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7 09:40:5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康复护理方向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脑卒中 康复期 护理随访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2.239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0月~2009年10月收治64例脑卒中均为住院患者,男51例,女13例,年龄48~76岁,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住院期间均经过系统的治疗:以控制血压、治疗脑水肿、神经保护和抗栓联合为主,并配合高压氧治疗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减轻,病情稳定,住院天数10~40天,按出院顺序随机分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关键词】 综合护理干预;宫颈癌放疗;放疗效果
放射治疗是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手段,适应范围广,各期均可应用,疗效好[1,2]。宫颈癌的放射治疗以腔内照射配合体外照射的方法应用最普遍,然而放射治疗期间患者会出现放疗副作用,使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为了减轻放疗副作用,确保放疗顺利进行,将110例宫颈癌放疗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以观察对放疗副作用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06年8月至2009年7月宫颈癌放疗患者110例,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门诊患者)年龄20. 55岁81例,56岁以上29例,文化程度大专以上20例,高中32例,初中以下58例。
1. 2 方法 全盆照射:2~2. 5Gy/次,总量20~25Gy/3周左右;腔内后装:5~6Gy/次,总量约30~25Gy;盆腔四野照射:2~2. 5Gy/次,宫旁总剂量20~25Gy/3周左右。
1. 3 放射治疗副作用判断标准 根据WHO推荐的分级标准来判断治疗作用[1]。
1. 4 统计与处理 数据采用χ2 检验。
2 综合护理干预
2. 1 一般干预措施 在放疗前对患者进行饮食方面的教育如要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穿棉质内衣,坚持阴道冲洗等。
2. 2 综合干预措施 护士要掌握宫颈癌放射反应发生的时间、症状、治疗和护理重点,制定出放疗不同时间段的干预措施。
2. 2. 1 在治疗前,多与患者和家属沟通交流,了解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状态,针对不同情况的患者,用其能够理解的方式详细讲解宫颈癌的治疗方式、治疗效果对婚姻和家庭的影响,力争缓解患者和家属的恐癌心理。
2. 2. 2 在制订放疗计划并定位后,向患者和家属讲解放疗的必要性以及可能出现的放射反应和应对方法。
2. 2. 3 在放疗进行中,根据不同放射反应出现的时间规律,提前向患者和家属讲解该反应发生的原因和对身心的影响,放疗第一周鼓励患者对将要出现的放射反应进行健康教育;放疗第二周护理并协助患者克服出现的放射反应,对可能出现的直肠、膀胱症状进行健康教育;放疗第三周对放疗的全身反应如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次数增多等进行健康教育;放疗第四周护理并协助患者克服直肠、膀胱症状,对可能出现的血尿血便症状进行健康教育;放疗第五周对血尿、血便的病人进行护理并协助其克服,对可能出现的阴道炎、皮炎进行教育;放疗第八周对出现的阴道炎、皮肤反应的病人进行护理并协助其克服,鼓励患者完成放疗。
3 结 果
干预组55例患者放疗引起皮肤反应,全身反应较少,症状较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
4 讨 论
宫颈癌放疗期间会出现皮肤反应,胃肠道反应等[3],本研究发现,不同的护理干预产生不同的护理效应。对照组门诊放疗患者,做完放射治疗后往往回家休息或回招待所休息,与护士接触时间少,护士与患者很少沟通,不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使患者不能得到良好的心身护理,加上放疗副作用,更加重了患者心理压力[4]。消极情绪可引起人体一系列生理变化,并对人体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现代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干预组(住院患者)采用整体护理方式,以患者为中心,对患者年龄、文化程度、生活环境、社会经济情况、家庭关系、疾病情况等进行全面评估,根据患者病情不同阶段、心理状况、文化程度、接受能力施行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使患者学会自我护理,减轻放疗副作用,增强患者治疗信心,如:放疗期间指导患者要穿棉质宽松内裤,保持外阴的清洁干燥,放射野皮肤勿用药膏,勿用过热水擦洗放射野皮肤,给患者进行阴道冲洗时,密切观察阴道分泌物情况及出血情况,观察体温变化,若有出血或感染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抗感染或止血治疗,指导患者多进食清淡易消化富于营养的食物,观察患者的进食情况,鼓励患者进食,若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或腹泻,进食少,予静脉输液补充营养及能量,同时应用止吐药或止泻药,患者放射野皮肤有放射性皮炎,指导患者勿搔抓放射野皮肤,并予l%冰片滑石粉外涂,减轻放疗的副作用。使放疗按计划顺利进行,从而提高宫颈癌症患者生存质量,增加了患者对放疗和护理的依从性,提高了疗效。
参考文献
[1] 王冀川,王静波. 子宫颈癌的放射治疗[J]. 实用妇产科杂志,2001,17(2):67.
[2] 李荷莲,何 津.宫颈癌治疗方法对生存质量的影响[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3):142-144.
