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6 10:40:2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地摊经济前景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碳生产力;低碳经济;途径;含义
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国际社会逐步认识到,要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发展低碳经济,世界已经进入了低碳经济时代。各国虽然都认识到了发展低碳经济紧迫性,但还没有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带来的影响。因此,各国应结合国情,科学的、合理的发展低碳经济,来应对全球的气候变化。
一、碳生产力分析
碳生产力是指每单位碳当量的排放所产出的GDP总量。碳生产力是单位GDP产出碳排放量的倒数,可以用来衡量一个经济体消耗单位碳资源所带来的相应产出。这是从绝对量上考虑的。也可以从相对指标角度分析,即:如果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速度小于经济产出的增加速度,则可称其为低碳排放。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的数据,2005年发达国家中碳生产力水平最高的是挪威,为5656美元/吨(二氧化碳),美国为2104美元/吨,发展中国家中印度为1998美元/吨,中国为956美元/吨。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非常贫穷的小国,如乍得(Chad)的碳生产力达到107527美元/吨,为全球最高。阿富汗和马里分别排在世界第二和第三位。
由于碳生产力取决于人均碳排放与人均GDP两个指标,所以收入水平的高低和碳生产力的大小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可见,作为衡量低碳经济发展状态的指标之一,碳生产力指标比较适合经济发展水平(或人文发展水平)比较接近的国家之间对比,碳生产力指标无法考核一个国家(经济体)的人文发展水平以及奢侈排放情况。
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资源分布的不同,碳排放特征也不同。应该用碳排放弹性指标(碳排放增长率和GDP增长率的比值)和碳生产力来综合反映,才能有效判断一国家碳排放的合理性。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低碳高增长,因此碳排放弹性指标中的GDP增长率应为正,而且GDP增长率要大于碳排放的增长率。这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应为之努力的方向,最终进入GDP增长或相对不变,碳排放增长率为负(也就碳排放逐年下降)的阶段。
二、低碳经济含义
低碳经济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人文发展潜力达到一定水平为目标的经济活动。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就是使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蒋金荷、姚愉芳在《人文发展潜力与碳排放需求空间的定量分析》中将人文发展潜力定义为“满足人们的基本性需求,保障像样的生活质量水平。基本性需求即维系基本生存所需的生物性需求,包括营养、住房、环境卫生、医疗保健、基础教育等内容;生活质量包括收入、期望寿命、受教育水平等”。即“每一个社会个体或群体均享有发展权益,包括社会、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权益,可分为维持基本生存必需的基本性需求和提供非物质内容的享受性需求”
三、对低碳经济的认识
要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从多方面认识低碳经济。
1.低碳排放不一定就是低碳经济、碳排放增加不一定不是低碳经济
世界上有很多不发达的地区和国家单位GDP的碳排放很低,但这些国家和地区生产水平很落后,化石燃料和商业化能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很低、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也非常低,生活水平与发达国家比相差甚远,所以,这种低生活水平带来低碳排放不是我们要追求的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并不是使我们走向贫困,应该是要在保护环境气候的前提下不断的富裕。
发达国家人均碳排放水平非常高,远超过发展中国家和全球的平均水平。能不能说他们不是在发展低碳经济,答案是否定的。比如欧洲一些国家,城市的生活水平很高,同时碳生产率也很高,但碳排放水平已经呈现出回落趋势。所以说,这应该是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
2.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从现在做起
为了实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制定的目标,全世界必须尽快实现大气环境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不再升高。发达国家具有巨大的历史责任,其当前较高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碳生产力水平,也为其低碳转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未来世界必然是低碳的世界。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时,必须考虑经济增长同时相对降低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从未来看,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延迟行动,必将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损失。
3.低碳经济并不意味着高成本
使用新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能会帮助节省成本,并且不需要很高的技术。比如,农业生产活动会留下大量农业废弃物。如果处理不当,这些废弃物会释放二氧化碳,加剧全球变暖。而现在有人通过在无氧状态下不完全燃烧农业废弃物,不仅使木炭存在形式稳定,肥沃了土壤,还具有碳储存功能。
4.发展低碳经济不应区分产业,也不追求绝对的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没有行业限制,没有主次之分,只要是产生碳排放的地方,就应考虑低碳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范围内每个国家、每个行业、每个产生碳排放的地方在发展的同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要追求绝对低碳,要在满足一定目标的低碳和相对的低碳上下功夫,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更应如此。
5.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中国家同样要重视
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各国应当根据各自国情和能力开展“共同但有区别”的行动。发展低碳经济、走低碳发展的道路,或者实现社会经济的低碳化,本质上是应对气候变化中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核心内容。所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同样担负着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责任。
四、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
1.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全球能源需求必将持续增长。目前,世界人均能源消费量约为2.5吨标准煤,而经济发达国家的人均能源消费在6吨标准煤以上,美国的人均能源消费达12吨标准煤。如果世界各国都达到这个标准的话,按目前的人口数量和技术水平测算,全球年消费能源将达400亿吨标准煤,按目前探明的化石能源资源看,最多可使用上百年的时间。即使不考虑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这种主要依赖化石能源的经济和社会体系也不能持续,开发利用可再生的能源资源势在必行。
2.提高能源效率,做好能源运行管理
能源效率是指单位能源消费产生的经济价值或物品产量,与生产、加工、转化、使用等各环节的技术和管理密切相关。目前,从每个行业来看,都有提高能源效率的潜力,挖掘这些潜力的出路是技术进步、加强管理和综合利用。提高能源效率是涉及面很广的复杂系统工程,既要有先进实用的技术,也要有推广应用先进技术的市场环境。这要求从思想上重视能源效率的提高,并切实落实到行动上。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能源不仅与能源生产环节有关,也与能源运行管理方式有关。所以只有做好能源运行管理了,才能更好的提高能源利用率,才能做到节能减排。
3.优化能源利用方式,全面实现电气化
应该根据本地区自然资源(尤其能源)的特点,加大清洁能源的投入,选择适合本地区的能源利用方式。一是要优化电源结构,合理配置各类电源机组,更加重视具有调节能力机组的建设,特别是燃气机组和抽水蓄能机组,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灵活性;二是要研究经济适用的储热技术,在供热体系中配置必要的储热装置,提高热电联产机组的运行效率;三是要适当推广电供热技术,实现电力系统运行的调峰填谷,把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更好地利用起来,真正实现节能减排。
全面实现电气化是解决我国能源清洁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措施,更是解决广大农村能源问题的重要出路,对于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资源、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就是说在能源的选择上能用电的就尽量用电。
4.追求低碳生活
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量人人有责。所以我们要追求低碳生活。“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先是从国外兴起,是在生活中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如今,这股风潮也逐渐在我国一些大城市兴起,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
5.加大现代物流的发展力度
物流在低碳经济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一方面是由于物流本身是能源消耗的大户,也是碳排放的大户;另一方面是因为发展物流又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措施,如整合资源、优化流程,信息化、标准化可以实现节能减排,先进的物流方式可以支持低碳经济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低碳经济需要现代物流的支撑。所以应加大加大现代物流的发展力度。
参考文献:
[1]潘家华,庄贵阳等.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J].国际经济评论,2010,4.
[2]戴定一.物流与低碳经济[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21):24-25.
[3]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低碳经济的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R].研究报告,2008,12.
[4]何建坤.发展低碳经济,关键在于低碳技术创新[J].绿叶,2009,1.
