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德育的地位和作用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3 16:08:0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德育的地位和作用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德育的地位和作用

第1篇

论思想政治在德育教育中的地位作用

 

邵龙斌

( 四川省甘孜州海螺沟中学  四川省甘孜州 626102)

 

德育教育因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且又是精神力量的源头,所以历来就是教育的重头戏。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而“树人者,以德为先”,足见德育的重要了。正因为德育的重要,因此,自然科学中都渗透着她的灵魂,随处可见她的影子。但德育作为教育的灵魂,又岂能仅仅成为众多科学的附庸?!她自有其阵地,这就是——思想政治课。下面笔者就思想政治课在德育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谈一些自己粗浅的看法。

笔者认为,思想政治课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理论性作用

    理论是学科的基石,这是常识。无论什么学科,没有理论基础的学科,无疑都是美丽的空中楼阁,都是站不住脚的,既不会长久,更不可能期待发展壮大。德育教育作为党的教育方针的主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的重要任务。如果没有科学理论作为其出发点和有力依据,又怎能当此重任?完成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品德的培养。一般学科在涉及德育教育内容时,由于受学科限制,大都就事论事,仅仅谈到了是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没有也不可能深入探究 为什么的问题。因而绝大多数都没有能够站在理论的高度上去说个究竟,如果施教者处理得不够恰当,难免给人以牵强附会的感觉甚至让人觉得那是在作秀。当然就不可能达到关于德育的最佳效果。而思想政治课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逻辑性,不仅从理论的角度,首先使人信服地阐明了自身合乎逻辑的科学内涵,而且还为其他各学科中德育教育的内容,提供了理论依据,说明其由来,给人以真实的感受,让人在信服之关于德育的最佳效果。而思想政治课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逻辑性,不仅从理论的角度,首先使人信服地阐明了自身合乎逻辑的科学内涵,而且还为其它各学科中德育教育的内容,提供了理论依据,说明其由来,给人以真实的感受,让人在信服之中接受其思想,受到教育,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正是这样,才使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仅合情,而且合理,使德育教育的实施得以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系统性作用:

德育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到思想品德,心理品质,法律意识,国情时事等等诸方面,而它本身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由许多个侧面构成。这些单个的侧面无一不在充实和完善着这个体系,使这个体系更加丰满和更具魅力。但这些单个的侧面却不能单独完成整个体系的功能。我们的各个学科正是这样的一个一个的侧面,尽管它们从各个侧面丰富和完善着德育教育,但由于各科性质和侧重点的不同,它们没有,也不能提出德育教育的全面发展和要求。因而仅仅这些侧面出发,只能从某个侧面对人的品格加以塑造,而不可能塑造出品格完全的人。这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只有思想政治课,才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求的人才标准,对人的成长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这种完整的系统性的要求是其它任何一个学科所没有也不可能达到的,只有在这种全方位成长的标准要求之下,德育教育方能完成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的重大历史使命。

三、规范性作用。

由于德育教育本身有着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的社会不问的阶段,对德育教育的要求不尽相同,  甚至不同的社会还会有着完全相悖的教育方向和教育要求;加之人们的认识的差异,可塑性的差异以及环境的差异都较大。而其它各学科的重点都不在德育教育上。因此极易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差异,况且现实的社会中善恶并存,真假混杂,美丑难分。此不可能对德育教育提出统一的标准和模式。这给德育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难度。然而思想政治课通过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中优秀民族传统美德,优秀民族文化的肯定和继承,而对有史以来,损害我们民族利益的、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人和事的否定和批判,从而明确地指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从而区分了复杂的社会生活。把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规范到了真、善、美的旗帜下。并结合时代的要求,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的方向。这是思想政治课对德育教育重大作用,它使德育教育在思想政治课的规范之下,沿着预期的目标,顺利进行。

四、前瞻性作用。

德育教育自身存在着发展的问题。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德育教育理应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唯其如此,德育教育的功用方能完善地展现,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品德良好的合格人才。但德育的发方向何去何从的问题,只能建筑在由思想政治课构建的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由于思想政治课不仅对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予以肯定和继承,而且思想政治课根据自身的科学性,在科学阐释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依据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合乎逻辑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作出了科学的预见,描绘了人类社会美好的来,  引人入胜,催人奋进,,这为德肓教育自身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指明了发展方向,使德育教育的发展成为可能。这便是思想政治课对德育教育的前瞻性作用,它确保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使之恒久地成为教育的灵魂。

第2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地理教育;地理素质

纵观世界各国,不管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很重视通过地理教学来达到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目的。因为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地理学,深刻了解到我国辽阔富饶的国土、资源和储备,还有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世界上的地位,还有所面临的问题,比如就业问题,人口问题,海洋开发问题等等。让学生心中有数,唤醒他们树立人生远大目标,增强主动学习的热情。

一、 地理教育在如今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主要分为智力、情感和健康三方面。智力方面主要包括学科知识和经验知识,并且学科知识是整个知识领域的基础,也是全部素质的基础。经验知识主要靠学生们从生活经验积累和社会上得到。

(1)智力方面

古人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天文和地理,这两个词语通常是用来形容一个拥有丰厚的知识底蕴的人。这其中的地理,侧面说明了地理知识的广泛性、多面性、综合性。从正面说明了地理知识在人们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并且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地理知识价值地位的一种肯定。小学中的《自然》初中的《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课程对学生智力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很不乐观,孩子们分不清东南西北,大人们竟然不知道中东在哪里,大学生们有的甚至不知“臭氧层”的现象。

