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7 09:40:5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康复病人的护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不论是缺血性脑卒中还是出血性脑卒中,都会造成不同范围、不同程度的脑组织损害,因而产生多种多样的神经精神症状,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治愈后很多病人留有后遗症。因此,脑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大敌。因其致残率高达70%~80%,部分病人生活不能自理,故脑卒中后病人心理压力大,大多数病人会产生烦躁、焦虑、抑郁的心理和悲观厌世的情绪,现就其心理护理和康复护理作一简述。
1脑卒中病人的心理状态
1.1烦躁、焦虑、抑郁、悲观心理
脑卒中后引起躯体运动障碍,轻者表现为一侧上肢无力,尚可以行走,还有表现为一侧上下肢均无力,在别人搀扶下可以拖步走,较重的表现为一侧肢体瘫痪,不能行走,更严重的表现为双侧肢体瘫痪卧床,这几种情况对病人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病人一方面担心疾病发展,另一方面担心从此瘫痪在床需人照顾,因此会出现烦躁、焦虑、抑郁、悲观心理,有个别人甚至拔除补液,拒绝饮食,不言不语,有厌世的想法。
1.2孤独、寂寞、恐惧心理
脑卒中后由于失语,缺少与人的交流沟通,有时候病人因别人不能理解他要表达的意思而表现出烦躁或者情绪低落等,病人家属忽视患者特殊的心理需要,特别是老年人,有的子女当着老人的面互相推诿老人,甚至有遗弃老人的不负责和不道德行为,这就更加重了病人的寂寞和孤独感。
1.3病人角色缺如
一向健康的人,他们对自己也成了病人,感到突然,脑卒中造成的肢体瘫痪、失语等,使他们感到苦恼,不能接受,因而不能正确对待疾病,给疾病的恢复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2护理措施
疾病早期表现出对疾病的不理解和否认的病人,在护理中我们处处给予尊重和照顾,先将治疗的目的、意义、疗效和注意事项等告诉病人,并征求其意见,尊重和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取得合作。使患者感受到在医院有安全感,有信心,避免使患者产生忧郁、失望等严重问题。护理人员对待病人态度要亲切、关心、体贴、诚恳、言语温和,对于病人的粗暴无礼要给予深切的理解,切勿感情用事与病人争吵,要尊重他们,不要勉强病人改变他们长期形成的习惯和嗜好,给予心理支持,语言安慰,以取得病人的信任。
对性情急躁,情绪易波动的病人要积极的引导。这类病人情绪易受客观因素的影响,易产生波动,急躁不益于控制病情。出现这种情况,我们给予讲解脑血管病的发病机理,哪些人易于发病,危险因子是什么,应如何预防等知识。告诉病人用科学的方法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引导其扩大自己的爱好面,陶治情操,增添乐趣;消除心理压抑和急躁情绪,避免诱发本病的因素。
对于缺乏信心,疑虑重重的病人,应给予真诚的安 慰和鼓励。这类病人对自己的病情缺乏了解,信心不足,又怕病后残疾无人照料,过度的焦虑,破坏了心理平衡,使病情多次出现反复。对待这样的患者,要积极帮助他们认识和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消除其紧张、焦虑情绪,运用医学知识,启发和指导其主动配合治疗。使他们在精神上得到很大安慰,增强信心。
对于抑郁型病人我们主动热情地与他们接近每天与病人有2~3h的沟通时间,耐心地倾听他们讲诉自己的生活挫折和精神创伤,并给予必要的安慰、开导和照顾,使患者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同时,引导他们每天练习书法和赏花等有益于身心的活动,来培养其爱好和兴趣,并创造条件让他们与性格开朗的病友接触,从而使他们在感情上有新的变化,避免发生情感障碍。
对于各种类型的病人,采取家 庭沟通法,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家属联系交流,告诉家属病人的病情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建议他们经常探望患者,空闲时多与病人进行思想交流;风和日丽时,陪患者到室外走走,还要时常邀请亲朋友好友与病人一起闲谈,避免遭受强烈的 精神刺激,使病人永保平和快乐的心绪,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注意病人在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 ,偏瘫病人在发病初期,由于突然发生偏瘫不久,仍处于坚持否认病情,情绪激动,急躁阶段康复的欲望极为强烈。对此期间的病人要给予安慰疏导,消除其急躁情绪 ,使其正视病情,积极配合训练,而当病人首次发病病程较长,或反复多次发病时,面对较长时间的治疗,肢体功能障碍仍未得到完全恢复,此期病人常感到悲观、失望、情绪低落,对预后缺乏信心,甚至不愿进行训练,对此期病人要因势利导,并让康复成功者现身说教,促使病人变悲观失望为主观努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创造温馨舒适、安全整洁的环境,护理人员对待病人要一视同仁、诚恳相待,并以自身娴熟的技术、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去影响病人,使病人从心理上感到安全,可信赖、化担心、疑心为舒心安全,促使病人早日康复。
