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食品安全建设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7 09:41:2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食品安全建设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食品安全建设

第1篇

为认真贯彻《**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省农村食品安全“三网”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闽政文〔2006〕161号),进一步加强农村食品安全工作,建立和完善农村食品安全的运行机制、责任机制和监督机制,切实加强农村食品市场监督管理,促进农村食品安全状况的根本好转,不断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食品需要和安全消费,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建设农村食品现代流通网

由市贸发局牵头,市供销社、粮食局、海洋与渔业局配合,组织建设全市农村食品现代流通网。在“十一五”期间,发展一批农村现代农产品和食品流通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以各县(市)城区中心市场和骨干企业为核心、乡镇市场和重点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布局合理、规范有序,便利安全的农村现代食品流通网络。主要措施:

(一)建立和健全农村农产品流通体系

1.加快推进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和改造升级。由贸发部门负责,供销、海洋与渔业、粮食部门配合。在农产品主产区县(市)有重点地建设和改造升级一批粮油、果蔬、水产品、肉类等专业批发市场;加快批发市场的信息系统、物流装备、农产品冷链系统以及食品安全检疫检测设施建设,逐步建成区域性的农产品集散中心、价格中心、加工配送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开展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标准化工作,促进农产品交易市场改善经营环境,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完善经营设施。今后五年内全市要培育40个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6个,培育5个农产品经营龙头企业;新建和改造升级水产品批发市场以及农贸市场7个,其中省级重点扶持2个,市级重点扶持5个。

2.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供销部门负责,鼓励发展为农民提供包括信用、供销、技术推广等在内的服务的行业协会和购销服务合作社,鼓励发展和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服务。今后五年内全市要新发展农村行业协会20个,专业合作社23个。

3.建设农产品信息网络。由贸发部门牵头,供销社配合,在县(市、区)、乡(镇)、村三级建立信息站点,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供求、交易及价格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制度,完善农产品国内外市场供求、价格信息、农村电子商务、农产品网上展销等服务功能,提高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水平,进一步整合流通信息资源,推进网络互补,信息联通。依托**现有的信息服务网络、“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龙头企业、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信息服务中心平台,规范公共商务信息服务推广站,设立基层服务网络,三年内建设万村千乡龙头企业信息服务站50个,供销社系统基层信息服务站90个,村级商务信息服务点169个(其中供销社系统建立村级信息服务点120个,通过网上商品供求信息促进商品成交额达1亿元以上),农产品集散地商务信息网站1个,涉农网站1个,培育500个农户骨干,培养50名大学生村级信息员,开展商务信息服务站建设。五年内实现每个县(市、区)、乡(镇)、行政村都有一个农产品信息站(点),形成“三级延伸、双向辐射”的信息网络。4.发展一批有经济实力、有经营管理经验的大型生鲜超市连锁企业。由贸发部门负责,加快建立和发展生鲜农产品加工、包装、存贮、运输为一体的统一配送系统和冷链系统。鼓励连锁超市集团建立自有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或与生产基地产销对接、定单、定牌生产。开展农产品连锁经营的试点工作,重点依托现有大型连锁综合超市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逐步加大现有大型连锁综合超市中的农产品经营份额,国家试点企业力争用三年时间,使食用农产品的销售比例达到25以上。

(二)建设和完善农村食品经营网络

1.建设“万村千乡”农家店。由贸发部门牵头,供销社配合,按照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工作的要求,积极引导大中型商贸流通企业进入乡村,加快推进农村流通产业的发展,积极鼓励有实力的商贸流通企业到农村开办直营店、发展加盟店。改造和新建连锁经营网点,拓展农村市场,充分发挥供销社在农村零售网点的作用,依托现有经营设施,逐步开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完善农村服务网络体系。鼓励农村食品经营网点适应农村居民生活需求变化,增加服务项目,扩大经营品种和经营规模。2006年在泉港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8个试点县(市、区)的乡(镇)和村建立860个消费品农家店和农资农药店,并建立县级生活消费品配送中心。2007年8个试点县(市、区)乡(镇)、村计划建立400个消费品农家店和农资农药店。力争用3年时间发展和改造乡(镇)“农家店”1800家,8个试点县(市、区)和**市区建立生活消费品和生产资料配送中心,并依托在**的大中型流通企

业,构建全市消费品流通网络。

2.加强县乡加工食品批发网络建设。由贸发部门牵头,工商、质监、卫生、粮食、供销部门配合。在城区发展辐射农村、规范经营的加工食品批发市场或批发一条街,发展向农村小店统一配送食品的骨干批发企业和配送中心。在重点乡镇培育一批讲求信誉、规范经营的加工食品批发户。今后五年内全市要

实现县县有较规范的加工食品批发市场(街),乡乡有较规范的加工食品批发户。

3.加强中心集镇商业建设。由贸发部门负责,在中心集镇积极发展食品超市、便利店、自选店等新型业态,把集镇食品商业网点建设纳入小城镇建设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形成辐射周边的农村商业中心;以现代流通方式新办超市、便利店、专卖店、购物中心253家,营业面积8万平方米。

二、建设农村食品监管责任网

联席办负责协调督促有关部门建设全市农村食品监管责任网,建立农村食品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对重大食品中毒事件及时进行处置,依法开展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查处。主要措施:(一)由市联席办牵头协调农业、卫生、质监、工商、粮食部门,构建部门间信息沟通平台,建立农村食品安全信息监测系统和信息通报网络,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开展农村食品安全性调查分析工作,及时研究分析农村食品安全形势,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治、早解决。

(二)由农业、渔业、工商、供销、检验检疫部门负责,落实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监管责任,加大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力度,从源头上治理农产品污染。继续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深入组织开展农药残留、滥用畜禽产品违禁药物、水产品药物残留等专项整治,加强农药、兽(渔)药生产、销售和使用环节的监督,依法加大违规处罚力度,建立健全有效开展产品上市前的抽查检测工作。继续抓好禽畜的防疫检疫工作,防控疫病发生,加强生产(外调)源头监管,防止疫病禽畜产品上市。推进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养殖小区、示范农场和出口生产基地的建设,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工作,推广“基地+公司+农户”模式。今后五年内全市要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场30个(不含水产品)、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3万亩、无公害农产品45个(其中水产品20个)。

(三)由贸发、农业、工商部门负责,加强牲畜屠宰行业的监管,依法取缔非法屠宰,推行定点屠宰场、市场两个“准入准(退)出”制度,巩固和发展猪肉产销监控工作,提高生猪、牛、羊定点屠宰率。加强牲畜屠宰检疫、“瘦肉精”检测、肉品品质检验工作,严格查处定点屠宰场为私宰肉盖章出证的行为。强化肉品“两证”、“两章”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推行无公害和品牌肉上市,加强对集贸市场、生鲜超市肉品销售的监管,落实市场开办者责任制度和经营者准入退出制度,建立健全肉品采购检查验收、索证索票、台帐登记和不合格肉品退出销毁制度。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加大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市场执法力度,依法取缔非法屠宰场和屠宰窝点,彻底摧毁其经营网络。对涉黑势力和团伙私屠滥宰和制售注水肉、病害肉等不法行为要严厉打击,追究其刑事责任,震慑违法者。(四)落实加工食品质量卫生安全监管责任,大力整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由质监、卫生部门负责,工商部门配合,建设农村加工食品监管责任网,完善监管制度。各乡(镇、街道)要明确分管领导,并配备1-2名食品质量安全协管员,食品生产加工较集中的行政村(居委会)也要配备食品质量安全协管员,人员从乡(镇、街道)现有从事经济工作的同志中选配。食品生产加工质量安全协管员主要职责和任务是:协助质监部门做好对本乡镇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和登记造册;宣传国家有关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及时了解和掌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情况,组织辖区内的企业逐一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督促其完善保证产品质量生产必备条件,严格按照质量法律法规履行产品出厂检验义务;发现企业重要情况变化或有违法违规行为、存在质量安全隐患时,应及时向县(市、区)质监部门报告,并协助质监部门督促企业进行整改。县(市、区)政府要加强领导,组织深入加工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清理整顿,从源头上抓好食品安全监管。质监、卫生、工商等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协作,紧密配合,深入调研,摸清情况,扎实开展清理整顿,强化食品生产加工管理,依法严肃查处无生产许可证、无营业执照、无卫生许可证的生产经营行为和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行为,建立农村食品生产加工的有效管理机制。行政村(居委会)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积极支持和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食品生产加工安全工作,形成联防联控联治的工作机制。县(市、区)质监部门要定期向乡(镇、街道)通报食品加工安全有关信息,强化食品质量安全协管员培训,指导和督促其按照协管职责,做好加工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通过整治,到2010年全市各类加工食品生产企业全都具备相关证照,28类加工食品生产企业都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