[5]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气象出版社,2007.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前景;能源效率
低碳经济的提出可以使中国的经济朝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迈进,对于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可以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低碳经济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建一个低消耗、低污染的经济发展体系。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局面。
1.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有力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方式,尽最大努力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化工能源的消耗,同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而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互利共赢的目标。低碳经济就是以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代替排碳量较大的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以达到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的目的,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2.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2.1 对低碳经济的认识不到位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一种以低消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将低碳环保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联系在一起,但是我国的低碳经济还处在起步阶段,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认识不到位,衡量一个企业是否采用低碳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看这个企业的整个环节是否达到了减排、低碳的标准,而不能片面的评价低碳经济的概念。
2.2 低碳技术的发展落后
低碳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先进的技术,低碳技术作为一种指导性的指标,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处于起步阶段,低碳技术还不成熟,发展也比较滞后,缺乏创新能力,国际先进的技术难以引进,我国缺乏有效的政府激励制度,低碳技术的成果也难以推广,使得低碳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我国的低碳运行制度的实施管理也比较落后,不同的低碳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技术设备和信息标准达不到不统一,非标化相当普遍,人才的障碍也可以归纳为技术障碍的范畴。
2.3 发展资金的不足
低碳经济是以新能源代替旧能源,而开发新能源所需要的成本比较高,对于我国的发展国情来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实现低碳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受到现实因素的牵制,低碳经济的发展速度也比较缓慢。
2.4 基础实施的障碍
我国处于起步阶段的低碳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还没有较大的改观,和我们提出的低碳要求所需要的基础设施相比,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和发达国家相比较则差距会更大。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我国的低碳经济的进程。
3.低碳经济的发展前景探析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不仅可以实现全球的减排目标,而且可以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能源问题和经济危机充斥着中国实行低碳经济,为它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因此,我们应该趁这个契机找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平衡点,而倡导低碳经济的发展正是最合适的选择,我国已经抓住了这个机会,并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谈论的焦点问题,发达国家以这个形势为发展契机,形成了新的发展理念,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不断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以使自身在产业竞争和技术革命中占有有利的地位,我国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热潮,也正在积极地响应低碳经济的发展号召,推进节能减排的前进,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而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工作,努力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低碳社会,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低碳节能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低碳经济的发展前景广阔。
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它的目标是通过减少对碳能源的使用进而减少碳的排放量,不断发展绿色能源,优化能源的结构,实现能源的长期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经济发展中的碳强度,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因为我国还处在发展的初期,各项体制还不够健全,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国情,还处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时期,旧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所以低碳经济的发展成为形势所趋。
结合中国的国情,能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能源需求量也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其次,资源短缺问题也不断加剧,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不足,再次,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渐显现,特别是与能源利用相关的问题,中国走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实现低碳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要改善环境,创建一个能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需要行政、法律的手段给予支持,达到行政、法律和经济三者的平衡。发展低碳经济不只是一种社会责任,同时也是一个新的发展契机,需要在转型和转变中培育和创新更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结语
低碳经济是中国解决能源与经济发展问题的一个良好出路,但是在发展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广阔,但我国离低碳社会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发展形势的新道路。
参考文献:
[1]谢军安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8(12)
关键词:气候;低碳;经济;能源
Abstract: The so-called low carbon economy, refers to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der the guidance, throug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innovation,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new energy development and other means, as far as possible to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high carbon coal oil, redu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 form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achiev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in-win the. This paper briefly the concept of low-carbon economy and the rise of new energy were analyzed briefly, and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meaning and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under low carbon economy.
Keywords: climate; low carbon economy; energy;
中图分类号:TE0
引言
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共同面对的最大挑战和威胁,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低碳经济正是基于气候变暖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是指以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从传统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转向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桥梁。低碳经济强调通过对实体经济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以及发展模式的转型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 适应和减缓地球气候变暖。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一、低碳经济的提出及概念
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低碳经济”最早出现是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英国意识到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 预计按目前的消费模式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同时气候变化的影响迫在眉睫。
2007 年12 月,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制订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 , 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 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巴厘岛路线图”对全球低碳经济进一步迈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2008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本经济特征,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新的经济发展形态,其本质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技术和低碳消费,它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形态新出现的革命浪潮,即低碳革命。低碳经济已成为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主要特征,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主流模式。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低碳经济指的是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减缓气候变化。
低碳经济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产业的领域。著名学者林辉称之为“第五次全球产业浪潮”,并首次把低碳内涵延展为: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
二、低碳经济下新能源的崛起
近来,西方金融危机逐渐走出持续低迷的困境,在复杂多变的复苏状况下,人们普遍期待新的变局到来,而一场以新能源革命和低碳经济为主题的绿色浪潮正在席卷全球。从美国,到日本、欧洲各国,低碳经济和新能源战略是西方发达国家占领新的国际市场竞争制高点、主导全球价值链的新王牌。
经济金融危机使世界各国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而低碳经济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会带来许多重大投资机会。特别是高能效的电力、交通、建筑、工业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这五个方面。低碳经济涉及的行业和领域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在技术上,低碳经济则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多个行业,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在当今世界,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仅要对持续的经济增长有贡献,而且要对提高劳动就业和降低二氧化碳有重要贡献。
三、新能源的涵义
1、新能源的概念
所谓的新能源是指除传统矿石能源以外的其他能源形式,具有来源上的可再生性以及使用上的低污染性。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开始研究新能源,在风电、太阳能光伏与光热、生物质能发电、潮汐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初步具备了产业化的条件。
2、.新能源的特点
能量密度较低,并且高度分散;资源丰富,可以再生;清洁干净,使用中几乎没有损害生态环境的污染物排放;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资源具有间歇性和随机性;开发利用的技术难度大。
3、新能源的种类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分为三大类:①大中型水电;②新可再生能源,包括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③传统生物能。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指除常规化石能源和大中型水力发电及核裂变发电之外的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小水电、地热能和海洋能等一次能源以及氢能、燃料电池等二次能源
