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地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9 10:39:5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地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地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第1篇

学生可以通过地理课程,深人认识地球的构造、中国和世界的版图、重要的气候和气象以及自然现象等诸多地理知识。学生还可以更加深人地了解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以及地理技能,在生活中能够运用这些技能。学生在地理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地理科学素质,并且进一步认识中国的地理情况,从而培养深厚的爱国情感。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到处都能接触到石头,随时都观察到地理现象,但是通过地理课程,才形成更加科学的地理知识。因而学生知道那些普通的石头有什么神秘之处,让他们的学习活动充满乐趣。地理课程充满感悟和反思,还充满惊喜和好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大多数学校并没有对地理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把地理课程摆在准确的位置上。从小学到高中,地理总是作为一门副科,而远远没有语文、数学和英语等主科那么重要。所以,地理教师也忽视了地理教学的重要性,把这门课程当做例行公事。而且学生也没有注重地理学科的学习,因为地理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很高。而且到了高中阶段,文科和理科分开之后,理科都不会学习地理课程了。所以大部分学生认为地理并不是十分重要,把地理当做是没有什么实际作用的学科。

在学校、教师和学生都不重视地理学科的情况下,地理教学自然不会发挥应有的良好效果。除此之外,地理教师在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上还有所缺陷,而且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即使有些地理教师在地理知识和技能上的水平比较高,但却缺乏地理科学素养。大多数地理教师只是纯粹以知识的掌握为主要目的,要求学生背诵地质的分布,洋流的类型,暖流冷流的方向等死板的书面知识。地理教师忽视了地理学科的实用性,使得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之后,也无法应用到生活中去。因此,学生会对地理产生厌恶情绪,不愿意学习地理;最后,地理教学的方法比较落后,还是停留在过去的我讲你记的形式,无法突破。地理教学缺乏实践活动,总是限制在课堂内,而无法走出课堂。而且地理教学的内容比较单一,没有根据时代的变化而更新,缺乏时代的新特点。

3、地理教学的可执行性策略分析

3.1地理教学应该引起多方的重视

从小学到高中,不管是什么阶段的学校都应该重视地理学科,着力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只有学校对地理学科予以足够的重视,才能够把地理教学落到实处。地理教师应该改变副科就不重要的观念,认识到地理教学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使其努力提高地理教学的水平,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地理教师的意识和观念影响到学生如何看待地理学科,如何对待地理学习。因此,地理教师应该感染学生,让他们认识到地理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形成准确的学习观念。只有学校、教师和学生联起手来,树立正确的观念,才能够共同支撑起地理学科的一片蓝天。

3.2地理教学应该注重体现实用性

地理学科以实用性为主,所以地理教学应该突出其实际效用。这就需要在教师在安排地理教学时,充分利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学科与人们的生活联系紧密,所以地理教学也不能脱离现实生活。比如在讲授各种岩层特点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户外,找寻相应的岩石样本,并且观察和记录不同岩石的特点。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和探索,比在课本上观看岩石图片和知识要点要有趣得多,也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地理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一些地理实践调查,走出课堂,到真实地理环境中感受万事万物。教师应该努力挖掘地理知识中的实际用处,让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也能掌握一定的技能。

4、结语

第2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教学;生活化;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255-01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与发展,我们都清楚了解到了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主要是"贴近生活和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这很大程度体现了地理和生活的紧密关系。《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地理教学的相关理念,并倡导地理教学生活化。那么,如何将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怎么样把地理教学引入生活、贴近生活和联系生活,这成了地理教师和教育管理者需要关注的问题。如果我们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很好地运用生活中的知识,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能够有效地让学生掌握一些与生活、生存及发展有关的生活地理知识,有利于学生今后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的生活化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注重学生地理考试的成绩,忽视了学生生活地理素养的培养;有的学生受高考压力的影响,缺乏对生活地理的体验;有的地理教学内容死板,局限书本教学,不能很好地结合生活教学。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提出有效的策略进行优化。

1.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分析

1.1高中生的生活知识背景和心理思维特征和地理生活化教学相适应。第一,高中生具备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地理教学的生活化。高中生大部分都是16到19岁的学生,多多少少都了解一些生活中必需的地理知识;有的学生本身有地理方面的实践体验,这有利于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第二,高中生的心理特征有利于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实现。高中生是出于心理青涩的阶段,其心理不平衡、不稳定、不协调,这些特征很大程度要求高中地理教学要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体验过程和方法,形成自己正确的情感态度、人生观和价值观。地理教学的生活化很大程度将学生的情感体验及需求联系起来,让学生形成对地理知识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其有真挚的情感,尊重不同国家文化,进而形成保护环境资源的意识。第三,高中生的思维特征让地理教学生活化成为一种可能。高中生的形式逻辑思维渐渐地变得成熟,辩证逻辑思维也开始出现,这有利于学生辩证的看待事物;高中生的再生性和创造性思维同步发展,这是地理教学需要强化的重要任务。

