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8 10:21:4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短跑运动员身体素质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女子;长跑;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状态;训练学诊断与评价的方法
中图分类号:G82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1-0128-04
Diagnosis and Evaluation Research on Chinese Female LongDistance Race Athlete's Special Physical Quality Training Condition
MA Ruihua1, LIU Jianye2, YAN Jie3
(1.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Sias Internation University, Xinzheng451100, Henan China; 2.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Henan China;3.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 710048, Shaanxi China)
Abstract:To discuss the female longdistance race athlete's special physical quality target system constitution, the forecast model,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the diagnosis, and the assessment method through document, interview, Delphi, investigation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were employ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female longdistance race athlete's special physical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is composed of three parts: the evaluation index, the index weight, and the evaluation standards. Based on the analysis, we established the evaluation system, formulated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the evaluation methodology system for Chinese female longdistance race athlete's special physical quality, and provided a methodology basis for the training of female longdistance racing in China.
Key words: female, longdistance race, special physical quality, training condition, training diagnosis and evaluation method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从事我国女子长跑运动的师红娟、张玉红、包桂英、董晓琴等30名不同等级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指标。
1.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收集与本研究相关的资料;同时收集到了部分教练员的原始的训练计划和训练记录等。在此基础上拟定了30项文献中出现的指标设计成专家咨询问卷。
1.2.2专家访谈法利用2005年全国举办的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和第十届全运会等机会,分别对从事女子长跑运动训练的36名高级教练员、训练学专家进行了访谈。1.2.3特尔菲法根据本课题研究的需要,对中长跑界的专家(教授、教练员)发放了两轮专家咨询问卷。专家对所设专项身体素质指标进行了筛选和补充,提出了修改意见,根据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的筛选结果,计算出各指标的中选频率,并将此结果按中选频率值的高低进行排序,把中选频率较低的指标删除,整理后,筛选专项身体素质指标36项。制成问卷反馈给各位专家再次筛选。第二轮问卷的筛选的方法同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的筛选方法,根据其值的大小,得到了专家公认的我国女子长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指标。为了确保调查结果的科学性,对专家咨询问卷进行了效度检验,内容效度的均值为:88.13;结构效度的均值为:89.38。说明专家对问卷意见一致性较强。被正式确定为调查问卷。
1.2.4问卷调查法通过函调和利用全国举办的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和第十届全运会等各种机会向有关教练、运动员进行调查,第一轮发放35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2份,回收率91.43%,第二轮发放32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0份,回收率93.75%,同时运用“分半信度”对第二轮问卷进行信度检验,得到3 000 m、5 000 m、10 000 m专项“分半信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450、0.7563、0.8166,经“斯皮尔曼一布朗”公式加以校正后,分半信度系数为0.9160、0.8162、0.8990。结果表明本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为本研究提供了较为科学的依据。1.2.5数理统计法采用格拉布斯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检验,剔除异常数据。运用SPSS11.5社会统计学软件、DPS数据处理系统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多元回归等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我国女子长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2.1.1原始指标的专家筛选根据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的筛选结果,按照中选频率的计算方法,从中确定36项专项身体素质指标。通过二轮调查问卷的筛选结果,依据统计方法计算各指标的中选频率,最终确定3 000 m、5 000 m、10 000 m的复选指标分别为16项(表1)。
2.1.2反映我国女子长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水平有效指标的筛选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的因子分析法分别对我国女子3 000 m、5 000 m、10 000 m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进行筛选,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建立相关系数矩阵R。计算R阵的特征值及相应的特征向量,取,直到接近对角阵,建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判断。建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判断,使因子载荷的平方按向0和1两极转化,采用方差极大旋转方法,使因子载荷矩阵中的各因子载荷值的总方差达到最大,并将此作为因子载荷矩阵简化的准则,得出我国女子3 000 m、5 000 m、10 000 m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通过矩阵分析,分别得出我国女子3 000 m、5 000 m、10 000 m专项身体素质指标构成的因子分析结果(表2、表3、表4)。
通过对决定我国女子3 000 m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指标的5类因子旋转后整体解释的变异数来看,5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0.800(=0.815),贡献率为85.917%,说明这5类因子基本包含了16项指标所具有的信息。
通过对决定我国女子5 000 m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指标的5类因子旋转后整体解释的变异数来看,5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0.780 (λ=0.789),贡献率为88.771%,说明这5类因子基本包含了16项指标所具有的信息。
通过对决定我国女子10 000 m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指标的5类因子旋转后整体解释的变异数来看,5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0.700 (=0.701),贡献率为86.819%,说明这5类因子基本包含了16项指标所具有的信息。
2.2我国女子长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入选指标权重的确定为了探析反映我国女子长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水平的主要指标与其专项成绩的关系,采用了杨家荣(1996)提出了灰色关联度的变权排序理论,并从数学上证明了用灰色关联度平均值的归一化对指标赋权的科学性[1]。具体方法是用关联度的平均值的归一化值作为各指标的权重系数。βi=rin(i=1...5)。权重βi(i=1...5)代表每一指标对专项成绩的贡献量大小。求得入选的5个典型指权重分别为:3 000 m:0.220、0.210、0.181、0.187、0.202;5 000 m:0.208、0.199、0.214、0.191、0.189;10 000 m:0.209、0.182、0.183、0.232、0.194。