3康复护理
3.1保持良好的功能位置
瘫痪肢体的手指关节应伸展、稍屈曲,手中可放一海绵卷;肘关节微屈。上肢肩关节稍外展,为了防止足下垂,可在足底放一硬枕,为防止下肢外旋,在外侧部可放一支撑物。
3.2按摩
按摩包括按、摩、揉、捏4法。顺序应由远心端至近心端。掌握原则为先轻后重、由浅及深、由慢而快,2次/d,每次20min。对患者的上肢从手指至前臂、肩关节周围,用红花酒精进行轻缓的按摩。
3.3被动运动
在生命体征平稳后,无进行性脑卒中发生,无论神志清楚还是昏迷患者应早期进行肢体被动运动,包括肩、肘、指、髋、膝、踝关节的屈曲、伸展及抬举活动。
3.4主动运动
当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后,可开展床上的主动训练,以利于肢体功能恢复,常见的主动训练方法为:Bobarth握手、桥式运动、床上移行等,训练由简单到复杂,着重训练瘫痪肢体和软弱肌群
3.5床下训练指导
出血性疾病不能直接由床上卧位到床下站位,而应由一个从床上平卧到半坐位坐位双腿放床边坐位站立的过程。
脑血管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笔者结合多种专业护理技术,对患者从身体康复、生活能力恢复、心理治疗等3方面进行护理,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最大程度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促进病人全面康复。
1 生活护理
1.1 饮食护理 脑血管病患者应以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饮食为主,如豆浆、牛奶、鸡汤、米粥等易消化和有营养的食物。喂饭时要选择安静环境,采取舒适,精神要集中,若患者吞咽困难、进食呛咳,应改用鼻饲,并保证营养补给,以增加抗病能力。鼻饲时每次200 mL,每日4~6次,同时鼓励患者在插胃管的情况下,自己喝少量的水或牛奶等流质饮食,进行吞咽功能训练,以便及早从口腔进食。
1.2 预防并发症 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和褥疮。因此,应经常给患者变换和拍背,每2 h 1次,每次约5 min,以促进痰液排出,防止坠积性肺炎,并做好口腔护理。为防止发生褥疮,必须保持床铺清洁干燥,铺厚海绵床垫或气垫床,协助患者每2 h翻身1次,要经常给患者洗澡、换内衣、剪指(趾)甲等。
1.3 防止便秘和感冒 患者长期卧床,肠蠕动减慢,常有便秘现象,故应多食富含纤维食物和多吃蔬菜、水果,以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服用缓泻药,避免用力排便而再次脑出血。还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冬季每天开窗通风,每周用食醋加热进行房间消毒1次,以防受凉感冒而加重病情。
2 加强肢体功能锻炼
2.1 床上锻炼 急性期,肢体保持功能位置,急性期后,血压稳定在正常范围内,可做适当的床上被动运动。先练习缓慢抬头运动,有力时,练习仰卧起坐,以练腹肌,再练习平稳挺胸,挺起腰部;有力时抬起上臂,可能的话也可做俯卧撑,以练臂力。适当活动关节;上肢:肩关节屈伸、内外展、内外旋,肘关节屈伸,腕关节屈伸、外展,指关节屈伸,对掌划圆。下肢:髋膝关节外旋、内外转、屈伸;踝关节除活动关节外,还应做防止足内翻的练习。并配合按摩肢体20 min,2次/d,锻炼1~2周后可逐渐下床活动。
2.2 坐位锻炼 在床上坐位练习后,再扶病人于椅上,不用手扶能坐稳,逐渐增加坐的时间,能坐稳后,练习扶床架站立、坐下,再站立,反复练习,因膝关节无力站稳时,可在膝部缚一软垫木板,顶住膝部。
2.3 站立练习 练习扶床架站立、站稳、站久,并向左右移动身体重心,轮流用一条腿站立;能用一条腿站稳时,练习另一条腿抬起,当膝部有力时,可练习下蹲、起立、膝向前屈曲。
2.4 扶拐锻炼 先练习扶拐站稳,如膝部无力,可用木板固定膝关节,身体站立背向墙壁,前面有人扶执,以免跌倒。能站稳后,则逐渐练习提起拐杖和轮流提腿,直至能扶拐行走。
2.5 语言训练 了解病人失语类型,充分利用患者残存的语言能力,逐渐提高训练水平,注意患者的发音、语言清晰度、节奏的训练,采用语言集中法和一词多功能疗法,从简易日常用语到复杂词汇,逐渐提高语言能力。
3 心理护理
对心理障碍明显者用暗示和代偿迁移法,进行心理治疗,也可通过体疗、音乐疗法和生活锻炼转变病人的异常心理, 以对待自己亲人的爱心体贴患者,在精神上给予安慰、生活上细心照顾,并创造一个温馨祥和的环境,使患者感到心情舒畅,以乐观、自信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13]。
参考文献
[1]房向前.脑血管病人的辨证施护[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5):98.
