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校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3 16:07:5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校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校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第1篇

以爱德华?塞利斯(Edward Sallis)为首的西方学者认为,全面质量管理中的“全面”意思是每件事情,每个人都要参与到组织的持续改进中来。全面质量管理不是事后检验,而是永远把事情在开始就做好,而且每一时刻都做好[1]。以北京师范大学高洪源教授为首的国内学者认为全面质量管理是对全部因素的管理和对工作全过程的管理[2]。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存在重“终结性”评估而轻过程质量的错误倾向与实践,对教育过程各环节的忽视与宽松管理必然导致高等教育质量不高。

一、教师对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作用

教师的主体地位是由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所决定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者,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组织者。高校教师的数量、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及学术能力与水平等方面都是保障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

1.教师是教学理念的具体实践者。高校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引领教学活动的精神导航,教学理念的科学树立与及时更新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教学理念决定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为了适应时代的潮流和社会发展需求,高校必须革新已有的传统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而教师作为高校教学过程的具体执行者,直接影响高校教学改革的实效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教师的业务素质与治学态度是保障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教学设计环节的优化、专业知识结构的及时更新、科学研究能力的提升、学术行为的规范、治学态度的严谨等方面都是高校优秀教师必备的业务素质,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教师对广博知识的掌握和对专业知识的精通是有效完成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教师较高的业务水平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与分析问题,及时向学生传递学科领域最新科研动态和学术成果,进而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3.教师的道德水平和人格修养潜移默化并长久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道德修养水平及人格完善程度,是实现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教师作为教育过程的主体,育人意识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要用自身健康完善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为人师表的风范去影响学生的人格和素质。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传授的过程,更是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独立完善的人格、科学的信念和良好的修养等各方面素质的过程,使学生达到人格和智能的全面发展、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全面完善。

4.教师指导的有效性是保障高层次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组成要素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促进者。高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学术能力等方面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但是教师指导学生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和学生进行思维的交流、思想的对话与情感的沟通,直接影响学生内化知识、更新知识结构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5.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评价者与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全程引导者与监控者。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互活动贯穿于高校整个教学过程当中,从教学计划的付诸实施、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方式的选择、对学生的指导、考核、评价与反馈都反映了教师作为教学过程评价者与管理者的重要角色。教学质量最终体现在学生自身的发展上,而教师则是除了学生自身之外的第一评价人,教师的质量观、知识观、人才观、育人意识及自身综合素质都直接决定对学生的日常管理方式与教学效果。

二、学生对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作用

1.生源质量是保障高校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生源相当于尚未接受高等教育打磨的“毛坯”和原材料,其本身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理解分析能力及科研潜质等基本素质是进行更深层次学习的先决条件和基础。尤其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推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得到明显提高,生源质量更是参差不齐,导致高校生源竞争日趋激烈。生源质量是否符合高校招生单位自身层次水平、人才培养类型和培养目标及自身特色,影响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生源质量决定高校教学工作的起点,是保障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基础环节[3]。

2.学生自主性与独立性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进行独立自主学习是高校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不仅可以延伸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而且通过自主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依据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具有更高的要求,同时,要为大学生从学习生活过渡到独立工作做好准备,应当培养大学生更高的创造性钻研能力与独立性的工作能力[4]。高校教学过程独立性特征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独立地进行专业理论及相关知识的学习,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进行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活动。

3.学生是文化的重构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高校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更新知识内容,重构自身文化并内化为自身素质的过程。高校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指导者,通过教学、科研、实践等方式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创新思维与探索能力,但是作为教育质量载体的学生必须通过自主建构,才能把外在的知识和技能内化为长久的自身能力与个体素质。关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多项调查表明,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与被动、机械学习的学生相比较,无论是在知识、技能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上,还是内化知识为能力并自觉用于实践的水平方面都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更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培养条件与校园环境对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作用

高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高校环境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首先,良好的学风建设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其次,健康良好的学术氛围是高校宝贵的“精神资产”和“软实力”,为学生提供自由、纯净的学习环境和学术研究空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术兴趣、学术动力、学术兴趣、学术态度、学术素养及学术积极性等。另外,经费、设备等办学条件是保障和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物质前提,教学基础设施、生活设施、住宿条件等,图书馆、网络等教学资源都是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条件基础。科研经费是保证教学各个环节顺利进行的经济基础,尤其是支持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经费。教师的水平、经费、资料与设备的拥有状况,不仅决定着一所大学、一门学科科学研究的能力,而且也影响着一所大学、一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质量[5]。

四、教学管理对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作用

管理是为了实现确定目标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控制的行为过程[6]。高校教学管理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全面管理,是高等教育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保证和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

1.高校管理队伍是教学管理理念的施行者。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教学管理理念和思想时刻支配着教学管理实践。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必须以先进、科学的教学管理理念为指导,遵循教学管理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各阶段各环节进行科学管理,从而实现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第2篇

高等教育院校学校是社会人才的培养基地,与此同时,高校商务英语教学过程对大学生群体综合素质能力以及英语交流能力的提升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开展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可以培养大学生群体具备广泛的知识面以及较强的商务英语应用能力。与此同时,在进行高等教育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的意识到,商务英语学科作为兼具应用性和人文性的学科,要将英语知识和商务过程有机融合在一起,进而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能力和英语的专业应用能力。但是,截至目前为止,在进行高等教育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还总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群体商务英语应用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改革老旧的高等教育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探索出一套与大学生群体的实际学习特点相符合的教学方法,满足高校商务英语教学的实际需要。综上所述,进行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策略探析

