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思考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3 16:07:5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思考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思考

第1篇

随着社会的进步,家庭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也加深了对家庭教育的研究。目前,人们对家庭教育的概念,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界说。但多数人认为: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自觉的、有意识的对未成年子女或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在这,我们从三方面对家庭教育的内涵进行分析。首先,家庭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有直接或间接的血缘关系的。我们知道,学校是一种社会的教育组织,在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仅仅是单纯的师生关系,表现为一种社会关系。而家庭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不仅仅是单纯的社会关系,还表现为一种血缘上的自然关系。

其次,家庭教育有两种教育形式,一是家长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对子女进行的影响,比如对孩子进行表扬或批评,这是一种有形教育,二是家长利用和控制家庭环境并使它对子女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注意自己的言行,形成良好的家庭气氛等。这是一种无形教育。

第三,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家长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和文化修养的影响教育孩子。其目的就是使孩子具有“生动的、活泼的、和谐发展的”生存权利、自主创造的能力和待人处事的能力,发掘他们独特的生命力,成为自己的主人。

二、中国与犹太家庭教育的差异性

由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制度,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社会情况,中国与犹太家庭教育在各自的土壤和历史时期中都有了不同的衍生。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分析其中的区别。

(一)两个中心的不同:教师中心与父母中心。

纵观中国的家庭教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仅仅是入学前的一些潜移默化的教育,更多的是父母将教育的中心放在学校和老师身上,忽略自己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而家庭一直是犹太教育的主要场所。犹太人非常强调父亲对子女的教育。在他们看来,父亲是上帝委派的第一位教师。父亲的职责不仅仅是要把子女抚养长大,而且要第一个把神圣的契约与律法传授给他们,教会他们如何做一个犹太人。

(二)两个重点的不同:知识与创新。

古代的中国人将“四书五经”奉为圭臬,对于孔孟之道只能服从,不能有丝毫怀疑,否则就是大不敬。而到了现代,在升学压力下的家长,又将教科书和教育专家的话奉若神明。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父母重视的是学习知识。犹太人崇尚创新,认为没有创新的学习知识只是一种模仿,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随时发问。犹太人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性格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两种教学方式的不同:填鸭式与启发式。

在中国大的教育背景环境下,学习成绩成了评判的主要标准。因而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分数,而孩子分数的提高,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一个劲地给孩子灌输知识。而在犹太家庭中父母更倾向于用启发式教学来培养孩子,笔者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犹太父亲把3岁的儿子放在窗户上叫他往下跳,父亲在下面接。孩子玩得很高兴,一连跳了两次。到了第三次,孩子跳下后父亲没去接,孩子问父亲为什么不接他。父亲教导儿子:“你为什么以为我接了你前两次,就一定有理由第三次再接你?我虽然是你的父亲,但并不是每次都可以帮助你的。”通过这个小故事就很容易发现两者在教学方式上的差异。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转变观念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以学校作为自己的主渠道、主阵地,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断裂,家庭教育几乎成为空场。由于家庭教育的空场无力,学校教育处于封闭与单枪匹马的境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仅从自身寻求原因和解决方法是不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家庭教育作为主渠道,紧密结合家庭生活领域的特点开展工作,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我们要转变观念,重视家庭教育,发挥家庭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有的作用。

(二)教学方法选择的多样性

通过中国与犹太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犹太家庭教育的教学方法很灵活,既有传统的宣传灌输法来传播知识,又有启发式的教育。这正是中国家庭教育所欠缺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所欠缺的。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把学生看作接受知识的“容器”,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扭转这样的形式,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善于选择教学方法,来达到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

第2篇

【关键词】农村 家庭教育 问题 对策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三个部分共同组成了孩子的素质教育。“三农”问题是我国所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离不开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建设,其中农民尤其是农村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战略目标。所以,现在的关键问题就是在新形势下,农村的家庭教育该如何发展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贡献。在启蒙教育和终身教育中,家庭教育在造就人才和人生指导方面,都具有独一无二的重要作用。重视并完善家庭教育,不仅可以享受生活的快乐和家庭的幸福,还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和繁荣。目前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非常重视,不仅加大投资建设的力度,还加强师资力量,从而提高了农村教育的整体水平。随着农村教育条件的改善和农村家庭对孩子期望值的提高,农村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发重要。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孩子对父母的信赖是天生的,在这个阶段,父母既是他们行为的榜样、学习的蒙师,也是他们生活的参谋和感情的挚友。所以,父母的一切行为举止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包括父母的价值观、期望、态度和教育理念。但是,随着农村大量劳动力的外流,留守儿童的问题也越发严重,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也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优良的家庭教育无论对孩子的道德品质、情操素养,还是生活习惯方面,都能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孩子,使孩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农村家庭教育面临的问题

1.农村家庭教育责任缺失

农村大量劳动力的外流导致农村大部分的青壮年外出打工或者进城经商,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往往一个家庭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或者经商,留下老人和孩子留守农村。这些孩子的年龄普遍偏低,一般在2岁到15岁之间。城市的生活成本高,孩子的借读费也高,但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却偏低,难以将小孩留在身旁,只能留在家乡。根据不完全统计,在农村学校中,父母双方或者有一方在外务工导致孩子留在农村的学生是其他学生的2至3倍。父母外出务工的孩子只能由家里的老人来照顾,而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可能是隔代亲的缘故,家里的老人大多采用溺爱的方式去照顾管教小孩,尽力甚至是超出能力范围地在物质上满足孩子,反而在道德和精神方面对他们造成疏忽,甚至采取放纵放任的态度,这样对小孩的身心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农村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本来就不高,何况是他们的父辈基本上都是文盲,是无法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的。他们不仅无法给孩子们提供学习方面的指导,也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成长的重要性。还有的父母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来照顾管教,同样的,他们的照顾管教也仅仅是物质上的。虽然他们非常关心孩子,但是在生活习惯培养、心理精神上的引导却是少之又少。长期下去,孩子极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或者出现自卑甚至是自闭的倾向,从而形成孤僻、胆小、懦弱的性格。另外一些家长因为其他的诸多原因,选择让孩子自我管理。孩子本来就是未成年人,缺乏自控能力,根本无法自我管理,也不能完全地明辨是非,这等于是无人管理,自生自灭。还有一些家长由于长期在外,没有时间陪伴孩子,觉得亏欠很多,就尽力在物质金钱上去弥补孩子,这样反而会导致孩子养成奢侈浪费的习惯,从小不知道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再加上孩子本身就没什么自我约束能力,久而久之,极易沾染上一些不良嗜好,长大后也容易误入歧途。

2.农村家庭教育设施缺乏

农村孩子除了学校的教科书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课外书籍,也没有其他获取知识的途径。学校和家庭也缺少一些名人名言、箴言佳句,去鼓励孩子刻苦学习,培养情操,修养道德。在农村,也很少看到一些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素质培养和多方全面发展的设施和场所。缺少了这些设施和场所,除了上学,孩子们就只能玩一些简单的游戏,根本无法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甚至有一些孩子沉溺在电视里,这样极易养成自闭内向的性格。更有甚者,一些孩子还会沾染上一些不良嗜好,诸如抽烟、赌博、喝酒、打架斗殴,最终逐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造成农村家庭的悲剧。

3.农村家庭教育观念落后

在农村,对于孩子的学习,家长很少去关心,有的甚至是不管不问,还有些家长连孩子在学什么课程,上几年级,班主任是谁,都不太清楚。农村家长也普遍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学校的事情,跟家庭无关。他们只是在物质上、生活上去满足子女,精神上也缺乏沟通,把管教孩子的事情全都推给老师和学校。但是,当孩子出了问题,家长又把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和老师。例如有的农村,老师将孩子的学习情况反映给一些家长,家长却表示自己从来没有关心过孩子的学习,也不赞成孩子在晚上再去花时间学习,他们认为那样不仅浪费电还影响身体健康,他们也不把孩子的学习问题归责给老师和学校,而是认为学习的好坏是天生的,跟后天的努力培养一点关系都没有,不论花多少功夫都是白费劲。

二、农村家庭教育的解决策略

1.改变观念,转变农村家庭教育方式

事情的发生一般跟人的观念是息息相关的。农村家长缺少对家庭教育的足够认识,对子女的教育观念又相对落后。所以,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家长必须提高自身对家庭教育的认知,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承担起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重任。有的专家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反哺教育法”,主要是把学生组织起来,评价家长,提出意见和建议,让家长用自身的言行举止去影响孩子,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有专家认为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身心成长是非常重要的,父母的穿衣风格、讲话方式、为人处事,甚至是笑的方式,都影响着孩子以后的一言一行。农村家庭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言传身教,父母对自身发展的要求,对家庭的重视,对自己一言一行的要求对孩子的教育都非常重要。

