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3 16:07:5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效课堂练习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有效;课堂练习;教学质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练习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知识的掌握、方法与技能的获得以及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课堂练习这一基本活动。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验,课堂的教学观念,课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评价等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然而,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扎实开展有效训练,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这是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下面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及研究,谈谈对课堂练习的几点看法。
一、课堂练习要有基础性
基础性练习是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并牢固掌握已学知识而设计的练习,这类习题可以是基本题或分散难点的单一题。基础性练习的目的是巩固新知,他们是拓展、深化知识的基础,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才能进一步深入学习,因此这类习题是练习中必不可少的。
二、课堂练习要有层次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的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指定习题,学生统一进行指令性书面练习,容易使学生的知识“窄化”、思维“僵化”、情绪“淡化”。因此,在作业设计上,我们要努力改变传统作业中“千人一面”的做法,要设计出难易不同、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的作业。练习有了层次,学生就有了选择,有了知识的过渡,教学也就有了针对性。这样,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练习重点,能有效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想学、会做、善创造。
三、课堂练习要有综合性
综合性是指练习的内容能涉及多门学科,包含多种知识,以利于学科之间的整合。综合性练习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能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与方法,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综合练习是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之后,与原有知识的横向沟通、有机结合的练习。是对各种知识与能力的全面考察与深化提高,它是练习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他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深挖其底蕴,把章节甚至全册教材的知识,有条理的予以归纳、概括。在综合练习中,教师要把握好难度,要及时获取信息,作必要的点拨,从而达到深化知识、提高能力、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目的。
四、课堂练习要有趣味性
“兴趣师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学生对作业是否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业的内容是否新颖、有趣。如果结合教材的重难点,设计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并有一定趣味的练习,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不仅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而且让学生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这样不但可以巩固学生的知识,更可以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力。
五、课堂练习要有对比性
小学生学习数学,往往会产生思维定势,今天学习乘法应用题,往往认为所有题目都用乘法做,明天学法应用题,又会认为题目都是除法题。因此,设计练习时,要设计一些有对比性的题目,做到新旧知识不断交替,让学生在辨别、比较、判断、分析中揭示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加深认识,防止产生思维定势及干扰,使知识达到内化的程度。
六、课堂练习要有开放性
1.解题策略开放,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解决问题的知识长期以来对每一位数学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头痛的知识点,因为这里要求学生要有开阔的视野、灵活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所以我们平时的练习训练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多解的因素,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设计一些策略开放型的练习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渠道和多式样的尝试,寻求新颖独特、有创造性的解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2.题目答案开放,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传统的练习题多注重解题的结果,练习的答案是唯一的,学生的抽象思维空间受到局限,缺乏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而结论开放型练习,给出一定的条件,而满足条件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解题时,慢慢诱“敌”深入、浅入深出,学生必须全面的分析思考,才能探索出不同的答案,使学生经历生动有趣的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的能力和思维的广阔性。
3.所求问题开放,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给出已知条件,让学生自主提问,并探求其结果的可能性。在教学中加强对习题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练习,可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品质和良好的认知习惯。
七、课堂练习要有探究性
[关键词]复习课;课堂练习;存在问题;有效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3-0057-02[作者简介]崔文志(1982―),男,广东高州人,大专,茂名市第六小学教师,小学一级。
一、复习课堂存在的问题
纵观现在的复习课堂,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在设计复习题目时缺乏层次,忽视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不能做到统筹兼顾;问题的设计缺乏新意,经常拿着教材照本宣科“炒剩饭”,不断让学生重复做课后题,没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沉闷;课堂练习形式单一,教师没有对时间、练习方式等提出明确的要求,导致效率低下;教师机械地重复,学生陷入题海,大量解题,缺乏精心选择;只注意罗列知识,不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复习课的质量与效率。教师应正视这些问题的存在,对症下药,用有效的课堂练习使复习课呈现无限生机。
二、有效设计课堂练习,让复习课堂更高效
(一)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复习课既要处理足量的练习题,又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时间总显得太紧。所以我们设计题目的时候,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应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只要在这些重难点处发动学生探寻突破口,集中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的思维在关键处变得开阔,教学效果就会明显改善。
在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时,笔者设计了如下一道题目:
一个无盖玻璃鱼缸,长40厘米,宽25厘米,高2分米。然后用多媒体课件分别出示:(1)做这个鱼缸至少要多少玻璃?(2)这个鱼缸占的空间有多大?(3)这个鱼缸最多可以容多少升水?
