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7 09:40:5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

第1篇

一、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了解了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人才是服务于社会的,而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针对计算机专业教育,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在调研报告中指出:国家信息化的目标、进程决定着国家和社会对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人才需求程度。决定着对计算机人才的层次结构,就业去向,能力和素质等多方面的具体要求。目前就业生就业主要存在的压力在于高等院校配培养出来的人才对社会需求的针对性不够,因此竞争力不够强。主要存在如下不足,实际动手能力不够,专业知识不够深入,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培养方向模糊 课程设置欠佳,理论与实际结合不够,师资队伍老化,知识更新缓慢等。

二、计算机专业就业情况分析

当代社会是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主导的社会,由于信息产业的不断壮大与发展,决定了计算机专业培养出的人才用友广泛的市场,大到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信息化部门,小到企业信息化及自动化改造部门、各级软件公司、网络公司等等,包括正在发展中的高校自身,都需要大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针对信息化发展来说,无论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还是各级各类企业,都呈现出了信息化发展网络化发展的趋势,这就意味着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专业的人才。但计算机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高校的专利,大量的计算机类高职高专,中专院校,社会上或长期或短期的各种培训班,每年培养出的计算机类人才至少在100万以上。因此,整个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求基本处于一种饱和状态,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

归根结底,出现这种就业难的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不满足于社会不断更新和越来越高的需求,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专业型、创新型、经营型等多种人才,并没有从高校的理论培训中产生,毕业生更多的是理论上的人才,并不具有实践能力和基础专业技术。

三、关于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针对高校教育中的针对性不足,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加强专业性教育,增强学生的基础应用能力,不断完善结构和内容,积极推进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循序渐进,制定出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课程体系。

(一)鼓励课外科技活动

以电子设计创新实践为依托,积极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探索并形成了院校提供基本条件、学生自主管理、教师参与指导的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运行模式。计算机专业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广泛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并积极开展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搭建科技实践平台,按班级、年级成立科技活动小组,鼓励和帮助学生成立创新工作室,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学校应该提供平台举办网络设计大赛、软件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平面动画设计大赛等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ACM程序设计竞赛、Intel多核程序设计竞赛等。

(二)整合现有课程,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并总结近年来高等教育取得的教学改革成果和经验,以及多年来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需要重新审定、合理调整课程设置,进行课程的重组和整合,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控制课程门数,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通过构建“平台+模块”式的培养方案,削减课程门数,增加工程制图等为学科基础课,增加软件工程实践和数据库课程设计实践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培养方案决定培养要求

计算机应用方向和计算机软件技术方向的培养要求完全不同,为此,在专业基础和专业方向中设置了不同的课程模块。计算机软件技术方向偏重于软件开发的能力培养,增加算法分析与设计、软件项目管理、软件测试等选修课程,计算机应用方向偏重于网络和硬件能力的培养,增加了数字图像处理、嵌入式系统、模式识别等课程。

(四)加强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 努力建设并明确核心课程

重点建设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核心课程,完成C语言程序设计优秀课程的建设。同时,数据结构、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等课程要深入加强建设,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也应该加入课程体系中去。

(五)加强实践环节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计算机专业“三三式”实践教学体系,同时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加强和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使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在实践教学中,除了每门课程的教学辅助实验外,应该单独开设了综合课程设计和专业技能实训两大环节,将综合课程设计与相关课程结合,注重提高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实践运用能力。而专业技能实训则由技能实训教学、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成,主要依托校内和校外的专业实习基地,根据用人单位的专业技能要求,结合实际科研课题和软硬件系统开发项目,采用订单式技能培养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质量。与企业合作,建立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我们鼓励教师加强科研立项工作和专业理论研究,提高学术水平。同时,通过对本专业教师进行定期定向培训,引进新人才,校企联合引入企业中掌握最新技术的人员参与教学等途径,加快教师知识更新速度,与社会需求接轨。让实践成为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实践中不断自我成长自我完善。

第2篇

当前,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和全国1000多所高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几乎是千校一面,都是按“学术型”人才培养,培养的人才普遍是理论略强,实践能力偏弱,很难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由于学生毕业应用能力都差不多,在就业中很多企业只能优中选优,更愿意接收重点院校学生,因此,造成普通高校出现所谓就业难,出现IT市场高技能人才短缺、低端技能人才过剩局面。基于目前我国高校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职业技术师院校要抓住这一良好发展契机,率先实现转型,完成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型定位。发挥学校的办学特色,不断探索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为IT市场培养亟需并有一技之长的计算机应用型技术人才,努力实现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

二、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新途径

(一)创新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应用范围较广,这就要求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上要根据自己的办学水平,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紧紧围绕“应用型”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等,探索构建有利于培养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

1.构建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要创造条件与国内外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开创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校外实训机会。(1)“3+1”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3年计算机专业课程,然后去企业实习1年之后就业。(2)将企业生产基地引进校园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只负责提供场地,企业负责投资设备和派遣计算机项目工程师来校免费对学生进行教学培训。进行实际应用项目研发,根据校企双方协议,学生毕业后可到培训企业就业。学生不用走出校门,就能得到岗位能力提高,达到学校、企业和学生共赢目的。

2.“项目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在教学中,聘请校内外有实际项目开发经验的工程师为学生开展授课、培训指导。

3.“导师制、分方向”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将计算机专业分成软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工程等方向,从大二开始对学生进行分方向教学。同时,为学生配备专业导师,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后三年的学习任务。

4.学科竞赛与考取证书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ACM竞赛、思科认证等各类计算机学科竞赛和技能认证考试,通过这些学习活动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5.构建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组织教师设计、开发网络精品课,综合性实验项目等建设计算机课程教学资源库,开放网络教学平台,满足学生课下自主学习。

