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大专升学历的途径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5 10:19:3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专升学历的途径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大专升学历的途径

第1篇

关键词:管理学;德育;大学生;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5-0075-02

道德教育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显得苍白无力。在高校教育中,如何让道德教育真正获得学生的认同和认可,一直成为德育教育中的难点。而在管理学学生当中,未来广泛进入商业领域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商业道德教育成为各商学院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正成为教育学研究的焦点。商业道德教育的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到管理学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自信在日后的工作中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研究表明,这种自信在学生中是非常匮乏的。一方面学生反映出对商业道德准则的认同,而另一方面数据显示在实际商业社会中学生更多显示出“悲观”的态度。在这种态度下,学生未来在社会中会显现出对社会的整体不信任感,显现出融入社会意识欠缺、在解决社会及道德问题中显现消极的态度的状况。这种问题将会对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造成十分负面的影响。

道德教育不是孤立的说教。融入专业教育的道德教育才能更有落脚点。因此,道德教育必须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从教学角度看,对管理学学生来说,更多致力于建立起反馈和批判性思维是很有必要的。这些思维技巧对管理学中的道德实践非常重要。

在高校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管理学专业教师在大学教育与工作实践的分界中扮演着经纪人的重要角色。他不仅要使两个分区有一个平滑的转变,另外也要有意识地去影响和为学生创造转变的机会。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改良教学方法来解决学生从商业道德认识到道德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和平滑过渡的问题。

一、管理学专业大学生道德认识现状

关于商业道德认识问题国外高校研究较早,关注时间也比较长。一项针对澳洲大学三年级管理学专业的学生进行的一项名为“当代管理问题”的调查通过两个问题调查了管理专业学生的态度趋势。这两个问题是:1.学生相信道德标准对未来工作的意义有多大?2.管理专业学生是否相信他们应该坚持商业道德标准?通过数据收集与分析,得到如下结果:绝大部分参与者认为商业道德遵守对未来工作十分重要,但很大百分比的学生认为 “道德判断和行为间存在巨大的鸿沟”,也就是说道德的理想与实践是反义的。这个发现与“道德逆境”相呼应。作为个人,未来的商业经理人可能会真诚的相信道德实践的重要,但作为专业人士,当面对诱惑或者股东压力时,他们时常会发现自己不断陷入迷惑,最后往往把经济状况放到道德条例前面。面对这样的结果调查者认为,这种结果归咎于教育者在道德教育中没能转换思想和转变教学方法。

二、教育变革在大学生德育中的作用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与管理专业学生的教育紧密相连的是“利益唯一性目标”观念。这一假设在思想上起到了决定作用,为学生进入社会后的决策设定了一个被广泛接受、并且认为理所当然的参考标准。这一假设前提的存在使得道德教育标准与商业道德倾向出现了偏差。学生在两种道德追求下会出现混沌。

在此种情况下,教育变革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变革的核心是解放被教育者。也就是说,学习者不应受任何“有意图的观点”的控制。即学生需要更多建立起个人信念系统,并且能够获得做出判断以及建立信念系统所需要的条件或支持。这就需要教师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首先应鼓励学生转换思想来看待那些看起来“理所应当”的观点,要带领学生用更加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方式进行商业管理。这种观念应在潜移默化的“解放”教育中实现。解放教育被学者MEZIROW定义为“有组织的投入或者促进他人变革教育的实现”。这就意味着学生应被教师鼓励变得更有意识并更有批判性对待某些观点,并能在社会大背景下修订他们的想法和行动。因此,在本质上,应鼓励学生采用新的方法,包括新的管理的技术手段,以实现改变理解世界方式的目标,进一步实现“对经历做出新的或有转变的解释,从而引导日后的看法和行动”。变革教育的影响将远远超出在教室里对各种知识、观念的消极获得。

三、反馈与批判性思维对管理学的意义

反馈是对一个人的信念系统完整而深刻的探索。反馈能力是理解社会不同观点、挑战那些抑制社会积极发展的消极态度的方法。批判性思维涉及对假设的认知,强调我们已确定的信念、行为。这就意味着,通过批判方式想问题可以使我们能维护我们正当的想法和行为,同时也能有助于判断问题的合理性。在LANGSDORF的观点中,批判性思维与发展能力相结合来评估明确或不明确的观点,会帮助我们决定应该做什么,或者帮助我们获得接受这个决定的更好理由,这比在权力、机会或风俗基础上接受某种观点更能让人感觉轻松。

反馈和批判思维在帮助学生进行转变准备的过程中担任着关键角色。因为其鼓励在复杂问题上有更深的认识,也就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需要扮演更多角色。这种深层理解能帮助学生在未来专业工作中更好实现与社会接轨。深刻学习下产生的反馈和批判思维能促进在商业范围中表现出道德、公正的信念。因此培养反馈和批判思维在管理学教育中十分重要。

四、管理学大学生德育的有效途径

(一)鼓励反馈

变革教育可以从经验的获得过程中得以有效实施。实际经验与教育过程与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经验教育是用以培养反馈思维的理想教育方法。因为这是根据学生真实生活中的“道德窘境”来帮助学生确定如何理解、应对他们可能遇到的在工作范围内的“道德雷区”。通常以下几种方法被证明是有效的。

第一种方法:假定练习。假定是一种有效的经历练习,其目的是通过发展学生的分析和辨别能力来决定如何进行避免道德困境的行动。在练习中,学生被作为经理或雇员的身份会在不同类型的公司中,被给出复杂的“道德窘境”。因为没有黑白分明的解决办法,所以需要学生寻找应对窘境、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以下管理学例子常被用于假设练习:假如你是一个采购经理。你需要购买一批材料。市场上有卖家可以提供价值15000的货物,并且愿意出5000元的佣金,但需要你把销货价格写为30000元。你同意这样做吗?说出你的理由。

第二种方法:角色扮演。角色扮演也是有效培养道德教育反馈的工具,因为他们鼓励学生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态度,促进通过转变思维来解释给定情形。例如,每个学生可以扮演不同的关系人,在商业道德教学中,通过不同身份决策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转换思维思考问题。

第三种方法:案例学习。这也是有效经验学习活动的一种,是根据经验归纳认识世界。案例可以不需要是正式的、学术的、真实的事件,可以是从商业案例中剪切下的关于道德问题的部分,甚至只是法院过程描述的总结(例如哈佛案例学习法)。教师将在案例分析中将扮演中枢的角色。教师可以通过使用技巧,例如结构性提问,反馈,角色扮演,团队活动和写案例分析等,帮助学生从案例学习过程中获得道德分析与决策的经验。