笔者先引导学生弄清问题是求物体的表面积、体积还是容积,然后和学生一起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容积计算公式,使学生对这三个概念辨别得更加清楚,最后让学生“实战训练”,深化学生对表面积、体积、容积三个核心概念的理解。这样做针对性强、效率高。
(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1]每个学生由于知识水平和社会经历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各不相同。因此复习课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可采取的方法为统一授课、分组练习、个别辅导。课堂练习的设计原则是立足中等生、提高优等生、扶持学困生。
在复习“探索规律”这一单元的时候,在“找一找,填规律”中,笔者将练习题分成了两组,安排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完成。
第一组:
①3,5,7,( ),11,13,( )
②2,4,8,( ),32,64,( )
第二组:
①1,8,27,( ),125,( )
②2,4,7,11,( ),22,( )
学困生解决完第一组题目即可,中等生完成第一组的题目后可以尝试去思考第二组,学优生可以直接思考第二组的题目。练习的题目以中等学生水平为基点,让学优生发挥他们的学习优势,通过他们的排难解疑,带动全班。对学困生要特别注意对他们的动机、兴趣、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2]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就能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针对问题,有的放矢
复习课一定要注重成效。在复习过程所设计的课堂练习中,一是要注意全班学生的薄弱环节,二是要针对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要紧扣知识的易混点、易错点设计复习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一道好的数学题,即使具有相当的难度,也会像一段精彩的故事或一部情节曲折的电视剧,引人入胜。
“分数、百分数的综合应用”中,学生容易混乱数量与份数,经常在这一点失分。因此在复习这一单元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组题,帮助学生在审题中辨析,在辨析中理解,在理解中内化。
(1)仓库里存有150吨钢材,第一次用去总数的20%,第二次用去总数的1/2,还剩下多少吨钢材?
(2)仓库里存有150吨钢材,第一次用去总数的20%,第二次用去1/2吨,还剩下多少吨钢材?
复习课中,必须根据学生之前所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设计相对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在陷阱中“吃一堑,长一智”。
(四)注重联系,专题复习
数学的知识与知识间互相联系,前一部分知识为后一部分知识引桥铺路,后一部分知识又往往是对前一部分知识的深化与完善。根据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把知识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使之变为系统化、条理化的知识点,或者对学生复习中普遍存在的难以理解的共同性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复习,释疑解难、查漏补缺。“专题”复习是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发挥最大的效益,注重思路、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深化了课本内容,能够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锤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素质。
如五年级所学的“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六年级的“圆柱、圆锥的体积”就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例如:将一个棱长为6分米的正方体木块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应削去多少木料?这道题有机地将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训练中融会贯通,开阔了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各种立体图形的解法。
(五)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复习的目的在于巩固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强化基本技能。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使学生灵活运用掌握的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过程。[3]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题的时候可以结合实际问题来培养学生合理选择信息、分析问题实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复习课时,笔者设计了以下练习:
1.光明小学去年有篮球24个,今年新买了6个,今年比去年增加了百分之几?
2.有一个公园原来的门票是80元,国庆期间打8折,每张门票能节省多少元?相当于降价了百分之几?
3.商场搞打折促销,其中服装类打5折,文具类打8折。小明买一件原价320元的衣服和原价120元的书包,实际要付多少钱?
……
三、小结
教学中,让学生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生活问题,教师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基本练习,把数学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也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一、课堂练习设计要有趣味性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课要上得有趣”,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要求学生学习知识要有所发现,在发现和顿悟中感受到学习乐趣,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但数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强化数学练习的趣味性尤为重要。通过趣味性练习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悬念,揭示矛盾,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学生就会质疑,产生求知欲,从而积极思考,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数学,而我马上判断出是否被3整除,学生用竖式验证后,头脑中便产生了“老师是用什么方法那么快算出来?”的疑问。萌发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找到其中的规律,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具有“趣味性”的游戏教学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它寓教学于游戏之中,把单调的学习变得有趣,把枯燥的练习变得生动,使学生在紧张的脑力活动之后,通过轻松愉快的游戏巩固已获得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设计了“孪生兄弟”的游戏环节,把分数卡片发到学生中,当一位同学出示一张分数卡片时,要让学生判断自己手中的分数是不是和同学手中的分数大小一样,如果一样就高举分数卡片大声说出这个孪生兄弟是怎样辨认出来的。学生通过游戏能快速找到8/16=4/8=1/2;21/28=3/4等等。
二、课堂练习设计要有生活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这就是说,数学在生活中来,最终又回归于生活,所以,教师要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质数与合数》时,我设计了“找同学”的练习,1.学号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2.学号是最小的质数3.学号是最小的合数4.学号既是奇数又是合数5.学号既是偶数又是质数……这样的设计,点燃了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的强烈求知欲,积极参与,从而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三、课堂练习设计要有可操作性
一、关注整体性
现代系统理论认为,解决问题时要力求体现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课堂练习的设计也应如此,其中犹以整体性最为重要.因此,数学课堂练习在设计上必须整体体现课程内容的核心,整体考虑知识之间的关联.
一堂数学课的练习一般应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过渡性练习.这类练习出现在一堂课的新授知识之前,以练习的形式寻找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连接点,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这类练习必须准确把握训练的主旨,宜少而精.
2.形成性练习.这是对新知的定向、专项练习,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在设计练习前务必理清本课学习的知识点,以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3.巩固性练习.这是对新知的巩固训练,一方面检测学生本课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加深对新知的理解,提高技巧,发展思维,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当然,由于每堂课的教学内容不尽相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具体的练习设计还应根据具体的情况有所区别.总之,要从数学课堂教学的总目标出发,从整册教材的总要求出发,从整节课的总任务出发,整体规划,通盘考虑,全方位设计练习的内容、题型、时间.