四、低碳经济理念下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
1、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转型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彻底转型。从经济结构上看,要转变现有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经济体系,用低碳农业替代高碳农业,用低碳工业体系替代高碳工业体系,走“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发展之路。从能源结构上看,要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构建新能源经济体系。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着力提升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淘汰小火电、小煤矿、小炼油等落后生产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清洁化水平。
2、传统能源也要"绿化"
我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作出承诺,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要实现这样的减排目标,不仅需要发展新能源产业,还要大力对传统化石能源进行节能减排,而且分析人士认为,后者潜力更大,而且需要付出的成本更低。据中电联的数据,截至2008年底,全国发电设备容量79253万千瓦,其中火电60132万千瓦,约占总容量的75.87%,风力、太阳能、生物质等"新能源"占比大约仅为7%。目前,我国的电源结构仍以火电为主,分析人士预计传统化石能源"节能减排"很有潜力。此外,我国工信部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意味着以新能源产业发展为由头,我国众多传统产业都有望进行结构调整和发展思路的转型。
3、从低碳经济到低碳社会
低碳发展之路固然应该重视发展低碳经济,构筑轻型的经济体系,但更重要的是还要构筑一个低碳社会,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发展低碳交通。目前,发展低碳交通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潮流,而公共交通是实现低碳交通的重要发展方向;构建低碳政府。中国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政府不仅作为投资的主体形成国有资本,还作为消费的主体改善着公共服务的能力;发展低碳社区。社区是人们生活、居住的主要场所,其居民有共同的认同感。发展低碳社区,不仅非常必要,也具有可操作性;倡导低碳消费。
4、开发节能建筑
绿色建筑设计强调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下,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协调人、建筑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体现人、建筑环境与自然生态在“功能”方面的协调。绿色节能建筑应是立体环保工程,兼备节地、节水、节能、改善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延长建筑物寿命等优点,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特点。绿色建筑的目标在于在建筑的整个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其中节约资源包括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多方面内容,以便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空间。我国已设定了不同地区的民用建筑节能标准和全国商用和公共建筑节能标准。据统计,建材工业能耗占总能耗的10%左右,加上建筑本身需要消耗的钢材、木材和化工产品,估计建筑的间接能耗要占到总能耗的15%左右。
五、结论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将对中国科技技术和新能源发展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中国必将通过新能源的发展实现人民更加富裕,国家更加富强。
参考文献:
[1]]朱俊生 《可再生能源》 2003 第2期 - 万方数据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交易;碳税;立法;经济发展
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是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两大挑战。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在席卷了全世界的财富之后,已在各国强有力的经济刺激计划和宏观调控之下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好转。而我们生活的地球在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的环境摧残之后所爆发出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依然处于日益严峻的境地。在全球气候问题的大环境下,为了延长经济增长的生命,世界各国不得不放缓经济发展的脚步,由单一地提高经济增长的数量转变为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这就是各国争先发展低碳经济的经济大背景。从发展条件的角度来看,金融危机无疑是催促低碳时代来临的良好催化剂。这场危机既放满了全球经济增长的脚步,更是给各国向低碳经济转型创造了新的契机。虽然哥本哈根会议由于各方利益交错的关系没有取得预期成果,但各国争夺全球低碳经济竞争制高点的博弈已经在谈判桌下悄然拉开了序幕。
提到低碳经济,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如果抓住这次契机,开发绿色能源,发展环保经济,不但可以提高效率,扩大效益,更可以延长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寿命。而如果因为把低碳看成限制经济发展的枷锁而错过经济转型的巨大空间,那么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也将是被世界甩在后面的悲惨命运。由此,我们必须紧跟世界潮流,选择低碳,研究低碳,保护低碳,用低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提到的就是碳交易。这是先今世界各国间普遍使用的一种减排控制的手段。碳交易就是温室气体的排放权交易,源于实体之间的减排成本以及排放信用额差异。发展中国家能源效率低,减排空间大,成本也低。这导致了同一减排量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成本,形成了价格差。发达国家有需求,发展中国家有供应能力,碳交易市场便由此产生。在目前规模超过600亿美元的碳市场中,交易主要通过各种交易所发放的减排配额,或以清洁发展项目为目标的买卖进行。这便是碳交易在经济学领域的精髓所在。
然而,碳交易源于实体之间的减排成本以及排放信用额差异。也就是说拥有排放权的公司,如果其排放量已经降低到法律规定的排放水平以下,这个公司便可以得到“排放信贷”,用以“支付”其他地方高于标准的排放量。显然,碳交易不同于传统的政府需求管制,其调节权掌握在能以更低成本削减排放量的厂商手中,因此排放权证的公平性问题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而中国要想在碳交易的天平下得到最大受益,就必须大力发展环保经济,根据本国经济发展优势努力降低自身的污染排放量,获取排放信贷,去平衡本国经济发展的劣势。但发达国家经历了工业革命,经济发展已趋于成熟,这种碳交易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难免存在不公的现象。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需要向发达国家购买排放量,又导致了财富流向发达国家。可以说碳交易如果没有合理的规制,只会导致富者更富,穷者更穷。在这种情况下,征收碳税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又面临了新的挑战。
关于碳税,我们普遍的理解是针对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所征收的一种税,也是一种减排政策的工具。它是以环境保护为目的,希望通过削减二氧化碳排放来减缓全球变暖。碳税通过对化石燃料产品的碳含量的比例来征税,用这种方法来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与碳交易等以市场竞争为基础的温室气体减排机制不同,征收碳税只需要额外增加非常少的管理成本就可以实现。由此可见,碳税的征收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石化能源产品的价格,使得非石化能源在价格上更具有竞争优势。于是,这将促使人们选择相对廉价的非石化能源,促进资源的节约利用,从而最终使得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有所减少。此外,碳税也将有利于推动消耗化石燃料产生的外部负效应内部化,将燃料成本内部化,通过增加能源的使用成本以达到减少能源消耗的目的,并以此来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中国作为一个石油大国、煤炭大国,对资源的利用量可以说在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但对于资源的利用效率,中国却落在了其他国家的后头。这就说明中国十分需要从根源解决资源利用问题来达到减排环保的目的。今天的中国,无论是重工业还是轻工业,无论是旅游业还是房地产业,都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用市场来控制资源的使用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因此我们只有通过税收的方式来提高资源的使用成本,进而实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避免浪费和减排环保的目标。
但征收碳税的本质并不是政府创收的手段,因此对于碳税征收,就需要我们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合适恰当的标准来控制企业行为。首先,这个标准的制定并不是说狭隘单纯地根据本国的具体国情,我们还需要综合其他国家的发展情况,需要把自己放在世界经济发展情况和气候变化情况的大环境中,需要对于自己和发达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和不同,需要考虑许多客观因素来帮助完善这一征收标准的制定。其次,这个标准的制定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的经济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科技创新的脚步,社会进步的速度都要求我们不断更新判断标准来适应这个社会。碳税的征收标准也是一样,倘若一直囿于既定的标准不变,而不去作出必要的与时俱进的调整,那势必会导致碳税这一手段的作用无法得到最大的发挥,甚至引起负面效应。此外,碳税作为一个新的调控手段进入中国经济,也需要企业积极响应,尽量缩短接受时间,用最快的速度让碳税政策的效用最大化,进而促进中国经济的健康成长。
从可行性的角度来看,由于与全球气候变化联系在一起,碳税在理论上被设定为需要一个全球性的国际管理体制,以实现最优产出。尤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确定排放限额及减排目标的情况下,在国家或区域的层面实施碳税还是具有相当的优越性。因此我们也需要运用法律的手段来保护碳税政策的执行实施。低碳经济建设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保障。中国目前已经有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的法规,对于具有长远、战略性的低碳经济,涉及生产、消费、流通诸多环节,只有在明确的法制规范下,才能稳步实施。当前,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战略规划、政策体系方面等非常不完善,很多领域仍然处于空白状态,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也处于起步阶段,尚没有政府规范性文件,更谈不上低碳经济立法。因此,在宏观把握上,我们亟需政府掌控全局,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来扶植低碳经济主导全国经济发展。目前,由我国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课题组完成的“中国碳税税制框架设计”专题已经完成,报告建议十二五期间征收碳税,由于所有外部环境已经具备,最早可于明年开始进入实施阶段。从国家的政策制订到平时我们将“低碳”随时挂在嘴边,这一切都表明,原本以为还离我们十分遥远的“碳税”,似乎也在一夜之间走进了现实,快步来到了我们身边。
诚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老大,发展低碳经济的任务任重而道远。这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的转型,是从后工业化社会的起点开始的转型,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能源安全,寻找新的竞争优势和经济增长点。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却是一个截然不同的起点和任务。我们不仅要实现能源结构的优化和节能减排,还要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减少贫困,完成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作为后发国家,中国要在同样的时间里完成更多的任务。因此,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内涵,远比发达国家的转型更加丰富,意义也更加重大,任务也要更加艰巨。
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道路上,中国还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资源和环境的约束问题,比如依赖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低下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潜力有限等等。由于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能源结构调整的难度大,中国在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将比其他国家受到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压力,付出更高的代价,面临更大的困难。除此之外,能源的利用率也是我们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目前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3%左右,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这样的差距表明,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拥有巨大的潜力空间。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全球性革命,涉及的领域渗透到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每个角落。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向低碳经济转型,远比发达国家艰巨。但是,无论是从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国际政治经济压力,还是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来看,迈入低碳经济时代,中国别无选择,唯有勇敢应战。因此,面对低碳经济发展出现的新形势,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以更务实的姿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庄贵阳,张磊.从气候变化到低碳经济[OL].碳税.百度百科.baike.省略/view/1908382.htm?fr=ala0_1.
