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辩论的方式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6 16:01:2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辩论的方式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辩论的方式

第1篇

【关键词】“问题研究” 辩论赛 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76-02

“问题研究”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师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可以有意识加强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通过富有启发性的地理问题,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设计和实施观察、观测、调查等实践活动,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学会收集和整理资料、提出和求证地理问题等一系列研究性学习活动。

如何解决“问题研究”一直是我教学中琢磨的地方,如果当作新课或单元总结来进行教学也无可厚非,但我总觉得在“问题研究”上可以大胆地进行教学创新,并在“问题研究”上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提出看自己的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本人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是作为研究性学习问题要求学生利用周末完成,课堂上交流。今年我尝试了用辩论赛的方式解决高中地理必修二的“问题研究”,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人文地理问题具有可辨性

必修二属于人文地理,主要是探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与人们生活中涉及到的问题息息相关,如住房问题、交通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经常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论话题,激烈时还争得面红耳赤。如果将这些问题进行一番“包装”定是很好的辩题,因此我们备课组通过充分讨论针对年段八个班级斟酌了四道辩题,即农民工进城的利弊问题(正方利大于弊,反方弊大于利,下同);在厦门,住宅选择岛内好还是岛外好问题(正方选择岛内比岛外好,反方选择岛外比岛内好);海沧翔鹭石化工业给厦门人民带来的利弊问题;厦门岛内恢复自行车道的利弊问题等。这些辩题即源于教材(即第一章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第二章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第四章煤城焦作出路何在;第五章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又联系实际生活,还是社会热点。如农民工进城的问题就发生在我们学生家庭中间,我校近年来农民工子弟大大增加,已成为“主力军”。将农民工进城问题作为辩题,因为有亲身体验,必然激起他们的感慨,燃起强烈辩驳的愿望,如在辩论赛中,正方辩手总结“农民工进城虽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但大家不要忘了,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农村,随着社会历史的进程,一步一步地把农村改造为现在的城市,农民工因此也成为城市的主人,他们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说的激情四溢,博得热烈掌声。

二、辩论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使辩论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地理问题研究,我制定了为期一个月的辩论赛流程时间表,按时间顺序依次是:公示地理辩题――各班地理科代表抽取辩题――各班竞选辩手并公示名单――辩手培训――各班辩论材料准备和试辩训练――上交辩论材料――辩手再培训――年段辩论赛(评选优胜班级和优秀辩手,点评总结辩论赛)。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每个流程环节都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和争辩。如地理辩题一公示就引起学生的强烈辩论,有的认为正方会赢,有的认为反方会赢,有的认为这题好辩,有的认为那题好辩等等,这种争辩实际就是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调动。在各班抽取的辩题公示后,再一次激起激烈的争辩,有同学与同学争辩、老师与老师争辩、同学与老师争辩,真是场内还没开始,场外已辩得不可开交。辩手的培训很重要,就是教学生如何理解辩题,如何收集资料和事实依据,如何求证、演绎、推倒、解释、辩护和反驳辩题,这就需要通过研究性学习才能获得(即指导学生如何对这些地理问题进行探究),再通过国际大专辩论赛的视频了解辩论赛的规则,从而认识到辩论赛不是泼妇吵架、不是强词夺理、不是大声就有理,而是论据的应用,论证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当然还有语言能力等的表现,通过辩论赛会教我们如何理性地思考,快速地反映。上交辩论材料也是必须的,虽然学生参加辩论赛非常积极主动,但教师的跟踪不可少,这样才有利于了解学生准备的情况,便于教师的指导和安排辩论赛的进程。 最后,评委的总结点评也是非常重要的,既有对辩题进行一番梳理,又有对学生的指导和鼓励,辩手们个个信心满满、意犹未尽,纷纷要求下学期再举行辩论赛。

三、辩论赛满足了学生的多层次学习

辩论赛中各班采取自愿报名或科代表安排形式产生辩手,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全体同学根据各自的能力和意愿进行资料收集、数据整理、问题讨论等不同内容的学习活动。各班抽取辩题后,同学们往往只关注到本班的辩题,而忽视了别班的辩题,为了让同学们在探究本班辩题的同时又能分享到别班辩题的探究成果,我组织全体同学观看,并各班抽取十位同学共八十人与五位教师共同组成评委,学生以举旗唱票形式,一位学生算一分,教师以打分形式,最高十分,这样统计出的最高分就为优胜班级和优秀辩手。此外,我还在辩手上交的材料中,选取较好的论文制作成年段宣传栏公示,让同学们分享大家共同的学习成果。