由此可以看出地理教学对学生们的基本素质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学的地理教育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们一些独特的思维,比如: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

首先学会如何使用地图,这是中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在地理这一门学科中,大量的地图恐怕是与众不同的一个地方。地图,它直接给人一种直观的感受,各种抽象的事物都可以通过用各种符号前来代表,有助于人们对其理解和分析,有利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发展。

在者中学生在分析地理问题的时候,要学会运用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问题。教师在教导时候,要学会利用地理事实来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导,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用辩证思维来解释人地之间的复杂关系,人类面临着生存和发展这两难的问题,人口既要繁衍,并且还要进行相关的控制。对于资源我们人类在利用的同时,又要注意节约的问题。另外,环境改造和保护,也是一顿辩证矛盾体,如此让学生改变思维,可以使学生的辩证思维得到发展。

在者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鼓励学生们大胆创新,可以自主设计学习过程。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重点,充分调动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刻意引导学生们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2)情感方面

在高中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在面对地理中那些概念、原理、方法时,会有不同的态度和复杂的内心体验。在面对老师留的任务时,如果顺利的完成,就会感到满意,若是失败,则会感到痛苦、惧怕和憎恨。以后会对地理产生厌恶情绪。

(3)健康方面

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影响着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对学生们成长的意义是极其深远的。他是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根基。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是建立在特定的心理素质上。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思想是指挥官,那么能否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和身体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具有普遍意义,能够对他们个性的各个方面、学习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积极影响。

二、地理教育在如今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1.我国地理教育的危机

因为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地关系,是一门综合自然科学和人为科学的学科。为了求得自身可持续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就必须正视人地关系中的各种事物,建立人与地之间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应大力发展科学的人地观方面的教育、培养地理科技人才。这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获得成功的重要方法之一。

2.地理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主渠道

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何为环境教育的定义。但是环境教育的发展方针主要分为三个方面:认识环境、利用环境学习和关心环境。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和科技的问题,还是复杂的社会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是为了从整体上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这需要人们从人文、自然、经济三方面着手研究。而其中地理教育可以为环境和发展教育做出重大支持。并且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教育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其中地理教育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结语:斯宾塞曾经说过:“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地理学这门学科,它包含的科学方法是极多的,比如科学抽象、观察、验证、类比、模拟、假说、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数学推导等等,如果让学生掌握了几种有效的科学方法,对他的学习和未来的科学研究是极其有帮助的。不过,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 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孩子讲的学问,而在于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当兴趣已很浓的时候,再教他的学习方法,这才符合优良教育的原则。

参考文献:

[1]赵全科.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Z1:185-187.

[2]朱孔山,刘京丽.论地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J]临沂师专学报,1999,06:38-40.

[3]张英红.地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03:70-72.

第3篇

关键词:中国梦;高职语文教学;德育功能;隐性德育

中国梦的实现与高职教学改革,特别是与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关系十分密切。用中国梦指导高职语文教学实现其重要的德育功能,进而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更好地促进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好地培养“德艺双馨”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更好地鼓励当代大学生“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1]”,更好地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

1中国梦为高职语文教学指出了新的改革方向

中国梦不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富强梦、世界梦、和平梦,而且是中华文化全面振兴的幸福梦、文化梦、道德梦。中国梦不但指明了国家建设的方向,指明了人民追求的方向,而且指明了行动发展的方向,指明了个人拼博的方向。同样,中国梦也指明了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用中国梦指导高职语文教学实现其重要的德育功能,进而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他们“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让他们在实现自身梦想的同时,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德艺双馨”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类的基础课,高职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与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和文化素养的同时,与职业特点结合起来,进而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高职的语文教师,应该心怀“铁肩担道义”的精神,把中国梦的思想与理念贯彻到高职语文教学改革中去,把中国梦变成每个学生心中的梦,把中国梦落实到学生的行为习惯中去。基于中国梦视域以及党和国家“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方针,高职语文课必须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去,必须把每个学生个人梦想的教育渗透到中国梦教育中去,而且这一定会成为全民族追求与实现中国梦时期的一个重要的改革方向。

2高职语文课程具有天然的隐性德育功能

隐性的德育功能是指“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会起潜移默化作用”,具有一定隐蔽性的教育功能。高职语文课程本身就具有天然的隐性德育功能,中国梦视域下突出高职语文的德育功能是完全可行的。高职语文教学中,对于知识积累、认知欣赏、审美教育、素质提升、能力培养等主要是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经典名篇的解读、分析、探讨、学习与欣赏中实现的,其隐性德育的导向功能、启发功能、育人功能也都是在这些过程中得以实现的。通过对大量优秀作品的阅读、探讨、学习与赏析,学生不但可以拓宽自己的思维空间、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而且作品中的内容、思想、观点、价值判断与行为方式等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学生心灵的净化、思想的升华也是最有效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善于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而且要善于联系社会、生活、工作的实际,并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对这些优秀文学经典的内容、思想、观点、价值判断与行为方式等具有德育功能的成份产生认同。