2.构建农村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有专家指出,必须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第一,家长必须改变自己对家庭教育的观念,要认识到孩子不仅是自己的希望,同时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帮助。第二,政府教育部门应该对家庭教育给予高度的重视。在舆论上,政府教育部门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同时,相关教育政策要照顾并向农村倾斜,不仅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还要改善农村学校的基础教育设施,更要积极争取社会慈善机构的支持,创建良好的农村教育环境,吸引更多的教育人才加入进来。第三,家庭、学校、社会组成一个整体,形成“三位一体”的良好教育体系。以学校为中心,三者之间实现教育信息共享,及时沟通,共同教育,关注孩子不足和进步,促进并引导孩子多方全面发展。对于农村的留守儿童,学校、家庭、社会之间必须建立健全相关联动机制,与专门机构进行合作,帮助教育管理这些孩子,促进农村家庭教育进一步规范化和制度化。

3.农村家庭中各成员之间教育观念应协调一致

首先,父母要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的教育观念必须保持一致,还应该不断地进行学习,并对过去的教育方式进行总结和反思。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无可替代的,所以应该尽可能地亲自参与孩子的教育,任何一方都不能因为忙着赚钱而忽略孩子的家庭教育,更不应该托付给亲戚朋友去进行教育管教。其次,父母还应该去作好祖辈的工作,不能任由他们溺爱孩子,也要与他们的立场保持一致,否则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4.加强农村家庭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教育部门应当加强农村家庭家庭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联合各农村举办家长学校,给农村学校提供良好的学习场所和学习设施。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利用空闲时间,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培训,向他们教授有关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方法,让他们改变家庭教育的观念,采用更加科学规范的教育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子女。同时,学校应当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的课外活动,比如阅读名著、郊游写生等等,这样既能丰富孩子的阅历,又能促进孩子全面发展、陶冶情操。

三、结语

在新世纪的今天,风云际会,万物竞发,未来充满无限可能。教育是迎接未来、创造新的文明、新的科技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教育的成功不仅包括学校教育,同时还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家庭是最关键且最具影响力的。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孩子,对孩子性格与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如今的学校教育,老师和学校既要重视孩子文化知识的学习,也要重视孩子的心理精神引导。社会方面仍然在用传统的方式来评价孩子教育好坏,只重视成绩,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成长。光有这两者的参与是远远不够的,家庭教育的责任举足轻重,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在大多父母外出务工的情况下,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农村家长必须改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不能把对孩子的教育完全寄托给学校,家庭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农村家长不仅要在物质上去满足孩子,更应当加强精神上的沟通,自身就应当意识到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另外,政府应当加强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我国是农业大国,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建设,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的教育,尤其是农村家庭教育。因此,重视农村家庭教育才能作好农村教育工作,才能发展好农村,才能创造出一个更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马丽丽.浅谈提高农村家庭教育的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15(5):113-114,116.

[2]周四梅.我国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文教资料,2010(35):133-134.

第3篇

法国对家庭的公共关注和干预尽管要比对其他一些公共事务晚一些,但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至今,已逐步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以儿童照看为重点并主要涉及儿童照看、老龄人口和残疾人照顾三大领域的家庭政策体系。这一政策体系的核心理念是干预和支持父母以利于儿童和家庭发展,帮助父母平衡家庭和工作。近年来,家庭支持已发展成拥有庞大工作队伍并实施广泛干预和支持行动的社会工作事业。这样的政策体系背后显示出法国政府对家庭的重视。法国政府对家庭中公私领域的定位以及对国家与家庭关系的解释一直比较明确,主张尽管当涉及夫妇间婚姻关系确立、结婚后是否生育孩子等个人选择时是私人的事情,家庭在表面看来属于私领域范畴,但家庭同时也是一个公共领域的概念,因为家庭状况的演变将对社会带来多重影响。这也正是国家为什么要关注和干预家庭事务的原因所在。

(一)家庭政策和国家家庭问题讨论会

法国家庭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在每年一度由政府组织的国家家庭问题讨论会上聚首。这些政府和社会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在家庭政策制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该讨论会召开的义务被法律所规定。1981年末,当时的法国总统密特朗宣布建立定期召开国家家庭问题讨论会制度。次年,第一届国家家庭问题讨论会召开,此后每年定期召开。但直到1994年7月,涉及家庭政策的各部门在家庭会议中的基本责任和权力才被明确地以法律形式加以规定。自此,家庭会议的义务受法律约束,成为政府有关部门的部长和所有经济、社会工作的合作者们共同探讨家庭问题、起草家庭公共政策的场合,也成为政府显示它的家庭政策大方向、展现家庭政策进步、使社会工作合作者把握家庭政策发展趋势的机会。除了第一总理和相关部长外,家庭问题讨论会汇聚了家庭社团协会全国联合会(UNAF)内所有家庭社团组织和家庭运动组织、社会保障机构、社会合作者、议员及具有相应资质的人员,这就促使众多相关社会合作部门之间取得协调,对家庭问题形成统一的公共政策。

(二)倾听、援助和陪伴父母

十余年来,法国政府开始关注家庭教育并出台了一些相应政策措施。“倾听、援助、陪伴父母网络”简称REAAP)的建立就是一个例子。这一网络的建设要追溯到1998年6月召开的国家家庭会议,这次会议宣布成立家庭工作相关的跨部门委员会,具体指与家庭问题和家庭政策有关的政府组织部门(包括法律、经济和住房相关部门)在合意的基础上通过法律规定的形式,成立跨部门家庭问题委员会和跨部门代表团,共同参与家庭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其中,跨部委代表团的主要工作领域涉及家庭教育和父母能力建设,如规定建立父母诉求网络,以便使父母拥有倾诉、倾听和对话渠道;通过与国家教育部的直接联系,改善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支持企业建立组织机构,帮助企业雇员更好地调和解决家庭生活和工作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补偿家庭育儿负担;健全家庭政策体系,使其惠及青春期少年及他们的家庭;对父母进行互联网知识培训,使他们掌握网络安全知识,以保证儿童上网安全。政府建立这一网络的理论基础是政府的家庭政策应该回应儿童和家庭的需求,陪伴父母完成他们的家庭教育任务是政府家庭政策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而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对于多数父母来说是进行家庭教育早期干预的良好时机(如婴幼儿期、入学初期、前青春期、青春期),因此家庭教育支持也应优先进入政府政策的视野。政府的这一认识与法国家庭结构的变化也有一定关系,如法国1999年约有15%的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而1990年、1982年分别只有11%和9%。因此,如何帮助和支持年轻父母扮演好父母角色,也已成为国家的担忧和家庭政策的一种新挑战。基于成立关于家庭的跨部委代表团这一决议,很多行动机构借此介入了家庭教育工作,包括国家服务部门、CNAF和社团网络,并由此促进了1999年3月通过跨部门行政通报的关于“倾听、援助、陪伴父母网络”的建立。这一网络的建立,给予政府和社团对父母家庭教育进行干预、援助的空间。其后,各省都成立了REAAP指导委员会,从省级平台开展支持家庭教育活动。REAAP在成立之初还出台了一个基础,其条款包括优先鼓励父母的家庭教育责任和能力;关注家庭结构以及家庭教育形式的多样性;鼓励父母常去的文化娱乐场所或机构负责人展示新创意,以保障这些场所或机构接受来自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职业的父母等。迄今为止,“倾听、援助、陪伴父母网络”在建立与家庭联系、促进父母承担教育责任、提高能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里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法国对危机儿童及其家庭的政府干预、援助政策体系也较为健全,其中2004年成立的政府机构“危机儿童观察中心”在这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此外,2009年2月,法国政府的社会事务与健康部还开辟了一个名为“支持亲职、早期干预”的网站,其最初的目的是为从事与健康和社会工作相关职业及经常与儿童及其家庭接触的其他相关工作者提供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针对儿童和家庭的预防和支持措施。但同时,网站信息也可以被儿童家庭所利用。因此,其目标人群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家庭,另一部分是从事社会和健康、参与及承担与家庭和家庭教育支持相关责任的工作者及家庭政策研究者。时至今日,这一网站已建设成为政府、社会和家庭都可以共享的拥有大量丰富实践和研究资料的平台。2008年12月,法国政府还以工作、社会关系、家庭和社会团结部的名义联合建立“企业父母观察所”,这样的政策措施与法国政府对家庭作用和政府职责的一贯认识及长期以来执行的家庭政策是一脉相承的。企业设立父母观察所实际上是鼓励企业采取一些利于有孩子的职工的措施,例如,举办企业托儿所、确保亲职假、在可能情况下允许职工在家工作、就业招聘过程中不歧视有孩子的应聘者等,目的是帮助父母更好地平衡工作与家庭、促进工作中的男女平等、并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政府规定观察所要对企业雇主在缓和职工职业与家庭生活冲突措施进行评估并分享企业间的良好经验。目前很多企业已签署设立“父母观察所”协定。