[2]孙 莉.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护理体会[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4):4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187-01
[摘要]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对促进康复期精神病人走向康复,回归社会极为重要。本文通过对2008年1月-7月期间127例康复期女病人进行了调查研究,心理护理在精神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康复;精神病;心理护理
精神病人在住院期间,随着精神症状的消失,病情好转,自知力恢复,病人对自己的疾病有所认识,思想也随着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抽样调查了2008年1月-7月住院的127例康复期女病人,发现有115例有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占调查人数的90.55%。年龄在16岁-60岁之间,其中职员41例,农民29例,单位管理人员15例,学生10例,无业人员8例,单位内退人员12例。诊断:精神分裂症45例,躁狂症25例,抑郁症23例,反应性精神病72例。这些病人常表现自我概念混乱,感知、思维等方面并未完全恢复正常状态,甚至有自杀意念。这些心理状态对巩固疗效可产生一定不利的影响。所以认真观察和仔细分析康复期病人的一言一行,对表现出来的不同心理状态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稳定的走向康复、减少复发,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对患者各种心理状态的分析
1.1环境改变性焦虑:多发生于恢复了自知力的病人,她们首先会感觉对医院环境不适应,特别是性格内向的病人,更觉得没有亲人、朋友、同事的陪伴,感觉焦虑、孤独和寂寞,医院特殊的设备、结构、治疗、护理及各种检查,使病人失去了自主与控制的权力,也造成了病人的负性心理,而且目前精神病医院条件有限及封闭式管理,病人有时不分病情轻重的住在同一个病房,加重了恢复期病人心理压抑和烦闷。对一些疾病发作期病人的兴奋、伤人、毁物等行为,格外感到紧张、巩惧,产生不安全感,因此焦虑不安,迫切要求出院,以脱离陌生的环境,恢复往日的生活。
1.2被遗弃心理:部分病人因疾病反复发作,出现生活懒散,不讲卫生,自我照顾能力降低,严重的有自伤、伤人、毁物等危害家庭和社会的行为,常常使家庭和单位反感、讨厌、害怕而被送进医院后撒手不管,长期不为探视,致使病人产生思亲之情,整日期待着能和家人及友人团聚,可是期待成了失望,因此使病人产生了家人、朋友和社会遗弃的心理。
1.3自我价值失落感:由于世俗及偏见等原因,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认知缺乏,对疾病的相关因素不了解,精神病人得不到家人及社会的支持与同情,导致许多精神病人在社会上没有地位,甚至遭到歧视,受到讥笑和虐待。病人出院后不安排工作或不能调换工种,导致病人生活遭遇困难、挫折和干扰,使病人自感前途渺茫,对日后的生活缺乏信心,临床上有的病人表现出忧郁,情绪低落,拒绝检查和治疗,拒绝进食,甚至伺机自杀等。有的表现出仇恨、敌视周围的人群,对社会的不满做出一些如毁物、伤人、谩骂,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1.4内疚感:有的病人认为因为自己多次反复住院,造成家庭和国家的经济损失。自己不能为家庭减轻负担,不能照顾家庭及子女,更谈不上为国家创造财富,原来的社会角色中断,产生了自我认同的迷失,病人往往了出现自责自罪、自伤,甚至自杀行为。
2心理护理
根据以上不同的心理状态,我们采取了不同的心理护理方法。
2.1坚持精神支持疗法,增强病人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促进病人对环境的适应,改善医院工作人员的服务质理和服务态度,帮助病人与其它病友及医护人员建立友谊和良好的医患关系,随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为病人创造一个整洁、安静、舒适、安全的修养环境,实行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管理,为患者提供宽松的生活和人际交往的空间,减轻并消除患者的焦虑心理。
2.2对有被遗弃心理的病人,要给予充分支持与关心,体谅和安慰患者。利用信件、电话帮助病人与亲人或单位取得联系。另外要对家属或单位做好说服、解释工作,宣传精神疾病的科普知识,使家人与单位对精神疾病有正确的认识,争取得到社会、家庭对病人的支持和同情,使病人的同事、朋友、亲人能在节假日按时探访病人,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被遗弃的心理,使病人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进行康复训练,早日回归社会生活,恢复自我角色具有积极的作用。
2.3对有自我价值失落感的病人,应详细了解和观察病人的情绪变化,鼓励病人参加工娱疗活动,指导患者进行轻松有趣的活动,促进和保持患者的工作能力和健康心理状态,减轻和消除患者内心的痛苦体验,培养生活乐趣,调动病人的积极因素,使其重视内在力量,;加强自信心,重新认识人生价值,消除病人的轻生念头,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脑卒中大约有75%的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丧失,而抑郁发生率为23%-76%,平均为50%,临床观察,有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的病人的肢体功能恢复所需时间长于不伴抑郁障碍的病人,从而增加了康复的难度,因此,对脑卒中后病人的心理护理十分重要,以消除或缓解他们因伤残或疾病及康复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或障碍,建立适应,提高心理生活质量。