二、体现层递性
三道练习题紧扣教学内容,有坡度,有层次,让学生经历了由单项强化到综合运用,由形成知识到掌握技能技巧的过程.同时,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练习的目的,学生的学习欲望更强了,学习兴趣更浓了.
三、力求开放性
开放性练习,即通过练习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探究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相较于封闭式练习,开放性练习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更有趣,更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练习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思维的求异性练习.这种练习主要用于让学生对教材中知识点的形成过程进行推导.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剪拼,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有剪拼成两个三角形的,有剪拼成一个长方形加两个三角形的,也有剪拼成一个长方形的.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2.方法的多样性练习.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方法多样性的练习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运用不同的解题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以充分发展.例如,小张、小李、小丁三人同乘一辆的士同往B城方向,小张在全程的三分之一处下车,小李在全程的三分之二处下车,小丁坐完全程,车费共108元,问小张、小李、小丁应各付多少车资.车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很感兴趣,但对于怎样来处理车资的分配问题却没有统一的意见.经过小组讨论,同学们总结出了三种分配方案:第一种由小张、小李、小丁三人平均分,即每人付36元;第二种采取分段结算的方案,将全程分为前三分之一、中间三分之一、后三分之一,每段的车资为36元,那么在前三分之一行程中,小张、小李、小丁每人均分,各付12元,中间的三分之一行程,小李和小丁每人付18元,最后的三分之一处则由小丁一人付36元.这样计算,全程小张应付12元,小李应付30元,小丁付66元;第三种方案则按所乘的路程比1∶2∶3来分配,小张付18元,小李付36元,小丁付54元.
三种不同的分配方式,每一种都有其存在合理性,不同分配方案的制订体现了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思考.在探讨的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懂得了如何处理生活实际问题.
关键词:课堂练习;设计;要求;方法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学数学不做题如入宝山而空手归。”是啊,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巩固和加深新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发展学生的能力;同时也是教师贯彻教学意图、获得信息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那么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练习呢?我认为应准确把握课堂练习设计的要求,使课堂练习紧扣目标、针对性强、层次分明、注重过程等。还应掌握课堂练习设计的方法,即用好用足教材练习、原创发展练习和筛选及改编练习等。更应把以上二者相统一,相辅相成,兼收并蓄。方能营造和谐的课堂,更能激扬生命的和谐。
一、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要求
有效的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是减轻学生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前提是课堂练习设计要紧扣目标,立足教材、针对性强、层次分明、注重过程等要求,做到“少而精,以一当十”,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顺应台阶拾级而上。
1.紧扣目标,立足教材
教学目标是整节课的“指挥棒”,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紧紧围绕它而展开。为更好地实现目标,课堂练习设计就必须立足教材,紧扣目标。
走进“十几减九”的新课教学,不难发现,“破十法”和“连续减”比“想加算减”更让学生接受,原因很简单,“想加算减”需要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非常熟练。如17-9=( ),学生要先想到( )+9=17。而用“破十法”和“连续减”呢,只要有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就能算出来了,而且掌握这种方法的计算正确率较高。
既然“破十法”有如此多好处,那么教学中老师能否倾向于“破十法”?答案是否定的。翻开教参和教材发现,其有意优化“想加算减”,原因有三。第一,简便快捷。因为“破十法”“连续减”都需要“思考两次周折”(即两步计算),而“想加算减”只需“思考一次周折”。第二,它对后续学习非常重要。如在多位数减法中,当某一步需要退位时,如果用“破十法”或“连续减”计算,仅退位这一步就需要两步计算,会增加计算的难度。第三,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20以内的进位加法,具有一举三得的功效。基于此,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练习(如图1),
(1)基础练习(题1):主要使学生掌握“双基”
(2)提升练习(图2):主要是强化“双基”
图2是“破十法”,图3是渗透“相加算减”,再通过对比两种方法凸显出“相加算减”的简洁性和优越性。
(3)变式练习(题3、题4),主要是发展学生智力,渗透函数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
设计这样系统性的练习既体现计算教学提倡算法多样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达成方法的优化,凸显“相加算减”和数学思想的独特魅力。
■
2.针对性强――立足学生
每节课的知识都有各自的重难点与易错点,练习设计必须紧扣重难点与易错点,做到有的放矢。例如,人教版第七册“速度”的教学重点之一是速度单位的规范书写。针对这个重点,可以作专题练习:
(1)“神七”飞船在太空中5秒飞行了约40千米,“神七”飞船的速度约是多少?
(2)小青骑自行车,2小时骑了16千米,小青骑自行车的速度是多少?
学生动笔计算并汇报(单位书写错误):40÷5=8(千米)16÷2=8(千米)
师:神七的速度和小青骑车的速度都是8千米,看来神七和自行车的速度差不多啊?
这时学生争先恐后地要发言。
生:虽然都是8千米,但所用的时间是不同的,“神七”是每秒飞行8千米,而小青是每小时骑8千米,所以神七的速度快多了。
(看来学生知道这两个8千米是表示不同的速度,只是不会书写计量单位罢了)
师:那怎么区别这两个8千米分别表示不同的速度呢?
