力士香皂广告片中,那位淋浴的明星却改为在浴缸里为力士做广告。这个小小的差别其实反映了德国人爱淋浴,英国人喜欢池浴的不同习俗。同时,广告中也要避免一些民族禁忌。《礼记》中说:“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曾经有这么一个广告:一名男子由于使用了某家公司的清洁剂而受到称赞,于是公众纷纷向他赠送帽子以掩饰其明显的秃头,可是广告中该男子别的帽子不选,偏偏挑了一顶绿色的帽子戴在头上。很显然,该则广告的创作者不是东方人,不了解东方文化,不知道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绿帽子”另有它意,弄了个贻笑大方。
三、的差异对广告的影响
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图腾崇拜和,并世代沿袭。同一则广告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播放时有可能产生完全相反的效果。广告创意能尊重各民族的,那么,广告所传达的信息就能被接受,达到广告的效果;否则,冒犯了当地的,就会遭到当地居民的误解和反感。例如,一家公司的广告片中有男孩和女孩手拉手的镜头,这支广告在泰国播放时就引起了当地人的不满,因为泰国是佛教国家男女拉手是宗教禁忌。还有一则皮鞋广告中有赤脚的镜头,这个广告被认为冒犯了东南亚地区人民的自尊心,因此被迫在这个地区停播。总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有着自己的宗教文化,广告创作者只能了解并尊重他们的信仰,千万不能乱拿他们的信仰做文章,否则只能是自讨苦吃。
四、审美感受的差异对广告的影响
【关键词】广告跨文化传播;文化冲突;文化融合
一、作为文化的广告
文化是一个不确定性的概念,一切人类活动都可以纳入文化的范畴,因为文化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文化有非常广泛的含义。从广义上说,文化无所不包,文化无所在。从狭义上说,文化学家泰勒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文化、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因此,文化存在地域、社会的差别。
关于广告,《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界定比较符合现代广告的特点,广告是传播信息的一种方式,其目的在于推销商品、劳务服务、取得政治支持、推进一种事业或引起刊登广告者所希望的其他的反映。广告所承载的信息往往具有文化属性,成功的广告往往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髓。因此,广告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从形式上说,广告运用的大众媒体等媒介形式,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文化形式。从内容上说,广告所传播的信息是人类的精神创造物,经过高度的提炼和升华凝结而成,是其所在时代文化的一种独特体现。在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全球扩张的推动下,广告成为一种跨文化的传播行为。
作为文化的广告,面临着一个复杂而又神秘陌生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往往规定了具体情形下应采用什么规则,而制定这些规则的是文化”。只要仔细分析广告传播的文化传统,使得广告所传达的信息与文化所制定的规则相适应,将广告融入当地的文化语境中,就能够化解和避免文化冲突,带来的是文化的融合。然而在现代语境下,广告作为一种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有可能被利用成为文化殖民主义的工具,跨国公司通过操纵广告,从而进行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本文主要以麦当劳的广告为例,分析广告在传播过程中的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以及潜在的文化殖民的威胁。
二、广告传播中的文化冲突
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背景下,广告日益成为跨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跨国公司使得广告的传播超越了空间的界限,在全球不同地域进行传播。但是地域不同,社会、民族、文化等也各有差异。即便是差异化的广告传播,也有可能无意冒犯传统习俗和文化禁忌,更不必说在不同地域的同一广告传播。而且不同地域的文化认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民族文化也悄然而变。
但如果说同一广告内容不加修改的在不同国家的传播,是早期跨国公司对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不足,那么麦当劳广告的《讨债篇》则不能用这样的托辞来解释,这则广告都是在21世纪的近些年来的,其背景条件是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已经受到重视。
在麦当劳广告《讨债篇》中,音像店门口的一名男子向老板下跪,请求折扣,老板态度十分坚决优惠期已经过了,不能再优惠,下跪再三请求无果,最后出现旁白:幸好麦当劳了解我错失良机的心痛,给我365天的优惠。这则麦当劳《讨债篇》广告在中国电视媒体一经投放,便刺激了国人的神经,引起了轩然大波。
从广告创意本身来说,麦当劳《讨债篇》中,讨债与讨优惠券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处,用相似点作为广告创意本身没有错误。但是在中国文化里,“下跪”一直被看成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中国人关于下跪的神经是非常敏感的。下跪是中国社会的最高礼节,下跪意味着最大程度上的尊重或者最大程度上的乞求原谅,是一种非常严肃的民族文化,麦当劳的这则广告是对中国消费者人格的极大侮辱,伤害中国消费者的尊严。对于麦当劳的发源地的美国来说,美国文化比较大胆、开放、自由、滑稽,而中国文化则比较内敛、拘束、传统、严谨,用美国所认同的文化来向中国的消费者进行传播,难以引起消费者的共鸣。
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分析,麦当劳这则广告也反映了跨国公司背后的美国对中国消费者的傲慢与自大。跨国公司通过文化产品推行其霸权意识,在世界范围内推行霸权文化,灌输西方的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使得民族国家的本土文化受到侵蚀,也是对文化多元化的挑战,是值得我们警醒和注意的。
三、广告传播中的文化融合
随着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深入,广告传播中实际上已经十分重视不同文化的差异。一方面,跨国公司要通过广告信息传递取得公众认知,为获取经济利益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广告传播背后的文化渗透变的更加巧妙柔和,文化殖民变的悄无声息。