3中国梦视域下高职语文德育功能的实现路径

3.1教材是实现高职语文德育功能的最好载体

语文这门学科不但具有天然的人文特征,而且具有天然的求真、向善、向美的感召力。在编写高职语文教材的时候,不但要充分考虑到高职院校的实际,而且要特别注重高职学生的特点,在突出人文性、工具性与高职性的同时,更加侧重考虑选进教材的那些经典篇目的道德力量。同时,还特别针对高职院校应用性、实践性等方面的实际要求,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体现教学方法的启发性,为高职院校应用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厚重的人文素养基础。所以,自主开发编写的教材,在编写体例上完全打破了以往按文学史,或者按文体编写的格局,综合设计了“大学•大师•创新”、“友情•爱情•梦想”、“经典•仁爱•智慧”、“人文•丰碑•艺术”、“自由•品格•财富”、“眼光•境界•人生”和“写作实训•语文实践”等七大专题。这些专题均涵盖了读、写、听、说等各种基础技能的训练,并且做到了各有侧重,各具特色,把高职语文所要传授给学生的最为关键的内容均作了缜密的安排。选文方面的原则是力求选择反映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人类共同美德、涵盖古今中外的经典名篇,体现了高尚理想、人格力量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内容和时代风貌,体现了各种不同的写作风格。

3.2教师是实现高职语文德育功能的执行长官

德育教育是语文教育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现语文德育功能首席执行官的教师应有这样的意识与高度,挖掘语文学科潜移默化的、渗透式的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严格遵循语文学科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在备课的时候,力争做到有效地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并充分利用各种语文教学资源。无论是作者简介、作品讲授,还是文学欣赏、读写训练等任何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都应该充分运用灵活的方法、生动的形式,使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得到全面渗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优秀经典中的通过教师最朴实的语言诠释过的带有德育力量的思想与观念。在此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激情与活力,从而让学生在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状态下实现思想的升华。如果要让高职语文的德育渗透功能得以充分的发挥,一个教师的高尚情操与人格魅力也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孔子曰:“子师以正,孰敢不正”,教师的高尚情操与人格魅力、语文教师身上“德技双馨”的素质要求就显得特别重要,正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教师高尚的情操与人格的魅力对学生的品格教育虽然是无声、无形的,但这却是一种“大道”,教师人格楷模与道德楷模的力量都是不可忽视的德育渗透因素。

3.3传统文化是实现高职语文德育功能的厚重根基

无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富强梦、世界梦、和平梦,还是中华文化全面振兴的幸福梦、文化梦、道德梦,如果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滋养,那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深入挖掘蕴涵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宝贵精神、光辉思想、可贵品格等并应用于高职语文教学中,才能夯实高职学生的文化根基,才能全面激活这股实现“中国梦”至为重要的力量。传统文化当中不但蕴涵着“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积极入世的立身哲学,而且蕴涵着“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这些非常可贵的处世准则。数千年的教育实践证明,传统文化对一个人高尚品质的形成、健全人格的塑造,可以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自从提出中国梦以来,并明确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比重;要积极运用传统的节日仪式等弘扬传统文化;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方面的教育作用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各级各类学校还要特别强调语文课堂应该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回归,充分利用优秀、博大、深厚的传统文化在立志、修身、爱国、仁孝、勤俭、诚信等多方面塑造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中国梦视域下要实现高职语文德育功能当然要侧重中华民族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侧重传统文化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撷取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性、思想性,从而实现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往往能够收到“润物无声”的德育效果。传统文化的回归,传统美德的重塑,让新时期的高职德育与高职语文德育都拥有了新的内涵,特别是中国梦视域下,高职语文德育功能的实现不但拥有了厚重的根基,而且出现了现代的元素,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传统美德与现代道德结合,这样更有利于共同构建现代高职学生良好完备的道德观,也更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

3.4校园文化是实现高职语文德育功能的肥沃土壤

只有充分重视校园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大学精神、行为准则、校风、教风、学风以及校园文化设施等因素,并与高职语文教学密切结合起来,校园文化才能成为高职语文德育功能实现的沃土。在中国梦视域下,语文教师如果要塑造学生纯美的灵魂,就要十分重视校园文化这片沃土的开发,特别是重视价值观念与大学精神的解读。正如民盟主席蒋树声所说:“大学精神应该是一个大学的灵魂,大学精神难以言述,但是无处不在,到处可以看到,包括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批判精神以及好的学风、优良传统,综合起来存在一种大学精神”。现代大学的德育理念的根本价值取向就是爱国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自由精神等精神的全面确立,并通过这些精神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些精神当中,最具锋芒的部分是批判精神,因为批判精神不但是对“德育主体的精神彰显”,而且是“德育中的不可或缺的理性风格与探究工具”,不过,批判绝对不是吹毛求疵,其支撑点就是爱国精神,所进行的批判都是出于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热爱,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并最终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在中国梦视域下,高职语文教师在重视价值观念与大学精神解读的同时,还应该时刻注意结合校园文化的相关活动,依照全校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与大学精神,有意识、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等方面的能力。

