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3 16:07:4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21世纪,能源消费进入了新的结构升级阶段,能源需求不断增加,油气供应缺口越来越大。而在石油行业中,新的油气田不断地被发现和开采,加大了石油勘探开发的难度。过去的那些老旧的勘探开发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高科技的计算机设备和先进的应用软件则为科研人员寻找勘探新的油田提供了高水平的武器。
一、计算机技术对于石油工程的作用
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石油工业中可谓是石油工业的一次革命,它冲击了传统的石油勘探开采的模式。利用技术机技术所得到的数据更精确,图像更清晰,因此做出的判断也更科学。从此,石油工业的发展必定迈向新的台阶。
(一)可视化技术改变了石油领域的工作模式
在石油的勘探过程中,要进行人工放炮,通过接收器接受的地震波进行地震数据处理,从而判断出油层中是否存在有利于油气存储的地质环境。对有利的地质环境做进一步的地震分析处理,并结合地质情况,圈出地下油气分别规律,从而确定出井位进行钻井。对地震后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及最后的得出结论都是由物理学家、地质学家、石油学家等备相关领域的专家来负责完成的。这样把纸质的地震处理资料和地图分别有各个专家来审阅,再由地质学家根据经验来确定打井的位置,不但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而且成功率也不高。而计算机和可视化技术不仅缩短了传统勘探研究的时间,而且还提高了打井位置确定的精度。
可视化技术就是使用可视化图形计算机,将大量的复杂的数据经过处理转化成可视图像,在视觉上给人以真实感。它的核心技术是可视化服务器硬件和软件。可视化硬件主要是图形工作站和超级可视化计算机。图形工作站广泛采用RISC处理器和UNIx操作系统。具有丰富的图形处理功能和灵活的窗口管理功能,可配置大容量的内存和硬盘,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输入/输出和网络功能完善,主要用于科学技术方面。可视化软件一般分为直接和硬件打交道并可进行任务调度的操作系统,帮助开发人员设计可视化应用软件的可视化软件开发工具以及为各行各业采用的可视化应用软件。可视化技术可以解释大量的数据,将它应用到石油工业中,一定会为石油的勘探和开采带来巨大的飞跃,同时它还为虚拟技术的实现提供了基础。
(二)虚拟技术将石油工业的发展带到新阶段
虚拟技术就是将以超级可视化计算机为基础生成的高质量、同步良好的多显示通道图像,通过投影系统将其平滑的投射在桌面系统、平、曲球幕系统或房间性系统,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个身临其境的大现场可视化环境,使石油工作者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用现实世界中可能的方法来探究和交流数据,可以在更短的时间里做出更好的决策。
在石油领域,虚拟技术把大量的在油田的勘探过程中所产生和形成的数据变为交互式图像,将其投影在高清晰的屏幕上,这样科研人员就可以观察大地球物理模型,仿佛自己置身于底层里。这种技术能让相关领域的各个专家在分析地下油气资源、确定钻井井位、评估油气储量等方面迅速做出决策,并取得较好的一致意见。在新油田的勘探过程中借助虚拟技术和可视化技术来帮助解释地层数据与计算复杂的油层模拟,这样不但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而且还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将其成本降到最低,从而更迅速、有效的达到目的。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石油工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比上述的可视化技术和虚拟技术还要高级的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利用互联网或专用网络来互联地理上广泛分布的各种计算资源。此种计算资源包括超级计算机、计算机群组、存储系统和可视化系统等。计算机网络技术旨在提高各种大型高端设备利用率的同时获取尽可能多的高性能计算能力。应用计算机进行网络技术可以优化现有的计算资源,当数据和计算量在网络中向优化站点转移时,终端客户可以呆在办公室,按需要返回可视结果进行分析。
二、计算机技术在石油工程领域的应用情况
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石油工程领域是广大的石油科研人员―直在探索的方向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无论是石油工程操作系统的开发,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还是在研制石油装备时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都充分发挥了计算机技术的核心力量,这些都为石油工程的发展提供强有利的保证。
(―)石油建设工程质量评定系统
在石油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中,质量评定是最为关键的,它贯穿于施工阶段的始终。而对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评定是一项非常复杂繁琐的工作。如果单纯的依靠工程技术人员的手工完成,则工作量大、周期较长、结果的依靠性也不是很理想。数据的存放管理和查阅使用也很不方便。而利用计算机来辅助完成的质量评定则会更准确、更快捷。
计算机辅助石油建设工程质量评定管理在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已普遍应用,我国近年来也石油工程建设的质量评定中有一定程度的应用。实际的应用表面效果良好,满足了石油建设工程质量评定的需求,为进一步处理和应用质量检验基础数量提供了便利,提高了质量管理水平。
(二)石油勘探开发的数据处理
在石油工程中应用计算机技术最为显著的是在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对数据的处理。石油勘探开发是石油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石油的勘探开发过程中,会采集到大量的数据,以便准确地分析油储分布情况。在使用这些数据时,通常是画出数据场的等值线,再由专业人士进行分析哪里有油,有多少油,但这样的分析处理办法是会受到一定限制的,由于等值线是二维的,不能形成一个直观的、清晰的概念,就会浪费大量的信息。如果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可视化技术,就可以从大量的地震勘探数据中构造出三维实体,显示参数,直观的再现油藏的地质构造以及油藏参数在石油开发过程中的变化,使专业人员可以对原始数据做出正确的解释。这样的分析会更准确,定位也会更加科学,减少石油勘探开发的成本。
(三)石油装备中的计算机仿真技术
计算机技术在石油领域的另一个较为重要的应用则体现在石油装备的研制和生产过程中。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能对所研究的对象直接进行试验。在这种情况下,可采用间接试验的方法即建立一个与所研究的对象或过程相似的模型,通过模型间接地研究原形的规律性。这种间接试验技术就是仿真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在石油工业方面也已得到应用,现已成功地将计算机仿真技术用于钻井工程和油藏工作的研究。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来研究设计的牙轮钻头、振动筛等产品的总体性能,大大缩短了新产品研制周期、提高了产品的综合性能。
油田的勘探开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为了使石油工业的发展能够适应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的需要,石油科研人员就要不断地吸收先进的科技知识,同时还要不断创新,为石油工业的发展探寻新的出路。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给石油工作者看到了曙光,它为石油工程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它将石油工程的发展带到了以计算机技术应用为辅助的新阶段,也为石油工业的发展拓宽了道路。虽然计算机技术在石油工程中的广泛应用还为完全展开,但计算机技术一定会在石油工业的未来的领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计算机智能控制技术;工程机械;应用研究