【关键词】 产后访视护理干预; 产褥期妇女; 健康信念; 生活质量
doi:10.14033/ki.cfmr.2017.2.03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2-0073-02
产褥期即俗称的坐月子,在医学教科书上称之为产褥期[1]。我国农村常规就认为产后坐月子的时间为1个月,产后休息满1个月就是全部恢复了,妇女就要参加体力劳动,有不少的老年妇女患有子宫脱垂等疾病的比较多,可能就是与产后休养不足时有一定关系。现代医学教科书明确规定:产褥期是指胎儿、胎盘娩出后的产妇身体、生殖器官和心理方面调适复原的一段时间,需6~8周,也就是42~56 d。在这段坐月子的6~8周时间内,产妇应该以休息为主,尤其是产后15 d内应以卧床休息为主,调养好身体,促进全身器官各系统尤其是生殖器官的尽快恢复。产后访视是做好围产期保健的重要工作内容,密切观察产妇和新生儿各项体征变化,协助产妇顺利恢复到孕前的身体状况,并早期发现新生儿异常以便及时处理,对于早期诊断、治疗及预防产妇、婴儿的常见病,保障产后母婴健康具有重要意义[2-4]。本文选择2013年3月-2016年3月在笔者所在社区妇产科顺利分娩的74例孕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37例实行常规产后访视护理,研究组37例实行产后访视护理干预,两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实行产后访视护理干预的研究组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2013年3月-2016年3月在笔者所在社区妇产科顺利分娩的74例孕产妇为研究对象,所有孕产妇均为初产妇,年龄20~32岁,平均(24.5±1.6)q;孕周37~42周,平均(40.6±1.7)周。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7例。两组孕产妇年龄、健康状况和孕周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均为足月且自然分娩的孕产妇;(2)母婴状态均良好且积极配合医务人员工作的孕产妇;(3)无民族限制。排除标准:(1)有过妊娠史的孕产妇;(2)患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或急性传染性疾病的孕产妇;(3)拒绝接受产后访视的孕产妇。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行常规产后访视护理。
1.2.2 研究组 实行产后访视护理干预。具体的护理干预措施如下,(1)心理护理干预。定期对孕产妇及其家人进行产褥期相关护理及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告知产褥期妇女的家人一些产褥期妇女常见的心理和生理变化,以及常见疾病的护理知识和注意事项,以便使产褥期妇女能具有良好的健康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此外,可以通过组织召开健康教育讲座或产褥期妇女家属座谈会,以及经验交流会等方式加强患者家属之间及家属与医务人员之间的交流,大家相互借鉴经验,对产褥期妇女有一个更全面更正确的认识,提高产褥期妇女的护理水平和健康水平。(2)医护人员定期上门对产褥期妇女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了解产妇健康状况,包括:测血压和体温、称体重、检查及、检查子宫恢复情况、检查会阴伤口愈合情况、观察恶露及性状,提供母乳喂养指导。并且能及时发现与治疗会阴切口感染、乳腺炎及产后抑郁症等。(3)对产褥期妇女进行健康宣传教育,指导其正确的母乳喂养方式及指导其正确护理婴儿。初访时,要对新生儿进行准确而全面的体格检查,观察一般情况,如面色、精神、呼吸、体温等。检查头部、皮肤、脐部有无感染、血肿、皮疹、渗出、化脓等,并做相应的处理,了解分娩情况、出生体重、有无窒息、产伤、滞产、难产等,做好访视记录,如有体温不升、呛奶、口周青紫、严重黄疸、皮肤发冷发硬等情况要及时送往妇幼保健院诊治,复访一般在生后10~14 d,主要测量体重,了解生理性体重下降及母乳喂养情况,观察黄疸消退及脐带脱落情况,解决新生儿喂养护理中存在的问题,满月访视在生后28~30 d,要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评价其健康状况后,转入“0~6”岁婴儿及儿童保健管理。(4)指导产褥期妇女进行产后康复训练,鼓励产褥期妇女适当活动,进行体育锻炼,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子宫收缩及恢复,帮助腹部肌肉、盆底肌肉恢复张力,保持健康的形体,而且有利于身心健康。指导其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做些俯卧运动、仰卧屈腿、仰卧起坐、仰卧抬腿、及会、臀部肌肉的收缩运动。简单易行,根据自己的能力决定运动时间、次数。注意不要过度劳累,开始做15 min/次为宜,以后逐渐增加到30 min/次,每天1~2次。
1.3 调查方法
采用Champion健康信念模型量表和汉化版简明健康调查表(SF-36)量表对符合书本研究纳入标准的产妇进行测评。在问卷调查开始前要求对调查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并通过专家面试和笔试考核,在问卷调查过程中要求调查员严格遵守保密原则,指导产妇如实作答,提高问卷的准确性和可信度。本次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100份,排除无效问卷后,回收74份,有效回收率74%。
1.4 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包括:(1)Champion健康信念模型量表,共分为自我效能、健康动力、障碍、益处、严重性和易感性六个维度,各维度分别设六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来评估,按“完全不同意”、“不同意”、“不确定”、“同意”、“完全同意”的标准评分,分值由1~5分依次对应,最终分值总和大小与产褥期妇女健康信念度成正比。(2)采用汉化版简明健康调查表(SF-36)评估产褥期妇女生活质量,内容主要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疾病、一般情况、精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情感功能等8个领域,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代表产褥期妇女生活质量越优。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产褥期妇女健康信念水平对比结果
两组产褥期妇女健康信念水平比较结果表明,研究组产褥期妇女Champion健康信念模型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产褥期妇女SF-36量表得分对比结果
两组产褥期妇女SF-36量表得分对比结果表明,研究组产褥期妇女SF-36量表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及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传统的护理模式已不能满足患者及其家属的要求,而个性化护理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同时也是护理事业进步的体现[5]。产褥期妇女会产生许多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变化,一般来说,产褥期产妇的心理是处于脆弱和不稳定状态,其与产妇在妊娠期的心理状态、对分娩经过的承受能力、环境,以及包括对婴儿的抚养、个人及家庭的经济情况等社会因素均有关。分娩后,多数产妇感到心情舒畅,然而,具有内向型性格、保守和固执的产妇,其依赖性、被动性、忧郁和缺乏信心较为明显。其中部分产妇在产后可进一步发展成为产后郁闷、焦虑等,即所谓的产后忧郁综合征。所以,对产褥期妇女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之产后访视护理干预是至关重要的[6-7]。本文研究结果也表明实施产后访视护理干预的研究组产褥期妇女,其健康信念水平及生活质量都要显著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对于产褥期妇女产后实施访视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其健康信念水平以及改善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李丽芳.产后访视护理干预对产褥期妇妇女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9):371.
