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0 10:00:1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常见慢性病的管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肝病是目前较难根治的疾病之一,尤其是慢性肝病由于其病程长、病情易迁延、反复且具有传染性,给患者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医学实践证明心理因素对肝病的发生、发展、预后有很大影响,因此,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心理护理才能提高护理效果。以下就慢性肝病病人常见心理问题及其相应护理对策浅谈以下几点看法。
1.焦虑、紧张
入院患者因对住院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对肝病缺乏正确地认识,且顾及工作及家庭,以及疾病所带来的痛苦,导致病人的焦虑紧张情绪。
护理人员在与病人交往过程中,通过自己良好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的感受与认识,改变其不良的心理状态,消除其焦虑紧张心理,帮助病人建立起有利于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具体措施是护士对待病人应态度和蔼尽可能满足病人需要,包括解除痛苦、改善环境、给予所需信息、了解病情、解决困难,主动问候和教会病人正确对待疾病的方法,做好肝病知识的卫生宣教,技术熟练、工作有条不紊,与医生配合默契。使患者产生对医院和医生护士的信赖,从而缓解其心理压力。
2.悲观、沮丧
因肝病病程长,病人经受了长期的疾病折磨,易对治疗缺乏信心,自觉自己难经治愈而精神不振。还有的患者因反复多次住院,以至难于坚持工作,家庭关系也变得紧张,并受周围人的鄙薄歧视。总之,慢性肝病给工作、经济、家庭、社交活动带来的影响,使病人灰心丧气、孤独、失望;或表现相反,病人到处诉苦,牢骚满腹,万事不如意,动则暴跳如雷,这些者是沮丧情绪的发泄。
对于病人的悲观、沮丧心理,护士应做到关心体贴病人,经常和患者谈心。了解端病人沮丧的原因,帮助他们正确对待疾病。使病人认识到慢性肝病虽无特殊治疗,但只要掌握疾病的规律,在日常生活中加以注意保养,疾病虽然没有彻底痊愈,病人还是能够恢复和维持一定的健康水平,并且能够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说服病人遵照医嘱坚持治疗,树立信心,并要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增强其与疾病作斗争的勇气。启发病人,增强其积极的心理因素,提高自身内在的康复能力,早日康复。
3.恐惧心理
久治不愈或反复发作的病人,顾虑较多。不少病人经常翻阅关于肝病知识的书籍,对肝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所了解,总是担心自己发展成肝硬化、肝癌。恐惧心理严重影响病人的心理健康,阻碍了疾病的好转。
针对病人的恐惧心理,护士应主动与患者沟通并取得患者的充分信任,帮助他们对自己的疾病状态有个正确认识,宣教恐惧心理对疾病的不良后果,提升患者的内在潜力,使他们消除恐惧心理,调整好状态,积极配合治疗。
4.孤独感
因肝病具有传染性,肝病患者人院后会产生自卑心理,既担心传染给家人又怕亲属朋友知道自己患了传染病。所以,住院期间的肝病患者易产生孤独感。 转贴于
护士应鼓励亲属按时探望,并且把患者的兴趣、特长、爱好挖掘出来,在病情及医院环境允许的时间和空间里,让病人尽情发挥,活跃病人的文化生活。并且作好家属的工作,要求家属及周围同志了解病人的病情,对疾病有科学的态度。理解病人,从各方面帮助病人,使病人感受到世界的温暖,消除孤独感,树立胜疾病的信心。
5.恢复期的心理护理
肝病恢复期指机体器官和组织的器质性变化已基本消除,疾病的痛苦已经消失,计入了恢复阶段的时期。不同气质特征的病人在恢复期表现不同的态度。
有的病人脾气暴躁,心境变化剧烈。一旦疾病开始好转,症状逐渐消退,病人就不安心休养,甚至于未经医生许可就自行上班去了。有的病人好静不好动,自卑胆小,情感体验深而持久。疾病虽已进入恢复阶段,到了可以停止服药和开始自行活动时,仍怀疑自己的病还没有好,害怕复发,要求继续留住医院进行治疗,坚持卧床,唯恐起床活动会使病情变化。
此时,护士应根据不同性格的病人给予不同的引导方法。护士既要理解病人急于参加工作的积极性,又要向他们解释活动必须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否则不利于疾病彻底康复,引导病人安心休养。对于有顾虑的病人,要设法消初病人的顾虑,使他们相信自己的病情确已好转,并耐心讲解活动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可使机体更快恢复健康,促使病人解除思想顾虑大胆开始力所能及的活动,并逐渐增加活动量。总之,在肝病恢复期,根据病人的心理特点,给以恰当的心理护理,有利于病人尽快康复。
参 考 文 献
[1]戴晓阳.佟术艳编著.护理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7.
