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精神学与心理学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3 09:41:0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精神学与心理学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精神学与心理学

第1篇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讲究的是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新课程标准理念之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科任教师组织和引导下,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实现自我发展而主动的、积极的参与学习。

一、创造品质是形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

一个具有开拓精神、创造品质的人,才能不固于传统,不安于现状,不盲目从众,敢于面向未来,勇于进取,欢迎新事物,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往往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会更加自觉地自主学习。培养学习良好的创造品质,促进自主学习,我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

1.培养学生的创造自信心。为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形成良好的创造自信心,我力求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课堂洋溢着宽松和谐、探索进取的气氛。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突发奇想观点和问题,对好的方面给以表场,对于一些由于知识不足还需要通过继续学习才能解决问题给以耐心指导,对个别好奇心特强的学生要求他们自己查找相关资源,并指导他们形成一些认识,这样学生得到了老师重视,又有了从未知到已知求知过程中成功的喜悦,自信心自然越来越强。

2.培养学生的创造意志力。创造过程是一种对未知事物的探索过程,成功与失败存在于整个过程,那种自觉的、顽强的、勤奋的、实事求是、敢想敢干的精神,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通过诸多科学家献身科学的感人事迹,激励学生增强创造意志,如阿伏加德罗、道尔顿、侯德榜等化学家在他们研究过程中经历探究实验的失败了无数次,他们一次次总结经验进一步探究才取得成功。

3.培养学生的创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对事物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无意识地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也就把学生创造探索的兴趣扼杀。我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每个学生讨论中提出来的“怪问题”,及时记录下来,并找出这些学生面谈讨论,并且部分用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神奇的奥秘,让学生的心灵火花继续发扬光大,从根本上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兴趣,培养兴趣。

二、课堂教学的科学性,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根本保证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培养学生创造品质为目标,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的自主学习,如果缺乏一定的保证,其结果只能是“纸上淡兵”,我认为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新课程标准理念认为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而且是教学的主体,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人。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是单纯“教”就能培养起来,教师这一资源能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是有限的,大量的知识要靠其他信息源学生自主去学习、掌握,诸多社会问题,要通过学生自己分析、感悟,从而得到解决。故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更重要在于“引导”,结果让学生“开窍”。运用好教学手段和方式不言而喻是非常之关键的,能调动学生学习活动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

1.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情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教师充分把握刺激学生心理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体验。以优良的情感去波及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如金属钠的性质探究本来是课本演示实验课,我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在实验室中进行,让每位学生“零距离”地接触金属钠,使学生身临其境,有直观的认识,浓烈的探究气氛,能愉快地参与、引发学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恰当的评价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化学学科中的许多规律的认识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甚至由错误到科学。我在教学中不是简单传授,而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再来一次“创造”,让学生有成就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这样学生才能寻幽探微,追根究底,最终才能有所发现、创造。

3.巧妙地设计实验方案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途径。

第2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

随着素质教育全面推行,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跨世纪人才,愈来愈成为社会所关注的一个热点。著名科学家爱恩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创新的学习氛围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需彻底放弃自己的权威,建立一种民主的教学活动,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变教师全能的教育观念,改变评定成绩的陈旧标准和方法,让学生感到师生平等,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使学生活跃起来,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创新的能力,让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有的学生不敢发言,其主要原因就是怕说错,怕老师责怪,怕同学们笑话,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鼓励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问题,找出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气氛,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张扬个性,创新的火花才能燃烧起来,从而树立起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必须做好以下两点:

1.教师扮演的角色要发生转变。新课标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这就是说,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朋友,而不是管制式的家长。老师在课堂上要亲切、温和,课堂下多与学生谈心,让他们觉得你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才会由怕你变为敬你、爱你,他们才会向你敞开心扉,乐意发表自己的看法。

2.要充分尊重学生。老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错误,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老师好,不能讽刺、挖苦学生。这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就如同鸡蛋孵化成小鸡,一旦温度达到一定的条件,创新的小鸡就会破壳而出。

二、创设质疑情景,培养创新精神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北宋哲学家张载语:“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只有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教师要想让学生思考创新,必须善于设疑、激疑。阅读中的质疑方式常有两种:一种是由学生预习课文时记下的疑点,这些疑点可以是课文的基础知识,也可以对课文内容等的质疑;另一种是由老师质疑。由此,激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引导、讨论,获得新的见解。对于课堂上学生这种勇于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是可喜的,我们应给予大力地支持。

三、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重要途径。想象能力,也叫思维能力,它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纵观古今,从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创造和认识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极大地丰富了精神世界。所以想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在语文教学法中也是一项重要内容,新课改后语文教材中出现了多彩多姿的语言材料,从而更加可以体现出培养学生的开拓性的丰富想象的重要性。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训练学生想象能力的方法,象扩想、补想、续想、联想、反想、拟想、推想等。比如续写、扩写的训练,在教学中利用课文的结尾,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写作,在学完课文后,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想象力训练,指导学生进行续想,让学生自由地发言,各人说出自己的看法。

四、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传统语文教育的弊端在于教师灌输式地教,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学脱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因此,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必须切实加强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活动,注重他们‘自主、合作意识’的培养,引导他们在主动获得知识,形成创新精神。”尤其是我们的学校,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在教师头脑中不能跟上时代要求得到更新。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结合语文的学科特点,以国家新课程标准为参照,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促进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创新精神,探索一些适应学生学习的具体操作策略,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逐步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由“我学会”向“我会学”的方向转变。

五、积极评价,培养创新能力

积极评价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之一。及时的评价,及时反馈矫正,是对学生尝试结果的判定。评价有“学生讨论评价”和“教师讲解评价”等形式。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集思广益,在学生讨论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评价就是一根指挥棒,要指向创新的方向,评价结构应该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倾斜,对学生的学习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要加以鼓励,对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重视,如朗读、回答问题、提出问题、找出课文中有关词语等,先让学生之间评价,以他们同龄、同年级、同程度的这种侪辈文化,促进学生的学习激情,若同学之间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讲解。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更要认真地评价。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问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现在的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是有问题不敢问,学生心理上有三怕:一怕问题浅,同学会嘲笑;二怕问题偏,老师责怪;三怕问题多,老师厌烦,因此不愿冒险提问。对此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并及时给予表扬鼓舞,如此一来,学生就会提出许多问题。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营造创新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张扬个性,燃起创新的火花,树立起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其次要创设质疑的情景,通过引导、讨论,获得新的见解,从而培养创新精神。第三,要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创新精神。第四,要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第五,要及时的评价,及时反馈矫正,积极评价,培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天宝;鼓励创新: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J].课程.教材.教法,2009,02.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实践

以前,我们的封闭保守正在扼杀学生这种创新的欲望!说到底是我们教师观念不更新或更新的不彻底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决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而应该让这种能力的培养根植于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

一、摆正师生位置,促进师生关系

教师应还给学生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在教学中先应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摆正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以老师为辅,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在实际中有些做法却和这种想法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所以教学中往往存在着这样两种现象:一种现象体现的是虚假的主体性或肤浅的主体性。这种主体的实质就是假的--根本没有思维活动的参与,或者由于老师提的问题太浅,学生根本无需过多思考,只好装模作样地读课文,实际上学生只在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表面徘徊,根本没有语言水平和思维水平的提高,那这种主体就是肤浅的。另一种现象体现的是脆弱的主体性。教师为了营造一种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氛围,采用奖罚的方法(如小红花、罚站或批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小手如林,跃跃欲试,想一想,学生浓厚的兴趣,课堂上的和谐热闹并不是来自于知识本身的兴趣,而是在教师奖罚下所获得的一种暂时的满足感和压力感,既然是暂时,就不具有长期性,最终肯定会夭折。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主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我想用八个字来概括:自主、合作、主动、互动。

在教学中,比如《梯形的认识》,教师首先从学生出发,让学生观察后自己概括梯形的定义,学生由于思维不严密,这样概括: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图形叫梯形。显然,这个定义不准确,教师不急于肯定或否定:“其他同学,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经过观察后修改: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这个定义仍然不严密,教师这时巧妙引导,发挥了主导作用,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图形是不是梯形,为什么?”这样学生经过观察比较发现,最终得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这样学生经过观察比较,一方面弄清了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本质区别,同时又明确了梯形定义中的两个重要知识点(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和四边形)为判定梯形做好了铺垫。

