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法医学研究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3 16:07:5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法医学研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法医学研究

第1篇

关键词:心脏性猝死;法医学;现状与展望

心脏性猝死从医学的角度上来说属于突发性自然死亡,引起死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死者生前存在的心脏问题所致,由于心脏性猝死的死亡形式、时间、地点都无法进行预估和确定,且发病致死率不断上升。因此,关于心脏性猝死的问题,逐渐引起了预防医学界、临床医学界、法医学界等领域的共同关注,并对其产生的原因、预防的方法及死因判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心脏性猝死的鉴定标准

在通常情况下,法医学对于心脏性猝死的认定,是患者发病后的一到六小时之内发生的死亡,死亡形式是由心脏疾病引起的意外性死亡。在国际上,由于各国的实际情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对于心脏性猝死的鉴定标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欧洲巨大部分国家认为,死者由于自身的心脏病导致的意外死亡,如果二十四小时内无目击者或者在死后一小时内有目击者,均可判定为心脏性猝死;而美国以及欧洲小部分国家认为,法医接触心脏性猝死的死者一般都是在死亡发生后的一到六个小时之内,因此,在鉴定是否为心脏性猝死的标准为死亡事件发生后的一到六小时之内存在目击者或者是死者死亡后的二十四小时之内不存在目击者的情况,就被判定为心脏性猝死。

二、关于心脏性猝死的现状分析

从法医學死因分析的角度上来看,心脏性猝死属于诱发死因。我国关于心脏性猝死的研究,传统的方法是通过对细胞水平来进行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法医鉴定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心脏性猝死的研究也逐渐步入了高分子研究的时代,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体情况如下:

1.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的现状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法医学鉴定技术更加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内外许多从事法医学鉴定技术研究的专家与学者在研究初期都表示,心肌肌红蛋白的变化是保证冠心病病例没有发生大面积心肌梗死的关键性因素。随着研究的进行,研究者开始利用相关的法律条文,对心肌梗死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不同程度的肌动蛋白的缺失是导致心肌梗死猝死的原因。

2.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现状

根据法医学研究表明,部分心脏性猝死与蛋白质功能的异常有关,这种异常有可能是先天存在的因素,也可能是后天产生的,是某种心脏病理的改变。如今,对于心脏性猝死的研究,我们可以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将与心脏病猝死有关的异常蛋白质分为两类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1)关于离子通道的结构蛋白研究。人类的心脏之所以可以保证有规律的跳动,主要是因为心肌的电活动所引起的,而点活动的存在,正式由于离子通道的开闭产生的例子跨膜流动。因此,要加强对离子通道的结构蛋白质异常的重视程度,以免引起心肌点活动发生异常,最终引起心律失常的病症的产生。

(2)其他离子通道蛋白结构的研究。关于其他离子释放通道的蛋白结构研究,首先要研究钠离子释放通道的蛋白结构,它存在于人类的第三号染色体当中,突变点较多,导致了钠离子释放通道中的蛋白分子变化异常,加速了通道的失活速度。而动作电位的平台期可以提前激活钙离子的释放动刀,使其外层的心肌表达量远远大于内层心肌。因此,容易导致正常除极的内层心肌激活提前复极的外层心肌,最终导致病人的心电紊乱,引发扩张性的心肌病等综合病症。

(3)心肌膜与心肌浆网受体的研究。在肌浆网的受体中,RyR2是钙离子的主要释放通道,钙离子由此通过肌浆网进入包浆。通过科学家的研究发现,RyR2一旦出现编码基因的错义突变,可能会使人出现先天性的右心室发育不良,导致其心律失常。

3.蛋白质组学研究与细胞凋亡研究的现状

(1)对细胞凋亡的研究。所谓的细胞凋零就是由于患者的冠状动脉受到的阻塞,使得心脏无法获得正常的供血,最终导致患者的心肌缺血而发生的死亡。近年来,我国对细胞凋亡的研究主要还是以实验为主,实验结果表明,大量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在产生到病发的过程中都与细胞凋亡有着很大的关系,细胞凋亡也是心肌损伤在临床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此,加强对细胞凋亡的研究,对防治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2)对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心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对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研究与探索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许多心血管疾病的病发都是由于心肌蛋白质的变化所引起的。因此,对于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探究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病的原因,还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了一个关键性的切入点,对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与控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研究蛋白质组学的目的,在于创建一个包含蛋白质鉴定以及相关功能的数据库,为各类心脏性疾病的检定和防治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资料依据。

三、对心脏性猝死法医学研究的展望

在法医学领域,我国对心脏性猝死的理论性研究已经十分成熟,许多研究技术以及检测手段在国际范围内被广泛应用。然而,我国对心脏性猝死的研究主要基于是基于动物实验得出的结果,对人体标本进行的实验以及临床试验的机会较少,实践经验不足。由于人体的构造机能与动物截然不同,在实际案例中进行尸检的检材条件与在实验中对动物进行尸检也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在实践研究方面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创造与实际案例检材条件相同的环境进行实验。在法医学中,对尸体进行解剖检验是确定死者死因的主要手段,也是最为简单、直接的方法,而目前我国的尸检率较低,无法为法医工作人员提供太多的尸检实践机会,严重的制约了我国法医学领域的发展与进步。为了解决我国在研究心脏性猝死中存在的瓶颈,国内先后启动了一系列关于尸检注册的研究,相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加深我国对心脏性猝死病理机制的认识,增进社会对心脏性猝死病症的了解。

参考文献: 

[1]宋慧慧,楚英杰.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预测因素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6(30). 

第2篇

别于伤后15 min,30min,lh,3h,6h,12h,24h取脑组织,运用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c—fos基因的表达。结果 打击后15 min

时,即可观察到c—fos基因的表达,1 h后表达明显增加,3 h达到高峰,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阳性反应细胞逐渐减少,24 h

可见少量表达。表达呈弥漫性,以皮层、脑干最为明显,不同部位的变化趋势一致。对照组未见阳性反应细胞 结论c—

fos基因的表达规律可用于弥漫性脑损伤的早期鉴定及损伤经过时间的推断

【关键词】弥漫性脑损伤;c—fos基因;免疫组织化学;嗜银染色;损伤经过时间

【中图分类号】r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297(20__)01—0042—03

study on the expression of c-fos gene in the early stage of difuse brain injury in rats and its forensic implication.

chen ren—hui,l1 yo ’ ong,cheng li—bao.department offorensic pathology,wannan medical college, u 241001

【abstract】0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c—fos gene in diffuse brain injury(dbi).methods based on

marmarou s model of dbi and took the samples at 15min,30min,lh,3h,6h,12h,24h after brain injury.the expression of c—f0s

gene was observ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sabc. results rhe expression of c-fos gene could be detected at 15min after

injury,increased at lh and peaked at 3h.positive cells decreased with the prolongation of injury time.little expression was

f0und at 24h. i’he expression of c—fos gene was f0und in wide range but significant in cortex and brain stem. i’he chan ging

tendency of diferent areas was same. rhe control group showed negative staining. conclusion rhe c-fos gene can diagn ose

and date early dbi.

【key words】difuse brain injury;c—fos gene;immunohistochemistry;silver staining;injury time

脑损伤是法医学鉴定中最常见的损伤,弥漫性脑

损伤(diffuse brain injury.dbi)作为闭合性脑损伤的一

种,多见于交通事故。c—fos基因属于即刻早基因家族

(immediate early gene,iegs),在正常情况下参与神经

细胞的生长、发育、分化、记忆和信息传递过程,生理

情况下不易被检测到。当神经组织受到病理性刺激如

脑缺血、外伤等作用后,c—fos基因快速表达,02] 因

此被称为快速反应原癌基因。c—fos基因表达是神经

组织受伤害的早期指标。目前有关dbi后c—fos基因

表达的文献很少,作者拟采用marmarou的弥漫性脑

损伤模型.『31初步探讨大鼠dbi后c—fos基因表达的

规律。

材料与方法

、试验动物

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f南京青龙山实验动物中

心提供),体重300~320 g,随机分成dbi 15min、30

min,1 h,3 h,6h,12h,24h组及及对照组,共8组。每

组6只大鼠

二、模型制作

采用marmarou脑损伤模型,用1%戊巴比妥钠腹

腔注射(30 mg/kg),麻醉成功后,大鼠头部做中线切

口,暴露颅骨.将直径10 mm、厚3 mm的打击垫片用

高分子聚脂固定于颅顶的冠状缝与人字缝之间的中央

部.然后将大鼠俯卧固定已知厚度及弹性系数的海绵

床上,待动物开始苏醒、有肢体活动时,移至一有机塑

料管下端.垫片正对管中央。450g铁棒从2m高度自

管内自由坠落至打击垫片上.立即移开海绵床以免二

次损伤。

三、组织处理及切片

在设定的时间内处死动物:将动物过量麻醉后,

断头取脑.打开颅骨后迅速用4%多聚甲醛液预固定:

【作者简介】陈仁辉(1979一),男,安徽宁国人,硕士,主要从事闭合性颅脑损伤的研究。

联系方式:+86—1 3855347401: e—mail:wnmccrh@hotmail.corn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2卷(第1期)

取 大鼠全脑于4%多聚甲醛液后固定12h.沿大脑

正中裂矢状切开大脑、小脑、脑干,于正中切面左有外

侧3 mm处切取左有大脑皮质、 脑以及脑干组织各

l块,分别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厚5 m。分别作he

染色、嗜银染色及c—fos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四、试剂及方法

rabbit anti—c—fos:dab显色试剂盒及sabc

试剂盒(武汉博士德公司),按说明书进行操作。f】

pbs取代一抗、二抗作阴性对照,以细胞核fi{现黄色

产物为阳性结果。硝酸银、氯化金、硫代硫酸钠、饱和

氨水,按glees—marslands染色法进行

五、图像分析及统计学处理

高倍视野fx400)下分别对大脑皮质、丘脑以及脑

干随机选取5个视野.依次计数每个视野内阳性细胞

数,以其平均值作为该切片层面的阳性细胞数,以同

一动物6个切片层面的平均阳性细胞数作为该动物

的阳性细胞数 各组动物再分别计算其组内阳性细胞

数。实验数据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检验。

结 果

、大体及镜下观察

实验组可见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表面基本正常,

无大面积挫伤或局灶性挫裂伤灶。少数动物可见脑干

有灶性出血、侧脑室出血。未见脑组织局灶性病灶。镜

下可见神经元胞体明显肿胀,结构不清.核固缩,胞浆

红染加深.神经元损害主要分布于两侧大脑皮质。胶

质细胞肿胀明显。细胞周围间质水肿。嗜银染色示轴

索变粗、肿胀,呈串珠状、波浪状或螺旋状改变(图1).

可见轴索断端膨大呈球形改变。

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dbi后15min.即可观察到阳性反应细胞.呈散存

少量分布f图2)。阳性产物呈棕黄色,主要位于胞核

内,胞浆内以及大的突起根部也有表达。1 h后表达明

显增加(图3),并于3 h达到高峰(图4)。随着损伤时间

延长,阳性反应细胞逐渐减少.24h后可见少量表达。

表达呈弥漫性.以皮层、脑干最为明显,不同部位的变

化趋势一致 阳性反应细胞包括神经元及各类胶质细

胞 c—los基因表达的阳性细胞数,见表l 正常对照组

大脑皮质、丘脑以及脑干未见阳性反应细胞。

讨论

弥漫性脑损伤(diffuse brain injury dbi)是一类常

见的、后果严重的原发性脑损伤,具有较高的致残率

· 43 ·

和病死率,在法医学中较常见。一般认为dbi主要包

括弥漫性轴索损伤、弥漫性脑肿胀、缺氧性脑损害、弥

漫性血管损伤等4种基本类型。[51 4种病理变化常可

同时存在。本实验采用marmarou的模型制作方法.在

镜下可以观察到神经元肿胀,结构不清,核固缩改变。

细胞间质水肿明显。轴索增粗、肿胀,断端可见轴索球

形成等。符合dbi的病理学改变,并且随着损伤时间

的延长,上述病理学改变逐渐加重

原癌基因c—los是fbj和fbr小鼠特发性骨肉

瘤(msv)中病毒癌基因v—los的细胞同源物。c—los原

癌基[大j高度保守,小鼠、大鼠与人的los同源性分别为

97%和94%。人类的c—los基因定位于第14号染色体

(14q).[61由3.5kb的dna片段组成,当c—los基因被

激活后迅速转录mrna,然后进入胞质.在胞质中合

成c—fos蛋白.之后较快地进入胞核,称为核磷酸蛋

白,它由380个氨基酸组成.其分子量为55kb,是

dna结合蛋白

c—fos基因为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即刻早基因.在

外界刺激下数十分钟内c—fos基因即开始表达,其表

达产物c—fos蛋白与c—iun基因的表达产物c—iun蛋

白通过“亮氨酸拉链”形成f0s-jun异源二聚体.构成

ap一1转录因子,进一步激活目的基因的表达。[7】c—fos

基因的表达在创伤的初始应答与继发性病理生理改

变之间可能成为重要的中介.f8如参与了细胞内外信

号传导、细胞凋亡及继发性颅脑损伤等。

本文应用marmarou的弥漫性脑损伤模型研究了

c—los基因的表达情况。实验显示,打击后15 min,脑

皮层、脑干等部位中即出现c—los基因的表达,1 h后

表达明显增加,3 h达到高峰,整个鼠脑组织中,包括

脑皮层、皮层下、丘脑、脑干等区域均呈弥漫性表达,

不同部位的变化趋势一致,而后逐渐下降,24h后仍

可见少量表达。

关于脑创伤后c—los基因的表达机制据认为是通

过谷氨酸n一甲基一d一天门冬氨酸受体(nmdar)介导

的并随着谷氨酸释放增多而上升。i 9i谷氨酸的释放激

活神经细胞膜nmda受体,使受体活化而介导c—los

基因的表达 另一种观点认为神经元中c—los基因的

表达是由leao播散性抑制(spreading depression

sd)所致。㈣机械性损伤可以诱发sd,sd可将细胞外

ca 转移至细胞内,造成细胞外caz 浓度下降,引起皮

层神经元去极化。ca 内流及神经元去极化均可引起

c—los基因的表达。

本实验通过成功复制dbi动物模型.运用he、神

经纤维特殊染色以及免疫组化技术,不仅说明dbi存

在复杂的病理学改变.同时c—los 固表选的即时性

1技f『j问上的相对规律性.也为我们早期鉴定dbi手u推

断其掘协彝过时间提供了参考,、

}女

i1】morgan s.gr 目#mg the regulation i ful:li-in ui d

.thor【e(:s in i ⋯ ⋯ vmmui neon 1990 4( ,7 s7

l l lj i l.pⅲ1 m『,ilox,cla da el g— pmb r 1iii~lly ind.eed

by dedolerkzati0n ⋯ ⋯ ⋯ lw¨ j⋯ c b ·jj 皿[1 ⋯

⋯ f j 20__ 1~’1k287—395

[ n_b m^ m⋯ a ^肚w model ii dilttt~ brain1 ⋯ l

p蛆ⅱ.mor~l,oloweal ch⋯ ⋯ n【 j n ,l994 f,:b:80

(21:30i一313

i4】“ 译 + imj :¨ m

i 2 4

}j1 衄di.m l¨¨ tk.№ ⋯ jl·1i f{⋯ ji il in ¨rⅲp

法律 医学杂 20__年第l2卷f第1期)

~aum4jl j n⋯ ld exp neuml 2 mj 641—651

嘲ba rke r pe rohi.m w— n m, t h—

umpl~d ⋯h j1 r⋯ 1|l1 【⋯ 14q2l一 i j】pr" nad ·us4

i98,t 81:5826-5830

7 k.mu璐.x⋯ jj m incm~cd ⋯of bⅲrn^

凸】1d ap—l ⋯ c pllnn l0r after ca~iealimi,~tinjury mm }

br~un r .i994.664fi一21 14l一147

kaminska b. № l k lru1)u~i i zlductlot~of ap一1⋯ npn0n

kiu|dna hlnding a~li~il~⋯f n h pp j 雌 rsu ⋯

neuro~.i u 19’43 i i iq j

№ fmm 【)g ma~alnger d. ing m hlj l l,if r-k ⋯ ⋯ 一

i⋯iy ll1 ihe h pp 口 p following p01~ium stlmulation[j] m

5m — i993 2:抖7—244

(i叫kitah~a y.tuga k,^ h ii1,:elleets 01 e ⋯ n coltical

ⅲ e,i~pw~ion clmtallun ld ⋯ j⋯ ⅲl m 8 e6{j】

j ~ ⋯ gar~thesiol 200i 3:2fi一 3

( i lx 【lb i 镕日2fk~ g’-2d j

】 脑 · f 口

table i pl j y cdb 0fc_fm protein after di 哺brmn;

.·p(005 15 mid蛔 p(0fl1。i i 5min le

目i 脑 f 索 6一m)<480 目2 衄 15mln sabcx200 3 抽仿 lh阳 过~aiicx200 目4

3h sabc×3帅。

第3篇

关键词:Y染色体;单核苷酸多态性;复合PCR扩增检测体系;法医学应用

Y染色体具有男性伴性遗传特性,呈单倍型向下遗传,在减数分裂中不发生重组,一般由父亲直接传给儿子。在个人识别方面,由于Y染色体SNPs非随机分布于人群中,其种群的地域性特异明显,所以可以用于案件中生物学所属群体的推断。尤其在案、案中分析男女DNA混合物时,Y染色体遗传标记扩增分型技术对单倍型检测结果的获得不受女性成分影响,具有其他遗传标记所没有的明显优势。因此,23-plex Y-SNPs遗传标记复合扩增检测体系在法医学上具有潜在的特殊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主要实验仪器 ①PCR扩增仪:480型、9600型、9700型(Applied Biosystem,美国);②定量PCR仪:ABI PRISM7500(Applied Biosystem,美国);③电脉仪:Bio-RAD公司(美国);④DNA全自动遗传分析仪:Prism 310、Prism 3130-XL(Applied Biosystem,美国);⑤高速台式离心机:ZKl5、ZK3(Sigma,美国);⑥超纯水仪:Millipore(法国)。