6.加大计算机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计算机技术应用无处不在,计算机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性较强,因此,学校要为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通信、电子、建筑、财经类等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和为国家培养复合型人才。我校在过去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上,曾尝试过以上模式的教学与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促进了学生就业,但还有待学校更加高度重视和不断完善。

(二)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

计算机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要加大教师队伍建设资金投入,通过高薪引进或培养培训“双师型”计算机专业课教师。

(三)完善构建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

监控和考核体系建立学校教师教学督导队和学生意见反馈平台,实施对教学过程全程监控,同时建立期末考试和过程考核相结合多元考核方法。

(四)重视对学生开展人生观、学习观、就业观

第3篇

关键词:社会需求;计算机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1研究背景

从1999年全国高校第一次大规模扩招到今天,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在短时间内成倍增加,大批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使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问题。我国正处在信息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期,急需大量计算机专业人才。而目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严重的供需问题,一方面社会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不能满足国家信息化建设和IT 行业发展的要求,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逐年下降。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国传统的计算机教育教学着重于所谓的理论教育,注重教授知识产生的来龙去脉和体系背景,而忽略了目前应用技术日新月异的突破与发展,因此,我国高校培养的是高层次的专业科研人才,而非国家信息化发展急需的掌握实用操作技术的基础应用人才。本文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一种基于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专业教育模式[1]。

2计算机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就计算机专业的就业情况来看,在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当代社会,信息产业的迅速持续发展决定了计算机学科培养的学生的就业市场比较广阔,各级各类软件公司、信息中心、网络公司、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信息化部门、企业信息化及自动化改造部门以及发展中的高校自身,对这类人才都有很大的需求。单就信息化发展来说,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机关、事业性单位,从中央到地方,各部门工作都呈现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都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人才。另外还有大量的计算机类高职高专、中专学校和社会上数不清的长期或短期计算机应用培训班,培养的计算机类学员每年少说也在100万以上,他们都在分割着计算机人才市场这块蛋糕。从目前的情况看,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已基本呈现饱和状态,也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

其实,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内的软硬件开发公司,特别是国外资本在国内的软硬件外包公司大量出现,对信息技术软硬件开发人员和白领工人的需求迅猛增长。同时,在我国发达地区,复合型、专业型、经营型、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也十分紧缺。从这种情况来看,计算机教育的前景十分看好。然而,从人才市场的调研结果可以看出,由于我国很多高校并不重视面向市场办教育,造成计算机人才市场上大量出现“有岗无人”和“有人无岗”的怪现象。高等学校,特别是非重点一般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值得认真研究。

3计算机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人才是为社会服务的。针对计算机专业教育,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在调研报告中指出,国家信息化的目标、进程决定着国家和社会对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人才需求程度,决定着对计算机人才的层次结构、就业去向、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目前,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的原因主要是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教育模式满足社会需求的针对性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专业设置。不同学校计算机类专业设定的教学目标大同小异,很难体现出各自的专业办学特色。主要表现在专业名称相似、课程设置框架雷同,甚至连相同课程的教学大纲都几乎一致。至于教学模式,各个学校大多都延用传统的“理论传授+上机操作”形式。

2) 课程结构。各个学校在各个学期所开设的课程重复度较高,很难体现各校的办学特点和办专业的特色,无法打出各自的就业品牌效应。

3) 教学大纲。各个学校的教学大纲基本相同,很难体现异别。有的学校甚至连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及选用的教材都基本相同。

4) 师资队伍。师资队伍老化、知识陈旧、教学方法呆板。

从毕业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分析,高校教学的主要问题是课程设置不合理、与社会需求脱节。因此,各个学校应该根据社会人才需求以及学校的特点、专业的特点、师资的特点、学生的特点来确定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围绕着目标展开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

4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在对社会需求、专业师资结构和专业特色等方面进行详尽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人才培养出来后,是要进入社会为国家服务的,社会需求的变化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要想使培养的人才成为社会需要的人,就必须做好社会需求的调研分析工作。首先,我们收集整理了吉林化工学院计算机专业2006~2008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数据,如表1所示。

通过组织用人单位座谈会和开展问卷调查等调研活动,我们发现不同性质的就业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企事业单位,毕业生主要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要求他们能够熟练应用各种软、硬件系统知识构建优化的信息系统,实施有效的技术管理与维护。在IT公司,毕业生主要从事软、硬件开发和技术支持服务等工作,要求他们掌握工程化软、硬件系统开发技术,具有一定的软、硬件项目组织与实践管理经验,具有良好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考取研究生的学生主要在科研院所从事计算机科学深层次、前沿化的科研工作,要求他们具有计算机科学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创造、创新能力和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敏锐性。

除了调研社会需求外,我们还充分发挥现有教师队伍在知识结构方面的优势。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从199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以来,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在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两个研究方向上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和特色,在企事业信息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电子商务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并与我校化工、自动化、机电等相关专业形成了学科交叉及优势互补,完成了多个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效果良好。

综合考虑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和师资结构、专业特色两方面的因素,我院明确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具有远大理想、高尚思想道德,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技术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科研、教育、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等部门或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应用研究及开发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现代工程师。

5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高级应用型人才要求,我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以育人为先,科学与人文教育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采取分类分层次培养的原则,分别于2006、2008、2010年对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和修订,不断完善结构和内容,积极推进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循序渐进,制定出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充分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求创新”原则的培养方案。我们加大了实践环节的比重,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计算机课程体系中设置约25%的选修课,使学生在坚实的学科基础上扩大知识面,拓宽专业口径。构建了由公共基础实验,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包括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工程训练,计算机上机训练,生产实习,专业综合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构成的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达到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2]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个性培养等三大主干框架,其中理论课程包括公共教育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专业特色任选课程模块等四大课程模块,实践教学包括公共教育、学科基础、专业实验、工程训练等四大实践模块;个性培养包括拓展教育、综合教育等两大个性培养模块,即实施“通才”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专业特色任选课程模块的制定,是以学生就业途径为导向,降低必修课和考试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1) 整合现有课程,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并总结近年来高等教育取得的教学改革成果和经验,以及多年来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我们重新审定、合理调整课程设置,进行课程的重组和整合,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控制课程门数,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我们通过构建“平台+模块”式的培养方案,削减了课程门数,增加了工程制图为学科基础课,增加了软件工程实践和数据库课程设计实践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3]。

