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资金流动监管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8 10:21:4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资金流动监管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资金流动监管

第1篇

关键词:跨境资金;金融风险;外汇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3)03-0051-02

一、跨境资金流动概念及潜在风险

(一)跨境资金流动的概念及规模

跨境资金流动是一个经济体资金流出入的总体状况,即资金跨越经济体管辖区域范围流动的情况。国际上测度跨境资金流动状况,主要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资本和金融项目,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不含储备资产变动)。具体到我国实际情况,更多使用宽口径指标进行跨境资金流动测算,即除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外,还包括跨境收付和结售汇数据。按照跨境收付数据计算,2001年以来我国非银行部门跨境收付总额占GDP比重呈递增态势,跨境资金流动规模不断增加。2010年该比例达59%,较2001年上升21个百分点;2011年非银行部门跨境收付总额超过4.4万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27%;与同期GDP之比为60%。2012年这一数字达到5.07万亿美元,较2011年增长15%;与同期GDP之比为62%,较2011年上升2个百分点。按结售汇数据计算,2001年以来。非银行部门结售汇总额占GDP比重总体呈上升态势,由2001年的28%升至2008年的45%,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有所下降,2010年反弹至38%,2011年继续增长,结售汇总额为2.8万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5%;与同期GDP之比为39%,2012年这一数字达到3.03万亿美元,较2011年增长7%:与同期GDP之比为37%,较2011年略降1个百分点。

同时,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快速推进,跨境人民币收付规模迅速增加。2012年我国跨境人民币收付总额增长约1倍,占整体跨境资金流动规模的12%,较上年上升5个百分点。

(二)跨境资金流动带来的潜在风险

跨境资金流动主要通过汇率机制、财富机制和资产价格机制等传导机制对国内经济产生影响。从汇率机制看,汇率基本稳定是我国的主要经济目标之一,跨境外汇资金流动则会使国内货币政策效果受到一定程度扭曲,形成被迫的货币扩张或者紧缩。开展人民币跨境结算后,大规模的人民币资金流出或流入,将使货币政策的内外均衡冲突更为突出:一方面,当国内采用紧缩货币政策调节或人民币升值时,会导致境外人民币回流,增加国内人民币的供给;反之当国内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或人民币进入贬值周期时,境内人民币会外流,从而减少国内货币,影响货币政策实施效果。从财富机制和资产价格机制看,在庞大的跨境资金流动规模中,混杂着大量短期投机资本,即通常所说的“热钱”或“游资”,这些“热钱”往往通过预付货款、个人收付汇、虚假服务贸易等形式流动,一般会重点流向股票债券市场、房地产市场,造成市场价格剧烈波动,引起相关经济体金融财富数量发生变化,最终会导致市场供需失衡,进而对我国的生产、消费产生更深层次影响。而且,由于我国经济仍处于高速增长期,人民币汇率也处于长期升值趋势,对境外投机资本具有较高的吸引力,跨境资金流动中热钱规模、影响不容忽视。

二、跨境流动资金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分立监管机制下难以形成监管合力

一是作为最直接、最主要的跨境资金监管部门,国家外汇管理局(以下简称“外汇局”)内部长期实行按交易项目划分的分割式管理模式,各部门各司其职、分别管理,不同部门、不同外汇业务系统之间没有建立密切的相互联系,数据信息、监测及预警情况不能实现有效地联通和共享,使监测效果、效率大打折扣。二是以人民币结算的跨境交易由人民银行跨境办负责监管,进一步人为割裂了跨境资金监管的整体性。三是外汇局与其他职能部门(如工商、税务)的信息交换、政策互通、协作监管等十分有限,甚至与其他职能部门监管目标不一致,制约了外汇监管的有效性。如某些外商投资企业股权转让中存在明显不合理的高溢价转让情况,汇入的资金旨在流人房地产市场,但发改委、商务委等上游部门为了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已批准该项目收购。作为下游的外汇局只能进行被动登记。使监管流于形式。

(二)监管系统分散未发挥有效的监测预警功能

一是受外汇监管机制等因素影响,外汇局内部的监管系统数量众多,但在设计上主要用于业务操作和获取管理统计数据,系统监测、预警功能不足。二是外汇局不同系统数据采集方法、口径不一致。导致数据完整、准确性难以保证,不同系统间数据差异较大,数据分析、预警工作缺乏坚实的数据支撑。三是外汇系统间信息共享性差,尚未形成对交易主体进行全方位监测的统一的监测系统,造成监管效率、效果不理想。四是外汇局内各业务系统与人民银行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个人/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反洗钱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系统完全分割,不能实现对接,一些重要的非现场分析方法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三)政策法规缺乏整体性且存在冲突

一是现行外汇管理政策体系由《外汇管理条例》及各种“办法”、“通知”、“操作规程”、“细则”、“指引”等构成,文件数量众多且大部分法规针对操作层面,对跨境资金流动监管的规定不足。外汇管理政策体系缺乏统一设计。二是人民币跨境结算和现行外汇管理政策存在冲突之处。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发展迅速且给企业带来极大便利,但相关政策对业务办理中的细节规定不全面,客观上形成了外汇政策规定严格而跨境人民币结算政策宽松的局面,存在人民币资金大进大出现象,增加了跨境资金流动风险。

三、实现跨境资金一体化监管的建议

(一)逐步实现主体监管,为跨境资金一体化监管提供有效的机制保证

主体监管就是以经济主体(包括涉及跨境资金流动的企业、金融机构、个人)为单位进行监督管理。通过综合利用系统数据和外部信息,进行科学分析与判断,划分信用等级,实现以经济主体为单位的分类监管、预警监测和违规处置。

一是尽快在外汇局内部实现主体监管。外汇局应创新内部监管机制,合理调整岗位设置及职能划分,逐步推进经常项目、资本项目项下的主体监管,并最终打破经常项目、资本项目的界限,实现对涉汇主体的主体监管。二是突破币种管理限制,建立统一的本外币跨境资金流动主体监管机制。首先,应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监管的政策法规,制定统一的本外币管理框架、原则和标准,改变目前本外币业务管理松紧不一的状况,消除政策套利空间。其次,逐步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监管的机构设置,逐步打破现行按币种划分条块式的管理模式,科学合理分工,形成监管合力。三是打破业务种类局限,推动跨境资金流动主体监管机制向纵深发展。跨境流动资金监管应与反洗钱、征信、支付结算、对银行的风险管理、产品管理相结合,从多角度、多方位对监管对象加强管理,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全面性。

(二)逐步建立本外币全方位监测系统,为跨境资金一体化监管提供有效手段

一是逐步构建统一的本外币跨境资金流动监测系统。首先,以国际收支申报系统为基础,整合现有的外汇局业务系统,搭建统一的监测平台。该平台应全面采集境内外汇交易主体的跨境收支、结售汇、境内外汇划转数据及非金融机构的外汇账户余额,以资金流动为主线开展外汇监管。其次,在整合外汇监管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以跨境资金账户为基础的、记录跨境资金流量与存量的数据分析、监测系统,实现本外币统一跨境流动监测。二是设计科学的指标体系,使系统具有强大的预警、监测功能。监测指标可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类指标。宏观指标主要对总量数据变动情况进行预警,中观指标主要对某项收支进行预警,如预付货款、利润汇出、资金结汇情况,微观指标主要对交易主体跨境资金流动情况进行预警。为提高监管灵活性、有效性和针对性,指标体系应具备一定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各类指标可分为固化指标和自设指标两种,固化指标是系统中设置好(如转口贸易毛利润率)的指标,其阈值由业务人员设定,自设指标为业务人员根据核查经验自主创建的指标,其公式设计及阈值设定均由业务人员自行完成。三是优化数据采集方式,所有的数据采集均应采用数据接口导入模式,保证数据质量的完整、准确。四是逐步引进其他外部数据,如注册资金、主营业务收入、利润规模、纳税情况等,对监管对象的各种经济变量进行横向比较,互相印证,实现立体监管。

第2篇

当晚我就送她回到她家,与她母亲做了一次长谈,得知她家是两年前来乌市,父母早年前就以离婚,母亲靠给别人洗头来维持家用。言谈中母亲多埋怨女儿不认真学习,不听她的话。抱怨学习花费太高,家中负担不起及有心想让女儿学一门手艺等等。望着家徒四壁,看到奶奶苍老的面容和无助的眼神,我深深的体会到家庭的艰辛,我顿时明白了女儿为什么会缺乏安全感。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一碰即碎的家庭中,孩子那脆弱的心灵又怎堪负重。我告诉自己今后要给她更多的父爱

在之后的时间里,我经常找她聊天,帮她辅导功课,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念,培养自信心并且反复告诫她要与那男青年保持距离。在我的关爱中,她的学习态度、仪容仪表都有了很大的好转,这使我也倍感欣慰正当形势在往好的方面发展,怎会"五一"刚回来第一天就离家出走了呢?我立即拨通她母亲的电话,从电话中得知,靳丹丹其实在两天前就以离家出走,此时她母亲正在四处寻找。为了解更详细情况,我晚上又去她家。其母见我如获救星,泪水涟涟、泣不成声。从她又急又恨的表情及断断续续的只言片语中,方知整个事情的经过。原来"五一"期间,那位男青年又来约她,她欲出门,其母不允许,于是她强行出门,其母打了她一巴掌且怒叱,不允许出门,怎奈女儿推开母亲,夺门而出,自此再没回来。面对此情此景我只得耐心安抚家长,并且说了许多如何与孩子沟通及怎样正面教育孩子的话,见家长情绪平静下来,我才离开