为了进一步确定入选指示对专项成绩的贡献,确定各入选指标在专项身体素质结构中的价值和地位,对入选的5个典型指标进行了权重的排序。其入选的5个典型指权重排序分别为:3 000 m: 400 m>800 m>14 km>6 000 m>2 000 m;5 000 m:2 000 m>400 m>800 m>6 000 m>14 km;10 000 m:16 km>400 m>20 km>6 000 m>2 000 m。这个结果揭示了5个入选指标在专项身体素质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排序与专家筛选完全一致,证明因子分析的结果是可靠的。
2.3我国女子长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评价模型利用因子分析的结果,可以构建我国女子长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指标体系协调发展的5元回归方程,即评价模型(表5)。
2.4我国女子长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评价标准的建立和评价
2.4.1我国女子长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评价标准根据长跑的专项身体素质评价模型,以平均数为基础,以标准差为单位的分数,利用公式xi+xrsi(=1,2……n)制定出我国女子3 000 m、5 000 m、10 000 m运动员各专项的专项身体素质指标的标准分数表(分别见表6、表7、表8)2.4.2我国女子长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评价方法
2.4.2.1我国女子长跑运动员各专项身体素质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根据正态分布原理,用专项身体素质指标所得出的标准U分的平均数来表示其综合发展水平相对客观。方法是先按样本中每个运动员各项评价指标的成绩查相应的专项评价量表,得出对应的标准U分,接着计算平均数。
2.4.2.2我国女子长跑运动员各专项身体素质发展均衡程度的评价方法
各专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均衡程度,是用各单项素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描述的。即用最高一项标准分数与最低一项标准分数之差表示的。
计算公式如下:Bn=Amax-Amin
Bn为各身体素质发展均衡程度的标准分数;Amax为n项成绩中最高一项标准分数;Amin为n项测验成绩中最低一项标准分数(表10)。
2.4.2.3我国女子长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综合发展水平与专项成绩相适应程度的评价方法专项身体素质综合发展水平与专项成绩相适应程度,是用专项身体素质综合发展水平的标准分数与专项成绩的标准分数差值进行评价的。计算公式:C=An-Yn。
An为专项身体素质综合发展水平的标准分数;Yn为专项成绩的标准分数。C值越趋近于零,说明二者高度适应;反之,表明二者之间适应程度较低,应加强某一方面的训练(表11)。
2.5我国女子长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状态的训练学诊断与评价
2.5.1训练学诊断与标准评价方法按照测量与评价理论,评价的目的,就是为了建立一种标准,使研究对象指标中的差异能得到客观的、定量化的反映。其中评价有三个方面,包括各专项身体素质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各专项身体素质发展均衡程度的评价方法;各专项身体素质综合发展水平与专项成绩相适应程度的评价方法。本文对我国女子长跑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在前面中已经阐述。在这里对评价方法的应用进行说明。我们以样本中的3000m运动员为例加以说明,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评定专项身体素质的训练水平;第二步:检查、对照;第三步:制定训练目标。我们从表12可以看出,运动员李某的专项身体素质水平较差,综合素质水平为必须水平,但它和专项成绩是适应的。因此教练在训练中有针对性地制定以专项身体素质为主,同时提高速度耐力的训练计划。只有如此,专项素质的综合素质水平才能得以改善,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
运动员陈某的综合素质水平为低水平,它和专项成绩是基本适应的。从各专项身体素质来说,专项耐力水平更差。针对这一情况,教练应制定全面发展专项耐力素质,同时强调发展专项速度和速度耐力相结合的能力。
在分析了这两名运动员的现状以后,我们按照专项身体素质评分标准,为每一名运动员制定了个专项身体素质发展的预期目标,以及在具备这些素质水平后应该达到的专项成绩,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教练应严格按照计划进行控制,并定期检查运动各专项身体素质的变化情况,观察它们是否按预期目标发展,然后按照检查和评定的结果及时修改训练计划。因此按专项身体素质标准评价方法是基本符合我国女子长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训练和要求,对训练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2.5.2训练态势诊断与雷达分析法本研究以本文前面提到的我国女子长跑运动员的标准U分为数据资料,进行态势分析,来确定我国女子长跑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优势指标与劣势指标。为解决该问题,本研究引入一种经济系统评价中常采用的系统态势分析方法―雷达分析法。
本研究各指标的标准值采用运动员的平均值,由于我们旨在对运动员指标的态势能从总体上进行判断,所以,我们采用优势及劣势指标的临界值分别替代传统雷达分析中的最优值和最劣值,优势值的半径大小采用指标平均值+标准差(M+Std),劣势值的半径大小采用指标平均值-标准差(M-Std)。这样确定的依据是钟添发、田麦久等构建的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理论。我们以样本中的5000m运动员为例加以说明,具体方法是:
1) 每名运动员入选指标的得分(采用指标不加权得分)。
2) 分别计算每名运动员入选指标得分的平均值(M)和标准差(Std)。
3) 界定运动员入选指标得分的优势及劣势临界值(M±Std)(表13)。
4) 按雷达分析要求,创建每一运动员入选指标态势雷达图。
在利用标准评价方法界定出我国女子长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综合发展状态的基础上,我们便可以通过雷达分析实现对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态势的个体化分析。表13是女子5 000 m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雷达分析参照值。从某运动员的雷达分析图(图1)可知,优势指标是2 000 m,即专项耐力指标,这表明2 000 m指标是5 000 m运动员的优势指标,是决定长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水平高低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训练实践中,着重加强运动员专项耐力素质方面的训练是提高专项身体素质水平的关键环节;其它指标处于优势指标和劣势指标之间,说明该运动员的专项速度、专项速度耐力、专项长时间耐力和专项超长时间耐力素质水平处于发展状态,这也是该运动员在以后训练中需要进一步提高的。
图1女子5 000 m某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雷达分析图
3 结论
1) 我国女子长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由专项速度因子、专项速度耐力因子、专项耐力因子、专项长时间耐力因子、专项超长时间耐力因子构成。
2) 制定的各专项身体素质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标准、各专项身体素质发展均衡程度的评价标准、各专项身体素质综合发展水平与专项成绩相适应程度的评价标准,为教练员明确训练方向、确定训练重点、科学规划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提供了理论依据。
3) 利用标准平价法,可以制定专项身体素质发展计划,检查专项身体素质综合发展水平,纠正专项身体素质在训练工作中出现的偏差,使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4) 雷达分析方法基本解决了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现状的评估、定位和个体专项身体素质态势判断,以及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策略的选择等内容,可为教练员制订个体化的专项身体素质训练计划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杨家荣,等.多因素评价有效性的变权排序法.华中理工大学:灰然系统研究新进展,1996:325-326.
[2]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育测量评价[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6:40-62.
[3]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8.
[4] 钟添发,田麦久等.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及选材标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
[5] 许世岩.中长跑运动方法学[M].北京: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
[6] 杨范昌,徐明.灰色系统理论与体育[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7.