[2]曹海丽.征收碳税的中国猜想[J].新世纪周刊.
[3]鲍芳艳.征收碳税的可行性分析[J].时代经贸,2008(8).
关键词:绿色会计;低碳经济;有效策略
低碳经济的提出与发展,不但为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各国参与世界经济竞争、建立新的绿色会计体系提出了挑战。如何在此时代背景下正确迎面我国在绿色会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其解决办法是现今我国必须面对的一大话题。
一、绿色会计的概念
自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展以来,日益先进的现代化工业发展和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引发了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巨大矛盾。大量的物质资源被开采利用,并一度呈现出枯竭征兆,人类的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受到重创,影响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开始被动摇。为缓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间的矛盾,部分西方专家及学者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着手研究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自此,绿色会计的研究和发展逐渐走入人前。
进入21世纪后,环境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更为广泛的关注。为保护自然环境,实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在环保问题上无论是支出和责任都有日渐提升的趋势。绿色会计通过充分强调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要求对其损耗予以补偿,充分彰显了其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低碳经济与绿色会计
低碳经济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优化产业结构、追求技术和制度创新、开发新型能源等手段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另一方面,我们了解绿色会计也是为了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而诞生的一门学科。由此可见它们两者是互相依附、相辅相成的,只有将两者相结合予以利用才能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下找到正确方向。
三、我国绿色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与方法体系的不完善
现如今,我国的绿色会计工作仍然处于纸上谈兵的初级阶段,不仅在实际操作中缺乏经验,对于相关理论的建立也存在着较多漏洞,在企业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如何核算,会计信息又当如何披露,甚至最终结论如何表现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二)缺乏强制性的准则规范
在我国的绿色会计实施过程中缺少许多必要的准则和规范,致使我国的绿色会计信息供需存在突出矛盾,大多企业对应当披露的企业信息选择视而不见甚至掩耳盗铃的行为,真正敢于披露、自觉披露、真实披露的企业可谓少之又少。
(三)政府机构监管不足
我国政府对于环保方面的监管历来较为松散,一来由于相关企业基数较大,不好管;二来由于法律不够健全,管不了。政府对于部分环境敏感的行业也着实感觉力不从心。
环境问题是全社会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去改善,然而当目前国对于环境保护的社会监督,只能依赖环保部门人民群众的自觉意识,这显然远远不够。政府立法不健全,执法不严格纵容了企业普遍忽视环境问题。
(四)缺乏行业所需的专业人才
我国从事绿色会计研究的多为专业学者,对推动该行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由于缺乏相关培训,多数企业内部缺乏专业性人才,严重阻碍了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系统的步伐。
四、推到绿色会计发展的相关对策
(一)健全绿色会计核算体系
面对绿色会计发展现状,我国需要广泛汲取国外先进经验,同时结合国情构建起一个科学合理的绿色会计核算体系。关于绿色会计的研究,需要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查漏补缺,真正建立起一个满足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新环境。
(二)修订及补充相关规范准则
面对绿色会计缺乏强制性规范的尴尬处境,这要求我国各政府部门要全面将绿色会计的核算、监督等“虚位以待”的相关条例以法律形式明文标出,并尽快制定补充绿色会计实施过程中遗漏的各项制度。增强绿色会计在推动实施过程中的“底气”。
(三)政府加强监管力度
面对企业对自身经常存在对企业信息披露不全面、不真实的情况,政府应该大力提升监督力度,不断完善监督机制,通过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机构的共同作用加强对企业信息的审查与鉴定,保证应有的真实性、全面性。
(四)加大绿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
面对企业内部环境管理体系的空缺,我国需要加强对绿色会计人才的教育培训投入,并不断提高企业财会人员素质,强化绿色会计理念,更新传统知识结构,积极鼓励从业人员参与绿色会计研究及探讨,为我国绿色会计的发展开辟新道路。
五、结论
绿色会计在当今低碳经济的背景显露出的作用日益明显,面对其在未来经济局面中不可动摇的地位,我国政府都该及时行动起来,积极推广其理念,尽早完善相关规范,增强企业环保意识及其认同感,相信绿色会计必能未来的世界经济条件下发挥其不可限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庆来,范艳.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绿色会计相关问题研究[J].会计师,2013(17).
[2]由晓琴.论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绿色会计[J].中国证券期货,2012(03).
[3]郭绍羽.浅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绿色会计的新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5(35).
[4]金莹.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绿色会计新探[J].财会研究,2010(23).
