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与物联网相关的技术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3 09:40:5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与物联网相关的技术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与物联网相关的技术

第1篇

【关键词】 物联网 EPC技术 RFID技术

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从不同的地区购买产品,增加了需求的不确定性,而商品购买也对物流、产品生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EPC与RFID技g应运而生,让人们可以在物联网中查阅物流信息。

一、物联网与EPC/RFID技术的概述

物联网和EPC/RFID技术紧密结合。EPC/RFID技术必须以网络为基础,建立网络体系,它会利用网络现有的资源,并与世界各个地区建立连接,把各个点连在一其,变成一个大的实物互联网。在物联网中,包括数个组成部分,包括RFID电子标签、识别设备、Savant服务器等,识别设备对商品EPC码识别后,会变成一个指针,然后这个指针会在整个网络资源中找到其所属述的IP地址,得到商品的信息,再把信息交给软件系统进行处理,并按照顺序存放。因为每个商品的EPC码都是独一无二的,计算机需要建立一个信息数据库,对信息进行匹配,把信息放在服务器中,进行信息的交换。

二、物联网中EPC/RFID的条码技术

EPC/RFID条码技术的应用,会为每个商品贴上一个独有的条码,该条码可以让外部扫描人员指导包裹内商品的信息,是商品唯一的标识,为物流工作增加了便利。而原有的物流信息虽然也会采用条码扫描的技术,但传统的条码技术存在很多不足。EPC/RFID条码技术的优势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传统条码技术提供的条码只是某类商品的统一条码,扫描人员扫描后,很难得到单品的信息,条码极易伪造[1]。但EPC的条码包含了单品的各项信息,不易模仿。并且,让条码的读取工作更加便捷,条码属于可视传播技术的一种,扫描仪必须对准条码,把全部条码扫上后,才可以进行识别,而EPC的条码采用是射频标签,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射频识别扫码,有时候也可以穿过包裹,完成扫码工作,提高了条码的识别率。其次,EPC条码可以长时间使用,它和纸型条码不同,条码表面光滑,在粉尘和油污环境中,也可以正常使用。同时,传统条码技术一旦进行更改,就要把已经贴上的条码撕下来,重新粘贴,但RFID是电子标签,如果需要更改,即可把条码扫描到电脑上,对条码内的信息重新编辑,然后保存即可,可以调整条码内部的结构。而为了保证物流的安全,人们可以对电子标签设置密码,有良好的的保密性。最后,条码技术主要用于自动结算设计,虽然它已经在其他领域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由于自身某些因素的限制,其在物联网中的应用仍受到一定的限制。

三、物联网与EPC/RFID技术未来的应用方向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为电子商务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让电子商务健康发展。它可以让顾客以网络为平台,浏览任意一家商店所有的商品,增加了选择的机会。并且在物流领域,RFID电子标签的使用,可以让仓储实现自动化管理,对物流信息进行跟踪,控制整个供应链,自动分配产品,并做好产品的防伪工作[2]。在生产过程中,运用RFID电子标签可以提高管理的水平,加大管理力度。其应用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3.1零售业

现在,人们去超市购物后都会到收银台结账,而EPC/ RFID技术的应用,人们只需把自己的账户输入到超市的系统中,把需要的商品放到购物车中,超市会通过系统,自动计算商品的价格,在消费者的账户中扣除即可。同时,这种方法也可以让人们把身上已经开封或在其他地方购买的物品带进超市,减少了不必要的误会与麻烦。

3.2物流业

这一技术在物流业中的应用,可以减少多余的工作步骤,减少人力、物力的消耗,提高了物流工作的效率。物流人员对包裹进行分类时,可以通过扫码,把包裹放到指定的区域,加快了工作的速度。

3.3制造业

企业在生产或制造过程中,把各项生产过程变成电子标签,可以让生产信息自动输入到系统中,准确记录生产的各项数据以及最后的结果,对各个加工环境实时追踪,管理信息。

3.4有效防伪

RFID的电子标签可以有效避免商品信息被拷贝,减少了假冒产品的出现。

结语:物联网与EPC/RFID技术在各方面的应用,有一定的必然性,同时也有一定得优势,因此,相关技术部门要根据目前的应用现状,制定相应的战略,并根据这一战略,在不同的行业中尝试应用,得到各行业的支持,特别是一些龙头企业的支持。

参 考 文 献

第2篇

[关键词]物联网;国际电子商务;RDIF;影响

[中图分类号]F7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1-0018-02

1引言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被认为是下一个推动世界高速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在我国物联网被列为国家“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2年2月14日,中国的第一个物联网五年规划――《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由工信部颁布。我国正大力推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在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力求“十二五”期间实现物联网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本文将围绕物联网在电子商务方面的应用问题展开分析,总结学者的不同观点,追溯物联网的本质和主要技术,分析其在电子商务中产生的巨大影响及作用机制,并做出简要评论。

2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1物联网内涵方面的研究

目前,国外业界比较有代表性的物联网的定义有以下几种:

(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Auto-ID研究中心1999年最早提出的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定义为: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和条码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功能的网络。RFID 标签可谓是早期物联网最为关键的技术与产品环节,利用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或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2)欧盟第七框架下 RFID 和物联网研究项目簇(Cluster of European Research Projects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CERP-IoT)于2009年9月的《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研究报告认为,物联网是未来互联网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被定义为动态的基于标准的和可互操作的通信协议且具有自配置能力的全球化网络基础架构。

(3)按照国际电信联盟(ITU)的定义,物联网主要解决物品与物品,人与物品,人与人之间的互联。但是与传统互联网不同的是,H2T是指人利用通用装置与物品之间的连接,从而使得物品连接更加的简化,而H2H是指人之间不依赖于PC而进行的互联。