关键词: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社区
选择某社区医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就诊的220名慢性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检查结果及问卷调查结果深入社区,通过开展讲座和家庭随访的方式对研究对象进行健康教育。一年后,对研究对象干预前后检查指标、生化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对象的健康意识有了明显的进步,研究对象的体质指数(BMI)、腰围、收缩压与舒张压、空腹血糖、TC、TG、HDL等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加强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改善其不良的生活方式,控制慢性病危险因子,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进一步探究利用。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在本社区医院登记的22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其中男性122例,女性98例,本次研究对象的年龄均在65岁~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5.2±3.2岁。
2.方法
积极组织健康宣教以及防控活动,耐心介绍慢性病相关知识以及疾病防控方法,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进展。同时,定期对患者进行家访,了解患者生活状况,分析疾病相关危险因素,制定个体化的病情防控方案。
(1)病情观察
与患者建立良好沟通,在病情观察中做到耐心细心。尤其是要充分掌握患者的疾病史及不良生活习惯,推测影响患者健康状况以及诱发慢性病的主要因素。然后根据患者的个人体质以及生活习惯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案,并落实到护理实践中。
(2)心理护理
慢性病由于病程长,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加强对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要重点关注有严重消极心理的患者,社区护士要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也可以邀请病情控制良好的病友与其交流,分享经验,减轻患者的压力,重新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健康教育
定期组织健康教育讲座,向患者介绍慢性病的相关知识,向患者介绍患者慢性病的临床表现和常见诱因,教会患者注意监测并观察慢性病常见急慢性并发症,并及时做好相应处理。强调慢性病患者在生活中必须要遵守的原则,如高血压患者必须遵循低盐饮食的原则,保持情绪稳定;糖尿病患者必须坚持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此外,社区护士必须耐心细致地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4)自我管理的指导
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也十分重要,如对于糖尿病患者,应详细讲述监测血糖的方法与注意事项,并对相关检查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白、乏力、饥饿感等不适感,建议立即测量血糖情况。让患者复述注意要点,确保患者理解相关知识。
(5)干预后处理
对研究对象生活方式干预1年后,再次进行体检,指标主要包括体质指数、腰围、血压、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并比较干预前后体格检查、生化等指标。通过问卷的方式对患者干预后的生活方式进行比较,使用SPSS18.0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方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由表1可知,干预后在研究对象BMI、腰围、血压等指标改善明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表2可知,干预后空腹血糖、三酰甘油等生化指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三、讨论
相关研究表明,生活方式在慢性病发生、发展、病变等全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此可见,加强慢性病患者健康教育,能有效控制慢性的发展,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慢性病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冯霞,杜文清,陈虹等.社区居民慢性病防治知识的干预效果评价[J].浙江预防医学,2012,24(7).
[2]陈育德,赵文华.加强综合监测与干预应对慢性病的挑战[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0,44(4):286-287.
[3]张丽娟,马志红,周莹,等.强化生活方式对早期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干预效果[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2,20(4):432-433.
【关键词】慢性病;老年患者;健康素养;干预;社区
【中图分类号】R197.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1-200-02
随着医学科技的普及以及群众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我国老年人口比例与日俱增。近些年来,老年人群患有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比率呈持续上升的态势。为此,在社区内推行对患者健康素养的干预刻不容缓[1]。本文运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对铁岭市银州区红旗街八三社区慢性病老年患者100例行健康素养的干预措施,对比干预前后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患病比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选取铁岭市银州区红旗街八三社区慢性病老年患者100例行健康素养的干预措施。其中,男性57例,女性43例,年龄62-89岁,平均年龄(75.3±3.8)岁。干预前100例被调查病患中,有62例患有常见病,占总人数的62.0%;67例患有多发病,占比67.0%[2]。干预前后全部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方面对比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备可比性。
1.2方法
1.2.1举办社区健康教育讲座: 对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护理、管理手段较多,主要有定期测量血糖、血压、举办疾病常识讲座等。通过了解和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等疾病的预防常识,老年患者会自觉地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根据临床显示,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习惯对于减少老年人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发病率十分有效。基于此,依靠管理干预,老年病患需每天3次刷牙、饭后3min内刷牙,保证每次3min,每天排便、勤换衣裤,室内坚持开窗通风;饮食上要少食多餐,低脂低盐,粗细粮混搭,多食用水果蔬菜;严控吸烟,众所周知,吸烟是引发老年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直接因素之一,根据社区老年患者易发癌症、心血管病症的特征,在社区内要进一步拒绝烟草宣传,使吸烟率得以下降,并定期检查烟龄较长患者的健康状况;控制体重,老年患者常会因超重而诱发糖尿病、中风、痛风病、心血管等多种慢性疾病,致死率空前增加,这便要严格减轻体重,避免超重现象;保持心态健康、精神愉悦同样对于老年患者防治常见病和多发病大有裨益,社区要加大宣教力度,通过定期举办老年人群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活动,陶冶情操,使其及时将不良情绪得以排解,以更加乐观、积极的情绪直面生活[3]。