1 康复心理护理目标
缓解或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纠正认知错误,矫正不良行为,改善人际关系,最终达到让患者面对现实,配合治疗,在心理上能够适应伤残或患病后生活的目标。
2 心理护理原则
2.1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的基础: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时,要给患者留下好的印象,否则易引起患者反感,不仅治疗很难进行,而且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国外心理学家指出;每日两次给患者进行触摸护理,护士一手握着患者手,一手轻轻抚摸患者前额发际,配合和蔼、简短的语言,达到全身放松。
2.2 以增强患者信心,缓解和消除负性情绪为首要目的
2.3 无条件的尊重:护理人员应对康复患者表示深切和真诚的关心,并认为他们是具有建设性潜力的人,不要因为他们是病人而忽视对他们的尊重。
2.4 对于敏感问题采取灵活办法:在心理护理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比如患者会提到“我的病能不能好”“我的病需要多长时间恢复”等,对于这些问题最好采取比较折中的,灵活的办法,既让患者对恢复有信心,又让其尽可能顺其自然。
3 心理护理措施
3.1 最初与患者接触时,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主诉及心理会谈情况,了解患者的心理史、个人史、家庭史、人际关系、应激事件以及对病情和有关问题的态度等情况,最终明确患者心理方面存在的最要问题。
3.2 由专门护士实施系统化健康教育,给病人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让其了解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疾病转归等情况,使其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特别要讲明负性情绪对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的重要影响。同时要注意,要根据疾病的性质和规律,注意掌握宣教的方法和技巧,不同的情况要区别对待。如对那些不了解自己病情而又积极配合治疗的患者,可以暂时保密,使患者安心接受治疗。对那些知道自己病情,对预后悲观失望的患者,应对他们进行科学的解释,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对那些心情稳定,开朗而又意志坚强的,可坦诚相告病情,以求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来配合治疗。
3.3 指导、鼓励患者表达情感:通过交谈首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和患者共情,使他们愿意表达深层的情感体验,对于不善于表达的患者应有意识的指导和示范表达,对患者的情感表达要表现出宽容理解,并及时给予肯定、强化。通过心理要求和问题的表达,可以疏导患者的情绪。
3.4 鼓励和安慰:患者患病后,心理反应往往很强烈,特别是在治疗一段时间后效果不明显时,患者情绪波动会更大,经常表现出恐惧、忧虑、焦虑、抑郁、悲观、绝望甚至企图自杀。因此,护士应及时给予患者鼓励和安慰,使他们振作精神,增强信心,度过心理危机,避免精神崩溃,创造良好的康复氛围,建立舒适的治疗环境,有利于病人心情舒畅,激发与疾病作斗争的积极情绪,并使之发挥潜在能力,主动训练瘫痪肢体和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康复治疗。当取得微小成绩时,,夸奖鼓励,使病人感到成功的喜悦,增加信心。当然,鼓励和安慰要热情中肯根据患者心理问题和特点有的放矢,切忌简单化和刻板化。
3.5 保证:对患者的检查和治疗结果作出他们能接受的保证,以坚定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但是,只能根据病情作出有限的保证,且不可做出不切实际的保证。如一些病人总关心自己的病能否治好,要结合病情给其一个中性或在一定条件下的保证,以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
3.6 向下比较:是指将自己的病情与比自己情况更糟的患者进行比较。可以使患者比较现实,而且较为积极的评价自己的病情。通过比较,患者发现自己的一些优势,会觉得自己虽然病重,但不是最不幸的人。认识到别人病情比自己重,还能心情愉快,积极配合治疗,而自己为什么总要痛苦呢?通过比较,患者还学会思考问题的方式,使其更积极合理的应对遇到的问题。
3.7 促进环境的改善:改善环境主要指改善与患者有关的人际环境。医护人员一方面要帮助患者消除人际关系中的不利因素,同时又要帮助一些新的和有利的因素。特别要注意寻求家人和周围人群对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帮助他们进行有效沟通。
4 结论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随着医学模式的转换,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已引起广泛重视,患者的心理状态在疾病恢复中的重要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更多的了解患者,不仅有赖于亲切信任的护患关系,更有赖于护理人员的专业休养及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语言沟通能力。帮助患者拥有健康的心理,能明确提高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风后遗症;康复;护理