关键词: 短跑 上肢力量 送髋
短跑不仅是世界大型体将比赛的项目,而且是在农村业余学练中开展得最为普遍的项目。高考体育加试中的百米成绩,对于特长生的加试总成绩很重要。“百米是灵魂”这句话即充分体现了100米成绩对于其他身体素质的重要影响。100米成绩好的学生,立定三级跳、铅球成绩都会好,甚至800米成绩也很不错。(100米的成绩尤其对男生起决定性的作用,每0.1秒占1分)。短跑是田径运动的基础,要想提高短跑成绩,除了加强技术训练外,还必须加强身体素质训练。实践证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状态,决定着学习和掌握动作技术的水平,决定着短跑的成绩,即使短跑的基本技术而不具备相应的身体素质,也不能发挥理想的运动水平,这就意味着技术水平和运动员的素质存在着紧密的关系,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正常发挥技术的物质基础。因此,不仅要重视学生对技术概念的理解和基本技术的掌握,而且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抓好有关素质的练习,打好身体素质基础,以便使学生正确运用技术,发挥理想水平,在跑步时达到最快的速度。
一、上肢力量对短跑的影响及训练方法
1.上肢力量对短跑的影响:美国著名教练在《跑速与摆臂加摆腿》中提出,手臂动作越快,腿的动作就越快。上臂摆动有利于下肢配合,使躯干纵轴旋转幅度增大,增加两腿的剪刀差,从而有效地延长大腿前摆的有效距离,增大步长。由于在短跑中摆动腿带动同侧髋向前扭转,人体的矢面与运动方向的矢面常常偏离,因此摆臂的方向与运动矢状面要保持一致或基本一致。上肢力量不够会造成摆臂的方向与人体矢状面不一致,从而减慢跑速。所以,上肢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速度。在比赛场上,特别是在100米的后程跑时,由于速度下降的原因上肢力量太小,破坏了平衡,从而减慢了运动速度。
2.上肢力量的训练:在准备活动完成后,做专门练习,如俯卧撑、引体向上、手握哑铃摆至侧平举、手臂上绑沙袋单练摆臂动作或慢跑等抗阻力性练习。(上肢力量的强度因人而异,感觉量小就及时跟教练说。)
二、下肢的送髋动作对短跑的影响及训练方法
1.下肢的送髋动作对跑的影响:现代短跑技术的本质特征是以髋为轴的高速摆动――平动运动。在跑的过程中,积极的送髋动作使摆动腿一侧的骨盆产生旋转,加快摆动腿的速度,同时也加快支撑腿积极扒地的动作,从而缩短支撑腿的退让性收缩的时间。这与优秀短跑运动员倾向于增大大腿前摆和大腿下压准备着地阶段的大腿摆动速,而保持或增大支撑时大腿伸展速度,支撑腿髋关节的伸展速度加快,跑动的速度就越快,摆动腿下摆的速度决定着跑速是一致的。
2.送髋速度和送髋幅度的训练方法:先慢跑做准备活动,再作专门的练习:(1)半高抬小步,要求运动员注重体会膝盖放松、大腿积极下压、髋关节充分伸展、积极把地动作;(2)车轮跑,要求运动员体会小腿折叠、大腿的下压、髋关节的旋前、旋内的动作;(3)下压式高抬腿跑的练习,强调伸髋的动作与速度,在练习时要求摆动腿上摆结束后快速伸髋,加快大腿下摆速度。有关研究表明,在跑100米时,从50―70米后就开始减速,最高速度的跑只有一小段距离,约占全程的14%―16%,开始的加速度大约有33%-35%的距离,减速过程大约为49%-53%的距离,由此可见速度耐力的重要性,速度训练的方法有400-600米间歇重复跑、长短段落的间歇跑,等等。
三、力量对短跑的影响及训练方法
1.力量对短跑的影响:在短跑中运动员的速度性力量的训练最为重要,但力量训练要注意身体各部位肌肉力量的均衡发展,不仅要发展大肌肉群的力量,而且要注意发展小肌肉群的力量,对短跑的运动员特别要注意发展小腿屈肌及足底肌肉的力量,从而有力地进行后蹬。
关键词 青少年 短跑 身体素质训练
1技术训练的重要性
1.1技术观念的更新
动力来源是短跑技术的发展核心。传统的短跑训练理论认为:在后支撑阶段腿部向后快速蹬伸的能力,是提高跑速的关键的生物力学因素。快速有力的蹬伸作用的重要性在后蹬和加速阶段是不容置疑的。然而研究表明,当短跑运动员接近最大速度时,随着送髋—这是下压大腿和脚扒地的反应动作,这种蹬伸的重要性在减小,在最大速度阶段,脚的扒地动作才是良好短跑技术的真正关键。通过高速摄影技术分析发现:优秀的男子短跑运动员在跑动过程中,从起跑开始直到冲刺,膝关节始终不曾伸直,传统的后蹬用力被以腰为轴积极送髋、前脚掌积极扒地所取代成为跑动前进的动力来源。优秀的女子短跑运动员在后程出现腿部用力蹬伸的现象,用以弥补力量的不足。
1.2在高等师范院校田径专项学生的短跑技术训练中,技术的改进一直是一个难题。固有的技术规格、传统的认知观念、老一套的训练方法是制约短跑技术水平提高的障碍。先进的技术难以被较低水平的学生运动员掌握。我们认为,短跑训练应该以先进技术作为标尺,通过从技术理念的更新着手,循序渐进提高学生运动员的身体专项素质,进一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2.短跑训练身体素质训练的重要性
2.1身体素质训练是短跑训练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适应专项需要以及合理负荷的素质练习,充分提高田径专项学生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能力,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
2.2提高身体素质水平有利于掌握复杂、先进的技术和提高运动成绩。
2.3发展身体素质有利于田径专项学生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
3短跑身体素质练习内容及手段:
3.1速度训练
发展速度训练时,在注重动作速率的同时,还要强调动作的协调性,放松能力的训练,把速度训练的内容融进力量练习及素质练习中,在训练手段的选择上,充分调动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加肌肉快速收缩的能力,利用短距离反复跑、行进间计时跑、追逐跑及下坡跑等手段来发展绝对速度,并在练习中强调跑的动作协调性及防晒能力。
手段训练方法可采用以下手段:(1)最快速度做原地摆臂练习。(2)原地或支撑以最高频率做高抬腿跑。(3)40~80米的加速度跑。(4)30~60米站立式或蹲踞式听枪起跑。(5)让距离的追着跑。(6)30~60米行进间跑。(7)标志跑。(8)让距接力跑和接力跑。(9)60~80米的反复跑。(10)顺风跑、下坡跑、牵引跑(牵引力为0.5~2kg)。(11)速度训练利用短距离反复跑、行进间计时跑、追逐跑及下坡跑等手段来发展绝对速度,并在练习中强调跑的动作协调性及放松能力。
3.2速度耐力训练
速度耐力是短跑运动员首要素质,是获得优异成绩的保障,速度耐力的发展水平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1)无氧代谢能力,这是构成无氧耐力的最重要因素。(2)能源物质(ATP、CP、糖无)的储备。(3)肌肉、关节、韧带等支撑运动器官承受大强度工作的能力。
因此,提高人体无氧代谢能力和肌肉活动时必需的能源物质储备以及支撑运动器官的功能,是发展无氧耐力的主要途径。
在速度耐力方法与手段的选择上,必须结合田径专项学生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实效性。
3.3力量速度训练
短跑运动员做动作时肌肉收缩的爆发力强,力量大,特别是相对力量和肌肉弹性好,只有加强和突出力量素质训练。才能产生良好的爆发力。根据研究。肌肉力量的性质、状态与短跑全程各部分相关程度如下:(1)肌肉的最大力量与短跑的起跑、起跑后加速度能力相关最为密切。(2)肌肉的爆发力与加速度、最大速度跑的能力相关最为密切。(3)肌肉的力量需力与终点跑保持速度能力相关最为密切。
力量特别是快速力量和柔韧性,是影响速度素质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发展速度素质中,首先要注意发展快速力量。其次,通过各种手段提高柔韧素质。柔韧性提高后可以增加力的作用范围和时间,同时能使肌肉内协调性得到改善,从而减少肌肉阻力,最终导致运动速度的提高。