【关键词】循环;低碳;经济
一、循环-低碳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分析
我国在30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中,包括石化、电力、钢铁、建筑等在内的行业,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并排放出大量的碳污染物,给环境和资源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逐渐进入人们的实现,属于当前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但这两种经济发展模式,目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尚不稳固,具体现状如下:
(1)亟待突破传统经济的桎梏。循环-低碳经济从理念到模式,除了致力于保持和提升国民经济的效益,而且要求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这些指标与国民经济对资源、环境的保护要求可以说是如出一辙的。目前国家对循环-低碳经济的发展态度已基本趋向于积极明确,但由于这种经济发展模式,需要相关行业投入更为先进的发展技术,以及耗费更高的成本去治理行业生产可能带来的污染,使得习惯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企业颇为抵触,只能依靠逐渐增大的财政投入,但实际成效并不乐观。
(2)制度改革与完善势在必行。循环-低碳经济的实行,需要借助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和战略规划等,但实际上除了2009年1月出台《循环经济促进法》之外,以及零散的地方性发展战略外,其他政策性制度并不完善,譬如法律法规缺乏针对性,未能进行环境污染在源头、事前、事中的统一规划,所设置的目标过于宽泛和笼统,同时没有建立起循环-低碳经济的财税体系和生产消费体系,甚至存在体系之间互相制约的情况,从侧面要求尽快改革和完善相关的制度,这也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3)要求提高经济主体的动力。经济主体是国民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这些主体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然而,由于国民经济刚刚跨过计划经济的羁绊,处于市场经济的转型阶段,很多行业并没有考虑到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意义,而国家在经济主体节能生产、技术改进、可再生资源利用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并不到位,高成本的循环-低碳经济技术,很多经济主体即便认同,面对技术的高成本,也会逐渐失去支持和认同的动力,使得循环-低碳经济仍然无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仅仅体现在少部分的高端行业中。
二、基于国民经济视角发展循环-低碳经济的发展建议
基于循环-低碳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为进一步提高循环-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我们需要分别从各个层面研讨相关的发展方法。笔者结合相关的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发展建议:
(一)制定相关国家战略
在我国的基本国策中,已经提出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形式,因此可在这些国策的基础上,将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理念,融入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计划当中,罗列出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并以任务的形式下达到地方,以促使地方重视各行业碳排放、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协同关系。
(二)调整相关行业结构
循环-低碳经济贯穿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产业链中,其中工业、现代服务业、农业的行业结构需要进行重新调整。首先是工业结构调整,主要原因是工业的能源消耗总量,在国民经济占有78%的比例,其中电力、建筑、冶金、化工、石油、石化所占比例就超过了一半以上,这种高强度的能耗,伴随着居高不下的碳排放量,因此出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目的,应对工业结构进行升级优化,引入高新技术和先进的装备,譬如产业的信息化发展,以及加快工业园区的统一规划建设,形成集中型的产业结构布局,便于循环-低碳技术的一次性到位。其次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的借鉴,该行业属于典型的低碳产业,包括物流、旅游、出版、科学研究、教育等行业,但在GDP所占比例却高达60%-70%,因此与其他产业的结构比例,应该将该行业作为重点来抓,并将相关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经验,融入到其他高耗能和高污染的行业当中。再次是低碳农业的发展,主要针对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问题,走有机生态农业的路线,譬如推广太阳能和物质能开发等。
(三)建设技术创新体系
循环-低碳经济需要借助各种高新技术手段,其中包括节能减排技术、能源高效利用技术、化石能源洁净处理技术等,为保证这些技术的有效应用,有必要建立适合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实情的技术创新体系。首先是科技投入的加大,通过技术的自主创新,提高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量;其次是建立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平台,在政府引导和市场导向的作用下,鼓励包括科研机构和高校等技术研究机构的参与,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循环-低碳经济技术创新体系;再次是加强与国际节能减排市交流合作,将先进技术引入到国内,为我国循环-低碳经济发展,创新优良的技术环境。
2012年,石阡始终坚持在项目拉动上做文章,在招商带动上求突破,在融资撬动上创新招,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全年生产总值完成31.4亿元,同比增长16.6%;工业总产值完成11.8亿元,同比增长17.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8.02亿元,同比增长20.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6亿元,同比增长60.5%;农林牧渔总产值完成19.8亿元,同比增长8.5%;财政总收入完成3.4亿元,同比增长40.8%;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36亿元,同比增长4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03亿元,同比增长1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990元,同比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564元,同比增长17.3%。
2012年,是石阡工业发展逆势突进的一年。始终正视困难,不甘落后,奋起直追,积极探索县内县外“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发展新模式,与贵州省大龙经济开发区签订了产业发展战略,闯出了在异地建设工业园区的“飞地经济”新路,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在困境中实现了突围。一是园区建设明显加快。按照“一园四区一飞地”发展布局,强化园区规划修编,加快园区基础建设,投入资金3.7亿元,完成园区路网、管网、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收储土地3000余亩,推进3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建设,入园企业13家,建成投产企业4家。同时,贵州省大龙经济开发区“石阡产业园”加快建设,引进新能源开发、石材加工、环保建材、皮革制造等行业企业5家,正式签约3家,签约资金达48亿元。二是工业项目快速推进。大关酒业异地改扩建项目顺利推进;恒源矿业建成投产,大理石年产量达100万平方米;盘兴、盘江集团管理用房、厂房及基础建设正在实施;隆泰、西部茶都项目稳步推进;日产3200吨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技改项目规划选址、占地征补、项目可研等前期工作全面完成。全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13.2亿元,工业产值达3亿元,销售收入达2亿元。
立足资源优势
理清发展思路
石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秦赢政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置夜郎郡,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建石阡府。1992年被列为贵州历史文化名城,1998年被定为革命老区。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万寿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戏、仡佬毛龙、说春。
石阡资源富集,开发潜力巨大。有世界少有、国内独有且储量丰富的地热矿泉水资源,富含锶、氡、锂、锌、硒等微量元素,属国际饮用、医疗双达标矿泉水;有面积居全省第二,获“贵州三大名茶”的茶叶资源;有储量丰富的重晶石、锰矿、钒矿、铅锌矿、硫铁矿等矿产资源;有储量3亿多立方,14个品种符合国家A类装饰材料标准的大理石类石材资源;有以温泉为龙头,夜郎古城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千年古寨楼上、“中国十大非著名山峰”佛顶山、获“中国乡村旅游民俗文化飞燕奖”的尧上仡佬族文化村、国家湿地公园及世界最大野生鸳鸯栖息地鸳鸯湖为两翼的立体旅游资源。
石阡品牌独特,优势蓄势待发。已获得“中国温泉之乡”、“中国矿泉水之乡”、“中国苔茶之乡”、“中国长寿之乡”、“国家级温泉群风景名胜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中国营养健康产业示范基地”、“中国最佳休闲旅游目的地”、“中国最具投资价值重点县”、“中国长寿之乡”等品牌。石阡的资源优势、品牌优势已经形成,加快发展的后劲坚实有力。
但是,由于受地理区位等瓶颈制约,石阡的丰富资源优势没有彻底转化为经济优势,导致石阡工业“短板”现象日趋严重,是全省至今仍没有实现总体小康的少数县份之一。一是自然条件差。石阡办工业成本大大增加;二是交通区位差。目前石阡既没有铁路,也没有高速公路通车,严重影响了石阡的投资环境和招商引资能力;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因县域经济发展能力弱,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价值链短、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大企业、大基地,吸纳就业能力低,劳动力流失问题严重。
针对这一实际,石阡县委、县政府在多次对上海和山东等地就“飞地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学习考察后,结合石阡县和铜仁市工业发展实际,提出了“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发展“飞地经济”的战略思路,得到了铜仁市委、市政府的的高度肯定,并获大力支持。
准确战略定位
促进区域发展
2012年8月24日,石阡县与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在园区内先规划10平方公里的土地给石阡县建设“石阡产业园”,按照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的规划功能进行分期、分批次、分条块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期末,实现累计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累计建成标准厂房50万平方米,招商引资450亿元,工业产值350亿元以上。此举源于石阡对自己准确的战略定位:
从“双赢”上定位。石阡县头顶11个国字号桂冠,资源富集、发展潜力巨大。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联合发展、共同繁荣”的原则,石阡在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建立“石阡产业园”,不但将集聚效应带给了大龙,为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奠定了基础,而且还将青山绿水留给了石阡,为石阡打造“生态大县、文化大县和旅游大县”提供了环境保障。最重要的是将石阡融入到经济活力迸发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此举必将大大增强发展动力,拉动发展后劲,凸显发展优势。
从效益上定位。石阡县与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石阡产业园”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迅速提升发展能力,实现发展水平的整体跃升。石阡经济发展既需内力推动,也要外力相助,而“飞地经济”就是加快石阡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
扩大开放合作
增强发展活力
坚持解放思想,着力营造“飞地经济”发展氛围。要大力转变固步自封的观念,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消除“肥水外流”的顾虑,充分认识发展“飞地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着力从大龙和石阡乃至周边县、乡(镇)的发展大局出发,敢于牺牲局部利益,积极推进跨区域合作,通过区域合作实现两地优势互补,促进大龙与石阡经济调整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大龙打造黔东枢纽城市和黔东门户工业新城坚实的基础作用,全力使交通条件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的石阡找到很好的工业发展平台和撬动跨越发展的支点;同时,通过此举对推动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武陵山区域扶贫开发试点示范园区和贵州省“三化”同步推进示范园区奠定基础,增加砝码。
坚持科学分配,真正实现“飞地”模式为我所用。要在GDP计算、税收分成等方面确定合理的分享比例,使“飞地”关系双方互惠互利、成效双赢,最大限度地激发双方合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是在共建方式上,大龙经济开发区负责“石阡产业园”内的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和“七通一平”工作,相关费用由“飞出地”石阡负责。二是在管理方式上,以“飞出地”石阡为主,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协助共同组建管理团队,决策和执行由“飞出地”石阡负责,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负责协调和服务,并根据产业园区工作需要,双方互派干部进行挂职锻炼培训,依托职业教育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为产业园区输送合格的产业工人。三是在税费分享方式上,“石阡产业园”按年度付大龙经济开发区管理费,管理费额度以石阡当年入区企业的实绩和大龙经济开发区支持投入的工作强度为依据;“石阡产业园”内的相关指标(固定资产投资、招商项目、标准厂房建设、工业总产值和相关税收)等列入石阡考核统计范围;“石阡产业园”引进企业所产生的税收全部归属石阡县。