二、美国:将家庭教育融入学校教育体系

从国家层面而言,美国既没有对家庭教育立法,也没有出台以家庭教育为中心的政策,而基本上围绕学校教育、家庭与学校合作以促进学生学业进步的角度出发,通过国家教育部出台了一些将家庭教育融入学校教育体系的法律政策及支持家庭教育的项目。

(一)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与赋权父母

美国政府意识到教育对于确保美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领导地位和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作用。因此,布什政府出台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以下简称NCLB)被作为美国非常重要的基础教育改革法案。尽管NCLB法侧重于学校教育,而家庭教育的角色和作用基本被定位为辅助学校教育并通过家校结合更好地促成孩子学业成功的辅力量,但该法案实际也是将家庭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的一次重要政策尝试。NCLB的主要目标是缩小学生之间的成绩差距,为所有孩子提供高质量教育。为此,教育部要求各州建立综合体系,并支持一些学区对基础薄弱校进行调整改造。法案内容包括建立中小学教育绩效责任制,把提高学生成绩当作重要工作来抓,将学生在阅读和数学考核中的表现与学校教育效果评估相结合;给予地方和学校更大自;给孩子父母更多教育选择权,家长有权了解子女就读学校教学质量的信息,并且有更多机会为孩子择校;保证每一个孩子都能阅读;提高教师质量;检查各州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移民儿童的英语水平等。迄今为止,大量研究分析评估了NCLB对学生及家庭所产生的影响。除了上述法案,美国联邦教育部开发了一个供父母使用的家庭教育工具包,即“赋权父母的学校资料”,并于2007年放入其官网。这是政府将家庭教育融入学校教育体系的又一项举措。工具包主要是向父母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对《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进行解释,向他们免费提供实施家庭教育和学习指导建议,包括儿童成长各阶段所需的学习内容、范围、策略方法,以及实施家庭教育、帮助孩子成功完成学业的措施建议和其他信息收集渠道。上述措施出台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方面:

1.家庭教育缺位和家校联系减弱。一方面,美国社会的高离婚率导致单亲家庭增多(约一半孩子与单亲父母生活)、亲子关系淡化、家庭教育功能削弱和缺失;另一方面,学校教育中学生成绩也普遍难以提高。因此,鼓励和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将家庭教育整合到学校教育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

2.家长教育的需求。家长作为教育者,如果在实施家庭教育和参与学校教育过程中缺乏教育知识和能力,就不可能有效地实施家庭教育,因此需要对家长进行教育技能的传授。《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也赋予了教育行政部门及相关教育研究机构给予家长指导和帮助的责任和机会,因此政府也需要强化这一责任。

3.研究结果的支持。不少研究证明,家庭的参与有助于提高孩子学习成绩,与家庭没有更好地参与的学生相比,家庭积极参与教育的学生具有更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能更认真地对待学习、更愿意上学、更好地完成作业、成绩更好、今后升学的机会和接受高等教育的几率也更高。因此,对学校而言,鼓励和说服家庭特别是低收入家庭、学生学业有危险或学业失败以及家庭更好地参与教育也成为学校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一些研究建议学校和政策制定者通过以下措施提倡和推动家校联盟,如给父母和学校教师创造相互交流的机会;给父母和教师提供信息和培训;学校创造更加人性化的环境和体制以利于家庭更便利地参与学校教育;利用学校、家庭以外的地方商业、健康、社区服务机构、大学等资源,提供父母教育场所、人员及研究信息和技术支持等。

4.家庭学校的发展。美国的家庭学校20世纪60年代复兴并在80年代蓬勃发展。家庭学校教育是指学龄儿童不通过公立或私立学校,而以家庭为教育场所接受教育。在家庭学校,父母或监护人承担教育自己孩子的责任并开发和实施自己的课程标准。全美50个州都已通过允许父母自己教育孩子的法案,从而确立了家庭学校的合法地位,使家庭学校的存在和发展有了保障和依据。而这也迫使政府对正规学校教育进行改革,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和家校联合。因此政府在考虑基础教育时,不只是将目光局限于学校教育,而是也对准家庭学校这一阵地。以上种种因素都促使得政府在实施学校教育改革的同时引导家庭教育进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实际上,该法案也催生和带动了美国教育政策研究机构的发展。为保证法案的实施,联邦教育部下属的教育科学研究院设立了相关研究和发展中心,如择校研究中心、农村教育支持研究中心、早期儿童教育研究中心等。

(二)信息援助

美国教育部开设了父母援助和地方家庭信息中心并主要致力于:

1.为非营利组织及地方教育机构提供技术援助和资金支持,帮助这些组织机构成功有效地贯彻父母参与政策及项目活动,促进学生学业成功;

2.帮助父母、教师、校长、管理员和其他员工更好地满足孩子的教育需求;

3.加强父母与孩子就读校之间的合作;

4.通过部门援助增进孩子进步;

5.协调这些部门开展父母参与活动;

6.提供有利于改善学生成绩的联邦、国家和地方的服务和项目。此中心向非营利组织和地方教育机构的申请合格者提供资金,用于建设父母信息和资料中心,以帮助父母有效参与政策、项目及活动。项目要求父母信息和资料中心必须开展对早期儿童父母的教育活动,为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对父母进行技术帮助的活动,并特别强调针对低收入、移民家庭父母的技术指导。迄今已有很多州获得资助建立起这样的中心。美国教育部也在网站上进行政策、项目的宣传介绍,设立了“父母”栏目,向父母提供教育资讯,包括:入学前准备、寻找学校和放学后照看、帮助孩子阅读、学业成功、孩子的特殊需求、孩子的大学等板块。全美还有很多家庭教育项目、协会、网络。国家级的机构包括国家父母教育网络、国家儿童教育协会,国家家庭关系委员会,美国家庭资源联合等。其中NPEN是近年来较为活跃的促进父母教育机构,其工作目标主要涉及网络(建立父母教育从业者和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以提高支持父母和家庭效果)、知识发展(巩固和发展关于家庭教育和父母教育研究和实践知识及其可获得性)、职业成长(促进父母教育从事者的能力建设和职业发展)、领导职能(对相关职业者、政策制定者、媒体、公众进行统筹领导)。

三、日本:将家庭教育纳入《教育基本法》

(一)家庭教育纳入法律的演进过程

日本政府将家庭教育定义为父母或者相当于父母的监护人对孩子实施的教育,并承认家庭教育对养成和形成儿童的基本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情操、对他人的关心以及对善恶是非的判断力、自立心和自制心、遵守社会规则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认为理应对担负着这些重任的家庭教育进行政策援助。从这一理念出发,十余年来政府致力于对家庭教育实施庞大支持行动计划,并最终将家庭教育纳入《教育基本法》。其政策推进过程和主要内容如下:1998年6月,中央教育审议会在《关于从幼儿时期开始进行心灵教育应有的方向》报告中指出,政府不能对目前家庭教育状况视而不见,并建议从国家角度思考家庭教育应有方向和家庭教育支持内容。2000年12月,在《教育改革国民会议报告》中指出,教育的原点是家庭,国家与地方公共团体应积极设置面向所有父母的育儿讲座、向父母提供咨询机会以增强行政对家庭教育的支持职能。2001年7月,修订《社会教育法》并在其中明确提出教育委员会的职责,包括开设向儿童家长提供与家庭教育相关的知识讲座等。此外,育儿指导团体的领导可通过教育委员会委员、公民馆运营审议会委员委托担任,以借此通过社会教育行政管理来强化家庭教育支持体制。2002年7月,在《关于完善今后的家庭教育支持体系的恳谈会报告》中,提出应该在育儿是为了培育“社会的宝物”的认识前提下,提倡全社会向所有育儿的父母伸出援助之手。2003年3月,在《中央教育审议会报告》中指出,教育行政的作用当务之急是充实对家庭教育的支持。2003年7月,颁布《少子化社会对策基本法》及《下一代养育支持对策推进法》,从少子化对策的角度出发规定了国家、地方公共团体、企业等的义务,要求形成一体化的家庭教育支持系统,如《少子化社会对策基本法》第14条规定:“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有义务制定和实施政策,通过丰富和改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及入学选拔方法等,创造宽松的学校环境,减轻父母的育儿心理负担;同时有义务制定和实施政策,为儿童提供各种文化、运动与社会体验机会,为父母提供与家庭教育相关的学习机会和信息等来完善与家庭教育有关的咨询体制,建设有利于培养儿童丰富情操的社会环境。”《下一代养育支持对策推进法》则要求从2005年开始在10年之内集中而有计划地推进下一代养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法律要求地方公共团体制定促进社区发挥育儿支持功能的行动计划,要求企业制定包括重新审视劳动方式等在内的行动计划。2006年12月,修订《教育基本法》,将家庭教育问题纳入其中第10条,从而在法律上规定了国家对家庭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教育基本法》对家庭教育的规定

