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3 09:43:1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儿童配音学习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乐音听觉 学前儿童
【中图分类号】G613.5
一、乐音及乐音听觉
1.什么是乐音
发音物体有规律地振动而产生的具有固定音高的音称乐音。如钢琴、小提琴、二胡等都是能发出乐音的乐器。乐音是音乐中所使用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材料,音乐中的旋律、和声等均由乐音构成。
2.乐音与噪音的区别
噪音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乐音与噪音的区别可以分为如下几点:①音乐角度:乐音是在音乐中经过挑选的,具有固定音高的音。比如声乐歌曲,钢琴,竖琴,笛子发的音多是乐音。噪音是没有固定音高的音。比如:戏曲音乐中,使用的锣鼓。打锣,小锣,大鼓,小鼓发的音多是噪音。多用于打击乐。②物理角度:乐音是发声体有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声波图像是规则整齐的。噪音是发声体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声波图像是杂乱无章的。③环保角度:乐音听起来很动听,让人很舒服,很放松。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污染环境,都属于噪音。乐音与噪声是相对的,一种声音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是乐音,而在另一个时间或地点就可能成为噪声。例如:美妙的歌声在影响了人们休息时就变成了噪声。
3.乐音听觉
乐音听觉是音乐欣赏、歌曲演唱、乐器演奏等伴随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听觉训练形式,是一种特殊的听觉能力。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乐音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喜爱音乐美,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要提高音乐技能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动作,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要善于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获得审美的愉悦。孩子的听觉是一生中处于最灵敏的阶段。音乐又是发展听觉的重要途径。因为音乐的要素如:丰富的音色,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等与孩子的听觉关系密切,多听音乐能提高孩子辨别声音的能力。
二、培养学前儿童乐音听觉的方式
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听力技能是幼儿必须具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技能,只有等幼儿真正能够“听”的时候,也就是说,只有等幼儿真正具备了一定的听的能力时,我们才能开始着手培养他音乐方面的能力。尽可能多的唤醒儿童沉睡音乐细胞,训练儿童有一副听觉的耳朵。学前儿童音乐能力的开发,不仅训练他们的音乐才能,并不是为了培养每一位孩子都是音乐家,而是开发大脑的智力、创造力、记忆力、注意力、情感、美感等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内容。
1.幼儿的音高训练
音高比较抽象,幼儿难以理解和掌握,这就需要教师利用生动形象的方法,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施教。首先,教师利用故事的形式引出学习内容:清早起来,大公鸡高声地叫着:“咯咯咯― ― 咯咯咯― ― ,叫小朋友早早起。”老黄牛听见了,表场大公鸡:“哞―蛑―,大公鸡真勤快!”教师和幼儿一起学公鸡、黄牛的叫声,感知声音有高有低,大公鸡的声音是高的,老黄牛的声音是低的。其次,利用幼儿熟悉的进行曲或乐曲进行音高训练,如:教师弹奏《运动员进行曲》,分别在高音区、中音区、低音区弹奏乐句,请小朋友随音乐有节奏地拍手,当听到高音区旋律时,双手上举在头顶拍手;当听到中音区旋律时,双手在胸前拍手;当听到低音区旋律时,双手向下在腿部拍手。如此反复练习,可以提高幼儿听辨不同音高的能力及变换拍手方位的反应能力。再次,可利用《跳台阶》的游戏,检验幼儿对不同音高的分辨能力。在幼儿园的台阶开始分别写上1、2、3、4、5、6、7、1,让幼儿记住每个音的音高,然后教师边唱边随意弹奏3、5、6等音,让幼儿根据音高跳台阶,提醒幼儿3与4、7与1之间距离短,最后教师不唱只弹音阶,请幼儿边唱边跳台阶。
2.幼儿的音值训练
幼儿的音值训练,也就是幼儿的节奏训练。音乐节奏的来源之一就是人类的语言,语言本身含有丰富、生动的节奏。因此,从小就让幼儿利用语言来学习节奏,不仅使幼儿容易掌握,而且富有生命力。如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引出:一只小鸡在草地上唱歌“叽叽叽叽叽叽 叽叽”,一只小羊走过来,对他说:“咩―咩―咩―,你―好―!”“叽叽 叽叽 叽叽 叽叽,你好 你好!”请幼儿模仿小羊、小鸡的叫声分e向它们问好,并引导幼儿说出谁说话的速度快,谁说话的速度慢。利用韵律优美、节奏感强的儿歌进行节奏训练,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如:儿歌《小金鱼》我是小金鱼,长在池塘里,游过来游过去,玩得真得意。
3.幼儿的音色训练
利用打击乐器,提高幼儿音色辨别能力。在利用打击乐器进行教学时,教师首先出示各种乐器,如:铃鼓、碰钟、木鱼、三角铁①等,让幼儿看一看,敲一敲,感受、熟悉其音色,记住它们的名称,然后教师在幕布后面或放在后面敲乐器,让幼儿熟悉打击乐器,然后让幼儿听辨是什么乐器发出的声音。
4.幼儿的音强训练
与前三个特征的训练相比,音的强弱对于幼儿更易于掌握。音的响度越大,音越强;音的响度越小,音越弱。比如:在老师上课时,让幼儿注意倾听老师声音的大小,琴声的大小,播放电视声音的大小,学生说话声音的大小等。
音乐对儿童确实有着启迪智慧、教化人类等种种了不起的功能,因此,它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美好的音乐与儿童纯真的心灵是相同,儿童的发展需要音乐。但首先必须让孩子喜爱音乐、学会倾听音乐,从听觉到心灵都沉浸在音乐之中,这样,才能真正被音乐所打动,发展音乐潜能,从而使灵魂得到升华,变得更高尚、更有智慧。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0.
