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债务危机的解决办法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3 16:07:4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债务危机的解决办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债务危机的解决办法

第1篇

欧元兑美元今年以1.3382开盘后,仅短暂小幅上摸到1.3433即受阻,随后在第一周连续大幅度下挫,在1月10日最低下跌到1.2863,创出4个月来的低点。1月13日曾反弹到1.31以上。

再融资规模庞大

欧元兑美元在新年开盘即出现暴跌,主要原因是市场重新关注欧元区二线国家的债务危机

据有关资料透露,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等欧元区高财政赤字国家,今年的国债再融资规模十分庞大,预计将超过5000亿欧元。在市场还在忧虑欧洲债务危机,忧虑欧元区高财赤国家发债成本不断攀升的情况下,一旦新债发行失败,将使得债务危机进一步恶化。这是市场打压欧元的第一个理由。

其次,有市场传言称,法国、德国和欧元区其他一些国家正在向葡萄牙施加压力,要求葡萄牙向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援助,以避免债务危机进一步蔓延。虽然葡萄牙近期发行的12.5亿欧元新国债获得成功,外国投资人的需求占到80%,葡萄牙总理拒绝接受外部援助,葡萄牙财长表示将继续执行依靠自身在市场上筹资的战略,但因葡萄牙的这次发债成本较上次高了逾100个基点,所以市场仍担忧葡萄牙不久可能不得不接受外部资金援助。这是市场做空欧元的第二个理由。

救援资金或扩容

严峻的债务危机形势可能对欧元区经济复苏造成伤害,因此,欧元区将被迫提升救助力度。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或许是扩大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的规模。该基金目前设定的规模是7000亿欧元,援助爱尔兰将用去850亿欧元。一旦西班牙卷入债务危机的旋涡,该基金可能会捉襟见肘。

欧元区官员最近暗示,在即将举行的欧元区和欧盟财长会议上,将可能讨论上调欧洲金融稳定基金有效借贷能力理论上限规模,即为EFSF扩容。德国财长朔伊布勒表示,欧元区各国正致力于欧元区债务危机的中期解决办法,准备综合方案,可能在未来两个月达成一致。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回答有关扩大欧元区救助基金规模的问题时,表示赞成支撑欧元的措施。由于德国的态度转趋积极,因此,欧元区未来应对债务危机的政策力度将提升。

最近,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两个国家――中国和日本相继表态,将积极认购欧洲金融稳定基金发行的欧元债券,这提振了市场对该基金债券的信心。

欧元近期将探底

由于上述有关欧洲债务危机的基本面可能发生变化,短期对欧元走势构成压力,中期如果欧元区达成对EFSF的扩容决策,则可能改善欧元人气,但中期前景还存在不确定性。因此,欧元短期看跌,将延续寻底的过程。

第2篇

一、企业现状

东北无线电厂、辽宁电子设备厂是国有企业,处于破产状况。其中东北无线电厂始建于1960年,是原电子工业部直属生产移动通讯设备的大二型军工企业,1986年下放到地方管理,1996年破产。企业原有职工1836人,解除劳动关系1218人,离退休职工599人,并轨职工13人。资产总额4879.6万元,其中房屋建筑折款2213.1万元,机械设备271.5万元,土地2395万元。企业负债总额5603万元,企业欠缴职工各类保险金131.4万元,拖欠职工债务2809万元,合计2940.4万元。

辽宁电子设备厂,始建于1959年,是电子工业部直属生产高中频感应加热设备的骨干企业,1996年企业破产,被辽宁电力电子集团整体接收,1999年辽宁电力电子集团解体,企业划归铁岭市管理。企业原有职工1652人,并轨人员939人,离退休457人,在册职工83人。企业资产总额3298万元,其中流动资产1145万元,固定资产2153万元。企业负债总额5075万元,欠缴职工各类保险金542.8万元,拖欠职工债务2637.3万元,合计3129.9万元。

二、债务的成因

1、经营管理性原因。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企业不能适应市场形势变化的需要,对市场需求往往缺乏应变能力,盲目生产,有限资金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在销售和定价方面还没有利用现代促销手段和价格政策,企业对生产经营,缺乏严格的管理,资金、设备、人力的利用率低下,浪费严重,劳动、物耗无定额,质量无检验,奖惩不严明,分配不合理等,造成企业在竞争中失利,效益下降,债务增多。

2、制度性原因。我国的国有企业在实施拨款改为贷款后,因缺乏宏观制度的科学规范、保障和监督,又缺乏自身的更新。从政府财政方面考虑,因政府向企业的层层让利导致财力日益分散,而将对企业的拨款改为贷款,从主观上讲,是将无偿投入,改为有偿借贷,从而迫使企业走向市场,在客观效果上,银行贷款成为国有企业资金的唯一来源,因而也必然使企业走上负债的道路。

3、政策性原因。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按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方式,理应在改革初始阶段让相当部分的国有企业逐步退出竞争队伍,但在具有意识形态色彩的"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政策性口号下,硬要让相当部分不能适应市场方式的国有企业生存下来,唯一的办法也只能是主管政府要求当地银行向亏损的国有企业贷款,而有些贷款是根本无望归还的,使得国有企业有债难还。

4、财会制度漏洞原因。部分企业的领导不是想如何把企业搞好,把企业搞活,而是为了树立个人"政绩",不顾企业长期发展需要,在任职期间,一方面虚拟各项收入,隐瞒各项成本费用,企业多头开户,私设"小金库",以截留资金用于非正常开支;另一方面,把企业的收益过多地向职工倾斜,为职工发奖金、实物,搞福利,把大量应当用于生产经营的资产转变为各种形式的消费资金,从而不良债务加剧。

究其上述原因,根本在于经济管理体制转轨过程中缺少过渡环节,构成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断层"和"真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产、供、销完全由国家各级政府和部门安排,企业的生产经营也纳入国家计划,物资积累也由国家全部调拨,企业不对经营的资产负责,因此就无需考虑企业生存和发展。在市场经济情况下,企业要对其经营负责,要考虑今后的发展,因而在传统体制下形成的诸多问题,没有成功地解决办法,只有摸着石头过河,边探索、边实践,企业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思路和建议