1.紧扣时展步伐。

在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我们的商务英语高等教育院校教育从业者应当紧扣时展步伐,有针对性的进行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1)根据大学生群体发展的实际需要,要不断完善大学生群体的商务英语应用水平。例如,在进行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就可以充分的结合商务英语的实际特点,在校内组织相应的实际的商务英语应用课题。与此同时,为了保证高等教育院校商务英语教学过程的扩大化发展,可以采用校企联合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模式,在进行商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和企业建立实践合作关系,给予学生锻炼商务英语的空间和时间;

(2)根据大学生群体对于社会工作适应能力的实际需要,要求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要具备一定的适应能力。例如,在进行商务英语时间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充分的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比如,在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和实际的运用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的就是“商务英语专业词汇”和“商务英语口语练习”知识,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进行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充分的结合这两个方面的知识,不断地进行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方法的总结,不断地促进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水平的提升;

(3)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要和职业应用过程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现代社会是个信息化的社会,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由离不开先进的职业观思想。例如,在进行高等教育院校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将和商务英语实践能力和创新过程密切联系在一起。例如,在进行“商务英语常用语法结构和语句信息”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结合商务英语知识和实践之间的关系,不断地促进商务英语教学效率的提升。

2.以社会实际要求为设计原则。

在传统的高等教育院校学校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之中,往往只是重视到对于抽象的商务英语知识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安排虽然可以提升学生的商务英语知识储备。但是,随着社会对于大学生群体商务英语实践能力的要求的逐步提升,这种教学体系的弊端日益呈现。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必须要打破传统的高等教育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学体系的桎梏,不断优化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提升高等教育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学水平:

(1)在进行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之中,要围绕着商务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进行设计。具体的来说,在进行高等教育院校商务英语的教学过程之中,要充分的重视到对于基本的商务英语知识的教学。例如,在进行高等教育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进行对相关的商务英语基本词汇的记忆,比如,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这一类基本的词汇进行加强记忆,让学生通过对于商务英语基本词汇的记忆,将对商务英语的了解运用到商务英语的实践过程中,促进商务英语理论和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

(2)在进行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之中,要围绕着社会发展对于学生的商务英语实践能力需求进行设计。具体的来说,就需要对大学生群体应用商务英语、提升学生的商务英语口语表达方面进行教学,提升学生的商务英语实践能力。例如,在进行高等教育院校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设计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商务英语职业能力练习,让学生在进行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对于商务英语的认知,促进学生对于商务英语的运用方法的理解,进而有效的完善现有的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的商务英语实践能力的提升。

(3)为了保证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效果,在进行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商务英语的教学需要结合在一起,保证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科学性。与此同时,在进行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还可以定期开展相应的商务英语活动,让学生在进行实践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保证学生商务英语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结语

第3篇

一 应用型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计算机专业的学科特点就是抽象、理论、设计三个部分的结合。其中,抽象部分来源于实验过程中得到的数据与实验结束之后得到的结果的分析,包括数据、系统的架构等;理论部分则是提供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设计是为满足用户需求进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所以,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这门学科时应该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再学习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等,掌握一些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培养设计能力,通过实践来巩固自身所学的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至此,应用型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为了充分显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两大原则:重视基础理论教育原则、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为出发点原则。其中,重视基础理论教育原则指的是在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知识掌握基础的情况下,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重视计算机学科的基础理论教学,如对于绑定、概念和形式模型、一致性和完备性、按空间排序等基本概念需要有一个完整的学习,明确计算机专业的基础概念;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为出发点原则指的是在应用型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为出发点,积极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计算机的思维能力、程序设计能力、程序实现能力、系统开发能力、系统应用能力等。尤其作为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结构化程序设计能力。所以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加倍重视这方面的教学。

二 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实验环境有待提高

当下,很多高校的计算机实践教学的实验环境有待提高。实验环境是影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是否会产生创新性思维的关键因素之一。实验环境单一,没有计算机专业的特色创新与实验结合一同开展,导致学生实验过程中的体验感较差,实践所得的收获自然也会大打折扣。招聘计算机专业人才的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最看重求职者的一项技能,就是计算机工程实践能力。但是,当下许多高校计算机专业由于实验环境存在问题、实验基地的设备简陋等问题,导致学生实践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实验环境,专业实践学习环节变得非常形式化,学不到真正的东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由于没有得到良好的实践教学,导致实践能力不足,计算机工程实践能力弱,无法得到相关企业的青睐,对学生后期的职业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2.实习经费紧张

当下,部分应用型高校计算机专业仍然存在实习经费紧张、实习基地建设困难等问题。有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的企事业单位对于相关专业的学生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其掌握计算机专业最新的知识体系、最先进的专业技术、最扎实的实践技能及最积极的创新精神。从理论上而言,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实习的环节是最能够培养上述能力的阶段。但是,当下在大学生实习过程中产生了很多问题:第一,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数量庞大,有相关岗位需求的公司无法接收所有的学生进行实习,导致实习基地建设工作出现了一定的瓶颈;第二,学生到公司实习的过程中无法真正参与工程项目,公司中的技术人员也不会花费大量的精力来培训学生;第三,专业实习经费紧张,无法帮助学生承担校外的实习费用。

3.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应用型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师资队伍一般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教学基础,但缺少具备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导致实践教学过程中很多环节都成了纸上谈兵,并没有产生实际的效益。传统的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过于重视理论学习,由此设置的课程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相关岗位对于人才的技能需求。当下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力度不够,实践能力也不足,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几乎学习了所有的理论概念却缺少了针对性地有效学习,导致专业方向广泛却没有实际应用价值。此外,计算机专业知识发展较快,当下从事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已经跟不上更新的脚步,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过于陈旧,对于学习之后的应用并不一定可以产生实际价值。