第二天,我发动全班学生寻找,几经周折终于在两天后的中午靳丹丹站在了我的面前。看着她凌乱的头发、深黑的眼圈、疲惫的身体,纵有千般训斥,瞬间也化为无言。我带她先吃饱饭,随后带她回到她家。在车上她告诉了我这五天的经过。其实当天她挨母亲一巴掌,赌气摔门而出,并没有找那个男青年,而是开始了"流浪"生活。白天就逛商场,晚上就蹲在某楼梯过道,一蹲就是一晚上,仅靠口袋里不足15元维持了5天。我问她"为何不回家,晚上不怕吗?"她说"每天上课很累,晚上还要听妈妈唠叨,并且经常还无端骂我,有时还打我,我不愿意回家"看着她漠然的表情,我尽然无言以对

到了她家,她显然是太累了,尽然顾不得她母亲以举起了要打她的双手,径自往床上一躺睡了过去。我赶紧拦住她母亲,和她母亲做了近三个小时的思想工作终于使她母亲同意明天送她来上学。当我看到她母亲给她盖上了被子时,我才放心的离开她家

第二天我等到放学也没见靳丹丹来上学,我心中略有不安,赶紧打电话,关机。

第三天靳丹丹仍然没来上学,电话依旧关机,我有些紧张。

第四天靳丹丹还是没来上学,我终于坐不住了,赶紧去了她家,房东告诉我她们家以与昨晚退房离开了,去了哪里,不知道

啊——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近几年来流动人口子女大量增加。我校是一所流动人口子女相对集中的学校,我班的流动人口子女就占到全班的60%,所以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就迫在眉睫。

通过以上案例,透过靳丹丹同学一系列的心理变化,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一、生存环境及家庭教育相对较差,造成流动人口子女思想道德水平普遍偏低,心理压力过大

靳丹丹母亲自两年前带着一家三口来乌市打工,至今无固定工作,只靠打零工赚取微薄收入,勉强糊口,又何谈能给女儿以正常的生活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呢?而靳丹丹同学本身就是学习、思想均落后的后进生,长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就会出现感情淡漠,不求上进,自暴自弃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思想差异使得流动人口子女心理严重失衡

流动人口子女初到城市,都市的繁华以及形形的事物都给他们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很快的时间里他们的思想、行为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他们这些本身就处于身心发展的学生无法控制的。此时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就有可能沾染许多恶习,比如男生抽烟、打架、甚至劫钱。女生则留怪异发型、描眉涂粉等。还有少数学生会产生孤独自卑的情绪,但是他们又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因此会严重地造成心理上的失衡。

那么针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为教师、学校又应该做哪些工作呢

一、多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个性心理,构建爱心网络,让他们感受到来自教师、学校的温暖

由于流动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相对艰苦,家长对子女的关心不够,容易使他们形成孤僻、执拗甚至自卑的性格。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关心每一位学生,使他们感受到教师在关注着他们,并且学校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形成"一帮一"互助小组,在生活上关心、日常行为上指导、学习上帮助。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体验到教师一视同仁的关爱,激励他们积极进取,为班级争光、为学校争光,为社会做出贡献!

二、开办心理健康课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第3篇

1 关于流动资金及其管理

1.1 流动资金的管理意义

流动资金周转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要想销各个阶段正常运行,流动资金必须正常运转,才能带给企业良好的发展。

1.2 加强流动资金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首先,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合理确定流动资金的需求量。企业财务人员应认真分析自身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采用一定的方法预测流动资金的需求量,以便合理使用流动资金。其次,加速流动资本的周转,提高资金的利用效果。企业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地加速存货、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的周转,另一方面要延长应付账款递延期,即在可能的条件下拖延付款期限。

2 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对货币资金制度不明确

流动性强、获利性低――现金。中小企业要想迅速发展,严格控制现金过多或者匮乏。尤其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制度欠缺,最佳现金持有量没有明确制定,现金日常控制不严,出现支付货款不足等现象。没有利润企业短期内可以维持生存,但没有货币资金就如同失去企业灵魂,于是资金短缺便引发了一系列的危机,最后导致企业走向死亡。

2.2 对应收账款控制不严

目前,市场竞争愈加激烈,扩大中小企业经营规模赊销成为主要手段,如果长追求收入、利润,同期应收账款数额增长的比例更大,业务收入增长却不能带动利润增加。从而导致账龄结构越来越恶化,经营净现金流量持续为负。

2.3 应付账款失信

应付账款是所有企业较为常见和普遍的负债,也是利用商业信用短期筹资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很多中小企业对应付账款管理较为松散,没有专人负责,应付账款管理不到位,给企业带来较多负面影响。

3 完善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管理的对策

3.1 转变经营管理观念,提升中小企业管理人员的财务素质

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管理薄弱的一个首要因素是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的知识、思想和经验。转变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观念,提升素质是保证流动资金管理得到重视和执行的首要措施。这就要求企业领导把企业管理的重心转移到流动资金管理上来。树立全员资金意识,形成企业全方位、全过程抓资金的责任制,要树立资金时间价值观念,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管理人员必须通过加强理论学习,提升自身的财务素质,学会采用有效的流动资金管理方法和手段实现对流动资金的科学管理,促进企业的正常运转和持续发展。

3.2 规范货币资金管理,完善流动资金管理制度

中小企业的货币资金管理者内部牵制必不可少,授权审批制度仍需加强。企业日常货币收支过程中还要严格遵守现金的开支范围和库存现金的限额。严格控制现金的使用,杜绝现金滥用的状况出现,加强中小企业资金供求平衡分析。

3.3 提高应收账款的管理

①控制应收账款规模。如若保证及时收回应收账款,必须确定应收款总额度达到最佳。规模过大的授信额度,不仅带来管理上的困难,增加管理成本;而且应收账款的规模越大,坏账风险就越大;同时势必造成企业内流动资金的短缺,如果此时企业又有债务要偿还,那更是不容乐观,从而引发财务危机风险。因此,有效的控制应收账款的规模十分必要。②要想及时掌握应收账款,日常监督与分析对于应收账款是重中之重。③对于应收账款的管理有待加强。建立客户动态资源管理系统并对应收账款进行日常的监控,同时要做好应收账款坏账损失的管理控制。

3.4 加强应付账款的管理

应付账款是商业信用的一种方式,有些时候企业由于一些原因无法支付,可通过其他渠道招致高额的资金成本,企业还可以选择展期,但不要供应商规定的最后付款期限,否则会对自己的商业信用造成很大影响。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选择商业票据和预收账款等方式,以达到对应付账款灵活、有效的管理。

第4篇

关键词:外汇管理;资本项目;跨境资金;监测预警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9)06-0045-04

一、构建资本项目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体系的必要性

(一)实施对跨境资金流动双向均衡管理的必然要求

按照新修订的《外汇管理条例》中明确提出的对跨境外汇资金流动实行“均衡管理”的要求,针对资本项目跨境资金流动的特点及趋势,做好相应的监测、预警,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防范异常资金流动对国内金融市场及经济实体的冲击,以维护国际收支保持平衡,切实贯彻执行总局今年推出了“保增长、防风险、促平衡”的工作要求。

(二)完善现有监测体系、提高分析预警质量的必然选择

随着经济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不同性质交易行为的相互渗透,企业涉及外汇业务日趋复杂。单从资本项目角度来说,企业跨境资金流动趋于多变性、多样化,针对不同资金流动特点需通过相对应的业务系统进行跟踪统计监测,势必造成汇总数据和明细数据分散于多个业务系统中,致使数据采集、信息共享、监测预警等方面难以衔接和相互验证,不利于对单一企业、行业或地区的整体监测及预警。因此,在整合现有数据资源的基础上构建针对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的全口径统计、监测、分析、预警体系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三)引导跨境资金科学、有序、安全投资境内外证券市场

QDII与QFII制度实施几年来,在丰富金融衍生产品、加快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进程、推动国内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和证券市场创新、提高我国证券市场吸引力、优化A股市场投资主体结构等方面发挥了巨大而深远的理论及现实意义。随着我们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境外资本投资我国证券市场以及我国境内资本投资境外证券市场,跨境资金的双向流动将愈发频繁和复杂。构建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预警体系,将有助于挖掘、发现证券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引导投资主体科学配置资金,合理高效运用资金,跟踪、监测异常资金流动,防患于未然,确保我国证券市场有序、安全。

二、现行资本项目跨境资金监管手段、方式的缺陷

(一)监管制度设计不够健全,政策执行环境不够理想,缺乏对资金双向流动的均衡管理体系,影响了对跨境资金流动监管的有效性

目前,现有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政策重点放在了具体业务的操作合规性上,对资金的流入、使用,对资金的流出、用途等均有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但就资金双向流动的均衡管理方面的宏观政策比较匮乏,仅对具体某一类外汇业务的操作及单向资金流动的统计监测方面有相应的管理政策和手段。这样一来,就容易造成对资金流入、流出的失衡管理,双向监测信息的不对称,不利于对资金跨境流动情况的宏观把握和判断。