一是推动企业改制,解决职工债务。通过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变职工债权为股权,解决职工债务。

二是搞好企业房改,利用政策偿债。协调地方房产部门,给予宽松政策,尽快推动厂房房改后续工作和债务测算,解决职工债务。

三是进行资产保全,偿还债务。东北无线电厂和辽宁电子设备厂通过出售资产、出售土地,获得资金,用于偿还债务。

四是分类指导,一厂一策。根据各企业债务总额、债务构成和困难程度的不同,本着一厂一策的原则,研究具体的办法,为职工解决债务。

第3篇

往年的11、12月份,应该是陈然最忙碌的时刻。他位于西班牙瓦伦西亚的日用品及礼品仓储在圣诞前需要大量进货,然后批发给二级分销商。有的时候,圣诞节销量甚至能达到全年销量的一半。但是2011年,陈然却没有进货,因为近三年连续积压的库存已经足够支持整个圣诞供货,而且来买东西的人寥寥无几,库存恐怕还要继续积压。和兴进出口贸易公司总经理陈然非常无奈,“以往这个时候应该是我们最忙的时候,根本不可能有时间坐下来聊天。”在接受《中国新时代》记者视频采访的40分钟内,陈然的仓库仅仅来了三位客人,只有一位客人买了东西。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陈然就感觉市场在缩水,他逐渐减少了进货量。但情况一直没有好转,库存越来越多。2011年末西班牙的失业率达到22%,是欧盟失业率最高的国家。高失业率让西班牙人民不敢消费,陈然解释:“原来圣诞节大家用过圣诞树,礼品之类的东西直接就扔掉了,现在人们把用过的东西都留着,下次再用。”另外,基础建设投资不足,无法带动其他行业,因此整个国家经济都惨淡萧条。

坏情况不仅发生在西班牙,欧洲其他国家的情况也每况愈下。据香港《文汇报》网站11月25日报道,由于希腊当前债务危机深重,国民被迫缩减开支渡过难关。严冬之际,不少希腊国民因无法负担中央暖气的昂贵开支,只好以火炉烧柴取暖。希腊接受欧盟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紧急贷款援助,条件包括推行严厉的紧缩措施,其中一项便是提高能源税。这一措施导致希腊国内取暖用燃油价格上升逾40%,加上政府在国民的电费单上增收物业税及一次额外入息税等,意味着许多家庭需额外缴付数百以至数千欧元的账单。不少国民为了省钱,纷纷拒绝支付住宅大楼中央暖气系统的费用,宁愿以火炉烧柴取暖。

情况有多坏

如果把现在欧洲的落魄归罪于债务危机,是不准确的。欧债危机实际上是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化和延伸。从美国次贷危机开始,经济下滑的震波不断外延,谁都难以独善其身。回想两年前,冰岛的外债规模为其 GDP 的300%左右,总额高达800 亿美元。理论上来说,冰岛已经破产,出现了债务危机。幸亏IMF 等采取了一些措施对冰岛进行了救援,从而使得冰岛暂时告别了债务危机。现在,希腊平级直线降到BB+,偿债能力受到质疑。如同倒下的多米诺骨牌,紧随其后的是爱尔兰、葡萄牙和意大利。

欧债危机的情况会更加恶化,甚至蔓延到全世界吗?大部分专家认为不会。

欧洲的问题不是单纯的债务问题,而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不匹配以及政府政策失调的问题。现在欧盟已经发现了问题所在,并且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积极应对。即使不能下定论说欧债危机已经结束,但至少可以说危机已经得到了暂时平缓。

欧洲联盟驻华代表团经济与金融处处长、一等参赞梅兰德说,爱尔兰的各种经济数据已经开始好转,其他国家也都在实施拯救措施,因此我认为情况不会继续恶化。现在我们已经到达最低谷,不过这个低谷可能会持续几个月,然后会有所好转。

欧盟的大型跨国公司也表示,他们的业务很大一部分不在欧洲,而是遍布全球,如中国、日本、南非、新加坡等没有问题的国家,所以他们的情况良好。

各有各的不幸

所谓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并不是所有欧盟国家都有债务危机,例如芬兰、卢森堡、捷克斯洛伐克等国。

梅兰德认为,“危机时刻,更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混为一谈,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特征。”

虽然经济增长乏力是突出体现,但是各国的原因都相去甚远。例如西班牙,西班牙王国驻华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康磊(Jos Luis Kaiser)介绍:“债务不是西班牙当前的主要问题,债务与GDP比值大约70%,比德国和法国还少。西班牙的问题是失业率飙高和经济增长乏力。债务不是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明年经济增长将非常缓慢,这是主要问题。如果西班牙的经济增长能达到2%-3%,那我们就没有问题了。倘若未来几年经济不能增长,那么债务就可能成为我们的主要问题。”

房地产过剩是西班牙的主要病因,西班牙的房地产建设总量是欧盟其他国家的总和。2002年到2007年,西班牙的经济增长势头很好,基本得益于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可想而知,泡沫过后,西班牙的情况会有多糟糕,经济危机爆发之时,西班牙房地产行业占经济总额的25%。

爱尔兰与西班牙在这方面类似。爱尔兰经济增速一直显著高于欧元区平均水平,人均 GDP也比意大利、希腊、西班牙高出两成多,更是葡萄牙一倍左右。爱尔兰出现问题的原因也是其经济主要靠房地产投资拉动。2005年爱尔兰房地产业就已经开始浮现泡沫,爱尔兰的研究机构认为,房价从2006年的高点算起,已经下跌36%,很多爱尔兰开发商已经破产。在2000年间,爱尔兰的住房抵押贷款以25%的速度递增,从2003年占GDP的40%上升到2006年的65%,而2007年,爱尔兰的住房债务占GDP的81%,是欧洲之首。而且,其国内81%的个人信用,全押在房产上。高度灵活和发达的金融业在房地产泡沫破裂后受到重创,爱尔兰的经济从此陷入低迷。