四、辩论赛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辩论赛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但他不只是四位辩手的事,而是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因此,我采取了八个班级两两对抗的形式。学生在集体荣誉感的驱使下,积极地参与到本班的辩题探究中来,有的帮助查找资料、整理思路、探讨论据,有的充当对手进行班级试辩训练,有的对每位辩手辩驳的内容进行逐句斟酌,俨然他们就是导演,就是评委。充分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一个辩题就牵动了两个班级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索,四场辩论赛不仅锻炼了场上辩手的文字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同学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释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同学们的交流,培养了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总之,高中新课程为我们提供了开放式教学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差异的多种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方式的可能性。辩论赛给学生创造了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让学生拥有更多时间自主学习,鼓励和尊重学生不同的经验、见解、想法和说法等,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开放式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方式;变革

作者简介:张贺清(1990-),女,安徽安庆人,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湖南?长沙?410083)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9-0032-02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在全国开展,新课改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要求必须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以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主要教学方法的现状,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倡导注重学生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新时代、新课程要求的创新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变革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和命脉,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也只有通过教学方式的变革才能转化为鲜活的教育实践。

一、教学方式的内涵

学术界对于教学方式的界定往往是从它与教学方法的关系入手。有学者认为教学方式是教学方法系统的组成部分,包含于教学方法之下,是教学方法的活动细节和构成要素。相比于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更注重教师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具体行为,更注重教师是如何将某一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如《教育大辞典》对“教学方式”的界定是:教学方法的活动细节,教学过程中具体的活动状态,表明教学活动实际呈现的形式,如讲授法中的讲述、讲解、讲演;练习法中的示范、摹仿等。[1]另外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教学方式是教学规律与教学方法之间的中介,是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一系列教学行为与活动方式、方法的结合。[2]

对既有观点进行考察,发现纵使在定义的表述上学者们存在一定的分歧,教学方式包括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这点却是公认的。本文也认为教学方式包括师生双方的行为,但本文研究的教学方式偏重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是指在学校教学情景中,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成效所采取的一系列教学行为和活动方式。这包括显性的教师行为以及内隐的教师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教学方式变革是指由旧的教学方式向新的教学方式的过渡。在新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扮演的是组织者、激发者、引导者,学生从原先的知识被动接受者成为学习的主体、教育活动的参与者、探究者、实践者。总之,新的教学方式更注重学生主体价值的发挥,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自我学习的组织者和监督者。

二、教学方式变革的必要性

1.现行教学方式变革的现状

(1)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依赖。一项对180名教师教学方式进行的实证调查表明:其中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依恋心理“无所谓”者占11.7%;认为“依恋”者占73.8%;认为“不依恋”者占14.5%。[3]这组数据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传统教学方式在现行教学实践中仍然大行其道。一方面,传统教法轻车熟路、省心省力,而且其中不乏经典不朽的东西,如因材施教等。高考导向也使部分教师担心新教学方式影响升学率,加之新的评价机制没跟上,造成部分教师对新的教学方式持观望态度。另一方面,有些教师缺乏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改革意识不强,不思进取,对新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一律采取消极的态度。长期以往,这部分教师在改革的热潮中就显得能力不足,有心而无力。传统教学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师主宰课堂,学生成为被动的信息接收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控制者,对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评定都实施严格控制,教学过程僵化。并且教师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忽视学生其他素质的发展。这就与新课改所提倡的知情意三维教学目标背道而驰,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2)采用新教学方式的单一化、滥化。在专家广泛的宣传下,当前也有不少教师开始逐渐地接受新课程的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但是由于自身素质的不足和相关机制的欠缺,在使用新的教学方式时往往呈现单一化、模式化的倾向。他们认同对话、讨论、探究、体验、自主、合作等新的教学方式的先进性,于是将其当做拿来便用的万金油,直接照搬现象十分普遍。须知在实际教学中,为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效,往往需要优化几种教学方式,而不是单一使用某一教学方式。而且在教学方式的具体实践中又不能忽视实际教学情境的多变性,完全根据预先设定的步骤进行教学。要想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综合运用几种教学方式务必要考虑课程类别、学科性质、知识结构特点以及教师自身能力和学生接受水平。