显然这一环节的设计就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种主体性的发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在这种前提下,要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还应该采取一些具体的策略。

二、课堂创新能力的培养

可见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提出问题需要的却是创造的想象力。因此,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质疑氛围,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其次,要使学生学会提问,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甚至还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起始阶段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

引导学生在预习中质疑。课前预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遇到的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或记录下来。一开始由于学生水平不高,提出的问题可能没有价值,甚至与课文内容“风马牛不相及”,但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而应该注意引导,保护他们质疑的积极性。

讨论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以求得认识的深化。讨论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智能,使思维迅速的发散和集中,扩大信息交流和思维容量。目前在讨论中用的最多的是“小组讨论”。这与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密切关系,虽然在课堂中广泛应用,但效果不尽人意。

既然“小组讨论”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学习方式,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使“小组讨论”富有实效呢?小组成员一般以四人或六人为宜,编组时教师要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把不同类型、具有不同潜能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以便于他们互相取长补短,相互影响。同时分工要明确,组长要发挥自身优势和示范作用,带动“待努力”学生逐步向“优等生”靠近,同时“组长”要实行轮换制,让各种类型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小组内的成员都能文明、和谐、平等、自由的得到发展。

讨论缘于教学需要,讨论的次数和时机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节课里,可以是一次,两次甚至三次,但不可以过多,如果不需要,一次也是多余。讨论的时机可以选择在得出规律性结论之前,也可以在理解知识点的关键处,还可以在学生思维受阻急需畅通之时,更可以在某一问题有多种答案之际。总之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一切讨论时机的确定都应从教学实际出发。

目前课堂上的讨论存在着这样一种遗憾:学生刚刚进入角色,思维刚刚展开讨论的问题刚刚有所深入,教师就喊停,终止了讨论。时间的不充裕直接制约着小组讨论的质量,所以即使受40分钟的限制,即使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既然组织了小组讨论,教师就应该保证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否则,小组讨论就只能成为新课程的点缀。

为了有效的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除了认真组织讨论外,还必须做好讨论后的反馈工作。通过各组代表发言,教师要适当板书,在重视采纳不同意见上为学生做榜样,这是对反馈本身的尊重,也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由于讨论具有一定开放性和自由度,因此讨论的结果应允许多样性,必要时还要进行再讨论,使其真正成为学生交流信息、互助合作、求真务实的探索渠道。另外教师还要总结小组讨论的参与和实施情况,在学生的情感、态度方面都要进行反馈,为今后他们的可持续性发展创造条件。

三、师生学会创造

第4篇

一 中职学校学生的德育现状

的普通中职学生从生源上来看,是在重点高中、重点中职、普通高中、内地中职等层层选拔后剩下的学生,都是中考“淘汰”者,来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基本上存在着文化基础差、知识水平低、家庭情况复杂等问题,而且大多数学生来自于贫困家庭、单亲家庭,是真正的弱势群体,因此这些孩子感情脆弱、自卑感重,对未来毫无自信更无动力。面对着最差的生源、面对着一群缺乏自信、问题多多的弱势群体,如何才能让的中职生通过三年的职校学习后,能够依靠一技之长拥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让中职学生能够用知识和技能彻底改变命运呢?这是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职教工作者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

二 今后的德育教育工作构想

要想让中职学生树立学好专业知识和轻松就业的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离不开职教工作者的观念、心态和工作热情。我们要立足于中职教育实际和学生实际,更新观念、调整心态,认真教学、认真育人,相信我们的学生即使成不了杰出的人才,也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也能通过三年的职校学习收获梦想。

1.关爱是前提

听过很多优秀教师传授她们的教学经验,她们言语中总是亲切地称呼学生为“孩子”,她们说“孩子”这个词是那么顺口、那么自然,就像面对自己的孩子那么温柔亲切。都说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崇高,她们把学生当做孩子,已经不是为了表现自己多么崇高,而是发自内心地爱学生,在她们眼中、心中,学生就是她们的孩子。一个真正把学生当做自己孩子的教师绝对是百分百关爱学生的好教师,这样的教师会更细心、更有耐心、更善于倾听、更善于理解和尊重,也更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如果每位教师都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自己的学生,就会对学生多一分细心、多一分耐心,对他们的缺点和不足也会多一分理解与宽容。爱是接力棒,把爱传递给学生,他们才会传递给他人,才会更加热爱生活、感恩父母、关爱他人、回报社会。一个感受到爱、体会到爱并懂得爱的学生,要教育好还会难吗?哪怕他的成绩不是很优秀,但他一定会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教育出这样的学生不正是我们德育教育所期待的吗?

2.身教胜过言传

教师是学生的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那么教师到底有没有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注意用自己的正确言行去引导学生呢?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会让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希望给学生留下的是一个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好印象,而不是说一套做一套的反面例子。这样教师不用多说学生也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3.创建一个班级管理及教学方法的交流平台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总会有一些教坛收获想谈谈感想,也会遇到许多问题需要共同探讨和交流,因此可以在校园网站上开设班级管理及教学方法交流专栏,教师们可就自己日常教学中和班级管理中的收获与想法甚至是一个好点子向其他同事进行传授,同时也可以就自己在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行咨询,其他教师可就自己的共鸣或解决办法进行留言。通过交流沟通,大家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找到提高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最好办法。

4.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第一,进一步美化校园环境,为师生创造一个舒适的视觉环境,要求全体师生共同来维护校园环境,有爱校如家的主人翁意识。德育是全程、全员、全方位的,一个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会进一步促进德育教育的效果。

第二,加强人文关怀,校园中多一些优美的以人为本的宣传标语和提示性话语,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在浓郁的关怀中感受爱,传递爱。很多中职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处处可见其精细精致,充满人性关怀。校园的显示屏上除了有“诚信考试光荣、违纪作弊可耻”的警示语之外,更有“天气寒冷,请各位老师和同学注意防寒保暖,保持健康的身体,喜迎春节”这样的温馨话语,校园的草地上不是“不准”“禁止”这样的话,而是“花草也有生命;当你伸手采摘,美丽已不存在”这样动人的语句。校园是鼓励竞争之地,我们的校园有竞争,但更多的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温馨与和谐,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合作与竞争达到了和谐统一,如此一个相对宽松的育人环境,师生的创造性与工作学习潜能又怎能不得到最大可能的发挥呢!

第三,成立学生活动社团。职校都有很多兴趣小组,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比较高,但是兴趣小组的规模还不够大、运作不够规范,可以在原有兴趣小组的基础上选择一部分参加学生多的、学生也比较感兴趣的兴趣小组成立一些社团,在相关教师的管理下让学生担任社团的负责人,社团负责人有相应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各社团要定期组织活动并将活动成果在校园展示,这样的社团会更规范更有吸引力。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学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的东西,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第5篇

人类文明开化之初,人文与科学同源共生,和而不同。作为儒学经典的《易传》中存在大量类似“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将人文与科学统合思考的论述。作为先秦儒学教育核心的三事(正德、利用、厚生)和三物(六德、六行、六艺)则体现了将科学寓于人文,以人文为重心的教育思想。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逐渐从人文中分化并独立了出来,成为强势主导学科。20世纪以来的科学技术更是彰显了其作为双刃剑的威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描绘了一幅既令人憧憬又令人担忧的画面。科学技术本身价值中立,“科学不断发达究竟会带来怎样的结果,若用伦理上善恶的概念来说,就在于科学是被善用还是被恶用。科学所造成的各种恶果,不能仅用科学本身来根治”。[1]现代科学的昌盛亟须人文的复兴。科学与人文是文明的一体两翼,断其一翼或失其一翼,都不利于文明的整体进步。[2]因此,现代教育应促进科学与人文的共同繁荣,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