师生矫正:40÷5=8(千米/秒),16÷2=8(千米/时)。
师:像速度这样的单位还有吗?意在延伸到单价,工作效率的计量单位。
速度的计量单位不同于往常的名数(单名数和复名数),它是两种不同量的比,再加上求速度的问题都是以“每小时行多少千米”的方式呈现,这些都是影响学生会言传却不会规范书写速度计量单位的缘由。通过上面的练习,不把时间花费在单调的机械记忆和重复训练上,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对速度单位意义的理解上,巧借针对性极强的对比练习,寻同辨异很好地解决了速度单位书写这个难题。
3.层次分明――构建体系
课堂练习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规律,注意锤炼练习内容内在的递进联系,符合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的发展进程,由浅入深、由熟到巧,要循序渐进地寻求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第七册“四边形的整理与复习”中的一道习题
■
师:(指着图4)这组平行线,是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它可能是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因为有一组对边平行。
演示动画(图5)问:那现在呢?(学生回答长方形),师追问:为什么不可能是正方形?(辨析了正方形的特殊性:四边相等且分别平行。)
动画演示成(图6),现在可能是长方形吗?为什么?(不符合四个角都是直角这个条件)师追问:那可能是什么?
师:在什么情况下它是平行四边形,在什么情况下它是梯形?
如果再出现平行,那么有几组平行线,它是什么图形?如果它是梯形,那左右会平行吗?最后露出如山真面目(图7):梯形。
然后完成书本中的表格(如下表)。
在下表中适当的空格内填上“√”,再说一说几种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
如此精妙的设计并及时高效地追问:为什么不可能是正方形;现在可能是长方形吗?在什么情况下它是平行四边形,在什么情况下它是梯形等,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形状与特性充分暴露,学生轻易地掌握了其内在联系(都有一组对边平行)与本质区别。这样的练习设计,它犹如一条串着知识点的“珍珠项链”,既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间的密切联系,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4.注重过程――感悟内化
圆是最简单又是最美丽的几何图形,一个传奇的常数π把圆的周长、面积和半径紧密联系在一起,它就是“圆周率”,它就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率。为了弄清楚π是一个什么样的数,一代又一代的数学家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在波折中奠定了既有量的突破,更有质的飞跃的四个发展阶段,
①《周髀算经》“周三径一”;
②刘徽的“割圆术”;
③祖冲之算至π的值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
④电子计算机计算出小数部分的101119691亿位,但还仍未停止。
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这个素材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陶冶学生崇尚科学的情操呢?。
练习1:一个近似于圆形的湖泊,湖中央一条堤坝长约1800米,沿湖有一条环湖路。环湖路长约多少米?
学生计算,反馈,理解π为什么取3来计算(是求近似数也是为了方便计算)。
练习2:神舟八号飞船绕着一个圆形轨道飞行,这个圆形轨道的直径是13441.9千米。飞船飞行一圈有多少千米?
师:解决这题,圆周率要取几?为什么不取3?
师:要是取3,3.14,3.1415926和3.14159265358979323结果会怎样?出示下表:
■
通过对四组数据的深入对比,圆周率取3和3.14,其周长竟相差了瑞安到北京的距离(2000千米),让学生感悟从“周三径一”发展到“割圆术”再到祖冲之的圆周率是多么艰难却伟大的创举,而祖冲之研究的圆周率几乎逼近计算机的结果,既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又陶冶学生崇尚科学的情操。
通过对比如上四道算式,还可以挖掘出宝贵的资源:π为什么通常取3.14的问题。π取3时,周长容易计算但误差大,π取3.1415926结果更精确但计算难度大,为了兼顾计算的简便性和结果的准确性,π通常取近似值3.14,注重让学生经历一个认识的过程,在感悟中内化,在内化中理解,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二、设计课堂练习的方法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生活如此,课堂亦然,数学课堂练习设计仅仅把握要求是不够的,还应其设计的方法,即用好用足教材练习、原创发展练习和筛选及改编练习等。
(一)用好用足教材练习
1.理解教材练习的编写意图
教材中的练习是编者精心设计的,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教师应高度重视,不要轻易地弃之不用,另起炉灶,重搞一套。因此,我们首先要认真研究教材的习题,明确每一道习题的编写意图。四年级上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试商、调商是难点,人教版教材上介绍了“用四舍法试商”“用五入法试商”和“用中数(几十五)试商”等三种方法之后教材出现了如图8的一道习题:
■
在这组习题中,巩固新知的意图很明显,但此题还有另一个意图:蕴含第四种试商方法,甚至还可挖掘出第五种试商方法。
第四种试商方法:“同头无除商九八”,即被除数与除数首位上的数字相同(俗称同头),但被除数第二位上的数小于除数第二位上的数,不够商一(俗称无除),例如上述4道习题,那就可以在下一位上用9或8试商,并无需调商。
第五种试商方法:“除数折半直商五”,是指被除数的前两位数正好是除数前两位数的一半时,可以用5试商。
这两种试商方法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试商规律,正确、迅速地试商,而且屡试不爽,可教材为什么不把它们当做试商方法介绍呢?笔者梳理了一下教材并试用了这两种试商方法,结果发现:当被除数第二位上的数字偏小,而除数的第二位数字又偏大时,“同头无除商九八”这种绝招竟然失灵,例如117÷19就不能商九或八只能调商为6。这或许能勉强说明人教版教材不强行学习这两种试商方法的一个原因吧。但这么好的试商方法弃之不用实在可惜。
2.挖掘教材练习的潜在价值
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让课堂不断是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追求,挖掘教材中的练习会起到“润物细无声,迭代起”。例如“平面图形面积的整理和复习”课中的一道简单习题背后深藏着的秘密。
已知一个梯形上、下底的和是10厘米,高7厘米,求它的面积。
(1)计算后汇报算式
(2)想象一下,这个梯形的形状是怎样的
■
师:如果上底是1厘米,下底是几厘米?