[2]陈小燕,钟美容,林玉琼.家庭访视对提高初产妇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5,29(6):28.
[3]费秀英.社区产后访视对母婴健康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31):4501-4502.
[4]魏小敏,乔寤.模块式产后访视护理计划在社区产妇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5):148-149.
[5]袁丽敏,李宏伟,叶华卫.家庭护理干预对颅内动脉瘤术后病人健康信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3,11(11):964-966.
[6]黄榕芳.产后访视护理干预对产褥期妇女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4,21(3):388-389.
【关键词】房颤;护理干预;抗心律失常药物;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R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316-01
心房颤动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常可降低患者的心脏功能,降低生活质量,同时也是脑卒中及外周动脉栓塞的重要原因,目前通过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复律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手段,但因疗程长,需反复调节用药剂量,患者依从性差,使病情易复发,为提高房颤患者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依从性,提高转复律及窦性心律的维持,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自2006年1月我科对房颤患者进行了综合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06年1月至2008年4月冠心病并阵发性房颤患者60例,临床症状均表现为心悸,发病时间为0.5小时至72小时不等,经常规心电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确诊为房颤,初次发作者12例,余48例既往曾有房颤发作史,其中男22例,女38例,年龄45―78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病情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护理干预 (1)认知干预 。在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安排1名主管护师向患者及家属宣教房颤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诱发因素、预防和治疗,尤其是药物治疗方面的知识,使患者了解坚持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重要性及擅自停药、减量等不依从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2)心理干预。对不同的个体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心理护理,如采用安慰、鼓励、支持等措施,也可邀请治疗效果显著的患者与其交流,使病人能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3)行为干预。由主管护师培养和督促患者,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教会患者将服药行为与日常习惯联系起来,如书写便条,写明服药时间及剂量等,要求家属关心患者,督促坚持按时服药,建立电话联系卡,按时与出院病人联系,督促定期复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
1.2.2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是在参阅相关文献[1]的基础上,由护理专家指导自行设计而成,其Cronbach’s a值为0.77,调查前对负责调查者进行了统一培训,内容包括:(1)是否忘记服药或症状改善时自行停药。(2)是否不按时、按量服药。(3)是否经常需要家属及医护人员督促服药。(4)是否担心不良反应而自行停药等。问卷以调查对象自己填写为主,不能自行填写者由调查者逐条询问并记录,所有问卷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30份,回收有效问卷30份,回收率100%。
1.2.3 判定标准 [2] :完全依从:主动接受药物治疗,按时、按量遵医嘱服药。部分依从:
被动接受药物治疗,按时不按量或按量不按时服药。不依从:不遵医嘱服药,经常拒绝或忘记服药。
1.2.4 数据处理。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X2检验。
2 结果
统计分析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知-信-行模式认为健康保健知识和信息是建立积极、正确的健康信念与态度,进而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础,只有人们了解了有关的健康知识,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才有可能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3],本研究通过对房颤患者进行认知、心理、行为干预,提高了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以致能够产生自觉的意识和行为去遵医嘱执行。
3.2 系统化的护理干预必须由护理人员给患者传授其所缺乏的健康知识,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的交流技巧,从而激发护理人员的学习热情,使护理人员自身价值得以体现,工作责任感得以升华,更多地发挥工作的主动性,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 贾立萍.9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调查与分析.现代护理,2003,9(1):29
关键词:脑损伤 三级康复 康复护理 日常生活能力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284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255-01