2.教育教学理论发展的需要

第3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学习方式;多媒体

一、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重中之重

当前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劳动者的素质在国力的强弱中显的越来越重要,从目前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任务来看,也迫切需要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四有新人,按照这一要求,无论是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还是素质教育实施的进展和成效都不令人满意。就目前而言,制约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可能存在许多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其中尤为突出也最为直接的原因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单一、落后、机械。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在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解决这一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人才素质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因此,为更好地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我们必须站在新的高度,在广阔的背景中审视本次课程改革,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学习方式内容和当前趋向

什么是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解释,大多数学者认为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传统的学习方式主要靠老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索与实践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不断得到提高,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本人在教改实验中,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三、从我被迫学习到我主动要学

目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被动接受"和"主动发现"两种。而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的强调接受和掌握,容易导致了学生认识过程极端性,使学习过程纯粹成了被动接受、强制记忆。这种学习扼杀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数学教学中用"主动发现"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接受和掌握,学生一旦"学会",便会享受学习中带来的喜悦,从而强化学习动机,使学生更喜欢这一门课。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而保证实施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多少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例如在教《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创设学生们感兴趣的情景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在这节课开始之时,我就接到了通知,我们学校准备下个周末组织去春游.一上课,我就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同学们,但只是耍了一个"小把戏"我说:"下个礼拜我们年级去春游,学校准备包车去开封,不过现在旅行社提供了2种客车,分别为40座和55座,如果租用40座12辆,就够了,如果租用55座8辆,则座位就不够,请你们估算一下学校一共有多少人?"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顺其自然地进入本节课的主题。有时候一个让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比起一些陈旧的甲乙丙丁类型更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更能让学生们体会到了数学就在身边。

五、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发现的。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失。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课本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是你们的助手,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六、变"单一媒体"为"多种媒体"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课堂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教育由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教学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1]。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和一些电视视频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来自于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以及对知识的渴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对知识的渴求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教师讲课形式单调,学生容易感到疲倦,在学习过程中常出现人在教室心在外的情况。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充分发挥声、电、光、影、形、色等多元素的功能,这一特性数学教学突出形象性,注重感染力,把枯燥、抽象的习题、难以理解的讲解内容转化成生动具体的情境,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的听觉、视觉同时得到刺激,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起到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2]。

总之,面对学生提出更高的需求,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在实际生活的应用,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案例辩论式教学概述

案例辩论法的出现与实施,推动了教学模式的巨大发展,各界学者对这一方法的讨论日益激烈,由于案例辩论法呈现出的教学优点,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案例辩论教学也可以被称为“苏格拉底式教学方法”,这一方法广泛应用于英、美、法等发达国家的法律教学中。案例辩论教学方法能够最大程度帮助学生进行各项法律问题的学习和思考,并从中提高学生对与法律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案例辩论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课堂中紧抓知识重点,对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二、实施案例辩论式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1.案例辩论式教学法符合当代大学生教育

案例辩论式教学之所以在法律教学中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是因为这一方法从根本上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符合当代大学生活跃的思维方式。现如今的大学生不论是在思想还是在能力方面都呈现出进步与新潮的特点,他们不再需要死记硬背的枯燥学习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考试分数。现如今的教育应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再适应现代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案例辩论式教学方式能够适应当代活跃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2.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往往是以教师的教育活动为中心的,教师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是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学生只有听和记的学习手段,听从教师的传授。然而在案例辩论教学方法中,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其中扮演着引导启发的功能,帮助学生融入到学习的活动中去,教师通过案例教学方法,分析案件中问题,从中指出学习重点并进行讨论,使学生在与教师相互交流的的活动中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点。

3.学习过程的活跃性

在运用案例辩论方法进行教学时,要将理论知识、思想活动与经验相互融合,塑造教师与学生融洽的交流氛围,使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互动。这个互动过程的实现,就是打开学生思维的手段,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到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这一知识点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加深对知识点的多层次认识。这一学习过程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与同学的经验共享中总结思想,以此来达到更加全面更加主动的学习效果。

4.教学与学习效率的提高

案例辩论教学方法与以往的教学方法相比更加注重知识点以外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倡教师与学生建立相互学习的关系。教师运用案例辩论方法使抽象难懂的法律知识融入到实际案例中,变得更加贴合实际,简单生动,不仅更加容易使学生了解其知识点,也能够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更加深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教师的教学效率。

三、案例辩论式教学方法在法律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1.案例辩论式教学的运用原则

(1)教育性原则

案例辩论法的适用是为了更好的完成法律教学的目的,因此具有的教育性原则是其中需要具备的第一原则。在进行教学案例的选取时,要将思想、政治的意识融入其中,这样才能够保证法律教学的顺利实施。教师应对分析案件时学生的法律和政治思想进行重点培养。