3.5活动拓展是实现高职语文德育功能的实践路径

第一,高职语文教师在课堂内外都必须加强学生们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全面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赏析、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基于这种指导思想,笔者所在课题组编写教材的时候根据项目导向的思路设计了专门的“写作实训”,每个项目都设计有项目说明、项目要求、基础知识、基本功要求、写作技能、模拟场景和实训任务等操作性很强的内容,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带着项目任务进行有效的实践与训练。除此之外,还特别编排了“故事会”、“赋诗填词”、“书香校园”、“即席演讲”、“书法技能”等合适在课堂中开展的系列的语文实践和训练内容,不但充分突出了高职院校能力本位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要求,而且可以全方位地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常态化的训练与实践,教师可以更方便、更有效地在学生的课堂实践与训练中有针对地融入中国梦及德育的因素。第二,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好课内的实践活动,全面发动学生积极参加校内的各种实践活动。例如,在大学一年级时,结合大学精神及时进行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结合语文课和各种语文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全校性的经典诵读大赛、汉字听写大赛、演讲比赛等。在大学二年级时,全面发动学生积极参加全院性的主持人大赛、校园歌手大赛等活动,深度整合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之外的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和项目,全面实施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与培养计划,让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各种技能技术能力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从而促进和帮助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全面成长,全面成才。第三,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应将德育实践纳入语文课堂教学,创设有效、广阔的德育环境,密切结合社会大课堂、生活大课堂,实行与时俱进、兼容并包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或实践活动,到革命纪念馆参观访问,深入当地社区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让学生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实践活动中得到思想上与人格上的升华;另一方面是培养高职学生在平时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经常性地关注身边人和身边事,把高尚的人和事写下来,记下来,并在班上进行交流。特别要善于借助高职学生到工厂,到企事业单位去实训、见习或实习的机会,要求他们写好实训、见习或实习的方案、计划、调查报告或实践报告等。这样做不但把语文课堂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了,而且把语文课堂与日常生活真正融合起来了。通过丰富的社会活动,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切身利益与前途命运,还与当前的社会、当前的生活息息相关,语文德育渗透功能不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在校园实践与社会实践中也得到了很好的拓展,中国梦视域下的语文德育功能不但因此充满了时代气息,而且把素质培养、能力训练落到了实处,适应了新时代对高职院校提出的培养“德艺双馨”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综上所述,在中国梦视域下把高职语文德育功能的实现作为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方向,是时代的要求,是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握的一个重要方向。

作者:郭孔生 单位: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肖群忠.仁义信和民本大同———中华核心价值“新六德”论[J].道德与文明,2014(5):11-15.

[2]郭孔生.论隐性课程的涵义、特征和建设思路[J].辽宁教育,2012(11):21-23.

第4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地位,作用,终身体育意识,大学体育,全面发展

引言:体育教学在大学教育中不仅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体育教学在当今社会的大学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更是不可忽视的,是学生素质教育手段的重要方法。

一、概论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就是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他的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学校体育属于教育范畴,无论在哪种社会条件下,都受该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并通过培养人才为之服务。学校体育与学校德育、智育共同组成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的合格人才的一项基本内容和基本途径。

中国学校体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他们的体质,并对他们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使他们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要实现这个目的,必须完成下列的具体任务:①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地生长发育,养成学生坐、立、行的正确姿势;促进学生力量、速度、灵敏、耐力等身体素质的发展,增强学生走、跑、跳跃、投掷、攀援等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体育活动大多在室外进行,锻炼学生习于寒暑,能登山、泅水,以增强他们适应自然环境、抵抗疾病、克服困难的能力。②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使学生爱好体育活动,懂得怎样锻炼身体,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对有发展条件的学生进行系统的业余运动训练,为国家发现和培养优秀的体育人才。③结合体育向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等精神文明的教育。要教育学生认识体育对个人、对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意义,启发其锻炼身体的自觉性。

学校体育是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学校体育大大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学校体育对于美育也有积极作用;不仅如此学校体育还是一项高尚的娱乐休闲活动,是学生们辛苦的学习之余较为享受的娱乐方式。

二、 高校体育与学校体育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一种,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是专门针对17~19岁入学的大学生,他们身体的生长发育已接近成年人,体力的发展已达到本人的最高水平,体育的任务是要使他们的体力得到充分发展,并在全面锻炼的基础上,根据所学专业和将来工作对体力的要求,加强某些身体活动技能的锻炼作,熟练地掌握一两项运动技能。

中国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与中小学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①教材内容按运动项目分类,强调“田径是各项运动的基础”,把田径作为重点教材。女生规定学习篮球和排球,男生在篮球、排球和足球中必须选择两项。②规定了男女分班上课,对病弱学生开设保健课或医疗体育课。③没有具体划分年级要求,各校自行编订教学进度。

中国高等学校普通体育教学大纲规定体育课是一门基础课,并列为考试和考查科目。根据学生的运动成绩、学习态度和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情况,评定学生体育课的成绩。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出版了田径、女子体操、男子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游泳、滑冰和体育理论知识等体育教学参考书。

三、 高校体育的作用

高校体育是一门融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学,它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学校体育是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内容。

应试教育使学生在初、高中阶段由于受条件限制和升学的压力,所接受的体育教育明显不足,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进入高校后,体育设施与环境虽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又面临着考研、就业的人生转折。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双向选择,使人才竞争更趋激烈,其表现首先是智力和专业技术的竞争,这种重眼前利益的社会导向使学生把主要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的健康以求高分。应试教育以升学考试为目的,以升学率作为教育评价的根本依据,忽视了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的学习及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压抑学生的体育兴趣与体育特长。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旋律,学校体育的目的就是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体育运动和卫生保健知识,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体各系统、各器官的良好发育,从而提高学生以身心和谐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水平。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体育能力,通过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育质量的评价与管理,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达到培养合格新型复合人才的目的。学校体育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严格的体育教学和训练,可以加强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体育教学和训练的对抗性,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学校体育还为学生的道德行为的表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在体育运动这样一种特殊环境中,学生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努力表现出良好的道德风貌,从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打下基础。

高校体育的作用总结为以下几点:(1)是促进学生身体正常发育,结构机能健康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2)使学生具备体育运动的基础知识,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与良好习惯。 (3)增强学生体质,促使其机体活动能力和素质多方面发展。(4)锻炼坚强意志与养成热烈情感,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与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汪元榜,对构建和谐体育教学的思考,中国学校体育,2006