三 应用型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构建可以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可以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应用型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首先,对于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的比例进行调整,大幅提升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实践课程比例,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其次,调整实践教学体系。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实践教学体系一般只包括实验课、见习课、实习课、毕业设计课四个环节,当下,应该创新课程,增开课程设计、系统开发、软件实训等课程。最后,更新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当下的计算机专业实践课程多为验证性实验,即对于理论教学中的原理、语法、算法等进行验证,以此来加深对于理论的掌握程度。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无法自主地进行程序开发、程序实现等工作。所以,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训训练,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程序开发与程序实现技能。

2.构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课程体系

应用型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基本教学内容包括思维能力、逻辑能力、算法、程序分析能力、设计能力、程序实现能力、系统能力等。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开展:第一,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从当前就业情况来看,计算机专业相关岗位对于学生的要求参差不齐,但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学生熟练计算机的各项操作。所以,在应用型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是最基础的教学内容。第二,培养学生的算法分析与编程能力。在应用型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中,通过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让学生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技能,从而使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最基础架构模型。第三,培养学生的硬件应用能力。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组成,学习计算机控制原理,是提升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程度的主要内容之一。第四,培养学生的系统开发能力。在掌握了上述三种基本能力之后,就要开始培养学生的系统开发能力了。

3.建立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标准体系

在构建应用型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之后,为了保证体系正常运作,需要建立实践教学环节的考评体系。第一,考评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质量。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成绩一般由学生的实验报告决定,但是,这种评价方式往往不够客观。所以,应该对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制定标准,再进行每个环节的评定,最后综合评定得出结果。第二,建立系统开发实验标准体系。第三,建立毕业设计的评定标准。在毕业设计开始前设定目标,提出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要掌握及完成的内容,再在毕业设计完成之后将结果与之对照,得到评定结果。

第4篇

1、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特点

从微观经济学课程本质来看,其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核心课程,涉及到的知识点与知识面都很多,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相对较多。目前我国高校中几乎所有与财经和管理相关的专业都开设了这一课程,而这一课程也使学生对本专业相关知识的学习起到一种铺垫和推进作用。因此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几乎可以说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从理论体系上看其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围绕价格理论展开,在具体的研究对象上主要为消费者和单个的生产者,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一学科由消费者、生产者、分配等相关理论构成。而从现代微观经济学发展来看,其发展出许多经济学派和经济理论,这些理论有的互相联系,有的却互相对立。因此在教学过程对不同学派的基本理论,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不同的鉴别与分析,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从具体的教学特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目前高校中的微观经济学教学较为开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鉴别分析,取长补短。其次是微观经济中的很多理论都是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产生的,即产生的历史背景有所区别。而目前很多教材都在理论背景阐述上较为欠缺,有时会使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介绍不同理论产生的背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和探究。除此之外,现代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还有很多方面是需要我们所注意到的,在后文中笔者将一一阐述。

2、学生学习需求

大部分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的求职意向都主要为企业管理者、职业经理人等,因此学生专业素质的高低对他们寻求工作以及在工作中的实践都会起到很大作用。从学生素质来看,由于很多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会招很多文科生,这部分学生在人文素养上基本没有问题,很多学生的问题都出现在数学学习上。而微观经济学课程中数学是基础性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学习需求上不仅需要掌握学科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掌握经济学专有的数学基础知识。其次,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上课时往往会认真听讲,但在课后不会复习。高校的教师授课模式与传统中学授课模式存在很大问题,因此学生的预习与复习需求往往难以满足,这也成为高校授课模式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微课教学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引进后,就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需求方面的很多问题。

二、微课相关内容分析

1、微课的基本概念

微课从字面意思看就是微小的课,即微型课程,最初由美国的学者在2008年提出,在此之前已经有一些美国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微型课程的相关理念,但微课的最终理论体系成熟在2008年。根据美国的微型课程理念,微型课程就是在联系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的核心提炼总结,将教学过程上传到网络之上,帮助学习者构建一个网络学习平台,让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程内容的核心部分,在适当情况下,教师可以在一旁给予相应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以及对知识的理解。而在社会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微课不仅仅可以在课堂中应用,甚至可以通过不同的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上传播,便于学习者的重复学习。

2、微课的基本特征

微课是微型课程的简称,因此其就具有微型的特点,即教学时间段,内容短小精悍。从我国现代教育模式结构来看,目前我国高校课堂基本上每节课控制在45分钟左右,有的甚至可以达到50分钟。但从微课的基本要求来看,一般的微课时间最长不过二十分钟。有的老教师会对此产生质疑,只有传统课堂一半不到的时间内学生是否真的可以学习到知识。但是根据科学表明,人的注意力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逐步减弱。因此二十分钟左右的课堂教学看似缩短了教学实践,但这二十分钟基本上讲述的都是课程的核心内容,因此对于学生加强理解知识点以及增强记忆力都是很有好处的。而且二十分钟的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比较重要或者比较难的知识点,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看更加具有侧重点。而便利的存储方式可以方便学生随身携带,加快知识的传播速度,拓宽知识的传播面。从微课自身的特质来看,微课资源具有半结构化和模块化的特征。微课教学不像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是将所有知识一一讲述,而是有针对性的通过对教学内容整合,形成模块化的资源包,学生和教师根据不同的需要来选择学习。同时微课资源也具有一定的活态性,尤其对于微观经济学来说,有时不同的国际形势和经济环境都有可能对课程的讲述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微课资源进行适当修改,这就说明微课也具有半结构化的特征。

三、目前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微观经济学课程微课教学模式现状

1、发展现状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基本的理念来源于国外,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我国高校教学中也逐步推广开来。从目前发展的基本状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在一些工商管理类专业中一是作为一种实践课程,供学生选修学习。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虽然引进了微课课程教学,但在学校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微课只是作为一种试点型教学模式在学校中开展,学生选修微课课程基本上只是为了体验微课的教学过程,感受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学习方式。其次,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来说,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较多。因此目前很多高校之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知识面,有时会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微课教学,通过微课教学中不同的思路和讲解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中的相关重难点。

