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7 09:40:5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音乐教学叙事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音乐教学;持续性模式;自身素质;持续提高
当前,音乐教学成为素质教育的平台式教学基础之一,越来越为各级学校所认可,人们更多地寻求音乐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直接或间接的因果式探索,并对音乐教学寄予厚望。然而,实践中音乐教学所产生的素质教育成果却并不显著。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音乐教学缺乏持续性,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形成连贯性教学,学生对于音乐知识不能进行系统化深入学习,只当旁观者,不能深刻感受音乐的乐趣,也就不能很好地融入素质教育的氛围中。因此,探讨通过持续性教学模式的应用,强化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结合,促使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系的建立,以达到初中音乐教学目标的实现。
1.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持续性教学模式的含义
持续性教学模式指的是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以设计或规划教学目标为前提,注重教学形式、内容、标准等要素的系统化和连贯性,采用模块式持续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1)教师素质的持续性提高。持续性教学模式中,对教师的要求相当高。很多教师在工作岗位上吃老本,这样的教师水平已经适应不了当今多元化的教学了。这就要求教师素质必须持之以恒地提高自身水平,不断提高音乐素养,在理论知识、教学手段、心理学、课程设计等各方面进行研究,从而提高全面的综合能力,以便适应教学过程的逐步细化和深化。
(2)教学过程的持续性衔接。重点对教学课程进行系统设计,教学过程中采用统一标准和模式,知识点之间循序渐进,核心不变,形式多样,使课与课之间有衔接点、连贯性。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素质教学目标的融入,对学生的要求要持之以恒,通过阶段性学习而不是一节课、一个教学点来体现。由于中学阶段音乐课是每个星期一节,所以,教师往往比较重视本节课的内容和要求或本单元的重点,而忽视了常规的音乐知识的教学。如:学生的视唱能力、演唱水平等。以至于学生在音乐课中看的多,听的多,走过场。而音乐素质的提高却甚少。所以,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不要一味地埋怨学生的音乐素质不好,应该从自身课堂入手,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3)学生兴趣的持续性培养。由于家庭、学校对学生教育的重视,社会上有五花八门的兴趣班,而学校也开设了各种各样兴趣小组,其用意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可是,到最后有哪些能够坚持到最后的?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是学生更好地掌握一门音乐特长的前提。通过课内与课外,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在音乐欣赏、声乐训练、器乐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兴趣,分组、分内容加以强化,最低目标通过技能性培养使学生能入门,并结合自身实际,逐渐体现个性。
2. 初中音乐教学持续性教学模式应用的意义
(1)应用持续性教学模式,是音乐教学过程中过程与方法结合的需要。音乐教学强调以普及音乐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任务,音乐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素质教育的很好平台,因此,音乐教学要求给予学生实践素质训练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应具备训练方法的过程化,例如,声乐、器乐训练,其过程中要求有高度的专注力、毅力、自制力和自信心,要熟练必须要求持续进行,而该训练方法的技巧性,同时也是一个克服困难的过程,一而再、再而三的实践过程中,既训练了各种素质能力,又获得了成熟感,增强了自信心,对其人格发展与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应用持续性教学模式,是音乐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结合的需要。音乐种类内容的繁多复杂,正慢慢成为制约学生迅速掌握音乐技能的因素之一。音乐教学内容的丰富,要求必须进行持续性教学模式,循序渐进地教学,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贪多求全,而忽视了音乐知识基础的夯实,学生们对于音乐知识浅尝即止,不能进行很好的融会贯通,常常是一节课的内容与另一节课脱节;另一方面,学生不能对本身学习内容进行持续性训练,新鲜有余,熟悉不足,很难形成系统,也缺少情感投入,素质教育作用十分有限。采用持续性教学模式,可以避免学生学习内容的脱节,并在掌握知识与技能方面更好地结合起来。比如审美、表现力等音乐素质教学目标等,必须在持续刺激的基础上,在掌握欣赏知识和技术指标后,才能进行训练,只用一节课,或几小时的课程内容实践,是达不到效果的。
(3)应用持续性教学模式,是音乐教学过程中情感表达与价值观结合的需要。同其它课程相比,音乐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可学可不学,学好学差一个样,这样造成学生失去了动力,特别是当前应试教育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学生认为音乐基本没有用,参与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音乐内容多样,学生音乐基础知识薄弱,入门难,学生兴趣低下,不能直接融入音乐的世界,达不到音乐陶冶情操、丰富情感、提升内涵等内敛式的效果体现。音乐教育的持续性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迅速入门,固化学习动力,不断提升。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觉实践音乐中的素质教学环境,必须要求进行入门式训练、持续性教学,促使学生将价值观与情感表达实践相结合。
3. 初中音乐持续性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那么,如何将持续性教学模式应用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来?结合该模式含义的提出,以初中音乐教学为例,不妨考虑从这几方面入手:
(1)目标设计。教学中以一学期为周期,以教学目标为主线,按照阶梯式、延续性、类并式等原则,把教学内容进行分类,结合不同的教学形式,规划学期教学过程,使课与课之间、课内环节之间、师与生之间、知识点之间、一种情感情绪与另一种情感情绪间既有变化,又有延续性。保证学生在学习中乐趣与成果,过程与素质相伴增长。按照教师、学生、内容等范畴划分,可以分为教师素质提升目标设计、学生素质训练目标设计、音乐教学目标设计。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训练,另外采用课外、业余活动、竞赛安排、兴趣小组等多种形式进行方案补充,创建多个载体提供实践平台。
(2)具体实践。①分组。建立三个小组,分别按对照组、课堂组、全面组,分别进行具体实践。②评价。按照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标准要求,设立具体项目进行评价,对分组进行每月评价。评价体系可以参考性格测试等试题进行。③结果。把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挑出变化对比较大的组别,分析主客观原因、存在的问题等,修改完善设计目标。
(3)反馈检验。在实施持续性教学模式过程中,要实时地对目标进行检验,可以采用课堂交流、课后感想、课外体会,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评价等多种形式进行反馈,并实时调整设计目标。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初中音乐课堂 歌唱教学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221
一、问题的提出
(一)初中音乐歌唱教学现状
