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理工科专业优选九篇

时间:2022-02-20 23:40:4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理工科专业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理工科专业

第1篇

1教学计划流程再造的总体思想

理工科教学流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先开设专业基础课,然后开设专业课,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平行,且一直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英语与人文文化教育课程在大学三、四年级开设。大学英语课程以听说为主,人文文化教育课程以马列主义思想为主,加强传统文化、爱国、礼貌礼节教育,增加大学生在人文文化课程中的讨论与互动。毕业论文自选题,通过专家组或教师评估组考核,对于在专业领域有新的认识、新的发明、新的成果不局限于形式,可利用创新性研究成果直接答辩毕业。大学一年级以专业基础课的图学、力学、机电液基础为主,以公共基础课的数学、物理为辅,专业基础课程与公共基础课同步,合理的安排上课时间,适当调整数学、物理课程与专业基础课中需要应用到数学、物理等基础知识的课程顺序,不会影响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的理解。大学一年级学生大多在高中学习阶段就向往和渴求大学学习,对自己选择的专业兴趣很高,如果此时开始专业基础课,学习效果定会非常理想。大学二年级课程以专业课为主,以公共基础课的计算机和程序设计为辅。大学二年级是学业最为关键,课程最为重要的年级,此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进入大学的兴奋感的惯性,以较短的时间成本,获得较高的收益。大学三年级以专业选修课为主,以大学英语、人文文化课程为辅。在经过大学二年级紧张的学习后,学生对本专业有了充分的认识,学生能更好地把握兴趣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选读。同时在此时加入大学英语和人文文化课程是对专业知识的非常有效的补充,定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大学四年级以专业技能扩展与毕业设计为主。每年,教育部或教育厅都会主办各类机械设计比赛、机器人大赛、数学建模、力学建模比赛,在四年级时,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在各种比赛中一展身手,丰富大学毕业季的生活。同时大学四年级也是考研的关键时期,如果专业课程扎实,英语、政治课程还正在学习进行中,势必大大提高学生考研入学的英语政治成绩,提高考研通过率。

2流程分析与问卷调查

2.1课程流程关联性分析以车辆工程专业为例分析理工科主要课程的联系性。车辆工程专业课程流程主要有两条,两条流程课程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一定要保证流程的正确顺序。一条是数理分析类流程,如图1所示,该流程以高等数学为基础,辐射至大学物理、力学、汽车原理等课程。第二条是车辆专业类流程。如图2所示,该流程以机械制图和力学为基础,辐射至机械原理、汽车结构与设计等课程。课程设置时必须保证流程1和流程2的先后顺序,否则有些知识点在前期课程中没有涉及对后续课程会产生影响。英语与人文文化课程开课顺序对专业学习无影响,合理的安排主要在于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积极指导作用。

2.2问卷调查针对现有教学流程问题,作者从2007年开始思考教学流程改革的方法,并针对现有教学流程可能存在的问题设计成调查研究,在课堂上通过问卷,课堂外通过交谈,形成调查表,见表1。对影响大学生成长的关键问题形成4个主题,统计他们对主题认识的观点。在解释教学流程再造的基本观点后,统计与教学流程再造相关的4个主题的观点,形成调查表,见表2。统计结果表明,教学流程再造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对学生考研和参加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3教学计划流程再造的实施方案与有效措施

3.1实施方案以车辆工程为例说明具体实施方案,目前高校车辆工程专业的课程与教学计划安排主要以图3为主。各高校之间有细微的差别(由于在分析过程中不方便将所有课程一一列出,本文只列举了核心课程),高校间均以先公共基础课,再专业基础课,然后专业主干课,最后专业选修课和毕业设计的循序渐进式为主(部分高校将专业主干课与专业选修课混上,没有明显的时间节点区分)。教学计划流程再造后的流程是以专业基础课开始,紧接着专业主干课,然后再专业选修课,最后是专业能力拓展与毕业设计。公共基础课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期间,流程如图4所示。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物理 理工科专业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8-0143-02

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宇宙中物体结构及其运动规律的基础学科,其基本原理与研究方法渗透于自然学科的各个领域。物理学中每一次重要的突破都会促使科学生产力的改进或导致新的科技革命。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与进步,又促进了物理学基础研究的发展,而产生了许多前沿交叉学科。大学物理教学对学生的作用不仅仅在于提高其物理知识,它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包括科学思维方法、科学研究方法、创新精神及灵活运用数学工具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大学物理在理工科专业中的重要性

大学物理是高等院校理工科类各专业在大学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作用。物理学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是工程创新的源泉。因此,在理工科的大学物理教学中,我们既要强调物理学自身的研究方法与规律,又要注重物理学与各理工科专业间的有效衔接,以物理学的基础知识要点为基础,各学科专业知识应该适当的加强纵向扩充和横向联系,加强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对非物理专业的学生来说,物理知识并不一定能直接应用于专业工作之中,所以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应让学生懂得除了要注重大学物理对专业课程的基础作用,掌握相关的概念和物理规律,还应注重对物理思想方法的领悟和把握,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大学物理的学习,使学生不仅对物理知识有系统的了解和掌握,而且通过学习过程要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各方面的学习能力,这些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自身能力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高校由于扩招等诸方面的原因,导致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给基础课程教学尤其是大学物理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大学物理课程主要面向土木工程、资源勘测、资源规划、地球物理、环境科学、测绘工程、材料工程、机械自动化、信息与通信工程等理工科专业大一大二本科生开设。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性等方面表现较差,对教师的教学上的引导有很强的依赖性,许多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差,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通过综合各方面的分析,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部分学生物理基础较差,学习存在困难

由于近些年高考制度的改革以及高校的扩招,部分地区学生参加高考时可以选报“3+X”的科目,所以部分学生高考时未选择物理。而大学物理是所有工科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当这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工科专业时,就显得物理基础和理解力相对较弱,使得同专业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参差不齐。此外,部分工科专业学生在高考录取时是单招生、民族生等,也会导致部分学生物理基础不同。这些问题导致部分学生较难跟上教学进度,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甚至少数学生未能通过期末考试。

(二)部分工科学生对大学物理的学习兴趣不高

由于课时量的限制,大学物理教学课堂中教师不可能对所有的知识点都讲得特别详细。教师主要是挑重难点进行启发性的讲解,而大学物理的内容本身比较抽象、理论性比较强,且对学生高等数学功底的要求比较高,这就导致了学生在理解问题对感到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生自己不积极钻研,不向老师、同学请教,就会因跟不上教学进度而导致消极、厌学。