师:如果上底是2厘米呢?3厘米呢?4厘米呢?它们分别是什么图形?
师:如果上底是5厘米呢?
生:5厘米。
师:下底为什么是5厘米?
师:如果上下底都是5厘米,那么它是什么图形。
生1:梯形。
生2:不是梯形而是长方形。
数秒之后有学生说,还可能是平行四边形。
师:这两个图形的面积还能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吗?
生:(异口同声)不能。
但迟疑之后有些孩子激动地改变主意。
师:如果上底是0厘米呢?下底是多少?这个三角形的面积能用梯形的面积公式算吗?请试一试。
(3)小结万能公式
师:虽然形状各异,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上下底之和相等,高相等,面积也相等。都可以用梯形公式来计算它们的面积。
师:所以有人说梯形公式又叫做万能公式,你怎么看待这句话?
小结:在我们已学的基本平面图形中,它们的面积都可以用梯形面积公式计算。
所谓“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始发灵光”。挖掘教材习题激起学生观点的争鸣,促使教学在争鸣中走向。特别是当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还能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吗?”这一问题的思考过程产生歧义时,学生的思维发散开了。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急切状态,收到“投石冲破井中天”的教学效果。到最后的万变不离其宗:梯形公式是万能公式时,学生瞠目结舌后如坐春风,心旷神怡。
■
3.提升教材练习的地位
教材是单一的,静态的,而课堂是丰富的,动态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创造性”改编,例如“多边形的面积”的例题图已经给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即把整个图形看成三角形与正方形的组合,限制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无法体现多边形面积计算的基本策略。而习题中的队旗图却是个不错的素材。为此,把习题改成例题,充分发挥例题教学应有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体验多边形面积计算的基本策略。
解法1:(如图9)将队旗图分割成两个梯形,所求面积即两个梯形面积的和;
解法2:(如图10)将队旗图分割成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所求面积即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和;
解法3:(如图11)将队旗图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所求面积即这三个图形面积的和;
解法4:(如图12)将队旗图补上一个三角形成了长方形,所求面积即长方形的面积减三角形的面积的差。
■
对比分类:分割法和填补法。
优选方法:同样是分割,解法1和解法2分割的块数越少越容易计算。
优化方法:同样是分割成2块,解法1的数据明显更方便计算。
小结解法1和解法4的优越性。
这样的改编,可以创设开放的空间,启迪学生的思维,学生在经历更具挑战的自主探究中,兴趣黯然、千方百计地寻求多样化的解题策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二)原创发展练习
教材习题千般好,但那种认为只要完成了书本上的习题就万事大吉的思想,是对课堂练习设计认识上的一种偏颇,需要摒弃。因为教材上的习题只是提供了一种范例,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设计。
1.利用错误资源即兴设计练习
课堂是出错的地方,学生的错误是难免也是合理的,教师必须用数学资源的眼光来看待这些错例。如:在指三角尺中的角时,很多学生会指着角的顶点。
师:把你指出来的角画在黑板上,就是这样的(在黑板上画一个点)。对吗?
生:你画的是一个点,不是一个角。
师:我看到这位同学就是这样指的啊!
生纠正:是这里(用两个手指从角的两边向角的顶点画过)
师:要让别人看明白你指的角,我们可以先――(教师演示,用手指指角的顶点),再――(用手指从顶点开始分别向两边划过,指角的两条边),这就是一个角(手指在角两边中间的部分划过一条弧线)。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关注了学生错误的指角信息,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了解角、初步形成对角概念的正确认识,进一步抽象出角的定义奠定了基础。这一环节看似指角,其实是在借助指角帮助学生认识角,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2.设计拓展练习
通过课堂练习,学生对知识已有了较清晰的理解,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已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此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和教材的需要设计一些拓展题,这样既可拓宽学生思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所学知识得到延伸和升华。
如下图:在能拼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单位:厘米)
■
①凭什么说第一组能围成三角形?
②3、4、5这样的三个连续自然数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举例试试看。
③3、4、5三条边围成的三角形是什么形状?
④第三组围不成三角形,你能想个办法让它围得成吗?
⑤第四组如果调换其中5厘米长的小棒,有哪些换法?用手势比划,换成1是什么样子?换成2、3、4呢?如果调换的是3厘米的小棒,能怎么换?