1.2高中地理教学有利于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之中,以此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并运用合理的评价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意识、自我反思和自我进步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可以通过进行课内外活动,为学生创设地理生活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形成自主思考方面的习惯,进而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学习质量得到提升,并形成健康的人格;地理教学生活化可以帮助其改变地理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有敏感的地理触觉,让其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学会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让其在学习中感悟知识,体验生活,进而推动地理教师教学目标实现。

1.3高中地理教学内容适合生活化教学。地理知识很大程度上都与生活有关系,地理脱离了生活就变得没有意义了。如:地理知识和技能一般是为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体验更好的生活。一般来说,通过"衣"来讨论地理,不同地方的衣服类型和地理有很深的关系,其根据当地气候,穿不同性质的衣服;从"饮食"来看,四川人喜欢吃辣椒,这是与四川的地理位置有关,其处于盆地内,其气候具备潮湿闷热的特点,为了让人排除体内的阴湿之气,抵制风湿等疾病就需要吃辣椒来祛湿等;从住宿来看,陕西和陕北地区主要以窑洞为主,这是与其地理土质特点有关,牧民却多住蒙古包,这是游牧的生产方式决定的;从交通工具来看,根据地理环境不同和自然条件不同,南方水资源丰富,船舶成了主要的运输工具,北方则主要是陆地多,交通工具就是车。这四个方面很大程度体现了地理教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2.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存在的问题

2.1地理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有的地理教师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内容停留在书本上,忽视了学生的具体需求,采取枯燥式的教学,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学习兴趣;有的地理教师把生活和地理教学脱离,没有注重到用生活中经验和知识来为地理教学提供服务;有的地理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没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方式,让地理教学缺乏色彩;有的地理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忽视了生活和学生的重要性,让对地理教学生活化没有多大意义;有的地理教师将部分地理实践知识省略,忽视了地理实践的重要性;有的地理教师上课不会与学生互通,缺乏交流与沟通,不注重对学生生活的地理进行总结,不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探索解决问题等;有的地理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了地理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主要以评价学生成绩为主,却忘记培养地理生活素养的重要性,不利于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教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等;有的地理教师缺少职后培训,没有良好的地理专业水平为学生提供地理生活教学服务等。

2.2高中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有的学生受高考压力的影响,没有心思注重生活中的经验和地理知识的结合,一心思专进地理书本,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有的学生比较叛逆,不喜欢地理教师,就不爱学习地理知识,进而影响了地理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结合;有的学生缺乏对地理知识学习热情,觉得地理逻辑性很强,无心学习等。

3.优化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对策

3.1优化高中地理教师教学水平。比如: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进而将生活经验与地理知识结合起来,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地理生活化教学;加强与学生间的沟通,切实了解学生生活经验与地理知识的结合度有多少;加强地理教师的职后培训,提升其专业技能,有效地将地理知识与生活情境结合教学;加深地理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认识,认识到其重要性等。

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地理教学;反思

素质教育揭示了教育的起点,指出了教育的终点,规定了教育的内容,确认了教育的整体性,是当今深入开展教育整体改革的必然归属。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原则,教是为了不教,教会科学知识不如培养科学素养,素养的形成我从培养兴趣开始。

1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 稳定的兴趣能使认识过程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能使观察更加敏锐,记忆得到加强,想象力更加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得到加强,使智力活动的效能大大提高。有人说:“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 “兴趣是一种魔力,它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来(爱因斯坦语)”,“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探寻,深入研究。由于我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几年来收到了一些效果,我教过的历届学生都很爱上地理课。在有了兴趣的基础上,我还时时用问题做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常常处在兴奋的状态。学习地理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而且也只有通过应用地理知识,才能体会到地理知识的正确性与重要性。因为,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大多是未经实践验证的知识。在应用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还能加深理解,并巩固、扩展知识,形成多种技能。也只有在应用地理知识中,才能真实地验证学生是否已真正掌握了知识。

2 对地理教学设计思路的反思 在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时,经常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自己的预期设计有比较大的差异,课后分析,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过于理想化,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理想的效果。所以,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是否针对学生认识现状和接受能力以及当时的教学情景,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课堂效益。

