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3 09:40:5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区域经济增长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中国区域金融中介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21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各方面的事业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作为我国各方面建设的重要支撑行业,金融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我国金融业改革的目的就是为我国金融业创造更加宽松且有力的环境,进一步更好地发挥金融行业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而改革的重中之重就是把握好我国金融业的改革方向与内容。区域金融中介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成为了本文要探究的首要问题,以现有理论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而以实例加以佐证,以期为区域金融中介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阐述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区域金融中介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
国内外有许多关于区域金融中介与区域经济增长间关系的论文,本文首先要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希望对区域金融中介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进行更加全面的阐释。
(一)区域金融中介与区域经济增长。从金融中介为出发点研究区域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在本文中涉及的区域金融中介主要是指广义范围上的金融中介,不仅包括各种金融机构,例如各类银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即溶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公司、即溶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等,还包括金融市场和金融机制。
区域经济增长这一概念主要是指在一定地理范畴内,物质资本总量的增长额,一般而言是一个数量概念。区域经济是指在一个较长跨度的时间上(通常是指一年),一个特定区域的人均产出水平的持续增加。区域经济增长率表明了特定区域内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一个比率概念,是衡量该地区经济实力的重要依据。
(二)^域金融中介与区域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关系。区域金融中介和区域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派,该理论在理论界存在已久,并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共识。对于上述二者之间的关系,理论界主要存在三种看法,主流观点认为区域金融中介的发展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这在国内外实践过程中已被多次证明,我国区域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空间依赖性,金融中介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而其他两种看法分别是,区域金融中介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中性关系、区域金融中介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没有显著的贡献作用。
综上所述,上述研究成果为下一步具体分析我国区域金融中介与区域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二、我国区域金融中介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我国地区间经济差异显著,而地区间金融中介机构发展程度不同是构成其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于细化不同区域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根据徐婷在《中国区域金融中介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一文中,基于对相关数据的研究后,笔者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我国东、中、西部长期以来存在着不争的区域经济差异,在当今金融经济体制改革下,若忽视既存的区域经济水平差异,将会使得金融经济改革与初始目标偏离。我国东部地区金融中介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增长具有单向长期的直接因果关系,并且存在着明显的短期双向的互相作用;在中部地区金融中介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增长具有单向的长期直接因果关系,短期不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关系,但是存在明显的短期金融中介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而在西部地区金融中介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长期的直接的因果关系。虽然区域金融中介对于区域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单向存进关系,但是二者之间的关系也表现出显著的地域性差异。
三、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与要素分析
(一)区域经济增长内涵与机理。我国区域金融机构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过程与机理可以通过如下路径:
1、直接作用机理。区域金融机构发展会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直接作用。
2、间接作用机理。第一,区域经济机构发展、区域经济效率、区域经济增长。伴随着我国区域金融业的不断迅猛发展,金融环境和金融机制的不断健全,金融市场规模不断壮大,各种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基于投入产出的相关理论,我们可以得知资本投入可以产生更高的产出,从而提升区域经济效率,进而间接影响区域经济状况。在此种情形下,区域经济增长是区域经济机构和区域经济效率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二,区域经济机构发展、技术进步、能源消耗、区域经济增长。自我国改革开放后,我国金融业逐步健全、运转顺畅,区域金融创新层出不穷,这种情况下需要更高水平的技术支持,在技术水平可以给予保证的情况下,则需要投入更多的经费用于教育科研行业,由人力资本效率的提升推动技术的不断进步,从而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区域能源的消耗,通过上述一系列环节最终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二)区域经济增长要素分析。关于区域经济增长要素的分析中,本文参考Beck的相关理论,在此主要介绍以下三个方面的要素:
1、法律法规。要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必要的法律法规是不可或缺的。在健全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可以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保证投资的有效性。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可以使投资者对于金融环境不至于怀疑,从而加大投资金额。有研究表明在法律法规健全的金融环境下,人们往往愿意进行长期投资,这对于区域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2、政治环境。政治环境对于区域经济增长也十分关键,区域经济的增长受到当地政府腐败程度的影响巨大。区域金融中介的发展可以使资金流动顺畅,加速外部企业的进入,这就使得金融既得利益集团面临竞争,从而降低利益集团对区域金融中介发展的抗拒。该项要素完备可以促进区域金融中介发展,进而保证区域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
3、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指没有具体条文和强制执行力的规范,一般是由人们在交易过程中约定俗成的,属于非正式的制度约束。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下可以引导人民规范交易,减少冲突,可以减少区域经济不必要的损失。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结论。通过对相关理论和我国区域经济的实证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东、中、西部各地区的区域经济增长与对应区域金融中介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根据第二部分的分析,根据东、中、西部的差异,可以说明我国上升为地区的区域金融中介与区域经济增长极不平衡。
(二)对策建议
1、对于如何促进经济发展,不应当只是追求数量上的盲目扩张,而是应该追求经济上的效率c质量。深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当依靠区域金融中介实施“融入较低资本成本、投入较高经济收益、资产流动速度快、机构办事效率高”的运作过程。
2、加快推进区域金融中介市场化进程,提升金融业市场化水平。我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只有真正地实现市场经济才可以更好地实现金融业的资源配置,投高投资水平,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3、加大要素投入力度。收入的增长取决于依赖要素的不可替代性、拥有数量的多少以及获得速度的快慢。在其他条件难以迅速改变的情况下,加大投入力度无疑可以使经济快速增长,同时还要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解决多年的遗留问题,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转变。
主要参考文献:
[1]Bekaert,Geert,Harvey,Campbell.R and Lundblad,Christian.Liquidity and Expected Returns :Lessons from Emerging Markets.NBER Working Papers 11413,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Inc,2005.
[2]董直庆,滕建洲.我国财政与经济增长关系――基于Bootstrap仿真的实证检验[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2.