(五)落实食品流通环节监管责任,开展农村食品市场整治。由工商部门负责,卫生部门配合,加强对农村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工商部门要把好农村食品市场主体准入关,指导和监督农村批发市场、集贸市场、超市开办者和经营者建立健全农产品和食品的索证索票、验证、检测、标识及公示制度,开展对农村流通领域食品质量卫生监测。健全和完善市工商局流动监测车不定期巡回检测、各县(市、区)局每月抽检、基层工商所每周定向检测制度,形成三级过滤式快速检测网,特别要加大食品批发市场、批发店的巡查力度,建立健全大宗、敏感食品的日常抽查检测、结果公示制度,切断假冒伪劣食品流通的关键环节。要广泛深入地组织开展对农村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小商店、小超市、代销点、流动摊贩的整治,对农村无营业执照和超范围经营的行为进行查处,依法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提高经营者食品安全责任意识,严把食品进货关、贮存关、销售关,依法经营合格食品。到2010年全市农村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商店全都具备相关证照,市场上的28类食品基本具备QS标志,禽畜肉产品都有票有证;集贸市场、批发市场、超市都建立快速检测,对上市的蔬菜、水果、水产品进行抽检、公示。(六)落实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管责任,加强农村餐饮业整治。由卫生部门负责,加强农村餐饮业监管队伍建设,乡(镇、街道)从事文教卫生干部中确定1-2名食品卫生监测员,明确职责,落实监管责任,专门培训,加强农村食品卫生和餐饮业的监管。与工商、质监部门紧密配合,开展各种检查督促,严厉打击生产加工、销售假冒伪劣、“三无”食品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行为,及时食品安全警告或警示,建立食品安全重大事故报告网络体系,完善监管机制,确保农村食品安全;认真贯彻落实《食品卫生许可证管理办法》、《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等规定,组织开展农村餐饮业的清理整顿,严格把好卫生许可证准入关,对不符合条件的要限期整改,对经整改仍达不到要求的,坚决吊销卫生许可证,严格查处无证照餐馆经营行为。到2010年全市农村餐饮店、学校食堂都要具备相关证照;卫生、教育部门要大力开展对农村学校食堂的整治,督促其完善设施、规范管理,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首先在县级城区以上学校食堂全面实施,重点加强对各大专院校、中小学校、幼儿园食堂学生用餐和课间餐学生营养餐的监督检查,改善食品加工卫生条件,提高卫生质量意识,建立学校食物中毒责任追究制度,并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加强农村自办宴席食品安全的管理,降低食源性疾病发生率。同时,认真组织开展“食品卫生示范店”、“食品卫生示范街”等活动,以点带面,分类指导,不断提高农村食品卫生水平。

(七)公安部门负责依法查处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有毒有害食品以及非法经营的犯罪行为,严厉打击在食品安全行政执法过程中出现的妨碍公务和暴力抗法的违法犯罪行为。

(八)财政部门负责做好农村食品安全行政监管经费的保障和资金落实工作。

三、建设农村食品群众监督网

由工商部门负责牵头组织建设全市农村食品群众监督网。主要措施:

(一)建立多方合力机制,实行食品安全巡察员制度。

1.组建相对固定的分别由人大、政协、社会团体、企业主、群众代表、新闻媒介、专业人士等人员组成的食品安全巡察员队伍,建立完善市局、县(市、区)局、工商所三级监督联动、方便群众参与的监督平台。

2.建立工商部门、名优食品企业、农村经销商、农村消费者四方互动机制。采取定期邀请食品生产商(供应商)、经营者和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召开约谈会,协助食品生产商举办产品推介会等形式为经营者掌握农村信息和了解农民消费需求、村民了解食品市场信息提供互动平台,进一步增进购销双方和监管与被监管双方的信任,形成名优食品产销信息互通的良性机制。3.建立工商、名优食品企业联手打假机制。与名优企业建立经常性的联手打假机制,实行食品名优企业联络员制度,采取专人联系、定期沟通的办法,利用名优企业掌握市场信息准、识假专业能力强的优势,定期深入广大农村开展联合打假,维护名优食品企业的合法权益。

4.建立红盾维权监控网。深入开展红盾维权进乡村活动,依托社区居委会、小区物业管理等组织在全市建立“红盾维权站”、聘请红盾维权联络员,把维权投诉网点延伸到边远山区,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让群众投诉有门,投诉方便,处理及时,进一步提高对农村市场食品安全的监控能力。

(二)由各乡镇政府负责,工商部门配合,建立乡镇一级消委会分会,做到人员到位、机构健全、履行职责规范、农村维权作用明显,至少要达到“六个一(一人、一牌、一证、一室、一薄、一栏)的标准。“一人”,即至少有一人兼职做监督维权工作;“一牌”,即悬挂统一式样的乡镇分会标识牌;“一证”,即为工作人员颁发的社会监督员证;“一室”,即调解室,可单独设立,也可与乡镇政府其它合用;“一薄”,即投诉、举报登记薄;“一栏”,即固定宣传栏,刊登法律法规、消费警示等内容,并配备投诉举报电话。到2010年全市乡(镇、街道)要100建立消委会分会。

四、实施步骤

(一)准备部署阶段(2006年5-6月)

市建设“食品放心工程”联席办根据省政府印发《**省农村食品安全“三网”建设工作方案》制定5年全市食品安全现代流通网、监管责任网、群众监督网建设实施方案,并由市政府印发各地执行。根据省里试点工作的要求,我市确定晋江市、安溪县为农村食品安全“三网”建设试点。

(二)试点阶段(2006年7月-2006年12月)

晋江市、安溪县制定试点具体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并及时做好工作总结。市级有关部门加强试点工作指导,及时总结工作经验教训,组织观摩学习,完成试点工作总结。

(三)全面实施阶段(2007年1月-2010年9月)

在试点取得成功的基础上组织全市全面实施农村食品安全“三网”建设。市、县(市、区)联席办每年年初组织联席会议有关部门分别制定下达当年食品安全现代流通网、监管责任网、群众监督网建设工作年度工作计划(含年度目标任务),并认真组织实施。开展年度“三网”建设工作督查评估。

第2篇

关键词:一村一品;农产品安全;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8)06―0087―04

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建设现代化的特色农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力倡导发展“一村一品”。“一村一品”是农业面向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农业发展走专业化、规模化的路子,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发展新模式。

一、我国“一村一品”建设的内涵、背景与现状分析

“一村一品”,是指根据一定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特点,以市场为导向,变资源优势为产业和品牌优势,使其逐步成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它的发展就是要使优势不明显的村加快培育出主导产业,发展更具特色的农产品,真正做到“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农产品的生产必须适应当地的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一村一品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其涵义的实质来看,就是要求农村生产应因地制宜。在村的理解上,我们应放大到区域概念的高度来认识,此外,一村一品的内涵除了具有生产制度安排含义外,还应包括非农业生产方面的内容,如农村社会,农村文化,以及农民价值理念等精神层面的建设。

2006年5月,农业部工作会议提出了推进“一村一品”建设总体思路,指出,发展“一村一品”是新时期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形成区域特色经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选择,也是我们农村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有效途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和政府从全局出发,针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情况、新形势、新任务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针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奋斗目标。我国一村一品理论和实践就此深入展开。

近几年,我国“一村一品”建设在全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截至2006年底,全国一村一品专业村已达到41293个,从业农户1870.58万户,从业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4560元,比全国农民人均收入高出27%。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推进,作为新时期的一项特色农业产业,“一村一品”已逐渐形成规模。现阶段,在区域分布上,东部地区出现了大量的二、三产业和外向型农业专业村镇,中西部地区出现了许多种养业等专业村镇,一些地方,一村一品已经成为村级经济的主体,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正朝着集约化、品牌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了跨区域、大规模、集群式发展格局,实践证明,发展“一村一品”,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家正在抓紧起草发展一村一品指导意见和全国发展一村一品发展规划,为全面了解各地一村一品发展情况,农业部还将研究制定一村一品统计指标。据了解,截至2007年,全国已有17个省区市建立了发展一村一品的工作机制,有11个省区按照本地“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制定了发展一村一品具体规划。其中江西、陕西、广东、福建等省还制定了扶持政策,加大对一村一品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当然,目前一村一品建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一村一品缺乏整体科学的规划、农民缺乏对农产品安全理念的认识、农产品品牌与规模化建设缓慢、农村现有组织结构体系不能满足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需求等。

“一村一品”建设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作为新时期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一村一品在不断引导着我们农村走产业化、品牌化的道路。发展“一村一品”,实施“一村一品”工程,顾名思义就是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继而我们要把实施“一村一品”工程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可以有效地促进地区特色产业基地的形成及农民收入的增加。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发展“一村一品”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同时也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重要动力。“一村一品”带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总的我们可以概括出,在新形势下,发展“一村一品”,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是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有效载体,也是乡镇政府转变职能、发展经济、服务农民的重要方向。对于建设现代农业、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促进农民增收、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健全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食品安全在“一村一品”建设中的重要性

食品安全对一村一品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文中一村一品食品安全被认为是农产品安全,因此,我们认为只有抓住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坚持农产品在安全性、实用性、经济性等品质上的重要原则,才会对一村一品建设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农产品的生产条件、加工流通过程往往会使农产品含有一些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因素,因而它对人体的生命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加强农产品安全监管则就成了重中之重。因此,要在充分认识到农产品安全的重要性的同时,深刻体会它在一村一品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接着,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解决好农产品安全问题,农产品安全性越高,是一村一品建设的前提条件。在“一村一品”建设中,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有保证,人们对农产品的忠诚度就越高,产品的差异化才会体现得越明显,一村一品建设的效果才会真正得到体现。设想如果我们就最基本的农产品安全保障都无法保证,我们的差异化又该如何体现?规模又该怎么形成?一村一品建设也就失去了它的农产品特色经营的意义。