2.2物联网技术方面的研究

美国很多大学在无线传感器网络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CENS实验室、WINS实验室、NESL实验室等。麻省理工学院获得了DARPA的支持,从事着极低功耗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方面的研究。奥本大学也获得DARPA支持,从事了大量关于自组织传感器网络方面的研究,并完成了一些试验系统的研制。宾汉顿大学计算机系统研究实验室在移动自组织网络协议、传感器网络系统的应用层设计等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工作。

除了高校和科研研究所之外,国外的各大知名企业也都先后参与开展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克尔斯博公司是国际上率先进行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的先驱之一,旗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硬件产品众多(包括IRIS,MicaZ,Imote2等),为全球超过2000所高校以及上千家大型公司提供无线传感器解决方案。目前Crossbow公司与软件巨头微软、传感器设备巨头霍尼韦尔、硬件设备制造商英特尔等都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些都为无线传感器网络进一步的发展以及最终的商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3.1物联网含义方面的研究

我国在2010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物联网有如下的说明:(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石亚萍(2011)将物联网定义为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线感应器、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

我比较倾向于张立志(2012)对物联网的定义:通过射频识别装置、无线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3.2物联网对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研究

孙玮(2011)从企业库存管理、支付环节、物流方面等方面阐述了物联网对电子商务的推动作用。在电子商务企业仓库管理中,物联网技术可以通过对库存物品信息的实时感知,形成自动化库存,实现整个网上零售营销体系信息共享的目的;在支付环节中,网上零售商可以加强与电信运营商之间的合作,探索比较合理的新商业模式,发展多样化的手机支付业务;在物流方面,通过物联网和GPS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将配送包裹模块化,让消费者、网上零售客户和物流公司三方实时获悉货物的路线。孙玮认为电子商务在发展中遇到了瓶颈,而物联网的兴起会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促使电子商务更好更快发展。

4结论

从现有研究来看,有关物联网对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研究成果较多,研究方法相对比较成熟。目前关于物联网对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比较一致的结论有:物联网能够提升库存管理效率、优化网络营销环境、改善物流质量、提高售后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等。进一步考察不难发现,已有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在研究框架上,国内学者对物联网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作用机制的分析极为少见。而要应用物联网相关技术作用于电子商务,使电子商务更好更快发展又必须清楚其影响机理,因而这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强。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国内的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首先,强化物联网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理论机制分析;其次,创新物联网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相关分析方法;再次,拓宽分析范围,即分析物联网对电子商务不同模式发展的影响,以期为指导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2011(3)

[2]工业和信息化部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R].2012(11)

[3]石亚萍物联网现状分析与发展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1(7)

[4]张立志物联网环境下的供应链库存管理研究[N].武汉理工大学,2012(6)

[5]王大文电子商务下的物流配送问题分析[J].中国市场,2007(15)

[6]许忠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市场,2009(41)

第3篇

摘 要:文章分析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的特点,总结了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实现的策略,希望以此加快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促进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1-0127-03

收稿日期:2014-12-06

作者简介:王 昶(1979―),广东金融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1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是一种融合了射频识别、无线遥感通信以及人工智能等多项技术的智能化网络。它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协议,将互联网与任何需要进行通讯与信息交换的物体连接在一起,从而给物体进行全方位的识别、定位与监管,属于第三次信息科技浪潮的重要产物。通常可以根据物联网的工作过程将其主体架构分为应用、感知和网络三个层次(见图1)。

图1 物联网体系架构

物联网中的感知层可以采集并感知物理世界中的各种信息数据、物理量等,处于体系架构的最底端,其中含有控制与采集功能模块,并集成了二维码、射频识别以及传感器等技术。网络层位于物联网的中端,是连接应用层与感知层的桥梁,并负责在两者之间安全、可靠地传递数据信息,当前应用较多的通信网络为有线电视、互联网以及无线通信网络等。应用层位于物联网的上端,为物联网体系实现各项应用提供了条件,其中集成有各种服务器,可以对所需的信息数据进行分析、转换与汇总,并能够实现跨系统、跨行业的信息互通与共享,应用领域十分广泛。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兴起与不断发展,其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我国的基本国情,可以发现我国具有十分丰富的物联网资源,并且在信息资源共享方面潜力很大。目前,人们对图书信息资源的渴望极其强烈,而物联网自身在信息资源共享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这都让构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成为研究的热点。

2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的特点

2.1 信息传递丰富安全

物联网可与互联网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并运用多样化的通信网络,对已知范围内的信息数据快速做出反应,并且准确、安全地进行信息传递。由于融合了传感器、射频识别以及识读器等多种技术,物联网能够迅速识别物理世界中的物品,这也是物联网得以稳定运行的基础。其不仅能够识别单一的目标或者现象,还能从不同的角度获得综合性的数据,最终实现物物相连与信息共享。

2.2 智慧决策与管理

通过模糊识别以及云计算等多种智能技术,物联网能够分析与处理海量数据信息,并能够智能化地控制与管理多样化的物体,其中不仅包括物联网中狭义的信息流,也包括物联网中各种物体之间的关联与互通。

2.3 实体之间存在关联

物联网需要承载海量信息,与传输信息的互联网络以及收集数据的传感器存在很大的差异。物联网中包含的客观物体多种多样,因此需要有多样化的通信模式与信息接口,以此容纳各种类型的信息数据,并在感知、处理与应用之间进行循环。

3 基于物联网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服务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3.1 图书信息采集问题