(三)课程教学节奏快,学生独立思考时间少

大学物理的理论性强且内容多、抽象、深奥,在学习过程中要用到很多高等数学的知识,特别是微积分,然而,工科专业大学物理的课时量相对较少。针对这种情况,为了缓解学时少、内容多之间的矛盾,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通常将上课内容做成电子教案进行多媒体教学,这样可以节约写黑板、画图等的时间,并且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量。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多媒体教学的方式通常进度较快,学生对物理推导过程的理解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因而导致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此外,使用多媒体教学,使部分学生上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也不做笔记,寄希望于课后拷贝电子教案作为复习使用,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降低。

(四)课程内容面广,课时量少

大学物理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有质点力学、刚体力学、电磁学、振动与波、光学、热学、相对论与量子物理等。而大学物理在工科专业中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其所开设的课时量一般为100学时左右,甚至更少。以我校(桂林理工大学)为例,如资源勘测、环境工程、化学化工等专业开设大学物理为96学时,分上下册,两学期完成,而通讯、材料等部分专业仅开设72学时。对于这些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绝大部分在中学都学过物理,所以物理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一门全新课程,他们具有相当多的物理基础知识。然而,这些学生可能已经习惯于中学物理的教学方法和思维方式,对大学的教学可能还不能很好的适应。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大学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程时一般对重要知识点以及难点部分进行重点讲解,而对于其他内容轻描淡写,很少有时间像中学那样进行大量的习题分析与讲解。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把重点、难点及相关知识融会贯通,无法形成较好的结构体系。

三、解决方案

鉴于大学物理在工科类专业中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大学物理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我们提出以下方法来引导基础不同的学生提高其学习兴趣与能力,以获得更多的物理知识。

(一)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的衔接

大学物理在工科专业中作为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一般在大一第二学期和大二第一学期开设。在这个阶段,很多学生对大学的教学模式还没有完全适应,对于物理的学习的思维方式还停留在中学物理的模式中。所以,在大学物理的教学工程中如何将学生从中学的思维模式中引入大学的思维模式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开始时尽量放慢教学进度,让学生慢慢的进入到大学物理学习的氛围,掌握学学物理的方法和思维模式;同时在课程教学中对于与中学物理相关的物理问题可以进行对比教学。

(二)进行适当的实例讲解和演练

大学物理作为工科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要求学生对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方法有较为系统的认识、理解与初步的应用能力即可,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必要像中学一样进行题海战术。因此,在大学物理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所做的习题必须是具有代表性的经典题,通过这些典型习题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例如,可以通过一些小例题来引导学生用微积分和矢量知识来进行解题,以弄清物理定律、定理及其意义与应用等。通过与中学物理解题方法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大学物理解题中应用新方法的便捷性和严谨性。

(三)引导学生具有自主学习意识,培养自学能力

自主学习和自学能力是一个合格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学习能力之一,是学生在学习、科研与工作中获得知识、运用知识的重要能力。所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引导其进行自主学习是大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1.课堂上布置自学内容,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检查。2.提供相关的参考书,在平时学习中碰到的问题与困难,学生可以通过查阅参考书进行解决,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学能力。3.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教学中适当的增加大学物理中与其专业相关的知识进行讲解,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建设与课堂同步的网络课程,提供教学课件、习题及解答、视频等相关学习资料,以方便学生自学所需。

四、总结

本文从大学物理在理工科专业中作为公共基础课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如部分学生物理基础较差、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节奏快使学生独立思考时间少、课程内容面广课时量少等等。文章提出了应对这些问题的一些方法,如做好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的衔接,进行适当的实例讲解和演练,引导学生具有自主学习意识,培养自学能力等。

[ 参 考 文 献 ]

[1] 严嘉琳,庄应烘.大学物理渗透科学思维方法的教学与运用[J].高教论坛,2010(5):26-28.

[2] 蒋洪良,刘平.浅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J].新课程研究,2012(2):109-111.

第3篇

关键词:科学教育、人文教育、人文精神、理工科专业课

21世纪的高等教育,将是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分离与失衡向二者融合、相互渗透、协调发展转变的新时代,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上看,加强理工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普遍的发展趋势。美国几所著名理工科大学,如伯克利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的研究认为:在21世纪的教学中,对学生要重点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从国内高等教育的实践来看,其中选择理工科方向的学生,人文素质的缺乏显得尤为突出。他们进入大学后,往往由于受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过多关注专业学习而忽略人文素质的提高,因此,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亟待加强。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推进高校科学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势在必行,所以在专业课教学中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有助于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人文教育在专业课教育中的重要性

1.人文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门学科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人们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有一点必须首肯,那就是:未来是以个人素质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社会。众所周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基本着眼点,都是如何提高所培养人才的质量。现在的普遍共识是:衡量人才质量的标准,不仅仅在于人才是否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还在于人才是否具有完善的个性、良好的伦理道德、现代观念意识、高度的人文修养等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面向未来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2.人文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迎接新的挑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理工科大学生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同质文化的冲突和意识形态的渗透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新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对外开放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在国际贸易往来的同时,必然会伴随着文化的交流,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不同质文化之间的冲突、解构、融合是不可避免的,而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在意识形态领域,西方的渗透从没停止过。二是科技进步和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新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给自然带来了灾难。西方工业化国家普遍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极大破坏,而试管婴儿、克隆技术等一系列生物技术的突破,使人类固有的生存方式和自然种群生存关系都受到了挑战。三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新的考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使现代人类进入了一个网络社会。理工类大学生无疑是这一虚拟社会的主要群体。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其负面作用不容忽视,因特网的基础语言是英语,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汉字在因特网上并不占据强势地位,加上文化霸权主义的恣意横行,有可能导致新生代对民族文化的漠视,影响到民族优秀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并导致价值观念的混乱。四是社会结构转型以及利益关系调整,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目前尚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经济结构、利益关系、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在发生调整变化!在分析、比较、判断和选择之中,由于教育的缺陷,导致大学生并未形成足够的能力来面对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理工科大学生更好的面对新的挑战。

二、在专业课中如何加强人文教育的几点思考

人文素质与专业研究是相通的,前者是精神的支柱、追求真理的动力,后者是探索自然奥秘的实践,二者相得益彰;专业课程的教学时间长,一般要占理工科大学总学时的一半或更多。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将来在工作中都要从事所学的专业。因此,在专业课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将使学生受益终身。专业课的教学应当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使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持久、深入地进行。我认为在专业课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人文教育。

1.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质

学生在四年的本科学习期间,有近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学习专业课,与专业课老师打交道。专业课教师无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对科学真理的追求、对人生的感悟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一项调查表明,大学生在毕业多年后,对学校里面印象最深的老师通常是专业课老师。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人文素质。健康高尚的教师文化和教师形象对学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直接的,是教育指导所不能替代的,它更容易使广大青年学生产生价值的认同,而自觉培养与效仿。教师的人品、学问、胸襟、气质以及创造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专业课教师应以高尚的人格魅力使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和。

