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3 09:41:0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在现代婚姻观发生巨变的环境下,家庭离婚率的飙升使单亲家庭的数目日渐增多,单亲子女增多,这就给未来的教育敲响了警钟――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必须重视起来!如何通过教育,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使他们健康成长,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认为,首先要通过家访对单亲家庭孩子家庭了解,对其心理特征进行认真研究分析。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分析,单亲家庭学生主要有以下心理特征:
1.内向自卑。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各方面发育处于不平衡状态,家庭结构的巨变,导致家庭经济的改变,再加上父爱或母爱的缺失导致孩子自卑而缺乏自信。
2.抑郁冷漠。单亲对孩子的创伤会伴随孩子很长时间,在这期间孩子心灵也会受到极大伤害,经常表现出闷闷不乐、情绪低沉,往往见到别的孩子有父母的陪伴,心里就非常难受。在学校,他们不敢谈论自己的父母,封闭自己,不愿和同学、老师交流,长时间就会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产生冷漠、反感、敌对的心理。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3.充满憎恨。很父母离异后,就会再婚,对孩子的关心会越来越少,有的甚至直接将孩子置之不顾,这样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没有人爱、没人关心,也不会去关心别人,久而久之就对父母、甚至对同学老师充满憎恨。
4.放任、暴躁易怒。有些单亲家庭孩子,由于家庭的缺陷,缺少关爱,有的单亲父母在物质上会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这样长期会使孩子觉得自己就是天,自由、散漫、放任、不受管教,自然到学校对老师的教育也是置之不理,自己约束能力差,此外,由于自己郁闷的心情无处渲泄,于是表现为性情暴躁,遇事易冲动、好斗,所以会出现打架、斗殴等行椤
5.嫉妒仇视。因为家庭结构的不完整,他们嫉妒同学谈自己的父母,谈自己温暖的家。嫉妒会使他们产生一种十分强烈的仇视心态。他们排斥周围的人,甚至仇视周围的人,因为在家庭中缺少爱,所以孩子心中就缺少爱,再加上与周围人缺乏情感交流,常常把他人的善意批评或好言相劝,看成是恶意的举动,他们轻则置之不理,重则伺机报复机,经常做一些恶作剧去报复,有的甚至以对他人的戏弄或殴打为乐。
心理学家分析,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他们常常感到孤独、忧虑、失望,往往情绪低落,心情浮躁,性格孤僻,情绪不稳。这种心态如果不及时矫正,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性格扭曲,心理出现问题,严重影响孩子的情感、心理和品德的发展。
那么,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根据具体的家庭情况帮助孩子形成积极情绪和健康的人格,笔者认为以下方法可以一试:
1.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从孩子入学起,就着手建立单亲家庭的学生档案,去家访,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进行深入地了解和跟踪,并详细的记录。现在很多学校都有心理咨询室,可以带着他们进行心理疏导,经常进行学习辅导,在生活上给予关照,在行为上进行矫正,定期与家长联系,及时掌握单亲家庭孩子在家中和社会上的情况。家庭的教育方法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会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所有代课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就必须先当好孩子、家长的“知音”,单亲家庭的孩子更需要如此。
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细心地观察、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了解这些孩子的生活环境,注意掌握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融洽点、疏忽点,架起老师、学生与家长三方面之间沟通的桥梁,达到相互了解,相互信赖的目的。
在我教的学生中,有个叫娟娟(化名)的单亲家庭女孩,她个性孤僻,脾气坏,经常与同学为一些小事闹得不可开交,隔三差五与同学吵架。后经家访、谈心,她对同学的态度大有好转,处事也好很多,并被推选为小组长。而在家里与父亲新交的女朋友关系不好,她认为那个女人会夺走父亲对自己全部的爱,导致女方提出让她父亲在孩子与爱人之间做出选择的条件,这使其父亲非常痛苦,甚至到了分手的地步,我了解了这情况,找孩子谈话,教育孩子从对父亲的爱,家庭生活各种负担方面去着想,告诉她,她不能陪伴父亲一辈子,当父亲年老时,他会很孤独。终使孩子接纳了父亲的女朋友。
2.让单亲家庭孩子融入班集体,消除抑郁的心情。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因而,作为代课老师,其一,要在课堂上多提问、多关注他们,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班级的各种活动,多关心他们的生活,让他们觉得同学、老师都很关心他们,尽可能淡化他们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差别,避免让他们感到难堪和不安。其二,教师自身观念要改变,心态要豁达,尊重单亲家庭孩子的人格、生活方式,不能歧视、嘲笑单亲孩子。其三,要多观察,善于发现单亲家庭孩子身上的优点,看到他们的点滴进步,同时引导他们多为班集体做好事,帮助他们在班集体中树立良好形象,使同学们乐意亲近他们。其四,要适时和家长沟通,深入了解孩子在家里的情况,从而采取有效教育措施。
【关键词】单亲家庭;孩子心理;教育方式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也是个人成长的摇篮。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地不断提高,追求完美的精神生活已经成为生活的主流。与此同时,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雅的现象――离婚,农村许多原本幸福的家庭变成了单亲家庭。单亲家庭又称为缺损家庭,原是指夫妻双方因离婚,丧偶而有一方同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无论怎样,它们的出现,必将使家庭教育环境产生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农村家庭的孩子。根据多年我对农村单亲家庭学生的观察和接触,我就粗浅地谈谈此类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方式。
一、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
