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金融风险管控策略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3 16:07:4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金融风险管控策略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金融风险管控策略

第1篇

近几年来,我国的信息化产业发展不断地壮大和完善。这种快速的发展形势中,手机的运用也逐渐成为这种产业上的主要运用的手段和工具,以手机银行为代表的应用软件也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移动服务内容。它的服务方式多种多样而且服务范围宽涉及领域广,给人们的金融交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之处,这样的移动金融服务已经成为移动网络时代金融产业发展的必然形势之一[1]。

一、移动金融服务的相关概念

在现如今的社会,移动金融服务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应运而生。它主要指的是与移动网络相关的金融的一类总称。据有关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的移动交易市场行业的业务范围规模已经突破了13000亿元,同比增长了百分之八百。移动金融可以利用二维码、云计算、陀螺仪等新型的技术内容高效地方便了大众的生活。移动金融服务的安全类问题一直关乎着用户的需求问题,这对于我国的未来的金融机构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现在的金融服务在利用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的同时,也会涉及到信息系统的管理和完善,移动终端的运用和无线通信设备的实施等多种形式的内容,而且它在一般的行业服务流程,运营管理等方面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但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它的发展情况也会加重金融的风险程度。移动金融服务的风险技术问题一般是由于技术上的原因造成的导致交易的停止、信息和重要内容的泄露、银行转账不畅等问题的产生,这些问题的发生将会给客户的使用带来极大的不便,严重地还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致使客户对金融行业的信誉度大大降低,进而影响移动金融服务行业的未来发展和信誉的形成。

二、有关移动金融服务产生风险的原因

(一)技术上的故障

移动金融服务是现代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移动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的产物,与传统的金融服务内容相比,有着独特的服务内容和形式,它采用了创新型的移动通信技术,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就会诱发一定问题的产生。尤其是技术上的故障,将是过程中最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防范内容的不健全

我国的移动金融服务的防范内容还达不到国家相对应的标准水平,一些机构还不能有效地、充分地对技术风险进行具体性的认识,无法深刻认识其内涵,缺乏一定的预见性,没有制定完善的科学防范措施,这种防控的缺失就会造成风险的加剧。

(三)管理和决策上的错误判断

金融机构的管理层人员一定要做到正确、科学、合理地对公司进行决策,错误的管理和决策上的失误会造成巨大的损失,而且这种损失一旦产生将造成无法弥补的局面。

(四)防范意识的淡薄

人员缺乏一定的风险防范意识。如果员工在进行操作时没有按照指定的流程进行操作就会造成指引性质的错误行为,这种行为的发生如果没有一定的防范措施就会进一步扩大风险的范围[2]。

三、移动金融服务的风险识别

(一)信息泄露的风险问题

金融机构在对客户的信息进行获取时,往往存在一定的信息泄露的问题。金融机构要为客户的损失而进行一定的赔偿,并且承担一定的信誉风险。所以如何防止信息泄露问题已经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内容。有效地防范可以做到避免公司的财务损失,同时对公司的形象产生一定的维护。

(二)交易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问题

交易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定的风险。现在的网络黑客攻击如此严重,就给交易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难度。这不仅仅阻碍的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的交易发生还会增加一些重大损失的可能性。

(三)系统漏洞产生的风险问题和技术风险问题

服务系统要进行定期的维护处理,否则将会产生一定的系统漏洞,而且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也是可以有效地加以避免,这样才能保证金融机构的交易的顺利进行。不符合规定的操作不可以随便进行,否则造成的损失将是无法计量的,企业切不可因小失大。

四、移动金融服务的管控策略

(一)综合使用防范措施,避免技术漏洞

在移动金融服务过程中,我们要保证信息的不外泄,采用上乘的技术,安全系数高的系统执行任务,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技术水平,避免因自身原因所带来的风险损失。

(二)制定科学的应以方案,有效地建立反馈制度

制定科学的紧急应对方案,突发状况一定会发生,我们要做到有效地将这种突发的事故所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的程度。这样才能保护自身和客户的利益。还要建立一定的反馈机制,随时了解客户的需求。

(三)培养专业化的技术人才,进一步加强技术上的研究和分析

人才是一切发展的前提,我们要培养专业化的人才机制,不断加强技术上的优势能力,保证技术的硬性要求,完善用人机制,让员工积极地服务于移动金融项目。

(四)建立合理的管理体系和完善防范内容

构建管理体系和完善防范内容是最重要的工作重点内容。只有做到从计划、建设、实施、维护、更新、创新等方面不断加以进步和发展才会给企业和行业带去重大性的突破进展。建立起一个技术水平强硬、管理水平高效,安全可靠的移动金融服务项目才能把握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3]。

五、结束语

第2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应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大力发展,人们生活、学习等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而互联网与金融行业进行融合也是当前讨论比较广泛的问题之一。在2013年以余额宝作为标志的互联网金融行业正式发展,随之也就出现各种形式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互联网金融产品是结合当前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一种新型金融投资模式,当前人们比较熟悉的金融机构主要有蚂蚁花呗、人人贷等,以上都属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内容。但就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实际情况而言,这种新型金融模式不但给传统的金融模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风险,基于这样的发展形势,本文就如何将项目管理应用于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中进行相应的探究,希望以此能够为降低金融管控风险提供参考性意见,从而促进互联网金融顺利、健康发展。

1项目管理基础

所谓项目管理,具体而言就是管理学中的一项技术,而且是针对比较特殊的行业、产品等进行的一种管理方式和手段。一般来说,项目内容本身就具有模糊的性质特征,没有统一性的管理方式进行相应操作,一个项目从开发阶段直至结束都有一定的周期性特征,因此这就需要将管理方式与手段两者融合于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中;另外项目管理还具有目的性特征,因此要想切实实现对项目管理工作进行的预判,应该结合项目的实际操作情况来对项目环节的标准进行测试和评定,相关管理工作人员还要对项目在不同管理阶段进行严格的监控。