坚持政府推动,建立健全“飞地经济”发展机制。“飞地经济”的主管政府既是利益的享有者,更是合作工作的倡导者和推动者。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和石阡县以及铜仁市政府进一步完善了合作机制,形成组织领导和协调机制,开展互访交流和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建立政府间的合作与交流机制。
一、近年来青海省经济增长质量状况分析
经济增长质量优劣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增长效率。经济增长是粗放经营还是集约经营,对于经济增长质量影响很大。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其基本特征是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表现为:扩大基本建设规模;依靠大量资金投入;依靠增加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消耗;依靠经济规模扩张;追求产值速度和产品数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相反,其基本特征是主要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效率。主要指标有:人均GDP增长率、全要素生产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资金利税率、资本产出率等。二是增长的协调性。即在确保适度经济增长速度的前提下,能够实现社会总供需的大体平衡,经济结构比较合理,基本比例关系比较协调,各生产要素的效能得以较为充分发挥,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在合理区间,国民经济安全运行,从而实现经济增长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主要指标有:GDP增长波动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基尼系数等。三是增长的可持续性。即国民经济是否具备可持续增长的支撑因素、条件与环境,资源供给的可靠性程度等。主要指标有:主要能源供需差率、耕地面积变动率、每公顷农药、化肥施用量、国土面积沙漠化率等。四是增长的可循环水平。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也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其特征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低的污染排放,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主要指标有:万元GDP能耗、固体废弃物利用率、“三废”治理率等。由于受统计资料限制,本文仅据所掌握资料,对我省近年来经济增长质量状况进行分析。
(一)经济增长效率
1、人均GDP增长率提高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全省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从2001年的300.13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543.32亿元,五年总增了243.19亿元,年均增加60.80亿元。人均GDP明显增加,2005年全省人均GDP达到10045元,比2001年增加了4271元。2003年,全省人均GDP达到8334元,实现人均1000美元水平。由于人均GDP增加,人均GDP增长率也不断增长,从2001年的10.3%提高到2005年的11.2%,标志着我省经济进入增长加速的新时期。
2、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渐加大全要素生产率是指"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它一般的含义为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开发利用的效率。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说,生产率与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都贡献于经济的增长。从效率角度考察,生产率等同于一定时间内国民经济中产出与各种资源要素总投入的比值。从本质上讲,它反映的则是一个国家(地区)为了摆脱贫困、落后和发展经济在一定时期里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努力程度,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综合反映。全要素生产率等于产出增长率与资本增长率和劳动增长率加权之差。下表是根据索洛增长方程测算的我省近年来全要素生产率。由上表看出,2001年,我省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资本拉动,到2003年,全要素增长率为5.7%,2004年上升到7.4%,2005年为6.3%,说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渐加大
。3、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稳步上升我省社会劳动生产率从2001年的2627元/人,上升到2005年的4570元/人,增加了1943元。说明我省平均每个劳动者创造财富的能力有了提升,也反映出近年来我省劳动力的素质和水平有了一定改善。
4、企业效益明显改善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努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优化经济结构,使全省工业经济进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企业效益明显好转,我省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国有工业企业的资金利税率逐年上升,由2001年的3.32%上升到2005年的12.31%,提高了8.99个百分点。
5、投资效率逐步好转增量资本产出率是反映投资效率的经济指标,即投资与增量产出之比,这个指标的意义就是每增加1亿元的GDP,所需的投资额。这个比率越低,投入资金的效益就越大。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增量资本产出率是1-2,我国是5左右。我省2001年的增量资本产出率是5.53,2005年下降到4.75,投资效率逐步好转。
(二)经济增长协调性
1、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良好GDP增长波动率是反映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相对波动幅度,计算公式为经济增长波动率=(本年经济增长率-上年经济增长率)÷上年经济增长率,波动水平越小越好。从2001年到2005年,我省GDP增速最高12.3%,最低11.7%,级差为0.6%,而全国GDP增速最高9.9%,最低7.5%,级差为2.4%,同时对GDP增长波动率通过方差计算,我省是4.8%,全国是80.8%,我省GDP增长波动率明显低于全国GDP增长波动率。
2、财政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2005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为328.98亿元,比2001年增长78.8%,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基本保持稳定,整体财政实力的增强,为全省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3、城乡居民内部收入分配比较合理近年来,我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城乡差距也有所扩大,但就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和农牧民内部收入分配而言,还是趋于合理。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按照国际惯例,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同时,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2001年到2005年,我省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有所扩大,但农牧民的收入分配差距在逐步缩小,说明我省新农村建设在逐步取得成效。
(三)反映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指标
1、能源由不足转向自给2001年,我省能源总供给小于总需求3.44%,2005年实现了能源自给,自给率达到了106.3%
2、耕地面积减少幅度减缓近年来,由于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我省耕地面积变化较大,2001年至2005年耕地面积变动率分别为-2.62%、-2.5%、-7.33%、-8.19%、-2.38%,呈逐年减少之势,但2005年减少幅度减缓。耕地面积减少幅度的减缓,为种植业的发展及结构调整提供了基础。同时,林地面积2005年比2001年增长了7.3%,人工草地面积2005年比2002年增长了53.7%。
3、生态(绿色)农产品占主导地位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破坏了农田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造成大气、土壤和水体污染;化学农药残留在作物体内形成一定的累积,造成人畜中毒;许多农产品也因农药残留超标而不能出口或遭退货,造成经济损失达数亿元。而我省尽管农药、化肥施用量有所上升,但和全国相比,还是非常低的,2005年,我省每公顷农药施用量3.22公斤,全国9.45公斤,我省每公顷化肥施用量128.92公斤,全国366.52公斤,因此,我省生态(绿色)农产品仍占主导地位。
(四)反映经济增长可循环性的指标
1、能耗与全国水平存在相当差距我省万元GDP能耗偏高且下降幅度不够显著,与全国水平存在明显的差距。2001年到2005年,全国的单位GDP能耗降低了6.9%,而我省的单位GDP能耗只降低了1.9%。
2、环境和生活环境质量下降从空气方面看,2005年全省废气排放总量1370亿标立方米,工业粉尘排放量9万吨,分别是2001年的1.62倍和1.8倍;从水环境方面看,2005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19360万吨,是2001年的1.64倍;2005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649万吨,是2001年的1.76倍。我省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一直偏低,2005年为21.88%,比2001年只下降了0.4个百分点,可见,我省的生态环境承受着日趋增大的压力,经济增长的可循环水平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
二、近年来青海省经济增长的主要特点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由于我省经济增长质量在增长效率、协调性方面的提高,保持了快速、稳定的增长态势。经济增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工业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近年来,我省把大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优化经济结构的核心环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升级和提高竞争力为重点,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拉长产品链条,积极推进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多策并举,全省工业经济进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2005年,全省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8.8%,拉动GDP增长7.2个百分点,比2001年提高31.3%和4.0个百分点,工业的快速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二)省内需求的快速增长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增长在全省三大需求中,投资需求较为活跃,消费需求相对稳定,省外需求对经济增长呈负拉动作用。省内需求的快速增长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01年到2005年,全省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17亿元,年均增长18.8%。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年均增长16.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3.1%,拉动经济增长10.0个百分点。2001年到2005年,全省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0.84亿元,年均增长9.9%,居民消费年均增长9.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5.4%,拉动经济增长4.2个百分点。
(三)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有力地支撑了全省经济的增长2001年到2005年,西宁市GDP年均增长13.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7个百分点;海东地区GDP年均增长12.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7个百分点;海西州GDP年均增长16.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2个百分点;这三个地区的GDP总量占全省70%以上,对全省经济增长起着强有力的支撑推动作用。
(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青海省非公有制经济在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中,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重要力量。2005年,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为24.13%,比2001年提高了5.31个百分点。个体、私营、港澳台投资等多种经济形式的快速发展,共同构成了我省非公有制经济迅速上升的因素。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全省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和最具有活力的增长点。