脑外伤和脑出血是脑损伤最常见的致病原因。脑损伤的幸存者70%-80%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较差。康复治疗对脑损伤的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康复医学认为,康复护理是康复治疗的延续,是实现整体康复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成功的康复都离不开康复护理。从人的大脑半球分工来讲,右侧大脑半球通过运动中枢管理着左侧肢体运动而左侧大脑半球,通过运动神经管理着右侧肢体运动。脑损伤给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都造成了重要伤害,严重影响了治疗的效果,也给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不良影响。我院根据我国三级康复网络建设经验,凭借三级康复整体护理的概念,对35例脑损伤患者进行系统化、规范化三级康复整体护理,经临床观察,康复效果满意,并对疗效进行研究。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入院的脑损伤患者70例(脑外伤和脑出血)。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35例。征得病人及其家属同意,签订知情同意书。康复组35例:男29例,女6例;年龄15岁~65岁;脑挫裂伤10例,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硬膜外血肿8例;对照组35例:男25例,女10例;年龄9岁~60岁;脑挫裂伤12例,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硬膜外血肿11例。两组病人随机分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损伤类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按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提出的治疗指南,采用神经外科常规治疗、高压氧及穴位低频电刺激治疗,未给予任何规范的康复护理和训练,仅由家人及护工帮助锻炼。
1.2.2 康复组。除常规临床治疗外,采取早期的康复护理及康复疗法。一旦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早期及时地介入康复疗法,三级康复整体护理方案更是要贯穿于治疗的始终。一级康复护理是指患者从发病到发病后第1个月末,主要在神经内科病房进行治疗。二级康复护理是指患者在发病后第2个月初至第3个月末,随着病程延长,病人的体能逐渐改善,由神经科病房转入康复病房继续康复训练。内容包括:仰卧或侧卧位时,头抬高15-30°、转换、轮椅转移、坐卧训练;坐位保持及平衡训练;同时进行进食及穿衣等床上ADL训练、如厕训练、并发症护理、膀胱直肠训练、心理护理。三级康复护理是指患者第4个月初至第6个月末。康复医院出院前,康复责任护士根据患者功能恢复情况及患者出院时的实际需求,对患者进行出院指导。而患者继续在家庭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康复训练。康复护士定期上门指导,对脑损伤患者康复护理训练给予帮助,教会病人如何自我锻炼,日常生活能力训练以及适应患者的家庭环境改造指导。在给病人治疗的同时,指导病人家属或护工采取正确的辅助训练及护理方法教,并由他们完成每周其余部分训练活动。两周上门1次,直到6个月末随访结束。各康复阶段具体内容视患者个体情况选择进行,在护理过程中应注重心理护理以及康复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及家庭康复指导。
2 结果
我院对70名患者进行为期7至11个月跟踪随访,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指数(Barthel index评分)在治疗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虽然在医院在进行一级康复护理后,康复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康复中心或康复医院进行二级康复,康复组出院后进行三级康复,通过比较发现,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差值变化时,康复组在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
【关键词】康复护理;护理工作;发展
【中图分类号】R47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2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社会人口老龄化,工伤事故、交通事故的增多,给康复医学带来了契机和新的要求。近年来,我国的康复医学发展迅速,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不断被我们引进和采用,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等职业也逐渐被人们所了解。人们更加关注康复医学的发展,因为康复医学的宗旨就是帮助人们最终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在这种蓬勃发展的形式之下,康复护理学也在发展、进步,然而与康复医学、康复治疗学的发展相比,康复护理学发展的步伐还不是很大,在理念、教育、临床护理以及总体发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现在康复护理学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做了回顾和探讨。
1.康复护理学的发展现状
1.1 护理人员紧缺。目前,康复护理学越来越重要。很多医学院校的护理专业学生都能不同程度地接触康复医学和康复护理学,但是,在师资、教材、课程设置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临床护理方面,部分医院也开展了康复专科护理,但是在如何开展康复护理、开展哪些项目方面,每个医院也存在着不同,各地的发展也极不平衡。目前,对于临床康复护理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还比较保守,观念上比较落后。近年来虽然我国的康复治疗师专业教育正在推广,并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与国际接轨,但是康复护理的发展脚步迈得还不是很大。康复护理是康复整个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它来源于一般护理,但又区别于一般护理。康复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普通的护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康复治疗的基础知识,通过实施各种康复护理技术,最终使患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但是在实际临床操作中仍然存在“能不能这样做”,“敢不敢这样做”,“这样做行不行”,甚至“做不做”,“这样做会不会出现什么后果”等等种种顾虑。其次很多临床科室都需要康复护理,例如心内科、呼吸科、妇产科等等,但由于观念的落后和认识的缺乏,这些科室患者的康复过程往往缺少了康复专科护士的参与。
1.2 康复护理技术很多康复护理技术和治疗技术是交叉存在。在康复医学对临床常见症状的处理技术中.有不少是护理技术已经涉及的内容,如:卧床病人的摆放、压疮的预防、被动运动、大小便功能的训练、热敷冷疗法等等;还有一些康复技术是护士掌握后最有机会为病人服务的,如:心肺功能的锻炼、吞咽障碍的训练及心理支持疗法等,这些康复技术完全可以是护理技术的延伸和扩展。护士在护理学的基础上接受这些相关的康复技术是得心应手的,然而,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些技术大多数是有治疗师来完成,护士的工作似乎始终脱离不了打针、发药、执行医嘱。康复专科护理技术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怎样实施康复护理技术也很困惑,各个医院开展的项目种类也有所不同。