其实,跨文化传播在跨国公司中很早就开始了研究和实践。对于麦当劳来说,1996年戛纳广告上的获奖作品“婴儿篇”中就体现了很好的文化融合,以及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尊重。在这则广告中,一个婴儿躺在摇篮,当摇篮荡起接近窗户的时候,婴儿高兴地笑了,摇篮落下时笑脸顿时变成了哭脸和哭声,如此反复,之后镜头移到窗户外,出现麦当劳的典型“M”标志,消费者恍然大悟,婴儿是因为看到麦当劳才高兴,看不到就哭泣。广告创意非常简单,更重要的是这则广告在不同的地区播出,有了不同的版本。比如在亚洲,婴儿换成了黑头发黄皮肤的,在非洲,婴儿则变成了黑皮肤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麦当劳在走向世界过程中非常注重跨文化传播。简单的处理,成为广告传播中文化融合的经典案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深入,这种文化融合也更加的巧妙和成功。在麦当劳《讨债篇》之后,作为危机公关的《2005我就喜欢》让中国年轻人比较喜欢的歌手王力宏来表达麦当劳的思想,表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其中融入了中国奥运和好莱坞的元素,表示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文化融合的态度,并且向中国的年轻人展示了一种现代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理念,追求独立、个性与年轻人的心理产生了共鸣,契合了中国本土消费者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四、小结
社会学家萨林斯认为,“历史上所有的社会其实都是全球社会,每一种文化也都是包容宇宙万物的体系,将大千宇宙纳入文化的版图”。由此,文化本身其实是具有包容性的,文化包容一切。广告作为一种近代的文化形式,在其发展中也是由冲突走向融合,广告跨越了地理空间和民族文化空间,要克服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就要处理好与传播语境中传统文化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入乡随俗,同时特别注意其他民族文化的禁忌,这是最基本的原则。温迪・利兹-赫尔维茨说过,文化并不是二元对立,在文化对立的双方也有相互交叉的部分,“黑”和“白”中间还有个“灰”,“我”和“你”之间还有我们。不同民族的文化可能存在差异,但不一定相悖的关系,广告可以成为现代性与民族文化融合的一种自我沟通的文化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化融合的背后,要警惕文化殖民与文化霸权。消费主义对我国的入侵就是文化殖民的一种体现。在消费社会中,广告也不仅仅是传递信息,也传播着对奢靡生活的追求,影响着人们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我们在消费跨国公司文化产品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受到了其背后意识形态的操纵,因此,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要注意思辨,同时形成我们内心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总之,作为一种文化,广告在传播中要尊重文化差异,理解文化传统,在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与消费者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
[1][美]萨默瓦、波特著.闵惠泉等译.跨文化传播[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39-241.
[2]陈培爱.广告跨文化传播策略[J].东南学术,2004(S1):231-234.
[3]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48.
关键词:现代商业广告 传统文化借鉴
商业广告是以最终盈利为基本目的,通过各种媒介向用户和消费者宣传商品和服务,具有鲜明的功利性和效益性。由于商业广告的功利性特征较为突出,庸俗化广告、虚假广告、恶性广告比比皆是,对于广告业的治理,除了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之外,更需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建立健康的精神理念,以寻求整个商业广告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按照我国国学大师张岱年的观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具体表现为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四个方面。本文即从这四点人手,讨论一下商业广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利用。
一、刚健有为
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地之大德日生”。这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孔子提倡并努力实践为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鄙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孟子举出大量例证,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王勃宣称“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总理在汶川灾区为小学生题词“多难兴邦”。这些都集中反映出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刚健自强、积极有为思想的推崇与赞赏。而商业广告也体现了这一点,如李宁体育用品的“行者无疆,自强不息”和“追求,无止境”,安踏体育用品的“永不止步”等,都表现出一种面对困难和挑战无畏抗争、勇往直前的价值观念。
二、和与中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理解有多种多样,如“和而不同”的和、“致中和”的和、“和为贵”的和以及“仇必和而解”的和。这些都显示出中华民族宽厚、仁爱的品质。
中是指中庸。“中庸”是古代先民孜孜以求的美德,“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在中国传统文化看来,人人都应是“文质彬彬”,“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恭而安”,“乐而不,哀而不伤”。因此,中国人言行深受中庸思想的影响,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有节、行为有度、进退有矩,体现出人类社会的和谐思想。
在“和与中”的文化环境中做广告,广告人常常要含蓄谦和地表现出自己产品的特色与卖点,而不是对自己的产品夸大其词,或者咄咄逼人地攻击对手产品的缺点。这样做只会引起公众的反感,因为与宽厚仁爱的传统文化不符,公众会认为是在“招摇撞骗”或者“不厚道”。
三、崇德利用