1.2.2科学指导老年患者的运动: 老年患者要牢固树立“生命在于运动”的健康理念,根据身体健康情况选择适合于自身的体育运动,以延缓衰老,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活品质,改善生理机能。同时,由于社区活动空间有限,老年患者年事已高,运动强度不宜过大,可选择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练太极扇、慢走、倒走、做体操等运动项目,每日坚持骑车或走路25-30min,每周3次则可提升心肺功能,缓解由于年龄所致的骨质丧失,使大脑更加灵活,精神得到放松,体质增强,改善了睡眠质量,有效地减少各类老年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出现。
1.2.3引领社区老年患者学会自我观察与监测: 老年慢性病患者要自主观察和监测,尽早发现慢性疾病症状,进而有效地防范病情蔓延。例如,针对常见的高血压这一老年慢性病,患者要对身体所表现的症状进行及时感应,及时协助社区检测血压,患者同时要形成按时用药的习惯,将血压稳固在适当的水平;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也要加以控制,并定期测量血糖[4]。
1.2.4营造和谐、宽松的护患关系,提高疾病的预防意识 对于慢性病的临床健康护理干预需坚持因人而异的原则,针对住院期间的患者积极搞好评估、诊疗与实施工作,立足于症状和病情发展的实际,通过采用“一对一”护患沟通模式,病房悬挂健康宣传手册,发放传单等手段[5],引领患者与同类病症的病友互相交换治疗经验,加强心理的辅干预,在治疗中提高防治疾病的意识。
1.3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P
2结果
经由科学、系统的健康素养干预后,被调查的100例老年患者中,常见病的患病人数下降到22例,占总人数的22.0%;多发病的出现人数下降到26例,占总人数的26.0%(P
3讨论
社区老年人群的常见病主要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脑血栓、糖尿病、动脉硬化和高血脂等[6]。患者患病时常会发生同疾病无直接关联的非正常改变,大都以精神不振、情绪失控为首要表现。择其要者,老年常见慢性病的主要特征有:并发疾病增多,病情相对严重,康复进程缓慢,病程较长;反应异常迟钝、主诉不多。根据老年常见慢性疾病的发病特点及疾病类型,社区要及时进行健康素养干预举措,以患者作为健康干预的中心环节,通过多种切实可行的健康指导、健康诊疗和健康教育措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高效的医疗干预服务。本次调查显示,社区健康素养干预对老年慢性疾病的缓解具有十分显著的疗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水洪,龙建. 对慢性疾病患者心理干预的思考[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08,12(04):11-13
[2] 黄艳华. 120例社区慢性疾病病人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J]. 家庭护士. 2010,10(19):32-34
[3] 龚燕青,王珍,杨妍妍,潘蓉,田凌云,刘丽娟. 国外老年人常见慢性病自我管理有效性的循证依据[J].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12,23(01):40-41
[4] 张琳,刘新,宁艳花,古博荣. 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效能与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20(12):54-55
【关键词】慢性病;疾病经济负担;农村;社区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由于病程长、难治愈,使得医疗资源消耗多,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而且已成为导致我国医疗费用直线上升的主要原因。疾病经济负担是慢性病患者在利用卫生服务过程中直接和间接消耗的经济资源,决定着患者是否看得起病以及如何看病,是配置卫生资源、优先选择重点卫生问题的首要目标和关键环节。本研究于2010年对昆山市农村社区居民常见慢性病患者进行了疾病经济负担调查,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从昆山市周市镇新镇村、东方村、中乐村等8个村参加免费体检的居民中选取患有慢性病的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了326例慢性病患者作为本调查对象,涉及的慢性病病种包括: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脑卒中、肿瘤、精神心理疾病和其他慢性病。慢性病的诊断参照《内科学》第7版。
1.2 调查方法 2011年9-11月,由经过培训的社区医生上门入户调查。调查内容有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等;主要慢性病史及慢性病疾病经济负担,包括两周门诊就诊次数、每次门诊医药费、门诊交通费、年住院次数、住院医药费、住院时交通及营养伙食费、年误工费、去药店购药费等。
1.3 质量控制方法 调查员经培训合格后上岗;对调查资料有专人复核验收;数据资料先进行复查,再由专人录入。
1.4 疾病经济负担测算方法 (1)疾病总经济负担测算:疾病总经济负担=疾病直接经济负担+疾病间接经济负担。(2)疾病直接经济负担测算:直接经济负担=①+②。其中:①年直接治疗费用=每次门诊费用×两周就诊次数×26+年住院费用+年自购药物费用;②年直接非治疗费用=接受治疗过程中交通、食宿费+年误工费。(3)疾病间接经济负担测算:年间接经济负担=个人劳动损失时间×单位时间劳动价值+家属护理劳动损失时间×单位时间劳动价值。本次调查采用的单位时间劳动价值测算基础为被调查地区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 645元。
1.5 统计学方法 调查数据采用EpiData 3.0进行录入、核查,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 一般情况 在被调查的326例慢性病患者中,男性和女性患者各为163例。年龄31~96岁,平均年龄为(61.6±9.9)岁。其中糖尿病患者数最多,有207人(占63.50%);其次为高血压患者,有177人(占54.29%)。在调查时间前一年内有40人住院,住院率为12.27%;有159人门诊就医,门诊率为48.77%;有62人到药店购药,购药率为19.02%。
2.2 慢性病患者的疾病经济负担
2.2.1 疾病总经济负担 326例慢性病患者的疾病总经济负担为1583257.55元,见表1。人均年疾病总经济负担为4856.62元,其中年直接经济负担为4768.00元,年间接经济负担为88.61元。
2.2.2 疾病直接经济负担 326例慢性病患者年疾病直接经济负担为1 554 369.55元,其中直接治疗费用占94.00%,直接非治疗费用占6.00%,见表2。人均直接治疗费用为4 481.82元,人均直接非治疗费用为286.19元。
2.2.3 直接治疗费用 326例慢性病患者的年直接治疗费用为1461072.00元,其中年门诊医疗费用占52.54%,年住院医疗费用占34.12%,药店购药费用占13.34%,见表3。人均年门诊医疗费用为4828.31元,人均年住院医疗费用为12462.50元,人均年药店购药费用为3143.06元。
2.2.4 直接非治疗费用 326例慢性病患者年直接非治疗费用为93297.55元,其中年住院非医疗费用占59.64%,年门诊非医疗费用占40.36%,见表4。人均年住院非医疗费用为1391.00元,人均年门诊非医疗费用为236.84元。
3、讨论
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以慢性病为主的疾病死亡数占总死亡数的70%,每天有1.3~1.5万人死于慢性病。相关报告指出,我国慢性病面临“井喷”风险,慢性病风险因素普遍流行,潜在危险人群不断增加;如果不采取行动,估计2005-2015年,因中风、心脏病、癌症和糖尿病,我国累计损失将为5 580亿美元。研究显示,昆山市农村慢性病患者人均年直接经济负担、年间接经济负担分别占昆山市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645元)的27.02%和0.50%。虽然昆山市居民医疗保险政策为社区慢性病患者提供了较好的保障,但医疗费用占可支配收入比例过高,将影响到居民正常生活,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如果不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所带来的社会和经济负担对于居民和社会都是难以承受的,并且给医疗保险基金造成了重大风险,因此减轻慢性病患者的疾病经济负担显得格外重要。
从直接经济负担的构成中,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门诊费用占较大比重(52.54%)。这是由于:很多慢性病在门诊治疗就能得到有效控制,而在目前的医疗保险方式下,重药物治疗,轻综合防治,慢性病患者的医疗需求不能很好地得到满足,控制效果并不理想,频繁的门诊就医导致疾病负担较重,迫切需要寻求更合理有效的慢性病管理方式。