1.3 人员专业素质康复专科护士缺乏。现在很多在职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常常忽视患者的功能问题。其任务仍只完成打针、发药、测体温、测量血压等简单的操作,而以功能维护和促进为主的康复护理在这种模式中难以实现。这主要是因为护理人员不能正确理解康复护理的内涵,缺乏应有的康复护理意识,给康复护理工作的实施和推广带来不利因素,影响了康复护理事业的正常发展。另外,护士对康复护理知识的缺乏,也是康复护理学发展的瓶颈。做为康复护理人员,应该具备哪些专业知识,掌握哪些专业技能,取得怎样的专业资格,临床上如何开展康复护理都是所面临的问题。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对康复护理人员的从业资格和专业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康复专科护士的培养越来越迫切。
1.4 工作程序康复护士缺乏科学的工作程序。康复治疗工作是一个团队协同合作的项目。医生、治疗师、护士都会参与其中。目前在临床工作中,护士在病人康复的过程中的角色,还是停留在“执行”的阶段,如何更好的在临床工作中发挥护士的作用,如何更好的与医生、治疗师恰当的分工协作,如何为病人提供更好的康复护理,这都需要一个科学的工作程序。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如护理人员严重缺乏等,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护士仍然无法抽身于打针、发药,很多专科地康复护理工作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展,很多工作都停留在口头上的健康宣教,没有真正评估、实施和评价。在工作时间上,有些医院开展晚间进行康复护理,这虽然能够避免与患者日间的治疗相冲突,但是,增加了夜班护士的工作量和负担。
2.发展的方向
2.1 教学。首先,在《康复护理学》教材的编写上,我们应该更着重于护理方面。一些临床实用的康复护理技术应该编入教材里。其次,在教授《康复护理学》的师资方面,我们更应该倾向于那些既有深厚的护理理论知识又有多年临床护理实践经验的专业护理人员,在护理学院应该增加这部分师资的比例。定出的康复护师资格标准培养和选拔康复护师,充实康复护理教师队伍。我们可以从护理学院的毕业生中选拔优秀的护师进行2―3年康复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之能满足和适应康复护理教学的需要。建立康复护理自己的教师队伍,彻底改变康复护理教学由康复医师承担的现状。使学生更多的获得关于康复护理方面的信息。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加《康复护理学》的学时,增加临床实习的机会,使学生能更深入的了解到康复护理学的实质。
2.2 临床护理。一是制定专科技术标准规范。在这方面,我们应将现有的康复技术总结归纳,吸各家之所长,建立一套专科技术操作体系。随着康复护理的发展,我们应该对专科技术不断修改更新,不断适应新的要求。二是培养康复专科护理人才。目前,专科护士的培养已经成为护理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建立一套康复专科护士的培养体系,并规定其准入资格,是康复护理学发展的要求,专科护士在临床、教学、科研方面必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三是建立合理的工作程序。建立合理的工作程序,与康复医生、治疗师分工协作,发挥护理人员的重要作用。随着专科发展的要求,我们应该不断地、主动地参与到病人的康复进程中来,在医院病房、门诊、社区等发挥更多的作用。
3.康复护理服务社会化
【关键词】 康复护理;康复护士
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在总的康复医疗计划实施过程中,为达到躯体的、精神的、社会的和职业的全面康复的目的,紧密配合康复医师和其他康复专业人员,对康复对象进行的除基础护理以外的功能促进护理。预防继发性残疾,减轻残疾的影响,使患者达到最大限度的康复和重返社会[1]。康复护理只有十余年的历史,是为了适应康复治疗的需要,从基础护理中发展起来的一门专科护理技术。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而发展。我国对康复护理的研究着重在骨科、神经科、心脏、老年病等临床专科患者康复的工作中。
1 基本情况
我院康复医学科从2008年3月至2010年12月,聘请的护理人员15名,均为女性。年龄35岁1人,平均年龄26.8岁;工龄5年及5年以下9人,6~10年3人,11~20年2人,>20年1人,平均工龄6年;学历:本科2人,大专5人,中专8人;职称:主管护师2人,护师5人,护士8人。所有人员均无接受正规的康复护理课程教育,无专业的康复护理知识,其中仅3名护理人员曾外出进修学习。
2 康复护理存在的问题
2.1 康复护士基础医疗水平偏低 15名护理人员中低年资、低学历的护士居多缺乏临床护理经验,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
2.2 缺乏系统的专业的康复护理知识及技能 15名护理人员均未接受系统的康复知识培训,对康复医学认识不深,存在着康复护理知识少,技能缺等问题,完全胜任和承担康复护理工作十分困难。
2.3 临床其他科室的护士对康复护理理解认识不深 康复护士面对外界的不解及自身信心不足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影响正常的护理工作。
3 康复护理与一般护理的共同点与区别点
康复医疗是一个新的医学领域,康复对象是各种功能残障者,因此,对从事康复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但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基础医学水平,还要学会康复护理的技术与技巧。
3.1 共同点
3.1.1 基础护理 康复护理首先应完成生活护理和有关基础医疗措施,即完成基础护理的内容。
3.1.2 执行医嘱 准确执行康复医嘱,这是完成康复医疗计划的保证。
3.1.3 观察病情 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和残疾的动态变化以及康复医疗的效果,并及时向康复医生反映真实情况。
3.2 区别点
3.2.1 护理对象 康复医疗主要对象是残疾者和慢性患者,他们存在着各种动能障碍,给护理工作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并带来了诸多的困难。护理人员要为患者多方面服务,尊重患者的人格,不论其残疾程度如何,均应一视同仁,不能有任何歧视或厌恶。
3.2.2 护理目的 康复护理首先要完成与一般护理相同的目的,即,使患者减轻病痛和促进健康。此外还要预防残疾的进展,减轻残疾的程度,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活和活动能力,使患者早日走向社会。
3.2.3 护理内容:除一般护理内容之外,尚有:
3.2.3.1 观察患者的残疾情况以及康复训练过程中残疾程度的变化,认真做好记录,向有关人员报告。康复训练是综合性的,如药物、理疗、针灸、运动、按摩或推拿等。护士要与各有关人员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洞察和了解情况,提供信息,在综合治疗过程中起到协调作用。