科学与人文的思维方式和现实关切点不同: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科学体现工具理性,人文体现价值理性;科学训练思维,人文涵育情感;科学辨析因果,力图解释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规律,人文评价是非善恶,致力于涵养道德情操和融洽社会关系。[3]因而在人类科学和人文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着鲜明的差异。科学精神是指人类在科学实践的历史过程中凝练和升华出来的共同信念与行为规范,它蕴涵着丰富、深刻的内容:实事求是、反对臆测的求真精神;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批判精神;追求真理、批判谬误的理性精神;开拓创新、涤除僵化的进取精神等。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中心和出发点,高扬人的主体性,肯定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崇尚人格尊严,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提倡民主,主张平等;肯定人类的生活创造活动及其成果,鼓励对现世幸福的追求;反对神秘主义,高扬理性。[4]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又是相需互发的。人类在科学精神的指导下不断探索未知世界,利用所发现的客观规律与发明的科学技术服务于社会生产、生活,这是一个以人为出发点,最终又落实于人的过程,亦是人文精神的实现过程。没有人文精神指导的科学实践,最终只会变成没有灵魂的技术狂欢。诚如爱因斯坦所言:“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关心人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5]中国哲人也认为真善非二,至真的道理即是至善的准则;即真即善,即善即真;从不离开善而求真,并认为离开求善而专求真,结果只能得妄。[6]

二、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协调培育的必要性

(一)是提高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杨叔子院士指出:“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人文有科学的基础与科学的精髓;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科学有人文的精神与人文的内涵。”并进一步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会落后,一打就垮,受人宰割;而没有民族传统,没有人文文化,就会异化,不打自垮,甘愿受人奴役。”[7]作为未来社会发展和建设的中坚力量,高等教育所培养的大学生应该既具有科学素养,又饱含人文精神;既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完善的人格和道德情操。在心理学教学中,只有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充分融会贯通,才能不断提高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的培养质量。

(二)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

心理学史家把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把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把学科独立同实验室的建立联系起来有着特殊的考量,就是将心理学定位为自然科学。自此,心理学主要受到科学主义取向的支配,但由于科学主义取向的先天缺陷,其始终为人文主义取向的学者所诟病。这直接导致了心理学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分野,前者包括内容主义、构造主义、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等,后者包括意动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和超个人心理学等。

科学主义取向为心理学的独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其局限性也日益暴露出来,在诸多层面制约了心理学的发展,甚至可以说在心理学领域弥漫着它所带来的“胜利的灾难”。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哲学基础是实证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其研究的基本原则是客观主义、定量分析、还原主义以及方法中心。[8]这导致了对心理现象主观属性的忽视、心理整体性的支离、人的尊严与价值感的丧失、人的社会性本质的抹杀,其研究视野下的人变成了没有情感、个性和生活的孤立客体,心理学也就变成了“没有心理的科学”。因此,科学主义取向不能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统一范式。人文主义心理学是在对科学主义心理学的批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文主义心理学的哲学基础是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其研究的基本原则是历史性原则、具体性原则和问题中心原则。人文主义心理学用整体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强调人生的独特价值和意义才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主张从精神和社会文化方面去理解人。其人性观和整体心理观弥补了科学主义心理学的缺陷。但人文主义心理学的理论普遍缺乏实证的检验和支持,常被奚落为心理学研究“史前模式”的重现,被诟病为“诗人或哲人的心理学”。因此,人文主义取向亦不可能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统一范式。

诚如反对科学主义,倡导科学精神,反对人文主义,倡导人文精神一样。心理学应在人文精神的视野中重视科学研究的价值,在科学精神的规范下实现人文关怀的理想。由于研究对象和任务的特殊性,未来心理学在保持自然科学取向的同时,亦将充分体现人文科学的取向;在深化自然科学取向关于“事实世界”研究的同时,亦将继续探索人文科学取向的“价值世界”。科学主义心理学所坚持的客观准则、定量分析及其研究方法以及人文主义心理学所强调的内省、移情和理解等主观方法,在未来心理学研究中将通过扬弃实现更加合理地整合。从对人的本质的完整理解和描述到实证的分析研究,再从实证的分析研究 到对人的本性的完整理解和描述,应是未来心理学理论构建需要遵循的基本思路。对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协调培育是由心理学兼涉自然和人文的学科性质所决定的,也是两种研究取向走向融合的必然趋势在心理学专业教学方面的客观要求。

(三)为推动心理学本土化提供人才保障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心理学研究只有充分尊重人的社会性才能更好地进行人文关怀。人类的心理现象固然有跨文化的一致性,但心理现象的文化差异性亦是心理学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问题。中国心理学受益于对科学方法的重视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中国心理学界对心理学的人文研究取向关注不够,主要表现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当前社会形态下个体和群体心理的系统研究不够充分,有影响的本土化心理学理论不多,不能充分满足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心理学界提出的理论和实践的要求。心理学的本土化需要心理学研究人员自觉推进,更需要在高校心理学教学中培养一批既具有求真务实、严谨规范的科学精神,又具有以问题为中心、关注现实人生的人文精神的高素质心理学从业者,为推动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化进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

(四)心理学实践应用的现实需要

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各种原因,心理学被割裂为科学主义心理学和人文主义心理学,很多心理学从业者也给自己贴上了科学主义取向或人文主义取向的标签。但这样的人为分割在心理学的实践应用中将会充分暴露出其褊狭和幼稚的一面。心理学实践应用问题的解决既需要科学精神倡导的客观、量化和严谨,也需要人文精神高扬的历史性原则、具体性原则和问题中心原则,任何厚此薄彼的观点都是不可取的。因此,在高校心理学教学中促进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是心理学实践应用的现实需要。

三、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协调培育的路径

(一)以科学规范人文,以人文引导科学

规范、严谨的科学精神是提高人文实践活动水平和效率的保障。高校心理学教学应注重对大学生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系统训练,从课题选择、研究设计、数据收集、结果分析和结论概括等方面培养大学生在心理学研究中的科学精神;从问题解析与表征、理论解释、方案选择和系统思维等方面培养大学生在心理学应用实践中的科学精神。例如在社会心理调查的实践教学中,大学生经常出现研究结论的“过度概括”问题:从某一被试群体获得的研究结论被过度推广到其他被试群体;从某一研究情境做出的结论被过度推广到其他情境。教师应在教学中及时纠正这些有悖科学精神的做法,并以此为切入点塑造学生的科学精神。

人文学科的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但如果把人文学科的教育视作人文精神培养的唯一途径,则是把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割裂开来,其结果仍然是人文精神的落空。人文精神的培养应寓于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同时,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在高校心理学专业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心理学的研究应该以现实生活中的人为中心,在关注研究的信度和内部效度的同时,应该注意提高心理学研究的外部效度和生态效度,以服务人的现实生活为目的,从而塑造学生在心理学学习和研究中的人文精神。例如在教学中对心理学实验室研究如何体现人文精神,教师就应该启发学生的思考。由于实验室研究强调严格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控制,因而相对其他研究方法在“科学性”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实验情境是人为创造的,且对变量进行了严格控制,实验情境的真实性因此受到破坏,使被试者的心理与行为表现与自然情境条件下的心理与行为表现相去甚远。这就极大削弱了研究的外部效度,使在实验条件下获得的结果是否仍能从自然情境中获得、是否适用于自然情境成为问题。而心理学实验研究生态化的思想,是以探索现实生活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为基础,以服务人的现实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验室固有的严格性移植到真实环境中去,这是将心理学研究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有益探索。

(二)问题中心的应用实践教学

问题中心的应用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协调发展的最直观形象的方法。人的心理与行为活动具有客观规律,这需要运用科学方法加以探索。同时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人与物理和化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不同,人是有意识和思想的存在物,既是研究主体,又是研究客体,这就需要以人为中心合理运用内省和移情等主观方法进行探索。在心理学的应用实践中,科学精神是客观、精确和严谨的保证,人文精神是尊重人的主体地位的保证,两者缺一不可。例如在心理咨询的实践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意识到心理咨询工作首先应建立在掌握人心理与行为活动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尊重心理诊断的客观性,重视咨询技术的适用症状范围和干预措施的严谨性,从而保证心理咨询工作的科学性。同时心理咨询师需要注意每个来访者都有其独特的成长经历和环境,每一种心理问题都是主体与环境等各种复杂因素交互作用的历史沉淀在来访者身上的具体显现,这就需要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倾听、共情等方法进行充分的人文关怀。

(三)将杰出的心理学本土化研究引入教学

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是指对中国社会文化情境中的中国人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研究。杰出的本土化研究必然是科学化的精品、民族化和人文化的典范。例如,王登峰关于“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模型”就是心理学本土化研究成果中的翘楚,它既注重了研究的科学性,又突出了人的文化差异性,凸显了科学与人文并重的精神。[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毕业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搜集和整理卓越的心理学本土化研究成果,在教学过程中从研究的科学性和人文性的角度向学生阐述此类研究的价值。

(四)教师教学活动的示范作用

教师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来说是一种更加直接的观察学习过程。在心理学的专业教学中,教师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设计和具体的教学过程应遵循学生专业学习的教育心理规律,依照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还应充分进行人文关怀,以人为本,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和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主动建构知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科学精神和人 文精神的尊重与融合,对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协调培育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冯天瑜.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三卷)[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211.