2、存在的问题

微课引进高校之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在真正的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微课在中国高校之中的发展仍旧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从学校层面来说,很多教育工作者仍旧认为微课只能作为一种辅助型教学方式存在,尤其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这门课程本身设计的知识面较广,内容中的重难点都有很多,很多人甚至学生自己都认为这种看似新型的教学模式如果推广开来,很难在课堂上学到所需要的知识。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微课在制作过程中尤其是在视频的录制中,所选取的都是优秀的教师以及重要的课程内容来录制,因此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因此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微课推广存在的最大问题。其次,微课制作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视频的录制,而这些视频构成了微课资源的最主要部分。但从目前微课资源储备量来看,很多资源都是很久之前录制,并没有及时的更新。在内容上只有部分重要内容有资源供人们下载,很多学生、教师即使想要使用微课资源,却无法下载使用,因此微课资源的匮乏也是目前微课教学模式推广所存在的一大问题。

四、推动工商管理类专业微观经济学课程微课教学模式发展措施

目前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中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文科教学模式正在逐步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力,但从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来看,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仍需注意到。在笔者看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从微课的组成整体来看,微课教学模式推广的基础是微课资源的建设。但从国内微课教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其起步相对于国外较晚。而在工商管理管理专业的微观经济学课程中,本身这门课的很多理论都来源于国外经济学家的一些理论,国内教材在总结吸收国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经济情况编纂而成,因此这门课的重难点有很多。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应当培养专门的微课资源建设教师,和相关教育工作者共同构建一个完善而丰富的微课资源平台,将资源平台构建在网络上,供学生、老师等下载学习。其次,微课资源以及微课课程的教学离不开互联网,因此应当积极发挥互联网的作用。高校在进行微课教学时,首先面临的就是微课资源平台的构建。高校中应当组织专门的人员,搭建适合的网络平台,将微课资源传到网络上,及时更新,保证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同时,最需要我们注意的就是需要培养专门的微课人才。很多高校中微课课程的教学过程都由本课程的教师直接进行。本课程的教师虽然在课程教学上没有问题,但这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微课课程教学模式不仅仅由教师的讲解构成,还涉及到很多方面,例如对相关资源的维护更新,尤其是对一些影像资源的制作、编辑等,乃至相关网站的日常维护,这些都需要专门的人才来进行操作。针对这一点,高校应当建立专门的微课教学团队,将优秀的教师和相关技术人员都纳入其中,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为高校微课教学模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结语

第5篇

我国的高校中体育公用课体系中,乒乓球是较早进入大学校园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随着乒乓球在高校中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乒乓球教学模式改革逐渐的被提上日程。在高校乒乓球教学过程中,需要我们将教学和训练有效地结合起来,保证学生课上和课下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最终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切实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乒乓球运动项目的特点分析

乒乓球的主要特点就是发球技术千变万化,速度快,趣味性强,设备简单,不会受到年龄,性别和身高的限制,运动的量可以进行有效的控制,在练习过程中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高的健身价值,在我们生活中很容易普及和开展。经常参加乒乓球训练可以锻炼人的协调性和灵敏性,提高下肢力量,从而有利于勇敢、顽强、沉着、冷静和敢于拼搏的优良精神品质的形成。在高校体育公共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乒乓球项目的训练和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兴趣和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中乒乓球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1.体育对全新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认识不够深入

现如今的高校公共体育课已经从原来旧的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过度到了全新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对其改革过程中,其目的是为了推动大学生更好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从不断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开展全国性体育锻炼和运动。因此,在改革过程中,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指导思想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在过去人们的思想认识中,普遍认为身体素质好就是保证身体健康,但是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通过人们不断的探索已经证明了健康不仅仅只是指身体的健康,同时还要保证心理健康,只有达到这两方面的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但是在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这个指导思想还没有被全面的体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只是重视乒乓球技术而忽视学生个体发展的现象十分严重。

2.学生学习差异性明显,教师教学手段单一

在大学校园中,学生是来自于全国各地不同的地区,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在初高中学习过程中因为受到了不同体育环境、家庭经济背景以及身体素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乒乓球在普及和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进入大学的学生在学习乒乓球过程中就会表现出强烈的是个体差异性,此外,高校的乒乓球课程教学长期受到竞技体育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的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统一进行教学,这就导致了学生学习质量存在很大参差不齐的现象,教师制定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安全不合理,其最终的结果就是有的学生跟吃不消,而有的学生不满足,严重影响了高校乒乓球教学的整体效果。

3.课时有限,学习内容不够深入

在很多大学校园中,大学体育公共课基本上都是一周一节,这种情况的存在就导致了授课时间有限,而学生不能学习到很系统和专业的技术。教师在安排课程过程中也会存在示范不全面,不深入的现象,学生练习过程中,对学生指导不充分等问题。

三、高校公共体育课中乒乓球教学的对策分析

1.改革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组织灵活多样的教学,教学手段一定要多样化,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新旧课程搭配一定要科学合理,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练习和训练。在教学手段上应该采用多层次的教学空间,要不断的对联系方法和联系手段进行更换,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乒乓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使用分解教学法和整体教学法等传统的教学手段之外,还应该根据学生的进行学习的进度和技术的掌握情况,采用控制训练法、自主训练法以及指导训练法等方法,此外,在学生进行课堂联系过程中,也可以全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训练和联系。