新修订的《教育基本法》纳入了原来法律体系中从未体现的家庭教育内容,明确了国家对家庭教育的责任,其目的在于在全社会包括学校、家庭、监护者、社区集结教育能力,形成教育合力,并通过借助这样的力量,给儿童以最大的发展机会。日本政府意识到迄今为止政府通过诸如“家庭教育手册”发放等措施为父母提供了信息和学习机会,但在这样的咨询体制加强的同时,对家庭教育的支持并不能单靠行政管理,还要靠各种社会团体及个人。为此,《教育基本法》第13条规定“学校、家庭、社区的居民等要相互联合”以形成良性互动机制。《教育基本法》对“家庭教育”条款(第10条)的描述如下:1.父母及其他儿童监护人作为教育孩子的第一责任者,应该努力培养儿童的基本生活习惯和自立心,促进儿童身心的协调发展;2.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应该在尊重家庭教育自主性的前提下,努力为儿童监护人提供学习机会和信息,制定和实施支持家庭教育的政策。此外,在“学校、家庭以及社区居民的相互合作”条款(第13条)中提出:“学校、家庭及社区居民要在遵守各自职责的同时,加强相互间的协力与合作。”从上可以看出,《教育基本法》对家庭教育的规定条款中,将儿童监护者作为儿童教育第一责任者明确其责任的同时,也对行政管理部门提出要求,即在尊重家庭教育自主性的基础上支持家庭教育。

(三)未来家庭教育支持方向

日本政府家庭教育支持的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针对所有父母的家庭教育支持。按照政府的要求,家庭教育支持事业不能像从前一样以公民馆为中心,召集那些关注家庭教育、自己想希望找到学习机会的父母参与讲座,而是要面对人们意识形态和家庭结构多元化的当今父母进行广泛支持。其中,包括那些没有代际帮助、对育儿不关心、单亲、外国人、残疾或有残疾儿童的父母等需要周围环境支持的各种不利处境中的父母。从中可以看出,政府希望实现将家庭教育支持从“对学习有欲望的父母的支持”到“针对所有父母的支持”。

2.全社会对家庭教育的支持。政府意识到当今家庭教育能力的低下并不仅仅是父母自身的问题,也受到城市化、核家庭化、少子化、人际社会交往减少等因素的影响,父母及其孩子所处的社会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地域社会对父母和儿童进行支持的传统在逐渐消失而工作优先的意识却在增强,父母在育儿中无论精神还是时间都无法有充裕保证。因此,政府需要将家庭教育支持作为育儿支持政策的重要环节来抓,必须以行政为中心对每个父母的学习进行支持,同时也要对包括地区和企业在内的全社会进行家庭友好环境建设宣传和政策激励。例如,鉴于在社区中不同年龄儿童共同玩耍场所减少的情况,鼓励利用社区成人资源和学校场所进行运动和文化活动,推进儿童与社区居民共同活动场所的建设;鉴于代际间育儿观念的差异与冲突,建议以公民馆为中心成立老年人教育学习班等。

3.发挥地方公共团体主动性的家庭教育支持。政府呼吁市、街、村以及都、道、府、县与国家分工合作对家庭教育进行支持。市、街、村是居民身边最近的行政机关,并能及时应对家庭的具体需求,因此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也最大。为此,市、街、村被要求做以下具体工作:在起草家庭教育支持事业计划时邀请父母和孩子参与;家庭教育学习机会与信息提供(如利用孩子就学体检、幼儿健康体检机会等)、家庭教育指导者培训、家庭教育咨询体制建设等。政府将都、道、府、县视为市、街、村家庭教育支持基地,主要部署从事家庭教育指导员培训、家庭教育24小时电话咨询,都、道、府、县家庭教育支持计划制定,实施对市、街、村家庭教育支持实施有参考意义的典型活动或对有特色事例的信息收集和提供。在国家层面,则从提高全国家庭教育力量的目标出发,通过对地方公共团体提供补助金,对提供与家庭教育相关的学习机会、指导员培训、咨询体制设立等进行支持。此外,制作、发放全国性的《家庭教育手册》(分婴幼儿、小学低年级学生到中年级学生,小学高年级学生到中学生),实施对地方公共团体家庭教育支持有参考价值的全国典型活动或对有特色事例的信息收集和提供、与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及国立女性教育会馆联合进行与家庭教育有关的全国性调查研究,开展全国性家庭教育支持活动等。政府也要求各行政部门之间加强联系和合作,如厚生劳动省主要从提高儿童福利和母子保健水平的角度介入,文部科学省主要从提高教育力的目标出发,对家庭育儿进行行政支持。政府也呼吁社会教育行政部门与育儿网络、父母组织等育儿支持团体相关者在家庭教育问题上进行协作。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也与企业开展协作来支持家庭教育。

四、小结

第4篇

关键词: 农村幼儿 家庭教育 应对策略

家庭教育就是家长有意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身传言教、生活方式、情感、交流等方式,对子女施以一定的教育影响,继而家庭成员彼此相互影响终生的一种社会活动。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确实,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即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农村幼儿家长该如何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呢?为此,笔者试图对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以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1.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不足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与时代的发展,部分农村家长已经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但由于他们自身文化素质较低,缺少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能力,因此对孩子的教育束手无策,任之由之;部分家长自视能力很强,对孩子实施“小学化”或“拔苗助长”的教育,严重违背教育规律和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部分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孩子从生下来到上幼儿园这段时期还不懂事,家长没法教育,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责任……这些家长把教育简单化,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是孩子心智发展的基础,孩子品格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家庭的早期教育,孩子生活、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他们成长的道路很长、很艰巨,需要家庭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一项调查分析指出“中国的教育归根结底是家庭的教育”,所以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家长应从思想上认识并定位对家庭教育的正确理解,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2.家庭教育实施者的教养态度存在差异

近年来,随着农村小城镇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家庭居住环境日渐城镇化,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大部分孩子都是隔代式抚养。文化水平低下的祖辈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家中的独苗苗关爱有加,百般溺爱,生怕孩子受什么委屈,事事包办代替,一味迁就顺从,造就孩子自我、任性、娇气。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其次,父母就近上班的,年轻的他们在新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开始注重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当他们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祖辈们也会出面干涉。几代人在教养孩子的问题上往往持有不同的态度和价值观,代与代之间在子女问题上的矛盾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最后,父母都在身边的,家庭教育不受祖辈影响的,每天给予孩子的时间极有限,他们只要一有时间就抱着手机、ipad,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

3.家庭教育重知识轻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农村家长的职业差异、素质高低等因素,导致家庭教育的侧重点和力度有所不同,大部分人重视知识教育(认字、写数、学汉语拼音等),忽略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学习习惯等行为习惯的培养。这种教养方式导致不少孩子出现任性、个性极强;自私、霸道;孤僻、人际关系冷漠;不懂得付出,生活能力低下等畸型发展趋势。英国作家萨克雷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此话道出了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前途。正如陶行知所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的确,良好的习惯是孩子进步的阶梯,而不良的习惯一旦养成,等长大了,再想纠正使十分不易。

4.家庭教育方式缺乏艺术性

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所以有一个教育方法问题。家庭教育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教育孩子时,大部分祖辈家长表现出的是溺爱型,年轻父母脾气暴躁易发火则是极端型、严厉型,不管哪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利的。中国父母有个特点:对自己孩子的满意度是最差的,比国外的家长满意度差很多。其实孩子很需要表扬,表扬会给孩子以勇气和动力,同时是一种肯定的暗示,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5.家庭教育环境不容忽视