[2]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3]齐建芳.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王次.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5]徐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与活动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关键词:小学音乐 教学 儿童性格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210
1 小学音乐教学对儿童性格的作用
音乐作为一门独特的情感艺术,音乐通过音响,能让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在听众产生想象与联想的过程中,出现共鸣。因此,小学音乐教育对于疏导情绪、培养感性能力以及情感宣泄都有重要作用。性格主要由单纯、诚实、勤奋、坚强、勇敢构成,对人的积极影响已经受到世界肯定。小学生处于性格养成的初期,在这个阶段使用正确的塑造方式不仅可行,还具有良好的效果。例如:著名的电影《放年班的春天》,就是通过音乐塑造人格。一群顽皮的孩子,在马休的音乐引导下,进行乐器、歌曲练习,不仅学会了谦逊、合作,在音乐里也重新找回了自己以及人间宽容、温暖和对生活的信心。
1.1 能帮助小学生培养自我情绪
对于音乐的感受,实际上是对精神生活的感受,通过音乐认识、发现以及肯定自己。因此,音乐教学过程又被称为感受情绪的过程,通过创设自由、宽松、愉悦的环境,让学生在聆听的同时,发掘自身情感,进而养成愉悦的情绪以及自信积极的性格特征。例如:爱因斯坦在三岁时仍然不会讲话,因为母亲喜爱音乐,在其六岁时就教他练习小提琴。自从他接触音乐,不仅性格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同时也改变了命运。后来他在感慨成功时说,现在的成绩多亏于幼年音乐学习。
1.2 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
在音乐技能知识演练中,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必须以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踏实的态度为基础,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让儿童拥有坚强的意志与良好的学习态度。同时,它还会在儿童完全不知觉的情况下,将音乐带给他的审美观念以及生活态度带到其他方面,进而帮助儿童向着积极、健康、高尚的人格方向发展。
1.3 让小学生对纪律、集体进行正确认识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都使用集体教学的方式进行学习。在这过程中,需要所有儿童相互帮助、齐心协力,对于集体舞蹈、大合唱等音乐实践活动,则需要较强的协作意识,在学生感悟音乐魅力的过程中,让其养成热爱集体的好习惯,并且将其发展到社会意识需要遵守的相关规范以及活动中去。
1.4 能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教材包括各种风格、题材的音乐作品,有雄壮有力的、抒情唯美的、欢快愉悦的。在音乐学习中,不仅是让学生感受美,发现、培养审美情趣,同时也让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必须从各方面加以重视,从而让儿童养成良好的性格特征。
2 小学音乐教学中儿童养成良好性格的途径
2.1 选择恰当的音乐作品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学不能完全依靠自身形式,音乐选择对教学质量也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音乐作品选择中,应该根据学生特点选择恰当的歌曲。通常,节奏快、音高的音乐,小学生接受能力相对较强,在曲调反映中极为敏感;在选用旋律优美、节奏鲜明的歌曲时,应该根据歌曲形式,用积极向上的歌曲带动学生。对于性格相对内向、脆弱、不合群、倔强或者情绪波动较大的学生,应该选择一些相对柔和的乐曲,以达到安抚情绪以及心境的要求,例如:在排练《歌声与微笑》合唱时,可以让这类性格的学生担任主唱,在自身价值得到认可的同时,让其认识到集体合作的作用。从目前的音乐形式来看,流行音乐对儿童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对儿童进行正确引导,在正确审视流行歌曲的同时,让其发挥积极作用。
2.2 进行多样的音乐活动
通过乐器演奏、唱歌等音乐活动,不仅能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参与力度,通过演唱还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想象思维以及表达能力,从而让儿童养成良好的音乐美感与演唱能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自己唱,还要听别人唱,让学生在集体演唱中得到乐趣。在这个过程中,还能锻炼儿童记忆力、听力以及表达能力,通过提高对音乐的控制力度,让其养成良好的意志力。并且通过器乐演奏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长期练习中,发展成为艺术技能,这不仅能得到更多人关注,满足儿童希望被重视的心理,同时让儿童养成自制、坚韧的性格。
2.3 注重音乐欣赏,构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詹姆斯曾经说过,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即欣赏教育。通过对各种音乐作品欣赏,不仅开阔了学生音乐视野,还能提高学生想象力,让其养成良好的性格与高尚的情操。在教学环节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在因材施教的同时,为学生创造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个性空间。在学会《草原就是我的家》之后,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身特征展现歌曲情节,有的选择伴奏,有的利用打击乐器增添歌曲气氛,有的用舞蹈动作将歌曲主体表现出来,都体现了学生个性与特长。
另外,环境对于儿童养成良好的性格也有重要作用。音乐教育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为学生构建愉悦、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进而养成学生乐观向上、积极、稳定的性格。
3 结束语
音乐教育作为一项最富有情感的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综合能力大力宣扬的今天,必须增强音乐投入力度;通过音乐教育,不仅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素养,还能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心态。因此,各小学老师必须在小学音乐教学理念以及教学任务的指导下,对学生综合素养进行培养,使其养成良好的性格。
参考文献:
[1]何芳.小学音乐教育与儿童良好性格培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2]徐晓妹.小学音乐教育应把握儿童心理发展[D].辽宁师范大学,2010.