其次,注重农产品安全,加强农产品安全监管,就是要强调从农产品种植养殖环节开始到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流通环节、销售环节等实行全程检查,这样有利于“一村一品”产业建设中农产品的质量得到切实维护,全程严格的农产品安全监督机制是一村一品建设的重要规范和依靠。在农产品生产养殖环节上,要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农药的使用,避免大剂量使用农药造成的土地农药残留度过高继而转移到农产品身上所导致的产品农药含量过大的问题,严格控制好激素等化学增产药物的使用,避免形成食品不安全因素;在生产加工环节上,严格控制好生产环境是重点,如许多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是在简陋的场所完成,并不采取

严格的卫生措施,即使一些品牌食品的加工过程也不完全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实践表明,生产环境对农产品的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要严格执行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对生产人员、生产环境、生产原料的卫生标准,杜绝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销售环节中,重视和强化对农产品的安全监管,严格农产品安全立法,统一安全检测标准是当前工作的重点。目前由于进入批发市场的农产品大多没有产品品质标志或只进行散装性大包装,出现农产品的安全问题时无法进行溯源性控制,因此,安全检测在农产品销售中尤为重要。只有这样,农产品安全才能得到切实保证,从而为一村一品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再次,重视农产品的安全,有利于加强产品的质量,提高一村一品的品牌建设。安全是品牌的基础,一个品牌的创建没有产品质量安全作保证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质量差,安全不过关,即使品牌能形成,也是一个有缺陷的品牌,最终会经不起市场、实践的考验,淘汰出局。农产品的安全性越高,人们对产品的认同度就越高,在此基础上越利于农产品的差异化建设与品牌经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最后,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重视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素质,促进一村一品的发展。加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宣传教育,农民就会时时把农产品质量放在第一位,主动去学习相关产品安全知识,促进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在培养当代农村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一村一品”产业建设中要始终把农产品安全教学培训与高效产业发展相结合,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因此,抓住农产品安全建设是我们一村一品的重要保证,农产品安全监管得好,一村一品建设的阻力就越小,产业化、品牌化建设就会有基础和保障,农民的素质也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一村一品建设也能更好地促进农产品的安全监管。注重特色与质量经营的一村一品建设是不断促进我们农产品安全的有力保证,特色再多,产品差异再明显,归根到底都必须以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为最基本的保障。注重农产品的差异化,农产品安全则成了我们的最终目标。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首先,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得到了不断振兴,各地区不断加快自身优势产业建设,使农村经济不断活跃,人们对农产品安全更加重视,在客观上不断激励着农产品的安全监管,刺激着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其次,农业基础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议题,“一村一品”产业建设就是要充分发挥主导产业的优势,着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产品生产中存在的规模小、品种单一、效益差等问题,使农业基础产业发展走出一条工业化、规模化生产的路子,推动农村基础设施不断的更新。农产品安全是基础,农村基础设施越完备,农产品的安全就会越有保证。再次,一村一品重在开辟特色农业经济,建设现代化的特色农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力倡导发展一村一品。一村一品要求农业发展走特色化、规模化的路子,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农产品的安全是特色的前提条件,设想,如果没有产品安全作保证,我们的特色又该如何谈起?因此,对产品特色的追求一定不能忽略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要做到以农产品安全为基础、特色为方法的有机结合。最后,我国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与质量安全会随着一村一品建设不断得到提高,一村一品建设注重农产品的品牌化与差异化建设,这在客观上就要求农产品生产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增强科技含量,继而切实增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科技含量越高,农产品的安全检查标准就越高,相对应的,农产品因质量安全而出现的问题就会减少。从这些我们可以发现,一村一品的产业化建设,在不断促进产业优化的同时,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保证也增强了。

三、溧阳市促进“一村一品”建设

与农产品安全良性互动的对策与建议

近几年,溧阳市在充分发挥自身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的同时,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开展“一村一品”运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一村一品”典型共有200多个,布满全市。下面我们从一村一品建设与农产品安全的辩证关系提出相关的建议:

1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一村一品的产业化建设。

第一,建立和完善相关农产品安全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夯实“一村一品”产业建设的基础。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必须构建一个合理的、有效率的农产品安全法律法规保障体系。这个体系应该是多层次、分门类的,囊括立法、执法、法律监管、行政处罚以及刑罚等。我国农产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现状与国际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法律法规体系的框架结构仍有待进一步的科学化、合理化。只有这样,我们的农产品安全才能从法律这个最高层次上得到保障,一村一品建设的基础则会更加牢固。

第二,建立权威、高效的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确立“一村一品”产业建设的制度保证。要从产品种植养殖环节开始到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流通环节、消费环节等实行全程监管,建立专业的农产品安全监管机构,明确其监管职责和执法标准,形成统一、协调、权威、高效的农产品安全监管机制。同时,加大农产品安全监管执法的经费投入和规范化建设,建立行政执法、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管机制和农产品安全预警机制,这样可以确保“一村一品”产业建设产品的监督机制有严格的规范可依。

第三,制订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规范“一村一品”产业建设。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建设落后于农产品工业发展速度,很多农产品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有些根本没有国家、行业标准,甚至连企业的标准都没有。标准的不统一对执法、检测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难度,导致最终产品的卫生安全及质量良莠不齐。因此,要加快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对现行国家标准及各部门行业标准进行修订,统一到国家标准来,使农产品链从种植、养殖、加工、储藏到经营销售等各环节都在国家标准的控制下运作,以此来推进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一村一品”产业重视产品的品牌与规模化建设,如果没有相对统一质量安全标准,品牌建设、差异化也就失去了意义。

第四,加大农产品安全的技术支持,重视专门人才的培养,为“一村一品”产业建设提供人员技术支持。目前,我国许多大学都开设了农产品专业,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人才,但是,随着我国农产品工业的迅速发展和消费者营养卫生意识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农产品卫生安全专业的人才需求是越来越大。为此,我们必须加大农产品专业建设资金投入,改善实验室设施设备,加快农产品专业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一方面为农产品行业输送更多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为农产品卫生安全监管和政府决策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同时,要加大农产品行业技术人员,国家机关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和管理人员继续教育与培训,使他们的专业知识能

及时跟上国内、国际农产品发展形势。有了技术人员的支持,农产品的安全质量就会越好,我们的一村一品建设的层次就会越高。

第五,坚持立足于农产品安全,加强农民对农产品安全的认识,加快一村一品产业的品牌化、规模化建设。从长远来看,我们加强农村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建设,有利于增强农村一村一品产业建设的基础,农村农产品安全的制度建设会越完备,质量规范上管理会更严格,有利于产品品牌建设,增强顾客的忠诚度,提高了农民的素质。

第六,围绕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安全监管。这其中,我们一是要加大农产品科技创新的力度。在继续研发高产、优质和无残留农产品的同时,应顺应国际市场的要求,不断加强科技创新,研发出具有地方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精品和名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二是加快农业科研、推广体系改革,通过机制的改革,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三是加强农村带头人的培训。通过对农村带头人实用技术、现代农业、市场经济、法律知识的培训,造就一批发展农村经济的新型农民。

2 切实加强一村一品建设,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第一,科学规划一村一品建设,强化政策引导,最终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在自然条件上,溧阳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全市现有耕地97万亩、林地49.5万亩、水面42.5万亩,可谓是有山、有水、有良田。这些都是溧阳市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全局的角度合理规划一村一品发展蓝图,因地制宜制定各项政策法规,从政策的角度合理规划,制定详细的农产品安全质量标准,统一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真正实现农产品安全的最终目标。

第二,一村一品建设要以科技为支撑,以示范带动为内容,以此来减少农产品安全事故。溧阳市要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农业的支撑作用,强化对农业科技新品的引进,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目前,溧阳市每年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包括粮油、林茶果、瓜菜、畜禽、水产等在内的农业新品种25个以上,全市累计引进天目湖白茶、美国油桃、隆昌鹅等新品种200多只,农业项目区的粮油、林茶果、畜牧优品良品推广率达95%。同时,溧阳市可以通过示范带动、典型引路的方法,以建立各类农科技示范园区为重点,通过市抓重点、镇抓骨干、村抓专业,引导和推动“一村一品”活动深入开展。实践证明,通过这些途径,农产品的安全事故比例明显降低,农产品安全得到显著增强。事实说明,在高科技含量的基础上,我们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度就会越高,在通过示范带动的模式下,广大的农民才会自觉接受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新理念,而不只是一味追求经济利益。

第三,高度重视一村一品农产品品牌创建,通过品牌切实维护农产品安全。溧阳市目前全市共培育天目湖茶、天目湖酒、天目湖农产品、天目湖果品、天目湖蔬菜、天目湖水产等9大系列50多个品种。溧阳白芹、天目湖砂锅鱼头、溧阳鸡等已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享有较高声誉的传统地方特色产品。这些实践所带来的深刻体会是,老百姓对产品的忠诚度大大提高了,对产品质量也会有更高的要求,品牌建设要求较高的农产品安全标准,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我们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第3篇

按照市政协主席会议的部署和要求,5月4日至13日,我们调研组就"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与食品安全"专题,分别在市农林局、新集镇、谢集乡进行了调研,听取了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的情况介绍,组织农林、植保、土肥、畜牧、蔬菜和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部分村组干部和专业大户进行座谈,并实地视察了市农林局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新集镇水稻生产现场和谢集乡的茶叶、果品生产基地。通过现场视察和座谈讨论,对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基本情况

