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老龄化解决措施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6 10:40:2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老龄化解决措施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老龄化解决措施

第1篇

【关键词】日本 老龄化 措施 借鉴

一、前言

自从1970年正式进入老龄社会以来,日本人口老龄化进程快速推进,目前已进入超老龄社会。随着日本现代化的完成,少子化、单身化与老龄化等因素的叠加,日本高龄单身家庭数量快速上升,并逐渐形成了“无缘社会”中的“孤族”群体。又由于地域社会变迁、家庭结构变革和传统社会支持网络瓦解,日本社会出现了高龄者“孤独死”的现象。“孤独死”又称“孤立死”,是指在没有任何照顾的情况下,独居者,其中以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年人居多,在自己居住的地方因为某种原因而死亡的现象,特指发病后没人发现而死亡的情况。这是全人类社会老龄化的突出表现之一。在日本尤为突出。日本的“孤独死”现象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加剧,目前已成为日本众多社会问题之一,造成了不可估计的后果。

中国在1999年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的态势,与日本相比,中国老龄化水平虽然相对较低,但是具有人口数量多、增长速度快等特点,且地区间、城乡间发展不平衡。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人2.12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5.5%;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37亿人,占比10.1%,虽然低于日本老龄化水平,但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户籍人口老龄化率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当前日本老龄化水平。另外,城乡“空巢家庭”、农村“留守老人”数量迅速增长,中国的“孤独死”现象虽然尚未演变成社会问题,但是“独居老人离世”的新闻却屡见不鲜。由此可见,随着人口年龄结构转型,中国同样经受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考验。与日本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错综复杂,既有发展中国家才有的人口问题,也有发达国家才会面临的社会问题。为了应对这种危机,日本政府不断修订完善相关政策,并实施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形成了政府性与民间性相结合,以公助和共助为基础,社区互助和高龄者自助相协作的支援体系。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本“孤独死”的社会压力,而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解决和“孤独死”现象的预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日本超老龄社会的发展现状及分析

超老龄社会是日本“孤独死”现象产生的社会基础,并且给日本社会经济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日本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使高龄者数量迅速增长,同时家庭形态的变革,导致高龄者越来越孤立,再加上部分高龄者长期处于看不起病的贫困线上,缺乏医疗看护,这又使“孤独死”现象最终演化为一种社会问题。

(一)高龄者数量增长迅速,日本将在半个世纪内处于超老龄社会

世界上最长寿的国家是日本,但同时,日本也是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日本的平均预期寿命在世界范围内是最高的,达到82.7岁,其中,男性为79.4岁,女性为85.9岁,由此可见,日本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主要原因是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和死亡率的下降。截止2014年底,日本总人口为1.27亿人,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为3190万人,占总人数的25%。另外,从长期趋势来看,日本将继续维持“少子高龄化”的发展态势,总人口将持续减少,老龄化率会继续上升。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推算,这一比例在2020年将达到26.9%,2050年将创下32.3%的新高。也就是说,日本将在半个世纪内长期处于超老龄社会。

(二)高龄者医疗负担重,相对贫困日益突出

医疗负担重是导致高龄者面临生活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日本政府2014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日本家庭平均年收入为528.9万日元,比前一年减少1.5%,仅相当于1994年最高时的八成,同时,社会老龄化问题继续加深,家中仅有65岁及以上老人的家庭数量和比例达到新高,占家庭总数的大约四分之一,从收入构成来看,日本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为劳动所得,而高龄者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为养老金等收入,另一项调查显示,有62.3%的高龄者认为医疗负担过重,基于疾病护理等方面的考虑,而不得不进行储蓄。

相对贫困也是导致日本高龄者医疗服务需求不能满足的重要原因。一项调查显示,进入高龄期后,日本高龄者的相对贫困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从全年龄段来看,女性的相对贫困率要高于男性,而且这种差距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大。最大差距出现在70~74岁年龄段,女性高龄者的相对贫困率为26.6%,男性为17.3%,两者的差距达到9.3%。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下,部分生活困苦的高龄者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2010年,因犯罪而被的高龄者有48 145人,约是2001年的2.4倍,其中大部分是盗窃罪。同时,为了安稳度过余生,许多日本高龄者宁愿犯罪而使自己的晚年在监狱中度过。

三、日本应对老龄化的措施

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时候,日本政府制定和完善了以老年人为主的各种制度,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延迟退休年龄,发展老年产业,为老年人创造了一个优良的生存环境。

(一)就业和收入

确保老年人的就业机会,创造任何年龄都可以工作的社会环境。保证老年人到65岁仍可以利用其所具有的能力和知识被用人单位雇佣;支援中高年龄者的再就业,确保多种形式的就业机会。同时,日本政府确立并实行公立年金制度,由日本年金机构进行记录和运营年金,而且,为了确保老年人得到自己的合法收入,日本政府不断整备企业年金制度,完善退休金制度。

(二)健康和福利

日本政府不断落实针对老年人的看护保险制度,普及并开发看护的相关服务;丰富看护服务,确保必要的看护服务,提高看护服务的质量;对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年人提供支援政策。并且,改革老年人的医疗制度,指导老年人进行健康检查和保健项目,提供区域性的住家医疗,开创多样化医疗,完善周边配套服务;制定和实施地区福利计划。

(三)学习和社会活动

促进终生学习型社会的形成,确保学校有面向社会人提供高等教育、面向地区开放学校公共机能和支援劳动者进行学习活动的职能;鼓励老年人参加社区活动,丰富老年生活。

(四)生活环境

政府帮助老年人进行购房,同时增加公共租赁房屋的供给,满足老年人多样的住房需求,让老年人有安定的落脚点。推进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公共设施建设,改善现有的不能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公共基础设施。

四、日本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措施对我国的启示

老龄化社会标准是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总人口7%,而我国已经10.1%,这意味着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处于老龄化逐步加深的阶段。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的态势,再加上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和家庭小型化的模式,养老问题异常严重。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日本的经验。

(1)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首先,政府应该制定和完善有关老年人的法律制度,中国正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有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就能保障老年人的权利和利益,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发展。

(2)增加老年人就业机会。政府可以适当延迟退休年龄,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推迟退休年龄可以使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且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增加老年人福利设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重视以老年人为主的服务投资,使老年人的需求得到满足,提高生活质量。

(4)鼓励生育。缓解人口老龄化,主要方法就是把总和生育率提高到世代更替水平附近。这就需要生育政策做出重大调整。从双独二胎到单独二胎,生育政策已经在变化,但是与人口危机的现实相比,还是滞后。因此,现有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形势,逐渐的放宽甚至完全取消计划生育政策,才可以缓解老龄化社会危机。

参考文献:

[1]高强,李洁琼,孔祥智.日本高龄者“孤独死”现象解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人口学刊,2014.