2) 不同的培养方案,有不同的培养要求。

计算机软件技术方向和计算机应用方向的培养要求是不同的,为此,我们在专业基础和专业方向中设置了不同的课程模块。计算机软件技术方向偏重于软件开发的能力培养,增加了算法分析与设计、软件项目管理、软件测试等选修课程,计算机应用方向偏重于网络和硬件能力的培养,增加了数字图像处理、嵌入式系统、模式识别等课程。

3) 明确核心课程,加强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建设。

我们重点建设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核心课程,目前已完成了C语言程序设计省级优秀课程的建设。同时,数据结构、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等课程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被评为教学院级优秀课程。

4) 加强实践环节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我们构建了计算机专业“三三式”实践教学体系,同时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加强和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使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4]。

在实践教学中,除了每门课程的教学辅助实验外,我们又单独开设了综合课程设计和专业技能实训两大环节,将综合课程设计与相关课程结合,注重提高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实践运用能力。而专业技能实训则由技能实训教学、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组成,主要依托校内和校外的专业实习基地,根据用人单位的专业技能要求,结合实际科研课题和软硬件系统开发项目,采用订单式技能培养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质量。

我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如与长春金桥软件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近几年,通过就业实训,近百名毕业生被推荐到北京和上海两地就业。2010年,我校与大连安博教育集团合作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有近10名学生参加了安博“1+1+1”项目实训,同时,我校与北京中关村软件行业协会签订了顶岗实习的就业合作协议,为学生就业开辟了新渠道。

5) 鼓励课外科技活动。

我校以电子设计创新实践基地为依托,积极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探索并形成了院校提供基本条件、学生自主管理、教师参与指导的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运行模式。

多年来,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广泛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并积极开展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搭建科技实践平台,按班级、年级成立科技活动小组,鼓励和帮助学生成立创新工作室,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自2005年起,我校每年举办网络设计大赛、软件设计大赛、“长通杯”电子设计大赛,平面动画设计大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ACM程序设计竞赛、Intel多核程序设计竞赛等,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5]。

6)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我们鼓励教师加强科研立项工作和专业理论研究,提高学术水平。仅2010年,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就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并参加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同时,通过对本专业教师进行定期定向培训,引进新人才,校企联合引入企业中掌握最新技术的人员参与教学等途径,我校加快了教师知识更新速度,与社会需求接轨。近3年,本专业有4位教师被聘为副教授,5位教师被聘为讲师;并有3位教师获得硕士学位,2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位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7) 加强教材建设。

我们积极进行教材建设,近年来共出版教材10余部,《VB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等教材已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并获得良好效果。每部教材都是我校教师多年来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成果,同时也符合我校学生的特点,所以针对性较强。例如,《C语言程序设计》经过2年的使用,我们又进行了修订,并出版了第二版教材,同时出版了与之配套的《C语言程序设计同步训练与上机指导》,采用了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学习兴趣。

6结语

计算机专业改革的具体实施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系统工程,依赖于校院管理、教风学风、师资力量、硬件水平、实习基地等多方面的因素,要取得预期的成果,还需要付出大量艰辛的努力。笔者提出了基于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在计算机专业教育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另外,由于计算机专业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教学的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市场具有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特点,建议各个学校在专业方向和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要有自己的特点,不能大众化,这也是我们在专业改革实施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立嘉,马新娜,葛占胜. 基于社会需求驱动的计算机专业教育模式[J].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 85-88.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 滕小华,许丽,徐良梅.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综述[J]. 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版,2009(1):728.

[4]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5] 蒋廷耀,周学君. 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82-85.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s Based on Societal Needs

JI Yuru, WANG Dezhong

(Jilin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nology, Jilin 132022, China)

第4篇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

在传统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中,一直存在着很严重的人才培养弊端,严重阻碍着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培养目标与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不符,课程体系中的内容具有滞后性,师资水平不高,教学考核形式单一,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发展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不能给予正确的指导,使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错失了很多就业机会。

1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认识

根据我党十会议精神,对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做出了重要决定,必须进一步加快并落实职业教育的改革进程,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明确现代职业教育在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环节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深入优化职业教育领域的文化产业结构,统筹区域教育资源,并且提高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水平,加快推动各种职业人才培养企业的发展速度,同时完善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制度,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办法质量提供保障,创新并优化职业教育的专业化课程培养体系,建立“双导师制”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水平,构建“开放式”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2传统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弊端

2.1培养目标与就业市场需求背离

在传统的高职计算机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当中,始终存在着高职教育同当时就业市场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求不一致的问题,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的人才教育培养方式太过老旧,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比较模糊,不能够准确地洞察出企业的发展需求,对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定位设置存在着认识误区,因而培养出来的高职学生缺乏计算机知识的实践性应用能力,缺少创新性的思维意识,他们往往做不到现代化企业对计算机专业的技能型人才要求,只能是在一次次企业面试中败下阵来,从基础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来看,高职院校的学生和重点本科高校的学生存在的差距是很大的,如果在技能应用能力方面依旧不能发挥出自身优势的话,将会导致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场竞争力不高,严重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就业率。

2.2课程体系内容存在滞后性

随着全球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对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也越来越快,然而事实上,很多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模式并没有发生转变,或者是说很难在短时间内发生什么变化,这也就导致了传统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在对学生进行课程教学的时候,很难提高学生的实用性综合素质,因为他们在学校接触的知识大多数已经过时了,比如说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材,大多数都是10年前的计算机知识,很多课本上的计算机技术已经在社会上被淘汰了,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滞后性,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十分老旧,不能激发出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比较差,在课程结构设置方面也跟不上新时代的发展潮流。