3 对地理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师的反思也是针对教学过程进行的,我们要对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确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否提高等情况进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探索去反思去分析,怎样才能更合理的促进学生内在素质的发展,怎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我认为,这种探究式学习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教师对教材的全面把握,教师还必须有较高的教育和研究能力,有较强的设计能力和控制能力,并有利于展开教学、通过创造性思维的课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和能力的发展,对教学过程有充分的估计,能随时调控学生的学习障碍和分析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能作出正确的评价。这一系列要求使地理教师必须从多方面充实、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校内外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从而使教学活动处于活跃积极的状态。

第4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生命教育;策略探究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生命的,所以其应当以生命的方式展开。地理这门学科涉及了自然与人文的知识和内容,主要包含与生命教育有关的教学素材,是帮助学生获取生命教育知识、形成良好价值观及生命观的重要途径。为此,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学物理教学的价值,教师要加强对生命教育在课堂中渗透的重视。

一、遵循相应教学原则是前提

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是现代教育改革反思的开端之一。因此,为了更好地在中学地理教学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教师就要积极遵循以下几个教学原则:首先,认知情感的相互渗透原则。新课改教学背景下的地理教学提出了这样的目标,即要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与价值观”这一三维目标。中学地理教学是十分关注对学生认知变化及情感升华的培养的,换句话说,就是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相应的地理知识,同时要帮助学生借助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认识自然与世界,进而使学生形成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其次,主体性原则。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以上这一变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就要打破传统,改变自己主宰者的地位,让学生走进课堂、把握课堂、爱上课堂,进而在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中学地理教学活动绝不仅是让教师单纯地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就结束了,更应当让学生在教师的适时引导下实现学以致用,即将所获得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了更好地遵循这一原则,教师就要安排学生亲自搜集学习资料,感悟事物的变化规律,体验人类生活的环境对生命的作用,进而切身体会到地理环境对生命活动发展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获得与生命有关的知识。

二、有效挖掘教学内容是关键

在实际教学中,挖掘有利于推进生命教育的地理教学内容是十分关键的,具体手段有以下几种:首先,合理运用教材。地理教材本身包含极为丰富的、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内容,为此,教师就要充分对其进行挖掘,科学地运用教材开展生命教育,如宇宙环境、大气环境、地质环境等,是蕴含着生命价值的教育内容,同时是地理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如全球变暖、酸雨、南极空洞等生态问题都是因为人类不保护环境和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的,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内容,教会学生热爱自然,树立起正确的自然资源观与生命发展观。其次,实现教材活化。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用全新的眼光创造性地看待教学、利用教材,充分迎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努力展现出地理知识的生活性与情境性。如学习“大力的热力作用”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这样问道:“为什么晚霞是红色的?为什么霜冻会出现在深秋晴朗的夜晚?为什么地球上的昼夜温差要比月球上的小?”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可以有效地促使教学实现情境化,使理论知识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与世界的“沟通”过程中,发现生命、生活的意义,进而实现生命教育的高效渗透。最后,进行教材延展。拓展教学是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教师切实地进行教材的延展,对地理知识进行充分地利用,如我国的基本国情、新闻报刊等,都可以作为课程教学资源,渗透于生命教育之中。

三、优化地理教学方案是保障

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案设计的时候要将学生的情感感受、学习态度等看做教学培养中的重中之重,并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实际教学内容为主要依据,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享受到生命体验。中学地理教学其实就是学生与教师进行心灵交流的过程,因此,为了更好地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地理教学的快速发展,教师就要切实地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不断探索、不断优化,如开展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或结合与地理关系密切的活动、节日等,开展生命教育主题活动,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体验到实践的快乐。如在“世界地球日”这一天,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环保活动,让学生以实践的方式践行爱护环境行动;或是在“世界水日”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爱水”为题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在演讲互动中明确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学生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进而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像这样,对地理教学方案进行不断优化和完善,发挥教学的多样性、灵活性,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让学生在求知欲的调动下,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地理教学改革的号召下,开始回归学生、回归自然、回归环境、回归生命的教学,这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价值所在,同时是教学目标的最终体现。

四、结语

关注生命、提高生命意识是素质教育一直追求的目标。在地理教学中,教师积极地将生命教育渗入其中的教学趋势,无论是从中学地理教学改革角度去说,或是从时代对生命的呼吁来讲,都是势在必行的。为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地理教学与生命教育的价值,教师要切实地找准生命教育的着手点,使地理教学能够真正成为生命教育的关键渠道。

参考文献:

[1]王阿奋,何存璋.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6.