(2)适应性原则

辩论式教学在选取案例时要选择适当难度,来平衡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偏好都存在差别,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来选择适合的案例进行教学。例如,针对更进入大学校园的大一新生,由于他们的法律基础知识非常薄弱,并没有形成一定的法律意识和逻辑分析能力,因此就需要教师选择较为简单的案例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典型性原则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进一步增强法律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选取案例时需要贯彻典型性的原则。教师要将社会的的热点问题融入其中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并与教学内容相互关联,只有这样才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辩论式教学方法发挥更加强大的教学功能。

2.案例辩论式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1)案例导读与设问

教师作为案例辩论式教学的发起者和引导者,将教案例融入到法律教学活动中,利用案例导读的方式发挥对学生的学习引导功能。例如,教师选择适合的案例进行教学,根据案件背景以及法律关键点,引导学生进行自助分析与探讨,对案例进行剖析和判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其中对于案件的设问非常重要,教师需要提出与教学相关的法律问题,是学生通过各种手段去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学习能够掌握案例背后的法律知识点,并且也拥有了一定案件分析经验,这要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和积极性。

(2)案例辩论

这一环节是存在与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提出设问后,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以及相互合作的方式,针对问题进行辩论的环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辩论,相互阐述各自的观点,在根据情况适时的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学生通过这个问题的引导,来找出案件背后的学习内容。

第5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校2008级护理专业全日制本科生83名,男7名,女76名;年龄19~22岁,平均(20.6±0.5)岁。授课教师3名,其中讲师2名、助教1名。

1.2 方法

1.2.1 教学内容及方法 《护理伦理学》是我院护理学专业本科学生必修课程之一,共27学时。教学内容以尹梅主编的《护理伦理学》为主,并参考国内其他同类教材。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内容进行教学,采取讲授法、小组讨论、应用多媒体等多种方式教学。期末成立教学考核小组,对教学内容、方法及考核方法统一认识并按计划实施。

1.2.2 考核方法 课程开始时即向学生介绍考试的具体措施和评分标准。“情景演示-辩论-总结”式考核方法主要是关于《护理伦理学》知识应用的考核:考核主要包括3个部分: 一是案例情景演示(40分):以宿舍为单位,4~6名学生组成1个小组。要求学生选择目前教材上或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伦理问题,设计方案,充分拓展思维,将案例以小品或者情景剧演示出来,然后表明此案例中的伦理问题。②辩论环节(40分):该组同学针对案例中所呈现的伦理问题进行辩论,辩论过程中各自表明自己对此伦理问题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及解决方法,时间不超过10 min。然后回答其他组的学生对本组情景演示以及伦理问题的意见或者看法。③总结:(20分):课程结束后,小组根据自己的表演和辩论以及回答问题情况等详细地整理记录下来,以作为书面作业。

1.2.3 评价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对创新式考核方法的满意程度、对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等。全部考核完毕后,组织学生进行集体答卷, 共发放问卷83份, 收回83份, 有效率为100%。

2 结果

调查结果:对创新考核方法的满意程度:满意74.7%,一般14.5%,不满意10.8%;是否赞成考试改革:赞成66.3%,一般24.1%,不赞成9.6%;对强化护理伦理理论知识的理解的帮助:有帮助72.3%,一般16.9%,没帮助10.8%;对分析和解决护理工作中的伦理问题的帮助:有帮助68.7%,一般18.1%,没帮助13.2%;对提高沟通交流能力的帮助:有帮助69.9%,一般21.7%,没帮助8.4%;对提高团队合作能力的帮助:有帮助67.5%,一般20.5%,没帮助12.0%。

3 讨论

3.1 《护理伦理学》考核方式改革是时展的必然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整体护理模式的深入开展,护士在临床护理过程中与患者的交流也越来越多,护士的角色不再简单的是“打针、发药” [1]。 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容易造成诸多弊端:考试题型中客观性试题比例大,而综合性思考题、分析论述题少,其鼓励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形成。因此传统的闭卷考试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发展。另外,课程结束时进行闭卷考试仅仅是一次性考试,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误导,使其认为平时可以不认真参与学习,只要临考前“抱抱佛脚”,考试60分过关就行。这些弊端若不克服,势必影响护理人才的培养[2]。从改革实施的实际效果来看,《护理伦理学》课程的考核改革确实可以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考核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从而培养适应护理学发展的人才。