第四种方法:商业电影。商业电影是另一个有效的教学工具,可以在商业道德的复杂问题上被用来鼓励学生做出批判反应。

由上,经过若干“道德窘境”的模拟与训练,学生可以慢慢学会如何应对显示管理世界中的道德决策标准与道德决策倾向的偏差,逐步建立起一个与商业决策有关的积极态度,从而引导学生以更强的自信心应用于道德判断中,不再让学生感觉 “悲观无助”。

(二)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对于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重要的方式之一就是训练他们能够区别不同观点和证据。能站在不同的观点上发现与使用不同的证据。例如,在电视上看到有建设意义的新闻后,可以练习用另一种说法来描述报道中的观点。一种有效的课堂练习通常需要进行如下的步骤:第一,教师鼓励学生讨论观点,然后再来确认和理解观点。其次,学生被要求想象自己是新闻报道者,通过不同视角反映不同观点。最后,学生被要求写出不同观点的新闻报道,明确他们的不同叙述的视角的观点。通过这种练习,可以培养学生对“理所应当”的道德评判标准或决策思路提出不同观点,在对各种观点的分析理解中,从不同角度实现对问题的全面理解与把握,从而在商业社会中表现出更加道德、公正的信念。

反馈和批判性思维在转变消极态度和赋予学生自信方面,面对管理学专业作为未来的专业的学生,将能更好地促使其在商业道德领域做出更为积极的决策。通过课堂活动和对反馈和批判思维的传达,教师要在大学与工作之间饰演一个经纪人的角色,训练学生所需具备的在工作中可以转变的技能。换而言之,通过这种转变技能的培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商业道德标准与决策倾向中的偏差,能以更强大的自信心和牢固的信念面对商业道德决策中的窘境。同时使学生能更好应对道德环境及工作中的各种不明确的情况,从而实现学生从商业道德认识到道德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与平滑过渡,并且能帮助学生在未来更好地实现转型以积极应对社会。这些对未来的工作是非常关键的。

参考文献:

[1]徐箔.我国高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研究[J].吉林农

业大学学报,2015,(5).

[2]刘兴青.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探析[J].

教育教学论坛,2015,(9).

第2篇

关键词:体育专业;大学生;健康;体育心理;途径

一、导入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关乎学生身心是否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并深刻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所以,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成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发展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体育工作者和体育教师们,始终把提高学生体育教学质量摆在最主要的位置,使学生真正地在体育教学中获得全面发展。正确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加强体育专业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能够使学生建立起积极的自我意识,并且锻炼了学生的意志,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其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培养体育专业大学生健康体育心理的途径

1、合理确定体育专业学生的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有效心理动因。针对学生学习体育的心理行为特征确立体育教育目标,就能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在确定教育目标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确定实现不了的目标,以免挫伤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要向学生阐述学习体育的意义,把近期学习需要同将来从事工作的需要目标联系起来,把课堂体育教学同社会体育实践联系起来。进行目标教育要充满竞争活力,多用正误对比,经验交流等形式,鼓励学生追求革命事业的意向,以此帮助他们形成持久的正确学习体育动机。

2、创设优质的教学环境

体育教学的过程不单单是体育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技能,带领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简单过程,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友好和谐的关系,并使学生能够在这种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正确地认知自己,从而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在体育专业学生健康体育心理教育背景下,体育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发现学生在接受体育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或是课程结束后所反馈的信息,及时归纳总结,制订出更为合理、更具特色的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运用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来为学生创设一种舒适宽松的教学环境,只有在自身感觉安心与自由的前提下,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够被最大化地挖掘出来,从而在体育教学中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创新体育活动,将看似枯燥的体育运用发展为具有趣味的身心的锻炼,这对于教师的教学,对于学生在体育教育中的学习都是极为有益的;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以多开展团体性活动为益,以多开展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为益,以多开展安全性较高的活动为益,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拔河运动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或可以通过开展篮球比赛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锻炼学生的身心;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策划一些趣味性、益智性的游戏竞赛来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在活动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与探索能力。

3、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现代的体育教学不仅是体育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而且也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过程。课堂知识、技能和情感在师生之间的双向流动,可以导致师生双方思想的共鸣。教师要抓住体育教学过程的这个特点,在选择教学内容和教法时,要用爱护他们的情感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利用各种手段来端正和强化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从兴趣和爱好方面培养他们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倾向。选择体育教学内容和教法,既要考虑学生的心理要求,又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更重要的是要突出一个“新”字,因为新异事物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反射,便于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产生更高水平的定向。如果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枯燥乏味,长时间的单一刺激,易使学生引起超限抑制,会让学生产生逆反情绪,降低学习兴趣。只有采用新颖、实用、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生动、多样、活泼的教法,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不断的获得新的体育知识、技能。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不断的更新知识,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前沿,争取把最新体育知识、技能带进课堂,运用体育知识、技能教学的言语之趣,技术动作之趣,游戏和竞赛之趣味来启发学生练习、思考、探索,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4、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学生

体育教育的根本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方面的发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差异,学生所表现出的问题可能各有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在心理层面上的问题,对于一些面对体育运动表现消极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充分的鼓励,使其能够在正确的引导下顺利地进行体育运动,当然,这并不是体育教育的目的,教师要充分了解表现消极的学生的心理,明确学生在运动中所遭遇的问题,从而对其进行认真的解答,帮助学生了解体育,并通过科学的指导使其能够掌握体育技能,在体育运动中发现乐趣,从而增强了自信心;对于表现积极的学生,教师要制订更具有挑战性的运动项目以激发学生的斗志,并且在学生运动过程中,要给予帮助和鼓励,使其能够不放弃,坚持完成所制订的运动指标,这样,学生不仅在意志力的培养上有长足的进步,还能够运用自身的优势带动整个团体积极地投入运动中来。

5、及时评价、及时心理调控

对学生学习体育情况及时反馈,教师看到学生进步就给予肯定,有缺点也要当即批评,指出改正的办法。这样做能激励学生的上进心,起到强化学习的作用,对于稳定和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爱好至关重要。评价学生学习体育的成效要力争做到公正、及时,要有严格的科学评价依据和标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心理上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教师,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心理调控,通过一些常用的心理调节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我心理暗示的作用下增强自信心,或者使学生运用宣泄法通过运动来发泄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教师也可以通过策划相关活动来让学生对心理上的变化有一个切身体验的过程,并在活动过程中启发学生正确地运用心理调节方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如此长期的训练,可以使学生轻松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增强了学生的意志力,使学生的体育心理得以健康的发展。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我认识能力的提高,他们学习体育实践活动时,已初步形成了自己本身具有的丰富的、复杂的、多变的心理行为特征。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伴随动作和学习内容的难易度,他们经常会出现不良的体育心理健康行为,教师要积极、主动去掌握和利用大学生心理和生理活动规律进行正确的引导,积极科学的教育,严格管理,就能有效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培养体育专业学生健康的体育心理行为。