三、当前经济增长质量面临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变化主要集中在第一、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比较滞后2001年到2005年,我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43.4%回落到39.3%,回落的原因一方面是我省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第二产业比重提高,但第三产业行业集中度不高,具有现代服务业特征的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现代综合技术服务的企业明显缺乏,专业化程度和整体技术水平也不高,使得一些生产企业,依然处于自我生产、自我服务的发展阶段,不仅制约企业自身发展,也影响了生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成长。2001年以来,我省的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一直低于当年GDP和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从而使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2005年较2001年下降4.1个百分点。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发达省份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为主,而我省仍以传统的交通运输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为主,一些基础性第三产业(如邮电、通讯)和新兴第三产业(如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技等)仍然发育不足。2005年,我省交通运输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5.6%,而具有发展优势的旅游业、计算机服务业及软件业的增加值仅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3%左右,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是影响我省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较慢的主要成因之一。另外,我省第三产业中非营利业增加值比重过高,2005年达35%,而非营利业增加值的构成主要是劳动者报酬,从业人员以吃财政饭为主,规模过大,势必增加政府开支,加重财政负担,影响政府的资金投向,减少政府向公共产品的投入,影响资产使用效益,阻碍有效的资本积累和资产更新,从而影响各项社会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影响全省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科技创新的实际地位和作用不突出企业是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应该成为投入主体和应用主体。近些年来,企业对科技的投入强度一直没有提高到应有水平,一方面缺乏技术平台支撑,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企业尚处于市场竞争的初步阶段,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优势依然存在,缺少创新动力。2005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项目256项,比2001年减少了22项,技术开发项目投入人员1893人,比2001年减少了789人,2005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占GDP的比重仅为1.45%,比2002年下降0.46个百分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及其经济规模优势不足,高技术产业发展缓慢,规模小,技术基础薄弱。
(三)人口整体素质较低,技术人才匮乏2005年我省总人口中,接受大专以上教育的人口比重为6.41%,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例仅为3.68%。人口整体素质较低,技术人才匮乏,对经济增长十分不利,因此全面提高人口整体素质,是实现我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
(四)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差距扩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异凸显,差距在逐年加大。2001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54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611元,相差4243元,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58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165元,相差5893元,扩大了165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1年的3.63上升至2005年的3.72。从消费来看,2001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是4699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是1346元,相差3353元,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是6245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是2086元,相差4159元,扩大了806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增大,生活水平差异明显,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表现突出,这必然导致居民整体消费水平增长缓慢,从而影响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五)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差异较大近年来,全省八个地区经济发展都实现不同程度的快速增长,但地区间差异明显。2001年人均GDP最高的海西州和最低的海东地区相差13673元,到2005年扩大到27957元。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反映的是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用区域之间人均GDP的标准差除以各区域人均GDP的平均值计算,值越大,说明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程度越大,反之亦然。2001年我省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为70.89%,到2005年上升到83.05%,上升了12.16个百分点。
(六)资源、能源供求矛盾加剧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攀升的过程中,当经济总量的扩张到一定规模,必然受制于能源的供给和资源的占有情况,供求失衡会使经济增长产生不稳定因素。2001年,我省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0.39,2005年达到1.84,万元GDP的能耗也处于高位。在这种情况下,工业化、重化工业化的步伐必然会受到外部的制约,使得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延续性面临挑战和威胁。同时对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还对环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如果我们的治理能力跟不上,将严重恶化生态环境。另外我省环保产业发展滞后,规模偏小,技术水平偏低,企业比较分散,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充分显示出来;环保基础设施投资渠道窄,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资金投入不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佳,对今后经济的持续增长将产生很大影响。
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对策建议
今后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全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工作全局,从资源配置效率、协调发展、可持续及循环发展方面入手,强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推动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城乡经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节能、降能,优化环境,积极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确保经济持续增长经济的良性发展需要发达的服务业作支撑,因而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提升全省经济增长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推进城市化进程,改善第三产业发展环境。通过城市规模的扩大、集聚辐射功能的提升和城郊农村城镇化的建设,推进第三产业跨越式发展;其次,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入力度。要坚持以政府投入为导向、社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的原则,支持鼓励国家、集体、个体、外商等各方面以资金、房产、设备、技术、信息、劳务等形式投入第三产业;再次,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事业单位,促进经营性事业单位自主经营、自我发展;另外,还要进一步挖掘旅游业潜力,充分发挥旅游对我省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
(二)加快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新产品开发为重点,大力推进工业技术创新。工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我省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工业,一是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不断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把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与资源拉动为主,转变为消费与技术拉动为主,由要素投入拉动为主转变为技术拉动为主,实现由规模速度型发展向速度效益型发展的转变。二是促进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资金、政策上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大力支持自主创新,争取在一些能源、环境、农业、信息等领域实现关键技术或核心技术的突破,取得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产品。要通过增加投入,形成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产品和竞争力强的企业群体。三是要加快运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工业结构升级。四是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加快非公有制和中小企业发展,为繁荣地方经济,增加就业提供支撑。五是有选择地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工业技术装备水平,大力提高产品技术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
(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提高人口整体素质提高人口素质,是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教育是最主要的途径。因此,首先要把基础教育的重心放到提高全社会劳动者整体素质上来,尤其是贫困地区要采取多种措施抓好基础教育,提高和巩固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和在校率,为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后备力量。其次,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建立一个结构合理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逐步提高劳动者的文化修养,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增加各行各业的专家、能手,熟练的技术工人,以及有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农民,为全省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四)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要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以城市建设为主向更多地重视农村建设转变,建设资金、财政支出、银行信贷等方面切实向农村倾斜。二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改善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水平。三要加强规划,循序渐进,分类指导,不断探索和总结,走符合我省实际的建设新农村的路子。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扶持龙头企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要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要通过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的竞争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五)加快小城镇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和发展小城镇,通过城市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从农村来看,城市化进程能吸纳农业的剩余劳动力,使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成为可能,提高农业土地的劳动产出率,城镇使生产力、人口、市场等集中,节约了居住、企业等占用的耕地,而且生产力、人口和市场在地理上的集中,节约了交通费用、提高了基础设施和环保设施的利用率,另外消费和市场集中也使商业经营有利可图,城镇中信息和技术集中快捷,节约了交易费用等等,这一切,都使城镇形成了聚集效应,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同时,走农村城市化道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转变生产增长方式,从而实现城乡良性互动,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第一产业结构,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村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目的。