(二)现有统计监测体系不够完整,缺乏灵活多变的监控预警功能,影响对跨境资金流动监管的实效性、准确性

目前,涉及到资本项目跨境资金流动的统计监测系统主要有外汇账户管理信息系统、直接投资外汇业务信息系统、外债统计监测系统、高频债务监测预警系统等。这几大系统主要功能都仅局限在业务的实际操作上,统计功能尚不完整,灵活、准确的预警功能尚未建立。

此外,各系统之间缺乏必要、严谨的联通机制,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政”,对数据的采集、汇总比较分散,且由于各自计算口径和报送途径有差异,导致系统数据的准确度不高,可利用性不强。统计监测体系不够科学完善,缺乏全口径的数据采集平台,不能全面、准确地监测跨境资金流动的变化情况和趋势,从而影响对数据分析、形势判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相关经济部门间涉及资本项目行政、信息沟通机制不畅通,信息共享度低

建立多部门协同监管,监管信息共享的工作机制是构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体系的重要环节。当前,涉及资本项目外汇管理部门间的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整合,彼此间缺乏必要的沟通联系,以致大量企业信息被分散在不同部门之间,难以形成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机制。如外资企业投资规模及经营范围的事前审批,以及后续的投资资金结汇是否投入到所设项目的实际生产经营,资金使用效益如何等情况因部门间信息不共享,难以有效监控。

三、构建资本项目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体系的框架设计

我国资本项目跨境资金流动的方式、渠道非常丰富,为了准确、全面的统计监测和预警跨境资金流动的全貌,本文探索性地将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体系根据资金流动的特点,以及不同监管部门的职责特点,从不同角度对该监测预警体系的架构进行设想,并相应设置出监测指标及监测预警流程。

(一)跨境资金流动纵向监测预警体系的设计

外汇局作为资本项目跨境资金流动监管的重要职责部门,拥有一系列较为完善的业务系统及监测手段。利用现有资本项目外汇业务统计监测系统,结合不同种类资本项目资金流动特点,纵向监测预警体系可大致划分为六大子模块,分别为直接投资、境外投资、债务债权、贸易信贷、证券投资及境内融资六大模块。并根据各模块特点设置了相应的监测重点,体系示意图如图1。

(二)跨境资金流动规模、结构监测指标体系

1.直接投资模块。该模块由三大指标构成,分别是:

(1)直接投资收益指标,重点关注外资利润汇出率指标。该指标是指当期投资利润汇出额/(应付股利+未分配利润余额中外方所得)。当特指某单一企业时,该指标值只能小于等于1,若该值逐期呈现递增态势,则说明该企业对未来发展前景并不乐观,而是急于将所得利润汇出以防范风险;当特指某一地区时,该指标不仅能测算出当期外资利润流出规模,而且能够成为判断宏观经济走势的风向标,该指标值若持续增长时,说明经济形势总体趋于下行。

(2)直接投资增长指标,包括外资流入率、外资增长率、外资利用率等若干指标。其中,重点关注直接投资流入率指标。外资直接投资项下外汇资金跨境流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外国投资者通过新设或并购等方式在境内设立外资企业,以注册资本金形式流入;以利润、清算、减资、转股等方式跨境流出。直接投资流入率是指前者与后者之比,一般而言,如果投资者看好当前或未来的经济前景,会加大对本地区或所投企业的注册资本,资金流入会大幅增长,相应的清算、减资等方式的流出会减少,该指标值会大于1。

(3)直接投资风险指标,包括资金来源结构、投资行业特点、投资地区结构等若干指标,重点关注外资撤资汇出率指标。该指标是指外资企业撤资汇出额与总汇出额之间的比例。在这里,将外资企业外方减资(减实际出资)、清算、外方股东转股统称为外资撤资。某一时期,当该指标出现持续增长势头时,则说明企业对当前或未来经济形势不看好,继续投资热情不足,资金回撤意识增强。

2.境外投资模块。境外投资跨境资金流动主要体现在,境内中、外资企业以直接投资方式在境外设立企业或境内跨国公司对境外成员公司的放款,与之相对应则是境外投资企业投资收益或境外放款本金及利息的回收。境外投资收益率指标是指境外投资或境外放款收益与本金之比。

3.债务债权模块。该模块由三大指标构成,分别是:

(1)外债清偿能力指标,包括外债偿债率、短期外债占外债总额比重等若干指标。重点关注外债本金偿还率指标。该指标是指外资企业外债本金偿还金额与已提款外债金额之比。该指标细划为中长期外债偿还率指标及短期外债偿还率指标。某一时期,当该指标值明显高于正常水平值,并有持续上升趋势时,则可基本判断外债存在集中或规模流出的苗头。

(2)对外债务结构指标,包括外债类型结构、外债期限结构、外债币种结构、外债利率结构等指标;

(3)对外债务增长指标,包括外债负债率、外债结汇率、外债增长率等指标。

4.贸易信贷模块。企业货物贸易项下资金流入方式主要是企业出口预收、出口延收;资金流出方式主要是企业进口预付、进口延付。重点关注贸易信贷规模控制指标,该指标是指前者与后者之比,即:企业货物贸易项下出口收汇额与进口付汇额之间的比例。

5.证券投资模块。具体细化为三个重要指标,分别是:

(1)证券投资收益指标,包括国内外利差、实际汇率等指标;

(2)证券投资结构指标,包括资金来源结构、投资品种结构、投资期限结构等指标;

(3)证券投资增长指标,包括证券投资的交易量、交易金额、换手率等指标。

6.境内融资模块。重点关注两个方面指标,分别是:

(1)资产结构指标,包括企业及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率、利润率、金融机构存贷比率、现金流情况等指标;

(2)资金运营指标,包括对外支付、境内资金划转及使用情况等指标。

(三)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流程设计

1.被监测主体信息全貌查询。该监测体系针对被监测主体设计了“企业基本信息查询模块”。通过该模块先大体上了解企业的全貌信息,如企业设立日期、投资规模、投资主体、外资国别、经营范围等重要信息。

2.被监测主体跨境资金全面、详实分析。在了解企业基本情况之后,根据企业跨境资金流动的形式及特点,利用已经设计好的监测、分析模块及监测指标进行有针对性的监测、预警,并得出相应的监测数据或报告。

3.被监测主体跨境资金综合评价。在获取分析模块得出有针对性的监测结果后,利用“综合统计、监测、预警分析模块”按照监测目标设计、输出相应的统计、监测报告,根据相关指标值分析单一企业或某一地区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的趋势或特点,结合分析结果对当前经济形势或资金走向等做出准确判断,以提出或制定相关防范措施。

(四)跨境资金流动横向监测预警体系的设计

资本项目跨境资金流动涉及面广,且形式特点丰富多样,对跨境资金流动趋势特点进行全面准确的监测预警单靠外汇局是不够的,需要各相关部门的通力配合。外汇局在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预警上处于主导地位,建立以外汇局为监测预警体系的核心,其他相关监管部门为辅助,以跨境资金流向特点为监测主线的横向信息沟通、数据交换、交叉监管的预警体系。该体系全面、高效地将跨境资金各监管部门联通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利用外汇局内部外汇统计监测系统在相关监管部门之间科学搭桥,架构信息数据交换通道,以实现对跨境资金流动全方位、全口径的监测、分析及预警。

四、构建资本项目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体系的配套措施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规政策体系,完善资本项目跨境资金双向流动均衡管理制度

构建资本项目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体系的必要前提是要制定较为完善并行之有效的法规制度体系,在严格贯彻均衡管理原则的基础上,根据资本项目跨境资金双向流动的特点,对外汇资金的流入、流出实行全程监管,既要防止异常外汇资金流出,又要抑制不合理的资金流入,同时注重从整体上对外汇资金流量和流向的变化进行监测、分析和预警。如针对外商直接投资资本金流入的特点,可根据其流量规模、频率、流向等特点制定出台大额资本金流入监测预警管理办法,并依托相应的统计监测系统设置预警指标,对异常资金流入给予及时、准确的判断。同时,对于外资以利润、清算、减资、转股等方式的撤资流出也制定出台相应的监测管理制度,与资金流入情况做定期的比较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防范建议等,这样就可以较好地实现对跨境资金流动的均衡管理。

(二)借助科技手段,优化整合现有资本项目外汇统计监测系统,完善监控功能

根据资本项目外汇业务的特点,将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系统划分为六个子模块,各自有所依托的统计监测系统,但均比较独立,彼此间缺乏必要的关联。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将现有资源优化整合,将六个子模块有机组织起来,彼此间搭桥互通,构建环型沟通机制,最大程度的发挥监测预警体系的整体效果。

具体来说就是利用现有的统计监测系统,在已有的统计分析功能基础上,针对资本项目跨境资金流动特点,设计专门的资金流入、流出统计分析模块及监测指标,设定出相应的预警临界值,并对其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从而对资本项目跨境资金流动的整体态势做出宏观判断,以便采取积极防范措施。

(三)确保监测数据统计的及时性、准确性,建立监测体系信息定期公布制度

监测指标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是正确分析形势并做出判断的前提。因此,应严格监控并确保跨境资金数据生成、登记、汇总和传输的及时有效。并实行按月统计、按月提交分析报告和按月公布信息制度,提高数据透明度。