2.中国知网收录 《高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第5篇

一、钢琴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发展的时代背景

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占据课堂的主动权,整个课堂都是老师一直在讲解,学生们只是被动的接受,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一方面降低了老师授课的效率,另一方面也严重的扼杀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如果长此以往,难免会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的教学局面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扭转。如今,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我们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我们不再唯分数是从,而是更多的考虑学生们情操的培养。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钢琴教育的手段。钢琴教育是音乐教育的一部分,音乐教育重点在于陶冶学生们的情操,让学生们用心去感受周围的一切,深深的爱上我们的生活。因此,为了更好的将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具体的落实到行动中来,我们有必要尽可能的发挥好钢琴教育的作用。

二、钢琴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知道,教育的目的在于不断的提高学生们的智力,培养学生们的情商,可是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多的关心了学生们智力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们情商的培养,这样的影响是深远的。为了扭转这样的尴尬局面,我们需要进一步发挥钢琴教育的魅力。

1.提高人的审美能力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能力,给学生们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可是如何帮助学生实现这样的目的呢,这就需要钢琴教育的作用。钢琴教育是感性的,它借助音乐符号,留给了学生们一个充分想象的空间,生活中的美在这里展现,生活中的美在这里升华,就是在这样的感性熏陶中,学生们的审美能力会不断的提高。

2.培养人的洞察力

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过多的关心学生们的分数,因此让学生们生硬的学习,没有生动的知识点,正是因为这样学生们不仅学习效率低下,而且学习兴趣也不高,更严重的是扼杀了学生们的洞察力。世界是美好多彩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它是神秘的,它需要我们亲自去探讨,可是如果把所有的疑惑都用直接的结果告诉我们,那么又怎能提高学生们的洞察力呢。钢琴教育为我们营造了想象的空间,不断的培养了学生们探索世界的洞察力。

3.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钢琴教育重在精神上的陶冶和培养,在想象的时空中,学生们会用眼去审视周围的美景,用耳去聆听周围的声音,用心去感受世界的美好与多彩。正是在这样的情感培养中,学生们的精神世界会更加的饱满,学生们的精神力量会更加的强大。

三、如何具体落实钢琴教育

为了不断的开发学生们的智力,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观念,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我们有必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借助相关的措施,具体的落实钢琴教育。

1.明确钢琴教学的目标

为了能够让钢琴教育的魅力真正的陶冶每一个学生,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做的便是进一步明确钢琴教育的教学目标。钢琴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们的情操,不断的提高学生们洞察力、审美力,进而丰富学生们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老师在钢琴教育的过程中,就应该摆脱过去传统观念的束缚,注重学生们精神世界的塑造,让学生们深深的爱上生活,爱上学习。

2.重视情感的熏染

钢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们的情商,出于这样的目的,我们在钢琴教育中就要时时处处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在钢琴教育中熏染情感的手段有很多,因为音乐本身就是情感化的,在情感的世界里,学生们体会到的是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在高兴中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在哀伤中我们感受到了珍惜,正是因为这样学生们便懂得了要热爱生活。

3.加大对于真善美的宣扬

真善美是我们生活的真谛,生活中的美好、善良、真实,无时无刻不在净化着我们的心灵,它让我们看到了人生该有的面貌。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一颗虔诚的心,面对周围的一切,是我们应该做的。钢琴教育在情感的世界里,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这一切,在这里生活中的美好得到了宣扬,生活中的丑陋得到了批判,正是因为善恶分明,让我们真正的体味到了生活是美好的,上帝是公平的。

第6篇

体育课有教学大纲和相应的教材,排有固定的课表,编有系统的教学计划。有固定老师任固定班级的课。有考试评分制度和教学常规,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所谓的基本组织形式,并不是唯一的组织形式,这正是我们所忽略的。因此不是唯一的,所以不可能完成学校体育的教育目的和任务。对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培养体育人才等主要任务更是满足不了需要的。

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颁布发的规定中有两课、两操两活动,和学生每天至少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在多数学校中,真能坚持贯彻的也只有两课。对于“两操”、“两活动”及一小时锻炼,很大程度上得不到组织保证,被冲击的现象相当普遍,以升学率高低评论学校质量的今天,学生的身体状况严重下降,从许多材料中都证实了的。例如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2006年招收四十一人,经体质复查,有二十二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占班级学生比例的56%,如何评定学校的质量问题,必须引起教育部门的离度重视,必须解决办学思想和人才的规定,很有必要拟订必要的行政条例,命令学校认真贯彻执行。

课外体育是学校体育的主体部分,由于它在完成学校体育教学任务、提高运动技能,完善运动技术,增强学生体质,发现和培养体育人才等方面,是体育课难以比美的,有其它的优越性和实效性。世界有些国家,例如美国设置中小学体育课时,课外体育每周多达七百六十分钟,相当于我们的六倍,体育课每周安排一百四十分钟比我们高一个课时还多。其课外体育是体育课的四倍多。美国之所以长期居世界体育强国之冠,不是没有道理的。资本主义国家能花大力气在民族体质上投资,不能不承认人家的卓识远见,早在苏联国家也规定每个学生,每两个月,必须参加一次本地区的比赛,用竞赛制度促进学校体育的普及与提高。同样那个时代的苏联也是世界体育强国之一。我国,要在今后本世纪末建成体育强国,增强全民族体质,强国强民,把战略重点放在学校体育上,是非常重要的。抓学校体育不能忽视课外体育这一关键环节。