关键词:江苏省;区域经济;金融发展;区域经济增长
江苏省作为我国沿海地区的重要省份,经济较为发达,经济实力在全国位居前列。一直以来,江苏省都对金融业的发展予以高度的观注,并且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项目。通过金融业的大力发展和金融产业结构的不断完善,金融业发展逐渐成为江苏省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持力量。现如今,金融业发展已经在江苏省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机制
(一)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区域金融促进区域资本投入水平的上升。区域资本形成与积累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资本的积累又取决于资本产出率与储蓄的规模。金融资产由于具有明显的多样化特点,加上金融部门的融资机制的影响,促使储蓄向投资加快转移,因此区域金融发展大大促进了储蓄规模的增加。金融发展越好,其金融产品、金融机制的选择越多,人们投入金融业务发展的欲望也越强烈。因此,金融业越发达,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转化率越高,增加区域资本投入。
2.金融发展促进资本产出效率的提高金融发展有利于改善资源配置,提高配置效率,为潜力的投资者提供足够的资金进行创新。同时,金融机构对企业的外部监管促使企业自身主动积极改善经营方式。所以金融发展有利于促进资本产出效率的提高。
(二)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影响
1.区域经济对金融运行效率产生决定性作用基于现代货币信用经济,金融资源供需平衡取决于经济的基本状态。规模经济,促进规模的增长,金融资源供给和需求直接影响金融行业的发展。因此,金融经济效率的效率有决定性的作用。
2.区域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对金融资源的跨区域流动产生影响金融资源只能够在市场经济制度的条件下方可发展成为具有独立性的特殊资源,引导者其他经资源的分配。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对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产生负面的作用。
二、江苏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一)区域金融差异
金融存款和贷款方面从2005~2012年,江苏金融机构存款贷款余额不断上升,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到2012年年底,江苏存款贷款首次超过12万亿元,比改革开放初期,存款余额从1978年到2012年增长到75481.51亿元,规模扩大约1244倍,贷款余额从1978年到2012年增长到54412.30亿元,规模扩大约472倍,存贷款总额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由此可见,江苏金融机构具有的资金实力也在不断增强,金融资产也处于扩张的阶段,逐渐适应江苏省经济对资金的需求。2.保费收入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江苏省增加了保费收入,并增加显著。到2012年,江苏省一共90家保险公司,数量比上年增加4家,比2005年增加1685家,从业人员从2005到2012年增加8.8万人。保费收入在2005年为437.34亿元,在2012年上升为1301.28亿元,增长率达到197.53%。
(二)区域经济差异
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江苏省内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有所不同,地区差异日益加剧。江苏省不同地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的差异进一步拉大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国内生产总值(GDP)江苏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处于平稳增长的阶段,社会事业和经济发展均处于上升的时期,经济效益也获得明显的提高,经济增长较好。在2012年江苏省生产总值达到54058.22亿元,比2011年增长10.08%,人均GDP为68347亿元,比2011年增长9.7%。全年财政收入达到14843.89亿元,比2011年增长5.12%,进出口总值达到5480.93亿美元,比2011年增长1.54%,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1706.58亿元,比2011年增长20.49%。由此可见,江苏省整年的经济发展特点表现为:投资、消费、出口稳定增长,增长结构有所改善,消费、投资、出口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动力,财政收入明显增加,经济结构调整可见成效,经济增速良好。
(三)二者关系分析
1.金融存款和GDP随着金融机构贷款的不断积聚,在2005年至2012年间实现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对GDP的超越。通过相关性检验,测得二者具有很强的线性相关性。由此可见江苏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与地方GDP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2.贷款余额和GDP虽然金融机构贷款与GDP增长速率不尽相同,差距被逐渐拉大,但二者的发展趋势依然朝向相同的方向。经过对二者进行相关性检验,确定二者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因此,江苏地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和地方GDP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3.保费收入和GDP2005年至2012年间,江苏省保费收入迎来飞跃式发展,而在2005年至2007年间,保费收入的增长速率与GDP的增长速率基本保持一致。经过对二者进行相关性检验,确定二者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由此可见,江苏省GDP与保费收入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
三、如何促进江苏省区域经济与金融协调发展
(一)积极推进资本布局和对外开放
充分利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会,拓展更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资本市场,积极稳妥地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在开放条件下,充分做好相关的金融风险预防工作,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引进国外先进经验,技术和财务管理人员,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和竞争力。使用该地区自身经济优势和地理优势,毗邻上海广泛吸收大型骨干企业,合资企业,高质量的外国公司和民营企业在江苏南部。积极做到江苏省政府提出的“争先、领先、率先;创新、创业、创优。”大力促进国债和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降低企业债券发行的门槛,试点城市储蓄市场的发展。鼓励民间资本的有效运转,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内的金融集体。在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当下将信用评级机制市场化,促进低风险资本市场的模式创新。
(二)加强完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
风险预警机制是基于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对贷款风险评估、贷款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时间、数量的风险、风险对象、风险损失率进行分析。银行应当尽快加强和完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建设,培养广大农民的可信度,降低业务风险。对影响较大的资产质量预警信号,及时消除各种潜在风险的贷款损失可能造成的。
(三)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必须尽快治理与优化信用环境,提倡诚实。协调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关系,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需要监控,不仅需要防止债务人,逃避和拒绝金融债权,通过各种途径对企业失信行为的人严惩。改变融资观念,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积极吸引私人资本,努力扩大利用外资,引导具有良好的信用和资本扩张能力的优势企业,推动相关企业和项目融资;采取财政贴息的方式,引导金融部门增加信贷加入。例如在江苏省江北新区浦口区的发展过程中相关部门针对企业信用水平相对较低的现象,采取灵活的措施,对于市场的企业和项目,给予贷款支持。争取在江苏省内做到创新创业的先行区,自主创新的示范区。坚持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综上所述,江苏省区域金融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必须通过有效的对策来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结合多一点,争取使江苏省成为全国创新发展的排头兵,科学发展的领头羊。以促进江苏省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卢长春 钟雪松 郭小芳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摘 要: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众多相互关联的企业和机构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形成的空间集聚体。为了证明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以成都龙泉汽车制造产业集群为例,对产业集群销售收入、产值利润与生产总值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成都龙泉汽车产业集群对当地的经济增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产业集群;经济增长;成都龙泉
一、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概述
目前,国内很多学者对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并且用实证和计量的方法来论证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根据产业集群理论,诸多学者认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利于区域经济增长。Martin & Ottaviano(2001)认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利于减少成本,因此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周兵、蒲勇健(2003)运用EVIEWS统计软件,以西部人均GDO占全国人均GDP的比值为被解释变量;西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数、职工人数、固定资产净值、工业总产值、税前利润与全国的比值为解释变量作线性回归。通过变量之间的自相关性、拟合度分析,删除了固定资产集聚指标,得出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正相关。涂山峰、曹休宁(2005)基于索洛模型来研究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产业集群有利于形成区域品牌,区域品牌增加了集群内企业的无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可以提高区域人均资本存量,根据古典增长理论,人均资本增长可以提高人均产出。因此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效应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朱智文(2007)以绍兴县纺织业产业集群为例,对东部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进行定量分析。他运用SPSS统计软件,以GDP为被解释变量、纺织业集群总产值为解释变量对1996年―2005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绍兴纺织业产业集群总产值增加1个单位,绍兴县的GDP增加0.288个单位。由此表明绍兴纺织业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惠宁、谢攀(2009)对浙江省、陕西省产业集群区域经济效应进行计量分析,得出产业集群和经济增长正相关,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重视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从这些学者的研究结果来看,他们普遍认为产业集群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并且产业集群对区域GDP的贡献程度较大。本文主要通过EVIEWS统计软件来验证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二、龙泉汽车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产业集群形成前后的比较分析