关键词:基层社区卫生服务 慢性病管理 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9-203-01
近年来,虽然基层社区及乡镇卫生服务慢性病的干预水平和管理有明显提升,慢性病发病率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呈逐年升高的趋势,面对日益严重的影响居民健康的慢性病问题,需依据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分析影响慢性病管理成效的诸多因素,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以达到提高居民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的目标。本次研究针对辖区社区、乡镇人群常见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血脂的慢性病人群疾病全程进行动态监测,并实施相应管理措施,现对其操作过程回顾性分析回下。
一、基层社区乡镇慢性病管理现状分析
1.基层社区乡镇慢性病日益严重的管理问题分析
①慢性病管理缺乏社会调查和社区资料,仅为门诊接触的相对固定患者,管理范围相对狭窄;
②只注意慢性病患病人群,对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和教育却忽略,慢性病发病率不能从根本上控制;
③缺乏对慢性病患者的持续随访;
④慢性病管理专业队伍缺乏,缺乏全科医生参与;
⑤社医人群健康意识、文化素质健康知识知晓率低。
2.对所有纳入慢性病管理的患者建立档案 详细登记患者的具体病况、可能性危险因素,对其病情进行评估、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方案,并定期管理、随访、做好记录,及时归整。另外,每月在社区开展2至3次健康教育讲座,指导社区人员进行疾病防治,调整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定期体检,对于新发现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及时纳入慢性病管理。
二、针对管理问题制定相应管理措施
1.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干预措施
①掌握社区卫生资源状况,以社区卫生综合服务点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自然区域和人群为范围开展;
②建立慢性病技术指导小组和防治领导小组,明确责任人和责任单位,强化慢性病防治的执行力度;
③建立居民家庭健康档案,掌握各家庭成员疾病史;
④制定慢性病三级预防工作计划;
⑤形成社区慢性病监测网络,在防治小组的领导下对慢性病管理措施进行评价。
⑥社区针对高血压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了针对性的分级管理,并且以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和健康教育为主要措施。社区在对糖尿病患的管理中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一旦发现糖调节功能受损人员,应立即进行对应性管理治疗,对其生活方式进行健康指导并灌输相关防治知识,使其调节功能尽快恢复,避免进一步发展成为糖尿病。对已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则针对其不良的生活、膳食习惯进行指导,有效进行一级预防,一旦发病就应及早进行诊断、治疗并采用一定的措施进行病情稳定,防止患者病情继续恶化。
2.组织管理流程分析
依据社区情况对慢性病管理实施方案进行制定,组织成立慢性病管理机构,相关工作由公共卫生科慢性病管理办公室负责落实,在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中对社区医生进行指导。在慢性病管理工作中,全科医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加强对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工作,对社区医生实施分片包干和责任到人。
3.操作技术流程分析
要求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量社区责任医生每日做好登记工作,如建立家庭健康档案、诊断、健康教育、慢性病随访、家庭病床、出诊等,以备查询时应用。①准确评估病情。②及时登记随访。③真实可靠的记录。
4.督导监管流程分析
对社区责任医护人员的工作记录本、居民信息计算机管理登记本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管理小组需定期检查,随机抽取护士、责任医生和管理信息,入户对其准确性、及时性和真实性进行核查。并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与工作的质量和量挂钩,针对问题进行培训和整改,落实奖惩制度。
5.信息收集流程分析
在对居民健康档案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管理方面,存在一定难度,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对档案信息管理的真实性和及时性起到重要作用。工作人员需对健康档案信息管理工作流程严格执行,才能完成居民健康档案动态管理工作。了解社区居民本底资料 在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管理中家庭责任医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社区护理人员应对家庭责任医生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积极配合,医护人员需对社区居民的基本信息进行娴熟掌握,对重点人群积极干预。
三、结论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发生了较大的提高,慢性病发病率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糖尿病、高血压的低控制率、患病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已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也是形成“看病贵”、“看病难”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以全科医生服务团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有效、综合、便捷、连续的特点,在慢性病的健康教育、检出、预防和管理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尽管实施中尚存在一定困难.若利用卫生系统改革的机遇,将社区卫生服务、初级卫生保健、区域卫生规划、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等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相结合,把慢性病防治在社会系统工程中纳入,与新型医学模式相结合,采取群体健康干预策略,可从根本上解决日益膨胀的医疗费用问题,降低人群慢性病发病率。慢性病管理是一项长期、反复的工作,不仅需要有专人负责患者的健康管理,还需要对患者的资料进行比较系统和完整的收集、记录、汇总,为病患的管理和治疗及健康教育提供准确的依据和参考,在医院中开展难度较大。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则是在社区内以家庭为单位、健康需求为中心,以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为重点,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及健康教育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层服务单位,在慢性病管理的开展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目前,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医疗费用迅速增长,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充分发挥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作用,将慢性病入纳入系统管理,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叶金朝,马志华.社区慢性病规范化管理的实践探讨[J].中华现代医学与临床,2006,5(5):74-75.