(1)逆反粗暴。由于父母离异,孩子由一方抚养,家庭失去了往日的欢笑,孩子的孤独感油然而生,心灵发生了扭曲,心情变得烦躁,逆反心理特别强。有时甚至喜欢“顶牛角,对着干”。学生的在校表现为:上课不听讲,不善言谈,下课要么捣乱,要么和学生打架,屡教不改。出现矛盾不能和老师沟通,或心理抑郁,或行为粗暴。
(2)自卑狭隘。由于家庭的不健全,造成了孩子心理上的欠缺,他们常常感到不如别人,感到让人瞧不起。他们认为自己是多余的人,认为命运对他们不公平,致使他们不信任别人,也不信任自己,生活中充满了迷茫和悲伤。我班有一个女生名叫王某同学,学习比较刻苦,但是她既要照顾自己的生活,还要做家务事。上课时,她好像很疲惫,打不起精神。下课后别的女生也不和她玩,慢慢地,她变得自卑,脸上少了昔日的欢笑。
(3)心理偏位。由于家庭的缺损,孩子在家庭里得不到足够的温暖,产生一些心理偏位。既然父亲不能给自己足够的关心,那么一切只能靠自己来解决了。于是孩子学会了撒谎,打架,偷东西等。在校表现为:不能严格遵守学校、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比如迟到、旷课、打架,不思进取,扰乱班级等等。如王某同学,原来在文成小学读书,他是全校出了名的“刺儿头”,四年级时转到了我所在的农村小学。转来一周后,他就成了我们班乃至全校的“名人”,没有他不敢干的事。经常和同学打架,偷东西等,无恶不作。
(4)厌学严重。单亲家庭的学生在学习心理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志向水平低、厌恶学习等。其外部表现为:行为懒散、放任;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不主动参与学习;回避老师,不主动向老师请教;严重的会干扰课堂纪律,甚至缺课等。如徐磊同学,他妈在的时候,学习上也算积极上进。他爸妈离婚后,在学校的表现一天不如一天,懒得要命,布置的作业从来不写,讲道理说好话也不听,由中上的学生变成了差生。
二、单亲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
(1)家长专制。专制式教育使家庭缺乏温馨,使孩子易变得自卑、腼腆、孤独、内向,以女生为多。农村家庭尤为明显,由于大人文化素质低下,考虑问题很片面,多数以家长的意见为主,成了典型的专制式家庭。学生基本没有发言的权利,不管对错都要服从。久而久之,孩子也养成了霸道的性格。
(2)放任自流。放任式教育的家庭所占比例最大。放任式教育使家庭教育无着落,孩子在校表现是行为习惯极差,且难于管教。家庭的残缺导致学生心灵受损,家长为了弥补学生精神上的缺憾,对孩子放任自流。学生在某些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事实上却害了孩子,误认为一切应该以自我为中心,别人就应该理所当然为自己服务。
(3)溺爱娇惯。溺爱式教育的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言听计从,只注重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各项需求,处处迁就以弥补其感情上的缺损,而忽视在思想品德上对孩子进行教育,不知不觉养成了孩子骄横、任性等坏习惯,使孩子成长出现了片面性。溺爱对孩子的危害极大,自高自大,无视他人的存在,只想自己,从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三、农村单亲家庭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的问题
(1)农村单亲家庭的父母应向孩子耐心解释。孩子不知道父母为啥离婚,但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去想这些不属于自己想的问题。所以单亲家庭的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性格、年龄等因素,以孩子最能接受的方式,平静、真诚、耐心、自信地向他们解释自己离异的原因,求得他们的理解。
(2)家长多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单亲子女可能需要承受来自生活、学习环境中的歧视、偏见和嘲弄。不少单亲子女因此在性格上变得内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因此,家长不仅自己要多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还要注意帮助孩子充实生活。身为他们的父母,每天再忙,也应抽时间多陪陪孩子,使他们的身心能够健康成长。
关键词:单亲家庭;观念;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001-02
单亲家庭是指因离婚、死亡、遗弃、分居和其他原因而缺少配偶一方的家庭。由于单亲家庭其家庭成员的残缺,使其在子女教育的问题上也呈现出畸形的状态。从教育的角度看,良好的教育会给这些生活在特殊环境的孩子以良好的引导,否则,容易产生性格方面的缺陷,甚至成为双学困生。“单亲家庭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这是越来越多教师发出的感叹,所以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也日渐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一、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
单亲家庭无论贫富贵贱,归根结底是一种残缺式的家庭。这种家庭结构的坍塌、家庭职能的削弱,往往对其子女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伤害。单亲家庭的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父亲或者母亲角色的缺失,使他们较之来自双亲家庭的学生来说在成绩、行为、心理等方面产生了严重的差异。通常,单亲家庭的学生自卑感强、自信心弱,很敏感。他们的情感易陷入忧郁、沮丧、悲观和苦闷状态,没有朝气和活力,对学习和生活都产生不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不愿意老师和同学问及家事,不愿意家长去学校见老师。他们对于老师的批评通常不会直接出言顶撞,也不会主动的诉说自己的苦闷与烦恼,他们既不满现状,又无力改变现状。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强,不过度依赖他人,但从感情上极度的渴望亲情和温暖。由于单亲家庭是一种残缺式的家庭,单亲家庭的教育也不可避免的产生许多不利因素和消极影响。由于单亲家庭的父亲或者母亲忙于工作,对孩子缺乏管教,使许多单亲家庭的学生逐渐对道德规范的正确认识产生了偏离,或者是明知是错误也要将错就错,一错到底。他们时常浪迹在网吧、游戏厅、歌厅,甚至深夜不归。他们缺乏正确的道德认知和社会责任感,他们对自我评价往往不够客观,容易受到社会消极的评价和影响,为家长和老师的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带来极大的挑战。
二、单亲家庭学生教育问题的影响因素