参考文献:

[1]龙芬.大学生体育心理浅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1):271

第3篇

关键词:大专院校自主学习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2-0048-0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综合能力就是自主学习能力。根据新课程标准的书面材料,虽然可以让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得以发挥,但仍然有一部分学生在实际教学中,缺乏主动学习的兴趣,课堂发言不够积极,思维不够活跃,难以真正地学习到一些知识,所以在合作学习中往往是学习好的学生比较有话语权,时间一长,学习好的学生成绩越来越好,而相对学习差的学生学习会更差,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寻找方法,如何改变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消极的态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学习中来,发挥自己的特长,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自我发展的基本要求

在教学学习过程中始终占主导地位的,不是老师而是学生,被动地学习将让学生失去他们的自我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输入和机械化的回忆。当今经济不断地发展的社会,需要的是学习型的人才,而这种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大降低,社交需要的能力和技能反而达不到要求,以使我们的学生进入社会,甚至进入他们的工作环境都很难适应,很容易出现工作上的问题,学生的情绪更是充满了沮丧,浇灭学生的工作热情,甚至对未来的生活都会失去信心。此外,今后的学习中,学生一定要不再依赖于老师的监督和指导学习,要依靠自己的文化水平和能力,在学校积极地培养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地去探索、去解决问题,对自己的工作以及生活都要具备一个积极进取的态度。

1.2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

21世纪,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型社会的发展,让社会职业也在不断地转型,各方面的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所以,一个人要想在当今的社会形势下立足,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也就是要“活到老,学到老”。因此,对于个人来说,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已经成为其自身的基本素质。终身学习的能力不同于在学校的学习,在学校有教师的教授和督促,所以这要归功于一个人的自我学习能力。所以,自主学习能力是在当今社会生活的一项基本能力。

2高等教育的特殊性

一般来说,大专院校的学生是在小学和中学的基础教育中打下知识的基本框架,但这些学生大部分的知识基础不够强,对学习的兴趣不高,而且自主学习的能力几乎没有。因此,大专学生不能按照传统的大学讲座式教学的方式来教学,比如以灌输知识为主,辅助练习巩固的方式,论文调研的考核方式也应当适度的改变。大专院校的教育方法,除了知识的教授之外,还要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

3大专院校教育中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3.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育的根本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大专院校教育的基本概念。只有当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才能算是真正的学会了。单纯地灌输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鱼”。大专教育应该以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为目标,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将来自主学习的技能和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满足大专教育理念。

3.2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自主学习能力与传统的学习模式相比,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在对待问题时,独立思考和解决。大学生属于生理和心理成熟的过渡期,各种能力都还有待开发。虽然自主学习能力主要是针对学习来说,但是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其他能力的学习就会更容易,并促进心理和生理上的快速成熟和完善。我们的国家正在经历大专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它的最终目标是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通过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能力,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自我学习的能力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还能提高个人的整体素质,让大专教育起到真正的作用。

3.3确保大专院校的职能发挥

时代的不断地发展让自主学习成为了重要的需求,以确保大专院校能够履行其职能。社会的全球化和信息化,让人们不得不去适应社会,要想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已经不可能仅仅依赖于在学校教育中的所学知识。人们需要的是终身教育,不断地自我发展和完善,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中体现自己的价值。终身学习,要求人们能够在离开老师和课堂之后仍然能够具备学习的能力。

4如何提高大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4.1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大专院校的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需要有计划的,并抓住合适的时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要求,要让学生做课堂上的主题,教师为主导,让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学生有着其各种各样的自主学习能力,新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出发点,教师制定学习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习交流、教师总结的方式完成学习目标,完全围绕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

4.2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在过去的教学要求中是完全按照一种有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从教师的角度并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过程设计,使学生在课堂上很难实现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就要摈弃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应该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思维模式认真学习,根据学生的角度所设计的教学模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而且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大的作用。

4.3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学生都有其自己的学生方法,一些学生往往具有具体的形象记忆和思维,一些学生喜欢使用概念分析、判断和推理的方法。让学生勇于探索,找到自己的特点,适应和自我发现学习的长处和短处,只有这样相互学习,才能发现并发展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方法。

4.4鼓励学生与他人沟通完善自我

课堂和课后作业经常安排学生进行集体活动,这样就可以利用小组赛的形式竞争,除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的合作能力、组织能力都有所提高。此外,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出自身的学习方法中的不足,并不断地完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4.5教师对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作用

作为教学导师,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反馈的过程。因此,教师应避免使用负面和消极的语言,对学生的成绩要不吝鼓励,但也不必放大,中肯地反映他们的错误和失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去了解学生的困难。

4.6加强对学生的意志力和自信心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并设计任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避免盲目将学生能力范围之外的问题或任务交给学生,这将导致给学生带来严重的打击,教师对于能够正确解决问题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认可。此外,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适当的机会来发挥他们的专长,例如,让有领导能力的学生做小组组长,安排精通电脑的学生负责制作PPT,会绘画、书法的学生设计海报等。总体而言,这种方法更像是鼓励,让每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特长,参与其中,总结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自信心。

目前来说,大专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不是个别学生的体现,而是要培养每位学生的学习主观性,个人的投入同样反映一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也能让学习的效率得到提高,所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的指导和教育部门的重视,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教育机构的重视,是建立一个自学习模式的重要条件。基础教育阶段的状态尚未改变,自主学习培训尚未完全展开,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也为大专教育在这方面提供了相当大的空间。大专教育的教师和教育机构应及时转变观念,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主导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军事经济学院襄阳士官学校,湖北襄阳441000)

参考文献:

第4篇

结构设计竞赛已经成为土木工程专业最具影响力的专业型科技赛事之一。通过竞赛可考核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程度,从而发挥其重要的反馈功能。根据结构设计竞赛与专业类课程的对接点,构建了基于竞赛的专业类课程反馈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以校内竞赛两年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统计,结合学生提交的实体模型成果,进行学生知识能力应用效果评价,并将结果反馈给相关课程组,为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量化依据,也为大学生学科竞赛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创新思路。

关键词:结构设计竞赛;土木工程;力学课程;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3;TU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7)01015205

结构设计竞赛是中国各大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在于通过方案设计、分析计算、模型制作、加载试验和现场答辩等一系列过程,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团队意识和实践能力[1]。从2005年开始,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迄今已举办8届。在全国竞赛的辐射下,地区级、校级结构设计竞赛也不断开展起来,有很多学生从中受益。但主观随意的标新立异并不是土木工程专业结构模型竞赛的目标,参赛者只有以客观的物理准则为基础并对其正确应用,才能实现结构模型竞赛所需要的合理创新,从而呈现高质量的参赛作品,而这必须以参赛者通过传统教学模式所获得的坚实理论和专业基础为条件。