【摘要】慢性病是当前人类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以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病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死因,占总体死亡的80%以上。因此提高慢病防控能力,有利于家庭、社会和谐发展。自2009年我县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启动后,经过各级专家的反复跟进培训,我县医生的慢病管理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基层医疗单位的就医环境和综合服务也逐步得到了居民的认可,慢病防控能力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慢性病;预防与控制;能力
【中图分类号】R19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1065-021.慢性病防控现状
基层目前开展的慢性病管理主要围绕项目在所辖区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管理,肿瘤筛查和重性精神病人管理治疗等项目工作。慢性病危险因素的监测我县还未开展。就慢性病防控评估能力看,我县整体评估能力薄弱,截至调查之日,我县尚未开展过慢性病防控评估,慢性病工作开展的局限性和短期性,限制了慢性病评估的有效实施。
从基线调查、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入手,通过开展“家庭主妇培训班”、“小手拉大手”、“健康一二一”和发放限盐勺、控油壶等活动对辖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达到预防与控制各种慢病的目的,已取得了一定成效,采取的方法和措施逐步被群众认识和接受。2.慢性病干预
慢性病干预是有效控制慢性病的手段。慢性病干预的覆盖面越广,人群受益率越高,慢性病防控工作效果越好。慢性病高危人群的发现管理工作开展的远远不够。需要加大慢性病干预工作点,扩大干预范围,创新干预方式,加强干预力度。我县慢病工作的开展主要是以国家经费补助项目或自治区科研项目的支持为依托开展。基层目前开展的慢性病管理主要围绕项目在所辖区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管理,肿瘤筛查和重性精神病人管理治疗等项目工作。
2.1高血压、糖尿病的干预。各单位对辖区内所有35岁以上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为管理目标人群,并且在以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为契机,对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筛查、评估登记建档管理和随访,并制订了高血压、2型糖尿病筛查、评估、确诊管理工作流程,做到了慢性病个案实行一人一病一档案,每个档案中有个人信息表、个人体检表、每次随访记录表等。
2.2精神卫生工作的干预。精神卫生工作作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造成的个人、家庭、社会危害是有目共睹的。今年来,针对精神疾病的卫生关注度和防治管理逐渐被纳入到慢性病的重要工作范畴。2009年,国家医改工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纳入9类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当中。宁夏地区为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实施,自2010年起,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全面纳入到疾控工作的常规性工作任务当中。2010年我县开展实施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的辖区覆盖率基本为100%,然而因地区在精神卫生专科的发展上缺少配置,我县普遍存在专业精神专科医师和精神疾病防治工作人员短缺问题,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率未得到有效提高。开展精神卫生工作的专业人员队伍并未得到壮大,疾控机构中开展精神卫生工作的人员普遍缺少专业的精神疾病专业知识,加之诸多的疾病控制工作内容的统揽一身,难以保证精神卫生专业防控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总之,慢性病的管理缺少长期的、规范的、具有顺畅工作流程的管理模式。因此,要实现慢性病长远的预防控制管理水平,则需要制定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指南,在如何有效发挥疾控机构工作人员能力和基层百姓的参与性上进行深入思考。
2.3其他。2009年9月,隆德作为宁夏的试点县,首次开展实施中央补助地方妇女子宫颈癌早诊早治项目工作,随后在2010、2011年增加肿瘤随访登记、食管癌/贲门癌早诊早治项目工作,2012年又启动了妇女乳腺癌早诊早治项目工作,在项目支持下,推动了一部分的慢性病防控工作内容的开展,惠及广大群众。
较之结核病、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和免疫规划工作,隆德县慢性病防控工作缺乏丰富的经验、规范化的流程和科学指导的工作规范。慢性病工作涉及内容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对健康需求的增多,除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等主要慢性病防治外,对于肿瘤防治、营养保健、口腔卫生等健康需求日益增大,慢性病防控工作任务越来越重。以隆德县现有的疾控队伍力量和慢性病防控机构、人员建设现状来看,满足人群诸多的慢性病防控需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3.建议
3.1政府制定政策,落实防治经费,形成以卫生部门为主,协调各部门共同努力的“大卫生”新格局是关键。
3.2发展一支战斗力强的慢病防治工作队伍是保障;主动协调好涉及乡镇村领导和部门关系外,参与工作的乡村医生建立和管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给予一定的补助,形成“大卫生”的局面。
【关键词】 社区;慢性疾病;生活质量
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人类寿命不断延长,与此同时,人类的健康问题也发生很大变化,慢性疾病取代传染性疾病成为世界上最首要的致死原因,且其影响正在逐步扩大。我国是世界上慢性病发病情况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最常见的慢性病为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由于慢性病患者不可能长期住院接受治疗和护理,更多时间是生活在社区、家庭,如何使慢性病患者在社区、家庭也能接受必要的护理服务,维持慢性病的稳定,维持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成为社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1 一般资料
德阳市城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人群5万人,建档慢病患者3280,其中高血压2300人、糖尿病980,社区护士17人。