3.2.3.2 预防继发性残疾和并发症。如偏瘫患者应预防挛缩畸形的发生[2]。因为挛缩可阻碍康复计划的进展。在护理时,要矫正患者姿势,亦可利用力学辅助器等。
3.2.3.3 学习和掌握各有关功能训练技术,配合康复医师及其他康复技术人员对残疾者进行功能评价和功能训练。根据患者的不同性质和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3]。使训练在病房中不断地继续进行,让患者随时随地恢复功能,受到更大的裨益。
3.2.3.4 训练患者进行“自我护理”指患者自己参与到活动中,并在其中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更完善、更理想地达到护理目标。康复护理的原则是在病情允许条件下,训练患者进行自理,即“自我护理”。对残疾者及其家属要进行必要的康复知识的宣传,通过耐心地引导、鼓励和帮助,使他们掌握“自我护理”的技巧,从而部分地或全部地做到生活自理,以便适应新生活,重返社会[4]。
3.2.3.5 帮助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残疾人和慢性病患者有其特殊、复杂的心理活动,甚至会产生精神、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康复医护人员应理解患者、同情患者,时刻掌握康复对象的心理动态,及时耐心地做好心理护理工作,不允许有任何讥笑和讽刺的言行[5]。
4 建议与思考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康复服务的需求也大大增加,康复护理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因此对康复护士必须通过专业培训才能胜任本职工作,怎样培训优秀的康复护士是我们今后需要探索的课题。首先看看康复护士培训四要素[6]:
4.1 专业培训是重点
康复护理是一门新的护理专业,康复护理源于一般护理但无论从护理对象、内容、方式都具有它的专业特点,如康复护理对象是因疾病和损伤而导致的各种功能障碍者,护理的内容多为患者的功能恢复,护理方式主要是“自护方式”。加强专业培训使之尽快适应康复护理工作尤为重要。可以通过请康复专家来讲学授课;组织康复护士去外院参观学习及交流;鼓励和组织康复护士有计划的进行理论及技术学习;工作中遇到典型病例及时进行案例分析学习。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学习,使康复护士的专科理论和技术得到提高,以适应康复护理专业的需要和满足患者需求。
4.2 功能康复是目的
康复护理的最终目的是使伤残者恢复某些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当然也不可忽视他们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康复。心理康复非常重要,不少残病者因伤残缺陷而产生悲观失望和轻生念头,这些不良情绪直接影响康复效果。康复护士在工作中要关心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发生原因,从而根据患者的文化修养,家庭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康复教育计划。要反复认真向患者和家属介绍疾病康复知识和训练计划以及措施和预期效果等,使患者逐步打消顾虑振奋精神,树立克服困难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康复护士更重要的是辅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从日常生活的简单训练做起如:梳头、洗脸、穿衣。这些看似简单但十分重要的训练必须由康复护士手把手一遍遍反复多次进行。训练中要准确把握尺度,不包办替代,不放任自流。
4.3 基础护理是依托
需要接受康复护理的人多数是伤残者,大多需卧床或活动受限制,生活自理能力差。他们中许多人在院期间需要依靠护士的帮助,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做好基础护理,尤其是生活照料部分,还要注意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对康复患者要注意安全护理,防止发生坠床、烫伤,这些均需要加强基础护理的落实,如果我们不把患者安全放在首位就谈不上患者康复,所以基础护理是康复护理的依托和保障。
4.4 健康教育是方向
把康复护理知识教给患者及家属,把康复护理的技能传授给患者及家属,这是我们做好康复护理的方向和宗旨。康复护士有责任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卫生宣教和健康指导,康复护士应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宣教能力,有较丰富的知识,专业技术娴熟。要着重培训康复护士的交流技巧,要通过交流让患者信任护士,使护士较准确的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感受。要定期进行宣教教会患者和家属必要的康复知识和技术,尤其要讲述和教会其自护知识和技术,使患者出院后能继续训练,加快机体功能恢复,从而逐渐适应社会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护士面对的都是功能障碍者,他们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较为脆弱。作为健康的守护者,除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得技术,还应有健康的体魄、整洁的仪表、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言语修养。良好的精神面貌能唤起患者乐观饱满的情绪,增加患者与疾病斗争的信心;美好语言不但能使患者听了心情愉快,而且能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护士的亲切语言,有利于解除患者的思想负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利于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促进患者的康复。
康复护理的前景是光明的,前进的道路还有待我们所有护理工作者共同努力铺设。
参 考 文 献
[1] 石凤英.康复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
[2] 石凤英.康复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
[3] 石凤英.康复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
[4] 石凤英.康复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
【摘要】 目的 介绍脑血管意外的康复护理措施。康复护理可以改善脑血管意外患者的运动、语言、认知缺损的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性,使之早日回归社会及家庭。方法 对104例脑血管意外患者实施康复护理。结果 脑血管意外患者无一例护理并发症发生,大多预后良好,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及言语功能障碍明显改善。结论 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康复护理是降低病残率及提高治愈率的关键,可以促进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全面康复。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康复 护理