2.3师资力量不足

一般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的人才招聘要求都是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硕士研究生学历或者是博士学历,也就是对教师理论知识掌握水平要求很高,同时还有年龄要求限制的。然而,实际上,企业当中计算机专业实践性水平比较高的人才往往在年龄或者是学历上不能达到高职院校教师的招聘要求,高职院校的高素质技能型教师人才也是很少的,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的尴尬教育现状,很多在职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在技术操作应用能力方面是比较欠缺的,和企业的计算机专业水平要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由于高职教师到企业中进行实践学习的机会比较少,使他们的科学研发水平受到了限制,如果教师都接触不到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又怎么能教出更好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呢。

2.4教学考核机制单一

在传统的高职院校教育中,对于计算机专业这种实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仍然采用的是单一型的教学考核机制,这种单一理论型的教学考核机制,很难测试出学生真实的实践操作水平,学生往往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对理论知识进行背诵,却不能够做到活学活用,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今后的工作岗位当中,这固然是和高职院校传统的教育思维有着密切关系,不能够合理地开发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缺乏一个正确评价,不能把学生在实际的计算机专业技能操作中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显现出来,考核形式单一,考核面窄,缺乏科学的企业评价模块,没能更好地了解并掌握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状。计算机作为一种普及性非常广的工具,由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弊端,导致了计算机专业学生同其他专业学生相比并不具备更好的竞争优势。

3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当代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3.1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十提出的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纲要,在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指导下,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应当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和企业的发展相接轨,明确当今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市场竞争形势十分严峻,因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要以学生的实际利益为导向,将眼光放长远一些,注重对学生综合性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向设定上,需要对我国当前的转型发展背景进行研究,立足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定期开展市场考察项目,对计算机专业的用人企业进行分析,实行“校企联合”的发展战略,在学习期间安排学生到将来可能前往的就业单位去实习,虚心听取用人企业对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意见。

3.2创新并改革课程体系内容

针对传统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老旧的问题,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开展“校企融合”、“工学一体”的教学战略是大势所趋,必须创新并改进新课程教育体系,努力更新课堂教学的内容,使高职教育能够同企业的人才需求相适应,比如说在高职院校中建立一个计算机技术产业园,融合社会上最为尖端的计算机技术,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又或者是通过“岗前培训”以及“顶岗实习”的方式,让学生可以到企业中实习发展,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将高职学校教育同企业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一同参与到企业科研技术项目的开发当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3提高师资水平

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的正确指导下,为了更好地实施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方案,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技术应用水平,各大高职院校都积极开展了“双导师制”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优化了高职院校中计算机专业教师的人才结构,提高了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教学水平,所谓“双导师制”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就是聘请企业当中优秀的工程师到高职院校中给学生讲课,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让高职院校教师到企业当中进修学习,了解当前企业的计算机技术发展现状。采用技能培训、专业技术考核以及项目研发的方式,可以快速提升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水平,基于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培养理念,对高职教师的责任心和师德要求也是很高的,教师要不断提升并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够更好地开展人才教育培养工作。

3.4完善高职人才考核机制

应当建立健全的高职人才考核机制,提高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考核力度,使学生能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例如与他人沟通交往问题的能力,分析思考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模式以及团体协作能力,这也都是现代职业教育对综合性人才所提出的要求,需要在高职计算机教育考核机制中,添加企业考核模块,对学生在实习中的真实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找到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激励他们在今后的实践学习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抗挫折和抗打压能力,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评价。综上所述,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正确指导下,高职院校针对传统计算机人才教育培养弊端,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对策,树立了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并改革了新课程教学体系,建立了“双导师制”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师资教学水平,并且完善了高职人才考核机制,为计算机领域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更多新鲜的血液。

参考文献

[1]梁幸平.订单式培养与现代学徒制对比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

[2]涂向辉.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及其内涵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7).

第5篇

1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1.1专业定位不准确

国家信息化的目标、进程决定着社会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而目前多数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上,主要侧重于培养具有良好的基础理论和科学素养,能从事计算机学科教学、应用和研究的通用型人才。在这样的培养目标下,学生要完成大量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学习,虽然所学知识面面俱到,但每门课程的学习却浅尝辄止、一知半解,无法真正掌握专业的核心技能,与社会所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有很大的脱节。

1.2专业教学体系缺乏特色

目前,各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相似度较高,培养模式也基本沿用传统的理论传授和上机操作的模式。有些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大纲几乎一致,选用教材及教学重难点也都基本相同。另外,许多院校虽设有嵌入式、物联网、信息安全等相关专业,但各专业设定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课程设置等却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同小异,很难体现出专业和教学特色。

1.3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陈旧

为维持教学的稳定性,许多高校的教学计划调整时间一般设为四年调整一次,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容易出现教学内容落后、课程设置不合理、与社会需求脱节、教学设备陈旧等现象。大部分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法仍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实践教学课时设置相对较少,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难以满足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

2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的目的是为社会输送大量发展所需人才,并为社会服务。高校应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保持一致。通过对社会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岗位及IT企业的广泛凋研,并结合相关专家的分析意见和建议,本文将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厚基础、会实践、能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软件与信息技术人才,提出针对计算机专业的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总体思路如图1所示。

3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对就业岗位能力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对专业人才应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整合,将专业培养过程划分成三个模块来完成,基本素质培养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每一阶段的课程设置,应根据后续课程或项目应用需求,倒推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来确定。具体内容如下:

3.1第一阶段,“专业基础模块”