上述表格是从2002年到2013年的统计数据,其中包含成都龙泉的GDP、GDP增长率、形成汽车产业集群时集群内企业数量、汽车产业集群的增加值、汽车集群产值利润和汽车销售收入。
从2002年到2006年,成都龙泉尚未形成汽车及其配套企业产业集群,此时,龙泉的GDP以每年10亿左右的速度平稳增长;GDP增长率也保持在14%左右;汽车产业集群的产值利润和销售收入为0。
2008年,龙泉初步形成拥有整车、主机和关键零部件的汽车产业集群,GDP为218.71亿元。2008年的GDP比2006年增长了104亿元,GDP的增长率提高到18%,汽车产业集群内产值利润为10.4亿元、销售收入为35亿元。
从2008年到2013年,龙泉汽车及其配套企业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其中汽车及其配套企业达到2013年79家。形成完整的产业集群后,龙泉的GDP的增长非常明显,年GDP增长值大于100亿元,汽车产业集群内产值利润和销售收入也在突飞猛进。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形成汽车产业集群后,龙泉的GDP出现大幅增长。GDP增长是衡量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但只根据数据分析还不能得出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确实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增长。
(二)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计量模型分析
成都龙泉汽车制造厂从2006年初步建设,在2008年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雏形,由于某些年份数据的缺失,因此只能对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在我国,衡量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是GDP,要分析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用汽车产业集群内产值利润、销售收入分别与GDP作线性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表明:龙泉汽车产业集群销售收入增加1个单位,龙泉GDP增加0.698104个单位。因此,龙泉汽车产业集群对当地经济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回归分析表明:龙泉汽车产业集群产值利润增加1个单位,龙泉GDP增加4.754349个单位。因此汽车产业集群内产值利润对GDP的贡献程度较大,产业集群的发展有益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在2012年和2013年这两年里,龙泉的GDP在成都市各个县及五个区的比较中已经排到了第一位,最主要的原因是龙泉汽车产业集群带动了当地经济快速的增长。通过对成都龙泉汽车产业集群对当地GDP贡献值的分析研究,龙泉汽车产业集群形成以前,当地的GDP增长特别缓慢;在集群形成后,GDP增长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汽车产业集群内产值利润总额也在大幅增长。当地的GDP值增长大幅提高,主要得益于汽车产业集群。
三、结论
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布局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可以将相互联系的企业聚集在一起,产业集群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助推器。集群内的企业之间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各个企业之间专业化程度高,这样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交易费用,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促进了区域的经济增长。
(一)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成都龙泉汽车产业集群主要坐落在成龙大道,现在已有较为成熟的产业集群包括一汽大众汽车产业集群、沃尔沃汽车产业集群等,这些大型产业集群的入住,使当地汽车产量在2010年为10.17万辆、2011年为15.31万辆、2012年为37.5万辆、2013年为73.2万辆。这些汽车的销售收入使成都龙泉GDP大幅提高,而GDP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因此通过龙泉的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前后对GDP的贡献值可以看出,汽车产业集群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达到了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优势。
(二)产业集群促进当地就业量的增长
产业集群不仅得各个企业之间达到了高度的聚集和精细的专业分工,而且可以促进就业量的增长。汽车及其配套企业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比如汽车的零部件企业增多,需要更多的劳动投入,也就增加了就业岗位,使当地的就业量大幅上升,促进就业规模。就业量的大幅上升,不但可以稳定当地的经济,而且可以使当地的人均GDP快速增长,从而带来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
(三)产业集群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城镇化是指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活动中农业活动比重下降,非农业活动比重上升的过程。衡量城镇化的指标可以用地区非农人口与总人口的比值来比较。如果这一数值越大,表明城镇化程度越高;如果这一数值较低表明城镇化程度低。
随着龙泉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当地的土地绝大部分已经变成了工厂,农村耕地不断减少,绝大多数的农业活动也随之消失,当地的劳动人口主要都在当地的汽车及其配套企业中从事相应的工作,增加了当地农民的就业,促进了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人口在城市中聚集会产生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使私人和公共投资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大幅度降低,产生更大的市场和更高的利润。随着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的集中,市场需求将会迅速增长和多元化,这会促进专业化分工,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的效率,促进经济的高度发展。
(四)产业集群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区域竞争力是指经济区域有效地吸引和配置资源,生产出比其他竞争对手更多产品、占领更大市场份额,以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增长。产业集群可以产生较大的区域竞争优势,首先是因为产业集群的高度聚集降低了交易成本;其次是高度聚集的产业集群可以不断地吸引更多企业进入集群内,从而扩大集群的规模。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优胜劣汰,促使各个企业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使集群内的企业竞争力不断加强,形成内在稳固的产业集群。内在稳固的产业集群可以有效地进行专业分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降低其生产产品的成本,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同类型的产品市场上具有极强的竞争力。成都龙泉的汽车产业集群聚集程度很高,汽车及其配套企业都在一个距离很近的空间高度聚集,在这个聚集体中,有汽车各个部件的生产厂商,具有汽车生产的完整产业链,这样的生产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当地生产出来的汽车产品在同类型市场上的竞争力。
由于产业集群是高度集聚的,使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专业分工精细,缩减了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企业之间形成的完整的产业链,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内在稳固的产业集群可以吸引更多同类型的企业进入集群内,这样可以促进就业量增长等。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成本降低,就业量大幅提高,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因此,产业集群发展程度的高低与当地经济增长是密切相关的,正是由于成都龙泉的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程度较高,使当地GDP年增长率不断的提高,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140.
[2] 周兵、蒲勇健.一个基于产业集群的西部经济增长实证分析[J].数量技术经济研究,2003(8):143―146
[3] 惠宁、谢攀.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多样化趋势也越来越突出,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结构区域化发展,区域金融核心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体现在金融相关率上。结合现代经济发展实际,本文对区域金融中心与区域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
一、区域金融中心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
区域金融中心包含城市现金支出、城市贷款支出、城市现金收入以及城市金融业的增加比重。区域金融中心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数据,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当区域金融中心指标的数据波动处于稳定的上升趋势,则表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良好;反之,则说明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存在问题下,应当及时进行沟通。例如,区域金融中心核算数据为一定时期内金融活动总值F与实物形式的国民财富的市场总值W之比[1],用公式表达是:FIR=F/W[2],依据这一金融相关率作为衡量国家经济区域性发展的重要标准,区域金融中心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具有相对不同的金融运算着力点,在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区域金融中心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结合以上对区域金融中心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辩证关系的探究,对区域金融中心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有了初步了解,结合近年来我国区域金融中心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文献,同时应用FIR=F/W的金融相关率的运算公式,得到数据分析表,如表1[3]。结合表1的数据进行分析探究,2012―2016年,北京市的FIR值分别为:4.5、4.6、5.3、5.5、6.6;上海地区的FIR值分别为:4.8、5.4、5.7、6.2、7.1;广州市的FIR值分别为:4.9、5.2、5.6、6.2、7.3;天津市的FIR值分别为:4.3、4.5、4.8、5.4、6.3。从数据整体上来看,我国国内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上升趋势,整体经济规划的数据呈持续上升趋势,其中,上海、广州市的经济增增长区域比重性各不相同,北京、天津市与广州、上海市之间存在差距,区域金融相关数据分析与区域整体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直接性联系。