脑血管意外病人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存活下来的病人多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等。丧失生活自理及工作能力,严重威胁着病人的身心健康,如不及时康复治疗常产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现对脑血管偏瘫病人进行系统规范的康复指导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住院患者104例,其中CT检查确诊脑出血36例,脑梗死68例,其中男性60例,女性44例。年龄45-78岁,肢体功能障碍的84例,言语功能障碍的46例,有肢体运动功能和言语功能混合障碍的64例,均无意识障碍,进行中西结合康复治疗。
2 护理
2.1 生活护理
2.1.1 住院环境和作息制度:给病人创建一个安静、舒适、安全卫生的住院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并根据病人的心理要求,在生活起居方面进行指导,帮助病人制订规律的生活作息制度,使病人保证充足睡眠。
2.1.2 饮食护理:脑血管病人以低脂肪、低盐、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老年脑血管病人的胃肠蠕动减慢,常有便秘现象,应鼓励病人食用带纤维食物和多吃蔬菜、水果(糖尿病患者少吃水果)、保持大便通畅。早餐前半小时喝一杯温开水,可以刺激排便,每日顺肠蠕动方向按摩腹部数次。未大便者60例患者遵医嘱给大便软化剂或缓泻剂。另外,喟饭时应环境安静,舒适,精力集中,防止患者吞咽困难,进食呛咳。
2.1.3 防止并发症:脑血管病人卧床时间较长我们定时给患者变换和扣背。每2小时翻身扣背一次,每次约5分钟,以利痰液的排除,防止发生坠吸性肺炎。在翻身过程中防止拉伤皮肤,保持床铺的清洁干燥。长期卧床者铺厚海棉床垫或气垫,防止褥疮的发生。督促协助患者定时洗澡、勤更换内衣,剪指(趾)甲,同时定期给病人做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溃疡的发生。
2.2 心理护理
心理康复是脑血管病人进行其他康复治疗的先决条件,临床资料中有68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我们最大限度地为病人解除心理痛苦和焦虑,要针对性的做好患者疏导工作,护理人员应耐心做好解释工作,用科学的态度指导病人就医和进行功能锻炼。
2.3 及时加强肢体功能康复锻炼的护理
2.3.1 急性期:急性期患者病情危重,以往我们在医疗工作中只注重挽救生命,往往忽视早期功能锻炼。对临床资料84例患者的康复护理实践证明,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早期协助功能锻炼对降低致残率、促进康复十分重要。
2.3.2 稳定期:当患者发生脑血管疾病后,如果生命体征稳定,即可进行康复训练。
2.4 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
临床资料60例患者,进行手的技巧性、灵活性及四肢的精细协调训练,运用正确的姿势反复训练握笔、穿脱衣裤、织毛线、捡豆子,协助患者逐步学会洗脸、刷牙、入厕等。
2.5及时进行语言康复训练的护理
对脑血管意外伴失语的患者46例。护士经常配合家属一起与患者进行语言交流,起初交流困难时先书面交流,再逐渐练习发音吐字。失语分为: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等。运动性失语:对完全不能进行说话的32例患者应从学发音开始,然后常用熟悉的单字练习,不完全性失语8例患者,依其程度学说词组或句子。感觉性失语:临床资料6例患者训练时采用语言与视觉手势相结合的方法,如让病人梳头可用梳子梳头的手势结合,病人就会理解。物理疗法:通过声光电磁波等刺激的训练。 转贴于
2.6出院指导
病人进入恢复期后将回家修养,医护人员向病人和家属提供医疗教育和心理疏导,防止因家属的悲观失望或家庭琐事等影响病人的情绪。调动家属的积极性,促进他们积极参加整个康复过程,同时对患者家属进行康复教育,指导家属了解疾病的一般常识及护理知识,学会动态地观察病情及一般护理技能、功能锻炼方法及心理调试,协助病人进行瘫痪肢体功能锻炼,使其尽快康复,回归社会。
3 护理效果
通过对104例患者在住院期间的观察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有72例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完全恢复,有12例患者能完成自理,4例明显好转。言语障碍的患者36例能完全进行交流,10例明显好转。住院期间无一例护理并发症的发生。
4 讨论
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康复目标[1]:是运用医学手段使残留生理的解剖的受损功能在生理、精神心理、认知、社会等方面恢复到最佳状态。
康复护理的主要内容就是加强病残者的机能训练,把这些训练实施于日常生活活动中。生活护理是康复基础,在满足患者基本需要外才能更好的配合其它康复护理。
杨忠珍[2]学者曾根据他的临床资料统计20%-80%的脑血管意外病人都有心理负担,50%左右病人出现恐惧焦虑、悲观失望、抑郁状态。可影响治疗,从而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使其从被动态度变为主动性,积极参与到康复护理过程中,对疾病的恢复有着极大的影响。
康复理论认为[3]脑卒中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是有重组能力和可塑性,在条件适宜时部分神经可以再生。早期康复护理的介入能更好、更快、更大程度的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能使肢体的肌张力达到平衡,通过肢体的被动主动活动,可理顺肋骨、舒筋活络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相应皮质脑血流量,减少应用性萎缩及畸形发生。所以早期实施有计划的康复运动训练,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有着积极意义。
康复护理与传统护理因方向和目的不同,所采用的护理模式不同。传统护理采用是替代护理,康复护理注重于改善功能,变患者被动为主动,帮助患者发挥其身体残余功能和潜在的功能,以替代丧失的部分能力,为患者重返社会积极创造条件。康复护理的实践使人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康复知识技能的介入,是实现残疾预防和康复主要措施。护理工作者通过对康复科学的学习、研究、探讨、掌握康复护理技术措施、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实质价值。
5 小结
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复即考虑医学心理的社会康复,又要考虑到综合方法,包括药物、饮食等方法使患者全面康复,脑血管意外患者经以上康复护理后效果良好,表明康复护理在脑血管疾病的整体治疗中有重要作用。
参 考 文 献
[1]祝凡,曹智刚.护理程序在脑卒中康复护理领域中的应用.中国康复,2004,19(5):315-316.