在结构设计竞赛中,参赛学生从开始对题目进行分析,提出一个模糊的受力模式,进而寻求适当的结构形式和具体构造措施来保证该模型所预期的力学性能,其间会经历结构选型、荷载计算、内力分析、计算简图、承载能力估算、构造设计、绘制出结构图以及结构模型制作等环节。为顺利完成以上竞赛任务,参赛者必须掌握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木工程材料、房屋建筑学、计算机辅助设计、材料力学试验、土木工程材料试验、结构试验、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结构抗震等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方面的背景知识[2]。因此,结构模型竞赛本身就是对上述知识点课堂教学成果的最直接检验。通过竞赛,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更加熟练地掌握知识点;另一方面,可发现学生知识体系中的不足之处,从教学源头寻找薄弱环节,及时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

目前绝大多数竞赛在决出胜负后结束,缺乏总结和反思,忽视了竞赛非常重要的功能――向理论课程的反馈功能。通过竞赛可反映出学生知识体系的薄弱环节,从而在随后的传统课堂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查漏补缺,进一步强化传统教学的质量效果,充分发挥专业知识在参赛者创新、探索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推动结构模型竞赛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方向不断发展。

鉴于此,文章构建了土木工程专业类课程反馈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以长安大学两年校内竞赛的调查数据为例进行分析,将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反馈给相关课程组,为课程改革提供了量化依据,也为大学生学科竞赛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创新思路。

一、专业类课程反馈指标构建及调查问卷设计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包括工程制图、工程地质、测量学、基础工程设计原理、土木工程材料、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钢结构基本原理、土木工程施工、结构概念体系、工程质量事故分析处理、土木工程抗震等课程[3]。这些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结构设计理论,熟悉设施和系统的设计方法;掌握土木工程施工和组织的过程和项目管理、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掌握土木工程现代施工技术、工程检测和测试的基本方法;了解土木工程的风险管理和防灾减灾基本原理及一般方法;了解结构、设施和系统的破坏和加固维修理论[4-6]。由于每年竞赛考核的内容不同,结构设计竞赛不一定能够涵盖专业培养的全部,但在模型设计中可以充分认识各类荷载及灾害作用的特点、结构体系的选择与概念O计以及各类结构构件的功能特点;在模型制作中可以深入理解构件连接节点的形式与构造;制作完成后对于结构加固技术的原理、结构加载试验等会有深刻的认识。

二、 专业类课程知识应用能力评价

长安大学从2005年开始举办每年一届的校级竞赛,竞赛已经成为校内最具影响力的科技活动之一,反馈指标的调查已经持续进行了多年。本文选择了2013年和2014年长安大学校级结构设计竞赛为分析样本,其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参赛学生人数多,样本具有广泛性;二是因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竞赛已经植根于学生和教师的实践教学中,具有可靠性;三是因为这两年均以结构抗震为主题,具有相似的考核内容。2013年竞赛题目为“重檐歇山式仿古殿宇结构模型制作与测试”,模型采用木质材料制作。2014年赛题为“多层塔式结构模型制作与测试”,采用竹质材料制作。两次竞赛分别以歇山式仿古殿宇结构和多层建筑结构抵抗地震灾害为主题,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工程意义。

两次竞赛共收到调查问卷223份,有效问卷177份,其中2013年有效数据64份,2014年113份。为区分不同年级的应用水平,2014年分为土木工程专业大三和大二分别进行统计,大三学生有效数据44份,大二学生有效数据69份。数据收集后进行统计,按照各项目所占的百分比进行能力分析评价。

(一)专业类课程与竞赛的关联度指标分析

(1)经过筛选的土木工程专业类课程知识点与竞赛的关联度很高。两年的数据均表明,这些知识点中,在竞赛中“有一定应用”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是技术关键”,“基本未涉及”所占比例最小。

(2)“基本未涉及”所占比例最大的是绘图及结构计算软件的应用,2013年为35%,2014年分别是16%和21%,这说明软件的应用能力较低。调查表明,很多学生认为当荷载条件及结构体系过于复杂时,计算非常困难,希望通过试验进行结构的优化。“基本未涉及”接近20%的指标为各类荷载及灾害作用的特点,两次竞赛都是水平地震作用,说明学生对地震波的作用模式及简化计算把握不准。“基本未涉及”在10%~20%的指标为基础选型及计算方法,两次竞赛提供了模型安装底板,模型底部通过胶水或螺栓固定在底板上,涉及到基础选型的内容较少,是此项指标超过10%的原因。其余指标“基本未涉及”者基本小于10%。

(3)“是技术关键”所占比例最大的是节点形式与构造,基本上达到50%,这说明强节点的设计思路已经为学生所领会;40%~50%的同学认为截面形式及计算方法是“技术关键点”,说明他们进行了截面形式优化。

(4)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初步得出:应用较好的指标是节点形式与构造、截面形式及计算方法;应用较差的指标是绘图及结构计算软件的应用、荷载及灾害作用的特点,其余指标需要进一步分析。

从统计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所有数据均表明,“了解原理但无法应用”超过20%的指标包括:2013年绘图软件及结构计算软件应用。说明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特别是结构计算软件的应用能力非常薄弱。但也说明在结构设计中,如果结构过于复杂,学生主要通过加载试验来验证模型的承载力,计算被忽略了。

(2)“了解原理但无法应用”超过10%,小于20%的指标包括:荷载及灾害作用的特点。说明学生对于水平地震作用的认识还不够,因为抗震设计课程放在大四才学,而调查的主体为大二和大三学生。

(3)“能联系实际直接应用”的指标基本都未超过50%,各项指标由大到小的排序顺序为:①荷载及灾害作用特点;②构件截面形式选择及计算方法;③构件节点连接形式与构造;④结构体系的构造特点;⑤提高构件稳定的构造方式;⑥基础形式及构造;⑦结构加固技术原理与构造;⑧结构构件的功能特点;⑨结构体系选择与概念;⑩=10\*GB3\*MERGEFORMAT结构分析软件及绘图软件的应用。

(4)“经自主摸索后应用”以及“能联系实际应用”二者相加由大到小的排序顺序为:①构件截面形式选择及计算方法;②荷载及灾害作用特点;③构件节点连接形式与构造;④提高构件稳定的构造方式;⑤结构构件的功能特点;⑥结构加固技术原理与构造;⑦结构体系的构造特点;⑧基础形式及构造;⑨结构体系选择与概念;⑩=10\*GB3\*MERGEFORMAT结构分析软件及绘图软件的应用。

(三)专业类课程反馈总体意见

在以上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参赛者所做的实体模型和计算任务书,得到专业类课程知识应用能力评价,见表2。

三、结语

本文构建了专业类课程反馈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调查问卷设计,选择校内两次以抗震设计为主题的竞赛作为调查对象,在调查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学生专业类课程的应用掌握程度,为专业类课程教学改进提供了依据。该项研究在长安大学校内已经连续进行3年,竞赛折射的问题随着课程的改进得到了改善,扩大了竞赛受益面,同时也提高了竞赛的水平。参考文献:

[1]周克荣, 陈以一.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与创新意识境界[J].同济教育研究,2001(1):35-37.