2项目管理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中的应用

2.1构建计划立项审批工作制度。在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过程中,将项目管理的理念引入其中,这就需要对全过程管理工作进行相应的干预处理。同时还要针对项目发展过程中的每个工作环节进行相应风险管控,以此提升互联网进行金融风险管控的工作力度,从而降低金融风险扩大发展。基于以上,在进行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项目管理时,首先应该将以往的金融项目进行有效数据分析以及数据整理工作,以此作为项目管理的前提,这样才能更好地制定符合下一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工作项目,结合实际情况构建相应的审批制度,这也是当前比较有效地干预方式。将过去的金融信息输入数据库中,然后对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对之前金融产品进行大概预测,根据预测结果来进一步增强后期金融产品的运行有序和规范。但就当前项目立项审批制度而言,需要建立在当前沟通管理、设备上进行,运用自动化的方式管理项目流程,进而完善项目审批制度,提升对项目进行审理的工作成效,在进行项目审批流程的构建和制定过程中,需要对相关信息以及凭证进行举证,另外还要在提出解决方案的同时确定该方案的预期实施效果;在进行项目立项审批制度的建立时,应该结合互联网金融机构对当前资金运作情况进行制度制定,例如,项目管理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中的工作范围,对项目计划的制订,又或者是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进行阶段性工作目标的制定,这样才能够切实保证项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基于以上,将项目管理应用于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中,一方面能够节约时间和资源;另一方面能够在运用项目管理时进行细节上的监督和控制,这也是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管理方式[1]。2.2通过制订针对性应对方案对金融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价。就互联网金融机构资金性质而言,具有流动性大的特征,而且这些流动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各界中吸纳的短期流动资金,而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在于对需要借款的用户进行长期性的房贷业务,虽然这两种借贷业务之间不存在资金上的冲突问题,但从两者时间、成本等方面进行考虑,借贷双方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冲突情况,同时两者之间存在的风险也有很大的差别,这种风险主要在于互联网金融产品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在互联网金融产品项目运营过程中,由于风险具有多样化、复杂化等方面的性质,具体体现在信用、市场、政治环境或者是金融领域本身的风险层面中,因此在运用项目管理的方式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管理时,需要从金融风险的种类进行区分,从而对金融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期和评价,结合风险实际采取相应的手段进行监控,对管理方法的运用是对金融风险的发展进行动态化监控,根据监控结果在适当时候进行风险管理干预工作,对风险进行管理干预的根本就在于对前期方案的制订。在项目管理的初始阶段对互联网金融产品进行有效的风险分析以及风险管理,不仅能够降低互联网金融资本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贷款风险,还能够切实减少管理过程中出现呆账、坏账等,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有效规避。2.3开阔金融业务市场,培养金融项目管理人才。传统金融市场辐射范围比较广泛,而互联网作为当前比较新型的金融形式,具有成本低、金融市场效率高等特征,因此这就需要人们运用迎合当前时展的角度来看待金融项目和产品,以此来提升金融机构在社会发展中的竞争实力,进一步开阔金融业务市场,以此来实现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相关的有效性。在当前从事互联网金融活动中,通过运用项目管理方面的人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项目管理过程,尤其是对金融风险管控方面。基于此也就足以说明当前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对相关管理人才的培养以及引进,运用招聘等方式,向社会进行项目管理方面的专业性人才招聘,也可以通过金融机构或企业内部培训方式进行金融方面人才的针对性培训,对于培训的安排可以通过定期进阶的方式级逆行,由互联网金融项目管理基础、金融风险管控、质量管理操作方式等对人才进行提升式的培训方式,使得人才能够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中的作用发挥至最大。另外针对互联网金融市场具有共通性的特征,部分金融机构再进行与企业合作是对项目管理人才采用的方式为资源共享,这样做不仅仅能够有效促进互联网金融产品项目的顺利运营,同时还以金融技术作为支撑基础,进行相应的管理延伸,使项目管理工作逐渐应用于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工作中,针对金融风险管控专门设立工作专员或工作部门,在提升人才专业性的前提下进行对互联网金融产品项目管理的自主性、自发性,从对相关项目管理方面的引进和培训而言,将人才机制应用于互联网金融项目管理工作环节或工作部门中,切实提升项目管理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中的应用[2]。2.4维护项目管理信息,切实完成项目管理指标。在进行互联网金融产品管理过程中,项目管理在其中具有决定性作用,这也是将互联网金融发展建立在当前信息时代前提下进行的,基于此要想切实提升互联网金融项目工作的成效,就需要对相关的金融管理信息进行相应的维护管理,通过采取比较专业、高效的管理方式进行维护管理,并结合当前互联网金融产品项目的发展实际来进行决策和评估等,从评价指标的制定来达到互联网金融项目的管理成效,同时还能够及时对信息进行跟踪管理以及更新处理,进而控制互联网金融产品项目管理工作的落实,通过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互联网金融环境进行相应的模拟,以此来分析互联网金融在进行项目管理时存在的弊端。在进行互联网操作环境的模拟时,互联网金融产品由最开始的计划方案制订、对金融风险的管控、风险管控的操作方式和操作细则、对项目进度进行跟踪等,以上都与互联网金融有很大的关联性,将互联网金融产品相关信息数据进行储存和应用,这样做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对互联网金融项目进行相应的决策和分析,以此来提升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决策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从而进行集中性管理。一方面有助于互联网金融产品在运行中各个管理环节的沟通和交流;另一方面,将各部门在管理过程中获取的信息进行有效对称,切实降低对资源的多次应用,节约时间,提升管理工作成效,以便于更好地面对未来互联网金融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性风险,从而规避风险。另外在进行互联网金融信息管理时,还要注重对金融客户信息的保护工作,这也是互联网金融风险项目管理工作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其最终目标就是完善金融信息纰漏机制,切实保证金融客户的群体利益,对其中存在的违法行为等进行相应的监管和打击,从根本上保证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除此之外对金融信息进行管理过程中还需要运用相应的征信方式。建立征信体系要确保信息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全面性,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征信体系的建立,能够进一步促进金融机构、企业以及政府与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交流、互动,更进一步实现对金融数据信息的统一、有效管理,以此来推进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的顺利建立[3]。

第3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 金融风险管控 国家扶持

我国中小企业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了众多的中小企业,正是中小企业自身的生命力才推动我国经济飞速的发展。但是随著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这样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之下,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尤其是在金融风险上的问题越来越成为阻碍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再加上中小企业本身所具有的投资规模小、资金以及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等劣势,很难应对随之而来的各种金额风险。因此,在当下社会经营环境之下,如何在扶持中小企业的同时做好金融风险管控,成为中小企业面临的最严峻、最现实的考验。本文将从中小企业金融风险形成原因与表现、国家在做好金融风险管控上的策略以及中小企业自身防范金融风险的举措三方面,来具体分析我国中小企业所面临的金融风险问题。

一、中小企业金融风险形成原因及表现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数量众多,比较分散;覆盖面广,涉及众多经济领域;经营方式灵活,同时在管理上也表现出不够专业化的特点;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和技术成本都相对比较低,多余劳动密集型产业。正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殊性,使得其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资金回笼慢、周转困难,难以适应市场发展速度等问题,从而引发金融风险。