工程机械领域是对工程建设中所需的施工机械的总称,主要包括了建筑类、水利电力类、道路港口类以及国防建设类,工程机械是装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发展建设。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生产需求,要不断的加大工程机械作业量,以往落后的制造方式已不能满足巨大的机械量需求。因此,我国的工程机械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不仅如此,由于人工制造时的安全系数较低,所以会出现安全事故,制造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因此依靠计算机智能控制技术是工程机械发展的必经之路。
1工程机械领域自动化应用出现的状态和问题
工程机械自动化指的是将计算机智能系统导入工程机械制造系统中,还应该将人工智能因素加入计算机系统中,从而促进机械具有人脑智能因素,提高机械适应能力。在近年来,随着网络在人类生活中的占比越来越重,人类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的加深,伴随人类活动产生的信息在数量、传递能力和传递速度也在急速增长,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对信息安全性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验。在自动化应用中,还要求将工程机械制造的每个环节结合到一个界面,由较少的人力进行计算机控制,从而可以避免施工人员出现安全问题,还可以减少劳动力成本,方便员工操作,提高机械精密度和质量。
1.1挖掘机的发展
挖掘机是施工时的常见设备,担任着工作精密度要求较高的操作,所以在作业中往往需要大量的工作负荷。挖掘工作者会出现操作失误,不仅延长工作期,降低工作质量,还会威胁到自身安全。而智能化系统能利用计算机检测功能对工作目标进行锁定,然后科学的计算铲斗在施工时会遇到的阻力,最后选择合适的功率进行工作,从而提高作业科学性,提高工作效率。
1.2自动装卸机
装卸机是工程施工中的基础设备,由于自动装卸机属于高智能机械产物,目前只有少数国家掌握了这项技术。自动装卸机是一项全程不需要人工的全自动设备,主要结合运用了GPS技术和激光传感设备,从而控制装卸车可进行无人驾驶和自动装卸。
2工程机械的智能化控制的研究
2.1对作业对象的智能自动识别
在工程机械智能化控制的发展中,对作业对象的信息进行准确无误的识别是实现智能控制的基础环节。主要包括了:超声波传感技术、自动识别技术以及激光扫描技术。超声波传感技术主要运用于难以进行直接测量的情况。利用超声波进行距离的测量。首先将超声波从声波发射器中发射出,当声波到达指定的目的地时,再原路返回,从而依靠计算机智能计算系统计算出超声波往返所用时间,最后确定距离数据。自动识别技术指的是依靠计算机智能控制系统,对具体机械作业环节进行完整的控制,包括其运作功率、转动轨迹、作业力度等。由计算机控制系统内部进行每个环节的指令操作,从而实现对其的工作控制。激光扫描技术也是距离测量手段,较超声波技术来说,激光扫描技术的测量精准度更高,但也受环境影响较大。在粉尘较多的环境中,激光的传输速率降低,从而扫描技术的准确性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在作业时应该对环境进行考察和研究后,再决定具体的测量手段。
2.2作业环境的智能适应度
在工程机械作业中,常常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改变施工作业参数,因此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在计算机智能控制技术中,就要求智能机械应该具有对外界环境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在环境变化中及时做出反应,从而提高工程机械的质量。工程的适用性主要是对导航系统的利用。导航系统主要包括了编码器、回转仪等设备,是利用传感器组合进行对目标的导航。不仅可以合理的规划出完善的运转方向,还可以在运转的过程中调节合理的运作速度。在运作的过程中,还需要配合外部的传感器一起进行使用。这是为了避免在运作中内部传感器出现的数据误差对整个工程的影响,提高数据的精确度,保证作业的科学性。在导航系统中,传感器需要对运作轨迹进行实时的记录和检测,并且及时的找出移动中出现的错误位置,并且在错误的位置铺设电磁,电磁在产生磁场后就会使设备在下次运作中避开错误的位置,回到正规上。此外还有一项光学反射技术,这项技术在黑暗的环境中具有强大的优势,因此光学反射技术一般运用于无光的地下工程中。首先是通过光线反射原理来对设备运转轨迹进行跟踪,为了保证运转的严密运行还应该在轨道较为复杂的弯道处进行标记,从而避免出现工作失误。
3挖掘机的计算机智能控制技术实例
计算机智能控制技术(ICT:IntelligentControlTechnology)是控制理论发展的新阶段,主要用来解决那些用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结合计算机智能控制技术中的模糊逻辑控制、神经网络控制、专家系统、学习控制、分层递阶控制、遗传算法等,来实现现代化的管理与控制。比如,挖掘机的计算机智能控制技术主要是对挖掘机的功率进行控制。在挖掘机工作时,工作人员首先应该对挖掘机的工作参数进行科学的设置,从而保证挖掘机能在指定的最大功率和损耗最小的情况下,持续稳定的运作。当挖掘土壤较硬时,挖掘智能控制系统就能自动的检测出土壤的硬度,然后根据计算机的数据计算进行功率调节,从而保证了施工的顺利进行。计算机智能控制技术中包含的技术较多,主要有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基本原理、单片机C程序设计、智能产品设计与应用、ARM设计与应用等,将计算机智能控制技术应用在工程机械领域中,利用动力适应控制将挖掘机的工作环境进行数据性分析,然后计算机传达出数据指令。动力适应控制是一项可以有效避免人工操作局限性的技术,还可以利用精确的数据,促使挖掘机以最佳状态进行工作。从而使得挖掘机能提高工作适用性,达到提高工程质量的结果。现代挖掘机主要是通过液压系统来进行作业。计算机智能系统可以通过对液压系统的参数设定来控制其吸收输油能力,从而进一步的提高挖掘机的工作合理性和准确度。
4结语
智能控制技术使工程能在计算机运转中高效安全的进行,不仅能提高工程的质量,还可以减少劳动力,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工程效益,因此计算机智能控制技术是工程机械领域发展的趋势。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智能控制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只有不断的对其进行探讨研究,才能促进发展,提高企业的发展效益,同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梦.计算机智能控制技术在广播电视设备上的应用探析[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4,14(06):20~20.
[2]陈京晖.200kA预焙槽计算机智能控制技术在铝电解生产中的应用[J].轻金属,201318(05):26~30.
[3]周武强,李敬伟.计算机智能控制技术在工程机械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17):30~31.
[4]辛耀中.智能电网调度控制技术国际标准体系研究[J].电网技术,2015,16(01):01~10.
[5]田朝辉.计算机智能控制技术在网球训练中的应用研究[J].物联网技术,2016,12(01):71~72,75.
[6]贾培荣,张平.计算机智能控制技术在广播电视设备上的应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5,12(08):163~163.
[7]安琳,武宜鸣,朱文俊等.针织生产过程中质量预测和控制技术研究思路[J].针织工业,2010,13(09):4~6.
[8]宋奎超.工程机械智能通信终端的研制[D].东南大学,2006.
[9]韩斌.基于神经网络的工程机械液压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长安大学,2005.
[10]靳晓枝.基于GSM/GPS的工程机械远程监控与全球定位[D].中南大学,2005.