《周易・系辞下》的“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道德至上思想的点睛之笔。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而不能徙,知不善而不能改,是吾忧也。”体现出对道德至高无上的推崇,历朝历代都身体力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长盛不衰的根本。
道德在我国有多种具体表现:诸如仁爱孝悌、礼义廉耻等,但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精神在我国传统道德中占有核心地位。孟子应对梁惠王“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于吾国乎”问话时,毫不客气地回答:“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颜渊勤奋好学,不为生活艰苦所困,“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些都是民族尊崇的圣贤。
商业广告直接的目的是盈利,但裸地表示盈利挣钱的广告在我国没有推广的土壤,还会受到公众发自内心的鄙夷,比如房地产宣称是只为富豪盖的房子、在公益场合挂设商业广告牌等。而借助于宣传仁爱情义等内容来推广产品的广告却被人广为传颂,比如王老吉为汶川灾区捐出了一年的全部利润、海尔援建海尔希望小学等。
四、天人协调
《周易大传》说:“昔者圣人之作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强调了天道与人道的关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协调说的典范。《中庸》也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提出人要顺其自然,而不是去征服自然、毁灭自然。因此,一个人乃至社会组织如果做到了天人协调,其道德就会与天地相合,从而也就能成就人与自然的和谐。
当前,保护环境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公众都能意识到环保对自身、对社会、对未来子孙后代的重要性,进一步体现出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协调”观念。将“天人协调”的思想引人现代商业广告,无疑将引发起公众内心的认可和接受,加大广告传播效果。如农夫山泉的广告语便是着眼于自然的回归:“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这一句广告语从强调大自然出发,浓缩了对自然的热爱,突出了产品特色,不仅引起人们的共鸣,同时增加了认可度。
【关键词】广告 策划 实施 步骤
一、企业广告文化的规划
企业的广告规划是企业广告策划与实施的第一步,主要包括企业广告形势分析、广告目标与广告策略。制定企业广告计划的前提,是对企业产品信息、公众信息、和市场环境信息进行调查研究。然后,一方面对企业的产品信息、公众信息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从而掌握企业产品的特点与长处,明确产品的差异性以寻找合适的产品的定位。另一方面,根据市场环境信息的调查结果,企业还要弄清楚本产品、本企业的直接竞争者和间接竞争者的情况,包括其生产和经营规模、发展趋向、占有市场份额、广告策略与投资、特长与薄弱环节等。
二、企业广告文化的定位
广告定位理论认为,如何将本企业的广告在市场上定位,比起如何撰写该企业产品的广告,对整个广告计划的成效影响更为深远。成功的企业通过各种广告宣传和促销手段,不断提高企业声誉,开创名牌产品,使消费者根据企业的名声和印象来选择商品。企业广告定位,是指企业根据顾客对企业产品属性的重视程度,把广告产品确定一个市场位置,让它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对某一阶层的目标消费者售出,以利于与其他厂家产品竞争。它的目的,就是要在广告宣传中,为自己的产品创造、培养一定的特色,树立独特的市场形象,以区别于竞争对手,从而满足目标消费者的某种需要和偏好。
三、企业广告文化的创意与创作
(一)企业广告创意中的文化运用
所谓广告创意,就是广告人员根据调查结果、产品特性和公众心理,创造广告宣传意境的思维过程。在广告创意中,对于文化的巧妙应用,常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创意是没有一定之规的,如果只是借鉴成功的创意,虽然也可能会起到良好的广告效果,但是这种“追随战术”创意的含量很低,可以当成一种广告人偶然为之的实用手段。广告创意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对比式创意。除了直接性的对比方法外与竞争者的产品进行比较也是比较式创意的方法之一。这类广告也称比较式广告。比较式广告最易产生效果,且最不好掌握、易引起争端的一种广告形式。
关联性创意。与产品的关联性,关键是找到创意传达的切合点,这种切合点应是消费者认可的,与产品的特性有直接的联系。
以器物元素进行隐喻的创意。早期平面的器物元素主要是以产品为主体,优劣主要在于把产品拍(画、说)得好还是坏。而现在用与产品无关的器物作“隐喻”或“通感”进行创意的广告越来越多,其表现水平也进步很大。
具有民族风格的广告创意。最具有民族特色、民族风格的创意,同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感染力,最容易被本民族认可和接受。因此,是否讲求民族风格,是评价创意是否优秀的一条更高的标准。
具有幽默风格的广告创意。幽默可以为广告创意增添一种生活乐趣,可以大大丰富广告创意的蕴含量。无论是滑稽可笑、令人忍俊不禁的,还是含蓄巧妙、令人回味无穷的,都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在令人向往的生活情趣中,产品的性格形象也同时深入人心。因此,幽默风格是评价广告创意的又一项较高标准。
(二)企业广告文案创作
广告标题的撰写。标题是广告的生命,也是广告的“眼睛”。好的标题对广告受众有着无声的吸引力,既能激起读者的好奇心又能唤起读者的兴趣。好的标题总是借助一定的艺术表达形式,体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如“看楼看尽全港九,太古城更胜一筹”(太古地产公司的广告标题),“长虹,天上彩虹,人间长虹”(长虹广告)。
广告标语的写作。广告标语是加强商品印象、树立消费观念的一种手段,因此在广告标语的写作中,除了应注重艺术手段的运用,更应注重对于产品名称的表达,也就是要在广告标语中加进产品的名称。如金龙鱼食用油的广告标语“温暖亲情,金龙鱼的大家庭”。广告标语写作,还应具有鲜明的语言特色,最好琅琅上口。如“农夫山泉有点甜”(农夫山泉纯净水广告标语),万家乐电器广告标语:“万家乐,乐万家“。广告标语写作还应开拓广告的深远意境,诱导人们的情感与想象。如联想电脑广告标语:“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戴比尔斯钻石广告标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四、企业广告文化的传播
广告宣传的实施实质上是借助于广告媒体所进行的广告文化传播,主要包括广告传播媒体的选择和广告文化传播媒介策略运用。
[关键词]广告 跨文化传播 对策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传播科技的进步。促进了全球文化交往的日渐频繁。跨文化传播已成为广泛涉及各个社会领域的一种社会行为,也是人们用来沟通的重要手段。在不同文化的互动交往中,尤其是试图跨越那些价值体系差异较大的文化进行沟通时,容易产生文化冲突问题。跨文化冲突是指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代际文化之间以及文化思想领域中不同的文化流派之间所发生的差异、冲击、矛盾和斗争。随着“中国制造”广告在美国有线新闻网投放,我国对外传播策略中开始注重运用广告。如何在广告跨文化传播中规避文化冲突与风险。提升广告跨文化沟通的效果,值得关注。