课堂现状:众所周知,初中音乐歌唱教学是提高学生音乐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我们观摩过不少初中音乐公开课后,不难发现:公开课基本上是欣赏教学课多,歌唱教学公开课少。事实上,现实的音乐课堂教学情况也同样如此。初中音乐教师都深有体会:欣赏课相对好上些,歌唱教学难上,特别是遇到难的学唱歌曲。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也没有把歌唱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大多是走过场和形式。
学生现状:初中生大多处于青春期和变声期,受嗓音变化,往往大声演唱歌曲,有的学生还会因为过度紧张而出现音不准和节奏不能正确把握等情况,导致他们不敢当众唱歌。即使在教师要求下演唱也大多是有口无心地学唱歌曲,甚至对歌唱教学表现出厌烦心理而应付了事。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对初中音乐歌唱教学的启示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现在世界上流传最为广泛的艺术教育体系,它主张音乐学习回归人本,强调音乐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性,以及即兴创作。因此,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应用到初中音乐歌唱教学实践中,探究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对于创新初中音乐歌唱教学、提高初中学生歌唱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音乐文化艺术素养、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1.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符合当前初中音乐课堂发展的方向
歌唱教学是中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主张人本性,即学生是音乐课堂教学的主体,音乐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展开,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提倡即兴创造。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人本性原则,与现代教育理论、人格和谐发展的文化价值观以及当前初中音乐教学的目标一致。我们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这既符合初中音乐课堂的发展方向,也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2.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契合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
初中学生的入学年龄一般在十三和十四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大多数处于变声期,不适合高强度的歌唱技能训练。因此,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音乐教师对中学生在歌唱技能上不能下太多的功夫,而应该通过歌唱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文化艺术修养,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基本理念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以“原本性”音乐为核心,其“原本性”理念决定了奥尔夫众多音乐教育体系观念的形成。下面笔者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繁荣核心部分归纳为四项,稍作介绍,以便使大家可以更快、更清晰地领略其精髓。
(一)人本性
在奥尔夫看来,音乐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他认为音乐是人类进行情感表达和情绪交流的手段、工具,每个人都存在用音乐进行情感表达和情绪交流的本能,音乐教育应以自然的本性为出发点:从人的本性出发,从人之初的教育做起,从音乐的本源出发。
(二)综合性
从“原本性”音乐出发,奥尔夫认为音乐教育是一种类似于“综合性”的艺术活动,就是把歌唱、文学和戏剧等综合在一起的艺术。这种融合了歌唱、文学和舞蹈等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艺术活动,就应该是人的原本性,符合学习对象的认知规律和音乐知识认知特点。在艺术活动中,应该重点培养学习对象的音乐想象力和音乐创造能力。
(三)参与性
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教学当中,奥尔夫强调学生是音乐课堂的认知主体,应主动参与到音乐学习活动中,整个音乐课堂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来开展,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融入了奥尔夫音乐教学理念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音乐课堂学习中,整堂音乐课学生都乐在其中,学习兴趣盎然,享受到了音乐带来的快乐。
(四)即兴性创造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根本的地方就是它的即兴性创造。在奥尔夫的音乐课堂当中,学生都不是静坐着的,他们的思维以及肢体都在积极运转。课堂上,教师经常会问学生:想一想还有没有跟其他人有不同的办法……比如你可以采用拍手的动作来表现音乐节奏,也可以采用跺脚和拍肩膀的方式,甚至是采取拍小肚子的方式。即兴创造是每个学生都具有的本能,是散发心灵的本能反应,其根本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全身心地表现自己,表现歌曲,表现音乐!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的实施
(一)基于三阶段性实施教学
1.七年级阶段贯彻“原本性”,把握自然和谐的身体律动
七年级新生中绝大部分虽然没有歌唱基础,且处于变声期,但是他们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对此,教师可借鉴奥尔夫“原本性”教育理念开展教学活动。在七年级的歌唱学习过程当中,光有热情还不够,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去了解自己的声音有何特点。对于处于变声期的学生来说,了解自己的嗓音特点比歌唱学习更重要。对此,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在了解自己声音特点的基础上,用一种自然放松的状态来歌唱,帮助学生找到歌唱与内心情感表达相结合的方式,挖掘学生参与歌唱及表达自己情绪情感的可行性,以使他们歌唱时声情并茂,体验到歌唱的快乐。
2.八年级阶段突出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初二学生通过一年的技能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歌唱基础知识,具备了较好的歌唱表现力。结合音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初中音乐教学实践,我们在初二阶段要注重学生歌唱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而这正好与奥尔夫音乐教学在方法上注重创新性不谋而合。
(1)鼓励即兴性创作
即兴性创作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的最核心部分。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不能给学生制定出歌唱要求的条条框框来,这样不利于学生在整个音乐课堂歌唱学习中的即兴性创作。即兴创作需要宽松、自然、快乐的音乐学习环境,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自由想象的空间和即兴性创造的音乐艺术氛围,并鼓励学生大胆地用音乐的变化去表现自己。节奏是即兴性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大海啊故乡》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节奏即兴创作的魅力。
课例:《大海啊故乡》
①找出歌曲典型节奏
节奏练习(附点节奏)
3/4:XX Xq X XX X―
②练声体验
初步感受三拍子音乐的强弱,自由哼唱或用“n”试唱,强调轻声演唱,注意呼吸,同时关注演唱姿势。
3/4:5 6 5. 3 5 6 5 ―
③节奏编创