关键词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设计 土木工程 新进展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工业化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随着计算机发展形成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设计是一门可以跨学科的新技术,而且在土木工程应用中有着卓越的优势,所以已经越来越多的被引入土木工程的各个领域。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够实现土木工程师和计算机的实时交互,使得工程师在进行设计时能够充分的发挥想象力,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1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技术在土木工程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知道,在土木工程教学中,经常需要对学生讲解大量的工程问题以及施工技术,然而这些知识仅仅根据老师的口头传授根本对学生们的学习产生不了多么大的作用,上课效果一点也不令人满意,有了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设计之后可以将课堂上要使用的各种信息有效地组织在一起,老师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引入一些比较形象的可视化的土木工程应用成果,学生们也会比较感兴趣,而且课堂上有什么不懂的也可以自己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上再设计一次,从而加深对课堂的理解。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技术能够使得课堂上的土木工程设计成果更加可视化,还可以减少了老师上课讲解的时间,这样老师就有更多的时间对同学们进行切身的指导。学生们也能够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来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对自身的潜力的挖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被广泛的的应用在了土木工程教学中。
2多媒体算计辅助设计的各个衍生学科在土木工程领域的新进展
随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应用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展示在人们面前,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出现对土木工程设计领域的进展有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以下我们就针对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各个衍生学科在土木工程领域的的应用进行详细的介绍。
2.1虚拟现实技术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应用
作为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衍生学科,虚拟现实技术也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把计算机的应用提高到一个更崭新的领域,它能够使得计算机更加人性化,使得人们不需要在进行复杂的计算机操作就能够得到想要的效果。在土木工程领域中,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切实的解决很多问题,在进行土木工程设计时可以为人们提供多维信息感知模型,可以使得设计方案更加生动形象,并且还能够进行虚拟性能测试,能够更好地向土木工程师展示设计的优缺点,从而进行下一步的改善,使得设计更加满足人们的需求。
2.2分布式多媒体协同技术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应用
分布式多媒体协同技术能够使得多个用户在同一个虚拟环境中进行各类交互式仿真,它可以完美的将各种多媒体信息整合在一起,而且可以实现实时的人机交互要求,能够利用计算机实现多个工作任务同时完成,因此完全满足了现代工程建设的需要。土木工程中的设计和建设工作需要实现实时的交互,需要进行多媒体新信息的整合,土木工程领域的在从需求到实现的工作中都对分布式多媒体协同设计有极大的需求。
2.3多媒体仿真技术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应用
信息处理技术和计算技术的发展使得多媒体仿真技术应用而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多媒体仿真技术已经越来越先进,已经产生了功能强大的仿真软件,这些仿真软件的可靠性也越来越高,工程评估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大,有的甚至可以实现实时的交互功能。土木工程设计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需要对多种因素进行考虑,而且设计工序繁琐,各个工序之间关系也比较复杂,如果有一部分没有设计好将可能导致整个工程的失败。如果在进行设计时如果采用多媒体仿真技术可不但可以轻松实现各个功能的设计,还能够进行实时的仿真,然后根据仿真的结果再进行进一步的修改,从而使得设计更加完美,更加具有保障性。如果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多媒体仿真技术中,在实现仿真模型的建立和实验模拟中我们还可以更加形象的看到可视化的设计效果,能够使得土木工程设计工作更加轻松便捷,因此在土木工程中应用的十分广泛。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技术主要以交互方法完成土木工程的设计工作,并且各种衍生软件还能够实现图形的编辑、修改、存储、显示,而且具备比较完善的机械标准件参数化图库供人们使用,所以得到了广泛的欢迎。
3结语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够实现土木工程学科教学的有效化,并且各个衍生学科的发展都使得土木工程设计更加完美,更加具有保障性。虚拟现实技术使得土木工程设计更加可视化,分布式多媒体协同技术能够更进一步的满足土木工程设计的从需求到实现的工作的高效性,多媒体仿真技术轻松实现各个功能的实时仿真。总之,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出现能够促使土木工程领域有更多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
[1] 吴炜煜,任爱珠.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技术在土木工程领域的新进展[J].土木工程学报,2000,01:11-12.
[2] 任爱珠.土木工程计算机技术新进展及研究热点[J].土木工程学报,2011,06:53-59.
关键词:民族文化安全;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Introduction)
文化的生存状态不仅积淀着一个民族和国家过去的全部智慧和文明成果,而且还蕴含着它走向未来的一切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全部价值和合理性之所在,一旦这种价值与合理性遭到威胁和侵略,则必然要给民族和国家带来深刻的文化危机和民族危机[1]。因此,世界各国家对保护本国民族文化安全的越来越重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环境对世界各国的文化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世界相关国家国家政府,哪怕是强势文化一方,也都态度鲜明而坚决。2003年2月和2007年3月,欧盟先后通过了《关于建立欧洲网络信息安全文化的决议》《关于建立欧洲信息社会安全战略的决议》。2011年5月和7月,美国政府相继出台了《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和《网络空间行动战略》两个互联网政策文件[2]。民族文化安全问题,同样也已经引起了我国政界的高度关注。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2 信息化背景下培养面向民族文化安全的国家特需
的计算机技术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的必要性(The
necessity of training of master talents in
computer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degree for the
national cultural security special need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formatization)
2.1 信息化背景下计算机技术对民族文化安全的工程性
支撑作用
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文化侵蚀与威胁正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转化成为对他国的现实威胁。《世界文化发展报告》对发展中国家在文化遗产数字化过程中面临的危机曾明确指出:由于发展中国家缺乏对本国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依赖于国际资本实现其文化遗产数字化,从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格局中再一次成为文化资源的廉价出口国和文化产品的高价进口国,那么,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对自己文化的解释权,而是整个文化遗产的基本含义发生的变异,从而使一个民族迷失最基本的文化认同感[3,4]。
2.2 培养国家特需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类、复合式
IT人才,在“数字化文化中国的边陲”担负起“戍
边”使命
我国在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捍卫及其安全问题应对等方面亟须一批计算机技术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类、复合式国家特需人才。培养应对民族文化安全问题的计算机技术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源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结构以及我国民族文化安全问题规模、问题表现形式的现实需求;培养应对民族文化安全问题的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工程类、复合式人才,源于当今各国的文化安全问题须臾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工程性支撑以及此类国家特需人才必须既能够运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理论、技术,参与设计、研发、实施民族文化安全方面的相关计算机项目,又能够在民族文化素养和民族文化认同心理等方面达到国家特需人才的职业行为要求。只有让这些业务和文化素养都过硬的国家特需IT人才担负起“戍边”历史使命,“数字化中国的边陲”才会安宁。
3 面向民族文化安全的国家特需计算机技术硕士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The training practice of
master talents in computer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degree for the national cultural security special
needs)
3.1 教育理念凝练与培养目标优化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1年8月下达了《关于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5]: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是针对国家有关行业领域特殊需求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现有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难以满足培养需求,择需、择优、择急、择重安排少数办学水平较高、特色鲜明、能够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要、且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的高等学校,在一定时期内招收培养研究生并授予相应学位的人才培养项目。2011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达了通知,大连民族学院(现已更名为大连民族大学)被正式列为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获批专业学位类别为工程硕士,计算机技术为获批领域之一。大连民族大学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以“服务国家民族文化特殊需求、突出多元一体民族文化特色、创新国家特需人才培养模式、严格国家特需人才培养标准”为基本教育理念,首先,对本领域此次承担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从相关领域与学科的角度进行内涵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按照国家特殊需求优化专业方向,其次,凝练并优化本领域此次承担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人才培养目标。