结合物联网技术的图书馆信息采集与处理能力,我们可知当前图书馆采集的信息资源主要包括:①图书借阅情况。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记载了每本图书的借阅状态信息,包括该图书自入库以来被借阅的详细记录,如借阅者的姓名、专业、借阅与归还时间等。通过记录每一本图书的借阅情况,可以了解读者对哪些图书更感兴趣,也可以统计读者阅读这些图书的大体时间。②图书实体信息。图书实体信息主要包括图书类别、图书新旧程度、图书简介以及出版信息等。通过这些信息我们能够对该图书有详细的了解,也有助于后期对图书信息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③馆藏资源信息。通过物联网可以精确管理各种馆藏资源,图书管理者也可以根据这些信息了解当前每种图书资源的具体情况以及各种类别图书的出版日期、分布情况、藏书环境等详细信息。④读者个人信息。包括读者的个人信息如姓名、借阅权限、借阅时间等,这些信息为系统管理提供了依据。⑤读者借阅情况。记录了借阅者自办卡以来借阅图书的所有详细信息,包括图书借阅过程中的服务情况等。前期记录的数据可能存在重叠,但在后期的分析与处理中存在较大的差异。

3.2 信息资源管理问题

物联网技术在图书资源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①减少了图书资源管理的中间环节,提升了图书资源管理的效率与准确率。②简化了管理流程,实现了信息资源的迅速查找、快速借还。③提升了信息资源管理的安全性。④创新了图书信息资源流通模式,实现动态化的管理。

3.3 信息资源服务问题

物联网在图书信息资源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①使读者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可随时随地地收集各种图书资源的信息,在任何地方均可轻松获取信息资源服务。②物联网可对信息数据进行智慧处理,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与习惯,调动云计算等技术来汇总与处理用户信息,并根据用户的需求构建相应的数据库;而图书管理者会根据系统分析情况为用户制定个性化的服务方案,进而让用户享受到高效、主动、全面的信息资源服务。③促进图书馆智慧化与智能化的实现,为深度挖掘图书信息提供了条件。借助模糊识别、云计算等技术,可深度加工海量信息,并可对信息资源进行反复利用,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有助于促进信息增值,也扩展了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的模式。无论是企业或者用户个人,均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泛在的物联网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服务。

4 基于物联网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实现的策略

4.1 构建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见图2),自动汇总并整合分布异构的信息资源,并将其纳入图书馆标准数据库中。这样用户可以随时利用互联网进行跨库检索,也为各图书馆给用户提供信息资源服务以及专项咨询服务提供了支撑。该平台的核心是图书馆信息资源数据中心,其中包含提供共享保障的通信网络、采集设备等机构,属于标准的互通共享平台。在物联网环境下,信息资源数据中心可以通过通信网络等完成文献资料的数据采集工作,然后交给传感器节点进行统一分析,对采集的信息数据进行深度加工,进而构建数据结构库,实现图书资源的智能化管理,为整个系统的信息资源共享奠定基础。基础协同机构是平台的主体部分,包括各图书馆、资料室、学术中心、出版社等,它们均可以在平台上共享信息数据、设备以及技术等资源,这样可实现多种资源的整合与优化。用户应用层可以为用户提供文献检索、借阅以及个性化定制等服务,进而真正做到信息资源共享。

图2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4.2 建设信息资源数据中心

图书馆信息资源数据中心是核心,其他数字化协同机构犹如骨架,而提供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的设施就起到桥梁的作用,其主要包括信息服务保障机构、通讯网络和信息整合机构等[5]。在物联网环境下,可以充分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构建信息资源数据库。数据挖掘即从大量模糊、随机和不完全的数据中进行筛选,进而得到有价值的、正确的、便于用户利用的信息,然后让这些信息有序排列,并根据用户需求特性以及信息资源特性构建知识库,以促进各图书馆之间知识的转化以及共享,从而在不断完善数据库的同时利用辅助机构提供协调、配合与技术支撑,进而让信息资源得以优化,保障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稳定运行。

4.3 统一信息资源传播方式

运用了各种现代通讯设备与传输技术。图书馆信息资源在数字化传播过程中对传统的图书文献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要求信息资源有统一的数据格式,这就需要对各种信息数据进行数字化加工,并统一进行整合与链接。由图书馆协同各相关职能部门确定信息资源的划分标准,制定详细的数据库格式标准、链接方案等,并根据安全性以及信息资源数据的形式来选择文本与软件,其中需要用到信息资源的感知、识别、转换以及保护等技术,然后根据信息资源共享化的相关要求链接网络并录入信息数据,让系统各模块间实现共享关联,进而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化传播。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并非只发生在某个或者几个图书馆之间,而是涉及整个图书馆信息领域,建设智慧图书馆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实现全社会的信息资源共享。运用物联网技术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传播方式,将加快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的进程。

5 结语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工作,物联网技术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创造了条件。但当前,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传感器成本偏高等。图书馆应该重视并积极引入物联网技术,树立正确的图书资源共享服务理念,保障图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相信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上述问题会逐一解决,图书馆也将实现全方位的信息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 田秀娟.物联网发展趋势与图书馆服务模式变革[J].情报探索,2011(8).

[2] 崔艳清等.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图书馆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0(36).

[3] 刘彩娥,贺利婧.物联网与Web3.0交互作用下的图书馆[J].新世纪图书馆,2011(3).

[4] 仵 华.面向物联网应用的图书馆发展路径初探[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2).

[5] 王丽敏,陈 .物联网技术给图书馆发展带来的影响和机遇[J].大家,2011(7).