[2] 肖海涛.论人文为科学导向[J].现代大学教育,2005 (5):25-28.

[3] 杨冬梅,闫晓荣.大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协调培育的现实需求[J].阴山学刊,2011(1):117-120.

第6篇

关键词 汉语,认知神经心理学,汉语失语症。

分类号 B842

1引言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研究语言是探索人类本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对语言机制的研究一直是许多领域的热点之一。心理学界也不例外,也在不断探讨语言信息在人脑中的表征(存储)和加工的心理机制。人们一般把人脑中的这一表征和加工系统称为心理词典(mental lexicon)。在过去,心理学家多数是通过研究正常人的行为反应(如反应时)来考察心理词典的机理。但近年来,人们又发展出了一种新方法,即认知神经心理学(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的方法,它通过考察语言障碍者的损伤模式来深入细致地揭示正常心理词典的内部机制。这种方法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一些脑疾病会造成患者选择性地损伤或保留某一或某些特定的语言功能,研究人员通过探讨这些损伤模式的产生机制,便能够推知正常心理词典系统的表征和加工原理。举例来说,Miceli等人[1]曾报道了一位病人IOC,他对颜色本身的知识保存得很好(如能够正确识别或命名各种颜色),但对物体的颜色知识却受到了损伤(如不知道煤是什么颜色的),可是对物体的其它属性知识(如形状、大小、功能)保留的完好无损。也就是说,IOC只是特异性地损伤了有关物体颜色方面的知识。由此推测,在正常人的词典系统中,物体的颜色知识具有相对独立的表征或/和机制。事实上,患者损伤的功能越细微,我们能够揭示的心理机制也就越细致。有关认知神经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可参阅相关文献[2]。现以证明,认知神经心理学的方法是传统方法的一个很好补充,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研究手段,它已经使人们对心理词典的认识日趋深入。

目前,人们基本上认同心理词典的功能结构系统如图1所示,其中语义系统(semantic system)中存储着有关词汇意义方面的信息,语音输入词典(phonological input lexicon)和语音输出词典(phonological output lexicon)分别存储着词汇输入和输出时的语音信息,字形输入词典(orthographic input lexicon)和字形输出词典(orthographic output lexicon)中分别存储着词汇输入和输出时的字形信息,语音输出buffer(phonological output buffer)和字形输出buffer(orthographic output buffer)分别临时存储语音输出和字形输出有关的信息。例如,听觉词汇理解时,听觉刺激先激活语音输入词典中的语音输入信息,然后激活语义系统中的语义信息,从而实现对词汇的理解;口语词汇产生时,语义信息先激活语音输出词典中的语音输出信息,之后把相关的语音信息临时存放在语音输出buffer中,最后把词汇的语音依次说出来。在该理论的基本框架下,认知神经心理学家目前正在进一步深入探讨这些机制内部更详细的心理机制。总的看来,这方面的学术成果主要来自对西方拼音文字系统的研究,而对汉语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但是,汉语属于非拼音文字语言系统,它有诸多鲜明独特的属性,这便为我们研究语言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提供了新的突破口,所以对汉语的深入研究已经成为世人比较关注的热点之一。近年来,已有学者们开展了一些有关汉语方面的认知神经心理学研究,本文将这些成果做一概述,希望对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由于这些成果相对比较零散,不很系统,所以我们只介绍其中几个比较有代表性方面的研究,包括语义系统、语音输出词典、语音输出buffer的信息表征方式,以及汉字的书写与阅读机制。

图1 心理词典的功能结构简图

2 汉语的认知神经学研究

2.1 语义系统的信息表征方式

语义系统是心理词典的核心成分之一,其内部信息的存储是毫无规律的,还是按照特定方式组织起来的,备受当今研究者的关注。现已发现的语义范畴特异性损伤(semantic category-specific deficits)的个案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有力证据[3]。Han等人[4,5]曾采用完全相同的测试材料和任务,对两位汉语病例(WJX和WD)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WJX加工有生命类的项目比无生命类项目的能力差,而WD却与其恰好相反。比如,在图形命名任务中,他们共从事了三种分析,分析一是在所有的项目中,比较了患者命名72个有生命类和160个无生命类项目的成绩;分析二是剔除一些对范畴分类有争议的项目(人体器官、乐器项目)后,比较剩余的70个有生命类项目和130个无生命类项目的成绩;分析三是从中选出有、无生命类各45个项目,两个类别间严格匹配了词频、熟悉性、获得年龄、

图2 WJX和WD在图形命名中对有、无生命类项目的正确率

命名一致性、表象一致性等混淆因素,比较它们的命名成绩。三种分析都一致发现,WJX命名有生命类项目的正确率差于无生命类项目(均p

2.2 语音输出词典的信息表征方式

语音输出词典是继语义系统之后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功能成分,多数语音输出任务(如图形命名)需要从该词典中提取词条的恰当的语音信息之后,方可顺利完成后续加工,输出正确的目标语音。一旦该词典的功能失常,往往会导致患者出现找词困难,甚至命名障碍。事实上,这些命名异常患者的表现却为我们探讨语音输出词典中信息的表征机制提供了契机。

周晓林等人[6]曾报道了一位非语义性命名障碍的汉语病例LY。LY的词汇理解能力近乎完好,说明她的语义系统是正常的。但LY却存在严重的命名障碍(如图形命名的正确率仅为14%)。又由于LY在图形命名时发出与目标词近似的语音(如把蝴蝶命名为“hXde”),以及她的复述表现正常。由此断定,LY的受损部位在对语音输出词典信息的表征或加工过程中,她能够通达目标词的语义,但却难以激活正确的语音表征。由她犯语音相似性错误的情况可以看出,在语音输出词典中,激活了与目标词语音相近的语音信息。柏晓利等人[7,8]进一步发现,图形命名时,语音输出词典中不仅激活目标词语音相近的语音表征,而且也激活目标词语义相关词的语音表征。他们调查了一位类似LY的语音输出词典受损的患者,与LY不同的是,柏晓利等人[7]的病例在图形命名时不仅犯了一些语音错误,也犯了大量的语义错误(如把鼻子命名为耳朵)。语义相关错误产生的原因在于,患者在进行图形命名时,在语音输出词典中不仅激活了目标词的语音表征,也激活了与其语义相关词的语音表征。由于患者的语音输出词典的认知功能招致一定程度的毁损,所以难以通达目标语音,此时,语义相关词的语音表征却先行达到阈值,被作为最终的输出对象,便引发了语义错误[9]。

除此之外,也有研究表明,在语音输出词典中,不同词类的语音表征可能具有相对独立性。也就说,在该词典中,动词、名词、形容词等词类间的语音信息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支持这种观点的主要证据来自词类特异性损伤(grammatical category- specific deficits)的患者。这类损伤的主要症状是,患者对某个或某些特定词类(如动词)的认知能力受损,而对其它词类(如名词)相对较好或不受损。

Bates等[10]和Zhou等[11]最早对汉语的词类特异性现象进行了探讨,并展开了一系列讨论。最近,Bi等人[12,13]也加入了这一讨论行列,他们深入探究了一位名词特异性损伤的命名患者ZBL。该患者的语义系统是相对正常的,但存在严重的图形命名障碍。在图形命名中,研究人员设计了两类图形材料,一类为名词/实物图形(如猪、飞机),另一类为动词/动作图形(如跑、击剑)。动、名词图形间匹配了图形的数量、图形名称的内部结构、名称一致性值、概念一致性值和熟悉性以及标准名称的基本频率和相对频率等。结果表明,ZBL对动词的命名正确率明显高于名词(p < 0.01)。更有趣的是,当要求ZBL对这些材料进行图形写名时,动、名词间的差异却消失了(p > 0.05)。由此说明,ZBL的名词特异性损伤是通道特异性的,即仅限于语音输出通道,而没有延伸到字形输出通道。但是,ZBL的名词差于动词的结果不能简单归因于测验材料的混淆因素控制不当。这是因为,如果是材料本身造成名词难于动词完成,那么ZBL在图形写名时也应该具有名词不及动词的表现,而实际并未如此。另外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证据是,韩在柱等[14]用相同的材料却发现了另外一位患者MPJ,他表现出动词显著差于名词(p