首先,中小企业金融风险形成的原因,主要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外部环境的影响,二是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从外部环境上来看,市场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成为中小企业面临金融风险的重要原因,国家的金融政策、市场规律的作用、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等等,都是外部环境缩设计的内容。外部环境所表现出来的多变性,直接影响中小企业的相关财务决策,一旦没有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则必然会引发金融风险,而且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又决定了对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很难做到了如指掌,出现金融风险的几率也就比较大。从中小企业自身来看,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无论是在起步上、规模上、管理上都具有一定的弱势,起步晚、规模小,自然承受风险的能力就弱;在管理上短时间内也很难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体系,自然在财务管理系统上也不够优化,除此之外,中小企业对于风险的防范意识也相抵薄弱,将更多的工作重心放在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上,这些都会增加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而且,这和中小企业自身所配备的人员也有密切的关系,从领导层面上来看,中小企业的领导大多不是科学的管理人出身;从财务管理人员来看,与大企业相比,人员的财务处理能力也有限,金融防御意识相对薄弱,这些都会导致在财务金融管理上出现混乱的状态,从而引发金融风险。

其次,中小企业在金融风险上存在特殊性,只有系统了解金融风险的具体表现,才能提出根本性的解决方案。第一,中小企业在融资上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一方面,从企业的外部融资上来看,由于受运行规模、投资有限等硬性条件的限制,中小企业很淡争取到股票上市的机会,所发行的企业债券也是有限的,因此,在外部融资上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另一方面,企业的内部融资上来看,中小企业一般建立的时间都比较短,自身的信用保证能力差,很难今早自身的仍唇行融资,导致中小企业本身在融资上就承受着巨大的风险。第二,中小企业在资金的运营管理上存在着极大的风险。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资金的运用管理上相对自由,自由之下必定会带来不合理的表现,表现为营运资金管理水平较低,资本运作不合理,这就很容易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中小企业资金管理不合理,具体表现为:企业资金缺少使用计划、缺乏日常管理、流动周转率低、资金结构不合理,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中小企业的金融风险。第三,中小企业在对待金融风险的态度上也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大型企业凭借自身的优势,可以有效地将金融上的风险转化为机遇,而中小企业不同,一旦遭遇金融上的风险,中小企业更多地是承受损失。因此,中小企业在金融、财政的管理上,很好考虑对于金融风险的预测和利用,而更多的是回避,自然也就无法将危机转化为机遇,自我处理、承受金融风险的能力有限。

二、国家在做好金融风险管控上的策略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上,还面临着保护性法律法规不完善、国家管理体制不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等众多外部因素,发生金融风险的几率比较大,需要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如何在扶持中小企业的同时做好金融风险的管控,成为当前国家、政府以及中小企业自身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首先,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尽可能的完善相关的金融政策,给予中小企业更多金融上的扶持。融资渠道非常的关键,尤其是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只有掌握好的融资渠道,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活水”。国家也地方政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积极出台相关的政策,支持中小企业选择上海、深圳等地区进行融资,一方面,可以有效地保证融资渠道的多样化,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企业更加的规范化、现代化。此外,还可以鼓励中小企业通过债券的形式进行融资,实现企业的债券由规模化管理向质量化管理转变,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取消对中小企业不利的规模的要求,这样便于一些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的形式来进行融资。与此同时,很多中小企业会试图通过银行贷款的形式来进行容日,这也是融资的一种重要渠道。在这一过程中,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国家可以适当扩大贷款的抵押率,当然,要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规模的企业、不同类型的企业来实行弹性的贷款抵押率。这样既能增加中小企业的信用带框,环节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能有效地控制金融风险,不至于风险失控。鼓励中小企业积极进行创新,也是合理管控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在鼓励中小企业创新,国家可以有效地加大对于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例如,可以通过奖励资金的形式来刺激中小企业的创新,还可以通过组织各类形式的创新活动,来完善对于企业创新的奖励或扶持,保证中小企业创新的资金,才是最根本的。

其次,国家要继续极大对于中小企业的扶持,尤其要增加对于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扶持。第一,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政策引导,同时减少行政上的干预。一方面,要在企业发展的方向和动态上进行引导,例如国家有关企业的政策、发展规划以及市场等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企业配套设施建设上的引导,如引导中小企业与国家的医疗、养老、失业等保障体系相挂钩,减少企业金融风险给员工带来的危害。减少行政上的干预,旨在发挥市场的禁忌调节作用,依靠企业自身的发展来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第二,针对不同的企业类型,采取不同的扶持政策。中小企业数量众多,而且涉及面极广,甚至可以说已经覆盖了经济的各个领域,不同类型的企业会面临不同的发展问题,例如,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与西部相对落后地区的中小企业在发展上就面临不同的问题或者是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在对中小企业进行扶持时,要“对症下药”,这样才能保证资金支持、政策支持的有效性,也对金融风险进行管控要考虑的因素。第三,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着众多的缺陷,无论是在进一步发展上,还是在应对金融危机、金融风险上,能力都是有限的,因此,国家应该将更多地精力放在保护中小企业的发展上,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则是保护、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中小企业自身防范金融风险的举措

提高我国中小企业自身的金融风险意识和管控能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性举措,笔者建议,要增强中小企业的金融风险意识,提高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至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对外部环境有一全面的认识,提高企业群体成员的风险意识,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保证。中小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必然要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而且外部环境也是中小企业金融风险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对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银行的利率变化、外汇汇率的变化等相关内容,中小企业都要有一个全面、准确、及时的认识,这样才能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金融、财务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避免金融风险的发生。此外,在对外部环境有所关注的情况下,还要保持企业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这样才能推动金融风险防范工作的开展。企业成员是企业能够持续发展和进步的核心力量,企业成员的防范意识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切实的利益,而且对于企业在面临金融风险时的态度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防范金融风险并非是企业财政部门、财政人员的责任,这关系企业中的每一个人:只有企业的管理人员有着强烈的风险意识,才能带领全体企业员工做好防范工作;只有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E能够参与到金融风险的防范工作中,发挥团队的效应,才能将风险的防范机制做到最好。

其次,中小企业要积极建立并完善企业财务内部的管理机制,健全企业内部的管理体系,减少金融风险出现的几率。企业内部的控制机制是保证企业管理有序开展的保障,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政策和管理能否得到落实、企业战略目标能否得到实现,同时,也是合理控制企业财政状况的有效机制。从目前中小企业的内部管理情况来看,主要表现出以下的问题,第一,集权化的管理模式,导致企业在管理上存在极大的缺陷,以至于在资金财政的管理上也存在问题;第二,管理层面的责任制不够完善,以至于企业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引发风险问题;第三,无法形成健康、合理的企业文化,使得企业在战略目标的实现上缺乏软实力的支持。这些内部管理上的缺陷,直接影响到企业对于财政、金融管理上的控制意识,而要建立并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体系,保证企业财政的管理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对于企业财政的管理,不可仅观众资金的输入和输出,还要对于财政上所存在的风险有一定的评估和预测,这样才能尽可能地减少金融风险出现的几率。从长远来看,风险评估机制至少应该包括风险预测和风险处理两大方面,对于企业所有的业务都要有一个全面的风险评估,这样才能既保证业务开展的效率,同时也能够防范风险的发生;在风险的处理上,要做到正确的区分风险的大小,对风险进行具体的分析,试图将风险转化为机遇,或者将风险的损失降到最低,以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第二,要建立相应的财政监督体系。对企业内部的财政状况进行适当的监督,不仅能够保证企业内部管理的有效性,同时也能确保财政管理在透明的环境中运行,从而减少风险的发生。而且只有对企业内容的管理以及财政的管理进行一定的监督,才能发挥评审和复核的作用,保证实施的有效性、正确性,当然,要对整个企业的内部运行有一个全面的监督,这样才能发挥尽可能地减少风险的发生。第三,要建立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渠道。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部门与员工之间有一个良好的沟通渠道,才能对企业运营中发生的突发状况进行及时的处理,保证企业运营机制的开展,这样才能保证财务上信息的流通性。对于企业的财政来说,一个健全信息系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保证资金的合理分配,同时还能够掌握资金的回流情况,以便及时作出相关的调整,这样才能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总之,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以及中小企业自身的缺陷,可见,保障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增强中小企业的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提高管控风险的能力,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同时,需要国家、政府以及中小企业自身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金剑,姚正海,周文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财务风险控制的方法与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10(21):52-53.