3.4柔韧性训练
发展柔韧性素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胯关节的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性。发展柔韧素质不仅可以加大动作幅度,而且能加大动作力量,减少受伤的可能性,期练习方法主要有:主动和被动的静力拉伸方法,主动和被动的动力拉伸方法,两方法可单独采用亦可混合运用,练习时间根据需要确定。
3.5灵敏性训练
灵敏、协调性作为一种综合能力包括了身体素质的发展程度和运动技巧的熟练程度,短跑运动员在发展灵敏性和协调性时也要结合专项特点,有针对性有步骤地进行。
练习手段有:(1)各种球类活动。如篮球、排球、足球等;(2)各种体操、技巧技术动作练习;(3)其他发展灵敏性、协调性的练习。
4发展身体素质训练时应注意的问题
发展身体素质训练时必须结合短跑的专项特点;练习手段要多样化,以便提高田径专项学生的练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根据田径专项学生的自身特点,有目的提高其所必需的身体素质;发展力量素质时应根据田径专项学生的特征以快速力量训练为重点;身体素质发展要具有均衡性;在训练中避免大负荷和大强度的训练;以免田径专项学生疲劳过度造成损伤。
参考文献:
[1]熊西北,等.田径基础教程[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
摘 要 对于短跑运动员来说,进行正确的、科学的力量训练十分的重要。力量训练是短跑全程训练的基础,研究短跑专项力量训练的方法,对提高短跑成绩具有重要意义。在以往的训练过程中,实践可以证明,力量训练必须符合专项训练和比赛时表现出来的动作特征、用力特征、肌肉工作及心理因素等方面特征。希望通过对短跑专项力量训练的研究,能对短跑训练提供有效参考,提高短跑的整体成绩。
关键词 短跑 力量训练 方法 重要性
一、前言
短跑在各个大型体育赛事中都是很重要的一个比赛项目,现代短跑训练都是在注重实效性和发挥个人特点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技术。力量训练在短跑全程训练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当今,国内田径短跑的整体成绩与欧美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必须思考怎样改进国内短跑的训练方法,研究更加科学的训练手段,从而提高国内短跑运动员的成绩。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和改善短跑力量训练的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短跑力量训练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量化控制性原则、周期性原则
量化控制性原则,是在短跑力量训练中,教练员依据一定量化指标进行控制性安排训练,一方面是训练内容的量化,另一方面是运动负荷的量化。要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时间的长短,结合训练目的及运动员的实际情况,进行训练的量化控制。使之达到训练的要求,实现训练的目的及任务,产生更为有效的训练效果。
力量训练的周期性原则,就是将短跑力量训练的规律和专项竞技状态周期性发展规律相结合,必须从时间上进行一定的控制。力量训练的周期性控制,主要是训练时间与训练负荷之间的统一,是做出对整体训练过程的规划。应根据每一个运动员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合理的周期性力量训练,使运动员力量的增长与技术能力相融合。
2.渐进性原则、个体化原则
渐进性原则在力量训练过程中也是至关重要的。在训练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地增加强度,负荷强度的大小要与肌肉力量增长保持一致,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来安排训练强度,最终实现增强力量的目的。
个体化原则,在计划力量训练时,必须要有区别的对待每一个运动员,因为每个运动员的性格、身体素质、兴趣、心理特点、承受负荷等能力不同,每个运动员的自身情况不一样,要用不同的训练手段进行安排。
(二)短跑力量训练的主要方法
1.最大力量训练、快速力量耐力训练
提高最大力量,通常采用杠铃练习法,如负重深蹲,负重半蹲,负重跳等,这些都是操作起来方便,而且见效快的方法,教练员通常都会为运动员安排此类训练方法。
快速力量耐力是指短跑运动员在运动中较长时间保持快速用力的能力。快速力量耐力训练常用的方法有持续间隙法,循环训练法。力量耐力训练不但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及短跑成绩,还可以增强运动员顽强拼搏,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持续间歇法训练的负荷特征见表1。
表1 持续间歇法训练的负荷特征
由表1得知,训练的负荷强度大,间歇时间就会长一些,训练的负荷强度小,间歇时间就会短一些。训练的负荷强度大,训练组数及每组重复次数就少一些,训练的负荷强度小,训练组数及每组重复次数相应的就要多一些。
2.负重抗阻练习、对抗性练习、克服弹性物体的练习
负重抗阻练习是力量训练常用的手段,如运用哑铃、杠铃等训练器械。这种练习方法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可操作性强,也可激发运动员的兴趣。克服弹性物体的练习,例如使用拉橡皮、拉力器带等,都是在力量训练中利用率比较高的训练方法。这些方法简单易行,教练员经常会运用这些方法对运动员进行力量训练。
3.利用力量训练器械练习、克服外部环境阻力的练习、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
利用力量训练器械练习,这是一种比较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此类练习在动作结束部分所用的力量较大,这种练习运动员不必用尽全力,要求动作要灵活。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如引体向上、纵跳、倒立推起等。这种练习方法较简单,运动员易领会动作要领,可以有效的发展局部部位的力量。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在当今短跑力量训练的过程中,教练员承担着运动员力量训练的监督者与传授者两种角色。不同层次水平的运动员在不同发展与认识阶段的要求与理解能力是不一样的,从认识的角度去揣抹,应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研究出一个符合当代运动员短跑技术与当今运动员存在的普遍特点的训练方法对短跑成绩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每个运动员更好的发挥自身的潜能,从而突破新的领域。
(二)建议
随着体育科学化的发展与渗透,体育运动的技巧与方法和指导思想都在不断的发展,扩大及深化。广大体育教练员要着重把握体育科研的前沿,要正确对待训练理念,把技巧与方法充分的传教于每个运动员,才能使体育教学训练得到更好的延伸与推广,相互学习与探讨。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长跑;提高速度;专项能力;训练
中图分类号:G8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176-02
一、引言