这一阶段安排在大一大二学年,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专业学习打好基础和方向。其中,大一学年是专业学习的入门阶段,主要任务是一些公共基础课以及少量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如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思想道德修养、中国文化导论、计算机导论、C语言等基础课程的学习,教学方式主要为理论课讲授;大二学年是专业基础学习阶段,主要目标是完成计算机专业基本知识和素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术基础应用和设计能力。课程安排为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其中实验课的课时应不低于全部课程的70%,重点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和程序设计能力。

3.2第二阶段,“专业技能模块”

这一阶段是专业学习的关键性阶段,安排在大三学年,需要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及综合分析设计能力。教学模式则通过引入项目教学法来完成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项目教学法又称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项目为导向,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项目开发的教学方法。在项目教学法中,师生共同组成若干个项目开发组,教师相当于企业的“项目经理”,负责项目的承接以及任务的、指导、监督与控制等工作,学生则相当于项目组成员,负责项目的实际开发、操作、调试等工作。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中运用项目教学法,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以实际工程项目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相互沟通、协作的能力,实现“教、学、做”一体。除了引入项目教学法,此阶段的学习还要以学科竞赛为教学辅助工具,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等比赛,激励学生自主创新。

3.3第三阶段,“核心技能模块”

这一阶段安排在大三暑假和大四上学年,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通过校企合作,由企业提供完实习岗位,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培养其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能力,并在实习的同时完成毕业设计。学生也可以根据就业去向自主选择实习单位。这一阶段需要加强职业针对性,使学生掌握一种或两种以上的专门技术和技能,教学上要突出“专”和“新”的特点,突出技术和知识的先进性。

4结论

第6篇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市场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人才培养模式由办学理念、培养计划、课程大纲、教学教材、职业教师、产学结合、实操实训、教学制度、教学管理等因素构成,并由这些因素的运作来铸造和体现培养质量的一种培养人的过程与方式。高职教育普遍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面向市场设置专业、重视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建设理念[2],但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单纯依靠理念的转型和专业设计思路的调整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创新成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因素。目前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课程、多媒体相关课程、计算机语言课程等,计算机理论课程偏多,富有针对性的专业技术课和专业选修课较少,导致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缺乏,计算机专业特色不突出。高职院校的学科建设从市场需求的实际出发,关注国内外的最新研究动态,构建与人才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教育学科,这是实现高职教育与职场之间“无缝对接”的基础。应依据社会企业、行业岗位实际,通过对社会市场职业岗位群现状及发展趋势的调研,对职业岗位职责所需知识与技能的分析,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课程内容、实训实践教学条件。职业教育培养的是能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面向企业生产、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课程内容设置中应突出实训、实践环节,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训练中心、计算机语言和程序训练室等使学生所学知识能及时“学以致用”,还可以深入公司或企业第一线,切身感受某种计算机语言或某种软件在实际中的应用,使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具有自身的特色技能,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此外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计算机专业教材的更新换代加快。教材的定制要紧跟科技的发展,及时更新软件方面教材的版本,将国际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紧跟社会的步伐。

2重视学生职业基本素养教育

现代企业招聘人才时把责任心、敬业、诚信、团队合作意识等职业基本素养看得很重。高职教育对学生的培养方面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特色技能培养的同时,不能忽视工作岗位对“做人”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注意对学生的基本道德、组织能力、合作能力、遵纪守法等素质的培养,除设置这些方面的课程外,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提高能力、施展才华的机会,并给予一定的财力、物力等的支持,如举办计算机方面的竞赛、演讲比赛等。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培养,例如在课后作业布置中可以将学生分组共同完成一个计算机程序语言的编写或共同合作解决某个问题,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自己承担某节课的教学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扮演教师主导的角色,此时教师在旁边适当加以补充、纠正,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同时调动学生学习创新的积极性。

3加强就业指导机构的系统建设,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某些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是在学生找工作的前夕才开始,期望达到“临阵磨枪”的效果;加之高职院校重视专业课教师的进修培训而忽视就业指导人员的培养,导致就业指导人员缺乏系统知识,就业指导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就业市场的需要。从就业和学生成长角度来看,就业指导工作应从学生入学初就开始重视,分析当前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就业形势及发展趋势,让学生体会到就业竞争的压力,端正学习态度、规划自己的学习目标;加强对毕业生的心理疏导,对自己的专业树立信心,避免就业悲观情绪或盲目攀高的心理障碍。倡导先就业后择业,随着IT产业的飞速发展,求职择业不再像过去那样要求一步到位,毕业生需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积累工作经验,为以后自我价值的提升做好准备。此外重视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培养,工作人员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积极参加省、市甚至国家级的培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4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有效实施顶岗实习

校企合作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1)学校和企业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企业需要什么方面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方面的人才。这种方式下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普通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培训,这种方式的目的是培训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2)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可以是企业、公司内部,也可以校企合作在校内建实训基地。学生入学后可以定期去企业参观、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目标、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实训基地是解决学生实践教学难的有效途径。3)顶岗实习是实践性教学的有效方式。顶岗实习是计算机专业实践类的一门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计算机技术相关企业单位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课程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将实际工作项目和典型工作任务贯穿于整个教学和技能训练之始终,集教学做于一体的工学结合课程。[3]目前,高职院校在实施顶岗实践过程中,某些学校管理不到位,某些实习生自身对顶岗实习认识不足等问题,导致顶岗实习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学校方面做好以下工作,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顶岗实习效果会有很大的帮助:(1)重视顶岗实习前的动员工作。顶岗实习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学习与人交流、合作、检验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学生对公司或企业的工作环境、工作方式等有一定的了解,对毕业后的就业工作有了自己的初步判断。因此要做好顶岗实习前的动员工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虽然掌握了计算机的一些专业知识,但行业知识欠缺,造成在顶岗实习初不容易上手,企业也不会放心将重要的工作交给学生来做。特别教育学生要积极主动、谦虚谨慎、勤学好问、善于思考。(2)做好顶岗实习期间的管理工作。每位学生有自己的指导教师,实习期间指导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和指导,如通过电话、邮件、短信等多种方式与学生交流。形成教师定期巡视制度,深入企业实地,在思想、情感、技术等方面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和解决。让学生感觉自己虽不在学校,但时刻感受到学校的关注、教师的关爱,加强对学校的认同、岗位的认可,安心工作。(3)严格顶岗实习考核评价。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等为目的,校企双方共同参与考核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过程的实施,以保证考核评价的科学合理。为提高学生对顶岗实习的重视、树立正确的态度,考核评价的成绩作为学生校外实训课的成绩并获得相应的学分,合格者由校企双方共同颁发实习合格证书。