[2]毕佳.政府对中小企业金融扶持政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

第4篇

关键词:企业金融;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

一般而言,金融风险指的是定量金融资产在此后一段时间里预计蒙受利益损失的风险,外部传染风险、信贷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等是现今国内最主要的金融风险种类。因为长时间积累的机制性原因,加上受到原有经济体制的限制,目前我国企业大多出现了过度依赖银行信贷、资产财政化等现象。考虑到企业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性,采取措施尽量减少或避免各类金融风险是十分必要的。

一、我国企业金融风险的基本类型

1.市场风险

在市场通胀的背景下,将会带来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的后果,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用户的购买力,进一步提升企业面临的金融风险性,不利于企业经营和发展;相反,在市场通货紧缩的局面下,货币量持续减少,也会限制用户的购买力,并且由于物价的下跌,各企业难以获取到更多的收入,甚至会造成企业入不敷出的状况,引发巨大的金融危机。

2.汇率风险

此类风险指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借助外汇所进行的各种经济往来和交易,世界汇率的不稳定会对企业造成巨大的金融风险。通常情况下,企业最有可能遇到的有交易风险、折算风险等各类汇率风险。首先,折算风险指的是将功能货币折算成记账货币而引发的经济损失,主要包括资产负债和损益折算两种风险;其次,交易风险是由于外部汇率变动,经济主体蒙受的一系列经济损失,主要有确定风险与不确定风险两种;另外,经济风险指的是全球汇率变化对各企业运营的影响,令企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可能出现的各类潜在风险。

3.利率风险

此种风险即为市场经济中利率波动对经济主体所产生的消极作用,令实际经济收益和预期收益两者间存在显著差异。通常情况下,这一风险可以细化为期权风险、基差风险以及定价风险等。其中,定价风险为首要的风险类型,它是由于利率的波动对重新定价以及预估时间二者间产生差异导致的;期权风险一般是因为部分用户利用自己所有的隐含期权做出某些经济行为,这样一来就会对企业带来巨大的潜在威胁,然而这在商业银行当中却是极为常见的;如果企业中的短期债券收益比长期债券更高,那么就会造成收益率曲线风险。

二、我国企业金融风险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风险管理秩序混乱

诸多风险之间可以互相影响,提升风险性。对我国企业内部的有关机构而言,若在风险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众多不同的管理核心,便会令企业在此工作环节中出现一系列疏漏,进一步引发有关风险。另外,许多机构都期盼处于企业风险管理的核心位置,在汇报工作的时候往往会有夸大风险的现象,从而造成企业管理人员判断失误,这不仅会阻碍自身部门的进步,更会扩大金融风险对企业造成的危害。

2.风险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当今,绝大多数国内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未能选取合理系统的风险分析工具,也没有把压力测试、风险承受压力、风险偏好等工具有效运用于金融风险管理工作当中。所以说,大部分企业在现阶段的经济市场当中,缺乏一套科学系统的管理体制,如此的环境也令企业内部金融风险工作存在更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另外,企业内控机制也亟待健全,在风险防控方案、内控核心流程研究等内容上,仍旧缺少足够的经验。总之,各国内企业在日常风险管理过程中不仅应当提高对资源分配工作的重视程度,还需要继续提升自身的经营能力与防范各类金融风险的水平。

3.风险管理工作亟待完善

各企业均应当在日常工作过程中重视各个环节,搞好系统的规划。然而,目前仅有少数企业管理人员接受并认可了以上管理理念,大部分领导者觉得生产运营乃是企业防范各类风险的前提基础,往往会忽略资源配置、人员配备等必要的工作,这就进一步加剧了风险。由此可见,如何令更多企业管理人认可此风险管控理念是目前存在的又一大难题。

三、改善国内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状况的有效对策

1.强化金融风险管理意识

在我国各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因为管理者对金融风险管理意识的欠缺,令企业无法及时发现各类潜在金融风险,进而导致企业发展遇到各类难题。所以,为了更有效地抵御金融风险,提升金融风险管理的有效性,首先必须加强风险管控意识,更注重对各部门、各环节在风险防控中的作用。比如说,企业管理层需要更加深入地领悟国家对国内企业的具体规划及标准,明确外部汇率、市场利率等的变动情况,这样的目的是更有针对性地制定金融风险管理方案。除此之外,在各企业运营环节中,可借助定期召开会议的方式对出现或潜在的金融风险进行研究,进一步提高金融风险防控意识,推动企业的发展。

2.稳定金融风险管理秩序

有序性是每个企业生产运营的必要前提,但是在诸多国内企业中,仍旧出现了金融风险管理工作秩序不良的情况,令企业管理者无法做出科学、客观的判断,从而加大了金融风险对企业的不利影响。鉴于此,这些企业应当进一步完善内部工作体制,更加重视对各部门工作的考察,以保证各部门工作的实效性,全面展现其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转变工作思想并给领导者的判断提供有力依据。例如,企业管理者可联合董事会制定《金融风险防控细则》等文件,保障风险管控计划的完整性、准确性等,更好地为各部门提供工作依据。此外,各部门管理者需要及时转变自身理念,切忌为个人或部门私利而故意夸大金融风险的危害性,进而误导企业管理层的判断。如此一来,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推动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3.不断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金融风险控制体系都是其内部管理工作进行的基础前提,并且也是风险防控方案的制定依据。要想从根本上健全金融风险管控体制,就必须引入先进的风险分析工具,像情景分析、压力测试、风险偏好、风险承受能力等等,按照各工具自身的特性和功能,把它们运用到日常的风险管理过程中。与此同时,还应按照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基本需求,在内部构建起一个健全的风险防控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具体的管理框架,最终寻找到真正适合本企业的金融风险管理路径。另外,企业管理者需要按照各部门的工作性质和内容等有针对性地分派风险管理任务,同时在各部门及员工间构建起适当的职责联系,根据绩效测评体制展开风险防控工作,以推动金融风险管理工作朝着规范化、合理化的方向演进,有效增强风险管控的水平和有效性。例如,在出现金融风险的时候,企业各个职能机构的工作者可以利用风险承受压力分析工具,对即时的情况和风险危害进行分析,然后把数据结果呈报于管理者。