中长跑运动是指800米以上的一种田径运动。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就有了中长跑项目,19世纪中叶,中长跑运动因其对人们的身体素质有很好的提高作用,开始在欧洲一些国家流行,慢慢的世界各国也都开始重视中长跑运动。我国的体育事业起步较晚,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过第一次举办了中长跑运动比赛,随着国家间的体育赛事越来越多,中长跑等运动竞技项目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锻炼身体为目的,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人民身体素质的标志,提高中长跑的成绩就是提高选手的速度,而如何在中长跑的训练中提高速度也成为了很多教练研究的重点。
二、中长跑中提高速度的训练
众所周知,在世界级的田径项目上,我国一直都没什么出色的表现,尤其是中长跑运动中,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国人的身体素质外,也有很大的内在训练因素。随着刘翔等一批中国田径选手取得了好的成绩,训练中提高速度的技巧和一些专项训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科技水平的提高也使得一些高科技的训练方法应用在中长跑运动中,训练的科学性越来越重要。对于中长跑运动项目来说,提升运动员的速度应该分为中途的速度和最后冲刺的速度两部分。
(一)以提高速度为最终目标
在中长跑的训练中,所有的训练内容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提升运动员的速度。中长跑和短跑运动相比,在起跑和中途跑阶段有很大的区别,短跑中的起跑非常重要,而在中长跑比赛中,一般时间的跨度比较长,因此起跑并不重要,只要在整个跑的过程中有速度的优势即可,而决定中长跑比赛胜负的主要阶段应该是在最后的冲刺阶段。目前我国的中长跑速度训练中,大多还是使用增加运动员负荷的传统办法,这种训练方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运动员的速度,但是提高的程度比较低,提高的速度的也比较慢,而且运动员很容易由于训练的负荷导致身体出现问题。在对中长跑运动员进行训练时,虽然最终的目标是提高速度,但不应该追求运动员速度的过快加强,应该有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在运动员速度提升的过程中,应该主要对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其他方面进行提升,避免因为训练的过程导致运动员身体出现问题。
(二)提升中长跑中最后冲刺能力
在中长跑比赛中,比赛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最后的冲刺阶段,从起跑开始选手们都会保持差不多的速度,在长跑中也许会拉开一些实力比较差的选手,素质比较好的选手们形成一个梯队,这个梯队会一直保持到最后的冲刺阶段,然后在最后的阶段中冲刺加速,决出比赛的胜负。由此可见,在中长跑比赛的过程中,速度的保持虽然重要,但是在最后阶段的冲刺能力才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在训练中提升运动员最后冲刺能力的重要性也就显而易见。对于中长跑比赛,能够在最后阶段具有足够的冲刺能力,运动员就要在比赛的过程中保持足够的体力,那么在日常的训练中,就应该重视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在实际的训练中,可以考虑增加运动员的跑步的强度,使运动员在比赛的最后阶段有足够体能进行冲刺。
三、对中长跑进行专项能力的训练
(一)短跑的专项能力训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都得到了大幅的提高,对于中长跑这样比拼身体素质的运动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从中长跑比赛项目的世界记录不断的被刷新就可以看出。最初的中长跑比赛中,所有选手的速度都能够保持的差不多,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决定胜负,但是随着竞争的激烈,很多中长跑比赛中已经能分出几个梯次,特别是在一些长跑项目中,这表明选手们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比较最后的冲刺能力,对中长跑比赛中的速度也开始较量,由此可见速度的比拼不在是短跑所较量的,中长跑也开始对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的中长跑教练对于中长跑过程中的速度不够重视,导致了中长跑运动员在训练的过程中,短跑的训练项目很少,中长跑运动员对于速度的节奏掌握不好,在最后阶段的冲刺能力也不强,因此应该考虑加大中长跑运动员的短跑专项训练。
(二)重复跑专项能力训练
重复跑是中长跑训练中最重要的一种训练方式,重复跑训练就是选取一定长度,对运动员的速度耐力进行练习,使运动员在跑步的过程中能够保持固定的速度,而在中长跑的比赛中,对速度的保持是很重要的一点,只有在比赛的过程中保持住一定的速度,才能跟上速度较快的选手,与速度较慢的选手拉开距离,在最后的冲刺阶段与速度较快的选手决出胜负,在对运动员进行重复跑的训练中,应该注意每次训练后,运动员要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三)变速跑专项能力训练
变速跑的训练是对运动员在中长跑中速度变化进行训练,最早的中长跑运动训练中,是没有进行变速跑的训练,直到第20届奥运会时,芬兰的拉瑟·维纶夺得了5000米和10000米世界冠军,人们发现拉瑟用的就是变速跑的训练方法进行中长跑训练,之后中长跑运动员都开始对变速跑研究,变速跑在一定程度上是重复跑和短跑的结合,变速跑和短跑一样,训练的强度很大,和重复跑一样,能够训练运动员的速度耐久力,因此变速跑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教练人员重视,而且与重复跑相比,变速跑对场地的要求也不高,在实际的训练中,教练人员可以根据实际场地和运动员自身素质的情况,对变速跑的长度和速度变化进行调整。
关键词: 小学生 课余训练 短跑运动
1.引言
新昌县礼泉小学位于新昌城乡交接处,面临104国道,借读学生较多,仅约1500m2,人均面积0.15m2,加之体育设施简陋,运动器材短缺,在这种困难条件下,能否开展小学生课余短跑训练是个问号。经认真学习国家体委颁发的“8―12岁田径教学训练大纲”和“短跑教学训练大纲”,我们明确了教学训练任务,树立了信心,积极组建了礼泉小学课余短跑运动队,总共40名运动员,经两年课余训练实践,获得了一定成绩,形成了对小学生短跑能力训练的初步看法。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2.1.1预备期:9―10岁小学生40名(男女各20名)。
2.1.2基础期:11―12岁小学生20名(男女各10名)。
2.2研究方法。
2.2.1实验法。
2.2.2文献资料法。
3.讨论与分析
遵照国家体委对儿童少年业余体育训练的指导思想,以“选好苗子,从小培养,多年训练,打好基础,积极提高”的精神,贯彻小学生课余训练应以基础训练为主,着眼未来,并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一定的运动技能作为出发点制定训练计划,实验过程如下。
3.1在训练中不断加深理解短跑教学训练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不同方法和手段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速度等素质。
训练分两个阶段进行。
3.1.1预备期阶段:9―12岁学生40人(男女各20名),目的在于吸引爱好体育的学生组成短跑运动队,通过两年有计划的短跑技术训练和身体素质训练,使他们初步掌握短跑基本技术。再从40名运动员中筛选20名进入基础期训练。