第4篇

【关键词】物联网 邮检 检验检疫

一、国际邮件口岸检验检疫面临的形势

国际邮件寄送数量,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交往中友好往来程度,也是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标志。邮件中的各类物品形形,其中动植物及其产品占了相当一部分。苏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国际邮件办事处(以下简称苏州局邮件办)所管辖的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泰州等地区属于江苏省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与国际交流也十分密切和频繁,入境邮件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仅2011年邮件办查验并通过苏州邮政速递渠道入境的邮包快件就有217637多件,检疫人员从中截获了蔬菜花卉种苗、活体昆虫、燕窝、大麻种子等各种违禁物,并从中检出多个批次的检疫性有害生物。

二、目前对入境邮包快件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苏州局邮件办自成立以来,截获了大量禁止进境的动植物产品及其他违禁物,如植物种苗、大麻种子、活体昆虫等,并做了相应的检疫处理,保护了农林业生产和公共安全。但是,由于快件本身具有的特性,也给邮检工作带来了不少麻烦,主要有:

(一)监管形式有所变化。目前苏州局邮检办主要监管通过邮政渠道入境的国际邮件,今后随着联邦快递、UPS涉足国内业务、12家国内快递企业走向国际,有理由相信入境邮包快件无论在入境的渠道上,亦或是数量上都会大幅度增加。如何面对新的检验检疫形式,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继续做好把关和服务工作,这对苏州局邮检办未来开展工作时无法回避的课题。

(二)违规入境的动植物及其产品数量增多,而且绝大多数动植物产品并无输出国家或地区签发的检疫证书,疫情风险很大。这些邮寄物往往批次多、种类繁杂、疫情复杂。仅2011年,苏州局邮件办就截获各类违规入境的动植物及其产品690个批次,同比增长1545%;共截获有害生物108种185种次,同比分别增长350%和194%。其中检疫性有害生物4种4种次,特别是从入境粮谷中检出烟草环斑病毒(Tobacco ringspot virus)和菜豆荚斑驳病毒(Bean pod mottle virus)两种检疫性植物病毒,得到质检总局领导的充分肯定,并且为此专门国家级警示通报。

(三)快件时限要求高。快件业务的主要特点就是“快”,这就要求检疫人员在短时间要对大批入境快件进行快速严防。然而,目前邮检口岸主要以人工筛查为主,效率较低,针对性较差,如果货主采取瞒报、谎报等手段进行干扰,就极有可能致使部分带有违禁物的邮件成为漏网之鱼,致使部分夹带违禁物的邮件未经检疫而直接进入我国,给我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潜在的危害。

三、新形势下入境邮包快件监管模式的设想

基于上述存在的问题,新形势下的邮检业务需要一种既方便快捷、准确性高、又不影响邮件正常运抵的模式。而新兴的物联网技术,似乎为我们指出了一个可能的方向。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目前,大部分快递企业都能通过激光扫描器扫描快件面单条形码的方式将快件信息录入电脑,在内部系统中进行传递,并能让用户在电脑上查询快件到达的地点和时间,属于一种比较简单的物联网系统。

据此,笔者提出一个设想,在统一的组织与规划下,采取统一的出入境快件检验检疫业务模式和流程,以及相对统一的计算机网络、软硬件平台、数据库平台和开发工具,建立以电子审核和电子报检为主要功能的运行机制,同时结合本系统CIQ2000综合业务管理系统的各项功能,实现对快件检验检疫业务的数字化管理。在此设想下,新的邮检监管模式如下:

(一)在技术部门和邮局及各快件运营公司的配合下把检疫局邮件办的计算机网络与邮局以及各快件运营单位的公司计算机进行联网。

(二)邮局及各快件运营公司每天在邮件到达检疫现场之前,先将邮件信息(包括邮件号、发件人、收件人、货物名称、数量、货值等)信息通过网络即时发送到检疫机关的电子平台,进行电子报检。

(三)系统接收到信息之后,自动通过CIQ2000系统中的HS编码与申报信息进行比对,发现申报货物名称中含有应检物或违禁物的立刻加以标识。检疫人员每天查阅收到的电子报检信息,发现被标识出应检物或违禁物的立刻通过电话、电邮等方式通知邮局及各快件运营公司,要求将这些邮包快扣留不予投递,并第一时间送到检疫现场。

(四)检疫人员在检疫现场对需检疫的邮件进行现场检疫,检疫合格予以放行,不合格则依法进行进一步处理。

如果这个设想能够实现,则有以下几个优点:首先是实现了以一头对多头的管理,加强了检验检疫监管的力度和广度。其次是增强了对邮包快件检疫的针对性,做到了有的放矢,减少漏检、误检。第三是提高了口岸把关效能,加快了邮寄物检疫的工作效率。第四是加快了验放速度,既维护了邮局以及其他快件运营单位的经济利益,同时也提高了为广大市民服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物联网 高校

1 物联网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表了题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年度报告,向世界宣告物联网时代即将到来。目前,作为科技热点各国都加强了物联网的研究与基础设施投入。2009年6月,欧盟委员会宣布了“物联网行动计划”,同年8月,日本也制定了实现以人为本的数字化社会的U_Japan计划。在我国,2009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视察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时发表重要讲话之处建立传感信息中心的重要指示;同年11月3日总理再次指出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目前我国各行各业竞相发展物联网相关技术,政府也投入巨大的支持,高校也开始培养网联网专业人才满足社会需求。

2 高校申办物联网相关专业的现状

2010年教育部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的通知》的文件,在申报范围中就有提到鼓励申报传感网、物联网技术专业,并提出支持高校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由此可见物联网专业人才是当前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高素质专门人才,物联网专业的申报受到国家的支持。从2010年开始,各个高校开始申办物联网相关专业。并且有将近40所高校院系在教育部获批了包括“物联网工程”、“传感网技术”和“智能电网”三个物联网相关的专业。

3 物联网专业的教学目标

从物联网的定义来看,物联网专业是培养大学生从事物联网领域的系统设计、系统分析与科技开发及研究。所以在专业设置方面要培养学生具电子技术、现代传感器、无线网络技术、高频和微波技术等物联网基础技术,了解有线和无线网络通信理论、信息处理与计算机技术、系统工程等基础理论,并掌握物传感层,传输层与应用层关键设计等物联网专门知识和技能,并且有跟踪本专业领域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