四、结束语

总之,国内企业目前面临着各类各样的金融风险,在此项工作当中有着许许多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说,企业管理者应当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对策加以改善,通过风险管控体制的健全、风险管理秩序的稳定、风险防范意识的增强等手段来减少和规避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金融风险管理 问题 策略

引言

随着当前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加入WTO已经多年,金融市场将不断对外开放,随时都会面临着来自于其他国家金融风险的冲击。特别是在近些年发生的金融危机,如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和2009年美国次贷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各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难以平衡,这些都是因管理不当所引发的金融灾难,庆幸的是我国在这两次危机中艰难的挺了过来。近几年来,在风险管理中虽然有所成效,但是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例如我国由于受到国际食品价格上涨影响及国内食品供应短缺,造成通货膨胀率持续上涨,央行为了控制物价,不断加息,导致我国当前利率水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利率风险逐步增长,同时也加大了央行监管压力,解决这些问题迫在眉睫。

一、金融风险管理概念

金融风险指与金融市场波动有关的任何可能导致企业或机构财务损失的风险,是未来收益不确定的波动性,主要包括信誉风险、市场风险、人事风险等。

金融风险管理是调节金融投资安全性与收益性均衡的金融管理方法,通过营利性或非营利性组织来对风险进行衡量、控制及回报之间的得失。充分认识和衡量风险,并采取应对措施与处置方案,保证货币资金筹集与经济活动平稳运行,从而将风险的损失降低最低,使企业达到经济目标的利润最大化。

二、我国金融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淡薄

我国金融机构缺乏风险概念,对待金融风险的观念意识较差,法律意识淡薄。商业银行为了扩大和争取资金规模造成许多不良贷款,各种理财投资业务的开展较为盲目,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金融风险。投资者为了获得经济回报忽略了风险防范,许多法规还没有深入到金融体系,造成了金融风险监管力度不足。

(二)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

改革开放多年的经济发展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国还未建立健全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金融组织结构也不完善。央行信贷资金管理与金融监督工作更重视业务范围控制,信贷风险管理模式落后,无法适应当前金融市场运作。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不善,大量不良债权导致信用风险,金融资产质量较低。此外,我国大部金融机构还未建立独立的风险管控部门,从而给金融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三)金融市场信息不透明

金融产品是信息咨询的结合体,只有透明的信息才能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但是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信息缺乏透明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造成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失真,存在许多内部交易,导致市场资金流向的内部操纵,甚至会引发市场混乱。

(四)金融产品单一

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主要是存贷款、理财与期货交易等业务同时开展,混合经营,实行全球化运作。而我国金融市场仍然以存贷款为主,中间业务开展较少,金融产品单一,还处于传统的经营模式,难以满足投资者需求。我国金融企业指令贷款较多,从而导致利润降低,加大了金融风险的概率。

三、金融风险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民间监管为主

通过国际经验表明,政府实行的各项核心监督政策不仅对银行业发展和效益没有帮助,而且也无法降低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反之,大力提倡和鼓励民间直接监督银行反而是最具效力的监管方式。引进和加强民间与银行业发展效益,民间监督越健全,银行业的不良资产率就越低。政府应该大力鼓励设立民营银行,逐步减轻对国有银行的依赖。同时银监会要保持监管的独立性,逐步放松直接管制,可以适当降低市场准入标准,放宽银行经营范围。

(二)完善风险管理体制

金融机构不仅受到外部金融风险威胁,其内部风险管理的缺失也影响着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因此,金融主管部门必须建立严密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防范意识,完善结构设置。通过对内部监控体制的建立来达到有效的内部管控。同时要建立责任制度,包括金融业务及产品的风险责任制,明确责任人的管辖范围及权力,此外,管理者应具有及时发现潜在风险的能力,并能够应对解决,从而使金融风险率降至最低。

(三)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

当前世界金融业发展已经从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因此,其混业经营与监管已经成为当今金融业发展的必要趋势。我国应在掌握了世界金融信息的前提下,通过分析评定来加强国际间的合作。随着适应市场的需求,各家金融机构每日经营管理的业务交叉较多,各监管部门的合作要求也越来越频繁。我们可以效仿欧盟发达国家金融监管模式,将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三家金融监管部门整合成为金融监管的大部门,达到金融风险监管的集中化和一体化。

四、结束语

金融业在现代市场中具有重要地位,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许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众多潜伏的金融风险。随着我国金融风险扩大的趋势,必须要深入研究金融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我国国情状况,建立一套合理的金融管理机制,规范金融市场,尽最大努力改变我国金融风险规避能力,从而促进我国金融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金融体系得以扩大开放,外部扰动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影响愈加强烈。目前中国电网负责远距离大容量的输电工作,以保持用电和发电的平衡。因此,为了在严峻的金融环境下促进电力企业的稳步发展,需要对该企业的金融风险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概述企业金融风险入手,分析了目前电力企业金融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电力企业;金融风险管理;问题对策

1企业金融风险概述

金融风险是会对经济主体的资产和收入产生不确定性影响的一种风险。从风险构成要素上分析,企业金融风险是由利率、证券价格和汇率等金融变量发生的非预期变动引起的,而这种变动包括以下经济、政治、社会三类事件,代表着在发生相关(经济、政治、社会)事件之前不能预先知道的变化。其中,经济风险才是一般意义上的金融风险。企业所面临的金融风险,主要是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

1.1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又称外汇风险,是指在持有或运用外汇的经济活动中,因汇率变动而公司的盈利和市场价值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一般情况下,企业会面临交易风险、折算风险和经济风险等汇率风险,其中交易风险是经济主体因外汇汇率的变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由可能的风险和确定的风险组成。折算风险代表的是功能货币在转换成记账货币时的账面损失,分为损益的折算风险和资产负债的折算风险。经济风险又称经营风险,指汇率变动影响到企业的产销量、价格、成本等,从而使企业未来一定期间收益或现金流量收到潜在损失的可能性。

1.2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的变动给经济活动参与者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使经济实体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与预期产生背离。利率风险可以分为重新定价风险、基差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期权风险四类。其中,重新定价风险是最主要的利率风险,它是由对浮动利率而言的重新定价时间与对固定利率而言的到期日之间的不匹配产生的,只要存在重新定价缺口,就会带来利率风险;而基差风险,会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而相应增加;当长期债券的收益率高于短期债券的收益率时,不存在收益率曲线风险,反之则存在;期权风险是由银行客户行使隐含期权给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该风险在中国商业银行日益突出。