2.3 语音输出buffer的信息表征方式

大量的实验证据表明,拼音文字系统的心理词典包含语音输出buffer这一比较重要的组分。该buffer的基本功能相当于一个工作记忆系统,犹如计算机的缓冲器,临时存储等待输出的语音信息,以确保随后的加工顺利完成(见图1)(参见Shallice等[16])。基于语音输出buffer在词典系统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人们预期当它遭到特异性损伤的患者,在需要该buffer参与的任务会有如下表现:首先,由于buffer不能有效保持信息,所以对长词比短词保持更困难,因此患者会表现出明显的词长效应。其次,由于它是一个词典系统之后的受损成分,所以不会受词典因素(如词频、词类、抽象具体性、规则性等)的影响。再者,它也不受通道的输入(如复述、阅读、图形命名)和输出的影响,这是因为这些通道共用了该buffer。最后,患者的错误主要以语音错误为主,包括替换、删除等。

Shu等人[17]证明了汉语的心理词典中也存在语音输出buffer。他们报道了一例传导性失语症病人SJ,他们使用完全相同的测验材料要求SJ完成了三种语音产生任务(图形命名、阅读、复述)和三种字形产生任务(图形写名、听写、延迟抄写)。结果表明,SJ在所有语音产生任务上均受到了程度相当的损伤(正确率在54%~62%),而在字形产生任务上表现接近正常水平(正确率在91%~94%)(见表1)。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口语产生任务中,SJ表现出非常明显的词长效应,而各种词典因素(如词频、词类、抽象具体性等)的效应不明显。SJ在三种语音产生任务中犯了298个错误,其中,除了一个错误外,其它所有的错误均为语音相似性错误(如/mao4//bao4/),其中声母错误占多数(见表2)。而且,70%~72%的声母错误是声母的替换。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声母替换错误中,用于替换的声母并不是被随机选择的,而是趋向于用那些与目标声母享用相同发音特征的声母进行替换。依据这些结果可以初步推测,语音输出buffer是汉语心理词典必不可少的成分,其内部保持着声母与韵母、声调等相对分离的信息,而且发音特征有可能是声母的一种表征信息。SJ的语音输出buffer系统受到了损伤,其结果是主要影响到了对声母的加工,不能准确地输出目标声母,而常常以一个具有相同发音特征的声母进行替代。

表1 SJ在各种产生任务的正确率

表2 SJ在各种语音产生任务中每类语音错误的分布

2.4 汉字的书写机制

从视觉上看,汉字的结构非常复杂,分为整字、声旁/形旁、部件、笔画等不同水平。那么,人们在书写汉字时,在人脑中的书写系统是否要把整字进行分解呢?如果分解,分解到哪个水平呢?Law等人[18,19]曾报道了一些粤语失写症患者,他们在书写时犯了大量声旁/形旁水平的错误,如形旁替换(如踢扬)、删除(如茄加)或增加(如,摩 (木摩))。根据这些结果,他们推测汉字的书写要把整字分解到声旁/形旁水平。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人们在书写汉字时,要把整字一直分解到部件水平[20,21],其主要的依据是有些失写症病人在书写时犯了大量的部件水平的错误。例如,Han等人[21]报道了一例字形输出buffer受损的病人WLZ,WLZ能够准确无误地对汉字进行直接抄写(抄写目标字时,该字一直呈现在他的视野中)(正确率100%),但当改为对汉字进行延迟抄写(先让WLZ看目标字2秒钟,之后把目标字撤离他的视野,随后要求他把该字写出来)时,他的正确率却明显下降(64%,557/876),他在两种抄写任务中的书写样例见图3。比较有趣是,在WLZ的所有写错的319个字中,部件错误最多(91%,如嘶 ),而很少犯其他水平的错误,如整字错误(被错误地写为另一个汉字,如斧爸)、笔画错误(逃 )。并且,多数部件错误为部件替换(77%,如榛 )和部件删除(22%,如萎 )。而且,在写一个汉字时,越后写的部件越容易写错。WLZ的书写模式表明,人们在书写汉字时,要把整字分解到部件水平,以部件为单位依次输出。WLZ的主要困难是,由于他的字形buffer功能失常,导致本已激活的信息开始出现异常快速消退,致使它不能有效保持存放在其中的部件信息,越后写的部件,信息丧失得就越多,就越容易写错。

图3 WLZ在直接抄写和延迟抄写汉字时的书写样例

(虚线圈示替换的错误部件)

图4 拼音文字系统的口语词汇阅读模型

2.5汉字的口语阅读机制

口语阅读(oral reading)是把文字从形到音(from print to sound)的加工过程,有关汉字口语阅读机制的探讨主要是借鉴了西方拼音文字系统(如英语)的研究成果。过去人们认为英语词汇的阅读至少可以通过三条通路完成,它们是语义通路(semantic route)、亚词典通路(sublexical route)和直接的词典通路(direct route)(见图4)。语义通路是视觉词汇通达词汇的语义,然后再提取词汇的语音。存在语义通路的证据之一是深层阅读者(deep dyslexic patients)在阅读时犯大量的语义错误,即把目标词读作了与其语义相关的词,如把cat(猫)读为了dog(狗)。由此表明这类患者在阅读时借用了从字形到语义再到语音的这条语义通路。另一条是亚词典通路(sublexical route)或GPC通路,它通过形-音转换(grapheme-to-phoneme conversion,简称GPC)规则从亚词典单元建构语音,通过从字素(grapheme)到音素(phoneme)简单的拼读规则,把词的相应读音拼出来。例如,阅读英文词汇tea通过拼读字素t和ea分别对应的音素/t/和/i:/,便把语音/ti:/得到了。可见,对于规则词(符合拼读规则的词,如heat/hi:t/)来说,可以利用这条通路获取正确语音,而不规则词(不符合英文拼读规则的词,如head/hed/)在这条通路上获取的语音是相对不可靠的或完全错误的。存在亚词典通路的证据之一是浅层阅读障碍者(surface dyslexic patients)在阅读规则词和非词(符合拼读规则的假词)是好的,而阅读不规则词差。同时,也犯大量的规则化错误(regularization errors),把不规则的词按规则直接拼读出来,如把head/hed/读做/hi:d/。这表明患者在利用亚词典的通路来阅读。存在一条直接的词典通路的证据之一是有些病人[22]在语义通路和亚词典通路都受损的情况下,仍能把词汇(包括不规则词)正确读出来,人们认为这些患者就是利用了从字形输入词典到语音输出词典的直接通路,获取了正确的目标语音。

与拼音文字系统的研究结果相类似,也有人提出汉字的口语阅读也可能存在类似的三条阅读通路。研究者也发现汉语中的深层阅读障碍者犯大量的语义错误,浅层阅读障碍者犯大量的规则化错误[23],以及语义受损的患者仍能够正确阅读汉字包括不规则汉字[24]。然而,最近Han等人[25,26]主张汉字的阅读不一定要借助以上三条通路才能完成,事实上,只需要语义通路和另外一条通路,通过这两条通路间的交互作用就可以解释已有的阅读现象。他们认为,通过语义通路激活与目标词(如妈)语义相关词条的语音表征(如/ma1/、/ba4/、/yi2/、/gu1/等),而通过另外一条通路激活与目标词语音相关词条的语音表征(如/ma1/、/ma2/、/la2/、/mu1/等)。在语音输出过程中,来自这两条通路的信息相互累加整合。在正常情况下,整合的最终结果是由于目标语音/ma1/受到了两条通路的同时激活,最早达到阈限,先行被输出,发出正确读音。这种理论就是Hillis和Caramazza提出的Summation假说[27,28]。