[找文章到文秘站-/-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在我国农产品市场供应实现供求平衡、略有剩余的情况下,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关注。特别是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方面的恶性事件屡屡在媒体曝光,人们期盼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来满足食品安全,饮食健康的需求。近几年来,我市按照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和省市的统一规划,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分别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品牌申报,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推广和农业投入品的控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生产安全优质农产品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知晓率不高。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农业部门开始提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问题,20__年分别在北京、天津、上海和深圳进行"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试点,20__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目前许多大中城市都实施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加强了对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的农药残留和有害物质的检测,没有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的农产品不得上市销售。而对此"行动计划",基层干部、广大农民知之不多,不甚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只限于农业系统内部知晓,还没有形成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的统一行动。

二是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的基地规模不大。目前我市已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的品种28个,面积15万亩,仅占全部复种面积的1/5,尚未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而周边的宝应、高邮、江都都已经通过认定,其中宝应县已成为全国首家"国家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示范县"。谢集乡20__年推广种植优质水稻品种"丰优香粘",尽管品质很好,但由于没有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无法在大中城市销售,无法实现优质优价。

三是获得优质农产品的品牌数量不多。目前全市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品牌共有18个,主要集中在茶叶和小水果,而关乎市民生活的大宗农产品和蔬菜的优质农产品的品牌数量较少,且品牌产品的生产规模不大,例如获得"无公害食品"称号的"绿篱"牌系列蔬菜产地规模仅300亩,生产能力仅占全市蔬菜总需求量的2,占地产蔬菜总产量的6,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四是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地方标准不全。发达国家用完整、系统的生产技术标准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内才刚刚起步,大宗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标准由省级以上部门制定,地方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标准可由地方制定。而我市目前仅制定出风鹅、席草、茶叶、紫菜苔等6个农产品的地方标准,其它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标准还未制定,无法推行标准化生产,也不能反映出生态市建设的成效,与我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比较丰富的资源特点不相适应。

同时,由于人员、经费不足等原因,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对市场销售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的范围不大,种类不多,频率不高,信息的渠道不畅,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还没有建立,城乡农贸市场农产品销售几乎处于失控状态,无法从源头上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主要因素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着重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总体上看,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涉及到环境资源、生产技术装备和政府决策导向等各个方面。具体地说,还受到以下六个方面因素的制约。

一是传统的农业生产管理方式,形成了忽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倾向。在农产品市场供应短缺的年代,农业生产一直以增加产量为第一目标,由此形成完整的生产管理方式,时至今日,这种管理方式仍在生产中发挥主导作用。在这种管理方式的主导下,农民们更多地关心成本多少、产量高低、价格贵贱、管理难易,而忽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尤其对"产而不食"的农产品的生产往往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有虫就打药,见病就防治。有时明知甲胺磷、呋喃丹等剧毒农药有害,但因其杀虫谱广、药效时间长、相对成本低、具有"润色"作用,也要在生产中使用,生产安全优质农产品还没有摆上位置。

二是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组织实施。在现行的家庭承包生产经营体制下,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而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最重要的环节是对整个生产过程按照标准化的生产技术规程进行全程控制,协调统一所有生产者的管理。分散的生产经营体制,小规模的生产经营特点,各行其是的生产管理方式,加大了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的难度。

三是落后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的推广应用。由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下,他们对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病、虫、草情和畜禽疫情无法弄清。发生了病虫害,有的向相关技术部门咨询,有的凭经验办事,有的跟在别人后面防治,造成错用、乱用、滥用农药及其它投入品的情况屡屡发生。新集镇联盟村有一农户,20__年在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时,先后用药13次,比正常防治至少多8次以上,还是未能治住;八桥村一个农户,种植2.8亩水稻,一次防治用了2斤乐果,1斤甲胺磷、2瓶杀虫双,外加6袋井岗霉素,不仅错用农药品种,而且超出适宜用量的5倍以上,结果造成严重药害;联盟村一个外来种植大户,承包50多亩耕地,在秋播种小麦之前,每亩用半斤甲胺磷进行土壤处理,既杀灭土壤有益生物,又加大生产成本,还增加有害物质积累。像这样的农民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根本无法保证。

四是开放的农副产品销售市场,降低了农产品市场销售的准入门槛。无论是城区的农贸市场,还是乡镇的集贸市场,农产品销售比较自由,既有批发,又有零售,还有 转手倒卖。农产品市场销售主体的多元和质量失控,既使优质农产品不能实现优质优价,进而影响到生产经营者创建优质农产品生产品牌的积极性;又使农产品流通的市场监管难以到位,达不到安全质量标准的农产品仍可上市销售。据农林部门抽检,夏季蔬菜约有60以上农药残留和有害物质超标,小青菜几乎100超标,由于没有实行市场准入制度,菜农照样销售,发生问题无法追踪查源,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一个严重问题。

五是缺位的农业技术保障体系,造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控制盲区。在整个农产品生产体系中,稻、麦、油、生猪、家禽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病虫防治和疫情控制预测预报体系。而小宗农作物,特别是蔬菜,由于生产规模小,零星分散,在省内尚未建立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未能对蔬菜生产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其生产处于无序、失控和自发状态。特别是农药品种的选择、安全间隔期的控制等常常因蔬菜生产周期短而无法得到控制。例如小青菜,从播种到上市30天左右,菜农通常在播种前用甲胺磷进行土壤处理,出苗后喷洒一次乐果,10天以后再喷洒一次农药,几乎全靠农药来保,100超标也就不奇怪了。

六是多头的农资市场管理部门,削弱了农业生产投入品的市场监管力度。控制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国家已经开放了农资经营市场,允许多种主体进行农资的经销、代销、分销,加强农资销售市场监管显得非常重要。而农资销售市场监管又涉及到农林、工商、质监等部门,存在着执法主体多元,职能重复交叉和相互扯皮现象,给不同的农资经营者提供了"规避"空间,未能形成合力和建立严密的农业投入品源头控制网络,使甲胺磷等剧毒农药不适当的使用成为可能。

三、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几点建议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市是传统的商品粮、商品油、商品猪生产基地之一,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打造优质农产品生产品牌,不仅是满足城乡市场销售,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基本要求,也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现实需要。要把发展安全优质农产品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加强领导,搞好规划,全面推进。

1、要认真组织农民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没有农民的参与难以取得成效。要运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式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投入"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列入农民教育工程的重点内容,通过宣传教育,让农民懂得为什么要生产无公害农产品,什么是无公害农产品,怎样生产无公害农产品。要充分发挥村、组干部和农业生产专业户的作用,建议乡镇农服中心在每个村民小组培育1-2个"头领型"农户,每次重大农事活动之前集中起来进行技术辅导,并给予误工补贴,使他们既成为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示范户,又成为农情信息的宣传员,同时也成为农资销售的中介力量。只要运作得好,就能较好地解决农情信息难到户,农资销售难统一的问题,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2、要积极发展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特别是蔬菜生产,由于近年来城区的不断扩大,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大量的蔬菜生产基地被占用,近城区的菜地面积仅剩800亩,比建区前缩小5倍多。同时城郊蔬菜生产的耕地质量、灌溉用水质量、大气环境质量明显下降,有害物质超标,已不适宜蔬菜生产。要针对生产条件变化的实际情况,确定蔬菜生产控制区域,不适应蔬菜生产的地方退出蔬菜生产。要借鉴邗江区在沙头镇建立万亩蔬菜生产基地,政府投入菜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做法,在我市中后山区建立新的蔬菜生产基地。据检测,我市中后山区耕地质量高于国家二级标准,月塘、枣林等水库的水质高于国家二级饮用水标准,空气质量也比较好,完全符合优质无公害蔬菜产地标准,建议市政府统筹使用土地征用出让金中的菜田开发基金,按照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筹集的有关政策,筹集专项资金用于建立新蔬菜生产基地的补贴,推进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逐步取代城郊零星分散的蔬菜生产。

第4篇

关键词 食品安全 责任保险 强制保险。

1一、我国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发展现状。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是指因被保险人生产或销售的食品存在缺陷,导致使用者或第三者人身伤害及财产损失,依法应由被保险人承担赔偿责任时,保险人在约定的保险责任及赔偿限额内予以赔偿的一种保险。与国外早期产品责任保险具有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性质不同,我国早期产品责任保险更倾向于非食品的产品并带有强烈的涉外性。产品责任保险自开办以来,投保需求不强,因此业务量一直不大。

真正意义上的专门为食品行业打造的责任保险诞生于2008 年 7 月。江苏省长安责任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与扬州市广陵区 30 家食品经营户代表签订了商品责任保险单,此举措标志着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投保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保险公司承担食品安全事故赔偿责任的保险在扬州正式启动。此次签约的商品责任保险条例规定,凡食品安全示范店的经营业主缴纳300 元钱,并同时持有工商营业执照和有效的食品卫生许可证,都可以签订一份《食品安全示范店商品责任保险单》。在保险期内,被保险人在依法经营的前提条件下,由于所生产食品的缺陷或质量问题致使消费者病、残、亡和财产损失的,依法应该由被保险人承担的医疗费、丧葬费、财产损失费,由保险人根据保险合同的约定负责赔偿,一年的累计赔付限额为 5 万元人民币,但可以多次请求赔付直至达到赔偿限额。

到目前为止,除了长安责任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少数几家公司有专门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外,多数财产保险公司还没有开展专门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只是迫于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压力,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一些分公司扩展了产品责任保险条款,使之具备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性质,或者利用一些公众责任险要求餐饮场所业主投保。