1.2主要实验试剂 ①SNaPshot试剂盒(Applied Biosystem,美国);②ExoSAP-IT(USB公司,美国);③虾碱性磷酸酶SAP(Amersham公司,美国);④dNTPs混合物(Fermentas,MBI公司,立陶宛);⑤Amp FL STR Profiler YfilerTM试剂盒(Applied Biosystem,美国);⑥Quantifiler human DNA quantification试剂盒(Applied Biosystem,美国)。

1.3实验样本及其DNA的提取和定量 在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随机抽取290名广东地区汉族无亲缘关系的男性个体,使用采血卡或中性滤纸收集他们的指尖血,编号1-290,采用DNAIQTM(Promega公司,美国)试剂盒进行DNA提取,并且采用Quantifiler TM试剂盒(Applied Biosystem,美国)在ABI PRISM7500定量PCR仪上进行定量,4℃妥善保存,以备Y-SNPs扩增体系的建立和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1.4 Y-SNPs遗传标记复合扩增体系的建立

1.4.1 Y-SNPs位点的选择 根据Y染色体命名协会的在线补充材料,参考Y-SNPs信息的在线网站和dbSNP数据库信息,在亚洲人群中筛选出多态性较高的单体群以及对应的23个Y-SNPs位点:P164、P203、P148、P145、M89、P151、M216、P128、P157、P149、P131、P199、P123、P191、P201、M1ll、M9、P132、P200、P197、M119、P136和M134。其中,Ml1l是2 bp缺失,M134是l bp缺失突变,M199是1 bp插入,剩下20个位点均为碱基的转换或颠换。

1.4.2 Y-SNPs位点PCR引物设计与验证 以NCBI dbSNP数据库和Genbank中的Y染色体序列筛选的位点及其邻近序列为模板,参照引物设计的一般原则,使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自行设计并使用Oligo 6.0软件进行分析优化。引物合成后,采用基于局部比对搜索工具(BLAST)快速地对比分析它的高特异性。

1.4.3单个Y-SNPs位点PCR扩增体系的建立 单位点PCR扩增体系的建立。1个男性DNA样本定量后,分别对23个Y-SNPs位点引物进行单独扩增,建立每个SNP位点均适用的PCR扩增体系。PCR反应体系为25μL,PCR反应条件为:95℃11min,95℃30s、55℃30s、72℃30s,循环35次,最后延伸为72℃10min。

1.4.4 23个Y-SNPs位点复合PCR扩增体系的建立 通过正交实验的方法,调整PCR反应参数、PCR反应体系中各离子的浓度以及各引物对的浓度,建立23-plex Y-SNPs复合PCR扩增体系。PCR反应体系为25μL,包括:0.4~1ng DNA模板、2.5 U AmpliTaqGold DNA聚合酶、1×PCR buffer、PCR引物浓度在0.006 8~0.0676μmol/L、每种dNTP各600μmol/L、8 mmol/L MgCl2。PCR反应条件为:95℃11min,95℃30s、55℃40s、65℃45 s,循环35次,最后延伸为65℃10min[1]。

1.4.5 PCR反应产物的检测与纯化 首先取15μL 10×上样缓冲液与2μL PCR产物混匀后上样至6%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C=6%,T=3.3%),450 V电泳2~3h,银染显色。然后,使用8μL或7μL酶纯化体系进行PCR产物纯化。

1.4.6单碱基延伸反应体系的建立及其产物的纯化 采用SNaPshot试剂盒(Applied Biosystem,美国)推荐的反应体系:纯化后的PCR产物、微测序引物混合物以及去离子水分别2μL,SNaPshot mix 4μL。循环参数为:96℃10 s,50℃5 s,60℃30 s,循环25次。单碱基延伸反应结束后,向反应产物加入1μL SAP(1 U/μL),37℃孵育1h,80℃15 min进行纯化处理,并去除多余的引物和ddNTPs。

1.4.7荧光标记和毛细管电泳检测 ①4种不同荧光物质标记ddNTPs,故ddNTP所发射的荧光量亦有差异,蓝色(FAM)、绿色(HEX)、黄色(TAMRA)、红色(ROX)荧光物质发射的荧光比约为4:2:1:1,判读结果时必须对不同荧光标记的RFU值进行标准化[2];②采用3130-XL遗传分析仪对纯化后的单碱基延伸反应产物进行电泳检测。取1μL纯化产物加入10μL Hi-Di甲酰胺中,再加入0.3μL GeneScanTM Size Standards LIZ-120作为内标。进样时间10s,电压15kV,POP-4凝胶,36cm毛细管,电泳30min。毛细管电泳结束后,使用Genemapper ID V3.2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

2 结果

2.1检测结果 23-plex Y-SNPs电泳检测显示:23个位点均为单倍型,各个位点PCR扩增均衡,多次重复试验结果一致。基因多样性与单倍型多样性的计算公式为:h=n(1-∑X2i)/(n-1)。经法医学参数计算,23个Y-SNPs位点均具有遗传多态性,每个位点基因的多样性范围为0.0137~0.4912。检测的290名男性个体中有11种单体群、143种单倍型,其单倍型多样性为0.9907。

2.2法医学应用 ①灵敏度:倍比稀释浓度为200ng/μL的参照DNA,分别进行复合PCR反应和复合单碱基延伸反应,25μL复合体系中DNA含量为0.1~50ng时均可得到较好的分型结果;②种属特异性:利用磁珠法提取雄性猴、狗、猪、鸡、黄牛、山羊、家兔、大白鼠等动物的DNA.建立复合PCR扩增体系,结果显示动物标本中均未检测到任何Y-SNPs位点;③组织同一性:任何男性个体自身的骨骼、肋软骨、肌肉组织、皮肤、肝脏、血痕、指甲等进行23-plex Y-SNPs复合检测,分型一致。

3 讨论

本研究建立的23-plex Y-SNPs复合检测体系具有良好的男性特异性和种属特异性,检测灵敏度高、重复性好。23-plex Y-SNPs复合检测体系在法医学上的应用是可行的,尤其是对父系家族的亲权鉴定、无名男尸的个人识别、混合斑男性成分的检验等具有积极意义[3~6]。常规DNA指纹、ABO血型、酶型、RFLP、STR等传统的法医学物证检验在法医学实践中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刑事案件中,尤其是涉及追溯父子关系和性犯罪的案件,譬如:内裤上精斑等犯罪案件的检验样本,采用直接检测Y-SNPs的方法可有效避免传统检测的繁琐步骤,从而快速获得准确的检测效果。在23-plex Y-SNPs系统的基础上,联合使用STR系统和常染色体SNP检测系统,其结果清晰、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稳定性强,在法医学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邓志辉,李茜,吴爽,等.17个Y-STR基因座在亲子鉴定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8,16(3):699-703.

[2]新尧,杨庆恩,刘超,等.法医物证学实验指导[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8-76.

[3]张爱平,刘超,刘长晖.Y染色体SNPs及其在法医学中的应用[J].刑事技术,2009,5:32-34.

[4]邓志辉,李茜,吴爽,等.17个Y-STR基因座在亲子鉴定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8.16(3):699-703.