2电力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的问题

2.1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亟待完善

现阶段大部分电力行业的风险分析工具种类匮乏,尚未引进注入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力、风险对策、压力测试、情景分析等分析工具,因此总的来说,多数电力企业并未形成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框架,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企业对当前风险状况判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不仅如此,电力企业的内控制度也亟待健全,如在诊断核心内控流程、优化相关内控方案方面经验不足。事实上,企业应格外关注风险管理,在进行资源分配的过程中引用风险管理理念,以提高企业综合效益。

2.2企业风险管理应用存在局限性

电力企业的金融风险,涉及生产、财务、市场、法律的方方面面,因此在进行风险管理时,也要关注到各个领域,进行全面的合理规划。然而这种观点,并未被绝大多数的企业管理者所接受,他们认为只有占据资源最多的生产领域的风险管理才是必要的,在其他领域实行风险控制是一种资源的浪费。由此各级电力部门出台了大量的规章制度,以规范和知道安全生产,实行电力部门生产区域的风险回避和善后处置,而忽略了其他领域风险的规范化管理。

2.3日常风险管理工作秩序混乱

风险与风险之间能够互相影响,在工作中同时出现不同风险时,风险可能可以互相抵消,对工作不产生影响也有可能叠加在一起,加剧对工作的影响。对电力企业的部门而言,由于每个部门在风险管理上重视的东西各不相同,不同部门在共同管理上便存在漏洞,管理上的漏洞导致工作产生风险。另外,很多部门希望企业管理层进行风险管理工作的中心在本部门上,向管理层描述时有意放大本部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导致企业的管理层错误估计该部门风险后果,分不清不同部门的不同风险的轻重缓急。

3改善电力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的对策

3.1开展全面的风险管理

全面的风险管理要以全面的风险统筹规划为开端,将所有风险纳入管理体系的范畴。首先,依据企业的环境需求和发展战略,建立综合的风险管理领导架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风险管理框架,在框架之下寻找适合企业实际发展状况的管理方法。另外,企业应根据各部门职能责任分配对应的风险管理任务,在各部门之间构建起全员参与风险管理责任分配和监控体系工作的职责关系,促使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流程规范化,以切实地推进企业开展科学的风险管理。

3.2完善金融风管组织机构,实行动态风险监控

要完善金融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建设,明确和规范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责。在职责范围内各部门要在日常中实行风险动态监控,并通过分析机制运行效果的好坏及成本调险管理的工作流程,不断完善风管体系和实施策略。此外,还要注重培育风险管理方面的优秀人才,丰富企业风管文化,实现更高层次的风管目标。要特别注意的是,全面风险管理的流程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在于保持所有细分过程中的信息沟通顺畅,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出现问题及时沟通,各方面协调解决。

3.3转变经营管理观念,增强金融风险管控意识

只有转变偏重生产领域风险管理的传统观念,给予金融风险同等甚至更大的关注度,才能为加强我国电力企业金融风险管理从根本上扫清障碍。金融风险管理工作要求从长远的、全局的角度思考行为方式,企业管理人员应在风险管理文化方面做好统帅作用,通过相关的培训和深度的沟通来逐步增强每一层级员工的风险意识,使员工不断地从实践经验中吸取教训。在宏观环境下,电力企业还要加强金融风管大文化的宣传,通过潜移默化地渗透影响员工的思考方式,从根本上转变风控观念。

4结语

伴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步伐日益迅速,金融风险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电力企业,对金融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是十分必要的。这就要求管理者具有前瞻性,密切配合我国市场改革的步伐。总之,增强金融风险管理意识是基础也是根本,随后要建立完备的风管组织机构开展管理工作,同时要配合相关制度建设为风控保驾护航,促进电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燕玲.金融风险管理的演进:动因、影响及启示[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07期.

[2]常雪峰.谈如何健全和完善电力企业内部控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03).

[3]陈喜生.浅谈电力企业风险管理与对策百科论丛,2010(01).[4]郭祥梅.浅谈我国电力行业的金融风险管理[J].低碳世界,2013,30(13):32-36.

第7篇

一、金融会计风险存在的主要原因

(一)数据作假

金融会计的最基本职能是核算数据。这些数据能够客观反映金融机构运行的情况。从笔者的观察研究来看,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信息资料不真实、真账假表、假账假表等问题,部分结算编制虚假,数据不实,或虚增利润,或虚减利润,或搞账外账,形成两套账本,从中牟取暴利,这种行为掩盖了金融机构自身的问题,为金融危机埋下了祸根。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在于金融会计的自身素质没有跟上,责任意识不够,对金钱有强烈的非分之想。

(二)监督不力

金融会计作为金融机构的基层人员,对金融机构的运行情况有详细的认识,当然也有一定的操作空间,加上自身受拜金主义的侵蚀,极容易出现贪污腐化的行为。因此很多金融机构都设置会计监督岗位,专门监督金融会计的各项工作,保证金融会计工作合法合规。但是目前会计监督的职责履行不力,监督职能弱化。导致存在发放绕规模贷款等违规情况,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在于会计监督检查职责没有履行到位,管理制度没有落实到位,加大了经营风险。

(三)管控不严

金融机构内部管控不严造成侵害银行利益的经济案件频发,银行内部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不高,思想态度不够端正,造成核算工作不严谨,无形中增加了金融风险。总体而言,机构制度不健全,存在漏洞,自身的监督力度不大,或者是对内部员工管控力度不大,都导致和诸多金融问题产生。

(四)管理无序

金融机构作为盈利性机构,存款或贷款业务是重要的盈利来源,也成为了各大金融机构争相抓紧的业务,金融机构间的无序竞争也会增大金融风险,为了夸大业务量,盲目发放贷款,对相关资质检测不严格,造成大量呆账烂账,对自身的业务量反而没有提升,而且造成了重大的安全隐患,得不偿失,因此加强各金融机构的监管非常重要。

二、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金融会计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制度的管控作用,能够优先预防金融风险。形成垂直和交互管理模式,金融会计的上下级垂直领导,不接受其他无关工作,为金融会计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建立金融会计操作规范,在强化金融会计管理的同时,规范金融会计的工作行为,注重规范性、适用性和协调性,结合金融机构工作实际,规范操作。形成内外监督的格局,有效管控金融会计工作。

(二)强化会计监督职能

金融会计工作主要分为事前、事中监督。事前监督努力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作方案,做好谋划,避免出现履职不力的情况。笔者认为会计监督工作要强调独立、严格、及时、有效,会计业务事前和事中监督。事中监督主要指的是在金融会计工作期间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作监督机制,又再次核查机制,形成三道门槛,避免出现不合规现象。充分发挥好金融会计的作用,例如形成自己的报表,得到第一手详实的数据,为金融分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落实金融会计职责