一、广告跨文化传播的理解错位
跨文化沟通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在不同的文化中缺少那些用以沟通的共同符号,以及对符号背后所隐藏的价值内核的理解。从传播学的微观角度看,广告实质上是一种符号的传递行为。即利用语言文字或视听觉形象等来传播有关商品或服务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广告者把既定信息进行编码而形成“广告文本”,人们通过解读广告过程而接受到产品或服务的信息。符号一方面扩大了人们的信息传播,同时也局限了信息的传播,这一问题在跨文化的广告传播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理解错位,广告者和接受者之间很容易出现分歧。在传播过程中。因为传受双方的编码系统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受众对文本的解读不一定会和编码者所期望的一致。由此不同文化群体在沟通交流中必然容易产生文化冲突,而此类冲突也是广告跨国传播中经常出现的。当传播编码者是一种文化的成员,而解码者属于另一种文化共享圈,那么跨文化的广告传播必须面对的是几百甚至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理解鸿沟。在很多情况下,解读的差异是由主体对认识对象的曲解造成的,往往呈现出两种方式:第一种是下意识的理解错位,主要因双方文化上的差别造成的,它是零碎的,不系统的,常常是当事人以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他人的行为,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得出否定或肯定对方的结论。第二种情况是有意识的理解错位,它与下意识的理解不同。它是有系统,有理性,是一种较深的文化沉淀,往往与政治、意识形态相连,囿于成见。这种情况下的理解错位一般比较稳定,难于沟通和对话,也不易在短期内改变。
二、广告跨文化传播的语境差异
语境是围绕一个事件并与事件的意义紧密相连的信息。事件和语境结合起来产生一个既定的意义。并在不同程度上依赖于文化。在现实生活中,语境、符号和意义三者相互联系,语境对符号本身的意义产生制约。它根据信息传播对于语境依赖的大小,将文化区分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高语境传播或讯息是:绝大部分信息或存在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在个人身上,极少存在于编码清晰的被传递的讯息中。低语境传播正好相反,即将大量的信息置于清晰的编码中。因而,位于文化语境不同段位的广告传播之间容易发生碰撞和冲突,同样的广告符号系统会被赋予不同的理解意义。
广告语境冲突不仅给广告接受者带来意义解读的困惑、心理情感的隔膜、文化身份的疏离,严重的还会导致“文化休克”现象,不但使广告达不到预期的传播目的,还有可能左右文化族群甚至上升到政治意义上的失谐和冲突。倘若没有不同程度的语境。符号的意义是不完全的。由于目标市场文化语境上的差异,导致了广告踌文化传播效果的不确定性。而文化语境通常具有不可割裂的历史继承性,不易变迁。在跨越文化语境进行广告传播时,要尊重文化语境的客观存在,通过调适广告策略与创意以求扩大与受众文化“共通的意义空间”。并最终体现这种共享性。
三、跨文化广告的民族化与伪民族化
现代社会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社会群体,他们各自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群体文化,这就是亚文化。每一文化都包含着能为其成员提供更为具体的认同感和社会化的较小的亚文化群体。亚文化群体包括民族群体、宗教群体、种族团体和地理区域。亚文化是相对于通行的主流文化而言的。在全球各地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亚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成为一种真正实现个性化的文化。广告体现着某个民族文化群或亚文化群的人文特征,就是广告文化的民族性。
由此,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心理现象,即在商品宣传和营销过程中,越是有文化、民族色彩的东西,就越容易得到国际公众的认同。这也是消费民族中心主义给跨国品牌进入当地市场预设的一种心理障碍,认为全球品牌在跨国广告传播中首先应当把握当地的民族文化,投放的广告中广泛采用本土传统文化元素。然而,按照著名跨文化管理专家霍夫斯塔德(Geert Hofstede)的说法:文化是一个人群的成员赖以区别于另一人群成员的共同思维方式,文化包括价值体系,价值观是文化的基石。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文化,他把文化比喻成洋葱有很多层,最外表的一层称象征物质(symbols),如服装、语言、建筑物等等,人的肉眼能够很容易看见;第二层是英雄人物性格(Heroes),在一种文化里,人们所崇拜英雄的性格代表了此文化中大多数人的性格,因此,了解英雄的性格,很大程度上也就了解了英雄所在文化的民族性格;第三层是礼仪(Rituals),这是每种文化里对待人和自然的独特表达方式:最里面的一层是价值观(ValUeS),指人们相信什么是真、善、美的抽象观念,这也是文化中最深邃、最难理解的部分。如果传播只关注第一层象征物质层面的符号运作,而忽视其他更深入的文化内涵,一方面由于缺乏某种稳定的价值参考结构。就会产生价值冲突压力。导致传播所在地区人们的心理抗拒和混乱;另一方面,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也会带来文化移人压力,面对压力也会呈现出反冲力。因此,广告民族化并不是简单的文化象征符号的应用,选择当地公众所认同的物质符号就可以实现广告的传播目的。没有灵魂地使用传统文化的元素而不是去理解。只是一种“伪民族化”的符号拼凑。
跨文化广告层层深入文化的内核,把握文化中的民族感情、价值理念以及道德伦理。才是产生传播效果的关键。
四、规避广告跨文化冲突的对策
第一。形塑趋同的消费心理与行为。根据广告符号所构建的范例来对自我进行参照,通过消费达到自我“赋值”的目的。广告操纵下的这种符号运作机制类似于一种图腾,是观念得以成为意识形态的机制。受众不只是简单地认同这种生存模式,在观看广告的同时他们就已经感觉到自己很自然地属于符号所描述的群体。所以人们才会乐于购买,寻求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归属感。“广告不仅刺激人们选择某一物体,做出一次认知决定,做出一次理性评价,而且力图在其他语言学层面上制造种种使观看者与该产品合而为一、彼此依附的效果。观看者是广告中缺席的男女主角。观看者被引诱。而把他或她自己置换进广告之中,从而使该观看者与产品意义合而为一。”
【关键词】艺术表现 实验室 广告文化 面貌