康磊认为,“希腊首先爆发危机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希腊有最高的负债与GDP比值,第二希腊是后加入欧元区的,而且是最弱的国家。”截至2010年,希腊政府的债务总量达到3286亿欧元,占GDP的142.8%。希腊的情况与上述两国还有不同,它的经济以旅游业、服务业和航运业为支柱。希腊与西班牙的情况有部分相似,两国旅游业和服务业都很发达。而这两个行业在萧条时期不能起到支撑作用。2010年希腊服务业在GDP中占比达到 52.57%,其中旅游业约占 20%,而工业占 GDP的比重仅有 14.62%,农业占 GDP的比重为3.27%。

在友邦保险高端财富论坛上,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在演讲中说,意大利现在是解决欧债危机最大的绊脚石,也是解决欧债危机最重要的一环。意大利不是希腊,意大利经济的竞争力还是很强的。希腊没什么产业,意大利是有产业的,菲亚特在2009年还并购了克莱斯勒,菲亚特旗下有法拉利,意大利的丝绸行业仍然比浙江厉害,意大利还有不错的石油工业。最重要的一点是,意大利老百姓储蓄率很高,企业储蓄率高,民间有钱;而且意大利人有家庭观念,有家族企业的理念。虽然意大利的老百姓不相信政府,不愿意缴税,但他们买国债的积极性很高。

奢侈的背后

康磊表示,如果希腊要解决问题,那么希腊人民就要牺牲一些生活水平。我们也是一样。事实是,过去十年,大家花了很多钱,却没有意识到这些钱是要还的。贷款容易、利息低廉,人民没有攒钱的习惯。人民不断的向银行借钱。现在我们发现,不能一辈子依靠贷款生活,更不能借钱还债。”

国家和个人都在寅吃卯粮。消费和福利水平应该每年都有所提高的,一旦持平,或者在短期内略微下降,就让老百姓很难接受。消费增长是刚性的,一旦提高到某个水平了,再降下来就很难。因此,国家要维持高福利,就要向人民借内债,或者跟其他国家借外债。长此以往,新债加旧债,国家无力偿还。

究其原因,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研究员邢国均认为,欧债危机和美债危机其实都是一样的,发起原因是一样的,从大的方面来说,一是经济发展比较迟缓,第二就是国家债务负担比较重。政府为了让广大选民支持自己,就要给人民高福利,因此政府支出高了。政府支出的来源是税收,而税收的增长依靠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迟缓,税收的增长比例和GDP增长比例都低于债务收益率,因此国家偿债能力受到了质疑。

从数字上看,希腊国家债务总额超过年GDP的130%,意大利、美国、爱尔兰等国家的债务总额也都超过GDP的100%。可以理解为,这个国家所有的人,一口饭不吃,一口水不喝,不吃不喝的工作一年,还不能偿还债务。

欧盟统计局日前公布数据显示,德国第三季度实际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长率是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而欧洲大部分国家则完全停止增长,西班牙和荷兰的实际GNP则出现2009年以来的第一次负增长。

另外,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欧洲的问题国家,如西班牙、希腊、爱尔兰、葡萄牙等国的经济都有一定的共性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市场缺乏灵活性,以及过渡慷慨的福利制度,都在抑制欧元区竞争力的提升,并导致了长期结构性的低增长、高失业。

谁能救欧洲

对于G20会议上主席被当作“救世主”的事情,中国人可能会觉得有点飘忽忽的优越感。欧元区是否到了必须依靠别人才能走出困境的时刻呢?答案是否定的。接受记者采访的欧洲经济学家都认为,这是欧盟自己的事情,没人能帮到他们。

刑国均认为,美国人的事情美国人自己能够解决,欧洲人的事情他们自己也能解决。

欧元区的人均年收入是30000欧元,中国的人均年收入是4000美元。让赚钱少的中国人去帮欧洲人,有点让长工借钱给地主买燕窝的感觉。在西班牙生活的陈然表示,即使是现在危机时刻,大家也绝不担心没饭吃,只是不如以前日子过的舒服。

其实,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只能自己拯救自己。问题根源不是单纯的缺钱,而是国家政治、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以及残忍的市场经济和慷慨的国家福利之间的矛盾。

尽管各国情况不尽相同,但是不能否认他们都遇到了问题。对于如何解决问题,专家都认为不是单纯的给钱就能解决的。

给“问题国家”直接的资金援助并不是治标治本的办法,要治本就必须改变其经济构成。例如增加制造业的竞争力,发展其他产业等。现金并不能解决长期的问题,只能是短期的作用。如果说中国能帮到他们,那么建立更多的合作关系,贸易关系或许有用。邢国均认为,美债危机或者说欧债危机,将是一个西方发达国家,一个长期的顽症,这个东西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纠结着当达资本主义国家。

第4篇

虽然在最后时刻,美国两党就提高债务上限问题达成了协议,但这只是暂时缓解了它的债务危机,问题根本没有解决,因为它的增收问题没有解决。美债问题前景依然堪忧,这种政治闹剧很有可能再次上演。

目前,美国经济已经陷入债务陷阱无法自拔。经过这次提高上限,到2013年美债规模可达16.39万亿美元,按目前GDP增速计算,那时候的GDP大概为15.749万亿美元,债务占GDP的104%。美债将会滚雪球式的增长,债务上限也会不断提高。除非经济有奇迹性的增长,除非美国经济完全转型,它的债务问题找不到解决办法。

我估算,它债务泡沫不亚于它的金融泡沫,它的公债加上各种私人债务,总规模有70多万亿美元,杠杆率高达26,也就是它1美元要借26美元。全世界也只有美国可以,它唯一的资源就是美元和美国霸主地位。这也是支持美国债务泡沫到现在还没破的最主要原因。人们对它解决问题总抱有一线希望,认为它可以解决问题,但能不能解决问题它现在还没有找到路子,因为它没有GDP增长。

不过我不认为它出现债务违约是早晚的事,它不会出现技术性违约,只要它还想维持它的霸权,维持美元的地位。我们预测十年内美国都不可能技术性违约。

但是很可能是隐性违约。宽松货币、美元贬值、通货膨胀等等,美国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稀释债务。美债的47%由国外持有,它非常有动力通过美元贬值,注水美元,来减少债务。而且它已经在使用这种方法。自2002年开始美元一直在贬值,到现在为止,美元已经贬值20%。同时,现在基本上美国已在创造通货膨胀了,5月份美国通胀率为3.6%,经济增长第一季度是1%,第二季度是1.3%,通胀已经高于它的经济增长,而经济学者为之设计的通胀是5%。如果按5%的通胀计算,通过5~10年的时间美国债务会明显减少。这种隐性违约才是世界面临的、债权人面临的、美国百姓面临的最大问题。