[2]王步,武贤慧,袁卫宁,周天华.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的实践与反思[C]∥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十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2010.

[3]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4]叶列平.混凝土结构(第二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周云.土木工程抗震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6]刘明.土木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Abstract:

Structural design competi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profess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vents for civil engineering students.Civil engineering students’application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could be assessed by this competition, thereby the feedback function of the competition are performed. According to the corresponding points of the structural design competition and professional courses,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feedback index system was built.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designed based on the feedback index system.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urvey data of two years’ school competition and the entity models submitted by students, the effect of students’ application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was assessed, and then the results were reflected to the related course group. The research provided a quantitative basis for curriculum reform, meanwhile provided innovative ideas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subject competitions.

第5篇

调查对象认为金融岗位所需的专业实践技能主要是金融产品营销、金融客户服务、投资理财规划、报表分析报告拟写、金融投资理财产品介绍、金融咨询和Excel在金融统计分析方面的应用等,均占调查对象的50%以上(图2)。从这里可以看出,企业中更加喜欢毕业生具备一些实际的操作技能,他们希望毕业生能够零距离顶岗操作,从而减少培训时间和成本。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专层次金融专业毕业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扎实的问题依然存在,77.6%的受调查者人认为在实际岗位中该方面的问题突出。调查对象反映的其他突出问题主要还有实践能力薄弱、知识面窄、对所从事专业的了解不足、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需求脱节等,均占调查人数的50%以上(图3)。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教育理念有偏差,有些高职金融学校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淡化实训操作知识的讲解和实践;第二,由于学校资源的局限性,尤其是资金的局限性,基于实践操作的模拟实验室、技能仿真实训室等由于资金不足无法建设;第三,高职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自学能力较差、自我管理意识不足,导致学而不精、学不成才、流于形式。

2高职金融人才的培养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大专层次金融专业毕业生在职业上得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主要是提高专业技能、积累工作经验、提高沟通与协调能力和提升学历,分别得到39.2%、22.4%、21.6%和15.2%调查对象的支持。由此可见,多数人认为对大专层次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培养应以综合素质的提升为主,对学历的重视度普遍较低。另外,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得到了多数调查对象的支持。59.2%的人认为可以通过观察和总结利用创新思维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28.8%的人认为创新能力有助于养成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的习惯,12%的人认为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改变循规蹈矩的思维模式,有助于发挥想象力。在课程设置方面,很多调查对象认为大专院校开设的课程应该紧贴市场,不断充实完善职业所需的最新知识和技能;应该以实际操作性知识占主要部分,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技能;应该既能为将来就业提供帮助,又能为将来择业奠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还应加强职业实践教育。大专层次金融专业学生进行职业实践教育的最佳方式,77.6%的调查者认为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企事业单位参与大专院校的金融专业建设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66.4%的调查对象认为企事业单位可以为大专院校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

3结论与启示

3.1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金融人才得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虽然目前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以本科以上学历为主,但是对学历的重视度远低于专业技能。虽然有64%的被调查者反映所在单位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以本科及以上为主。但是仅有15.2%的人认为大专层次金融专业毕业生未来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通过提高学历来实现。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才是金融人才得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针对专业知识技能不扎实、实践能力薄弱和知识面窄等问题,大专层次金融人才应该加强金融产品营销、金融客户服务、投资理财规划等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实会计学基础、金融技能和风险管理等专业理论知识。并且养成主动积极、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充实专业以外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和奋勇拼搏的精神。

3.2高职学生就业前景乐观,可适应的岗位主要集中

在中小型企业目前金融专业人才的使用,尤其是基础性工作重在从业经验而不是学历,因此高职人才通过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水平,可以满足部分企业岗位的需求,降低人力成本。由于中小型企业占企业总数的大部分,因此需求量较大,在中小型企业中的就业前景依然乐观。但是随着未来对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该层次人才的金融岗位将逐渐缩减,如果所掌握的技能单一,将无法满足单位发展的需要。可见,高职学生的就业前景乐观,但是依然需要进一步提高综合技能。

3.3实践教育、校企合作是提高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目前,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十分激烈,综合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适应工作需求具有重要作用。金融人才的培养靠得不仅仅是理论知识。应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是非常关键的。应该将暑期实践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暑假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岗位工作的锻炼,培养职业素养,同时争取更广泛的合作单位,积极开辟校企合作的通道,为更多的毕业生能参与实践工作创造机会。学校应根据专业的培养方案,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多个校内外实训基地,订单培养、联合育人,安排学生去不同的金融企业参观实习实践,零距离接触社会。通过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实习实训基地,开发、讲授实践课程,提供专业服务,宣导职业规划和企业文化等,参与大专院校的金融专业建设,为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重要途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组织大量的专业比赛活动,比如模拟炒股大赛、投资理财规划大赛等,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来加强同学们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4针对人才需求的岗位,适时调整课程配置

第6篇

本次调查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范围较广,调查对象省内省外皆有,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次调查的125个样本中,以福建地区为主,占72.8%。从被调查对象的构成来看,调查对象覆盖全国各地的各界人士,涉及各行各业的各阶层人员,采样范围广泛,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2数据分析

2.1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现状

从调查结果来看,各家企业对金融专业人才都有一定的需求量,反映所在单位对金融专业人员需求量在30人以上的调查对象占28.8%,15-30人的占6.4%,5-15人的占18.4%,5人以上的占46.4%。调查结果显示,83.2%的调查对象认为将来市场对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仍将存有需求。根据分析来看,持有这种积极态度的原因主要有:第一,金融人才的使用,尤其是基础性工作,重在从业经验而不是学历;第二,部分岗位采用该层次的人才,可以节约人力成本;第三,对大专层次金融专业人才需求量最大的中小型企业占企业总数的大部分,因此需求量前景较好。岗位设置方面,被认为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岗位主要有理财规划师、金融营销、证券客户经理、银行综合柜员、市场研究专员和电话营销等,均受到20%以上调查者的支持。其中理财规划师和金融营销这两个岗位成为招聘企业比较青睐的岗位,需求量较大。