明确金融会计的职责,形成明确的奖惩制度,形成金融会计良好的工作机制是发挥金融会计作用的根本性举措,将有力减少金融风险,促进金融机构自身的健康发展。当前诸多的金融机构对金融会计的管理比较粗放,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导致对金融会计的思想教育不够,自身的工作积极性降低,尤其是在金融数据统计方面钻空子,给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这是金融风险形成的重要原因。

(四)改善金融会计工作待遇

金融会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重要的方面。只有加强金融会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端正工作态度,明确工作职责才能够有效防止未发现象发生。提高了待遇,加强了教育必将改进金融会计的工作积极性,提高金融会计的工作自觉性,帮助金融机构形成理想的金融安排,从而促进金融会计的健康发展和成长。只有形成了这种观念才能有效防止违法行为发生。在实际工作中,重视金融会计的工作地位,让他们会形成自身的工作成就感,同时注意为金融会计提供成长和学习机会,提高金融会计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能够有效杜绝金融风险,加上对金融会计的政治教育,转变金融会计的思想观念,促进金融会计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金融会计作为金融领域的基础性人员,对于促进金融健康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深入深入剖析金融领域风险的形成原因,掌握金融会计的思想动态,了解金融会计的工作难点,明确金融会计的职责范围,制定相应的监管机制,多项举措相互发力,促进金融会计的成长和发展,同时规避了金融风险,促进了金融机构的发展,由此形成了良性循环,帮助金融机构形成了较好的工作机制。希望本文对于金融会计工作和金融会计相关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翠兰.我国金融会计风险及其防范[J].时代金融(中旬),2013,(1).

[2]杨战玮.简析我国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J].时代金融(下旬),2014,(2).

[3]王慎涛.浅议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与化解[J].时代金融(下旬),2015,(3).

[4]李焰.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与化解[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6)

第8篇

互联网商业银行风险管控

一、互联网金融对社会带来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它依托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实现资金的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互联网金融凭借成本低、效率高、覆盖广、发展快、收益高等特点迅速受到广大网民的追捧。然而,互联网金融在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由于目前监管制度的不完善、网络征信系统的不健全,互联网金融的高风险性逐渐暴露。众多P2P网贷平台的“跑路”,个人存贷款信息的泄露,给人们敲醒警钟。金融与互联网的结合,逐步放大了金融行业的风险性,作为传统金融主导的商业银行如何在参与网络金融竞争的同时,建立有效进行风险防范、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是个值得思索的问题。

二、商业银行的新风险

(一)商业银行的固有风险

商业银行作为传统的金融机构,是企业、个人进行存、贷款业务的主要机构。大量业务需要人为操作,所以面临经营操作风险;将货币作为商品,进行“买卖”,从而面临投资失败、放贷不能收回的信用风险。利率、汇率的不断变动,给商业银行兑换业务带来很大不确定。但是,这些风险通过逐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完善信贷审批、提取准备金等措施,可以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我国商业银行历经百年的发展,对固有风险应对措施已相对完备。

(二)互联网金融将商业银行推到风口浪尖

互联网渗透到金融领域,将互联网的自身不足带入了金融机构,给传统银行带来了新的风险:

1.法律、法规的不完备

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的同时,予以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却没有及时出台。互联网金融很多领域的监督目前处于真空状态。但是,中国网民的发展成几何倍数增长,互联网金融领域问题不断爆发。为了适应互联网迅猛网站,各家商业银行推出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业务,有别于传统银行服务的柜面操作,电子银行业务操作人不用通过身份识别而进行大宗支付、快速融资等业务,因为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缺乏有效的风险识别、评估、监控等措施,给非法洗钱、融资提供了机会。

2.客户信息泄露

互联网金融主要依托的是互联网,大量客户的存款、贷款、消费信息被保存在互联网上,但互联网并不是一个密不透风的“网”。一旦遭遇黑客攻击,大量信息被泄露,就可能影响互联网金融的正常运转、危机商业银行的资金安全、泄露用户的个人信息。为了顺应互联网金融发展,各家商业银行推出了“网银、金融产品超市、电商”的一拖三的金融电商,只有加强对客户信息的保护,才能防范银行、客户信息的泄露。防止支付宝用户信息泄露事件重演。

3.高额利益诱惑下的信用安全

互联网金融的便捷服务,交易双方根本不需见面,就可以完成交易。谁未交易双方的信誉作担保呢?互联网金融还没有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也不存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不具备类似线下银行的风控、合规和清收机制,容易发生各类风险问题。目前很多商业银行销售网上理财产品,其高回报吸引了很多投资者,但托管的银行无法为理财产品提供信用担保,投资者的资金安全无人保证。

三、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目前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措施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机构主要分为风险、资本管理部门、独立的审计部门、内控评审部门,各部门相互独立、相互制约。风险管理的内部流程包括环境评估、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应对、风险控制、信息披露。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经过几十年发展,针对线下交易,已相对完备。

(二)互联网+时代,不断提升技术水平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提升互联网金融时代风险控制的基础。只有拥有了更为先进的技术,才能在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切实保证客户资金安全、防范信息泄露、降低支付风险。因此各家商业银行应投入资金用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管理部门,不仅用于研发、创新、维护自身的电商平台,还要将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理理念融入到技术创新中来,加强对互联网金融交易风险的识别、控制,做好客户信息、交易记录的保密存储,防范黑客攻击网站、阻止病毒侵染数据,提高信用卡盗刷风险。

(三)互联网+时代,提升风险管控的效率

传统的风险管理虽然比较完备,单过程冗长,不适应当下互联网金融的便捷的要求。风险管理体系包括目标设定、识别、评估、控制、评价。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依据自身风险承受水平、资产状况、客户需求、企业发展目标、电商平台发展情况等确定自身的风险管理目标。在风险识别环节,商业银行应结合当前已发生的各类金融风险事件、以及各类潜在风险为基础,采用财务报表分析法、风险树图分解符、专家意见法、筛选-监测-诊断法等对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积极防范。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关键。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应强调以事前防范及事中控制为主,对存在高风险的关键节点实时监控,评估风险大小、是否在可控范围内。风险控制、评价是指在互联网金融风险发生时,商业银行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发生的风险,并及时作出经验总结。

四、小结

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背景下,给互联网金融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引发诸多安全问题。各家商业银行只有不断创新风险管理模式、加强风险措施交流,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广大网民,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互联网金融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聪聪.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及内部控制策略.区域金融研究,2015(1).

[2]梁璋.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带来的调整.新金融2013(7).