[关键词]骨折; 功能锻炼; 康复护理; 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0-126-01
随着整体护理的开展,护理学不断走向多元化、人性化。功能锻炼和康复护理成为疾病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骨折的病人病程较长、费用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功能锻炼和康复护理显得更为重要。张云等[1]认为:其目的主要是维持关节的正常功能,减少并发症地发生。骨折后,如活动减少,渗出液和血液就会发生机化,骨、关节、韧带粘连而导致僵硬,因此要进行功能锻炼。要最大限度恢复肌肉力量及耐力,防止肌肉萎缩。防止骨质脱钙,预防骨质疏松。骨骼活动时,承受重量时新陈代谢,反之新陈代谢停止,骨的生成停止,而骨仍不断的破坏,钙的排泄率大于沉降率,钙会流失,使骨质脱钙。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条件,促进骨质痊愈。骨折的生长靠许多因素,其中局部血液循环是重要因素,功能锻炼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其主要原则是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系统有效的功能锻炼和康复护理是促进骨折病人早日康复的前提和保障。其方法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点:
1 功能锻炼
1.1 功能锻炼的具体要求 功能锻炼要以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必须强调患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功能锻炼的要求在于恢复、促进下肢的主要功能站立和行走。
1.2 分阶段训练
骨折后1至2周:此时骨折断端尚不稳定,伤残肢体血液循环差, 可能还有水肿。应把病人伤肢远端适当抬高, 在肢体远端做轻度按摩, 肌肉做轻度收缩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3]
骨折后3至4周:此时伤肢的疼痛基本消失。可以做更有力的肌肉收缩活动, 还可做伤肢未固定关节的自主活动。骨折固定去除之后:此时除了继续原来未曾固定部位的活动外, 重点要转移到曾被固定关节的锻炼。关节不能做主动活动时, 可由他人或伤者本人帮助进行被动活动。被动活动的动作要轻柔, 用力适当, 活动范围应逐步由小加大, 不能引起疼痛, 防止拉伤、扭伤。关节活动有改善时, 多做主动活动, 并逐步加大活动范围, 延长时间, 以不产生疲劳和疼痛为度。当关节活动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可增加抗阻运动, 肢体上加沙袋进行活动,提高肌力, 加大活动范围, 并提高动作的灵活性和复杂性, 如进行下肢负重行走、上下楼梯、跨越跑跳等训练, 直到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能力。[3]
1.3 功能锻炼的方法
1.3.1 主动锻炼是功能锻炼的主要方法,要依靠患者自身力量进行锻炼,对主动运动的患者多指导、多鼓励,指导患者进行有利于骨折愈合的运动,鼓励患者微小的进步。[1]
1.3.2 被动运动指完全靠自身以外的力量进行运动,被动运动的方法有按摩、理疗、推拿、针灸、借助器械和被动活动。被动活动力量要柔和,不要过累,防止损伤,以患者不痛或轻痛为度。[1]
1.4 功能锻炼的原则功能锻炼要遵循动静结合,主动、被动结合,循序渐进的原则。[1]
2 康复护理
2.1 转变护理模式要以病人为中心,实施整体护理,把人看做一个整体,了解病人的身心需要。把功能锻炼和健康宣教贯彻于病程始终。病人入院时就应向其讲解有关知识,让病人有初步的了解,如功能锻炼的目的、方法、重要性等。在未出现并发症之前,就学会基本的训练方法,掌握其要领,避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护士应正确指导病人,积极有效地进行宣教,不拘泥于单纯地执行医嘱,而是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康复训练中。护士应主动、耐心、细心地经常观察和分析,在适当时给予其鼓励,使病人坚持康复训练,与病人一起找出效果较好的方法,并运用于实际中。
2.2 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护理人员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许多护理人员对专科知识了解不够,知识浅薄,主动学习意识差。要不断学习专科护理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水平,并学习相关学科知识,如医学心理学、物理学等,有效地应用于康复护理中。不断丰富护理人员的内涵,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
2.3 运用护理程序实施康复护理将护理程序贯穿于康复护理的整个过程中,更好地实施护理。
2.4 严格做好基础护理骨折病人由于卧床容易发生许多并发症,如坠积性肺炎、褥疮、营养不良、便秘等。应该为病人提供舒适的病床单元,保持床铺整洁干燥、无渣屑,鼓励和协助病人勤翻身,按摩受压处,预防褥疮发生。饮食上应该提供营养丰富的易消化饮食,多食纤维素,预防便秘。
2.5 重视健康教育由于病人缺乏相关知识,或护理人员宣教指导不到位,造成病人认识不足,忽略了康复护理,造成很多并发症的发生。护理人员应加强健康教育,向其说明康复护理的重要性,如何做好功能锻炼,以及功能锻炼的原则和必要性。帮助病人早日康复,早日重返工作岗位。
3 心理康复护理
由于环境陌生、疾病影响,骨折病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加之病程较长,康复程度的不同,病人心理压力也很大。但大多数病人的心理反应都随着病情的发展与转归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其主要表现为: 惊恐状态、否定状态、抑郁状态、依赖状态、适应状态。[5]护士应该做好心理护理,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1 护士应该主动热情服务,态度和蔼可亲,向病人介绍住院环境、有关规章制度、有关医护人员、尽快帮助病人熟悉住院环境,减轻焦虑。
3.2 向病人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减轻病人的恐惧心理。介绍成功病例,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3.3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主动倾听病人的倾诉,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护士应适当的移情,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时刻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
3.4 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多与病人交谈,了解病人的思想状况,感情状况,赢得病人的信任,适当的安慰和鼓励病人。
3.5 鼓励病人积极参加有益的娱乐活动。根据病人伤残程度,分组进行康复活动。通过交流,使病人有了更加积极乐观的情绪,同时也为重返社会的角色适应奠定了基础。
3.6 告知病人康复护理要循序渐进,千万不可操之过急,以免其因为过于急躁而丧失信心。
3.7 实施全程优质服务,做好心理护理,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综上所述,功能锻炼和康复护理使骨折病人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护士必须牢固树立功能锻炼、康复护理相结合的服务理念,有效地指导病人进行康复护理,最大限度地恢复伤残肢体的功能,减轻病人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随着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康复护理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由传统的医学治疗向多元化综合治疗的护理方向转变,其主要目的是尽早使康复工作付之实施,以帮助患者恢复的最佳满意。骨科疾病有治疗时间长、护理难度大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给患者予以科学的康复护理指导,对促进其早日康复具有重要意义。[6]
参考文献
[1] 张云,王青芳.骨科术后的功能锻炼和康复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旬刊),2007, 14(15).
[2] 李剑媛,张福祯.骨科患者的功能锻炼[J].中华护理杂志,2002,(2).
[3 ]高春东. 骨折康复锻炼的三个阶段[J].现代养生,2001(5).
[4] 丛红卫,郭淑英.骨科患者的康复护理[J]. 中国社区医师,2007, 9(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