我国古代有“孟母三迁”的典故,孟母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三次搬家,这充分说明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5篇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与激烈变革,教育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地位也在这个宏大的社会背景下日益凸显。现代教育理论表明:家庭是人类发展、互动的第一个社会世界,教育从生命第一天就开始了,个人在家庭中接受人生的第一个教育历程,其许多人格、观念的养成等都是在家庭奠定基础的。固有的血缘关系及天然的亲子之情是其它任何教育无可比拟的。家长是接触孩子最早而且接触时间最长的老师,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特殊的亲子关系,使得父母有可能深刻而系统地了解子女的全面情况,从而使家庭教育能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

种种实践有力地证明,“一个好的家庭教育就是孩子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家庭可能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时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的身心各方面正处于唤醒、形成阶段。因此,孩子的启蒙任务、发展可能与需求也就潜在性地落在了家长身上。如何正确认识家庭教育的意义,如何理性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从而放大其价值,便成为教育研究者或家长关注与思考的焦点话题。当前流行的一种家庭教育理念是,家庭教育就是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没有家长的主动发展,就没有孩子的良好发展,没有家长的角色转变和先进家庭教育理念的生成,就没有孩子的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时空。

家长对家庭教育意义的认识、理解程度与家长的教育理念和行为等密切相关。家长如何科学、合理施教,如何正确、有效处理与孩子的关系,如何真实地面对家庭教育中实际面临的困难等,都要求家长必须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这已成为时代的客观使然与共同认识。

二、调查方法与过程

鉴于以上思考与诸多主客观条件,我们对X市4所小学的12个班(1―2年级各3个班,3―5年级各2个班)的家长发放了调查问卷552份,实际回收502份,有效性为91%。调查问卷采取不记名方式,在学校家长会上由班主任教师现场分发与回收。本问卷主要从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与重视程度、提高家长自身教育能力的需求及家长对学校学习内容与形式的要求等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的。内容涉及提高家长对教育的认识,诸如对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学生现实生存状态的多维透视,家长提高自身教育能力的要求,如面临着哪些困难,需作哪些补充及家长对学习内容、形式的要求、期望等。

三、调查结果分析

1. 家长对教育的认识

从整体来看,41%的家长能够积极重视、关心孩子的学习与作业,并且用于教育孩子的时间也明显增加,44%的家长则希望提高自己教育孩子的能力,43%家长认为孩子的负担在逐渐加重。这些说明,家长对教育的认识在逐步走向理性与深入,对家庭教育积极关注、有力支持。但同时也发现仍有34%的家长还是不太了解孩子,32%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太满意。这一方面说明家长对孩子的关注性还缺乏深度,另一方面对如何施教还未能找到良方妙策。

从家长对学校课程改革、教育改革的看法来看,有68%的家长对课程与教学改革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仍有34%的家长对其效果不太明了,有25%的家长对课程改革不是很了解。这反映了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关注力度还有限,另一方面说明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缺乏宽广的家庭基础或普及力度。换言之,学校与家庭二者之间还未能紧密联系,有效地沟通与合作。

在孩子的成长中,家长最重视哪一方面?48%的家长选择了孩子的学习习惯,33%的家长选择了孩子的能力发展。这反映了家长更关注孩子的潜在发展,更渴望孩子能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更注重孩子的能力发展。在能力发展中,37%的家长认为需重视孩子的智力潜能开发,并有33%的家长给孩子买过一些智力训练书等。

2. 家长对提高自身教育能力的需求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59%的家长不同程度地遇到过一些困难,甚至有11%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简直是太难了。分析困难,41%的家长认为是孩子自己不努力,37%的家长认为孩子的潜能没有开发出来。因此,有65%的家长认为需要学习家庭教育的方法,因为现代社会对家庭教育需求明显高了,而另一方面他们对家庭教育了解甚少。在专门学习中,又有33%的家长认为指导孩子的学习方法需要专门从事学习,30%的家长认为训练孩子智力的方法需加强。对孩子智力潜能的开发方面的知识,30%的家长不了解,27%的家长听说过。据此,80%以上的家长认为只要条件允许,他们将会参加相关的培训,并有70%的家长愿意或准备送其孩子参加智力开发训练班。

3. 家长对学习内容与形式的要求

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能经常阅读教育方面的书籍的家长仅占15%,没读过任何教育读物的占11%,有时翻阅的占53%。这从侧面反映出,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及对家庭教育的内容、形式如何更好地满足家长的需求,还有待于作进一步的思考。对家长学校开办关于儿童智能开发方面的家长培训班,有84%的家长有参与的意识或想法;对讲座的内容,42%的家长最希望学习儿童心理学、学校教育学方面的基本知识,27%的家长则希望讲座内容针对家庭教育问题的分析、对策,这要求家长学校既要传授教育孩子的基本理论,又要理论联系实际,对具体问题作出回答。在参加讲座时间上,有35%的家长表示可以每周抽出1小时,30%的家长愿意抽出2小时,24%的家长可抽出半天左右;在时间的安排上,有31%的家长希望讲座时间安排在双休日,23%的家长希望时间能在陪孩子上特长班的时候。这无疑要求家长学校在开办的时间及其安排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在家长希望听谁的讲座上,有40%的家长希望听到教育专家的讲座,25%选择了特级教师,22%选择了成功家长。这要求讲座的主讲者要从多方面、多层次及家长的心理需求两方面予以考虑。最后,对家长学校采取何种活动形式上,有38%的家长认为最好采取讲座、咨询与研讨相结合的形式。这给家长学校的运作模式与开办提出了新的思路与举措。

四、结论与建议

调查表明:家长对教育的认识水平或能力不同程度地提升了,家长对提高自身教育能力的需求也呈上升趋势,对学习的内容与形式呈现出多元化。所有这些新认识、新要求、新变化充分说明开办学校是现实的客观使然,是教育发展、变革的必然要求。为此,在家长学校的学习内容方面建议如下。

1. 讲座内容要有系统性

笔者以为家庭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应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与意义;家庭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与价值;家庭教育的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家庭教育的原则与规律;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其中有相应的案例分析;家庭教育问题解决策略的探询;现代新型家庭教育观念的生成或转变(理论上的提升、角色的转变、先进理念的生成,即对孩子的正确认识与评价,与孩子能有效地沟通、交往,尊重孩子的差异性、独特性等;实践中如何理性、科学地对待孩子,积极地正面地引导、教育孩子,使其顺其自然,最终使孩子在真正意义上能走自己的路,成为有自主意识的自我);国外家庭教育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借鉴与创造,融合与汲取),等等。

学习内容要面向家长的实际需要。至于选哪些主要的内容,经查阅与思考有以下几点可供参考:家长与孩子有无共同语言,即有无隔膜的存在;教育的迷惑,即不知如何指导孩子面对现实;不知为孩子提供何种读物;不知从哪里寻找关于教育孩子的知识与方法;不知用什么方法与孩子交谈,等等;孩子缺少自理能力,怎样使孩子避免社会的负面影响;孩子有无伙伴;孩子学习不刻苦;孩子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孩子不会独立处理问题;教育内容不仅是知识教育,还应有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心理素质的教育、养成教育及为人处世的基本伦理等;树立新的教育观念,端正教养态度,讲究教育艺术;家庭文化环境的营造;对爱的理解与把握,等等。

2. 讲座内容要有针对性

家长学习最需要解决的当然是现实中遇到的最重要最棘手的问题,但每个家庭面临的问题每时每刻都是不一样的,因而对问题的思考需要的是一种理性,需要的是一种科学的态度与方法,需要的是一种变通的思维方式的生成,需要的是一种对问题的理性判断,需要的是对问题能进行具体情境的多元分析。因为孩子诸多问题的产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其涉及的是一个多因素变量的合成。所以内容的针对性一定意义上却是思维方式的变革与转换,一种新的观念的出场。

3. 讲座内容要有层次性

家长来自于一个极为广泛、复杂的群体,无论是他们的文化程度、工作性质、成长环境等,还是对教育的思考、对孩子的认识、对家教中一些问题的处理方式等都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差别或距离。不同层次的家长的学习需要也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家长学校的内容的选择要有一定的层次性,既要有一些理论层面的探讨或研究,还要有一些实践层面的观照或涉及。