有人认为课外体育是体育课的补充,或者说延伸和继续,这种提法是不正确的。从实践和理论上认识,都不符合客观规律的,甚至破坏了学校体育爱好者的完整性,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教育者可以不抓课外体育,教师只要上好体育课,课外体育可以不当作自己的本职工作,也可以作为义务来对待。片面重视体育课,把学生限制在课堂教学上,是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的选择上,也是违反青少年心理和生理特征的。一个学校,没有丰富的课外体育,学校中生龙活虎、活泼快乐的气氛就很难出现。

课外体育的内容非常广泛。且不受大纲的约束。凡有益于学生健康,能增强体质的体育活动,均可纳入包括竞技性、趣味娱乐性、智力开发性等。根据学校的具体条件,也可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充实学生课余文化和体育课的生活节奏,显示紧张活泼的校貌,改善和转移大脑思维,调节生理机能,课外体育还具有以下特点。

(1)有效的增强体质,增强体质是通过运动来加速代谢,促使能量消耗和恢复来改变机体的生理变化,从而提高和改善机体水平。课外的运动和锻炼和竞赛,是增加运动负荷的必然结果。使有机体机能有所提高。在四十五分钟的体育课上,很难达到超量恢复,这是由于时间短、学生多,达不到一定的运动量,只能学习一些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和要领,实验证明,女生一分钟跳绳实验组,平均心率120-125次/分,对比且125-135次/分,男生二十分钟蓝球游戏,实验组平均心率120次/分。对比组135-140次/分,这样的运动负荷,对人体机能产生有效的改善,而体育课中不可能有多数学生达到这样的负荷。

(2)课外体育,能发挥特长,满足爱好,是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理想途径。由于科目广泛,学生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从事锻炼,兴趣和爱好是发挥专长的动力,只有对某项运动有兴趣,才可能自觉地去学习和掌握技术、完善技能,专项的选择和形成,往往是通过课外体育来选出来的,未来的世界冠军,就孕育在学校课外体育的广阔土地上,绝不可能是每周的两节体育课中产生的。

(3)课外体育,可以不受大纲约束,能因地制宜开展适应性的项目,和地方特色的活动,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器材都不是太好,充分利用和发挥自己的优势来增强体质是十分重要的,还可以活跃校园气氛,很多冠军的启蒙,都是在山青水秀的高原苍山脚下产生的。

(4)课外体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理想、情操培养的好场所,运动与思维是相互联系的,当人在运动时,由于新陈代谢的加快、血液循坏加速,容易产生冲动,一个人往往在运动时,出现与平时极不吻合的反常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正说明他所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对于教育者来说,正好是提供思想教育的时机和内容,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才的工作,就是看得到,说得清,模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人和事。

第7篇

中国人口众多,如果人口的素质提高了,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与我们竞争。人才的结构是宝塔形的、分层次的,即初级人才、中级人才、高级人才。最大量的人才群在初级和中级。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必须花大力气、加大力度培养初、中级人才群。而培养大量初、中级高素质的实用专门人才,主要靠职业教育。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重要途径。

一、职业教育架起了素质教育的立交桥

在几千年“学而优则仕”的封建观念影响下,莘莘学子千军万马去挤考大学这座“独木桥”,然而能升上大学的毕竟只是少数,在同龄人中只占6%~7%,其余的人被挤下“独木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从教育客观上来讲,应调整中等教育的结构,即学生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后进行分流:一部分分流到职业学校,一部分分流到普通高中。分流的比例为60%~70%进入中等职业学校,30%~40%进入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毕业生少部分升入对口高等院校深造,进一步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绝大多数学生学有一技之长,回家发家致富,成为当地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和领头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减轻升学竞争的压力,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宽松环境,为素质教育架起了“立交桥”。

二、职业教育实现了素质教育对人才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素质教育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之一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素质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就是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教育对象。抓考绩,突出抓入学率、巩固率,降低留级率,提高合格率,而并不是单纯地抓升学率的高低。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就要符合多数学生的爱好和就业需要,而职业教育设置的专业有上百种,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相应的专业。每种专业开设十多门专业课,供学生专修,每个学生都可以做到学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专业的设置适应了劳动市场的需要,专业设置市场化,职业学校时刻瞄准市场“行情”。当地经济需要什么,就办什么专业,就培养什么人才,打破了普通教育培养目标单一化的格局。面向市场培养人才,面向市场及时调整转换专业设置,并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对经济建设的适应性,极大限度地满足了全体学生的就业需要,从而开发了每一个学生的智力资源。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具备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先天优势。

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之二是“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这就是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实现全面发展,达到“五育并举”,并且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培养,简而言之,就是“合格加特长”。现代职业教育应以使学生达到某种职业的从业能力要求为教学目标,以能力为教学单元,以掌握能力的表现作为衡量教学进程的基准,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能力本位教学兴起原因之一是它能适应学生个人的不同条件、不同要求,最大限度地照顾到个人间的差异。首先,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课程,有利于学生特长的发展,各种专业开设的课程基本上分为三个层次: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要求合格,为技术课服务,专业技术课又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每一门专业技术课的教学传授学生上千种技能,学生选择专项一技学有所成,就不愁找不到就业的岗位。其次,职业学校对学生的特长培养有特有教学手段,“一专多能”的职业中学实习教学培养的是动手能力,一般占总课时的40%,学生在学校实习基地或到社会厂、场、店顶岗生产实习。因此,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多层次、多规格、多类型的专门人才,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职业道德、专业技能等多方面的素质。

第8篇

关键词:地理教育;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全球意识

Abstract: in this paper,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ography itself, discusses the status and role of the decision by geography education in quality education very important: geography education can make the students to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survival of the human environment,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earn to live better; geography education is moral education important, make students learn to behave; geography education can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and lifelong learning, improve students' qualities make, lifelong benefit from admission.