简单一道题,通过四组含有特点的三边,引导学生探索“除了长度为O、1、2和1、2、3两组连续自然数不能围成三角形外,其他连续自然数都能围成三角形”继而接触“勾三股四弦五”;认识“三条边相等,一定能围成三角形”;直观体验“随着一条边长度的变化,三角形从锐角三角形变成钝角三角形”……每一道小习题都充分挖掘利用,有效的拓展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
(三)筛选和改编公开课或资料中的练习
公开课或一些好的资料中有很多颇有价值的练习,我们谨慎筛选,还可以进行合理改编后进行灵活运用,在运用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在提升中积累。试看特级教师黄爱华在教学“因数和倍数”一课设计了动脑筋出教室”的实践活动:游戏开始,老师出示第一张卡片2,学号是2的倍数的同学依次离开。接着,老师出示卡片3和5,学生按同样要求依次走出教室。最后,还剩下学号是l、7、11、13、17、19、23、29、31、37的10位同学。
师:你们为什么不走呀?
生:因为我们的学号数不是那些数的倍数。
师:老师这里只剩一张卡片了,怎么办?
生:老师你给个“l”,我们剩下的同学就都可以出教室了。
师:如果老师第一张卡片就出l,那全班同学都可以走。知道为什么吗?
生:任何自然数都是1的倍数,1是任何自然数的因数。
老师拿出一张大大的1,笑着请最后一部分同学走出教室。“动脑筋出教室”游戏,新颖有趣,既巩固了知识,检查了效果,发挥了学生的创造,一举多得,这比简单地做几道练习,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课堂练习设计的方法千百般,但有效的课堂练习设计总离不开把握要求与掌握方法的统一。高效的课堂练习,除了在设计上下工夫,也应在另一个核心环节即“实施”上下工夫。只有这样,才能经得起细细品味和理性思考。方能“入乎其中”领悟到其“内在魅力”,更能“出乎其外”跳出某种要求和方法,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激扬生命和谐服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小学数学高校课堂有效联系
高效课堂的构建已成为现代中小学教学模式的一种潮流。哪么怎样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我认为“高效”即一节课的课堂效率高,学生学习效果好。我们在课堂上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无效的环节,有效合理的利用时间,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课堂教学中,教学各个环节的合理设计尤为重要,特别是练习的设计。我们知道,教与学的优化在于不断的调节、校正之中,而练习的设计是减少错误、掌握知识的前提。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中练习的有效性呢? 一. 练习的设计要目的明确。 每节课都有它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们在设计练习题时要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另外还要考虑到本班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等实际情况。教学数学的概念、公式后,先要安排巩固性练习,如填空题、选择题;当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后,可以安排发展性的练习,比如判断题;最后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适当设计综合性练习题。 二. 要注意练习的步骤。 每个学生的素质各不相同,接受能力也有强有弱。所以在设计时教师要注意练习的步骤,对练习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坡度,习题之间要有一定的层次阶梯。我们知道学生接受知识总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在进行完新知识的传授后,先设计和教材模式相同或相近的题,让学生模仿完成,然后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逐步提高要求,设计一些有变化的练习题,当学生完成后教师可以根据情况进行拓展或提高。这样设计练习不仅适应全班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能适应少数优生和差生的需要,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三. 练习设计应与教材习题紧密结合,以教材习题为主,课外习题为辅。 以教材习题为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先完成课本中习题,当学生对课本中的习题已经掌握,教师可以对教材习题进行适当地改编和组合。最后,教师可以适当提高教材习题的难度,进行综合训练。如果当教材习题处理完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再进行适当的补充练习。 四. 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针对性就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容易出现的、经常出现的错误,设计一些知识点练习,帮助学生领会知识的内涵。通过练习让学生避免或减少此类错误提高课堂的效率。除此之外,在课堂练习中,还应经常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解法灵活的练习,通过练习,举一反三。不但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发散性和灵活性,使学生在练习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五. 要合理安排练习的份量和练习时间。 课堂练习要讲究技巧,练习的份量多,盲目地练习是低效的,这样势必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为完成作业,草率完成,降低练习效率。如果练习份量少些,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学生才能认真完成作业。参考文献
1、马云鹏,张春莉.【数学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一、学生是学习的参与者,练习设计要注重趣味性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设计练习时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从新的练习形式、新的题型、新的要求出发,避免陈旧、呆板、单调、重复的练习模式,保持练习的形式新颖,生动有趣。设计融游戏性、趣味性、竞赛性于一体的数学习题,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做练习的兴趣,又能取得良好的练习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分类时,设计如下练习:根据露出的一个角,猜测被挡住的图形是什么三角形。学生被这一游戏深深地吸引,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们急切地寻求答案,课堂气氛显得异常活跃。当学生意见不一时,教师立刻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三角形至少具有两个锐角,露出的角是钝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钝角三角形,露出的角是直角的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露出的角是锐角的三角形不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各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设计儿歌、小故事、数学游戏等形式的练习,寓学于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学生是实践的成功者,练习设计要注重层次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表明在使所有学生获得共同的数学教育的同时,还要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了解或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所以我们的练习设计要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原则,要从教科书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考虑学生之间差异的存在,使练习具有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基本练习到综合练习的层次性,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
在一节课的练习设计上,尤其是常态课,不需要花哨的形式、热闹的场面,而主要是对练习层次的精心设计,一般包括基本练习、专项练习和综合练习等。有了合理的结构,再设计出适用于每一层次的习题,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练习,就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五年级教学“2、5和3的倍数的特征”时,可以设计这样三个有梯度的习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层次的习题进行练习。
①2、5、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②判断下列各数分别是2、5、3的倍数吗?