3/4:X ―X X― X X―X X― ―
④旋律体验
3/4:5 ―6 5― 3 5―6 5― ―
分析:以上是一个同样具有三拍子圆舞曲性质的即兴节奏创作教学案例,在这个案例教学活动中融入了学生参与音乐课堂身体律动、歌唱学习以及进行节奏即兴创编的学习体验,充分展现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注重体态律动及学生参与歌唱教学以及节奏即兴创编的理念。在此教学活动中,教师只需引导学生参与音乐课堂节奏创编、体态律动合作即可。
(2)尝试音乐剧歌唱排练
音乐剧是一种典型的具有较强实践性及可操作性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同奥尔夫音乐教育一样,它融合了歌唱、舞蹈、表演、文学、美术等诸多的艺术性形式。音乐剧,亦称“百老汇音乐剧”,是一种歌、舞、演并重的现代舞台综合性艺术,一般以叙事为主,结合优美、通俗的人声歌唱和多样化的舞蹈形态来进行表演。通过学习八年级音乐课本上册第二单元《多彩音乐剧》,学生对音乐剧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喜欢上了这种表演形式。在这种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表演形式当中,初中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特长(歌唱、舞蹈、表演、配乐等),找到自己擅长的表现形式,尝试不同的表现方式(活动策划、音乐剧编导、角色扮演等),充分享受和体验这种综合性艺术形式所带给他们的复杂的、高级的艺术美的感受。在音乐剧排练中,学生需要创编歌曲、演奏音乐或者配乐、朗诵台词、创编舞蹈、扮演人物角色、制作舞台道具等,这一过程中他们的审美能力、创作能力、表现力能得以提升,进而达到提升综合艺术素养的最终目的。
3.九年级阶段注重个体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表现能力
九年级阶段,歌唱教学的中心是指导学生正确演唱歌曲。歌唱考试都是以演唱的形式呈现的,所以我们要提高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综合表现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赏析经典歌唱作品的方式进行歌唱教学,让学生了解歌唱的内容形式、歌曲结构、主题思想情感等,扩大学生眼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可以结合九年级学生要进行音乐A级考试的要求,不断进行课堂实践模拟练习,丰富他们的歌唱表现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基于多元化改革评价
音乐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服务于学生的歌唱学习活动。通过歌唱教学活动中的教育教学评价,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歌唱学习,帮助学生找到歌唱学习的正确方向。教师要引导学生相互评价、沟通、交流,让他们在音乐课堂上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从而对歌唱教学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四、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的实施原则
(一)有选择性地吸收,拒绝“表面热闹”
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引入初中音乐歌唱教学,是笔者几年之前刚刚接触、了解到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时就有的一种强烈想法,今天得以付诸实际行动,也是本人一次大胆的创新实践。当然,在具体的音乐课堂教学实践当中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可能会存在一些盲目应用及表面化吸收的客观或主观问题。其实,大家也知道,每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体系的尝试与引用、借鉴都或多或少地会存在不足之处,这需要我们在之后的音乐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完善和总结。奥尔夫音乐教育所提供的教育教学内容及教育教学方法等,其更多的只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和不同的思维方式。要想做一个优秀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就要在自己的教学工作岗位,积极进取,努力前行。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知识载体丰富多样,获取知识的渠道众多,只要我们有好的学习态度,用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去研究和分析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有选择性地吸收,有扬弃性地接纳,有批判性地借鉴,并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找到更加适合、有效的歌唱教学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音乐教育教学实践当中,就能更有效地完成音乐教育教学任务,完善音乐教学。
(二)系统与灵活并重,实现“寓教于乐”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我们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实践中不可以一味地照搬照抄地应用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它不可能解决我们歌唱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在具体的实践应用中,我们要以初中音乐课本六个学期的具体教学内容为本,结合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有选择性、有创造性地借鉴和应用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中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从而有效地开展歌唱教学活动。这样,既突出了歌唱艺术的情绪情感,又突出了其音乐性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使我们的歌唱教学实践真正得以实现了“寓教于乐”。
五、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的实施收获和反思
近年来,笔者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对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进行实践研究,获得了良好的音乐教育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实施运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不仅大大激发了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也丰富了他们的歌唱表现手段。
(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引进初中音乐歌唱教学后,学生逐步把握了该体系原本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并将这种理念带入了其他学科领域。学生学会了用语言、音乐、身体律动来表现歌唱,提高了综合素养。
英国哲学家、教育理论家怀特海指出:“最好的教育,是通过简单的装备来获得最优化的信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的应用证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适用于初中音乐歌唱教学。初中音乐教师应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理念和方法,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应用到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艺术修养及综合素质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坦娜.奥尔夫音乐教育在清华的实验[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4).