4 物联网专业开设的思路

根据培养目标,物联网专业开设要从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两方面设计。基础课方面,开展通用型的基础类课程,基础类课程为一般高校中信息类专业、通信类专业、计算机应用类专业的通用基础课程,如计算机电路基础数据库基础与应用局、域网组建与管理、通信技术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工程、制图基础等,该类课程是物联网应用、开发及研究的基础知识储备。

专业核心课程方面,主要是针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信号与系统;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等的专业核心课。具体设计如下:①单片机和嵌入式相关知识,主要讲授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微控制器体系和原理,实时操作系统,C语言编程技术等等从简单的单片机深入到嵌入式;②无线片上系统(SoC)相关知识,主要讲授无线单片机通讯接口设计,嵌入式开发软件,无线有线收发器原理和结构以及通讯原理等相关知识;③无线通讯和无线网络相关知识,主要讲授短距离无线数据通讯基础和原理,无线自组网相关技术尤其是ZIGBEE无线技术及其高级技术,网络安全和加密技术及无线网络算法高级技术原理;④高频微波知识方面,主要讲授高频微波技术,调制和解调技术,天线原理以及阻抗匹配和反射,微波放大器设计,无线单片机高频测试和调试方法及原理等;⑤RFID知识方面,主要讲授电磁技术基础,RFID相关技术如标签防冲突算法以及EPC和IS0-18000-6C通讯协议和原理,RFID读卡器原理和设计,及其数据库结构和原理等;⑥物联网传输层相关知识,讲授物联网网关原理和结构,GSM/GPRS技术、3G技术原理,M2M 数据传输及通讯等相关知识;⑦高级无线网络知识方面,讲授Wi-Fi/蓝牙,ZIGBEE PRO 无线通讯协议栈原理和设计,WIFI传感器网络原理和结构及内置多ARM和WI-FI收发器的无线单片机,蓝牙技术和低功耗蓝牙无线技术原理。

5 建立完整的物联网实验平台

高校开设物联网专业,除了有合理的知识教学,还要建设相关的实验平台。在射频识别技术方面,围绕RFID的一些关键技术,在产业化方面如标签芯片设计与制造,天线设计与制造,RFID标签封装技术与装备,RFID标签集成,读写器设计等;在应用方面如RFID应用体系架构,RFID系统集成与数据管理,RFID公共服务体系,RFID检测技术与规范。在无线传感网络方面,围绕无线传感器网络组网技术,无线加密技术,路由算法等内容进行实验室建设,并把无线传感网络和其他的无线技术,包括无线局域网,蓝牙,红外以及3G等网络进行融合,实现异构网络之间的无缝连接以及通讯,为实现一个具有动态可扩充能力的新型传感网络数据库管理系统搭建一个平台。

参考文献:

[1]康伟.物联网在高校的应用探讨[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1):105-107.

第6篇

关键词:物联网;安全认证;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TP2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1-0000-01

一、物联网安全层次及其内容

物联网安全性有着自己的特征,现阶段,由于物联网是一种新事物,对物联网这种新事物的相关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并没有形成统一意见,相关研究学者认为物联网应该具备以下三个特点:1.感知性,即物联网能够对整个体系进行自我感知。2.传递性,即物联网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的可靠传递。3.智能性,即物联网能够人机交互的相关信息进行智能化处理。根据物联网这三个基本特点,在进行物联网安全内容分析时可以从物联网的感知层、传输层、处理层三个安全层次,与互联网相比,物联网主要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通信,通信的对象扩大到了物品。根据功能的不同,物联网网络体系结构大致分为3个层次,底层是用来信息采集的感知层,中间层是数据传输的网络层,顶层则是应用/中间件层。

物理安全层:保证物联网信息采集节点不被欺骗、控制、破坏。信息采集安全层:防止采集的信息被窃听、篡改、伪造和重放攻击,主要涉及传感技术和RFID的安全。在物联网层次模型中,物理安全层和信息采集安全层对应于物联网的感知层安全。信息传输安全层:保证信息传递过程中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真实性和新鲜性,主要是电信通信网络的安全,对应于物联网的网络层安全。信息处理安全层:保证信息的私密性和储存安全等,主要是个体隐私保护和中间件安全等,对应于物联网中应用层安全。

二、物联网在我国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物联网发展的现状

物联网在我国发展迅速,因为物联网在我国发展有着很强的优势,无论是在政策上、技术上、还是市场上,在政策上,我国政府对物联网的发展相对重视,一方面中国科学院早已经开始着手对传感网进行研究,另一方面我国已经将物联网的建设纳入都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政府对物联网发展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使得我国物联网在短时间内发展迅速,在技术上,我国物联网行业起步较早,在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物联网技术研发水平处于国际领先行列,已经可以影响行业标准。我国已经开始尝试将物联网实验室内研发的相关技术商业化。在市场方面,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物联网在我国的运用和发展前景巨大,物联网在我国是朝阳产业。我国国内本身也市场需求巨大,这为我国物联网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二)我国物联网发展存在的问题

1.物联网发展的相关立法和政策滞后。物联网是一种新事物,我国对物联网发展的相关立法和政策制定相对滞后于我国物流的发展水平,而物联网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就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物联网法律法规政策研究,为推进我国物联网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2.物联网技术标准和行业标准不统一。物联网的发展客观上需要对相关技术进行统一,物联网相关企业和研发单位在开发新的物联网技术时要考虑系统和设备的相互兼容性,目前,我国物联网行业发展标准和技术还不统一,相关企业各自为政,这对我国物联网未来发展极为不利。3.物联网安全形势十分严峻。我国物联网的发展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安全形势,安全问题亟需从技术和法律层面上得到有效解决。物联网的兴起既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也使得人们对它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如果物联网被恶意的入侵和破坏,那么个人隐私和信息就会被窃取,更不必说国家的军事和财产安全。这一点,从互联网时代的黑客行为就可想象得到它的巨大危害性。