3.1.2基础期阶段:11―12岁学生20人(男女各10名),进行专项指导和技能训练,全面提高其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为发展短跑运动能力奠定基础。
3.2制定科学的短跑教学训练计划。
根据国家体委的“8―12岁田径教育训练大纲”和“短跑教学训练大纲”的要求,制定全年教育训练计划,具体确定周训练计划的目标和任务,合理安排每周运动负荷,见表1。
小学生课余训练与青少年相比属低负荷训练,时间一般在1―1.5小时为宜,负荷量大则强度小,强度大则负荷量小。
3.3实施短跑教学训练手段。
发展小学生短跑能力主要提高其快速力量、速度和速度耐力等。儿童少年期在每周训练课中穿行速度性活动游戏,以提高兴趣,消除精神疲劳,同时提高其反应速度、灵敏、协调等素质。
上述训练计划经两年实践,队员短跑运动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他们训练前后的30m、60m、100m跑平均速度分别提高了0.8″、0.6″、1.9″。学校由他们组成的代表队在2010年新昌县运动会上取得了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团体总分名列第一。在全县小学登山比赛中女子获第1名,男子获第2名,跳绳比赛女子获第1和男子第1名,这些成绩的取得与短跑训练的力量素质、速度素质、速度耐力素质等紧密相关。这样短跑运动员既可适应其它项目的竞赛,又可促进短跑成绩的提高。现将20名学生(男女各10名)基础期训练两年后的短跑成绩平均值作对比,见表3。
20名学生基础期训练两年后的短跑成绩都有提高,其中有3名学生成绩提高幅度较大,这主要是两年系统训练所得的结果,见表4。
由此可见,课余训练对提高小学生短跑成绩是行之有效的。
4.结论
4.1实行的小学生课余小周期训练计划是可行的、成功的。
4.2本训练法有助于少儿的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5.建议
5.1全面训练是小学生进行短跑训练的基础。
全面性原则是指身体锻炼应全面发展身体的各个部位、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活动能力,追求身心的和谐发展。
体育锻炼,不仅应包括不同身体部位的活动,而且应包括多种项目和不同性质的活动,进行全面锻炼。身体各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身体某一方面的发展必然会影响到其他方面的发展,而全面发展就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阶段,可塑性非常大,过早地参与某一项体育运动会对未成年的儿童造成伤害,其中包括:疲劳性骨折、疲劳过度、饮食功能失调及情感压抑等问题。
因此,在小学阶段就必须有一套有关运动的强度和安全度的合理训练方法,用以保证有天分的运动人才发展成高水平的运动员。
5.2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是提高小学生短跑技术的前提。
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做到因材施教,人尽其才。个性化训练计划的制定,是问题的关键。每个运动员都有自己的生理差异、个性特征,这就需要教练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该运动员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让力气化在点子上。我校运动员有的力量好,有的素质好,因此我在训练安排上,根据个人不同的特点,安排不同的训练项目,在侧重点上也有所不同。有个学生天生素质不错,但她的步幅偏小,导致跑的节奏不好,针对这个问题,我特别注重她的步幅训练和节奏训练,一段时间下来成绩有显著提高。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特长,让学生建立起信心,树立远大的志向,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训练,这是搞好训练工作的前提。
5.3激发兴趣是提高小学生短跑成绩的关键。
短跑训练枯燥无味。它对队员意志是一个严格的考验,特别是小学生注意力易分散,意志力差,训练起来更困难。因此训练手段的多样性,既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又可通过训练手段的转换,提高学生训练的兴趣,防止疲劳的过早出现,从而促进训练技能质量的提高和训练量的有机结合。记得在一次训练中,学生都打不起精神,训练效果很差,我马上作出调整,在跑的基础上加入情景,把他们分成两组,一组为警察,一组为小偷,以互相追逐的形式训练,学生的兴趣马上得到了提升,谁都不愿输,训练效果也得到了保证。为此,应根据技术的难易程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针对小学生的生理特征科学地选择一些游戏,调节训练气氛,充分发挥其正效应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游戏中训练,在游戏中提高,使其感到训练是一种快乐的运动而不是负担。
5.4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是提高小学生短跑成绩的核心。
运动训练负荷是通过量和强度反映出来的,我安排的运动通常强度小运动量大。这种训练方法,有利于速度力量素质渐进提高,这与小学生的身体发育相适应,能使学生的骨骼、韧带和关节都得到良好的发展;使学生的心血管系统得到较好的锻炼,同时有利于后阶段显著提高训练强度和量;有利于运动技能的发展和基本技术的掌握;使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得到协调发展,防止两者出现失调现象;有利于探索小学生的训练规律。
5.5注重放松技术是效提高短跑成绩不可忽视的一环。
运动生理学揭示:肌肉收缩的力量,是肌糖元在催化酶作用下分解释放出高能磷酸键而提供的,而这些高能物质在运动员体内,特别是肌肉中有一定的量,可以通过改善营养和科学训练提高其含量,特别是小学短跑运动员在剧烈活动中欠下大量“氧债”会出现暂时能量供给不足的现象,如果运动员在运动时紧张就会把能量消耗在无用功中,降低肌肉的效率,影响速度。运动员若能善于放松自然跑,就能降低无用功的消耗,做更多的有效功,从而提高跑的实效性和经济性。实践证明放松跑的方法能提高成绩,我有一个学生,心理素质不好,只要一听到比赛,技术动作马上变形,节奏全无,成绩可想而知。针对他的特点,我在磨炼他意志的同时,还对他采取放松训练,使其把有效的能量都用在训练和比赛上,而不是浪费在无用功上。在训练中培养放松跑的能力,要做到跑得放松自然而有节奏,这是短跑技术训练的难点,因为肌肉的紧张和放松是由兴奋与抑制过程的灵活性所决定的。
5.6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提高成绩的保证。
健全的心理状态,良好的意志品质是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的精神支柱。儿童中枢神经系统工作强度比较弱,往往刚开始训练时有兴趣,但是多次以后或者是在一定运动量和强度上去后,怕苦怕累就表现出来了。这个时候一定要要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和提高,给予鼓励。同时在训练中也要注意合理安排练习与休息的时间,做到张弛有度,防止他们因为疲劳而注意力分散。
6.结语
运动训练方法来自运动训练实践,同时又指导运动实践。根据青少年小学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在运动训练中,必须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在运动训练实践中,区别“个体差异”,遵循“全面锻炼”、“量大强度小”的训练原则,同时加强对学生兴趣和意志品质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小学生田径教学训练大纲.短跑教学训练大纲.