中风是一种致死率很高的病症,其在现代医学上的表现为脑出血、脑栓塞、出血性栓塞及多发性脑梗死等。年发病率与死亡率都相当高,在中风后存活的患者中,残障率高达70%,且中风多发生于中老年阶段,显著表现特点有偏瘫、全瘫、半身不遂,意识和语言上形成障碍等。这会给社会及家庭造成很大的精神方面的痛苦与经济方面的压力[1]。本文通过对中风后遗症病人的康复护理方面的研究,在临床护理中发现,对于中风后遗症病人越早进行护理,恢复效果越好。运用先进的医护手段,对病人进行全面的、有效的护理干预与健康指导,可以有效的改善病人生理及心理的缺陷,利于中风后遗症病人的全面康复,重新融入社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于2011年到2012年之间共收治中风后遗症患者40例。其中男患者30例,女患者10例,男女发病比例约为3:1,其中最大患者年龄为75岁,最小年龄为50岁,平均年龄为64岁。发病时间:睡眠中发病约为14例,休息中发病约为9例,活动中发病约为7例。经过综合护理如针灸、火罐、按摩、推拿等治疗,配合活血化瘀和各种营养品,患者好转出院。
1.2 方法
下面对患者康复护理方法进行详细分析:
身体各部位功能锻炼恢复。肢体功能恢复锻炼应当从早晨开始,要根据每个患者的各自身体情况和病情情况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锻炼方式。其主要目的是加快肌力恢复和改善关节活动度,减少废用性肌萎缩发生的概率。康复运动功能的锻炼应该注意患者身体情况,避免过度疲劳,要循序渐进,先从简单的康复运动做起。对一些没有自主活动能力的患者,应当先进行少量的肢体被动训练。在病情好转一些后,在确保安全无误时,应尽早进行床边站立训练。对于一些有自主活动能力的患者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运动量,比如步态稳定训练。患者负重训练。脱衣训练等,来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此外还应该配合肢体气压治疗和针灸治疗等多种措施,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2]。
语言功能康复训练。一些语言功能障碍患者由于咬字不清,发音含糊,害怕被其他人耻笑,不愿意过多地开口说话。护理人员面对这种情况应该为这些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对这些患者应该多鼓励。还应该跟患者交流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在与患者交流过程中,医护人员发音一定要准确,语速要放慢,态度要亲切并且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患者的回复。当患者出现咬字不清、反应迟钝的时候应当及时给予安慰。语言功能的恢复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要有足够的耐心,并且给予患者极大的信心,让患者逐步恢复语言功能。
饮食护理。中风一般会造成肺腑失调,导致经络阻滞,可以通过饮食加以调理,可以有效缓解症状。通过加强营养理疗,能加快患者的新陈代谢,提高患者免疫力,增强体质,对病情的缓解和康复有着直接促进的作用。医护人员要针对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设置合理的膳食治疗。比如一些患者可以通过食用富含镁和钾的食物,来缓解紧张的情绪,舒缓血管压力,有些患者的饮食应该以清淡低脂低糖的食物为主。
心理护理。一些中风患者一般治疗过程比较漫长,恢复起来比较缓慢,加之中风导致一些生活学习和工作方面的不便。患者难免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严重患者甚至会放弃治疗,严重影响了病情的恢复。对于这些情况,护理人员应该多注意观察,多跟患者沟通,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护理工作中要给于患者耐心和关心,并多鼓励患者。对于一些过度悲观的中风患者,护理人员可以给他们讲述成功康复的病例来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对于一些焦虑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向他们解释康复期是个漫长的过程,耐心地劝患者安心休养。
1.3 统计分析 经过数据统计,病情多发年龄段在55~65岁之间,多发时间在睡眠中,经过治疗超过80%的患者能在45天到60天左右完全康复。30%的患者有心理焦虑问题的产生,需要护理人员多加留意。
2 结果
经过本院的针对性治疗,已经有25例患者完全康复出院,各项功能完全康复,有18例患者有明显的好转,语言功能,运动功能和认知能力各项指标接近常人,经过理疗也能康复出院。只有2例患者无效。总有效率达到95%。所有患者在住院期间病情稳定,并且没有严重的并发症产生。
3 讨论
一般中风后遗症患者由于脑细胞受到损伤,会发生一系列肢体功能上的障碍,如果不早日采取治疗康复措施,会给后期理疗带来极大的困难,从而加大了致残率。在治疗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对患者及早进行康复训练,系统地看护病人,并随时进行康复指导。帮助病人参与康复过程。让病人减少恐惧感,提高护理质量,能有效地防止并发症的发生[3]。
中风后遗症患者的康复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时间、耐心和爱心。医院和医护人员应该动员患者家庭一起关照患者,最大程度地改善病人的心理和生理功能,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孙继红,李琦等.脑出血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J].四川中医,2010,24(9):23-25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141-01