第5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改;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130-01

传统的地理应试教育主要偏重于对地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在创新意识和个性健康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在能力运用和生产实践方面关注不足。这显然不利于新时代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也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新课程改革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下面谈一谈我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的体会与反思。

一、地理课堂教学要突破灌输式教学

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把学生变成了机械式的被动接受者。此种教学误区,容易促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听课不积极投入,把课业当成负担,每做地理练习就心烦,突破这种教学误区宜从以下做起:

1、变传为导,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的主动性

教学的实质应是在教师的点拨下,启发学生合理地从多角度展开思维,从多方面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把知识向能力方面迁移和能力向应用方面迁移。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看、去说、去做、去想。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只发挥点拨作用。把传授变为导学,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许多教师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他们正从习惯于把问题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质的变化。

2、变单为双,搞好地理教学的双边互动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依然采用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一些课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能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直到让学生认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师生、生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3、变空为实,激发学生的心理共鸣

地理科学有着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和广阔的自然天地、人文景观,因此,地理教学有雄厚的直观性基础和趣味性的知识点。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广泛采用现有的地理标本、挂图、录像、幻灯、多媒体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或自行创新设计丰富多样、切实可行的地理新教具和新模型,使地理教学手段富于变化性。采用直观教学,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使学生的学习始终保持在积极、自觉、主动的良好状态。

二、地理课堂教学要突破断层式的教学

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客观上存在着许多重复和脱节现象。又加之初中三年级不开设地理课,人为地造成地理教学内容在时间上的间断状况。这就容易造成初、高中地理教学上的脱节,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中地理素质教育与教学工作。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努力克服脱节式教学。

1、利用连结,填补断点

尽管初高中地理知识内容有很大差别,但有许多知识上的连结点。如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区域地理特征等都是初高中地理共有的内容。利用这些知识连结点就可以将初高中地理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地理知识的间断点,如系统地理中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等要利用地理知识的连结点进行重点突破和补充。同时对有些初中学习过的地理知识内容,如气候类型、自然带等在高中地理教学时要注意拓宽和加深,以确保地理知识教学的连续性。

2、扎好平台,滚动提高

初中地理知识以区域地理、地理景观的描述为主,而高中地理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及地理概念的抽象性都要比初中地理内容突出。初中地理是高中地理的平台,高中地理是初中地理的深华,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注意循序渐进,滚动提高,克服学生惯性的“死记硬背”现象而造成学习方法上的不连续性。积极加强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特别是传导学生好的学习方法,使地理素质教育的连续性得以强化。

三、地理课堂教学要突破程序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大都按照原有程序进行,往往使学生对地理知识、地理概念和地理事象只是表面理解。不去追求地理事象的本质,对书本盲目的遵从,不敢对教材或教师提出大胆的疑问,思考问题粗心大意等,直接影响地理素质教育的深刻性。新课程倡导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这要求教师结论性的东西少讲,注重事物的过程,留给学生更多思考的余地,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

1、解惑除疑,多维思索

有些地理事象与学生的原有地理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有关,学生往往习惯于采用固定的思维方式,学习时会产生负效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消除学生用“经验式”的思维定势,纠正错误。

2、设计情境,错中求真

第6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 教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059

当前,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初中地理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具体有:教学理念转为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转为探究以及合作的模式。就课本的知识内容来划分,初中地理可以分为自然地理以及区域地理,其中的自然地理部分和高中阶段高一的地理课程有很大的关联性,而区域地理部分则在高考试卷中占很大的比重。所以,初中地理在整个地理的学习中至关重要。

一、当前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缺少专业的地理教师。

因为过往的教学原因,地理曾经被列为边缘学科,不仅是中学阶段的地理教学时间短,另外高考也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考察地理,所以导致了地理教师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而且专业的地理教师数量也非常有限。当前,由于地理教学的进步要求,不少专业的地理教师都调到高中进行地理学科的教学,造成了许多初中地理教师并非专业的情况,进而致使初中地理教师无法进行深层的教学活动,只能进行基本地理现象以及常识的讲解,不具备专业的地理理论根基以及素养。这样不仅严重限制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也抑制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

2.教学手段陈旧。

不少学校的地理教具十分匮乏,挂图等辅助教学设备相当破旧,更有甚者整个学校都没有一张最新的世界地图。尽管不少教师都采用了电脑辅助教学,可是真正可以灵活应用的只占很小一部分,能够制作出精良教学课件的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教师基本上就是利用多媒体制作一些非常初级的图片或者文档,这些都表明当前初中地理教学手段非常陈旧,先进的教学技术并没有得以良好的利用。

3.教学方法守旧。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发学习与探究,这里我们所说的探究与被动接收知识是完全相反的,提倡学生进行探究的学习,就要改变过往的那种接收学习、硬性记忆、反复做题的教学,转为让学生自发参与、勤于探究、勤于思考的教学,这无疑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过遗憾的是,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行了很长时间,可是初中的地理教学基本上还是沿用着过去的接收式模式,探究学习仍然停留在起步阶段,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推广。