1.单亲家庭的教育方式。抚养和教育子女,是每个父母都必须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然而,单亲家庭的教育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家庭环境的复杂性,使单亲家庭的父亲或者母亲很难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其子女进行教育,因而,单亲家庭的学生往往处于一种较差的教育环境之中。单亲家庭的父母,由于家庭的破裂,相当一部分人在精神上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切肤之痛使他们无法自拔,便将自己的痛苦转嫁给了孩子,要么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要么对孩子缺乏应有的管理,没有尽到父母教育子女的责任,对其放任自流。相反,也有一部分父母由于失去配偶后将全部的情感都倾注于孩子,对孩子过分的溺爱,“望子成龙”心切,在教育方法上走向了极端,其结果必然导致孩子的个性的完善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偏差。
2.社会带来的舆论压力。在当今社会,单亲家庭的学生仍然被视为另类,在同学之中仍然被认为是特殊分子。社会对单亲家庭的学生存在偏见,直接影响单亲家庭的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其家庭的特殊性常常受到同学的嘲笑和社会轻视,常常有一些人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单亲家庭的学生,对他们评头论足,说三道四,甚至刻意地歪曲事实。他们普遍认为单亲家庭的学生心理不健康,说他们很孤独、很自卑、很忧郁、很难相处。这些不良的社会舆论很自然的给单亲家庭的学生内心投下了阴影,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更加自卑、更加忧郁、更加孤独、更难与人相处,形成了恶性循环。这些不良的社会舆论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使他们无法正常的接受良好的教育。
三、单亲家庭学生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1.单亲家庭的父母应注重教育方式。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最为直接,也最为强烈。家庭教育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这就要求单亲家庭的父母要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采取积极的、正确的教育方式,粗暴的或者过于溺爱的教育方式都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沉重的负担。然而,单亲家庭的家长因为不能给予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对于其子女往往会感到非常的担心和内疚,所以很多家长会比较极端的在其他方面过多的补偿孩子。也有很多单亲家庭的父母由于婚姻的失败便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对其子女要求过高,希望其出人头地。这势必会造成孩子心理负担过重,不利于其健康发展。由于单亲家庭的学生普遍比较孤僻,单亲家庭的父母更要帮助他们充实自己的生活,注意与他们多进行沟通和交流,在交流中发现问题并及时地解决问题,增进双方的感情。同时,单亲家庭的父母应尽力地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气氛,既重视硬件设施,也要重视软件建设。
2.教师应给予的更多关注。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生长环境的限制,内心往往比较孤僻并且比较脆弱。这就需要教师的更多的关注和呵护。这种关心和呵护并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发自教师内心的一种热情,并且这种热情也要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去。如果教师的热情并不是出自真心,而是表面功夫,敷衍了事,往往会产生恶劣的影响,使结果事与愿违。教师应该对班级的情况全面的了解,教师应该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单亲家庭的学生多数内心比较敏感和脆弱,教师不要轻易的打击他们,要用心呵护他们脆弱的心灵,同时不能失去耐性。单亲家庭的学生,本来拥有的就是残缺的不完整的家庭的爱,家庭的不幸更易导致他们的自卑,为了掩饰这种自卑心理,他们往往在行为表现上采取极端的方式。他们更多疑易怒,更容易和老师和同学发生冲突,他们厌恶学习,自暴自弃,常遭孤立。对于这一类型的学生,往往是教师最头疼的。然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单亲家庭的学生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反复的过程,需要教师以宽容的心接受和对待他们,更多的从生活中、学习中去关心和鼓励他们。
3.社会的歧视观念应得到转变。在我国传统的婚姻观念中,认为夫妻应该白头偕老,离婚对于家庭来说是件极不光彩的事情。也有很多人认为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受到的是不完整的家庭教育,这些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的价值观念会受到影响和扭曲,甚至素质低下。单亲家庭的子女在这种带有有色眼镜的背景下生活,会因为家庭的不完整感到羞耻和自卑,在社会上抬不起头,所以很多单亲家庭的学生会对老师、同学隐瞒父母离婚的事实,极力地隐瞒家里的状况。单亲家庭的子女并不仅仅是这个家庭中的一份子,更是社会的一份子,全社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种健康成长不仅包括身体上的健康成长,同时也包括心理上的健康成长。社会要营造一种积极的舆论氛围,使单亲家庭的学生不再受到舆论的压力和困扰。社会应该积极地宣传和引导,鼓励大家给予单亲家庭的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包容,使单亲家庭的学生也能在相对宽松、平等的社会环境中身体和心理都能健康成长。只有单亲家庭的学生在相对平等、宽松的社会环境中来看待自己、并且适应了单亲家庭生活的时候,他们才能够真正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万来和.离异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2]杨利玲.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
[3]林曼峰.论中学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
[4]谢朝艳.单亲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及影响[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5]员丽萍.论单亲家庭子女人格的培养[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关键词: “单亲家庭”模式 单亲子女 教育问题
作为一个单亲孩子的父亲,我深知家庭的破碎已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影响,其心灵的创伤是难以疗治的,但我不愿放弃。作为一名教师,我的班上有不少单亲家庭的孩子,如何教育好这些孩子,让他们健康地走向社会,更是我不能放弃的。为了那些和我孩子一样内心苦着的孩子,我不停努力着。在攻读在职研究生的期间,我有幸听到了重庆师范学院胡朝兵教授关于《发展心理学》的课,深受启发和教育,通过认真反省和思考,我想就“单亲家庭”的模式和“单亲子女”的教育问题谈谈看法,但愿能给单亲孩子的父母和老师们以启发和借鉴。