广告文化在二十世纪初期,以抽离与表象世界之关连为诉求,藉非具象的表现形式,揭示事物的本质。这样的诉求,虽提供艺术界新的美感经验,但也加深了观者与创作者之间的距离。然而这种贴近创作者内在情境且深具自我表征的独特创作方式,未必会被后续仍以广告文化语汇创作的艺术家们放弃。但随著知识建构的强势趋力,八零年代后现代主义时期的广告文化家们,也开始警觉广告文化已成为具象的另一个代名词的事实。换句话说,当观者毫不犹豫地针对一张不具形象的作品,以分类的方式,将此作品快速的归属在广告文化的范畴,并以过往对广告文化的识加以诠释时,他们已视广告文化为具象的形式语言。鉴於此,当代广告文化创作者试图扩大广告文化的定义,关切知识建构体系中具象与非具象的分界点,也关切信念本身的意义。
1.广告文化的产生
矛盾使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空间变成了一个大的实验室,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都是在这个实验室里得到产生、检验、重生和升华的,广告文化也不例外。它借助社会发展出现的审美矛盾冲突,为时代的潮流要求,不断地把艺术和设计,甚至是多种语言形式融合在一起,试图寻求它独特的社会美学风格。不同的社会时期有不同的审美倾向,广告文化要以不同的精神姿态表现、影射时代的审美特征,就必需不断地寻求最佳的时代设计表现语言,才能求得它的社会商业出路;艺术表现的诞生发展,给广告设计艺术注入了新的血液,借助艺术表现语言发展起来的广告文化,我们暂且称之为艺术广告文化。艺术广告文化也跟其他的广告一样,也是要不断地进行试验和尝试才能更好地寻求社会商业出路的,因此,我们说,广告文化是实验室里的文化。
2. 广告文化与艺术表现的混合反应
随着科学技术、工业的发展,知识爆炸的社会面临着层出不穷的问题,政治、经济、道德、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在所难免,传统的美学文化也受到前所未有的一次考验和历练。事实证明,传统的绘画已很难满足所有人的精神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20世纪50年代,在社会这个实验室里,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艺术表现应运而生,并且成为那个时代时尚的代名词。广告艺术往往是通过把握艺术文化潮流来把握流行的商业文化的,当艺术表现冲击着传统绘画领域并试图打碎生活与艺术的界限时,作为大众文化实用艺术的广告艺术也同样被艺术风潮所波及。为了迎合人们的审美口味,也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广告设计者把艺术表现的观念和其大胆的表现手法尝试引用到广告设计中来,使得广告艺术几乎在一夜之间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时尚的大街小巷上时,让那些追求“酷”生活的现代年轻人喷发出了对它火一样的热情。这种不循规蹈矩的广告艺术实验,它粗糙却很是标新立异,它广告文化但又个性鲜明,它平面但意会的简洁图案、随性但隐喻的诉求文字、广告文化但张扬艳丽的色彩,还有纯粹舞动的表现线条,所有这些都恰恰象征着青春的一种挥霍,一种潮流年轻人的自由自在的写照。这次广告艺术与艺术表现的混合反应,不管是物理反应还是化学反应的实验结果,都暂时迎合了具有复杂审美倾向的年轻新一代的口味,抓住这样的一种口味倾向,设计者更是相信了安迪•沃霍尔说过的一句话:"Everything is beautiful.Pop is everything."(所有的事物都是美丽的,艺术就是所有的事物。)
3. 具有时代的时尚精神内涵,立足于商业市场
任何事物都成了设计者尝试用来设计广告艺术的构成元素,所有的构成元素都被试图在实验过程中求证它们的存在价值,或许是浮躁的现代年轻人喜欢新奇的艺术视觉冲击力,或许是毫无禁忌的表达游戏更能体现时尚气息和现代人的生活态度,年轻人喜欢借助这种文化潮流来宣泄情感,标榜自己的个性,同时证明自己跟艺术文化走得最近;虽然广告文化的这种艺术实验尝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一些人的审美倾向,但艺术广告毕竟是踩着年轻的步子而来,它在一点点地逼近人们的生活、影响人们的生活,淋漓尽致的广告文化,也诱发了我们对广告文化领域的更多期待。但通俗、趣味、大众和即时的时尚之风,无论是在概念上还是在行为方法上,它们都是有待于人们的发掘和发展求证的。因此,艺术广告文化也仍然需要设计者们不断地探索和把握,仍然需要时间、空间对它的考验,仍然被不同时期、不同人群的审美情趣所左右,它注定要带着实验室的味道一路走去,这样,它才能把准流行文化的脉搏,才能更具时代的时尚精神内涵,才能更好地立足于商业市场。
【关键词】公益广告;文化表达;创新;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61-02
一、公益广告文化表达和创新的语境
基于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公益事业,公益广告作为最有效的表现方式,可以最大化地使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念深入人心。以创新的话语吸引人,以优秀的传统文化塑造人,以正能量的精神影响人。在新媒体语境下,具有创新意识的公益广告仍是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公益广告这一强有力的传播方式的文化表达与创新也愈发重要。
(一)公益广告的通道媒介语境
新媒体时代之前,公益广告载体有限,缺乏认知度。而新媒体时代来临,铺天盖地的公益广告短片出现在人的视野当中。不再是央媒等媒体一家独大,诸如泰国等国外的公益广告流传进国内,自媒体平台的崛起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制作、传播公益广告。例如,在各类交互网站上便可自由学习各种作品,还可以自身参与公益广告的制作和传播,诸如微博、微信的大量转载使得公益广告的成本变低,以及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于正能量文化的渴求成就了公益广告的文化日益繁荣。在我国目前公益广告的浪潮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多模态隐喻的表达方式等等都逐步成熟,帮助社会使公益理念日渐深入人心。
(二)公益广告的创新之路
2013年春节,央视播出“回家”主题的系列公益广告,标志着中国公益广告以崭新的面貌与大家见面。回顾历史,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播出了世界上第一则公益广告,而贵阳电视台1986年“节约用水”主题的广告是我国首则公益广告。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群众社会责任自觉性的增强,在政府机构的鼓励和要求下,中国的公益广告迅速提高,特别是2015年春节前一系列关于“回家”主题的公益广告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包括《回家》《筷子篇》等等。《筷子篇》中有一句台词是:“多个人多双筷子撒。”不同文化的引入创新给大家以和谐中国的面貌,这些公益广告不仅陆续在国内外各种公益广告评比中满载而归,而且还夯实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大众的道德引领作用。
二、公益广告富有特色的文化表达
公益广告是通过广告的方式向大众传播正能量,从而提升社会大众的文化素养,促进社会的凝聚力。公益广告富有特色的文化表达方式是公益广告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它的作用就是使公益广告作品更加深入人心,使公益广告作品更加靠近我们的生活。好的公益广告语有独树一帜的表达方式,持久弥香,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完成更多的社会使命。