第4篇

作者单位:300162 天津武警医学院

通讯作者:叶路

【关键词】 免疫学; 学习方法

免疫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理论性、强抽象性及难懂等特点。如何将抽象深奥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是免疫学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之一。通过教学实践,笔者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免疫学学习方法。现总结如下。

1 免疫学学习方法的探索

1.1 免疫学学习中学生思维训练的探索 免疫学学习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学生自身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训练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因素,从根本上解决学员的学习动力。思维训练的关键在于有序地引导学员学会用脑,悟出思维之道。在教学方法上应选择好免疫学教学中思维训练的着力点。其学科思维训练的特点在于将专业知识融于思维训练之中。通过有效的思维训练让学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要防止学、思的脱节,不应单纯去教思维方式方法,而是教知识、学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的融合,相得益彰。

实验课上,老师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可使学生更能体验到认真观察和详细记录实验过程中,所发生的实验现象对于最终分析求证问题的重要性,并不是通过再三向学生强调观察问题的重要性,而是让学生在亲临观察客观事物中体验到观察的重要性。实验课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实验课学习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改变了以往重理论学习,轻实验学习的学习态度。

1.2 免疫学学习中的问题解决型学习 问题解决型学习是以“发展知识的运用能力”为目标,它是一种问题解决,问题定向,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这种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学习定向优于教授定向[1]。开展的“问题解决型”学习方法的研究,旨在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能力和日后实际工作能力,创造出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环境,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寓于专业课学习的环节中。具体做法是应用实际事例进行问题解决型学习。在每次授课前出1~2道思考题,思考题的范围在深度上紧扣前次和本次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在广度上前后联系。思考题多为应用实践题,目的是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释疑中授予学生正确理解问题的学习方法,通过解决相关问题,进一步加强知识的转换和记忆。同时问题解决型学习,亦可促使师生同步提高。

1.3 免疫学学习中学生学习心理与学习方法的探讨 注重免疫学学习中,学生学习心理及学习方法的探讨和研究,使教师在对学生学习心理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改进免疫学课程教学,有助于提高免疫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笔者发现,学生学习免疫学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适应性问题、学习兴趣性问题以及学习主动性问题等。其教师的教学方式要重点突出“教”的输出与“学”的输入相融合[2],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其学生的学习方法应从感性认识入手,最终深化为理性认识。只要这样才能将深奥的免疫学理论知识,转化为能被学员理解和吸收元素,最终加以掌握。

1.4 不同培养目标的授课学员免疫学学习内容的改变 为适应武警部队建设的需要,近年来本校先后开设了营区医学、救援医学、预防医学以及护理士官等专业,面对不同层次、不同生源、不同培养目标的学员,免疫学作为基础医学的一门主干课程,如何根据这些特点进行学习,从而保证教学质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免疫学学习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针对营区医学、救援医学、预防医学的免疫学教学,以强化本学科系统理论知识为学习内容,注重学科的交叉发展及知识更新,力求做到基础与临床及预防实践紧密结合。针对护理士官等专科层次的免疫学学习,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为主线组织学习内容,适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设置好教学情景,深入浅出。

2 免疫学学习方法创新的实践效果

免疫学作为飞速发展的机能学科,其自身特点是理论深奥、机理复杂,专业知识横向面广纵向面深,相互交错形成复杂的网络知识结构。专业理论通常是概念中富含概念,用定义来解释定义,抽象难懂不易理解。要想学好免疫学,核心是要解决好学生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一旦学生的学习思路跟不上或出现思维上的误区,必然导致学生产生对免疫学学习的惰性心理,使免疫学教学无法顺利进行。针对以上原因,在免疫学学习中必须着力于学生的思维训练,采取有组织地引导学生领悟和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去学习免疫学知识,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思维训练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因素,从根本上解决学员的学习动力。通过免疫学学习方法的创新,学员们普遍认为接触免疫学专业领域后,对免疫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学习免疫学不再有过多的畏难情绪。学员们不仅能够入门,理清思路,而且还敢于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学员的自学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对临床免疫出现的问题,善于发表自己的见地。通过参加老师的科研活动,熟悉并了解一些实际工作方法,为今后独立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会强,邸宝华,王逸滨,等.免疫学教学中自主性学习模式的实践.检验医学教育,2006,13(3):15-16.

第5篇

一、高一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教材中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增多,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等。客观上这些观点就是分化点,有的内容还是高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2、被动学习。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不知道或不明确学习数学应具有哪些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

3、对自己学习数学的好差(或成败)不了解,更不会去进行反思总结,甚至根本不关心自己的成败。

4、不能计划学习行动,不会安排学习生活,更不能调节控制学习行为,不能随时监控每一步骤,对学习结果不会正确地自我评价。

5、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鹜远,重“量”轻“质” ,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二、高一数学教学策略思考

1、读。俗话说“不读不愤,不愤不悱”。首先要读好概念。读概念要“咬文嚼字”,掌握概念内涵和外延及辨析概念。例如,集合是数学中的一个原始概念,是不加定义的。它从常见的“我校高一年级学生”、“我家的家用电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及“自然数”等事物中抽象出来,但集合的概念又不同于特殊具体的实物集合,集合的确定及性质特征是由一组公理来界定的。“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常常是“集合”的代名词。再如象限角的概念,要向学生解释清楚,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和与x轴的正半轴重合的细微差别;根据定义如果终边不在某一象限则不能称为象限角等等。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去认识和掌握数学概念。

2、讲。外国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师的作用在于将“冰冷”的知识加温后传授给学生。讲是实践这种传授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教学手段。首先讲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循序渐进,防止急躁。每堂新授课中,在复习必要知识和展示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老师着重揭示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过程,解决学生疑惑。讲授中注意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要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鼓励学生应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全过程,教、学同步。让学生自己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例如,讲解函数的图象应从振幅、周期、相位依次各自进行变化,然后再综合,并尽可能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容易接受。其次讲要注重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3、练。数学是以问题为中心。学生怎么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必须进行练习。练习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切忌过早地进行“高、深、难”练习。鉴于目前我校高一学生的实际现状,基础训练是很有必要的。课本的例题、练习题和习题要求学生要题题过关;补充的练习,应先是课本中练习及习题的简单改造题,这有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可以完成。即让学生“跳一跳可以摸得着”。一定要让学生在练习中强化知识、应用方法,在练习中分步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并获得再练习的兴趣和信心。同时老师们在现有习题的基础上基础上简单地做一些改造,便可以变化出各种不同的题目。

第6篇

(一)严格的司法鉴定机构准入制度在德国,司法鉴定管理部门对鉴定机构的准入管理非常严格,德国的认证体系建设方面有将近一百年的经验,德国国家认证中心(DAKKS)承担德国认证认可的所有工作,涉及检测实验室、校准实验室、检查机构、产品认证机构、人员认证机构、质量体系认证机构、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领域,该公司不以盈利为目的。德国的第三方认证体系成熟,条件优越,经验丰富,这无疑给司法鉴定机构的准入认证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二)鉴定机构独立,分工明确欧洲被国际上认为是法医学发展最迅速、体制最为完善的地区之一,其中首屈一指的是德国,德国的法医鉴定工作是由各医学院校的法医学研究所承担,法院、检察院和警察局均不设法医。法医学研究所、法院、检察院和警察局均为独立的机构,分工明确,互不冲突,医学院校的法医学研究所不承担刑事诉讼的职责,其鉴定结果受外界干扰的因素少,这样有利于保证法医鉴定工作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三)以学术科研为依托的鉴定机构在德国,各大法医研究所的教授和资深专家均有自己的科研工作,并与警察局有专业协作和科研合作关系,其科研成果对具体的法医鉴定工作起到辅助作用。在荷兰,鉴定师除了日常的工作外,还需要进行技术研究项目,保证鉴定技术开发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四)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在美国,法医鉴定体系具有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其质量控制包含能力验证、实验室审计、技术审查和纠正措施程序。通过能力验证可以评估技术人员所运用鉴定方法是否恰当、结果是否正确、对材料的污染以及实验室的真实情况。实验室审计由内部同行审计到由ASCLD/LAB(美国社会犯罪实验室/实验室认可委员会)的认证检查员组成专业小组执行全面的审计工作。纠正措施程序是要求一旦能力验证发生偏差或者实验室出现错误的情况立刻察觉并要及时改正。美国的法医鉴定质量控制体系在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严格的质量控制保证了鉴定结果的客观公正。

二、我国法医鉴定体制

从国外的法医鉴定体制的特点来看,其发展状态已经呈成熟趋势,只有健全的法医鉴定体制,才能够体现法医的司法公正,与国外法医鉴定体制相比,我国的法医鉴定体制发展延迟,现将我国法医鉴定体制的缺陷总结如下:

(一)司法鉴定机构准入制度松弛在我国,社会上存在大量的社会中介机构,同时,很多司法鉴定机构也是为了应对政策而仓促设立的,许多条件相对不足的机构趁机混入司法鉴定队伍,导致鉴定机构过多过滥。由于鉴定部门数量众多,各鉴定机构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层次不齐,当事人根据有利于自己的鉴定结论为依据选择鉴定机构,导致了社会上重复鉴定、多头鉴定的现象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司法鉴定的公正和公平性。

(二)法医司法鉴定管理体制不完善由于国家没有法律明确法医鉴定工作的主管领导部门,造成长期以来鉴定机构缺少宏观调控的政府管理机构,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各鉴定机构的技术水平不均衡、鉴定机构及鉴定人资格准入的权限随意性大、缺少统一的法医学司法鉴定技术标准、没有严格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领导班子职责不清等,导致了司法鉴定体系的工作人员工作状态大都各行其事、混乱无序。最终严重阻碍了我国司法鉴定工作的有序进行,更无从谈起发展和进步。

(三)缺乏法医司法鉴定标准在不完善的管理体制下必然导致缺乏统一的法医学司法鉴定标准,国家没有统一的鉴定标准,各系统按照自己情况制定标准,鉴定标准五花八门,互不影响约束。证据采信存在任意性,缺乏公允性。在鉴定结论的认定上,无法律规定的标准,法官自由裁量权太大,裁判的公正受到质疑。