[3]杜向丽.浅谈音乐教育对小学生良好性格养成的积极作用[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1,(8):159-160.
关键词:节奏;节奏感;听觉;语言;动作
音乐中最强有力的要素、与人的生命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节奏。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不过需要加以诱发和培养。我认为,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重视听觉训练,培养学生从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中去探索节奏的能力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许多音乐能力都是来自听觉的,如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领悟能力、音乐审美能力、唱歌能力、欣赏能力、音乐表达能力以及节奏感等都与听觉有着必然的联系,而音乐节奏是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所以在音乐教学中,首先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儿童去寻找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学会用听的方法探索节奏的能力,孩子有了这种能力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到处都充满各种奇妙的声音:清脆的鸟叫声;此起彼伏的汽车喇叭声;悠扬的钟声等。让孩子仔细聆听这些声音不仅能给孩子一种美的享受和体验,更重要的是孩子学会了倾听,然后将这些声音用音乐来代替,让孩子听着音乐自由做各种动作,亲自感受各种各样的节奏,慢慢地孩子就会发现这些声音在不停的变化,又有一定的规律性,从中体验了快乐,从而对节奏有更细致、全面、深刻的理解。
二、通过提取生活中的语言节奏来培养节奏感
节奏大多是从人的生活语言中提炼出来的,音乐的节奏与语言的节奏有密切联系,孩子生活在语言环境当中,因此从语言节奏出发来培养孩子的节奏感是切实可行的一种方法。这在“奥尔夫教学方法”中叫做节奏单元的提取,就是让儿童从顺口溜、童谣、诗歌或儿童熟悉的事物名称中提取最简单的节奏单元,这些单元的最小规模可以是两拍,也可以是一拍,这些最简单的节奏单元被奥尔夫称为“节奏基石”,“节奏基石”是一种最容易被掌握的材料,可供儿童建造属于他们自己的音乐大厦。
三、通过形体的动作来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受
动作在孩子感受音乐节奏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音乐主要靠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等表现手段来表达。但要让孩子感受这些表现手段所表达的内容,单靠听觉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在培养孩子节奏感时,需要有动作的参与。让孩子观察人体本身的许多动作中包含着强烈的节奏,感受形体动作能表现节奏;也可选择切合孩子日常生活的内容,配上简单优美的音乐表现节奏;还可以让孩子听音乐模仿喜爱动物的动作表现节奏。为了提高孩子练习的兴趣和孩子一起做动作,并注意培养孩子合拍的能力,选择生动有趣、强弱节奏比较明显的乐曲,让孩子随着音乐用形体动作来体验节奏的快慢和强弱变化,要求动作与音乐的快慢一致、和谐。当孩子基本掌握了用手、脚等表现节奏后,要引导他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表现节奏。在用形体动作表现节奏时,一定要注重让孩子自由发挥,切忌不要让孩子一味模仿,如果孩子出现动作不协调等现象应及时引导进行自我调整,以达到形体与节奏的协调统一。可见,节奏能力提高了,孩子表现美,感受美的能力也就加强了,更有助于促使孩子身心的和谐发展。
四、重视节奏在歌曲中的运用
节奏是为了学习音乐服务的,光靠节奏是无法将音乐的美升华的,所以培养孩子音乐节奏感时让节奏和歌曲结合在一起,既能提高孩子对歌曲速度的理解,也能加强了乐感的理解及体验。怎样把节奏融入歌曲呢?如:在学习《火车开了》歌曲中,按照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念歌词,以便更好的掌握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同时让孩子们在教室里排成长队,模仿火车开动的轰隆轰隆的声音和亲身感受火车开动的有规律、有节奏的转动的音响效果,学生理解后开始唱,在唱的过程中理解了歌曲的意境。在乐曲伴奏下能充分发挥想像力、创造力同时也感受出的各种各样的节奏,对发展孩子们的智力、个性及能力的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一、设计主题:
《美丽的绒球花朵》这个微课是选自我校自选教材中的《精细绘画手工》中的精细动作训练板块的内容。本微课主要是在绒球拼贴花朵这一主题中,通过一系列循序渐进的实践操作对学生进行花朵形状拼贴技能的训练以及手眼协调与手指精细动作的训练。
二、教学背景:
本次活动训练的对象主要是手眼与手部精细动作不协调的低年段智力落后儿童、自闭症儿童,或中高年段中重度智障学生中的手部精细动作不灵活、手眼协调性差的儿童、脑瘫儿童的训练。绘画手工是多数孩子喜欢的教学实践活动,又基于精细手工的训练内容对于肢体手眼不协调儿童的康复训练具有较好的实践可操作与促进效果等因素,因而本微课的创作具有积极的意义与实操性。
三、训练目标:
1、训练学生的对简单花朵形状的认识记忆,训练学生动手操作的主动性,锻炼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2、通过训练活动中对精细动作的控制等的肢体感知和协调能力,提高手眼协调与手部精细动作的能力,改善学生的手眼协调、手部动作的控制能力,帮助肢体协调发展,锻炼学生的脑干对肢体动作的控制调节机能等。
四、教学方法:
根据训练内容、目标,结合训练场所和被训学生的实际,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动作解说的文字说明以及配音讲解的方法。主要有:
1、图案示例视觉提示法:把抽象的训练内容用图案示例的视觉提醒下具象化,让学生更易于理解实践操作。
2、直观教学法:根据智障生接受能力较差的特点,把训练的过程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进行呈现,并配音予以动作解说,使学生在视觉听觉辅助下更快地完成训练过程,达到训练目标。
3、知识点细化法:通过将训练重点内容细化成几个小过程的训练引导,拉近了受训者与训练内容操作感知的距离,以更快地达到训练的目的,使本课的拼贴出花朵同时进行手眼协调与手部精细动作训练这一目标更有引导体会的空间。