(一)综合指标分析
结合表1中数据,对2012―2016年国内部分区域城市FIR值进行综合性分析,金融中心值不是单一的数据分析,从金融相关率的运算公式可知:FIR=F/W。区域金融中心核算数据为一定时期内金融活动总值F与实物形式的国民财富的市场总值W之比。表1中,北京2012―2016年的金融相关率综合变化为增加2.1,而上海2012―2016年的金融相关率综合变化增加2.4,广州2012―2016年的金融相关率综合变化增加2.6;天津2012―2016年的金融相关率综合变化为增加2.0,这与区域间的综合发展整体重心不同存在相应的联系,广州、上海市的金融发展具有优势,发展信息的畅通性也占有一定的优势,从而使区域金融相关率的综合变化性较大。
(二)金融支出分析
区域金融中心数据分析和整体结构的变化之间具有直接性联系。从表1中数据来看,2012―2016年,北京、上海、广州市以及天津的金融相关率都呈现整体增长趋势,这与我国区域内部金融资金快速流通具有直接性关联。一方面,现金支出的比重逐步提升,各个地区的金融资金变化结构上存在着较大的流动变化下,使城市金融运行的速率加快,商品经济交易的收益稳定性提高;另一方面,城市金融支出与城市多样化的金融交易渠道之间存在必然性联系。例如,从表1中数据分析来看,北、上、广、天2012―2016年的金融相关率综合变化为增加分别为2.1、2.4、2.6、2.0。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融合,是拓展金融交易领域的逐步形式,给我国社会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直接性影响。
(三)贷款余额分析
贷款余额分析,也是对区域金融中心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分析的必然性选择。结合表1中数据分析可知,2012―2016年,北京市的FIR值分别为:4.5、4.6、5.3、5.5、6.6;上海市的FIR值分别为:4.8、5.4、5.7、6.2、7.1。两者在数据变化上增长比重相差0.3,两地的流动人口较多,信贷应用主要是房地产、购物等,贷款形式可以丰富区域金融经济的增长趋势,从而逐步完善新型金融管理的结构划分,促进现代资源的综合性循环发展。
(四)金融机构的收入分析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逐步稳定,区域金融领域的行业机构逐步增加,多重金融机构在区域金融经济的整体发展中发挥良好调节作用。区域金融中心相关率的数据变化为,区域金融中心核算数据为一定时期内金融活动总值F与实物形式的国民财富的市场总值W之比,当区域经济内部金融机构的自我调整能力得到不断提升时,则区域金融中心的数值变化稳定性也得到相应提升。
内容摘要:区域金融作为金融的主要表现形式,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对区域金融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相当滞后。本文尝试从金融体系的功能分析入手,对区域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深层次分析,研究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作用机制,以期拓展区域金融理论,并就区域金融支持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区域金融 金融支持 区域经济 经济增长
区域金融是指一个国家金融结构运行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都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客观现象,也是一种相对普遍的社会经济现象。在现代经济中,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是相互推动的,特别是在日益发展的现代区域经济中,金融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区域经济中的金融机构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也日趋明显。区域金融作为金融的最主要表现形式,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就目前而言,对区域金融问题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相当滞后。本文尝试从金融体系的功能分析入手,进行区域金融分析的深层次研究,以金融发展理论和区域经济理论为依托,研究区域金融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作用机制,并提出金融支持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对策。
国内外研究现状
金融发展理论是在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 1911 年,熊彼特(Schumpeter)就指出了一个国家金融部门的发展对该国人均收入水平和增长率的积极效应,认为一个运行良好的金融系统对经济的长期增长有促进作用。这一论断后来也得到了戈德史密斯(Goldsmith)实证研究的支持。1969年,戈德史密斯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经济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粗略的平行关系”的结论。1973年,麦金农(R•I•Mckinnon)和肖(E•S•Shaw)提出了著名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论证了金融抑制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作用和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此后,许多著名学者如Diamond、Levine、Beck等都进行了各种理论和实证研究,从各自角度论证了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使这一理论不断得到补充、修正和发展。
国内也有一部分学者就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如史永东等(2003)关注的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谈儒勇(2001)、万寿桥和李小胜(2004)、胡宗义和宁光荣(2004)关注的是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韩廷春(2001)关注的是金融发展、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但这些研究也未考虑金融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通过梳理关于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文献可看出:金融发展对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发育良好的金融市场以及畅通无阻的传导机制有利于储蓄的增加以及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进而推动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及长期经济增长。但经济发展水平与增长率对金融体系的影响究竟如何,仍有待深入研究。就我国而言,无论是经济发展情况还是金融发展情况,地区差异都较大,特别是随着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现在对区域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还不多或者说还不够系统。所以,很有必要对区域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增长问题进行研究。
区域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增长的机理
第一,便利交易功能与经济增长。降低交易成本的金融安排能够促进专业化、技术革新和经济增长。在现代经济生活中,银行在各国支付清算系统中都发挥着特殊而突出的作用。银行提供的支付和清算服务所具有的流动性与广泛接受性,使纷繁复杂的商业交易与经济体系得以便利和高效地运转。如果将银行在支付清算系统中的突出作用与银行通过借贷活动和存款交易而创造货币的功能结合起来考察,就会进一步发现,银行实际上构成向其它各类金融和非金融类机构提供流动性的主要源泉。由此可见,由银行所支撑的支付清算体系构成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血脉。血脉畅通则经济活动运转顺畅,血脉阻塞则经济活动受到梗阻。没有金融机构为交易所提供的交易便利,现代经济生活是无法想象的。
第二,公司治理功能与经济增长。金融合约、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除在事前能够减少信息获取成本外,还可以减轻事后监督经营者和加强对企业控制的信息获得成本与实施成本。在企业内部,为了实现对企业有效控制,企业的所有者通常作出财务安排,使经营者按照最有利于自已利益的方式经营企业。仿效这种方法,企业之外的权利人如银行、股票和债券的持有人等,同样可以作出金融安排,使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按照符合这些权利人利益的方式经营企业。如果没有对企业作出控制的金融安排,社会公众在利益没有保障的情况下是不敢贸然进行投资的。
第三,储蓄集聚功能与经济增长。调动社会资源并将之积聚在一起,涉及到将资本从不同的所有者手中集聚起来用于投资。动员积蓄往往需要创立小面额的金融工具,以便为不同的家庭和机构持有多元化的组合资产提供便利,也为对需要规模效应的企业进行投资和增强企业的流动性提供机会。如果不能将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积蓄集聚起来,任何一个家庭或机构所面临的窘境是要么将整个企业买下,要么将资源闲置。由于调动资源存在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许多金融安排应运而生,用以减轻此类障碍,并为资源的聚集提供便利。
第四,风险管理功能与经济增长。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出现与信息获取成本和交易成本具有密切关系。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也许就不需要有金融体系浪费资源寻找项目、监督债务人、设计风险防范安排和提供交易便利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成本,才需要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出现,以便减少这些成本所产生的问题。不同类型信息和交易成本及其结合推动不同的金融合约、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的出现。
第五,信息揭示功能与经济增长。由于单个财富所有人对企业及其经营者、市场状况等进行评估通常困难且成本很高,这些人没有足够的时间、技能或渠道去广泛收集和加工企业及其经营者的信息,没有可靠信息当然不愿进行投资,结果巨额的信息成本阻碍了资本流向最有价值的用途上去。因此,信息获取成本为金融中介机构的出现提供了动因。公众借助金融中介可以节约对投资信息获取和加工的成本,可使社会有更多的资源用于生产。证券市场同样能够影响有关企业信息的获得和传播,在证券市场上,证券价格的变动挟带和反映着有关信息,证券市场通过公开价格传播有关信息,市场的参与者可以通过观察证券价格来解读其中的信息。
区域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策略
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事业的发展又建立在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如何利用地方金融的支持不断求得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借助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地方金融实力的不断增强,应当采取以下策略:
进一步完善地方金融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保证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企业主体对不同金融服务的需要。为更有力地支持区域经济的发展,人民银行可有选择地适当放开对地方金融业务范围的限制,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要积极开展银行承兑和票据贴现业务,解决企业临时资金需要。在开展传统业务的同时,要大胆进行业务创新,诸如开展资金、投资咨询、客户理财等新业务,充分利用金融机构的信息优势和便利条件,为企业提供多种信息咨询服务,全面实施金融企业营销战略,变坐商为经商,深入客户、主动上门,推销存款和贷款,建立完善的便民利民服务制度。为使服务水平真正提高,地方金融机构还要舍得在利用新技术上投资,同时对具体操作程序进行精炼,提高办事效率,以求实现金融服务的周到、方便、快捷。
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各地区争夺市场金融资源的关键点之一。金融生态是一种社会状态,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呈网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发展中的其它要素环环相扣、不可分割。首先,要进一步改善金融政策环境和经营环境,正确把握运用金融规律,以政府为主导,大力加强诚信建设,以吸引更多元化的社会资金;其次,进一步规范企业改制行为,提高透明度和协调性,加强金融部门维权,减少风险资产损失;再次,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最后,还要发展和完善征信公司、资信评级机构等信用体系,降低融资交易成本。
善于运用多种金融渠道融通资金。一是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市场化融资。积极研究国内外资本投资非上市股份制公司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股份制聚合资本的作用。二是通过多种形式吸引国外资金。积极创造条件和疏通渠道,扩大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吸引外资银行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三是千方百计启动民间资金。制定科学的产业指导规划,引导民间资本合理流动。通过实行多元化融资战略,全力拓展融资渠道,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地方政府要采取扶持政策。区域特色经济往往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它的健康发展将有力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这和政府的工作目标是非常一致的,政府在组织资源配置时要科学合理的利用这一有效渠道,为地方金融作用的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诸如为金融机构介绍区域发展规划、财政扶持对象、企业破产兼并转制信息的披露、组织资金、帮助消化不良资产等,也就是将政府的目标与地方金融的利益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防止出现政府帮助企业逃废银行债务,对地方金融过多行政干预的现象再度发生。
遵循市场规律和金融规律,不断优化资金增量,盘活资金存量,增强竞争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地方金融的不断壮大是相辅相成的,要取得双赢的结果,区域经济的主体就要不断利用本区的资源优势,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壮大自身实力。市场竞争力的增强,也是取得资金支持的前提条件,地方金融机构更要按照市场和金融运行规律开展各项业务,向优势项目靠拢,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对区域内有市场、有效益、有信誉的企业实现规模扩张的要给予大胆支持;对有效益、不亏损、还款有保证、信誉好的企业,可采取抵押担保方式给予支持;对不良资产的债务人要及时提供信息和相应的金融服务。
结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市场是进行资本融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最有效的市场。地方政府是地方利益的主体,其目标是维持地区社会稳定、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改善人民福利,地方政府为保证自己特定目标的实现,可利用信贷市场、资本市场、吸引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等方式来为地区经济的发展筹集资金,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发展地方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的。各种金融政策的运用,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尊重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规律,在切实符合地方实际的前提下,从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上进行合理调控,在区域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采取适当的金融政策最大限度地为经济的发展融通资金。因而,正确把握区域经济金融的发展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金融推动经济发展的正面作用,并保证区域经济金融安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极不平衡,金融体系低效率等问题应是中国当前的一个热点和难点,更是我国未来应注意研究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杜朝运.区域金融与经济发展协调的模型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2.宋艳伟,李恒炜.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7(12)
3.李旭旦.金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J].经济学动态,2007(4)
关键词:协整 区域物流 经济增长 物流规模 物流需求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经济呈现良好的增长趋势,GDP由1985年的577.38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53210.28亿元,增长了92.15倍。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广东省加大了开放力度和积极参与了国际分工,经济取得了持续的良好增长。值得注意的是,广东省物流业同时也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如反应广东省物流需要的货物周转量1985年只有1767.86 亿吨公里,2011年增长到了7113.29亿吨公里。同时,代表广东省物流供给能力的物流基础设施也取得了长足的增长,2011年末广东省拥有载货汽车159.92万辆,公路通车里程19072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049公里,码头泊位 3120个,港口货物吞吐量达 133704 万吨。因此,本文将借助计量经济学相关理论探究区域经济增长引发的相应物流需求,以及现代物流各环节的高效运作又是如何保证区域经济顺利发展的内生机制。
模型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一)模型变量的选取
区域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目前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较多,既体现在经济水平“量”的方面,也体现在“质”的方面,本文考虑到数据的可计算性及可得性,仅从量的角度选取区域生产总值(GDP)作为广东省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
区域物流是区域经济有效运行的基础和保障,物流活动同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运营过程,学术界在选取什么指标能反映某一区域物流水平,目前还没有达成共识,本文在考虑计量数据的可得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选取货物周转量(HZ)代表区域经济发展对区域物流的需求量,选取物流业产值(CZ)代表区域物流发展的规模,这两个指标共同衡量区域物流业发展水平。
(二)数据的来源及处理
文中1990-2011年的相关数据来源于《广东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及广东省统计局网站,GDP统一核算为亿元,货物周转量为亿吨公里。由于物流业产值的数据不容易得到,文中使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总值代替物流业产值,统一核算为亿元。为了使数据具有可比性,使用CPI指数(1978=100)对历年GDP和物流业产值进行平减。由于本文选取的样本时间跨度比较大,时间序列中可能存在异方差问题,故此,文中对时间序列CZ(物流业产值)、HZ(货物周转量)及GDP(区域生产总是)取自然对数处理,得到时间序列lnCZ、lnHZ及lnGDP。
变量的描述统计
由序列lnGDP、lnCZ及lnHZ 的变动趋势图(见图1)知,1985-2011年间变量lnGDP、lnCZ及lnHZ基本上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说明变量间可能存在较强的相关性。由lnGDP、lnCZ及lnHZ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矩阵表知(见表1),文中所选取的变量间彼此的相关系数很高,最低也达到0.981037,表明广东省经济增长与物流发展水平之间相关性显著,这就保证了后面计量分析模型拟合的可靠性。
模型估计与参数分析
(一)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本文采用ADF检验法对序列lnGDP、lnCZ及lnHZ进行平稳性检验。通过AIC准则确定时间序列lnGDP、lnCZ及lnHZ的最大滞后阶数,使用eviews6.0进行检验,由表2可知在10%的显著水平下,序列lnGDP、lnCZ及lnHZ的ADF统计值分别大于各自的临界值,所以接受lnGDP、lnEX及lnIM是非平稳序列的原假设。由于原序列是不平稳的,所以需要对其差分进行检验。
通过AIC准则确定差分序列lnGDP、lnCZ以及lnHZ 的最大滞后阶数,之后使用eviews6.0进行检验,由表2可知lnGDP、lnCZ及lnHZ的ADF统计值分别小于各自在1%的临界值,lnGDP、lnCZ及lnHZ一阶差分后不含单位根,拒绝lnGDP、lnCZ及lnHZ是非平稳的原假设。故此,时间序列lnGDP、lnCZ及lnHZ都是一阶单整的,即lnGDPt~I(1),lnCZt~I(1),lnHZt~I(1)。
(二)协整分析
根据1987年Engle和Granger提出协整理论及其方法,如果k维时间序列yt~ CI(d,b)是同阶单整的,且存在非零向量β使得的 yt~I(d-b),则yt是协整的,向量β是协整向量。由变量的平稳检验知lnGDP、lnCZ及lnHZ是非平稳序列,且都是1阶单整的,建立lnGDP、lnCZ及lnHZ间的回归方程如下:
本文选取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对lnGDP、lnCZ及lnHZ之间进行检验,利用Eviews6.0软件检验结果表明lnGDP、lnEX及lnIM在95%的置信水平下,变量线性组合存在一个协整向量(见表3),运用OLS法回归得估计方程如下:
回归结果分析:
估计方中的LnCZ和lnHZ的回归系数都是正的,符合西泽修在“第三利润源泉”学说中指出的物流是未来经济发展 “加速器”的理论预期;由R2=0.982 和 Adj.R2=0.978可以判断估计方程拟合的比较好;回归系数的t值分别为3.564和3.1320,表明lnCZ和lnHZ对lnGDP有显著影响;而DW=
1.907说明扰动项不存在自相关。因此,在95%置信水平下,估计方程可以反映lnCZ、lnHZ与lnGDP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即反应了广东省物流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且GDP的物流规模和物流需求弹性分别为0.483和0.512,即广东省物流业规模和物流需求每增加1%将促进GDP 增长0.483%和0.512%。
(三)Granger因果性检验