120、210、243、720、765、1962、183、4170
③以上各数哪些同时是2、5的倍数,2、3的倍数,3、5的倍数?说说它们在个位上各有什么特征?
④在下列各题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数,使它们同时是2、3、5的倍数。
9__、18__、6__40、__2150
这样的设计,既调动了“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得饱、吃得好,使练习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学生是应用的创新者,练习设计要注重开放性
课堂练习设计应有利于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和创新个性的形成。学生常常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因此,练习的设计要减少指令性成分,增强练习的开放性。设计练习时,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开拓学生思维的、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或者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例如,在学习完“比例”单元后,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两个仓库共存粮3900吨,从甲仓库调出1/6给乙仓库,则现在两仓库存粮吨数的比为7∶6,问原来甲仓库存粮多少吨?练习多种解法,沟通了除法、分数、比、比例之间的内在联系,几种知识技能综合,使知识在纵向得到延伸,在横向得到拓展。
练习是教学的必要环节,它对于巩固知识、发展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运用开放性的练习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学会筛选、学会思考、学会整合。
四、学生是知识的实践者,练习设计要注重生活性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植根于生活。”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练习才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因此,数学练习的设计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自己的身边就可以发现问题,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逐步成为一个应用知识的实践者。
如学习“圆柱的体积”时,可以设计这样一道习题:张伯伯家有8立方米的小麦,想用一块长6.28米、宽1.57米的长方形竹席,在院子里围一个简易的粮囤装这些小麦,请你帮忙设计几种围法。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生活经验不同,所以设计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如围成方形、圆柱形、半圆柱形等。这样的练习,不仅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现实,学生感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懂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能应用于生活;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而且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一、如何组织有效课堂练习
1、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体育课堂的主线,有效的课堂练习是围绕着教学目标而设计和展开的,是为教学目标达成所服务的。明确教学目标,课堂的教学目标在课堂各个阶段的各种练习中都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反过来,课堂练习也能够清晰反映出教学目标的指向。
以双手垫球教学为例,技能目标是通过教学,利用垫球器使学生基本能找准击球点、提高垫球稳定性,最后使得90%以上学生能连续垫到5个以上。如果采用健美操作准备活动,分析得知健美操的练习虽有热身效果,但是没有体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若用球操做准备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持球练习的过程中体会排球运动的脚步移动和垫球的协调配合,同时也达到了热身的效果。在自主练习时,采用自垫、两人一组对垫练习,分析可知教学目标中的连续垫到5个以上则没有在练习中体现;若采用连续自垫、比一比谁先垫到5次,那么可以比一比,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同时把教学目标的达成落实到了练习当中。
2、丰富练习方法。体育教学中的练习方法是指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地反复做某一动作,以达到发展身体和掌握技术、技能的方法。它是一个由教师组织和指导的学生身体练习的过程。体育课堂的练习方法具有周期性和指向性的特点,任何一种练习方法都需要持续一定的时间才有效果,而每一种练习法都要求学生完成或者解决一定的问题。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高峰期,这一时期学生的脑神经活动机能的主要特点是兴奋性高,兴奋过程比抑制过程要强,但是遇到困难意志薄弱,往往容易变得灰心丧气。针对这一特点,有效课堂练习方法要呈现多元的态势,结合不同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练习方法及其组合。
体育教学中常用的练习方法有重复练习法、变换练习法、循环练习法、游
戏法和比赛法。这些方法各有其特点。
(1)重复练习法的特点是练习的条件固定和反复进行练习,练习的间歇时间没有严格的规定。
(2)变换练习法的特点是练习的条件变化,改变练习对机体所起作用的某些因素。如:速度、速率等。
(3)循环练习法的特点是技术要求不高,简单实用,效果显著,能充分利用时间加大运动负荷,能全面协调地发展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并能培养学生独立练习的能力。
(4)游戏法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竞赛因素和情节,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可以充分发挥游戏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5)比赛法的特点是竞争性强,学生情绪高涨,能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有机体的机能能力。
3、发挥教师主导。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但不能一味地迎合与迁就。因此,有效课堂练习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要通过练习来掌握的知识技能,需要教师选择、加工和传授,学生的练习兴趣和积极性,需要教师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练习过程需要教师来组织和指导;学生的练习成果需要教师来评价和反馈。体育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的实际需要,科学地选择、运用练习方法,使学生通过课堂练习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的掌握运动技能。