现在美国得以发新债还旧债,人们又开始担心会不会有人来买,会不会出台第三轮的量化宽松政策。在我看来,会不会有人买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如今的情况是,不怕没人买,只怕买不到。因为量化宽松,世界有很多很多钱,到处在找投资。美债应该说在世界上流动性是最强的,规模最大的,也是相对最安全的,我们央行行长也说过在2020年之前没有一种货币可以挑战美元。只要有外汇储备的国家都会来买,中国也不例外。

至于第三轮量化宽松会不会出台,我认为它应该不会像前两次那样正式宣布,但实际上已经在实行了。现在美国利率还不到0.2%,十年国债收益率也不到3%,这就是一种量化宽松,它要人们不去存钱来买国债。

美联储现在是美国国债第一大持有者,未来如果有需要还会到市场上购买国债,释放流动性。只要美联储发钱,就能解决它的债务问题,但债权人的利益被牺牲掉了。

不过,标普刚刚下调了美国信用评级,它的融资成本就会上升,美国会为此付出很大代价。美国政府如此,老百姓和企业也如此。他们需要支付更多的利息才可以去消费、去投资,美国经济可能会进一步萎缩。

第5篇

复苏还是衰退?这是一个问题。

先不谈这段时间一片愁云惨雾的股市,前不久,国内各省区市上半年经济“成绩单”悉数出炉,有九成省区市GDP增速同比回落,降幅从0.7%到9%不等。此外,CPI涨幅、中小企业“倒闭潮”……不断刺激着人们的神经。

中国经济能否依然风景这边独好?在我们已经用过了“最困难”、“最复杂”等等“之最”之后,也许有个词可以准确形容当前我们的处境――“最微妙”。

欧美债务危机的三个微妙影响

8月4日,受标准普尔下调美国债务评级的影响,全球市场出现集体性大跌。8月8日,股市、债市、商品市场再次全面下挫。霎时间,恐慌情绪密布,人们对全球经济前景的信心急剧下降。

事实上,欧美债务危机的负面影响早已波及到中国,中国经济正在经受负面影响的微妙冲击。

第一,美债危机或将导致中国经济出现硬着陆风险。

在世界经济形势如此恶劣的情况下,近段时间中国仍然增持了美国国债,从8000亿美元增加到11598亿美元。如果美国政府债务进一步恶化,进而引发美元贬值,美元指数将会跌破2008年危机时的历史最低点。以中国持有的约1.16万亿美国国债为例,如果美元贬值10%,将导致我国外汇虽然账面金额并未减少,但实际购买力损失高达1000多亿美元。

同时,全球股市和商品市场价格暴跌,而国际金价却出现飙升,一度超过每盎司1800美元关口。受连带影响,中国股市出现暴跌,引发外储资产缩水担忧,可能导致热钱大肆压境。

短期看,中国经济增速仍会维持在9%以上,但长期,中国GDP有可能下滑至低于7%的经济硬着陆底线。美国经济学家、“末日博士”鲁比尼认为,今明两年中国经济硬着陆可能性很低,但在2013年后,风险将会增加。

第二,美债危机将使得大宗商品价格攀升,全球通胀压力进一步增加,这将给正致力于抗击通胀的中国带来更大的打击。

长期来看,年内欧美国家最终会寻找到解决债务危机的办法。届时一旦欧美经济向好,再加上美元长期疲软,将会再次推高大宗商品价格,国际原油价格可能重返每桶100美元,黄金价格保持在每盎司1700美元的高水平。工业原材料价格上涨,自然会传导到消费品价格上来,致使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可能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保持在5%以上水平。

第三,量化宽松政策可能成为常态,从而进一步逼压中国经济。

美国7月份非农就业数据好于预期,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经济在向好。如果美国经济仍毫无起色,使宽松货币政策成为常态的可能性非常大的。而标普下调美国评级的目的,也可能是为美国推行量化宽松政策寻找更为切实的理由。其结果,将增加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被动性,特别是面临经济下滑和通胀高企双重风险的夹击。

三驾马车:微妙调速的风险

受经济利空影响,股市率先做出反应,上证指数和深证成指出现大幅下跌。8月8日,两市超过九成个股下跌。

在中国宏观经济基本面较好的情形下,为什么国内股市还出现了重挫?这是否预示着中国经济存在大幅下滑风险?抛开国外经济下滑的影响,我们从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出口和消费三驾马车中来寻找根源。

首先,投资依赖症仍挥之不去。以往30年来,中国经济增长一直以投资为主要驱动力,始终未能有效建立起内需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2011年上半年,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为53.2%,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点数依然达到5.1个百分点。

过度依赖投资的危险就是投资的低效率,抑制消费增加,使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加大。经济学界担心,今年地方政府土地收入骤减,可能导致下半年经济出现大幅下滑风险,出现所谓的“硬着陆”。

在出口方面,金融危机以来,中国面临着外需萎缩和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双重压力,出口增速回落幅度较大。由于控制通胀的货币紧缩政策的实施,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融资困境,甚至部分企业因此倒闭,严重阻碍出口的平稳增长。

据海关统计,我国出口的减速在5月份已经出现,其中中国的出口增速从4月的29.9%大幅下滑至5月的19.3%,6月份这一数字再度滑落至17.9%。从近期外需市场前景看,今年下半年我国出口下滑的态势仍将延续。这意味着将会有大部分中小企业破产倒闭,经济增速有可能下滑到7%以下。

另外,与美国经济增长70%由消费拉动不同,中国消费需求对经济的贡献不足50%。多年来,虽然我国一直在想法设法提高内需,但是效果不佳,长期消费不足仍然存在。其根本原因在于收入分配不合理,居民收入偏低。