[2]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11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公报[R].2012.

[3]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R].2011.

[4]刘晓梅.我国社会养老服务面临的形式及路径选择[Z]. 2012.

第2篇

在对温州现状的实践考察和了解下,本文对温州人口老龄化现状进行了探讨,并认为加强物质基础和健全养老保障机制依旧是温州的奋斗目标。同时,小组成员还认为,老龄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关心与参与,还需要针对老龄问题的特点,推进“积极老龄化”,激发老年人的潜能,使老年劳动力成为我市经济的增长点;积极推进“为老”服务事业,最大限度满足老年群体特殊需求,减轻政府和家庭的压力。让老年人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日本作为全球的老龄化大国,在老龄化解决方面对中国来说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老师提供的资料以及其他渠道的资料对于富士市老龄化现状进行讨论与研究,针对日本富士的老龄化解决方案采取适合温州市老龄化问题的改革方案,提出对温州市改革的一些建议与设想。

关键词:老龄化现状;措施;建议

一:温州老龄化现状

早在1995年,温州就进入了老年型社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温州60岁以上人口已达108.10万,占总人口的13.87%。65岁以上人口比例从2000年的7.39%增长到2005年的10.54%,温州只用了5年,比日本快了10年。

温州将长时间处于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化社会中,而这也将是影响温州市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和全局性问题。温州市长寿老人多,农村老龄化程度更加突出。据统计,温州市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有116.71万人,占总人口的14.83%。其中,农村人口为89.74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76.89%。

与西方发达的工业国“先富后老”相比,温州是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例如,日本在老龄化比例达到14%时的人均收入为38555美元。温州老龄化比例已接近14%,人均GDP4937美元,仅为日本的12%。

二:温州市居民对于老龄化的了解程度

考虑到温州目前的老龄化情况已经比较严重,而且温州作为一个外来人口聚集地,本小组成员对温州本地人员及外来人员分别作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老龄化是什么?几岁以上可以算是老龄化?有70%的温州本地人可以明确地表达出老龄化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概念,其中,有65%认为男性到70岁女性到65岁可以才算是进入老龄化阶段;而大部分外来人员对于老龄化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80%的他们认为男性65女性55岁就属于老龄化范畴。

2、你了解养老保险的问题吗?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的呢?65%的本地老人表示自己所在的社区会定期做一些宣传,有事自己也会上网了解相关新闻和政策;70%的外来人员表示自己并不了解,自己平时都忙于工作,一般很少看电视,而且出门在外希望有时间就去赚点钱。

3、在养老问题方面,你们是希望子女赡养还是自己去养老院之类的机构欢度晚年呢?65%的本地老人表示自己更加愿意采取社区养老服务,不想增加年轻人的负担,只要子女能够定期去看望他们即可;75%的外来人员则表示,自己将在外面工作努力减轻家庭负担,到时更加希望和孩子们住在一起,自己至少还可以为他们烧饭之类的。

4、作为大学生,你们对老龄化问题了解吗? 75%以上的浙江省大学生表示自己对于老龄化比较了解,温州市采取了很多老龄化的对策,比如建立老年大学,开展老年文化节等;60%的外来大学生表示自己的家乡在老龄化问题上并没有做很多的对策,虽然自己有所了解,但是还是无能为力。

三:温州市市政府对于老龄化采取的措施

1、建立老龄工作机构;农村老人协会建设逐步规范;城市社区为老服务网络逐步健全;充分发挥志愿者组织作用。健全养老保障体系,解决市区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障问题。贯彻 “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社会化管理服务模式;健全医疗保障体系,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

2、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全面加强对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核心内容有关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严格涉老案件执法检查。

3、加强老年活动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公益性文化设施活动场所,将政府兴办的公共文化和体育活动设施向7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开放;完善老年教育网络。

4、注重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居家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深化社区为老服务工程,加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社区为老服务功能。完善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四:建议

1、延长退休年龄,提高老年人口就业率,鼓励老年人发挥特长,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日本有很多由老年人牵头开始家族经营单位的企业,60岁以上的老社长也随处可见。而温州作为一以做生意发展而成的沿海发达城市,推行此方法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可行,对于温州市未来的发展也将起到一个不可替代的领导性作用。

2、重视养老保险,将计划生育与养老事业有机结合。与日本的高龄少子化不同的是我国拥有14亿的人口,人口的庞大使我们不得不推行计划生育。可是随着计划生育的推行,”4―2―1”家庭,”丁克”家庭,空巢老人家庭不断增多,所以解决养老问题也迫在眉睫。日本最成功的便是护理保险模式。它可以分为:身边护理,家务帮助,复合型3中服务模式,有效地缓解了日本的老龄化高压。小组成员认为温州市可以尝试这种护理模式。首先,温州有其地域性优势,温州医科大市时一所专门培养医护人员的大学,每年温州医科大学都为社会推送出一批批的优秀的医生,护士,医学相关的研究人员。其次,温州市是经济发达的城市,这也为推行此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居家养老与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与日本不同的是,温州乃至我国都处于一个社会层次,劳动力和社会生产力有着极大差距的现状,每个人对于养老方式也有着不同的追求与愿望。因此,采取多模式的养老模式将会推动一个地区的社会,人文发展。

4、加大老龄化的宣传。由问卷调查可见,温州在对于本地老人的老龄化政策方面已经相对比较完善,但是对于一些外来人员或者农村人员的宣传和保障力度显然不足,所以,本组小组成员认为加大对农村及外来人员的保障将是未来几年内温州市的发展和奋斗目标。