[2]李冰妮.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思想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5(18).
[1]陈维.达尔克罗兹、柯达伊、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主要特征――兼谈学习借鉴国外音乐教学法的思考和建议(上)[J].乐器,2011(10)
音乐不但能够带给人启迪和智慧,还能提高人发现美和感悟美的能力。所以初中音乐课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美学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试以情景式教学法在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为例,对其进行了论述,为探索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丰富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
初中音乐 教学实践 创设情境 鉴赏力
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这样来评价音乐的重要作用,他说:“音乐是人一生之中最大的快乐,是人生命中的一汪清泉,也是陶冶人性情的最有效的方法。”事实上,学生一般对音乐怀有很高的兴趣,可是却并不喜欢音乐课,因为课本中设置的音乐与他们喜欢的音乐风格大相径庭,所以,教师一定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爱上民族音乐,感受经典曲目,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进而用音乐为他们的生活增光添彩。音乐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将新课程理念运用到日常的音乐教学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一、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对待初中音乐课堂教学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音乐教学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那就是过于关注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音乐的美感教育。起初,学生对音乐课充满期待,原以为能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获得美的感觉,可是后来才发现音乐课只是无数抽象音乐知识的简单堆积。
(1)植入以人为本教学思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学生来说,音乐欣赏课很难进行,教师重点应该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欣赏热情,如何具体分析音乐的场景,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等方面。举例来说,当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时,这一乐曲的内容展现的是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具有很强的叙事性。整段乐曲不但体现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相识、相爱过程,也体现出二人从抗争命运到双双化蝶的动人场景,所以,教师采用配乐诗朗诵的方法,这样,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故事情节也发生着跌宕变化,学生的心沉浸在优美的乐曲之中。这样做,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态度逐渐由排斥转为接受,再到喜欢,每一次音乐课都会表现出积极的参与态度,并且能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转变传统音乐教学方式,创设交流的互动环境。再比如教唱《让世界充满爱》这首歌曲时,教师首先对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奉献爱心的捐助活动中才会演唱这首歌曲呢?”要求学生积极思考,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带着感情去朗诵歌词,充分体会歌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分析歌曲的思想内涵。然后学生跟着录音来学习歌曲的演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来选择恰当的演唱方式。这样来设计教学过程,学生的主动性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都希望自己的表演能够获得教师和同学的一致认可,这样,学生就会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掌握了知识。
二、整合学科资源,全面提升初中生音乐鉴赏的文化内涵
其他学科与音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为我所用,将其作为音乐教学的资源。比如体育课,可以为音乐配上恰当的韵律操动作,进而更好地展示音乐的节奏、速度和思想感情;如地理和历史,可以使学生有机会了解更多的其他国家、其他年代的不同风格的音乐和传统的音乐文化。假如把音乐看作是带有声音的色彩,那么色彩就是失去声音的音乐。
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音乐的手段来理解美术中的基础理论,感悟其中的美;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美术的手段也能够促进音乐的学习,使抽象的音乐知识变得形象和直观,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科之间的联系。如在学习《春之声》时,要求学生合唱《春晓》,可是却不能由伴奏音乐,这是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于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春晓》配上色彩鲜艳的动画和背景音乐,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激发起来。在接下来的创作联系中,教师利用学生的美术知识,把《春晓》的感悟以图形的方式体现在纸上。这种新式的教学方法把学科之间的联系有机融合在一起,突出了其中的音乐特征,促进学生音乐水平的提升,加深了学生对相关学科的认识。
三、创设想象空间,不断培养初中生音乐学习的创造力
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感悟音乐深层次的内容,这样才会充分融入为我们创造的美妙环境中。教师要积极发挥学生的实践作用,引导学生在玩耍中获得对音乐的感悟,另外,教师也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
举例来说,教师可以用钢琴演奏出不同风格的音乐片段,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用肢体语言把音乐表现出来,可以进行简单的动作,也可以舞蹈,看看哪一位学生的动作最好,反应最快。这时候的课堂气氛十分融洽,学生的参与热情也被调动起来,他们或笨拙,或优美,但是每一个人都会尽力去表现。教师和学生在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中实现了课堂教学,而且提高了学生感悟音乐的能力和肢体的协调能力。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使学生的日常生活与音乐密切相关,学生在课余也会哼唱教材中的音乐了。甚至他们在上体育课或者参加劳动的时候,也会不自觉的哼唱音乐课上的歌曲。
当代十分推崇素质教育,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努力使音乐教学向个性化、社会化和生活化的方向靠拢,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突破传统的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中,能够更好地感受音乐中的美,从而能自觉去发现美和创造美。