反观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目前政府部门公布的“三公消费”金额表明,政府才是国内消费的主力,每年产生的消费支出数额非常大。据悉,日本每百万美元GDP供养的财政支出人员为1.38人,而中国则为39人。再加上国内负利率状况长期存在,即便居民收入有所增长,但实际购买力却不断下降。如果内需不能拉动经济增长4个百分点以上,那么随着投资增速的下滑,经济增长的下滑将会相当严重,中国政府“保八”的目标将很难实现,我国将可能面临比2009年金融危机时更为艰难的时刻。

同样,对于企业来说,外需不振的情况下,内需若毫无起色,这将有可能造成新一轮“倒闭潮”,以及大批工人失业的情形。

宏观调控的微妙变化

受内忧外患影响,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速面临下滑的风险较大。如果负面影响趋于严重,中国宏观调控将陷入迷局。由于上次刺激计划遗留的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尚未消除,中国政府在政策选择方面,也不能再次出台一个4万亿元的刺激计划,只能在诸多两难问题之间寻找微妙的平衡。

要看清中国经济的下一步走向,以下四个宏观政策的变动,尤其值得关注:

一是外汇政策面临调整。在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下,美元转向弱势已是既成事实,加上近期美债风险加大,直接威胁我国积累的巨额外汇储备。对此,我国应积极调整外汇储备政策,及早解决外汇储备损失风险问题。比如,积极推动中国外汇储备的多元化,减少投资美元资产,增加投资其它货币的资产,包括欧元;在企业层面,鼓励他们走向海外,并用美元进行投资收购等。

二是货币政策从紧缩到综合优化。2011年以来,国内CPI屡次突破5%警戒线,7月更是创下6.5%的新高,这表明通胀压力仍然较大。但是,紧缩货币政策并不仅仅是控制物价上涨那么简单,随着货币政策继续紧缩,却没能阻止资产价格上涨,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可以看出,数量型的货币政策调控达不到综合优化的效果。究竟如何对货币政策进行微调,考验着货币当局的智慧。而任何货币政策的变动,也将会影响投资者的信心。

三是保障房乱象将刺激房地产调控政策。现在保障房建设又成为某些政府部门寻租的黑洞。一些地方有钱修高速公路、建设高尔夫球场,但说到建设保障房,土地和资金就万般紧张。这说明,在非市场化领域,依靠保障房建设虽能拉动投资,但确实很难达到保障的目的。种种乱象下,房地产调控的政策步骤与方法或将发生重要变化。

四是财税分制的利益平衡。当欧美因为债务问题而挠头时,我国却并没有政府债务的担忧。但近年来,由于存在投资冲动,地方政府打破了惯例,形成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不良局面。另一方面,因为财政支出不透明,很难说服纳税人。在此背景下,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税制度建设将会有所进展,同时控制政府支出,实施减税计划,促进政府收支公开透明化也呼之欲出。

第6篇

一、案情介绍

A公司是美国著名的自行车销售商,有115年的历史,全美销售排名第二。公司曾创下每销售4辆自行车,就经手1辆的纪录。从1997年开始,A公司陆续授权一些中国自行车企业为其贴牌生产自行车,每年从中国采购的自行车货值近亿美元。2002年,由于收购了加拿大的一家公司,A公司陷入困境,经营状况每况愈下,2003年,公司股票跌破一美元,被暂停交易;2004年公司资金链断裂,出现债务危机。A公司面临被清算、拍卖的境地。而此时中国13家自行车企业尚有近5000万美元货款未收回。巨额欠款使多家国内自行车企业濒临倒闭。在受损企业中,深圳一家B公司刚好在中国信保投了保。该公司约1500万美元的理赔申请额也成为当时中国信保的最大理赔案。

二、处理过程

考虑到涉案金额巨大,接到报案后,中国信保迅速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反复研究对策。首先,中国信保通过中国机电商会自行车分会,把相关十几家受损企业集中起来开会商讨,决定齐心协力共同面对困境。此时,A公司仍然在向中国企业采购、订货,并强调:如果中国企业停止供货,供货链断裂,A公司马上破产,那么中国企业的货款也会成为泡影。其次,经过研究提出两套解决方案:一、减少供货,中国信保的责任相应减少,同时迫使A公司尽早还款;二、交叉还款(相当于给对方一块钱货,要他还两块钱),这样可以把理赔金降下来。但是即便如此,损失仍有800多万美元。案情陷入僵局。

随后,中国信保派出代表团奔赴美国,与A公司商讨解决办法。经过交谈,双方达成三点共识:一、只有中国企业继续向其供货,A公司才不会马上死掉;二、要想让中国企业继续供货,就必须有中国信保的认可;三、如果A公司想解决问题,就需要跟中国方面长期、深入地配合。此时,中国信保既要A公司偿还欠账,同时又不能让中国企业因为继续向A公司供货而再添新账。最后经过反复讨论,双方做出决定:A公司立即进入破产保护,同时,中国信保以出口信用险为保障,并承诺只收取最低保费,以确保国内自行车企业继续向A公司供货。

2004年10月10日,A公司在中国信保主导下向美国联邦法院申请为期一年的破产保护。在此期间,中国自行车企业继续向A公司供货,近一亿美元的货款也全部收回。2005年10月14日,A公司正式走出破产重组程序,恢复正常经营。但是,A公司在破产重组前的债务依然存在,债务危机并没有解除。如何处理旧账成为中国企业面临的又一难题。最终,通过“债转股”的方式,中国信保与国内13家自行车企业将A公司所欠全部债款转为A公司股本,包括中国信保在内的14家中国企业获得了A公司51%的控股权,从而进入到A公司董事会。2005年11月18日,通过决议,中方获得了七个董事席位中的四席,中国信保和两家中方企业正式入主A公司董事会,同时由中国信保代表出任A公司董事会主席。整个事件圆满结束。

三、案例分析:

百年老店深陷危机,作为中国企业利益代表的中国信保,如何帮助国内生产企业摆脱这场危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梳理本案的过程中,笔者认为,以下几个关键点,也可以说是整个事件的转折点,需要我们重点阐述:

1.如何解困眼前危机

“破产”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包括中国,就是清盘(liquidation)。这些国家没有与破产重组(Reorganization)相关的法律。而在美国,法律允许四种形式的破产处置――一般的重组、清盘、对农场主的重组和对个人的偿债计划。美国《破产法》第11章关于公司重组的条例规定:“一个公司可以向一个专业破产法庭提出申请,但这并不意味着该公司会停止一切商业运营。”根据这个法律程序,企业可以在继续经营日常业务的同时,集中精力解决其财务和业务运营方面的问题。同时,为使破产得到更好的执行,美国破产法庭负有专责来监视各种形式的破产。破产法庭会指定一名联邦政府职员作为受托人,确保公司依从报告要求。法庭快速反应并发出若干“第一指令”,保证公司满足当前财务方面的义务和公司正常的经营活动。申请“破产”公司要指定一个重组计划和退出重组计划,此计划包括详细的债务重组方案。重组的公司需要和债权人协商,以获取他们的支持。在债权人接受重组计划后,破产法庭确认公司实施计划开始重组。有些债权人可能拒绝接受重组,但这并不能阻止对重组的偿付款。此外,如果债权人反对一个公平、合理的重组计划,法庭可宣布反对无效,并强制其接受重组计划。

面对巨额欠债,采取何种策略尽快摆脱危机,中国信保面临抉择:是按预定方案减少供货或交叉还款,接受既定损失,还是突出重围、另寻生机。在对美国法律深入研究后,中国信保果断放弃先前预选方案,转而努力说服A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程序。在整个破产保护期间,凭借中国信保的支持,国内自行车企业继续向A公司供货,以保证其继续向沃尔玛等下游企业销售商品,缓解财务上的巨大压力。而国内企业的货款由美国破产法庭监督支付,保证不被A公司用来向其他债权人清偿债务。同时,破产程序的启动也为寻找旧债的合理解决方法,争取到时间。

2.如何处理旧有债务

2005年10月14日,A公司正式走出破产重组程序,恢复正常经营,150多个就业机会也得到保留。对A公司而言,危机似乎过去,可对中国企业来说,债务危机却并没有解除。虽然新的贸易订单在继续,但是A公司在破产重组前的债务依然存在,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成为中国信保的又一道难题。

在发现A公司短期内没有富余现金偿还欠款的情况下,中国信保提出了一个极富创新精神的“债转股”方案,即以十几家中国厂商的债权和未来贸易信用额度来换取A公司的股权。这不仅是因A公司短期内现金流不足而采取的权宜之计,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战略性的一招。通过此次“债转股”的运作,原本只是简单地为国外OEM生产的中国企业,可以直接参与到零售环节的获利分成中来。这次以索赔行动展开的金融运作,实质上可以理解为产业内上游企业对下游企业的一种兼并和控制。退一步讲,即使中国企业不愿长期持有A公司股份,也可以待其股价回升后转卖给其他战略投资者或金融投资者,这也是一笔不错的股权投资。可谓“进可攻、退可守”。

3.是否“争夺”企业控股权

按照美国法律,破产保护期间,A公司可以把过去能够清理的债务全部清理掉,但是有些和公司生存有关系的债务是要留下的。这样清理后,只剩下3个主要的债权人,3家平分债务。最后的商讨的结果是A公司所有的股权跟债权做一种置换。剩下的就是中国企业获得多少债权(股权)的问题。虽然不占有控股权,中国企业仍然可以分得利益,但是出于国内自行车企业在美国市场长远战略的考虑,中国信保决定“争夺”A公司的控股权。

股权的争夺异常激烈。起初从数字算起,中国企业的经济利益仅占整个A公司股权的30%, A公司并不愿意让出控股权,但是,中国信保强调:虽然在经济权益上,中国企业所占份额不够,但是由于中国企业掌握着A公司95%的货源,如果A公司想生存下去,就必须裁判能够中国进口,同时,中国信保将以往的现汇销售模式调整为60天出口放账,最后延长到90天,以此作为间接投入或资金支持。最终,包括中国信保在内的14家中国企业获得了A公司51%的控股权,中国企业直接进入A公司的上层决策机构――董事会,介入公司日常管理,为以后产品定价、还款时间和美国国内渠道等保留了很大发言权。

4.如何实践“谁投保,谁受益”

商业行为的排他性,防止了“搭便车”现象的存在。虽然中国信保的资本是由政府财政预算拨付,但它却完全是按商业化模式运作,同样遵循市场规律。在本案所有受损企业中,只有深圳一家公司在中国信保投了保,而大部分企业未曾投保。严格来讲,中国信保并没有替他们追回欠款的义务,但是面对这么多企业遭受巨大损失,作为一个国家级的专业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中国信保毅然决定作为中国受损企业的利益代表,为他们追回欠款。

一般在企业破产保护过程中,因为债权人利益各不相同,所以通常他们会感到难以合作。而在本案的解决过程中,中国信保做了大量沟通工作。作为受损企业利益代表的中国信保,不仅团结十几家企业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而且还成功地与A公司的其他债权人、原股东、下游渠道商、注册地政府和法院展开合作。中国信保在这次运作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不仅有对美国法律迅速的学习能力、对各方利益深刻的理解力,而且还有对各利益方的杰出的沟通、调解能力,这些素质共同促成了本案的圆满解决。

第7篇

杭州好运节日饰品玩具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明在广交会向记者透露:今年情况好于预期是因为下半年来自美国的订单出人意料的增长。不过对明年市场将如何运转,不少企业家仍持不太乐观的态度,然而,如果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未来玩具市场需求逐步恢复的概率较大。

虽然人们普遍认为持续低迷的欧美经济,必定会给世界玩具市场带来负面影响,广东作为我国玩具出口大省将首当其冲,但截至目前看情况没有预料中糟。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玩具出口181.57亿美元,同比增长30.3%,其中广东玩具出口97.87亿美元,同比上升17.9%。如果以商品出口税则9503编码12大类传统普通玩具计算,1~9月全国玩具出口84.33亿美元,同比上升6.4%,广东玩具出口57.9亿美元,同比增长2.6%,这出口数据出乎许多人的预期。不过,仔细分析,良好数据的后面也确实存在令人担忧的情况。