4.缺少教研活动。

尽管很多初中地理教师有做科研的积极想法,可是实际的科研能力仍然非常薄弱。很多教师并未亲身参与过任何课题的研究工作,发表的相关论文也很少,不少地理教师几乎从未认真阅读过专业的地理期刊以及杂志。因此,初中地理需要进行更多的教研活动,推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提升地理的教学质量。

二、初中地理教学不足对高中的制约

1. 拖慢高中地理的教学。

比如在初中地理中学习的气候这一节内容,要求学生能够明确判断各地区的气候种类,等到了高中阶段再研究为何各地区会存在不同的气候以及气候形成的原因。如果学生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没能掌握良好的气候类型判断能力,那么在进行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时,高中地理教师还需要对该知识进行重新的详细讲解,并安排相关的练习,巩固他们的基础知识,这样必然会拖慢高中地理的教学进度。

2.加重高考的复习负担。

如果学生在初中阶段没能良好掌握基本的地理技能,比如区域地理部分要求学生掌握中国以及其他国家所处的位置、自然条件、气候变化等,这就一定会使用到地图分析技能。区域地理部分的内容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在这部分丢分的主要原因就是对地图的分析技能不足。因此,在进行总复习的时候,高中地理教师就必须利用一定的时间进行区域地理技能的补充教学。

三、改善初中地理教学的对策

1.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初中的地理教师不仅需要拥有丰富专业的地理知识,还需要注意拓展和地理有关的其它知识;不仅拥有普通的教学能力,还需要拥有将先进教学方法和地理教学新要求相融合的能力,安排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探究学习以及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不少初中地理教师都期望可以提升教学水

,基于这种情况,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制定有效的措施,构建出让专业和非专业教师能够进行自由交流的教学大环境,提前定好需要解决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安排合适的时间与地点,让教师交流各自的教学,进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另外,还可以安排权威的专家、优秀地理教师组织讲座,到教学成功的学校听课学习等。,让新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得到最好的推广。

2.正视地理学科的重要性。

教师队伍不够专业、缺少教学辅助设备、不具备职称评比优势,是地理学科得不到足够重视的重要原因,其它的还有:过去的课程设计十分不人性化、未能充分体现出地理知识的价值、教学方法陈旧、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等。因此,我们不仅应该正视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改变初中地理教学不理想的现状;也应该进行自我反思,由我做起,转变当前初中地理不受重视的现状。初中地理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地理学科的教学,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当中,不断钻研如何更加有效的进行科学教学,从而改变人们轻视地理学科的现状。

3.创设生动的地理课堂。

第7篇

关键词:乡土地理教材;高中地理教学;应用;反思

乡土地理教材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结合乡土地理教材进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一、乡土地理教材在新课程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乡土地理教材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有利于地理知识的收集、整合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只有尽可能多地掌握地理知识,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乡土教材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地理知识的收集整合。因此,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理教师要具有绘制乡土地理的能力,具有收集整理各种乡土地理知识的能力,社会调查和组织开展地理实践的能力。比如,在教学“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一课时,教师只有尽可能多地收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有关资料,甚至包括乡土历史方面的资料,开阔自己的视野,加深自己的认识,才能深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了解家乡的情感,长大后为建设家乡做贡献的决心。

2.乡土地理教材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学习内容的刺激,是所学知识的刺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别人合作,开展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而高中地理大多比较枯燥,学生缺乏兴趣,这就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把生活搬进课堂,体现新课程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比如,在教学“人口的增长、迁移”一课时,只讲知识简单乏味,可以让学生结合当地的人口变化实例,尤其是近几年外出打工者居多,人口变化明显,鼓励学生从身边问题入手,分析人口变化原因,绘制图表,探究人口的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特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进行地理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地理教学效果。

3.乡土地理教材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

高中学生抽象思维占有相对的优势,但是具体形象思维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地理教学中,适当结合乡土地理教材,能够把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比如,在教学“地震、火山和泥石流”一课时结合乡土地理让学生了解本地的地理环境,明白环境对人类的危害以及造成的影响,结合乡土教材使学生对火山、泥石流等抽象的地理知识有形象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对于地震、泥石流的分布有具体明确的了解,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保护家乡环境、为祖国建设服务的愿望。

4.乡土地理教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地理教学中结合乡土地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中生已经具备对生活的认知能力,比如,家乡的变化、环境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乡土文化的变迁等方面,高中生尽管认知水平有限,但他们通过与以前生活的比较,仍能得出自己独立的见解,因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适当地引入乡土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在“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旅游开发环境的保护”等方面都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