2.精炼教学内容

对相关的理论课程应该做到精讲,作为高校乒乓球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首先应该重视乒乓球基础知识的讲解,基础技能的教学,及时的引导学生尽快上手练习,在学习过程中只有系统的掌握了相关基本技能和知识,才能保证学生合理的运用这些知识锻炼身体,并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最终全面培养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体育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对学生进行乒乓球基础技术教学之外,还应该重点培养好学生对乒乓球的认知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乒乓球基础理论过程中,可以结合乒乓球练习过程点和优势进行有效的教学。

3.拓展课外体育空间

课外体育运动是体育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体育课程在课堂外的延伸和补充。学生在乒乓球课堂上学习过程中,未全面掌握的技术可以在课堂下进行联系,这样能够弥补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不足,在课下进行联系可以对技术动作进行强化,同时也能发挥体育课和终身体育之间的纽带作用,最终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4.健全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

乒乓球教学主要是以培养学生全面综合能力为培养目标,因此,在进行教学评价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的全面能力作为教师评价的对象,具体包括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专业教练评价、教师评价等几个方面。评价的标准主要包括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单项和综合技术水平、协调能力、团队精神、责任心等,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6篇

从上世纪开始,国家教育局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提倡和推行素质教育。随着社会经济不断高速发展,人们物质和精神文明追求的水平也逐渐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体育教育教学的发展。在全新教学理念的带动和影响下,体育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质量也被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体育教育中规则教育及其价值的分析,就成为了备受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

关键词:

体育教育;规则教育;价值

规则一直以来都是贯穿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始终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运用规则对学生进行体育相关知识内容的教育和教学是在当今社会素质教育政策全新教学理念带动和影响下产生的新型教学手段。随着社会素质教育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大学体育教学的方式和效率也被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规则教育及其存在的具体价值就成为了相关专业教师以及学生的重点研究内容。

一、简析体育教育中的规则教育

与高校在校生接触和学习的其他专业方面的知识内容有所不同,体育教育专业的学习有其特有的属性特点以及学习规律。相比书本上的专业理论知识,体育专业更加强调的是对学生在综合实践应用能力上的有效培养。规则教育是体育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体育专业相关知识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1]。实践性和规则性是大学体育教育教学最显著的两大基本特征。高校的体育教学着重强调对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方面的有效培养,与体育专业相关知识内容有关的一切教学活动基本都需要我们高校在校生进行亲身的锻炼和体验。规则性是现今各大高校体育专业教育教学发展过程中最为显著和突出的特征之一。学生在学习体育教育相关知识内容的过程中,规则教育让学生对遵守体育竞技规则树立了初步的认知。不仅有助于维护体育竞技的发展秩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社会生活的契约发展精神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体育教育中规则教育存在的价值

1、能够培养学生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规则教育是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各大高校体育专业相关知识的教学过程之中,相关在职授课教师将规则教育的相关内容与体育专业知识的教学工作进行巧妙的结合。学生往往能够通过对规则教育相关知识内容的学习,在潜意识之中养成遵守体育竞技规则的良好习惯。高校体育专业的相关在职授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体育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根据学生个人的成长和性格特点,在充分了解学生个人学习习惯的基础上制定一系列设计规则教育相关知识内容的小游戏。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了遵守游戏规则的习惯。规则教育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能够真正实现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自觉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对维护未来体育竞技的发展秩序有显著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2、规则教育使教育对象进一步制度化

规则教育是在素质教育全新教学理念的带动和影响下产生的新型教学方式和教育手段。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规则教育相关知识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对社会生活中的法律、素质道德规范、以及各个地区的风俗习惯等相关方面的具体规则进一步理解和认同,在潜意识中形成一个系统化的规则意识并自觉遵守[2]。规则是能够有效引导社会成员展开有秩序、有规范的社会活动的重要前提,也是能够保证社会长久稳定运作的坚实基础。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规则教育能够使教育对象即高校在校的学生在学习以及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的方式以及行为进一步制度规范化,为高校在校生在未来发展阶段中更好的融入到社会生活与工作之中提供了强有力的前提保障。

3、规则教育是体育道德建设的最后防线

规则教育是高校体育教学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促成部分,是有效保障体育竞技事业建设过程中道德建设长足稳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在我国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提倡以德教学的教育方针以及教学理念的带动和影响下,体育教学中的规则教育也被灌输了树品德、立修养的新型教学目标。规则教育能够有效反映体育竞技事业的道德观念,也是体育竞技事业稳定发展的道德基础。高校体育专业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具有超越和独立两大显著的发展特征,规则教育在有效培养学生道德意识观念生成的过程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规则教育是体育道德建设的最后防线,体育竞技事业如果没有规则可以遵循将会变得混沌且杂乱。高校在校大学生对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规则教育相关方面知识的学习,往往会经历一个从勉强认同到自觉维护的发展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规则化教育到素质教育发展过程的转变。规则意识的培养对保障学生在未来社会的生活以及就业过程中能够自觉遵循相应的生存规则,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3]。

三、结论

总而言之,规则教育是大学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规则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有其存在的特有的重要性和优势。全民体育健身的发展计划以及素质教育的新型教育教学理念为规则教育的实施和发展创造了优质的客观环境。只有相关在职授课教师以及学生真正认识到规则教育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才能更加深入的体会到规则教育存在的价值。

作者:刘景 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志云.探讨体育教育中的规则教育及其价值[J].科技经济市场,2015,11:238.