最近,Han等人[25,26]通过一位病人阅读汉字的表现为两条阅读通路间的交互作用提供了证据。该病人是一位老年性痴呆患者WJX,他的语义系统受到了损伤(参见Han等[4]),也就是他的阅读的语义通路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Han等人[25,26]所用的主要实验材料为三类字:规则一致字(如,蝗)、规则不一致字(如,清)、不规则不一致字(如,猜)。每类包含50个汉字。在此,规则字和不规则字分别是指该字声旁的读音与其整字的读音完全相同和不同,一致字和不一致字分别是指包含该字声旁的所有汉字的读音相同和不同。例如,对于“蝗”字来说,它的整字“蝗”和它的声旁“皇”都读/huang2/,所以“蝗”是一个规则字。又由于带声旁“皇”的字(如蝗、湟、煌、隍、徨、鳇、篁,等)都读相同的音/huang2/,所以“蝗”字也是一个一致字。可见,汉字的规则性和一致性主要反映了汉字声旁的性质。如果阅读中出现了规则性效应(阅读规则字比不规则字好)和/或一致性效应(一致字比不一致字阅读好),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读者采用了亚词典通路进行阅读。Han等人[25,26]的测验任务是先定义后阅读,即每呈现一个字,要求WJX先大声说出这个字的确切含义,然后把它正确读出来。WJX对该字定义得准确与否体现了他对该字语义理解的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对该字阅读时语义通路提供信息的程度。阅读中的规则性/一致性则体现了他利用亚词典通路进行阅读的情况。结果分析时,研究者把WJX的定义成绩分为三类:完全正确(对字义的描述是精确的)、部分正确(描述出了部分语义信息)和完全错误(描述完全错误或无任何反应)。把WJX的阅读成绩分为两种:正确和错误。结果发现,这位患者对那些完全理解和部分理解字义的汉字都能读对(正确率为100%),而对那些完全理解错误的字,显示出了显著的一致性效应,对规则一致字的阅读正确率(69%)明显高于规则不一致字(37%)和不规则不一致字(32%)。研究者共做了两次测试,都得到了完全相同的结果模式。由此可以看出,语义通路和亚词典通路之间的交互作用。具体来说,对于那些理解完全错误的字来说,由于没有了语义通路的任何支持,患者主要借助亚词典通路进行阅读,从而体现出了一致性效应。而对于那些理解部分正确的字来说,不仅有亚词典通路的信息,还有部分语义信息的帮助,所以能够获得它们的正确读音。而对于那些理解完全正确的字来说,既有亚词典通路的信息,也有精确的语义信息的支持,便得以顺利通达目标语音。

3 结语

与其它认知功能(如感知觉、注意、记忆)相比,语言只是物种进化中的一个新型产物,但就是这一产物使得人类能够自由准确高效地交流思想,进而创建了有史以来最辉煌最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语言这一如此功能强大的认知功能到底是如何得以实现的呢?从语言产生的物质基础来看,就是人脑中的神经元细胞。那么这些细胞又是如何构建并得以承载语言功能呢?从其功能来看,有听、说、读、写。为了实现这些功能,语言信息又是在人脑中如何表征和加工的呢?无疑,怀着对这些科学问题的好奇,许多研究者开始着手探索语言的心理学奥秘。

可以看出,人们对汉语的心理学机制的了解还只是冰山一角,亟待从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拓展研究。其中认知神经心理学的研究将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实,它不仅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而且也是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另外,我们只有把认知神经心理学研究与传统的心理学研究结合起来,才能更加有效。它们相辅相成,彼此验证,互相不可取代。另外,我们之所以要对汉语进行研究,绝不是仅限于想知道汉语本身的机制,而是想通过汉语这一独特的语言样例来洞悉整个人类语言系统的内部机制。或者说,一个人脑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经过后天不同语言环境的作用如何发展形式不同的语言应用技能。在人脑内,哪些语言机制是所有语言系统都共有的,哪些又是语言特异性的,即语言不同,机制也有所改变,并阐明其中的缘由。

参考文献

1 Miceli G, Fouch E, Capasso R, et al. The dissociation of color from form and function knowledge. Nature Neuroscience, 2001, 4(6): 662~667

2 韩在柱, 舒华, 柏晓利, 等.认知神经心理学的基本假设和研究方法. 心理科学, 2002, 6: 271~272

3 韩在柱, 柏晓利, 舒华. 语义范畴特异性损伤的理论研究进展. 心理学科学进展, 2002, 10(1): 15~20

4 Han Z,Shu H, Bai X, Bi Y. Category-specific semantic deficits: A case study. Acta Psychologia Sinica, 2003, 35(Special issue): 23~28

5 周筠, 韩在柱, 舒华, 毕彦超, 曹德腾. 语义范畴特异性损伤. 中国临床康复, 2006, 10(18): 7~9

6 周晓林, 柏晓利, 舒华, 等.非语义性命名障碍: 一个认知神经心理学的个案研究. 心理科学, 1999, 22(4): 289~292

7 柏晓利, 熊汉忠, 徐忠宝, 毕彦超,韩在柱, 舒华. 失语症患者口语命名障碍中语义错误的原因初探.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4, 37(4): 311~314

8 韩在柱, 舒华, 毕彦超. 汉语口语产生障碍的起因辨析:一项个案研究. 心理学报, 2005, 37: 927~932

9 Caramazza A, Hillis A E. Where do semantic errors come from? Cortex, 1990, 26: 95~122

10 Bates E, Chen S, Tzeng O, et al. The noun-verb problem in Chinese. Brain and Language, 1991, 41: 203~233

11 Zhou X L, Ostrin R K, Tyler L K. The noun-verb problem and Chinese aphasia: comments on Bates et al (1991). Brain and Language, 1993, 45: 86~93

12 Bi Y, Han Z, Shu H, et al. Are verbs like inanimate objects? Brain and language, 2005, 95(1): 28~29

13 韩在柱, 舒华, 毕彦超, 等. 名词特异性损伤的个案研究. 心理科学, 2005, 28(4): 909~911

14 韩在柱, 舒华, 张玉梅, 等.一例动词特异性损伤的原发性进行性失语个案.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4): 58~59

15 Bird H, Howard D, Franklin S. Why is a verb like an inanimate object? Grammatical category and semantic category deficits. Brain and Language, 2000, 72: 246~309

16 Shallice T, Rumiati RI, Zadini A. The selective impairment of the phonological output buffer.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2000, 17: 517~546

17 Shu H, Xiong H, Han Z, et al. The selective impairment of the phonological output buffer: Evidence from a Chinese patient. Behavioral Neurology, 2005, 16(2-3): 179~189

18 Law S P. Writing errors of a Cantonese dysgraphic patient and their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Neurocase, 2004, 10: 132140

19 Law S P, Yeung O, Wong W, et al. Processing of semantic radicals in writing Chinese characters: Data from a Chinese dysgraphic patient.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2005, 22: 885~903

20 Law S P, Leung M T. Structural representations of characters in Chinese writing: Evidence from a case of acquired dysgraphia. Psychologia, 2000, 43: 67~83

21 Han Z, Zhang Y, Shu H, et al. The orthographic buffer in writing Chinese characters: Evidence from a dysgraphic patient.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2007, 24(4): 341~350

22 Funnell E. Phonological processes in reading - new evidence from acquired dyslexia.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83, 74: 159~180

23 Yin W, Butterworth B. Deep and surface dyslexia in Chinese. In: Chen H, Tzeng O, Eds. Language processing in Chinese. Amsterdam: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1992. 349~366

24 Weekes B, Chen M, Yin W. Anomia without surface dyslexia in Chinese. Neurocase, 1997, 3: 51~60

25 Han Z, Bi Y, Shu H, et al.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emantic and sublexical routes in reading: Converging evidence from Chinese. Brain and Language, 2005, 95(1): 235~236

26 Bi Y, Han Z, Weekes B, et al.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emantic and the non-semantic systems in reading: Evidence from Chinese. Neuropsychologia, 2007, 45: 2660~2673

27 Hillis A E, Caramazza A. Mechanisms of accessing lexical representations for output: Evidence from a category-specific semantic deficit. Brain and Language, 1991, 40: 106~144