2.2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所需素质与能力

各个被调查的企业招聘金融专业毕业生时优先考虑的基本素质主要是工作态度和专业实践能力,各占71.2%和69.6%。众所周知,企业招聘员工的时候非常看重应聘者的态度和实践能力,良好积极的态度就是成功的开始。肯学肯干,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以后必然成为岗位上的主要能手和尖兵,也必然为企业带来较高的效益。另外,沟通能力、专业理论知识和自学能力也较为普遍地受到企业的重视。经过学校的锻炼和培养,高职金融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对金融行业的新知识、新产品、新技能具备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但是从被调查人员反映的情况来看,目前大专层次金融专业人才依然缺乏这些重要素质。其中,认为缺乏良好的工作态度的调查对象占59.2%,认为缺乏良好的专业实践能力的调查对象则多达61.6%,认为缺乏自学能力、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以外知识的比例也较大。在大专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中,要始终坚持培养基础金融业务中的高素质、高技能、高效率的应用型金融人才。业务素质高、操作能力强、适应时间短应该是大专院校应用型毕业生的基本特征,每一位金融专业的毕业生都能够熟练地进行各项金融业务操作,熟知各种金融理财产品,熟悉并了解地区、全国乃至世界金融市场的总体情况。通过自身所学知识,能够根据金融市场的情况变化给出有利于客户的相关判断和引导。金融业务的熟练操作、金融产品的熟知及应用、金融市场及宏观经济形势的一般分析与判断、微观经济活动的洞察能力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2.3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岗位技能需求及突出问题

调查对象认为金融岗位所需的专业实践技能主要是金融产品营销、金融客户服务、投资理财规划、报表分析报告拟写、金融投资理财产品介绍、金融咨询和Excel在金融统计分析方面的应用等,均占调查对象的50%以上。从这里可以看出,企业中更加喜欢毕业生具备一些实际的操作技能,他们希望毕业生能够零距离顶岗操作,从而减少培训时间和成本。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专层次金融专业毕业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扎实的问题依然存在,77.6%的受调查者人认为在实际岗位中该方面的问题突出。调查对象反映的其他突出问题主要还有实践能力薄弱、知识面窄、对所从事专业的了解不足、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需求脱节等,均占调查人数的50%以上。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教育理念有偏差,有些高职金融学校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淡化实训操作知识的讲解和实践;第二,由于学校资源的局限性,尤其是资金的局限性,基于实践操作的模拟实验室、技能仿真实训室等由于资金不足无法建设;第三,高职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自学能力较差、自我管理意识不足,导致学而不精、学不成才、流于形式。

2.4高职金融人才的培养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大专层次金融专业毕业生在职业上得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主要是提高专业技能、积累工作经验、提高沟通与协调能力和提升学历,分别得到39.2%、22.4%、21.6%和15.2%调查对象的支持。由此可见,多数人认为对大专层次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培养应以综合素质的提升为主,对学历的重视度普遍较低。另外,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得到了多数调查对象的支持。59.2%的人认为可以通过观察和总结利用创新思维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28.8%的人认为创新能力有助于养成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的习惯,12%的人认为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改变循规蹈矩的思维模式,有助于发挥想象力。在课程设置方面,很多调查对象认为大专院校开设的课程应该紧贴市场,不断充实完善职业所需的最新知识和技能;应该以实际操作性知识占主要部分,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技能;应该既能为将来就业提供帮助,又能为将来择业奠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还应加强职业实践教育。大专层次金融专业学生进行职业实践教育的最佳方式,77.6%的调查者认为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企事业单位参与大专院校的金融专业建设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66.4%的调查对象认为企事业单位可以为大专院校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

3结论与启示

3.1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金融人才得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虽然目前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以本科以上学历为主,但是对学历的重视度远低于专业技能。虽然有64%的被调查者反映所在单位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以本科及以上为主。但是仅有15.2%的人认为大专层次金融专业毕业生未来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通过提高学历来实现。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才是金融人才得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针对专业知识技能不扎实、实践能力薄弱和知识面窄等问题,大专层次金融人才应该加强金融产品营销、金融客户服务、投资理财规划等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实会计学基础、金融技能和风险管理等专业理论知识。并且养成主动积极、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充实专业以外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和奋勇拼搏的精神。

3.2高职学生就业前景乐观,可适应的岗位主要集中在中小型企业

目前金融专业人才的使用,尤其是基础性工作重在从业经验而不是学历,因此高职人才通过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水平,可以满足部分企业岗位的需求,降低人力成本。由于中小型企业占企业总数的大部分,因此需求量较大,在中小型企业中的就业前景依然乐观。但是随着未来对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该层次人才的金融岗位将逐渐缩减,如果所掌握的技能单一,将无法满足单位发展的需要。可见,高职学生的就业前景乐观,但是依然需要进一步提高综合技能。

3.3实践教育、校企合作是提高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目前,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十分激烈,综合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适应工作需求具有重要作用。金融人才的培养靠得不仅仅是理论知识。应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是非常关键的。应该将暑期实践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暑假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岗位工作的锻炼,培养职业素养,同时争取更广泛的合作单位,积极开辟校企合作的通道,为更多的毕业生能参与实践工作创造机会。学校应根据专业的培养方案,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多个校内外实训基地,订单培养、联合育人,安排学生去不同的金融企业参观实习实践,零距离接触社会。通过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实习实训基地,开发、讲授实践课程,提供专业服务,宣导职业规划和企业文化等,参与大专院校的金融专业建设,为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重要途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组织大量的专业比赛活动,比如模拟炒股大赛、投资理财规划大赛等,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来加强同学们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4针对人才需求的岗位,适时调整课程配置

第7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学历教育;职业技术教育

终身教育将成为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任何教育都是终身教育,这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现实意义更为明显。我国自古有“活到老,学到老”的格言,在终身教育的实现方式中,继续教育将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目前,高考人数下降,本科院校不断扩招,使得高职院校招生形势不容乐观,而继续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另一条腿”,它是高职院校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和办学效益的重要途径。我院举办的继续教育,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个方面。学历教育有成人大专、联合成人专升本、专接本自学本科;非学历教育即企业在职员工培训,学历加技能学习等形式。继续教育的办学方式灵活多样,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时间灵活安排,比较适应各种培训者的实际情况。这种形式办学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是提高我院继续教育效率的重要因素。