第3篇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世界各国的人口再生产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传统类型逐步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类型转变,由此形成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向“老年型”过渡的结果。特别是发达国家,普遍进入了老龄型社会。依据联合国有关规定,一个国家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超过7%,或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0%,便被称为“老年型”国家,我国于2000年跨入了这一行列。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化有着自身独特的特征,有学者将我国老龄化特征概括为“二高三大”,即高速、高龄;老年人数量大,老年人扶养比大,地区差异大,真实地反映出我国老龄化的现状,同时也表明老龄化将给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将经历快速老龄化、加速老龄化和稳定的重度老龄化三个阶段。2030年到2050年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而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需要抚养的老年人口将占人口总数的40%-50%。届时,重度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将日益突出,我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虽然老龄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就业压力,提高就业水平,但也会造成劳动力比例下降,形成劳动力供求不足的新矛盾。加之过去人口高增长带来的“人口红利”终将消失,由此导致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下降。不仅如此,老龄人口的过快增长提高了社会负担系数,客观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目前我国的老年扶养比为0.11左右,即大约9个多劳动年龄的人就要供养1个老人。据测算,到2050年将上升到0.4左右。如此高的社会负担系数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社会保障作支撑,也决定着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难以维继。而到2005年底,我国养老金“空账”已达八千亿。这需要大量的养老资金投入,但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提前步入老龄社会使得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与发达国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相比,我国成为世界上惟一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典型的“未富先老”的特征。这种状况表明在解决老龄化问题上我国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缺口。

老龄化也同时引发了严峻的产业结构矛盾,集中体现在与老龄人口消费需求相关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上,包括医疗保健、生活抚养、休闲娱乐等方面。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存在前景广阔的老龄市场,但另一方面却对老年市场多元化的需要供给不足,同时又需维系并加强老年市场的购买力。更为重要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还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等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养老方式的城乡差异交织在一起,使老龄化问题愈加复杂、艰巨。

上述分析指出的种种矛盾是化解老龄化危机不能回避、必须正视的问题。然而事情总有利弊的两面。因为在压力背后是开拓老龄市场和老龄产业的机遇,这必将对我国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带来巨大的影响。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确实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市场需要,但那仅仅是一种潜在的市场,要真正形成市场供求,就需要老年人具有持续且具有一定水平的购买力,从而推动老年市场供给的增加及老龄产业的发展成熟。

疗养服务贸易是指以国外人口、特别是老龄、高龄人口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医疗保健、旅游、休闲消费、养老托老等综合服务功能为主要内容,以创汇为主要目的的新型国际服务贸易。最早提出发展疗养服务贸易的设想是在上世纪末。然而由于发展条件和认识条件所限,并未在实践中引起重视。近年来,经济的繁荣增长和老龄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使得从人口、市场、产业等多重角度的综合审视具备了较为充分的条件,因而该领域的发展也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疗养服务贸易潜在的国际市场

目前跨国医疗、旅游、养老的人数不断增加,全球“医疗旅游”人数已经上升到每年数百万以上。到2010年,国际“医疗旅游”行业的年营业额将上升到400亿美元。发达国家医疗保健费用高涨,为亚洲的医疗服务公司提供了赚钱的机会。如面对日本老龄市场巨大潜力,东南亚各国政府纷纷放远眼光,在住房、医疗、旅游等领域制定中长期计划。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已经修改了移民、税收和房地产购买的法规,以吸引富裕的外国退休者。虽然医疗旅游并非等同于疗养服务贸易,但它是疗养服务贸易的重要部分,由此可见开拓这一市场的巨大前景。

从产业属性来看,疗养服务贸易属于消费者服务贸易,其不仅包括对相关服务供给能力的规定,从而对国内产业、消费结构和水平以及发展趋势有所要求,同时又需要顺应、吸引、引导外部需求以形成市场。而它也不同于一般服务贸易,需涉及自然人较长时期的跨境移动以及多方面的综合服务内容,所以需要更多的法律保障和国家之间的合作。由此来看,发展疗养服务贸易需要从供给与需求及外部条件和环境进行综合审视,其自身较强的专业特征使得除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及服务的相对价格这样的决定需求强弱的因素外,消费者对服务的评价越加困难,所承担的风险逐渐加大,因而消费服务的寻找及经验特征减弱,信任特征加强,因此对相关服务质量和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发展疗养服务贸易的可行性分析

疗养服务贸易则从开放经济的视野下为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途径。我国在开拓疗养服务贸易新领域中较之开发“医疗旅游”的东南亚各国,除了共同的有利环境外,更有着自身厚实的优势和基础。主要表现在:

(一)疗养保健资源是疗养服务贸易的优势和前提

首先必须充分发挥我国丰富而独特的疗养保健资源的功效。这些资源涉及自然、技术以及社会人文各方面,其中以自然及技术资源为基础,以社会人文资源为依托,形成疗养资源层级、互补结构。具体而言,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疗养资源丰富,以这些资源为基础已经开发出众多旅游度假及疗养胜地,为发展疗养服务贸易奠定了基础。此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及民风民俗等对疗养及形成健康、和谐的疗养环境同样重要。

(二)国内外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是疗养服务贸易的关键

从服务的提供地来看,本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于开发疗养资源及形成配套设施和措施而言比较重要;从服务的消费群体来看,目前能够成为我国疗养服务贸易市场开拓对象的国家和地区基本属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其经济实力及消费能力不成问题,而关键在于如何吸引并为自然人流动创造条件。如同旅游市场划分等级一样,疗养客源市场依据地缘、经济实力、消费能力等标准同样可以确定需要开拓的不同等级的目标市场。显然依据我国旅游业及服务贸易合作的发展形势判断,疗养客源市场的开拓具有很大的地域空间。

(三)不断增长的老龄人口是疗养服务贸易的客源基础

老龄人口无疑是疗养服务的主要对象,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及家庭结构、养老托老方式的变化,为该市场的开发注入了更强的动力。统计显示,到2030年,西方7个主要工业化国家65岁以上人口将占全部人口的22%。因此,越来越多的富有的老年人选择在国外消费和养老。如西班牙,凭借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吸纳日本的“出口”老人,积极支持国内企业在本国的疗养度假地兴办日本老人村来接待和托管日本老人,为老人提供完善的医疗保健、生活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服务,赚取了可观的外汇,还引进了日本现代科学管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我国开发疗养服务贸易具备相关条件,并有着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价格竞争力,通过积极的应对措施,可以形成广泛而稳定的疗养服务客源市场。

(四)开放条件下的区域合作是外部成长动因

开放经济条件与封闭状态相比,在谋求经济发展的途径、动力等方面显然具备很多优势。疗养服务贸易的开展就是基于开放条件下的双边及多边合作,它为解决各国及各地区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人口老龄化提供了一个合作平台。基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劳务合作、对外旅游等方面合作的加强,在解决疗养服务贸易所涉及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上的难度会逐步降低,合作空间将进一步拓展。