(四)法医职责制度不明朗在国内,多数法医学专业人才出自医科大学法医学系,但是目前的情况是由于社会就业压力,许多法医学专业的人才毕业后很难进入司法机关从事法医学专业技术工作。法医鉴定机构的工作人员大多为兼职,他们在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还要从事法医鉴定机构的鉴定工作,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最终会直接影响到法医司法鉴定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此外,由于法医工作者是属于高体力、高脑力和高风险职业,相比于法官、检察官等职业,收入较低,待遇较差,导致法医工作者工作积极性差,从而间接影响其工作质量。

三、讨论

第7篇

关键词 医学遗传学 趣味教学法 调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医学遗传学课程结构复杂、内容覆盖面广、跨度大、发展快、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广泛,对教师的专业修为要求较高。在一般的医学院校,医学遗传学课程多在大学二、三年级开设,课程的部分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已在低年级或高中阶段学习过,要求教师课程设计、内容取舍得当。另外,医学遗传学课程内容多而杂,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主线不清晰、体系不严密、层次不分明、学生理不清、重点记不牢等问题,特别是很多内容枯燥乏味,如果教师讲授马虎、呆板、教条、没有生气,那么学生学习困难、味同嚼蜡,甚至个别学生有惰学、厌学、惧学、逃学等问题。因此教师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结合课堂实际,利用趣味教学法,让学生在愉快、欢乐中学习医学遗传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本文根据笔者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体会,结合近年在大一和大三课程教学中的问卷调查,对医学遗传学趣味教学法作粗浅探讨,以利医学遗传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1 医学遗传学课程内容趣味性课前、课后调查

在授课前和授课后,按教材章节顺序,对教材内容的绪论、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细胞基础、人类基因组学与医学、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线粒体遗传病、染色体病、分子病与先天性代谢缺陷病、群体遗传学、肿瘤遗传学、免疫遗传学、药物遗传学、发育遗传学、行为遗传学、表观遗传学、辐射遗传学、遗传病的诊断、遗传病的治疗、遗传病的预防、优生与优育内容进行趣味性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调查表明,医学遗传学课程内容在授课前认为有趣的占59.26%,而授课后认为有趣的学生比例达84.78%,说明通过讲授确实提高了学生学习医学遗传学课程的兴趣。其中提高学生兴趣最明显的是绪论部分,课前为45%,课后达93%,提高了一倍多,因为绪论部分教师的课件、教案、讲稿、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等方面准备充分,它关系到学生对今后所有医学遗传学课程的听课积极性,因此应该达到这种效果。同时也表明,无论什么课程内容,只要老师精心准备,都会使枯燥的内容生动有趣。从课程结构的课后趣味性分析,遗传学知识运用方面学生认为趣味性最高,达90.4%,人类遗传病和遗传临床理论次之,分别为83.2%和84.2%,而遗传基础理论趣味性最差,为80.5%。

2 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方法趣味性调查

针对医学遗传学课程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调查学生学习趣味性,结果如图2所示,班级小组讨论后学生讲解趣味性最高,占33.3%,班级小组讨论后教师讲解趣味性占23.8%,主讲教师授课讲解趣味性占24%,播放其他教师讲解录像趣味性占10.6%,学生自学趣味性占8.3%。结果表明,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最受学生欢迎,占57.1%,而播放其他教学名师的讲解录像学生认为趣味性不高,只比学生自学高2.3%,显示教学名师讲解录像只能作为教学资料使用,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医学遗传学课程讲授方法趣味性调查

趣味讲授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医学遗传学的热情,让课堂产生愉悦感,使学生轻松、愉快、爽心地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医学遗传学课程学习效果。在医学遗传学课堂讲授中,综合各种趣味性教学技能,采用故事引导、比喻拟人、动画模拟、套用小品、古语今用、寓言俗语、打油诗、热点流行语、漫画卡通画、视频插入、连环提问、故意歪曲、故意夸大、标新立异、滑稽比喻、一语双关、答非所问、诙谐夸张等讲授方法,发挥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集中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记忆力,帮助理解、启迪思维、丰富想象,学生可以毫不费力、轻松愉快地学懂知识。

从课程讲授方法的趣味性调查(如图3)看,学生认为漫画卡通画、打油诗、热点流行语、故事、一语双关等趣味性较高,而连环提问、古语今用、故意夸大等趣味性不高。当然,趣味教学在教学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一是语言趣味,语言趣味的最佳表现是幽默,幽默是教师的课堂口头语言,在导语、插语、结语中有意采用妙语警句、双关语、故错等修辞手段来制造趣味,可收到愉悦谐趣的艺术效果;二是动作趣味,教师在教学中利用趣味化的眼神表情、体态、手势等动作形象,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或沉思;三是辅助趣味,如辅助教师教学的直观教具模型、标本、挂图、表格等,具有引人发笑的特点。趣味是一种很难界定的心理现象,不同教师使用方法不尽一致,医学遗传学课堂教学中需灵活使用。

4 趣味教学法对提高学生能力调查

趣味教学以其独特艺术魅力在学生的愉悦中提高教学艺术效果和水平,体现机智性、娱乐性、教育性,推动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追踪和吸收。趣味用诙谐语言、形象化的手法,暗示自己的思想,启发人们思考,产生意味深长的美感。趣味集中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记忆力,帮助理解、启迪思维、丰富想象。趣味可以使学生毫不费力、轻松愉快地学懂知识,潜移默化地开发智力,提高各种能力。

第8篇

关键词:中学;法律意识;现状;措施

引言

众所周知,法律意识是一个国家法制建设的根本所在。法律意识的培养,必须具备较为理想的全面性特点,不仅仅需要针对成年人的法律意识进行全面详细的培养和宣传,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同样需要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教育。中学法律意识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法制建设的落实效果。

1中学法律意识现状

基于当前我国现阶段中学法律意识现状来说,虽然大部分的中学生已经意识到了法律的重要性,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了具体的法律知识,从整体来看,中学法律意识得到了较好的提升和优化,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仍然存在着一些中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或者说在某一方面存在着一定不足的问题。详细分析可知,当前我国中学法律意识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初步认识到了法律的重要性

当前绝大部分中学生已经逐步意识到了法律的重要性——具体到日常生活中法律的决定性意义。在用法和守法方面,这种意识正在不断提升,并且对于法律规定的相关权利和义务也具备了较为详细全面的了解,能够有效指导实践。

1.2法律教育途径主要是学校

当代中学生对于法律的了解和接受,主要途径就是学校。在学校的相关教学和宣传中了解法律的具体内容和重要价值,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识,尤其是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等理念不断得到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价值取向包含“法治”;而对于其他途径来说,涉及的比较少,比如在家庭和社会团体中,对于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几乎起不到相应的积极作用。

1.3对不法行为的鉴别越来越高效

在当前中学生日常生活中,法律意识的提升还表现在相应的不法行为鉴别和抵抗方面,这种不法行为的鉴别和抵抗主要指当中学生自身遭遇到一定的尤为法律规定的事件时,能够做出准确的选择判断,并且能够最为及时高效地采取正确的手段进行正当防卫,对于自我保护起着越来越理想的效果。

1.4对法律知识的渴求越来越明显

当前中学生随着其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对法律知识的渴求也表现的越来越突出。相当多的中学生想了解各方面的法律知识,当前的法律接受途径已经不能满足中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诉求,需要在今后的相关工作中进行完善和弥补。

2中学法律意识培养措施

从当前我国中学法律意识的基本状况来看,其整体的水平确实得到了较好的提升和优化,但是当代中学生的法律诉求也是越来越突出的,除了中学生自身的法律诉求之外,结合当前存在的各种法律接受途径较为狭窄和其他问题来看,在今后的相关工作中,尽可能的培养中学生的法律意识,拓宽法律接受途径仍然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

2.1结合德育工作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

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重点结合德育工作是一种重要途径。针对当前现阶段的中学教育问题来说,德育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种德育工作也获得了中学生的普遍欢迎。因此,把法律意识的培养工作和中学生的德育工作结合在一起也就显得极为有效。这两方面的结合主要就是依托于两者之间的共同点来进行。德育工作的进行过程中,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不可或缺。而法律意识的培,其还和德育工作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提升了中学生法律意识,也就能够提升其道德修养水平。在具体操作中,可选取趣味性较强的方式化枯燥为兴趣,比如开展法律知识的竞赛就是多种手段之一。

2.2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

作为中学生接触法律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重点结合相应的教学过程也是比较关键的一项基本措施。法律意识与课堂教学过程的结合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结合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进行法律意识的渗透。在思想品德课程中,涉及大量的法律知识,教师通过合理设计,使中学生能够把这些法律知识融入到自身的法律意识中去,避免留于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出现。另外一方面,还应该在其它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比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结合一些相关的内容进行延伸,保障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得到有效加强。

2.3充分借助于家庭教育手段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对于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教育作用。家庭教育中法律意识教育的引入对于提升中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来说意义重大。因为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不可能针对所有学生的问题进行一一解答,很多学生也都存在着自身的一些法律困惑,这些困扰的有效解决可以依托家庭环境来进行。很多法律知识对于家长来说是比较熟悉的,因此,家长可以把这些法律知识较好地传授给中学生。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代中学法律意识培养,已经得到优化和完善。在具体的法律意识强度和普遍性方面,都具备了较为理想的水平,但是拓宽法律意识培养途径,开展多样化的法律意识培养活动仍然是今后中学法律意识培养的一个重要工作任务,也是中学生的基本诉求所在。

参考文献:

[1]武磊.关于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法制与社会,2011,35:248.