2 方法
2.1 社区护士通过健康教育提高慢性疾病患者自我护理的知识
2.1.1 服药
2.1.1.1 慢性病患者服药特点
慢性病患者往往服用一种以上的药物,而且服药的时间较长,容易产生药物中毒等不良反应和药物的副作用。因此,患者易出现难以坚持连续服药,不能按时服药,忘服漏服、不能自主用药等现象。另外,由于药物种类繁多,含有同种成分的药较多,患者如果自行购药,不注意药物成分,很有可能造成重复用药,这样会产生很大的副作用,严重时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2.1.1.2 社区护士应帮助患者认识这些问题,加强用药的自我管理指导
服药与饮水:任何口服药物无论是片剂、胶囊、丸剂等,都要溶解于水中才易于吸收产生药效。特别是长期卧床的患者和老年人,应在服药时和服药后多喝水(不少于100m1),以防止药物在胃内形成高浓度药液而刺激胃粘膜。有的患者人行动不便,服药不用水送服而直接吞下或喝水很少,如入睡前或深夜采用这种方法服药就更危险,因为药物会粘附在食管壁上或滞留在食管的生理狭窄处,导致药物在某一局部的浓度过高,药物在高浓度时对粘膜有很大的刺激和腐蚀作用。慢性病病人常用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维生素C、碳酸氢钠等,如粘附于食管壁的时间过长,轻者刺激粘膜,重者可导致局部溃疡。
服药时间间隔:时间间隔不合理也会对疗效产生不良影响,要做到延长药效保证药物在体内维持时间的连续性和有效的血药浓度,必须注意合理的用药时间间隔。尤其是抗生素类药物,如口服每日3次或4次,应白天均匀分开,以8小时给药1次为例,可将用药时间定在早7时,下午3时及晚上11时(或睡前)。
口服药物与食物的关系:一般服用西药不用忌口,但有的食物中的某些成分能与药物发生反应,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和利用,应给予指导。如补充钙剂时不宜同时吃菠菜,因菠菜中含有大量草酸,易与钙剂结合成草酸钙影响吸收,而使疗效降低。要让病人理解服药的种类越多其副作用和危险性越大,病人要记住自己服用药物的名称,包括商品名称和化学名称,了解服用药物的机制和副作用,正确进行自我服药的管理。
2.1.2 运动锻炼
研究和实践经验证明,慢性病患者参加适宜的体育锻炼,对促进疾病的痊愈,加速病后身体机能的恢复,改善心理和生理状况都有积极的作用。但是慢性病患者由于机体的病理变化,对完成运动的能力和反应都较差,如果不积极主动地锻炼或锻炼不当都会造成对身体不同程度的伤害,因而必须进行有效的指导。
2.1.2.1 慢性病患者运动锻炼的类型和特点
慢性病患者运动锻炼有三种类型:其一是侧重于指关节和肌肉在正常活动领域内灵活运动的能力的身体柔韧性的运动锻炼,这种运动锻炼常见的有体操、太极拳等。其二是侧重于增强肌力的运动锻炼,如果坚持锻炼,低下的肌力能逐渐恢复,常见的运动锻炼有举杠铃、仰卧起坐、腰背肌练习等。其三是增强机体耐力的运动锻炼,这种锻炼可增加肺活量,来维持活动的能力,常见的运动锻炼有慢跑、快步行走、骑车、游泳等。
2.1.2.2 慢性病患者参加体育锻炼应掌握的原则
在参加体育锻炼前,要进行体格检查,以了解身体健康情况,尤其是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功能状况和疾病的组织器官情况。制定体育锻炼计划必须根据自己身体情况、体格检查结果等区别对待,适当安排运动量。在医务人员的监督指导下进行锻炼,特别要注意自身疾病征象的变化,发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咨询医务人员改变锻炼方法或调整运动量,还要接受定期检查,以了解和评定治疗效果。
锻炼时必须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体育锻炼的运动量要由小到大,动作由易到难,使身体逐渐适应。并在不断适应的过程中提高功能,促进疾病痊愈。如果突然做大运动量的活动,容易损害病人的身体功能,从而加重病情。坚持锻炼,持之以恒,才能使疗效逐渐积累,以恢复和提高自理能力。
2.2 社区健康干预,使社区人群远离危险因素,降低患病率
2.2.1 烟草与酒精
烟酒与很多慢性病有关,如肺癌、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冠心病等。吸烟可促进动脉硬化及血压增高。在社区健康干预中帮助患者逐渐减少吸烟、或不吸烟、甚至戒烟;饮酒量与血压高低呈正相关系,有饮酒习惯者限量饮酒,特别在节假日或会友时更要注意,血压高者劝其戒酒。
2.2.2 不健康的饮食模式
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即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和低纤维的膳食,特别是脂肪的摄人超过总热量30%的现象比较普遍,饮食不良,是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直接原因。鼓励患者多食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限制钠盐的摄入, 少食动物脂肪及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指导超重患者计算每日所需热量。以此降低血脂及水钠潴留,有利于血管弹性的恢复和血容量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血压。
2.2.3 缺乏运动与压力
缺乏运动:大部分的成年人在日益繁忙的工作之余运动不够,以车代步、电梯、电动车等使得一些被动运动如上下楼梯、骑自行车等大量减少。调查发现每天进行主动运动的成年人不足20%。缺乏运动直接导致肥胖等疾病的发病率增加。压力:来源于生活、工作、家庭、社会等多方面,长期面对高强度压力使机体处于疾病易感状态,加重原有身心疾病或使之复发或导致物质滥用及依赖,最终导致各种慢性病的发生。在社区定期进行健康知识讲座、播放健康教育片、发放宣传小册子等传播疾病防治知识,为社区人群指导健康心理和生活方式,促进身心健康,以此调动个人具有的自我调解、自我维持、自我改善系统的作用。
3 结论
关键词:老年;慢性病;相关因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1],也使人类面临着老年慢性病的严重威胁。慢性病多是病因复杂、病程较长且难以治愈的疾病,严重影响着老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能力。老年人中常见的慢性病主要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约有79%以上的老年人患有两种及以上的慢性疾病[2]。为了了解广州市钟落潭地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我们于2012年7月至10月对本地区60岁以上老人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及分析,以便确定老年慢性病的相关因素,为疾病的预防提供一定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广州市钟落潭地区60岁以上老人,共调查598,其中男264人,女334人,有效资料570份,男247份,女323份,年龄60-98岁不等。
1.2 抽样方法 按照吴凡《中国成人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监测监测方案与工作手册》[3]的要求,在该地区18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设19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随机抽30户居民,行政村按村-经济社-户-人的顺序随机抽取,居委会按街道抽取,每户抽取出生日期和6月21最接近的1名为调查对象,若该资料无效,则换取其他符合条件的老年人资料。