教师首先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处理好与他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既要把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把行为规范,做人的准则教给学生;既要善于做经师,还要善于做人师,使学生既有学问,又有德性!其次,教师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科学作风,很难想象一位缺乏科学精神和敬业精神的教师,能培养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献身精神的学生来。教师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要表现出对科学的极大热情,敢于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并参与学生的讨论,与学生平等相待,并且也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自由进行辩论,既要勇于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又要坚持自己合理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修养,如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及谦虚谨慎、和而不同、相互尊重的人文精神等,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我们的教育的最大障碍是教师无法看到任何明确的奋斗目标,无法引领学生投身于自己认为有意义的活动中,不能把生命的生存信念注入到学生的生命和灵魂中,成为他们生活的义务和习惯。这是我们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我们的教学必须冲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摆脱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教学方式,要确立一种朋友式的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育动力应该来源于学生自己。

2.在课堂教学中使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

在专业课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最主要的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探索。

首先我们要善于挖掘专业课本中的人文精神。任何一门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背景,都离不开科学家的执着追求。因此,担任理工科专业课教学的教师如果能善于发掘教材,讲出自然科学的人文内涵,这种人文素质教育可能更为深刻具体,更具说服力。例如象在《信号与系统》这门专业课中,付里叶变换是频谱分析的基础,把法国数学家付里叶的探索精神和他在数学方面的伟大贡献贯穿在付里叶级数及变换的讲解中,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执着追求精神。

其次,把专业课教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现今的社会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电子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使人们的生活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在专业课教学中,可以把抽象的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充分结合起来。例如在讲傅里叶变换的性质时把频谱搬移特性和大家熟悉的调试解调器联系起来和把时频两域关系与互联网的发展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时,不但能体会到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而且也能充分领会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最后在专业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根据本专业的特点,结合时事及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例如:我把神州六号的成功发射及时地引入到专业课课堂中来,使学生看到中国高科技技术的发展。神州六号的成功发射不但树立了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历史形象,证明了中国是一个科技强国,同时也振奋了在电子科学技术领域默默工作的科技人员和在校学生。我们的学生平时接触的更多的是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电子产品,在他们的意识里,中国的电子领域技术远远的落后于美国、日本等国,借此机会让大家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在试验课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专业课教学中,试验教学是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主要方式。在试验课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实践。

首先,在实验课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经受挫折、百折不挠的顽强毅力。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知有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进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实践教学使学生得到观察和操作实践方面的训练。但是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身处顺境,经历单纯,没有经过失败和挫折的考验,心理素质比较脆弱。因此,每一个试验的反复调试,使学生在经受失败和挫折之后,获得成功的快乐,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毅力。

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人文素质本身不仅是一套知识体系,而且还是一种精神。在自然科学领域,最重要的体现为一种创新精神。知识获取是知识创新的基础,教学实践是知识及时应用的前提。这两者都离不开创新。在实验课程当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试验课环节种增加了创新试验内容,鼓励学生把所学过的基本理论应用到实验中来,每学期把学生的创新试验汇编成册,作为实验成果展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最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因为科技的攻关,不仅需要大学生具有较好的个体素质,而且要有较强的合作协调能力。当今许多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多学科的共同协作才能顺利完成。不同单位、学科、行业的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完成科技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验课中,采用分小组进行实验,2人一组或者四人一组,大家分工合作,互相配合,荣辱与共。实验成绩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小组一个成绩。分组合作就会存在这样的问题:有的同学认真做试验,而有的同学就在等现成的结果,而最后的成绩还是一样,而造成学生心理的不平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试验报告中增加一项,得失体会。让学生自己通过亲身经历去认识在合作过程中的得与失。自己调整付出与所得之间的关系,取得很好的效果。经过训练可以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更好的处理与他人合作的关系。

4.课后继续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课后答疑以及作业批改是专业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答疑及作业批改过程中给与学生适当的激励和关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且可以融洽师生关系。对学生要给与信任和期待,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期待值与成功率成正比。期待的话语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正视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会在教师的期待和鼓舞中获得信心和力量。所有的学生都希望得到赞赏、信任和鼓励。教师对学生的关怀有助于学生的成功。

第4篇

[关键词] 理工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 C93.4 [文献标识码] A

理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从发展起步阶段就落后于学校的其他主体专业建设,这是由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定位所决定的,所以理工科高校从整体专业建设来看,无论硬件还是软件,理工类专业的实力明显优于文科类,工商管理专业作为文科专业也受此影响,另一方面,理工科高校也给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带来了一些积极因素,这就是工业知识基础和行业背景,如何将理工科高校的这些积极影响因素转化为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特色和优势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能够指导理工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1]。

1 工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特点

基于对11所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情况的调研,结合教育界的相关专家评价,对我国理工类和文科类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特点进行分析,得出理工科高校和财经类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体现了学校基于自身特色优势发展工商管理专业的思路[2]。所调研的工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特点具体如下:

1.1 专业课程方面

工商管理专业必修课程设置中均含有行业基础概论性课程安排,强化了学生对行业的了解和工业生产过程的认知,有的工商管理专业甚至安排有对应的工业认识实习,更进一步凸显了学生所在学校的行业背景。

1.2 实践成果方面

工科学校的联合办学单位、实践教学基地和实习工厂90%均围绕行业优势学科分布,所以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80%仍然围绕相关优势学科行业背景展开,取得的实践成果95%以上集中在这些工业行业知识体系内。

1.3 科研成果方面

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受学校所处行业优势的影响,在开展的横向和纵向课题申报研究中70%以上的成果均集中在这些工业行业知识体系内,尤其是横向课题高达90%。

1.4 学生就业方面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学校优势学科相关的行业中就业具有明显优势,从课程知识学习和工业企业实践两方面的积累,增加了学生的竞争实力,在此类行业中,比其他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受欢迎。

1.5 社会认可度

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工业知识积累方面为社会所认可,行业内企业招聘重点考虑生源地,逐渐形成人才的接续和社会的共识。

综上所述,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从学生培养、教师科研到学生就业和未来发展都受到所在高校的优势学科影响和相关行业的发展影响,进而逐渐形成了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特色和方向,这是对所在工科高校优势资源的利用,促进专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专业的竞争力。

2 基于SWOT的专业建设策略选择

SWOT分析工具来源于麦肯锡咨询公司,主要分析内容包括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四个方面,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SWOT分析实际上是将工科高校的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通过SWOT分析,可以帮助工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时把资源和行动聚集在自己的强项和有最多机会的地方。