4. 讲座形式要有灵活性

第6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

农村地区初中生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期与关键期,但同时也处于断乳期与危险期。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独立意识有所提高,但是还缺乏独立进行判断是非之能力,再加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方法不够恰当与配合度不高,导致学生们无法接收较好的教育,甚至有可能会误入歧途,影响其终身学习能力。所以,农村初中生教育需要得到学校、家庭及全社会的共同关注。笔者始终认为,在初中教育中,家庭才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初中生们接受家庭教育的状况直接影响到其今后是否能够成才。然而,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初中生家庭教育情况却不容乐观,亟待引起重视。

一、我国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投入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力度在持续加大,农村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与教育水平也有了新的提高与改善。但是,与城市初中生比较起来,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共性问题:

(一)农村初中生家长普遍对家庭教育认识不足。相当多的农村地区初中生家长未能正确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或者是期望值不高,生儿育女在其眼中只是传宗接代或者养儿防老的工具,未能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或者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佳,家长看到如今大学生就业也不容易,因而放松了对子女的管理,甚至放任自流;或者是希望尚处于初中学习阶段的子女能够尽快长大,从而能够赴外地打工赚钱;养家糊口。在现实当中,更多的农村家长们深切体会到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因而将获得城市当中更加优越的生活环境与发展机遇视为子女学习阶段的终极目标。

(二)部分农村初中生家长素质不高。一部分农村家长的思想文化素质偏低,无法较好承担起教育子女之重要责任。依据一项调查,当今的农村初中生家长90%以上出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其所受到的教育十分有限。因为文化底蕴不足,素质也不够高,面对着家庭教育的重任,他们十分茫然,甚至不知所措。因此,相当多的家长会将其自身曾经经历与接受过的教育形式用于教育子女。

(三)部分农村初中生家长家庭教育方法不恰当。在自然法则之下,初中生是独立的个体,父母在家庭教育当中不应当是指挥者,而应当只是伴奏者。但在现实之中,许多农村家长并不顾及到子女的自尊心及其个性之发展,只知一味求全求好,却忽略了子女的点滴进步。对于犯错的孩子更是不惜批评,甚至采取不打不成才的粗暴态度来对待其子女,这就会极大地伤害初中生们的自尊心。还有一些只是盯着孩子们的不足,一旦其犯错,就多次提及。这不仅无法改变子女的不良行为,反而还会容易强化这一不良习惯。

二、加强农村地区初中生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外部环境。通过积极开展“文明家庭”与优秀家庭角色,即好家长、好学生、好母亲等先进评选活动,从而凸显出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绘画、体育、歌唱及书法等各类竞赛活动,并将麻将、打牌等休闲活动也纳入到文体活动之中,从而形成适合农村初中生发展、竞争与成才的健康型家庭教育外部文化环境,并且尽量减少与消除封建主义思想在家庭伦理道德上反映,从思想、文化、形式等方面不断改革现有的农村家庭教育观念,切实转变农村家庭成员的思想观念,为农村初中生的成长创造出健康的家庭环境。

(二)学校应当精心指导家长实施家庭教育。尽管学校教育在初中生学习与成长当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已经无可厚非,但家庭教育也将严重影响到学校教育主导功能之发挥。有鉴于此,农村初中应当注重于初中生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并且落实好以下工作:第一是要建立家长学校,并配备专、兼职家庭教育指导人员,实现时间、场所以及内容等“三落实”,并对家长实施全面而系统的家庭教育培训,从而提升学生家长的素质和对家庭教育之认识,从而获得其对于家庭教育之理解和配合。二是建立家长委员会。三是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举行家长会。通过以会代训的形式,对家长实施富有实效的家庭教育。四是实施家访制度。初中学校领导、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等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到农村初中生家庭中进行家访,并以此为契机对家长实施家庭教育。五是进行经验交流。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家教经验交流活动,树立正面典型,通过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促进广大家长实施好家庭教育。

(三)创新方式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方式。为了改变家庭教育不足对于农村初中生所造成的影响,农村家长应当认识到自身的家庭教育责任,做到尽量不外出务工,尤其是应当将母亲留在家中,发挥其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应当创新方式与拓展资源,比如,可以加强隔代教育,让老年人在家庭教育发挥出作用,从而解除其父母外出之顾虑。同时,还应当努力开发其他形式的教育资源。如今,随着信息化与网络化的不断发展,应当全面运用电视、电脑等现代化技术手段以弥补初中生的家庭教育空白,让他们能够快乐地生活与学习。

(四)营造全社会关注农村初中生教育的和谐氛围。农村初中生教育不仅是其父母之责任,也是社会的共同责任。由于我国传统观念中存在少管闲事、各管各的孩子等观点,导致社会上对家庭教育不够重视。如今,我们应当通过新闻媒体等力量,积极宣传,在全社会建立起家庭教育观点,共同为农村初中生教育创造和谐的氛围。

三、结束语

应当说,我国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改革的任务十分繁重,其成败得失直接关系到我国初中教育事业之发展。有鉴于此,社会各界都应当高度重视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将其作为重要战略任务来抓好抓实,从而形成教育上的合力,实现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健康与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刘芸. 关于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J]

第7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班主任;家长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紧密配合,形成最大的合力,才能促进孩子的成长,教育才会有针对性和连贯性。因此,家庭和学校之间要建立起一种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体谅的工作关系。作为班主任,如何积极、正确引导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就成为班主任必须思考的问题。在协助家长做好家庭教育的工作中,我提炼出这样三句必须对家长说的话:

第一句:老师不可能像父母那样单单为你的孩子做到天天如此

有这样一个关于家庭教育的例子:美国总统小布什小时候贪玩,不愿意碰书本。小布什的妈妈用了很奇特的方法巧妙的改变了小布什:每当听见小布什回来的脚步声,她就拿起一本书,坐在椅子上很认真专注的读,第一天、第二天,小布什都没太注意。一个星期过去了,小布什终于忍不住问妈妈:“为什么以前我回来,你都在门口迎接我,现在这本书这么吸引你,那里面到底有什么好东西?”妈妈对他说:“书里有非常有趣的内容,是它们深深的吸引了我!不信,你自己拿去看!”

小布什的妈妈根据孩子的个性和特点为孩子选了一本肯定能吸引孩子好奇心的书,并每天以专注读书的神情迎接孩子回家,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最终成功地影响了孩子。

在孩子的教育上,父母比老师更有优势。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的个性、优势和短处,知道她的兴趣点在哪。学校作为集体教学的单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普遍性,很难满足孩子学习的特殊性,而父母只需要面对一两个孩子,最可能设计出优良方案,父母可以每天在家认真读书影响孩子,而老师却不可能单单为你的孩子做到天天如此。

初中阶段是孩子学习打基础,是非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期,家长的责任更重了,对孩子的引导教育不但不能放松而且还应该加强。好的家庭教育是多方面的,但家长的观念是最主要的,作为班主任,首先应该从认识层面上,让家长清楚:教育不光是学校的事情,更是家长的事情,如果自己都不对自己的孩子负责,就别指望别人对你的孩子负责。

我在初一一次家长会上对家长们明确了这样的观点,会后很多家长表达了认同的看法。我们班一位叫****的同学,这样跟我说:以前只认为,把孩子送到了学校,就全靠老师了,今天听你这么一讲,觉得这妈妈当的还很不够!让家长认识到自己在孩子的成长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班主任引导他们积极做好家庭教育的第一步。

第二句:孩子不是你的骨肉,夫妇才是对方的骨肉

中国的夫妻一旦有了孩子,孩子就成了家里的中心和重心,夫妻关系也就让位于亲子关系了。和中国人常常把孩子称为骨肉不同,西方的文化将夫妻视为骨肉,在古老的《圣经》中,亚当对夏娃一见钟情时就曾说:“你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中国的父母把关注点都投向了孩子,就很少用心经营夫妻感情,岂不知,这样不但导致夫妻关系问题,也会引发孩子教育和亲子关系问题。

一次家访中,我了解到这样一个家庭,孩子的妈妈对我说自己的夫妻关系几乎是名存实亡,双方都是看着孩子的面子生活在一起。妈妈性格比较急躁,对孩子恨铁不成钢,爸爸非常娇惯孩子,当妈妈欲对孩子发脾气的时候,爸爸总是充当护驾的角色。结果家庭分成了两派:父亲和儿子一派,妈妈成了光杆司令。虽然妈妈要求很严,但孩子的表现没有起色。现在已经踏入初三,妈妈很是焦急。我给她的建议只能是:“从改善夫妻关系开始,不然孩子的问题没法解决。只有夫妻双方在一些原则和观念问题上达成一致的意见,才可能对孩子有良好的教育。”

我们班类似这样的情况还不少,多数会认为:夫妻关系也就这样了,孩子还是要好好教育的。可是由于夫妻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对家庭关系的绝对性影响,夫妻问题不解决,孩子问题也很难解决,即使解决,也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结果。矛盾的家庭对孩子教育的影响尚且如此,离异的单亲家庭对孩子的伤害更不言而喻。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和谐的家庭氛围,恩爱的夫妻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大!因此,我们必须让家长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骨肉,你的骨肉是你的另一半!