广东是我国玩具出口大省,产品出口占全国70%左右。广东省外经贸统计协会提供的一份报告显示,在漂亮的出口数据里隐藏着许多令人担忧的情况:今年1~9月,在广东省纳入统计的22大类出口玩具产品中,剔除95041000“与电视接收机配套使用的电子游戏机”今年拆分为两个税则号无法同比外,在20大类产品中,出口数量增长的只有6类,其中“其他建筑套件及建筑玩具”增长情况较好,高达146.8%,“智力玩具”紧随其后也达到51.86%,而下跌产品则达到14类,下跌最严重的产品是“其他电子游戏机”,达到41.1%。圣诞节用品市场需求也相当冷淡,同比下跌21.91%。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产品出口金额与出口数量不同步甚至背离的情况?市场分析人士说,主因是由于产品价格上升所导致。因而,尽管今年玩具出口金额保持较好的升势,但并不代表市场需求同样兴旺。

目前欧美圣诞节玩具销售市场已经启动,通过玩具企业大力宣传的热门玩具产品,诸如科技含量大增的“菲比”、新颖儿童平板电脑已经上架。经济分析师们对今年四季度的玩具市场大多持乐观态度。

他们认为:玩具消费与经济有紧密联系,虽然欧洲债务危机至今未找到好的解决办法,但最坏的情况或许已经过去,而美国经济复苏迹象明显,美国劳工部10月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9月非农就业人数增加了11.4万,失业率意外降至7.8%,创下近4年新低。美国《今日南岸》(South coast today)新闻集团载文预测:美国今年圣诞节玩具市场将与去年持平或略有上升。

从世界玩具销售巨头美泰、玩具反斗城公布的业绩看,今年世界玩具销售市场表现也并不太差。10月16日,美泰今年第三季度财报,当季盈利增长22%,首席执行官布莱恩·斯托克顿说:“美泰的第三季度表现,代表了另一个打造强劲势头的季度”。美国第二大玩具制造商孩之宝10月22日业绩报告称:尽管第三季净盈利下降4%,主要是由于欧洲和亚太地区销售的疲软,不过得益于女童玩具和游戏的稳健销售,北美业务营收增长1%。如果剔除汇率变动的影响,预计全年每股盈利与营收将实现增长

由于广交会订单差强人意,目前人们更为关心的问题是:明年玩具市场将会如何演绎?

从宏观面看,经济分析师大多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随着欧美经济的逐步恢复,对中国的产品需求将会不断增长。汇丰中国10月24日报告说:汇丰中国10月制造业PMI指数初值为49.1,达到3个月以来最高。10月新订单指数为49.7,较9月的47.3相比,收缩的幅度有所收窄,为6个月高点。新出口订单47.3,为5个月以来的高点。均显示出中国制造业在经历了上半年的持续萎缩后,开始出现扩张的势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对今年四季度经济将触底回升也颇具信心,总工程师朱宏任10月25日在新闻会上说:“四季度工业生产增速可能比三季度要高,将为实现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超过7.5%的预期目标奠定良好基础。”

第8篇

【关键词】欧债危机;出口企业;影响;机会

中国入世的十年后,欧盟已替代美国成为了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如今中国与欧盟的贸易额占据了中国贸易总额的16%。然而,持续发酵蔓延的欧债危机,却给这一亮点投下了一片不该有的阴影。中国的众多外贸出口企业面临这次挑战,有的倒下、有的崛起。如何积极开展海外业务,防范和化解出口业务风险,提升国际市场份额,提高国外市场的竞争力,并成功融入世界经济主流显得至关重要。

一、欧债危机下,中国企业外贸出口企业受到的影响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欧债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使中国的出口贸易面临严峻考验

2012年以来源于欧债危机的影响,欧盟作为中国的首席贸易伙伴,出口下降明显。据中国海关总署最近公布数据显示,2012年3月,中国对主要国家的出口同比增速出现普遍下降,其中对最大出口市场欧盟的出口再现负增长,整个一季度中国对欧盟的出口下降了1.8%。拿国内家电巨头康佳集团来说,今年第一季度该公司整体出口销售额虽然同比略有上升,但增长的主要业务来源于中东及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份额,而一直占据该公司海外市场前列的欧洲市场确成交额下滑超过10%,该集团在西班牙、法国、英国等国的市场更是正日渐萎缩。部分主要面向欧盟的中国中小出口企业则受影响程度更深,有些企业的对欧业务量大幅下降,欧洲产品订单额同比去年减少了30%至40%,甚至更多。其主要原因是欧洲的民众购买力下降导致的市场需求的减少。

(二)欧盟国家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对华设置贸易新壁垒

随着欧债危机的蔓延和深化,欧盟已经逐步取代美国,成为与中国发生贸易摩擦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从2009年至今,欧盟发起多起针对中国的反倾销举措,其针对进口企业的繁琐手续、新的食品标准、对工业的危机补贴、农业补助金和保护性贸易壁垒使得中国企业深受贸易保护主义之害。欧盟对中国的机电、金属、化工、家电、食品、文具、玩具、服装、纺织品等各类出口产品加强“双反”措施的频率,涉及多个行业众多企业。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限制其他国家的进口来转嫁国内的危机,也是政府为了在特殊时期保护其本国民众的自身利益的措施之一。

(三)欧元贬值使出口企业的利润大幅缩水

近几年在欧美诸国的强力打压下,人民币汇率上升越来越多,这就导致以外币结算的出口企业利润缩水严重。一方面,债务危机导致欧洲市场出现疲软,消费能力下降,欧盟国家的订单在减少,外贸订单下滑,利润降低;另一方面有些企业确出现了有单也不敢接的现象,这种非常规现象源于人民币升值过快,一些加工型外贸企业甚至出现人民币对欧元每升值1%,企业的利润就会缩水2%甚至更多的局面。这对于以加工或代加工模式为主的企业来说意味着,当客户压价严重、生产成本增加、利润过低时,企业便会选择会放弃一些大订单。汇率波动成为了出口型企业最关心也最担忧的问题。