[2]张计彪.论思想政治课教学对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品牌,2015,02:252.

[3]周伟.浅谈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8:145.

[4]黄红梅.探究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黄河之声,2014,07:109.

第9篇

但问题是“艺术学理论”首先要面对的是艺术作品,不是直接的理论。那么,当他们或我们面对艺术作品如何研究它们,如何诠释它们,并进而上到艺术理论的高度,这就涉及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论研究的方法问题了。

一、综合艺术实践经验

如何理解“艺术学理论”我们无法绕过它建立的初衷。张道一先生从南京艺术学院调到东南大学的目的,就是要建立‘‘艺术学”这门学科。他认为‘‘我国的艺术研究一直停留在分类地进行,缺乏整体的宏构。”mP4)无论是从学科,还是现实艺术研究的状况,都缺乏一个统摄艺术的理论体系和专门探讨、研究这门学问的学科。基于这个现状和认识,张道一先生提出了“应该建立艺术学”的构想策略。诚如张道一先生指出:

“对于艺术的宏观考察,整体研究,综合地探讨它的共性和规律,作为人文科学的一部分进行配列设施,在艺术教学中则一直阙如。在这种情况下,高等院校的专业目录和国家学科目录,就成了一个缺门。譬如说,在学科目录中‘艺术学’属于‘文学类'但只是作为‘一级学科’的总名,用来概括音乐、美术、戏剧、电影、舞蹈等‘二级学科’(专业),而缺少实在的‘二级学科’的‘艺术学'这样,对艺术进行宏观的、综合的、整体的研究,就无法定位。

这里张道一先生已经把构建“艺术学”的目的讲得非常明确了,并率先于1996年在东南大学开始招收全国首届‘‘艺术学”博士生。这就是“艺术学”建立的目的和意义,是构建‘‘艺术学”的初衷。

2011年升级为大门类的艺术学,把原来的二级学科‘‘艺术学”更名为今天大家称谓的“艺术学理论”,避免了与大学科门类‘‘艺术学”名称重复,并升为一级学科。名称的变化并没有改变它的性质。原来的二级学科“艺术学”,与今日的“艺术学理论”本质上完全一致,科学目的、任务没有任何改变。

但是自从艺术学理论成为‘‘大蛋糕”以后,全国各高校纷纷申报艺术学理论硕士点和博士点。就目前高校申报成功的博士点情况来看,艺术学理论的博士点申报成功数为18个点,居艺术学下的一级学博士点最多。为何一下增加了这么多的艺术学理论博士点,这是非常怪异的事情。我们简单分析一下就明白其中的“奥秘”了:其他一级学科都有艺术创作实践学科支撑,也有本学科的史论支撑。艺术实践需要很多的优秀艺术作品,如国家级别的奖、大展、演出等艺术作品,来支撑申报硕、博学科点。这些艺术作品一时半会是弄不出来的。譬如五年一度的全国美展,谁也没有本事马上得一个金奖,就是早期_年_度后又改为一年二度的“梅花奖”,也不是谁想评就评得上的。这需要‘‘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磨砺。这些有艺术实践要求的科学,艺术作品支撑学位点的申报很重要,没有艺术作品的支撑,学科点是拿不下来的。当然本学科的艺术史论也是很重要的理论部分。那么,唯独不需要艺术作品而全凭艺术理论支撑申报的“艺术学理论”硕、博点,就有很大的问题了。即申报的成果材料是否属于艺术学范围内的理论研究成果,非常值得质疑。因为一些申报硕、博点的成果,多是文艺学和美学的研究成果。有的高校甚至就是以文学院的名义申报“艺术学理论”的博士点,居然也成功了。这种乱象就给“艺术学理论”的学科方向和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麻烦和混乱。

从学理上讲,文学属于艺术的范畴。但是从当前的学科上讲,文学与艺术学各属于两大门类科学。而且从学科内部范畴的确认中,艺术学下属的是美术、音乐、舞蹈、戏曲、戏剧、电影、电视、曲艺等等视听感觉系统的艺术种类,并不把文学包含在其中。艺术学理论也是对这些“艺术种类”进行综合、宏观、整体的理论研究,讨论艺术规律和原理性的问题。张道一先生把艺术的理论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艺术的技法理论;第二层次是艺术的创作理论;第三层次是艺术的原理性理论。

    最后一个层次当属我们今天说的“艺术学理论”了,但前面两个理论层次才是它的基础。没有艺术技法理论和艺术创作理论为基础理论,艺术的原理性理论就无法进行展开和研究。艺术技法和艺术创作直接与艺术作品关联,艺术学理论的研究首先也要面对它的研究对象。艺术学理论不能简单地从理论到理论,它需要自己的研究对象——艺术作品作为底层基础。脱离艺术作品的理论,只能是空洞的乌托邦似的理论,也不可能把问题讨论清楚,把理论说透。因此,从事艺术学理论的研究,应该首先是熟悉各艺术种类的艺术,知道它们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艺术家运用的什么技法,艺术家如何运用的技法,作品的结构如何,布局如何,怎样呈现主题或母题。如果再具体一点,绘画艺术的笔墨生成、技法与艺术原理是一种什么关系,如何去理解中国画论中所探讨的笔墨问题,什么是皴法,为什么说皴法的出现是中国山水画成熟的重大标志。

    怎样解读范宽《奚山行旅图》中的皴法与线条的关系问题,怎样理解皴法与树木山石的结构关系问题,李成、郭熙又是如何推进山水画的进程,他们使用的蟹爪树枝造型和卷云山石造型,对中国山水画造成的是什么影响,又怎样分析《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蟹爪树枝的形态与李郭之间存在的关系。再譬如西方绘画。威尼斯画派、荷兰画派对“光”是如何理解和表现的,他们与印象画对“光”的理解和表现的差异是什么,印象派的环境色是依赖什么关系构成的,环境色在画面中是怎样呈现的,如何看待印象画派的写实性质,他们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写实是何种关系的写实,与写实主义又是一种什么关系,这些不从技法和创作上探讨是说不清楚的。《蒙娜丽莎》画面的焦点在什么位置,为何要出现这个焦点,面部的明暗关系和人物结构形成的是何种对位的关系,如此等等。没有这样的艺术技法理论和艺术创作理论为基础,又如何做艺术学理论的研究昵,又怎么上升到理论高度昵。这里我们还仅仅是以绘画为例——而且是顺便提出几个问题。艺术学理论是要把所有艺术种类全部打通,来探讨艺术的原理性问题和艺术的规律等问题的,而所研究出来的成果,又能揭示所有不同种类艺术共性的本质特征,而不是某一艺术种类的本质特征(否则就是门类理论),还能解释艺术总体规律,又是具有宏观的、综合的和整体的高度的艺术理论。试想,当下这种混乱的现象,如何做艺术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