(四)各相关管理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形成监管合力,建立健全监管信息共享机制

第5篇

关键词:金融信息化;资金流动;电子化;金融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6)08-0036-03

一、金融信息化对全球各国金融监管带来的挑战

金融信息化是以计算机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深入的应用。世界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金融机构内部信息化。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纷纷开始用计算机来代替手工作业来辅助银行内部业务和管理,加强了金融机构内部纵向管理;第二个层次是跨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网络化。为了满足银行之间资金汇兑业务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的国内银行与其分行或营业网点直接的联机业务逐渐扩大为国内不同银行直接的计算机网络化金融服务交易系统,国内各家银行之间出现通存通兑业务,实现了水平式的金融信息传输网络;第三个层次是跨国界金融业务国际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等趋势日益凸显,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虚拟化了金融机构,打破了各国金融机构的空间限制。目前,全球各大金融机构都同世界其他金融中心通过计算机和通讯设备联接,如1982年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芝加哥交易会和英国路透社共同推出一个称为GLOBEX的全球电子交易执行系统,系统构成的交易网络至少连通129个国家,经营几百种世界级证券和上万种美国、欧洲及其他联网国家证券,形成了无国界的电子证券市场。(见图1)

图1金融信息化的三个层次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和资金流动方式的同时,给金融监管部门对资金流动行为的监控,尤其是资金流动异常行为的监管提出了空前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资金流动速率电子化。金融机构信息化、网络化和国际化改变了金融机构的经营方式,主要反映在金融市场中资金流动的速度加快:金融机构内部处理业务速度加快、跨金融机构间资金转移速度加快以及国际间资金流动速度加快。数以亿计的资金在几秒内从一个市场流向另一个市场,一个地区流向另一个地区,资金转移成本几乎降为零(张朋柱,薛耀文,2005)。资金的快速流动加大了市场的灵活性、投机性。局部地区政策的变化,很快就会诱发大量资金涌入或外逃,导致局部或全球外汇市场、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剧烈波动,使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变得软弱,削弱了国家对金融的控制力,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明显的例证。此外,资金流动的快速性,也导致像洗钱、恐怖等犯罪活动得以猖獗,事后处理难以起到有效作用。因此,实时的、在线的资金流动监管变得尤为重要。

(2)资金流量庞大化。资金流动速度的加快使得金融机构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处理众多交易业务,金融衍生品、电子商务、电子货币等借助于网上交易,已经极大地取代了传统的金融交易方式,导致金融市场网上业务交易量急剧增加。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虚拟经济总规模已大大超过实体经济,相当于世界各国GDP总和的5倍,日平均资金流动量高达两万亿美元,约占日平均实际贸易额的50倍(成思危,2003)。庞大的交易量使得传统的现场金融监管方式在成本和效率上都变得不切合实际,也使得金融风险急剧加大。因此,对基于网络技术的金融交易监管方式变得迫切需要(Eric,1998)。

(3)资金流动方式和目的复杂化。网络信息技术加速推动金融创新,金融机构变得越来越灵活和虚拟,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技术不断创新。在金融网络中,不同交易者利用这些金融创新工具操纵着资金的流动,有的是正常的资金营运,以满足正常的经济活动需求;有的资金流动在进行异常行为操作,如贩卖、走私贩私、、侵吞国有资产等;有的希望绕过目标国对资本市场的管制,在目标国的金融、证券、房地产、外汇等市场上进行套利、投机活动;还有一些希望能把资金转到安全的国家或货币种类上去。复杂的资金流动方式和目的要求金融监管部门从监管对象、监管工具等多方面实现监管智能化。

(4)金融产品创新不断。由于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金融机构变得越来越灵活和虚拟,金融衍生技术不断创新,并以更低的成本提供了更多的金融服务,这些变化要求金融监管机构和政府不仅对国家金融稳定政策做相应的调整(Robert,1995),使金融监管规则和制度超前化,监测手段和工具要不断创新,监管流程柔性化。

二、金融信息化给我国政府金融监管带来的挑战

在我国,除了以上问题之外,我国金融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晚,金融市场处于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对资金流动行为的监控还面临着特殊的社会经济环境:

(1)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力度加大,监管范围扩大。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推进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加大金融产品的市场化开发力度;建立现代金融体系;推动发展证券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等各类金融市场,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实施WTO的承诺,继续逐步地推进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依法严厉打击金融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金融体制的深化改革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将大大增加我国金融监管工作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张朋柱,2006)。

(2)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金融信息化和政府信息化水平差距较大。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各金融机构纷纷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业务流程再造:从手工操作到联机处理业务操作,从柜台交易到实时交易,从分散业务处理模式到高度统一的综合业务处理系统,然而,我国金融机构的信息化建设较国外金融机构仍然不完善,如数据库的大集中、储户实名制、一个企业开多头账户等多方面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而我国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正处于建设和应用的初级阶段,正在重塑信息技术支持下多种政务业务流程,开发建立电子政务业务系统,这使得在西方发达国家行之有效的监管方法,监管工具难以照搬照用。

(3)金融业务混业化趋势。在我国,尽管存在金融全球化与金融混业对统一监管的客观要求,但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阶段和对外开放程度都决定了金融统一监管在短期内在我国还缺乏稳固的基础。但是,金融机构的业务运作模式混业化趋势已经给我国现有的分业监管模式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何德旭,2003)。

(4)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力量薄弱。国际专家对我国资金流动异常行为监管的评价是“态度积极,案例极少,基础薄弱,手段落后”(欧阳卫民,2004)。这主要体现在: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体系缺乏有效金融监管的条件,如异常交易数据采集规章与采集手段不完善,异常交易监管分析和决策支持工具匮乏,经验丰富的专家极少;多元化监管主体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与合作;证券业、保险业的监管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技术)与行业发展不匹配;金融监管缺乏科学的实务操作系统(张安顺,2001)。

上海作为中国金融交易中心,在中国加入WTO后成为了中外资金融机构市场化竞争的主战场,承担着我国资本运营中心和资金调度中心的重要职能。同时在2005年8月成立的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预示着我们正面临着如何通过管理金融中心做好金融市场各种资金流动异常行为监管的大挑战。

三、信息化促进了我国政府电子化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

传统的金融监管方式主要是由有经验的监管专家定期地对某一金融机构进行现场检查,或者金融服务机构将可疑数据定期上报的方式,从而实现对资金流动行为的监管。然而,基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各金融机构纷纷进行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金融市场中所处理的资金流动速度加快、交易量急剧增加、资金流动方式复杂化,这些变革都使得传统的现场金融监管流程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变得效率很低或彻底失效,Robert(1995)特别指出,信息技术导致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样,在金融体系中政府行为也必须随之调整。

(1)金融信息化为电子化金融监管工作提供了对金融交易进行持续性监管的条件。传统的金融监管流程面临金融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在监管的时间和空间上均变得不切合实际。电子化金融监管系统提高了对金融机构交易信息采集、分析、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金融监管工作提供了更为详细和及时的信息。图2为建设我国政府电子化金融监管体系的基本框架。

图2电子化金融监管体系(2)金融信息化促进了金融机构之间以及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资金是在不同的金融市场中不停地流动,因此对资金流动的监管也应该是实时的、连续的,仅仅局限于某一个金融机构内部是无法进行的。目前,我国各金融机构正在进行的数据大集中、建设数据仓库的工作为金融机构间实现信息共享创造了初步条件。然而,考虑到金融机构之间由于竞争关系而给信息共享带来的阻力问题,对资金流动异常行为监管中的信息共享工作最好通过各金融监管机构(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来实施。

(3)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为金融监管机构参与政务资源共享体系建设创造了有利环境。一方面,金融监管机构可以通过政务共享系统来充分利用政府其他部门(如工商、税务、纪检、海关等)中所有有利于监管的信息,有效识别资金流动异常行为的目的。另一方面,金融监管机构的资金流动异常行为监管系统也可以为政府其他监管部门服务,提供可疑交易证据。

(4)金融机构内控信息化建设工作是电子化金融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金融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内控部门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同时,金融监管机构的任务之一就是对金融服务机构内控工作的监督检查。因此,促进金融机构风险内控信息化建设将极大推动我国电子化金融监管的前进步伐。

参考文献:

[1]Robert C.Merton.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themanagementandregulation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1995(19).461-481

[2]Eric D Hepbum.IT facilitated regulation on London’s financial markets――a case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of ProjectManagement 1998.16(1).27-34

第6篇

关键词:托宾税;外汇管理;资本流动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4)04-0016-03

随着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资本市场不断开放、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持续加快,跨境资金流动风险压力相应增加,加快外汇管理方式和手段创新,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和安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易纲局长提出“深入研究托宾税、无息存款准备金、外汇交易手续费等价格调节手段,抑制短期投机套利资金流出入”,为我国创新外汇管理手段提供了建设性思路。本文从我国实施托宾税的方式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实施托宾税的现实意义