脑血管意外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其发病率、病残率和复发率高,大多数病人遗留不同程度的偏瘫,生活难以自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负担。一般认为,脑血管意外的功能恢复,在其发病后的前3个月内,特别是最初几周内恢复最快,6个月内基本达到最大恢复,发病2年后基本不会再有明显变化。我院对56例脑血管意外病人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34例,女22例,年龄48-73岁,脑梗死31例,脑出血20例,其它5例。
1.2 结果 治愈36例,好转18例,无变化2例。
2 康复护理
2.1 心理障碍的康复护理 因病情急,瞬间发生肢体瘫痪、失语等打击,病人缺乏心理应激,难以接受,造成烦躁易怒、意志消沉、悲观等情况,给康复带来不良影响。针对病人的不良情绪, 护理人员要及时疏导,耐心解释,要关心体贴病人,与病人进行沟通,保持乐观心态。避免谈论与患者有关的刺激言论。向患者家属宣教健康知识,鼓励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运动障碍的康复护理
2.2.1 被动运动训练。被动活动关节,上肢做肩外展、外旋,前臂后旋及指关节屈伸运动;下肢做髋关节内外旋,膝关节屈伸,踝关节背屈及足趾的伸屈运动,由健侧到患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运动幅度由小渐大,每个关节3-4次/ 天, 5-10遍/次。
2.2.2 自我运动训练。指导患者健肢主动运动和健肢协助患肢被动活动。
2.2.3 坐起训练。如患者病情稳定,可让其慢慢坐起,先抬高床头30度开始,每天适当增加,训练10天后,经靠背坐起,有一定耐力后改为不用靠背独立坐起,患者能坐稳后可开始进行站立训练。
2.2.4 站立训练。患者首先在帮助下扶支持物站立,并多次重复直到最后徒手站立。由坐位自己起立,起立后先俯身向前,然后挺直躯干,两下肢分开,先健侧后患侧,轮流支撑体重,站立时间可由几秒逐渐延至几分钟,在此基础上可练习前后摆肢体,为行走做准备。
2.2.5 行走训练。当患者能站稳10-15min而无疲劳感时可开始步行训练。步行时先原地踏步,再向患侧移动重心,护士辅助患肢膝关节支撑重力,后迈健肢,完成一个步行周期,反复训练直到独立行走。
2.2.6 上肢训练。活动腕、肘、肩关节,活动弧度由小到大,锻炼时间由短到长。主要以恢复患者的日常动作为主,练习用手抓握物品、洗脸、刷牙、梳头、穿衣服等。
2.3 言语障碍的康复护理 部分患者可出现失语,心理愿望及要求无法表达出来,从而不能有效的配合治疗和康复。因此,康复要采取循序渐进的训练方式,由简到繁,由少到多反复练习,让患者看表情、口形、动作、比喻、图画、物品等,向患者提问题,让患者家属与其交谈等方法,诱导患者发音说话,训练应使手臂动作与大脑思维逐渐协调,尽快恢复语言功能。
2.4 出院以后的康复护理 脑血管意外容易复发,出院指导应嘱病人避免情绪激动,消除不安、恐惧、愤怒、忧虑等不利因素,保持心情舒畅。饮食清淡,多食蔬菜、水果和纤维素的食物,忌烟酒及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避免重体力劳动,注意劳逸结合。康复训练过程艰苦而漫长,需要信心、耐心、恒心,做到持之以恒。定期测量血压、复查病情,及时治疗可能合并的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等。
3 讨论 脑血管意外偏瘫后引起功能障碍及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早期康复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病人后期的康复效果及生活质量。早期康复护理及训练可极大地帮助和加快受损神经功能的恢复,坚持不懈的肢体功能锻练,可促进大脑高级神经中枢与肢体之间神经通道的建立,能使病人最大程度地恢复社会生活,提高生存质量。目前,大多数学者主张在病情稳定后48-72h就开始进行康复护理与训练[1]。脑血管意外患者接受及时的康复训练后,可实现中枢神经功能重塑。可能机制是损伤的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着代偿和功能重组的自然恢复能力,这种自然恢复能力是由于大脑病变区域水肿的消退、血肿的吸收、颅内压的下降和部分坏死区边缘神经细胞“休克期”的过去所致[2]。护理人员对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及训练要抓住一个“早”字,在病人关节僵直、肌肉萎缩前就进行康复训练,根据康复进展情况及时调整运动量。偏瘫病人的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早期的康复护理必须强调以基础护理为保障,注意医护和护患之间的协作,使偏瘫病人得到系统规范的整体康复护理,护士的督促及心理疏导需贯穿于整个康复过程中。
参考文献
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234-01
截瘫是由于脊椎骨折或脊髓损伤引起受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反射,括约肌功能完全或不完全丧失,因此多数病人丧失生活自理的能力,给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同时也增加了病人、家庭以及社会的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通过我科对20例截瘫病人的康复训练和护理总结了一些经验,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我科共收治20例截瘫病人,其中17例,女3例,平均年龄40岁。
2 急性期的康复训练
2.1 良肢位的训练:患者卧床时应注意保持肢体处理功能位置,护理人员一定要教会病人及家属肢体的正确摆放方法。
2.2 关节被运动的训练:要早期康复介入,进行关节被动运动训练,每日至少活动1-2次/天,护士根据病人的病情指导家属为患者各关节在各轴向活动约15-20次即可,主要是防止关节挛缩和畸形的发生。
2.3 变换的现象:截瘫病人自己变换非常困难,因此,我们护士要勤观察勤翻身。一般每2小时翻身1次,防止压疮的形成。