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离婚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据资料表明,中国近五年的离婚数每年都在100万对以上,离婚率每年以1/1000的速度递增。而随着离婚问题的日益突出又衍生出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离异型的“单亲家庭”。再加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外出打工的人数剧增,留守儿童人数随之增加,无数的准“单亲家庭”就衍生出来。那这些“单亲家庭”的子女该怎样教育呢?要教育好这些孩子,我们先得了解“单亲家庭”的模式及其特点。
家长首先要明确一个观点,那就是:单亲家庭,是一种正常而普通的家庭模式,是和双亲家庭、三代同堂家庭、无父母家庭、叔姑姨舅杂居的家庭等各种家庭模式是一样的,没什么特殊。家长不要主观地给孩子灌输“他不幸”“她抬不起头来”“她可怜”等意识,只要给孩子一片明朗的天,孩子就能健康地成长。
由于单亲家庭背景不同,结构的不同,种类极其繁多,我们现就按照单亲父子、父女、母子、母女这四种模式进行简单分析。
(一)单亲父子家庭:男孩子长到初中以后,儿子逐渐自立,对父亲比较强硬的教育态度可能产生抗拒心理,缺少母亲调节和缓冲,父子关系可能僵持成势不两立的局面。做父亲的要注意克制和妥协,尽量把和孩子的关系处理为朋友的关系,并借助女性亲属的介入,使孩子有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如姑姑类的人物,对孩子的教育才能更妥当。
(二)单亲父女家庭:由于女孩生理发育的成熟,女儿与父亲的交流可能更疏远,有些女儿的小脾气可能得不到父亲的宠爱和娇惯,或者父亲过于娇惯,又不能触及生活细节,女儿都会对父亲产生隔膜,或者怀念母亲,而产生顾影自怜的林黛玉式的悲剧性格。这时,父亲应找到一个女儿可以倾诉和宣泄的女性长辈来调节,使女孩得到心理上的依赖,从而更好地达到教育效果。
(三)单亲母子家庭:这是比较容易出现教育问题的一种单亲家庭模式,因为母亲通常对儿子疼爱有加而管教不足。一般来说,男孩子到了青春期,通常很讨厌唠叨的妈妈。对妈妈的话根本接受不进去,这就可能因为过分娇惯而使孩子长成暴虐的叛逆性格,许多青少年犯罪的现象都出自单亲母子家庭。虽有舅舅的帮助,但舅舅对外甥的管教确实不如父亲更有效,而且常常出现的结果是,舅舅有时的严厉管教会导致母亲的不悦,于是舅舅逐渐远离或逐渐客气起来,孩子的教育就出现空当。孩子不能在无所畏惧的条件下成长,他们必须有畏惧的人,才能成长得更健康。这时母亲一定要把教育和关怀严格地划分清楚,对孩子的关爱可以无限,但对孩子的教育绝不能心软;母亲不要为孩子牺牲一切,反而要在事业上保持独立、在家务上分给孩子部分责任,在生活上不姑息不娇惯,这才会让你的儿子更敬重你,更接受你的教导。
(四)单亲母女家庭:这种模式的单亲家庭一般不存在严重的教育隐患,只是要提醒做母亲的,不要先自己变成怨妇,对孩子没有有益的影响。这时,母亲最好给孩子找一个男班主任的班级,让女孩通过学校教育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孩子更理性、更社会性,使孩子不致成为一个即使成绩优良,也仍然目光短浅、性格狭隘的小女人。
在此,我们要请所有单亲家庭的父母,告诉你们的孩子:现在的社会上,只有30%的家庭是双亲家庭,其他的都是单亲家庭、空巢家庭、孤儿家庭、同堂家庭、杂居家庭、畸形家庭、寄宿家庭、继父继母家庭和虽然双亲健在但终日争吵的不和睦家庭,你们的家庭只是模式之一,而不是一个残缺的家庭。
二
那么单亲家庭的家长如何消除苦恼,使自己的孩子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呢?我们建议从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其一,家长要调整思想认识,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引导孩子对家庭环境有正确的认识。夫妻离异大多是因为无法化解的矛盾才发生的,离异虽然出现新的问题,但毕竟让双方从更大的痛苦纠缠中解脱了出来。面对新问题,要敢于正视,并逐步解决。对孩子不应长期隐瞒离异的事实,那样反而增添苦恼。瞒是瞒不住的,蒙在鼓里的孩子知道实情反而会更怨恨父母。
其二,帮助孩子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班级生活。家长要鼓励孩子在班上交几个要好的朋友,经常一起学习,一起度周末。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如果有个别学生说了刺激性,我们不妨找那个学生聊一聊或者写一封信,或者找孩子的班主任反映一下情况,请班主任以适当的方式在班上讲清道理,造造舆论,让孩子们能正确对待这种情况。
关键词:单亲母亲 子女 教育
“家庭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起点,也是人格形成的源头。婚姻家庭关系越牢固,教育子女的条件就越好。”我们都知道,家庭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离婚率逐年上升,单亲家庭数量激增,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严重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由于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缺少父母关爱,生活环境较差、家庭教育存在缺陷,他们往往表现出厌世、自卑、孤僻、猜忌心重、脆弱、逆反心理等问题,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差的特征。
⒈单亲家庭子女存在的问题
1.1自卑内向,胆小孤僻。
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体会不到充分的温暖。在家里,他们生活在父母无休止的争吵、冷战这样一种压抑的环境中;在学校里,他们不愿意提起自己的家庭,与其他同学完整的家庭比较而言,没有父母的关爱,经济条件大不如前,自觉“低人一等”,因而产生自卑感。他们怕被老师同学嘲笑而不敢与人交往,不敢表达自己,不合群独来独往。我们长期对两户单亲家庭的孩子进行课业辅导,林阿姨的女儿尤其内向,不爱说话,也不及时给出反应,为辅导带来了不少困难。在与单亲母亲吴阿姨的个案访谈中她也提到,自己的一双儿女性格内向,经常待在家中不愿出门,朋友也少。当我提出将来邀请他们参加我们举办的活动时,单亲妈妈一口拒绝了,理由是自己的儿子女儿太内向,不适合群体活动。
1.2憎恨仇视,易怒多疑。
较大一点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在有了自我意识以后,有的会对父母的离异充满憎恨,憎恨他们不体会自己的感受,憎恨另一方抛弃自己。有些父母甚至给孩子灌输敌对思想,在孩子面前把对方贬的一无是处,孩子听多了就开始排斥另一方,这也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产生憎恨仇视心理的重要原因。父母的经常争吵、打架使他们恐惧惊慌,久而久之他们开始崇尚暴力容易冲动,形成易怒粗暴的性格,出现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单亲家庭过的孩子缺少关爱,没有安全感,比较多疑,他们总觉得有人在背后议论自己,在说自己的坏话,有时候在老师同学向他们伸出援手之时,也会揣测老师同学们的用意,是不是同情,是不是看不起我。这无疑是不利于他们的人际交往的。
1.3忧郁脆弱,冷漠逆反。