1972年,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在普林斯顿大学演讲中首次提到了“托宾税”,建议对所有与货币兑换有关的国内证券和外汇即期交易征收税率统一的国际税。托宾税有狭义托宾税和广义托宾税之分。狭义托宾税仅指对资产交易直接课税的税收形式,即对所有外汇交易征收一定比例的外汇交易税。广义托宾税包括其它提高短期资本流动成本的相关措施,常见的形式有无息准备金、预扣税、所得税等。托宾税的实施旨在增加短期资本频繁交易的成本,缓解国际资金流动尤其是抑制短期投机性资金流动规模急剧膨胀造成的汇率波动,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稳定。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经济体实施、深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跨境资金流动形成冲击,跨境资金流动波动加剧。如2012年,我国跨境资金流动整体呈现出“资金净流入-净流出-流出放缓-净流入”态势;2013年,资金流入压力加大,呈现出“资金大量净流入-净流入放缓-净流入反弹”的态势。为防范异常资金流动风险,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我国采取了一揽子综合性政策措施,如2013年开展应对和打击“热钱”专项活动,启动跨境资金异常流入应急预案,强化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加大对违规银行和企业的处罚力度等等。这些措施在抑制异常跨境资金流动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套利资本热钱不断涌入的态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人民币升值趋势明显加速。2013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累计升值3.1%,较2012年上升了2.07个百分点。

当前,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预测显示,2014年世界经济增长可能达到3.7%,2015年增长将达到3.9%,同时,我国在推进改革中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将吸引国际资本继续向我国流入。而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退出,以及美国、欧洲、瑞士等6个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之间签订长期、无限、多边货币互换协议,都将可能会造成国际资本从我国向外流出。尤其需要关注的是,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的过程,可能引发国际资金加速流动。虽然我国经济总体上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外汇储备充裕,对于资金的流动冲击有较强的承受能力,但是我国跨境资金流动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双向波动的特征将会延续。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的加快推进,国际套利资本进出我国的渠道和方式会更加便捷,资本流动的变动方向和规模对我国的影响将日益增强。在此形势下,创新管理方式和手段,研究运用国际上已开始实施的“托宾税”,维护经济金融安全迫在眉睫。

二、实施托宾税的国际做法

上世纪90年代,托宾税在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实施,巴西、智利、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国都曾实施过以市场为基础的间接性管制,主要采取征税、缴纳无息准备金、流入资本最短停留期限限制,设立非对称性敞口头寸限制、报告限制等措施。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巴西对国外资本征收2%的金融交易税,泰国和韩国对外资投资债券收益进行征税。欧盟宣布从2014年1月1日起,在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奥地利等11个国家对所有金融工具的买卖进行征税。托宾税在政策实施初期都可能取得一些效果,但因各国对外开放程度、政策环境以及实施方式不同,效果也各有差异。

(一)征收所得税

征收所得税的基础是投资收益,是对居民持有外国资产和非居民持有本国资产获得的收益征税。1994年,马来西亚为稳定金融形势实施资本管制,其中包括对外国投资收益的汇出征收所得税,及时制止了资本大量外流,对于保持低利率、稳定国内金融形势起到了积极作用。从具体实施来看,征收所得税适合在资本流出环节征收,政府可以根据形势变化制定差别税率,或者改变资本流动的期限结构,而且需要对外国投资者收益进行评估。

(二)征收金融交易税

金融交易税的计税基础是国际资本交易额,是在居民资本流出时和非居民资本流入时征收,属于预扣税。为遏制短期资本套利,1993年11月,巴西对外国资本征收进入税,对外借款的税率为3%,外国资本投资巴西国内固定收益证券的税率为5%,到1994年6月,进入税最高达到25%。从实施效果看,巴西进入税并没有成功遏制短期套利资本流入。主要原因是巴西金融市场比较发达,市场上有活跃的货币期货和其他衍生交易,使得市场投资者能够通过货币期货和衍生品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将在巴西投资的外币收益锁定,成功地逃避了资本管制。

(三)无息准备金制度

无息准备金制度要求跨境投资按照投资额的一定比率,向资本流入国中央银行缴纳本币或外币存款,在存期内存款没有利息。无息准备金制度主要用于资本流入,是对国际资本流动间接征税。实施中,政府可以根据国内外利差,通过调整无息准备金率和存款期限来改变隐含的税率,从而使短期资本流动失去套利的机会。智利于1991年6月引入无息准备金制度。最初的适用范围是除贸易信贷以外的所有国外借款,比率是20%,并根据借款期限确定不同的存期。此后,智利根据市场反应和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适用范围和比率。智利运用无息准备金制度使国际资本流入结构改善,资本流入的期限变长。

三、我国实施托宾税的方式选择

实施托宾税,抑制短期投机套利资金流动,维护金融市场和汇率稳定,必须选择与我国对外开放和金融市场发达程度以及国内经济金融政策相适应的方式。从各国实施托宾税的经验看,征收所得税对我国来说,在税收制度和实施技术上存在困难;金融交易税适合资本市场开放程度较高、金融市场较发达的国家采用。当前,我国货币没有完全可自由兑换,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且金融市场还不是很发达,引入无息准备金制度比较合适。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实施范围渐次扩大

我国实施无息存款准备金制度应采用渐进的方式,逐步扩大。现阶段,没有必要对所有的短期资本流入实施无息准备金制度,可以暂时考虑除贸易信贷外,对所有债务性资本流入,包括外商投资企业的对外借款,要求境内借款人或境外投资者按流入资本的一定比例按规定的币种、规定的期限以无息形式存放。根据政策实施效果,针对可能存在的避税行为,可以将监管范围扩大到贸易信贷和外国直接投资项目相关的配套资金。随着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加快,商业信贷、债券类、股票类证券交易改革措施出台,外汇市场扩大开放程度,可以进一步扩展到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衍生品等金融工具,对所有流入资金均执行无息准备金制度。

(二)准备金率因势而定

有分析称,我国目前境内外利差水平已经在3%以上,由此引发跨境资本的套利交易。要消除套利机会,可以统一设定为25%-30%的无息准备金率;也可以针对资金在境内停留期限执行不同的无息准备金率。比如,期限在90天内的资金,执行30%的准备金率;期限在一年内的资金,执行20%的准备金率;期限在一年以上的资金,执行10%的准备金率。当然,也要根据我国跨境资本流动的形势变化对准备金率进行调整,如果国际资本流入压力不断加大,可以将准备金率提高到30%以上;如果国际资本流出趋势明显,可以将准备金率下调到10%以下。

(三)合理确定准备金期限

一般来说,针对不同期限的资金应设定不同的存期。比如,期限90天的资金,存期为90天;期限在90天以上一年以内的资金,存期等同于期限;期限在一年以上的资金,存期为一年。为便于管理,可以将所有资金设定为统一的存期,最低存期可设定为半年,并根据形势变化和资金流动状况适当延长或缩短。

四、我国实施托宾税的配套措施

(一)制定政策法规、完善技术支撑

一方面,以法规形式引入无息准备金制度,对我国热钱流入规模及境内外利差进行测算,根据跨境资金流入形式和特点对无息准备金率、监管资金范围、征税的币种、存期、到期投资的再投资等方面予以明确,并根据国际资本流动变化情况适时进行调整,以应对短期资本流动风险。另一方面,充分运用和发挥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与分析系统作用,准确监测短期跨境资金流动形势变化,及时预警发现潜在风险,为防范跨境资金流动冲击做好支撑。

(二)丰富监管措施,形成监管合力

无息准备金制度作为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的一个过渡性过程和辅助工具,要充分发挥其作用,还需要采取相适应的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配合外汇交易手续费等价格调节手段,辅助于征税、设立非对称性敞口头寸限制、报告限制等间接监管措施,进一步加强反洗钱、反恐融资、反避税天堂等工作机制,完善国内经济金融体系。比如,加快推进汇率市场化、提升资本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提高资本流动监测能力、加强部门间协作等,紧跟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不断丰富和完善监管协调的合作形式和机制,着力形成防范跨境资金流动冲击的监管合力,应对短期资本流动冲击,引导长期资本流向生产性实体经济,维护我国经济金融稳定安全。

(三)加强国际合作,提升监管效果

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长期资本无论流入或者流出对输出国与输入国都有好处,也有利于保证汇率的稳定,而短期资本不仅会导致汇率的频繁波动,也会对实体经济造成冲击。如果一国实施托宾税,可能会导致国际资本从有税国向无税国流动,加大无税国的资本流入压力,对无税国造成冲击。因此,我国应与其他国家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广泛沟通,加强多边合作,促使托宾税在全球范围内统一实施,形成各国对短期投机资本的协同监管,抑制套利资金对各个市场进行冲击,稳定汇率和金融市场,从而达到最佳监管效果。

课题组组长:张林

第7篇

关键词:跨境资金流动;汇率;利率;人民币升值预期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1)06-0010-05

一、当前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的特点

资金的大规模跨境流动是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的必然结果。其作为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在国际经济贸易交往中充当必不可少的交易结算和媒介作用,为国际分工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跨境资金大规模的自由流动,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储备货币发行国货币政策相对畅通的传导机制。对大规模跨境资金流动.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引导,将会对一国的货币政策和资本市场带来严重冲击,弱化一国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形成资产泡沫,并危及一国的经济和金融安全,当前跨境资金流动的特点包括:

(一)跨境资金流动规模远超过实体经济规模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主要国别信用货币直接充当世界货币:主要货币之间汇率浮动,并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全球货币供给缺乏有效的约束。与此同时.金融监管逐渐放松及金融创新大幅提升了货币流通速度。各国基础货币供给及货币乘数得到了无限扩张,形成了全球流动性规模的快速扩展,跨境资金流动的规模逐年增长。2008年全球衍生品名义值已达649.8万亿美元,约为全球GDP的1.1倍。2010年4月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量已达4亿美元,但其中外贸支付需求的外汇交易只占整个外汇交易量的极小部分。

(二)跨境资金流动具有高度波动性

跨境资金流动的动因错综复杂,但其中货币因素的影响日趋明显。其具有的高度不稳定性,增加了跨境资金流动的高波动性;错综复杂的产品链及交易对手关系、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趋同的模型分析及信用的脆弱性等各种原因,放大了金融市场。对具体事件的反应。后危机时期,上述特征表现得更为明显。

(三)跨境资金流动对各国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

跨境资金的自由流动,造成非储备货币发行国的货币供给内生,货币政策有效性大幅降低;外部的通货膨胀压力无法得到有效隔绝,固定汇率制度下,国内面临调整内部价格的压力;浮动汇率制度下,本国汇率可能“超调”(over-shooting)。外部的通货膨胀压力,最终通过本币对内价格、对外价格(汇率)的变化,影响本国部门间的资源配置。

我国作为全球经济金融的一个新崛起力量,跨境资金流动既有上述特征,同时兼有独特的一面。资金跨境流动,体现了资金的逐利性,其流动与政治、经济、金融体制、产业政策等有着密切的关联,直接决定着资金流动的方向。以下本文仅就资金流动与汇率、利率两个因素的关系作深入的分析。

二、跨境资金流动与汇率、利率关系的实证检验

汇率、利率分别是货币的对外价格和对内价格。根据利率汇率联合作用说,利率和汇率两个因素是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最主要因素。套利交易(carrytrade)就是将跨境资金流动与汇率、利率维系在一起的一种投资工具。在套利交易中,投资者利用两种货币利差,借低息货币,买高息货币,并通过货币大额买卖实现高息货币币值稳定或升值,最终实现盈利的投资方式。

为研究汇率、利率与跨境资金净流人压力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2003年9月至2010年12月的代客收付汇差额作为跨境资金净流入压力。将利差定义为3个月的人民币回购利率与3个月的美元libor利率的差值,人民币升值预期定义为(NDF-即期)/即期*100%(上述数据分别来自国家外汇管理局及路透.均为月份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1、变量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根据检验结果,从我国跨境资金流动情况看,只有第一个检验在10%的水平下被拒绝,即人民币升值预期是代客跨境收付差额的格兰杰因。

2、单位根检验

在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之后,还针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对代客跨境收付差额的影响程度.进行了回归检验。在进行回归检验之前,首先确定各变量是否平稳,表2给出了各变量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3、回归检验

由表2看到,三个变量的原始值都不是平稳时间序列,但一阶差分之后都是平稳序列。因此可以对一阶差分之后的变量进行回归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检验结果表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变化对代客跨境收付差额的变动有显著影响,即对跨境资金影响较大的套利交易,可能主要通过汇率预期影响跨境资金的流动。其通过交易行为及其他信息渠道为市场确定了较为稳定的汇率预期。并可能促成预期的自我实现。进行套利交易的主体主要为投资机构如对冲基金、银行等,其以高杠杆率进行投资交易,并采取集中行为模式,即单一投资者的投资策略会很快被其他投资者模仿。上述特点决定了套利交易对市场价格具有显著影响力,其通过羊群效应进一步扩大影响,促进市场主体不断地购买高息货币、卖出低息货币。加大高息货币的升值压力,并可能促成市场预期的自我实现。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规模巨大的套利交易下,可能使得跨境资金流动及汇率脱离宏观经济基本面变动,如近期新兴市场国家汇率的超调。

从深层次看,上述现象反映了开放经济的“三元悖论”问题,即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完全独立、严格固定汇率和资本完全流动三者不可兼顾。随着跨境资金流动的逐渐放开,货币当局无法兼顾汇率政策与利率政策。

三、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现状

(一)我国近十年跨境资金流动

对于跨境资金流动的统计监测包括两种方法。按照国际通行的口径,仅指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资本和金融项目,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不含储备资产变动)。此外,我国还采用跨境收付数据(主要指银行代客跨境收付数据)及结售汇数据反映跨境资金流动的情况,上述数据同时包括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反映口径更为全面。本文主要采取跨境收付口径考量我国跨境资金流动情况。

我国在2001年11月宣布加入WTO,2010年

最终完成WTO的所有承诺。2001-2010年间是我国经济金融对外开放的关键性时期。该时期,除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外,我国跨境资金流动规模及顺差实现了快速增长:2010年跨境收入、支出分别为1.9万亿美元和1.6万亿美元,较2001年扩大了5.9倍和6.3倍;跨境收付总额年均增速明显超过GDP增速,2010年其占GDP的比例已达59%.较2001年上升了21个百分点;跨境收付长期保持顺差,且逐年加大,十年内跨境收付净流入累积达2.3万亿美元。

(二)我国跨境资金流动规模及顺差快速增长的原因

我国跨境资金流动规模的快速增长是全球流动性急剧增长、跨境资金流动规模快速上升的结果.符合经济金融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近年各国货币供给实现了明显增长,其占GDP的比例逐年增长,2005年美、欧、日M1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了53.9%、42.0%和75.1%。在此基础上,经济金融全球化及经济金融化和市场化造成了全球外汇市场迅速增长,1989年,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量是7160亿美元,2010年4月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量增长了近5.6倍;全球债市市值及股市市值也急剧增加。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的快速增长与国际市场的资金流动保持了一致的走势。

其次,货币性因素对我国跨境资金净流人压力持续增加有明显影响。我国经济前景看好及快速增长的进出口顺差,客观形成了跨境资金净流入局面。但货币性因素对这种流入趋势起到了明显加强作用,投资者套利交易在人民币相关产品上也明显增长。根据BIS统计,2010年第四季度.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香港股票指数相关的期权、远期交易量较上一季度分别上涨了45%、26%。套利交易对跨境资金流动影响明显,包括对人民币升值预期产生较大的影响。继而人民币升值预期促使境内外企业、个人在财务运作中实现“资产本币化、负债外币化”,加大了我国跨境资金流人压力。

四、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的特征

(一)经常项目跨境收付是我国跨境收付的主要构成

我国跨境资金流动中,经常项目规模占比明显高于资本项目。2001-2010年间,该比例一直保持在80%以上,货物贸易跨境收付则约占我国跨境收付总规模的七成。上述收付结构的形成,可能原因包括我国资本项目仍存在管制;国内金融投资工具有限,资本市场深度和广度有限,相应我国证券投资项下跨境收付规模有限。

(二)我国跨境资金净流人以货物贸易及长期投资资金为主

我国跨境收付顺差来源中,2001-2010年经常项目跨境收付顺差年平均占比为63.09%,货物贸易跨境收付顺差年平均占比为62.17%;资本项目跨境收付顺差年平均占比为32.45%,其中直接投资项下跨境收付顺差占比为29.1%。

从统计口径反映的跨境收付顺差结构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经常项目的跨境收入,特别是贸易项下跨境收入,往往是以前期生产产品为等价交换物,对当前及未来不产生负债。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相对经常项目顺差更具有脆弱性。其资金流入,不管是直接投资款项,还是购买证券支付的款项,均以本国投资主体未来的盈利为对价进行交换,表现为我国居民的对外负债。但相对而言,直接投资项下资金流入,主要为长期资金流入。波动性弱于证券投资及外债等跨境资金流动。

需关注的是,从各国经验得出的一个普遍结论是:资本管制可能改变跨境资金流动的结构。我国从统计口径上表现稳定的跨境收付顺差结构,同样可能与我国现行的外汇管制现状密切相关,不排除部分资金利用上述合法合规渠道实现异常资金及其他波动性较强的资金流人,内含不稳定性。如货物贸易跨境收付顺差,部分来源于真实的有交易背景的进出口顺差,部分源于贸易信贷及贸易融资等,后者属于当期的贸易多流入资金。贸易信贷及贸易融资形成的跨境资金流动波动性大,与人民币升值预期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不排除部分投机套利资金通过上述渠道流入。

(三)异常资金流人流出的主要渠道及特点

对于我国跨境资金流动中存在的异常资金情况(即受货币性因素影响明显的资金,我们通常称为热钱),本文也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根据杰格迪什・汉达(2000)的定义,热钱是指在国家之间流动的,对汇率预期变化、利率波动、安全和兑换性安排极为敏感性的资金。我国的异常资金跨境流动情况包括:

1、异常资金流出入特点。

一是主要通过合法合规的渠道流动。二是大部分以长期投资方式存续,除经常项目跨境收付外。直接投资是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的最主要项目。总体而言,投资者对于中国经济及人民币汇率的前景长期看好,其多以长期盈利为目标,资本存续时间相对较长。三是许多套利资金的操作主体为境内机构。以货物贸易跨境收付为例,货物贸易较大的跨境资金净流入压力最主要来自于进口项下境内企业的少付汇和少购汇。上述境内企业主要利用关联交易或者境外市场进行财务操作,实现套利。四是一些资金流入确也发挥了支持境内企业发展的作用。