(三)物联网安全认证机制

我国物联网现有安全认证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包括组认证机制、设备认证机制、基于认证的密钥协商机制等,如下图所示:

1.组认证机制:认证机制对确保物联网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常认证机制能够实现为用户提供双向认证,即物联网终端与互联网间双向认证,用户与业务平台之间认证是建立在合作协议基础上的,现阶段,AKA认证方式是3GPP网络中网络接入认证的基本方式,这种认证机制能够实现双向认证,能够协商出网络和用户共享的加密密钥与完整性保护密钥。由于物联网的发展前景广阔,未来物联网终端设备持有量会大量增长,通过这些终端设备组成一个或者多个组,物联网可以考虑组内的终端节点认证方法。

2.设备认证机制:众所周知,物联网终端设备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一般处于无人值守的情况下,这容易引发终端设备被恶意损坏、不法分子非法接入物联网网络等相关安全问题,这客观上要求网络必须要建立验证接入网络设备合法性的机制。设备认证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法。设备认证机制可以确保只有合法的物联网终端设备接入网络,维护用户的合法利益,避免因非法设备接入带来的利益争端问题及网络安全问题。

3.基于认证的密钥协商机制:物联网架构底层可以是终端设备也可以是传感器,密钥管理对具有网络通信能力的终端设备来说可以解决通信网络和传感器密钥结合问题。通信网络与传感器网络间可通过认证产生共享的密钥,传感器网关与传感器网络节点间通过传感器网络的认证获得共享的密钥,然后传感器网关将与通信网络共享的密钥转发给传感器网络中的传感器节点,使得传感器节点与通信网络间共享密钥或基于此共享密钥产生新的密钥。

参考文献:

[1]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 Internet of Things,2005

[2]物联网的定义和应用,射频世界,第4期,2010

[3]焦文娟.物联网安全-认证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01)

第7篇

发展物联网的重点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结合。工信部的《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更是将“智能信息处理和物与物通信网络技术”确定为网络与通信领域11个主要技术领域之一。我院作为一所轨道交通类工科院校,在工科的大环境下,以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主,培养物联网人才最为合适。以下就以我院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主培养物联网的途径和方法进行思考。

1.1培养目标定位当前“物联网”市场短期内市场发展不完全,相关技术还未能普及到高职教育。我院掌握“物联网”技术的教师队伍还没有建成,当前成立“物联网”专业并不现实,只能在不改变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核心的原则上培养物联网应用类专业应致力于培养适应物联网生产、管理和应用类企业技术服务一线需要的,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工作能力,既具有物联网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产品设计生产等基础研发能力,又能胜任物联网技术在各个智能应用领域的安装使用和调试维护的技术工作岗位的毕业生。

1.2方法和途径的探索1)改革现有课程,建立符合“物联网”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根据高职教育者对物联网专业高技能人才岗位能力与课程设置的研究,可在我院计算机应用专业已经开设的专业核心课以外,增加适用于“物联网”行业的非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如:电工基础、计算机网络与综合布线、通信原理、无线传感网技术、嵌入式系统、java编程技术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对现有的专业核心课程的部分实训内容或案例进行“物联网”方面知识的渗入,让学生有基本的“物联网”概念的认识。2)改革教学方法,将“物联网”的实用案例做为方法教授相关课程。知识的传播依赖于教学方法的运用。好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更加有效地掌握专业知识。而教师在讲授各专业课程时,可通过对学生列举“物联网”实用案例作为学生掌握知识的一个方法,从而使学生在掌握该专业课的同时,明白该专业课在“物联网”行业中的具体应用。3)改革专业课程实训内容,切实将“物联网”方面知识传输给学生。专业课程的实训环节是巩固和验证专业课教授成果的重要内容。对实训内容进行改革,将“物联网”实用案例分解成每门专业课程各部分的实训内容,在学生完成专业基本知识掌握的同时,渗入“物联网”方面的岗位能力要求。

1.3参加省、国家举办的“物联网”相关竞赛参加省、国家举办的“物联网”相关竞赛,让学生在学会将所学知识进行重组、应用。2012年6月我院在没有开设“物联网”专业的条件下,挑选了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对“物联网”没有任何基础的前提下,通过一个月的封闭式训练,参加了“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物联网技术应用项目”广东省选拔赛,两个团队分别获得广东省2等奖、广东省3等奖,一支队伍出线参加全国比赛获得全国3等奖。参加比赛的学生中有三位同学已经顺利毕业,并且分别工作在程序员、网络设计安装、系统测试的“物联网”相关联的岗位工作。由此可见,通过参加省、国家举办的“物联网”方面的技能大赛,能够通过目地性培训使学生具备“物联网”行业人才应具备的岗位工作能力。

1.4深入“物联网”相关校企合作,提前给学生实际的“物联网”工作环境我院早在2010年就面向市场需求,与国家数字家庭产业基地签订了订单班协议,到2012年下半年,该订单班同学全部进入“基地”各工作岗位,在经过了半年的“智能家居”相关岗位的实习后,在2012年末,这批应届毕业生已经全部找到顶岗实习企业,从事“智能家居”等相关行业岗位实习。

2结语

第8篇

【关键词】物联网 技术理念 应用策略

1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愈加频繁,商品的交换在现代贸易行为中更加注重信息的传递,因此在为了满足人们对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传递,物联网概念逐渐浮现在人们眼前。现代物联网技术是传统的互联网技术在用户端的延伸与拓展,物联网技术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互联网技术的内涵,更是对人类商业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我国的物联网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技术理念还没能得到深入地开发应用。