第9篇

[关键词]“互联网+”;利率市场化;金融风险;业务结构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7095

1 前 言

2015年3月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计划,旨在充分发挥互联网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将互联网的优秀创新成果充分应用于各个领域,切实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商业银行作为国内金融领域的主体,“互联网+银行”将为商业银行的商业模式创新带来新的契机,信息技术与商业银行传统金融业务的嫁接,将使商业银行在客户营销模式、生产技术模式、运营流程模式和业务发展模式等方面颠覆性创新。[1]“互联网+银行”的成功探索与实践正在加速商业银行的转型,风险管理作为商业银行生存的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也需要适应互联网为商业银行所带来的冲击与挑战,特别是金融风险的新形势与前沿动态。

除了“互联网+”之外,利率市场化也同样是商业银行正在面临的重要挑战,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传统金融业务的挑战不容小觑。“十二五”期间市场化呈明显加快的趋势,利率市场化强化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优化了金融资源的配置,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然而利率市场化也关系金融系统的风险和稳定,市场化的利率将进一步加大利率的波动幅度,加剧银行间的同业竞争,这些都关系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国内的金融体系是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体系,商业银行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因此,利率市场化对于商业银行的固有金融风险影响更甚,探究利率市场化对于商业银行的负面影响及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可见,“互联网+”与利率市场化对于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都具有显著的影响,面向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业务结构调整与变革对于商业银行本身的发展而言意义深远。

2 “互联网+” 形势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新模式

“互联网+”的风起云涌,一方面使得互联网金融趁势而起,快速发展,互联网公司正在向金融领域拓展业务范围,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本身也在不断借助互联网工具,调整经营策略和业务结构,强化自身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商业银行出于对自身资产安全的考虑,越来越注重对于新的金融交易形势和风险的研究,以期能够有效化解风险,提高商业银行抗风险的能力。主要来说面向“互联网+”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业务的调整与变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利用第三方平台实现对客户征信情况的全面了解,科学细化对于贷款客户的信用评级,准确判别客户的风险层级,实现商业银行对于客户风险管理的新变革。面向“互联网+”的商业银行金融风险业务变革,改变了过去传统的依靠商业银行自身的数据积累与平台能力,依靠微观的量化模型来判别客户风险与信用评级的方式。“互联网+”形势下的商业银行风险管控,更多地将依靠专业的数据平台与大数据服务机构,以及其他商业银行成熟的数据产品,多平台交叉与复合,跨业务、跨区域、跨平台、跨时间的信息共享与互通,使得风险评级的标准更加科学,真正能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切实做到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与自觉性,有效提升风险管理的整体水平。

其次,建立量化的评估体系,借助互联网并运用大数据计算平台,为金融产品和金融交易提供量化的依据。无论是已经存在的产品还是新开发的金融产品,都应该参与量化平台对其风险的评估,从而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起严谨的风险管控体系。除此之外,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还应当包括对于风险评估的项目化与本地化,“互联网+”时代下,国内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评估,应当更多地侧重项目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在“十三五”期间,无论是深居中国内地的国有商业银行,还是面向海外的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都面临着深刻的业务发展变化。如今的“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正如火如荼,国有商业银行应该积极配合国家战略的需要,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特性与实际情况,努力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战略支持。

最后,面向“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时代,金融交易的类型在不断增多,金融交易的频次与时效性在不断增强,对于金融风险的管理要更多地强调风控系统的综合性与预测性。能够在金融风险到来之前,通过互联网资讯与信息技术,预测金融风险到来的时间与危害性,及时有效地采取针对措施,调整有限的金融资产组合,来应对可能到来的金融风险。金融交易品类的繁盛,也在客观上要求内地商业银行提高金融风险管理的综合性,对于新型的金融风险和不可预测的金融交易风险提供可靠的规避方法与应急措施。

3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商业银行风控创新

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开放了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上限的管制,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长也步入了新的阶段,同时存款利率的市场化,为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带来了不确定性,提高了负债业务的成本,贷款基准利率不断下调,也同时降低了商业银行的收益水平,这样一来,高额的存J差一去不复返,已经不能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要求,对于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资产质量和债务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在面临新的挑战的同时,应该客观地认清形势,面向利率市场化进行全面的业务转型与调整,通过集约化的市场运营来提高盈利水平,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持续改善商业银行自身的债务结构,更多地创造新的业务形态与盈利方式,平衡负债与收益的波动与此消彼长。利率市场化时代的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要能够有效把握生息资产的收益与资产流动性之间的关系。当然这些风险控制的创新都要基于源源不断的配套措施与补给,甚至开放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放开对混合所有制模式下的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模型的限制,能够将市场化的严峻挑战转化为新时期商业银行成功转型的契机。

面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商业银行应该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来化解系统性风险,大体来看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应对策略:

首先要对存款业务进行创新和改革。尽管在短期内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存款,但是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吸引储蓄的能力明显减低,长期来看对商业银行的发展不利。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有必要针对存款业务进行改革,如提高个人活期存款的比例,稳定负债来源。增加商业投资的渠道,让客户主动将用于储蓄的资金交与商业银行进行投资,并获得更高的收益。商业银行要在主观上打破“存款立行”的观念束缚,围绕客户的现实需求,及时调整业务结构,重新改善负债的模式。

其次要主动推出新的存款产品,将存款产品与金融衍生品绑定,实现吸纳存款的方式的多元化。同时将储蓄产品有效转化为理财产品,引导客户选择高收益的理财产品,降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理财产品由于具有相对较高的黏性,理财产品的收益也高于存单利率。中央银行所提供的不断丰富的负债渠道,也为商业银行自主决定负债的规模和期限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3]

最后要积极开发投资领域的产品创新。商业银行要基于线上平台和线下资源,不断开发投融资产品,让传统业务向新的债券、期货等投资领域转型。同时建立线上的金融资产交易平台,与更多的券商、私募和其他金融机构进行战略合作,优化资产结构和投资业务。在股权投资与银行信贷之间建立有效的关联,为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提供解决方案。灵活机动的小额信贷,以股权投资的形式服务创业型公司和团队,跟进项目和公司的发展,与小微企业互利共赢,分享资本带来的市场收益。投贷联动的商业模式能够有效改善商业银行的投资渠道,让企业、银行和资本市场之间,形成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商业生态。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银行与政府的合作,参与PPP项目和创投产业的孵化,在为商业银行拓宽盈利渠道和空间的同时,积极发挥商业银行的社会价值。

总之,在“互联网+”与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魍辰鹑谝滴窈陀利能力受到了可观的影响,商业银行金融业务风险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只有积极地应对新的形势和市场变化,在风险管理、盈利方式和投资渠道上不断创新,才能在严峻的挑战中为商业银行的成功转型争取宝贵的契机。

参考文献:

[1]蔡卫星,曾诚市场竞争、产权改革与商业银行贷款行为转变[J].金融研究,2012(2).

[2]周继述,王雪松大数据助推银行全面风险管理[J].中国金融,2013(14):69-70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