结论

毫无疑问,依据疗养服务贸易的内涵,深入挖掘本国开展疗养服务贸易的各种资源,采取支持、鼓励、引导的政策措施促其发展,不仅顺应了世界老龄化的趋势,充分开拓了该领域的市场,将与疗养服务相关的医疗保健、旅游住宿、养老托老等行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较长的产业链,从而对开展该服务的东道国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发展了无烟而高利润的产业,带动了旅游保健资源丰富但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对于解决本国老龄化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和实践保障,因此开拓疗养服务贸易的新领域是化解老龄化危机的重要战略选择。

第4篇

一、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带来巨大压力

发达国家大多经过40多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社会。此时,这些国家已基本实现现代化,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而目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相对落后,属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同时,我国当前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正在建立和完善之中,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组织、物质、制度等各方面的准备还不充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较薄弱。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必将对经济社会产生巨大压力。因此面对老龄化社会的冲击,要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仅时间紧迫,而且压力巨大。

人口老龄化还会使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年龄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经济增长方面,人口老龄化使国民收入中用于老年人口的养老金、医疗费用和福利费用等消费基金不断增长,影响积累基金,特别是生产性基金的增长,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在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方面,老年消费群体的日益扩大,直接引起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进而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

在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和老年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的状况下,如何解决老人们的养老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化的难题。

面临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严峻形势,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老龄意识和建设“老人强国”理念,增强紧迫感,切实负起责任,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应对,认真化解,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发展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发展,通过发展解决问题,反过来,通过不断解决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并将长期处于老龄社会,这是二十一世纪我国的一个重要国情。要切实从老龄社会这一基本国情出发,研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完善法律法规,调整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做好应对老龄社会的各项准备。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为适应人口老龄化高峰期的到来奠定物质基础。

2.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和劳动者素质,减轻人口老龄化在劳动力方面的不利影响。要把发展老龄产业摆在重要位置,制定老龄产业发展规划和优惠扶持政策,引导和促进老龄产业发展。重视开拓老年消费市场,以满足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的需求。

3.加大统筹力度,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快推进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和老年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对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承受能力。

三、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必须加快养老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强有力的养老保障体系,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家庭和个人广泛参与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格局。

1.建立健全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研究实行将大额的慢性病门诊费用纳入新农合补偿范围的办法。建立和完善社会医疗救助制度。大力发展老年社会福利、老年社会救济事业。鼓励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

2.大力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政府要在增加对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建设投入的同时,积极引导民间资金投资兴办不同档次的养老服务机构,实行民办公助、公民合作、民建民营政府给予政策扶持等方式,保证养老服务机构正常运行,发挥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紧急救援、心理咨询等服务项目,形成为老服务网络体系,为居家老人,特别是高龄老人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3.巩固和增强家庭养老功能。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传统的家庭养老仍是我国的主要养老方式。要在全社会加强以感恩教育、责任教育为重点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弘扬尊老、养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加大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贯彻实施力度,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要从法律上、制度上、措施上鼓励儿女养老。积极创新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机制,推行协议养老制度,明确子女对老人的赡养责任;建立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政府补贴制度等,努力解决空巢老人养老问题。

四、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必须有强力的组织保证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口大量增加,老龄工作显得日益重要,老龄工作机构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第5篇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保障制度;养老金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4.155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4-0-01

0 引 言

21世纪之后,包含中国在内的多数国家已经出现人口老龄化的现象。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世界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寻求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十分严重,且比预期提前到来,这也意味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是更为严峻的。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受人口老龄化影响较大,开始出现经济增长缓慢现象。另一方面,如果社会保障制度和措施的制定不能跟上人口老龄化发展的步伐,将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影响社会安定。因此,面临人口老龄化这一现象,要如何有效化解人口老龄化危机?如何有效应对这这一问题?本文在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及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问题。

1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和原因的分析

1.1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990年的6 299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8 81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由5.57%上升为6.96%,目前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性别间的死亡差异使女性老年人成为老年人口中的绝大多数。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同时,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将增加到7 400多万人。上述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呈现总量扩张、增量提速的发展态势,人口抚养负担正逐步增加。

1.2 我国人口老龄化形成原因分析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已开始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原因表现在多方面。然而,人口老龄化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该政策导致我国人口生育率较低。计划生育的政策是与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国情相适应的,当时国家人口增长过快。但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已经出现改变,人口增长速度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科学医疗水平的改善,人类的寿命相比以前已经大大延长。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多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我国社会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相对提高,但是年轻人的比重却呈现出下降趋势,最终表现为我国社会中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我国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

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2.1 建立系统完善的老年医疗保障体系

健康是老年人晚年生活中最关心的一部分,其关系到老年人能否享受到较高质量的晚年生活。老年人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但是,我国当前社会出现看病难及看病贵的问题,而老年人身体免疫力较差,更容易患病,且容易患心脑血管疾病和一些慢性病。这些问题都显示出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完善老年人医疗保健体系,首先要提高其医疗保险报销的比例,完善对老年人的医疗救助,还可以通过商业保险为老年人就医创造额外保障。

2.2 建立完善合理的养老保险,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纵观养老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发现养老保险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养老保险是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水平的重要措施,也是老年人日常生活中较为重要的经济来源。因此,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国家要通过完善养老保险措施,保证老人年基本生活有稳定的养老金,这也是其积极生活和参与社会的基本物质保障。政府在完善养老保险措施中,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并且能够承担转制成本,政府要在完善养老保险中发挥积极作用。

2.3 鼓励老年人积极与社会接触互动,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老年人虽然已经脱离了工作岗位,但其自身能力却是不可忽视的,对社会发展仍有积极促进的作用。因此,老年人可以在自身健康状况良好的情况下,主动与社会接触,努力实现在社会和谐发展中的自我价值,即要“老有所用”。在推动老年人主动参与社会中,需明确政府的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政府要在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利于老年人参与社会的措施,并加大宣传力度。例如,政府可以建立老年人相关的数据库,对那些技术精湛及受过高等教育的老人建立系统的档案,为老年人就业建立合适的渠道。

3 结 语

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是对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的一种挑战。在人口老龄化现象高峰出现之前,要抓住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建立更为合理且能够持续性发展的社会养老金机制,引导个人储蓄养老,积极解决并且完善城乡养老制度的衔接问题,完善我国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

主要参考文献

[1]郭庆旺,贾俊雪,赵志耕.中国传统文化信念、人力资本积累与家庭养老保障机制[J].经济研究,2007(8).