协整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物流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但这种协整关系的背后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还需进一步分析辨别。根据Granger 提出的因果关系检验方法思路,由AIC准则选择滞后期为3,利用eviews6.0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在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 lnCZ不是引起lnGDP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设,接受 lnCZ是引起lnGDP的Granger原因,即广东省物流规模增加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在10%的显著水平下,不能拒绝 lnGDP不是引起lnCZ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设,即广东省经济增长推动了物流产业发展并没有得到相关经验证据的有力支持。同理,在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 lnHZ不是引起lnGDP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设,接受 lnHZ是引起lnGDP的Granger原因, 即广东省物流需求是引起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在10%的显著水平下,不能拒绝lnGDP不是引起lnHZ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设,即广东省经济增长引起物流需求增加并没有得到相关经验证明。
由此可见,在1985-2011年间广东省物流业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只是存在一种单向的因果关系,即区域物流业拉动了经济增长, 而经济增长带动区域物流发展效果不显著,这一检验结果支持了物流促进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也符合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多年来,重视生产、轻视流通的经济政策。
结论及启示
(一)结论
本文通过对广东省1985-2011年间物流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的有效统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物流业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确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物流业发展水平的变化会引起区域经济同向变化;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广东省的物流业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但是经济增长未能有效的促进物流业的发展,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物流业和经济发展未能呈现互动趋势。虽然广东省的物流业已经是走在其他地区的前列,但是物流业对经济促进作用的指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说明物流业已是发展区域经济的一块短板。
(二)启示
总之,在我国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广东省物流企业一方面要增强服务理念,提供差异化服务以满足不同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快物流企业的兼并重组,组建更多的龙头物流企业。同时,地方政府需要发挥主导作用,从宏观层面积极利用广东省的区位优势,为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避免未来经济增长失去动力。
参考文献:
1.Engle, Robert F. and C.W.J. Ganger. 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 Representation, Estimantion, and Testing, Econimetrica, 1987,55
2.Julia Devlin, Peter Yee. Trade logistic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case of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M].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5
3.Marc Goetschalckx,Carlos J , Vidal, Koray Dogan. Modeling and Design of Global Logistics Systems: A Review of Integrated Strategic and Tactical Models and Design Algorithm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2,143
4.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张哓峒.计量经济学基础(第三版)[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FDI);区域经济增长;经济差距
中图分类号:F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1-0102-03
0 前言
上世纪90 年代以来,江苏省以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日益改善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外商直接投资额从1996年的49.98亿美元增至2006年174.29亿美元。
很多学者对FDI进行了相关研究,Berthelemy 和Demurger(2000)研究发现FDI 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远远超越其资本存量本身增长的影响。Lemoine(2000),Demurger(2000)的研究认为FDI 为企业带来竞争,迫使国内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国内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提供了示范,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赵晋平(2001)通过经济计量分析方法表明FDI带来大量资本,弥补国内资本缺口,中国经济增长率中2%到3%归功于外资贡献。魏后凯(2002)分析了1985~1999年FDI数据后得出结论: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落后地区之间的GDP增长率的差异,大约有90%是由外商投资引起的。沈坤荣和耿强(2001)认为FD I区域非均衡分布加剧了区域非均衡发展。Lee (1994)强调了区域之间FD I量的差异导致了区域之间的差异。徐晓虹(2006)利用1991~2003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中国四大区域FD I和经济发展的关系,FDI 与中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存在不可分割的正向非均衡关系,FDI 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也加剧了区域间的非均衡发展。
本文利用了1996-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江苏不同区域的FD I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但FDI 在推动江苏经济增长的同时,是不是因其在地区分布上不平衡而进一步扩大了苏南、苏北区域间的经济差距?本文从定量分析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1 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增长与各自利用FDI 的现状分析
为了研究江苏区域经济发展,首先需要对区域进行划分。本文采用传统的区域划分方法,将江苏划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其中苏南包括苏州、无锡、常州三市;苏中包括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南通三市;苏北包括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五市。因此,本文使用的是来自《江苏统计年鉴》1996年到2006 年的,包括13个市1996到2006年的数据。
1.1 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特征
江苏是中国经济大省也是经济强省,但是江苏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不平衡问题。1996年,苏南的GDP占江苏GDP总额比重为 39.18%,分别是苏中的1.05 倍和苏北的1.66倍, 2000年,苏南地区GDP 占江苏的比重提高到 39.56% ,相当于苏中地区的 1.07倍和苏北地区1.69倍。2006 年,江苏省GDP总值为21582.09亿元,其中苏南地区为9690.31亿元,苏中地区为7656.08 亿元,而江苏北地区仅为4235.70 亿元;苏南地区占江苏省的比重为44.90 % ,苏中地区占 35.47 %,而苏北地区仅占19.63 %,苏南是苏中的1.28倍,是苏北的2.29倍。(见表1) 以上可以看出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之间差距的迅速扩大是近十几年出现的,而这十几年正是江苏经济快速发展,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和各种外商直接投资不断涌入的时期。
1.2 苏南、苏中和苏北利用FDI比较分析
1.2.1 苏南、苏中、苏北利用FDI的总额比较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江苏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已是不争的事实。江苏省直接利用外资额从1996年的49.98亿美元迅猛增长到2006年的174.29亿美元。 但是江苏经济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地域二元特征,FDI的分布在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之间明显存在着不平衡,苏南地区为FDI在江苏主要分布地区,苏中地区次之,苏北地区吸引的FDI很少。1996年,江苏FDI总额为49.98亿美元,其中苏南地区FDI为34.44亿美元,苏中地区FDI为12.50亿美元,而苏北地区仅为3.04亿美元。2000年,江苏地区FDI总额为64.24亿美元,苏南地区所占比重为70.45%,苏中地区、苏北地区比重分别为22.00%和4.85%。
截至2006年底,江苏省实际利用FDI总额为174.29亿美元,其中苏南地区为101.08,苏中地区为 62.42亿美元,苏北地区仅为10.79亿美元,三地区所占比重分别为58.00 %、35.81%和6.19%(见表2)。
1.2.2 苏南、苏中、苏北FDI产业分布比较
近年来,苏南地区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投资环境,吸引越来越多的FDI,成为江苏乃至整个中国FDI密集分布区,FDI数量增加的同时,投资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工业部门FDI呈结构性增长态势,资本与技术密集型行业FDI数量大大增加,电气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仪器仪表、生物医药等产业成为重点投资部门;FDI在第三产业服务业投资比重上升,旅游、商贸、金融和其他中介行业成为投资热点;苏中地区FDI主要分布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石油加工与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造业等产业;相比而言,苏北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单一,技术层次较低,中小型劳动密集型工业占绝对优势,而资本密集型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比较少。一些比较敏感的领域,如电信、银行、保险等行业外商投资微乎其微。
从整体来说,苏中、苏北FDI产业结构的另一个明显差距是FDI与苏中苏北本地产业关联度低,未能形成良好的产业聚集和产业配套条件。相反,苏南地区,FDI与本地相互关联,形成了一批配套好、国际竞争力强的产业发展群体,如通讯设备制造、信息电子、IT业等。
2 FDI与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分析
据前分析,自20 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江苏省实际利用FDI 一直呈稳步增长态势,呈现“南高北低”的基本格局。同时这一时期的江苏省三大区域的GDP 结构也呈现出几乎完全相同的增长趋势,同时不同区域间的GDP 差距明显拉大(见表1) 。根据国民收入水平决定理论,投资在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FDI 作为总投资的一部分,明显对投资区域的经济增长起着积极的作用,也是加剧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