4、体现学生主体。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有效课堂练习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练习的设计和组织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整体学情和个体差异、、运动负荷、运动频率、运动场地的布置、运动器材的安全使用等等。课堂练习要以发展学生运动能力为练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学生在练习中的参与,体验和收获,激发学生课堂练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有效课堂练习的特征
1、充裕的练习时间。体育课的练习时间,是指练习时间与课堂教学总时间之比。新课标要求体育课堂全课练习密度要达到30%,这是我们有效体育课堂练习时间的衡量指标。
从事过体育教学的教师都知道,教案的设计上,课堂练习的密度通常都能够保证30%,甚至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但是真正到了课堂上,要把45分钟的课堂按照教案上那样清晰、流畅、有条不紊的上下来,保障有30%充裕课堂练习时间,这需要除设计教案以外采取更多教学措施,而且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努力。
2、和谐的师生关系。这里所指的师生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师生关系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同伴关系。有效课堂练习是师生教与学的过程,是学生同伴互助的过程,只有师生之间在心灵上真正交流互动,默契融合,同伴之间团结友爱,自主合作,才能形成外在的和谐师生关系,达成有效地课堂练习。练习有序且高效,师生都能从练习中得到收获。
3、浓厚的学习氛围。有效课堂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呈现浓厚的练习兴趣,活跃的学习思维,能够积极参与课堂练习。通过教师的讲解指导,自主练习,反复实践。学生有明确的练习目标和自我评价,善于思考,并能练习中感受到自身运动机能提升的乐趣。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帮助学生用进取的心态学会体育锻炼的方法,学会体验练习过程中的各种感受,逐步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关键词:练习设计;高效课堂;师生减负
生本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课堂练习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督促学生学习的良好契机;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收到反馈信息,及时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指导。有效的课堂练习对促进学生成长,提高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在全县大力提倡学习“生本理论”,实施“生本课堂”的今天,如何更好地把学生这个课堂资源有效体现,在新理念下如何实现有效教学、高效课堂。
我觉得,课堂练习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教育理论的日新月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一方面要研究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学质量,拔高教师的课堂练习设计要求。
因此,我们要为学生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课堂练习,研究“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课堂教学。让课堂练习(词句的练习、朗读的练习、小练笔的练习、提问的练习、评价的练习)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优化课堂练习,实现有效教学,让学生在快乐中去巩固、去探索、去发现,展现课堂教学的人文性和有效性。
一、课堂练习的设计原则
教师在进行练习设计时,要以生本理念为指导,学生快乐发展为宗旨,实事求是地调查了解影响我校学生语文程度(字词句段篇的书写、朗读,理解能力)的真正原因(因诸多因素,一个学生语文成绩的高低,不能真正衡量其语文程度的好坏)。在尊重学生、尊重文本,深入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教材,钻研文本,研究学生,借鉴已有成果,有目的的实验、分析、总结。
精心设计出每一个教学练习,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练习设计,删繁就简、查漏补缺,设计出多层次、多形式的练习内容。练习时,采用学生最易于接受、理解的教学方式,激励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参与,加大口头练习缩短书面练习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组成互助小组合作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创造性地去进行练习。教师要把握好课内和课外的关系:两者有机结合,做到时时处处学语文,处处留心皆学问。为了设计高质、高效的练习内容,教师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资源。练习重在质,而不在量。尤其做十遍八遍的无效功,不如有效的一遍。如果只是让学生被动机械地抄写,不仅费时、费力、费人,没多大实效,而且容易造成学生厌学、恐学、恨学的心理状况。故教师设计练习时,内容、方法需灵活多样,注意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性。
2.实效性原则
要讲求实效,重视知识、能力的点滴积累与提高,不能急于求成。课堂质量也要重质轻量。一节课的优劣,不在于练习内容的多少,不在于教师是否口干舌燥、声嘶力竭,而在于学生是否有效地理解、掌握了所学知识点。就如评价考试成绩的高低,不依你是否把每一个空格都填满写实,而看你是否按照要求准确表述。
3.差异性原则
学生是有差异的,发展性教育理论认为“差异是一种资源”。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必须对练习量、练习难度、练习形式做精心安排,分层布置,并根据需要适当调整。课堂练习时注重赏识教育,有的放矢的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对于学困生切忌要求过高,小学教学内容简单而重复,今日不会的知识会在明日异中有同的日子里潜移默化地掌握。教师要给时间让他们认识、反刍,给机会让他们展示,并充分利用评价功能,给予肯定,千万不要吝惜“好话”,积极的评价能使学生的进取之火燃得更旺。教师不仅要自己不吝惜,也要教学生不吝惜,使学困生重新找回自我,获取克服缺点的勇气和信心,感受学习的乐趣。
4.趣味性原则
让学生尝试、实践趣味性练习。把握好练习内容的充实与练习形式完美的关系,在课堂的某个环节,可让学生随想随说、随说随写,大胆地说,快乐、认真地想。练习不仅要讲究内容的趣味性,还要把握方式的有效性。时间、内容、形式依需变换,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培养形成快乐学习的思想概念。
二、有效课堂练习设计的目的
1.要为教师减负
缩短备课时间,减轻课堂负担,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创设有效教学高效课堂。
2.要为学生减负
使学生学得主动、生动,在快乐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累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培育初步的语文素养,成为知识、方法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实践证明,有效课堂练习在培养学生个性、集体观念、合作精神、参与意识等方面均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学习氛围良好,学习效率也得到提高,成绩稳步上升,学生体验到学习是如此的轻松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