第7篇

关键词 运动教育模式 健美操教学 高校体育

运动教育模式(sport education model,SEM)最早是由美国学校体育学家俄亥俄州立大学的Daryl Siedentop教授提出的。在运动教育模式发展的初级阶段,其主要是被用于球类项目的教学的,而且多是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的。但是,如今随着运动教育模式的不断发展和运动教育模式研究的逐渐深入,运动教育模式也开始逐渐在其它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中得到了应用,而且也被引入了高校体育教学领域之中,为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鉴于此,本文就在系统阐述了运动教育模式的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运动教育模式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促进我国高校健美操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一、运动教育模式的概念与内涵

率先提出运动教育模式的Daryl Siedentop教授在自己2004年出版的《Complete Guide to Sport Education》中,对运动教育模式做出了如下界定:运动教育模式是一种课程和教学模式,其主要强调的是学生在体育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真实的、愉悦的学习体验。如今,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运动教育模式的概念也有了更为详尽的阐述,具体来说,运动教育模式就是一种以游戏理论为主导思想,以竞技比赛为教学主线,以团队分组为主要组织形式的一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真实的竞技运动体验的课程和教学模式。

运动教育模式相较于其他的体育教学模式而言,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在运动教育模式下,整个的教学单元实际上就是一个赛季,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单元而言要明显更长;二是,群聚性的基本特征。通过上文所阐述的运动教育模式的概念可知,运动教育模式是以团队分组为主要组织形式的,且在整个学年中学生分组是固定的,而且无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均采用同样的分组来开展体育活动,从而使得整个学习活动带上了群聚性的特点。

二、高校健美操运动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

要确保运动教育模式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注意明确高校健美操运动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只有明确了高校健美操运动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才能够确保高校健美操运动教育模式的按部就班开展。概括而言,高校健美操运动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了教学目标体系、教学过程结构以及教学策略系统和教学评价系统四点:

首先是教学目标体系。教学目标体系,简单来说,指的就是通常所谓的教学任务,是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所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目标体系的合理制定是确保运动教育模式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基本前提。结合高校健美操教学的特点和实际,高校健美操运动教育模式下的教学目标体系主要应囊括发展学生的健美操技术、培养学生健美操动作的创编能力、理解健美操项目的规则、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其次是教学过程结构。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应用运动教育模式时,教学过程的实施是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教学过程结构则是支撑运动教育模式的基本骨架。对于高校健美操运动教育模式的教学过程结构而言,其指的就是整个运动季的教学设计。而在开展整个运动季的教学设计工作时,为了确保工作的科学性和高效性,应从赛季前准备阶段、课堂教学的实施阶段两个方面入手来制定合理的赛季日程和课堂教学过程。

再次是教学策略系统。教学策略指的就是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所采用的关于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使用的总体思路。为了完成高校健美操教学的教学目标,确保运动教育模式的应用成效,在高校健美操运动教育模式的教学策略系统中,主要应包括课堂管理与行为发展策略、学生分组策略、分配角色与职责的策略以及比赛设计策略和氛围营造策略等几个主要的方面。

最后是教学评价系统。教学评价系统的合理制定也是运动教育模式在高校健美教学中有效应用的重要保障。由于运动教育模式不但关注学生运动能力的提升,还非常重视学生运动文化和运动热情的培养,所以高校健美操运动教育模式下的教学评价系统也应围绕以上三点展开,将学生健美操技术的评价、健美操理论知识的评价、学习过程中角色职责完成情况的评价、学习态度的评价等都纳入教学评价系统之中。

三、高校健美操运动教育模式的实施条件

运动教育模式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必须依托一定的教学条件才能够实现,因此,在开展高校健美操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要因为运动教育模式所具有的优势,就在教学中盲目的套用,而是要在全面考虑学校现有教学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取舍。具体来说,要确保运动教育模式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一是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有专业的教师负责督促和引导;二是,运动教育模式中的分组练习只有在运动场地器材充足的情况下才能够进行,因此,要注意学校现有的场地器材条件能否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三是,教学时间的保障。因为在采用运动教育模式开展高校健美操教学时,一个教学单元就是一个赛季,如果教学的时间无法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存在随意挤占、停课或者是延课等问题必然会影响到这一教学单元的质量和教育成效。

参考文献:

第8篇

(1)武术教学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武术教师数量相对较少,业务水平、教学热情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是武术教学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学的态度、教学技能直接影响着教学传播过程的质量和效果。现阶段高校武术教学的师资力量相对较薄弱,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数量和学历构成上存在专业文化程度高低不齐、数量偏少等问题,虽然学历高低并不能反映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但是较高的学历对于教师对武术的理解,对武术教学方法的运用上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现阶段高校公共体育课武术教学过程中的教师的教学热情不够高。由于公共体育教学不像体育专业教学,教学内容较为简单,对学生的习练水平要求不是很高,教师容易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倦怠思想,不能以很高的热情和良好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教学中去,缺乏提高、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的主动性。对于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出现的问题也缺乏指导和纠正,只要按时、安全的完成教学任即算圆满。

(2)武术教学传播过程中受众:现阶段的公共武术教学缺乏对学生的分析,教学过程的效果较差,缺少有效性。公共体育教学的受众大多是没有受过系统运动训练的普通同学,他们在身体素质和对运动技能的学习、接受能力上都较体育专业的同学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武术这个项目,它要求习练者有一定柔韧性、协调能力和对动作攻防含义的理解,而且武术套路还具有动作数量多、方向路线变化多、每个动作包含的因素多的三多特点。然而在公共体育武术课的教学中,大部分老师只注重动作的讲解、示范,然后让学生自己反复的练习,把教学大纲的内容教授完毕就算完成了教学,很少去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接受程度和学生个体的差异。缺乏对教学效果的重视,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内心想法、接受程度,造成了学生在武术学习中只是在生硬的模仿动作,不能在武术的习练中获得乐趣,进而逐渐失去对武术课的兴趣和热情。