在父母离异以后,不少孩子长时间难以走出父母离异的阴影,整天郁郁寡欢,心情低落,不爱说话,把自己封锁在自己的世界里面,变得脆弱,慢慢的对家庭产生一种厌恶感。有的孩子对家里突然多出的第三者并不欢迎,尤其是在继父继母偏心的时候,因此产生逆反心理。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社会适应能力差、承受能力差,他们也很苦恼,却没有人去及时帮助他们。渐渐地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的人、事漠不关心,变得天不怕地不怕,开始厌学、逃学、与不良青年交朋友等。
⒉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2.1标签效应
不少人在看待单亲家庭的子女时仍然存在着偏见:单亲家庭的子女难以相处,性格怪异,是问题青年。在学校,同学们会嘲笑单亲家庭的孩子,“你没有爸爸”、“你没有妈妈”等话语让单亲家庭的孩子自卑内向、产生憎恨心理;老师受旧思想的影响,不能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认为单亲家庭的孩子是问题学生,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处理问题上,难免会存在不公平。除此以外,社会大众、邻里之间的有色眼光都会影响单亲家庭孩子的健康成长。
2.2母亲忽视缺少交流。
在接触到的单亲母亲中,几乎所有的单亲母亲都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或者空出时间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而孩子很少有时间见到自己的母亲,一方面会觉得被自己的母亲忽视了,有时候单亲家庭的孩子会故意犯错来引起母亲的注意,以得到母亲的关心,这些错误。另一方面则与母亲的关系日益疏离。吴阿姨说:“我每天都上班,两班倒,哪里还有时间去照看他们。”在问及孩子的学习情况时,吴阿姨也表示不清楚。在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缺少母亲的关心与引导,更容易产生问题。
2.3教育方式不当。
一方面是过度的溺爱教育。溺爱在现在的家庭中非常普遍,在部分单亲家庭中尤为突出。不少家长对于自己的孩子溺爱、骄纵、百依百顺,几乎包办了孩子的生活,他们希望用这样的方式去弥补孩子。孩子从小娇生惯养,在蜜罐里长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没吃过苦,在他人面前任性不讲理,不懂得尊重他人,没有责任心,也受不得半点委屈,表现出极其脆弱的心理、极差的承受能力以及很强的依赖性。吴阿姨也说:“觉得自己挺对不起孩子的,所以虽然家庭条件不怎么好,但是只要是在能力范围内,还是会满足孩子的要求。”
另一方面是暴力教育。与极端的溺爱教育相反的是暴力教育。单亲母亲一般都比较暴躁、易怒,对孩子缺乏耐心,她们在缺少另一半以后,将未来所有的期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出息,改变现状过上好日子。她们给孩子规划好了每一步人生路,一旦孩子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了,动不动就打孩子,还恶言相向,“我不要你了”,“我省吃俭用,就是想让你过得好一点,可是你怎么这么不争气啊”。这对于孩子的生理、心理都造成了极大的创伤,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孩子脾气暴躁,感到恐惧压抑,自卑不自信。为了宣泄他们的情绪,他们将心中的愤恨转移到学校、社会,打架斗殴、违法犯罪,仇视一切。
2.4自身心理脆弱。
单亲家庭的孩子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母亲又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关心他们。他们得到父母的爱,但却得不到,长期以往,便将自己封闭起来,不与外界交流。在他们的观念里自己是被抛弃的,这样的观念会在时间的推移下越来越强烈,慢慢的心理产生了扭曲,变得脆弱不堪。他们不敢面对现实,不能承受挫折,无法克服困难,交往能力、抗挫力、承受能力等方面都不如同龄人。
⒊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3.1调整家庭教育方式。
首先,单亲母亲需要具备健康积极的心态。单亲母亲可以向有关机构咨询,或者通过阅读单亲家庭的相关书籍,来充实自己,正视问题。只有母亲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教育孩子健康成长。
其次,单亲母亲要注意科学的教育方式。拒绝过度溺爱,同样也拒绝暴力教育。一要拒绝包办孩子的生活。不少单亲母亲将自己所有的爱全部倾注在孩子的身上,不停的在脑海中想象孩子未来的生活,替他们做好生活、学业等各方面的规划,而孩子只需按照母亲的安排走就可以了。这样的孩子缺乏主见,依赖性强。因此,单亲母亲与孩子之间需要保留一定的空间,彼此独立。同时也要促进彼此之间的沟通,互相了解想法。二要拒绝过高的期望值。母亲对孩子的期望是孩子奋进的动力,但是所谓物极必反,一些单亲母亲将自己所有的期望都寄托于孩子的身上,省吃俭用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让孩子学各式各样的技能,压的孩子喘不过气。一些孩子不堪重负,与母亲吵架、离家出走、不思上进;一些孩子在长期的超负荷学习下最终崩溃。因此,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期望值。三是多抽时间陪伴孩子,了解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原本就少有人陪伴,因此,母亲再忙也应该
抽一点时间和孩子聊聊天,或者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让孩子感受到母亲的温暖。同时注重培养孩子的个人兴趣爱好,以丰富他们的生活。
3.2创造社会爱心氛围。
社会对于单亲家庭孩子的偏见依然存在,如何消除这些偏见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至关重要。
比如通过一些社会非营利机构,像社会工作服务站就能为单亲家庭提供很好的帮助,除此以外,他们还可以提供针对性、专业性的服务。比如通过社会宣传媒介,让社会公众了解单亲家庭,走近单亲家庭,并主动伸出援手帮助单亲家庭,为单亲家庭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氛围。再比如社区内要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多关心单亲家庭。我们了解到有时候林阿姨需要外出工作一周,这一周内她是不回家的,由外婆带着孩子,这种情况下周围的邻居可以帮忙照看一下孩子,辅导一下功课,提供帮助与便利。
单亲母亲家庭子女教育的问题,是一个值得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在家庭、学校、社会的三方合力下,相信单亲母亲家庭的孩子会健康茁壮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刘鸿雁.单亲家庭研究综述[J].人口研究,1998(2).
[2]戴斌荣.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缺陷与教育[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3]钱兰英.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发展[J].厦门科技,2001(2).