为了精确分析FDI与江苏省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性,选取1996年到2006年时间序列数据,以外商直接投资(FDI)为自变量,以国民生产总值(GDP)为因变量,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构建的模型为:
ln GDP=a1+b1lnFDI+E(1)
式中a1 是常数项,为弹性系数,b1 是GDP对FDI的弹性系数,即FDI每增加1%,GDP所增加的百分数,E为随机干扰项。式(1) 用来检验江苏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通过对苏南、苏中、苏北地区进行回归计量,然后比较发现规律,在时间序列数据的选取方面,我们统一采用1996 年~2006 年的数据( GDP 数据见表1、FDI 数据见表2) 。虽然时段不长,但用于横向区域间比较还是可行的。我们利用式(1) 对FDI 是否促进江苏区域经济增长进行计量检验。根据表1和表2的数据,利用计量软件Eviws进行回归,结果见表3:
以上表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1)苏南地区。在计量苏南地区数据的方程中: lnFDI 与lnGDP 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拟合度R2和调整后R2 均在0. 80左右 ,拟合度良好,F 值为40.34 ,大大超过临界值,说明方程整体显著,各位系数均在α= 0. 01 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
(2)苏中地区。同样,在计量西部数据的方程中,lnFDI 与lnGDP 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拟合度R2 为0. 863 ,调整后的R2 为0. 848,拟合度良好,F 值为56.87 ,大大超过临界值,说明方程整体显著,各位系数均在α= 0. 01 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
(3)苏北地区。在计量西部数据的方程中,lnFDI 与lnGDP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拟合度R2 为 0. 873 ,调整后的R2 为0. 859,拟合度良好,F 值为61.75 ,大大超过临界值,说明方程整体显著,各位系数均在α= 0. 01 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
从以上计量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江苏各区域的FDI 都促进了各自的经济增长。在三地区三个方程的估计中,苏南地区的系数为1.14 ,苏中地区的系数为0.67 ,苏北地区的系数为0.85,并且都在α= 0. 01 水平上显著。由于我们是取自然对数值进行产出弹性分析,因此,这意味着苏南地区的FDI 每增加1 % ,其GDP 就增加1.14%;苏中地区的FDI 每增加1 % ,其GDP就会增加0. 67 %,苏北地区的FDI每增加1%,其GDP就会增加0.85%。
(2)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FDI 的系数分别为1.14、0.67和0.85 ,说明FDI的边际产出弹性在苏南地区最高,也说明FDI 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苏南地区最大,苏北地区次之,苏中地区相对最小。这与我们的观察是一致的,由于苏南地区软件和硬件条件好,FDI 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当然要比苏中和苏北地区大。FDI 在苏南地区的促进作用大于苏中和苏北地区,由此拉大苏南地区与苏中和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同时FDI对当地GDP发展贡献率方面,苏北地区要强于苏中地区。
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FDI 对江苏省各区域经济增长均有显著促进作用;但是FDI 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苏南最大,苏中、苏北相对较小;在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中,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形成中,FDI 起了重要的作用,由于FDI 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形成了一种循环累积效应,FDI 在苏南、苏中和苏北经济差距的扩大中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在这种作用下江苏区域经济差距必然进一步拉大。坚持江苏不同区域的协调发展,逐步缩小江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最终实现共同进步是江苏省进行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两个率先”的内在客观要求。因此,江苏省各区域应合理利用FDI,充分发挥其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促进作用,缩小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经济发展差距。
3 分析FDI在江苏省区域分布不均的原因
FDI 在江苏省区域分布不均不是偶然形成的,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只有找到了FDI区域分布不均的原因,才能采取措施改变FDI 不平衡分布的现状,我认为FDI 在江苏区域不均的重要原因有两个:
3.1 区位优势
区位选择是跨国公司FDI 首要基本问题。根据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区位优势是区位选择的准则。就跨国公司而言,区位优势是指跨国公司在投资区位上具有的选择优势;就东道国内部具体区位而言,是吸引外资的特定区位优势,这个区位具有的优势,不一定那个区位也具有。在华跨国公司一般以市场占有、利润最大化为战略取向。信息成本、积聚经济构成了吸引FDI 的区位优势。跨国公司倾向于信息成本低、具有积聚经济效应的地区。在江苏省,苏南地区位于“长三角经济区”中心区域,与“长三角经济区”核心城市上海接壤;苏中地区位于“长三角经济区”次中心区域,沿长江下游北岸排列,与苏南和上海隔江相望;苏北地区位于“长三角经济区”边缘和辐射区域,距“长三角经济区”核心城市上海相对较远,受经济中心的吸引和辐射作用较弱。这种区域环境特征与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状态基本一致。处于“长三角”经济圈的苏南地区,有强大的“产业空间积聚形成的产业特定的溢出效应和自然优势”,信息成本低,FDI 选择这样具有积聚经济效应的地区在情理之中。这些区位优势有利于跨国公司投资,实现其战略目标,所以相比之下,在江苏省范围内FDI 主要流向苏南地区,苏中次之,苏北FDI额最小。
3.2 政府的政策因素
苏南地区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时,抓住了市场化、国际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机遇,当地政府为吸引各类投资者(特别是外资)进入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平台,例如各类开发园区以及各类优惠的政策;现阶段苏南地区以及苏中地区政府则是提供科技产业和创新的环境和平台,如吸引科技人才的机制、风险投资机制、产学研结合的机制。政府在这里着力提供公共环境和平台,能够吸引的FDI的进入和产业集聚,相比之下,苏北地区政府行动较为迟缓,近几年来虽然苏北地区政府在招商引资政策以及投资环境建设方面有较大进步,相比较苏中地区特别是苏南地区而言,苏北在其他方面均无优势可言(如区位优势,规模效应,科研能力等等),所以与苏中和苏南一样的投资政策对FDI并没有多少吸引力,这些因素也导致了FDI在江苏区域分布的不平衡。
4 建议
(1)苏南地区应继续加大吸引FDI的力度,同时要实现吸收外商投资的战略重点和引资方式的转移,拓展FDI投资领域,并向苏北转移落后于比较优势的产业的梯度产业结构。积极引导外商投资由南向北推移,实现区域共同发展。
(2)改善苏中、苏北地区的投资环境。投资环境分投资硬环境和投资软环境。为了促进外商投资逐步转向苏中、苏北地区,搞好公共基础配套服务设施包括交通、通信等硬环境外,更重要的是不断改善投资软环境、加快调整相关法律,健全市场机制,规范市场竞争,建立、完善与市场开放和市场化进程相适应的利用外资管理体制。在制度建设上解决利用外资的相关制度和政策环境上存在的一些问题,降低外资进入的交易与制度成本。
(3)增强苏中、苏北的人力资本投入,构建FDI基础。除吸引外地高技能人才向苏中苏北流动外,进一步加强苏别苏北地区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提高苏中、苏北的人力资源素质,吸引更多的FDI。
(4)提高FDI的投资效率,投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更能满足FDI利益驱动的目的。因此,苏中、苏北在吸引FDI的同时,必须从单纯的数量扩张的增长转向高质量的资本技术的获取,要着力提高引进FDI的质量和层次,不单纯追求数量,要努力引进技术水平较高、溢出效应较大的FDI,进一步提高FDI对于江苏省经济发展的长期拉动作用。苏中、苏北地区要发挥自身优势,防止FDI结构趋同。
参考文献
[1]徐晓虹.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2006.
[2]赵晋平. 利用外资与中国经济增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关键词]物流经济;区域经济;经济增长
[DOI]10.13939/ki.zgsc.2016.36.017
近年来,电商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物流经济的腾飞,而区域经济在物流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程度的进步。可以说,物流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和影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我国物流经济产业还存在着发展较混乱、物流资源配置率较低、造成的资源损耗较大等问题,但随着区域经济的整体进步,这些问题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物流经济与区域经济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为有效提高物流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效率,本文对物流经济的发展进行研究,提出区域物流经济的发展建议,以期促进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1 物流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效应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手机App、iPad等掌上终端智能设备的逐渐普及,网络销售得到迅猛发展,我国物流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此外,我国正大力鼓励企业积极创新,深化改革,产业结构进行大调整,传统物流进入转型升级期,这些为物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它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1 合理配置各种优势资源,提高物流行业的运行效率
物流经济随着网路电商的兴起而得到飞跃式的发展,而物流经济不仅仅满足了网络销售的配送货,而且对区域经济进行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降低了企业的运输成本。物流经济的发展为企业节省了运送方面的人力损耗,提高了物流企业运输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了生产、销售企业不必要的运输成本,提高了物流经济以及区域经济的运行效率,对盘活区域经济资源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物流经济的发展中,有更多的竞争者参与进来,刺激了物流产业水平的提高,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物流运输体系,区域间的物流方式不断丰富,各类运输方式综合利用,运输系统得到完善。区域物流体系的构建,有效地提高了区域产品的流动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储运风险,有利于实现交易双方的互利共赢。物流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在互联网经济作为中间纽带的作用机制下,企业的运行成本大大降低。物流体系越发达,区域之间的产品越能够实现快速的交易,企业的运行效率也会大大提升。