2.1 机会与威胁分析(OT)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分工和管理专业逐渐细化,工商管理专业已由过去的热门专业逐渐受到冷遇,与之对应的是从工商管理专业分离出来的市场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等专业逐渐成为市场的新宠[3]。工商管理专业由于知识面广,目标过于宽泛,造成了专业性不强,特点不明确,竞争优势不突出等问题,受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环境影响,企业需要更加专业更加细分的管理类人才,所以工商管理专业受到了营销、人力、财管等管理类专业的竞争挑战,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工商管理专业尽管在市场中受到了其他管理类细分专业的威胁,暴露了专业弱化的特点,但也应看到工商管理专业的机会,这就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工管专业所学知识涵盖了企业各类管理岗位的需要,人才成长空间大适应性强,尤其适合我国微小型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微小型企业近几年来快速发展,由于受资金和规模的影响,无法设置细化的管理类岗位,所以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完全符合企业初期需要,一人能够身兼数职且适合整个企业管理活动,性价比较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规模数量庞大的微小型企业和部分中小型企业给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机遇,这也给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机会。

2.2 优势与劣势分析(SW)

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受学校的性质定位影响,建设相对落后于学校其他工科专业,这属于先天不足,而且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处于弱势地位,这是工商管理专业在工科高校建设所必须面临的问题[4]。受此影响,社会各界对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也持弱势学科专业观念,始终认为影响力不如财经类高校的工管专业,所以从内外两方面,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在专业建设中都处于劣势,对内比不过理工类专业,对外竞争不过财经类工管专业。

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又有其显著的发展优势,首先,工科高校的工管专业立足理工类行业背景,专业设置鲜明,社会认可其对所属工科行业企业的服务能力,在同财经类高校竞争时,这种出生所带来的行业熟悉程度具有很强的优势。其次,科技和管理对于行业企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在科学技术水平达到成熟阶段后,管理水平的提高就日益迫切,所以立足工科高校,理工类专业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

基于SWOT分析,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市场的微小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对管理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机遇,结合自身立足工科高校的行业优势背景积极进行专业建设,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性复合型人才。所以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策略选择,应坚持立足行业,突出背景的优势,走管工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道路,服务于行业类的各类中小型企业发展建设需要[5]。

3 基于AHP的专业建设策略评价

依据SWOT分析的建设策略选择,结合现有理论研究和专家经验构建专业建设评价体系(见表1),采用Delphi法对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策略选择进行评价,按照评价分值的差异给出不同情况下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策略选择的建议。

通过专家打分给出权重,并构建评价模型,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1)

式中E为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策略评价;Ki为第i类指标评价值;Wi为第i类指标权重系数。通过计算得出E值,可以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对比确定工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策略选择的合理性。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工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分析,针对现状为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策略提出建议。

4.1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应充分分析自己所在学校的优势,在利用现有优势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市场发展选择专业建设方向和策略;

4.2 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必须立足行业优势背景走管理类复合型人才培养道路,在坚持管工结合的基础上,体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工业知识素养,满足行业内企业的需要。

4.3 专业建设应满足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小微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管理类人才需求,通过目标市场的细分和定位强化学生培养和课程设置,积极引导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金玮,梁敏.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过程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11).16-17.

[2]朱宁.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3(1).14-15.

[3]马艳华,浅谈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J].科技与企业.2013(19).13.

第5篇

关键词:理工科;专业教师;德育优势

一、专业课教师的德育优势

1.德育环节多

理工科教学包括专业理论的教学和专业实践的教学,具体来说有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校园科技活动、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多个环节,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过程,每个环节都可以挖掘德育素材,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德育机会多

在课堂之外,如课堂间隙、食堂就餐、外出实习时,师生有很多交流的机会,教师可以借机履行德育职责。只要做有心人,把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当做自己分内之事,专业课教师时时、处处有德育工作可做。由于这种德育是平等交流式的、谈话式的,容易为学生接受。

3.德育方法多

专业课教师的“知行合一”、“自省慎独”等师德素养,可以无形地影响学生;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教师讲述中外科学家在科学研究历程中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可以鼓舞学生;老师的有榜样的力量,比采用空洞的说教、僵化的模式更有效果。

4.德育时间和人员多

一般来说,专业课教学时间占课堂教学时间的60%以上[3],专业课教师又占教学人员的多数,因此,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人员数量上,专业课教师实施德育都占有优势。

5.占有德育资源多

德育资源包括内在资源和外在资源。内在资源包括专业课教师自身所掌握的自然科学知识、社会人文科学知识、社会经验、教师的行为举止、师德素养、授课艺术等;外在资源包括各种教学、教育的时间、场合、时机等。由于社会认同感的影响,学生更乐于与拥有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能力的专业课教师进行交流,更愿意听从专业教师的教育,因此,教师可通过自己的专业技术、科研水平、讲台形象、授课艺术、人格魅力等各方面来感染学生,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只要专业课教师能充分、自觉运用所拥有的内在和外在的德育资源,德育实效将非常显著。

二、专业课教师实施德育的内容

1.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旧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能力不断被新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能力所替代,揭示了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客观规律;而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表明了普遍联系的观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不是哪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功劳,而是无数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发现和不断创造的结果,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理工科教学内容中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渗透,对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具有巨大的作用。

2.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

我国有古老的文明和悠久的历史,古代劳动人民,有很多发明创造,使得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近代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前后科技发展水平的对比,一方面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奋发图强的精神。

3.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治学态度教育

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往往是经过几代人长期的艰苦探索和研究得来的,国内外的伟大科学家无不有着光辉的业绩和艰辛的历程,他们的科学精神和治学态度对学生有着强烈的震撼力和激励作用,对于学生端正人生态度、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有着很大帮助。

4.吃苦耐劳、不畏困难、团结协作的意志品质教育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缺乏忍让、团结、协作的精神。理工科不同于人文学科,一些理论比较深奥、抽象,学习、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学生必须努力钻研,克服重重困难和障碍才能取得良好成绩,这就需要他们必须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通过大讨论、大作业、课程设计、团队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很多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一直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挫折和磨难,通过挫折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对今后走上社会尽快完成角色变换,胜任工作岗位具有重要作用。

5.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国家不断进步发展的灵魂。为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尤为重要。通过启发式教育拓展学生思路,培养他们科学思维的方法;通过实验教学、下厂实习培养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三、专业课教师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学科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单纯的德育工作时间会越来越少,靠增加时间来加强德育已不现实。唯一的办法就是提倡教书育人,充分发挥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德育“载体作用”和“渗透作用”,减少德育中学生的“防备意识”,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根据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每个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过程应该是一个渗透过程,而不是强制地直接灌输过程,渗透于每一学科理论教学和每一学科实践教学中,不仅仅体现在单科德育课程中。

2.学科德育渗透的含义

德育渗透是指德育工作不能流于空泛的说教,而要借助于科学的方法把德育内容和具体的学科知识糅合在一起,在讲授科学知识的同时,通过创设和利用科学知识所具有的德育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如在物理学教学中,应重视渗透在物理学知识中的正确的物理观、时空观和宇宙观方面的教育,以及渗透在物理学中的崇尚实践、追求真理的精神的教育。