3.2 “教学互为一体”可促进《护理伦理学》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 传统是采用在课程讲授完成后,通过一次性的理论考核给护生记本门课程成绩,根本无法考虑其教学的实际效果[3]。在新的考核方式中,教师从多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仅能发现学生的优点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能从考核过程中发现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而进一步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达到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成长、相互提升的效果。在考核评价过程中始终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改变了以往教师期末“一卷定分”的考核方法,全面提高《护理伦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3.3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新的医学模式将护患交流提到了重要日程[4],而以往的闭卷考核都是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学生沟通交流的机会很少,几乎是没有的,因此使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而在新的考核方法中不论是情景演示还是辩论的环节过程中需要与同学进行沟通交流,这种模式正好提供给学生展示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提高其沟通交流能力,为将来更容易地面对临床复杂的护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4 能较全面的评价学生掌握护理伦理知识 《护理伦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贯穿了护理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以及护患关系、护护关系的沟通及处理原则等,提高了学生在一门课程的学习中将多门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首先选择案例环节,需要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分析案例,并思考如何才能将案例更好地展示出来;在情景演示过程中学生运用相关学科( 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 知识的能力;在辩论环节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护理伦理学》案例的综合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

3.5 有助于学生将护理伦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 《护理伦理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 通过情景演示和辩论把枯燥的理论考核变成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同时在考核前帮助学生选用或制作教材上以及现实发生过的案例,然后让学生分析、判断、解决护理案例中的伦理问题,在此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技巧, 加深学生对《护理伦理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做一名合格护士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观[3]。

4 小结

经过实践发现,“情景演示-辩论-总结”式考核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护理伦理学》知识,它的目的不单是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将来的护理工作中能很好地面对并解决护理伦理学问题。《护理伦理学》考核方式的改革,探索顺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让学生从应试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转变的一个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孙艳华.浅谈护患之间的沟通技巧[J].中外健康文摘,2009,6(4): 213-214.

[2] 周瑾,陈君英.护理管理学考核评价方法改革的尝试[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7):1554-1555.

第6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学习体验;体验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5-0181-01

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推行素质教育,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切实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的确并不容易,最根本的就是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是互动共存的,教师的教学方式必须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相适应。((新课程标准》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富于个性地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将会是一种愉快地体验。

生动的案例

1.记得在一堂数学课上,教学内容是

口算除法,其中的操作环节是把4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旨在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与思考,明确42÷3的口算算理。每个学生手中都4捆小棒,每捆10根,还有单独的2根,共计42根。许多学生迅速地完成了操作,一个孩子自告奋勇走上讲台,给大家演示自己的分法:先把4捆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分一捆,还剩一捆,再把单独的2根小棒前2份每份分1根,最后拆开剩余的一捆,取1根补齐第三份缺少的l根,其余的9根每份再分3根,这样,每份分得14根。他正期待着台下的掌声,没想到同学们纷纷举起了手,笔者知道孩子们一定有不同分法。于是,请他们一一演示,说出分法。孩子们非常活跃,尽情展示着自己的才能。对于每一种分法,只要正确,都给予肯定,并对思路简洁的分法表示赞赏。一堂课很快就过去了,孩子们收获很大,意犹未尽。

2.笔者的眼前又浮现出((求平均数》一课的精彩一幕

师:"昨天,学校举行了卡拉OK大赛,大家都是热心的观众,本班的一位选手还获得了二等奖,七位评委给出的分数分别是:93,94,96,89,92,95,94,你知道是怎样确定他的最后得分的吗?"

生1:"把7位评委的分数加起来,再除以7,求平均数。"

生2:"我有不同意见,因为按比赛规则,必须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

师:"大家认为呢?"

生3:"应该把求平均数的知识和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

师:"同学们想得太周到了!我们就按这个方法算一算他的最后得分吧。"

学生要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必须通过内心创造与体验,从而去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民主、平等、自由已成为现代教育文明的重要标志。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手段。为此,在"吨"的教学中也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3.班里许多学生的家长在水果批发市场销售水果

于是,带他们走进市场,恰巧一辆运苹果的卡车正在卸货。学生身・临其境考察了有关问题:(1)一个苹果的重量大约是200。 (2)一箱苹果的重量是10――。(3)一车苹果的重量是5――。