一、盐城纺院继续教育创新理念,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全面提升我院服务地方经济能力,我院将创新继续教育理念,理顺发展思路,力争实现继续教育工作的三个转变:一是实现从传统的学历教育为主向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同步发展的转变;二是在学历教育上,实现从成人大专学历为主向本科教育为主的转变;三是在非学历教育上,实现从校内培训为主向社会、企业培训为主的转变。在努力搞好学历教育的基础上,我们将依托学院的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及与之配套的人才、技术、设备等优势,以盐城及苏北地区人才需求为导向,综合分析区域、制造产业、企业、农村等人才现状,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和学院多方参与的“立体化”非学历教育培训体系。面向企业,大力开展各种岗前、在岗、岗后技能和应用技术培训,提高企业职工队伍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面向社会,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为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的继续教育,建立较为完善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积极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到2015年,社会化培训人次累计力争超过20000人次,年均社会化培训4000人次左右。社会化培训收入达到20万元。新增社会化服务培训基地1—2个,努力扩大我院的社会影响力。

二、开展继续教育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我院继续教育要创新思路,突破常规,稳步发展学历教育,努力扩大招生规模。一是抓中职校、技校衔接办成人大专学历教育,抢占先机,建立比较稳定的生源基地。二是发动系部教师联系本院在校生和历届毕业生,积极宣传学生进行本科学历教育,让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之余能继续深造。深造途径有与专业科类相同或相近的名牌本科院校联合办江苏省专接本自学班,与品牌本科院校联合办专升本班,来拓展生源市场,把高职继续教育做大做强。我院已开设江南大学专升本、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工程学院、南京财经大学专接本、江苏大学研究生学位教育等借助名校名牌优势,创建成教学历教育品牌以满足社会需求。三是与国家劳动部和行业协会合作,引进社会急需的职业资格考证培训,借政府和行业导向优势,直接为社会服务,创建成教职业培训品牌。 转贴于  我院与盐城中等职业学校和技校衔接,在高三顶岗实习阶段介入高职成人大专招生宣传,对部分学有余力又有升学要求的学生提供学历加技能培训,使他们可以获得成人大专学历证书,同时还进行高级技能培训。借助中职毕业生的生源优势,扩大成教办学规模,我院与盐城技师学院、盐城悦达技工学校、盐城立明服装学校等中专院校合作,创建本院成人大专教育品牌;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政府出面牵线搭桥,为我院“引凤下蛋”,将盐城悦达纺织、盐城东风悦达起亚等知名企业引进到学院,我们根据企业发展对技术、产品和人才的需求,搞品牌专业教育订单教育,实现招生、教学、科研、实习、就业一条龙的企业员工继续教育新模式。

我院非学历培训形式有短期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充分发挥学院优势,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利用学院的有利条件,以各系部为依托,建立一支以学院教师为主的专兼结合的培训教师队伍,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加强我院办学特色和先进教学实验实习设备的宣传力度,建立多种联系渠道,拓展培训生源,积极开展培训工作。多年来培训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举办过或正在举办的培训专业(工种)达30多个,涉及纺织、服装、机械、电子、计算机、驾驶、餐饮、商贸、服务、财会等许多行业,学员来自企事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包括技工学校)等单位中的管理干部、教师、技术人员、工人和社会其他人员,年培训量达1000—2000人次。我院已建立国家劳动职业技能鉴定所和国家纺织特有工程技能鉴定站,鉴定工程包括车工、钳工、电工、维修电工、无线电装接工、计算机系统操作工、汽车维修工、汽车驾驶员、数控车床操作工,每年的鉴定考核人数达到1000人以上。

三、多元化办学模式是我们今后继续教育的大趋势

我们将稳步发展各种形式的学历教育,在现有高起专、专接本、专升本的基础上,建立远程教育教学点。拓展办学范围,加强与中职、技校、社会办学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建立稳定的生源基地,努力扩大招生规模。在专业设置上,坚持主干专业与地方支柱产业链“双链对接”。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积极开拓适合市场需求和趋势的新专业,努力建设特色专业。

第8篇

关键词:自考学生;中职学生;学习动机;提升策略

在心理学中,动机是指驱动人或者动物产生各种行为的原因。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学生指向一定的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学生对某个科目感兴趣,他就会持续地研究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学校的大专学生主要来自中职学生。据调查数据,中职学生中有80%以上由于各种原因学习成绩不令人满意,其中学习动机占主要原因。所以,学习动机制约着学生学习的进步,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 自考学生学习动机不高的原因分析

1.1 自考学生学习动机现状分析

学生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上课听课态度不端正,有的学生睡觉,有的学生玩手机,有的学生聊天。能够认真听课并且配合老师,积极参与学习的学生很少。课后不认真复习。对本专业的知识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纯粹为了学历文凭参加考试。学生出勤率较低。

1.2 自考学生学习动机不高的原因分析

第一,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并不重视。在学生眼里,自考只是一个提升学历的途径,认为不管是认真学习还是不认真学习都没有关系,不管学习态度端正与否,考试都很容易及格。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选择的专业与原专业并不相符,其最终目的就是想取得一个大专毕业证。这样一些学生,对他目前选择的专业并不感兴趣,所以造成了学习动机不高。掌握知识没有放在首位,而把取得学历放在首位。思想态度不够端正,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并不重视,认为它没有全日制高等教育有权威,对这种取得学历的考试制度不够重视。

第二,任课教师方面的原因。首先,教师的课程安排不够吸引人,课堂枯燥无味。其次,老师的知识底蕴不能征服学生。课堂上老师讲授的知识绝大部分是照本宣科,没有自己的思想与见解,让学生认为自己自学都完全可以。第三,教师的上课态度不够端正。我们学校的自考课要求老师上课形式多样化,不必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创新。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有所得,将所学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以及在考试中都有用处。但是有很大一部分老师上课,只是按照教材和复习题来讲,没有与学生的互动,没有准备课件,甚至有的老师竟然是坐着给学生上课。这样懒散的讲课状态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三,学校的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因为学校本着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尽快毕业的原则,目前为止,没有一套特别严格的管理机制来制约学生。

第四,与考试体制直接相关。首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没有学分的限制,以自学为主。其次在校的中职学生就可以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这样的学习,门槛较低,造成了学生对提升学历的机会不够珍惜。

2 自考学生学习动机提升策略

2.1 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自身找原因。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认识要提高一个层次。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提升学历教育。增强自我效能感。