2 物联网技术的特点

2.1 主动感知性

区别于传统的互联网技术仅作为信息传递和处理的技术手段,物联网技术要求实现对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主动感知,即通过射频识别装置、传感器、二维码等信息识别设备及载体设备完成对物体存在信息的即时感知。该过程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在物体内的微型感应芯片向区域内的传感器传递信息再与局域无线网络、互联网等通信网络进行信息交互实现对物理世界信息的感知。

2.2 可靠的信息链

物联网技术主要是通过区域内的有线、无线等信息传输方式进行实时的信息传递,在这个过程之中,物联网技术还涉及将所传递的信息进行整理及初步的处理。因此,物联网技术相对于其他信息传递技术而言在使用过程对信息链的可靠性要求更高,信息的完整度必须要得到最大限度地保证。

2.3 庞大的数据信息

一方面物联网技术是从传统互联网技术中发展而来,另一方面物联网技术的对象不仅仅包含了人与人还包含了人与物、物与物,因此物联网技术的数据来源较传统互联网而言更加庞大。庞大的信息源意味着物联网必须具备处理海量数据信息的能力,这也是物联网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最需要克服的关键所在。

2.4 智能化处理

物联网区别于传统互联网的关键一点在于信息处理的智能化。传统的互联网技术要求对信息进行逻辑分析处理或对信息数据进行建议的智能化处理,但是在物联网领域,超常规的智能化处理是对数据处理分析的基本手段。这也是未来物联网技术能够应用于商业网络运行的关键。

3 物联网技术的关键理念

3.1 信息的采集

物联网技术的数据依赖于射频识别设备、传感器、电子标签等设备共同作用完成的信息采集过程。这其中电子标签一般被用作于物品的条形码、二维码等包含有物品相关信息的可被设备识别的标签。而电子标签的规范化也决定了在物联网技术中各类物品之间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射频识别设备主要被用于识别物品的电子标签,通过对存储在物品电子标签上的信息的读取,射频识别设备完成了对物品信息采集的第一步。而传感器在物联网技术中的应用则是将客观物理世界中的各种物理信号转变成为相关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递至物联网中作为对物理信息记录的关键数据。

3.2 网络通信技术

物联网技术是从传统互联网技术发展而来的新型的信息传输技术。因此,物联网技术的核心关键在于信息的传递。尽管在实际的应用中,不论有线与无线均可实现物联网信息的传递,但是无线技术以其更加便捷的性能成为物联网技术发展的主流信息传输技术。另一方面,各类网络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为物联网技术提供了发展的原动力。

3.3 智能云处理技术

本文在前文已经对物联网庞大的信息容量的特点作了一定的分析。由于物联网连接了海量的传感器节点,庞大的信息需要被统一进行整合处理,而在传统的互联网技术中,该情况容易造成网络中沉淀大量冗余信息。因此,在物联网技术中智能云处理技术显得尤为关键。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再通过相关智能技术的处理加工,物联网技术为人类提供极大的便利。

4 物联网技术应用策略分析

4.1 商品生产环节的应用

随着对生活品质要求的逐步提高,人们对所使用的商品的品质来源也更加关注。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商品生产环节,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实现生产线的自动化水平,更可以帮助消费者了解相关商品的生产信息,保证商品质量。

4.2 商品流通环节的应用

现代物流业对物品流动信息的处理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得到更进一步地提升。通过物联网技术,人们可以及时地获取商品的物流位置等相关信息,也可以了解到商品在仓储、周转、运输过程中的实时情况,保证了商品信息在流通环节的准确顺畅。

4.3 商品使用环节的应用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商品使用环节,可以帮助企业及时了解商品的流向以及商品在使用过程中暴露出的相关问题,便于企业及时调节生产策略与改进工艺。

5 结语

对比发达国家,我国的物联网技术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这其中包括向技术标准、建设规范等还没能得到充分地完善。因此,着眼于未来长期的发展,我们还需要持续加强物联网建设。相信未来在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下,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余振亭.物联网技术理念与应用策略浅述[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5(05)226.

[2]朱洪波,杨龙祥,于全.物联网的技术思想与应用策略研究[J].通信学报,2010(11)2-9.

[3]巫细波,杨再高.智慧城市理念与未来城市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10(11)56-60+40.

[4]刘尚儒.物联网在物流领域的未来应用[J].北方经贸,2014(04)50-51.

[5]朱洪波,杨龙祥,朱琦.物联网技术进展与应用[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1-9.

[6]李侠.物联网的技术思想与应用策略研究[J].今日科苑,2015(06)99.

作者简介

张鹰(1971-),男,湖北省武汉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河南省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有限公司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科学与电子技术应用。

第9篇

关键词:物联网;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专业方向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2-7368-03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是1999年提出的,是将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和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1],进行通讯和信息交换,实现智能识别、定位、跟踪和管控的一种新兴信息技术。它有两层意思:第一,互联网仍是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是互联网的延伸和扩展;第二,引入了人与物之间的交流,实现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换和通信。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是继计算机、移动互联网之后又一次信息产业发展的浪潮。2009年11月,总理发表了《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指示要突破物联网、传感网关键技术,物联网产业随机被列入国家五大新兴产业之一。2012年2月,我国工信部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

截止2010年3月,已有近700所高校向教育部提交了设立物联网相关专业的申请。其中37所院校获准开设物联网相关专业,并从2011年起开始招生。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物联网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不仅是技术问题,还包括社会和企业管理等多方面,因此,该领域需要大量既懂技术又会管理的人才。作为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应适应时代和科技发展,探索物联网相关课程的教学设置,重点培养物联网应用的相关人才。