第7篇

关键词:体育;激励;健康;身体素质;教学策略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和排列适宜的教学内容,组织体育科学体系,让青少年学生从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与交流能力,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如何落实新体育课程标准,科学有效地指导体育教学?下面,本人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学校体育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一、激励学生运动参与的教学策略

运动参与是指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态度及行为表现。要使学生成为体育运动的参与者,首先要善于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信心,让学生真正“学会”运动技术,成功体验运动乐趣,切实使他们在体育运动中获得成就感。

1.创设游戏情境,激发体育运动兴趣

在体育教学中,本人把教材巧妙设计成各种有趣的体育游

戏来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例如,教学“蹲踞式跳远”一课,本人结合学生的个体情况,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了力所能及的目标,让他们人人拥有超越目标、获取胜利的机会。这样,每个同学求胜心切,积极参与竞争,大胆突破自我,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有效提高了他们对蹲踞式跳远的兴趣。

2.适度提高目标,获得成功体验

这时,本人趁热打铁,抓住合适时机,提出更高要求,给每个学生重新设定目标,让他们再次挑战自己。为了实现新目标,他们都能认真领会动作要领,改进动作方法,提升运动技术。学生不仅获得新的成功喜悦,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体育知识,增强了运动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运动技能的教学策略

运动技能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完成运动动作的能力,充分体现出学生在体育课中的主体作用。为了达到考核考察的标准,以前往往拼命把体育课上成了身体素质课。在教师的主导下,采用讲授式教学,学生在单一的、反复的、机械的练习中获取知识,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了学生接受知识、技能的主体功能,使学生觉得单调、乏味,从而失去了对学习的欲望和兴趣,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导致教学效果差,师生关系僵化。

同志在给《新体育》的题词中写道:“要活动,要游戏,是儿童的天性。”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呢?本人认为,要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转到富有启发和讨论式的快乐教学模式上来,师生互动、互助、互学,尽量释放出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课的主人翁地位,扬长避短,积极投入运动中,从而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技能。

在体育课中,本人注重采用体育游戏与教材相结合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立定跳远教学中,我先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兔子跳吗?它是怎么跳的?”学生就争先恐后地模仿起小兔子的形态和动作,看到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被调动起来,我紧接着说:“看来大家都会兔子跳,我们来比一比,谁跳得动作最好,距离最远,谁就最像小兔子。”学生都跃跃欲试,急于展现自己的才能。这样,通过创设游戏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运动中来。

三、促进身体健康的教学策略

单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到运动中来,对于实现体育教学目标是远远不够的。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才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目的所在。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本人对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了一次详细调查。结果发现,许多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不大合群,不爱活动,怕吃苦受累,抗挫能力差,而且肥胖的学生增多,学生总体健康水平明显下降。这些问题也给体育教学带来不少困难和挑战。

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本人能勇于面对这些新问题,在教材教法上进行大胆调整创新。一是建立互信关系。改变以往不良的师生关系,努力与学生合作、互动,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挖掘出他们的优点和闪光点,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与爱好。二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体育技能。本人采用多元化、游戏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中锻炼体育技能,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例如,前滚翻教学,按常规“讲解―示范―练习”来进行,学生很难领悟到“团身紧”的动作重点,不容易掌握。本人采用了分步练习法,并且运用了两个游戏来教学。第一个游戏“看天”,让学生自己想办法,低头后采用什么姿势才能从胯下看到天空,通过学生自己的摸索和同学间的互动,很快找到了最佳姿势:分开两腿,弯下腰,从两腿之间看天的动作方法。接着做第二个游戏“看谁坐得快”,本人要和一名同学比谁先坐到垫子的另一端,学生跃跃欲试。本人挑选了全班身手最敏捷的同学和自己比,口令一出,这位同学迅速跑到垫子的另一端坐下,而本人做一个前滚翻坐在垫子上,当然是本人快,其他的同学看了觉得很新奇,很想自己也来试一试,学习的积极性就充分调动起来了。本人让学生把两个游戏连起来做一遍,先“看天”,再做“看谁坐得快”,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前滚翻。

就这样,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挖掘了潜能,发挥出特长,并在互学互助中培养了集体荣誉感,养成自主学习和坚持锻炼的习

惯,有效提高了自身的身心健康水平,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四、促进心理健康的教学策略

心理健康的问题不亚于身体健康,而往往又容易被人们忽视,甚至很多家长认为只要身体好比什么都重要,事事都满足孩子,

哪怕是再无理的要求都会满足他,使学生性格变得偏执、孤傲,事事以自己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精神,遇到困难,不敢面对挫折,总想远避,没有乐观向上的精神等习性。新课标把学生心理健康摆在重要的位置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落实心理健康教育,体育课扮演着重要角色。因为体育课是学生集体活动,同学之间接触最多的时间,加上体育课是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课程,是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最多的场所,也是学生心理健康的角力场。所以本人充分利用体育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多采用团体活动项目,让学生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演好自己的角色,既能展现自我的个性“闪光点”,又能与同学沟通、配合,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了学生的自尊、自信,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只有依据新的体育课程目标,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保证每个学生受益,充分注意到学生自身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的个体差异,确定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既能让学生完成课程目标,又使每个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展现自我,体验成功的乐趣,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建立。

(二)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三)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

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改革传统的

教学模式

(一)建立学生创新实验中心。

高校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齐全。我们应该把这些有利条件利用起来,建立专为学生准备的创新实验中心,给学生充分的实验机会,搭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实践的平台。而且,在这个平台中,有一套先进的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也可结合学校和社会需要,设置一些科研项目刺激和启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灵感,不定期的举办各种科技活动,如学术报告,科技成果会等等,使校园充满了智慧和创造的氛围。

(二)聘请产业教授指导产学研合作。

建立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域的创新实践互补渠道。聘请各界名流、学者来校讲学,开启学生心灵创造性的欲望,接触社会名流,点燃学生对未来的希望之火。我院通过共推互聘活动,聘请产业教授指导产学研合作,经常派遣教师出外访学或深造,增长教师的知识才干。在这个过程中,各学科的知识会融会贯通。给学生和老师的知识体系提供了互补的渠道,展开了遨游的翅膀。

(三)改革课程体系。

以品牌、特色专业为依托,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契机,以精品课程为载体,积极探索与品牌特色专业相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大力推进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优化,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特色鲜明的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群),编写一批体现最新科技发展水平和学科特色的专业教材。

三、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

(一)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

教师可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的利用基地,带领学生现场学习、现场研究,给学生创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和场所。我院依托江苏省物联网工程中心,建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通过科研项目组和共推互聘科研助理团队,带领学生积极参与科技研发,并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对学生实施项目化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

从组织领导、师资建设、理论研究、课堂教育、团队孵化等六个方面推进创业教育。形成课程教学、教育培训、实践训练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模式,积极引导大学生善于创新、敢于创造、勇于创业,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就业核心竞争力。

(三)开展课外科技创新实践。

完善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激励机制、学生科技创新立项管理机制以及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评价机制,不断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各类竞赛、发明创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下属物联网技术学院2011年招生114名新生,全体新生均加入了学校科技创新学生社团,我院改革传统意义上的社团概念,将教学、科研、竞赛等融会贯通,定期进行社团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所选专业的前景、就业背景和形势,从而在大学一年级就确定明确的学习方向和目标。

四、搭建实践平台,提升创新技能

(一)加大参与科技竞赛的激励力度。

高度重视参赛作品的选拔与培育,专业教师加大对学生的指导力度,一位老师指导2位学生,将工作做深做精细化,鼓励学生参加省市级及全国大赛,获奖学生在评奖评优、综合素养加分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二)系统规划大学生社会实践。

坚持“社会实践与素质拓展相结合、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社会实践与就业创业相结合”的原则,系统规划大学生社会实践。按照“大一重在调查实践,大二重在专业认知,大三重在就业创业实践”的要求,科学指导大学生不同阶段的社会实践。鼓励广大同学深入生产、生活各个领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积极探索求解。将社会实践纳入素质拓展学分进行统一考核。

(三)打造科技文化品牌活动。

开展好大学生科技文化节、网络文化艺术节、创新创业论坛、学术大讲堂、科普周末、百科知识竞赛、科技放映厅等系列科技文化活动,浓厚校园科技文化氛围。我院在“科技引领”下积极打造科技文化品牌,科研带动教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项目的研发,从而积累项目化教学的经验,从而带领学生进行科技创新。