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单位名称,感受了它们的大小。然后,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体验: (1)搬一搬,一箱苹果10千克,说出自己的感受。(2)算一算,一箱苹果10千克,lO箱重多少千克?50箱呢?(3)想一想,多少箱苹果重1000千克?(4)议一议,一箱苹果重10千克,一个铅球重5千克,一袋大米重25千克,一头牛重500千克,( )个( )的重量是一吨?学生通过对多个事物进行比较,丰富了表象,感受到"吨"是一个很大的单位,从而加深了对"吨"的理解。(5)数一数,这辆卡车装了多少箱苹果,求出它的总重量。不少学生领悟到:原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现实有趣富于挑战性的情境中学习,探索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切身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内在价值,从而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强烈愿望。

4.《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余数的理解,创设了每一个学生都体验过的情境

第7篇

〔关键词〕家庭;伦理道德;居住方式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里,可以说,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儒家关于伦理道德的学说,是儒学最光辉的内容之一,而儒家伦理的核心则是家庭伦理。

儒家的家庭伦理思想,是儒家关于如何处理家庭关系的主张。《论语·学而》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即每一个有道德的人都要专心致力于“本”,本就是孝悌。本立而道理才能出现,这也是为仁之本。孔子认为,孝悌是仁之本,即每一个有道德的人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儒家认为,对父母仅能养,不可谓孝;孝的含义是既能养父母,还要尊敬父母。《论语·为政》云:“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仍以别乎?”子游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父母就行了。而每人对于犬马来说,皆能养。如果只养活父母而对父母不敬,那么与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1〕孔子认为孝敬父母,必须对父母和气,脸色柔顺谦和。儒家学说主张家庭和睦。在每一个家庭中,一些具有亲缘关系的人,如父、母、兄、弟、姐、妹以及相关的人,应当和睦。在不损害国家社会利益的前提下,每个成员都要对自己的家庭有责任心。儿子对父母要孝,兄弟姐妹之间要互相友爱。只有家庭稳定了,人们在家庭中能够得到温暖和安慰,那社会上的不稳定因素会大大减少。儒家学说中有关家庭伦理道德的积极面,表现出一种高尚的情操,具有极强人性美的魅力。

儒学关于家庭伦理道德的理论是几千年中华民族恪守道德的准则和基础,这些准则和基础形成了以孝悌来维系的中华民族家庭关系,这种关系对于传统家庭的居住方式起着主导性的规约作用。在传统社会中,中国人的“家”始终是相对独立、封闭、自我存在的人居环境实体,一个自成体系的完善的供一家人安身立命的生活世界。住宅遵循的核心内容是上下有别、尊卑有序的伦理道德和等级制度,住宅同时承担着规范父子、长幼、贵贱关系的任务。贾谊《新书·礼》曰:”寻常之室无奥之别,则父子不别;六尺之舆无左右主义,则君臣不明;寻常之室、六尺之舆处无礼,即上下舛道,父子悖乱,而况其大者乎?“〔2〕这话清楚地表明,礼的作用就是要使上下、尊卑等级分明,不同等级的人们都要按照礼对不同等级所作出的行为规范行事,如果违反了这些行为规范,那就会出现“上下 逆,父子悖乱”的局面。传统住宅成了“礼之具”,不仅按照建筑等级制度的控制,力图形成一个秩序井然的由城市到居住单元的等级体系,并且要求人们在行动中不断地定位自己以满足礼仪的要求,在情绪上则提出“恭”和“敬”,让人们始终处于严肃、端持的状态之中。对于传统居住形式,除了要按照礼仪规范来设定住宅的各功能区域之外,在空间形态上,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定了建筑的艺术风格,它是平和的、谨慎的、恭持的、严肃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沉重的。

中国北方四合院就是儒学家庭伦理道德影响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传统居住方式。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它是一种四面为屋子、中间是院子的住房建筑。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亲和美,其乐融融。四合院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内宅中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北房三间仅中间一间向外开门,称为堂屋。两侧两间仅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成为一明两暗的格局。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过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一妻多妾(“一夫多妻”是误解,古代妻只有一个而妾可以有多个,即“一妻二平四偏妾”)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东西耳房可单开门,也可与正房相通,一般用做卧室或书房。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厢房也是一明两暗,正中一间为起居室,两侧为卧室。也可将偏南侧一间分割出来用做厨房或餐厅。中型以上的四合院还常建有后军房或后罩楼,主要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3〕从伦理上说这种居住格局体现了儒家的等级观念,是封建社会体制在建筑领域的典型体现。