在小学生家庭中怎样的家庭才算是特殊家庭呢?笔者认为特殊家庭是指因为特殊原因(比如父母外出打工、父母离异等)造成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教育缺损的家庭。目前最为常见而且最为典型的特殊家庭表现为留守儿童家庭和单亲家庭。下面针对这两种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发表自己的浅见。
1.关爱留守儿童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其中绝大部分是青壮年劳动力。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将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父母或其他亲友代为抚养、教育和管理,最终形成了农民工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面。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由此诞生了。
说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是因为他们普遍处于“生活上缺少照应,行为上缺少管教,学业上缺少辅导”。他们的健康和安全难以保证,有的染上了许多不良的社会习气,有的出现了行为偏差或性格扭曲,这些统称为留守儿童问题。
为了保证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只要家长、监护人(即孩子的代管人)和班主任齐抓共管,定能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目前多数农民误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于是农民工把孩子的教育问题全然不放在心上。班主任平时只能见到孩子的监护人,班主任在平时的家访中要让监护人明白教育孩子是学校和家庭双方的共同责任。如果是祖辈监护,一定叮嘱他们对孙辈不能溺爱,要在生活和学习上严格管理;如果是亲友监护,一定叮嘱他们对孩子要“视如己出”,倍加呵护,一旦出了问题就“出力不讨好”了。班主任还要抓住农民工回家过年这一难得的机会进行家访,让身为父母的农民工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叮嘱他们平时加强与监护人及孩子的联系,通过打电话、发短信、写信等多种方式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状况等,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这种“遥控”的方式使得孩子感觉父母就在“身边”,思想行为等不会出现大的偏差。
除了督促家长及监护人尽职尽责外,班主任还应该在平时的班级工作中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此外,班主任最好建立关于留守儿童的三份档案:一是个人档案,主要包括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学习成绩等;二是监护人档案,主要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如何管教孩子等;三是父母档案,主要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的联系沟通情况等。围绕三份档案常观察、常家访、常谈心。
通过上述做法基本上保证留守儿童始终处于家庭和学校关爱的环境之中,以利于身心健康成长。
2.关心单亲家庭子女
单亲家庭是指由于丧偶、离异、分居或者构成家庭主体的成员不齐全的家庭,由母亲或父亲单个抚养的孩子即为单亲家庭子女。有统计显示,单亲家庭子女远远高于正常家庭子女的犯罪率和心理疾病发生率。单亲家庭的子女生活在不健全的家庭环境下,身心发育得不到持续稳定的调控,有的情绪低落、自尊心不足、行为猥琐;有的则走向另一个极端,表现为好斗和富有攻击性。有人认识到单亲家庭给孩子带来的弊端,就借助于重组家庭来解决,但事与愿违。对单身父母来讲,再婚会带来爱与幸福的新希望,而对于孩子来讲,有的认为继父或继母取代了父亲或母亲的位置,才造成了父母离异,于是诱发了悲哀、愤怒甚至反叛心理。有调查显示,重组家庭后的孩子更加感到孤单、寂寞和无助。因为此时的家长比原先单亲家庭时花费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和精力更少了。
怎样才能克服单亲家庭子女的孤单、寂寞、悲哀、愤怒、反叛等不良情绪呢?应该做到两点:
2.1 班主任要做好和单亲家庭家长的沟通。班主任要叮嘱单亲家庭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避免出现三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忌讳谈离异原因。应该平静、真诚、耐心、自信地向孩子解释离异原因,鼓励孩子勇敢面对现实。第二个误区是一味排斥对方。排斥行为表现为不愿让对方与孩子接触,故意将对方贬得一无是处,这样会在孩子的心理上形成对另一方的排斥,甚至形成敌对情绪。正确的做法是抚养孩子的一方允许孩子和另一方联系,甚至和不抚养的一方交谈,奉劝对方多来看望孩子,这样让孩子感到父母只是分居,仍然都很爱自己,于是就有了安全感和稳定的心理。第三个误区是过分溺爱孩子。总觉得夫妻离异对不起孩子,尽力弥补自己的愧疚之情,因此孩子有任何要求(无论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都无条件满足,这样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就无法得到锻炼,容易形成孤僻、自傲、任性、自私等性格特点,严重损害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宽是害,严是爱”,过分溺爱孩子反倒是害了孩子。
关键词:单亲家庭;教育问题;建议
一、单亲子女的成因
单亲家庭是指至少有一个未成年子女与单身家长居住在一起的家庭。像我们这样偏僻的农村,这样的家庭就更多了,作为一名教师,看着这些单亲子女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境,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根据单亲家庭产生的原因对单亲家庭进行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类:
1.丧偶式的单亲家庭
主要是因为各种不确定因素,使得父母双亲中的一方亡故而造成的家庭残缺,未成年子女由父亲或母亲一方抚养的家庭。这种类型的单亲家庭所占的比重较小。
2.离婚式的单亲家庭
主要是因为父母亲双方发生感情危机而离异,最终造成家庭的残缺。随着社会发展、家庭生活压力的逐渐增大,夫妻双方的矛盾日益增多,最终导致夫妻双方感情破裂而离异。据近些年的统计,世界各国的离婚率呈日益增长的态势,离婚家庭所占的比重也日益增大。
3.夫妻分居式的单亲家庭
主要是因为工作关系,夫妻双方经常不在一起生活,未成年子女由夫妻双方中的一方抚养的家庭。最典型的就是现在社会上最为普遍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其所在的家庭就是典型的夫妻分居式家庭。随着城镇化的加快以及各项保障措施的不完善,这种家庭所占的比重也在日益增大。
以上三种类型的单亲家庭对未成年子女造成的影响,以离婚式家庭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根据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单亲家庭子女心理成长的过程中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归属与爱的需求等最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满足,何来更好地健康成长。
单亲家庭子女的性格特征:自卑心理;逆反心理;补偿心理,尤其是逆反心理是单亲家庭的主要特征。
二、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一些建议
作为教育工作者,本人认为为了引导单亲家庭孩子健康地成长,可以努力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
从入学起,就应当着手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跟踪,并详加记载。对他们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上的关照、行为上的矫正、定期与家长联系、及时掌握单亲家庭孩子在家中和社会上的情况。家庭教育的方法如何,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班主任要想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就必须先当好孩子、家长的“知音”,单亲家庭的孩子更需要如此。
2.给单亲家庭孩子充分的
家庭的亲人与老师都要给缺损家庭的儿童更多的爱护,以补偿孩子失去的爱,使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得以愈合,使他们身心健康。
3.满足单亲家庭孩子必须的物质要求
缺损家庭即使经济条件较差,也应该尽量关心儿童的生活,尽量为儿童创造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使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同父母双全家庭的儿童相差不是太大。
4.使单亲家庭孩子融入班集体生活,消除忧郁心情
引导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性的社会活动。缺损家庭的孩子,由于遭受不幸,往往心情压抑、性格内向、不喜欢社交。为此,家长和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参加集体性的社会活动,以培养其积极情绪和优良性格。
5.在活动中培养单亲家庭孩子健全的个性
培养孩子多元化的价值观、兴趣爱好等,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截然不同,倘不深入了解,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味地蛮做,便会大大阻碍孩子的发展。特别是特殊家庭的孩子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我们要了解他们喜爱什么讨厌什么。培养他们健全的个性,使他们朝气蓬勃地融入集体中来,乐观地面对并克服困难。
6.培养单亲家庭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和某种特长,鼓励他们积极成才
缺损家庭的孩子,由于心灵受到创伤,往往心情忧郁,而家长应该设法转移他们的消极情绪。比较好的办法是培养他们的各种兴趣或某种特长。
单亲家庭的孩子尽管遭遇了很多家庭的不幸,比一般的孩子缺少爱护和幸福感,但是爱是可以弥补的,只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本着“爱心、热心、诚心、耐心”和科学的态度,为他们付出更多的爱,就能医治他们内心的创伤,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中的困难,相信他们也同样会生活得快乐、幸福。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教育生态学 离异单亲家庭 家庭教育
相关研究显示,我国离婚率呈上升的趋势[1]。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婚姻质量、感情需求、爱情期望随之发生变化,给婚姻的稳定带来冲击。根据民政部的《2015年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仅2015年全年有363.7万对夫妻离婚。因此在家庭离异环境下成长的子女,其教育问题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性问题。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作为特殊的群体,不仅不能像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样获得“双份”的爱,反而受到家庭破裂的影响,很容易在心理、行为上产生偏差。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并且研究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问题,并产生一定的成果。目前,欧美国家对离异单亲家庭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理论分析及实证研究两大方面,是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领域的热门话题。而国内对于离异单亲家庭的研究起步较晚,更侧重于对离婚后果的分析[2]。笔者试图从教育生态学视角探讨我国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问题,以期从新的角度破解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难题。
一、论文的研究价值和研究背景
1.研究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的必要性。
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家庭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起点,还是人格形成的源头。婚姻家庭关系越牢固,教育子女的条件就越好。”家庭是人成长的起点,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位导师。改革开放以来,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离婚率快速增长,离异单亲家庭日益增多,离异单亲家庭子女数量日益庞大。因此“如何教育离异单亲家庭子女,使他们健康成长”已然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2.什么是教育生态学?基本观点有哪些?