2.4 早期坐位的训练:因为脊髓损伤后,脊椎稳定性良好的患者,应在伤后或术后1周左右,开始进行坐位的训练,每天至少2次,每次30分钟,循序渐进的训练,以后逐渐增加到2小时,刚开始将床头摇起30度,如无不良反应,则每天将床头升高15度,一直到90度,并维持训练,一般情况从平卧位到直立位需1周的适应时间,适应时间长短与操作的平面是相联系的。
2.5 站立位的训练: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坐位训练后,如果没性低血太不良应,即可考虑进行站立位的训练,训练时一定要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可以站起立床,从倾斜20度,角度开始渐增,8周后达到90度,如果病人有头晕、恶心,应将病人的起立床的高度加以调整,以病人耐受为宜。
3 截瘫病人的康复护理
3.1 心理护理:截瘫病一旦得知自己的病情,心情十分沮丧,甚至有轻生的想法,患者表现为情绪低落,不愿与人交谈,有强烈的自卑感,认为自己成为一个残废人,是家庭的累赘,社会的负担,甚至有的患者拒绝进食和治疗,常有自杀倾向,自己无法接受和面对现实,作为护理人员应注意病人的情绪变化,多关心、鼓励病人,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使病人充分了解自己的现状,倘然面对现实,并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3.2 皮肤护理:截瘫病人由于截瘫平面以下的感觉丧失,神经营养功能差,极易发生 褥 疮,因此,每1-2小时翻身一次,特别是骶尾部,踝部,肩胛部,枕部等骨突出的部位,易发生褥疮如发现皮肤发红,可用湿热毛巾或50%酒粗局部按摩,促进血液循环,保持床铺平整,干燥和清洁避免胶布,塑料布,粪便等直接接触皮肤,对有大便失禁的患者,可使用中间带洞的套床、床架,可有效的预防褥 疮的发生,多鼓励病人自己定时按摩受压皮肤。练习自己搬动下肢进行翻身,抬起臀部,以减少局部受压。
3.3 泌尿系统的护理: 截瘫后,患者排尿功能失去大脑及低级中枢控制,使排尿功能紊乱丧失,表现为尿潴留。当膀胱内尿液积蓄,压力增高时,尿液便会自行溢出,患者不能控制,而且膀胱内残留尿液多很容易引起泌尿系感染。这时要对病人进行排尿训练,导尿时要定时,排空膀胱,维持膀胱的容积。撤除导尿管后,要定时按摩膀胱,控制排尿。可由到重从下腹部慢慢向下推按,直至膀胱内尿液全部排出。
3.4 便秘的护理:指导病人饮食品种搭配合理,多食粗纤维食物,如芹菜、韭菜,多吃香蕉、蜂蜜,多饮水,训练定时排便,每日定时做按摩刺激括约反射性引起肠蠕动,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防止暴饮暴食避免因饮食不当而导致腹泻。
3.5 安全的护理,由于病人截瘫引起皮肤感觉丧失行动不便,平时不但要防止烫伤,跌倒等意外伤害,不应注意预防病人自伤或自杀等情况的发生。 在无人护理时,多种用具要方便病人拿取。物品放置应牢稳。告诫病人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并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情。
3.6 功能训练的护理:由于截瘫病人运动功能丧失,易发生肌肉萎缩,关节强直或屈曲挛缩,足下垂等。因此我们要让截瘫肢体保持功能位,比如使用软枕或支垫,经常进行肢体被动运动,并根据康复的要求及病人的情况 、兴趣,逐渐加大训练强度,增强股肉力量和神经系统的协调训练,锻炼病人不依靠陪护,独立完成翻身、穿脱衣、裤鞋、袜和自己使用大小便器等。
1 观察要点
首先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如抑郁、焦虑、狂躁行为、外表淡漠等,以便对症处理,对言语障碍的患者要注意体态语言、手势、眼神的理解,满足其需要,注意饮食护理,以及药物的副作用。注意观察认知功能障碍如记忆、思维、注意力、理解力、复杂操作能力,以便制定正确的训练计划,定期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功能评定,并注意其有无癫痫的发作及时作好防范。
2 一般护理
2.1心理护理 对有情绪、行为障碍的患者,应多与患者交谈,并应用行为矫正疗法对患者进行系统脱敏治疗,使患者学会放松自己,逐步的消除焦虑、恐惧与抑郁,应鼓励患者多与病友接触,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步树立对生活的兴趣和增强其战胜残疾的信心。
2.2皮肤护理 对感觉运动功能障碍长期卧床的患者,应每2h翻身一次;对易发生压疮的部位垫一软枕或海绵垫等;应经常保持病人床铺平整、干燥、无皱褶;经常用温水擦洗皮肤,经常给病人按摩受压部位皮肤,大小便浸湿后随时更换,供给病人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吸收的半流质食物,改善病人全身营养状况,以维持正氮平衡,提高机体抵抗力。如果出现局部瘀血、红肿等早期褥疮的症状,首先寻找受压因素,解除压迫,防止进一步恶化。
3 功能恢复
3.1肢体瘫痪护理 长期卧床患者注意保持各关节的功能位置,维持合理,以利于颅内静脉血回流,预防关节挛缩和足下垂。对于肢体瘫痪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树立耐心和自立自强的信心,让病人了解锻炼会使肢体肌肉不萎缩,关节韧带不强直有希望恢复生理功能,坚持运动,运动量由小到大,运动范围由近到远,由被动到自主运动,直到完全恢复。只有依靠自身长期不懈的锻炼,循序渐进最终达到生活自理的目的[1]。
3.2语言功能锻炼 护理人员可与病人及家属共同制定康复训练方案。口语的训练是从提高听理解力开始,如准备一些图片,说出单词名称,让病人指出相应的图片。随着病人的认知能力的提高,可适当增加图片量,这样通过反复刺激可激发大脑语言功能代偿,使病人做出反应,然后从单音字训练开始,逐步向简单句子过渡,可促进口唇肌肉运动和声门的闭锁功能恢复,经常收听广播、音乐对训练听力、语言发音有一定帮助,逐渐恢复日常用语的表达能力。
4 其他康复治疗方法