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的加重,食源性疾病的发现和蔓延,大量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以及转基因食品的出现,一起起食品安全事件被媒体曝光,使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问题倾注了更多的关注,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机制。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是以市场化的手段辅助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大力开展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能够有效地发挥现代保险业的经济补偿和社会管理功能,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同时,保险业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的保障工作也是其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所义不容辞的。面对公众对我国食品安全现状愈加强烈的关注,以及目前食品安全的严峻形势,要真正做到“吃得放心”,片面依靠政府监管、法律制裁是不够的,还需要引入保险,即采用责任保险的商业化风险管理工具予以配合,从而形成综合的、全方位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二、食品安全保险遭冷遇的原因。

(一)立法不足。

责任保险是所有险种中对法律敏感度最高的险种之一。我国至今没有独立的产品责任法,缺乏实行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的法律依据。由于立法上的缺陷,导致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和消费者在食品安全责任追究方面无法可依,对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者所承担的法律责任进行追究亦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这样实行起来会有很多的不便,无法可依。

(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

责任保险的投保人和被保险人(致害人)是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企业,最终目的是对第三方即消费者(受害人)的救济,该险种对于法律和监管的敏感度很高。由于我国的产品责任立法相对滞后以及法律责任追究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以及执法人员水平不高等,导致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企业所承担的法律风险有限,加之处罚与违规所得的数字相差太远,企业违规的成本较低而获利丰厚,即使被查,换个牌子照样生产。消费者由于前述原因或在个人维权意识方面则相对淡漠,食品企业总体面临的侵权责任风险从某种程度上说并不大,从而责任保险的有效需求较低。

(三)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供给不足。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承保的主要是法律风险,并且涉及对食品安全责任风险的评估、承保食品的类别、承保方式、费率的厘定、风险管理和保险理赔、诉讼程序的介入等多个环节,对于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保险公司恢复国内业务的时间较短,目前竞争重点主要集中在企业财产保险、机动车辆保险以及货物运输保险等有形财产保险领域,承保责任风险的技术能力不足,从业人员极度短缺。目前我国责任保险占整个财产险业务的比重仅为 5%左右 (不含汽车责任险),相对国际平均水平 15%有很大差距。责任保险险种推广主要集中在雇主责任保险、公众责任保险、产品责任保险等险种,即使是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产品责任保险,也主要承保的是出口食品,尤其是出口到欧美等国市场的食品,面向国内销售的食品行业的承保率非常低。截至 2007 年 10 月,中国人保、大地财产和华安财产在产品责任保险之外开办了餐饮场所责任保险。中国人保和大地财产将食物中毒和其他食源性疾病列入承保范围,华安财产仅限于承保食物中毒的单一风险,并且保险金额都比较保守。

三、我国推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建议。

我国在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时,由于责任保险人的缺位以及侵权责任人的逃逸或经济能力不足,使得政府甚至个人成为责任事故的最终承担者,再加上我国法制环境不健全以及公民法律意识的欠缺,使得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有效供给与需求都受到了严重的抑制。相关数据显示,2006 年我国企业投保产品责任险的比例仅为 4%,其中食品、医药类占比不到 10%。

为了发挥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法律强制推行,以下是对我国推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所需的法律环境。

2009 年 6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开始实施。与 1995 年施行的《食品安全法》以及之前的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相比,新《食品安全法》无论从监管的范围还是惩罚的力度上,都有明显的加强。一是借鉴发达国家的作法引入了惩罚性赔偿,这一举措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利益;二是规定了食品安全标准,食品企业必须保证其产品符合这一标准。可见,新《食品安全法》的实施,加大了食品企业所面临的索赔风险和法律风险,增强了其转嫁风险的需求,为我国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

但是从实施效果来看,无论是《食品安全法》还是之前的《侵权责任法》,其覆盖面与实施力度均不足以支撑责任保险的发展,只有建立独立的产品责任法,才能为产品责任保险的推进提供坚实的法律依据。因此,国家应在现有基础上,考虑制定《产品责任法》,逐步采用严格责任原则,对于造成消费者人身伤害的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严格追究其应承担的民事法律赔偿责任,为企业参加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提供法律依据。

(二)政府提供政策支持,监管部门监管到位。

由于责任保险的复杂性,经营风险大大高于其他商业保险。

因此在推动发展时,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提高保险企业开发责任保险的积极性。另外,政府还应运用行政手段,将投保作为发放生产许可、经营执照等相关证件的条件。

在监管体系方面,目前我国设立的监管部门庞杂,执行职能时容易出现责任划分不清的问题。因此,我国急需理顺食品监管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避免多头监管带来的弊端。港澳地区由一个监管部门全程独立监督食品安全的做法是一条可以借鉴的思路。

(三)采用基本强制险为主,附加责任险补充的模式。

责任保险与一般保险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其承保的标的是因被保险人的行为受到损害的与保险合同无关的第三人的利益。当然此种保险也会使投保人受益,如减少其赔偿数额和诉讼费用。但第三人将从中得到的利益可能会大大超过被保险人。因此可以说,此种保险保护的主要是第三者的利益,从社会的角度看责任保险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能增加社会福利,保护公众的人身和财产利益,是应该推行的。但是由于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所承保的风险具有政策性保险所承保的基本风险的性质,风险事故的后果会涉及大量的消费者,风险事故的发生对保险公司经营的稳定性会造成很大的冲击,因此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性保险公司对于涉足这一市场一直持审慎的态度。这样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产品责任保险的供给将会严重不足,其正外部性作用将无法得到发挥。此时只有通过政府的有形之手,通过法律的强制规定去增加供给,以促进效率的提高,弥补市场的不足。

由于我国食品企业存在数量多,规模小的特点,不少小型食品生产企业不仅投保意识不足,而且经济效益也不好,如果再强制其缴纳食品安全强制险的保费,势必影响企业的利润甚至生存。所以在目前我国各个食品企业盈利能力差异明显的环境下,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应采用基本强制险为主,附加责任险补充的模式。即先在每个具体的食品行业设计一款基本的食品安全强制险保单,其保额、保费比较低,既不至于给投保该险的企业曾加过多的负担,也能满足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受害者及时的抢救和简单的医疗救治需求。如果某食品企业认为该强制险的保障难以满足其需求,则可以再向保险公司提出投保商业食品安全责任险的要求,至于保险公司是否同意呈报及一旦呈报保额、保费的确定则需要在保险公司对该食品企业进行风险评估后加以确定。参考文献:

[1]鞠珍艳。论构建我国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制度。上海保险,2010(3)。

[2]许飞琼。责任保险。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11.

[3]都丽峰《。食品安全法》解读及其对食品行业的影响分析。标准科学。2009(11)。

第5篇

一、试点工作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国家《关于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指导意见》为指南,从我市肉类行业的实际出发,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探索建立我市肉类行业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模式和方法,逐步建立起我市肉类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制度规范,管理服务系统与运行机制,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试点工作目的和原则

(一)工作目的

肉类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目的,是改善肉类食品安全信用环境,培养和树立肉类食品企业安全信用意识,规范肉类食品生产经营行为和肉类食品市场秩序。充分发挥信用制度的奖惩作用,克服食品安全监管的薄弱环节,建立长效管理工作机制,提高肉类食品安全信用管理水平,为全面推进肉类行业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提高我市肉类食品安全水平积累经验。

(二)工作原则

按照“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市场化运作,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原则,市肉类行业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采取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的做法,既要加强组织领导,也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指导作用,加强舆论宣传,加强制度建设,积极探索,稳步推进。

三、试点工作内容

(一)紧紧围绕食品安全这个主题,持续开展食品安全信用管理(包括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知识、食品安全信用基础知识、食品放心工程和信用典型案件等)的宣传、教育和经验交流活动,切实提高试点企业食品安全信用管理水平,为我市肉类行业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营造奠定一个较好的基础。

(二)根据肉类行业的特点,制定信用制度规范。形成一套符合我市实际、可操作的肉类行业食品安全信用征集制度、信用评价制度、信用披露制度、信用分类管理制度,努力探索、改善信用自律、信用监管机制,使肉类食品安全信用管理有章可循。

(三)充分发挥先进的示范带头作用,根据不同产品类别的特性,采取不同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为肉类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提供具体指导和经验,使更多的企业规范信用管理。通过试点,明确相关信用服务的内容与程序。

四、试点工作步骤

按照市试点工作的安排,肉类行业试点工作分三个阶段:

(一)启动阶段(20*年6月—7月)

1、6月底前成立肉类行业试点工作小组。由市贸易局牵头,农业、卫生、工商、质监、环保等部门和肉类行业的专家按职责分工及行业管理要求,共同负责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协调及服务工作。

2、制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制度。6月底前确定试点企业。通过调查摸底,推荐确定肉类行业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企业名单,并根据工作实际情况,制定肉类食品安全信用管理有关制度。

3、开展调研工作。7月底前,对我市肉类食品的生产、屠宰、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调研,了解目前我市肉类食品的安全现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管理措施。

(二)实施阶段(20*年7月—20*年3月)

1、宣传发动(20*年7月)试点工作小组配合市主管部门,利用新闻媒体,加强肉类食品安全知识和肉类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宣传,印发宣传资料,组织肉类生产经营企业进行座谈,倡导诚信建设,营造肉类食品安全氛围;对肉类生产经营企业进行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的培训,让企业了解食品安全体系建设的目的意义,了解食品安全信用信息的征集与方法、评价标准、依据、披露途径与方式。