第三句: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考上大学

这句话,大家都能理解。但家长常常希望孩子能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就拼命把孩子往那个心里的样子去塑造,就像栽盆景一样。由于目前我国的考试选拔制度的限制,绝大多数家长把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看做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只能表明他对学校书本知识掌握的不好,并不表明他们什么都不好。其实学习应该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家长心里很清楚: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考上大学,也不见得考上大学的人就一定比考不上的出息。不是所有孩子都乐学,一个集体中必然会有一些成绩落后的同学。作为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孩子放大、成就优点,家庭教育就算是成功的。世上没有完美的人,更何况是些未长大的孩子。

好的家庭教育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促进子女体、智、情的健康发展,教育内容包括传播科学饮食知识、基本的体卫常识以及相应的训练等。二是教育子女理解基本的人伦关系,教育内容包括接人待物,孝顺父母,尊老爱幼等。三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内容主要包括起居习惯、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知识以及基本的行为规则。因此不要把家庭教育仅仅停留在学习辅导上,良好的习惯和为人处事能力等素质的综合提升,才应该是我们现在家庭教育的目标。

以上是我在引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一些心得,当然,引导家长做好家庭教育不是仅靠几句话就能解决的,作为班主任,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杨敏. 对当代小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的探究 [D]. 河北师范大学,2009.

第8篇

【关键词】儿童;家庭教育;缺失

随着社会的变化,经济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好的改善,生活质量得到较大的提升;但物质文化的丰富,没有带来更多精神文化的增加,反而家庭教育缺失的现象很严重;原来家庭教育的神圣地位,似乎找不到最初的影子;特别是在农村,基于教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更为严重,给儿童成长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严重阻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

为了稳步推进家庭教育,及家庭教育健康的发展;全国妇联联合教育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文化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协、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同印发《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城乡发展、满足家长和儿童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教育中的基础性教育,与儿童的正常社会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每个家庭教育都应把家庭教育重视起来;基于目前家庭教育缺失较为严重,为此,特撰此文去探析家庭教育缺失的成因,以更好的做家庭教育建设工作。

一、家庭教育缺失的成因

(一)传统文化的影响

1.“父权主义”的影响

从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以后,父亲一直在家庭占着一个权威的地位;在开展家庭教育的活动中,都是听着父亲一个人发号施令来完成;而母亲在整个家庭中的地位是很卑微的,在家庭教育中也不可能有太高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妇女的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真正主事的还是父亲;在当前的农村,妇女的地位在很多情况下依然是从属的地位,在教育孩子上,依然是父亲起决定性的作用,母亲只是起附属的作用;这种不平衡的家庭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必然带来母亲教育的缺失。父亲特殊的地位,导致给到孩子教育一般是直线和僵硬型,这样的教育几乎是失败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父亲教育的缺失。

2.“放养式”教育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村的面貌有了更大的变化;吃、住、行等方面都得到较大的改善,但农村从事的经济依然还是自然经济,并没有过度到城市化,教育孩子的方式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放养的教育方式依然大有存在;他们没有感受到社会环境特e的变化,这些变化给教育环境增加了额外的教育负担;他们没有教育孩子上的担忧,也就没有教育孩子的压力;基于此,他们不会过多的思考放养式教育的缺失,而不可能会去探究放养式教育的致命性。

3.传统道德的缺失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优良传统,有着特别严谨的家风、家训;也正是这些优秀传统道德,培养着越来越多的优秀中华子民;在以往的农村,传统道德约束着每个个体的行为,培养了儿童良好的处事态度和行为习惯;在当前的农村,孩子五花八门的行为随处可见,家长和孩子也没有感到任何的羞耻,可以看出传统道德缺失的特别严重。

(二)法律意识缺失的影响

1.不懂法

在许多家庭看来,孩子是自己的,他们想怎么管就怎么管;把孩子当成自己的财产,可以任意处置,导致在教育孩子上出现很多的随意;因为不懂法,也就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的不当,会受到相应的惩罚,这种惩罚可能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缺少惩罚的警示,家长的教育就没有受到约束,也就没有章法,没有章法,家庭教育就缺少束缚,出现乱撞的行为会越来越多。

2.不愿意懂法

不懂法,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愿意懂法;当前国家已经出台关于儿童保护、防止家庭暴力的法律及规定,一些村民学历并不低,他们是可以了解到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但就是不愿意去了解;一方面,好面子,不愿意去承认错误,怕是去了解相关的法律条文后,自己是犯了错的,说出去,那是很没面子的事情;另一方面,他们认为这些法律不关他们的事,等发生了再说吧,总是持有“不见棺材不掉泪”的观念;所以他们会一直坚持当前的教育方式,比如放养式、暴力式等教育方式;不去思考如何可以更好地教育好孩子。

(三)不同形式“没文化”的影响

1.文化程度偏低

尽管当前的升学率有所提升,但在农村,村民的教育程度还是普遍偏低,沿海的农村及汉区的文化程度偏高一些;但在山区,或者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文化程度更低;教育孩子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一门高大上的技术,是不知道从何下手的;加上传统文化的严重缺失,孩子的行为几乎是没有受到道德层面的约束;当前放养的教育方式已经行不通,他们几乎是陷入了死胡同,心力都无从下手。

2.错误的认识:“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

对于很多家庭来说,他们不清楚在孩子教育上,所应承担的角色和责任;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他们花了钱,学校就应该把孩子教育好;不清楚所付出经济成本只是孩子教育的一部分,还需要花时间成本在教育孩子身上,他们也是孩子教育的主体;他们不清楚家庭教育在孩子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他们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不注重家校联合;把过多的责任推给学校,自己则一身轻;一旦家长持这样的理念,孩子成了学校的孩子,是没家的孩子,没家的孩子自然会严重缺失家庭教育。

3.教育孩子的经济化

当前物欲横冲的时代,一些家庭都以经济目的来建设整个家庭;在开展家庭活动时,都会考虑经济成本;教育孩子会花掉大量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但回报又来得慢,以及来得少;这样的经济收益,他们觉得很不值,所以不太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教育孩子,更不可能让孩子受到更高的教育;他们会把更多的时间教孩子做生意,而关于孩子成长方面的教育,几乎都被忽视了。

二、家庭教育缺失的对策

(一)提升家庭成员的角色认识

弱化父权在家庭教育的影响力,把权利部分地让渡给母亲;让母亲真正参与到家庭教育当中,补充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增加母亲在家庭教育的话语权,弥补父亲直线型教育带来的缺陷,改善父亲对家庭教育的看法;父母双方真正都参与到家庭教育中来,可以促进双方在教育问题上的思考,也增加相互的责任感,减少家庭的冲突,可以有效的促进家庭和谐。

(二)提升家庭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基于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忽视,与家长要谈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特别是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仅仅与家庭谈到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好处,他们是很难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应特别地与他们谈到忽视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成长带来的致命影响,比如过度自闭、过度抑郁等不良心理,这样他们,才可能下定决心去重视和开展家庭教育。

(三)改善家长对孩子教育主体的错误认识

与家长谈到,家长是孩子教育的主要主体时,要特别谈到缺少父母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的不利影响,比如缺少父母关爱,孩子会没有完全感,缺乏信任感,可能伴有交往恐惧症,他们在与同学及未来的同事相处,都会遇到极大的障碍;另外,学校教育的是有缺失的,学校不可能完成所有的教育,这是任何一个学校都做不到的,让家长认清这个事实,需要他们去弥补这个不足,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健康成长。

(四)加强家庭教育相关法律的宣传

1.提升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法律意识

让家长意识到法律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法律是约束行为的工具,也是培养习惯的工具,法律的作用不在于惩戒,而更在于培养习惯;家长如果了解相关的法律,就会按照相关的规定来行事,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一种习惯,这样在家庭教育中,能很好的控制好情绪,会减少家庭暴力的发生,让家庭教育在良性的环境中进行,家庭和孩子自然会从中收益多多。