1.3 调查方法 调查内容包括两部分,问卷调查和体征测量,问卷内包括人口学特征、饮食习惯、吸烟、饮酒情况、主要慢性病患病情况;特征测量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和血压值,并测定血脂、血糖和尿酸水平,对整个方案设计、调查人员抽样、现场调查和资料管理过程进行质量监控。
1.4 数据处理 全部有效数据采用SPSS19.0和SAS8.0软件包进行统计和分析,使用MLwin2.18进行多水平模型拟合,探讨相关因素。
2 结果
2.1 常见老年慢性病类型 通过调查问卷和体检检查,570名老年人中有456例患有慢性病,患病率为80.0%。主要慢性病表现为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其次为关节炎、高尿酸、胃炎,各自占的比例具体如表1所示。
2.3 相关因素分析 根据表2情况对高血压、糖尿病进行相关因素回归分析,将性别、高尿酸、受教育程度、吸烟、饮酒、锻炼情况、体重、肥胖、血脂异常等列入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具体如表3所示。比较结果发现,文化程度、吸烟、饮酒和体育锻炼情况、肥胖、超重为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同时,高血糖的并发和高血压和高血酸有正相关关联,上述疾病具有共同的危险因素。
3 讨论
本文主要调查了广州市钟落潭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的发病情况,发病率为80.0%,主要表现为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关节炎、胃炎,与李丽君[4]等的研究结果类似,老年人中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共同危险因素主要是受教育程度、体育锻炼情况、吸烟、饮酒情况、超重、肥胖。
文化程度在本地区血压、血糖受损相关可能是由于高文化程度工作者的工作压力和责任较大,从而忽视了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和对疾病的预防、治疗,也有可能是由于文化程度低的患者,从事的职位较低,经济水平不高,导致参加体检的机会较少,或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持加以治疗,从而导致慢性病的检查率和上报率低。由此可见,良好的经济情况也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我们应加以重视,之前也已有此类国外文献报道[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肥胖、高血脂和高血压的关系密切,这都可通过改变良好的生活习惯或者药物治疗加以控制。
吸烟、饮酒对发病的影响,在本文中显示为同样为危险因素,有研究显示[6],虽然轻度的吸烟饮酒对糖尿病和高血压的的危险不大,但是和糖尿病的并发症有着正相关关联,并且随着吸烟和饮酒指数的增加,糖尿病的患病率呈现先较少后增加的趋势。体育锻炼、超重、肥胖、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对老年慢性病的病发有着类似的作用机制。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减少患者血脂的积累,降低血压血糖水平,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超重和肥胖使患者脂类含量增高,血糖血压升高,增加患者患病率。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使居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也同时改善了人们的膳食结构,高脂高糖含量的食品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使得患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概率增加。有研究表明,通过有意识的体育锻炼,每次超过半小时,坚持1年以上可以使慢性病的患病率显著降低[7]。
因此,我们应对居民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对老年人的生活习惯进行正确的指导,才能有效改善慢性病的发生。纠正大家对此类慢性病无药可医,逆来顺受的消极心理,告诫大家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配合药物治疗,可以使高血压、心血管等的慢性病进行有效控制,甚至可以避免。预防和治疗相结合,才会使得生活质量达到最佳水平。
参考文献:
[1] 田立霞,五赞旭,王春梅,等.健康老龄化的促进对策.中国公共卫生, 2003, 19(2): 232.
[2] 王彦.社区卫生服务对城区老年人生活方式疾病进行干预的调查.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3, 23(6): 348.
[3] 吴凡.中国成人慢病相关危险因素监测(2004)监测方案与工作手册[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1-3.63-671.
[4] 李丽君, 殷 堰 ,黄秋圆等. 社区老年人常见慢性病及相关危险因素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2):169-170.
[5] Willians. Socioeconomic differentials in health: a review and redirection. Soc Psychol Q, 1996, 52:81-99.
我国居民膳食能量供应充足, 体格发育与营养状况总体改善。但膳食结构发生变化:粮谷类和总蛋白摄入量基本持平, 脂肪摄入量过多, 蔬菜、水果摄入量略有下降, 导致超重肥胖问题突显,?
根据《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预防控制指南》建议, 体重过低:BMI正常:18.523.9;超重:2427.9;肥胖:BMI28。BMI (体质指数) =体重 (kg) /身高 (m2) 。
调查显示, 肥胖人群的膳食主要由酒类、糖类、盐酱调料类和动植物油类构成, 而非肥胖人群的膳食主要由动植物油类、盐酱调料类、谷类和根茎类构成。表明肥胖与非肥胖人群的膳食模式有所不同, 肥胖人群缺少谷类和根茎类, 且有喜食甜食和酒类嗜好[1]。
肥胖人群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导致了慢性病的发生[2], 作为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 由于超重、肥胖造成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癌症等慢性病发病率升高, 且趋向年轻化。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19982008年我国慢性病患病率有了明显的增加, 从增长幅度来看, 城市增长缓慢, 2003年略有控制, 农村增长较快。从地区分布来看, 城市居民患病率要高于农村居民。从地区规模来看城市规模越大, 慢性病患病率越高, 农村也是如此。从性别分布来看, 女性患慢性病的比率一直高于男性, 且农村女性慢性病患病率增长速度高于男性, 而城市男性慢性病患病率增长速度稍高于女性[3],?