对本领域此次承担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与以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学术硕士培养有何不同?与普通的计算机技术领域的专业硕士培养有何不同?这是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领域与学科的本质区别在于:学科是学术的分类,而领域通常是置于行业、职业的视野中予以考察的。计算机技术领域专业硕士的培养不同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学术硕士的培养,前者不仅仅依赖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6]、《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国家标准》和《IT职业分类方案》,更是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等行业为依托,与“IT主体职业”等职业进行对接。而服务我国在民族文化安全方面特殊需求的计算机技术领域专业硕士的培养则更加特别,从依托的行业看,不仅仅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根据国家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行业与产业在英语中均为industry),还与“文化产品的生产”类别中的“文化遗产保护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文化软件服务”等行业密切相关,从对接的职业看,不仅与“IT主体职业”进行对接,而且还与“IT应用职业”“IT相关职业”“新闻出版、文化工作人员”等职业进行对接。在民族文化安全特殊需求的总领下,相关产业已经得到国家的极大关注,如,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年)》就明确提出发展民族软件、民族文化等七个方面的特色产业,加强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护等五个方面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繁荣民族文化。根据以上学科基础、行业依托、职业对接以及国家扶持相关产业的客观情况,大连民族大学计算机技术领域结合自身科研优势、工程实践优势和办学特色优势,以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7]为指导,凝练了专业方向,优化了培养目标。本领域凝练出的三个专业方向分别是: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民族工作专用信息网络工程。本领域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我国民族文化的特殊需求、面向政府及相关企业事业单位的特殊人才需要,培养既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有具有计算机技术领域全面的工程实践能力,还通晓民族文化的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创新人才。所谓创新人才,是指所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鲜明的创新意识、饱满的创新精神、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的创新活力。
3.2 使用“纵向耦合,横向拓展”方法确定国家特需人
才培养规格
3.2.1 专业方向与学科方向的纵向耦合
服务国家民族文化特殊需求的计算机技术领域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专业方向与图形图像与模式识别――这一学科研究方向相耦合,主要包括图形图像算法应用、视频监控与行为模式识别,通过物体的视频特征及其动态变化状况对物体的视频行为进行状态预测。本方向以民族文化领域的先进多媒体I/O设备开发、民族传统文化活动中动作的数字化运动捕捉和公共安全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开发为需求驱动,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安全获取复制与传播、民族文化导向的民生科技和民族地区公共安全服务。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专业方向对应的学科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与知识工程,主要包括结合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和智能计算等相应理论和技术对多民族生物计量特征、民族语言和文字以及民族文化遗产等进行数字化安全保护。民族工作专用信息网络工程专业方向对应的学科研究方向是网络技术与网络安全,主要包括网络的测量与流量预测,网络业务建模及其统计特性分析,通过网络业务的特征及其变化的状况对网络的运行状态进行预测,以及信息的加密传输、信息安全与认证技术,以民族地区的网络与信息化建设需求为驱动,建立各种安全可信的应用系统,为民族地区的信息安全服务。
3.2.2 各专业方向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
根据前面所述人才培养目标、我国民族文化的特殊需求、政府及相关企业事业单位的特殊人才需要,我们对人才培养规格的三个核心要素: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进行了剖析和提取,并且既没有停留在传统的学科层次,也没有停留在普遍的领域层次,而是在采取了“纵向耦合――专业方向和学科研究方向相耦合,横向拓展――领域传统需求与国家特殊需求相衔接”的方法,分析得出了“专业方向+研究方向+领域+特需”的大连民族大学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计算机技术领域在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民族工作专用信息网络工程等三个方向上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类、复合式创新人才培养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
其中,在知识要求方面,我们规划了学科基础知识、学科与专业方向耦合所需的衔接知识、专业方向专门知识以及特殊需求知识等四部分内容,其中,学科基础知识与学科相对应,工学科与专业方向耦合所需的衔接知识、专业方向专门知识以及特殊需求知识则与专业方向以及国家特殊需求相对应。表1给出了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计算机技术领域各专业方向知识结构需求。
化实践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学位论文
评价方法
3.3.1 职业导向、校企协同的课程体系
传统的学术型学位课程设置往往是侧重于学科知识的完整性、体系性和逻辑性,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基本框架构建课程体系,因此,传统的学术型学位课程体系的表现形式通常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而对于专业学位而言,其职业背景、职业能力导向非常明显,因此,其课程设置不应以掌握学科知识体系为主要目标,其课程设置应该更重视实际应用和职业需求,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8],一般适宜采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模式[9]。针对计算机技术的特点及国家在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维护民族文化安全等方面的特殊需求,我们作为国家唯一设在东北和沿海开放地区、以工科和应用学科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民族高等学校,开展了大量的人才需求调研,结合多年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经验,创建了“公共必修课程模块+领域核心课程模块+领域方向课模块+企业课程模块+企业实践模块”的专业学位硕士课程体系。其中,公共必修课程模块中我们加开了民族文化类课程,并进行IT职业行为优化渗透教育,IT职业行为优化案例均来自企业和行业专家;领域核心课程模块和领域方向课模块旨在使学生打好坚实的学科基础,但是与传统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不同,我们分别基于“问题驱动”和“做中学”来授课,这些“问题”需要用“做”来回答,“问题”内容会在开课前聘请企业或行业专家进行设置;企业课程是我们专门开设的实践型课程,聘请企业的兼职导师讲授,教学内容根据各专业方向所确定的工程实践能力等能力需求,结合企业的特点进行定制。学生在中期考核合格并完成学位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后进入企业实践环节,时间为一个学期,原则上需要集中在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完成。企业实践主要从事学位论文(设计)前期研究和特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把以上课程整合成一个有序的系统,我们确定了“课程模块――特色描述与教学目标的课程体系矩阵”“具体课程设置对知识需求支撑矩阵”“具体课程设置对能力需求支撑矩阵”“具体课程设置对素质需求支撑矩阵”等两级四类矩阵系统。表4给出了处于顶级的课程体系矩阵。
表4 课程体系矩阵
Tab.4 The matrix of courses system
课程模块 特色描述与教学目标
公共必修课 在教指委规定课程的基础上,加开民族文化类课程,并渗透IT职业行为优化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提升学生职业道德
领域核心课 “问题驱动”,校内集中授课,使学生打好扎实的学科基础
领域方向课 “做中学”,校内集中授课,使学生做好与职业对接的学科知识储备
企业课程 “项目制”,在企业进行。通过实施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民族工作专用信息网络工程等专业方向的企业或行业实际项目的训练,使学生基本具备特需职业能力
企业实践 使学生融入真正的国家、行业、地方、企业重点项目,成为合格的国家特需IT人才
3.3.2 基于CDIO教育理念构建MDCD特色教学模式
创建了“公共必修课程模块+领域核心课程模块+领域方向课模块+企业课程模块+企业实践模块”的专业学位硕士课程体系之后。接下来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来实现“问题驱动”“做中学”“项目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引入了CDIO教育理念。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发起了基于CDIO的工程教育改革,这四个过程来源于产品/系统的生命周期过程,涵盖了绝大多数工程师必要的专业活动[10]。事实上,我们认为CDIO与计算机技术领域的项目开发流程契合度非常高,比如,一个实际的、完整的软件开发项目通常需要以下流程:需求调研与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交付与维护。显然概要设计与详细设计和design对应,编码与测试和implement对应,交付与维护与operate相对应。但是,项目流程中的需求调研与分析能否与conceive对接,怎样对接才能在“需求调研与分析”阶段就体现出鲜明的计算机技术领域特色,而不是通常的“纸上谈兵”?“需求调研与分析”可不可以和学科基础知识结合起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构建了MDCD方法,MDCD代表:Module知识模块、Demo平台演示、Communication交流问题、Development开发实践,具体如下:(1)Module层次理论知识基础:主要涉及学科基础知识等。这部分知识内容的设置原则是“要精、要管用”;设置方式是模块化。(2)Demo层次平台知识基础:主要涉及各类主流技术平台。这部分知识内容,设置方式是举例式:基于实例讲解主流技术平台。(3)Communication层次民族文化知识基础:主要涉及我国国内不同民族的文化,以及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文化呈现出的“多元一体”特征,还有当今世界各国家的文化交流、融合、侵蚀乃至威胁。这部分知识内容,设置方式是以交流文化安全问题的实例为主。一方面使学生初步涉及文化安全领域问题研究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起到开阔思路、激发探索和提高人才人文素质的重要作用。(4)Development层次实践训练:以上述内容为基础,进行实践训练。基于MDCD方法的教学模式主要在公共必修课程模块、领域核心课程模块、领域方向课模块中应用,以上(1)―(4)既是一个小循环,又在公共必修课程、领域核心课程、领域方向课程阶段立体化地解决了领域软件需求分析问题,成为了CDIO中的C,与conceive对接。综上,在公共必修课程、领域核心课程、领域方向课程阶段已经通过MDCD方法为完成从学科到职业的嬗变打下了基础,并与企业课程、企业实践一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CDIO链条,形成一个大循环。