(一)公益广告的隐喻化表达独特
采用广告语式直白阐述广告主题的形式越来越少,而我们中国人相对于欧美人来讲普遍比较含蓄,而且隐喻与生活联系紧密,理查兹曾经说过,“我们日常交流中几乎每3句话就有可能出现1个隐喻。”[1]相当于在我们日常交谈中平均每1分钟使用4个隐喻。因此,隐喻对我们的影响可见一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文化的不断冲击和融合,隐喻的表达方式发展迅猛,在各式各样的领域中隐喻语言的使用也各有不同的特点。
从我们与这个世界产生互动开始,多模态隐喻就存在我们的认知里,与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息息相关。越来越多的公益广告中传统文化的运用使得公益广告拥有了民族的符号,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服务国人。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经久不衰,在国人心中的认可度不言而喻,因此公益广告中的传统文化更能触动华人的内心。多模态隐喻给人的感受扎根于人的内心。隐喻虽说普遍的存在于大众的日常生活中,但也受到各地不同文化的影响。文化认可度也作为多模态隐喻很重要的一面使其体现出普遍的民族风格。同样,这些隐喻凸显了中国人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公益广告中的多模态隐喻也画上了“中华文化”的标签。
(二)公益广告涵盖的内容广泛
中国电视公益广告走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主题越来越丰富,与时代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其中,体现了党的“十”提出来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电视公益广告的创新自觉地与当下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建设形成了内在联系。中国现阶段的电视公益广告,与美国的“广告人主导型模式”、日本的“企业主导型模式”不同,运作模式似乎更接近于韩国的“媒体主导型模式”。公益广告制作和播出的目前大多数为电视和网络媒体。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电视台,都拿出广告时段,甚至是黄金时间的广告时段来播出公益广告。特别是中央电视台,在亿万观众关注的春节联欢晚会中不播出商业广告,却选择播出了多条“让心回家”的系列温情广告,把家的温暖、爱的诚挚、情的洗礼、亲人的关怀,传播给海内外亿万华人。此情此景,甚至成为许多人难得的情感化的“除夕忆”,“回家”主题具有了穿越时空的某种形而上的中华寓言意义,创造了环球同此感动的仪式瞬间,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家国情结。类似中央电视台的“关爱老人系列”等公益广告,还用“感动”唤起了匆忙的人们对老人的关心和眷顾,“打包”、“爸爸的谎言”等广告,都成为“感动中国”公益广告的代表作。此外,北京电视台的“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系列、上海广播电视台的“有信赖,有未来”系列,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的“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系列等等,都积极参与到公益广告的创作和播出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主题下交相辉映。
广告是一种有偿的宣传和推广方式。公益广告还脱离不了广告的本质,虽不同于商业广告以盈利为目的,但也脱离不了其为了宣传的目的。公益广告多样化文化表达可以帮助公益宣传,也可以提升我国公益广告的质量和文化诉求。
三、公益广告的文化创新
公益广告的本质是宣扬人心中的“善”,通过艺术的形式使人与之产生共鸣,向公众传播良好的行为观念,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获取良好的社会回响。而随着经济的进步和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一般的艺术表达已难以满足受众的目标需求。公益广告所涵盖的社会使命与艺术创作的结合则成为其创新更本质的希冀,这也赋予公益广告制作者们更伟大的使命。
(一)公益广告的创新困境
如今,公益广告俨然成为了弘扬社会正能量中不可或缺的存在。目前,由于不同电视台的经济能力有所差异,更重要的是对公益广告的价值和重要性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在电视公益广告的制作和播出方面的差距还是显而易见的。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在制作和播出的数量以及质量、播出效果上,都可以说是“一枝独秀”。此外,北京、上海、江苏等省级卫视制作和播出的公益广告,在数量和质量上也体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也有一些电视台制作和播出的电视公益广告还存在着创意简单、制作简陋、手段简化的“三简”现象,概念化地演绎公益主题,构思随意,叙事僵硬,镜头缺乏造型张力,不讲究艺术技巧,甚至有“完成”管理部门公益广告播出要求的应付感。应该说,这都是对电视传播载体的属性认识不足的表现。
纵观整个公益广告行业,公益广告有冲击力才可以迅速吸引受众的眼球。视觉和听觉上的震撼可以给受众更深的印象,但很多公益广告过于复杂,主题过多混淆视听。公益广告应秉持简单的原则。通常公益广告要表达的内容应该是简单单一的,或许设计上有繁多的视听语言,但主题是不变的。复杂的故事在院线电影中也许会很精彩,但在公益广告中是不恰当的。公益广告的目标群体是社会大众或者其中某部分群体,通俗易懂的表达方法才更适合被受众所接纳。我国公益广告事业仍在缓慢进行,目前公益广告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市场、大众群体参与程度不高等等。我国公益广告的创新进步须依靠新媒体,更接地气地考虑年轻一代的公益理念输入。在新媒体的语境下文化的传承与表达密切结合,从而有效实现形式即内容,并延伸内容的策略与途径。新媒体时代下,更要考虑寻求一条适合大数据的公益广告创新道路。
(二)公益广告创新的机会
公益广告在我国相对起步较晚,种种原因与国际水平相比仍有差距。事实表明,在我国仅有少数富有极强的社会使命感与专业能力突出的人才能创造出杰出的公益广告。但我国公益广告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的次数远不及商业广告,在制作的质量及数量上也与商业广告有着不小的差距。我国公益广告要想有快速发展,在学习其他家制作的同时,也应将更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广告中,产生更大的文化共同体。中国有许多重于千金的古训名言,都告诉了我们最简单却最深刻的道理。若能将这种传统的元素与现代公益广告结合,不仅能更好地传递公益理念,而且也会提升公益广告的水平及国际地位。