5结束语

第7篇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职业岗位分析;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能力培养

1 目前社会需要的计算机人才分析

从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类型来看大致上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1 从事管理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他们主要负责企业宏观规划、IT项目管理等决定企业发展的管理性工作,其工作绩效对组织绩效有关键甚至是决定性影响。对他们的要求是以战略思想、逻辑分析和对业务的精深了解见长,具有丰富的企业运作经验,良好的语言和文化沟通能力。

1.2 从事研发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他们主要从事计算机基础理论的研究以及具体软件开发和实现工作。对他们的基本要求是熟悉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情况、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等。

1.3 从事应用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他们主要在计算机与软件企业中从事系统集成或售前售后服务的技术工作,以及从事企业与政府信息系统的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的技术性工作。对他们的要求是熟悉各种常见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能够完成常见的信息化系统的配置和维护。

总体来说社会对这三类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呈金字塔结构,管理人才、研发人才和应用人才的比例基本维持在1:4:7。但是,目前国内计算机行业从业人员的结构却呈“橄榄型”分布,即“两头”短缺:既缺高级IT人才,包括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更缺技能型、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即“IT蓝领”――大量能从事基础性工作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而中端人才趋于饱和,这导致大量高学历的技术人员不得不从事软件程序编码,系统日常维护等工作,造成了人力资源上的一种浪费。面对国内目前对软件编制和信息技术应用方面中低端人才的巨大需求,我们中等职业教育应该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抓住培养计算机应用及软件专业人才的机遇,重新定位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提高办学效益。

2 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学生就业岗位现状调查

2003年,由教育部职成司牵头,对北京、天津、广州等省市773个中等、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生进行了一次调查。

统计数据表如下: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出职业教育计算机技术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80%以上)从事计算机销售与技术支持、数据录入、办公文秘等岗位的工作。在局域网管理与维护、多媒体制作、网站管理与维护等岗位上工作的职业学校毕业生相对较少。但实际上,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三个岗位的人才需求缺口巨大。而这些岗位都属于技能型岗位,非常适合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具有很大的发挥作用的空间。

3 目前社会需要的中职类计算机人才及其培养策略

针对人才市场需求情况的总体趋势,中职计算机专业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发展方向,即桌面办公、网络管理、硬件维护、多媒体制作,培养“适销对路”的技能型紧缺人才。

3.1 桌面办公型人才。

所谓桌面办公型人才是指能熟练掌握常用的办公自动化软件和应用软件的操作人才。虽然计算机在大多数企业和单位已经基本普及,大部分人也能使用计算机、应用一些常见的软件,但能熟练使用各种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人并不多。我们可以试着培养一般单位需要的“软件操作能手”。这些人对于办公类软件应该非常精通,能熟练进行各类办公操作,对其它应用软件则并不要求非常精,但了解的面要很广――出现问题时知道怎么解决,即使暂时不知道,也能想出办法尝试解决。

3.2 网络管理型人才。

国家信息产业部预测,今后五年,我国从事网络建设、网络应用和网络服务的网络管理型人才需求将达到60-100万人,发展前景十分良好。这些人主要负责公司内部网络设备和公司网站的基本维护,应该熟悉内部局域网的布线、组建,交换机的配置和维护,能够根据企业要求制作常规网页,对网站内容进行更新和应用网络管理工具进行网络监控、维护,在培养过程中可以加强实训环节的比重,通过模拟操作、强化实训、实验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3 硬件维护型人才 。

计算机硬件不能正常工作是每个使用计算机的人都会碰到的问题,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解决的。其实企业很需要自己的维护人员,我们常常遇到这种情况,在一个单位或者企业里由于没有人懂得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维护,只要计算机出了问题不管大小总是请专业维护公司,导致人力和财力资源的浪费。我们可以以企业期望为目标,以能力为导向,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这些人应掌握计算机硬件知识,对个人电脑硬件有较全面的了解,通晓各种硬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能独立完成硬件的组装、单个硬件的更换,排出计算机硬件的简单故障。

3.4 多媒体制作型人才。

这里所指的是掌握常见图形图像软件使用方法的人才,如会使用平面处理、动画制作、网页制作等软件,胜任本行业的相关工作。

图像处理是需求量较大的一个领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告公司、网络公司、装饰公司和外贸公司都需要这样的人才。这种人才对计算机的理论知识要求相对较低,但要求熟练掌握有关图形图象软件的使用方法。这类软件的版本升级非常快,学校要根据社会的需求随时更新教材,并要给专业课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机会。图形图像处理需要一定的艺术审美能力,我们可开设相关的课程进行培养。

最后,列出职业中专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设置表,供大家共同探讨。

4 结束语

总之,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开设的课程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所学的知识技能应是最新的、使用率最高的、能马上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的。这样的学习对学生今后就业才是最有利的。以上是本人对中等职业中专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点意见,有不成熟的地方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 2005.11.14