五、推进基地建设,强化创新实训

(一)扩大校内实验室开放度。

开设相关创新课程和实验,平时为全校学生提供实验、认知实习、基础工程训练等创新型实训。发挥各专业实验室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作用,鼓励学生开展应用型的学习与研究,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二)建设校内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第9篇

[关键词]神经动力学 神经网络 BSB模型 MLP模型信用评级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255-02

一、引言

神经网络在最近20年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有关的论文及著作已有S多,而神经网络与数学中动力学系统理论的交叉结合(称之为神经动力学)虽也有所发展,但是在应用上却不是很广泛。

自然界中的现象,我们都可以用数学模型去描述,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确定性的数学模型,另一类是随机性的数学模型。而动力学模型是最普遍的确定型的数学模型。

在信用风险管理中,信用评级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持续的评估可以帮助信用管理者监测客户的账户。对于现金充足的大公司来说,对银行的评估有助于帮助他们决定分别应在各家银行存入多少钱。对于寻求贷款的企业,几个银行的评估有时可以指导他们选择合适的银行来借款。

许多大的公司、银行、政府及政府机构现存的债务都有各自的信用评级。评级通常是由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IBCA)这样的专业机构完成的。根据企业评级结果,银行可以决定对该企业的贷款使用何种等级的贷款利率。例如,一个信用等级较低的企业贷款利率会比较高。企业可以利用银行评级来决定他们在银行的存款额度。

本文着重说明神经动力学模型能够在信用风险管理中得到应用,试图做到举一反三,而不做实证分析,为推动神经动力学在信用分析中的应用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尤其是在信用评级分类中,神经动力学模型对数据的要求没有传统的评级方法的要求那么高,且应用较其他领域更直接一些,下面我就来介绍几个比较典型的神经动力学模型。

二、神经动力学模型

(一)数学模型

一个神经网络包括n个处理单元,对于第i个单元,有三个相关的实数:网络的输入信号,行为的状态以及输出。输出是行为状态变量的函数,输入是所有状态和一个实参数矩阵――权重矩阵()的函数。一般假定 ,此处看成是从第j个神经元到第i

个神经元的传送线路的强度。

为了完成对神经网络的数学描述,我们通过指定表达状态随时间改变的方式的一种规则,即一种动力学使神经网络置于一个动力系统之中。

1.离散的单层反馈形神经网络的动力学模型

N个神经元排列成一个单层,如果它构成全反馈的网络,这其中的每个神经元的输出都与其他神经元的输入相连,又整个网络的输入与输出的神经元数是相同的,都为N。如果假设第j个神经元在时刻t的输出为,那么在时刻t的N个神经元的输出向量可表示为,又假设第i个神经元时刻t的内部状态为,即可得到时刻t的N个神经元的内部状态为向量,若

其中f可以是最简单的二值函数H,也可以S是形单调连续函数,那么得到离散的单层反馈神经网络。下面介绍离散的Hopfield神经网络。

假定在(1)中的f取二值符号函数,sgn形式,又第i个神经元在时刻t的内部状态

其中是权重,是内部状态值。如果,那么,即第i个神经元在t+1时刻兴奋;如果 ,那么,即第i个神经元在t+1时刻抑制。

我们的目的是先求出权重,然后求出,最后根据 的大小和权重对输出进行分类。

2.BSB模型

①BSB模型

设W是对称矩阵,且其最大的特征值有正的实部。记是模型的初始状态向量,表示启动一个输入。假设模型由N个神经元构成,状态向量的维数也为N,矩阵W是N×N阵,于是BSB模型的算法可以由以下方程完全给出:

其中β是小正常数,称之为反馈因子,是离散时间的状态向量,W表示单层线性神经网络。函数φ是一个分段线性函数依赖于,

其中是的第j个分量。

②模型的应用――分类

BSB模型的一项基本的应用就是分类,这是由于作为吸引子的超立方体的顶点和相应的定义完善的区域,于是BSB模型被用来作为一种无监护的分类算法,而每一个不动点代表一组相关的数据构成的分类,由正反馈产生的自我放大是分类方法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Anderson于1990年描述了利用BSB模型进行分类的方法,它可以从不同的放射射线中区分出辐射的信号。在这一应用中,权矩阵是通过误差纠正的线性相关的学习过程得到的。为了详细说明,假设有K个训练的向量

随机选择向量,于是权矩阵可以根据偏差纠正算法得到

其中η是学习率参数。根据计算,输入向量像其“老师”一样表现,因为线性结合会重新构造输入向量,而学习的目标是使得

由式(6)给出的纠偏算法在最小均方意义下接近于理想的条件(7)。学习的过程是为了促使线性结合器给出一组特征向量,相应的特征值等于1。为了模拟雷达分类,BSB模型应用上述方法给出了权矩阵。

3.感知器模型

感知器是由F.Rosenblatt于1957年提出的。设为输入量,y为输出量,输入与输出之间满足:

其中为权系数,θ为阈值,函数为分段常数函数,

令,那么

于是问题化为已知两个样本集分别为,要求权系数和阈值使得

如果A,B两类样本是线性可分的,即可用一根直线将两类样本分隔开来,而且有一段距离(参见图1),那么形如(8)式的解有无数个。我们采用单层感知器来求解这个问题。

又如图2所示的二维平面中,A类样本分布在原点的附近,B类样本分布在A类样本的外部区域中,两类样本不能用直线分隔开来。

对于图2的问题,就是寻找一个区域,使其内部为A类样本,其外部为B类样本。可以在二维输入空间中划出三根直线,因为他们的权系数和阈值各不相同,因此3根直线的斜率与截距也不相同(如图3所示)。将这三个单元所得到的直线作相应的逻辑运算。

其中z为输出单元,这样得到一个封闭区域即可正确划分两类样本。

(二)模型在信用分类评级上的应用

从理论上讲,以上两类模型都能解决分类问题,前类神经动力学模型是有导师学习的神经网络,是一种具有联想记忆功能的反馈动力学系统,能较好地逼近f,而多层感知器最适合解决分类问题,因为分类问题可视为求解静态的映射f,前向网络通过简单处理单元的复合可获得较强的处理输入输出关系的能力,能更好地逼近f。

三、对神经动力学模型在信用评级中应用的评论

1.准确性较高

在测试数据为线性关系可分时,则线性判别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和多层感知器相当。但是在测试数据为非线性关系的情况下,准确性比较高。比如,在信用分类中加入了行业分析、发展潜力等因素的情况下,多层感知器分类的准确性明显地高于多元统计中的判别分析法。

2.适应性强

多层感知器有较强的适应训练样本变化的能力,当训练样本增加新的数据时,多层感知器能记忆原有的知识,根据新增的数据作适当的调整,使之表示的映射关系能更好地刻画新样本所含的信息。这一点不仅使多层感知器具有较强的适应样本变化的能力,而且还使得它具有动态刻画映射关系的能力,也克服了线性判别分析方法的静态特点。

3.健壮性

多层感知器对样本的分布、f方差等没有要求,对样本中存在的噪音数据、偏差数据不敏感。线性判别分析方法虽然对噪音数据不很敏感,但它对样本分布和协方差均有很高的要求。

4.神经网络的主要缺点

(1)对样本的依赖性过强,这就要求在选择样本时既要全面又要典型。因为它很少有人的主观判断的介入,所以它对样本的选择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解释功能差。神经网络被称为黑箱,即它仅能给出一个判断结果,而不能告诉你为什么。为了解决这个缺点,就应该将多层感知器和其他解释功能较好的方法结合起来,形成杂和系统,这样既可以保持神经网络的准确性高、适应性强、健壮性的特点,同时也增加了它的解释功能。

5.输入特征变量的确定

首先,要从所有的可能的指标中确定出关键指标,这同时也需要依赖于其他的统计方法。第二个问题是样本分成多少个种类,即分成哪几种信用等级比较合适。这些问题都是神经网络方法无法独自解决的,要依赖于其他方法。

【参考文献】

[1]阮炯,顾凡及,蔡志杰.神经动力学模型方法和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英国皇家银行学会布来恩.科伊尔(著),周道,许关伟(译).信用风险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