[2]孙雅娜,边恕,穆怀中.中国养老保险最优缴费率的实证分析――基于贴现因子和劳动增长率差异的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9(7).

第6篇

关键词:新常态;去库存;适老住宅

房地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房地产发展也迎来了新趋势。2014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比2013年下降了0.1个百分点,是近年来首次出现下降。经济新常态下的房地产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应充分认识新形势下的新趋势,注重从供给侧方向入手,积极调整结构化解盘活存量,推动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地发展。

一、房地产发展的新趋势

1、市场趋于平稳

在经历了较为快速发展的阶段后,我国房地产市场已进入了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从房地产供需情况看,得益于近年来房地产投资的加快,市场供给大大增加,住房市场供需矛盾得到有效缓解,人们的居住需求基本得到了满足,大规模进行房地产投资的需求已经没那么迫切,房地产发展由快速增长阶段进入相对平稳发展阶段。

2、投资趋于理性

近年来,为实现人们住有所居的住房目标,房地产投资快速增加。大规模投资带来的巨大供给基本满足了近几年市场的住房需求,住房供需市场基本实现平衡。再加上政府为防止房地产过热出台了一些房地产调控政策,有效地引导了市场和民众预期,基本上控制住了市场的过度投机需求。以投资为目的的需求得到有效遏制,投资需求趋于下降,房地产投机得到有效遏制,房产投资趋于理性。

3、适老住宅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快,养老住宅的发展将迎来良好的前景。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至2014年底我国人均GDP约为7485美元,65岁人口为13755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0.1%,老年抚养比为13.7%,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并有着不断加快的趋势。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给住房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再加上房地产业进入存量房时代,市场和企业也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国家也出台了政策鼓励支持适老住宅发展,适老住宅成为房地产发展的新亮点和新增长点。这既包括新建住宅中的养老房产的增长,也包括既有建筑的适老化改造。在房地产发展新趋势的背景下,适老住宅的发展将是房地产未来发展的新趋势之一。

4、去库存压力仍较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将去库存定为2016年的五大主要任务之一,去库存成为住房市场的新常态。近几年的大规模投资促进了住房市场的快速发展,住房供给大幅度增长,且大大超过了市场需求,住房市场的库存压力不断增大,去库存(尤其是二三四线城市)已成为当前房地产发展的首要任务。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1月20日的消息,2015年商品房待售面积首次突破“7亿”大关,达到7.18亿平方米。

二、房地产发展呈现新趋势的原因

1、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带来的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年均GDP保持了近10%的快速增长,GDP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经济体量不断增大。然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改革的难度越来越大,体制机制的弊端对经济发展的束缚也越来越明显;同时受国际市场低迷的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逐步放缓,由高速发展向中高速换挡。2012年、2013年和2014年的GDP增长分别为7.7%、7.7%和7.3%,均达到历史较低水平,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房地产市场的开发投资建设。

2、政府产业政策干预

在国家发展战略调整的大背景下,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推进,政府寻求创新、开拓新经济增长点的力度不断加大。同时,在房地产市场供需矛盾较大的时期,国家出台政策鼓励住房市场发展,住房供应大幅度增加。近年来住房市场的供需矛盾基本解决,房地产库存压力增大,国家又紧紧抓住住房市场的新情况、新特征、新要求,相继出台相关政策调控房地产发展,房地产发展也与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一样进入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鉴于房地产市场库存压力增大,房地产市场进入存量房时代,有效地去库存而又保持房地产市场的平稳运行已成为新时期房地产发展的新任务。

3、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

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近年来提升迅速,老龄化人口的加快在给社会保障等带来更高要求的同时,对住宅设计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几十年来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同时伴随着卫生、医疗、保障等措施的不断完善,人口的平均年龄也不断提高,再加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对养育多个孩子的意愿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强烈,虽然现在国家已实施了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但人口出现大幅度增加的可能性也不大。人口增长缓慢加上老龄人口增加使得社会的抚养比不断提高,这一重要的趋势转变对房地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4、前期政策消化期到来

为了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国家制定了鼓励房地产发展、加大住房供应的政策。房地产市场进入存量房时代,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也提出去库存成为房地产市场的主要任务。中央相关部委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房地产去库存,如下调非限购城市的首付比例、完善公积金异地贷款政策、鼓励农民工进城购房等,这些政策效果将在新时期不断产生,经济政策效果的滞后性意味着前期政策将在近阶段进入发力期。同时,国家正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带来房地产销售的增加。另外,国家积极鼓励既有建筑的更新改造,老旧小区改造也将对房地产市场带来一定影响。

5、刚性需求不可期

我国长期以来为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经过时间的累积,计划生育政策也确实有效地降低了人口增长速度。现在我国的基本家庭结构呈现出四二一结构,即一对夫妻养育一个孩子和四个老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呈现出家庭房产相对集中的趋势,即房地产市场刚需将进一步下降。未来的房地产市场将由刚需市场向改善性需求转变,由满足基本需求向提升住房宜居程度转变。未来房地产将更为注重差异化、宜居化、适老化建设,刚性化需求的潜力不可期。

三、应对房地产新态势的政策建议

从总体上看,我国房地产市场进入了存量房时代,房地产市场发展由注重数量增加向注重质量提升、注重结构优化方向转变;由刚性需求向改善性个性化需求转变;由增量发展为主向增量和存量共存发展。面对房地产市场的新趋势,应积极开拓新的市场需求,落实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升质量的基本政策。

1、框定总量、盘活存量

鉴于房地产市场进入存量房时代,大规模地追求数量增加的时期已经结束,而进入增量发展与存量发展协同发展的新阶段。因此,在总量上看,应继续适度增加房地产的市场供给,保持房地产市场供需总量基本平衡,特别是在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背景下,应继续合理增加市场供给,满足城镇化人口增加带来的市场需求。在保持房地产市场总量基本平衡的情况下,优先化解房地产市场存量。特别是在城镇棚户区改造、城中村和危房改造中提高货币化安置的比例,鼓励居民通过市场购买商品房,增加市场需求来化解库存。