(3)武术教学传播过程中的传播内容: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改进和创新,脱离了学生的需求。现在大多数高校公共武术课的教学内容依然是以教授五十年代、八九十年代编写的演练套路为主,譬如说24式太极拳、初级长拳、初级器械等。这些套路虽然可谓经典,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对武术的需求。体育赛事的不断兴起使得很多国外的搏击项目进入国人的视野,诸如泰拳比赛、K1、拳击比赛、自由搏击,综合格斗等。这也使得90后为主要群体的大学生对泰拳、跆拳道、综合格斗、柔术、空手道等格斗项目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些项目共同的特征便是“体用双修”,不但具有良好的健身效果也具有很强的技击性,因此在大学生眼中中国武术的技击性、实用性成为他们热爱武术的主要动机。这也就导致了简单的套路教学在学生眼中略显陈旧、呆板,“中看不中用”,缺少武术应有的技击和实用,这就导致了学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武术套路的学习中来,即便是学会了套路但也“不知所云”,长期以来就失去了对武术课的兴趣,形成了喜欢武术而不喜欢武术课的尴尬局面。

(4)武术教学传播过程中传播符号:武术教师的教学艺术仍需进一步提高。符号是用来指代或者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符号可以表示某物、某事等具体存在,也可以表示抽象的概念。符号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中介物,单独存在与其间,承载着交流双放向对方发出的讯息。武术教学活动中的传播符号通常可以分为两类: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其中非语言符号主要包括:外貌衣着,表情眼神,姿态动作等。优秀的教师能将以上传播符号合理的串联起来,运用到教学过程去,仿佛是一个个优美的音符,共同组成了一首美妙的教学乐章。现阶段高校武术教学中,很少有教师注意到在自己的课堂上认真推敲自己的语言,以保证使学生清晰准确的理解自己的表述;也很少注重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眼神、衣着、仪表和姿态。直接导致的结果是整个教学过程呆板枯燥,课堂气氛沉寂,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产生厌学情绪。

(5)武术教学传播过程中传播反馈:教学过程中缺乏反馈机制。传播与反馈是构成一次完整传播活动的双向行为,反馈作为重要的传播资源在传播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调节功能,对于传播活动的效果起到重要的作用,武术教学传播过程也是如此。现阶段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活动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的现象。由于大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缺乏重视,存在一定的消极心态,武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良好的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接受状况、心理状况,就很难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有效的调整教学活动。很多公共体育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自身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混淆了教学活动的主体,不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对于学生的接受状况缺乏有效的关注,破坏了教学活动的双向行为,教学效果也自然不会很好。

2改善高校武术教学效果的对策

2.1提高武术教师的教学技能,增强责任心教师要教好学生要首先自己要先学好武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熟练掌握武术教材,钻研教材教法,不断改进和完善个人的教学技能,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吸收和引进新的教学方法和方式,避免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都采用简单的学习、复习、再学习的单一教学方法。动作示范要精准到位,保证武术特有的运动风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解清晰,既要要口齿清晰,吐字准确,根据学生对武术的掌握及了解的具体情况深入浅出的运用学生较易理解语言帮助学生准确清晰的理解动作的要领及线路,又要把武术套路中每个动作的攻防含义讲清楚,使学生了解动作的技击含义,体会武术运动特有的魅力和奥妙,带着目的性去学习动作,而不是生硬的跟随老师模仿动作,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弘扬武术文化,增强学生对武术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自己的责任心,要热爱学生、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主动发现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解决问题。教师还要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努力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和魅力,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责任心吸引学生学习武术。

2.2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以九零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思维活跃,观念超前,不满足现状,勇于质疑,自我意识较强,这些心理特征较以前的大学生都有很大的不同。具体表现在他们不满足书本知识,希望教学能与实际结合起来,注重增强自身的实际应用能力;他们不满足于对知识、技能的肤浅认识,而是希望在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明显的提高。基于九零后大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武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照本宣科,而注重于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分解与整合注重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挖掘武术特有的项目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厌倦,他们不希望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充当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角色,“你讲我听”,而是比较趋向于体现自我的主动性,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地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武术教师在教学活动要改变过往那些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的弊端。加强教学活动中与学生的互动,提高他们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多以肯定、鼓励、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

2.3与时俱进,根据学生的需求改进武术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依据武术的特点、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材及大纲的基础上自己创编教材。高校公共武术课程主要以初级套路、二十四式太极拳等作为教材。这些套路虽然具有简单易学、群众基础较好等优势,但也存在着内容陈旧、缺乏创新,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对于武术课堂的期望和需求等问题。因此武术教师可以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依据大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特点以及心理特征,依据武术运动的规律科学的来创编教材,从而满足大学生对武术教学期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另外,在武术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明确武术普及课与武术提高课的区别、任务及教学方法,注重基本技能、基础知识的教学,既要保证对于大多数同学的教学效果,又要对个别学有余力的同学进一步的提高提供支持和帮助,牢牢抓住武术教学的基本环节,满足不同个体对于武术课的需求。

2.4提高高校武术教师的教学艺术武术教学的过程实质上是有目的、有组织的传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不断提高自身传播的艺术性。首先提高武术教学过程中语言艺术。武术教学中需要武术教师运用大量的语言来对武术动作进行讲解、与学生交流,指导学生进行练习。要进行交流就要有共同的语言,现阶段的大学生大多是九零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对大学生的生活的影响巨大,包括学生之间交流的语言,出现了很多在学生中间广为传播的“网络体”,武术教师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拉近与学生交流的距离,在适当的时候用学生的交流方式来进行讲解、交流,既消除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大学生学习武术的热情,还要注意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能够牢牢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清晰准确使学生能够较好的通过语言了解动作的含义、线路等。其次,提高武术教学过程中的非语言传播的艺术性,主要包括教学过程中的姿态、感情、动作等。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自身的一言一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自身的专项技术水平,以准确、利索、优美、娴熟的技术赢的学生的肯定,进而调动学生学习武术的热情;在武术教学中要投入感情,情感是教学活动中的催化剂,只有投入情感的武术教学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可和尊敬,才能和学生成为朋友,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9篇