5.乡土地理教材能够加深学生对自己周围地理环境的认识,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对“90后”的学生来说,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特别明显,对身边的事物漠不关心,更别说什么爱家乡了,这就需要在各个学科中逐渐渗透,在地理教学中,可通过从学生熟悉的乡土教学入手,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从而进行思想教育。比如,在教学“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一课时,可以结合乡土地理了解本地的风景名胜或者文物古迹,在旅游开发时遇到的问题以及给环境带来了哪些影响,通过一个个实例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在旅游开发时除了注重经济效益外,更重要的是对环境的保护,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6.乡土教材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地理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我们既不可能把所要讲的事物和现象都搬到学生眼前,又不可能带学生都去观察。但是,一切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地理教师只有充分利用客观存在于学生周围的、为学生所熟知的乡土地理材料,才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识的理解,并逐渐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比如,在教学“环境的保护”时可以结合乡土教材,通过自己的观察、对比,了解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方面面临的问题,从而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乡土地理教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反思

充分利用乡土地理教材进行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提高地理教学效果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乡土教材用于地理教学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教师要认真钻研地理教材,有针对性地选取乡土地理教材内容

乡土地理教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识教学都需要结合乡土地理,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用乡土教材,不能生搬硬套,把学生不熟悉的乡土教材用于地理教学中。

2.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分清主次

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教材本身就有许多典型的例子,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以地理教材为主、乡土教材为辅的思想原则,处理好乡土教材和地理教学之间的关系,不要白菜、萝卜一起抓,甚至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耽误了学习时间,没有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教师要注意乡土教材的与时俱进

乡土教材有个共同的特性就是更新慢,由于当地的市、县政府在乡土地理更新的工作上相对滞后,因而会导致乡土资料不够全面,如果教师过分依赖乡土教材就会导致对学生的教学有所偏差,因此,教师要注重乡土教材的与时俱进,必要时可以通过网上等其他渠道获取乡土地理知识,确保乡土地理知识的准确无误。

综上所述,如何把乡土地理教材运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地理教师综合素质的过程,应用好乡土地理资源,对于体现新课程理念、实施素质教育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利用好这种有利条件,将本地的地理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有效地运用到地理教学中,使地理教学更具有实践性和社会性。

参考文献:

[1]巴桑珍拉.在生活中学习有用的地理[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5).

第8篇

困惑一:我从事地理教学二十余年来,经历了反反复复的教育改革。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刚恢复高考时的老模式,即常说的“大文大理”,到九十年代后的“会考”制度,再到“文理大综合”,后又改为“3+2”模式,直到近几年的“新模式”,即“小高考”加“大高考”模式,可以说地理一直处于“配角”地位。我们所教的可以说是选学学生素质最低,选学人数最少的科目。但我们还是顺利地过来了,关键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地理教育观念。自从高考考试改革之后,地理教育的重要性不但受到怀疑,更重要的是地理教育目的在实践中也逐渐变得模糊。虽然地理作为会考科目仍是中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但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学生对学习地理的重要性认识只局限于应付考试,教师的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以服务这种需求为主。在服从分数的前提下,地理教育的目的反而被淡化。这显然与进行地理教育的初衷是相违背的,也与当前的社会要求不相适应。

困惑二:地理教本的内容编排与学生实际水平不吻合。刚进入高一年级学习“必修一”部分。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尤其是“地球运动”一节,学生还没学习“立体几何”,头脑中还没有立体空间思维概念。所以老师教起来很难,学生学起来就更难。最终的结论是地理难学,于是就产生了畏难情绪。另外在家长的心目中,地理就是副科,学不学无所谓。学生认为地理是小科目,不加重视更不认真学。

二、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和任务

1.地理教学理念的转变和要求。

对于地理老师而言,具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以往教师只是教材知识的阐释者和传递者,学生只能是教材规定知识的接受者和吸收者,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成了教师表演的过程,教师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总是配角、听众和观众。

现在,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双边活动过程。地理教学不仅仅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能力的过程,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

2.地理教学方法的转变和新课标实施。

传统的地理教学课堂,片面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跟着教师做,不必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只要能“依样画葫芦”就行了。教学过程中,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方法的介绍,助长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也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的激发,导致许多学生不喜欢地理课。

地理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学效果也不同。采取什么教学方式,取决于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因此,教学方法是“表”,教学理念是“里”。新课程改革要求地理教师转变教学理念由“教地理”转向“教学生学地理”。

三、打造高效课堂,实施有效教学

1.传统呆板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无效”工作的悲哀和“低效”劳动的哀叹。经常看到一些教师整天待在教室里,提前上课,推迟下课,不让学生参加运动,也不让学生按时回家,“备、上、批、辅、考、评”教学六认真,一丝不苟,可结果学生似乎并不领情。每次检测,结果总是令老师心灰意冷。于是,情不自禁地哀叹:“这些学生太笨了,我每天这么尽心尽职,可又有什么用呢?”也许,我们真的需要静下心来考虑什么是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又该如何使教学更有实效呢?