我们这里提出一个行之有效的简单方法,就是从事艺术学理论的研究者,首先要真的懂得艺术,了解艺术。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艺术学理论的研究者,具有一定的艺术创作实践经验。学习一些美术、音乐、舞蹈的基础知识。很多的人在探讨中国山水画时,常爱用“散点透视”来理解中国的所谓‘‘透视”问题,而且还有一些研究者,非得把郭熙、郭思父子提出的“三远”当成西方的透视对待。这些都是常识性的错误。为什么我们这里把美术、音乐和舞蹈作为艺术学理论研究者需要具备艺术实践的对象,主要在于这样几个方面:美术是视觉的、空间的艺术,音乐是听觉的、时间艺术。就是说从美术和音乐各自包含了艺术存在方式和感受方式两个方面,人类感受艺术的两大主管精神层面的高级器官——视觉和听觉,被美术和音乐全嚢括尽了。舞蹈的载体非常特殊,它是我们人类自身,情感直接宣泄的载体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大序》)从这个层面讲,舞蹈与人类关系最直接。其他的艺术形态诸如戏曲、影视、设计、曲艺等等,都有我们说的美术、音乐和舞蹈的基本要素。除了设计外,但设计与美术相关,其他均是“时空艺术’“视听艺术”或“综合艺术”。如果能够打通美术、音乐、舞蹈这三门艺术种类,基本上就有艺术学理论的视野了。我们把艺术学理论要求打通的核心三门种类美术、音乐和舞蹈,称为“三原色”打通论。我们这里形容的‘‘三原色”来自绘画色彩理论。从色彩的关系上讲,拥有了红黄蓝三原色,就可以调出任何颜色来。从事艺术学理论的研究者,如果拥有美术、音乐和舞蹈这“三原色”,就有综合的学术能力,有宏观的学术视野和整体的驾驭能力。但是,一个从未学过绘画的人,没有艺术实践经验,他哪里会知道这里“形容”的含义。因为他根本不知道何种颜色调在一起,变成的又是一种什么颜色来。如果是一位学过绘画的人,这个形容对他来讲,艺术学理论的困惑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知道为什么要打通各种门类艺术关系的含义,知道艺术学理论是做什么的了。很多“看热闹”的群体,最多知道一些类似这样的概念,仅仅是文字表层的概念而已,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我们倡导从事艺术学理论的研究者,需要掌握美术、音乐和舞蹈的一些基本技法,亲自参与一点艺术实践创作活动,并将这些实践经验综合之,作为自己从事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基础知识。

二、形下至形上归纳普遍性

基于以上的艺术实践经验角度,艺术学理论的研究方法需要“形下至形上”,然后归纳艺术的普遍性和原理性。张道一先生指出:“艺术学则是研究艺术实践、艺术现象和艺术规律的专门学问,它是带有理论性和学术性的,成为系统知识的人文学科。不懂得艺术实践或没有艺术实践的经验,如何去研究艺术实践,如何研究艺术现象,当然也就无法研究艺术规律了。对艺术规律的探究,首先是来自于对艺术本身诸问题研究所得出的结果。艺术理论研究如果不是针对艺术作品去研究问题,而是从一个概念到另一个概念,一种理论到另一种理论是没有意义的。张道一先生曾借用陈之佛教诲说‘犒史论不要离开实践,一旦与实践脱离,许多问题不但看不出,也吃不透。的确如此,没有艺术实践的人,做出来的东西,多是在被抽空的概念中绕圈子,抓不住艺术的本质性问题。

中国文化思想一直强调的是‘‘道”与“器”的关系问题“道”与“器”的关系正好说明了“艺”与“术”的关系问题。“道”与“艺”对应“器”与‘‘术”对应。中国的“艺术”这个概念就是“道器”概念的物质化具体的呈现。没有形而下的‘‘器”,就不可能产生形而上的“道”。艺术同样如此,没有形而下的‘‘术”,就没有形而上的‘‘艺”。由“器”进‘‘道”是中国文化的基本逻辑。这里正好给我们提供了艺术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就是以艺术作品为研究对象和起点,再上升到艺术的理论高度,即由形而下至形而上的研究方法。脱离艺术作品这个研究对象的理论研究,终究是伪艺术学理论。

这种伪理论的确有。有人提出艺术学理论二级学设立“应用艺术学理论”,这就是本身脱离了艺术作品和艺术实践的人,才会提出这种奇怪的“理论”来。艺术理论不是抽象理论,不是从概念到概念。它本身就是具体的并且对艺术创作具有指导性的意义。这就是艺术学理论的‘‘用”。怎么会再‘‘整”—个古怪的‘‘应用艺术学理论”来。提出这样“理论”的研究者,估计是哲学或美学学术背景出身。因为在美学中提出了“实践美学”,便借用这个概念略微改动,用到了艺术学的学科里来了。我们都知道,哲学和美学在西方来讲本是一家。都是以逻辑的方法,用概念推演概念,概念实证概念的学科。黑格尔就是用他的绝对理念来证明他的美的概念,最终实证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结论。所以,黑格尔的绝对理念、绝对精神和他的美是一致的,美也是抽象的概念。即使黑格尔在他的《美学》着作中谈到了艺术,也是作为论证“美”的概念的,而不是以艺术为研究对象探讨具体的美的本质问题。因此,西方美学中的‘‘美”是抽象的‘‘美”。

    实质是把“美”作为一个哲学的概念,探讨的依然是哲学问题。哲学的思维方式就是逻辑推论,从概念到概念的推论,不是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是解决思维本身的问题。故此,随着西方美学发展,美学家们认识到‘‘美”要解决实际问题,要用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提出了‘‘实践美学”,近年来也有直接提出“实用美学”的。艺术学则与美学不同,艺术学的建立就是要解决艺术的问题,西方同样如此。所以,一旦美学解决不了艺术的问题,德国的德索(1867-1947)和乌提兹(1883-1965)等西方美学家,将艺术学从美学中分离出来。中国艺术学的建立没有遭遇西方这种“分离”情况,一开始就是针对艺术进行研究的,要解决艺术的问题。中国古代画论、书论、乐论、舞论、曲论,甚至诗论、文论,都是直接以作品为研究对象,并直接解决艺术(也包括文学)的问题。也就是说,中国的艺术学研究是从形而下开始的,然后才提出了形而上的艺术理论来解决艺术问题。诸如气韵论、意象论、意境论、写神论、逸品论、一画论,立象尽意,得意忘象,中得心源,澄怀味象,以形媚道,神与物游,大象无形……这些形而上的艺术理论,就是解决中国艺术问题的艺术理论。再提一个‘‘实用艺术学理论”,不但缺乏起码常识,逻辑也不通。这就是跟着西方文化逻辑跑的结果。最近看到钱乘旦的《中国学术不能再唯“外”是从了》,我们很赞同他的观点:

现在,中国人头脑里装满了“进步”“发展’“先进’“落后”“规律’“必然性”这一类西方文化特有的概念,为了不‘‘落后”,因袭照搬西方话语,也就成了中国学术“进步”的一个标志。20世纪以来,中国学术越来越‘‘欧化’“美化”,其原因就在这里。这不是说,中国学者不是在做中国学术,而是说,有更多的中国学术变成了西方学术的传声器:套用西方方法、论证西方结论、用西方语言说话,甚至直接重复西方话语……学术要求思考,思考是批评的第一步。中国学术不能再人云亦云,不能再唯‘‘外”是从了。现在缺少的正是思考,是在思考基础上的分析与批判,这是当前中国学术最大的障碍。现在的中国学术不是无知,而是没有自信,中国学术应当构筑自己的话语了。

这里对“唯外”的这种现象,批评得非常有道理。艺术学界这种现象也是非常突出。总以为西方人的着作、理论、概念以及表述方式,都是先进的,不用几个西方的概念和理论,就显得自己落后。西方美学中提出了‘‘实践美学”,故此改头换面地跟风,提出了—个所谓的“应用艺术学理论”。为此,艺术学理论学科主要创始人之一,张道一先生批评到:“艺术学研究艺术理论,指导艺术实践,它虽然也带有思辨的成分,但不是思辨型的学科,也不可能将艺术分为理论艺术学和应用艺术学。

艺术学理论研究方法,除了我们指出的从形而下的作品作为切入点外,还有就是最普通的一种研究方法,即归纳法。前面我们用了“三原色”原理来形容艺术学理论需要打通美术、音乐和舞蹈这三门艺术种类的道理。就是说,至少我们应该把美术、音乐和舞蹈的共性探讨、研究和分析出来,从这些种类的艺术创作中,寻找到它们的规律和共同的原理。张道一先生曾经反复做过这样的比喻,他说艺术学(即现在称“艺术学理论”)就像水果,水果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存在着,经常提到它。我们常说“吃水果”。这句话对,也不对。抽象的水果怎么吃,只能吃具体的苹果或香蕉。这就如同其他艺术的门类,如美术、音乐、舞蹈、戏曲戏剧、影视等,是具体的艺术种类。就像苹果、香蕉、梨子、葡萄等,是具体的水果种类,它们为何叫水果,因为它们有‘‘水果”的共性特征。艺术学理论就是要通过这些具体的艺术种类,找出它们共性的东西。为什么美术可以称为艺术,音乐可以称为艺术,舞蹈可以称为艺术,戏曲戏剧、电影电视、设计等都可以称为艺术。

    说明它们有共同的原理性的东西,才能被称为‘‘艺术”。归纳出共性的东西,研究原理性的特征,这就是艺术学理论的方法。一旦我们掌握了艺术规律和原理,就可以用这些原理性的和规律性的艺术学理论指导艺术创作实践了。往往有的研究者,过去的学术背景可能是某一种类的艺术,如美术、音乐、设计、舞蹈、影视、戏剧或戏曲等等。在从事艺术学理论研究过程中,如果只限于自己的专业背景,就可能会成为门类艺术的理论研究。局限在美术中,就可能成为美术学的理论研究;局限在音乐中,就是音乐学的理论研究,以此类推。这些都不是艺术学理论的研究。简单地讲,毕竟还有一个学科的问题。从学理上讲,如果没有打通艺术的种类,缺乏归纳的方法,没有整体的宏观学识视野,就做成其他的门类学科研究了。目前艺术学理论博士论文的开题,都会遭遇这个问题。有的艺术学理论博士生论文,不符合学术要求,开题报告跑到别的学科去了,做成了诸如美术学、设计学或戏剧戏曲学等等。