3.3.3 基于计算机技术领域特点设置学位论文评价体系
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明确规定: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中的一种,产品研发型论文是指针对计算机技术工程领域的新产品或关键部件研发。工程设计型论文来源于计算机技术工程领域的实际需求,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设计项目,也可以是某一工程设计项目中的子项目的设计或关键问题的改进设计。应用研究型论文来源于计算机技术工程领域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是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的应用研究。我们规定: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学位论文要在校内外双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根据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工程实践项目完成。学位论文撰写,研究生本人有以下成果之一作为依托的,将在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优秀学位论文评审中予以倾斜:获得发明专利;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获得软件著作权;实习实践基地和项目发包方共同开具了学生所参与开发的产品已投入使用的证明。为了做好校内外实践环节、实践环节和学位论文环节的一体化衔接,我们于研究生入学的第二学期即开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资助工作,为企业课程、企业实践和学位论文工作打下坚实的项目基础。
3.4 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和双导师队伍建设
我们按照“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原则,搭建集成学校、沿海开放地区和民族地区企事业单位为一体的培养平台,实现国家需求、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的协同发展。2012年我校获批国家民委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并结合计算机应用技术省部级重点学科以及信息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形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内培养基地。
本领域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组负责制。“导师组”由校内外不同学科背景的导师联合组成,每个导师组设组长一名、由若干名主管导师组成,每名研究生由校内、外双导师共同指导。企业课程、企业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均采取校内外双导师制。
3.5 搭建可以满足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的教育技术与
工程实践集成硬件平台
本领域所凝练的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民族工作专用信息网络等三个专业方向具有鲜明的工程实践特性。要想在领域核心课程、领域方向课、企业课程等课程教学中贯彻三个专业方向的工程实践特性,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就一定要在教学中借助先进教育技术与工程实践集成硬件平台。领域为满足以上教学需要,为每个专业方向搭建了教育技术与工程实践集成硬件平台。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专业方向集成硬件平台主要是:CAVE沉浸式虚拟仿真系统、三维运动捕捉与分析系统,用于开展虚拟现实教学工作与机器视觉工程实践工作。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专业方向集成硬件平台主要是:苹果设备和Kinect体感应器,苹果设备用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的教学工作以及民族文物特征高维后期处理、文物建模的工程实践工作;Kinect体感应器用于多民族面貌生物特征分析等工程实践工作。民族工作专用信息网络专业方向集成硬件平台主要是:网络卫士入侵防御系统及网络卫士安全网关系统,用于开展入侵防御策略部署等教学工作和工程实践工作。
3.6 确立全面、全过程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考核体系
在研究生培养质量考核评价方面,我们确定的第一要义就是:工程实践。并在全面的贯穿于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各类课程教学、中期考核、学位论文工作等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在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中,我们就严把入口关,由学校、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双方共同组成复试小组负责复试工作,重点考察考生是否具有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综合能力、政治思想、团结协作、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基本素质。领域核心课课内实验环节的考核成绩、以及紧随领域核心课程之后开设“软件系统设计与开发实践”集中性课内实践环节的考核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计入学生领域核心课程的总成绩,并规定:实验及集中性课内实践环节不及格的学生,其对应的领域核心课,不能给出及格及以上成绩,做到“实践环节一票否决制”,真正强化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企业课程要求教学内容要为企业实践做铺垫,主要聘请企业中资深技术人员授课,授课教师需采用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软件开发训练。企业课程的成绩评定以对学生的代码验收、项目验收作为主要考查方式,企业课程的成绩作为中期考核的重要观测指标,中期考核不合格者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培养环节。中期考核的主要内容设定为研究生入学以来的实践环节评定,主要考察学生是否具备了计算机技术领域中相关满足国家民族文化特殊需求的工程部门所要求的全面的工程实践能力。要在学位论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论文评阅、答辩等环节,突出对学生是否可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考查,要求学位论文要源于满足国家民族文化特殊需求的应用课题或工程实际问题,具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和实用价值,注重锻炼和提高学生承担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技术工作的能力。在学位论文送审之前,要组织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专家对学生所完成成果进行工程性验收,学生要接受专家评委的检查、验收与质询,专家评委做出工程性评价。工程性验收要严格把关,突出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本质区别。工程性验收不合格的,不得进行学位论文送审。
4 结论(Conclusion)
国家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其目的就是着眼于国家相关行业发展的特殊需求,引导相关高校合理定位,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大连民族大学计算机技术领域在试点工作中,以国家民族文化特殊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了国家特需计算机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创建了“公共必修课程模块+领域核心课程模块+领域方向课模块+企业课程模块+企业实践模块”的专业学位硕士课程体系和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MDCD特色教学模式,在教育技术与工程实践特色硬件平台搭建、实践基地和导师队伍建设以及学位论文评价等研究生培养质量考核评价体系等工作中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积累了较为宝贵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何跃,高红.文化安全视角下的云南跨境民族教育问题
[EB/OL].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news/136340.
htm.2010,12(26)
[2] U.S.Department of Defense. department of defense strategy for
operating in cyberspace [Z].2011,7.
[3] 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 李媛.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中外国文化侵蚀及防范研究[D].成
都: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7.
[5]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
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
生试点工作的通知,学位[2011]54号,2011-8.
[6] GB/T 4754-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
准[S].
[7] 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计算机技术领域工
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Z].2012,11.
[8] 孙若红,孙妍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及
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3,(4):60-63.
[9] 赵岩,徐平.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改革与创新[J].现代
教育管理,2012,(9):115-118.
[10] 于福莹,等.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
培养模式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28-31.
作者简介:
云 健(1975-),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
社会计算,民族信息处理,计算机技术领域研究生教育.
刘向东(1967-),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计
算机网络技术与民族信息处理.