1 高职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调查、专家座谈和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对物联网技术应用领域的市场需求、岗位设置、工作任务性质及职能要求等进行调研,确定了高职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就业岗位,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主要面向物联网感知设备应用、物联网通讯设备应用、物联网开发和集成、物联网管理和服务等就业岗位[2],培养物联网建设技术人员、物联网产品应用技术人员、物联网应用软件开发技术人员、物联网应用系统集成、管理和维护人员等。因此,面向技术应用的高职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并且掌握物联网相关知识,具备物联网建设、应用、管理和维护等能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2 高职物联网专业人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物联网的产业链主要涉及对物的感知、对数据的传输和处理三个环节。每个环节需要不同的技能和知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都不同。其中,对物的感知主要是通过传感器等设备来获取对物的感知信息,涉及到物联网中的硬件系统[3],需要硬件电路设计和制造人员以及电子设备技术人员。获取物的感知信息后,通过网络进行数据传输,这个环节主要涉及通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需要计算机网络通信人员。最后的数据处理环节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进而实现应用,主要涉及系统分析,需要系统设计、应用和管理人员。因此,高职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应根据物联网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对人才的不同需求而有针对性的进行。

3 高职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的建设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对物联网技术应用人才的岗位进行调研与分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物联网技术架构出发,考虑应用方向与应用领域,与典型企业合作,根据企业实际的物联网工程项目的实施来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

高职物联网课程体系建设由三大课程模块组成,即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三大课程模块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下面以物联网的三层技术架构,即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为主线,以各种公共课程为基础,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实际,分析高职物联网课程设置,如图1所示。

1) 感知层:是物联网识别物体、获取信息的来源。由各种感知设备构成,包括二维码标签、温湿度传感器、RFID标签和读写器、GPS、摄像头等传感器设备。在该层课程设置方面,应与硬件技术相关的学科作为专业基础课,如:电子线路基础、计算机操作系统等,与传感器技术、信息获取等软件技术相关的学科作为专业核心课,如: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及应用、嵌入式应用系统开发等。

2) 网络层:是整个物联网的中枢部分,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4]。由各种网络组成,包括互联网、云计算平台、网络管理系统、广电网等。高职物联网专业在该层的课程设置要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基础知识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如: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基础等,以网络应用与管理等技术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如:无线网络技术、物联网组网技术、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等。

3) 应用层:是用户和物联网进行交互的接口,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实现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应用。与之对应的课程设置应以各种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和工具为专业基础课程,如:C语言程序基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以面向智能应用的相关技术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如:智能家居应用技术、制造业ERP技术应用、物联网系统集成与管理等。

4 高职物联网专业方向设置

物联网涉及领域广泛,包括大量学科和技术,如: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与通讯、自动控制、遥感与遥测、精密仪器、电子与电气工程、电子商务等。根据高职院校专业招生情况,现将高职物联网专业方向设置如下:

4.1 物联网自动控制

培养目标:面向机械电子行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机械及电子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熟练掌握传感器技术、单片机技术、电子电工技术、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等,具备在物联网相关机械和电子类企业工作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专业基础课程:电子线路基础、计算机操作系统、单片机原理等。

专业核心课程:射频识别技术及应用、传感器技术、单片机技术及应用、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无线传感网络、微波与天线技术等。

4.2 物联网网络信息系统

培养目标:面向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系统行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管理系统理论知识,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精神,熟练掌握物联网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使用、维护和系统集成等知识,并且能完成物联网信息系统集成及相关技术与产品的应用推广[5],能在各种物联网开发、应用领域工作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和管理人才。

专业基础课程:计算机网络基础、软件工程、通信原理、数据结构、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物联网网络安全技术等。

专业核心课程:C语言程序基础及设计、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开发及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等。

4.3 智能车联网

培养目标:面向未来智能汽车行业,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良好团队协作能力、较强的实践能力,掌握智能车联网基础知识和原理,具备车联网组建、管理、应用和维护,车联网设备营销与技术支持等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6]。

专业基础课程:车载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蓝牙技术、无线网络技术、交通导航与信息服务、智能交通管理等。

专业核心课程:RFID技术与高频技术、传感器网络与检测技术、GPS定位技术、网络设备配置与调试、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移动互联网通信技术等。

4.4 智能农业管理

培养目标:面向未来智能农业生产和管理行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智能农业管理理论知识、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掌握智能农业管理相关知识和原理,具备农业管理信息采集及处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智能粮库管理、农业生态智能监测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专业基础课程:农业设施智能化管理、生态环境监测与治理、灌溉技术应用、地理地质信息应用技术、智能粮库管理技术等。

专业核心课程: RFID技术与高频技术、传感器网络与检测技术、无线网络技术、网络设备配置调试与管理、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大数据处理和存储技术等。

4.5 智能医疗服务

培养目标:面向未来智能医疗系统行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智能医疗服务基础知识、优良的医德医风、良好的协作能力和心理素质,掌握智能医疗设备和信息系统的使用和维护、智能医疗档案管理等能力的新型高素质技能人才。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医学、预防医学、管理学、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等。

专业核心课程:RFID技术与高频技术、无线网络技术、传感器网络与检测技术、智能医疗档案管理系统等。

5 结束语

本文在分析物联网发展形势的基础上,首先明确了高职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从物联网产业链的三个环节出发,分析了高职物联网专业人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实际,以物联网的三层技术架构为主线,研究了高职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最后设置了五个专业方向和相关课程。

参考文献:

[1] 李春杰,李丹,陆璐.信息技术专题研究[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

[2] 周观民,王东霞.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探索[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3] 杨从亚.高职物联网专业建设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10).

[4] 朱平,顾卫杰.基于技术框架的高职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2(5).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