2、大力发展适老住房

我国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快,已经未富先老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但我国的适老住房发展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从成熟的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经验看,普遍的规律是当人均GDP突破10000美元,65岁以上人口占比突破10%时,养老地产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当人均GDP突破20000美元,65岁以上人口占比处于12%~15%之间时,养老地产进入市场成熟阶段。截至2014年底我国人均GDP约为7485美元,65岁人口为13755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0.1%,老年抚养比为13.7%,养老地产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面对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快,国家应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来鼓励支持适老住宅的发展,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发挥政府政策的引导职能,吸引社会资金、企业等积极向适老住宅领域投资。同时,鉴于我国早期的住宅建筑标准相对较低,对适老设施的重视不足,现有的老旧小区建设标准不高,特别是适老设施相对不足,适老化水平亟待提高。因此,积极大力发展适老住宅是我国房地产市场未来发展的一大亮点。

3、积极稳定刚性需求,不断满足改善性需求

存量房时代下人们的住房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市场供需基本平衡。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多地追求高品质、个性化的住房需求,住房市场由刚性需求向改善性需求转变。伴随着我国放开计划生育政策,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刚性需求可能会有一定的增加,但预期效果可能不大。未来的住房市场改善性需求占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因此,国家、企业、投资机构等应适应房地产发展新趋势,住房供应应该向不断满足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需求转变。

4、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鼓励农民进城购房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红利。新型城镇化要把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作为重要内容,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推进城镇化要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破除农民工进城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在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同时,解决进城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在此基础上,出台鼓励农民工进城购房的政策措施,完善并落实公积金相关政策,尤其是公积金异地贷款政策,为农民工购房提供便利。针对农民工购房及还款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还款策略,协助购房农民应对暂时性还款困难带来的风险。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养老保障制度 改革 完善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074-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人口预期寿命日益上升,随之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据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近1.74亿,大约占总人口的12.78%。在国际上一般认为,若本国60岁以上人口占到总人口的10%以上,表明这个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由此,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据有关数据表明我国老龄人口呈逐年增长趋势,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提出了挑战。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征

1.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出生率一直保持较低水平;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的增长速度飞快。1982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7663万,占全国总人口比例为7.6%,到2000年达到1.3亿,占总人口10%以上。而英国老年人口从5%增长到7%用了80多年,瑞典用了40多年,我国完成这一增长过程仅仅用了18年的时间。

2.老年人口数量大且高龄老人数量所占总人口比例增大。我国人口基数大,据预测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2040年,老年人口将增长到3.8亿,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上升到25.3%。据统计,8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由1990年的200多万,增加到21世纪中叶的5000万以上。

3.独居老人增多,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据人口统计部门预测,我国独居或只与配偶居住的65岁以上老人占老人总数比例,将由1990年的10%迅速上升到2050年的27%。随着城乡差别的加大,大部分的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且在城里成家立业,这样就导致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日益突出。

二、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障的影响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需赡养的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使得我国养老保障的压力也随之加大。

1.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养老保险的影响。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以及我国现在养老金计算办法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措施”的制度,所以在养老金发放中必然就会产生“空账”问题。养老保险基金筹集与支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地方财政不得不用养老保险金的个人账户资金和税收收入来弥补目前养老保险的资金缺口。即便如此,养老保险基金筹集仍然是入不敷出。

2.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医疗保险的影响。老有所医是老年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发生疾病频率及住院医疗费用明显高于平均水平。退休后平均期望寿命提高,享受医保的时间相应延长,而在职人员趋于减少,缴费人数相应减少。老龄化导致社保负担医疗总费用增加,使医疗保险统筹面临着巨大压力。

3.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福利保障的影响。随着老龄化程度加重,需要社会福利给予保障的老年人与日俱增。由于我国尚处在初级阶段,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需要社会救助的贫困老年人仍有上百万。由此使公共养老福利保障设施及政府用于社会保障福利的支出迅速增加,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化养老福利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老年人社会福利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福利保障事业面临着严峻考验。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障制度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面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应从以下措施入手:

1.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真正实现“老有所养”。

(1)实行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资金要从多渠道筹集,一是根据国家立法强制性地缴纳。二是企业根据效益确定,如实行企业年金,既可替政府分担一些负担,又可以保证职工退休后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政府应对企业年金缴纳给予优惠政策。三是个人养老储蓄,由职工自愿参加。采用免税办法鼓励个人储蓄养老金,到退休时才能领取,为晚年积累养老金。四是国家发行特定债券。我国的居民储蓄率比较高,国家可以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筹集资金,用于缓解养老金支付的压力,国家也可将筹集的资金用于国家基本经济建设。五是选择有经营资质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公司,通过市场运作,使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但前提必须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保障。

(2)延长享受养老金的年龄和参保时间要求。随着国家对教育重视力度的加大,人们接受教育的时间在延长,而工作的时间在缩短;同时,由于预期寿命的延长,人们一生中退休的时间所占的比例增大。为了解决因退休人员增长而导致的社会养老保险金支付负担,应调高享受养老金的年龄,并且提高领取全额养老金所需的缴费期或工作时间,从而减少对养老保险金的总需求。对技术含量较高行业的技术人员以及高级管理人员可以将其退休年龄延长,逐步实施弹性退休制度,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一种较为明智的选择。

(3)在限定缴费基数的基础上,适当提高享受养老保险金的标准。在享受养老金之前,根据缴费水平及参保时间给定一个的养老金水平,把养老金增长与缴费挂钩,与物价结合起来,使养老金的增长水平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

(4)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覆盖面的扩大使养老保险的资金来源更加多样化,也是养老制度普惠性的客观要求,扩大覆盖面是化解人口老龄化影响的有效措施。当前应以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保为重点。针对农村老年人严重的养老问题,应在现有农村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补充,推进新型的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制度,让农村老人老有所养,免去他们的后顾之忧,这样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2.完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实现“老有所医”。

(1)不断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把市场机制引入到医疗保险中。在医疗保险机构中,让各类不同所有制的医疗机构参与医疗保险市场的竞争,更好地发挥商业医疗保险、社会医疗救助、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社区医疗服务的作用,真正形成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

(2)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因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加速,出现众多的失能老人和失独老人,所以要将医疗资源有效配置,医疗机构应在辖区开办社区医院,对老年人健康建立长期跟踪护理制度,建立疾病预防档案,提供健康讲座、心理咨询、家庭医生等医疗服务,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

3.推进社会化养老,完善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发挥社区资源的作用,建立综合的社会养老保障服务网络,以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缺失。人口老龄化呼唤着老年保障,老年人的需求有养老的经济需求、日常生活照料需求、情感上的精神需求等,这几方面都不可缺少。面对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逐渐削弱,迫切需要实现从居家养老到社会养老的转变。在倡导家庭养老的同时,需不断挖掘社区服务的资源,如将多个家庭组成互助团体,组成养老服务网络,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这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一个现实要求。。