2、异常资金流出入的主要渠道。

流入方面,一是贸易途径包括加工贸易中通过高报工缴费和转移定价,或利用虚增可收汇额度等方式多收汇、转口贸易企业利用收付汇时间差扩大外汇净流入。二是外商直接投资项下,一些外商设立空壳公司以直接投资名义调入资金结汇,一些企业内外串通进行虚假并购,增加资本流入;三是外债项下。少数外商投资企业通过扩大投资总额和注册资本的差额大量借用外债调入境内;四是个人外汇项下,通过个人携带外币现钞、分拆结汇等方式规避相关外汇管理等;五是地下钱庄方式,其交易隐蔽灵活,大部分进行本外币对敲交易、轧差平盘;不能轧差平盘的,往往采取伪造或虚构交易凭证方式,以贸易或投资名义收结汇或骗购汇。

对于异常资金流出,最值得关注的是前期外商投资企业留存境内的大量未分配利润和已分派未汇出利润形成了我国的隐性外债。根据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数据,2009年外商投资企业外方留存利润有1708亿美元。一旦国际收支形势发生逆转或者汇率波动较大时,这些累积利润可能集中汇出境外。同时,根据各国经验,资本管理短期有效,其对跨境资金流出的抑制非常无效,形势变化后,虚假的贸易方式、服务贸易及地下钱庄等渠道都可能被用于异常资金流出。

3、我国异常资金流入规模。

对于异常资金(热钱)规模,目前较为普遍的测算方法是间接测算法或称残差法,是指以外汇储备的增量,剔除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相关项,得到短期国际资本流动规模的方法。该方法由世界银行于1985年首先使用,后经多次修改调整。如国内一些学者将该公式修改为:

异常资金规模=调整后的外汇储备增加额-贸易顺差-FDI+其他调整项。

该测算方法存在的问题是,一是外汇储备的增加额是官方外汇收入的净增加,其与本国跨境资金净流入压力并不完全相等;二是贸易顺差与进出口所造成的实际收支存在差异,部分贸易方式的进口、出口并不对应收汇、付汇,贸易顺差变量用于上述公式并不可信;三是对于其他调整项的估计,如对贸易顺差及FDI中隐藏的热钱规模缺乏准确的判定。

五、未来变化发展趋势及应对

目前看,尽管国际社会对货币体系改革的呼声明显.但相关动议并未触及对各国货币发行的约束机制及对主要货币之间汇率稳定机制等核心制度的改革,未来一段时期全球货币供给仍缺乏有效约束,储备货币国的货币政策缺乏有效约束。在监管方面,各国差异悬殊的利益诉求,在短期内可能无法达成国际政策协调机制及国际金融监管框架。套利交易等还将继续存在,并成为跨境资金流动的主要力量,影响国际金融安全与稳定。

第8篇

要:本文利用2006—2012年月度时间序列数据,对人民币汇率预期与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动与人民币汇率预期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人民币升值(贬值)预期能够导致跨境资金的大幅流入(流出)。通过对样本企业调查发现,汇率预期在微观角度上影响着跨境资金流动机制的形成。最后,本文对完善人民币汇率预期管理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汇率预期;经常项目;跨境资金;协整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2006—2012 monthly time-series data is used to research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MB exchange rate expectations and the current account cross-border capital flow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cointegr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rrent account cross-border capital flows and the RMB exchange rate expectations in Shandong Province. The RMB exchange rate expectations appreciation(or depreciation)could lead to a substantial cross-border capital inflows(or outflows);at the same time,the mechanism of the RMB exchange rate expectations influences the cross-border capital flows in microcosmic environment is presented through sample enterprises surveys. On this basis,this paper gives some brief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n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of the RMB exchange rate expectations.

Key Words:exchange rate expectations,cross-border capital flow,co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F8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2)12-0020-05

自2005年7月21日起,人民币汇率由单一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改为参考一揽子货币的汇率制度,汇率市场形成机制进一步增强。此后,伴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币汇率波动范围不断扩大,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出现了较为一致的人民币汇率预期。与此同时,我国跨境资金流动规模持续扩大,对国际收支平衡、国内货币政策等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受国际国内经济金融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当前判断跨境资金流动方向和规模的难度不断增加,影响跨境资金流动的因素日益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人民币汇率预期变化与跨境资金流动之间关系的定量研究较少。本文利用凯恩斯主义国际收支分析理论,结合我国人民币尚未完全兑换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现实,将汇率预期变量引入模型中,通过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以及样本企业问卷调查等方式,分析了汇率预期影响跨境资金流动的具体途径、梳理了管理人民币汇率预期方面的突出问题,并据此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一、理论分析和模型设定

从理论上讲,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动是国际收支的一部分。凯恩斯国际收支宏观分析模型认为: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收支是由国内外的收入水平和衡量两国相对价格水平的实际汇率决定的,资本和金融项目则受到国内外利率水平和当期汇率及汇率预期的影响。即:

(1)

(2)

其中,CA表示经常项目,实际指贸易收支;X和M分别表示出口额和进口额;Y和Yf分别表示国内外的收入水平;R表示实际汇率;K表示资本和金融项目;I和If分别表示国内外利率;E表示当期名义汇率; 表示在t期对t+1期的汇率预期,汇率均以直接标价法表示。

对于经常项下收支而言,国外收入水平上升会导致本国出口收入增加;国内收入水平上升会增加本国进口支出;本国实际汇率贬值导致出口收入增加、进口支出减少。对于资本和金融项下收支而言,当国内利率水平高于国外利率时,则资本会流入以套取利差;当预期本币升值幅度较大时,则资本会流入以套取汇差。

该理论隐含的前提是资金能够在国际间自由流动。当预期到本币升值或本国利率上升时,资金可以通过资本和金融项目流入以套取汇差或利差,因此经常项下收支只与国内外收入和实际汇率有关。但是,在人民币仅实现了经常项下自由兑换而资本和金融项目仍受严格管制的情况下,当预期人民币升值时,跨境资金可能会通过经常项目流入,从而绕开资本项目管制。因此,影响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因素可能会影响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动,日常监管经验对此也予以了证实。

本文根据实际情况对凯恩斯理论模型进行了修正,并利用相关数据对该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修正模型将国内外利差和汇率预期纳入影响经常项下收支考量因素中,则有:

(3)

其中, 为其他影响因素。

二、实证分析

(一)指标说明和数据来源

1. 中外利差(LC):目前,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市场化程度较高,所以本文选择上海银行间市场1年期同业拆借利率(SHIBOR)作为国内利率指标。国外利率水平选择市场化程度高的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1年期同业拆借利率(LIBOR)指标。

中外利差(LC)=LIBOR-SHIBOR

LC为正,表明国外利率高于国内利率水平。LC越大显示国内外的利差越大。

2. 人民币汇率预期(HY)①:人民币NDF市场形成的人民币汇率水平是国际社会认可的人民币汇率远期市场价格,但要作为汇率预期的替代变量还应将NDF远期汇率与人民币即期汇率进行对比。本文选择了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作为即期汇率(E),NDF汇率则选择交易活跃的一年期报价。

人民币汇率预期(HY)=NDF-E

HY为正,表明人民币兑美元的远期汇率高于即期汇率,即人民币汇率存在贬值预期。HY越大显示人民币贬值预期越强烈。

3. 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动变量(SFCH):目前,尚未有研究文献将经常项下资金流动予以单独计量。本文基于日常监测经验和所掌握的数据情况,以收汇与付汇之间的差额来衡量跨境资金流动,以SFCH表示。

SFCH为正,表明经常项下跨境资金呈现“净流入”特征。SFCH越大显示经常项下跨境资金净流入规模越大。

受数据可得性制约,上述指标数据的时间区间为2006年10月—2012年5月,数据为月度数据,共计68个样本点;其中,LIBOR和NDF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数据库(CEIC);SHIBOR和人民币即期汇率数据来源于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网站和中国货币网;SFCH数据来源于国际收支相关报表。

(二)实证分析

1. 单位根检验。采用ADF法验证变量的平稳性。结果显示:原有时间序列都是一阶单整的,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2. 协整检验。采用Johansen法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确定了协整检验的最优滞后阶数为1。即SFCH、LC和HY三者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标准化后的协整方程如下:

(4)

3. 格兰杰因果性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置信水平下,中外利差不是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的格兰杰原因,而汇率预期则是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的格兰杰原因。

4. 方差分解。在不考虑自身影响因素的前提下,对SFCH方差分解发现:相较于利差变动,汇率预期变动对跨境资金流动的影响更大,最大能够解释跨境资金流动的16%。

5. 脉冲响应分析。分别给中外利差和人民币汇率预期一个正单位大小的冲击,可得到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的脉冲响应函数图。结果发现:在本期对汇率预期一个正冲击之后(贬值),收付汇顺差会减少,且在第4期达到极值。

(三)基本结论

1. 汇率预期与山东省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动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因果关系。具体来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预期贬值1个点,则经常项下收付汇顺差会减少44.9亿美元。

2. 与汇率预期相比,中外利差虽然也与全省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动具有稳定关系,但却不具备因果关系。格兰杰检验显示,中外利差不是收付汇顺差的格兰杰原因,尚无法对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动产生直接影响。同时,方差分解的结果也证实了上述结论。