五、教学小结:
这个微课主要通过直观的画面和动作的配音讲解,带领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训练,提高学生肢体感知觉等的体会、感悟,较快地完成教学目的。
《美丽的绒球花朵》微课教学反思:
《美丽的绒球花朵》这个微课围绕对花朵形状的拼贴技能学习从中对孩子进行手眼协调、手部精细动作训练的目标,设计了小绒球拼贴花朵的教学活动,从整个课堂作出如下反思:
1、自我反思:整个过程都是在将知识点细化下进行的循序渐进教学,气氛愉悦,以生为本,能更快、更好地引导学生习得花朵形状的拼贴技能,进行肢体感知觉体验、手眼协调,精细动作控制训练等教学目标的达成。
达能力;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5—0065—01
《语文课程标准》中把“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朗读的总要求,同时也是每个学段阅读教学中应该达成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对文本的理解和对生活体验的缺乏,使得以声传情增加了难度。给动画片配音作为朗读教学的一种形式,是笔者找到的一条通向学生心灵的康庄大道。
一、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点燃学习的激情
“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 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对文章理解透彻,知文意、识文理、悟文情,就必须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田,领悟作者的内心感受。在教学中,笔者采用给动画片配音的方法,对情感较强、对话内容较多的文章进行朗读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教学《曹冲称象》这一课时,笔者邀请学生边看动画片边为动画片配音,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为动画片配上各种有特色的读音,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习兴趣。给动画片配音能使学生的朗读充满感情,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整堂课都能很好地配合教师授课。可见,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只要教师选择了正确的教学方法,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对学习的渴望,而为动画片配音正是点燃学生激情的导火索。
二、便于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从中受到启迪
低年级的语文课文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蕴含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尽量让学生同作者形成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采取为动画片配音的教学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在学习《两只小狮子》时,笔者让学生分别为懒狮子和勤快狮子配音。学生通过为动画片配音,深刻地体会到,当懒狮子什么也学不到,只有当勤快的狮子才能学会很多生活中的技巧。
三、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不少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总是声小语低,吐字不清,而这些学生读的能力往往较差。崔峦老师指出,语言输入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儿童学习能力的发展。在言语活动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听说活动占了全部言语活动的75%。可见,听、说能力十分重要。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时要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要教学生认真听别人说话,从别人的话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要鼓励学生有问题敢问,有意见敢发表;要培养学生复述故事、讲见闻的能力,在交流中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说和讲。
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童话 ;群文阅读;低年级学生
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本中,童话占了很大一部分内容。生动的故事情节、夸张的想象、丰富的语言以及拟人的手法,让学生对童话故事情有独钟。面对极富情趣的童话故事,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还原童话故事的童真、意趣,教出儿童情趣。让学生真正喜欢上童话,喜欢上阅读。以童话故事特有的儿童情趣引领低年级学生走进群文阅读。
一、立足课内,抓好课堂主阵地
1.反复品读,寻找情趣
有些童话在成人看来是不符合生活逻辑或是不屑一顾的,但他是儿童所独有的,是儿童心理、性格特点的体现,是他们真情的自然流露,并通过语言、情节、结构、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体现出来。但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阅读能力也有限,所以对作品中的情趣,很多时候都要靠老师去指点、发掘。所以,在教学前,教师应细心体会和品味,发现童话故事的情趣点。
如教学《乌鸦喝水》,我采用了谜语激趣导入:“身穿黑袍子,长个丑样子,懂得爱妈妈,是个好孩子。──打一种鸟。”如此激趣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思维与想象都被调动起来,“多频道”地运作,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同时孩子又重温了乌鸦对“老人”的孝敬。
(1)出示“乌鸦”问,谁能有礼貌地跟乌鸦打个招呼?