1.2 推进物流产业升级创新,带动企业转型
随着物流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转变购物模式,连带着企业的运行模式也发生较大的变化。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的转型期,企业需要不断变革创新,不断满足消费者日益变化和增长的需求。区域经济在物流产业的大船上不断的前进和发展,区域经济中的多个生产、经营企业不得不转变经营模式,与物流经济紧密联系起来,以适应当下的市场竞争机制,从而保证不被市场淘汰。而为了适应物流经济的节奏,区域经济中的产业结构就会发生变化,以往以粗放型为主的生产经营模式逐渐被精密型所取代。与此同时,物流经济的发展,有效调动了民间资本的流动性,提高了金融行业的活跃性,并将生产、经营企业紧密地联系起来。
物流经济对区域经济产生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有力地提升了区域经济中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例如,信息产业对物流信息数据的收集、统计和分析是提高物流经济的有效途径。区域经济在物流经济的带动下不再像以往一样受到多重阻碍和限制,在助推第三产业兴起的同时有效地改善了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提升了区域经济的活力,增强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潜力,从而有利于区域经济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1.3 有效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区域经济综合实力
物流经济的大力发展为区域内的相关企业带来了压力和便利:一方面逼着这些企业不得不提高自身的经营水平,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区域内的就业岗位,有效提升了区域内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福利。而物流经济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最大效应就是提升了区域经济的综合实力,一些新兴产业不断出现,中小企业得到较大的发展,创业变得更加简单有效。
物流经济的发展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增加了就业岗位,从物品的仓储、上货、运输以及最后的卸货、派送等都需要较多的人力。而在整个物流过程中,在人员的选择上没有太高的要求,通常在经过一定的培训之后就能上岗就业。“要致富,先修路”,在物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创业,只要拥有一定的货源或是渠道等商品交易过程中的一份优势,创业者就可以借助物流经济发展的东风,积极进行创新。
2 物流经济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策略
目前,在物流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物流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有着较明显的带动作用。然而,物流经济作为新兴发展的一种经济,在与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中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区域产业与物流产业的共同发展。以下就如何提高物流经济对区域经济的推动力进行分析。
2.1 构建良好的市场发展机制
物流产业经济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有着较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到物流产业经济的市场竞争中,直接造成了区域内物流经济市场的混乱。缺乏有效的引导机制是目前区域物流经济的较大问题,影响了物流经济的长远发展,同时还对区域经济产生了阻碍。为此,在物流经济的发展中,应构建科学的发展战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市场进行适当的干预,引导物流经济健康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做好良好的助推准备。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关的准入机制,推出行业标准,提高物流经济的水平,防止一些不合规的物流企业扰乱市场秩序,构建良好的市场氛围。结合区域经济的产业特点,对自身的经济水平进行精准定位,优化物流资源配置,构建物流信息分享平台,通过良性竞争来促进物流产业的服务质量,为当地的产品输送和购进发挥重要作用。
2.2 整合物流资源,加强区域经济的合作
区域经济在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发展特色,从而导致物流经济的发展规模必然出现差别化。而在市场竞争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现一些资源的浪费,运输车辆的闲置率较高,空车回城的情况大大降低了物流经济的利益。为此,区域内的物流企业可以通过联合、兼并等形式来进行资源的整合,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这就需要与区域内的各个需求企业进行深度的合作,包括区域内不同地方的企业加强沟通和交流,不断加强双方的信任,提高合作长效性,最大限度地降低双方的成本。对区域内自带物流的企业进行统计和分析,不断挖掘和开发物流产业的市场,与此同时,还应注重物流技术的提高,增加物流企业的可信度,不断创新、改进和完善物流体系。
2.3 增强政府对物流经济的宏观调控
目前,我国的经济还未形成一个完善的运行机制,正处于不断的磨合和改善中。物流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经济体对区域内一些传统经济产生的冲击,需要区域内容各个企业不断地转变和适应。在物流经济和区域经济的融合过程中,政府应给予特别的关注,对部分企业进行一定程度的政策支持。物流经济的发展为区域内的群众带来了更多的利益,同时也有利于区域综合实力的提升。
与此同时,物流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涉及地产、基建等问题,都需要政府参与到市场的规划与发展当中,为物流经济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展较缓慢的地区,政府应对物流企业进行财税层面的降低支持,积极引进外资的投入,推进区域的物流经济发展。
3 结 论
总体来说,在我国经济转型的改革时期,物流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经济力量,有助于区域经济的大力发展。区域经济与物流经济的深度结合,能够有效地降低区域内其他产业的运营成本,同时,物流经济的快速进步,也能督促着与物流相关的其他相关经济的创新,提高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为了保证物流经济的健康顺利发展,政府应加强对我国物流经济的关注力度,根据区域内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度的宏观调控,才能真正实现区域经济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杨雨轩.中国物流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J].新西部:理论版,2015(20).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金融发展综合水平;创新投入;面板门限模型
健全的金融发展模式可以有效引导金融资产的分布,保障创新技术的投入,推动地区间经济平衡发展。但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金融机构的分布逐渐失衡,表现出区域差异性,东部相对于中西部的创新投入以及金融综合水平多且高效,经济效能更稳健,这种分布的不合理性,严重破坏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优化资源配置,使金融能够更稳健的促进创新投入,对于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综述
Chowdhurya和Maung[1]研究得出金融发展能够有效缓解R&D投资效率的不对称性。张志强[2]通过实证得出西部地区在金融发展规模和效率对R&D创新中存在显著落后性。李瑞晶[3]实证检验了不同渠道的科技金融资金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产生的不同影响。李苗苗[4]指出金融发展、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两两之间长期均衡关系。庄毓敏[5]揭示了“金融发展—企业创新-经济增长”的内生性传导机制。张竣喃[6]实证得出金融发展能够显著促进技术创新能力。杨力[7]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得出金融与技术创新的交互嵌合能够促进成渝经济圈经济增长。何智励[8]研究得出绿色技术创新与金融发展的协调配合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从上述研究中可以推断,金融发展和创新投入能够相互干预并作用于经济增长,且存在地区差异性,为进一步探讨三者之间的内在影响机制,本文通过熵权topsis法构建金融发展综合指标并在此基础上运用面板门限模型对其进行实证研究。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一)金融发展综合指标的构建
本文为刻画较为完善的金融发展体系,选取金融结构,金融效率以及金融规模三个分指标通过熵权topsis法构建金融发展综合指标,该方法在指标赋权过程中,能够有效避免主观因素造成的影响,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为解决不同指标在量纲和数量级上的不一致,离差标准化处理原始指标数据,并将零值指标进行极小化处理,使其具有统计意义其中,Ci越大说明地区i的金融发展水平越高;Ci越小说明地区i的金融发展水平越低。
(二)门限模型构建
本文采用Hansen[9]提出的面板门限模型,结合Boot-strap抽样,以创新投入作为门限变量,并基于数据本身特征来确定分界点,模型设定如下:其中,j用来区别变量X的系数,t为年份,i为省市;χj为控制变量,inno为创新投入,ci为金融发展综合指标;I(·)为示性函数,当括号内条件成立时,I(·)=1,否则为0。本文从单一门限模型出发,选取残差平方和最小者:γ1=argminS1作为门限值,当γ1确定后,假设最优门限值为已知,据此根据双重门限模型,搜索γ2得到第二个最优门限值,然后固定第二个最优门限值重新搜索γ1,最后得到优化估计的最优门限值。多重门限模型以此类推,以此得到多个最优门限值,确定各门限值后,各模型的参数估计值也相应确定,再进行相关门限效应检验。
(三)样本选取和数据处理
本文为确保数据健全,仅选取2003-2018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样本数据。其中被解释变量经济增长使用人均GDP衡量,核心解释变量金融发展通过熵权top-sis法构建,门限变量创新投入运用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比重表示。控制变量选取劳动力生产率用各地区就业人员变动率,财政自采用财政预算内收入比财政预算内支出,财政支出采用各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GDP,最终消费率采用各省实际消费/GDP,货运量采用货物运输总量的对数值。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门限效应结果检验
本文按照地理位置将全国划分为东中西部三个地区,并分别检验三个地区在创新投入视角下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准确选取实证模型,先运用Hansman检验得出拒绝RE估计的结论,随即选择面板门限模型。由表2可知,我国东部地区的创新投入单一门限效应显著,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均不存在创新投入门限效应。下图为东部地区门槛值真实性检验结果,通过LR图可知创新投入单一门槛值的LR值低于临界值,因此东部地区创新投入门槛值是真实存在的。
(二)门限回归结果分析
表3表示创新投入作为门限变量时对金融驱动经济增长的影响,因东部地区存在单一门限效应,所以可以清晰看出,创新投入对金融驱动经济增长具有边际递增效应,在跨越门限值之后影响程度由0.286显著提升至1.083;中西部地区的创新投入在逐渐增加,但横向比较还是位于低发展模式,所属省份的金融发展程度并未形成显著的门限,主要原因还在于东部地区的创新活力(增速加快)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且东部地区正面临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有力地推进了创新投入经济的发展进程。
四、结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