2 常见慢性病的症状、危害和营养治疗
调查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的行为习惯, 结果显示:78.1%的人采用行为、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来控制疾病, 包括合理饮食 (77.9%) 、体育锻炼 (55.6%) 、戒烟 (12.9%) 、限酒 (10.3%) 和控制体质量 (17.0%) ;20.3%的人仅采用药物治疗, 0.7%的人不治疗;76.2%的人进行血糖、血压监测, 51.1%的人认为控制在较好水平。
2.1 高血压的营养防治
高血压直接威胁着人们的心、脑血管和体内重要的脏器, 如导致心、肾、脑的结构和功能改变, 甚至导致这些器官功能衰竭, 致人死亡。更为严重的是高血压还与高血糖、高血脂等疾病紧密联系在一起, 造成全身各组织器官的慢性损害, 导致脏器功能的丧失, 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与健康。
对高血压的患者, 通过营养干预, 控制总热能的摄入, 使体重维持在正常水平, 限制膳食中对高血压不利的食物, 增加有营养素的食物, 让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 以达到防治高血压的目的。
2.2 高血脂的营养防治
目前, 我国有近1/3的成年人的血脂偏高, 导致中风的病人近150万, 全球因高脂血症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近3 500人/d, 但现在很多人对高血脂症给人类健康造成的巨大威胁并不了解, 事实上高脂血症现在已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隐形杀手。另外, 积极治疗高脂血症, 也是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营养治疗是治疗高脂血症的基础。改善过去不恰当的饮食习惯, 食物多样化, 每日膳食以谷类、蔬菜、水果为基础, 适量选择奶类、干豆类、动物性食物, 限量使用油、单糖、盐等食物。配合适量运动, 达到控制体重、预防和治疗高脂血症的目的, 使患者早日康复。
2.3 糖尿病的营养防治
高血糖症是指空腹血糖高于正常上限7.0 mmol/L (126 mg/dl) , 血糖高于肾糖阈值9.0 mmol/L (160 mg/dl) , 则出现尿糖。糖尿病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 使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素代谢异常。此病可引起多种并发症, 严重时可以使人致残、致盲, 甚至致死。
饮食控制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通过严格的对各种营养素的计算, 特别是三大产能热营养素, 既减轻胰岛素的负担、减轻体重、减少并发症, 又达到合理膳食, 保证正常生理及活动的需要。
2.4 癌症的营养防治
现在理论认为, 癌症只是慢性病, 它的本质是生物体的内乱, 对待癌症应像对待慢性病一样[4]。而且大部分癌症一经发现就进入了晚期, 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
健康的饮食习惯对癌症发病具有保护作用, 而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增加癌症发病的危险度。1997年, 世界癌症基金会和美国癌症研究所组织的系统综合评价证明, 增加水果、蔬菜的摄入和增加身体活动, 很可能降低口腔、喉、咽、食管、肺和胃癌的危险[5]。研究指出, 喜欢酸食和辣食、经常吃蒜类食物、新鲜蔬菜水果、豆类及其制品、蛋类、鱼类、维生素以及胡萝卜素、经常饮茶是癌症发病的保护因素全球每年有270万死亡和2 670万伤残调整寿命年可归因于水果和蔬菜消费不足, 其中包括31%冠心病、19%缺血性脑卒中、20%食管癌、19%胃癌、12%肺癌和2%结直肠癌[6]。
3 营养与慢性病营养防治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为了有效地控制和减缓慢性病的发病进程, 应采取积极的干预策略:①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进行系统化管理, 定期随访、跟踪服务。对体检指标异常的高危人群应连续动态监测, 并给予分析指导, 有针对性地干预治疗。②根据体检结果, 结合个人生活方式, 制定个体化的健康干预措施, 普及健康教育, 引导干部职工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 使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心里平衡的健康观念深入人心, 随时随地、因地制宜的实施健康营养干预。③提高政府机关管理者的健康管理水平, 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 定期体检, 将身体素质纳入职工考核指标, 从根本上解决职工对肥胖、高脂血症等慢性病重视不足的问题[7]。
在医生指导下, 患者通过自己有效的营养干预和防治方法, 达到慢性病自我管理效果, 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高血压病、糖尿病、哮喘等慢性病患者的日常管理。有效的慢性病自我营养干预管理可以改善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 减少卫生服务利用, 对于我国的慢性病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目前开展慢性病的营养防治地区大多数在经济较发达、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城市社区, 所以此种方法在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开展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4 结语
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越来越受到全球的关注, 不健康饮食是导致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慢性病控制离不开合理营养、平衡膳食。国家正在逐步推进营养与慢性病控制共同发展。今后的慢性病控制工作应加强营养与慢性病关系的证据研究, 开展可持续发展的慢性病综合防控项目, 加强营养与慢性病控制领域能力建设与人才培养, 研究制定营养与慢性病控制领域的政策和法规。
参考文献
[1]马爱勤, 张建丽, 张鲁杰, 等.肥胖人群的营养膳食结构分析[J].华北煤炭医学院, 2008, 10 (5) :591-593.
[2]Food, Nutrition and the Prevention of Cancer:a global perspective[M].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 1997.
[3]程怀志, 郭斌, 谢欣, 等.我国慢性病患病率的社会人口学分析[J].医学与社会, 2014, 27 (3) :4-6.
[4]何裕民.癌症只是慢性病[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5]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Food, Nutrition and the Prevention of Cancer:A Global Perspective[M].Washington, DC:AICR, 1997.