[2] 刘春生 徐长发 职业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 2002.12

[3] 李晓明 陈平 张铭 朱敏悦 《关于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2004

第8篇

(一)微信的概念及应用

微信是腾讯公司开发一款可以取代短信的即时通讯软件,但它的功能远远超过短信,它通过很少的流量就可以实现文字、声音、视频等多媒体方式的即时通信。同时,在微信的基础上,开发了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可以为个人或者团体打造一个和特定人群的文字、图片、语音等的互动。而普通用户只需要订阅感兴趣的公众号,就可以收到推送信息。微信公众号的零门槛,已经为各行各业的人士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

(二)基于微信的教育教学

在高校高效教育教学中,借助大学生人群智能手机和微信的普及,可以及时准确的运用微信公众号,建立高校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的师生互动平台。对于与互联网应用技术有着密不可分关系的计算机专业,更有充分的理由将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微信结合起来,及时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科技资讯和专业技能。同时,在课程建设上,打破原本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从知识重点讲解和知识拓展的角度,从课堂上延伸到课外,将眼光放远、眼界放宽,真正教授学生想学的,有用的知识。把微信运用到教育教学上,提倡的是一种碎片化的学习,它可以是一个重点,一个难点,将这些原本只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化整为零地呈现出来。师生之间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制约,随时随地的进行互动交流。

二、基于微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的优势与特色

(一)教师在微信中的专业发展与教学能力的提升

将微信应用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引导者,架构师。微信对于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1.教学模式的变革,促进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改进

微信作为一种网络化的学习方式,与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相结合,是一种新型的、创新性的教学方式,两者结合,既可以发挥老师在整个过程中的引导、启发、监控的主导作用,又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的主动性、创新性。教师针对这一教学模式的变革,必然需要加大教学方法的改进。在教学方法上,由原来的课堂为主导的老师教为主体的方式,必然要向互动课堂,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的转变。

2.课程内容的建设,利于教师对教学知识的架构

对于一个专业来说,专业课程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而专业课程的重点又在课程内容建设上,它包括教材的选择、教学课件的制作、教案的编写等内容。结合课堂教学互动,教师可以将课程内容建设在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内容串讲、重点剖析、课后习题、知识拓展、知识技能、科技前沿等板块对教学内容重新架构,逐一推送到学生手机客户端。教师也可以在课程内容建设中,对教学知识重新梳理,从而走向更专业、知识面更广的方向发展。

3.学习方式的拓展,利于教师终身学习的发展

微信改变教师的学习方式,使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成为主体。传统的教师学习方式,一般都是通过书籍阅读、进修来实现。随着互联网的到来,教师慢慢的改变了原有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思维。而互联网作为信息时代信息自由、言论自由的平台,为教师的教学反思、思想意识的觉醒、学习的知识来源,提供了不断自我更新、终身学习的载体。微信的应用,要求教师自身在起主导作用的交流过程中,自身水平的提高,这种激励是在师生一次一次的互动中相长而生的。

(二)学生在微信中的能力培养与自学水平的提高

能力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不断拓展学生的人文素质、专业素质,以及自我学习的能力,才是培养出了高素质的人才,也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

1.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学生学习不但是老师教与学生学的对立关系,教师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发挥的是引导、启发的作用,学生学习应该是主体,但目前的教学方式难免还是不出填鸭式的窠臼。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始终是被动的。被动的学习带来的就是消极的面对。这样的学习方式,是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的。微信可以在很大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将学习变成一种乐于接受的方式,并在其中寻找到乐趣,将原本枯燥的知识通过碎片化的学习过程,不断的正面强化,并最终成为一种自学水平提高的过程。

2.有助于扩展学生学习的视野

微信的内容一般都是通过教师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收集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或者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一一呈现出来,突破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和内容限制,极大的丰富了学生对知识的猎取和对知识的渴望。

3.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认识

教师在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在更多的时候是在强化自身课程的重要性,但是在课程建设上显得比较单一,学生在对课程的认识上就会很片面,其中精品课程网站是学生加深对课程认识一个很很重要的平台,在手机客户端,微信成为了重要的展示平台,微信公众号可以很好的展示一门课程的多维度,通过微信编辑模式的自动回复、关键词回复等功能,以及开发模式下实现自动查询、论坛交流等全方位、立体的展示课程。

(三)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在教育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师生互动分为课堂互动和课外互动,课堂互动有时可以决定一堂课的效果和好坏,老师通常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进行,而课外互动往往被老师忽略,仅限于布置课外作业。师生互动,作为教学过程的一部分,老师可以通过互动了解学生当前学习的状态,并根据该状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通过互动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启发思维,化被动为主动,从而形成一种思考之后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微信正是通过互动来推送信息的方式,集内容、分享和讨论为一身,让学习成为互动,互动就是学习的模式,将知识迅捷、方便的推送到学生面前。它突破时间和地域的局限,让学习变成一种交流,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都可以使用手机互动学习。微信互动,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对师生教与学的关系进行颠覆,它打破了教师在课堂上的照本宣科,学生填鸭式的知识输入,而成为一种对知识的不断探索,老师可以把最新的知识推送到学生面前,共同学习专业知识。学生可以对课程的学习提出自己的想法,形成“维基百科式”的学习过程,每一个环节都是由师生共同完成。

三、微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教学中的几种实现方式

(一)打造一门专业课程公众号

微信公共平台是腾讯公司在微信的基础上新增的功能模块,通过这一平台,个人和企业都可以打造一个微信的公众号,并实现和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互动。运营主体是组织和个人的可以申请订阅号。公共平台订阅号,为用户提供信息和资讯。它的功能包括:每天可以发送1条群发信息;用户根据指定关键字主动向公号提取常规消息;公号针对用户的特殊疑问,为用户提供1对1的对话解答服务;用户根据分类阅览各子菜单的信息。笔者根据自己所教的专业课程《网络安全技术》申请一个订阅号,并在菜单里分别设置了3个菜单:课程内容、知识拓展和互动社区。课程内容是把本课程的主要内容通过一个个小知识点来学习,通过对小知识点的日积月累,逐步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包括课程概要、知识讲解和课后习题。知识拓展是结合互联网搜集最新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讯息,它包括网络安全和其他知识。互动社区是一个提供给学生的一个互动交流平台,它是一个开放式的互动社区,相当于留言板的功能,通过发帖,让彼此之间加强感情、促进沟通,共同进步。