2.打造高效益的有效课堂,实施有效教学。

其实,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教学效益,它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位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更有效的教学?”等问题。下面就是我教学中一个典型案例:高一年级《必修一》第一单元“地球的运动”和第二单元“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两节内容的教学,以前就是系统地讲解,即传统的传授知识和布置作业。学生掌握得非常不好。如讲“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转”时,课本上讲的是“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转”。之后发现学生记不住,甚至记反了。后来我采用了“左右手法则”学生理解起来很快,接受得也快。第二单元“气旋和反气旋”教学时学生就更无法记忆,什么一时北半球逆时针,一时南半球顺时针,学起来很乱。我采用手势法:右手代表北半球,大拇指向上,代表气旋中心气流向上运动,四指半握方向代表逆时针方向;反气旋则相反。学生记起来简单,再也不会犯错误或出现记反的现象,学习效果很好。

第9篇

【关键词】地理;反思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9-0033-03

教学反思应当成为教师的职业习惯,对于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育观念和思想的嬗变以及教学效能的提高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它赋予教师新的角色定位。正如考尔德希德所言,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的事业中的重要事件,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2014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通过整体设计和科学构建,形成了“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并由此拉开了“以考改促课改”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农村普通高中教师而言,这既是历史之机,育人之责,更是专业之求,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一轮课改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改革的要求,能否对传统教学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再一次进行深刻的反思。根据系统论理论和课程目标,以及新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从提高中学地理课堂效能的目的出发,地理教师应从目标主体定位、探究环境建立、人文精神培养、价值体验激活、课程个性开发5个方面去构建一个中学地理反思性教学的原则体系。

一、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原则

“立德树人”是高考核心立场之首。新课程标准对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角色定位是知识的“探究者”,并非知识的“容器”。从另一层面来说,探究精神应该是教师教学反思中的核心。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其主体性的品质与能力主要表现在双边活动中的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3个方面。其中,主动性是主体性发展的基础,独立性是主体性发展的核心内容,创造性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形式。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把地理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重视学习目标的基础性,忽视其发展性,对于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开展较少,忽略了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力在人的发展中的主要价值。新课改要求地理教师反思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体现“以人为本”“发展为本”的主体性原则,要以学生为“中轴”设计适合于学生身心特征的教学,打破教学客体中心(如教材中心、课堂中心、考试中心等),通过学生与文本(课程资源)的对话、沟通、交流,引领地理教学从过去的教师单向灌输的集体行为转变为师生双向互动及学生自主探究的个性化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学生的学习行为由“带着教材走进教室”转变为“带着问题走向教师”。反思“一言堂”,打破“满堂灌”,改变“知识本位”,在正确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带领学生认知“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思辨“地理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与需求、认知发展与情感形成、社会化过程与个性养成等因素,以主体需要为原则,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教育价值观,个性得到充分尊重,为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体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重视探究的民主性原则

恩格斯曾言,科学是研究未知的东西,科学教育的任务是教学生探新、创造。新课标置学生于“探究者”地位,教学过程中就应该给予和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和想象力,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自由选择教育、自由支配时间和空间,发扬学术自由的精神,给予宽松和谐的探究环境,启迪学生思维求异和发散。创新活动离不开逻辑性思维,但在关键时候,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非逻辑性思维,它表现为突发、跳跃而非严密、逻辑的直线思维方式。思维的求异性表现为标新立异、不落窠臼,提出不同的设想、方案。在地理教学中,需要营造一种民主性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思想的非逻辑性、求异性和发散性。我们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权和真理平等权,鼓励学生在探究中求异,教师在探讨中反思,打破那种学生唯师命是听、唯教材是从、唯考试是行的教学专制。鼓励学生在解答地理问题时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结论、新表达方式、新操作程序等创新思维。

相比较而言,地理教师体现民主性原则的方式是多元的,一般通过以下几种能力的培养途径来实施:通过组织学生阅读课韧獠牧希培养学生提取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设疑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指导学生读图、填图,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通过地理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相关地理概念、地理图表,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等综合分析能力。这就需要地理教师把握时机,善于引导,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在民主中探究,在愉快中学习,在发现中学习,在学习中发现。例如,在引导学生复习“大气热力过程”相关原理在农业生产中实践应用等内容时,一名学生结合平时所做的高考题和模拟题,通过积累、分析理解,针对“越冬作物夜晚御寒防冻方法”作了如下归纳总结,表现出很强的学习能力,如图1。