从这个角度讲,艺术学理论对研究者来说,必然有学科的学术要求。既然是用综合的、宏观的和整体的学术研究方法,行之于艺术的分析、揭示和诠释中,就要求从事艺术学理论的研究者,‘打通”艺术学的各个门类的一级学科,使研究者的思维来回贯穿于各门类艺术创作实践中,及其各自的历史中和现象中。中国有句俗语,叫做‘‘隔行如隔山”,意思就是一行不同一行,差异很大。譬如美术和音乐,表面上看,二者根本不搭边。但同时,中国还有一句俗语,叫做“隔行不隔理”,意思就是说尽管各行不同,不搭边,但是道理是相通的。某种程度上讲,艺术学理论探讨、研究、分析和诠释的就是这个“隔行不隔理”中的这个“理”。研究者能够基于几个艺术种类,再打通这个“理”,基本上就能够有“一通百通”的学术能力了。只有“通”了,才能归纳出‘‘理”来。由此可知研究方法,需要看研究者的学术能力之所及。也由此而知,艺术学理论的研究,对研究者的要求较高。

三、对象、材料和理论结构

艺术学理论的对象、材料和理论结构问题,是研究艺术学理论研究运用方法的问题。绘画、雕塑、设计、音乐、舞蹈、戏剧、戏曲、影视、曲艺等等,从整体、宏观和综合的方面说,它们是艺术学理论的研究‘‘对象”;从具体研究的角度讲,它们是艺术学理论研究运用的‘‘材料”。一定要注意,我们这里对“对象”和“材料”用法和区分的描述。我们可以说,艺术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就是艺术,因为我们在研究雕塑或乐曲作品时,我们可以笼统地说这个研究对象是艺术。但是,当雕塑或乐曲作为具体运用的“材料”时,即在具体地如何运用这些“材料”时,却关系到是否属于艺术学理论的研究。换句话说,当我们运用和选取这些“材料”时的不同方法,不同用途,不同目的,是区别其是“艺术学理论”研究,还是“美术学”研究、“音乐学与舞蹈学”研究、“设计学”研究,或“戏剧戏曲影视学”研究的重要标志。

有的学者认为,所用的“材料”探讨的是艺术原理性的问题,规律性的问题,即使用的一个门类的“材料”,都属于艺术学理论的研究。这种观念大体是正确的。说大体是正确,是因为在认识艺术学理论的学理方面是正确的。但是不完整,有缺陷,关键点还是“材料”单一,缺乏说服力。譬如仅仅使用书法作品作为艺术学理论研究的材料,某种程度上可能只会解决书法方面的一些问题,即所探讨书法艺术的规律并不具有普遍性。如果仅仅用绘画艺术作为材料,研究的结果,同样只能说明绘画的问题,可能连雕塑的问题都解决不了,也很难得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来。以此类推,同理可证。虽然说研究者的主观愿望是基于艺术学理论的宏观、综合和整体的把握艺术本质和规律问题,但是受其所使用的“材料”局限,很难得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结论来。而且,单一的‘‘材料”也容易被人质疑,或被理解为某个种类的如音乐学或美术学的理论研究。因此,对“材料”的占有、分布和运用,关系艺术学理论研究的成果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否能研究出原理性的问题来。同时也可以以此印证,是否是艺术学理论这门学科的研究。材料的全面性和典型性便是决定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基础。艺术学理论的研究材料,尽可能涵盖所有的艺术种类,至少要涵盖美术、音乐和舞蹈这三方面的作品,用这三方面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同时作为材料,归纳和印证出所研究的实质性问题。在所有被运用的材料中,为了围绕研究的问题,研究者就不能再按照艺术的“分类”来组织材料,而是依据研究的问题“重新”组织材料。从这个角度讲,美术、音乐和舞蹈的作品——材料,就是被打“乱”的,不是按艺术种类组织材料。研究者必须明白,这里没有‘‘种类”(“门类”)之分,唯有总体的艺术作品或艺术材料。

这里就涉及一个材料和理论结构先后的问题。即使不涉及先后问题,也涉及材料与理论结构的关系问题。应该注重的是首先掌握大量的材料,只有拥有了大量材料,才能做研究工作。但是,一些研究者却先框定一个所谓的理论体系,然后根据需要再来补充材料。这样“先入为主”的做法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忽视或遮蔽另一些材料的存在,或者选取材料时为我所用,容易走向片面或极端。前面我们就讲到‘‘形而下至形而上”的方法过程,这个逻辑发展下来就是以材料和对象为依据,即依据艺术创作和艺术现象,去发现和研究问题,研究艺术的规律和原理,研究艺术与人的关系,研究艺术与思想的关系等等。因为只有艺术发生了,我们才有可研究的对象和材料。所以,艺术学理论的理论结构是从艺术创作、艺术现象中去发现问题,探讨艺术的规律和本质,研究艺术与社会、艺术与人的问题。同时,我们要看到的是,从事艺术学理论的研究者,对材料的掌握和运用本身是一种学术能力的表现。对于没有艺术实践经验的人来讲,面对研究的对象——艺术,是麻木的,掌握起来要困难一些,运用起来会吃力一些。没有良好的艺术感受能力,对艺术材料也就没有什么感觉。艺术作品的精奥也会因没感觉而遮蔽,驾驭不了丰富的艺术材料。因此,我们反复强调从事艺术学理论的研究者,自身需要懂得艺术,最好具有一定的艺术实践经验。

四,结语

任何理论的有效性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者使用的方法正确,得出有效性的结论,并能有效地解决艺术问题;二是任何研究出来的新理论,本质上又是一种理论的方法,在于有效地对未知领域的研究运用。当然,前提是前者的有效性,再向前推,就是一个正确的研究方法。正确的研究方法来自于正确的思考。我们在探讨艺术学理论的研究方法时,也涉及其他相关问题的探讨。譬如学科问题,分类问题。学科的分类在于明晰制定教育方针策略和教育措施的践行,也在于确定研究方向和研究范围,更形而上—点,也在于教育制度的确立。“艺术学”为什么要从原来的“文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大的门类学科,下设5个一级学科(当然5个一级学科是否合理,还可以再探讨),说明了这是中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方针的进步,也是在学理上把“乱辈”的现象梳理了一下。从学理上讲,文学应该属于艺术的范畴之中。尽管“乱辈”现象还没有彻底被清理,但比起“儿子”成为“老子”要好得多。既然我们已经确立了艺术学的科学范围和对象,在学科的建立中,就需要遵守这个学科的基本要求和规范。但是,大家在分蛋糕——申报硕、博点的时候,规矩方圆被任意切割。蛋糕是拿到了,可是接下来研究的时候,成了各唱各的戏,想怎样做就怎样做。我们不反对交叉学科的研究,反而鼓励交叉学科的研究。学科交叉会成为一些新的研究方向,甚至出现一些新的学科。为此,张道一在建立‘‘艺术学”时,早就思考到了这个问题:

(一)艺术思维学——这是艺术学与思维学交叉结合的学科。

(二)艺术辩证法——这是艺术学与唯物主义辩证法交叉结合的学科。

(三)艺术伦理学——伦理学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也称“道德学”,是研究人的道德义务的科学。艺术伦理学的建立,既为艺术理论增添了道德哲学的支柱,也充实了艺术的内容。

(四)艺术社会学——社会学是以社会为统一体而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人类的社会生活及其发展、社会的本质、社会进化的过程及其原理……艺术社会学是将艺术学当做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来研究,有助于在不同的社会中对艺术进行定位,从而发挥艺术的功能。

(五)艺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规律的科学。艺术心理学从艺术的角度研究各种心理活动。

(六)艺术文化学——文化是一个大概念,不论是广义的解释还是狭义的解释,它所包括的内容都很广。艺术是文化的一部分。艺术文化学是在文化的大背景、大范畴内通过比较研究,展示艺术的特点和作用的。

(七)艺术考古学——艺术考古学是艺术学和考古学的结合,它不仅为艺术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使艺术史更加充实丰富,并且也有助于考古学的发展。

(八)宗教艺术学——宗教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一种社会艺术形态,它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成为一种信仰。宗教艺术学是解释这种历史的现象,阐明艺术以宗教为载体、宗教利用艺术形式的社会影响及其自身的发展的科学。

(九)艺术市场学——市场学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市场经济,信息,经营与策略票房价值与经纪人,附加价值。

(十)工业艺术学——在现代社会中,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工业艺术学既带有综合的性质,又是一个新兴的学科。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