通过打招呼拉近孩子与乌鸦的距离,仿佛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同时也使孩子学着礼貌、热情地与人打招呼。
(2)然后揭示题目《乌鸦喝水》,让学生想办法记住“喝”字。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乌鸦吗?
通过前面的铺垫,孩子们觉得乌鸦就在我们的当中,又通过刚才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兴趣被激发,问题匣子打开了,从提问中也可看出孩子对乌鸦的关心,通过激发,孩子就能积极、主动地投入自学。
不同的童话故事有着不同的内涵,即使同一个童话,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也会引起不同的心理冲突。在此基础上,我们把不同类型的童话整合在一起,比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小松鼠找花生》、《猴子捞月亮》、《小蜗牛》组成群文阅读,让“快乐”和“童真”成为童话教学的主旋律。
2.转换角色,体验情趣
(1) 角色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指导学生讲述自己学习的童话故事,通过角色转换进行对话,让学生站在故事主人公的角度去感受,无需教师任何讲解,故事所包含的道理已蕴含在充满情趣的角色对话中。
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教师可以这样组织"讲故事"活动:
(教师播放课文动画,但是没有声音。学生欣赏。)
师:这是个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不过这个故事里的小动物都没有声音。动物王国电视台台长听说咱们班的小朋友读书、表演特别棒,想聘请小朋友做动物王国的配音演员,瞧,还特意寄来了招聘启事!(出示招聘启事。生读启事内容。)
师:小朋友们,你们想给这个童话故事配音吗?那可要仔细看哟!
指导朗读字词句,粗浅的理解课文。
学生根据插图试着给画面配音,互相评价。
学生根据动画课件的画面,给动画配音,创造性地加上动作表演讲述。
每一个环节,学生都既紧张又兴奋。教师正是利用"给动画配音"这一语文实践活动---角色对话---讲述童话故事,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同时也培养了听说读等多方面的语言能力。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将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酸的和甜的》介入这里,组成群文阅读,加强情感体验。
(2) 角色模拟。儿童之所以喜欢童话,是因为童话的幻想性和强烈的游戏精神最能满足儿童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的需求。有时候让学生走进故事,使他们成为故事的主人公,让他们走进角色从而较为理想地完成对故事的解读。如我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是这样设计的:
教学伊始,教师拿出准备好的玉米、桃、西瓜等模型教具和小猴子、小白兔的头饰,告诉大家今天要演一个童话故事。先指导学生读课文、分角色、教表演,接着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尝试练习表演,再找两个学生分别戴上小猴子和小白兔的头饰扮演小猴子和小白兔。"小猴子"按照书上的五幅图画的情景,表演扛玉米――扔玉米摘桃――扔桃摘西瓜――扔西瓜追小白兔"。
这样的表演,满足了学生喜欢玩的天性,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真实体验,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敢于表现自我的勇气,还锻炼了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既顺应了儿童的天性,又适宜童话的特点。
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适用拓展阅读课文《象鼻桥》,让学生俩人一组弯下身子,伸直手臂,模拟大象搭桥,学生就这样静静地站着,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象鼻桥"开始摇晃,逐渐支持不住了。通过搭桥模拟体验,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大象在河边静静地站了好几天,是多么不易、多么伟大。这样的组成群文,可以加深对童话的理解。
二、放眼课外,拓宽阅读大舞台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明确提出了量的要求,“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实施建议中对课外阅读也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教学分课内、课外两方面,曾有人言“语文学习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因此语文教学效果真正的源泉是课内外阅读的有效整合。
比如,学习了童话故事《小公鸡和小鸭子》,我们知道了小鸭子和小公鸡不同的习性,学到了它们之间互相帮助的品质。教师在将学生引入童话情境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阅读,通过读那些生动有趣、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动物童话故事,读出《狐狸和乌鸦》中狐狸的狡猾,《狼和小羊》中大灰狼的凶狠,《蘑菇该奖给谁》中小白兔的活泼,《三个小伙伴》中老牛的善良等,达到语言、情感与思想相互交融的过程。
【关键词】英语学习 父母 参与
前言
世界著名的韦氏英语词典的编纂者韦伯斯特出生时,他的父亲为他制定了一个教育计划,父亲只说英语,母亲只说法语,祖父只说德语,另外请了一个北欧人做保姆,约定她只说她的本国语。这样,韦伯斯特居然从小毫不费劲、自然而然地掌握了4种语言。
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的书《孩子你慢慢来》中,作者本人是中国台湾人,和孩子说话时讲国语,爸爸是德国人,和孩子讲德语。妈妈和爸爸之间说英语,可是全家人又住在瑞士,瑞士讲方言德语,孩子在瑞士上幼儿园,和老师小朋友之间讲的是德语。所以作者的孩子可以讲4种语言。
一、儿童时期学习英语的优势