教育生态学是教育学和生态学相互渗透的结果。教育生态学这一科学术语是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最早提出来的。教育生态学是依据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规律,揭示教育发展趋势和方向。概括来说,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目前,教育生态学研究主要有两个趋向:一种是以教育为主体,研究教育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另一种是以生态环境因子为主,研究各种生态环境因素与教育的关系及对教育的影响。
二、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问题
人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教育的发展是有密切联系的。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生态环境,两者以协同进步的关系存在。因此,以教育生态学的视角研究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问题需从教育的生态环境分析入手,本文将从外部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和内部生态环境(生理心理环境)两方面剖析生态环境因子对离异单亲家庭教育的影响。
1.外部生态环境。
(1)自然环境与离异单亲家庭教育
自然环境是指围绕人类社会的自然界,包括地理空间及作为生产生活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种自然条件。此外,人类生活中还有大量“人类化的自然”,如人工种养的动植物、采掘的标本等。自然环境是人们的认识对象、改造对象和审美对象。一方面,自然环境可以作为教育的内容,拓宽人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和改变人的身心状态。自然生态因素对教育的影响往往是通过对人的多方面影响而作用于教育的。对于离异单亲家庭子女而言,家庭环境或经济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会导致其心理骤然失衡,造成多方面影响。从心理上看,离异多会造成孩子出现一种“被父母抛弃”的不安全感,这种“被抛弃”的不安全感让他们难以再从外界环境获得安全感;从经济条件上看,离异多会造成家庭经济现状变差,父母可用于孩子学习、观察外界自然环境的金钱和时间变少。一般来说,自然环境因素对离异单亲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远远小于正常家庭。
(2)社会环境与离异单亲家庭教育
社会环境又称结构环境。一般来说,这是人类特有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院落环境、村落环境等。家庭作为个人生活的中心,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在早期教育中,对人的影响是学校等其他环境因素的几倍。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孩子会在无意识中模仿家长的行为,对其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正面或反面的作用;家长的态度能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效果;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内部人员的关系及管教方式等因子都会影响个人的成长。对于离异单亲家庭子女而言,家庭环境生态因子的稳定被打破,影响是多方面的(心理方面、行为方面和学业成绩方面)。部分家庭社会经济条件变差,父母性别角色缺失、家庭关系失调等因素都将对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造成巨大的影响。
(3)规范环境与离异单亲家庭教育
规范环境又称精神环境或价值环境,它是人类在社会群体生活中形成和持有的态度、风气、气质与观念。规范环境大致可包括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哲学思想、道德观念、社会风气、民族传统和习俗、法制、管理、民主、宗教等。与传统文化相背离、社会舆论的负面导向、社会制度的不健全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离异家庭时常被歧视。这种外部环境因素的压力很容易对孩子造成不利的影响。
2.内部生态环境。
(1)生理、心理环境与离异单亲家庭教育
人的生理发展是实施教育的一种环境和基础发展。关注人的生理状况及其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人的生理发展的重要体现是体育。体育教育和活动的重要目的是促进人身体健康发展。在离异单亲家庭中,父母性别角色的缺失等因素时常导致家长对子女体育教育的忽视。
心理素质与心态是教育生态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内在环境条件。它建立在人的生理发展基础上,是外部各种环境条件的反应,与教育相互关系更为直接、密切。心理素质把控:①智慧、智力与智能;②群性、群育与群化;③德性、道德行为与自制力;④情绪与性格等。在离异单亲家庭子女身上普遍存在一些不良表现,如自卑、孤独、迷茫、逆反、攻击等。从人的心理环境因素入手,分析构成不良影响的原因,有助于解决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
三、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的生态治理
1.优化教育供给,转变教育观念,弱化离异单亲家庭教育中的限制因子的影响。
1840年J.李比希(Justus Liebig)发现:谷类作物的产量通常不受到它所大量需要的营养元素的限制,反而受到那些只是微量需要的原料的限制。由此他提出,当一株植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降低到该种植物最小需要量以下的时候,这种营养物质就会限制该种植物的生长。这被称为李比希最小量定律。在这之后,泰勒(Taylor)将这个定律扩展到营养之外的温度和时间等生态因子。1954年,奥登(Odum)发展了限制因子的概念,即达到或超过生物耐受限度的因子。1965年,赖特(Knight)指出:当生态因素缺乏时,或在低于临界线,或超过最大耐受度的情况下,就会起限制因子的作用。综上所述,在众多环境因素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度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张的因素,都叫限制因子。推导到教育生态学中,可以将限制因子理解为:接近或超过学生的学习耐度范围、影响人的发展的因子(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因为人的发展的特殊性,在教育生态环境中,几乎所有生态因子都可能成为限制因子。在不同的时期,生态圈的状态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步步调整。因此,寻找和弱化当前阶段限制因子的影响显得极为重要。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Arraham Harold 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到:人的需要就像是一座金字塔,从最底层到最顶层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一般认为,只有实现低层次的需求后,人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追求。但在不同时期,人的需求也不一样。一个人可能会在同一时期产生多种需求,但一般情况下,只有一种需求占据主导。因此,抓准当前阶段的人的需要和需求,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育供给,在不断变化的生态系统中弱化限制因子的影响,才能使离异单亲家庭教育处于动态平衡中。
2.建立开放型教育系统,避免离异单亲家庭教育走向“花盆效应”中。