(四)债务危机的连锁反应导致出口企业的经营风险加大

由于欧盟国家的失业率的上升和贸易政策的多变,出口企业的经营风险也会增加。这其中主要包括欧盟国家政局不稳定,政权更迭等给境外企业带来的政治风险;东道国与投资贸易相关的税收、公司监管、外汇管理和资本流动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或政策变动带来的政策风险;知识产权保护及技术标准壁垒形成的法律风险;原材料的供给、同业的竞争、消费者消费习惯和偏好等条件变化带来的市场风险;融资出现问题、汇率波动、合作企业的信用风险等金融风险;流动资金和应收账款控制不力原因带来的财务风险;人员管理、文化融合等方面的环境风险以及其他人力不可抗拒的风险等等。

由此可见目前中国的外贸环境比较严峻,然而危机也同时意味着“危”中有“机”,欧债危机也给中国企业带来一些不同以往的机会。

二、欧债危机下,中国外贸出口企业面临的特殊机遇:

(一)抓住欧盟国家的刚性需求,充分运用中国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保有并开拓欧洲市场

历来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产品的性价比相对较高,中国出口的生活用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受欧债危机冲击也相对较小,欧盟国家在调整国内市场库存和生产能力之后仍需从中国进口,这说明中国出口产品具有抗跌性。主要原因是全球经济增长下滑、欧美市场疲软、需求不足之下,欧美零售商、进口商为降低成本、迎合市场需求,会多选择在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加大订单投放量。欧盟生产商难以在短期内开辟和扩大新产能代替中国产品的巨大供应量,导致其对中国产品刚性需求短期仍将持续。另外我们的产品价格水平相对于其他国家是非常低的,出口企业可以抓住时机运用价格优势提高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在欧债危机中取得更多的战略利益

欧洲的工业生产发展水平很高,中国很多主要技术仍然依赖进口,企业可以趁这个机会通过购买或参股有强大技术背景的当地企业从而把技术引入中国。有实力的出口企业可以利用这个时机以区域合作方式建立我国海外经济基地,积极开展综合性国际合作,发展中国的海外经济。另一方面,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如稀有资源市场仍由中国掌握话语权并保持着强劲的国际影响力。政府也可以以贸易大国为背景,参与制定世界贸易规则,建立和维护新的世界贸易秩序,确立世界贸易大国地位。在最近召开的欧盟峰会和金砖之国贸易峰会等国际大舞台上,我们也看到了中国日益增长的国家影响力产生的效应。

(三)抓住时机建立转移市场

欧盟各成员国已经清楚中国产品价廉物美,对繁荣市场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很重要。有实力有资金的的中国出口企业可以与欧盟成员国加强联系,共同合作,采用符合欧盟发展思想的措施,借鉴欧美国家国外资源整合的战略在消费国就地生产加工产品,让销售地变为生产地,例如发展外向型联合企业将是一个不错的解决办法。

(四)增加与欧盟国家企业的良性沟通多渠道保利润

外贸企业也可以借此机会通过和欧洲国家的高端产品企业加强合作,提高管理水平、加强技术革新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开发,提高出口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实现贸易转型。例如温州的某出口企业为和意大利的创意设计专家、企业进行了技术和品牌的对接,出口产品档次的明显提高,直接使意方企业逆势获利,实现了出口进口双赢的局面。

中国经济尽管仍然受欧债危机的影响很深,但相比出口和GDP增速下降这些负面影响,欧盟许多国家同以往一样对中国的产品持有欢迎和宽松的态度。中国的出口企业应积极主动寻求贸易新策略,面临新挑战抓住新机遇,变不利为有利,同进口方欧洲国家或企业多沟通交流,加快产品结构的转型升级,使危机真正变为时机。参考文献

[1].欧洲联盟法[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2.

第9篇

不难理解陈洪先的复杂心情。作为国内排名靠前的超亿吨大港口,广州港集团上市的步伐远远落后于其他同行。仅在珠三角区域,截至目前,已上市的港口就包括盐田港、深赤湾、珠海港等,其中包括许多规模并不大的小港口。

“这些年来,内部的股权纷争、不良资产,以及市场上的欧洲债务危机恶化、市场情况不佳等拖了广州港上市的后腿。”中投顾问交通行业研究员申正远告诉记者,不过如今这些关系已经被理顺,“迟到”太久的广州港,终于有望在今年年底前敲开资本市场的大门。

土地确权尴尬

广州港提供的资料显示,2011年,该集团完成货物吞吐量2.9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153.7万TEU。这个数据显示,广州港是仅次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的全国沿海港口第三大港口。

“从最初勾勒出上市的想法,到踏进辅导期,广州港已花了近10年的时间。”一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其具有老国企背景,内部关系盘根错节。其中,最影响上市的是土地确权方面的难度。

据介绍,广州港集团的前身是原广州港务局,因此,此前集团的相关用地都是由交通部划拨,但广州港的用地范围除了在广州地区外,还包括从广州市区沿珠江两岸一直延伸到与深圳隔海相望的南沙港区。其中,东莞等市的部分港口也涵盖其中,管辖岸线长达423.5公里。但当2004年改制后,港口又被下放到地方。“各种资产到底归谁?其中经历的时间太长,历史遗留问题也很多,土地确权十分复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广州港集团正式启动股份制改造后,对涉及的土地处置、人员安置、税负成本等问题进行一番详细的研究,并设计了一份广州港集团整体重组改制并上市的方案,“方案得到广州市国资委批复后,集团开始照方案执行,而到目前为止,土地确权问题已完全解决。”上述人士称。

资产负债率困扰

广州港集团的上市路还曾被不良资产“阻挠”。

“跟其他国有企业一样,以前的集团业务范围很广,摊子铺得很大。”上述知情人士表示,各类资产业绩贡献情况参差不齐,部分不良资产推高了集团整体负债率。

申正远出具的资料也显示,2009年广州港的资产负债率为41.91%,2010年上升为47.86%, 2011年3月上升为48.44%;2009年总资产报酬率显示为6.11%,2010年下降为4.31%,2011年3月更是达到1.5%。这组数据意味着,在如此负债情况下,广州港尚未达到上市条件。

广州港集团采取的解决办法是,将不良资产从股份制公司中剥离出来。去年1月11日,广州港集团作为主发起人,与国投交通公司和广州发展实业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设立广州港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公司将从事原由广州港集团经营管理的集装箱、石油化工、煤炭、其他散杂货等港口装卸、仓储业务以及相关物流、理货和船务等业务。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