总之,教师在今后的音乐教学中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造轻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音乐能力。
【参考文献】
【1】林燕妮.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探微【J】.文理导航(上旬),2011(07)
【2】李延荣.谈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教育革新,2007(12)
一、更新教学观念,注重音乐欣赏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更新教学观念,首先,要以人为本,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欣赏课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如何让学生会欣赏,在欣赏过程中会分析乐曲,采用怎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欣赏乐曲的兴趣。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因为乐曲内容取材于古老的传说,从梁山伯与祝英台相爱、抗婚到双双化作蝴蝶的情节,叙事性很强,所以本课导入部分采用为同学们配乐诗朗诵古老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梁祝相识――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里相送――抗婚――楼台相会――化蝶并根据故事的起伏随着音乐的变化,有感情的讲述的方式,从而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由好奇到好学,这样,学生每次都能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
二、揭示音乐背景,深刻体会音乐本质
在欣赏民族音乐二胡课之时,老师可以在介绍二胡的同时,讲述一个瞎子阿炳悲惨而催人泪下的故事。阿炳遭受欺压与压迫,饱受人间辛酸。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凭着灵巧而又长满老茧的双手,演奏出那如泣如诉、浑朴苍井、感人肺腑的音乐,从而流露出对旧社会的控诉与愤懑之情。在他即将离开人世时,著名二胡家的发现下才使这首千古绝唱没有随着阿炳的离开人世而永远消失,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在《二泉映月》哀婉的旋律中,学生不仅认识了二胡,也深刻地体会两人这首乐曲。又如《红梅赞》这首感情真挚、开朗激昂,充满英雄气概。曾被全国数百个文艺团体的演员演唱过。可是,当时《红梅赞》的曲作者羊鸣同志却因创作歌剧《江姐》的音乐时,因精神高度紧张,身体超负荷运转,得了严重的精神官能症,完全失去记忆。羊鸣同志看着他病前刚刚发表的歌曲《红梅赞》时,却怎么也想不起来是怎么回事,他淚流满面,高声叫道:为什么,为什么呀!给学生讲一些相关的背景,学生就更容易理解这些歌曲的内涵。一个人随着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知识也会越积越丰富。
三、用音乐熏陶学生,使之产生兴趣,学会感知音乐
奥尔夫讲过:每一个学生心里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教师是使这颗种子发芽的。初中音乐欣赏课就是通过一些简单的活泼的乐曲,激发学生们对音乐的兴趣。歌曲《上学歌》在教唱之前,老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这支曲子的录音,使学生沉浸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学生通过欣赏而塑造出太阳、花儿、小鸟等自然事物。这样,去轻松愉快的气氛和学生上学时新奇快乐的情感和吻合,也就使学生们对音乐产生了美感,并激发了对音乐的热爱。再如《渔歌唱晚》,曲子旋律优美典雅,通过古筝的盐演奏更是古色古香。根据课本上的图画,在音乐的伴奏下,老师描述一幅夕阳西下,渔舟点点、渔歌飞扬的图画。画面和音乐相映衬,学生会在现有的视野里得到广阔的升华,教师形象的描述,学生反复体会,使他们在人生道路中树立正确的音乐世界观,进而逐步进入这个无止境的音乐境界。
四、运用学科整合,提高学生音乐文化品位
实践证明,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度。如在初中各门课程中:语文、历史、美术、地理等都或多或少与音乐有着一定的联系,这也使得音乐教学与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成为可能。如:音乐与舞蹈结合来表现音乐;与美术结合使音乐更形象;与语文中的诗词、戏剧沟通等。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唱歌课《给未来一片绿色》通过演唱歌曲,使学生对保护地球、爱护环境、有了更深的理解。
五、引导学生幻想,培养学生创造力
1.新课标下音乐课堂导入的原则
教师善“导”,学生方能“入”。一切事物的发展,都应当遵循客观规律。我们在设计新课导入时,也要遵循一些原则:
1.1要有实际性:教学导人必须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实际进行设计。材料与教学内容相扣,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点,他们所需要的、所喜欢的去设计。
1.2要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任何一门课程,学生只有对其建立了浓厚的兴趣,才能自觉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打开思维和想象,进入对知识的探究与渴求世界中。
1.3要有启发性:坚持启发性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这也是新课标的指导思想。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2.新课标下音乐课堂导入的方法
良好的开端是事情成功的关键。一堂好课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导人作为前奏。一个精彩的导人不仅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求知的火花,更能使一堂课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导人法的设计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具体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基本模式。
2.1情境导入法。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知不觉中进入主题。它的特点是:形象、直观、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情境导人法是一种非常能引人入胜的方法。例如:在《长江之歌》的欣赏课时,我设计了以下课堂情景教学:播放影音材料《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江河万古流》,使学生进入氛围,再初次欣赏《长江之歌》,并设计问题。这样,一下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讨论热烈起来,学生对长江有了具体的认识。这样,利用视觉冲击,充分的展示了长江的宽广与博大,而课堂上的这些内容包括老师设置的问题都是歌词里的内容,紧扣教学任务,这样就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内心对长江无比深切的赞美和依恋之情,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2.2故事导入法。故事导入法,顾名思义即以学生们感兴趣的故事导入新课的学习。在教学中根据具体内容,恰当穿插一些趣味性较强且寓意深刻的故事,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同时也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因为乐曲内容取材于古老的传说,从梁山伯与祝英台相爱、抗婚到双双化作蝴蝶的情节,叙事性很强,所以一开场我就为同学们讲述了古老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梁祝相识——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里相送——抗婚——楼台相会——化蝶……。欣赏完整个乐曲后,有的同学为梁祝美好纯真的情感不禁黯然泪下,有的为两位当时年轻的曲作家能创作如此动人的民族交响音乐而骄傲。