3.学科德育渗透目标的确定

任何教育都有目标,目标对学科德育渗透具有导向作用。确定渗透目标,要依据德育总目标分层设计,应当包括因时代变迁而发生变化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格素质,也包括即使时代变化也不会改变的基本价值观、道德观和人格素质;要做到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目标要考虑学科特点,不能定得太高,也不能定得太低。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对教材的钻研、挖掘、把知识传授、学生能力培养与道德认知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4.学科德育渗透的策略

专业课教师对学生实施德育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或渠道,学科教学是最基本的途径。通过教学活动,教师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和情操的陶冶融于一炉。学科教学德育渗透,要按照学科特点,通过讲授、讨论、交流、阅读、视听、网络、角色扮演和实验实习等教学形式,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政治思想观点、价值观、行为规范、基本品德和培养健康人格。学科德育渗透应在“融”与“合”上做文章。“融”是讲渗透的深度,要调动教学手段让学生真正感知德育内容,引起道德情感共鸣,内化成道德行为;“合”是讲渗透的广度,全面梳理教材中显性和隐性教学内容,尽量寻找融合点,日积月累,循环往复,做到“润物细无声”。

(1)教学内容的渗透策略

理工科教学是通过传授知识来进行德育渗透的。自然科学中含有丰富的思想性和科学的方法论,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都有很大影响。德育的渗透,就是把学科教学内容和德育内容整合。整合时,不得把德育当成标签贴在学科教学内容中,要注意各学科性质、内容及其表现形式不同,教学和德育的结合点也不同,必须做到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有机融合。 (2)教学组织形式的渗透策略

学习方式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学习方法与范式,也是学科教学中必须注意的一种学习组织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样蕴含着德育的内涵与要素,是我们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所不可忽视的。自主式学习,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品格,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合作式学习,能使学生懂得与人交往,懂得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培养起与人合作、与人分享、尊重人、接纳人的现代人的优秀品质;探究式学习,能使学生在探究中培养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性格,能养成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习惯,还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对真理执著追求的意志品格。

(3)学科教学情境的渗透策略

学科教学总是在一定情境中进行的,教学情境本身也蕴含着许多德育的要素,它要求我们予以高度重视,并将其很好地渗透到我们的学科教学之中。根据在教学情境中渗透德育的策略要求,我们有必要重新调整对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相关评价。以前,我们看学科教学中教师对德育的渗透情况,主要看教师对教材内容处理的情况,看相关的德育要素的渗透情况。其实我们看某一学科教学是否注意体现和渗透了“德育”,不仅要看学生对学习内容中所蕴含的德育要素体会、感悟了多少,更要看整个学科教学的气氛,看学科教学中的具体情境。如果教师真正在学科教学中营造起了自由、民主、平等的气氛与情境,相关的德育渗透的目标和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就得到了落实。

(4)教师人格的渗透策略

将教师的健康人格作为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说学生每天都可以读到这本最丰富、最生动、最具有感染力的教科书。它无时无刻不在召唤和引领学生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如何对待工作,如何处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份喜怒哀乐。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教师要更自珍、自爱、自重。当自己进入学科教学领域,就要想到自己是学生的教科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的“课程资源”,自己的一颦一笑、一褒一贬、一喜一怒、一哀一乐,都要注意到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能重视和自觉地去做了,就可以说,我们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工作已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杨叔子.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4(4).

第6篇

关键词:理工科;专业英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学探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在就业市场中更具有竞争力。在培养这类人才的课程体系中,专业英语课程必不可少。专业英语课程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它侧重于专业英语知识、专业词汇、科技语法等方面的教学[1-2],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由基础英语向专业英语的过渡,能够独立阅读专业相关文献和技术资料,以及撰写简单的专业论文,为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及将来就业或深造打下坚实的专业英语基础。

一、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专业英语教学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学语言环境、教学课时(更短)、教学重点侧重于传授专业知识的英语表达等不同,由此给专业英语教学带来一些难题。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英语”课程为例,在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如下情况[3-5]。首先,学生基础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给专业英语教学带来困难。专业英语以通识英语为基础,而笔者所在地方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对大量的专业词汇、专业术语、派生词和长难句的理解和掌握也较为困难,学生很难与教师进行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不高,有挫败感。其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内容较陈旧,题材单一,学生在有限课时中获得感不强。最后,通读教材全文并逐句翻译的常规教学方法强调了“教”,而忽略了学生为主体的“学”,学生在课程结束后,专业英语读、写、听、说能力未见明显提高,教学效果欠佳。解决专业英语教学中的上述问题,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对症下药”。“症”可概括为学生英语基础水平薄弱、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不符合学习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导致学生学习热情和获得感不足。笔者结合个人教学的思索和实践,探讨并提出了提高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手段,给出对“症”的“药”。

二、提高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手段

(一)夯实学生通识英语基础,同步提高通识和专业英语水平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通识英语基础较差,表现在英语词汇量不够,常用的一些固定搭配、介词组合和一词多义掌握不扎实,复杂句型结构分析能力不足。建立在通识英语上的专业英语属于更高的应用层次,但基础不扎实,何谈应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需要花一定时间强化学生的英语基础,并且可结合相对简单的专业英语表达,消除学生和专业英语的距离感,提升他们的学习信心。以下面的句子为例,“Polymermaterialscanbeusedasplastics、fiber、rubber,coatingsandadhesives.”此句中既复习了usedas的固定搭配使用,也学习了polymer(聚合物)、plastics(塑料)、fibre(纤维)、rubber(橡胶)、coatings(涂料)和adhesives(胶黏剂)等专业词汇,句子虽简单,但学生学习时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除了提供教材或教师自创的一些简单专业英语例句外,课堂内外布置经过精心设计的有针对性的作业,如词汇默写或复杂句型划分等,可有效巩固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知识。同时,课堂上鼓励学生进行以通识英语为基础的专业英语口头或书面表达,进而通过创造性地学习巩固通识英语和提高专业英语水平。

(二)整合专业英语中的零碎词汇,系统化和专题化教学专业英语中大量的专业词汇、术语和派生词是学生理解专业英语语义的最大阻碍,虽然教材中每篇课文后面都给出了专业词汇的中文解释,但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或学生课前的预习来掌握并不理想。这主要由课时以及学生可分配学习时间有限的客观原因导致。虽然专业英语中的专业词汇和术语量多而杂,但学习和掌握并不是没有规律可循。任课教师可根据专业词汇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6-7],将分散在各章节中的专业词汇和术语等进行总结、整理、归纳、补充,进而将专业词汇分成诸如单体—聚合物命名、聚合方法、聚合物结构(近/远程结构、凝聚态结构)、性能(包括溶解性、力学、热学、电学等)、加工成型方法等若干专题,列出相关联词汇以及它们的派生词,进行系统化的学习。例如在聚合方法专题的学习中,可以以polymerization一词为中心,构建如图1所示的逻辑思维导图,并利用专业知识的逻辑关系强化专业词汇和词组的记忆。教师可引导学生依此思路,构建其他专题的词汇逻辑思维导图,强化专业词汇的学习和记忆。相比分章节的词汇教学,专题词汇学习受到学生的肯定,教学效果更好,这主要是得益于专题词汇学习的方法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也更符合学习规律。