儿童时期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心理学家指出,2~5岁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2~3岁是儿童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期。学习语言的关键期有两层意思:1.婴幼儿期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错过了这段时期,虽然也能学习语言,但是年龄越大,学起来越费劲。2.幼儿期学得的语言,即使一段时间不用,也不容易忘记,至少是易于恢复。而且,婴幼儿还具备同时学会几种语言的能力,这是成人所望尘莫及的。
二、父母参与幼儿英语学习的必要性及方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和家长的重视。从胎教到幼儿启蒙,再到学前教育,英语学习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幼儿期间的外语学习,对孩子进入学校及长大成人后的外语学习,其良好作用是非常深远的。因此,父母在幼儿英语学习中的参与,对于孩子的英语学习及兴趣的提升都有很大帮助。
1.网络和动画。网络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有了更多可以借助的工具和共享的资源,这些都可以帮助父母参与孩子的英语学习,如:英语趣配音。动画片的简单配音可以在父母的指导下让孩子完成,这样的方式不仅惟妙惟肖,更能促进孩子的思维兴趣,加强简单词汇学习的效果。“粉红猪小妹”:Higher! Higher! Wow!这样简单的语句是让孩子可以完成的,Dady pig flies the kite very well则是爸爸完成。“你是谁”“朋友”都是经典动画“优优”中的片段,“friends””hello” “play”的词汇即便是对孩子,也简单易学。这样的角色趣配音体验,会让孩子百玩不厌。
2.相关教材和书籍。英语的学习热催生了大量幼儿英语学习书籍,办刊以及点读笔,笔者推崇的是外研社的英语游戏书系列,“布奇乐乐园之图画捉迷藏”,“外研社丽声拼读故事会系列”和 “丽声妙想英文绘本系列”。阶梯式学习,光盘和点读笔的结合,跟读跟唱,图画捉迷藏等设计,吸引着孩子的注意力,也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增强着孩子的感受,即使没有大人的帮助,孩子也可以独立地在游戏中学习。如:图画捉迷藏之一起游戏,借助点读笔,幼儿在图画中寻找列出的各项物品,每当物品被成功找到后,点读笔会播放物品的英文发音(banana, ring, nail, bell, ruler, etc.)以及对孩子的表扬,在这样的反复寻找和激励中,幼儿会自然而然地模仿跟读。外研社丽声拼读故事会,则以绘画故事的形式来帮助促进幼儿的英语习得,如:Mum Bug’s Bag, Dig Dig Dig等,内容形象生动,发音简单规整,易于幼儿学习。
3.游戏和儿歌。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是现行的两种主要的幼儿英语教学方法之一。父母在家也可以和孩子以游戏的方式,通过跑,跳等来学习英语,让孩子的多种器官被调动起来,如walk, jump, run ,sit down, stand up ,父母给孩子示范每个指令,然后让孩子模拟,最后做到听指令做动作。
英语儿歌内容丰富,节奏明快,能让幼儿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英语。如: hea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 And eyes, and ears, and mouth, and nose,歌词用了简单的名词,父母可以和幼儿一起边唱边做歌曲中的动作,重叠韵律,会帮助幼儿在反复中熟悉身体部位的英文表达。再如:Ten fat sausages,这首儿歌中的数字从ten,eight,six,four,two, no more,再依次偶数递增,通过手指数字游戏,可以帮助孩子熟记英文数字的表达方式,娱乐中学习,开启幼儿的心智,促进幼儿英语听说能力的发展。
自然拼读法(phonics)作为另外一种常用的幼儿英语教学方法,强调通过直接学习26个字母及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发音规则,建立字母及字母组合与发音的感知,从而达到“看字读音,听音辨字”的学习效果。如:c- a-t-cat, d-o-g-dog, r-e-d-red, h-u-g-hug , etc. 这样的发音练习,不仅帮助幼儿了解熟知发音规律,也可以成为父母与幼儿之间英语学习互动的一种游戏,妙趣横生。
4.与日常生活的结合。此外,父母还可以把英语的简单日常用语结合于生活中,如:hurry up; look;Wash your hands, Are you ready?等,在起床时,父母可以对他说:“Get up!”起床后,带他洗漱时:“Wash your hands!”,久而久之,会让幼儿对日常用语耳熟能详。
语言的学习是日积月累的,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爱好尝试不同的方式来引导幼儿,和孩子一起找到学习的乐趣。
三、结论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其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结合幼儿成长阶段的特征以及幼儿的特点,父母应该积极地参与其学习,给幼儿一个宽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有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进而掌握英语这一技能。
关键词:低年级 学生绘画作品 欣赏策略
“欣赏・评述”的教学正在逐渐受到重视,课标指出,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因此,在小学低段的美术课堂中,有必要琢磨“学生作品欣赏”的教学环节。目前,对于这一环节的教学存在着这样两种现状:一为“不赏”,少数教师把学生是否完成作品作为课堂主要教学目标,只注重学生造型能力和手工制作能力得培养,当教室里出现一件件美丽又充满创意的作品时,教师却没有组织学生进行欣赏评价,从而忽视了对他们欣赏美、感悟美、评述美的能力的培养;二为“讲赏”,有的教师已认识到了欣赏评价的重要性,可他们的教学方式仍局限于灌输式讲解,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做简单点评小结,欣赏成了“讲赏”,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过程中。再反观我们的低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词汇积累不多,语言表达并不饱满,用美术的语言去赏析作品,有一定的困难;另外,他们好动、喜好天真地涂鸦创作,让他们静下来,仔细欣赏美术作品,却是一件比较枯燥的事情。本文基于以上现状,以游戏融入低年级学生绘画作品的欣赏活动,多角度引领他们睁开慧眼去发现美,发现作品中的美,感悟生活中的美,同时体验审美的乐趣,提高审美品位。