作为整体康复的综合考虑,病情稳定后,可对脑部及瘫痪肢体进行物理治疗。对脑部病灶的理疗,有利于脑部病灶的吸收,消散及侧支循环形成,改善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和代谢常采用碘离子直流电导人法和超声波疗法,对瘫痪肢体的理疗可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环降低肌张力,促进功能恢复延缓和防止肌肉萎缩,常用超短波治疗痉挛肌,电刺激疗法中频电疗法、水疗等均有一定作用。针灸对肢体瘫痪和语言障碍有一定疗效。除体针外还可应用头针、电疗等,按摩、气功等对瘫痪肢体也有一定效果[2]。
目前,对肢体瘫痪的治疗还未找到更理想的方法,颅脑损伤并发症的早期预防及康复护理的早期介入是非常重要的,病人的康复是一个缓慢而艰巨的过程,康复护理必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肢体瘫痪病人的康复护理不仅是技术问题更重要对康复护理的正确认识问题。同时还需要人为资源、经济资源、设备条件和家庭、社会的广泛支持以及病人、家庭、医师、护士的相互配合,才能使病人在身体状况、个体活动水平和社会参与水平上获得最大程度的恢复。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 脑出血术后;家庭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2(b)-064-01
脑出血是神经外科的急症,是导致病人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重型脑血管病[1],诊断一旦明确,尤其是颅内血肿,需及时开颅手术。其预后与护理是否及时、正确有密切关系[2],而术后恢复期家庭的康复护理尤为重要,因为家庭的环境具有其他环境不可提供的作用,有促进治疗的效果[3] 。现将我科2003~2005年30例脑出血病人手术出院后的家庭康复护理方法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男25例,女5例,年龄48~70岁。其中硬膜外血肿11例,硬膜下血肿8例,脑内血肿10例,硬膜外血肿、天幕疝形成1例。30例均经头颅CT扫描确诊,并经CT监测判定疗效,术后伴有肢体运动障碍25例,语言障碍2例。大多伴有情绪-性格改变。
2 家庭护理
2.1 帮助病人恢复正常情绪
家庭中的每个人都要时常注意观察病人的思想情绪变化,与病人多交谈,谈乐事、趣事,使病人保持心情舒畅。如1例硬膜下血肿病人术后出现抑郁、寡言,时常发脾气。根据病情,家人采取多做解释、安慰工作,适当安排一些户外活动。如散步、聊天、力所能及的劳动,使病人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精神及情绪逐渐恢复正常。
2.2 运动和理疗
手术后恢复期促进病人早日生活自理,根据病情可到附近医院理疗科就诊,可采用运动和理疗的方法如超声波按摩仪,也可到康复科做肢体功能锻炼。
2.3 按摩和热敷
指导病人用健康的肢体给瘫肢按摩或帮助病人按摩和热敷,以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热敷时注意水温不能过高,以免烫伤,一般在60~65℃为宜。
2.4 指导功能锻炼
2.4.1 语言康复训练采用渐进教学法,从发音器官训练开始到发单音节、单字、单词,认人、物品名称,反复读、认,巩固效果。同时利用各种刺激法,强化病人的应答能力。根据失语的不同类型及程度给予针对性指导,并提供有关手册和录音磁带,耐心训练,不宜过急,对病人每一点进步都表示肯定。如1例硬膜下血肿病人,术后出现吐字不清,发音与词意不符,家属用上述方法反复训练,半个月后,可发出正确音节,1个月后读单词,3个月后可简单对话,半年后病人能正确交谈。
2.4.2 肢体功能锻炼卧床期间,鼓励做主动运动,做站立练习时,开始在有依靠下站立,如背靠墙、扶拐等,每次10~20 min。同时指导坐立练习,登台阶练习,以改善下肢肌力,随着病情改善,从开始无依靠站立,逐渐过渡到步行。患侧上肢主要做各类关节的练习,加强掌指关节活动与拇指的对指练习,以促进功能恢复。
2.4.3 生活自理能力锻炼这是获得独立生活的主要方法,以上肢练习为主,首先学习手提起物体,然后放下,逐步提放较大和较小物体,如皮球、筷子、笔筒等,练习各种捏握方法,进而学习使用钥匙、木梳、刷子等。在学好抓、握的基础上,练习自己洗脸、梳头、洗澡,开始时有人帮助洗澡,此时加强对病人家庭的指导。使病人获得归属和情感上的满足,以及生活自理的满足感。
2.5 饮食调整
病人若无吞咽困难和其他伴随症状,可给予正常饮食,吞咽困难者进半流质或软食,如面条、粥、蛋糕等,菜做得要细,如肉要吃肉泥、鱼要去骨、菜要切得细小,一般不需要忌口。
2.6 生活护理
要保持会清洁,大小便后需要擦洗干净,排便困难者,训练定时排便,给予含纤维素的食物;必要时服用润肠剂如麻油等。对行走困难者,一方面给予搀扶,另一方面鼓励自我锻炼,防止产生依赖感。对长期卧床的病人要保持被褥的整洁、干燥,定时翻身叩背,按摩骨隆突处,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压疮发生,夏天室内通风,冬天要注意保暖。
2.7 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颅脑损伤病人一般要常服一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药物,但常服可能出现锥体外系症状,如吃饭时手震颤,走路时迈不开步,出现此种情况,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术后在医院内就发生癫痫的病人,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并要按时随访,调整药量。
3 结果
30例脑出血术后病人经上述家庭护理后,运动功能基本恢复,生活基本自理。其中2例语言障碍者完全恢复,10例已重返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姜晔. 脑出血后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6,14(3):237.
[2]吴在德.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80-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