刘 爽(1977-),女,博士,副教授.研究领域:多媒体技术与
民族信息处理.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应用;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计算机设备的广泛运用,促进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成熟。计算机科学技术是具备新兴表现特征的尖端应用技术,其在现代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广泛引入运用,给世界各国基层普通民众群体的生产生活实践体验过程,造成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和冲击。时至今日,现代计算机科学技术,已经实现了对包含平面二维图像、视频,以及音频等多种具体表现类型的媒介技术要素的结合式运用,并且长期处于不间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有鉴于此,本文将会围绕现阶段计算机技术应用及发展展开简要阐释。
1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概述
从整体性角度展开分析,计算机科学技术本身具备鲜明且充分的综合性表现特点,能够实现与多种具体表现类型的技术形态之间的结合运用,因而能够长期维持快速有序历史发展趋势。在计算机科学研究与现代机械工程技术相结合背景之下,能够实现在现代机械工程技术领域的引入运用;在计算机科学研究与现代电子工程技术相结合背景之下,能够实现在现代电子工程技术领域的引入运用;在计算机科学研究与现代通信工程技术相结合背景之下,能够实现在现代通信工程技术领域的引入运用。历史文献记录资料揭示,我国第一部具备通用性的电子计算机设备,就是在针对现代通信技术和核物理电子技术等技术形态的结合运用背景之下研制形成的。微电子应用技术在现代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引入运用,有效提升了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物理科学研究与应用实践过程中的价值表现水平,促进了以光学和激光应用技术、真空电子应用技术,以及超导应用技术在内的一系列现代应用技术形态的日渐成熟。而且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机械工程事业领域的引入运用,为有效提升我国机械工程技术活动的综合性组织开展水平,做出了不容忽视的重要贡献。
2现阶段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1)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多媒体技术领域的运用。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实践活动不断深入发展的实践背景之下,多媒体应用技术借助与现代计算机科学技术之间的有效充分结合,获取了在多媒体应用技术研究领域多个具体方面的广泛渗透。在一般性技术分析视角之下,多媒体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运用,能够在针对平面二维图像、视频,以及音频等媒体数据信息要素完成基础性输入和输出技术处理的前提条件之下,能够有效将抽象数据信息要素转化处理为具体数据信息要素。在未来一段是时期之内,借由多媒体应用技术与现代计算机科学技术之间的有效充分结合,能够保障和促进现有的多媒体技术,能够切实实现在地质勘探、气象观测、通信工程,以及航空航天工程等现代化的系统性,或者是功能性应用技术实践领域,获取到稳定且广泛的应用实践活动空间。(2)半导体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实践活动水平的不断提升,充分促进了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半导体应用技术支架的相互结合,在较大程度上充分保障和促进了现代半导体技术的日渐成熟发展。在人类文明进入21世纪历史发展阶段之后,半导体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在于一系列具备更好技术特性的半导体技术产品的研发和广泛投入运用。(3)个人数据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应用。个人数据信息处理技术是一种具备基本性表现特征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形态,其主要的技术性应用功能,在于针对具体面对的各种具体表现类型的数字信息要素和数据信息要素展开系统化的计算分析处理。现代计算机科学技术最基本的功能和应用最为广泛的功能,就在于针对各种表现类型的数据性信息要素的计算分析处理,且其实际的应用范围覆盖了我国民众日常化生产生活实践体验过程中的方方面面。(4)移动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运用。在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早期发展阶段,受设备物理技术局限性的影响,在一定历史时期之内给其广泛性的引入运用造成了显著不良影响。而伴随着个人PC设备和移动计算机设备的涌现和普及运用,为现代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普及发展,做出了不容忽视的重要贡献。
3结束语
针对现阶段计算机技术应用及发展,本文选取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概述,以及现阶段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论述分析,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蔡志珍.浅析现阶段计算机技术应用及发展[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1:174~176.
[2]王一卓.浅析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中国新通信,2016,20:105.
[3]夏春梅.探讨现阶段计算机技术应用现状以及发展[J].价值工程,2014,35:191~192.
[4]孟庆涛.刍议现阶段计算机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J].数字化用户,2013,07:52.
【关键词】计算机通信技术应用
一、前言
通信技术包括光通信以及电通信技术,其中电通信技术则包括有线以及无线通信两类。伴随改革开放进程的持续深入,我国通信行业实现了迅猛发展,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则在行业中实现了广泛的应用。两类技术逐步融合,形成了计算机通信技术,发挥了显著应用优势,实现了丰富拓展延伸。本文就计算机技术在通信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做进一步探讨,对行业的丰富全面发展,有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二、通信改革以及同计算机技术的融合
1、通信行业改革
传呼机的诞生真正令我国社会迈入了通信时代,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上海利用一百五十兆赫兹频段令模拟寻呼体系全面开启,并提供了近二十余年的寻呼网络服务。自2007年开始,我国寻呼服务真正履行完历史使命,其为我国通信领域发展历史进程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当然,无线寻呼系统的深化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有效辅助。程控电报译码设施便体现了计算机技术的全面深化应用。计算机编程语言在体系管控层面发挥了显著的优势作用。我国自1987年以来,便逐步开发研究模拟蜂窝通信体系,也就是移动通信领域科学技术。自此,移动通信领域实现了超乎想象的快速发展,用户数量迅猛激增。当前移动通信技术则由最初的模拟蜂窝体系、GSM技术逐步发展为SCDMA现代化网络技术。
通信行业的发展改革,还经历了一项重要事件,即我国自主研发成功了大容量高效便捷的程控交换机系统。该系统可令用户各类通信信息以及交换机管控维护等复杂功能预先转变为程序,并保存至计算机之中。一旦交换机开始工作,控制系统便可自动对用户的状态发展以及拨打号码等操作进行实施监测并依据具体要求履行相关程序。这样便可发挥各类交换功能,一般来讲该类交换机为全电子模式,应用程控手段操作,因此叫做存储控制交换体系,或程控交换机。其总体控制系统为重要核心,承担的工作任务则为,依据外部应用用户以及内部管控维护的具体要求,调用存储程序并执行各类命令,进而实现对硬件系统的调控并履行交换控制功能。程控交换设施的主要部分为微处理器,为良好的满足模块化需要,优化处理能效,提升整体体系灵活高效性。当前程控交换体系分散管控水平逐步提升,并应用部分以及整体的分布管控模式。由此,不难看出,计算机领域微处理器应用技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再者,网络系统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通信行业的全面改革。当前,网络通信实现了各行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我国网民总量则跻身世界首位,社会大众则更愿意利用网络通信方式实现便捷、快速的交流、沟通,实现了各类价值化信息数据的全面共享。网络通信成为通信发展改革的重要标志,其应用计算机技术则更为丰富多元化。
2、计算机技术同通信技术的融合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扩充发展以及通信行业改革步伐的全面深入,计算机技术同通信技术完善融合,形成了计算机通信技术。主体研究方向则为多媒体以及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通信即为利用计算机手段实现高效快速的通信目标。主于计算机中、计算机同终端,伙或是打印设备、他类设施中实现良好的数据信息交换。计算机通信主要对象为二进制数据,因此计算机通信还可叫做计算机数据的通信。通信信息种类形式丰富多样,主体涵盖各类文本信息、电子表格、电子图形、数据库系统文件、数字化图像信息与语音、音频信息等。该类信息经过二进制形式转化构成数据信息,进而可借助计算机技术与数字化系统实现快速准确的通信。
三、计算机技术在通信技术中应用