面对一幅美术作品,低年级儿童感受更多是作品的表面,即能够直观看到的图像与色彩。仅停留在这一层面的欣赏并不能给儿童带来更多的审美愉悦。这就需要教师联系低年级儿童的知识认知范围和思想实际,善于借助音乐、表演等美术实践的“外力”,多角度引领学生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触摸作品带给人的情感与情绪。
一、角色模仿――演情节活动类作品
低年级儿童喜欢用故事情节去评述作品,一幅看似简单的画面,却能被他们编出好多版本的有趣故事情节。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欣赏特点,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画面内容有活动情节且易于表演的,让学生扮演画面中的某些角色,并在虚拟的场景中模拟活动和行为。在表演前学生需要选择要表演的作品,创编表演的故事情节,分配扮演角色以及确定各个角色的台词,但不需要对场景做特殊的布置。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在帮助指导,所有的前期准备都由学生组内成员合作完成。角色模仿的欣赏活动结构如下:
在欣赏时组内同学要先各抒己见,说说自己看到作品时想到的故事情节,再小组内集体讨论,选择一个故事情节版本,然后再确定每位同学扮演的角色、动作以及台词,表演情节等内容。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协助该组同学开展表演活动,在学生遇到问题时给予帮助。另外,欣赏画面的内容情节较为直观的学生作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欣赏的内容,模仿画面上的动作表演,从而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与把握。如《爸爸妈妈真忙》一课,有学生画了妈妈在自己开的衣服店里卖衣服,有很多客人前来光顾,妈妈忙着给客人们作介绍。学生在表演时有扮作“妈妈”,有扮作“顾客”,“妈妈”忙着招呼“顾客”,介绍着各种适合“顾客”穿的衣服。
这种用角色模仿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欣赏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发生角色的转变,在角色体验活动中增加情绪情感的认识,了解作品的内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使学生处于一种兴奋和愉悦的欣赏学习状态中。
二、配音体验――说人物造型类作品
配音体验即是对某幅作品中的人物会说什么话或者正在说什么话进行配音表演。学生在配音时要观察人物形象,挖掘画面人物的情绪感受,设计配音稿以及说话语调语气,为人物进行语言上的再创造,体验人物感情进而体验作品内涵,使学生对画面的理解更形象更丰满。配音体验的欣赏过程由三部分组成:
观察感悟――欣赏绘画作品的画面人物造型,思考人物性格、所在场合等。
讨论研究――学生们对看到的绘画作品进行讨论,研究出一份合适的配音稿。
配音表演――请学生为人物配上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对人物的理解。
人物的表现在低年级学生的绘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们喜欢用他们自己的感受去解读身边的人物,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感受描绘表达出来。当学生完成一张人物画时,他们总是迫不及待的拿着自己的作品给同学们看,在大家对作品人物的七嘴八舌的描述中,他们一起得到了精神的享受。正是这样,配音体验恰好是用了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解读人物,运用“说”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神情神态等,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以及画面的理解,把自己对作品独到的见解充分展现出来。
三、听音选曲――配风景表现类作品
动漫是人类无穷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产物。动漫利用儿童享受娱乐的心理实现潜移默化地影响,可以让儿童在娱乐情绪中学习,获得更多快乐的体验。动漫的夸张、虚构或虚幻性,能够以超越日常生活经验的视角展示实物的内在奥秘或产生过程,能够丰富儿童想象力、启迪创造灵感;动漫中展示的人性真、善、美,能使青少年用心感受、领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本文将从中小学美育中蕴涵的动漫元素和中小学教学中实施动漫手段的方法与策略两个方面,阐述中小学动漫美育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一、中小学美育中蕴含的动漫因素
中小学美育中蕴含的动漫元素,是“寓教于美”的基本前提。
1.插画和漫画
中小学教材中富于特色的插图和漫画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插漫画的游戏性、幻想性、趣味性等艺术特性刚好符合中小学生审美活动的特点。以人教版的小学教材为例,在编排上突出插漫画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儿童现实生活中的情境为主线安排单元内容,配以生动的中外儿童头像,图文并茂,风趣幽默。再如最近走红的民国语文课本《开明国语》,里面有大量的知识都是通过丰子恺的插画来传达的,打开课本,第一课《早上起来》,除了四幅插画,没一个文字。第一幅画,刚起床的小朋友正在刷牙;第二幅,洗脸;第三幅,和家人吃早餐;第四幅,在家长带领下,背着书包去上学。这些插画适合中小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会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生活情趣。
2.动画音像
现代中小学教材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电脑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动画短片等辅助教材的出现使中小学教材更加生动活泼,又极具动感。在动画教材这方面,香港已经走在了前面。2010年香港进行课程改革,在中学三年的课程中,加进了135小时必修的艺术教育,通过香港动漫画联会,成功开发出了一套中小学电影动画艺术教材,大受老师和学生欢迎。创新的教学手法,配合与时并进的动画教材,不但可以启发青少年的创意及幻想力,更可训练他们的思考能力及用动画表达故事的能力。