比如可以借鉴商业广告,在户外各式各样的广告模式都可以充分利用起来。橱窗、商业广告牌、大楼投影仪等。而随着科技的发展,自媒体也显露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如王尼玛、papi酱等自媒体大咖也会以独特的视角传播公益,而且更加接地气。随着自媒体的异军突起,公益理念更加不同却又亲和地在流传。所以在网络文化的背景下,使用网络平台作为载体是公益广告的出路之一。另外,要让公益广告的内容更加富有情感,对广告制作的各个h节都应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公益广告要涵盖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以创新思维与创意精神,将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整合于公益广告中,采用更加富有活力的载体和形式与观众见面,以善良与感恩的情怀面对社会人生,敬畏自然,遵循和谐之道。
参考文献:
[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跨文化广告;文化扩张;商品神话;意识形态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广告的跨文化传播已是现实。广告作为一股重要的传播力量对市民消费观念进行引导,对价值观念潜移默化的改变。
一、跨文化广告与传统广告的区别
跨文化广告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产量的提高、交通能力的提升,市场的范围必定扩大。当商品的销售范围超出了国界,就诞生了跨文化广告。我国学者贺雪飞对跨文化广告给出了界定,他认为:“跨文化广告传播,是在不同文化疆域间的广告传播,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国内领域的跨文化广告传播,即在一国范围内的跨种族、跨民族及不同亚文化之间进行的广告传播活动;二是国际领域的跨文化广告传播,是广告信息从一国向另一国的流动”[1]。传统的广告大都局限于国内或者本土局域地区,受本土传统文化的影响,消费观念相对本分。传统广告尚未冲出国界,对国际市场形成影响力,而跨文化广告顺应了整个时代的发展,虽然对于企业而言广告的目的都在于更好地推销商品观念、劳务资源,但是由于跨文化广告涉及的是不同的文化系统之间的广告,中间便有国别、地区、文化间的差异。那些能够进行跨文化广告传播的企业都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公司,这里就有我们提到的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它使用奔放、张扬个性的广告形式向中国输入西方的个性自由,颠覆了传统广告的价值观念。
二、跨文化广告:合法的文化扩张和侵略
(一)籍借西方强势文化,强化广告文本的视觉冲击力
近代中国人西化情节较甚。可口可乐公司仅仅抓住中国人的这种文化心理,借助母国的硬实力,选择代表本国文化的符号,建构具有强势扩张力的广告文本。作为饮料业的“老大”,公司在营销过程中主题不断更新变化,以保障可口可乐永远代表时尚与活力,变化的主题、不变的思想一直遵循的销售原则就是“因你而变’。相较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谦让,将消费者个人需求时刻作为该企业最高执行目标的理念,为打开中国市场提供了良好开端。在文本广告中,利用中国的人物形象销售传输西方国家理念,该公司在进行视频广告传播时,为凸显碳酸饮料的阳光和活力,一般都会选择运动巨星代言,并且基本为国际巨星,中国一直是个相对保守的国家,本国英雄主义和爱国情结尤甚,因此可口可乐公司利用中国人这种心理,在我国的营销策略中选择了姚明、这样的国际巨星代言,姚明代表的是一个积极阳光活力的符号拥有庞大的母国粉丝,尤其是姚明灌篮动作完成,接下来会有畅饮可口可乐的面部满足感的特写,良好的形象和口碑增强了中国人的心理认同,所谓爱屋及乌,可口可乐在这片土地上热销也在意料之中。产品的包装也刺激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当习惯了中国文化简朴实用包装,在跨文化广告中看到一罐罐包装精美的饮料和富有西方文化色彩的标志、包装图案后,心理上的震动是可想而知的。
(二)“来自西方”的商品形象塑造
跨文化广告非常重视通过强调商品的产地来赋予商品的西方国际身份。通过强调“西方产品”为商品镀金,从而获得输入国市民的认可,这样的案例自古有之。20世纪初,英商华茂公司在推广其的名酒广告中强调“英国秘秋司名厂所出各种名酒如老牌海寿特、司讨脱等,均为该厂供应英宫贡品,质良味美,驰名久远”。利用这种诉求手段,不仅建构了商品的西方形象,更界定了品牌的目标消费者阶层,赋予商品地位、身份等象征性的功能。
(三)参与中国,制造全民文化共享假象
2003年8月3日,北京奥组委为2008年奥运会新会徽举行盛大揭幕仪式。同一天,100万只印有信会徽的可口可乐限量精美纪念罐正式上市。2008年中国盛世奥运主办方承载了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正当全民为此欢腾之际,可口可乐公司的一系列举动令国人产生错觉——西方在吸收、共享我们的文化,中华文化越洋远播。殊不知,当我们陶醉于对自身文化的赞赏时,可口可乐也实现了更广阔的中国市场扩张,对以后持续而长久的西式观念渗透中国疏通了渠道。
通过合法的文化扩张,跨文化广告实现了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借用,全方位的改变着市民的消费选择,促使市民在购物选择饮品时不自觉的将可口可乐放进购物车内,无形中接纳着西方国家为输入国定制的消费模式。回望我国企业,已经具有这种照顾输入国文化元素的意识,尽管有些企业尚未形成跨文化的影响力,但最初的定位值得肯定:诞生于西安古城的米旗饼业,无论近年来LOGO的不断创新微变还是企业定位、提供西式糕点都符合西方文化的姿态。英文标识“maky”更是塑造了一种西式文化假象,前瞻性的企业文化和跨文化意识为自身国际性长远发展提供良好契机。
三、商品神话——市民难抵物质诱惑
更多的商品能渗透到近代社会的各个角落,不单是因为其低廉的价格与独特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因为经过跨文化广告的“商品神话”[2]策略,它已经变成了“物神”,是西方物质文明的代言人,成为科学、文明、健康的使者,涵盖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商品拜物教”的流行让市民追求物质享受,西方商品提供的物质能量让使用它的人获得生理与心理上的极大满足。
(一)“卫生”一词承载西方文明席卷中国市民消费意识
跨文化广告在利用各种技巧构建商品神话的过程中,掀起了一股卫生狂潮。尤其是在当前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现状制约下,文化输出国标榜的卫生观念深入人心。饮食行业的竞争是异常激烈的。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跨文化广告善于借助各种话语来建构商品的意义,其中包括卫生话语。因此,在中国人对本国食品安全隐患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对外国企业还残存希望。与此同时,可口可乐公司适时投放生产广告,详细讲述生产无菌化、全自动灌装技术。可见,饮食类商品经过广告的“卫生’诉求,已经获得了能给消费者带来美味、更能带来健康的魔法。
(二)健康,是市民基本的诉求,也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对于整日为生存而奔波忙碌的中国人而言,健康成为一种奢侈。跨文化广告却擎起了“健康”大旗,为中国大众送来了健康的“物神”。2009年秋季可口可乐公司以健康的名义推出零度无糖饮料,旨在面向肥胖人群购买可乐时的矛盾心理,借助健康话语的跨文化广告如此之多,他们不断整合,建构了一张健康之网,众多健康物神成为网中之主,而网中的受众无不崇拜这些健康物神,因为它们能让健康、身体无疾成为现实。“健康”话语成为科学的生活方式和丰富社会物质下的必然追求,使得人们在丰裕的物质满足后对食品安全的要求愈加苛刻。