(三)拓展教学题材和内容,增强学生学习获得感“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英语”目前使用的教材内容涵盖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聚合反应工程和高分子成型加工等内容[8],教材原文大部分选自20世纪70~80年代的介绍性专业英语文献,题材相对单一,内容较陈旧。仅仅学习教材内容,对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仍显不足。学生在未来就业或深造中,极可能会接触到诸如PCT专利、进出口产品技术参数说明书、最新研究性英文文献等题材的专业英文资料。在专业英语课程中,教师有选择性地增加这些题材的内容,有助于学生了解各类题材专业英语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增强专业英语的广泛阅读及翻译能力,甚至是写作能力。如以增加研究性英文论文题材的教学内容为例,考虑到学生毕业设计中要查阅相关课题的英文文献,因此可结合学生的毕业设计任务来完成该题材教学。在教学中,可以先介绍研究性英文论文的文章结构以及写作要点,然后要求学生自选与毕业设计课题相关的英文论文进行精读,最后通过简短的课堂展示(presentation)环节考察学生对论文的理解程度,或者要求学生就自己的毕业课题进行英文介绍。结合教学内容题材和合适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学到更广泛的专业英语知识,提高专业英语阅读和运用能力,学习有获得感。

(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对专业英语课程学习自主性相对较差,也是其英语水平提高不明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有限的课时内提高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教师教学业务水平是一方面,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自主性又是另一方面。平时表现和平时作业纳入课程考核指标,一定程度上可促使学生被动或主动学习,但对促进学生扎实掌握专业英语知识还不够。教师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专业相关的、有趣的网络视听资源(例如元素周期表之歌、塑料瓶回收加工利用讲解视频、科技文献中重要的实验视频介绍等),并对这些视听资源作一定加工和中文注释,制作成微课,在课堂上或课间播放;或者通过慕课、多媒体教学平台向学生开放时长较长的一些视听资源,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既可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又可学到课本外的专业知识。教师亦可向学生推荐一些信息网站,发动学生在网络资源中搜索专业相关的英文资料、文献以及视听资源,并与全班同学共享。通过这些手段和方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

第7篇

一、考试改革原则

(1)以高职高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业务规格为依据;(2)考试体现综合性,包括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和护理技能的全面考核;(3)结合国家专业技术等级考试综合能力测试要求,力求与专业技术能力考试接轨。

二、考试的内容和形式

(1)理论基础课的考试:理论课的考核,诸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课程,着重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和运用,强调广度与深度。通常采用闭卷笔试方法。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试题题型有概念解释、填空、判断、选择、简答、计算等,同头课考试在同一时间进行。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成绩构成为平时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80%,这样的成绩构成比例其主要目的是注重和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平时养成教育。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作业、测验和出勤情况四部分内容。出勤率主要是针对目前个别学生出勤不好而设定的,那些出勤率低(达到学院规定的取消考试资格的出勤率)的学生将被取消考试资格。像基础课:有机化学、化工原理、物理化学等课程采用了闭卷笔试考试模式。

(2)实验、实训课程及其他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①实验、实训课程的考核。采用完全实践考核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强调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技能考试,以能力为中心。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试模式中,根据课程特点,实践考核在整个考试中占一定比例。理论考核部分采用闭卷笔试方法。考核实验或实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同时包括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测试。部分实践课程的考核采用由学生现场抽题,现场操作,教师根据学生操作过程及结果评分的模式。每位学生的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即理论综合和操作技能各占50%。包含课内实验的课程,如定量化学分析、有机分析、仪器分析等课程均采用了理论与课内实验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实训课根据学生参与实训的情况,依据动手能力和实训报告完成情况给出成绩。例如:工业分析课即在化工系实行了完全实践操作考试的形式,这种考试模式促进了学生学习实践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在整个实验课学习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态度,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收到良好效果。②课程设计考核形式。如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等课程。这类课程学习的好坏,是否达到了该课程的培养目标,难以用一两个小时的笔试或上机考试来测试学生的水平,所以这类课程我们应该强调过程考查。在教与学的整个阶段,教师从一开始到课程终结,分阶段进行测评。课程结束由学生提交本课程的综合设计报告。这种考核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和参与设计的积极性,增强了教学效果。③生产实习的考核。生产实习是学生在完成基础课学习基础上转入到专业课学习阶段之前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由于实习工厂产品、生产工艺、设备及布置各不相同,生产实习考核很难像理论课那样建立标准化考试体系,针对以上问题,可以对生产实习教学环节考核采取全面考核的方式,将实习过程与实习成绩有机结合。实习过程(基本实习两周):参观工厂,听报告,熟悉实习产品的工艺流程、主要设备、工艺参数及工厂布置等内容。考核的内容包括:a实习日志的考核。在实习期间,指导教师将整个实习任务分解细化,每天给学生布置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将学习内容记录下来,指导老师通过实习日志可掌握学生每天的实习情况。b实习纪律的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在实习期间的遵守纪律情况。c现场提问考核。在实习期间教师经常就实习内容与学生交流,现场问问题,让学生回答,以了解每个学生对实习内容的掌握情况。d实习报告考核。实习报告应包括实习工厂概况,主要产品及质量标准,产品生产的工艺过程及原理,工艺流程及工艺参数、控制指标,主要设备,各车间带控制点总工艺流程图及设备布置图,全厂布置图,生产的“三废”防治及综合利用,实结等内容。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习报告完成情况给出成绩。通过使用新考核体系,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激发,对待实习的态度比以往认真,实习质量得到提高。

(3)专业课的考核:专业课的考核为素质类教育考核,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在考试形式上,实行闭卷、“开卷+闭卷”和开卷三种类型。闭卷考试可强化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识记,对理论知识的推理和运用,全系集中时间统一安排考试。在“开卷+闭卷”考试形式中以闭卷考试为主,分两套试题,时间各45分钟,闭卷考试考核需记忆的基础内容,开卷考试试题则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分析性;而开卷考试试卷内容多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开放性试题。这种考试方式考查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能力测试的角度看则应侧重采用开卷或闭卷+开卷的形式。新型考试模式强化了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的检测,顺应新形势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方向。通过强调学习过程的考核,把期末的考试压力转化为平时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和积累,也相应减少了学生作弊动机,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