2、整顿规范(20*年8月—20*年3月)按工作小组的实施方案组织落实。

(1)实行社会公示、公开承诺和责任保证制度。确定的试点企业名单在新闻媒体上公示,试点企业要向市肉类食品安全信用体系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签订承诺书,明确责任。

(2)推广肉类食品生产经营示范文本,规范试点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

(3)通过组织引导和制度建设,促进试点企业增强诚信意识,提高诚信度,做到经常性的自律。

(4)按照肉类行业有关产品质量、卫生状况、无公害情况、受污染风险程度等指标,按征集的安全信息和评价标准,会同有关部门对试点企业的各项食品安全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全面推进信用体系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

(5)20*年4月前,在市有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研究、解决试点企业存在的问题。

(三)总结阶段(20*年4月—5月)

第6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 市场秩序 外部性 信息不对称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费理念已经从吃饱转到吃好上,食品安全意识逐渐提高。农业部新闻办公室日前了2007年第四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全国37座城市蔬菜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为4.7%;36座城市猪肝和猪尿样品中瘦肉精污染监测合格率为1.6%;22座城市水产品中氯霉素污染监测合格率为0.2%;22座城市水产品中孔雀石绿污染监测合格率为4.3%。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多次安全调查显示,食品安全一直高居榜首,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民生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经济学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王志刚,2003),80年代的研究主要在管理模式上,强调经济效益及成本分析是提高食品安全及质量需求的主要方法。1986年Katherine Clancy在相关著作中主要关注消费者对公共政策的反应。1987年美国康耐提卡大学成立了一个地区研究项目,有组织地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消费者个人特征影响其接纳信息和应用风险信息的能力。Caswell从1988年开始在康耐提卡大学从经济学角度就食品质量安全以及营养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先驱性研究。1989年Tanya Roberts和Van Ravensway观察到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流程原因,认识到政府规制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影响。1998年Riston和Li Weimai从保持可接受程度的食品安全的金融含义的角度出发,提出安全和成本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认为人们期望食品安全的程度应该有一个安全的最优水平,但由于风险知识不对称、食品安全是公共品、食品安全的社会成本以及客观科学根据和消费者观念的不一致等原因,几乎很少市场经济的方法可以提供这种最优水平。

美国学者Jone Antle在1995年运用经济学分析工具和框架对食品安全和食品安全规制进行了深入研究;1998年对食品生产部门进行高效率食品安全规制分析;1998年分析了政府和厂商采用HACCP规制措施对于提高肉类产业质量成本的影响,分析了食品产业的产业组织和生产结构对于食品安全的影响;1999年对食品安全规制在工厂层面上的成本和收益进行了深入分析;2000年对政府在肉类产业实施食品安全规制的成本进行了研究;2001年对食品安全进行了全面的经济学分析。

目前,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已经深入各个领域,包括具体行业涉及食品安全问题的厂商行为、消费者行为、政府行为和独立机构行为以及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食品安全标准和认证的关系等。

2、我国研究现状

在我国,2004年由周应恒和霍丽最早使用“食品安全经济学”的概念。目前我国经济学界对食品安全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李怀(2005)、程言清和黄祖辉(2003)、刘小和(2003)、乔光华和辛盛鹏(2002)分别研究了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招回制度、食品安全标准、HACCP体系等,并对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提出了相关建议。张云华、孔祥智和罗丹(2004)应用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从交易成本、风险和不确定性及消费者需求与企业质量声誉的角度,建立了一个简化的两阶段食品质量安全契约模型,为安全食品供给的食品产业纵向契约协作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郑风田(2003)认为我国应该由粮食安全战略向食品安全战略转向。李标(2004)从“反公地悲剧”出发主张减少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赵农和刘小鲁(2005)从政府进入管制方面实证研究了市场进入管制对于厂商最优质量水平和市场质量水平的影响。岳中刚(2005)从消费者、厂商、政府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原因入手分析了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安排的变化。程启智和李光德(2004)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研究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历史变迁问题。贾利(2002)从我国食品安全形式逐渐恶化出发认为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在于市场使用和政府失灵同时存在。林镝等(2003)提出了加强食品产业链的安全管理的思想。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学者主要从对发达国家经验的学习和借鉴、厂商行为的研究及政府规制与监管三方面来研究食品安全问题。但是从这些研究中我们依然无法对食品安全问题提出较为系统的理解及解决框架。本文希望能从食品供应链的源头――农产品市场的秩序建设角度出发对食品安全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农产品市场秩序的经济学分析

社会秩序是“一个群体的所有成员的行动结构”,即参与其间的个人遵循一般性规则并进行个人调试而展现出来的作为一种结果的状态。因此,市场秩序作为社会秩序的一种,可定义为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市场秩序的构成要素按照特定繁荣市场交易规则安排行为所形成的一种秩序状态。在有秩序的市场经济活动中,个人对他人的行为就具有稳定的预见性,秩序鼓励着信赖和信任并减少合作成本。秩序是市场高速运转的前提,完善的市场秩序能够防止不利于改进社会或个人健康、安全的行为出现。

农产品市场是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经济学研究都将农产品市场作为最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但是农产品的质量信息在买者和卖者之间是不对称的,农产品质量也不尽相同,所以农产品市场也并不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完善的农产品市场秩序能够调整由于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市场失灵,保护农产品市场的公平交易,实现农产品市场给全社会带来的最大化福利,从源头上保证食品安全。

1、食品安全的外部性分析

外部性是指从事一项经济活动的私人成本(私人收益)与社会成本(社会收益)不一致的现象。依据成本和收益不能内生化的方向不同,外部性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消极的负外部性,另一种是积极的正外部性。食品安全问题上存在的外部性问题也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两个方面:市场上生产安全食品的厂家对生产劣质食品的厂家产生的正外部性;生产劣质食品的厂家对生产安全食品的厂家产生的负外部性。

(1)正外部性的具体表现。安全食品的厂家生产了安全的合乎市场标准的高质量的食品,给消费者带来安全食品的同时也带来了食品消费的满足感和安全感,这种行为提高了整个市场的社会效应,就此产生了正外部性。与此同时,安全食品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了正面印象,当消费者不能准确地分辨优质产品和伪劣产品时,就可能凭借安全食品厂商留给他们的印象去购买食品,其实买到的是劣质食品。结果生产安全食品的厂家对生产劣质食品的厂家也产生了正外部性,无形中助长了劣质食品在市场的流通,同时因为劣质食品的成本较安全食品要低,在价格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占据了安全食品的一定市场份额,从而使生产安全食品厂家的利益受到损害。

(2)负外部性的具体表现。消费者购买到的劣质食品不只损害其身体,在其心理上也造成了购买阴影,而且同样的感觉在消费者间的传递容易产生一种避免购买此类商品的症候群现象,同时对市场上所有此类商品产生怀疑,使生产安全食品的厂家的利益受到损害。

由以上分析可见,由于市场中出现的外部性现象,使得生产安全食品的厂商的利益受到损害,市场份额和收益都下降;而那些生产劣质食品的厂商也因为外部性现象的存在获得了上升的市场份额,市场趋向有利于后者。这必然形成市场导向,引导市场的资源配置向劣质食品转移,安全食品在竞争中逐渐减少,于是出现劣质食品充斥市场、排斥安全食品的困境,导致市场失灵,最终破坏市场秩序。

2、食品安全的信息不对称分析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充分则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掌握信息贫乏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从传统的农产品市场到现代金融市场等各个领域都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只要有市场交易,就有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食品交易市场,正是因为信息不对称才会导致不安全食品问题的出现。

(1)信息充分的市场。假如食品交易市场是个信息充分的市场,那么食品的安全品质就很容易被获得,就像简单问题的表象一样容易被人们所识别。消费者对于安全食品的消费就将符合主流经济学中消费者行为理论,他们既按照偏好在收入及价格约束下购买所需数量的安全食品,同时厂商也将根据时常需求和成本分析向市场提供安全的食品。

(2)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在实际生活中,食品市场是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消费者对于某些不安全的食品,无论是在购买前还是在消费食品后都无法及时准确地识别其对健康的影响。生产者跟消费者对于商品信息的掌握量是不同的,卖方比买方拥有更多的信息,从而使消费者在自我保护方面处于弱势,而一些生产者就可以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实施机会主义,欺骗消费者,从而导致市场失灵,使不安全食品充斥市场。

(3)信息不确定的市场。某种程度上,食品市场不仅是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同时也是信息不确定的市场,有些在市场上流通的食品,生产者并没有比消费者掌握更多的食品安全信息。如因为农药残留导致的不安全食品,生产者也不一定知道在其商品中残留农药的多少及其是否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又如“苏丹红事件”中,初期生产商也并不比消费者知道的多。因此,尽管生产商在生产流通流域比消费者掌握的信息多,但是对于食品的安全信息他们有时同样面临着不完全确定的问题。即使生产商完全掌握了这些安全信息,也不能保证该信息能够完全准确的传递到消费者那里,而且其传递的成本也是高昂的。

三、解决食品安全的对策

要解决食品安全的问题首先应抓住食品供应链的源头――农产品市场,通过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秩序来达到解决市场失灵、保证食品安全的目的。