当前,我国通信技术领域实现了优化改革,其实践发展方向则为光纤通信、第三代无线通信服务技术等。而计算机技术则在其领域之中发挥了重要功能,尤其在程控设备、移动基站等现代设备体系的更新研发中承担了重要任务。例如,3G无线通信系统技术同上两代差别在于数据传输以及声音处理传递速率实现了显著的提升。其可以在全球范畴中自如的无缝漫游。同时可准确快速的处置各类图像,丰富的音乐以及视频流文件,并为大众提供便捷的网页查询、视频电话会议、人性化电子商务服务。基于兼容性需要,该技术还同第二代网络实现了良好的对接。快速的网络连接、视频影像、无线服务、手机电视娱乐、购物等多元化通信应用功能,均需要计算机技术的有效支持。该类功能,首先应配备功能强、容量大的终端,即3G手机。该手机的研发,则需要应用计算机嵌入处理技术以及相应的微处理操作系统,做好驱动程序的布设以及应用程序的优质开发,方能实现目标功能。例如ARM处理器便实现了移动终端研发的丰富应用。另外,借助嵌入Windows操作系统、安卓系统等,则进一步令手机终端向着智能化、科技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为3G通信提供了全面应用的良好平台。
计算机技术之中,还有一类搜索引擎也逐步实现了在无线通信网络中的广泛应用,发挥了核心效用价值。当前,搜索引擎技术手段丰富多样,包括目录搜索、机器人搜索、元搜索等,均为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创新结果。目录搜索方式的代表为雅虎以及搜狐,其通过对web网站实施分类与分级处置,位于数据库系统之中依据内容信息的不同对各个网络页面做简单明了的描绘,进而与关键字以及分类信息实现良好的匹配。利用手机购物同样需要应用计算机技术以及相应的软件开发工具对网站进行优化设计。再者,移动通信应用到的各类系统同样需要计算机核心技术的支撑。例如,中国移动通信,其国际漫游计费清算体系,主体承担对各类已经进行批价的国内长途漫游通话详单、模拟漫游通话单、国际漫游来电话单以及出访单,实施分类收集、有效检错,并依据归属省份、地区、国际运营方一同下发话单。还依据漫游归属区域转发至具体各个省份的计费部门、结算中心以及国际运营方。该类复杂的流程,则需应用高效便捷、快速的控制体系以及计算机技术方能完成。移动通信公司主体应用自主研发的ACS系统,基于计算机J2EE技术、公共以及通用对象请求结构技术,实现了清晰、快速的通信漫游清算,确保了整个通信服务的健康、持续与正常运行。另外,移动通信企业网站宣传、研发移动基站,明确通信协议等工作,同样需应用到较多计算机手段技术。由此可见计算机技术在通信技术中的应用尤为广泛,发挥了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四、结语
总之,伴随通信领域的深化改革发展,计算机技术的丰富更新应用,两类技术实现了良好的融合。计算机技术则在通信技术领域发挥了重要价值功能,为此我们只有深入探析技术发展特征、应用状况,依据通信需求持续研发、不断创新,方能真正促进现代化技术领域的完善集成,满足人们多元化需求,开创高效、便捷、丰富、多元化的信息化环境,实现持续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杰.当前建筑工程运行管理中的问题及其原因初探.价值工程,2012(22)
[2]刘安平.论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价值工程,2010(18)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图形 图新图像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据了解,从上世纪开始,计算机图形技术就已经和图形图像有了一定的结合,只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仍不够成熟,但经过日后的继续发展和改进,计算机图形和图形图像技术的结合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截止到目前,该技术已经成为计算机现代化应用的主要手段。只是对于该技术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专家们仍然是各执一词,但不可否认的是,通过对计算机图形和图形图像技术的发展空间和应用领域进行总结概括和分析,加强对该技术的深刻了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计算机图形学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图形学是通过计算机来处理图像、修改图片并完成存储的一系列过程的学科,而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是指把通过概念或者数字来表达出事物的几何图形或者几何数据,运用计算机来显示、修改直到完成的过程,由此便可发现计算机图形学与图形图像处理技术是必定要组合一起的,只有相互结合才能完成图像制作。
总的说来,计算机图形学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了图形标准、实物造型、计算机动画、图形硬件等等。计算机图形学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来研究这些图形的学科,通过计算机来表达真实的图形。但是要表达出这些真实的图形需要借助图形描述的场景的几何表示,所以计算机图形学与计算机几何设计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但是真实感图形计算是以数字图像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所以计算图形学与图形图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2计算机图形学的应用
计算机图形学的发展历程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该学科的研究开始于麻省理工,通过该校对计算机图形学的研究,确立了该学科在计算机技术中的一席之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技术在世界经济中的各个领域都有了很好的发展。据了解,通过计算机图形学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创新,在未来其应用前景也将更加广阔。
例如:计算机图形化的用户接口应用,一个优秀的图形化用户界面可以大大提高软件的实用性,随着某公司图形界面操作系统的提出,这一切都标志着图形学渗透进了计算机的各个领域。再者更具代表性的图形应用领域就是计算机动画和艺术设计,因为动画和艺术设计在中国运行时间已久,为该技术生产的软件不在少数,但是能像二维平面的应用程序和三维动画建模的软件仍然是屈指可数,由此可见,计算机图形学在中国的各大领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3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和计算机图形技术的应用
3.1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计算机的技术领域里,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是专家学者研究和开发的重点内容,但值得一提的是,要学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必须依附于计算机图形系统。计算机图形的完成和处理必须要依靠计算机图形系统的帮助,一般来说,它是由计算机的硬件设备和计算机图形图像软件所组成,计算机的图形硬件主要包括图像处理器、图形输入和输出设备以及存储设备。而图像处理器是整个计算机系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是连接显示器和计算机内部的重要纽带,通过该处理器可以大大减少计算机cpu的工作量,同时也能减少大量图形的数据运算时间。可以说,通过二者的结合,计算机所制作出来的图形在视觉上会更加的完美,质量上也会更有保证。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而且二者的完美配合几乎可以变成一个整体来发挥效用。
3.2计算机图形和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领域
在工业生产中,计算机的应用可谓是最广泛的,其中计算机辅助设计是这些计算机技术中最为活跃的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的图形操作被广泛运用到这些技术领域里,比如说在汽车行业、土木工程技术领域、数控车床、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等,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将会大大减少人工设计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在部分的网络分析上也运用了该项技术,该技术是在国内工程建筑图纸上常见的设计软件。
除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可视化软件、土地的地形地貌图、计算机辅助制造软件等都是通过该项技术设计出来的高科技技术产品,通过这些产品的投入使用,不仅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便利,更是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脚步,为世界技术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4结束语
计算机图形和计算机图像图像技术的相互结合是计算机技术史上一个非常经典的里程碑,是计算机技术的重要进步和发展。随着图形图像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图形技术为人们创作出了很多丰富多彩的视觉景象;随着图形图像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工作越来越便利;随着图形图像技术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世界将是另一番美好景象。
参考文献
[1] 陈敏雅,金旭东.浅谈计算机图形学与图形图像处理技术[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01:138-139-146.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 网络应用技术 工程技术 实践原则 技术规范
在当今时代,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应用于我国城乡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在这个普及过程中,有伴随中国网通公司的分解与归并而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之间展开的不断竞争下的升级促销,有许多省市开展的热热闹闹的家电下乡工程;更多的是许多小到一个单位的局域网建设选择B/S架构还是C/S架构,VPN专线接入服务还是共享百兆专线接人的服务,或单单是个人的计算机知识的学习选择硬件还是软件,选择网络技术还是编程技术,选择C#还是Java也都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这就使得寻求工程技术中的指导原则显得优为重要。