关键词:高校;乒乓球;选项课;反手技术

乒乓球运动项目因其实践性很强,技术动作复杂多样,且在练习过程中因个体自然生理的差异和手感的差异导致教学中会出现较多问题,这也是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时困扰教学工作者的主要因素之一。如何在乒乓球教学内容上化繁为简,在教学方法上深入浅出,成为乒乓球教学工作者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一、乒乓球反手技术特点分析

在分析乒乓球反手技术时,因握拍方式与技术打法不同而有不同的技术。本文在阐述乒乓球反手技术时横握球拍以反手拨球技术为基本练习方法,直握球拍以反手推挡技术和“直拍横打”技术为基本练习方法。而“直拍横打”技术可以借鉴横握球拍反手拨球技术作为基本练习方法。

1.乒乓球反手技术的脚步移动要求相对较简单

现代乒乓球技术发展快速,在主流技术打法上比较反手技术趋向于重心在左右脚之间,或者重心偏压于右脚上。在做简单的反手拨球或推挡练习时,两脚开立,距离超过肩宽,左脚略靠前。在脚步移动上,主要是单步移动,根据来球的路线,左脚向左或者右脚向右小步横跨微调重心,保证球拍在胸腹中前方位置击球。乒乓球的反手技术的步伐要求相对于发球、搓球、正手攻球、侧身攻球、拉弧圈球等技术的步伐要求是最简单的。

2.乒乓球反手技术的动作结构相对稳定

乒乓球反手技术的动作结构为:两脚开立,距离超过肩宽,左脚略靠前,膝关节微屈放松,略收腹含胸,执拍手对应的肩部略低于异侧肩,肘关节抬起,高度在胸腹之间高度,准备姿势时拍头微翘起。横握球拍反手拨球时以肘过节固定为轴,小臂外旋划弧。引拍时动作要小,保证击球质量。直握球拍反手推挡时以肩关节为轴,肘关节靠近腰部以大臂推动小臂前伸,以手指手腕调节拍型借来球的反弹力击球。由以上可以看出,反手技术动作幅度小,发力简洁,相较其他技术的动作结构相对稳定,易于形成动作的动力定型。

3.乒乓球反手技术易于培养球感

乒乓球反手技术的发力简洁,支撑发力的关节点固定,参与运动的关节基本都是轻微小幅度的转动。由于击球所需力量不大,而且在击球时以轻微撞击来球为主,对于控制球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反手技术动作易于定型,尤其对于初学者是快速提高击球感的良好练习手段。

二、高校乒乓球选项课学生的特点

1.高校乒乓球选项课学生技术水平差异大

高校学生来源于不同省、市、地区,在进入大学前由于初、高中学习压力大,大部分学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乒乓球基本技术,有的同学甚至从来没有接触过乒乓球。因此,在选项课上课初期,有的学生连球拍都不会握,有少数同学已经能够进行正规的比赛。而且有的球感好的同学虽然动作极为不正规,但是在比赛中屡屡获胜。这种差异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普遍存在,也是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2.高校乒乓球选项课学生个性鲜明,自我意识较强

进入高校的大学生年龄基本在17-20岁左右,生理上基本发育成熟,心理发展却迟于身体的成熟,在语言和行为上表现出自尊心很强、心理脆弱、情绪控制力差、爱表现、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方法去理解事物和学习掌握知识。乒乓球单打项目属于个人隔网对抗项目,所以选择乒乓球项目的学生往往个性较强,“赢的起却输不起”。对于此年龄阶段的学生,教师应该循循善诱,注重引导。

三、高校乒乓球选项课反手技术教学内容与方法建议

1.高校乒乓球选项课反手技术教学内容建议

任何一板球,都包含着5个物理要素,即球经撞击脱板后,会带有一定的速度、一定的力量、一定的旋转、一条弧线和一个落点。这5个物理要素,决定着一板球的时空特征和运行性状,决定着一板球的质量和制胜的分量。对于差异性极大的高校学生,应当选择易于理解和掌握的技术作为切入,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乒乓球技术打下良好基础。而乒乓球反手技术具有动作结构稳定、动作幅度较小、易于掌握和培养击球手感等特点,是高校学生初学乒乓球技术中比较容易上手的教学内容。在乒乓球反手技术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正确动作结构的形成,初学者应注意支撑发力关节的固定(横板反手拨球技术的肘关节固定,直板推挡技术的肩关节固定)。初学者以小臂的划弧为主发力,手腕应适当固定,防止击球时甩手的动作,从而固定拍型,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反手拨球和推挡技术练习对于乒乓球运行的速度、运行轨迹、力量强弱的感知以及击球点的控制都有良好的帮助。在具有了良好击球感觉和控制球基础上,可适当加上手腕的动作与发力。如果有条件,通过乒乓球技术CAI课件教学,可有效提高学生对乒乓球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2.高校乒乓球选项课反手技术教学方法建议

高校学生普遍不喜欢呆板单调的练习,而乒乓球反手技术练习很容易被误解为没有攻击性的技术被学生忽视。在教学中可多安排一些游戏,如6人绕乒乓球台轮换反手击球练习。针对乒乓球技术较差的学生,可使用合作学习法进行练习,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以鼓励语气,对技术差的学生多进行表扬,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高校乒乓球选项课教学因其技术的复杂和练习过程中的不可控制因素,对教学工作者提出挑战。本文希望能带给众多教学工作者一点有益的参考。从而提高乒乓球选项课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