1、维护农产品市场秩序

农产品市场秩序的维护需要依靠农产品市场的内部市场规则,主要依靠农产品市场的相关制度安排,这些制度能界定和保护产权、降低交易费用、保护农产品市场公平的市场交易,建立农产品市场的竞争秩序、建立有序竞争的农产品市场。要做到规范安全的市场秩序,就必须做到优价优质。创立并维护安全农产品的市场声誉,政府有重点的对安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指标进行抽检,通过严格的奖惩措施,加大生产者的违规成本,提高消费者对安全农产品的信任度。整合现有安全农产品管理部门的各项职能,合理分工,使消费者更容易辨识安全农产品相关信息,同类国家级安全农产品的认证职能应尽早合并,并统一相应安全农产品标识。通过用消费者能简单读懂的信息来提高农产品市场的信息对称,建立信息公开的相关制度安排。

2、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食品本身的特性决定了食品在流通消费领域的安全性极易受到影响,因此,只有严格控制流通环节食物的安全性才能确保整个食品链的安全。对于农产品市场的物流体系的建设,要重视以农产品物流为主导的农产品生产性物流,即产前、产中、产后物流,为农产品提供多层次、多功能的社会化、一体化服务,形成较长、较粗的农产品供应链系统。其建设可以从政府及农产品物流企业两个角度出发。从政府角度来讲,要加强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产品储运工具和设备的开发生产等;大力培育与壮大农产品物流主体,鼓励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快物流的标准化建设,把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纳入规范化、标准化轨道。从农产品物流企业的角度来讲,要改进和提高农产品物流技术,改进包装技术,加强在路途中的冷冻保鲜技术以及农产品物流增值技术的研究;加强农产品信息化建设,实施供应链管理;优化整合农产品物流系统;进行农产品物流品牌化经营;实行农业产业大生产大流通;加快农产品流通标准化进程;开辟电子商务下的农产品物流新模式;借助第三方物流模式,延伸农业化产业化链条。

3、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化

农产品质量信息分布不对称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直接原因,因而需要有效地制造和传播有利于消费者分辨的正确的市场信息,只有消除了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生产安全食品的厂家想尽办法使之与其他生产不安全食品的厂家区分开来,消费者依据此种信息来确定其是否愿意购买,从而达到优质优价,使生产不安全食品的厂商与生产安全食品的厂商不能形成博弈,减少逆向选择行为,改变安全食品在市场中不利的局面。在信息不对称的农产品非价格竞争上,市场准入制是政府实施主体的制度设计。对农产品实施市场准入制度,约束农业生产者的质量行为,并为消费者提供依据。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是一种政府行为,是一项行政许可制度,其通过政府向消费者传达正确的信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机制,主要是严把市场入口的产品质量关,使符合一定质量标准的产品可以进入市场,不合格的拒之门外。重视农产品的全程监管,加强标准检测认证等支撑体系建设,积极推广农产品认证标签制度,严惩违规行为。

4、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政策监管

市场失灵情况下存在的问题是自由市场机制自身不能完全解决的,所以政府有必要采取行动进行调整,更正自由市场机制下产生的不利影响。不安全食品流入市场的部分原因是由于薄弱的政府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对于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除了依靠规范的市场秩序,更主要要由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进行监管来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

要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完善法律法规以及执法体系,加大惩罚力度。在完善法律法规的过程中,要实行责任追踪制度,如果消费者在购买和消费其产品的过程中对其健康造成损害,要追究生产者和提供者的责任,赔偿消费者的损失。由此来增加生产和销售不安全食品的机会成本,使其从事这种行为的预期收益小于预期成本,从而遏止这种行为的发生,同时也可以提高消费者对市场质量水平的消息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 冯立果:食品安全问题:市场分析与规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2] 王兆峰、张海燕:民族地区农产品市场创新建设与民族贸易发展研究[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

[3] 刘宁:我国食品安全社会规制的经济学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6(3).

[4] 周应恒、霍丽:食品安全经济学导入极其研究动态[J].现代经济探讨,2004(8).

[5] 蒲应龚:兼顾食品安全和农民增收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J].中国农学通报,2007(4).

[6] 李苏、韩科峰:农产品市场中的“柠檬”现象[J].市场论坛,2006(2).

[7] 李勇、任国元、杨万江:安全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及政府干预[J].农业经济问题,2004(3).

第7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餐饮服务;宣传引导;示范区

1餐饮服务集中区的概念和建设思路

餐饮服务集中区指统一管理、餐饮单位相对集中且数量达20家以上的商业综合体、旅游景区和餐饮特色街区等。餐饮服务集中区的建设思路是以具备一定管理基础的餐饮服务集中区为示范,通过强化依法监管与主动服务相结合,强化主体责任与社会监督相结合,强化舆论引导与主动宣传相结合,搭建社会共治平台,实现食品安全综合治理;以示范建设为基础,通过典型引导,以点带面,推进社会共治平台建设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促进餐饮服务集中区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1-5]。

2餐饮服务集中区的建设内容

2.1建立食品安全工作服务站

依托餐饮服务集中区现有管理机构(如综合体管理运营方、景区管理方等),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搭建由政府部门、经营者等组成的第三方管理平台,设立食品安全工作服务站。通过食品安全工作服务站建设,聘用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和志愿者队伍等,协助监管部门延伸监管触角,服务好餐饮服务经营者,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2.2统一餐饮服务公示模式

区内餐饮服务经营者全面实施“明厨亮灶、阳光操作”,统一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公示内容、格式及位置,将关键环节操作现场直接呈现给消费者,进一步强化企业自律,接受社会监督。有条件的餐饮服务集中区可在聚集区广场等明显位置通过电子显示屏,对集中区内餐饮服务经营者食品安全信息、后厨监控及原料采购情况等进行统一展示。同时,鼓励区内餐饮服务经营者开展量化分级脸谱公示外置化工作,按照统一标准、统一式样将脸谱在店面门口醒目位置或通过电子显示屏等形式进行公示。

2.3加强食品安全检测力度

加大餐饮服务集中区食品安全检测力度,及时公开检测结果;建立不合格食品处置机制,及时有效处理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维护餐饮服务集中区的社会声誉和信用品牌。鼓励规模较大的餐饮服务经营者配备快检设备,加强企业自检;有条件的餐饮服务集中区可建立集中区食品安全快检中心。

2.4提升食品安全水平

集中区内具有共性的食品安全难点、热点问题已得到解决;区域内各单位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得到有效落实;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得到有效规范,群众对食品安全满意度得到提升。

3餐饮服务集中区的建设成效

常熟市的餐饮集中区建设最早启动于2017年,历经4年建设,目前,共有7座餐饮集中示范区通过苏州市级验收,有效推动了餐饮服务集中区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的提升。在建设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三大重点”。

3.1发挥工作站优势,良性运转促进质量提升

将工作站的运转与餐饮业质量安全提升工程相结合,提升餐饮集中区“四个率”:①“明厨亮灶”实施率。提升“明厨亮灶”覆盖面,目前,集中区内93.2%餐饮单位实施了明厨亮灶。②量化优秀等级率。在实现餐饮服务集中区内餐饮单位100%量化分级评定的基础上,不断提档升级,实现60%以上的餐饮单位量化等级达到优秀,消灭一般等级,进一步完善餐饮服务量化分级公示制度,统一公示量化分级管理信息。③优质现场管理方式实施率。163家餐饮单位推行“4D”“五常”等先进管理体系,持续保持良好运行,有效促进集中区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的提升。④快检覆盖率。餐饮集中区全部配备快检设施,快检覆盖率100%,自行开展对瘦肉精、农药残留和煎炸油极性组分等重点项目的快速检测,发挥初筛功能,及时公示检测结果。3.2明确工作站职责,完善制度强化机制建设7座餐饮集中区均明确工作站建设标准、组织架构和人员分工,层层落实责任,制定《管理工作站职责》《信息采集制度》《宣传培训制度》《工作台账制度》《信息通报制度》《联合检查制度》等各项工作制度。在运作过程中完善联席会议、考核奖惩、宣传培训及食品安全值守等各项管理制度,切实发挥工作站的“三个纽带”作用,真正成为监管部门与集中区运营方的纽带、餐饮集中区运营方与区内单位的纽带及餐饮集中区与消费者之间的纽带。

3.3强化工作站管理,不断构筑食品

安全防线进一步发挥食品安全工作站的辅助管理职能。7个餐饮集中区均加强对集中区内餐饮单位检查,督促餐饮单位开展自查,落实主体责任。监管部门为工作站提供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食品安全工作站定期组织区内餐饮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工作站为提升自我管理开展的组成人员的业务培训,共组织对738名负责人及从业会员开展培训。

4餐饮服务集中区的建设体会

4.1组织领导到位

常熟市在餐饮集中区建设过程中,实行领导负责制,领导亲自部署、亲自动员、亲自抓落实,进一步充实推进方案,细化任务目标和时间节点,同时,加强对工作推进的督促检查,及时上报工作进展情况。从而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4.2宣传发动到位

常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积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从市局到基层分局,从监管部门到餐饮集中区运营方,从餐饮集中区到区内每家餐饮单位,都明确示范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进度安排和任务目标,凝心聚力,全面有序推进示范建设工作。

4.3协调保障到位

常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加强同当地政府和餐饮集中区的沟通协调和交流指导,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特别是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示范建设列入苏州市政府实事项目后,进一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全面发动区域内餐饮单位积极投入到示范建设中。目前,苏州市已下拔餐饮集中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示范点专项奖励奖金,常熟市共获得奖励奖金14万元。