工程技术的原则区别于理论研究原则,不是一定要高精尖;同时也区别于市场原则,不是新奇贵。工程技术应用永远应当追求高效、规范、简约。在多年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应用实践中,笔者归纳总结出几条简单的原则,并在系统维护和校园网络建设中得到有效验证。
1选择时的从简原则
虽然,我们工程技术中追求的最终目的为安全高效,但是必须首先从人手时的简约主义开始。在机械工程行业,机械设备的平均使用寿命周期内,每年度其保养和维护费用一般是其采购费用的15%}30%,折旧费用因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制造精度等原因与设备的价格比例差别很大。就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领域来说,由于软件和硬件设备的更新淘汰快,其折旧率往往很高,极端情况甚至年折旧率近于100%。因此在最初的设备筛选、系统架构甚至软件学习方向的选择上,一定要考虑计算机及网络应用领域的特殊性,尽最大可能地选择正确的产品和方向,经得起产品市场和技术市场的考验,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在充分考虑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一旦我们遵循了从简的原则,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在名目花样繁多的产品促销手段面前我们能始终保持冷静,时刻牢记工程技术中也遵循这样的定理:“工程技术也是不完善的,每解决一个问题,就会产生十个新的问题。”有了从简原则,我们所要应对的工程施工、运行维护、故障排除、增容升级甚至淘汰更新都会变得简单。而且我们还会发现,从现有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市场我们可以很容易获得所需要的价廉物美的软硬件技术服务。
一个最简单的事例,我们现在有多种廉价的操作系统软件可选择,但人们多选择Win-doves视窗系列。市场占有率高的即大众化的,也就是“简而优”的。另外,我在具体的选择时,可能Windows 2000版本就足够用,这就不要选择Vista版本的,这至少有两个好处,第一,你的硬件系统资源可以负担得起;其次,你的系统所面临的针对性病毒威胁将大大减少这是大众化里的个性化。当然,也另有一些其它技术手段可以更好地发挥个性应用,这需要更深入更广泛地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
2使用时的规范原则
规范是工程技术的生命,没有规范,或者没有严格的规范,效率无从可言。我们虽然可以在第一步遵循简约的原则,但是规范的要求仍然要贯彻始终,甚至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我们要求有限的设备资源发挥最大的功能,以期能够高质量地完成任务,不得不高标准、严要求,力争最优化系统环境。其次,计算机及其网络系统是高度协调、精细合作的复杂系统,任何的隐患和故障,都可能引起整个系统的瘫痪和崩溃。这些都是与我们所追求的安全高效严重背离的。在这个意义上说,规范是效率的保障。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原则
中图分类号:TP393.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1-0000-01
The Application Principle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Yin Lisheng1,2,Tan Juan3
(1.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266100,China;2.Weifang Weichai Deutz Diesel Engine Co.,Ltd.,Weifang261009,China;3.WEICHAI POWER CO.,LTD,Weifang261001,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landmark information, computer and network technology worldwide has been increasingly widely used, human society has entered the Information Age. Changing with the times,computer and network what changes will be brought to mankind,is also a matter of concern.HuYu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ion computer to the human society into a rapidly developing information society, therefore,the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and show the infinite potential. Keywords:Computer;Network technology;Application principles
目前,计算机技术已经在我国的绝大多数城乡得到广泛的应用。计算机技术与工程技术主要的区别在于对其理论研究的原则,工程技术追求的是简约、高效、规范,而计算机技术则不一定必须要精要尖。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计算机技术在应用中的一些原则。
一、从简选择原则
与工程技术相比较,工程技术以安全高效为最终目标,但必须精简人员。机械工程行业中,每年对机械设备的维修与保养需要花费机械设备自身价值的15%-30%左右,这是在设备的使用寿命内,而设备的折旧费受到制造的优缺、自动化程度等因素影响,其价格与设备自身价格差别相当大。而对于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而言,受硬件设备与软件设备的更新速度非常快,这就使其折旧价一般比较低,甚至年折旧率高达100%,所以在一开始选择设备、系统以及软硬件时,要充分的考虑到计算机与网络使用的特殊性,准确的选择需要的产品,才能经得起技术与产品市场的考验与实践的检验。
遵循从简选择的原则,要求充分的考虑十分满则使用的要求,这样许多问题的也就简单化。目前,市场上的计算机及网络产品琳琅满目,各种促销此起彼伏,我们再选择时要保持冷静,时刻要记住在解决一个问题时往往会有更多的问题会出现,所以,遵循从简选择的原则,我们在选择需求、维护、排除故障,更新升级等方面的问题就变得简单。而现有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市场中,我们要获得物美价廉的软硬件技术服务也就变得简单了。
二、规范使用原则
同样,工程技术视规范为生命,如果在工程中没有严格的规范,首先是工程的效率变得底下,其次是工程的质量也难以保障。在遵循可简约原则后,就必须坚持规范的原则,当然,有更高的要求对工程来说也是有百利的。要用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功效,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高标准高要求。计算机与网络系统是精细协作的复杂系统,细小的问题,都有可能使整个系统瘫痪,这就需要我们在系统操作中,严格按照规范去操作,也就是说,规范才是效率与安全的有效保障。工程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同样,人的因素都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规范是与人的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有关系的。在质量控制中,规范保障了质量的可靠;在计算机与网络系统中,规范保障了系统的安全与可靠。
在实践中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领域,工程领域是首要的,目前这一领域已经达到的一定程度的规范,如果没有规范,这一领域将止步不前。在实际中,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工作人员参差不齐,工作中存在不规范施工、操作、编写、维护等情况,这些情况将会导致计算机系统与网络系统的安全与稳定。如果这些行为得不到规范,那么计算机与网络技术领域将会困难重重。
三、细微维护原则
在经过了从简原则与规范原则后,计算机与网络系统基本上可以良好的运作,在运作的过程中,计算机与网络的维护就变得十分重要了。使用计算机的人要了解计算机系统的设计思想,使用时按照设计思路去使用,同样,维护人员也一样要了解计算机的设计思想,维护时按照设计思想进行维护。这主要表现在硬件系统的使用上,同时在软件系统中也有所体现。此外,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药严格遵循使用规范,维护者也要遵循维护的规范。对系统的使用有了严格的规范,还要对系统有细致的了解。系统的完善,出现故障就少,故障一般都是比较细小的,使用者要对系统进行预警,然后找出故障地方。
故障排除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中要遵循:先泛后点,先近后远。先硬后软,先泛后点针对的网络故障,从故障的范围判断出故障点;先近后远针对的是网络故障点的故障,假如故障出现在终端,就考虑终端及连接终端的设备与线路,以此向远端查找;先硬后软针对的是硬件故障,硬件故障一般比较直观,如系统温度偏高、风扇转速慢、掉电断网等。很多的网络故障,看似复杂,只是因为使用者的使用环境或不良习惯引起的。因此网络维护需要细致,以免浪费时间与精力。
结语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入一个更高的阶段,并且推动现代化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范畴,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提供给人们方便快捷的生活节奏。同样,网络也带给社会更大的挑战,我们要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抓住网络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努力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闯,苗壮.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知识浅谈[J].光盘技术.2009,5
[2]刘岩.浅谈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J].文学与艺术.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