入学前与入学后运动成绩的调查。专项成绩的高低是反应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质量好坏最直接的指标,运动成绩高,说明一个身体素质比较好的运动员经过了系统的训练,提高了自己的专项成绩。如果该运动员的专项成绩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说明该运动员这段时间没有经过科学系统的训练。
对于田径专项学生入学前成绩的调查大多采用调查访问法和调查问卷法,对于他们入学之前的成绩以考入北京体育大学时的专项成绩为主要参考。而对于入学后的成绩主要以每学期的测试成绩为主要参考。听过调查可以得出一级以上和一级这个等级的运动员有所减少,而二级以及二级以下的运动员有所增多,说明高水平的运动员减少了,并且运动员的成绩都有所下降。通过调查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经过三年专项训练成绩统计,总体有16.2%的学生比入学考试成绩明显提高和提高,28.4%的学生成绩基本持平,而专项成绩下降和明显下降之和却高达55.4%,其中女生下降比例高于男生。并且是随着年级的增长,成绩逐级下降。部分学生成绩不仅明显下降,甚至达到二级都非常困难。
2田径短跑专项学生入学前、后的训练情况调查
2.1专项训练的时间的比较
训练的时间是构成运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运动训练水平的提高,需要有比较充足的训练时间作为保证,这是运动训练的规律。原国家教委印发《关于试点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管理办法》的通知中规定:“保证学生的训练时间,平均每天要有2~3个小时的正规训练。赛前和假期,可根据需要安排的时间进行集训。”有学者研究表明,在我国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训练中,每天的训练必须达到3个小时以上,每周的训练次数需达到6次以上,否则难以创造优异的成绩,如果缺少相应的训练保障、训练时间不充足的话,则会导致其运动成绩的下降对此,我分别对高中训练时间,专业队训练时间以及北京体育大学专项训练时间做了调查分析。
对于训练时间的调查,要从学生的来源分析,很多一部分的学生是从高中阶段根据课时来安排训练的时间,他们一般的训练主要集中在早操和下午的后两节课,时间比较的固定,训练的时间为2个半小时左右,一般不会有什么变化。对于专业队的运动员,他们的练时间通常也是比较的固定,并且训练的时间也比较的充足。北京体育大学田径专项运动员,他们的训练时间是由课时来决定的,没有固定的训练时间,并且训练的时间和本节课的时间一样。很少会有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来提高自己的专项成绩。根据此次调查显示,有30%的人每次课的有效训练时间为1.5~2个小时,有50%的人的有效训练时间为40分钟至1.5小时,有20%的人训练时间小于40分钟。而针对每周的训练次数而言,有4.35%的同学每周训练1~2次,有36.52%的同学每周训练3~4次,有59.13%的同学每周训练5~6次。由此可见,体育大学的专项训练时间本来就比较的少,而且还有一些同学并没有把仅有的训练时间充分的利用,就此他们的成绩普遍都有所下降。
田径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高,是一个渐进式的发展过程,需要运动员不断的参与专项运动训练,由此,充足的训练时间则成为了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而训练的时间较少,则会影响运动员成绩的提高。
可以得出,北京体育大学学生入学之后与入学之前运动员训练的时间相比,明显的不足,而该因素也是影响运动员运动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
2.2专项训练的负荷的变化
训练量和强度是构成训练负荷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关系到训练效果如何的关键因素,而其中训练强度恰恰又是反映训练质量的更为重要的因素。竞技运动训练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量、强度以及各种方法手段的组合运用等,都存在着很多的变数,绝不是练得越多越好那么简单,特别是对于那些对速度和爆发力都有很高要求的项目来说,如果只注重数量而忽视强度,那么运动员所训练出来的肌肉收缩速度、动作节奏、供能方式以及技术动作的规范程度等,都会与项目的规律和比赛时的要求有极大的不同。实际上,对有些项目来说,多数量、低强度、低质量的训练不但起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起相反的作用。
训练的负荷在训练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要素之一,训练负荷的合理与否是关系到训练成功与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对北京体育大学短跑专项运动员的训练负荷做了调查,跟入学之前的训练负荷相比,60%的运动员认为自己在实际训练中的负荷量属于“小”的程度;认为自己训练的负荷量大的运动员仅为10%;认为自己的负荷量中的运动员只有30%。统计研究结果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田径运动员现已具备承受更大负荷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说明现在的训练负荷对运动员的机体产生的刺激不够。无论是哪是一种情况,统计的结果显示大多数运动员的训练负荷强度太小,这并不能满足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的条件,久而久之,不但不能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反而会使其下降。
对于传统的大运动量、低强度训练模式,孙海平从他自己当运动员时的训练经历中看到了其危害。他认为这种训练模式有5大危害:第一,造成疲劳。运动员经不起那种慢慢的消耗,肌肉不疲劳神经也疲劳了;第二,对专项不能形成有效刺激;第三,不利于形成稳定的竞技状态;第四,不利于专项水平的提高;第五,容易引起伤病。
训练负荷达不到一定的强度就很难在运动成绩上有一个提高,科学的训练负荷能够更好地提高并保持运动成绩,北京体育大学短跑专项的运动员专项负荷跟入学之前相比明显较小,所以他们的运动成绩相应的有所下降。
关键词:中长跑训练;速度素质;绝对速度;方法措施
1 影响中长跑成绩的主要训练因素分析
1.1 速度与速度耐力
速度和耐力同样影响着最终的成绩,两者之间既相互统一,又相互制约。在理论上来讲,短距离速度的能力来源于三磷酸腺苷的快速分解以及磷酸的再合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磷酸原无氧代谢,而耐力的能量来源主要是通过糖的有氧和无氧混合的代谢以及体内脂肪的分解代谢过程。传统观念普遍认为耐力对中长跑的最终成绩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也就忽视了对乳酸耐受能力的训练。在中长跑中,不仅仅是对耐力的考验,还有对速度的考验。所以说速度和耐力才是基础和核心保证。
1.2 绝对速度
速度中有绝对速度和相对速度,但在中长跑中起关键作用的是运动员的绝对速度,而且绝对速度的提高也有益于提高耐力基础。有些研究表明,世界上优秀的中长跑运动员的短跑速度可以达到10.6-10.8秒/米。正因为这样,我国的青少年在训练阶段就要注重对速度的有意训练,而且要在整个训练过程中一直保持这种训练。可以在不同的季节和过渡期安排好训练的时间和次数,注意训练的劳逸结合。
1.3 负荷量和负荷强度
众所周知,中长跑训练中最难处理的是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关系问题加大负荷量就势必要降低负荷强度而加大负荷强度则必须减少负荷量按照以前每天1%次的训练课就很难处理两者的关系,而如果采用多课训练结构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难题在保持总负荷量不变的前提下采取高强度的短距离间歇与重复训。综合训练根据不同的任务选手适宜的段落把有氧代谢供能科学地组合于一体使运动员的速度耐力得到提高。
2 中长跑训练方法的新认识
2.1 不断突破速度“障碍区”,提高速度能力
速度的“障碍区”就是指运动员要用自身最快的速度进行跑进,然后看他所保持的跑距的长短多少。如果在某个阶段,运动员明显出现速度下降的趋势,那么这个阶段就是运动员的速度 “障碍区”。在实际训练的时候,教练要预先了解和熟悉每个运动员的速度“障碍区”,然后指定相关的训练方案,帮助运动员突破自己的速度“障碍区”,现场一个全新的速度 “障碍区”,然后再进行突破,通过这样反复的突破,运动员的速度才能不断地提升,同时随着速度的提高,训练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当运动员的速度达到极限时,就要及时调整原来的训练方案,通过使用新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建立新的训练模式,这有这有才能充分发挥运动员的自身潜力,在高速跑进的距离上尽可能地延长。