随着现当代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家庭伦理道德观念的变化在当代中国社会已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趋势。比如,在传统家庭关系中亲子关系为主轴、夫妻关系为配轴,而在今天,家庭关系则向以夫妻关系为主轴的方向发展;再比如,在传统家庭关系中父子关系是轴心、母子关系为辅助,而在今天,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趋向平衡化。作为家庭成员的个体也就由深深受到血缘共同体的束缚转变为拥有自己的独立自由个性特征,家庭也就由具有血缘关系的共同体形式转变为独立个体自由结合的形式。在传统的家庭结构中,血缘关系和等级关系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主要关系,这样,儒家家庭伦理道德就表现为对于这两种关系的规范和维护;而在现当代中国家庭中,平等、独立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主要关系,这样,现当代家庭伦理道德则是对这种关系的规范和维护。因此,儒家家庭伦理和现当代家庭伦理之间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所维持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的不同,而这种关系的不同是由社会和人的不同发展形态造成的。〔4〕

第8篇

一、陶瓷包装材料的演变

1、陶瓷包装萌芽期

包装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在遥远的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生产力十分低下,仅靠双手和简单的工具采集野生植物,捕鱼狩猎以维持生存。人类从对自然界的长期观察中受到启迪,学会使用植物茎条进行捆扎,学会使用植物叶、果壳、兽皮、动物膀胱、贝壳、龟壳等物品来盛装转移食物和饮水。这种几乎没有技术加工的自然方法,已是萌芽状态的包装。

2、陶瓷包装发展期

在原始社会后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过程中,积淀千年的中华文明开始逐渐发生质的变化。汉代以后,瓷器渐渐取代了陶器,率先飞进寻常百姓家。自唐代以后,随着中国的海外贸易蓬勃发展,瓷器作為中国的独有商品远销国外。生产力的巨大进步、贸易蓬勃发展的必然要求对精美的瓷器进行适当的包装以满足远距离运输交易的便利,先民们在一次又一次的运输瓷器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书写出中国陶瓷包装史上的华彩乐章。处于发展时期的景德镇,其陶瓷包装主要方式可以概括為“细者装桶,粗者茭草”。

2.1、桶装包装

桶装包装作為主要方式广泛应用于陶瓷领域,这是顺应海上运输方式的蓬勃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而海运的发展也是由主客观因素决定的。客观上,首先是受内陆“丝绸之路”的地理环境的制约。丝绸之路要经过戈壁滩的沙漠和高热地区,由于干燥的原因,装瓷器的木桶会干裂,捆绑的束草也会干碎,加上陆运的颠簸松动,会使瓷器从骆驼背上甩落下来而造成损失。

宋末元初,经济的迅速恢复,版图的日益扩张,都进一步促进了景德镇瓷业的大发展,景德镇当之无愧地成為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瓷业中心,这一时期无论是远销海外的出口瓷,还是进贡朝廷的御瓷、供奉官府的细瓷,都是装进特制的木桶内。此外,工匠们还用精心筛选过的豆麦或谷稻壳填满其中,然后用船和车运往海外目的地。乾隆以后,随着清王朝的日渐衰落,景德镇瓷器的生产包装在质量上和数量上己大不如前,海外贸易是一落千丈,桶装瓷器的方法由于成本较高,渐渐的被稻草包装所取代。

2.2、稻草包装

稻草包装顺应了广大平民為用户的背景条件,渐渐地取代了桶装瓷器包装方式的地位,成為景德镇“八业三十六行”中必不可少的行类,在清代后期的100余年期间兴盛不衰。稻草的使用称得上是陶瓷包装史上一项伟大的发明,它以价格低廉、取材简单,便于包扎的特点,满足了时下以经济使用為主体的昌南人,乃至国人的需求,成為近代景德镇陶瓷包装的主要方法。直至现在在景德镇的大件厂及一些砖瓦厂以生产廉价产品為主的工厂里仍以这种方法进行陶瓷器物包装。

2.3、其他包装方法

除了桶装、稻草包装方法外,先民们还使用过其他的包装方法来保护瓷器,用以应对不同环境下瓷器运输。

3、陶瓷包装改革期

近代的中国是一个饱受战乱、贫穷、苦难的国家,从到二次世界大战,一次次的战争将中国彻底拖垮,国民经济跌入谷底。景德镇作為一个江南古镇地处僻壤,尽管受到的创伤稍小,瓷业生产却也不复当年之盛,多数从事瓷业生产的匠人另寻它路,只有少数人依旧苦苦支撑,这时的景德镇己不再是世界的瓷业中心,品质与数量早己被欧美国家所超越,就在欧美国家广泛使用瓦楞纸等新的包装材料和包装技术对瓷器进行包装时,就在其从审美和心理角度诠释陶瓷包装艺术时,景德镇在坚持使用传统包装方法的基础上,也在探求适合自身发展的包装之路。