“花盆效应”在生态学中被称为局部生境效应。首先,它在空间上有很大的限制性;其次,它是人为创造出来的一个适宜生长的空间,人工控制湿度和温度。在一定时间内,作物和花卉可以长得好。但一旦离开人的精心照料,经不起温度的变化,更经不起风吹雨打。在离异单亲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很容易出现极端。通常情况下,单亲的家长会有一种负疚感,总想为子女对付出一些以补偿由于家庭缺憾而给孩子造成的某种损失或伤害。许多家长会对子女百般照顾,养成孩子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使得孩子缺乏独立性。这种“花盆效应”会削弱教育生态个体(或群体)的生存能力,泯灭抗争精神,造成逆来顺受,对个体(或群体)的成长十分不利。因此,在离异单亲家庭教育中应家长与学校、老师一同努力,为孩子建立一种开放型的教育系统,警惕“花盆效应”的发生。
教育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能一朝一夕而成。对已经出现教育问题的离异单亲家庭,应积极地“生态治理”: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改善家庭教育方式,家长要适当调节对子女的期望水平、加强亲子间沟通,在学习、思想、生活、人际交往、习惯等方面关心孩子等;对还没有出现问题的家庭,应予以警惕,以恰当的方式引导、教导孩子,维护好各生态因子间的平衡,促进孩子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389-01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婚姻观点的改变,我国离婚率急剧上升,离异家庭子女日益增多,一些带着孩子的父(母)没有再婚,就形成了逐渐增加的单亲父(母)群体。家庭支离破碎给孩子带来的打击根植于心,时刻影响着他们,久而久之,便形成各种心理障碍。因此,关注离异家庭单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刻不容缓。本文旨在分析类似这样的单亲家庭学生的问题,以积极地态度从正面探索单亲家庭学生的特点及规律,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联手营建有利于单亲家庭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思考。
一、离异家庭单亲大学生心理特点
笔者通过近三年对在校单亲大学生问卷调查发现,他们身上存在着比正常学
生更多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自卑心理。自卑,是离异家庭单亲大学生存在的最明显的心理问题,他们中很多人做事常常没有信心。当他们做错事受批评时,更没有一种正常的、积极心态去面对,往往觉得很自卑,他们总是认为没有父亲(母亲)会低人一等。这类孩子往往怯懦悲观,狭隘自私,缺乏自信,缺乏进取精神,总有一种不如人的感觉。
2、情绪敏感多疑。调查研究发现,与正常家庭大学生相比,离异家庭单亲大学生敏感多疑率普遍高5%左右。情绪敏感多疑,是离异家庭单亲大学生心理异常的突出表现。单亲家庭子女由于被父母所疏远,容易产生“我是多余的人”等被遗弃感。由于缺乏亲情以及父母双方的疼爱和有效保护,再加上家庭的变故受到一定打击,使孩子对父母原有的敬佩感、依赖感等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进而引发对家长的不信任甚至厌烦。由于孩子心智尚未成熟,处于发展阶段,这种不信任感的范围容易扩大到对周围的人和环境都产生敌视、戒备、厌烦的心理。他们总怀疑别人会在背后议论自己父母的离异和家庭的缺损,不愿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
3、存在明显的焦虑心理。经调查研究发现:在对人焦虑方面,单亲家庭子女与完整家庭子女有着明显的差异。很多孩子在他们父母亲离婚的过程中看到的是相互敌视。因此,他们对入与人之间的交往缺乏信心,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缺乏安全感,感到焦虑。
4、冲动倾向严重。冲动倾向指遇事不冷静思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极端行为。调查发现:冲动倾向较为严重的离异家庭子女占了总体检出人数的32%。离异家庭的子女常常感到压抑、郁闷、烦躁,心理困扰无处排解。由于压抑太久,一旦爆发出来,能量也就越大,极易产生极端行为。在调查中,有许多离异家庭予女表示他们有时无缘无故地想大声哭、大声叫,有很多子女曾经有过想离家出走或想死的念头。
二、根据上述现状和原因,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离异家庭单亲大学生进行教育
1、积极弥补家庭角色缺失。父母在孩子生活中,充当了不同的角色,在孩子教育中难以完善的相互替代的。母亲给了关爱,父亲给了孩子勇气。单亲家庭学生缺少的就是这一种榜样。离异单亲家庭父(母)不能因为个人矛盾剥夺子女享受另一半家长爱的权利,应该鼓励他们彼此互相接触。
2、建立社会帮助机制。单亲学生社会化问题不仅仅是家庭问题和学校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街道、社区可定期组织单亲家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妇联、共青团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做好单亲家庭的思想工作,增强单亲大学生及其家长的家庭和社会责任意识。同时加强公共舆论环境建设,排除世俗偏见,为单亲大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学校建立父亲类、母亲类关爱教育制度。“爱,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者”。当单亲孩子在家得不到完整的爱时,他们渴求在学校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爱护,去感受来自集体的温暖,以慰藉自己脆弱的幼小心灵。特殊家庭的青少年更渴望教师的爱与理解。因此,对这些学生,班主任、教师要具有热情和同情心,要富有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首先要从生活、学习等方面去关心他们,弥补他们缺失的爱,使他们感受到更多的爱,更多的温暖。
4、监护人承担双重角色教养关怀。单亲监护人在子女面前应该多表现出积极乐观向上的一面,在加强自身素养的同时和孩子及时、并尽可能多的与孩子交流、沟通,多对他们的所为感兴趣,给他们的努力和成功予赞扬和鼓励,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并主动与他人交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更新,因离异等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必将呈日益增加的态势,由此产生的单亲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广大单亲家庭和教育培养机构乃至整个社会都必须面临的一个新课题。笔者在只是对学校中出现的问题做基本探究,在以后的工作中会多观察、多总结、多探索,为单亲孩子的教育问题作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朱 玲.单亲家庭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问题及教育对策,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李晓杨.中国单亲家庭研究述评[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08,4(20)2:37;
[3] 王诗堂.王海燕,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探讨[J],江西教育科2005,5:42-43;
[4] 邓志军,张贺青,单亲家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教育策略[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2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