(4)毕业环节考试:①顶岗实习的考核。顶岗实习是一门重要的综合实践课程,顶岗实习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必须进行严格的评价与考核,但顶岗实习阶段的评价与考核不同于在校内所开课程的考核,它具有实习地点分散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等特点。我们将顶岗实习的考核成绩作为学生获取相应学分和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规定顶岗实习成绩考核由校企指导教师共同完成,主要包括平时工作表现、技能考核、实习报告三部分考核指标。企业根据学生工作期间表现进行考评,给定技能评估成绩,校方根据企业评定,并结合学生的实结报告,评定学生实习成绩。通过严格顶岗实习的考核评价,使学生更加重视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②毕业设计及答辩环节的考核。毕业设计及答辩是高职生在校完成所规定课程学习后必须进行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训练,不仅是一次专业技能的实践,更是一次对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和能力的综合性检验。我系从2005年开始选择了部分专业结合毕业前顶岗实习进行毕业设计考核模式的改革。将高职毕业生的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密切结合起来,以顶岗实习作为知识、技能综合运用的平台,实现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教师根据每学年的教学情况及专业特点,拟订论文题目,由学生根据顶岗情况自行选择题目和指导教师,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进行生产各个环节的实战演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撰写论文。答辩时先由学生陈述论文要点,然后由答辩委员会(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根据论文的观点,结合学生学习的知识进行提问,学生回答,最后根据学生的顶岗实习成绩及论文质量(知识点的应用能力)和学生的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三方面给出学生的综合成绩。实践证明,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的有机结合,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应用能力,还可以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为学生就业的双向选择奠定基础。

三、考试安排

第8篇

科无法取代的作用。但现今《大学语文》在高校理工科专业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境地,《大学语文》到底有没有必要开?怎么开?本文将

做简要论述。

关键词:大学语文;理工科;必要性;

大学语文,作为母语教育的一部分,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具有其它学科无法取代的作用。早在建国前、建国之初很多大学都开设有《大学语文》课,闻一多、朱自清等文化名人都曾担任过该门课的教学任务。1952年院系调整后,这门课程中断了20多年。直至1978年,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经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倡导,《大学语文》才开始得以重新开设。但现今纵观各高校,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大学语文》面临着比较尴尬的境地,一部分学校将其看作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考查课程,学生把它当作是一门赚学分的课程,而在高校理工科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课的学校更是寥寥无几。

一、大学语文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大学语文多年来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些大学中文系教授纷纷写文章、发表演讲或接受媒体采访,发表对大学语文重要性及如何使大学语文摆脱困境的见解。早在1981年叶圣陶先生就在其《作文要道》中谈到“大学生不一定要能写小说诗歌,但一定要能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

二、当前高校理工科专业学生语文水平现状

笔者曾经在理工科专业担任过五年的思想政治辅导员,在日常与学生交流中,深感理工科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缺失,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高度的重视和有效的解决,小而言之,会影响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大而言之,会造成中华民族母语的缺失。那么,当今高校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的语文水平究竟如何?对开设《大学语文》课有没有兴趣?笔者就这些问题在某一理工科学院作了一次问卷调查。

笔者在理工科学院随机选取了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语文水平测试,分别从文学常识、语言文字水平、文字书写水平、应用文写作、对大学语文的建议五部分进行考察。

第一部分,文学常识,共10道填空题,内容涉及名家名作、历史知识、中外作品等。10道全部答对的4人,占测试总人数的4%,正确个数在5个以上的64人,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仅答对2个的4人。

第二部分,语言文字水平,这一部分考察的内容较多,学生在作答时存在一定困难。全部答对仅有2人,大多数学生在“给下列各组词注音”和“指出下列各组词语中不规范的音节并改正”两道题上存在困难。

第三部分,请默写一首李白的诗。此题除了考察学生对古诗的背诵能力外,还想考察学生的语文文字书写水平。但很多同学都存在问题,完全默写正确、完整的75名同学,有6名同学没有写任何内容。

第四部分,应用文写作,写一个会议通知。格式、内容表达、落款均正确的56人。

以上题目综合,100名参加测试的学生,将第五题除外,全部答对的学生仅2人,占测试学生的2%,分数在60分以下的52人,超过被测学生的一半。这样的测试结果非常令人担忧,理工科学生的语文水平已经下滑到了一个底线,如果不赶紧采取有效措施,在理工科学生中普及大学语文知识,我们的人才培养任务就不能算合格。

三、做好“四个结合”,提升《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效果

大学语文重要,可是为什么有的理工科学生却很排斥它,不愿上大学语文课呢。结合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以及本人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实际教学体验,对在高校理工科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课,改进教学效果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要与社会现实结合,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大学语文》不仅仅是一门课程,而且还是一种文化景观、文化心态、文化积淀。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经典课文的解读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自强精神、包容精神,以及忧患意识、和谐意识等。这些教育不但使理工科学生受益终生,而且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带来新的契机。《大学语文》中的经典文本很多是前人几千年来的智慧的结晶,反映的是前人的生活与情感,这与当工科学生的生活语境相差甚远。要使学生能读懂前人的智慧和生活,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以古为签,挖掘课文的时代主题,与当前诸多社会问题与现象结合起来,做出理论的文化阐释,以培养学生理性地看待各种社会现象的能力。

(二)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讲授《大学语文》课,面对的是不同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在自己的专业上有自己的特长,但是对语文知识,不像文科类专业的学生那样较为全面系统地掌握。所以,《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对自己所教学生所学的理工科专业有大致了解,这样在教学中适当结合学生专业知识开展教学,使大学语文与学生的专业素养相得益彰。

(三)要与现实需要相结合,凸显学科的工具性

在教学中我们也必须兼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既是对中学语文课程的一种提升,同时也考虑到了理工科大学生将来发展的实际的需要。所以,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穿插一些请示、报告、会议纪要、通知、合同、总结等一些学生今后实际工作、生活中经常应用的实用文体写作知识。

(四)要与课外活动相配合,拓宽学生文化视野。

《大学语文》除了要精心研究课内教学之外,还应注重课外延伸拓展,做到课内外相配合。例如可以联系文科院系组织一批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面向理工科学生开设各种专业性或普及性的知识讲座,拓宽理工科学生的文化视野。也可以与校团委、学生处等部门配合,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举办能够让更多理工科学生参与的演讲、辩论、朗诵、主持人大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理工科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平原(2007)《还有位老朋友值得你去拜访——大学校园里的“文学”》,21世纪经济报道,2007—01—29(研究版)