因此,地理教师要对传统教学中那些引发教学专制、扼杀学生求异性的行为和方式予以深刻的批判和反思,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地理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研究教材和解决地理问题,为新一轮课改的实施营造一种科学、民主的探究氛围。

三、价值定位的人文性原则

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教育目标应体现科学性、社会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地观念”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基。传统教学重视构建完整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而忽视地理学的核心价值取向,注重“地理过程”的定性分析,强调“地理现象”的定量判断,而疏于“地理问题”的价值引导。新一轮课改把“立德树人”“学科核心价值”置于最高的人文教育目标层次,突出人的思想情感、道德观念、人格品德的培养。在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引导学生关注全球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注重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结合,突出地理课程目标的人文性,增强社会责任感。这就迫切要求地理教师对地理目标进行深刻反思并重新定位。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的渗透、熏陶,应集中体现在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中,其目标反思与定位应当包括社会责任感的唤醒、批判性思考的引导、个性与人格发展的选择、价值判断的确立等方面。

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唤醒应建立在对地理问题及案例特别是重大环境问题、主要民生地理热点的理解与分析的探究之中。例如,在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研究性学习中,通过阅读近些年阳澄湖“大闸蟹致癌风波”的不实新闻事件,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对地理问题的正确思辨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发展“绿色”“无公害”“环保”食品和“两优一高”农业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以此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再如,针对前些年发生的美泰公司以安全隐患为由,在全球范围贸然召回中国玩具2000万件而引发的全球性“中国制造”信任危机事件,剖析美国公司假借产品质量安全之名,行贸易壁垒和打压“中国制造”之实。通过类似地理案例的研究性学习,不仅使学生明确今后中国在产品出口因廉价制造带来的价格竞争优势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绿色壁垒”问题,同时也看到我国在国际贸易中面临的形势在不断地变化,从关税壁垒、技术质量壁垒,再到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壁垒。在扩大出口的同时,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承担起更多的国际义务和责任,增强全球意识和绿色道德观念,在制造、生产领域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保证产品质量安全,以此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和对地理问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凸现生命的价值性原则

课程是有生命力的,课程的生命力在于挖掘课程中的情感价值并激活学生体验、参与。但在传统教学中,有的课堂教学变得毫无生机,缺少活力。一方面教师普遍认为职业压力大,有严重的心理疲倦和职业倦怠,工作缺少激情;另一方面,在传统的地理课程中,科技理性过于膨胀,人文主义过于淡漠,且教师对课程的情感要素挖掘不多,不能有效地体现教材的生命力和亲和力。地理教学也可像语文课堂一样让学生体验到情感的满足。而大多教师在教学时,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教材的情感激活,习惯把生动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的、狭窄的认知主义框架中。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说: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和学习过程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课程标准也要求在探究知识过程中注重学生核心价值的体验。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调整教学策略,深入研究教学设计,反思教学的导向性,重视情感信息的导入,充分挖掘地理课程中的情感因素,激活地理教材的生命力,从古今中外的经典事例、文学名著、中华传统古典诗词中提炼出富有情境性、召唤性、激励性的素材性课程资源,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情感的激励和智慧的满足。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三)《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中“雨林的环境效应”及“雨林生态的脆弱性”时引述晚清诗人龚自珍《己亥杂诗》诗文: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无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激情、抑扬顿挫的朗诵和对诗文的托物言志简单的情感引导,一方面让学生惊喜于能把晦涩的地理学与中国古典文学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通过对诗文所隐含的情感信息的提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让学生感悟诗人牺牲自己来维护集体利益的崇高情怀。

五、课程开发的个性化原则

批判性是教学反思的重要特征。地理教师要重视对教材的个性化开发与自主创新。多数地理教师习惯在课堂上照本宣科,难以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生成过程的快乐、满足感和成就感。新课标倡导的教材观是“因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旧的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在编写教材上的指导思想不同决定的。地理教师应该反思传统教学对教材的处理方法,教师要认真地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吃透教材,这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也是地理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主渠道。新课标明确教学不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而是课程知识的建构与开发,师生共同创设课程的过程。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到以下几点:不但要用好教材,还要走进教材,也要走出教材;要开发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程资源,并在开发、优化、整合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发扬创新精神,自主开发,充分体现其特色和个性。主要的做法有:一是替换教材中的案例。结合高考经典题型,用学生熟悉的例子和情境学习新知R,重现知识,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二是拓展教材的主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三是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用影像、PPT等条件性课程载体使教材生动、立体化;四是整合相关学科的内容,体现课程的综合、交叉性和多元化。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