(二)订阅有影响力的计算机领域学习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作为一个企业、组织和个人信息和资讯的平台,众多优秀的团队和个人的公众号就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讯息和帮助。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们应该更好的利用微信来学习更多的知识。当然,在这个知识快餐时代,我们没有时间去关注太多的公众号,这是老师的推荐就变的很重要,老师可以把一些经营比较好的、有影响力的、对我们专业的学习有一定帮助的公众号推荐给学生。我们也可以通过自己搜索来获得自己感兴趣的公众号。这些公共号包括web前端教室、web前端开发、暗夜网络安全、网络安全学生联盟、互联网热点等。

(三)教师与学生之间微信互动

微信本身的功能就是私密聊天和朋友圈,如果老师和学生互为好友,学生就可以与老师联络感情,交换学习心得,疏导心理问题,而且微信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让沟通变的丰富、有趣,从而缩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四、结论

第9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1校企合作的意义

计算机专业是对实践性和操作性的要求很强的专业,一名合格的计算机工程技术人员不仅需要具备雄厚的理论知识,更需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以及专业的团队合作能力。而在学校的课堂上仅仅能传授的大多数是理论知识,而实践的技能,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则必须在企业的一线中才能学会。1)校企合作是学校制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基础学校在制订新一届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时,往往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核心课程几个模块进行,而专业方向课、专业核心课程的制订往往需要深入到当地企业中去进行了解,了解当今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技术人员,从而根据企业的需要来培养专业人才所需的教学内容,实践、实训项目等。另外搞好校企合作还可以聘请企业里有经验的工程师、技术人员来学校协助毕业生的实训、实习项目的指导等。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2)校企合作可以实现三方的共赢在校企合作模式中,学生可以通过按照企业模式的培养,尽可能地提早熟悉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的工作模式和企业的团队合作精神,企业也可以获得理论知识扎实,操纵技能强的员工。这样可以大大节约企业的用工成本,提高员工的工作计划。而高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来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学生来报考,从而实现三方的共赢。

2高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的模式

1)实现“订单套餐”,促进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零距离”对接建东职业技术学院大部分专业实行“订单式”培养模式。由行业专家、技术人员参与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按照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参与专业教学计划、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课题研究,校企双方共同开发培训项目和课程,共享专业技术人员资源,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达到双方共赢。2)加强走动互访,拓宽合作领域企业通过走访,与学校进行广泛交流与研讨,双方在技术研究与合作、教师挂职锻炼和企业专家讲课、企业人才培训和学生实习实训、优秀毕业生推荐和优先招聘录用毕业生等方面达成共识,收到了良好的预期效果。3)建立专业顾问委员会专业顾问委员会主要由集团内的行业主管部门中的业务领导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组成。集团每年定期召开专业顾问委员会会议,组织他们对专业的教学改革、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教室与实验室建设规划、校内外实习等重要问题进行专题讨论研究,使学校的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行业、企业需求相衔接,使学校始终处于主动适应的位置。

3校企合作模式下计算机专业培养存在的问题

1)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企业与高校的获利不同,企业的主要目的就是盈利,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主要教练。是学生的接纳者和受益者。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同时,也希望从中获取一些经济利益。然而,高校的主要目的是利用校企合作追求社会效益,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两者是存在矛盾的。另外,校企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2)高校提供校企合作的能力不足高校作为校企合作中教育的主要场所。它在提供校企合作的能力方面不强。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多数高校在校企合作方面是停留在表面,没有进一步的深入。这是因为高校在专业方面吸引企业的优势不足,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技能,专业知识无法吸引企业的需求。其次是高校教师在校企合作的参与方面没有积极性,很多教师认为教学、科研才是最重要的。对这种提高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教师并不感兴趣,这样抑制了高校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3)学生对校企合作兴趣不佳现在许多学生都是娇生惯养,习惯于在课堂上懒懒散散。虽然在毕业前一年会去企业实习,但学生的重视度不够,甚至有的学生不愿去企业,认为太苦、太累。只希望去一些舒适、安逸的岗位,这样就影响了企业与高校的合作。

4高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的结合点———课程、教学与专业建设共同开发高职课程和促进教学是校企合作的最大利益结合点

1)课程设计上汇聚校企智慧建东职业技术学院在进行高职课程设计时,主动让企业以积极的态度参与高职课程的设计和高职人才的培养,学校会经常去企业进行调研。企业为学院的高职课程设计提供必要的数据,为学校提供必要的技术人员和课程实施的场地设施。2)课程评价时结合校企需求建东职业技术学院强调高职课程开发从实践中生成,保证实践教学在高职课程中的分量和地位,在实践中细心检验新开发的高职课程的目标、内容的合理性、可行性、实用性、适应性等特性,努力使课程评价走向真实性评价。重视在企业环境中进行可操作性评价,花尽量少的成本测试到学生最基本的素质,发现最有价值的发展潜力。3)引入企业教学模式建东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开始引入企业的教学模式,学院为企业免费提供实训,实习场地,企业负责提供全套生产设备、技术的投入和运行的管理。企业独立生产的同时将接受学生一定时间的顶岗实习,并提供劳动报酬。学院将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技术援助和项目合作研究,企业则负责科研成果的市场孵化,安排技术人员参与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并负责学生在企业实训时的全程指导和考核。4)积极研究专业建设的路径和方法建东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建立和完善必要的制度,形成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订课程标准、共同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共同制定考核评价标准。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