第9篇

关键词:非机械专业;理工科专业;制图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114-02

工程图样主要用于表达和交流设计思想,是一项重要的工程技术资料,被称为“工程界的共同语言”。制图课程就是以教授学生阅读绘制工程图为主要任务的课程,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有重要意义。根据开始专业的不同,制图课程主要可分为机械制图、建筑制图、工程制图等等,其中以机械制图要求最高,最受重视。[1]机械类专业的制图课程教学改革已广泛推进,[2]而非机械类的理工科专业制图课程教学改革往往还不够。[3]例如,对于土木、建筑类这些专业而言,制图课程一样重要但未受足够重视,针对这些专业的制图课程的教学改革较少,教学方法也存在一些落后之处,阻碍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笔者讲授非机械类专业的制图课程多年,深知教学体系中的弊端及学生学习过程的辛苦。[4,5]本文首先分析了制图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探讨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方法,教学实践表明这些方法较为有效。

一、教学问题分析

制图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读图和作图能力,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分析能力和解决空间几何问题的能力,制图课程是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完成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基础。未学好制图课程还会影响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及毕业后工作的开展,例如许多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还需要相关的制图培训。主要内容有点、线、面、体的投影,点与直线、直线与直线、直线与面、面与面的相对位置关系,平面与立体相交的截交线、体与体相交的相贯线的作法和组合体三视图以及零件图装配图等。

制图课程一些内容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空间思维能力有一定的要求,相关能力较弱的学生学习起来很艰难,称其为“头疼几何”,打击了其学习积极性。机械专业的制图课程已经受到了众多教师的重视,而非机械理工科专业制图课程所受重视还远远不够,相应的教学改革较少,此外还往往面临着课时压缩的问题,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挑战。

二、教改方法探讨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上课应精神饱满,教风严谨,思路清晰,阐述准确,言语表达清楚,授课内容娴熟,节奏控制良好,突出重点,讲清难点,注重讲课艺术,能采用启发式或参与式教学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此外,制图课程教学还可以从以下层面进行优化。

1.优化教学内容体系

绝大部分理工科专业学生学习制图课程只是为了掌握这门“工程界的共同语言”以及提高空间构思能力,而不是为了专门的图学研究。因而,应从实用性角度出发,删减制图课程中一些理论抽象性较强、较为深奥不实用的内容,例如,画法几何中线面相对位置的疑难问题、投影变换问题、展开图、截交线和相贯线的疑难问题等等。另一方面,应加强基本读图、绘图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读零件图和装配图,突出三面投影图绘制方面的教学,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增加autoCAD绘图部分,将计算机绘图和手工绘图相结合,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熟练掌握常用的绘图软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课堂上了解到学生更喜欢优化后的内容体系,学习主动性得到加强。

2.多媒体方法应用

CAI多媒体教学能够集文字、像、声和动画于一身,信息量丰富,能够将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交互性与形象化,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地促进教学效果。现在各高校已经开发了许多的CAI多媒体素材,但大部分都是针对机械专业,而针对非机械理工科专业的CAI制图教学素材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在课堂上使用如Solid edge、Solid Works等三维造型软件,进行实时造型,则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现实教学中发现,把三维造型软件融入课堂,实时进行三维实体造型能够很好地提升课堂学习气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调动。课后调查发现,90%的学生对三维造型软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85%的学生认为三维造型软件实时造型对提升其空间想象力和制图课程学习有帮助。此外,运用这些三维造型软件还可以为这些非机械理工科专业同学普及一些简单的机械制造理念,对于他们后续的相关专业课学习也有一定的帮助。

3.提升教学趣味性

教师应当想方设法优化课堂氛围,增强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习组合体三视图时可采用一题多解的方式来提高课堂教学氛围,即组合体“二补三”。如图1、图2所示,画出主视图与俯视图要学生画出至少十个不同的左视图,以表示不同的形体。具体教学时可先给一两个示范,然后要求学生分组进行左视图绘制比赛,画出多个左视图对应表示不同的形体。此时学生的空间思维想象力及创新意识往往能很好地激发出来。

采用这种一题多解方式,既可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可很好地优化课堂气氛,增强课堂趣味性。现实教学中发现,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空前提高,几乎所有同学都参与到绘制比赛中来,那些以往对制图课不感兴趣的同学也开始认为制图课有意思了。

4.建立开放式网络教学平台

高校扩招导致学生人数急剧增多,制图课程由原来的小班上课改为大班上课,教师批改作业工作量繁重,个别辅导和课后答疑变得难以进行。多媒体教学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教学信息在屏幕上停留时间短暂,学生缺乏课题记录和独立思考过程,一部分同学很难消化所学内容。

开放式网络教学平台具有良好的互动性,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网络技术为载体,可以大大缩短感知、认知的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建立专门的制图课程教学网站专供师生登录,在网上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加大制图课程学习的灵活性。这样既可以满足一部分学生对教学内容回炉的要求,也可以防止个别因故缺课的学生在课程学习上掉队。课堂调查发现,开放式网络教学平台受到了相当多同学的喜爱。

5.加入简易测绘内容

测绘教学能提升制图课程现学现用的实用性。而在实际教学安排中,往往只有机械类专业才设置了测绘教学内容,其他专业则没有设置。

对于非机械理工科专业,也应适当加入测绘课时安排,与机械类专业相比在难度上可以适当降低。简易测绘内容比三维软件造型更真实,对于那些空间思维特别弱的同学很有帮助。这些测绘内容又可以与零件图、装配图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实际教学中发现,加入简易测绘内容教学效果也能得到较好的提升,尤其是对于那些空间想象力差的同学,加入简易测绘内容,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6.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部分高校对于非机械理工科专业制图课程的考核方式只局限于期末闭卷考试,用该方法难以准确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也难以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激情。因此应当减少期末考试分量,再结合学生学习态度、平时大作业、小测验等,从而综合给出学生的最终成绩,即采用理论知识基本考核与实践能力重点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基本理论知识的考核可以通过闭卷考试实现,而实践能力等可以通过学生绘制的零件图或装配图等大作业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等方面来体现。改革考核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对本课程采取正确的学习态度与策略。实际对比教学中发现,采取更为有效的考核方式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平时的学习激情,而且期末考试卷面答题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三、结论

非机械理工科专业学生数量大,制图课程所受重视不够,相应的教学改革刻不容缓。本文首先阐述了制图课程教学中面对的问题,然后从优化教学内容体系、多媒体应用、提升教学趣味性、建立开放式网络教学平台、加入简易测绘内容以及改革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方法等。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些方法能明显提升教学效果,课堂问卷也表明学生对这些教学改革措施较为喜爱。

参考文献:

[1]龚然,徐进.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类专业制图课程教学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16):78-79.

[2]陈家能,吕中亮,陈华江.工程图学实践教学环节及工程意识培养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3,(9):199-200.

[3]张培耘,华希俊,黄娟,等.基于工程设计与制造理念的机类专业工程图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3,(17):4-5.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