2.2 坚持“以短补长”的训练模式,提高专项运动成绩传统的专项距离跑训练建立在超量恢复的理论之上,并被事实证明确实是行之有效的。但从近年来世界优秀中长跑选手的训练情况来看,总体趋势是运动量在减少,总跑距在缩短,而且在各项生理指标没有太大变化的情况下,运动成绩在逐年提高。究其原因,就是在训练中树立了“以短补长”的训练理念。即在训练中跑距短于专项距离,而提高平均速度,且短跑成绩逐渐接近短跑运动员,专项成绩也自然会得到有效提高。
2.3 全面发展专项身体素质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中长跑运动员要达到世界水平,单依靠某一特别强度的能力是不够的。运动员必须有扎实的专项身体素质,如专项力量耐力、专项力量速度、专项速度等。身体素质扎实,专项基础才能稳定,高水平的专项才能得到保证。通过科学的运动训练,提高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为中长跑速度的提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 中长跑速度训练的方法
3.1 重复跑训练
重复跑是中长跑训练中最重要的一种训练方式,是指在固定的距离范围和练习时间内,进行多组与多次的反复跑,对运动员的速度耐力进行训练,使运动员在跑步的过程中能够保持固定的速度,而在中长跑的比赛中,对速度的保持是很重要的一点。这种训练方法比较适合速度耐力较好的运动员,或者在比赛过程中能够保持全程的匀速跑。但绝对速度较差的运动员,在训练时应该重复几个固定的跑动距离,这个距离可以根据比赛的项目来确定,可以等于或者稍长于比赛项目的距离。
3.2 变速跑训练
变速跑训练是对运动员在中长跑中速度变化进行训练,它在一定程度上是重复跑和短跑的结合,训练的强度很大,能够训练运动员的速度耐久力,有效发挥运动员的绝对速度,因此变速跑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教练人员重视,而且与重复跑相比,变速跑对场地的要求也不高。变速跑的训练方式很多,教练员可以根据训练场地、人数以及器材的不同,来进行科学选择。但对运动员进行变速跑训练时,在选择训练的距离和强度时,必须要考虑运动员的实际水平和身体素质。在训练过程中要不断地调整运动员快跑与慢跑的比例,并逐渐的将慢跑时间缩短,以逐步提高运动员的无氧代谢能力。
3.3 短跑能力训练
随着现代中长跑项目速度比拼的日益激烈,运动员的绝对速度能力也突显出其重要性,不再是单纯的比较最后的冲刺能力,对比赛中的速度也开始较量。目前我国的中长跑教练对于中长跑过程中的速度不够重视,导致了中长跑运动员在训练的过程中,短跑的训练项目很少,中长跑运动员对于速度的节奏掌握不好,因此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教练员要重视完整的技术训练,对运动员的全身协调能力和用力顺序等综合提升,同时对运动员的速度和节奏能力进行重点培养。短跑训练时,通常采用的是时间短、强度大的方法,以保证运动员的运动速度能够快速提高。
结束语
我国中长跑运动由来已久,目前的发展也是面目一新。通过长时间的实践训练,我们已经知道在中长跑过程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速度。所以,建立“以速度为中心”的训练体系已经势在必行。如何提高速度就成为每个运动员和教练考虑的主要问题。通过上文给出的一些具体方法之外,应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相关经验,同时吸收和学习新方法和理论,做到主客观的相结合,全面提高中长跑的速度。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结合多年来的训练实践体会,对短跑运动员“速度障碍”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并对如何克服短跑运动员“速度障碍”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旨在为短跑运动员提高运动水平及克服速度障碍提供参考。
关键词 短跑运动员 速度障碍 成因 克服
一、前言
速度是田径短跑运动项目的核心,是短跑项目运动成绩的直接决定因素,因此提高短跑运动员的速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教学和训练中,不断挖掘和提高短跑运动员的速度潜能并非易事,教练员在指导训练过程中常常碰到一个棘手的问题,即速度障碍,不同水平的短跑运动员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为了使短跑运动水平有所突破,闯过难关。因此,寻求一套切实可行的解决“速度障碍”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本文运用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分析了形成“速度障碍”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解决“速度障碍”的方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南昌体校、100名短跑运动员和40名教练员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文献检索,查阅和收集了国内外部分有关短跑运动员“速度障碍”的文献资料,为文章撰写提供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
向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体育系、南昌体校30名短跑运动员和20名教练员发放问卷。其中,运动员问卷收回28份,有效问卷26份,有效回收率为86.8%;教练员问卷收回20份,有效问卷2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三、对短跑运动员速度障碍形成的原因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速度障碍”形成的原因主要有:运动员身体素质不全面、训练方法和内容陈旧、训练负荷不当、运动专项技术教学与训练不合理、教练员理论学习不够,教法不当、运动员心理素质差,以下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
(一)力量发展不平衡
教练员在安排力量训练过程中,过分偏重大肌肉群的训练,忽视小肌肉群的训练;偏重下肢力量的训练,忽视躯干、上肢的力量训练;这样使大腿肌与小腿肌难以得到平衡发展,使得有些运动员从外表上看肌肉很发达,但跑起来重心低、弹性差、步幅小、支撑时间长。青少年缺少小肌肉群锻炼,到成年时再发展就显得非常困难,这是产生速度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克服短跑运动员“速度障碍”的训练手段研究分析
速度障碍实质上是一种动力定型,动力定型是可以改变的,只要外界刺激的条件发生变化,皮质动力定型也随之发生变化。我们可以根据消退抑制的原理,在一定时间内强化已形成速度障碍的速率和步幅的定型的训练,而是调节训练过程,掌握和运用正确合理的技术,改变训练方法和手段,变化刺激条件,这样就可尽快地突破速度障碍。具体主要采取如下措施。
1.摆动腿对抗下压练习+快速跑动练习练习方法
在肋木前,人体成后蹬跑支撑姿势(一只腿成支撑状,一只腿抬起),橡皮条一端系于双手支撑之间,另一端系于抬起腿的膝关节处,抬起腿做连续快速下压动作,两替进行,对抗下压练习结束后立即进行快速高抬腿跑或快速小步跑或快速行进间跑。每组练习30次,重复3~5组。
要求:人体站立位置与肋木距离依人体身高而定(一般约为1m左右),支撑腿与躯干、头部成一直线,抬起的一只腿,大腿用力下压,膝关节放松,小腿自然放松下滑。做快速跑动时,大腿下压动作意识要强。
2.负重摆臂练习+快速摆臂练习
练习方法:双手持小重量物体(约1~2kg),做快速摆臂练习。负重练习后立即做徒手快速摆臂练习。每组练习30次,重复3~5组。
要求:肩部放松,上臂用力前后摆动,前摆时肘关节由大变小,后摆时肘关节由小变大,上臂与躯干平行时,肘关节约为90°。徒手摆臂时,动作频率尽量快速。
3.极限跑练习
要想提高速度性项目的运动成绩,采用一些极限速度的专项训练手段是必要的。用极限强度训练,有时达到100%,但大多数情况采用85%~95%的强度,这样做不仅能保持ATP功能,还可以改进和巩固动作技术,防止过早出现速度障碍和外伤。运动实践也证明:在训练中采用变速形式进行练习,不仅可以提高速度耐力,而且有助于运动员克服速度障碍。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造成短跑运动员“速度障碍”的原因主要有:运动员身体素质不全面、训练方法和内容陈旧、运动专项技术教学与训练不合理、教练员理论学习不够,教法不当、训练负荷不当内容和学生心理素质差六个发面。
(二)建议
产生速度障碍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通过努力是可以克服的。出现速度障碍,说明短跑技术和身体素质落后于速度进一步提高的要求,运动量、运动强度、训练手段和方法不能对机体产生良性的刺激。把握技术的内在联系,改进跑的技术,更新训练手段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发展身体素质,加大运动量和强度,打破已形成的动力定型,运用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尽快克服速度障碍。
参考文献:
[1] 于海成.短跑速度障碍的成因及克服措施[J].呼兰师专学报.2000(11).
[2] 赵巍.速度障碍的原因及克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