3.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
游戏是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也是十分重要的动漫因素。目前,杭州师范大学国际动漫学院和杭州市东城实验学校合作打造的中小学动漫教育实验基地,就把活动设计引入到小学社团基地中,采取弹性教学模式,形式灵活多样。首期开班授课共分为动画社团、插漫画社团、涂鸦社团、动漫手工制作社团4个社团。通过社团的形式,紧紧围绕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展开,使课堂充满情趣、童趣、意趣、乐趣,有利于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动静相济、学乐结合。
然而,不管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着多少可供教师进行美育渗透的动漫因素,如果教师不能充分开发、利用,这些动漫因素只能停留于静止状态,难以转化为浸润于学生课堂生活中的教育资源。能够促进动漫因素向“寓教于美”现实转化的关键,是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
二、小学教学中实施动漫美育的方法与策略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托尔斯泰语)。兴趣的培养不但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更需要教师的合适的方法和策略,把美的因素灌注到对中小学生进行教育与教学的全过程中,而动漫就是达到这一效果的有效手段。如果知识学习是中小学教学的实体,美育就是中小学教学的灵魂。在中小学教学的各个方面,动漫“寓教于美”皆可游刃有余。
1.画出动漫的创意美
青少年的思维倾向于形象、直观、具体,课堂行为表现出以动为主的特征。因此,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插漫画、简笔画等方式,让学生在多彩的视觉享受中轻松、开心地体会和应用。画人、画物、画事件,画情、画境、画感受,边听边画、边看边画、边说边画、边画边学。画中学,可以充分发挥青少年的想象力,架起具体的生活世界与抽象的世界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创造之美。
2.表演动漫的情境美
现今广受青少年喜爱的cosplay角色扮演,本身是一种美的能力的创造和表现,而将动漫人物呈现于现实之中,并以自己的方式表现动漫角色,本身又是一种带有表演性质的训练。在中小学教学中可以充分借鉴cosplay这种形式,教师可以预先设计好情节和片段,学生根据课程特点和内容,编排节目进行表演;可以是课堂上的即兴表演,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富于情趣、独具特色的活动。在表演中反馈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激发学生的本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人际沟通能力,唤起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通过思考、尝试、表演,让学生去身临其境的体验角色,去感受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去模仿动作,去揭示心理活动,也就是感受艺术表演和创作过程了。
3.聆听动漫的音律美
动漫作品中有很多优秀的音乐,以日本动漫为例,不管是《天空之城》还是《幽灵公主》,每部动画片的主旋律中都带有一种让人感动的气质。《千与千寻》在旋律演绎的变奏与部分,悠扬明快而舒畅,使人们在海阔天空的自由境界中释放情怀,高扬地飞翔,充满着希望。而《龙猫》在急促而优美的旋律中投入自然的怀抱,与山水为伴,找寻着童年的纯真。在中小学音乐欣赏课程中,让学生伴着优美的动漫音乐,边唱边跳、边唱边舞,既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愉快、融洽的学习氛围,又让学生在音乐中受到熏陶。课前的热身、课堂的调节,课后的巩固,都可以通过动漫音乐的形式来完成。
4.模仿动漫的配音美
角色配音,在近年动漫作品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如《浪客剑心追忆篇》,《Cowboy Bebop》等除了在音乐方面的成功,还把配音做为卖点。好的配音,对于整部动画而言具有画龙点睛的决定作用,人物性格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展开,主题思想的表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配音来完成的。在中小学教学中,特别是英语口语,可以选用一些动画片,让学生开展配音,类似动画片《灰姑娘》中灰姑娘跟小矮人相处的部分、《小美人鱼》中小美人鱼在海里讨论王子的部分,大致3分钟左右都非常合适。在杭师大东城动漫基地的社团活动中,就选用了一段《狮子王》里虫虫和野猪被狮子娜娜叫醒的片段在课堂里播放,学生在观片时十分投入,完全融入到角色之中,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跟着模仿其中的台词,由一个单词,到一个词组,再到整个句子,从口型、节奏、到前后衔接等方面,虽然模仿得千奇百怪,但在一遍遍的简单重复中,一词一句已悄然印入学生的脑海之中。配音过程中显现的不仅仅是语言的模仿和练习,而且剧情、人物个性的讨论、分析和感受,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美育影响。
综上所述,中小学美育中的动漫因素无处不在,动漫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强烈的情感性,它可以渗透在中小学教学的方方面面,其作用潜移默化,“寓教于美”需要中小学老师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漫素养,提高自己对动漫素材中美育因素的敏感性,增强自身审美意识和能力,在教学中作美的使者,以美激情、以美育人,让青少年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把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而富有成效。
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