2.2 提高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要对聘用的教师定期进行综合素质培训,增强教师自身素质。改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法。多与其他的教师进行沟通,多学习好的教学方法,学会借鉴与学习。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学,要使学生喜欢成功,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2.3 学校管理方面。首先,学校要狠抓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学校应该让学生知道,不上课会对他们的成绩有所影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有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两部分组成,实践考核部分是需要平时成绩的,这样就会提高学生的出勤率,如果有特殊情况可以请假,老师酌情处理,但是需要提供请假条。不能让上一届考生的说法与言词影响下一届考生。其次,要明确班主任职责。班主任要与学生家长有联系,对于不经常上课,学习动机不高,学习状态不佳的学生,班主任要及时与其本人和家长沟通,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让学生家长辅助老师督促学生学习。对于学习成绩的管理,班主任要做到准确无误的掌握,对于每个考生的考试进程,班主任要清晰记载,并且当考生与家长提出疑问的时候,班主任能够准确地回答。

2.4 考试体制方面。学校应该提出一种严格的学分制度,虽然自学考试时以自学为主,但是大多数的考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还是很差。不参与辅导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辅导对于每个考生来说都是有利无害的。增加学分制,约束学生积极学习,这样会使自学考试的风气一直很好,使自学考试的文凭含金量越来越高。要提高入学标准。要让学生知道,他要拥有职专或者高中学历他才可以考取大专证,如果在中途停止中职或者高中的学习,大专的学习也会停止。中职学生可以考大专,其实也是有利也有弊的事情。对于学校招生确实有利,但是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会有影响。

2.5 要提高社会对自考学生的认同。树立正确的人才评价机制。现在有很多用人单位,以“证”“取”人。这样的话,对于那样有才华但是没有文凭的人来说,确实是一件不公平的事情。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习动机的提升是一个值得我们重视的话题。除了自考学生自身以外,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取得学历的基础上真正可以学有所用。关爱学生,鼓励学生,从教学方法上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取得学历的同时能真正地学到一些知识。

参考文献:

[1]靳希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何刚.论自学考试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作用[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第9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 人才流失 钢铁企业

一、近年来南钢人才引进及离职情况

2006年以来,人力资源部严格按公司的要求,详细制订了人力资源需求及引进计划,共引进大专以上人才704人,其中高职类大专生287人,本科394人,硕士及博士研究生23人。共有251名人才办理了离职手续,其中:专科学生74人、本科学生174人、硕士学位3人。从统计中我们发现人才离职具有以下特点:

本科生流失情况较严重。经统计,近几年来南钢本科生离职174人。我们初步分析认为,本科生离职率高与本科生自身对职业预期较高,个人从事管理与技术工作愿望较为强烈有较直接的关系。

机械、电气及公辅专业离职人数较多。近几年,机械、电气及公辅专业累计离职141人,钢铁冶金、材料及轧钢等“主专业”离职人数为110人。我们初步分析认为,非“主专业”人才专业适用范围广泛,是这些人员离开南钢选择新就业岗位的先决条件;部分非“主专业”人才进厂分配在辅助岗位,定岗后经济待遇大多低于铁、钢、轧等主专业的人才,尤其是一线车间的机械、电气人员经济待遇大部分低于炉前工、主操工待遇,这也是这部分人员容易离职的一个原因。

工作1~3年离职率相对较高。我们将离职人员以工作年限划分为工作1年内、工作1~3年、工作3年以上等三个区间。经调查发现,近年来离职的251人中,工作1年内离职的有52人,占到离职总人数的21%;工作年限1~3年的是124人,占离职总人数的49%。其他的占30%。可见,工作1~3年的大学生群体是实际离职率最高的群体,应作为关注和预防的对象。

三、人才流失原因分析

根据人力资源部与近几年离职的251名人才的面谈,离职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认为安排在操作或倒班岗位时间较长,职业发展前途渺茫的125人(占离职人数的49.8%),据调查,我们现场有些机械或电气操作岗位,适量配备高职类大专学历的学生也可以胜任,配备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学生存在人才高消费现象,也容易造成本科生不稳定。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学生的眼光比较高,职业目标是管理和技术岗位,一旦较长时间的将他们放在操作和倒班岗位上,就会促使他们萌发离职的念头。

考研深造的38人(占离职人数的15 .1%)。通过了解发现,来公司工作的本科生中参加研究生考试占据相当的比例,个别人员在就业前就把考研作为了个人的努力方向,加上各大院校研究生招生呈扩张态势,从而使考研升学成为大学生离职的一方面原因。

因个人婚姻解决不了或无法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问题而提出辞职的37人(占离职人数的14 .7%)。由于钢铁企业苦脏累的特点,过去我们招聘大学生时,往往只少量的招收一些女生。另外,由于公司长期以来不再招工,一些爱人在外地工作的大学生的两地分居问题无法解决,这也是大学生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认为工资待遇偏低的28人(占离职人数的11 .2%)。这种现象在钢铁企业老区尤为突出,由于单位设备自动化程度不高,市场利润较小,造成新进人才思想不稳定,进厂时间不长,即提出辞职申请。近几年钢铁行业发展迅猛,新建钢厂或新上项目特别多,给出的待遇和条件都较高,给人才尤其是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更适合发展的机会。物价增长速度较快,尤其是南京的房价过高,让人才感觉压力太大,从而选择了离开南京到外地发展这条路。认为家庭困难、父母年龄大,需回家照顾老人的23人(占离职人数的9 .2%)

四、对策

稳步提高引进人才的经济待遇。适当上调新进人才试用期工资,并在试用期内享受月度奖金和年终奖,划定各学历层次人才最低定岗工资指导线。

优化人才的配置和使用。针对岗位特点确定所需人员的学历层次。人力资源部门和用人单位共同对岗位学历层次要求明确标准,力争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减少因人员层次配置失当引起大学生离职。尝试建立人才内部流动机制。通过岗位交流增加人才工作的经验、提高人才队伍的素质,提升他们工作的热情和驱动力。在此基础上,探索并形成公司内部人才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的正常机制,以缓解人才流出企业的状况。建立健全人才职业发展记录档案,强化对用人单位的使用考核。各单位从人才分配进岗位时,应建立人才职业发展记录档案,同时,人力资源部定期检查培养计划和目标的落实情况。

着力解决有关群体的实际问题。正如前文所述,工作1~3年的人才最易发生离职,要有针对性地做好他们的工作。与此同时,要在此类群体中多树立“典型人物”。他们的价值取向往往不是参照老员工,而是会更多地参照同类的人员,同类人员得到及时提拔奖励,往往会更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促进他们对企业忠诚度的提高。针对机械、电气及公辅专业离职人数较多的特点,企业要根据实际需要,每年招聘部分机械、电气、仪表等专业的高职类大专生,试用期满后,配备到相应专业的岗位上,规避人才浪费。探讨解决人才实际生活问题的途径。进一步了解钢铁行业及周边企业留住人才的做法,选择符合钢铁公司实际的做法加以借鉴。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