Keywords: Geographic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global consciousness

素质教育的内涵极其丰富。人的素质是人的各方面素养和品质的总和,包含着生理和心理的、思想和身体的、政治和文化科学的,智力和非智力等方面比较稳定的本质特征。素质教育则是着眼于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而实施的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是:它的目的不是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而是要面向全体,使国民素质得到整体提高。因此,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任何一门学科教学能单独完成的,但地理学科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涵盖面之广,教育因素之多,影响之深,作用之大是其他学科所难以企及的。因此,地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应是主角、主课、主渠道,作用是极其重大的。地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地理教育特点所决定的。

一、地理教育的特点

(一)地理教育的综合性

地理教育的综合性是由地理学科内容的综合性所决定的。地理学是一门综合科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和作用的科学,地理学研究范围极其广泛,上至大气圈对流层的顶部,下至岩石圈的表层,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与人类智慧圈五大圈层组成。地理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将地形、气候、土壤、植物、动物等自然地理要素综合起来,认识各个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就是要引导学生将工业、农业、交通、城市、人口的现状特点及发展过程综合起来,认识各个地理区域内的社会环境;就是要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综合起来,把握住这一地理区域的本质特征,从而使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可见,地理教育能帮助学生从整体把握人类生存的客观世界。在学科教育中唯有地理教育是横跨自然、社会两大科学领域的综合性教育,在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观念方面意义重大。

(二)空间性与区域性

地理科学是研究地表物质空间分布规律的科学。这些地表物质总是以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形式存在于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而且有特定的地理空间位置。空间性是地理教育区别于其他学科教育的最基本特征,形成空间概念,树立空间差异观念,培养空间分析能力属于地理教育最基本任务。

由于地表物质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地表空间差异形成了地表区域系统。在某个地域范围内,各种地理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综合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整体,形成独特的地理特征。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环境,人类从茹毛饮血时展到今天的信息社会,总是在与环境进行能量与物质的交换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文明得到进步,人的自身也得到进化和发展。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及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人类的活动总是在具体的时间地点中进行的。因此,人的一生在与环境的接触中,必须具有判断空间方位的能力,具有正确的空间观念,才能在世界上生存和发展。可见地理教育对于培养人的基本能力——地理空间能力意义重大。

二、地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已是人类面临的迫切问题和普遍关注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概括起来有三个特点: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其中生态持续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是条件,它强调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持续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人类共同拥有一个地球”和“人类必须求得持续发展”的口号已被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所提出。为了求得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深入研究人口的增长趋势和人类与环境、资源、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关系。这不仅推动了地理科学的发展,也深化了地理教育的主题。作为21世纪的公民,学生应该从经济、社会、生态和道德观念等方面,理解和认识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重大问题及应该采取的对策,知道如何正确处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懂得既要发展又要生存,既要实现当代人的富足又要保证子孙后代的繁荣,既不能以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和部分人的贫穷为代价求得经济发展,也不能为了消极地保护资源和环境而致使经济和社会停滞等道理。而在中学教育的各个学科当中,地理学科是唯一的以人类的生存发展、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基本教学内容的学科,因此在教育学生关心并谋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可以使学生获得地理基本知识和技能

通过地理学科的学习,学生可获得未来发展所需的最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些地理知识和技能为学生沟通相关学科领域搭建桥梁,并为学生深入学习地理和其他学科奠定基础,具体如下:

由于人类生存在地理环境之中,地理环境的变化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人们需要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例如,为了了解天气的变化,人们需要有关天气的知识,学会收听、收看天气预报;为了出差和旅游,人们需要有关交通路线和旅游景点的知识,学会查阅地图和交通时刻表;为了了解国内外时事,人们需要有关政治地理和经济地理知识,学会记忆和在地图上查找地名。地理教育还可以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如野外方向的识别,食物与水源的获取、地形地物的利用等都是基本素质必须的。

从事工农业生产和商业活动的人们,需要掌握本行业所必需的地理知识。例如,从事农业生产,需要了解各地地理环境的差异及其对农作物的影响;从事工业生产,需要了解工业和交通的布局;从事商业活动,需要了解原料的产地和市场的分布。作为一名军人,应该具有军事地理知识;参加国际交流,必须知道有关国家的地理概况……无论何种职业,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都是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之一。

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学生也需要各方面的地理知识和技能。一方面,地理学类各个专业(包括地理、地图、天文、地质、气候、水利、环境和城市规划等)的学生当然要有充足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由于地理学科本身的综合性,其他专业如:经济、贸易、外交、外语、政治和历史等对于地理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地理知识成为沟通其他相关领域的桥梁。

(三)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

人的素质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思想政治和品德素质,它是做人的根本。由于地理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联系性,以及地理知识与社会实际关系密切,所以通过地理教育可以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个性心理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和健康情趣,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四)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全面开发,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由于地理科学以地理环境及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所以与其它学科的教育内容相比,地理教育有着明显的特殊性。通过地理教育,学生的各种智力因素都能够得到开发,认知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能够得到发展。