2.3歌唱导入法。歌唱导入法是指在新课呈现之前组织学生演唱英语歌曲,引导学生进人喻快的心境。例如在教唱歌曲《东方之珠》时,请一位同学用卡拉OK形式演唱《我想有个家》,因此歌属流行歌曲,多数同学较为熟悉,并十分喜爱,台上同学的演唱牵动着台下同学的心,有的跟着旋律模唱,有的挥起双臂互动,整个课堂非常激情。运用卡拉OK形式演唱与主题密切相连的歌曲内容开场,显得自然贴切,不仅丰富了主题内容,而且增大了知识容量,不乏是一种很好的开场形式。
2.4多媒体导人法。初中音乐课堂的导入设计也可借助多媒体这一新兴的教学手段,在课堂开始时利用多媒体构建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提前感受到即将讲解的内容,通过身临其境的感受将学生的兴趣吸引到课堂中,为保证高效、良好的课堂效果奠定基础。以张千一作词作曲的《走进》为例,在课堂伊始,可通过多媒体将的代表——布达拉宫先行展现,继而播放一些民俗,使学生对于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3.新课标下音乐课堂导入法的作用
首先,良好的课堂导入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提高课题教学质量。兴趣是情感的体现,是促使学生产生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集中在学习对象上。
其次,良好的课堂导人法有利于开启学生思维,引发思考,进而实现音乐的教化作用、认识功能。新课标要求音乐课堂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徜徉音乐的海洋,体验美的所在。因此,教师开启学生学习思维,丰富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培养观察力,为更好地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创造了条件。
一、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但如何在这浩翰的乐海中掬起闪烁爱国思想的浪花,并根据我国国情,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选择音乐作品呢?须注意两点:一是作品要思想性、艺术性俱佳;二是教师要精心挖掘教材的内涵,并充分揭示作品中丰富的内容及艺术形象。
初中音乐教材第一课《苏武牧羊》就是一首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歌曲。多少年来它一直在人民群众中传唱,经久不衰。这首歌作于民国初年,当时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发生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外交事件,广大爱国群众义愤填膺,纷纷要求“富国强兵”以抵御外侮。歌中苏武“留胡节不辱”,“大节定不亏”的精神形象正是当时群众爱国激情的反映。
歌曲的旋律由五声间阶构成,有浓厚的中国民歌特色,古朴苍劲,通俗感人。具有深沉,悲壮的音乐气质。节奏庄重、坚定、平稳,调式的交替运用使音乐既统一又富于变化。所有这些对培养学生用宽厚舒展的歌声、悲壮激昂的情绪来表达苏武的爱国主义的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象这样适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是很多的。除了革命历史歌曲外,还有大量的近现代创作歌曲、民歌以及器乐曲等。通过再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从心灵深处来教育学生,使他们不断地感受、理解,从而达到陶冶爱国主义情操,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目的。
二、在音乐教学中寓德育于音乐艺术美之中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放学歌》是一首以教师护送学生放学离校为题,尽情抒发了学生对教师热爱之情的歌曲,在教唱时,应注意到三拍子的叙事性及抒情性,引导学生充分投入感情,动情地歌唱。“教师辛苦了,教师再见了……”学生在演唱时情真意切,充满了对教师满腔的爱。在生动的感情体验过程中,受到艺术的感染、熏陶和教育。
三、在音乐教学中寓德育于教学的全过程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程教学;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417-02
音乐能陶冶情操,拓展思维,启迪智慧,培养审美情趣,给人以无穷的美的享受。学生们往往喜欢音乐,而不喜欢上音乐课。当前,构建高效课堂,成为许多教师关注和研究的新课题。构建高效课堂是每位老师梦寐以求的,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对此进行过思考。 但是新的音乐课程改革偏重学生的中心课程理论, 强调以学生个人的需要和兴趣组织教学, 通过解决学生当前认为重要的问题,丰富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 因此,构建高效课堂是一种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教学策略。
1.注重提高专业素质,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本条件
首先是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观念正确与否必将决定行为的效果与价值。要树立主体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要树立启发意识课堂教学不在于全盘授予,教师适时适当地点拨诱导、设疑搭桥、 总结提升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展学生思维的明灯,教师要学会启发教学,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这样学生才会学得有信心,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要树立民主意识。 教师与学生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和谐人际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服务者,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师生、生生平等对话,淡化教学活动的预设性和统一性,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体验和理解, 从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是要努力提高专业水准。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充实提高自己,学习新课程理论,学习教材教法,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 教师更应该做科研型教师,反思教学行为,总结教育教学规律,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注意教学方式要多样化。课堂教学的改革是新课改的重头戏。 如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新的教学思路呢? 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转换作为课改的首要任务,同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性语言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四是要及时进行课后反思。 教师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成熟的有效方式。