5餐饮服务集中区的建设思考

5.1进一步注重长效管理

对已评定的示范点实施动态管理,定期开展“回头看”行动,抓好长效机制建设,做到边提升边巩固,充分发挥示范单位的带动作用。推动食品安全示范建设活动深入持久开展,确保人民群众有真切的食品安全获得感。

5.2进一步加强交流学习

在下一步工作中,还需借鉴苏州市其他先进地区经验,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同时,积极探索,主动创新,融入自身特色,不断拓宽餐饮集中区示范建设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如将工作站管理模式延伸至第三方网络订餐平台等新领域,将食品原料追溯、远程视频监控、量化分级信息等进行整合以二维码形式统一展示等。

第8篇

一、充分认识农村食品安全示范乡镇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

建设食品安全示范乡镇,以示范带动,全面加强农村食品安全工作,对于从源头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保障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都具有重大意义。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局出发,加强对建设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保障试点工作所需人员、经费和物资的落实,确保建设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二、明确示范乡镇建设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按照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试验示范区建设要求,经过3年左右的努力,使基层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得到全面落实,现有监管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农村的食品安全监管盲点和盲区基本消除,农村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诚信意识和自律意识得到明显加强,广大农民群众的食品安全知识和维权意识普遍得到提高,食品产业得到健康发展,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农村食品安全工作新格局。

今年年内各县区要有20%以上的乡镇启动试点建设,其中德清县要全面启动乡镇试点建设工作,努力抓好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的建设;其他县区中力争新增一个省级示范县区。

(二)具体目标

——在监管体制和网络建设上,农村食品安全专兼职的监管队伍逐步加强,全面落实示范乡镇政府负总责,乡镇、村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覆盖面达到100%,工作责任和工作考核面达到100%。

——在生产秩序上,全面推广应用农业标准化生产,通过省级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占食用农产品生产总面积的70%以上,农药、化肥、兽药、鱼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统一配送率达到80%以上;企业生产加工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消除无证无照生产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28类重点食品生产企业取证率达到100%,小企业、小作坊得到全面整治,建档及目录监管率达到100%,B、C、D类企业并转关停率达到100%。

——在流通秩序上,乡镇建立食品销售网络,农村食品现代流通网络基本建立,农村农贸市场食品销售行为得到规范,80%以上的食品小商店、食品批发部及所有的大型商场或超市实施商品准入制度。生猪定点屠宰达到100%。

——在消费秩序上,学校食堂量化分级管理率达到100%,农村学校食堂、餐饮业年度检查覆盖率达到100%。农村集体聚餐申报率达到100%。100人以上用餐的企业食堂粮油、猪肉等重点品种实行统一配送,并实施分级量化管理。

——在安全宣传和维权能力建设上,建立多种形式的、灵活多样的农村食品安全宣传阵地,食品安全知识进乡镇、进村的覆盖率达到100%,普及种养殖知识,倡导科学消费。100%的农村消费维权站点全面达到规范化建设的要求,维权渠道畅通,调解处置质量明显提高。

三、深化示范乡镇建设工作措施

(一)大力提高农村“三网”建设质量。各乡镇要根据上级关于乡镇机构改革的有关文件精神,建立食品安全监管站,设立食品安全监管岗位,抓好行政村食品安全协管员或信息员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统一管理,上下联动,组织化、专业化,规范化的农村监管员队伍,夯实基层的食品安全组织基础。层层落实食品安全目标责任,建立全面的、延伸到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网,并落实责任追究制。将“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的建设有机结合,继续大力培育面向农村市场的流通龙头企业,扩大和提高村级便利店的覆盖面和规范化水平,有效解决农村便利店食品的统一配送问题,确保食品质量合格。建立健全举报奖励制度,激发群众监督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的积极性。

(二)推进农业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建设。继续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培育农资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农资连锁经营,深入开展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工作。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优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织农民积极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场、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生态型水产养殖标准塘的建设。推广普及先进适用农业生产技术,引导农民科学种植养殖。基本实现农副产品规范化、规模化生产。加强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农产品质量认证步伐,逐步推行良好农业示范(GA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认证。

(三)规范农村食品生产经营行为。认真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查处取缔无证无照食品生产经营的通知》要求,建立巡查、回访、监督抽查等监管制度,加强动态监管,及时发现问题,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食品行为,坚决依法取缔无证无照食品生产经营。加强协同监督的力度,突出重点,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实施米、面、油、酱油、醋、肉类、蔬菜等28类食品的监管,确保达到必备的生产经营条件。建立健全食品生产经营业主的食品安全责任制,强化企业法定代表人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四)加强集中用餐场所的管理。加强对建筑工地、企业集体食堂和学校食堂的管理,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严防发生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开展对“农家乐”等休闲观光用餐场所进行经常性的检查,严厉查处无卫生许可证从事餐饮服务的违法行为,确保有序发展。落实家庭宴席申报制度,加强对土厨师的培训,确保农村聚餐的饮食安全。

(五)大力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将食品安全宣传教育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通过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法律知识、科普知识教育,强化农民作为一名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维权能力,作为一名食品生产者的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加强优质食品、优良品牌和优秀企业的宣传,提高当地优质食品的声誉,促进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增强群众的食品消费信心。组织开展农村中小学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列入中小学公共安全和健康课程授课内容。

第9篇

一、指导思想

食品示范乡创建工作,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题,按照“地方政府负责、部门分工协作、各方联合行动”的工作方针和“因地制宜、先易后难、梯度推进、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工作要求,全面实施食品安全“三网”建设,积极推进食品放心工程和专项整治,建立健全全乡食品安全工作机制,完善农村基层食品安全监督网络,进一步规范从田间到餐桌各环节的生产经营行为,广泛开展宣传,引导农村居民安全消费,促进农村食品安全状况实现根本性好转。

二、工作目标

1、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完善,乡、村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覆盖面达100%;

2、农业投入品得到有效规范,家产品抽检合格率在95%;

3、应建连锁超市、农村放心店全覆盖食品统一配送率达80%以上;

4、生产加工行为得到有效规范,小作坊全面整治和规范,地产食品抽检合格率在95%以上,生猪定点屠宰率达95%以上;

5、大中型餐饮业、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达95%,以行政村为单位,农村土厨师上岗培训率、健康证持证率95%,农村家宴申报备案率达80%;

6、各环节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按要求建立进货台帐,可追溯率达100%;

7、未发生三级以上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三、工作内容

1、完善乡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网络。成立乡、村食品安全工作机构,制定工作制度,配备食品安全专、兼职工作人员,保证相关工作经费;摸清辖区内农产品种养殖基地、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含小作坊)、农村副食品商店、放心店、宾馆饭店、小饮食店、学校企事业单位食堂及农贸市场的情况,建立动态监管档案;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食品安全事故的信息报告和应急处置体系,确保无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2、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强化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规范农产品种养殖行为,全年建成1至2个规范化的示范基地。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杜绝禁用农药、兽药、渔药经营或使用,规范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减少药物滥用,农产品抽检合率在95%以格上。加强畜禽的免疫工作,严厉打击私屠滥宰,杜绝病死畜禽流入市场,辖区内生猪定点屠宰率95%。

3、加强食品生产加工业监管。强化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及小作坊的监管,认真组织开展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整治,基本消除无卫生许可证、无营业执照、无生产许可证的食品生产加工行为;加强对小作坊的监管,全面推行小作坊质量安全承诺等制度;督促企业严格按照食品质量卫生标准组织生产,杜绝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行为严格开展产品自检或委托检验,提升产品质量控制能力。质监部门每年对辖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及小作坊的监督检查面和产品抽检面达100%。

4、加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建立优胜劣汰的长效机制,巩固“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建设成果,积极推进放心店进学校、进社区活动,放心店食品统一配送率80%以上。严格规范食品经营主体资格,进一步规范农村普通食品商店的经营行为,加强准入管理,督促农村食品经营者实施进货查验、索证索票、购销台帐、不合格食品退市和质量承诺制度,基本消除“三无”、假冒过期食品经营行为。加强对农贸市场监管,落实各项市场管理制度,经营者按规定取得有关手续。

5、加强消费领域食品卫生监管。积极推进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普及面达80%以上。按照食品卫生许可条件开展食品卫生许可整治。加强对餐饮业的日常卫生监管,落实餐具消毒、保洁和防蝇措施,督促从业人员持有效健康证上岗,食堂餐饮单位食品卫生抽检合格率和餐具消毒合格率达90%以上。食堂餐饮和大中型饭店100%,推行原料进货索证、验收和溯源制度。全面开展农村土厨师培训、家宴申报、现场管理等内容的农村家庭集体聚餐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农村自办宴席的食品卫生宣传指导。

6、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作用,在文化下乡活动中,广泛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建立固定的宣传教育阵地,利用农村宣传橱窗定期刊出食品安全知识,制作路边墙体标语,在主要场所设立食品安全宣传广告牌或宣传横幅,将食品安全知识教育列入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组织食品生产经营从业人员和种植养殖户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生产技术培训。

四、工作步骤

创建工作从4月至7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4月)乡政府制定实施方案,落实责任分工,明确创建目标、任务,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5月至7月)乡政府协同有关部门按照实施方案开展创建工作,围绕创建工作目标具体抓落实。

第三阶段:由县食安办根据本实施方案的目标管理要求进行现场检查和评分并验收。

五、工作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创建食品安全示范乡是当前创建新农村食品安全工作,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展示新时期农村食品安全发展水平的一项民心工程。相关单位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组织上加强领导,成立食品安全示范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把他列入政府年度工作目标。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