2.透过多途径的宣传家庭教育中的相关法律

宣传家庭教育中的法律,村委会要发挥村民的所有力量,积极的参与到宣传法律当中;透过村委会广播、宣传栏、海报及宣传册等方式,在村里广泛的宣传相关法律政策,让村民认识到家庭教育中法律的重要性,培养村民良好的法律习惯,减少村民其他的暴力行为,为减少和消除家庭暴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改善家庭的“文化”程度

1.提升家长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忽视对孩子教育的村民,一般都是长期待在村里,几乎不了解外面的世界;可与他们分享外面世界的变化,让他们了解,当前的社会是科技与知识的社会,任何正当挣钱机会都需要有相关的知识;有了知识可能不能马上挣到钱,但没有知识,可能就挣不到钱;知识的缺乏只会增加生存的难度,会大大减少挣钱的机会,或者说知识的缺乏会没钱可挣,瞬间陷入生活的极端困境,透过知识缺乏带来的致命影响,提升他们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2.改善家长急躁的教育观念

很多家长都过于急躁,想急于把孩子教育好;然而越急越糟糕,最后选择忽视或者是放弃;要告知家长孩子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会出现很多让烦躁的问题,让人很焦心的问题;既然是一个长期过程,父母就应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家庭教育工作者要与家长分析在这个过程会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也要告知家长遇到问题时,可求助的相关渠道,以保证问题的及时解决。

三、结语

导致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有很多,这是一个复杂的命题,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把所有的原因都挖掘出来; 再加上问题是变化和发展的,在一个时间内,是很难做出一个完全准确的分析;但只要坚持家庭教育对家庭、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坚持的一颗探究的心,相信未来,可以改善家庭教育中的缺失,把家庭教育做好,做善!

参考文献:

[1]黄晓慧:《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载《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10期

[2]吕林云:《家庭教育缺失背后的真问题》,载《基础教育研究》,2016年第21期

[3]吴美佳:《家庭教育中父母责任的缺失原因及其对策研究》,载《现代教育科学》,2014年第6期

第9篇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最基本单位。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的教育来自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综合,其中家庭教育是最初始、最长久、最具体、最深刻的。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此,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应该从家庭教育开始。

2012年初,我校心理科研组结合学生咨询中常见的行为及认知障碍等心理问题,对三年级至九年级学年段的在校学生、部分学生家长和教师做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问卷调查,并通过家长座谈会和典型个案等方式开展了研究。研究发现,导致学生心理及行为偏常的家庭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家庭教育内容单一或缺失

我们认为,家庭教育首先应该是一种综合型的社会教育。在为家长普遍认同的以知识能力的培养为主要内容的认知水平的建构之外,良好的品行教育和适宜的法律法规教育也应该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可想而知,如果家长不能适时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意志、情操,不能帮助孩子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团结互助、助人为乐等良好的道德观念,不能适时地对孩子进行社会法制观念的教育,我们的家庭教育在为孩子成长护航的道路上就无法走得太远。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的家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教育内容缺失现象,个别家庭的教育内容极为单一。这些学生家长受自身限制,或是受社会上不良意识形态的干扰,在教育动机、方式等方面存在误区,直接导致了学生在接受教育的第一环节上受阻。

二、家庭教育中存在着种种潜在问题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今天,受应试教育环境和社会人才观的影响,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家庭把追求高分放在家庭教育的首要位置,或者把素质教育理解为孩子要在某个方面出类拔萃,将过高的期望强加给孩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重智能开发,还是重知识传授?

知识积累和智力发展的主次似乎不应该成为今天教育问题争论的焦点,然而现实中,有些家庭仍然将能背几首诗词、能解几道难题等同于孩子的智力发展,不顾及孩子的兴趣和接受能力,主观生硬地给孩子灌输各种知识。

2.严格要求孩子,还是给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间?

随着信息传播媒介的发展,家长对孩子的培养理念正发生着变化。然而该对孩子严格约束,还是依从支持?观念的冲突让家长无所适从。

3.重精神给予,还是重物质保障?

物质保障的确重要,然而心灵的成长却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人必修的课程,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和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需要应当保持步调一致。

4.重社会性培养,还是重个性化培养?

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同时又具备鲜明的个性特质,活出真我,尺度很难把握。

5.是维护统一的观念,还是坚持自己的主张?

家长对孩子的发展有自己的设想和规划,但自己对孩子成长的理解很可能与其他家庭成员或学校老师之间存在分歧,可能使教育作用相互抵消。

依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不同心态,我们将意识缺损型的家庭教育描绘为如下几种:

1.驱役式

孩子成为附属于家长的一种工具,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支配孩子的行为,孩子在家长的威严下“战战兢兢”地成长。我们将其分成两个亚型:

第一亚型:家长教育孩子方式粗暴、线条简单,有时还因“恨铁不成钢”、急于求成而滥施暴力。在这种亚型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时刻都在家长的严密控制之下,担心受到斥责和打骂,家长的身体惩罚或心灵施暴成为了他们的梦魇;

第二亚型: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反复无常、变幻不定,高兴时晴空万里,烦躁时疾风骤雨,让孩子对家长的恒常性丧失信心,面对家长无所适从,心灵压抑、思维混乱。

2.抱持式

孩子是母亲襁褓中的宝贝,怎么看都顺眼,什么要求都尽量满足,父母的怀抱就是孩子的世界,孩子应有尽有。我们将其分为三个亚型:

第一亚型:家长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各种生活需要,甚至一味迁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使孩子被滋养得四肢不勤、人格缺损;

第二亚型:孩子的缺点被家长的爱无私包容,家长会最小化孩子的过失,无原则地支持孩子的错误,庇护孩子由于阅历浅薄、知识贫乏、判断力微弱而导致的错误行为,让孩子在错误的是非标准中成长;

第三亚型:家长认为孩子就像自然界中的小树一样,有时候会长出一些枝杈,但长大了自然会挺直,用“自然天成”的观点指导孩子的教育,让孩子在成长中失去了规范和节制。

3.娇纵式

家长在孩子的成长中灌注了太多自我,让孩子成为自己的再生新客体,用滋养自己幸福感的方式去滋养孩子,最终培养了孩子的虚荣。我们将其分为两个亚型:

第一亚型: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成果过分奖励,认为“考得好怎么都行”,偏重物质奖励,使孩子的心灵在物质享受的刺激下,物质欲望不断滋长,甚至养成贪婪心理,不思进取;

第二亚型:家长“理所当然”地把孩子看成自己生命的延续,认为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所在,众星捧月、甘于奉献,在无形中滋长了孩子的自我中心思想,让孩子正常的社会性发展受到阻碍。

从在家长座谈中收集的资料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家长都缺乏对教育的理性思考,没能将教育的失误归结为自身的原因,没能将孩子的成长跟家庭教育联系起来,有的家长甚至还固执地认定孩子的成长和未来是“命中注定的”,否认成长的可塑性。

反观我们的咨询个案,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尚未成年,他们的心理状况直接导致了他们对主体行为表达的简约化和浅表化处理,面对挫折处境时他们会以简单的应激情绪应对,因此个案在咨询内容、表现形式和咨询效果上具有很强的独特性。

如果这个时期,孩子在家庭中与家长缺乏沟通、得不到家长的尊重接纳,失去了来自家庭的基本心理保障,就会导致诸多心理问题。而传统的教育思维模式通常将剑锋直指孩子,作为孩子成长监护人和陪伴者的家长永远都穿着“拯救者”的外套,扮演着“审判官”的角色。于是明明是家长生了病,但却让孩子吃药,吃不好说明不对症,于是再看医生再吃药,不惜代价想把“孩子的病”治好,还要美其名曰“为孩子负责”。通过咨询,我们最终让家长意识到,存在于家庭和自己身上的问题才是孩子心理问题的真正病因,“解决孩子问题,先从自己下手。”因此,对家长的教育和培训必须与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虽然家长的素质参差不齐,孩子也无法选择父母,但是学校可以利用其教育资源,对家长进行孩子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利用家长学校等方式形成独具特色的引导模式,从而优化家庭资源,让家长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对待孩子的成长。

我校将心理健康知识引入家长教育。在家长培训中,我校由心理科研组承担了主要的培训任务,结合案例分阶段让家长明确如何爱孩子、调整心态、换位思考,把孩子当作一个真正的人来尊重,让家长真正了解孩子的思想情况。要求家长学会欣赏孩子,懂得孩子成长的过程充满喜悦欣慰,应该以欣赏的眼光对待孩子成长中的所有问题,理解“成长总需留下痕迹”的道理。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