四、生产虚拟世界,渗透意识形态
跨文化广告在为商品制造营销神话时,会自然的在广告文本中设置各种理想的生活场景。广告生产出来的场景会引导市民转变生活的方式,效仿并模拟直至内心产生对现实生活的满足感。广告制造的商品神话只有落实到具体可感的生活环境、与消费者的文化产生共鸣才可以创造商品的商业价值。在看可口可乐的年度广告汇总时惊奇的发现:该公司针对亚洲地区的跨文化广告塑造的虚拟世界基本以西方世界为模板,在塑造的过程中加入了中国元素。尽管有中国的明星代言,有中式的公共运动场所,但是它的整个生活情调是属于西方的,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移植到了中国的西方世界。生活在这个虚拟世界里的中国人,过着理想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而理想生活的实质是一种西方式的生活。中国人讲究含蓄,引而不发。跨文化广告中对公共场景的呈现是为了告诉中国的消费者,在这样的场景符号里你也可以过我们广告里教你的生活。可口公司的广告几乎完全在运动场景中实现。运动成为支撑虚拟世界的一种休闲方式。以前中国人早餐主要是豆浆、包子,而西方价值观念通过跨文化广告告诉我们:每天早上起来应该喝牛奶、吃面包,营养又美味,激发市民的模仿心理。创新观念和功利观是西方国家走向富强和全球扩张的助推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下的市场竞争意识使西方国家不断创新以确保产品在市场上份额不被淘汰。竞争意识在中国的兴起令墨守成规的企业意识到危机,淘汰并发展起一批新型活力产业,但西方的功利观使国内市场逐渐消失了人情味,催生拜金主义,并呈暗涌之势,中外意识形态的冲突和交融都是市场化经济的必然结果。“文化的影响力受到其所在国家经济实力的影响。经济强大的国家, 其文化也往往成为强势文化,反之,则是弱势文化。广告是一种营销行为, 其跨文化传播的效果和其所宣扬的文化势力有很大关系”[3]。强势文化国家向弱势国家输入他们的意识观念,弱势国家在接受其意识形态时也应当保持自我意识形态的独立性。
从国门向世界敞开之日,西方国家瞅准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运用中国市民的消费心理,从“惊奇、向往、尝试、习惯”一步步传输着他们的意识形态和营销理念,先把中国市民的头脑观念塑造成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再推出商品占有消费市场份额,跨文化广告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有着先锋冲阵的莫大功劳。作为弱势国家,如何应对跨文化广告夸张的负面影响,首先必须做到的是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提升强势文化潜力;其次,我们也要挖掘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不断进行文化创新,通过广告等大众文化载体传播民族文化,以应对跨文化广告附加而来的西方不良思想,提升市民对本国文化的认同,这既是本土企业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本土广告塑造品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第三,本土广告要走出国门积极参与跨文化传播,在国际舞台畅响“中国旋律”。
参考文献
[1] 钟书库,张文琪.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中国元素[J].新闻世界,2009(9).
[2] 庞爱菊.1910-1930年申报跨文化广告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1.1中华文化是一元性的封闭的大陆文化,中华民族早就已经形成了重亲情、重仁爱、重天伦之乐、重家庭的民族情感,这与我国的地理环境和几千年来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广告语就应充分运用亲切、温馨和浓郁的情感诉求,力争使广告语富有浓郁的感染力。广告语言中的情感设计是促成购买行为的核心要素,与此同时,广告语言的人情味浓厚也是广告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南方黑芝麻糊”的电视广告,就是亲情诉求之作的经典。这则广告中并没有太多的表达感情的词汇,然而它的广告画面却将受众的思绪和情感带回到了他们的童年时代。开头和结尾仅有的广告语分别是:“小时候,一听见芝麻糊的叫卖声,我就再也坐不住了……。”和“一股浓香,一缕温暖,南方黑芝麻糊。”该广告画面朴实、温馨。卖糊母亲的微笑,买糊孩子天真的眼睛……形象地展示了普通百姓间温良、慈爱、乐善好施的美德和浓郁的人情味,让消费者沉浸在温馨的氛围里,从而体味到了人与人相亲相爱的感人情怀。又如,可口可乐的一则广告语:可口可乐,万家欢乐。广告商把“可口可乐”与“家”这个让人感觉温暖,幸福的地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一看到“可口可乐”,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家”,从而唤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1.2谦逊、恭让的道德准则谦逊、恭让是中华民族的最基本道德行为准则。如汉语中的谦词“奴、敝、在下”等和尊称“您、君、贵、尊、阁下”等就是这一准则的直接体现。广告是一种广而告之的强有力的宣传手段,其目的就是要刺激受众的购买欲望,最终实现受众的购买行为。如:聆听您的心声。我们的宗旨很简单。让您在旅行中得到企业家最想要的一切:最舒适的环境、最完善的设施和最精心的服务。(商务旅游)打开门,等着您的就是梦寐以求的家,无论您想要一座乡间宅邸,或者是一间摩天大楼的顶屋,翻开下面几页就可以看到世界上最美的住宅,供您挑选。(房地产)充足的阳光,清新的空气,一切为了您的子孙后代。(海滨度假地)毋庸置疑,这样的广告语让消费者感觉到广告的谦逊态度,进而便产生了对广告内容的信赖感和认同感。
2广告语言与民族风俗
自然环境、经济水平和民族发展历史的不同造就了各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民族的共同心理,是该民族的标志。在生活中,一般来说,消费者较易接受顺应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广告语言形式。因而消费者的风俗习惯是广告创作者在广告语言创作时必须考虑的一个关键因素。如中国人喜欢请客送礼,喜欢在喜庆的日子穿戴红色衣物,把红色视为吉祥之色;而红色在西方人眼中则没有吉祥之意。又如,中国民间都有趋吉利、讨口彩的风俗习惯,因而许多广告创作者便抓住了消费者的这一心理特点,创作出了许多这类内容的广告。如湖南旺旺食品公司在推销旺旺食品时就创作出了这样一句广告语:“人旺、福旺、财旺、运道旺,旺旺。”这句广告语很好地迎合了消费者的心理。在中国,每逢喜庆节日,如传统的新春佳节,人们都会舞龙等以此来欢庆这个阖家欢乐的节日,因为龙在中国人眼中是一种吉祥的象征,而且中国人很自豪地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而在西方人眼中,龙却是一种邪恶的象征,就更不要说龙会给家庭带来欢乐了。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