2.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客观基础
首先是要重视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生汲取知识的发端,是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基础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时间紧,任务重。没有课前充分的预习,就不可能跟上课堂的快节奏,也就无法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在讲授新课前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并且明确任务,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理解和思考。授课前,先了解部分学生的预习情况,尤其是他们不懂的问题,上课时引导学生一起重点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因为乐曲内容取材于古老的传说,从梁山伯与祝英台相爱、抗婚到双双化作蝴蝶的情节,叙事性很强,所以本课导入部分我采用为同学们配乐诗朗诵古老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梁祝相识――草桥结拜 ――同窗三载――十八里相送――抗婚――楼台相会――化蝶 ...... 并根据故事的起伏随着音乐的变化,有感情的讲述的方式,从而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由好奇到好学,这样,学生每次都能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 二是要找准内容切入点。 初中音乐教学内容庞杂,在时间有限的情形下,不可以也没必要面面俱到。教学要注意知识点的铺垫、衔接和拓展。因此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破解难点,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要培养能力。 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都要堂堂有训练,训练的题目不在多而在精。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改变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和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要着眼于能力训练。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构建高效课堂重要法宝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在轻松的氛围中思维处于最佳状态。 学生只有在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才会有最理想的学习状态。如果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气氛、良好的学习心境。 就会从被动的学习局面中走出来,在学习生活中焕发出新的生命。 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和质量,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时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处处开启学生的心智,课课给学生以知识、方法及新颖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的气氛中自觉地获取知识和形成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一是要追求发现创新。借助教材,用各种教学方式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发现和创新。 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教法,永远给学生以新的刺激, 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大脑, 开启思维之门。二是要开展兴趣活动。课堂上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亲自体验、感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三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有无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成材至关重要。 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环境下,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当代教育的主流,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构建高效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不断追求的过程,因而会因老师而异、因学生而异、因教学内容和目标而异。 最关键的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练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反思和创新,这样初中思想品德课高效课堂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121-02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以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本土音乐是我国原生态音乐中“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是民族音乐艺术的瑰宝。把本土音乐文化引入课堂实践,组织学生学习本土的音乐文化,不但可以发掘和保护原生态乡土音乐文化,还可以使乡土文化得到相传,增进学生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广西百色市那坡县山歌源远流长,歌曲多为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口头创作,其语言精炼、情趣盎然,是劳动人民在生存条件十分恶劣、劳动任务特别繁重的情况下最主要,也是最方便的娱乐方式。山歌借物拟人、借景喻意、借意抒情,语言大众化、生动、朴实、含蓄、乡土气息浓郁,有着极强的感染力,让人听起来就能感觉亲切,易于接受、乐于传唱,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山歌在表现形式上也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成为风格独特的口头文学。一是歌曲样式繁多,有短歌、长歌、散歌、套歌、组歌、排歌,有叙事、抒情等体裁。从句型上分有五言、七言、八言、十言和长短句六种。句式有两行、四行、六行、八行、十二行等多种结构,还有章法迥异的勒脚歌。二是韵律连环相扣,语言鲜活生动、夸张,妙趣横生。本文就从初中音乐课堂引入本土音乐的角度进行一些探索。
一、激发学生学习本土音乐的兴趣