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内外陶瓷市场的不断扩大,城市环境卫生的改观,人们生活需求的变化和提高,稻草包装已明显落后于时展的要求,一批以赵水涛為代表的敢于创新青年人,秉承着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彻底改变严重影响陶瓷销售和景瓷声誉的陈旧包装方式,投入到现代陶瓷包装设计的浪潮中,开始探索符合景德镇地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全新包装理念。在他们的积极推动和引导下,人们对陶瓷包装改进的认识不断提高,景德镇陶瓷包装改进被市政府提上了议事日程,陶瓷彩印包装设计得到推广,為景德镇包装的改进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二、陶瓷包装从安全性需求到审美文化需求的演变

1、清末以前的陶瓷包装阶段

清末以前的陶瓷包装方式无论是桶装还是茭草体现的都是单纯的安全性需求,在生产技术和设计意识都较低的古代社会里,人们缺乏审美层次对包装的认识,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关注的仅仅是产品本身的质量,缺乏从审美层次对产品外部包装设计加以认识,这说明在封建的时代,人们对于设计的理解过于单一。

2、清末以后的陶瓷包装阶段

随着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人类先后进入了机械化大生产时代,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快,人类的意识在这种快速生产节奏之下开始发生着深刻的变革,终于再也无法容忍充斥着粗俗和呆板的东西出现在眼前,因此提出并从更高层次审视设计的概念,不断、突破已有样板的束缚以满足大众不断增进的精神需求。今天,除了在不断更新包装材料以保证产品安全性方面做文章以外,人们己将重心放到从精神层次去考察陶瓷包装如何满足人们日益增进的审美需求,这样的变革使得陶瓷包装日趋专业化、标准化、生态化。

第9篇

首先,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极其必要的。学习方式是影响学习效果的根本因素之一,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是看到了转变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新教材的“写在前面”里明确到:“自主,即主动。要主动的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合作,就是要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探究,则要求善于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

其次,学习方式转变任重道远,必须从各方面得到切实的保障。学习方式的转变就受到教育思想、教育情景、教育条件、教育内容、年龄特征、个别差异等因素的制约。因此这一转变过程将是漫长而艰辛的,必须从各方面得到切实的保障。

那么,如何保障学习方式的转变呢?

1.教师教育观念的保障

我们的教师首先要进行角色观的转变, 我们的教学再也不能单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除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要关注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其次是要进行师生关系观的转变。要力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真正把学生当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个体,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自信,尊重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特长,理解学生的心理,解决学生的困难,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促进学生的进步,客观公证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

再次,也要进行教育任务观的转变。随着终身教育概念为人们所接受,如何教会学生学习, 形成一条从“教学生知识――教学生学会――教学生会学――教学生会创造"新思维。

2.教师教育水平的保障

教师教育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我们的教育效果。从实践经验上来看,教师本身的素养能否与课程改革同步,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在迎接新课改的挑战时,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想,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接受各类教师培训外,还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积极转变观念,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切实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应

继续学习,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是对教师的巨大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只有置身于知识的泉水中,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应战者,才能完善教学策略,才能“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教师要能够对教学中出现的偶况、特殊情况做出及时、灵活、妥当的处理,“教育的技巧在于随机应变”,这就需要教师创造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教师不再做“春蚕”或“蜡烛”,要成为溪流,要成为大海中的浪花,永不干涸,永远激越。教师的思想也要如此,停滞的,是一泓缺乏生命的死水,死水是安全的,但载不去远航的帆。总之,教师既要有深厚的底子,更要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自我超越,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看来这是一个极其保守的比例。教师应该像江海那样博大的,只要善于积蓄百川,是会看到泱泱大海的。

3.教育评价标准及原则的保障

“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这已成为现行教育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它不符合学生实际,压抑学生个性和创造性,导致语文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昏昏入睡,对语文学科失去兴趣,课堂效率极其低下。语文课程评价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力提倡过程评价、能力评价、多元评价。这其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是情感性原则。要多用寄寓真切期待的鼓励语,使学生为满足教师心灵期待而释放出潜在激情能量。第二是前瞻性原则。从学生个体的成长过程着眼,既不忽视其当下在语文知识、能力乃至个性形成中的缺陷,更要关注其发展的潜力和可能的进步。 第三是差异性原则。语文教师接纳个体之间的差异,功德无量。只要形成了这样的评价体系,我们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顺利的推行,否则学生终究还要为“分数”而忙碌。

4.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保障。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