(六)大力发展非公有经济,优化所有制结构一是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领域,巩固和强化国有经济的支配地位,通过布局调整,达到强化基础产业,振兴支柱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国有经济整体素质,增强竞争力的目的,使国有经济真正发挥其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二是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集体所有制,尤其要提倡和鼓励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18—和资本联合为主要形式的集体经济。三是更新观念,制定政策,优化环境,放手发展私有、港澳台和外商等非公有制经济,逐步引导其向规模化、规范化、宽领域、高层次方向发展,不断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使其成为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新的增长点。
(七)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我省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比较突出,西宁、海西地区领先优势比较明显,青南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今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要加快西宁、海西地区发展,以经济实力和资源优势为支撑,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二是其他地区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和引导产业布局,选准优势产业。同时,科学规划发展的空间布局,选准经济增长点,由点到面,形成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发展局面。三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突出县域特色,增强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四是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功能,建立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区域间相互支持的机制。在资金、政策、项目等方面加大对青南地区的支持力度,努力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
(八)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我省生态环境恶劣而脆弱。随着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力度的加大,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这一基本国策,以经济发展为主线,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目标,把资源开发与资源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与农民增收结合起来,把发展人工生态与保护自然生态紧密地结合起来,把中长期保护与解决当前重大环境问题结合起来,因地制宜,重点突破,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进我省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各国共同面对的首要议题,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正在成为城市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对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的起源、概念及中国低碳城市的发展现状,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低碳;城市;经济;气候变暖
【 abstract 】 the global warming increasingly drawn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climate change has become established scientific facts. The world economy from davos meeting to the g8 summit BBS, from central Europe summit to the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climate change has became the various countries' common in the face of the agenda, and a low carbon economy and low carbon city is becoming the hot spot in the study of city.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a low carbon economy and low carbon cities, concept and the origin of China's low carbon cities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low carbon cities concrete measures.
【 key words 】 low carbon; The city; Economy; Climate warming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的起源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2007年发表第4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指出气候变暖已经是“毫无争议”的事实,这种全球变暖对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已经产生了非常显著的影响。在2007年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气候变化成为压倒一切的首要问题;2007年4月联合国大会首次对气候变化与安全问题进行了讨论;2007年6月,气候变化再次成为八国集团峰会的首要议题。2007年9月的联合国大会、APEC会议,11月的中欧首脑会议、12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3次缔约方会议,都专题讨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协定。
可以看出,随着气候变化已经成为既定的科学事实,国际社会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关注,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开始被人们提出,并正在成为城市研究的热点。
二、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概念
(一)低碳经济: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二)低碳城市:低碳城市发展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水平。低碳经济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1]。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现状
(一)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的背景
根据目前情况,2012年后,中国将有可能被纳入减排国家的范围,承担减排义务。中国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国,在全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2006年末的我国城镇化水平约为43.6%;约有50%的能源消耗来自重工业,而且呈上升趋势;城镇建筑每年以10亿平方米的速度增加,机动车保有量到2007年6月已达1.5亿辆。城市膨胀带来能源消费激增。因此,采取措施降低城市能源消耗和促进低碳发展,是中国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最终选择。
(二)中国低碳城市的实践
2008年1月28日,全球性保护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北京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上海和河北保定市入选首批试点城市。并将在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和节能产品制造与应用等领域,寻求低碳发展的解决方案,以总结出可行模式,向全国推广。
在低碳城市发展项目的计划里,WWF将对建筑的能源消耗情况进行调查、统计,从办公楼、宾馆、商场等大型商业建筑中选择试点建筑,公开能源消耗情况,进行能源审计,找出提高大型建筑能效的途径;同时,对公共建筑的物业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节能运行的认识和能力。此外,WWF还将与合作伙伴一起研究关于生态建筑发展的政策建议,并选择具体的项目进行实施和示范[2]。
四、建设低碳城市的具体措施
低碳城市的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开发低碳能源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基本保证,清洁生产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环节,循环利用是建设低碳城市的有效方法,科学发展、持续发展是建设低碳城市的根本方向。
(一)新能源利用
面对即将到来的能源危机,全世界都认识到必须采取开源节流的战略,即一方面节约能源,另一方面开发新能源。面对能源危机,许多国家都在下大力气研究和开发利用“绿色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风电、水电的新技术新工艺。
绿色能源可概述为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狭义地讲,绿色能源指氢能、风能、水能、生物能、海洋能、燃料电池等可再生能源,而广义的绿色能源包括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采用低污染的能源,如天然气、清洁煤和核能等。
(二)清洁技术清洁生产
实现低碳生产,就必须实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甚或零排放。它要求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全过程中不断进行循环,并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清洁生产是从资源的开采,产品的生产,产品的使用和废弃物的处置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它们的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一个共同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高碳能源的使用和CO2的排放,这与低碳城市的要求不谋而合。因此,实施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是低碳城市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和方向。
(三)绿色规划
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建设低碳城市的第一步。城市能源消耗会直接影响到周边区域的环境污染,城市规划除了考虑单个城市自身特点外,还应结合城市所在区域和国家的发展战略来进行考量。
第一,产业规划。在城市发展规划中,要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大淘汰污染工艺、设备和企业的力度;提高各类企业的排放标准;提高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和轻工等行业的准入条件。也就是说,要从决策源头上保证城市总体规划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在规划阶段就推动向低碳城市的方向发展。
第二,交通规划。低碳城市的交通战略可从两个方面实现:一个方面是控制私人交通出行的数量,如果这个数量是下降的,那么在单位排放为一定的情况下,城市交通的碳排放就降低;另一个方面是降低单位私人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如果私人交通出行的数量是一定的,那么只要持续降低单位汽车的碳强度,就可以降低整个城市交通的碳排放。以上两个方面说明,低碳城市需要倡导和实施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模式。
(四)绿色建筑
建筑施工和维持建筑物运行是城市能源消耗的大户,低碳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绿色建筑。绿色建筑的建设包括:建筑节能政策与法规的建立;建筑节能设计与评价技术,供热计量控制技术的研究;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和低能耗、超低能耗技术与产品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等;推广建筑节能,促进政府部门、设计单位、房地产企业、生产企业等就生态社会进行有效沟通。在减少碳排放的进程中,绿色建筑的普及和推广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结束语
建设低碳城市,必须推行低碳生产,实行可持续的生产模式;低碳消费,实行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控制高碳产业发展速度,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引进低碳技术,促进技术创新及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1] 全国城市规划职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