社会发展必然会产生老龄化问题,在发展老年保障事业方面,中国是有着优越的政治制度作保证的社会主义国家,老龄化的挑战会促进我们统筹全局,缜密考虑,更好地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将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影响降到最低,这样就能保证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宇峰.试析养老保障改革及对国家政治稳定的影响.社会科学,2005(3)

2.白露,孙英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探讨.技术与市场,2012(9)

第8篇

    论文关键词:健康;老龄化;价值

    健康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要素,提高人口的健康水平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投资。在当今中国经济相对落后,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人民还不十分富裕的背景下,面对21世纪老年人口数量急剧增长和比例迅速提高的老龄化社会,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改善国民的健康状况,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努力实现健康老龄化,不仅可以化解人口老龄化给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利于减轻国家、社会和家庭的负担,也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愿望。

    一、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人口老龄化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在当今世界,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但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却是在我们的经济发展还相对落后的条件下悄然来临,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

    1.老龄人口数量多、发展快。在21世纪前40年内,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将由2000年的7逐渐攀升到2010年的8.38,2030年至2040年,会快速上升到20.9[1](P1)。世界银行预测,法国老年人口从9增加到18,用了140年,而中国将用不到40年,老年人口的数量从2000年的9000万上升到2040年的2.9亿。2050年,60岁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占全国人口的1/4,达4亿之多,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4。

    2.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健康状况不佳。从几次全国性较大规模调查反映的数据来看,我国老年人口中带病带残,不能自理的比例相当高。1987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调查表明:健康状况较差的占26.9%;1992年的调查数据显示老年人在60岁以后的寿命中约有60~80的时间是在带有各种慢性病的状态下度过的。

    3·老年人的分布城乡之间差异较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据2000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有8.0739万农民,城镇只有3.79亿人口。按照65岁以上人口7的比例推算.在农村大约有5652万老年人,约为城镇老年人口的2倍。加上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一些农村青壮年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向城镇转移,进一步加大了农村老龄人口的比例。

    4人口老龄化与低生育水平同步进行。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快,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计划生育工作降低了人口生育率。在我国总和生育率降到更替水平以后,党和国家根据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作出了继续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这意味着我国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稳定低生育水平与人口老龄化同步进行。

    5.人口老龄化是在家庭功能弱化的条件下出现的。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竞争的激烈和工作节奏加快,家庭中子女个数减少农村青壮年外流以及人口城市化发展,家庭规模在变小,家庭的养老功能在弱化。老人与子女共同居住的概率在下降,子女对于老人的照料、护理愈来愈少,尤其是农村老人养老问题更加突出。

    6.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社会养老保障是国家依法对老年人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它包括老年社会保险、老年社会福利、老年社会救济.而老年社会保障是它的核心。目前.中国的正规养老保障覆盖范围还只限于城镇职工.且主要是城镇正式就业的职工.而广大农村居民没有包括在内.占老人65却又无固定收入的农村老人.国家的社会保障几乎为零。

    二、人口老龄化的负面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有其自身特殊的特点.其对国家、社会和家庭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1.人口老龄化会改变人口的抚养比。人口老龄化与严格控制人口出生率同步进行,在老龄人口不断增加的同时,适龄劳动力数量受到影响,从而改变人口的抚养比。据人口年龄结构预测表明,1999年中国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3.74%,2000年为15.6%.2025年为29.46%,2050年抚养48.49%。总抚养比也从2025年的59。5%上升到2050年的76。8%。可供使用的适龄劳动力资源不足,被抚养人口的增加,势必影响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人口老龄化影响国家资金的投入。中国老年人口发展快,数量多,加之中国老年人健康状况差,自身的衰老与患病率、致残率高,从而导致老年群体对社会的需求增加。疾病还会使一些老年人及其家庭致贫难于脱贫、重新返贫,国家不得不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老年人群的医疗、养老、社会福利及救济,用于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投入不足,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人口老龄化要求国家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发展,老龄人口的急剧增长.为了满足老年人群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要,就必须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以“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医”为目标.积极发展老年福利、老年教育、老年文化、老年卫生、老年体育等事业,以解决老年人的经济供养、文化娱乐、医疗保障、护理照料等问题。这也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4.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老龄问题将会对社会助老支持提出更高的要求。从家庭角度来讲,稳定低生育水平意味着子女减少,家庭结构小型化。其结果.一方面老人数量上升,照料需要增加;另一方面,子女减少,家庭养老资源形成了供求关系的不平衡,老年问题包括多个方面,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在中国未富先老和强调家庭养老功能的环境下,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将会加大老年问题的压力和严峻性,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口多,健康状况差,无固定收入,而农村青壮年又纷纷外出打工挣钱,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更加突出。这将会对社会助老支持提出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发展以社区为中心的各项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事业,以补充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从而成为中国21世纪最重要的社会问题。

    三、营造健康老龄化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全球共同面对的一大难题,而我国不仅是世界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面对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差和尚不发达的背景,积极营造健康老龄化,有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给国家、社会和家庭造成的负担和压力,这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实现健康老龄化是实现“五个老有”的老龄工作目标的需要。健康长寿的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强,不仅对社会、家庭照料的需求降低,还能力所能及地从事一些社会劳动,增加个人收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健康的身体又是老有所学的基础保证,老人通过学习,发挥其参与生活的潜力,满足了老人参与社会的心理需求.实现了老人的自身价值。老人身心健康.心情舒畅,老有所乐.健康的身体也使老人对社会医疗保障的需求降低,最终实现老有所医。

    2.营造健康老龄化有利于缓解老年贫困。营造健康老龄化,需要关注全社会每个公民生命全程的健康。人口健康水平的提高对于贫困的缓解具有重要作用,帮助贫困人口走向富裕的决定因素在于迅速提高他们的素质,这其中也包括健康水平。陆杰华对四个县的研究结果表明健康人口与非健康人口的家庭经济收入有明显的距离,有成年人患病的家庭收入比健康家庭要低30~40%。1998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在农村地区贫困户中,疾病为最主要致贫原因的占22%左右。