1.在开发智力方面的作用。学生要以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为感知对象,这些事物和现象多具有空间跨度大的特点,有利于宏观观察力的开发。一般地说,各种地理图像都具有要素众多,色彩丰富,层次重叠等特点,也有利于微观观察力的开发。由于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图像的复杂性性,有利于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开发,增强注意力。

学生要通过观察来感知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进而形成各种地理表象。由于许多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难以被学生直接感知,所以在形成地理表象的过程中,以及把握地理景观特征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联想和想象,这有利于想象力的开发。

学生要理解和掌握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地理成因和地理原理,就要凭借想象和概念,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类、抽象和概括等思维。在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用推理——论证的抽象思维,还要大量运用联想——想象的形象思维,这有利于思维的全面开发。概而论之,这都与地理学的特点——地域性和综合性密不可分。其中地域性有利于空间思维培养;综合性,包括人地关系,空间相互作用等,对于培养人的综合思维能力都是很有作用的。

2.在培养能力方面的作用。通过运用地图使学生记忆常用的地名和地理数据,认识重要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

通过对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地理成因和地理原理的解释说明,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通过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相关知识的综合与联系,实现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广泛迁移,形成更高层次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深化。

(五)地理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健康情趣即审美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地理教育在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感特征。地理教材中千姿百态的地理景观,能使学生形成不同形态的美感,就自然景观来说,如山体的雄伟美,峡谷的幽深美,山石的奇特美等。五彩缤纷的地理景观,能使学生感受到极为丰富的色彩美,如姹紫嫣红的花草树木,光彩夺目的朝辉夕阳,光泽艳丽的矿物结晶,红黑褐黄的土壤岩石以及色彩缤纷的宫殿,服饰等,都以其特有的色彩给人以美感。另外,地理教学中富含形象生动的语言美;丰富多样的地理教学手段,会给学生以艺术美的享受。

所以地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六)地理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方法论具有重要作用

古人云:“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不尽。”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短暂的,而人类文化、科学技术知识的发展与积累却浩如烟海、无边无垠,因此学生掌握独立获取知识和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是使学生“终身受益”的能力。地理教育广泛运用综合分析方法,系统工程方法、类比推理方法、创造想象方法、实例研究方法、规划预测方法、多因子权衡决策方法等研究和学习方法,可以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可以在其他学科中移植应用,利于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

三、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地理教育通过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和学会做人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学会学习,为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和谐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是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想做到这一点,首先应该正确识人类的生存环境,其次应该正确规范个人行为。目前,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是人类生存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而地理教育是在各科教育中进行上述问题教育的最有效学科,因此说地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地位和作用是极其重要的,是无法替代的。

参考文献:

[1]王树声.中学地理教材教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2):36-42

[2]梅桃源.地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2002年(7):39-40

[3]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22-25

[4]黄余珩.冲出升学教育围城实施地理素质教育[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8(1-2):15-16

第9篇

数学是一门由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融为一体的学科。其普通的文字较少,一些教者在教学中热衷于对学生进行解题技巧训练,未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只重视解题技巧的学习,而忽视对课本内容的阅读。本文从数学教育角度出发,提出笔者在教学中的观点和做法,供同行研讨。

一、 通过阅读,充分挖掘教材思想性,寓德育于教学中

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通过数学教学,可以有目的、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念。例如:通过阅读比较整数和分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空间与平面等相对概念之间的矛盾与统一及相互转化,可使学生接受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再如:讲解“整数”概念时,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资料,了解陈景润和歌德巴赫猜想,讲解圆周率时,可以介绍祖冲之的成就。通过阅读,了解中国古代和近代辉煌成就,可以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刻苦学习,勇于进取精神,从而萌发献身数学科学研究的远大理想。

二、阅读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就中学数学而言,因其普通文字语言较其它学科而言相对少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吃力,特别是表现在如何把所学的知识转化到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当遇到学生询问老师问题或发现学生作业中出现解题错误时,不应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引导他们阅读教材中与问题相关的内容,帮助他们读通、读懂、读会,当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课本能解决某个疑难问题时,他们的心情是很高兴的,因为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书上的知识点变成自己解题的注意点,尝到了成功的滋味,从而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三、阅读能增强字义、词意的理解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思维步骤严密的学科,语言严谨、准确、精练。在教学命题中,每一个字、词都有其确切的含义,阅读时必须逐字推敲,把每一个字、词的意义理解透。

经常阅读,能正确理解数学命题的关键字、词。

解方程时用到“或”与“且”字都有不同意义“或”有选择余地,“且”必须同时存在,如ab=0,有可能a=0或b=0,也有可能a、b均为零。a、b为实数,a2+b2=0,即a=0且b=0。还有“当”、“仅当”、“当且仅当,三者意义也是不同的“当”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对应角相等,“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其对应角相等”的充分条件。“仅当”对应角相等时,两个三角形全等,“对应角相等”是“三角形全等”的必要条件,“当且仅当”表示既充分又必要。

数学中同一字,有不同的用法,a与b的比是c,其“比”作名词,表示商;a比b大c,其“比”作连词,表示两个数的差;要在20年内把工农业总产值翻一番,即增加到四倍或增加了三倍,前者是净增数与原数和,后者是指净增数,增加到与增加了两词中的“到”与“了”含义是不同的。还应注意区分相近词的含义,如“负数”与“非正数”;“不大于”与“小于”;“延伸”与“延长”等。以上这些问题在学生阅读教材时加以具体指导,让学生正确理解含义,对学好数学起到很大的作用。

四、阅读可增强定义、定理、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