3. 从影响期限上看,汇率预期变动对全省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的影响在滞后4个月达到最大。脉冲响应分析结果显示,在4个月后汇率预期的影响逐渐弱化,但直到15个月后这种影响才会消失。

4. 实证发现,存在资本项下资金通过经常项下实现跨境流动的可能。根据国际收支理论分析,汇率预期主要对资本项下资本流动产生影响,而实证结果却显示汇率预期也对全省经常项下资本流动产生较大影响。

三、汇率预期对跨境资金流动的影响机制分析

实证分析证实了人民币汇率预期对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动具有较大影响。为了进一步分析汇率预期影响跨境资金流动的微观机制,本文选择了山东辖内部分样本企业开展专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在不同人民币汇率预期下,基于利润最大化原则,采取多元化跨境资金运作方式,直接影响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动。企业资金运作方式主要包括商业信用(贸易信贷)和银行信用(贸易融资)。

(一)样本企业选择

本文选择41家样本企业开展问卷调查。样本企业均为山东省大中型进出口企业,其贸易项下跨境资金流动规模较大、跨境资金操作方式多样、对人民币汇率预期较为敏感。样本企业2012年1—6月进出口总值为100.5亿美元,占同期全省进出口总值的8.7%,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二)汇率预期对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的影响机制

1. 商业信用(贸易信贷)。贸易信贷是货物交易方之间提供融资而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即由于商品的资金支付时间与货物所有权发生转移的时间不同而形成的债权和债务,是一种建立在买方和卖方商业信用基础上的融资行为。贸易信贷包括四种形式:出口预收货款、进口延期付款、出口延期收款和进口预付货款。调查表明,在不同的汇率预期条件下,企业选择的贸易信贷种类差异较大,而贸易信贷种类的不同则直接影响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的方向和规模。

以人民币升值预期情况为例,企业利用贸易信贷实现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入的机制如下:人民币升值预期企业出口预收货款和进口延期付款当期收汇增加和付汇减少实现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入。

企业倾向预收货款和延期付款的主要原因是规避人民币升值风险和获得汇兑收益。例如:A企业2011年3月1日收到出口预收货款100万美元,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5706。2011年5月31日货物报关出口,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4845。A企业汇兑损益为100*(6.5706-6.4845)=8.61万人民币。该笔预收货款造成2011年5月经常项下资金净流入增加100万美元。再如:B企业2011年3月1日进口货物100万美元,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5706。2011年5月31日支付进口货款,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4845。B企业汇兑收益为100*(6.5706-6.4845)=8.61万人民币。该笔延期付款造成2011年3月经常项下资金净流出减少100万美元。

对样本企业的调查表明,汇率预期之所以能够对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动产生影响,主要是企业基于规避汇率风险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主动采取不同类型的贸易信贷和贸易融资产品的结果。因此,建议进一步增强监测分析的针对性,加大对贸易信贷和贸易融资的分析,关注贸易信贷和贸易融资产品的发展动态,尤其是对贸易融资产品组合加强监测管理,深入研究贸易信贷和贸易融资影响跨境资金流动的具体渠道。

(四)鉴于经常项下跨境流动资金中无法排除存在资本项目资金的可能,建议进一步深化外汇主体管理改革,提升外汇管理有效性

实证结果显示汇率预期对经常项下资本流动产生较大影响,而传统国际收支理论却认为汇率预期仅对资本项下资本流动产生影响,因此实证结果无法排除存在资本项下资金通过经常项下流动的可能性。虽然目前在日常监管中尚未发现资本项下资金通过经常项目渠道进行流动的典型案例,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一开一闭”的管理现状势必会带来“资金串项”的风险,从而大幅削弱资本项目外汇管理的有效性。因此,建议进一步深化外汇管理主体监管改革,打破分项目管理现状,对企业主体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业务统一进行管理,从而进一步提升外汇管理政策的有效性。

注:

①国内相关文献对汇率预期指标有不同的选择。王刚贞、王光伟(2008)根据合理预期假设选择下一期名义汇率作为本期的汇率预期;李晓峰、钱利珍和黎琦嘉(2011)选择了彭博资讯终端(Bloomberg)每月公布的国际知名金融机构对人民币的季度汇率预期;潘成夫(2008)则将黑市汇率与官方汇率之间的差作为汇率预期;此外,还有文献将境外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价格(NDF)直接作为汇率预期的替代变量。

参考文献:

[1]王刚贞,王光伟.汇率预期与贸易收支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08,(1).

[2]李晓峰,钱利珍,黎琦嘉.人民币汇率预期特征研究[J].国际金融,2011,(12).

[3]潘成夫.银行结售汇与人民币汇率预期的实证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3).

[4]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第9篇

【关键词】国际收支统计 预警监测

近年来,随着外汇管理理念和方式的转换,外汇统计分析作为新时期外汇管理工作的基础,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及时、准确地收集、整理各项外汇数据,是做好统计分析工作的基本要求。我们应当以统计分析为主要工具,充分发挥其预警功能,与非现场外汇监管有机结合,不断增强外汇监管的实效性,有效防范跨境资金的风险。

一、积极主动开拓外汇数据来源,保证外汇数据真实性,打好统计分析基础

为了客观、真实地反映本地区涉外资金流动的全貌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外汇局要从多方面开拓数据来源入手,首先利用现有各外汇业务系统作为主体数据来源,对跨境资金流动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其次辅助数据由金融机构和交易主体提供,外汇局结合实际制定报送国际收支数据核对表、外商投资项下资金大额结汇情况表、银行结售汇统计报表、特殊非贸易项目售付汇登记表、大额交易核查表等要求,广泛深入了解数据。

外汇局通过建立跨境资金流动现场和非现场监测制度,采取在日常业务办理中对跨境资金交易行为进行真实性审核、利用现有各外汇业务系统对跨境资金流动状况进行监测分析、对相关业务系统之间的关联信息进行核对等三种方式,对辖区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资本项下等跨境资金流动的真实性和合规性进行全面监测,重点对跨境资金流动金额较大、交易频繁或有异常行为的交易主体进行监测,分析存在的风险隐患,有针对性地采取监管措施,防范外汇运行风险。日常工作中,要突出业务系统之间数据信息核对的监测方式,各业务岗位对有疑问的数据信息及时与相关业务系统进行核实,按季以国际收支系统数据为核心,以外汇交易主体为主线,对各业务系统之间相关联的交易信息进行全面核对,在准确掌握跨境资金流动状况的同时,及时发现外汇指定银行、涉外企业在执行外汇政策和业务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二、充分利用统计分析数据,发挥预警监测功能,有效防范跨境资金风险

(一)主要采取非现场监测手段进行数据分析

在非现场监测中,要重点监测货物贸易项下出口不收汇、收汇不出口、出口报关额与收汇额不一致、进口不付汇、付汇不进口、进口报关额与付汇额不一致、进出口逾期未核销、企业退赔、退汇等情况。服务贸易项下须凭税务证明办理的服务贸易对外支付、收支项目与交易主体的行业类型和经营范围不符、分拆收支等情况。直接投资项下资本金未到位、资本金结汇改变用途、外资转内资、撤资、减资、利润汇出划转、转增资、再投资等情况。外债项下国外股东贷款、外债结汇资金改变用途、外债逾期未偿还、企业预收、预付、延收、延付等贸易信贷行为未作登记及注销、贸易信贷额占贸易总额比率较大等情况。个人项下个人大额、频繁结售汇、个人分拆结售汇、个人手持大额现钞结汇、提取大额现钞等情况。

(二)对在非现场监测中发现的可疑或异常信息,要及时向银行或涉外主体进行调查核实,查明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监管措施

对业务操作不规范的问题,要求银行或涉外主体及时进行整改;对存在的风险隐患,及时给予监管提示,进行动态监测;对发现的违规问题,开展现场检查,依法进行处理。

三、合理利用统计分析资源,创新分析监测方法,提升外汇监管水平

(一)合理利用有效资源,提升综合分析水平

通过加强现场和非现场监测工作,有效整合现有的各外汇业务系统内的数据信息,使分散的信息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提高外汇数据信息的利用率,为全面了解和掌握辖区跨境资金流动总体状况和交易主体的具体情况,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提高综合分析水平。外汇局要根据非现场监测情况,及时捕捉信息,开展调查研究,撰写有价值的分析报告和调研文章,为宏观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二)提升外汇监管效率

通过加强非现场监测,发挥其分析预警、事后监督的作用,促进外汇管理方式的转变,提高了外汇监管的有效性,提升了外汇监管效率。外汇局要积极运用非现场监管与现场监管相结合的方式,强化监督管理职能,对跨境资金流动外汇资金运行状况进行全面监测、对交易主体进行重点监测,分析判断外汇交易中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和风险隐患,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现场检查,防范外汇风险,为辖区涉外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外汇金融环境。

(三)适当运用现场监测手段

充分利用现有外汇系统进行数据查询,对非现场监测中发现的大额和可疑信息进行梳理,工作人员前往银行和涉外交易主体工作场所,现场调阅与涉外收付款相关的原始交易凭证及其他相关凭证,可以具体、直观地了解到企业从事的涉外收支交易的真实情况,以及交易的完整记录,对大额和可疑信息进行真实性和合规性监测。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