本土音乐的歌曲有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音乐都适合学生们学习,教师首先要看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是否生动、鲜明,所描写的内容是否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和感兴趣的,能否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起他们歌唱的兴趣。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健康、积极向上、感恩励志、振奋人心的乡土音乐进行教学。如笔者在教《壮家走出大山来》这首歌曲时,在导入新课环节,笔者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农村壮家旧貌图片提问学生:“我们的壮家以前的旧貌是这样,现如今变成什么样了?”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而后引出课题《壮家走出大山来》。在教唱歌曲时,如“春雷一声山门开,大路条条过山寨,千山万岭挡不住,壮家走出大山来”,笔者结合歌词去讲解,适时播放壮家旧貌、新貌的图片,让学生在课堂中分组讨论家乡面貌的改变。学生各抒己见,用不同的方式展示出来,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另外,还有《壮家山歌传万代》:“小乖乖、小乖乖,笋子成才长得快,山歌一唱排成排,阿妈教我唱山歌,壮家山歌传万代……”《天上星星伴月亮》:“天上星星伴月亮,地上白鸟伴凤凰,壮家山歌伴美酒,好比蜂蜜伴花香……”这类歌曲音乐语言形象、生动、优美,又非常含蓄,能唤醒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励其学习的兴趣。
二、营造本土音乐教学氛围
环境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主动、积极的互动之中成长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很大的促动作用。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一个本土音乐文化的氛围。首先,充分利用校园大环境的自然条件,在学校的走廊、橱窗、音乐教室等公共场所粘贴当地音乐作品的图片。其次,在班级组织关于当地音乐内容的板报比赛。再次,结合各种文体活动,精心编排和本土音乐有关的节目。如在早操锻炼中,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本土音乐资源将其改编、加工成简易的体操动作,让学生在体验快乐中得到健与美的锻炼。比如,某一次元旦晚会编排活动项目有:1当地民族时装表演;2山歌对唱;3本地民族舞。还有学校运动会设计的比赛项目有:抛绣球、跳竹竿、黑枪舞等。这些项目为本土音乐的展示提供了平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感受本土音乐的魅力,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视听教学,如在课件中播放一些本土音乐图片,并辅之以生动形象的解说,使学生获得“人在画中游”的效果。例如:笔者在教歌曲《壮族敬酒歌》一课时,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了解本民族民间音乐及其相关文化,激起学生热爱本地歌曲、热爱家乡的感情,在新课导入环节,笔者身穿当地民族服饰,一边走进教室,一边唱着本地山歌,让学生自由讨论,谈谈教师穿的是哪个民族的服饰,歌曲的旋律是否熟悉,然后笔者才出示本节课题。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让学生分组讨论壮族如何敬酒,敬酒的方式有哪些。笔者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教具(木质的酒杯),让学生伴随歌曲《壮族敬酒歌》,拿着酒杯互敬,感受敬酒的场面。学生在课堂结尾环节还可以根据音乐或图片发挥自己独特的想象,自由创编音乐、舞蹈动作,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学生通过不同的情感体验,在耳濡目染中易于接受本土音乐的熏陶与教育。
三、深入民间学习本土音乐
音乐来源于生活,学生只有深入民间艺术活动中与本土音乐融为一体,才能更进一步领悟音乐的精髓。在布置课外作业环节,笔者让学生收集当地的民歌素材,了解本地民歌的特点,例如,让学生在课外向老一辈艺人或是自己的长辈学一学唱山歌。那坡县每年农历正月初六举行山歌比赛时,笔者组织学生到现场观看表演,让学生从中体验原汁原味的本土音乐。还有每年农历四月初十的“跳弓”节,笔者组织学生去野外采风,让他们了解原生态歌曲创作背景,体会底层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教师还可以采取“请进来”的方法,把本土音乐文化“请进”课堂,直接把本地有名的音乐艺人请到课堂上授课,让学生真切感受当地音乐艺人的风采,切身感受民间音乐深厚的底蕴和人文情怀,这对于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一、增强情感教育,从备课入手,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情感方面的教学点。
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如:《青春舞曲》、《颂祖国》、《文明在哪里》等。还有一些教材,如:《为了谁》、《烛光里的妈妈》、《看龙船》等歌曲,被称为隐性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如:歌曲《看龙船》表现了端午节热烈紧张的赛龙舟场面和兴奋激动的心情。在学唱时,除了让学生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外,还应联系祖国美好的今天,引导学生分析歌词,理解“屈原爷爷看见了也会笑得胡子翘”的深刻含义。
二、让爱融入音乐艺术美之中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能够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引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了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放学歌》是一首以教师护送学生放学离校为题,尽情抒发了学生对教师热爱之情的歌曲。在教唱时,应注意三拍子的叙事性及抒情性,引导学生充分投入感情,动情地歌唱。“教师辛苦了,教师再见了……”学生在演唱时情真意切,充满了对教师满腔的爱,在生动的感情体验过程中,受到了艺术的感染、熏陶和教育。
三、让爱融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情感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追求形式生硬的说教,要见缝插针联系实际。要制定切实可靠的音乐常规来训练学生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基本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耳等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新课教学要结合教材采用多种方法,使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班各类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通过这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
四、让爱融入各种课堂形式
中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读谱知识、欣赏教学和综合训练等,教师要分析这些课型的特点,寓情感教育于各种课堂形式之中。
课本中的唱歌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内容丰富,题材、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在进行乐理、视唱、练耳教学时,要注意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逐步了解音乐语言及表现情感的过程中,激发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
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五、让爱融入各种教学手段之中
结合教材讲音乐故事,将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名人与音乐,趣闻轶事,作品珍闻等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讲,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