    3·营造健康老龄化,有利于弥补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完善和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不足。老年人健康状况是决定老年人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老年人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是总人口平均水平的3~4倍.而这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又是引起老年人残疾和自理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使得老年人对医疗、经济、护理照料的需求成倍增长。济南市曾对老年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做过一次调查,排在首位的是医疗保障(占34.53%),其次是就医就诊(占26.79%),再次是及时发放退休金(占25.79%)。胜利油田曾进行过一次抽样调查,老年人对“上门服务”的需求占70.79%健康的老人不仅对社会医疗、就医就诊的需求减少,且生活相对能自理,既能帮助子女料理家务,还能发挥余热,从事社会劳动,增加个人收入,不仅能减轻社会医疗保障负担,以为促养,又能减轻当今家庭的赡养、护理负担。

    4.营造健康老龄化,降低被抚养人口的比例,增大物质资本的积累和投入。老年人拥有健康的身体,是老年人再就业的基础。老年人再就业是为了满足自已的生存和物质精神需要。发挥余热的同时,能避免老年贫困。同时由于白食其力,降低了劳动力负担系数,减轻了社会负担,填补了适龄劳动力的不足。老年人拥有健康的身体,对医疗、护理的需求减少,节省了因健康状况不佳而需要护理、服务、医疗等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增大了物质资本的积累和投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四、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途径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人口的疾病谱和死因谱由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为主转向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导致残障、威胁生命的主要疾病E73(P56)。部分地区曾对65岁以上老人的健康状况做过调查,一般均患有3~4种甚至l0种以上疾病,完全健康无病的是极少数,而且患病率有逐年增高和年轻化的趋势。这些疾病对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命的威胁尤其显着,因此研究健康老龄化的途径有很重要的意义。

第9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年人金融服务;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3-000-01

引言 

随着银行“无人化”趋势的发展,老年人金融服务越发陷入了窘境,中国老龄化问题的越发严重性将加剧老年人金融服务问题。未来中国社会中,老年人的金融服务需求将越来越大,老年人口数也越来越多,商业银行应该如何应对这一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思索的事情。 

一、中国老龄化现状 

2012年,中国大陆总人口达到13.5亿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为1.2亿人,占当年全部人口的9.4%。据联合国预测,2016~2038年,中国人口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将从10%快速地上升为21%。发达国家平均需要55年完成的老龄化过程,而中国将只需要22年。因此,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十分严重。未来20年,老年人消费将对国民经济产生巨大影响。 

二、老年人金融服务现状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但我国的老年人金融服务却十分落后,老年人金融服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同时未富先老的养老问题压抑了老年人的理财需求,商业银行与老年人之间存在有关服务问题的矛盾。因而,商业银行的老年人金融服务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老年人存在行动缓慢、视力与听力下降、记忆力差、接受新事物慢的特点。这其中,城市社区老人特别是县域街道社区老人更是存在“个人有积蓄、儿女工作忙”的问题,这些老人在平时生活中需要自己到银行办理业务,也有闲钱可以用来购买理财产品,但人体机能退化导致了老年人在现行金融服务中面临着极大的问题。 

以济南市的工行长清支行营业室为例,每天60岁以上的顾客有五分之一,而五峰路网点的老年顾客占了三分之二。老年顾客办理的业务一般仅涉及到存取款和理财产品。老年人花眼之后,有时候即使戴上老花眼眼镜填银行单据时也看不清;老年人动作迟缓、反应慢,有时候在办理需要输入密码等有时间限制的业务时,要试好几次才能成功。据有关资料研究,老年人平均在银行办理业务的时间在20分钟以上。在银行办理业务耗时长给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也大大降低了银行的工作效率,增加了其他人的等待时间。 

为了普及银行业务智能化,减少其他人的等待时间,现在银行都提倡存取款、转账尽量在ATM机上面进行。老年人的退休工资折也都被单位统一换成了工资卡,但老年人并不会使用ATM机,银行工作人员有限,所能提供的帮助也有限,工资折变工资卡反而使老年人陷入了窘境。就在长清支行营业室的具体观察而言,退休老人之中95%以上并不会使用ATM机,即便银行工作人员或者家里的孩子教过一两遍工资卡的使用方法,老年人也记不住甚至不敢操作。自助机器上面提醒操作的字体相对较小且提示出现的时间较短,让花眼的老人看不清或者反应不及时,操作错误时ATM机还有可能会直接吞卡,老年人越发不敢操作ATM机。 

未来20年中国老年人口数目越来越多,老年人的理财需求越来越大,老年人与银行打交道的频率越来越高,如何让人年老时在科技进步中感觉到的是方便而不是被遗忘,如何让银行服务符合年轻人步速的同时也能贴心的考虑到老年人的步幅,在银行间竞争日益激烈的明天,这会是一个焦点。 

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一)网点设施 

银行在设置各种自助设备网络银行等先进硬件设施时,充分考虑老年人群的使用需求。比如:提供老花镜、将提示字体改成大码字体、设置老年人专用ATM机、在每个月退休工资发放时开设老年人服务窗口。 

(二)人性化服务 

银行定期开展走入社区系列活动,给老年人普及金融知识,同时给银行工作人员开展关于老年人金融服务的培训,增强工作人员尊老敬老的意识,培养工作人员服务的耐心与细心。在业务流程方面,给老人简化办理流程、减免手续费。 

(三)老年人理财产品的开发 

银行要开发适应老年人群体特点的理财产品。二十年之后的老年人客户群体不仅有庞大的人数,他们现在还掌握着社会的大部分资源,有着充分的资金积累,如何让退休金保值甚至增值将是他们十分关注的事情。未来的老年人理财产品市场会是各商行争夺的主战场之一。 

(四)与专业社工机构合作 

银行与社工机构合作,由社工机构组织社工人员协助银行来解决老年人客户群体办理业务时,服务不周的问题。第一,对那些行动不便或者卧病在床的老年人,家属可以通过联系与银行合作的社工机构,由社工机构代替银行工作人员,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进行判断,确认其是否达到银行工作人员上门服务的标准,以此替代现在种类繁多的证明文件。第二,由于银行进行上门服务时,为避免出现金融风险,必须要有两人以上一同前往,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银行的员工人数有限,抽调两名以上的员工去上门服务很难。所以,由社工机构联合银行进行对老年人的上门服务将化解这一难题。第三,定期的开展银行工作人员与社工的交流会,银行工作人员将日常工作中所遇到的服务难题与社工交流,社工从专业角度提出解决方法,从而给老年人提供更好更贴心的服务。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